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答问

2024-05-3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答问(通用6篇)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答问 篇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答问

2010-06-17 03:23:00 来源: 大众日报(济南)跟贴 9 条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记者齐淮东姜国乐

继2007年率先报道诸城农村社区化服务的经验,并对其连续跟踪报道之后,本报近期又分别对诸城、济宁、德州等地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集中报道,引起读者关注,同时提出一些具体问题。为帮助读者解疑释惑,记者走基层、问农户、访专家,形成这篇答问稿件。

搬楼房,农户划算不划算?

平房变楼房,是新型农村社区的重要标志,但拆不拆、建不建,要由群众说了算。群众讲的是实惠,那么搬楼房划算不划算?

先算大账。对于多数农村而言,告别传统平房搬进楼房是大势所趋,因为传统农房占地过多,且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空心村”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大量土地资源浪费,农村发展空间受限。在平原县,农村居民户均占地一亩,空心村比例达到60%,如果37万农民全部并入180个社区,至少能腾出10万亩土地用于经济建设,群众将大受其益。位于兖州市工业园区的金村,平房变楼房后腾出土地276亩,一下子就有5个服务业项目前来洽谈,落户后每亩年收益至少2000元,村支书王学军说,村里从中留下300元作为公共积累,大头分给村民,户均年可增收一两千元;村民还可就近就业,年工资性收入2万元左右。

再算小账。汶上县杨店乡王村村民王桂银常年搞建筑,他说当地建平房每平方米的成本不低于650元,楼房不超过750元。记者采访过的一些建设标准高、配套好的农村社区楼房,每平方米售价虽然在一千一二百元,但平房建设标准普遍偏低,使用年限只有一二十年,楼房设计使用年限一般在50年以上,一次投入虽然较大,但避免了重复投资,从长远看省钱省力又省心。

三算优惠账。汶上县杨店乡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置换政策,去年以每亩10万元的价格将670亩挂钩结余指标出售给济宁市土地储备中心,所得收入全部用于农房建设,旧房拆迁户均补偿5万元,再加上其他补贴、奖励,农民最多拿两万元就能住上120平方米的楼房。兖州市新兖镇以每亩8万元的价格收购合村后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补偿拆迁农户。记者采访的其他农村社区,农民拆掉平房买楼房也都获得了可观的补贴和奖励。

住楼房,农民习惯不习惯?

48岁的江长全是兖州市新兖镇金村人,村里开始建多层住宅楼时他没有报名。当时多数群众像他一样持观望态度,主要出于居住习惯,担心住楼房不方便。第一栋楼刚建到两层,看到130平方米的三居室既宽敞质量又好,江长全就迫不及待报了名。他说,以前院门口的胡同狭窄、脏乱,车都开不进来,现在楼前道路有6米宽,还有12米宽的绿化带。住楼房既卫生又安全,环境跟以前比好得太多了!群众看到住楼房的好处,第一栋楼没建完,第二栋就报满了,以后每栋都是这样,建设的速度赶不上报名的进度。

去年金村社区成立,周边5个村向这里聚集,居民报名踊跃,目前在建楼房25栋。东稻营村从提出拆迁方案到全部交上预付款,只用了不到4个月。

污水和垃圾如何处理?

污水和垃圾处理状况是农村居住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青岛市城阳区统一建设了3个污水处理厂,能够处理全区城乡所有的生活污水;他们还采取村庄收集、街道清运、区里统一处理的方式,来处理农村社区所有垃圾。汶上县南站镇与县经济开发区联合建设了一座大型污水处理厂,能够处理全镇所有社区及工业产生的污水。诸城市规定,各乡镇政府(街办)是本区域内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的责任主体,要求所有乡镇(街道)今年底之前都要建成污水处理厂,聚集融合50户以上的社区中心村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

目前经济基础较弱的农村社区,如杨店乡滨湖社区,对垃圾采取了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办法,对污水、粪便,则在居住区外修建了大型化粪池集中进行处理。更多的偏远农村社区则利用人畜粪便和秸秆燃气做饭,废渣还能作为有机肥还田。

冬季供暖解决得怎样?

不但住进楼房,还要用上暖气,这是农民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生活的关键一步。但在多数农村社区,农民取暖用的仍多是“土暖气”。在汶上县杨店乡,政府为每户搬进社区居住的农民配送了一个多功能节能炉,冬天烧水取暖,可以烧煤球,也可以烧柴草。但这毕竟是权宜之计,只有实行集中供暖,才能让农民享有清洁、温暖的居住环境。今年4月,诸城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实施农村社区节能环保集中供暖工作的意见,要求10月10日前,全市要完成110个农村社区居住点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集中供暖任务,采用太阳能、地源热泵、生物质型煤锅炉等节能方式供暖的社区,供暖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的每个补贴100万元,两年内,全市208个农村社区和社区服务中心集中供暖设施将全部建成启用。

农机具、秸秆咋存放?

