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机构的申请

2024-11-04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机构的申请(通用13篇)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机构的申请 篇1

关于申请承担2014年XX新型职业农民

培训任务的报告

X政府:

XXX农业广播电视学校XX分校于1990年成立,有必要的培训场所、专业教师、现代教学设备(笔记本电脑、图影仪、摄影机、数码照相机、流动桌椅)和实践实训基地,以及具有10年以上农民培训工作经历等。现有专兼职教师XX人,其中专职教师XX人,取得高级职称XX人、中级职称XX人、专业技术人员XX人。该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和实训基地齐全。历年来,该校积极承担全县阳光工程培训、民生工程新型农民培训、退耕还林培训等培训项目,并出色完成各类培训任务,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具有一定的成功经验。

2014年XX分配给XX职业农民培训(生产经营型)培训指标XXX个。由于培训指标少(只有两个班),根据省、市、县有关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中的“充分发挥

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有关精神,现要求通过单一招标采购方式确定2014年XX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由XXX农业广播电视学校XX分校承担。

特此报告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机构的申请 篇2

1 吃透上头, 准确定位培训目标

“吃透上头”就是要深刻领会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随着农业农村发展阶段性要求不断深入, 先后开展了农民技术骨干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多个培训项目。据统计, 仅“十一五”期间, 国家共落实农民教育培训资金150亿元以上, 年开展各类农民培训1亿人次以上[3]。

由于农民培训种类较多, 培训目标不同, 因而实施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但许多基层农广校并没有认真研究相关培训项目出台背景, 没有吃透领会上级精神, 总是“以不变应万变”, 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吃透国家政策, 领会上级部门要求是基层农广校一门重要必修课。比如,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是2006年由农业部、财政部组织实施, 主要针对我国大量没有接受过基本的职业技术教育, 缺乏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 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民而开展的, 目的是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 增加收入;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在2012年中央1号文件中首次提出, 其主要培训对象是种植、养殖、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村经纪人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 培训目的是培养一批以农业为职业、具有较高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根据2类培训出台背景分析, 两者在培训对象、培训要求上存在明显差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点是吸引“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 并把农业生产作为终身职业, 从技术型的农民转变成市场化的农民, 因此更加注重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基层农广校在制订培训方案、选择培训对象时, 要充分理解这种差异, 有的放矢地做好培训工作, 提高培训效果。

2 摸清下头, 科学制订培训方案

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 基层农广校只有把下情摸清、摸透、摸细, 才能使培训方案更加科学, 更具有针对性。而摸清下情的唯一途径便是调查研究。

2.1 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区域经济是综合反映区域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 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掌握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特点是科学制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的前提。基层农广校应注重加强对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现状、布局、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分析, 将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要求在培训方案中予以体现, 同时根据培训对象、产业特点不同, 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2.2 掌握区域农村劳动力现状

基层农广校应充分掌握区域农村劳动力现状, 如劳动力年龄、性别、素质结构与数量比例、务工务农比例、人员区域分布等基础数据, 重点瞄准农业生产企业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种养大户等培训人选, 这群人具备成为职业农民的潜质, 可以培养成为生产技能型、经营管理型、技术服务型和市场营销型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端“职业农民”。

2.3 掌握区域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是以主导产业为中心, 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地方发展, 形成贸工农、农工商、产供销、农科教等一体化经营模式[4]。基层农广校应充分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离不开农业产业化。从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规模化、市场化、一体化 (产业链) 、科技进步与农村社会发展5个方面[5]评价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并对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3 借鉴外头, 实现培训形式创新

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中国尚处于理论探索与实践试点阶段, 且与传统的农民科技培训在培训对象和要求上存在着本质差别, 因此, 基层农广校应充分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艰巨性, 在因地制宜开展培训基础上, 应合理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培训经验, 实现培训形式的创新。

3.1 借鉴先进国家培训理念

国外比较成熟的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分为东亚、西欧和北美3种。其中东亚模式以日本、韩国为代表, 这一地区共同的特点是人多地少、资源有限, 很难形成较大的土地规模经营;西欧模式以法、英、德国为代表, 主要指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 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模式;北美模式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 主要结合自身自然资源丰富, 土质肥沃, 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特点, 构建以农学院为主导的农业科教体系。基层农广校应结合国情和本区域农业生产特点, 有选择地借鉴先进国家职业农民培训理念。

3.2 借鉴发达地区培训形式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基本可分为“三类十一型”模式[6]。其中, 政府主导类包括政府工程型、院校培育型、远程教育型、创业扶持型和文化活动型;政企配合类包括园区依托型、推广服务型、科研项目型和科技示范型;市场运作类包括合作组织型、产业促进型。基层农广校应根据不同经济区域、不同产业领域、不同的培训目标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 并实现由政府主导类模式向政企配合类模式转变, 条件成熟的可以过渡到市场运作类模式。

4 抓好里头, 确保培训实施效果

由于区域资源条件、主导产业、发展基础和理念存在较大差异, 基层农广校在借鉴先进国家和发达地区成功经验时, 要因地制宜, 苦修内功,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做到“知天时、明地利、谋人和、接地气”, 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

4.1 知天时

培训选时应根据农事、农闲或开展专项活动前后等, 便于扩大培训范围。例如, 农作物种植培训课选时应抓住农业生产关键时期:秋种前、开春后、小麦拔节期、果树幼果期等, 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时段。

4.2 明地利

要善于利用地利, 因地制宜, 合理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和培训地点安排等。在充分考虑区域地理环境、资源现状等基础上, 围绕主导产业设置专业;在课程设置上, 除了常规的种植、养殖技术外, 应开设农产品营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经纪人实务等专业课程。在培训地点安排上, 除常规的课堂集中教学外, 还可将课堂搬到田头、地头、船头或组织到先进地区学习, 提高培训实效。

4.3 谋人和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农业、教育、共青团、妇联、财政、基层政府等部门, 因此基层农广校应善于加强与各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 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形成工作合力, 共同推进。一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经费、人员、政策、物资等方面的支持, 争取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二是建立起以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机构为主体, 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4.4 接地气

