新型农民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4-09-08

新型农民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精选8篇)

新型农民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1

新型农民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农民始终是实现这一进程的主体。本研究是以湖南省桂东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现状为例,立足现实,发现桂东县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桂东县;新型农民培训;培训现状;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周莉(1982-),女,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师范学院0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沈维凤(1955-),男,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企业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1-0034-03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农民始终是实现这一进程的主体。针对目前中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大量农民缺乏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的现状,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6年9月,农业部、财政部正式启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本研究是以桂东县新型农民培训现状为例,立足现实,积极探索能促进新型农民培训更好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桂东县新型农民培训的现状

桂东县位于湖南省东南边陲、郴州市东部,现辖3镇、15乡、一个国营林场、155个行政村(居)委会,属于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山区县,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因为地处山区,资源相对丰富,有玲珑茶、黄菌、花豆、草食牲畜、楠竹等多种特产,但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人均收入较低。200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资金2.5亿元支持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湖南有26个县,860个村进入农业部的项目笼子,其中桂东县就安排了32个村。目前,该县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已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中也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

(一)围绕一村一品,开展培训布局

桂东县新型农民培训领导小组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将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素质提高有机结合。

根据本县的资源优势和农业实际情况,把茶叶、金桔、甜玉米、花豆、反季节蔬菜、梨、水稻、养猪、草山养牛等9大产业作为今年新型农民培训的主导产业,其中经济作物占59.4%,粮食作物占15.6%,养殖业占25%。

同时依据“五有一集中”的原则,选好培训示范村。即按照“有产业特色、有发展潜力、有积极性、有强有力村(支)两委班子、有办学场所的村,各个培训村相对集中”的原则确定了沿106线及泉江流域7个乡(镇),32个村为新型农民培训示范村,其中红桥等9个村培训种植茶叶,焦原等7个村培训养猪,径口等5个村培训种植水稻,另外培训种植花豆、甜玉米、金秋梨、金桔、反季节蔬菜的各2个村,培训肉牛饲养的就是秋里1个村。围绕一村一品,开展培训工作,重在长远的区域布局规划,有利于减少小农的分散经营局面,鼓励农民逐步扩大种养规模,促进桂东农业朝集约化、产业化趋势发展。

(二)组织有序,管理规范

如上图所示,桂东县新型农民培训项目是以农业局作为主要的管理部门,根据主导产业,确定了32个培训示范村,通过公开招标,确定3个培训基地: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培训种植经济作物;县农科所负责培训种植粮食作物;县职业教育中心负责养殖业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以培训基地为主体,以村为单位共同组织对40户农民的专业培训。为加强责任,项目管理办公室与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与培训教师、班主任都分别签订项目实施合同,明确了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为使项目实施规范有序,确保项目实施质量,桂东县重点建立了招标制、合同制、公示制、学员凭议制、台帐管理制和淘汰制等六大管理机制。有序的组织程序,明确的权责分工,科学的管理机制,大大促进了桂东的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提高了农民培训的效率。

(三)坚持以农民为中心,让培训贴近农民

桂东全县总人口18.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有15.03万人,面对数量庞大、文化基础差的农民群体,要组织培育新型农民,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易的工作。桂东县在新型农民培训过程中,根据教育活动的规律,反复研究农民、了解农民,让培训活动坚持“以农民的需要为标准”。从培训内容的选择上看,主要是专业农民从事主导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技能及相关知识。从培训的地点上来看,以前是选取农民进城、进学校接受培训,而现在是让专家、教师直接走进各村、走进农民生产的现场。从培训的时间上来看,主要是根据主导产业的生产季节来安排,不同产业不同村的培训时间不同。从培训的方式上来看,是采取集中培训15天和现场指导15次相结合的方式,方式更加灵活。从培训的教材的选取上来看,大多是采用由培训机构自己编写的“土教材”,简单明了,农民认为更是真正适合本地实际。从培训教师的考核上来看,明确规定培训学员的满意率与教师的工资直接挂钩。正是因为桂东的新型农民培训坚持以农民为中心,让培训贴近了农民,所以很多农民对于新型农民培训有了新的认识,部分农民的实用技术有了提高,扩大了种养规模。

二、桂东县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教育培训潜在需求强烈,但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强

在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农民对现行的培训工作还是基本满意,也深感自己掌握的生产实用技术相对简单、传统,对于很多的新技术、新品种也缺乏了解,亟待需要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培训的潜在需求很大。但实际中表现出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并不强。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参与培训的对象相当一部分为妇女、老人。以焦原村为例,在该村组织的40个养猪农户中,有34个为女性,占总人数的85%;仅有6人为男性,占总人数的15%。因为妇女、老人的思想相对保守,精力有限,缺乏创新和敢试的信心,所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强。二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低,科技素质差。全县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8%,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3%,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8%,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1.8%。近两年来,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生产技能培训的仅为11%。文化底子薄,科技水平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培训的现实需求,制约了农民的学习效果,大多数农民缺乏科学生产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这些也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二)农民培训投入不足,缺乏有效保障

桂东县新型农民培训投入不足的表现主要有三个:一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桂东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地方财政非常有限,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主要经费来源就是中央财政,每个村1万元,专款专用,明显缺乏除政府财政以外的多元投资体制。二是人均投入低于省定标准,新型农民培训是每个村1万元,1个村组织40个专业农民参与培训,平均下来是每人250元的培训经费,而湖南省规定农民培训经费标准是每人400元。三是农民培训资金的使用范围有限,根据桂东的实际情况,为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减轻农民的负担,对参训学员,每人每天补助10元,再加上教师工资、资料(含课本)、车旅、班主任补助等基本相关费用,可见新型农民培训资金比较紧张。故对于学员提出的多请些外面的专家、种养能手来讲课,组织学员代表走出去参观、学习,进行更专业化、更系统化的现场指导等需求,培训机构深感条件有限,投入不足。

(三)培训资源利用有限,培训的后续服务不明显

桂东县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共32个村,每个村40个人,每个村即1个班,主要教师是3人,其中能够提供和解决实用技术的教师是1-2人,有些村为相同产业,培训教师也相同。所以在调查中发现,一方面是学员在培训后争先恐后的围堵着一位专家急切地提出自己的实际问题,甚至邀请老师到家中实地查看,搞得专家晕头转向;另一方面,培训机构也反映既能讲好课又会动手操作、推广实用技术的教师数量并不多,目前在该县能够起到技术推广和良好示范作用的农民也屈指可数。受到教师数量、培训资源有限的影响,目前农民接受培训后的后续服务不明显。很多农民担心培训结束后,使用了新的实用技术,在以后的发展和成熟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技术更新等问题怎么解决。虽然培训文件上提到了培训的后续服务即农民遇到问题可以找培训教师,可以向培训基地反映,也可以通过新建的“农信通”信息交流平台反映,但因为有关部门对此宣传不够,所以实际中很多农民对此并不是十分清楚,使用很少。

