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共12篇)
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 篇1
新型农民培训是提升农民职业能力的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 我国连续下发多个文件, 都是以指导涉农工作、解决涉农问题为主题, 从而使三农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和基础, 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着重从新型农民的内涵、培训新型农民的意义、新型农民培训的有效路径、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新型农民的内涵
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 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有文化, 就是需要农民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仅要能说会写, 还要有先进的思想观念, 生活方式也要健康, 崇尚科学, 勤劳致富, 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领头人的作用;懂技术, 包括农业种植、畜产品加工技能、养殖技能及其他操作技能等。具备与现代新型农业相适应的的技能型农民, 才能成为带头人; 会经营, 农民要适应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 具有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只有具备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能力, 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当领头人;讲文明, 指有现代生活意识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守法纪, 指具有法律观念,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会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培训新型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培训新型农民的意义
( 一) 培训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民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70%, 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建设新农村就是要改变原来的面貌, 建设新型的理想家园。农民对农村非常了解, 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培训新型农民, 就要他们的思想发生转变, 提高文明素质, 拓宽眼界, 摆脱原来固有的小农意识的束缚。通过培训的新型农民带动和影响农村中的落后群体, 改变农村的面貌,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
( 二) 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农业现代进程的加快, 对农民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新型农民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农业技术, 还要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 同时还要具备农业生产的技能, 我国农民素质普遍偏低, 缺乏生产技能, 大大地影响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农业的建设的进程。
( 三) 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需要
现在农民收入低的原因, 就是农民所受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低, 只能从事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低的体力工作。要想改变现状, 就应加强对农民的各种技能培训, 普遍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 提升农民素质。来解决农民就业难、收入低的现实问题。农民收入低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我们国家现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 只有解决经营与市场链接的问题, 使农民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都能得到经济收益。使农民适应规模化、专业化和科技化的现代农业发展, 才能提高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真正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三、新型农民培训的有效路径
( 一) 结合科技项目开展各项农民培训
依据科技项目的开展对农民进行多项技能的培训, 既能事半功倍, 又能够使农民科学全面地掌握相关操作技术, 新型农民培训的效果就好。可依靠科技示范小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实训基地对农民实施实用操作技术培训, 使培训基地成为农民培训的最有效的课堂。
( 二) 做好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
新农村建设需要有头脑、有能力、有技术、有奉献精神的人才到农村去做引路人, 所以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 使他们尽快进入村官角色, 了解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可以采取课堂教学, 进行农村政策法规、农村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业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列举实例, 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勤政廉政教育。使他们尽快适应农村的环境, 融入农村, 把知识和才干发挥出来, 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三) 组建农村实用技术讲师团开展农民培训
在农村开展致富实用技术培训工程, 由专家组建讲师团, 结合科技下乡, 对农民进行养殖、种植和特种种养新技术、新项目的实用技术专业培训, 进村入户开展巡回培训, 建立科普示范基地, 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等可以提高农民的各种技能水平, 使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
( 四) 利用现代化的传媒体系进行农民培训
针对农民数量众多, 居住分散的特点, 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电话、手机等各种现代传播媒体, 建立专家咨询平台, 为农民提供随时咨询服务;根据农民培训需求, 利用现代传媒开展农民普及培训, 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为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中心和宣传中心。
( 五) 以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契机开展农民培训
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 其文化素质及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转移的速度和转移后职业的稳定。农民培训中应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 让他们掌握一项或多项劳动技能, 增加再就业机会, 并在培训时贯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 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原则, 推动国家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施, 切实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 六) 培育农民企业家队伍
通过政策扶持和教育培训等方式, 培育出一批创业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有开拓能力的农民企业家队伍, 建立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 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从而加快中国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由于我国农村面积广大, 各个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 缺资金、缺师资等诸多问题, 使农村的教育依然相对落后,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依旧存在, 造成农民素质参差不齐, 与国外农民受教育年限相比差距较大。
( 二) 科技素质贫乏受小生产方式的束缚
我国农民科技素质偏低, 主要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 且生产规模小, 利润低, 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直接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与解放, 使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明显偏低。
( 三) 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劳动力缺乏
目前, 大多数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 留守从事农业生产者多为老年人和妇女, 他们对参与培训以及获取新技术的意识薄弱, 对培训内容的接受能力不强。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农民, 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农民素质普遍偏低, 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农民培训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必须提高和完善新型农民整体素质。
关键词:新农村,新型农民,农民培训
参考文献
[1]程亚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民[J].法治与社会, 2011, (8) :222.
[2]纪中强.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13, (8) :17-19.
[3]周雷.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8) :327.
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 篇2
就被提上了日程
新农民应该是讲
文明、讲创造、讲科学、讲进步的现代化农民。但现阶段,相当数量的农民还存在如下不足:
1、观念相对落后、保守,容易满足,不易接受新鲜事物;
2、生活方式不够科学
3、创造力不强
原因
1、传统文化观念还没有完全肃清,特别是一些保守的思想和一些腐朽的思想还在某种程度上禁锢着农民的思想。
2、信息不够灵通。这使得广大农民更加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更难以实现与外部世界的沟通。
3、传统生活方式的惯性。这种惯性使人更容易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4、知识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种较低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使人们不易融入现代生活,也使他们与现代生产方式相脱离。
对策
1. 加大资金投入,这是培养新型农民的物质保障,也是前提性条件。缺乏物质保障的新农村建设将举步维艰。
2. 在农村逐渐的普及互联网,为农民接受最新信息提供条件。
3. 进一步加强农村的科、教、文、卫建设。
一要推行科普教育,使农民的基础知识水平有较大提高;二是进一步巩固农村义务教
育成果,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义务教育阶段不收费;三要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的卫生条件,讲卫生,讲文明,同时反对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四要组织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成为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化农民。
4. 打破农民的思想壁垒,破除他们保守的观念。
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 篇3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素质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快慢。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要顺利完成这一重大的战略任务,关键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人才。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素质,才能创造性地承担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只是简单地通过建新屋、铺新路就能完成,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经济发展问题,又有社会进步问题;既有产业结构调整层面的内容,又有体制改革深化层面的内容;既有科技手段的运用,又有经营方式的选择。因此,农民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素质提高了,农村的建设才能快速、有效地推进,才能在低成本高效率、低能耗少污染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培养新型农民,关键在于教育引导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其整体素质的高低,不但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调查的情况看,河南省农民在知识结构、法律意识、道德水准等方面的整体素质与新型农民的内涵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亟待加以教育提高。
1.农民的知识结构不适应现代产业的发展要求,需要培训提高。当前,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人员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多数已经流向外地和城市;30至60岁的中生代农民,身体健康的,也大多外出务工;真正在家种田务农的,多是一些60岁以上的原生代农民。这部分人员的文化层次较低,基本上靠经验种田,不愿、也不会在科技种田、节本增效上下功夫,对科学防治病虫害等方面的依赖性比较强。在外出务工人员中靠体力挣钱的多,用脑力挣钱的少;给人打工的多,自己当老板的少;短期打工的多,有长期稳定工作的少。因此,如果不注重强化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知识教育,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农民的法律意识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法治要求,需要开展普法教育。部分农民缺乏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尤其是对国家新近修订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有的农民将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对立起来,只愿享受权利,不愿履行应尽的义务。有的农民在筹资筹劳、兴办公益事业时躲着干部,而在建房造屋遇到问题、邻里之间发生纠纷时才会想到干部。对此,必须在普法教育方面花大力气,尽快让农民在法制素养等方面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适应。
3.农民的道德水准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需要完善提高。客观地讲,大部分农民道德水准的主流是好的,但在少数农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用缺失、道德滑坡的现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的农民缺少应有的爱心、责任心和同情心,助人为乐、拾金不昧、邻里谦让等传统的道德理念退化;对扶贫济困、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不积极、不主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等意识淡薄。因此,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帮助,才能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
三、培养新型农民,基础在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1.培养学习型农民,增强农民的文化底蕴。在当今信息时代,做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就必须强化学习意识,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要进一步巩固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确保每个适龄人员都能接受到九年义务教育;要进一步巩固农村扫盲工作的成效,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仅要重视报刊杂志、图书资料、橱窗板报等传统的学习,还要发挥电脑网络、电视电影等现代媒体的作用,加快培养学习型农民的进程。
2.培养科技、经营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技术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是农民素质的主体部分,只有大量的科技成果最终被农民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围绕科学种植、养殖、农产品营销加工、农村三产服务、农民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科技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要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撑和服务作用。
3.培养文明型农民,转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调查发现,部分村庄尽管规划到位、配套设施水平较高,但仍存在垃圾乱抛、杂物占道的现象,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格格不入。因此,新农村建设要达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目标,就应当倡导农民树立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转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4.培养懂法守法型农民,强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守法纪”主要指农民具有一定的法制观念,既能遵纪守法,又能学会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条件。以农村土地承包法、计划生育条例、村民自治条例等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重点,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活动,帮助农民尽快掌握一些应知应会的法律常识,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政策法规水平。
5.培养美德型农民,提升农民的道德水准。要按照“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二十字的要求,加强农民道德体系建设。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引导人们处理好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