许多农民培训工作之所以变成“走过场”、“花架子”, 其共同原因是培训工作脱离生活、脱离实际, 脱离百姓。基层农广校要把“接地气”作为培训效果评价的重要标准。一是“走近”群众。采用送教下乡、教师进村等方式, 把教育培训办进农村、办进田间、办进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二是“求教”群众。甘当小学生, 真心实意地拜群众为师, 不能“门缝里看人”;三是用群众语言。用农民耳熟能详的语言授课, 使农民能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能致富”, 避免成为“空中楼阁”式的培训。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 将实现中国梦贯穿始终。基层农民农广校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主体, 责无旁贷。在培训实施中要注意把握政策、熟悉下情、加强交流、注重效果,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摘要:当前,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愈来愈受重视, 而农广校培训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提出基层农广校应坚持“四头并举”, 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即吃透上头, 准确定位培训目标;摸清下头, 科学制订培训方案;借鉴外头, 实现培训形式创新;抓好里头, 确保培训实施效果。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参考文献

[1]马跃.全力加强农民教育推动实现中国复兴梦[EB/OL]. (2013-10-10) [2013-10-18].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010/c40537-23153211.html.

[2]农业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EB/OL] (2013-07-19) [2013-10-18].http://www.moa.gov.cn/zwllm/zxfb/201307.20130719_3531505.htm.

[3]张桃林副部长在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11-12-28) [2013-10-18].http://www.moa.gov.cn/govpublic/kjjys/201112/t20111228_2446994.htm.

[4]肖非.吉林省农业产业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7.

[5]张雪峰.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 (7) :49-51.

关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建议 篇3

一、永吉县开展培训工作情况

2014年吉林省下达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以后,县政府及时安排县农业、财政部门制定全县培训计划,按要求选聘培训教师,联系培训基地,遴选培训对象,安排经费46万元,确保培训按期开班。参照“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强化分类指导,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分类分产业开展培训。目前,全县已完成生产经营类4个班、120人,重点培训了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骨干,同时确定100名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的农民参加。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开展8个班次集中学习培训,确保完成全年培训计划。

二、进一步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建议

(一)关于培训对象。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生产为职业、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且达到一定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生产经营型主要包括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专业技能型包括长期、稳定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掌握一定农业技能的人员;社会服务型包括长期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土地仲裁调解员、测土配方施肥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

在新型职业农民遴选中,要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的农民优先接受培育,原则上培训对象年龄不超过55周岁。

(二)关于培训时间。新型职业农民工作时间不确定,季节性比较强,因此要因人而异,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应在农闲季节,累计培训时间15天以上;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累计培训时间7天以上;同一培训对象三年内不得重复支持。按照要求,要在每年12月30日前完成学员遴选、制定培训计划,为下年开展培训工作做好准备。

(三)关于培训措施。在培训课程设置方面,要按照国家教育培训规范,根据当地农业实际和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及服务领域需要,科学合理设置培训课程。

在培训师资遴选方面,要聘请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具有一定资质和丰富实践经验、感染力强的培训教师和专家,聘任的专家或教师要颁发聘书。建议省、市、县要分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同时,要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在培育模式创新方面,要做到“一班一案”,建立指导员制度。要注重实践技能操作,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培训模式,提高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

要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统筹利用好农业职业院校、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教育培训资源。

在培训教材选择方面,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选择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教材,保证参训农民人手一份。

在日常管理方面,要建立规范班级管理制度,选好班主任,加强班级的日常管理;要成立班委会,建立QQ群,加强学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自我管理。

在考核与认定方面,在每期培训结束时,培训机构要进行考试考核,对考核合格者进行统一认定,并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同时,要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加强认定后的职业农民的管理和知识更新,出台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

在培训档案建立方面,要建立培训、考核、发证、后续指导服务等环节档案,实行全过程跟踪,及时记录其接受教育培训情况,按要求录入学员信息,进行计算机管理,使培训工作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在技术指导与后续服务方面,培训机构要指定本单位或聘任的技术专家作为技术指导员,根据培育对象要求定期指导服务,并及时解决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作者单位:吉林省永吉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生猪养殖一 篇4

(一)职业技术学校农牧工程部

第一节 农户养猪的基本措施

怎样养猪才快、无病或少病,经济效益高,这是广大农村养猪户的追求。因此要把科学养猪的技术向广大农户传授,使他们不但学到养猪新技术,更重要的是解放了思想,相信了科学技术,懂得高投入高产出的道理,敢于、也舍得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来养猪,如选养高质量的猪苗,喂高效、质量好的饲料添加剂和饲料,定期给猪打预防针、驱虫、洗刷、消毒;猪舍、猪身经常保持清洁卫生、舒适,冬天不寒冷,夏天不受热。要做到这些,当然要投入一定资金(成本),但产出(得到的回报)往往大大超过投入。所以“四改一添”是农家养猪基本措施。

一、改品种,选养杂交猪

养猪学认为“养猪快大三关键,一种、二料、三管理。”猪种是第一关键,是养猪快大的基础。同一饲养水平(条件),猪种好,饲养起来大得快、效益高;相反,猪种不好,大得慢、效益低。因此,在增加收入为主的养猪生产中,必须利用具有产肉性能好、日增重快、饲料报酬高,屠体重、瘦肉率高等特点的优良品种。实践证明:两品种杂交猪(二元猪)比纯种猪多增重15-20%;三品种杂交猪(三元猪)比二品种杂交猪好,比纯种猪更好,增重率提高30%以上。因此,农户养猪以三品种杂交猪效益最好。

电话:0391-8320562电子邮箱:jynmb6@163.com微信号:jyzzs9

二、改圈舍,创环境

要有良好的猪生长环境,关键在于猪舍的结构与饲养设备。科学技术包含着设施。所以要做好猪舍的改造,增加设备设施,保持通风干燥,做到夏季能降温,冬季能保暖。猪生长期适宜温度为20~26℃,低于20℃增重慢,仔猪低于4℃就容易得胃肠道的疾病;高于26℃,增重也慢;超过37℃,不但不增重,体重还要下降;超过39℃,生命就有危险。实践证明,猪舍最好是座北朝南,偏东16°,屋顶最好用4层(瓦片、隔热层、保温层、木板),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猪舍内还必须安装通风设备,创良好环境,提高养猪效益。