三、桂东县新型农民培训之发展对策

(一)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改变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农村示范户太少的现状,各县(乡、村)及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农民、支持农民职业技能和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实用技能的方针和政策;二是认真介绍和学习各地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的做法及成功经验,讨论和研究桂东县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三是引导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新型农民培训;四是鼓励先富的农民积极自传其提高职业技能和掌握致富本领的经历,促使其他农民形成科技致富的思想意识。

(二)多方参与,健全新型农民培训的投资体制

新型农民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充分的资金投入是桂东县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支持。要解决桂东新型农民培训投入不足的难题,第一,要扩宽融资渠道,除了中央财政投入以外,地方各级财政也要拿一点,另外还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协会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单位积极投入到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还可以调动公益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对农民培训给予关心和帮助。第二,实施必要的信贷支持。针对当前新型农民培训资金有限,培训机构普遍实力较弱,办学条件亟待改善等现实问题,可以考虑协调银行给予信贷支持,鼓励培训机构完善培训设施、提高培训师资力量。第三,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虽然近几年来中央和县级政府对农民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但农民培训的资金靠的是中央财政,靠的是有关领导嘴磨脚跑。从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发展的经验来看,要保证农民培训资金的稳定性,就需要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中明确规定,使培训经费筹措有法可依,有制度可依。

(三)整合资源,完善培训后续服务机制

仅从新型农民培训这一个项目,从桂东一个县出发,实施新型农民培训的教师、信息、设施等资源是有限的。但放眼开来,整个社会在农民培训这个方面的资源却是比较丰富的。所以要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整合资源,资源丰富了,才能加强培训的后续服务。从横向上看,桂东县有农业局、劳动保障局、扶贫办、教育局、发改办、团委、妇联、畜牧局等多个部门组织农民培训工作,应该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形成合力,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工作,实现资源共享。从纵向上看,从中央到省级再到各市州,凡进入了农业部新型农民培训项目笼子的,也可以考虑建立一个信息平台,实现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培训教材、信息技术等方面资源的共用,至少在湖南省内建立这么一个网络中心还是可行的。对于已经建立好的政府部门与中国移动联合推出的“农信通”信息渠道更要充分利用,要鼓励农民学会利用这个平台去解决技术上的困难,完善培训的后续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1]农业部.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EB/OL].2003-07)[2007-06-03],http://www.省略/ConsHtml/5/6/3/63645.html.[2]农业部.农业部与财政部共同启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EB/OL].(2006-09)[2007-06-04]],http://www.省略/news/200609/50706.htm.[3]农科教发.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办法[EB/OL].(2006-08)[2007-06-04]],http://www.省略/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109.[4]邓明,陈翠云,白培生.桂东提高农民素质强村富民[N].湖南日报.2006-02-06第B01版.

新型农民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2

曲沃县作为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县, 自2013年起, 共培育2 282人, 其中生产经营型1 004人, 专业技能型928人, 社会服务型150人, 创业带动型200人, 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 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截至2015年底, 农业一线4.8万农村劳动力减少到2万左右, 人均耕地增至1.33hm2, 职业农民的收入高于职工上岗工资收入, 形成了真正意义的新型职业农民。

2 曲沃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法和特色

2.1 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宣传力度, 合力推动发展

曲沃县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单位配合、农民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 为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2 按产业分班, 实行规范化培训

按照产业类别, 分乡镇 (村) 编制培训班, 共有小麦班、玉米班、苹果班、葡萄班和蔬菜班五类。其培训内容有现代农业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政策法规等, 围绕各产业类别开展从种到收的全程技术培训和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精英培训以及产业规模化管理知识培训等, 力求从理论到实践, 全方位提高职业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3 聘任专、兼职教师, 创新培训方式

采取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办法。理论教学聘请专职教师, 进行现代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政策法规等课程的培训;实践教学聘请兼职教师, 每人指导培训10户农民, 建立起稳定的培训指导关系, 突出从种到收的全程技术跟踪指导培训。

2.4 进村办班, 分段培训

根据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 把培训班办在乡镇、办在田间地头和农民家中, 充分利用村委会活动场所、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农学结合, 分段培训;实际操作和先进经营体验相结合, 先到农业园区考察学习, 再回到田间结合生产进行实践。

3 存在问题

3.1 培训师资短缺

目前, 曲沃县严重缺乏既懂理论又懂技术的“双师型”教师, 职业农民短期培训的教师基本是当地基层农技指导员, 知识结构单一, 对新技术的掌握运用不够熟练, 难以满足职业农民的技术需求。

3.2 农民整体素质低, 缺乏积极性

首先, 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部分是“兼业农民”, 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认识程度非常有限;其次, 农民“小农意识”还比较强烈,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行为, 而且农民对新事物具有一定排他性, 使得他们对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不高;再次, 培训课时长, 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导致农民积极性更低。

3.3 缺少资金支持

当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政府买单”为主, 但政府财政补助资金到位迟, 造成培训机构运转困难, 有时需要先行垫付资金;金融信贷机构缺少相应金融产品, 农民贷款困难, 导致职业农民难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4 对策和建议

4.1 加强师资体系建设

聘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的优秀专家, 完善省、市、县多级专家指导体系;充分吸纳农业院校毕业生, 鼓励大学生深入农村, 鼓励他们返乡务农创业, 成为新生代的职业农民。

4.2 加强农民后续教育

现代农民“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意识不断提高, 在与外界的交流中, 农民深刻感受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农业生产者, 应该从农业生产、风险评估与管控、市场经营等方面加强对他们的教育, 在増强自身素质的同时, 提高他们的自身技能, 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4.3 健全资金多元化投入体制, 提高金融信贷扶持力度

完善农业金融信贷担保体系, 设立农业担保公司;金融机构可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设适合职业农民的金融产品, 适当给予利率优惠, 提高职业农民的申贷便捷度和获得率[1]。试行职业农民分级授信制度, 对职业农民按初、中、高三级分别给予相应信用贷款额度, 支持职业农民发展产业。

参考文献

基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职业农民 现状 对策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民是最大的人口群体,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演变,新型职业农民的涌现,农民教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

1.科技文化素质低下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培育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求,说到底“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我国农民基数大、素质相对偏低。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49%。根据栾川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系统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全县农业人口约为28万人,农村劳动力11万人。其中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者占41.2%,比全国平均数据高4.5%,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9.2%,高中文化程度者占8.6%,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0.08%。从以上数据显示我县劳动力文化水平远低于全国水平。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示范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制约了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制约了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绊脚石。