农民住平房,农机具和秸秆、杂物大都存放在院子里。住楼房没了院落,怎么存放? 在济宁、德州等地的农村社区,记者看到,新建住宅楼的底层普遍建有车库,每户一个,除了停车还能放农机具和杂物,一定程度上顶替了过去庭院的功能。秸秆则可通过还田、青贮、气化和集中收购后卖给相关加工企业。高唐县泉林集团依托企业自主创新的秸秆清洁制浆等三项国际领先技术,去年启动了年处理200万吨秸秆的综合利用项目,现处理能力已相当于10个高唐的麦草总产量,收购半径达到500公里。曲阜市王庄乡纸坊社区在建的秸秆气化站,一期向500户供气,能消化掉周围几个村的所有秸秆、柴草,每方气的成本价只有城区天然气价格的二十分之一。生活成本增加了怎么办?

建社区,搬楼房,生活质量提高了,开支难免增加。群众能否承受?

汶上县杨店乡王村地处偏远的欠发达地区,全村263户农民近期将全部迁入楼房。村支书王振伟说,跟住平房相比,农户多出的主要是烧液化气做饭的开支,以前就有多半人家使用,平均每月花费20多元。平房变楼房节省出303亩地,复垦后承包出去,每亩年集体收益在800元以上,一部分用于维持社区正常运转,一部分将补贴给农户。

在相对富裕的曲阜市王庄乡纸坊村,问及搬进楼房后的生活开支,村支书桂忠的回答是“很多农户不但没升,反而能降下来”。他跟记者算了笔细账:全村近一半家庭用空调,冬夏两季加起来平均每户每年要支付电费三四千元。新建社区采用地源热泵中央空调,夏天送凉风冬天送暖气,每平方米收费18元,一户也就是2000元左右。通过拆迁全村能腾出440亩土地发展集体经济,所得收入将用以减免这部分费用。

困难群众如何安置?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对自己建房有一定困难的农户,可实行民建公助,鼓励群众互帮互助;对没有能力进行危房改造的特困群众,可由乡镇政府或村集体采取利用空闲房、修缮现有房、提供周转房等办法予以安置。”淄博市的困难群众建房享受无息贷款;平原县恩城镇制定了“困难户有多少钱享多少房权”的政策,特困户免费提供住房,楼房所有权归集体;汶上县杨店乡每个社区都规划建设了“零租房”,一室一厅一厨一卫,无偿提供给特困户、孤寡老人和年龄大的双女户使用,集体所有、流动管理,每个社区按10%左右掌握。从记者的调查看,凡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好的地方,至今没有发现一起因经济困难住不上房的情况。

村民和集体会产生债务负担吗?

根据记者多地采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由于各种财政补助、奖励较多,政策灵活优惠,农民买楼房的费用普遍低于自己建房花费,大多数农民有能力承担。个别农民会有贷款,但贷款额都较少,比如汶上县,去年以来新型农村社区竣工面积150万平方米,总投资19亿元,只有1800个农户申请了6300万元贴息贷款。齐河县南北社区村民赵明俊要了一套220平方米的楼房,从农村信用社贷了2万元,他说:家里有7亩地,以每亩每年900元租给了农业合作社,自己平常修自行车,两年之内还上贷款没问题。

而作为村集体,则基本没有增加经济负担。济宁市农委副主任丁新东介绍,在社区建设的整个资金链条中,根本就没有村集体这一环,他们只负责组织、协调和服务,农村社区建设由乡镇政府主导,市里明确要求绝不准增加集体负担。非但如此,通过合村并居腾出土地后,还要留足集体经济发展用地,消灭“空壳村”。

社区建设用地哪儿来? 关于农村住房建设用地,《意见》规定:“由村民集资、政府或村集体统一组织建设的,可划拨供应”;山东省国土资源厅2009第87号文件规定:“各地在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要优先保障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用地。”按照这些精神,一些地方对符合城乡建设规划要求,尤其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项目,采取了先建后拆、先占后补、先拆后建、边拆边建等多种方式进行。济宁市规定,各地根据需要可先期使用部分周转建设用地指标,3年内循环利用,效果良好。

在济宁市高新区,社区建设用地全部由政府通过招拍挂低价取得。说到建设用地没有被他人高价拍走的原因,管委会副主任鹿洪超说:因为新型农村社区是建设而不是开发,建设标准必须严格按照政府确定的实施,利润很低,所以开发商不参加拍卖;二是因为开发商觉得社区建设用地是公益用地,从道义上讲他们也想不参与。

新型农村社区的楼房有无房产证?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2009第87号文件规定:“村庄整合改造建设农民住房,涉及占用国有土地的,向产权人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涉及占用集体土地的,向产权人颁发集体土地使用证。”济宁市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属于国有,这里的负责人告诉我们:进入社区的农民全能拿到正规的受法律保护的房产证。在汶上县杨店乡滨湖社区,记者看到,这里的农民拿到的是蓝皮房产证,乡政府负责人说:因为土地是集体的,住房有使用权、继承权没有所有权,但持这个证可以抵押贷款。去年以来,汶上县就有2600多户农民办理了房产证,340户农民申请到1800万元的住房抵押贷款。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谁投入?