三、改饲料,应用饲养标准

饲料是养猪学的关键之一。饲料的费用占整个养猪成本的70%以上,饲料的营养是否全面直接作用于饲养成本,因此只有科学地配制饲料才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增加养猪的经济效益。而我国广大农村长期以来都是采用“单一饲料”这套古老的方法来养猪,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配合饲料,但是饲养者都没有实行标准化饲养,降低了饲料的转化率。所谓猪的饲养标:是指对不同类型的猪,在不同的生理阶段,为使其达到某一生产水平,每日必须供给每头猪各种营养物质的最低数量。饲养瘦肉型猪,可选用美国的NRC和英国的ARC标准。1983年我国制订了中国的≤猪的饲养标准≥,属肉脂型猪使用,无论选择何种饲养标准,都必须结合实际灵活应用,因为各地、各场生产条件千差万别,不灵活应用就不能达到效果。

四、改饲喂方法,实行新的养猪技术

电话:0391-8320562电子邮箱:jynmb6@163.com微信号:jyzzs9

旧的饲喂方法是指“单一饲料、稀食熟喂”来养猪。因此,往往一头猪养一周年还不能出售。原因是:饲料太稀,干物质少,营养当然不够,猪就长得慢,尽管猪吃得饱,可是吃进去的是一肚水,拉几次尿,什么都没有了;吃进水分过多,冲淡胃液,压迫胃壁,饲料停留短,影响消化,排尿过多,还要消耗大量能量,也影响猪的生长;饲料太稀,猪不用咀嚼,具有消化作用的唾液(口水)分泌减少,消化酶也少,因此,猪对饲料的消化吸收也降低;饲料经过久煮之后,许多营养物质,特别是维生素、蛋白质等被破坏;饲料单纯、营养不佳,猪肯定长不大。所以,必须树立新观念,实行新方法养猪,才能收到较高的经济效益。新的养猪技术是:应用饲养标准,根据不同的生理阶段配制不同的配合饲料,采用干料喂养。仔猪和生长期肉猪自由采食,肥育后期合理限食(即降低饲粮营养浓度和人不限量投料)。种猪在饲养标准范围内限量投料。

五、添加饲料预混料,满足猪的营养需要

按照猪的饲养标准配制饲料,一定要添加饲料预混料,预混料是饲料的精华,它含有各种必需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生长素、抗病物质等。这些东西虽然数量不多,但有非常微妙的作用,缺少它,轻者长不大,重者患病甚至死亡。饲料预混料是近代新兴的饲料工业产品,是配合饲料的心脏和灵魂。饲料预混料以少量、微量成分添加于饲料内,经喂猪后,猪长得快,长得大,产肉率明显提高,又可以节约饲料,提高和改善猪肉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少发病、不发病、成活率提高,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调研报告 篇5

一、基本情况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农民的劳动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化的依赖越来越明显,打造以农机手为主的新型职业农民势在必行。实践证明,现代农业靠科技,农业机械是载体,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素质靠培训。面对新形势,XX县农机部门充分认识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壮大农机化人才队伍,提高农机化人才素质。上半年,全县共召开培训现场会6次,科技下乡宣传、培训30余次,发放农机技术资料6000余份,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3期,共计培训各类农机人员2600余人次,通过培训,为农机化“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促进了全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通过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加快造就了有文化、懂技术、会操作、善经营的新型农机手和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了农机手安全驾驶操作水平,有效预防和降低农机事故,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了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结构,夯实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提高了农机科技应用水平,促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转变。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机培训学校经费严重不足。近几年来农机化教育培训投入少,教学设备陈旧,电教设备不足,多媒体教学普及程度不高,教学场地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机师资队伍不强,由于机构改革和编制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人员老化,教师队伍出现断层,现有农机教师学习机会少,知识更新慢,特别是有专业知识的年轻教师少,教练员配备不够充足。

2、农机手对教育培训认识不够。机手从经济考虑,怕花费时间影响收入,不愿参加系统培训;有的机手法治意识不强,心存侥幸,逃避培训办证,不想参加培训。农民机手对农机化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差。

3、培训内容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长期以来,农机培训以安全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为主,这一做法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对农机科技知识的需求。随着农民向产、加、销综合生产经营方向的不断扩展,导致有的培训者认为,既使通过正规农机培训,学到了一技之长,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三、主要做法

1、制定方案强化宣传引导。按照省市农机主管部门有关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年度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工作内容和进度,落实培训任务。加强对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引导,向行业和社会宣传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和成效,扩大影响力和认知度,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营造有利于农机化教育培训的良好环境。

2、创新农机培训方式方法。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创造培训机会,搞活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充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机培训,鼓励农机生产和销售企业、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等团体共同参与培训活动。紧紧围绕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采取现场演示、送教进村、科技入户、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大胆探索农机培训新形式,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做到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吸引更多的农民机手参加培训学习。

3、培训提升推广人员素质。重点培养县、乡、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推广人员的示范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同时,加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安全监理等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加快知识更新,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4、注重农机实用人才培养。重点加强农机驾驶操作、维护修理、技术指导、经营服务等岗位实用人员的培训,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机手,提高农机作业服务能力,增强致富本领。

5、利用购机补贴政策培训。由于购机补贴等国家优惠政策的实施,农民购机积极性高涨,先进农机具大量增加,新购机农民迅速增多。为尽快让购机农民掌握现代农机操作技能及维护保养常识,提高机具作业质量和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促进安全生产,利用农户购置机具的时机对他们进行定点集中培训,购机补贴办公室、农机校、推广站、农机经销和生产企业协调合作,讲解农机法律法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及购机程序、农机基础知识和农机化新技术等,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6、重点农时有针对性培训。在三夏、三秋农忙前机具检修的时机,派出教师、专业技术人员或有实践经验的农机维修人员,深入村队、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边检修边培训,对机手进行农机使用保养维修的现场培训,主要讲解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驾驶操作、日常维护及维修常识;作业期间,农机技术服务队赴田间地头为机手进行现场培训指导,帮助解决技术难题,纠正违章作业。