2. 基层人才流失严重

栾川县属山区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主要表现为:“数量较大、素质较低、分布较广、技能较差”。据统计全县农村劳动力男性8.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3%,女性10.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3.7%。形成女多男少的劳动力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男劳动力中外出务工造成的。当前农村大量的优秀“农村人”通过升学、参军、打工、经商等脱离农村。从上述劳动力组成结构看,农村生产要靠妇女和老人,以及农村许多“留守儿童”的现象不只是一个地方的问题,而是全县乃至全国农村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受机构改革及其它因素制约,农村基层科技人员年龄偏高,加之退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懂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拥有比例严重下降。

3. 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

栾川属典型的深山区县,基本地貌素有“四河三山两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出现了“民工荒”与“民工潮“的不对接状态。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农业效益低,使农民主动接受培训提高素质的内在需求动力不足。农民培训能力不足,接受培训内容单一,数量少,覆盖面小,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这不仅成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严重制约。近年来,各级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农业部实施的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对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每年直接获益培训的农民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4.3%,除各类涉农部门外,直接承担农民培训服务的机构不多,培训形式单一,培训能力薄弱。

二、当前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策

1. 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完善培训体系。我国参与农民培训的机构很多,但始终没有形成协调统一完善的培训体系。近年来虽然政府加大了对新型农民培训的宏观管理,但是受机构改革影响,目前培训机构人员偏少,专业教师偏少,在培训中往往力不从心、顾此失彼。因此,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联合,多方参与的形式实施农民培训很有必要。首先要建立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的培训机构的管理考核与认定,建立统一的农民培训师资队伍。二是建立以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为一体的新型农民培训服务体系。对现有的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形成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的农民科技教育网络。同时还要广泛发动和依靠农业产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更好推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开展。

2.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筹措农民培训经费实现培训资金共享。要想提高农村整体文化素质,除了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以外,更需要农村农民提出自我发展思路想法。近几年国家虽然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投入水平相对低下,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和制约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因此加大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需要各方筹措经费,地方政府除中央财政投入,受培训主体、社会应共同分担,各种机制并存,多渠道筹措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新机制,不断增强新型农民培训投入,实现培训资金共享。

3. 新型农民培训要与当地农村发展实际相结合,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新型农民与传统上的农民有很大不同,新型农民是综合各种要素的新生产者。农业的发展,农民和农村稳定除了需要进行一系列重要的制度改革和政策扶持外,还需要综合素质良好,能够全面了解,掌控农业生产及其相关政策动态的职业农民。因此,在提高新型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同时更要重视培训的实效性。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十分重要。如“项目式”培训模式、“示范基地式”培训模式、“创业式”培训模式、农业教育培训模式、具有栾川特色的“专业社+基地+社员+农户”经营模式等等。通过技术培训,每年可带动274个农户,实施种植猪苓、天麻、冬花、金银花等名贵中药材,每667平方米年产值可达到1.5万元;食用菌、药用菌高产种植技术,规模发展,每年可创利润在10万元以上的农户不计其数。这些实践探索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缺乏对新型农民培训的实际需求研究,在培训中农民往往缺乏积极能动性。所以在新的背景下,不断优化新型农民培育模式,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大力推广新模式的实际成果。加快推进培训新型农民的步伐,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市场决定新型职业化培训的规模和方向,背离了市场规律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必然使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效率低,效果差,缺乏快速集成培训供给的能力和协调整合培训资源的机制,所以培训的实体必须遵循市场的客观规律,才能使培训产生最大的效益。

(作者单位分别为:栾川县农广校 栾川县新农办 栾川县植保站 )

参考文献

〔1〕王泰群农民教育激励机制初〔j〕农业科学.2011(06)

〔2〕钱淼 元伟 农民职业化培训的市场化研究

〔3〕梁艳萍《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4〕郝婷 构建农民培训机制 来源网络

新型农民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4

关键词:龙岩市;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的西部,通称闽西,东与福建省泉州、漳州两市接壤,西与江西省赣州市交界,南与广东省梅州市毗邻,北与福建省三明市相接,地处南亚热带北缘,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面积1.91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5.7%。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2.3%,是福建省三大林区之一。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烟叶、茶叶、油菜等。畜禽饲养量等十一项畜牧业生产指标均居全省第一,特别是生猪产业,产业链长、优势突出,为全省之最。龙岩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开展了试点示范,通过强化各项政策、项目开展、安排专项资金、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走出了一条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路子。截至6月底,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42个,其中新罗区66个,长汀县89个,永定县90个,上杭县87个,武平县114个,漳平市96个,连城县100个,比的193个增加了449个。201-5月新增119个,入社农户1.83万户,带动农户10.78万户,出资额6.84亿,帮助农民增加收入5.12亿。注册商标66个,无公害认证22个,绿色食品认证5个,QS认证2个。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形式多样化

办社主体呈现多元化,主要由涉农部门如供销社、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单位和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村两委等牵头引办,充分发挥各种投资和合作主体积极性。漳平永福以台湾农民为主体成立的“闽台缘分高山茶产销专业合作社”属全省首例。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劳动技术、产品的联合以及资本的联合的合作机制;服务内容向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基地认证、品牌包装等方面拓展;合作内容扩大到种植、养殖、加工、销售、资源开发、农机服务、信息中介等多方面,涉及了龙岩市主要的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如新罗区花生、漳平水仙、武平绿茶、连城地瓜干等。

(二)政府支持多样化

近年来各部门对合作组织积极做好拓展服务工作和人才、技术、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供销社系统,利用自身条件与优势,指导创办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如龙岩市的新罗区、上杭县、武平县针对新办农民合作组织均给予0.5万元-1万元不等的补助。培斜天然竹业专业合作社、中都诚福果品专业合作社、中山鲤龙渔业专业合作社、南洋北寮水仙茶专业合作社等获中央财政配套项目资金229.5万元。合作组织向农户供应优良的种子、种畜和种禽,按优惠价格供应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农户营销农产品。

(三)培养典型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强

目前,武平中山绿露仙草、连城曲溪笋竹等13个专业合作社被列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千社千品”富民工程项目,4家专业合作社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中山绿露仙草专业合作社推广“五新技术”,扎实推进仙草种植、加工、营销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提高产品质量。年,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东坑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引导专业合作社规范建设,壮大示范专业合作社队伍。龙岩市重视典型合作社的引路作用,通过逐级抓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宣传推广,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战略,增强竞争力