四、培养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
1.要大力激发农民创业致富的热情。通过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富民创业政策,大力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要引导农民自觉克服新农村建设中“等、靠、要”的思想,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是农民,必要的政府投入固然重要,但更多的是要靠广大农民的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建设;要引导农民破除怕冒风险,小富即安的落后思想,积极投身到“全民创业”浪潮中去;要大力弘扬创业光荣、见富比富的竞争观念,鼓励那些有创业冲动和创业潜能的农民把握发展机遇,使他们做到想创业、敢创业、创大业、创成业。
2.要重点培养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实践证明,农民只有不断增强市场意识,提高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懂得按照市场的需求,主动学习推广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品种、新成果,才能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要将发展特色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运输业、鼓励能人富人回乡“二次创业”等方面作为重点,在资金、政策上优先扶持,用培植典型带动、示范基地推动、信息窗口促动等办法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投身市场,增加经营性收入。
3.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带动作用。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带动,通过本地创业致富典型的引领作用,使广大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在实践中学到致富的技术和本领,从而加快致富的进程。
五、培养新型农民,前提在于政府的领导和引导
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各级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领导、指导和引导作用,大力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
1.制定完善培训规划,实施分层分类培训。要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把培训新型农民纳入建设新农村的工作规划,并认真落实。目前要重点抓好以下人员的培训工作。一是要抓好30岁以下人员的培训工作。主要是抓好农村新增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创业教育,最终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二是要抓好30至60岁人员的培训工作。引导他们由“体力型”打工向“脑力型”打工转变,由“打工型”向“老板型”转变,由在外创业向回乡创业转变。三是要抓好农村60岁以上留守人员的培训工作。经常组织各类适用对路的农业技术、卫生健康知识、法律法规常识等讲座,提高这部分人员的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素养。
2.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要进一步整合城乡农民教育资源,制定、实施统一的培训计划,保证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农村中的乡镇党校、成人教育中心和计划生育人口学校在农民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各职业学校和劳动专业培训机构也要积极承担新型农民的培训教育任务,让那些有条件、有意愿、有能力接受教育培训的青壮年农民有机会接受再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对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为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3.建立考核验收机制,落实相关部门责任。提高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得到方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持,需要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综合施力,常抓不懈。为此,要建立考核验收机制,落实相关部门责任,以确保新型农民培训工作见实效。
4.强化宣传引导,发挥典型示范效应。培育新型农民,既要靠政府的强势推动和政策指导,又要通过深入有效的引导,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广泛宣传培育新型农民工作的意义、要求,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农村能人贤士的典型示范作用,使农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小议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养 篇4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具体而言, 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 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要移风易俗,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 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 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 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具体来讲, 培养新型农民就是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有文化”要求农民能说会写、自立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能素质, 至少要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会经营”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 能充分利用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 进行生产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1培养新型农民存在的问题
第一, 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思想观念落后。广大农民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从新农村建设实际来看, 无论是农业结构调整, 还是农民增产增收;无论是社会事业发展, 还是基础设施建设, 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全乡农民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 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当前, 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 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农村劳动力中,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很少, 绝大多数是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 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 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 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
第二, 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 农村劳动生产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全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占有相当比例, 这些人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技能素质, 留在农村的农民文化技能素质普遍较低, 留守在农村的农民没有经过专门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 而是依靠父辈经验的传授, 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 而这种生产方式,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很难脱贫致富;而大批外出的农村劳动力, 往往因缺乏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 不能从事复杂和技术含量高的劳动, 只能从事简单劳动, 其中大部分是脏活、累活、苦活, 而报酬却很少, 因此, 必须进行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来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 农民自身素质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缺乏道德意识。一些人由于法律意识淡薄而导致犯罪, 一些人由于缺乏道德意识而损人利己。因此要从法律和道德等方面加强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 大力宣传“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二是农民缺少现代劳动技能, 大大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2培养新型农民的对策分析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实践者和受益者, 如果不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那么新农村建设就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成为“空中楼阁”。建设好新农村, 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在许多时候, 当我们还在反复思考, 群众的实践早已经走到了前面。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激发出广大农民的建设热情, 我们遇到的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一环。
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 抓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从源头上抓好新农民素质教育, 把农村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广大农村中小学校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 实现职业转化的前沿阵地, 要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 切实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 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 绝不能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国家制定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 到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为此, 我们要努力整合优化现有的农村教育资源, 积极改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 努力提高中小学校的教育质量, 为农村孩子创造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 培养造就更多的农村未来新型农民。
与此同时, 要不断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法制, 进一步改善农村文化生活。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要增强, 以宪法为核心, 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广泛普及;广泛开展依法治村活动, 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 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要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 村务公开, 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另一方面, 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需不断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农民应该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 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 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农村经济才会进一步发展。
第二, 科学规划, 将新农民素质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农民的教育培训问题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庞大工程, 而且由于时间跨度长、投资大, 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将其作为振兴农村经济, 帮助农民致富的惠民工程, 采取各种措施, 争取一定的经费投入, 并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做好培训规划, 培训的内容、方式、地点、经费等要周全细致。同时, 要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 使农民认识其重要性, 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培训, 从而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第三, 突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培养一批具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新农民素质培训要结合主导产业实际,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教育, 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紧密结合农时季节需求, 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 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学了能用, 用能致富。向农民传授科技信息、商品信息, 帮助他们提高适应市场和驾驭市场的能力, 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村委会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 让农民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 使农民自己能很快富裕。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使全村走出去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 留下来的劳动力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 增强他们适应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
第四, 充分发挥乡土拔尖人才和农村大户的带头作用。乡土拔尖人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 与周边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感情, 他们有文化、有威望、有特长, 说话做事令周围的农民群众信服。而且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先发展起来的富裕户、示范户, 在致富奔小康上走在了前面, 是周围农民发展生产的样板, 能够带动一片、辐射一面, 引领农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乡土拔尖人才本身是一把好手, 又是农民致富的帮手和乡村两级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抓手是农村工作的骨干, 充分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和引导的作用, 势必带动出一批又一批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新农民。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农村大户是培植优势产业的生力军。发展一个大户, 往往就能带动一大片, 发展农村大户, 为农村社会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提供保证。发展农村经济, 就是要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大户聚集, 逐步形成以大户为主导的社会化分工格局。要加强种养、加工、营销大户, 目前数量还不多, 规模还不大, 层次还不高, 今后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引导、服务、保护力度, 在培育大户中培育优势产业, 在发展大户中发展地方经济, 发展农业市场面临的最大困难, 就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要进行研究、规划, 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蔬菜、养殖等, 由村干部牵头, 引导农村大户参与, 实现农村大户和农民自主运作, 以实现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因此, 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支持他们发展壮大。让为农民服务的人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有荣誉。
总之, 培养新型农民是当前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 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新型农民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历史过程, 也是一项艰苦的过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新型农民的培育, 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付出极大的热情, 需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 更需要用心呵护、细致耐心, 同时也需要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才有可能把他们造就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 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农民, 富裕的农民。只有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 才能不断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目标。农村稳, 大局稳;农村和谐, 全社会才能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昭文.建设新农村需要培养造就新型农民[M].小城镇建设, 2006 (3) .