四、对策和建议

1、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广泛宣传农机化教育培育大行动优化农机队伍和造就新型农机手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对农民教育工作的共识;宣传农民群众依靠农机科技脱贫致富的典型,调动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参加农机化教育培训的主动性,营造农机手主动参与教育培训的氛围。

2、增加教育培训投入。建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为农机培训机构购置一批先进适用的教学设备,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把农机培训机构购置教练车、解剖教具车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扩大农机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增加计划名额和培训种类。

3、稳定农机培训队伍。从编制上把农机校现有的差额事业单位提升为公益性全额事业单位,确定一定数量农机教师事业编制,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条件,使他们安心农机化工作,专心农机培训事业。吸收一些有学识、有水平的年轻教员,使农机教育培训人才队伍向年轻化、知识化方向迈进。

4、建设基层培训阵地。扶持建立一些乡镇村农机科技示范点,让农民参观和学习农机实用技术。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系统内培训,内容包括实用技术学习和实践经验交流,以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5、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加大对农机教师培训的力度,让他们参与农机推广、农机管理组织的学习活动,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抓好农机教师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为教师进修、学习深造提供便利条件。通过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和技能,使教师做到讲授与教练同时进行,成为既是教员又是教练员的优秀人才。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机构的申请 篇6

一、教育培训对象

我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对象为年龄在16-55周岁,具备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和一定的农业生产经营技能,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主、青壮年农民、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农科大中专毕业生等。具体条件见《陕西省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工作方案》。

二、教育培训层次

根据我省新型职业农民不同的文化程度、专业技能和收入水平,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分成初、中、高三个阶梯层次(学员完成初级教育培训任务、取得结业证后方可报名参加中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完成中级教育培训任务、取得结业证后方可报名参加高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分别相当于同类农科中专、农科大专和农科本科教育。

三、教育培训目标

我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和高技能型人才。

初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培养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掌握农业生产、服务关键知识及技术,能从事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农业生产或社会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中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掌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先进知识及技术,能从事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或社会服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高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掌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先进知识、先进技术和先进理论,能从事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或社会服务的科研、推广及信息服务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四、专业门类与课程设置

(一)专业门类。根据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及服务领域,我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分为种植类、养殖类、农业工程类和经济管理类四个门类,每个门类包含若干专业方向。专业方向也可以随着我省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各地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的特点适当调整。

1、种植类

包括小麦生产、玉米生产、水稻生产、油菜生产、荞麦生产、马铃薯生产、苹果生产、猕猴桃生产、柑橘生产、红枣生产、大樱桃生产、核桃生产、设施番茄生产、设施茄子生产、设施辣椒生产、设施黄瓜生产、设施西葫芦生产、平菇生产、双孢菇生产、香菇生产、黑木耳生产、杏鲍菇生产、蚕桑生产、茶叶生产、花椒生产、魔芋生产等二十六个专业方向。

2、养殖类

包括生猪养殖、肉牛养殖、奶牛养殖、肉羊养殖、奶山羊养殖、肉鸡养殖、蛋鸡养殖、生猪疫病防治、奶牛疫病防治、动物防疫政策与管理、大鲵养殖等十一个专业方向。

3、农业工程类

包括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业作业与维护、拖拉机使用与维护、农村信息技术与应用、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农村水利与节水灌溉等六个专业方向。

4、经济管理类

包括农产品市场营销、家庭农场经营与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管理、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农资经营与管理、农村土地纠纷与调解、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等七个专业方向。

(二)课程设置。我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能力拓展课和实训操作课四大模块。四大模块的课程均是开放的,允许教育培训机构根据当地产业实际需要和学员自身的生产生活实际适当调整或增开其它课程。

1、公共基础课模块

公共基础课是为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提高学员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提升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及提供支持的课程。我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公共基础课模块共设置了16门课程供不同层次的学员学习。不同层次的学员重点学习课程及学习目标不同。初级重点学习素质教育、农业法规政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应用等课程,侧重农业生产基础素质的培养;中级重点学习现代农业、农业创业、市场营销、农业投融资、农业保险、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等课程,侧重农业生产经营素质的培养;高级重点学习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管理、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农村土地承包流转、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等课程,侧重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素质的培养。公共基础课为必修课,学员必须按量完成。

2、专业技能课模块

专业技能课是为丰富职业农民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和生产经营能力而设置的课程。我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每个专业的专业技能模块至少设置了8门课程供不同层次的学员选择学习。不同层次的学员课程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初级重点学习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点和关键技术,侧重专业生产技能的提升;中级重点学习农业全生产过程的先进技术,侧重从业水平和发展能力的提升;高级重点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拓展知识,侧重理论水平和科研推广能力的提升。专业技能课为必修课,初级选学4-6门,中级选学6-8门,高级选学5门。学员修完规定的课程门数后,根据需要可以任意选择修习其他课程。

3、能力拓展课模块

能力拓展课是为满足农业产业综合化需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一专多能,增强适应能力和执业能力,突破专业约束而设置的课程。我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每个专业的能力拓展课程为其它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程。能力拓展课的学习没有门数限制,初、中、高级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习之余可以自由选学。

4、实训操作课模块

实训操作课是为巩固加深职业农民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技能,提升工作能力和生产效益而设置的课程。实训操作课分专业见识、技能实训、实验实习、岗位实践等四种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四种方式可结合进行,比重依照教育培训层次和课程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初级重点开展技能实训教学,侧重专业生产技能的训练;中级重点开展岗位实践教学,侧重专业生产经营技能的训练;高级重点开展实验实习和专业见识实践教学,侧重专业研究和推广技能的训练。实训操作课为必修课,学员必须按量完成。

五、学制、学时与学分

(一)学制。我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实行弹性学制,初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有效学习年限为1年,中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有效学习年限为2年,高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教学有效学习年限为1年。允许学员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学员学习成绩优秀且考核合格者允许申请提前结业。