从记者的采访来看,集体经济基础好、行动早的城中村和城边村,有的由村里自己建,如青岛市城阳区后田社区和北后楼社区。就绝大多数农村社区来说,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是由政府来投入,简单地说就是“楼上农民负责,楼外政府负责”。兖州市新兖镇牛楼社区由6个行政村合成,有3500户、12000人,按照市里配备服务中心大楼和“五化十通”标准,到目前,市镇两级已经投入1000多万元,整个社区建成后政府需投入4000多万元。齐河县南北社区的基础设施则由县直相关部门对口援建,总数也在千万元以上。汶上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他们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所得收益的一半用于社区公共设施建设。

社区维护运转费用谁承担?

社区服务中心是保证社区正常运转的核心机构,其投入主体是政府,维护和运转也由政府承担。记者采访的所有社区都设置了商业设施,其受益全部用于社区维护和运转。同时,合村并居节省出的土地复垦后,或租赁给种养大户,或发展二三产业,形成的收入中部分用于社区运转。另外,各地政府应借鉴成都改革经验,在合村并居后,将社区运转费用全部或者部分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土地被占用怎么办? 新型农村社区要合并多个甚至十几个村庄,中心村的土地必然会被占用,但周边村拆迁复垦后增加的耕地远多于被占土地,将来由社区统筹安排,一般不会产生失地农民。如兖州市新兖镇东稻营村并入金村社区,占用金村80亩地,村里已确定将原村址土地复垦后等额还给金村。

失地农民基本集中在城中村、城边村或镇中村、镇边村。他们曾经拥有的土地或者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城镇扩展,或者用于园区建设。济宁市开发区通过两套住房的方式(一套自己住一套租赁)保障失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烟台市莱山区还用土地收益为所有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汶上县南站镇通过发展二三产业解决了包括失地农民在内的全镇1.6万劳动力就业。从记者的采访来看,各地对失地农民都做了形式不同的就业和养老保障。

迁村并点后农民咋种地?

齐河县南北社区并点之初,农民以土地入股成立了“晏城银合粮食合作社”,每亩每年基本分红900元,入股农民再以“农业工人”的身份到合作社劳动,每人每天30元工资。综合采访判断,合村并居后,土地规模经营、土地向种养能手或者农业合作社集中已成为趋势。

没有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地方,由于社区半径一般在2至3公里,出行也方便,不必为耕地远而犯愁。同时,可以通过强化社会化服务来提高生产效率,如兖州市有良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亩地每年用工只有7天,其他的全由社会化服务组织帮着做了,耕地离家稍远也无多大负担。

节省出的土地如何经营?

合村并居节省出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一部分用于发展特色农业,一部分用于二三产业开发、租赁。单县高韦镇大徐庄村建成社区后,节约出土地860亩,复垦后用于葡萄园建设,每年为集体增加收入40万元,并居农民还可以到葡萄园工作。兖州市新兖镇牛楼村准备将节省出的600亩地当做股份,正与企业接洽合作上大项目,将来全体村民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济宁市开发区人均预留一分地,由村居集体统一建设工业园对外租赁,增加集体积累,保证居民福利。

迁村并点会“消灭村庄”吗?

目前,我省以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为契机,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而实施的迁村并点,是符合农村城镇化的趋势,顺应农民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的需求而进行的,绝不是要消灭村庄。合村并点的前提是多数农民需要并同意、经济条件具备、发展时机成熟,而不是想当然与“一刀切”,尤其对特大村庄、特色村庄、民族村庄、偏远村庄及前些年新农村建设比较好的村庄就应该另当别论。济宁市共有6274个建制村,他们经过调研与筛选,保留了702个具有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村庄;德州市大部分民族村庄都得到了保留;经济基础比较好的青岛市城阳区,对偏远村庄也区别对待,基本保留这种村庄的现状。诸城市委书记邹庆忠表示,即使经过一二十年努力,农村居民基本完成向社区中心村的聚集融合,但预计仍会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农民保留传统的居住和生活方式。

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答问》的几点质疑 964 葛孚学 原创 | 2010/6/24 22:34 | 投票 关键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大众日报

自中央一号文件下达之后,全国各地政府陆续展开了对新农村建设的研讨和部署,考虑到很多百姓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还很陌生,加之农村情况复杂,覆盖面广,涉及人口众多,于是由大众日报(济南)记者齐淮东、姜国乐通过走基层、问农户、访专家,采写了一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答问》的稿件,于2010年6月17日发表在大众日报的第三版上。