[2]朱彩霞.中国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型农民的转变[M].理论学习, 2005 (11) .
[3]朱西周.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M].光明网论文发表中心.
[4]张力.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农民素质[N].中国人事报.
[5]吴德珠.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N].中国人事报.
[6]周国兴.建设新农村需要人才作支撑[N].中国人事报, 2006, 3.
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 篇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重视“三农”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部署,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推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全局关系重大,对农村影响深远。
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xx人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之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位、多角度宣传、推介xx。2006年初,上海置业有限公司通过认真考察确定在xx投资开发。经过市、区规划,将xx定位为集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普休闲文化产业,融合生态休闲、生态旅游、生态居住、生态农业于一体的适宜创业、适宜生活、适宜交流的国际化、生态化中心,使之发展成为承接xx城市拓展功能的xx市副城中心---xx新城。
那么,xx应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如何着眼未来,全面发展,从而将xx新城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结合上海置业有限公司的开发特点,我认为,xx新城建设应当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发展旅游产业为重点,提升地区经济实力。
从全国角度来看,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生机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社会总需求、促进对外开放、消费和传播文化产品、扩大地区知名度、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
xx镇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一是交通优势。xx镇位于xx市xx区东南部,占地86平方公里,镇中心距xx机场5公里,距市中心25公里,新修的xx公路直通xx机场、xx公路直通xx市区。二是品牌优势。陨落于19亿年前的xx古陨石,分布在xx镇的滑石台山、馒首山、金顶山等集中区,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体积最大、陨落时间最早的古陨石,被誉为“xx市15大旅游景观”、“辽宁省八大奇观”之一。三是生态优势。xx镇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湿润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物产丰富,适宜人类生存,七千年前新乐人曾留下过人类生存的遗迹,现为辽宁省生态示范镇。四是物源优势。xx镇处于长白植物区系与华北植物区系的过度带,东南山区生长着茂密的阔叶林、针叶林、榛子丛和草木等类型植物,盛产榛子、蘑菇、野果等特产。五是民俗优势。当年一代天骄—努尔哈赤及其子孙多次练兵、狩猎与此,是满族聚居区,有着浓厚的满清文化色彩。六是田园优势。此地景色秀丽。春季,山花烂漫,姹紫嫣红;夏季,层峦叠嶂,溪水淙淙;秋季,瓜果飘香,红叶满山;冬季,雪压青松,满山银装,好一派北国风光。
但是,由于历史、观念、经济等因素,致使景区景点内容单调,旅游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含量不高,特色旅游项目和拳头旅游产品比较缺乏,不能满足旅客对旅游内容的需求,难于留住客人。
那么,如何才能加快新城的旅游业发展步伐呢?
1.抓住开发的大好时机。积极为开发商作好服务工作,协调开发商为本地区旅游项目服务、引导开发商围绕本地区的旅游规划进行投资建设。同时利用各类重大商贸、旅游和文化活动,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引进竞争机制,打破一家开发的独家垄断格局。
2.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导游员的管理和培训,严把导游员的入口关,不断提高导游员的综合素质、服务能力。同时对旅游景点、线路进行合理布局,景点与三产服务区进行合理规划,形成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线路品牌,打造出更多适销对路的旅游精品组合。
3.打好假日旅游这张牌。区、镇政府及各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假日旅游的协调工作力度,增强假日期间的应急应变能力,确保假日旅游各项工作及时、高效地开展。
4.强化产业化发展。旅游商品的生产、销售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旅游购物占旅游总收入比重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达程度和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标志。突出自身优势,开发研制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含量高的旅游商品,如农副土特产品、手工业品,以激发游客的购物欲望,扩大旅游商品销售,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5.注重旅游宣传和旅游推荐。再好的景区景点不被人们发现、开发、认识,也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宣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采取多各手段宣传旅游、宣传新城。如在公路沿线设置醒目的宣传广告,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在旅游的黄金季节和高峰期进行宣传,组织旅游宣传车巡回宣传,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网上宣传,编制、传唱旅游歌曲宣传等等。
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6
1 开展科技文化教育培训,增强农民的劳动技能
一是要发挥职业高中作用,对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学会一些致富的专业技术。二是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机制,如推行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乡镇派干部进村等形式开展培训。
2宣传现代市场经济,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愈加强烈的当下,它要求农民必须树立市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约束意识。因此在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服务的同时,把市场竞争意识贯穿于各项服务之中。同时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介的作用,向农民宣传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以及市场竞争的成功典型,努力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调动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
3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一是全面实施“五五”普法工程。二是加强对流动人员的法制教育。利用春节期间外出人员回乡的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月活动,维护社会的稳定。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借助广播、电视、戏剧团送戏下乡等多种载体,以生动的形式宣传法律、法规,并倡导和谐社会的理念。四是广泛开展以“一学三讲”为主题的法制教育活动。
4 健全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是要加强党对农村文化事业的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时期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政策,培养农村文化骨干队伍,支持农村民间艺人的创作和文化活动。二是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应主要用于硬件建设上,如图书、表演器材、设备、场地建设等。
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 篇7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又是农民问题。在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背景下,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这是历史性的抉择。如果“三农”问题解决不好,就不可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也将变得不现实。加强和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具有特殊的社会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在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城乡协调发展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关键。在农村农民人口占到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现实情况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改革发展进程,让农民真正共享社会发展的各项成果。因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统筹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加速促进乡村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与发展,从而把传统意义上的贫穷滞后、偏僻闭塞的欠发展农村,逐步建设成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社会稳定的新型农村,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而,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不仅包括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和推进,还是包括农民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综合素质的提升。新农村建设战略思想的提出,彰显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及改革发展中的人文关怀。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大系统”[1]。因而,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和根本动力,事关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如果没有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养成,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新型农民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经营管理素质、科技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依靠农民的满腔热情,而应当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有效提高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化的优秀建设者。所以,培育新型农民势在必行,这是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的需要,是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
二、新时期农民群体素质基本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
在现行的行政户籍制度下,农村中大量优秀的青年人通过高考升学等途径离开长期居住的农村最终到城市落户; 而且,改革开放后涌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大量的思想开明或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或经商。但是,城市中的优秀人才则极少到农村发展和落户,这就造成农村中优质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而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受到限制。长此以往,农村人口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就难以得到保证,随着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数量的增多,农村甚至被视为老弱病残的集中地。