有关部门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申报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等服务,帮助创建品牌,提升农产品商品档次。新罗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商标注册,打造名优品牌,注册了“龙锦”生猪、“闽西好”食品、“月桂”农家鸡等15个商标,打造“一村一品”黄坂月桂鸡、培斜茶叶、洋畬柑桔、梅花山蔬菜4个项目,龙岩咸酥花生被评为“福建省名牌农产品”。恒发脐橙专业合作社“才溪”牌纽荷尔脐橙荣获“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称号。连城兰花、漳平水仙茶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连城地瓜干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漳平木村公司被授予省品牌农业企业金奖。永福高山茶在20上海国际茶叶博览会和中国山东国际茶文化博览会获得“一金二银”奖项,漳平软枝乌龙茶获得一项“金奖”。武平绿茶在2010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获奖。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不仅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知名度,同时扩大市场营销,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不健全

有些专业合作社和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虽然制定了合作章程以及理、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形同虚设实际运作起来没有起到作用。一些专业合作社民主管理制度没有很好落实,有些财务人员文化素质低,没有专业知识,对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学习不够。成员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财务管理不够规范透明,盈余分配落实不健全不到位,对成员未进行利润二次分配,大多收益对龙头企业、运销大户手中,农民得到的实惠较少,造成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合理保证。

(二)专业合作社贷款、融资困难

由于合作社内部现金入股较少,专业合作社运作资金缺乏。扶贫项目、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基地建设、“一村一品”建设等项目资金,难以与专业合作社实现有效对接。在政府的扶持政策和资金不到位,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贷款份额大大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合作社能获得外界资金支持的机会很少。

(三)政府优惠政策尚需妥善落实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政府对合作社高度重视,各种扶持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实际上许多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在有些基层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税收优惠政策各地执行不统一,造成许多合作社不敢建账,担心健全的财务制度会被作为征缴更多税的依据;用电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使合作社运作成本提高;支农项目资金难以与专业合作社实现有效对接。

(四)专业合作社的科技、管理人才短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主要是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其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造成对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新品种的种、养、加模式技术缺乏,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而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也使得合作社更加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经营人员和管理者加入进来,但合作社的自身条件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的对策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了农村经济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方向,对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健全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

加强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服务,促进其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规范发展。在利益分配上,强调对社员实行二次返利,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与农民社员的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按照“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强化规范登记的基础上,引导合作社根据有关规定设立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大会等法人治理机构,形成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二)科技兴社,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一体化经营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技术含量,提升产品质量。紧紧围绕“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对接科研院所,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拓展新市场,鼓励农产品争创名牌产品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推进合作社的品牌建设,鼓励有能力的合作社注册商标,申报国家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农产品认证。

(三)解决担保难题,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合作社的资金短缺一直困扰着合作社的发展,仅靠合作社自有资金自然发展是很困难的,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政府应指导和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全,提供良好的信贷环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得到有效的资金保障。不断优化投融资环境,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额度,解决好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农村信用社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给予优先支持,在各种贴息贷款项目和小额贷款上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政策扶持是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动力。切实落实税务、工商、信贷等优惠政策引导,税务部门要落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金融部门要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服务,切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季节性、临时性所需资金;工商部门要依法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管理,依法免收登记费用,指导品牌建设等。

(五)培养各类合作社人才,提高合作社社员的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专家授课、示范指导、技术交流,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鼓励农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加强农民合作社建设带头人、发起人的教育与培养。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开展专题研讨,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由政府组织,建立合作社人才培养基地,对合作社社员进行技术、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玉秀.关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14).

2、宋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9(6).

3、高凤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9).

4、赵福玲.关于丹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建议[J].农业经济,2010(5).

5、王玉妍.规范管理依托科技打造品牌——兴城市三道沟果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实践[J].农业经济,2009(2).

6、王礼辉,杨小琴.农村专业合作社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J].农技服务,(10).

7、黄志峰.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J].理论导报,2009(1).

新型农民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5

摘要: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作为惠民工程虽然为“参合”者带来了实惠,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进农民健康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筹资难度大、报销待遇低、垫支压力大、统筹级次低、宣传力度不够、医疗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鉴此,本文提出了因地制宜搞增收、多渠道丰富医疗资源、提高基金统筹级次、提高“参合”者待遇、完善监管制度等措施,力争使“新农合”步入良性运转轨道。

关键词:西部;新农合;医疗资源;应对策略

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民风质朴,但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开发困难、农村人口比重大且分散程度高。在此背景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下简称“新农合”)走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为“参合”者带来了实惠,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进农民健康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许多缺陷,这是“新农合”管理者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一、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现状调查

为了准确掌握西部农村中实施“新农合”后的现状,本课题组利用六个月时间对四川省10个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的400位“参合”农民进行了入户调查(侧重于偏远山区),调查的重点内容包括对政策的理解度、“参合”意愿、保费承担能力、满意度、选用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水平等六个方面,取得了下列表1~表6的数据信息。

二、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宣传力度不够,应参合者对政策的了解不够

一是年轻人的文化素养相对较高,但多外出务工;而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则对政策的接受和理解存在片面。二是政府没有宣传的动力,主要缘于资金支付压力;因为在新农合基金筹资份额中,地方政府需要出一部分,于是多数地方政府干脆顺水推舟地模糊处理,以致部分经办该项工作的人员也许都没有彻底弄明白,老百姓就更是糊里糊涂。

(二)医疗资源不配套,缺乏“新农合”落地发挥效益的支撑条件

农村普遍缺乏基本的、运作规范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医疗机构,这也导致“新农合”政策的落实在西部地区变得很艰难,使得部分农民生病时根本无法得到及时的、恰当的治疗,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实在拖不过去才去县一级医院医治的现象并不鲜见。

(三)报销待遇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医疗负担过重问题

由于西部地区筹资能力弱,所以在报销补偿方面就设置了很多的限制条件,总体表现是待遇低、“参合”人员对新农合的认可度低,“新农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根据调查资料,年人均住院平均报销率维持在40%~50%,住院报销最高上限为10万元(一般维持在6~8万元),年人均门诊费上限为100~200元。

(四)垫支压力大,操作过程繁琐,对“参合”者的积极性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为了防止出现冒名顶替、使用大处方等违规现象,很多地方规定患者先自行垫支,然后用票据报销。这样一来,农民既有现金垫支的压力、又有花时间多环节签字报销的麻烦,故费时费力,怨声载道。

(五)统筹级次偏低,抗风险能力不强

西部很多地方所实行的是县级统筹,“参保”的人员数量相对有限,再加上地方财政财力有限,由此而建立的“新农合”其基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非常低。管理者为了安全起见,不得不用降低报销待遇等方式来对抗风险。长此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待遇低→“参合者”不满→拒绝“参合”→基金规模进一步缩小→待遇进一步压低。

(六)医保基金被非法侵占、浪费的现象较多,给基金的安全运行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医疗机构往往利用“山高皇帝远”的优势条件,单独或者与患者联合非法侵占“新农合”基金的现象比较多。虽然已经查处多起案例,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刑事处罚,但是制度上的漏洞并非靠职业道德和典型案例的威慑所能完全堵上的,根本的还是需要靠完善体制和内控制度以及外部监控机制才能产生长效作用。