(二)学时。初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学时数为600学时,其中至少学习80学时的公共基础课、60学时的专业技能课、400学时实训操作课、选学60学时的能力拓展课。中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在初级培训基础上,安排900学时,其中至少学习120学时的公共基础课、90学时的专业技能课、600学时的实训操作课、选学90学时的能力拓展课。高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在中级培训基础上,安排660学时,其中至少学习80学时的公共基础课、60学时的专业技能课、440学时的实训操作课、选学80学时的能力拓展课。

(三)学分。我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实行学分制。学时与学

分按照10个学时折合1个学分计算,学员每学完一门课程的学习,通过相应的考试考核,即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学员累积修满60、90、66学分即可结业。

学员学分由课程学分和认定学分两部分构成。课程学分指学员参加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能力拓展课和实训操作课的学习,考试考核合格获得的学分。认定学分指学员具备的生产经营技能、学习培训经历、职业资格、表彰奖励等经过教育培训机构认定后折合的学分。

六、教育培训形式

我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形式。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能力拓展课的教学全部为理论教学,实训操作课教学全部为实践教学。

(一)理论教学。教育培训机构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员的学习特点,采取空中课堂和固定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掌握提升综合素质和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技术研究推广等技能应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理论教学包括空中课堂与固定课堂两种教学类型和集中与分散两种教学方式,以空中课堂和集中学习为主。

1、空中课堂:教育培训机构利用双向视频系统和互联网对学员开展在线教学和网上辅导。

2、固定课堂:教育培训机构组织专家在各个基层教学点对学员进行理论授课和集中答疑。

3、集中学习:由教育培训机构统一组织,采取课堂讲授、现场演示、收听收视、分组讨论等方法,集中学员进行理论学习。

4、分散学习: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学员根据自己的情况,利用多媒体教材、网络辅导资源、教学课件等进行的自主学习。

(二)实践教学。教育培训机构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员学习特点,采取田间课堂和流动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掌握从事专业化、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技术研究推广等工作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本领。实践教学包括田间课堂与流动课堂两种教学类型和集中与分散两种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以田间课堂和集中实践教学为主。

1、田间课堂:教育培训机构组织学员在教师指导下,在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操作。

2、流动课堂:教育培训机构教学组织人员或辅导教师,将教学资源巡回送到教学点和田间地头对学员进行培训。

3、集中实践:由教育培训机构统一组织学员,在实训教师指导下,完成专业见识、技能实训、实验实习、岗位实践等实训环节。

4、分散实践:学员在本职岗位上,按照规定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实训。教育培训机构不定期进行检查,并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

七、教育培训管理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教育培训机构要根据学员生产经营实际和农时季节特点组织教学,培训时间要符合农民生产生活节奏,农忙时多安排实践教学,农闲时多安排理论教学。

(二)及时公布开课计划。教育培训机构要在学期结束前3-5周公布下一学期开课计划,并及时汇总审核学员的选课情况,在学期结束前一周公布下学期课程表。

(三)及时提供课程信息。教育培训机构要根据各专业开设课程向学员及时提供课程信息和相关服务,包括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教学要求以及任课教师等。

(四)指导学员选课。教师要指导学员根据产业发展、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按照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和学期开课计划进行选课。

(五)加强学员实践管理。教育培训机构要及时组织学员参加专业实践,要对学员的专业实践过程有明确的任务要求,通过实践报告、日志、体会、问题解决等多方面反映实践成果。

八、考试考核

教育培训结束后,采取“操作为主、理论为辅”的形式对受训学员进行考试考核。

实训操作考核:指导教师根据学员的实践操作水平、实践成果、实践报告、实践日志、出勤率和学习态度等进行综合测评,成绩采用百分制,占总成绩的60%。

理论知识考核:授课教师根据学员的考试成绩、课堂教学出勤情况、作业完成等情况进行综合测评,成绩采用百分制,占总成绩的40%。

九、结业与颁证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机构的申请 篇7

职业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以农民为中心,为了解决农民的需要、提升农民的行为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关于农业知识的培训推广方式。

2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的意义

2.1 促进农业推广方式创新

农民田间学校的创办为农村基层农业知识和技术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推广方式,让基层农民的推广体系变得更加完善,从而让一些具有实用性的科技要素得以及时的总结和推广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并且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

2.2 加快传统培训模式改革

传统的培训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新型农民的需要,田间学校能够提供更多优质的综合信息和先进的技术服务。成功的模式构建,可以增强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成果的提高,强化科研与农业协会与农民之间的合作。

2.3 有效提高农民掌握的农技技术

在田间学校的实际演练中,农民与技术人员进行想法与技术的融合,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进行直接的请教,从而让农民的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科学技术的洗礼,让他们能够及时的掌握与农业相关的最新技术成果,实现收入的增长的同时掌握了更多的农业知识。

3 办好新型职业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议

田间课堂对于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构建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和模式能够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针对办好新型职业农民田间培训学校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政府进行重视,扩大宣传

大力针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田间学校的培训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方式,更是发展和推广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和发展的关键环节。

3.2 增加投入以保障经费充足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推广都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做基础的,而且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与田间学校的创办带有比较大的公益性、基础性,只有各级政府来增加投入,比如列出专项的田间学校培养资金以保障经费的重组,创新培养的方式才能加快新型的职业农民培养。

3.3 内调外引,建设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是条件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打铁需要自身硬。教师是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的第一资源,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首要条件。各地要内调外引,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造就一支知识渊博、一专多能、热爱农村、关心农民,吃苦耐劳、乐于奉献、下得去、留得住的“农民田间课堂”师资队伍,保证培训需要。同时,对培训教师要开展知识更新培训,通过教学能手评选,技能比拼、实践观摩等活动,培养农民教育专家和培训名师,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要。

3.4 送民所需,打造培训品牌是根本

现代农业发展升级,呼唤新型职业农民。在“身份农民”到“职业农民”的过渡中,意味着职业农民将和律师、医生一样,拥有各种生产资料,具备专业知识并善于学习,收入也主要来源于农业。

3.5 转变作风,提高服务三农意识是保障

培训机构应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学习,转变教育培训工作作风,下基层,接地气,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这一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大事做细、做实;培训教师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服务意识,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农民田间课堂”这一培训推广新模式变成扎根基层,锻炼提升,服务农民的平台,让农民在学习讨论中掌握知识,实践实习中提升技能,点评指导中实现经验积累,全面提升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快速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于慎兴,龚明.“农民田间课堂”模式的分析研究[J].农民科技培训,2016(1):19-22.