历史以来,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又由于现实诸多条件的限制,广大农村地区教育培训体系尚未建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没有机会接受最基本的技术教育与相关业务培训,必然造成农民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低下。正是由于农村教育的落后,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尤其是农村普通中等教育中很少涉及农业生产知识,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在农村又发展缓慢,因而新信息、新技术和新成果对绝大多数农民而言显得很陌生,他们难以接纳、消化、吸收和利用相关的农业科技知识与技术,农业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和科技成果无法推广应用。而且,农民由于心理素质的脆弱和思想观念的陈旧,防卫和戒备心理比较重,他们不敢或不轻易接受外来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知识,使得农业科技新成果的大面积推广难度较大,直接影响到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这些严重阻碍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导致农村社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制约着农民向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二) 农民思想守旧,现代经营理念落后
虽然中国的社会改革始于农村,从农村走向城市并取得巨大的成功,但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相比却不能同日而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民思想观念上的守旧,小农意识在新时期依然影响深远。由于数千年来封建势力的影响,当前一些农村地区还有封建愚昧陋习的残存,修坟建庙、大操大办婚丧嫁娶和烧香求神等现象仍屡见不鲜,原本淳朴的民风遭到破坏,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而且,部分农村地区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宗族等级制度严重制约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农民往往安于现状、墨守成规、思想禁锢、不求创新和进取,他们缺乏时间和效率观念,习惯于农村缓慢的生活节奏以及田园式生活的悠闲与安逸,市场风险意识比较弱,普遍存在怕担风险、谨慎行事的求稳心理,缺乏创业的冲劲和市场投资的胆识。而且,由于信息意识不强,市场信息搜集、运用和反馈的能力比较差,容易造成生产上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而对市场规则和运行了解的缺乏,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加上心理承受能力、竞争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的缺失,一些农民产生惧怕市场的心理。
先进的经营理念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现代经营理念可改变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帮助农民合理配置劳动资源,调整生产结构,确保旱涝保收,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创收。由于农民思想的守旧,导致其现代经营理念和方式的落后。例如,受到小农思想和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加上近年来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很多农业基础设施由于缺乏资金而不受重视,导致维护和管理不到位而遭到毁坏,使得农业生产失去根本的保障。此外,商品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但农民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自然经济的影响大,“等、看、靠”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大多数农民都没有接受过相关方面知识的系统培训与教育,生产商品化、现代经营意识淡薄,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化管理的能力匮乏,根据市场组织生产的能力不强,对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不了解,竞争意识差,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严重不足。例如,一些农民看到别的农户种植某种农作物经济效益好,在没有对市场进行调研和分析的情况下,出现大面积扎堆种植的跟风现象,而产品往往又缺乏深加工,使得市场销路打不开供过于求、增产不增收成为农业发展的常态。
( 三) 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思想道德受到冲击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走向市场,农民就业渠道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多元化,部分有远见卓识的农民抓住市场机遇顺应市场潮流,一举成为“先富”群体,而一些因循守旧致富无方的农民经济停滞不前。由于农村收入分配两极化问题日益突显,受过去“均富”观念的影响,一些人集体主义观念逐渐淡化,他们只在乎个人的小日子过得如何,只关心与个人经济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对社会公益事业、对事关国计民生以及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漠不关心,成为典型的顾“小家”忘“大家”。一些人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是钱与钱的关系,甚至想办法把他人或集体财产据为己有,他们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产生怀疑。
部分农民个人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断增强,有的逐渐演变成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对社会产生仇富、仇恨心理,出现价值取向的扭曲和理想观念的动摇。这样一来,部分农民为眼前利益所困,长期封建社会形成的冷漠、自私本性在一些农民身上得以重现。近年来,党中央对“三农”的重视和扶持力度非常大,尤其是在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给农业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得益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绝大多数农民家庭已逐步摆脱贫穷走向小康,甚至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但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在农村仍较常见,真所谓“富了口袋,空了脑袋”,根本原因在于理想信念在金钱面前受到冲击,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挑战,这导致现实生活中部分农民出现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倾向,价值观念也发生根本改变,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取代以往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这在先富起来的一些农民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而在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驱使下,法律、尊严、人格、良心等都变得无足轻重,甚至可成为利益交换的工具。
三、培育新型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对策
( 一)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这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基础
发展农村教育是提升农村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为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全面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从整体上提升农村受教育的水平。尽管中央近年来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农和支农的政策,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较以往有了显著的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我国财政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仍显不足,尤其是在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现实条件下,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更是迫在眉睫。同时,当前广大农村地区的交通状况已有很大改善,水泥路多实现了“村村通”甚至是“户户通”,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较以往也有了大幅提升,农村学前儿童的家长也有送子女上幼儿园的需求,因而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具备了相关条件,政府应大力扶持农村学前教育,使农村中的孩子不再输在起跑线上。此外,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要求各级政府强化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从体制编制和酬劳待遇上真正关心农村教师、爱护农村教师,切实为广大农村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农村中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使教师成为农村中备受敬重的职业。
( 二) 加速农村信息化建设,这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前提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加速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农民群体的素质,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我国是一个拥有近14 亿人口的大国,但将近一半的人口仍生活在农村地区。截至2014 年年底,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网民的总体规模高达6. 49亿,全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已达到47. 9% ,其中“农村网民占比27. 5% ,规模达1. 78 亿。这意味着不到4 个农村居民中就有一个网民”[2]。长期以来,正由于城乡信息的不对等,农村信息严重滞后于城市,农民思想观念得不到转变,缺乏对市场的了解,才造成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二元结构无疑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加速农村信息化建设,才有可能彻底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格局。为此,可通过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网络在农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让农民及时便捷地了解“三农”政策,学习农业技术、掌握农产品的销路等市场信息。在农村信息化的推动下,农村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等的兴起,网络新闻、在线课堂、在线教育可打破长期以来城乡信息的不对称和农村信息闭塞的局面,全力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 三) 推进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这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关键举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农民,农民群体的知识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而有效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根本和关键在于教育。我国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历来较低,曾经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农民非常少,与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加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显得十分紧迫。为此,要优化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科技文化素养,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可最大化地发挥和利用好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兴办农业中学、农业职业技术高中设点集中授课; 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和远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方式和途径,加强农村职业化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增强生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普及农用技术和市场知识,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这是实施科教兴农方针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和智力保证。