三、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问题的应对策略

针对西部地区“新农合”运行中所存在的典型问题,结合城乡统筹、宏观经济形势和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课题组提出下列应对策略:

(一)依托地方特色,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运用城市带动农村、农村促进城市的思路,深度挖掘农村的潜在题材,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经济,比如旅游业、休闲和观光农业、手工艺品、休闲食品、绿色农副产品、养殖业等。只有通过发展稳定的产业项目来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才能从根本上长远地解决好农民的诸如医疗、养老等问题。农民的收入多了,生活条件就会好转,因而在其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其他商业医疗保险。

(二)丰富医疗资源,夯实“新农合”落地生根的基础

农村严重缺乏医疗资源,这也是导致“新农合”无法落地产生显著效益的重要原因之一。非正规乡村诊所的粗放运作扭曲了国家的政策,“参合”农民的热情也因此受到挫伤。鉴此,加大投入,充实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并进行规范运作,可以很好地实现“新农合”的规模化、效益化。

1.国家投入。

为了让西部地区广大农民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在目前稳增长、调结构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可以加大对西部农村基础医疗设施的投入。这种投入最好成为效益倍增的撬动资金,比如,需要地方配套资金、发达地区对西部的定向支援、设立多种资金性质参与的医疗机构等。

2.组建医疗集团。

以区域性的综合性大医院为龙头(主要是市级的)组建医疗集团,并将其纵向延伸到乡镇。医疗集团中的各级医疗机构可以方便地共享优质医疗资源,顺畅地实现双向转诊制度,为患者及时就医、节约费用提供可能。

3.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医疗机构建设。

国家可以出台融资、税收、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农村医疗机构建设,允许其通过合法经营回收投资、获取利润。比如某一个县的所有乡镇诊所和医院可以由具有实力的民营资本进入,获取规模经营效益;其他也可以采取股份制的形式经营,所在地的农民也可以成为股东之一。

4.土地流转增值反哺建设。

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一定期间带来的增值价值可以返回一部分给当地用于购置医疗卫生设备设施等。比如某块土地被某企业购置,土地每年增值10%,则可以将其增值部分的10-20%反哺给当地农民或政府;用土地投资人股的也可以参照这样的形式获得一定的款项,用于医疗相关发展建设。

5.当地税收返还用于建设。

当地企业上缴省级和中央的税收,可以采取先征后返的方式用于改善当地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尤其是新办企业所产生的新增税收部分更应考虑用于该项事业。

6.加强全科医师的培养。

目前,农村医务人才严重匮乏。国家应当出台系列的优惠鼓励政策加大医务人员的培养力度:一是对已有的医务人才进行系统培训;二是下达指标给医科院校定向培养全科医师;三是安排市一级的高级医务人才进行定点帮扶,包括城市大医院专家教授到农村基层医院(诊所)坐诊、传帮带,或通过远程通讯进行实时的教学和诊断等。

(三)珍惜并充分利用“参合”者的迫切性和积极性,力求扩大基金规模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年轻人对医疗保险的认识度和接受度较高,中年人希望获取更高的保险回报,这都是非常积极的一面。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和充分利用这些积极因素,与商业保险公司联合开发一些适合农村的险种,长短互补,达到充分促进“新农合”规模化、效益化经营的目的。

政府应当针对“参保”连续年限较长者出台奖励措施,鼓励年轻人早“参保”、早积累、早享受,同时鼓励经济能力强者多缴费、构建多重医疗保障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基金规模,实现以青养老、以富养老的目的。

(四)制定系列优惠措施,惠及“参合”者

1.降低起付线,调高报销上限和报销比例。

这些是“参合”者最想得到的实惠,但是毕竟筹集的基金有限,需逐步改善。对此,我们可依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对一般性的疾病进行分段补偿报销,对重大疾病、妇女和儿童患者给予二次高额报销,坚决杜绝“因一场大病拖垮一个家庭”的现象发生。

2.创造实时结算报销的条件,为“参合”者提供方便。

农村老百姓忙于农活很辛苦,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于多环节找人签字、提供或补充相关资料等事务会显得很吃力(尤其是对于留守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因此管理者应当借助信息平台给予实时报销结算,为患者省时省力。

3.完善农村基本药品及农村用药的优惠制度。

建议完善农村基本药品制度,鼓励使用中草药,恢复目前几近消失的物美价廉的低价药;为了进一步扶持西部农村发展,建议药品生产企业直接用降低药价(10%~20%的幅度)的方式予以扶持。同时,经调研得知,目前许多药品生产商针对农村偏好使用低价药品的特点,想方设法降低药价,例如将药品包装规格大改小、将药品的有效成分高改低等,对此,药品监督部门应该给予严厉打击。

4.建立“新农合”报销补偿与救助的联动机制。

鉴于“新农合”报销的局限性,建议对因病导致负担特别沉重的家庭进行救助,具体可以由“新农合”管理者作为发起人向民政部门申请,经核实后落实到具体需要医疗救助的家庭。经过“报销补偿+社会救助”这一双效措施,患者的负担必将有效地减轻。

(五)提高统筹级次,增强抗风险能力

按照大数法则,“参合”者人数越多则基金越安全,因此现在所实行的统筹级次有必要上提,从县级上升到市级,有条件的可以实施省级统筹,这样在必要时可以进行大范围的调剂,以确保区域性基金支付的安全。

(六)既要保大病,也要兼顾门诊和预防

鉴于西部地区“新农合”筹资规模有限,国家制定了比较保守的“以大病统筹为主”制度,即门诊补偿很低、大额医疗费分段补偿、恶性病给予二次补偿。这种在基金额度较为有限的前提下解决高额医疗费的办法,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随着筹资规模增大、统筹级次提高,就应该走既要保大病、也要兼顾门诊和预防的路子。

(七)加强监管,杜绝非法侵占和浪费基金的现象,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益

目前,违规使用“新农合”基金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既有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具有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也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鉴此,我们除了改革体制之外(建议将“新农合”的管理权转移给到医保管理机构),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监管,以保证将基金最大效益地、实实在在地用到农民身上。

综上,西部地区“新农合”开展的时间短,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不足是正常的。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如在当前的社会制度下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则“新农合”将为广大参合农民带来最大化的实惠。

新型农民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6

招商对策研究

招商一部 2013年12月

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发展以及招商对策研究

新型功能材料是指新近发展起来和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对科学技术尤其是对高科技的发展及新产业的形成具有决定意义的新材料。新型功能材料例如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传感器材料、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能源材料和机智能材料。