基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及对策 篇8

关键词:职业农民 现状 对策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民是最大的人口群体,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演变,新型职业农民的涌现,农民教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

1.科技文化素质低下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培育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求,说到底“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我国农民基数大、素质相对偏低。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49%。根据栾川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系统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全县农业人口约为28万人,农村劳动力11万人。其中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者占41.2%,比全国平均数据高4.5%,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9.2%,高中文化程度者占8.6%,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0.08%。从以上数据显示我县劳动力文化水平远低于全国水平。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示范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制约了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制约了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绊脚石。

2. 基层人才流失严重

栾川县属山区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主要表现为:“数量较大、素质较低、分布较广、技能较差”。据统计全县农村劳动力男性8.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3%,女性10.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3.7%。形成女多男少的劳动力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男劳动力中外出务工造成的。当前农村大量的优秀“农村人”通过升学、参军、打工、经商等脱离农村。从上述劳动力组成结构看,农村生产要靠妇女和老人,以及农村许多“留守儿童”的现象不只是一个地方的问题,而是全县乃至全国农村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受机构改革及其它因素制约,农村基层科技人员年龄偏高,加之退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懂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拥有比例严重下降。

3. 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

栾川属典型的深山区县,基本地貌素有“四河三山两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出现了“民工荒”与“民工潮“的不对接状态。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农业效益低,使农民主动接受培训提高素质的内在需求动力不足。农民培训能力不足,接受培训内容单一,数量少,覆盖面小,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这不仅成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严重制约。近年来,各级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农业部实施的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对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每年直接获益培训的农民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4.3%,除各类涉农部门外,直接承担农民培训服务的机构不多,培训形式单一,培训能力薄弱。

二、当前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策

1. 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完善培训体系。我国参与农民培训的机构很多,但始终没有形成协调统一完善的培训体系。近年来虽然政府加大了对新型农民培训的宏观管理,但是受机构改革影响,目前培训机构人员偏少,专业教师偏少,在培训中往往力不从心、顾此失彼。因此,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联合,多方参与的形式实施农民培训很有必要。首先要建立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的培训机构的管理考核与认定,建立统一的农民培训师资队伍。二是建立以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为一体的新型农民培训服务体系。对现有的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形成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的农民科技教育网络。同时还要广泛发动和依靠农业产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更好推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开展。

2.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筹措农民培训经费实现培训资金共享。要想提高农村整体文化素质,除了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以外,更需要农村农民提出自我发展思路想法。近几年国家虽然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投入水平相对低下,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和制约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因此加大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需要各方筹措经费,地方政府除中央财政投入,受培训主体、社会应共同分担,各种机制并存,多渠道筹措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新机制,不断增强新型农民培训投入,实现培训资金共享。

3. 新型农民培训要与当地农村发展实际相结合,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新型农民与传统上的农民有很大不同,新型农民是综合各种要素的新生产者。农业的发展,农民和农村稳定除了需要进行一系列重要的制度改革和政策扶持外,还需要综合素质良好,能够全面了解,掌控农业生产及其相关政策动态的职业农民。因此,在提高新型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同时更要重视培训的实效性。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十分重要。如“项目式”培训模式、“示范基地式”培训模式、“创业式”培训模式、农业教育培训模式、具有栾川特色的“专业社+基地+社员+农户”经营模式等等。通过技术培训,每年可带动274个农户,实施种植猪苓、天麻、冬花、金银花等名贵中药材,每667平方米年产值可达到1.5万元;食用菌、药用菌高产种植技术,规模发展,每年可创利润在10万元以上的农户不计其数。这些实践探索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缺乏对新型农民培训的实际需求研究,在培训中农民往往缺乏积极能动性。所以在新的背景下,不断优化新型农民培育模式,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大力推广新模式的实际成果。加快推进培训新型农民的步伐,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市场决定新型职业化培训的规模和方向,背离了市场规律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必然使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效率低,效果差,缺乏快速集成培训供给的能力和协调整合培训资源的机制,所以培训的实体必须遵循市场的客观规律,才能使培训产生最大的效益。

(作者单位分别为:栾川县农广校 栾川县新农办 栾川县植保站 )

参考文献

〔1〕王泰群农民教育激励机制初〔j〕农业科学.2011(06)

〔2〕钱淼 元伟 农民职业化培训的市场化研究

〔3〕梁艳萍《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4〕郝婷 构建农民培训机制 来源网络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机构的申请 篇9

8月9日,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管理培训班在长春开班。此次培训班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农业部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管理培训班精神,总结交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经验,部署和启动2016年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省农委副主任包维国出席培训班并作重要讲话。

他指出:2015年是国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第二年,省农委不断加大培育力度,扩大培育试点范围、创新培育模式,并围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不断探索配套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为5100万元,省财政补助800万元。全省10个市(州)、44个县(市、区)承担该项目。全省认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172个、省级实训基地20个,示范县由2014年的15个增加到29个,超过全省项目县的60%。2015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547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12765人(含388名青年农场主),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12705人。

他强调,要科学把握形势,明确“十三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面临的任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变压力为动力,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十三五”时期,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总的要求是,紧紧围绕“一条主线”,大力实施“两项计划”,突出抓好“三大环节”,努力实现“四个提升”。

“一条主线”,就是“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两项计划”,就是要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三大环节”,就是完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制度。“四个提升”,一是有效提升农民职业化素质能力。通过培育和自身发展,农民的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以农为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得到普遍提高,农民逐渐成为体面的职业。二是有效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能力。通过培育,进一步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骨干的科学决策与经营管理水平,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学组织生产经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有效规避和化解市场风险,实现科学发展和快速发展。三是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保障能力。要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信息化手段等基础条件建设,健全完善“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大规模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供支撑。四是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管理服务能力。围绕培育各环节,建设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申报、审核、管理和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农民提供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管理考核和全程跟踪服务。