( 四)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培育新型农民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24 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价值目标层面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从社会层面对美好社会进行生动的表述,从公民个人层面提出基本价值准则,对公民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提出根本性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形成卫生、整洁、规范的文明村容,形成勤劳节俭、发奋图强、开拓创新、完善自我的文明乡风,形成关爱妇女、敬老爱幼、宽容礼让、助人为乐、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文明风尚,形成热心公益事业、关心集体、敢于同歪风邪气做斗争的群体奉献意识,这些都需要农民群众综合文明素质的提高以及高素质农民群体的共同努力和维护。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要求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树立法制意识、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和生态文明建设,强化道德信仰教育,坚守道德底线,构建和谐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尺度,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与新农村建设对新型农民的要求高度契合、根本一致。因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培育新型农民必然要求农民群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新型农民的培育意义重大,这是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基于农民群体总体上受教育程度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思想比较守旧、现代经营理念落后、思想道德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等因素,可通过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加速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途径,有效加强新型农民的培育。
关键词:新农村,新型农民,培育
参考文献
[1]朱晓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训的有效途径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养 篇8
一、现状
安吉建县已有1860多年历史, 面积1886平方公里, 地处长三角地理几何中心, 是著名的竹乡, 辖10镇5乡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45.23万人, 全县非农业人口8.9万人, 农业人口35.94万人, 占总人口的88.3%。2009年全县GDP159.52亿元, 财政总收入18.3亿元, 虽有家具、建材、机械、化工、纺织等门类, 但无论设备或产品都丞待换代。农业上仍以种粮为主, 虽有养殖、水产、蔬菜、瓜果、花木栽培等新行业出现, 然而面窄量小, 仅作为副业而存在, 远远没有建立新型高效的现代化农业。
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旦找不到工作, 连最基本的生活费都很难保证, 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因此,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不但是我县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一个极富现实性的问题, 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稳定、农村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能否奔小康的中重要问题。
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 而我县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 考虑短期利益较多, 没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有计划地培训企业员工, 通常只招收熟练工。大量富余劳动力积淀在农村, 已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收入的提高。但许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因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 很难顺利实现转型。为此,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 向城镇转移, 培养新型农民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 可有效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二、培养新型农民的原因分析
1.当前农民的文化素质低
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择业面狭窄, 就业层次偏低;缺乏职业技能特长, 在安置的岗位上可选性十分少, 加上一些企业主观上还有偏见, 造成农民就业十分困难。据调查, 2009年我县农民工的收入受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偏低所限制。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全部劳动力人数的18.1%。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很低, 导致社会就业能力较低, 无论在本地务工还是外出就业, 受文化程度、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 收入提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加强对打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 提高其文化修养是农民纯收入第一增长关。
2.当前农民的科技素质低
在农民致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也正是缺乏新技术, 其次才是缺乏资金, 缺乏信息。而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的新科技、新成果反应迟钝, 接受消化能力不强, 不能有效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 接受实用技能的培训就更少, 有的农民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新技术。良种技术、无公害技术等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大打折扣, 一些先进的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就更难在农业中得以应用。这就更加说明农民特别是新时代农民文化素质提高是接受新科学技术的基础, 我们为农民服务的信息和技术培训仍然没能满足农民的需要。
3.农民培训体系不健全、管理不完善
当前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有农业、林业、教育、经贸、科技、劳保等23个部门, 出现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的情况, 重复投资问题不可避免, 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而各个单位对农民的培训缺乏针对性, 培训内容脱离农村、农民实际需求。农民教育体制被封闭、垄断、弱化, 脱离行业指导和支持, 政府投入效益在下降。各级政府组织培训, 走形式多, 效益不大。先导农民培训不够, 分散培训, 条块分割, 缺乏创业型区域农民领袖的教育和培养。
现在开展的培训专业是按照省市县有关部门制定好的, 是否真正满足农民工需要, 有待探讨。而参训农民工看到培训机构开设的专业不适合自己, 但又觉着是免费, 就报名参加凑个人数, 目的是要个免费的技能证书, 对培训内容根本不关心, 而自己想学的内容培训机构没有。
三、培育新型农民的措施
1.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
乡村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 但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主客观因素, 农民小农意识浓厚, 存在一定的道德缺陷, 要通过多种宣传与学习形式, 把勤劳、善良、讲修养等中华传统美德和民主、科学、讲公德等现代文明意识统一起来教育农民, 增强民主法制意识, 正确使用民主权力, 懂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2.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
大部分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没有技能或技能单一, 这一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但这只是问题的其中一个方面, 从另一方面考虑这一问题, 这种现状恰恰提示着我们,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 在提高其适应能力方面可能较为容易产生明显的效果, 毕竟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主要还是从事体力劳动、手工业、服务业等普通行业, 较短时间的培训完全可以迅速提高其适应性。
3.要灵活设置的培训专业
培训机构应该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开设专业, 不能局限于上级部门规定的专业;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大力拓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内容。不仅需要对常规技术进行改良和推广, 还需要对高新技术的普及和培训;不仅需要对传统种养殖技术的改造和培训, 还需要对新兴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 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要针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需要不断拓宽与丰富教学内容, 除选用统编教材外, 需编写适合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乡土教材。
4.建立健全的信息服务系统
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等手段, 不断健全并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系统。确切的说, 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但是, 就目前的就业岗位的需求信息采集、有针对性的就业转移培训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等手段, 将各相关部门的有关劳动力供求信息即时联网, 并实现分类培训, 强化再就业的服务功能, 不断的健全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系统。
把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全面建设新农村的奋斗目标之一, 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要实施安吉农村发展战略,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只有着眼于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培养出新型的农民, 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有利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安吉县委办公室.关于开展“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的实施意见.