一、全球行业发展态势

发达国家企图通过知识产权的形式在特种功能材料领域形成技术垄断,并试图占领中国广阔的市场,这种态势已引起我国的高度重视。

2001年新材料技术产业在世界市场的销售额超过4000亿美元,其中功能材料约占75~80%。某些特种功能材料就其单项而言,其市场也是巨大的。1995年信息功能陶瓷材料及其制品的世界市场销售额已达210亿美元,到2010年达到800亿美元;2000年超导材料销售额已达80亿美元, 2010年的年销售额预计将达到600亿美元,其中高温超导电力设备的全球销售额可达50-60亿美元,到2020年,全球与超导相关的产业的产值(按1995年的价格估算)可能达到1500亿到2000亿美元,其中高温超导占60%;2010年全球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市场需求量达14.6万吨,产值达80亿美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700亿美元;生物医用材料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高技术领域,目前全球生物医用材料及制品的产值超过700亿美元,美国约为400亿美元,与半导体产业相当,是美国经济中最活跃、出口量最大的6个产业之一,近年来一直保持每年20%以上的速率持续增长,预计到本世纪前十年左右,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将达到药物市场的份额;随着可持续发展政策被各国政府的广泛采纳,生态环境材料的市场需求也将迅速增加,估计2010年的社会需求将高于500亿美元。可见,在全球经济中,特种功能材料无论是需求的规模,还是需求的增长速度,都是相当惊人的。

二、国内行业发展态势

我国非常重视功能材料的发展,在国家攻关、“ 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计划中,功能材料都占有很大比例。在“九五”“十五”国防计划中还将特种功能材料列为“国防尖端”材料。这些科技行动的实施,使我国在功能材料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863”计划支持下,开辟了超导材料、平板显示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储氢等新能源材料,金刚石薄膜,高性能固体推进剂材料,红外隐身材料,材料设计与性能预测等功能材料新领域,取得了一批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的主要性能指标和生产工艺技术均达到了国外的先进水平,推动了镍氢电池的产业化;功能陶瓷材料的研究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以片式电子组件为目标,我国在高性能瓷料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并在低烧瓷料和贱金属电极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实现了产业化,使片式电容材料及其组件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高档钕铁硼产品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取得显著进展,在某些成分配方和相关技术上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 功能材料还在“两弹一星”、“四大装备四颗星”等国防工程中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中国作为一个 12亿人口的大国,正在实施宏伟的第三步发展战略,这一根本国情加之特种功能材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决定了我国对功能材料的需求将是巨大的。功能材料不仅是发展我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而且是改造与提升我国基础工业和传统产业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我国资源、环境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五到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及国家安全对功能材料有着巨大的需求,功能材料是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新材料。

发展重点:高温超导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稀土功能材料、新型能量转换材料与技术(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绿色奥运工程材料与技术、分辨离膜材料与技术(海水、氯碱膜)、印刷(制版、感光)、显示(OLED)材料、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

关键技术选择:能源材料-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②光电转换效率大18%的硅基太阳能电池商品③太阳能的综合利用及其与风力发电的耦合技术;稀土材料-①稀土催化材料②稀土永磁材料③高亮度、长寿命白光LED节能照明系统;生物医用材料-①生物芯片②生物兼容性好可降解或可诱导再生的人体软、硬组织替换材料③具有分子识别和特异免疫功能的血液净化材料和装置;生态环境材料-①有机膜分离技术②固沙植被材料与技术③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及其关键工艺技术;特种功能材料-①无机分离催化膜②大尺寸光学金刚石膜③有机磁性材料:突破本征有机磁性材料的关键技术④敏感材料与传感器;超导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技术。

三、新型功能材料龙头企业简析(一)永太科技

浙江永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世纪末,总部位于浙江台州临海的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基地。公司在江苏和浙江共计建设了三个主要的生产基地,总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全职员工共计1200名。公司共计生产四大系列80多种氟苯化合物,是全球产品链最完善、产能规模最大的氟苯精细化学品制造商。公司服务于国内外的液晶、医药和农药等多个创新性化学子行业,产品远销美国、欧洲、日本和印度等主要国际市场。经过十来年的创业,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专业研发、生产和销售氟精细化学品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上市公司。

永太科技含氟精细化工品下游领域具有容量大和多元化的特征:21世纪,液晶显示和数字化浪潮是新媒体发展的必然方向,而氟苯化合物是单晶的必备关键原料,永太科技已经和全球三大液晶厂商德国默克、日本智索和永生华清均建立战略业务关系,占据氟化工价值链高端市场;含氟专利医药和农药具有高效、广谱、低毒、低残留等特点,越来越多的重磅专利医药和农药含有氟苯片段,永太科技已经多次成功为国际专利医药公司和专利农药公司提供百吨级的定制加工服务,成为专利创新性跨国企业全球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依托现有的综合性氟化产业化技术和生产研发平台,永太科技对氟精细化学品领域进行了持续深耕。2010年永太科技直接投入研发费用2187.78万元,比2009年增长61.56%,连续三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2010年,公司已完成75个产品的小试开发工作,产品涵盖液晶、医药高级中间体、原料药等。

紧紧抓住国际专利液晶、医药和农药定制加工向亚太地区转移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创新、品质、服务”的经营理念,凭借强大的综合氟化产业技术和先发优势,永太科技立志成为独树一帜的优秀化工企业。

(二)诚志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是一家清华大学控股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在生命科技领域,有L-谷氨酰胺和D-核糖等国际领先的高科技产品;在医药产业领域拥有包括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国家二类新药等在内的产品生产批准文号84个品种、102个剂型规格,有千喜片、化积口服液、肾宝等一批市场畅销产品;在信息技术领域,以机械制造集成软件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已进入国内业界的领先行列;在精细化工领域,有“秀波”高分子助洗剂、荧光增白剂、恒威油品等高科技产品;在日化产品领域,有国内名牌“草珊瑚”牙膏、“月月红”及“莎筠”系列产品。2007年,公司拟通过增发收购家庄永生华清液晶有限公司、石家庄开发区永生华清液晶有限公司股权,全资拥有全球第三、国内第一大液晶材料生产商,成为上市公司中第一家涉及液晶材料的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公司计划在三年时间内将TFT液晶材料产能由2吨/年提高至50吨/年。

在生命科技领域,有L-谷氨酰胺和D-核糖等国际领先的高科技产品,稳定出口美国等国际市场,有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产品医用稳定同位素;

在医疗产业领域,有丹东诚志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丹东市第一医院)、北京诚志健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华清门诊部有限公司)等企业;

在医药产业领域拥有包括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国家二类新药等在内的产品生产批准文号84个品种、102个剂型规格,有千喜片、化积口服液、肾宝等一批市场畅销产品,并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医药营销网络;