包维国强调,要切实做好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国家加大了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支持力度,这样的支持来之不易,大家要倍加珍惜。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落实培育环节,加强资金监管,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好局、起好步。总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体制创新和人才创新的有机结合,中央有要求,发展有需要,农民有愿望。我们要顺势而为、抓住机遇,鼓足干劲、乘势而上,开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局面。

2016年总体思路是: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以造就高素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目标,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促进农业从业者职业化为导向,着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撑。

2016年任务目标是:以需求为导向,创新管理机制,强化精准培育。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少于2.5万人,其中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不少于1.3万人(含农机合作社带头人900人),现代青年农场主800人,新型职业农民(原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不少于1.1万人。在培训任务落实中,必须要侧重对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核心示范区农民和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培育,全省2.5万人培育对象中,贫困村培育对象不少于2000人。

(一)完善培育制度体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完善适合我省省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水平,通过规范管理引导农民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通过政策支持提高职业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二)建立健全培育机制。探索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机构、培训单位、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的准入标准,加快建立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机械化学校、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其他各类主体多方参与、适度竞争的多元化培育机制。

(三)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以示范县(含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区域,带动其他地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为引领,加快培育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

为保质保量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各地在组织实施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要做到“四个坚持”,并抓好“六个环节”。

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围绕地方主导和特色产业,加大培育力度,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二是坚持以农民需求为核心,充分满足职业农民的务农理念需求、政策落实需求和全产业链技术需求,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三是坚持以规划计划为指引,根据“十三五”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和制定三年年度计划,按计划实施本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四是坚持以质量效能为重点,实行精准培育,让农民从“被培训”变为“要培训”。

六个环节:一是开展调查摸底,锁定培育对象。各地农业部门要依托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摸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现有务农农民中有意愿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情况,建立本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库。二是遴选培训机构,组建师资队伍。分区域、分产业、分类型遴选一批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遴选一批高水平师资、吸纳一批“土专家”、“田秀才”进入师资库,建立考核管理机制,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创新培训方式,落实培训环节。探索国外研修、省外培训及实训、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和在线教学等形式,开展精品培训,做到培训出精品、出能人,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探索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在线管理考核等新型服务模式,全面实行“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培训。四是完善认定标准,规范认定管理。没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的县市,要按照2015年初省农委出台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尽快出台认定文件并开展认定工作,磐石市、东辽县、洮南市、通榆县、和龙市等市县都是当地政府出台认定管理办法。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工作,做到标准统一,程序公开,透明公正。五是强化跟踪服务,落实扶持政策。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院校组建导师服务团队,抓导师团队建设。依托农技推广机构建立入户指导机制,抓技术指导团队建设。依托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整合农业系统内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出台针对性强的地方扶持政策。六是规范资金使用,强化资金监管。各项目县农业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资金监管,严禁以现金或实物形式直接分发给农民个人。各县要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监管机制,对挤占挪用、骗取套取补助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相关责任人将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项目县财政部门对项目补助资金拨付及其使用监管负责。

培训班上,榆树市农业局、永吉县农业局、吉林市农广校、九台区农机校相关负责人及青年农场主刘英奎做了经验介绍,省阳光办主任张云学针对《吉林省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方案》作了详细解读。会议由省农委科教处副处长侯宇心主持。(省阳光办供稿)

新型农民培训合同专题 篇10

为切实做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工作,明确培训机构和受培训学员的责任义务,特制定本合同,双方共同遵守。

甲方:裕安区立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乙方:姓名:电子台账编号:

一、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1、甲方严格按照新型农民培训管理办法的要求,负责组织和安排好培训工作。

2、甲方对乙方开展的培训为阳光工程培训。培训对象主要面向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以及从事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的农民,开展农业生产及管理、农产品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农机操作及维修、沼气建设及维护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及农村社会管理知识等内容培训。培训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训时间累计为5天。

甲方必须按照省市文件的要求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培训任务。精心组织学员,按要求的天数进行教学;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授课;必须发给学员教材和相关资料;对学员提出的问题给予答复和指导;对学员的生活给予必要的照顾。

二、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乙方必须认真学习,遵守课堂纪律。在教室内不抽烟,不大声喧哗,不在教室内接听手机(上课将手机调在振动状态)。

2、乙方在学习期满后必须注意接听上级部门的回访电话,如实回答问题,并提出合理要求和建议。

3、乙方一旦参加了培训,就必须至始至终。原则上不得请假和旷课,不得迟到、早退。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履行书面请假手续。如无故迟到、旷课和中途退学,将收回发放的教学资料。如有物化补贴和生活补贴等将予以取消。并将学员名单记入培训档案,今后将不在享受任何培训和有关政策性扶持。

4、学员如对培训有意见,有权进行投诉,受理单位:裕安区新型农民培训办公室,电话:3236683

以上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签字(盖章)生效。

甲方:(盖 章)

乙方:

兰考县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结束 篇11

在培训中,兰考县农广校专门聘请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的张慎璞教授,候殿明教授,张传伟教授,刘松涛教授及开封市蔬菜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杜晓莉老师分别对蔬菜、粮食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发展及创意农业如何让农业农民实现点土成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对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

培训通过理论培训+实践实习+参观考察的方式使学员们对作物高产栽培、农业政策、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等进行全方面全方位的培训学习,开阔了学员的视野,中牟高新科技园的参观考察更增长了学员们的见识,学员们看到了无土栽培无公害蔬菜的良好经济效益,极大地激发了学员们利用高科技创业的热情。

本次培训旨在为兰考农村基层培养一批懂农、爱农、务农的实用性农业高科技技术人才,为兰考农业的快速稳步发展提供人才资源支撑。

(作者单位:兰考县农广校)

如何做好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篇12

在取得一定培训效果的同时, 也应当看到, 从业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对市场和潜在风险分析和判断力较差。以上海市某郊区养户为例, 高中 (中专) 及以上文化程度农业经营者仅占8%, 绝大部分为小学至初中文化水平。要在这样一个基础人员结构上开展好培训工作, 不仅需要专业技能培训, 同时需要养殖经营人员在经营管理和市场需求等方面逐步提高。