全文列举了16个典型问题,然后逐一做了详细的解答。本人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新农村建设的业余观察人士,在仔细阅读完原文后,感觉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探讨,原稿对经济利益的分析多,对乡村人文价值分析的少,对农村的存在哲学更无涉及,毕竟新农村建设维系到党的群众基础,事关重大,绝非拍脑袋上项目那样简单。三农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有着自己的客观运行规律和生活方式,虽然占国民的比重大,却很脆弱,稍有失误就会给农村带来致命的危害。楼房这种居住结构其实是非常反人性的,我不知道政府为什么一直向农村强力推销拆平房建楼房的好处,如果仅仅是为了腾挪出那么一点土地,我认为此举太不明智,中国要想缓解土地紧张,就必须限制招商引资,不做世界超级制造工厂,否则,即使把全农村的一半土地用来搞工业建设也不够。

下面就结合原文提出的问题逐一探讨:

一、搬楼房,农户划算不划算?

原文“平房变楼房,是新型农村社区的重要标志,但拆不拆、建不建,要由群众说了算。群众讲的是实惠,那么搬楼房划算不划算?”

笔者分析:从记者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政府的眼中,新农村必然应该是高楼林立,有平房存在就不叫新农村,一股“大拆大建”的冷风已经扑面而来;拆平房运动一旦启动,还能由群众说了算?城市拆迁的现实已经令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原文说,“告别传统平房搬进楼房是大势所趋,因为传统农房占地过多,且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空心村”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大量土地资源浪费,农村发展空间受限。” 笔者分析:说传统农房占地过多,这是不顾农村客观现实,再说平房居住结构显然要比楼房舒服,谁也不愿意去住封闭式的鸽子楼。如果论节省土地,人都住到树上去更比住楼房还节约土地,你节约了土地,就意味着降低生活品质。中国土地紧张的根源在于中国大量招商引资,把全世界的工业制造都拉了过来造成的,现在中国占全球制造业的产出比例是18.6%,如果要占到一半,我们就是把农村全消灭土地也不够用。土地紧张不是农村住房结构造成的。

原文举例说,“有些地方,空心村比例达到60%,如果37万农民全部并入180个社区,至少能腾出10万亩土地用于经济建设,群众将大受其益。”

笔者分析:在农村,出现个别的空宅基地很正常,但说空心村比例达到60%,显然夸大其词;一个自然村占地其实不多,也就只有十几亩地的面积,合并村庄节省出的土地极其有限,如果把拆掉的无数民房成本计算在内,不但意味着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建材,还得不偿失。那么政府热衷于次的目的何在呢?显然,这与日后的储备土地,拍卖土地的经济行为有着必然的联系。

原稿说,“平房建设标准普遍偏低,使用年限只有一二十年,楼房设计使用年限一般在50年以上,一次投入虽然较大,但避免了重复投资,从长远看省钱省力又省心。”

笔者认为这是记者对农村房屋的性质毫无了解,不要说现在的农村都是砖瓦房,就是以前的土房子都能住上百年,何以说平房使用年限只有一二十年呢?现在的楼房都是用空心砖盖成,使用年限远比上早已用砖瓦盖就的平房寿命长。而且,平房的抗震性要比楼房安全得多。

记者依据有关文件说,“旧房拆迁户均补偿5万元,再加上其他补贴、奖励,农民最多拿两万元就能住上120平方米的楼房。农民拆掉平房买楼房也都获得了可观的补贴和奖励。”

笔者分析:农民再拿2万元就能住120的楼房,怕是不用拿钱,农民也不愿意拆掉自己的房子去住别扭的楼房吧。

二、住楼房,农民习惯不习惯?

文中介绍说,兖州市新兖镇金村社区成立,周边5个村向这里聚集,居民报名踊跃,建设的速度赶不上报名的进度。

笔者分析:本人了解的一个县市,就有一个村被拆掉盖起了楼,结果如何?农民都跑下楼点起炉子烧火烧水做饭,由于场地狭隘,狼烟四起,弥漫整栋楼房,这里的农民曾上访却被强制压了下去。所以,本人很怀疑记者所说的农民都踊跃报名的场面,倒是农民怕不积极报名,就被取消居住资格是实际情况。有村支书就说,你不拆房子,就没补偿,早拆的赚便宜。

三、污水和垃圾如何处理?

原文说,“聚集融合50户以上的社区中心村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 笔者认为,农村的污水和粪便一般都运到田地里充当肥料了。农村不存在污水处理问题,都是自然渗透处理,花费巨资搞污水处理厂是高成本运营,结果可能成为摆设。

四、冬季供暖解决得怎样? 住上楼房,取暖可没住平房生个炭炉那么自由简单了。但实行集中供暖,怕是精打细算的农民不肯接受,为啥?火炉能做饭,暖气不能。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造成,农民即不能在家生炉子,又用不起暖气的尴尬局面。

五、农机具、秸秆咋存放?