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 篇9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型农民,培育,云南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我国小康社会, 新农村建设是关键。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创造者和建设者, 农民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共命运, 农民素质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步伐, 是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1 培育新型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 党中央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新型农民的培育问题,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要培养新型农民, 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目前, 我国大部分农村仍属于粗放型发展方式, 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高消耗、低产出, 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科学的指导,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将粗放低效、封闭式、自给自足型传统农业改造为集约、高效的开放式现代化农业。因此, 从我国国情出发, 从以往农村改革的经验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能够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的保证, 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力量。对于指导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有着巨大现实意义。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云南地区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但是, 从整体上而言, 农村发展速度仍然相对缓慢, 农村中农民的发展仍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距离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2.1 云南农村教育相对落后,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依赖于农民素质的提高, 农民素质水平越高, 对农业发展的推动力度越大;同样, 农业发展越快速, 对农民素质的要求就会越高。目前, 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因素等, 云南地区农民的素质现状具体表现是:农村师资队伍严重滞后, 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 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 文盲半文盲比重比例偏高, 在一些偏远的贫困山区情况更为突出。仅2004年云南农村居民受教育基本情况统计显示, 云南地区贫困地区人口文盲率为19.02%, 比全省文盲率15.44%高出了3.58个百分比。在全省接受各种教育程度人口当中, 12岁及以上人口接受小学文化程度的只占50%, 云南地区农村受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城镇, 是全国各省区受教育程度最低的省份。
2.2 农民自身身体素质状况较差
传统和现代农业生产劳动, 都需要农民大量的体力劳动, 而且很多农业劳动耕作都需要在户外进行, 工作条件简陋, 工作时间长, 并且在农忙季节经常会有超负荷的劳动。因此, 农民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劳动生产率。虽然, 云南地区农村的发病率和人口死亡率有了大幅度下降, 但长期以来, 贫困农村存在缺少先进的卫生设施, 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比较差, 没有先进的药物、卫生设施不先进、农民就医不方便等现象, 这些都是导致农民身体素质较差的主要因素。云南省第5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云南地区共有残疾人口246万人, 其中山区农村就占197万人。73个国家扶持重点县有64.33万人, 占农村丧失工作能力人口的68.15%, 。这在主要靠人力的农村中, 农民的身体素质偏低, 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与发展。
2.3 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不够, 教育基础薄弱
1985年, 我国实行“分级办学”的教育体制, 这从客观上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但相关资料显示, 云南地方政府对人力资源投资的积极性不足, 从而使得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基础建设都很薄弱。云南地区的教育经费大部份投入到高等教育中, 而农村的中小学办学经费却十分缺乏。很多地方文化设施落后, 一部分民族县、民族乡没有实现建立自己的图书馆、文化馆 (站) 的目标。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图书馆和文化馆有名无实, 只挂牌子而无馆舍。严重阻碍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
2.4 农民思想素质落后, 自身观念的抵触
许多农民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 社会管理薄弱, 传统小农意识普遍存在;重经验、轻知识, 对新技术不易接受, 小富即安、不求进取, 缺乏扩大再生产, 怕风险, 迷信思想较严重;不愿接受新鲜的事物, 重复简单、落后的生产方式;自给自足, 不关心生产效率, 不关心市场, 更不关心国家大事, 云南省农民长期以来就处在一个封闭、落后的系统当中, 这种情况极大限制着云南农村经济和建设新型农村的发展。
2.5 农民不愿意接受教育, 培训热情不高
农民对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决定着培训新型农民是否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云南地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 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 大多数农耕进行手工劳动, 很少接触农业机械设备, 甚至是云南贫困地区的农民, 很大程度上会排斥高效率以及先进的机械器具。主要原因是这种带有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 对农民文化素质及科学技术素质的要求不高, 因此, 在狭隘封闭的经济下, 农民自身缺少对认识新事物的积极性, 小农思想明显。长期以来, 受经济条件制约, 云南省广大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一直处于设施落后, 方式单调, 内容枯燥的状态, 不健康的生活陋习泛滥, 农民用这种狭隘落后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教育, 农民对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一直处于低潮, 严重影响了该省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3 培育新型农民的途径
3.1 政府要加强文化骨干、专业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
新农村文化建设队伍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农村文化重要的力量。一个体系健全的农村文化队伍, 为新农村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提供了保障。所以, 要加强对云南地区乡、镇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范围,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及专业文化水平。通过采取有效措施, 培养一批农民文化骨干队伍, 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 稳定和发展农村文化人才队伍, 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文艺骨干力量, 逐步提高队伍中农民的整体素质。
3.2 加强农民基础文化教育,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质量, 因此必须加大农村农民教育力度。要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的教育, 预防以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低下的局面。其次, 要加强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等素质, 同时, 云南政府要把农民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并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相对增加, 政府要加强对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 加强相关教育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农民的基础文化教育,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3.3 加强农村农民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
农村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不得力, 农业科技推广就会相对落后。以农业科技推广为方向, 在农村开展职业技术教育, 增强农民科技文化知识, 让农民从简单的经验型劳动者转变为知识型、科技型的劳动者。按照“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的方针办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做好各类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应用工作, 提高农民科学方法种田的技能。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带动榜样作用, 提高云南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3.4 加强农民思想道德的学习, 转变农民价值观念
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状况, 决定农民社会经济行为, 是农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云南农村文化建设, 各级组织应加强云南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教育农民。用先进文化熏陶农民, 以节日文化、农闲文化为重点渠道, 将思想道德教育恰当地融入农民文体活动中, 改变云南省农民以往听天由命、求神问卜等封建落后思想观念。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 扶正祛邪, 扬善惩恶, 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
3.5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
省政府要承担起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 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 特别是对“老、少、边、穷”山区加大经费投入。发展农村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 对贫困农户建立医疗救助体系。给予基本生活补助津贴。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 让农民有地方看病。
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 篇10
1 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新发展和新形势下, 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 中国农民不再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民, 正在向现代社会的新型职业农民转变。2013年习总书记视察山东省农科院时的讲话, 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升到国家战略。目前农业是新型的现代农业、农村是变化了的新农村, 农民也要摆脱传统身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1.1 新型职业农民的含义
根据荣县地区实际,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备现代农业理念与知识, 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 按照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行农业生产与经营, 在当地具有明显的示范引领作用, 收入高于当地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破解农业生产现实难题的重要出路, 重在一个“新”字, 新在是现代农业的领头羊, 当农业生产规模化后, 新型职业农民是能手, 是专家, 更是企业家的摇篮。新型职业农民主要从事土地流转后的规模生态农业、种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等, 即从传统小农业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
1.2 新型职业农民的分类
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大类。如农产品经纪人、农机手、代耕手、机防手、动物防疫员等。其中, 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将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中的精英分子。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粮油作物生产经营规模须达到30亩以上;经济作物生产经营规模须达到30亩以上;代耕代种或单季全程托管作业面积须达到100亩以上;果、蔬、叉、桑、作物生产须达到50亩以上;林木生产规模须达到200亩以上;养猪年出栏大500头以上;养羊出栏大300只以上;养牛年出栏大100头以上;其他特色种养殖业, 年销售收入达到20万以上。
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主要包括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较为稳定地从事农业劳动, 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管理人员和生产经营骨干。
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主要包括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等。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人员, 服务水平得到农民认可。
2 社区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与方法
2.1 多部门合作共建“农民田间学校”
近年来, 国务院以及农业部、财政部、教育部等连续发布多个政策文件关注新型职业农民, 要求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数量与力度, 积极探索、创新培育新模式。农民田间学校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和倡导的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方法,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荣县电大社区学校与荣县农广校合作共建设“农民田间学校”, 在全县21个镇、6个乡、346个村培育了350名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农机手等加强技能培训, 强化政策扶持, 突出上下联动的全过程培训。荣县社区学校以“以特色项目促培训, 于2014年起开展了“小乡村, 大课堂”的社区教育特色项目研究。服务范围覆盖留佳、望佳、过水、高山、赵家坝等21个镇, 其中有10个镇挂牌成立农民田间学校培训中心, 每个中心配备固定的培训场所和培训设备。“农民田间学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 已累计为农民测土100多次, 在当地建立示范田160块, 培训农户超过五千人次。其中, 2015年培训生产经营型农民137人, 玉米生产100人, 柑橘生产37人, 培育对象以长期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机服务人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土地仲裁调解员、测土配方施肥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为主。