在日化技术领域,有国内名牌“草珊瑚”牙膏、“莎筠”等系列产品。

在贸易投资产业领域,有珠海诚志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金诚合利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

目前公司正朝着建设国内一流高科技上市公司的目标,稳健快速地向前发展。

(三)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特种纤维复合材料行业最大的集研发设计、产品制造与销售、成套技术与装备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的技术装备研发中心,也是中国国防工业最大的特种纤维复合材料配套研制基地,引领着中国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的技术发展方向。

“十五”期间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29项,其中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6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0项;同时,承担国家科技部、国防科工委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07项。共荣获国家科技奖励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40余项。公司拥有国家专利31项,专有技术67项。公司生产的先进复合材料成功应用于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2011年入选首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四)方大集团

方大集团现有节能环保、轨道交通设备和半导体照明产业等三大产业体系。主要从事节能环保幕墙、太阳能光伏幕墙、LED彩显幕墙、铝塑复合板、单层铝板、蜂窝铝板、纳米自洁铝板、地铁屏蔽门系统、自动门、安全门、半导体照明(LED)外延片和芯片、芯片封装及各种LED灯具、LED泛光和景观照明系统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施工等,是我国节能减排行业的“领头羊”。

方大集团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其综合创新能力已居于国内同类企业前列。是中国企业创纪录最多的企业之一;有59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92项,专利总数居国内同行业前列;主持或参与制定了我国首部建筑节能标准《建筑节能国家标准》、我国首部《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国家标准等50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是我国同行业中参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最多的企业;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攻关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在内的15项国家级科技攻关计划,独立完成省部级以上科技攻关成果近百项;有10多项产品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多项科技成果被列为国家重点推广项目。建成国家级光电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全国同行业第一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技术中心实验室,获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技进步奖60多项。

(五)乐普医疗

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9年,总部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公司是从事冠状动脉药物支架、先心封堵器、心脏瓣膜、造影机等心血管疾病植介入诊疗器械及设备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中外合资央企控股高新技术企业,是2009年在深交所创业板首批上市的28家企业之一。公司目前拥有国内外8家子公司,产品临床应用覆盖全国1200家以上心脏诊疗中心,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心血管病植介入诊疗器械与设备的高端医疗产品产业集团。

四、相关行业协会

(一)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在我国老一代材料科学家倡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多年筹备,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英文名称 Chinese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简称 C-MRS)于1991年5月16日在北京成立。协会工作主要围绕组织、举办国内、国际材料科技领域学术会议;编辑、出版和发行中外文的材料科技学术期刊;组织编著材料科技图书、会议论文集及其他出版物;开展材料领域的科技咨询服务活动;组织举办材料科技展览;设立材料科技奖励基金;推荐、表彰和奖励优秀材料科技工作者;开展材料科学普及和继续教育工作;承接项目评审、标准制定、成果鉴定以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等工作;履行国际材料研究学会联合会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维护本会会员的正当权益,举办为会员服务的事业和活动。

(二)中国建材工程建设协会(新型材料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

新型农民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7

1 桃江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

桃江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 农业人口55万人, 农村劳动力32万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部分青壮劳动力开始脱离农业, 农村土地重新集中成为可能, 陆续涌现出了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农业生产链中农村劳动力重新有了分工。这种新的分工孕育农民职业化的雏形, 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卷调查, 选取了4个乡镇, 每个乡镇5个村, 每村50户。总共调查1000户, 回收有效问卷875份, 问卷主要涉及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农民素质、生产规模和模式以及培训需求等。

1.1 农民素质

本文通过调查发现, 桃江县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就学历方面而言, 仅有15%左右的农业从业人员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大多数农民对于法政知识欠缺, 自身利益受损时, 不能及时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同时有超过64%农民在农闲时主要是以看电视、打牌等娱乐活动为主, 很少有人学习农业政策或钻研种养殖技术。就农业技术而言, 整体上桃江县农民显示出较高的期望, 超过65%农民会从农业技术人员或农资店来了解农业技术, 还有将近30%的人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来学习农业技术。

1.2 劳动力结构

虽然桃江县拥有庞大的农业人口, 但农民的从业愿景很低, 超过98%的务农人员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选择务农, 年轻人基本上不会选择务农, 农业生产缺乏接班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 56%务农劳动力的年龄超过50岁, 30~50岁的占42%, 30岁以下的不到2%。

1.3 生产规模及模式

桃江县人均耕地少、人口多, 人地矛盾突出。近年来, 很大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不再满足农业微薄的收益, 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 耕地出现了空闲, 农业用地重新集中出现了可能。调查显示, 种植业面积2~3.3hm2的有67人, 3.33~6.67hm2的有34人, 6.67hm2以上的有21人, 适度规模种植户有14%;参加了合作社的人数有209人, 达到了24%。整体来讲, 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比列还不是很高, 但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强劲, 每年将近成倍增长, 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1.4 受训需求

农民对农业技术的学习积极性较高, 有86%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参与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年龄影响培训类型的选择, 年纪大的农民倾向于专项技术培训, 而年轻人更多的愿意选择创业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种植技术与农业政策是新兴职业农民培训中最受欢迎的两项内容, 有超过80%的人选择;75%参加培训的农民更愿意专家、老师进行现场指导, 认为看电视、听广播, 上网看书效果不明显。一年多次、短期、就近培训更能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1.5 培训经验

自2004年以来, 桃江县认真落实了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和农技推广补助项目, 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完成进每年2000名农民的培训任务, 涌现出了一批新型农民典型。整合有限资金, 通过调研、实训, 初步探索出了适合桃江的“流动培训”、“订单培训”等模式。

2 桃江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

2.1 建立新型农民职业化制度

当前, 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呈现严重兼业化, 农民仅是一种身份或户籍的象征, 而不是以一种职业存在。由于缺乏具备优秀素养和专业技术的职业农民,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粗放, 农业资源利用率低下。建立健全农民职业化制度, 使农民成为一种职业, 同时建立农业行业准入制度, 出台《桃江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办法》、《桃江县新型职业农民管理办法》等新型职业农民制度法规。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培育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化。建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制度, 要求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具有明确的阶段性的科技素质和从业能力, 逐步做到执证上岗, 合格入行。

2.2 构建相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按照标准、程序, 做好资格认证;分产业做好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 并对已认定人员做好跟踪服务、年度审核等。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完整的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

根据职业农民不同层次水平, 进行专项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整体规范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考核、发证、注册登记和质量控制等工作, 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2.3 加大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力度

农业整体上是一个弱质行业,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支持。根据实际情况, 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纳入桃江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列入全县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

首先, 要强化财政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扶持力度。高效整合培训资金, 加大农村教育事业投入, 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以优厚的福利待遇、培育优秀的教师队伍, 建立农业技术远程教育体系, 把专家与技术引入田间地头。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果宣传力度, 做好典型经验宣传, 把握好舆论导向, 营造良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氛围。

其次, 促进出台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和制度。建立职业农民补贴保障和激励制度, 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和补贴力度, 将现有扶持家庭农场、专业生产的各项政策, 落实到新型职业农民头上, 特别是新增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建立高素质人才回流农业的激励机制, 对返乡创业从事农业经营的能人、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创办现代农业企业的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积极探索吸引农村以外的人才回流农业机制, 吸引和培养有兴趣的城市青年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不断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最后, 做好优化新型职业农民融资环境工作, 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与融资挂钩, 对具有新型职业农民贷款给予优惠政策, 简化贷款手续, 低息或免息贷款, 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稳步发展。

3 结语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艰巨性的系统工程。本文研究了湖南桃江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并就此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以期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齐国.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J].农家生活, 2012 (3) :49-50.