农民住平房,农机具和秸秆、杂物大都存放在院子里。住楼房没了院落,怎么存放?

在济宁、德州等地的农村社区,记者看到,新建住宅楼的底层普遍建有车库,每户一个,除了停车还能放农机具和杂物,一定程度上顶替了过去庭院的功能。秸秆则可通过还田、青贮、气化和集中收购后卖给相关加工企业。高唐县泉林集团依托企业自主创新的秸秆清洁制浆等三项国际领先技术,去年启动了年处理200万吨秸秆的综合利用项目,现处理能力已相当于10个高唐的麦草总产量,收购半径达到500公里。曲阜市王庄乡纸坊社区在建的秸秆气化站,一期向500户供气,能消化掉周围几个村的所有秸秆、柴草,每方气的成本价只有城区天然气价格的二十分之一。

笔者分析:以上说辞很美好,但愿如此,不过,农村很多人在家养羊、养鸡、养狗、养兔,住进楼房怎么办?总不能剥夺小户人家的养殖权吧。很多老年农民就靠这个生活。

六、生活成本增加了怎么办?

建社区,搬楼房,生活质量提高了,开支难免增加。群众能否承受? 原文分析认为,“农户多出的主要是烧液化气做饭的开支,以前就有多半人家使用,平均每月花费20多元。平房变楼房节省出的土地,复垦后承包出去,每亩的年集体收益,一部分用于维持社区正常运转,一部分将补贴给农户。新建社区采用地源热泵中央空调,夏天送凉风冬天送暖气,每平方米收费18元,一户也就是2000元左右。通过拆迁全村能腾出440亩土地发展集体经济,所得收入将用以减免这部分费用。

笔者分析:笔者也很赞成这样的构思,所担心的是靠多拆出的土地能否变现成金钱,农产品的价格不稳定众所周知,风险还是有的,有些地方的土地承包商还赔了,后悔不已。

七、困难群众如何安置?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对自己建房有一定困难的农户,可实行民建公助,鼓励群众互帮互助;对没有能力进行危房改造的特困群众,可由乡镇政府或村集体采取利用空闲房、修缮现有房、提供周转房等办法予以安置。”淄博市的困难群众建房享受无息贷款;平原县恩城镇制定了“困难户有多少钱享多少房权”的政策,特困户免费提供住房,楼房所有权归集体;汶上县杨店乡每个社区都规划建设了“零租房”,一室一厅一厨一卫,无偿提供给特困户、孤寡老人和年龄大的双女户使用,集体所有、流动管理,每个社区按10%左右掌握。从记者的调查看,凡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好的地方,至今没有发现一起因经济困难住不上房的情况。”

笔者分析:这个《意见》很好,但是在农村几乎百分百的人都有房住,而且房子都基本上是新盖的,不像城市那样还有人租房住或者当着房奴。如果政府真要改善农村的环境,可以多考虑一下在村中建设公园或者娱乐设施,硬化道路,大可不必再大动土木工程。因为,农村的房子能翻盖的都翻盖了,直接了当地说,新农村建设的课题提出的太晚了。如果强制拆掉新盖的平房换成楼房,也只能说是瞎折腾。

八、村民和集体会产生债务负担吗? “根据记者多地采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由于各种财政补助、奖励较多,政策灵活优惠,农民买楼房的费用普遍低于自己建房花费,大多数农民有能力承担。”

笔者分析:还是那句话,农民都已经早盖好了自己的房子,这时再谈什么补助、奖励,已经意义不大。真心想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话,政府愿意补助农民盖平房吗?肯定不会。我认为,国家财政这几年很富裕,支持农村建设大呼隆,倒不如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去。

九、社区建设用地哪儿来?

“关于农村住房建设用地,《意见》规定:“由村民集资、政府或村集体统一组织建设的,可划拨供应”;山东省国土资源厅2009第87号文件规定:“各地在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要优先保障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用地。”按照这些精神,一些地方对符合城乡建设规划要求,尤其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项目,采取了先建后拆、先占后补、先拆后建、边拆边建等多种方式进行。济宁市规定,各地根据需要可先期使用部分周转建设用地指标,3年内循环利用,效果良好。

在济宁市高新区,社区建设用地全部由政府通过招拍挂低价取得。说到建设用地没有被他人高价拍走的原因,管委会副主任鹿洪超说:因为新型农村社区是建设而不是开发,建设标准必须严格按照政府确定的实施,利润很低,所以开发商不参加拍卖;二是因为开发商觉得社区建设用地是公益用地,从道义上讲他们也想不参与。”