2.2 创新培训模式
荣县电大社区学校充分利用电大的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培训, 通过移动互联网开展在线信息技术咨询服务, 线上线下同步全程跟踪管理与考核评价等。对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分类指导、分类培训, 做到“一班一案”, 建立指导员制度, 注重实践技能操作。教师不仅聘请有省农科院的专家教授、科技特派员, 也有县乡农技站工作人员, 还有当地有经验的土专家, 种养植能手。并按照有关要求建立培训台账, 建立相应管理制度, 报送各种资料和报表。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 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 动员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教育和电大涉农专业的教育。
3 强化制度设计, 规范职业认证
职业农民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 我国职业农民教育弱势地位的形成, 部分是由于政府公共服务的缺位造成。因此, 大力发展职业农民的教育,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作, 履行相应职能。为培养精英农民, 电大增设一村一名大学生及畜牧兽医专业, 培养高端职业农民, 并给高端职业农民一定的户籍指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为依托, 突出地方农业特色, 结合高产创建示范片,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训基地, 以“招得来, 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为培训落脚点。2015年, 荣县经乡镇推荐、实地考核、专家评审、网站公示, 最终确定高山镇、过水镇、双石镇等6个现代农业园区为实训基地, 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技术指导服务, 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转化方面优先给予支持, 也为职业农民提供学习实践、锻炼成长的平台。高山柑橘专业合作社为柑橘生产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 过水镇粮食专业合作社为玉米生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 双石镇为农村经纪人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荣县社区学校对137名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15天, 理论课时56;165名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7天, 理论40课时;150名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训16天, 理论60课时。对培训合格的学员, 跟踪考核, 并发给新型职业农民证书。通过实训基地培育, 夯实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基础, 培育壮大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农民队伍。
4 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制度机制
荣县社区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 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的战略部署, 推进社区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县政府高度重视, 将社区教育纳入了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制定了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了社区教育“党委领导、政府统筹, 教育部门主管, 有关部门配合, 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一支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为主体的社区教育管理者队伍和教师队伍。
5 新型职业农民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悠悠万事, 吃饭为大。只有吃饭的问题解决了, 农民的问题解决了, 新农村建设才有可能实现。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开座谈会时表示, 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一旦发生大饥荒, 再多的钱也没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 要坚持立足国内, 端牢饭碗, 稳妥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只有社区教育培育一大批扎根在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 让这些农民经营农业有钱赚, 在农村这块沃土上留得住, 守得住, 致得富,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军人物, 新农村建设才能建成。当前也只有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让农村和谐稳定, 让农民安居乐业, 新农村建设才有望。习总书记多次说“小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中国有7亿农民, 只有农民富了, 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 县域经济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社会才能大发展, 实现真正的小康生活!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破解农业生产现实难题的重要出路, 当农业生产规模化后, 新型职业农民是能手、是专家、更是企业家的摇篮, 因此社区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求。笔者多年从事社区教育, 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现有途径进行分析, 探索社区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和机制, 研究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社区教育,培育路径,新农村,制度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春兰.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经济, 2007. (7) .
[2]张荣敏.把握4个关键、提高新型农民培训质量[J].世界农业, 2006. (9) .
[3]徐浩斌.美、日社区教育法制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 2006 (5) .
[4]李平.社区教育运行机制的选择和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5 (01) .
[5]刘尧.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1) .
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 篇11
孙业超陈从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培养知识化的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在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我们党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从农民增收的愿望出发,从建设新农村的宏伟战略出发,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一要求。从实际讲,农民素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农民的技术素质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的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如在农产品方面,农民需要掌握农产品深加工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相关标准、安全生产的相关内容以及农产品冷冻、冷藏、保鲜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二)经营管理素质即农民从事农产品营销、管理农村社会的能力。建设新农村需要的新型农民不但是农业生产者,还必须是农业的经营者和农村的管理者。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难以适应现化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比如在农产品营销方面,农民需要准确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分析市场需求,找准营销渠道。同时,农民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要适应农村经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三)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素质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即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使农民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从而提高农民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目前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思想道德修养素质是指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能力。例如,要求农民衷心拥护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方针政策,祟尚科学,发扬民主,弘扬团结互助、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勤劳朴实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二、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才能真正找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第一,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来看,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障碍。我国农村目前的现状是,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少、农民健康状况较差、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不强等。农民素质低,不仅影响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传统经济生产难以向现代生产转化,同时也影响到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参与程度。第二,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上来看,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靠农民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搞活农村流通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靠农民的统一协调、勤劳智慧和艰苦创业: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靠广大农民树立新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民主管理村级事务需要农民提高参与基层民主事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新农村建设最终还应体现在亿万农民群众所具有的新素质、新观念、新精神、新生活的层面上。第三,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环境上来看,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创造文明、祥和、安定的农村社会环境的需要。一些农民由于素质低,生活空虚,没有理想,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民主法制观念缺乏,利己主义观念膨胀等原因,直接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净化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提高农民素质,可以使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自觉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第四,从新农村建设的人口资源优势上来看,提高农民素质是缓解新农村建设人口压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如何将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合理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紧密相关。无论是农村城镇化,还是发展乡镇企业,就业者的受教育水平是实现就业的前提。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一些素质不高的农村劳动力难以适应非农产业的要求,只能滞留在农村。如果农民具备了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就具备了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同时可缓解新农村建设人口压力。第五,从新农村建设的产业结构优化需求上看,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按照优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农民需要改变过去的单纯种植、养殖做法,而要向农、牧、副、渔、工、商、服务等产业多方面发展。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农民素质的作用被充分地展示出来。农民的素质越高,调整农业生产的能力也就越强。反之,结构调整可能变为盲目调整。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不论是产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还是技术、信息的服务者,都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三、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一)更新观念。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观念和意识是实践的先导,只有全新的观念,才会有全新的实践和全新的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是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新形势下要正确掌握农民的实际动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用竞争的观念、以农村经济发展的眼光决策和定位有关农民素质提高工作,承担起组织实施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二)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带头作用提高农民素质,需要农村基层干部以身作则。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干部要加强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贯彻执行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增强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为农户的服务意识,带头学习为农户服务的基本知识,切实当好人民公仆;转变工作方式方法,改进工作作风,从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转为指导服务的工作方式,用教育引导、示范服务、民主协商等方法,正确处理和解决各种矛盾、问题。