1 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方式

1) 集中授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集中授课基本上是目前众多培训方法中最常用的培训模式。相对于个别指导而言, 效率高, 省时省力。但学员接受程度受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较大。在培训中, 根据学员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对个别学员在关键性问题上进行指导。通常, 对畜禽养殖基础理论可以选择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 对不同养殖个体的市场经营情况差异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现场个别指导效果较好。

2) 养殖生产实践与实用技术理论相结合。许多培训对象, 有一定养殖经历, 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对这样的学员, 用系统化的专业理论加以引导, 结合实践案例分析, 找出养殖生产中的优缺点加以比较, 培训效果往往事半功倍。让学员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学员掌握快, 学得牢。

3) 个体生产与规模生产方式相结合。将小微个体通过培养, 向规模农业发展, 逐步形成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生产经营模式, 是我们进行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潜在目标。靠以往几头牛、几头猪、数十只鸡鸭那样散兵游勇式的养殖经验模式, 越发同农业发展大潮流格格不入。这样的养殖个体往往是具有一定潜力的培训对象,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这样的个体通过扩大视野面和知识面, 走上规模化和正规化的发展道路。

4) 培训工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市场是导向, 经济效益是导向, 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 应该是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围绕市场需要进行的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培训。做好专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同时, 不但要教会农民种好地、养好猪, 对涉及农业产业链需要的市场需求分析、食品加工、农场经营管理等领域, 也应当予以适当培育。最理想的结果是, 经过不断培育的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团体能够在残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优势, 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引领更多的养殖经营者不断靠拢。最终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实现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5) 培养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创新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 注重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 肯钻研的培训对象, 加强学员自身多方面知识技能获取的能力培养。

2 职业农民培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养殖业专家多, 专职教师少, 特别是新形势下一专多能的专家尤为缺乏。培养一职多能复合型人才, 既有丰富的一线养殖经验, 能够在养殖生产中善于总结, 将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其他学员。

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和培育, 直接参与和落地的关键在教师, 尤其是乡镇级基础教师相对缺乏。因此, 有必要从培训老师方面着手, 抓好相关专业教师的系统培养。实践中, 挑选年龄较轻, 有一定文化水平, 长期从事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的防疫员、兽医, 经过相应师资技能专项培训, 亦可以堪当重任。当然, 这是一项长远且艰巨的任务, 涉及教育、农业等多部门的沟通。

3 统一协调教育培训体系中各业务单位

新型农民培训会议交流提纲 篇13

报示范村。通过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全县农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我县自今年1月份,被列为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县来,在全县农业部门、各镇乡、村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至目前,全县共开办甘蔗、玉米、茶叶、橡胶、水稻、马铃薯等方面的高产栽培实用技术等重点培训班期,乡镇普及班168期,参加培训人数3784人,核心农户2000人次;进村入户现场培训100期,受技术指导3784余人。全县10个乡(镇)镇都较均开展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并很好的完成了上半年的培训任务。在工作中,主要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组织领导健全。县里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农广校。抽调骨干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班子,认真抓好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督查考核等工作,各镇乡也确定专人负责,全县形成了县乡互动的、完整有效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体系。

2、工作机制完善。一是计划制订科学;二是培训手段多样化。通过县、镇乡、村基地等多级培训网络体系,采取专题培训、技术讲座、现场参观学习、农技咨询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培训工作;三是师资力量充足。从农业、蓄牧及经验丰富的技术大户中挑选了15名技术人员,组成师资库,并将师资库成员的姓名、专业特点、联系方法等内容打印成册,发到各乡(镇)、村;四是农技人员通过“联基地、联大户、联农业龙头企业”的三联活动进行培训,做到技术人员到户,技术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五是整合示范基地。让农民在基地中学习实践,使基地真正成为科技人员及农户培训、参观、咨询、试验的示范区;六是组织编写了切合当地实际的技术资料。组织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编写了甘蔗、玉米、茶叶、橡胶、水稻、马铃薯等方面的高产栽培实用技术资料,分发到核心农户。根据核心农户所学专业发放给他们,便于在家自学。

3、管理规范健全。一是培训程序规范。对符合培训要求,并愿意参加培训的农民,一律经乡镇、村签字盖章推荐进入核心农户花名册。二是档案管理规范。对各类文件、总结、汇报、统计资料等全部装订成册,输入电脑进行规范管理。三是资金使用规范。在经费使用上,严格按照教材经费、教学经费、管理经费和服务经费之比支出。四是培训制度规范。立足于提高培训工作实效,建立了培训工作月报、督查、考核等三项制度。

目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交流,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农民未能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缺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培训工作进展不够平衡,镇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有一些乡镇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工作班子没建立,职责不明确,责任没落实,工作比较被动。三是培训硬件设施投入不足,目前农村的培训还是以“一个老师、一间教室、一块黑板”的模式为主,形式单调,手段落后。

针对存在问题及上级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要求,县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乡(镇)、村务必要引起重视,抓紧时间,根据年初分配的计划任务,对照本乡(镇)、村的实际,重新制订培训计划,确保培训任务不折不扣完成。为了更好的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做好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进一步探索和制定有利于农民培训工作开展的政策措施及方式、方法。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与创建学习型社会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培训的新形式、新手段,努力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努力保证培训质量。

二是要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业这条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面向农村基层干部、青壮年农民、农村妇女等不同培训对象,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协会,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开展形式多样、有所侧重的分类新型产业农民培训。根据不同的年龄结构和文化水平因人而宜地开班,提高办班灵活性。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高度重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台帐资料收集和相关档案整理工作。对已培训的核心农户进行效果调查,完成填写技术人员培训效果调查表和核心农户辐射带动效果调查表两张表格,把今年来所开展的各类农民培训的信息资料都收集齐全,并装订成册。随时准备迎接上级部门的考核。

上一篇:清远市出台实施办法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下一篇:金盆乡卫生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