笔者分析:社区建设用地来源只能是先占用某片田地盖起社区,再拆掉村庄,逐渐入住。再把原来的村庄遗址开垦成田地,折腾一个大圈。

十、新型农村社区的楼房有无房产证?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2009第87号文件规定:“村庄整合改造建设农民住房,涉及占用国有土地的,向产权人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涉及占用集体土地的,向产权人颁发集体土地使用证。”济宁市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属于国有,这里的负责人告诉我们:进入社区的农民全能拿到正规的受法律保护的房产证。在汶上县杨店乡滨湖社区,记者看到,这里的农民拿到的是蓝皮房产证,乡政府负责人说:因为土地是集体的,住房有使用权、继承权没有所有权,但持这个证可以抵押贷款。去年以来,汶上县就有2600多户农民办理了房产证,340户农民申请到1800万元的住房抵押贷款。”

分析:这一步主要解决的是农村住房能否抵押贷款的问题,原来的平房价值不高或者产权不明晰,银行不敢贷款,现在是楼房了,有蓝皮房产证书了,应该可以贷款了吧?其实这是个悬念,未来的走向谁也拿不准,城市的房子紧张,银行愿意接手,但农村的就存在很多风险。再说,新农村建设可不是为了追求能贷款而刻意的去盖楼房。毕竟,拿住房作抵押的风险,不是人人敢做的。

十一、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谁投入?

“从记者的采访来看,集体经济基础好、行动早的城中村和城边村,有的由村里自己建,如青岛市城阳区后田社区和北后楼社区。就绝大多数农村社区来说,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是由政府来投入,简单地说就是“楼上农民负责,楼外政府负责”。兖州市新兖镇牛楼社区由6个行政村合成,有3500户、12000人,按照市里配备服务中心大楼和“五化十通”标准,到目前,市镇两级已经投入1000多万元,整个社区建成后政府需投入4000多万元。齐河县南北社区的基础设施则由县直相关部门对口援建,总数也在千万元以上。汶上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他们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所得收益的一半用于社区公共设施建设。”

笔者分析:如果不搞大拆大建,政府直接在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上投资岂不是更好?

十二、社区维护运转费用谁承担?

“社区服务中心是保证社区正常运转的核心机构,其投入主体是政府,维护和运转也由政府承担。记者采访的所有社区都设置了商业设施,其受益全部用于社区维护和运转。同时,合村并居节省出的土地复垦后,或租赁给种养大户,或发展二三产业,形成的收入中部分用于社区运转。另外,各地政府应借鉴成都改革经验,在合村并居后,将社区运转费用全部或者部分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笔者分析:社区服务中心的职能就是代替了原来的村支部,区别在于,村支部对每家每户都很了解,便于做工作,成立服务中心后,面对几个合并后的村庄村民,矛盾处理远非那么简单。

十三、土地被占用怎么办?

“新型农村社区要合并多个甚至十几个村庄,中心村的土地必然会被占用,但周边村拆迁复垦后增加的耕地远多于被占土地,将来由社区统筹安排,一般不会产生失地农民。如兖州市新兖镇东稻营村并入金村社区,占用金村80亩地,村里已确定将原村址土地复垦后等额还给金村。

失地农民基本集中在城中村、城边村或镇中村、镇边村。他们曾经拥有的土地或者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城镇扩展,或者用于园区建设。济宁市开发区通过两套住房的方式(一套自己住一套租赁)保障失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烟台市莱山区还用土地收益为所有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汶上县南站镇通过发展二三产业解决了包括失地农民在内的全镇1.6万劳动力就业。从记者的采访来看,各地对失地农民都做了形式不同的就业和养老保障。”

笔者分析:原来天然分布的自然村,被高度集中成一个人口密集的大社区,既不利于卫生,也为疾病传染创造了条件;村子被合并,原来的土地将被重新分配,距离变得遥远,种地肯定是不方便了。

十四、迁村并点后农民咋种地?

“齐河县南北社区并点之初,农民以土地入股成立了“晏城银合粮食合作社”,每亩每年基本分红900元,入股农民再以“农业工人”的身份到合作社劳动,每人每天30元工资。综合采访判断,合村并居后,土地规模经营、土地向种养能手或者农业合作社集中已成为趋势。

没有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地方,由于社区半径一般在2至3公里,出行也方便,不必为耕地远而犯愁。同时,可以通过强化社会化服务来提高生产效率,如兖州市有良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亩地每年用工只有7天,其他的全由社会化服务组织帮着做了,耕地离家稍远也无多大负担。”

笔者分析:这个问题很关键,在农村已经引起恐慌了,很多农民私下议论,土地被集中到有钱人手里当地主,我们去给他们干活。笔者对原文提到的利益分配方案还是持怀疑态度,首先,无论土地集中与否,一块土地的粮食产出基本是个定值,它由小户种植也是那么多收入,换作大户种植也还是那么多收入,不可能凭空增加多少。反而令农民丧失了种地的自由度。其次,根据成都市的土地大户经营看,为了获取高于一般土地的利润,就必须放弃粮食种植转而种植高风险高利润的特色作物,如药材、花卉等。这种情况如果一旦全国性的推广开,利润必然荡然无存。

十五、节省出的土地如何经营?