(三)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导,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把勤劳、善良等中华传统美德和民主、科学等现代文明意识统一起来教育农民,同时对广大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重点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投资是各项投资中收益率最高的,尤其是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于公民来讲,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从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着眼,必须把农村义务教育当作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来抓,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中央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五)大力推广职业技术教育,健全农民培训制度和体系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直接培养了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推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为发展高效农业输送适用人才,实现新农村跨越式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纵向上要健全并完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横向上要适应第一、二、三产业的职业技术需求以及劳动力的转移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但仍然存在着对农民科技培训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投入、激励、监督等机制不健全,没有法律保障,有限的农民科技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等情况。所以各级政府应充分认清统筹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应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好农民培训工作,把农民培训规划列入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把农民培训工作放在国民教育的优先地位来发展,努力探索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等方面的新路子、新方法和新思维,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建设新农村的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群众,只有素质培育工作上去了,整体素质提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必将会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 篇12
1.1 现状
黑龙江省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 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导, 以农村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为补充的服务系统。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 但由于受农业自身生产特点的影响以及制度变迁中对路径的依赖, 目前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从总体上来讲已经不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1]。因此, 必须加快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的真正转变。
1.2 主要问题
1.2.1 农业科技推广渠道不畅
随着机构改革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面临推广经费不足、甚至短缺的现象。有钱开支、无钱下乡指导, 硬件设施配置不到位, 正常的农业科技培训无法进行。同时, 因为资金短缺、从事农技推广的农业技术人员也无法实现“充电”, 进而不能及时掌握农业新技术、新成果。
1.2.2 成果有效供给不足, 服务资源整合不够
农村科技创新的主体仍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 在价值取向上重学术轻应用, 在操作能力上强研发弱推广。这样, 就造成了提供的农村科技成果技术集成程度差, 与现实生产有距离, 有效供给不足, 并使农村科技成果难以推广和扩散。
1.2.3 农民直接接受新技术能力差
作为个体的农民思想仍然很保守, 缺乏推广新技术的勇气, 在传统的农技推广体系运作困难的情况下, 要求直接将科技成果向农民进行传播, 收效难以保障。
2 不断创新, 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现代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传统意义上的农技推广系统有了许多变化和创新, 服务范围不仅包括农业生产, 还包括农村经济的各项产业, 以及农民的就业、生活、环境等民生问题。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可能把原有的力量推倒重来, 而是把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稳定和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 充分履行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另一方面要放活经营性服务人员, 逐步建立以农技推广事业单位为主导,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以及专家大院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为重要力量, 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队伍多元化、技术服务社会化、服务形式多样化的农村科技服务网络。
2.1 建立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基础, 这支队伍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当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黑龙江省海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现已形成了市、乡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2]。以海伦市农业中心牵头, 建立了海伦市农业科技网站, 为农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市场销售与开发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农产品安全监测和检测体系, 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
2.2 依靠“院县共建”办好专家大院, 建好示范园区
院县共建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根据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所创建的服务农村科技的一种新型模式, 它通过提供技术成果、项目资金等形式,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目前, 黑龙江省在66个县 (市、区) 全面实施“院县共建”战略, 第一批科技帮扶10弱县的共建任务已经完成,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国家农业部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形象地概括为“1+1”致富模式, 回良玉副总理要求农业部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做法予以了解和总结。可以说, “院县共建”正在成为引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
2.2.1 办好专家大院
由参与合作共建的院校负责, 在共建县 (市、区) 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开展面对面技术指导、咨询等服务, 把农业科技送到千家万户, 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专家大院实行专家值班机制, 设置了专家咨询台, 开通了农技“110”热线电话, 配备了电脑多媒体系统、图书、挂图、农业技术光盘和标本, 免费向农民开放。牵头单位的专家与县 (市、区) 里的农技推广人员混合编队, 每处大院的农业科技专家都固定在30名以上, 并将专家姓名、专业、电话上墙公布, 通过媒体向全县 (市、区) 公开, 常年驻院, 轮流值班, 换人不空岗, 进行“坐班”咨询和巡回指导, 全天候直接服务农民。专家大院设置了咨询登记册、处理意见簿、跟踪反馈登记册, 保证农民咨询的问题宗宗有记载, 件件有着落。
2.2.2 建好示范园区
由各科研院校提供技术支撑, 在每个县 (市、区) 分别建立1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引进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 方便农民参观学习, 发挥“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的作用。根据各县 (市、区) 的具体情况, 选择便于农民参观的地点, 由牵头单位出专家、出方案、出资金、出技术、出成果, 县 (市、区) 乡村提供土地, 每个园区都设有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区、对比试验区和推广示范区, 起到了展示、辐射、带动的功效。每个核心园区都具有一定规模, 少的33 hm2左右, 多的达66 hm2, 展示一大批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新品种、新技术, 使园区真正成为农民学习技术的课堂, 农业科技成果进入千家万户的强有力阵地。
2.3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 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方面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要大力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 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的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 在与政府沟通、制定行业发展方向、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价格协调、调解利益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2.4 推进龙头企业科技服务中心建设
通过重点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的建设, 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农民的能力, 进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 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 形成多条集科研、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 带动一方农民致富。
如海伦市的南华糖业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科技”的形式实施订单农业, 2007年共落实甜菜种植面积1.5万hm2, 实现商品量27万t, 秋季按合同以现金方式窗口结算, 菜农直接收入9 000多万元, 户均增收5 000多元。
2.5 建设农业科技孵化器
为提高农村区域科技服务水平, 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当地主要农产品集聚产业的整体发展, 黑龙江省筹建了农业科教孵化中心, 支持开展成果转化、标准研究与应用、技术评估和咨询等服务, 为形成市场化、社会化的农村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体系提供示范。目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已经在哈尔滨和绥化市建成了两处国家级的智能温室, 引入了多系列、多品种进行种植示范。通过建立“高标准、高产出、高智力、高收益”和“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新”的基地, 做到农科教一趟车、产供销一条龙, 逐步由产品链向产业链延伸, 向效益链转化。
2.6 加强农村科技信息平台建设
从黑龙江省农村发展的现实和信息化技术普及的程度来看, 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市场化、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最现实、最实惠、最普及的途径, 是建设新农村的突破口和助推器。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数据库与网络建设, 精确农业建设和专家系统建设[2]。
2.6.1 依托特色优势产业, 用信息化促进市场化
一个完善的现代信息化服务体系能够有力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其作用表现在:一是能让企业与农户获得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服务, 从而减少中间环节, 找准发展项目, 抓住发展机遇, 降低交易成本, 减少生产风险;二是能使新技术、新产品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提高农业的附加值, 增加农民经济效益;三是能使农产品流通体系更加畅通、高效, 通过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 能大大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促进城乡商贸交流, 加快农业市场化;四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合理调整和优化, 为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潜力和繁荣农村各项服务业, 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持和交流渠道。
2.6.2 依托小城镇发展, 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要依托城镇发展的产业集聚作用, 辐射带动作用。
2.6.3 因地制宜建设农村远程教育服务系统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与信息服务体系是利用“因特网与电信网相结合、宽带网与窄带网相结合”等信息技术手段, 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市场信息、政策宣传、视频会议等服务。目前, 黑龙江省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需要, 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多渠道并举的农村远程信息服务新格局, 因地制宜, 以最低成本, 综合选择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 即通过“三电合一”的途径向农村提供信息服务。
2.6.4 加快乡镇政务改革和基层服务的信息化
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 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加快,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初步形成,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逐步渗透到电子政务的方方面面, 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益明显提高。电子政务稳步展开, 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手段。各级政务部门利用信息技术, 扩大信息公开, 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推进政务协同, 提高了行政效率, 改善了公共服务, 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参考文献
[1]杨其元.关于建设和完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议[EB/OL].2007-07-09.http://www.cndca-hn.org.cn/news_view.asp?newsid=374.
[2]辽宁省大连市科学技术局.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EB/OL].2006-05-08.http://http://www.most.gov.cn/...41028584045319551.doc.
【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推荐阅读:
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12-06
新型农民培养12-19
新型农民经营体系05-27
新型农民培育工作08-08
新型农民培养问题08-24
新型职业农民汇报08-10
新型农民培训总结10-07
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07-27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08-15
新型农民培训与思考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