[2]李东波, 李良军, 万志刚, 等.石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启示[J].湖南农业科学, 2014 (10) :49-51.

[3]蒋剑勇, 钱文荣, 郭红东.社会网络、社会技能与农民创业资源获取[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43 (1) :85-90.

[4]朱奇彪, 米松华, 黄莉莉, 等.新型职业农民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规模种植业农户的实证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 2014, 26 (5) :1361-1367.

[5]张晓山.建立职业农民的注册登记制度培育从事农业的主力军[J].农村工作通讯, 2012 (3) :49-51.

[6]常佳佳, 王伟.论职业化新型农民培育[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2010 (8) :32-34.

新型农民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8

摘 要 多年来,崇阳县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已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等方式的培训。2014年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对象主要为从事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农民,参加培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农民培训让“农业科技之花”开遍田间地头,为崇阳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农民培训;科技教育;现状;对策;湖北省崇阳县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8--02

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不同,部分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有的听不懂科技广播,有的看不懂农业科普书籍,有的缺乏农业生产常规技术。由此可见,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作为农民培训主体,针对农村、农民的情况进行调研,不断探索现代农民教育培训新规律、新模式,进而提高培训效果,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1 基本情况

资料显示,崇阳县有35万农业人口,其中农村劳动力21万,需要从事种植业生产劳动力7万人,林、牧、渔劳动力1.5万人左右。每年新增劳动力0.4万左右,除培训转移5万人外,尚有7.1万富余劳动力或隐性失业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结构中,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 a,从事一线生产劳动力小学文化以下占67.31%,初中文化占28.88%,高中文化占3.81%。

2 崇阳县农民教育培训面临的问题

崇阳县农民教育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仍然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能满足广大农民不断学习科学技术的要求,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农民教育发展的因素。

2.1 信息封闭

崇阳县地处鄂南幕阜山区,山多田少,交通、信息不够畅通,如崇阳县高枧、大源、金沙、雨山等乡镇人口稀散,交通不便,难以享受到农业新科技带来的成果,通过技能培训转移到其他渠道也存在一定困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生活方式制约了农业科技信息在边远山区的传播,农民接受现代农业科技培训的机会也很少。

2.2 农民素质较低

经调查,目前,崇阳县农村从业人员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有20%,3.4%的从业人员按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0.2%,而没有接受过教育培训的达到76.4%。而有文化、有技术的年青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妇女、老人、残疾人以及文化素质不高的。

2.3 认识不到位

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轻视农业和农民的观念依然存在,认为从事农业低人一等,没有出息。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认为农民教育培训可有可无,可抓可不抓,制约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

2.4 机制不健全

农民教育面广,至今还没有一部规范农民教育的法律性文件,投入、激励、监督、竞争机制不够健全,这与农民教育培训的作用和地位不相符。

2.5 体系不完善

崇阳县虽然已初步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但运行机制、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培训网络、基础建设还不健全,影响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的合理利用,难以发挥体系的整体效益。

2.6 农民教育培訓问题

一是农民教育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发展较慢;二是农民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施设备不全;三是政策配套和一些措施没有落实到位,“政策和规定印在纸上,停留在口头上”。

3 实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举措

3.1 强化培训队伍的素质

聘请相关专家不定期对教职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培训队伍的业务水平,打造一支过硬的培训团队。

3.2 做好宣传工作,调动农民参训积极性

深入全县12个乡镇186个行政村进行调查,摸清村、组基本情况并建档。并与村、组建立联系渠道,为开展培训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集市、群众集会、县上开展的大型活动等机会宣传农民培训政策、信息等。

3.3 按需培训,突出重点

根据崇阳县产业特点,确定了肖岭、沙坪、石城、青山、白霓、路口等6个重点乡镇和30个重点村为主要培训对象,集中开展粮、茶、菜、果、畜等五大专业培训。

3.4 建全建立培训档案

由专人负责农民培训档案的管理工作,凡有关培训方面的资料都归档分类管理,建立培训日志,记录培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以后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3.5 跟踪服务

对培训后的学员进行跟踪,与培训教师一同下到学员的田间地头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收集信息并形成表格进行分析,查找问题,对比效益,为改进培训提供有力依据。选择有代表性的学员,让他们在适当场合现身说法,提高培训社会影响。

4 对策和建议

开展农民培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以人为本,从农民需求出发,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目标,开展农民培训理论研究,更好的服务于“三农”。

4.1 加强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

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当地事业发展规划和政府管理目标之中,把农民教育培训放在农业工作的重要位置,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民教育培训规划。建立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合同,落实教育培训责任和任务,以期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教育培训局面。逐步研究制定农民教育培训规范和条例,在人事、劳动、财政等有关政策向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倾斜,营造良好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环境。

4.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进一步加大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体制,实行中央财政投一点,县财政拿一点,解决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不足问题,如以村为单位建立农民教育培训教室,配备课桌椅、图书、和音响等教学设施,为农民教育培训创造基本的条件。

4.3 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为指导,以新时期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和市场信息等需求为导向,打造公共服务和管理支撑平台,以项目带动培训能力、传播能力和服务能力,坚持以县政府领导,农业部门牵头,农科教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运行机制,建立以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和民间科技服务为补充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当前,应着力建设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基层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建立和完善多个适应需求、手段先进、灵活高效、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一批农民科技书屋,免费提供科技书籍和音像资料,不定期为书屋提供新的农业科技信息,逐步把书屋建设成普及农业科技的桥头堡。

4.4 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广应用典型经验和教育培训模式

2014年以前,主要实施了“阳光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退耕还林农民创业就业培训等国家项目培训计划。2014年,国家再原来的基础上了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把项目整合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各种各样形式和最新的教育培训模式,带动农民培育培训的全面开展。

上一篇:五中全会思想汇报下一篇:信用社农信银自助终端业务宣传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