“合村并居节省出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一部分用于发展特色农业,一部分用于二三产业开发、租赁。单县高韦镇大徐庄村建成社区后,节约出土地860亩,复垦后用于葡萄园建设,每年为集体增加收入40万元,并居农民还可以到葡萄园工作。兖州市新兖镇牛楼村准备将节省出的600亩地当做股份,正与企业接洽合作上大项目,将来全体村民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济宁市开发区人均预留一分地,由村居集体统一建设工业园对外租赁,增加集体积累,保证居民福利。”

笔者分析:这样的经营思路在不合并村庄的情况下,把全村的土地集中起来重新分配,划分成特色农业、二三产业或者租赁,也会做得很好。集中起来,是能节省出可怜的一点土地,但到底能创造多少效益,还是个未知数,原文只看到好的一面,对风险分析不足。因为新农村建设是全国性的,分析这样的问题一定要站在全国性的高度去分析,在农村土地不得用于非农用途的红线下,有多少项目会来投资?

十六、迁村并点会“消灭村庄”吗? “目前,我省以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为契机,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而实施的迁村并点,是符合农村城镇化的趋势,顺应农民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的需求而进行的,绝不是要消灭村庄。合村并点的前提是多数农民需要并同意、经济条件具备、发展时机成熟,而不是想当然与“一刀切”,尤其对特大村庄、特色村庄、民族村庄、偏远村庄及前些年新农村建设比较好的村庄就应该另当别论。济宁市共有6274个建制村,他们经过调研与筛选,保留了702个具有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村庄;德州市大部分民族村庄都得到了保留;经济基础比较好的青岛市城阳区,对偏远村庄也区别对待,基本保留这种村庄的现状。诸城市委书记邹庆忠表示,即使经过一二十年努力,农村居民基本完成向社区中心村的聚集融合,但预计仍会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农民保留传统的居住和生活方式。” 笔者分析:一刀切式的农村城镇化,肯定会消灭乡村文化。自然村地保持乡村文化功不可没,很多考古发现和传统手艺就是在农村里得到了完美保留。为什么城市做不到这一点?每一个自然村都有一个祖传的村名,都有自己的族谱,自己的民居风格,这都是文化。而拆掉农村建成社区,这一切都会荡然无存。我对农村城镇化的理解是生活质量的提高,而非简单的建筑格局革命。

结语:中国改革三十年,受冲击最大的就是城市市民,多数社会矛盾都是来源于城市,国家至今保持稳定,这与广大的农村保持着平静不无关系,农村是国家的缓震器,很多不利因素一旦蔓延到农村都被化解为无形,这是城市比不上的优势。农村好比大地,厚德载物,我们在改革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慎之又慎,脆弱的三农是经不起错误的折腾的。如果农村不能稳定,那将是国家未来最大的政治风险。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好需要检验,在没有经过切实地调研和试点之前,不宜在全国掀起一股浪潮,没人能担得起这个责任,我们不希望看到比三门峡工程大无数倍的悲剧再次发生。一定要人为干预新农村的建设的话,把农村建设成宽松、庄园式的、别墅式的美丽乡村岂不更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答问 篇2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农村区域, 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农村社区布局所建设的、居住方式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 并且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的现代化新型农村聚居点。2009年4月22日, 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信阳市 (以下简称信阳) 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 从此拉开了老区农村改革发展的序幕。信阳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验, 组建了全省首家农村商业银行、农民专业合作总社和土地信用合作社, “六个放大提升”取得积极进展, “华英农业”富民计划实施富有成效, 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写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列为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阳在改革中前进, 在创新中发展, 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三农”发展的新路径。

信阳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基点, 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 科学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模和建设标准。到2020年, 信阳将分期分批把全市3022个行政村整合为676个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其中, 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下的山区型社区276个左右、5000人上下的丘陵型社区200个左右、10000人以上的平原型社区200个左右。目前, 信阳30个市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彰显了结合信阳实际, 突出城镇标准、信阳特色、宜居品质、打造精品的建设理念, 使新型农村社区真正成为“一个生活的共同体、一个民俗的展示馆、一个乡村的旅游点、一个特色的产业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法律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是“三化”协调发展的时代命题, 是以城镇化的理念改造农村, 以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农村, 以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支撑农村, 让农民实现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信阳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 在规划、拆迁、登记、补偿等环节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土地政策问题

先行先试的超前理念与现行法律法规之间出现了矛盾。在现行法律框架下, 搞建设需要将集体用地转化为国有用地, 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的流转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 而农村市场也缺乏统一的土地交易平台。[1]现实中出现的典型案例是确认土地合同无效案, 例如原告陈先军与被告河南世纪正扬置业有限公司土地使用权纠纷案, 其基本案情是在政府招商引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 开发商从政府手中购买集体土地, 相关手续没有完备的情况下, 然后转手卖给村民自盖房屋, 双方因买卖合同效力发生争议。此类案件往往因土地补偿款不到位, 致使承包户要求收回承包地, 造成在建社区无法继续进行。买卖集体土地显然无效, 但若确认合同无效, 社区已基本建成, 损失会很大。伴随着城乡一体化浪潮的推进, 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建设用地使用权, 农村“三权”如何转向, 抑或保持现状, 需要法律人的智慧, 更需要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

2.房屋确权问题

这类问题的典型案例是诉求行政机关行政不作为案。例如原告梁娟等132人诉被告信阳市住房和城市建设局、信阳市房产管理中心行政不作为案, [2]

3.建设资金问题

为解决资金问题, 实践中出现了借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之名, 而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的现象。其典型案例是滥用职权罪案。例如被告人杜道锋、殷心建滥用职权, 被告单位河南世纪正扬置业有限公司、被告人郑江涛非法占用农用地案, 其基本案情是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涉嫌违规征用土地, 发包给开发商, 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 造成大量耕地被破坏。客观情况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系政府招商引资项目, 征用土地是镇党政联席会议集体研究决定, 但先行上马的项目没有履行土地征用的法律报批手续, “土政策”触犯了法律底线。对于这样的案件, 如何罚当其罪, 如何宽严相济, 是个棘手的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全靠政府主导, 基础设施投入巨大难以承受, 推动不了;完全靠市场运作、商业开发, 不仅社区门槛高, 群众难以入住, 得不到实惠, 而且社区规划水平、建筑风格难以控制, 导致为买而建的倾向。信阳是大别山扶贫开发重点片区,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基础设施投入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4.农民权益问题

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内容。农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 必须尊重农民意愿, 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 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特别是土地权益、居住权益和资产权益不能受到侵害。据统计, 信阳两级法院受理涉农案件的数量逐渐上升, 并呈现出多种类型。过去的案件, 矛盾比较单一, 主要集中在土地被征用后, 土地补偿金、安置费、青苗和附着物补偿费分配方面;现在的情况是主要表现为侵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违规收回土地等类型的案件不断增多。2009年, 信阳两级法院受理的民商事案件共计11890件, 其中农村承包合同纠纷共计36件。截止到2012年11月底, 信阳两级法院受理的民商事案件共计15315件, 其中农村承包合同纠纷增至66件。城镇化是一种大趋势, 可以预见未来进入诉讼渠道的案件会更多, 审理好每一起案件, 对重点案件加强研判, 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已是当务之急。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很多, 不胜枚举。既有一般的法律纠纷, 也有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面对农村社会变迁的大背景, 出现这样抑或那样的问题或纠纷, 在所难免。而关键的问题是, 面对问题, 法律或司法该如何作为。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司法应对

1.树立大局意识, 努力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

司法机关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为民服务意识, 主动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从司法理念、工作方法、制度建设等方面, 探索服务的途径和方法, 努力做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展到哪里, 司法保障就跟进到哪里、落实到哪里, 确保社区建设依法和谐推进。

(1) 建立机构, 主动对接。

司法机关要成立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 专职负责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建立与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系机制和司法联动机制, 协调好与有关部门的日常联络工作, 形成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合力。成立涉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案件合议庭, 抽调业务水平高、审判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 专职负责审理涉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案件。邀请农业、国土、住房城建、司法行政等部门和群众代表参与, 成立新型农村社区社会法庭, 共同化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纠纷。

(2) 出台政策, 主动融入。

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需要, 在司法职权范围内, 根据实际情况, 出台相应的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意见, 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全面的司法保障。结合正在开展的“一村一法官”活动, 采取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方式, 入户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法规, 引导群众依法建设, 争取把矛盾化解在萌芽。[3]同时, 加强调研, 及时总结推广保障和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新举措、新经验、新成效, 树立司法为民的良好形象。

(3) 增强能力, 主动服务。

努力增强为发展第一要务服务的本领, 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知识的培训力度, 提高干警对相关法规政策的学习运用意识和主动研判意识, 鼓励干警立足本职, 勇于探索, 锐意创新, 切实提高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司法保障能力。

2.强化审判职能, 积极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妥善审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纠纷, 充分发挥维护稳定、规范引导、监督制约作用, 做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1) 发挥维护稳定的作用。

依法打击涉农刑事犯罪, 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依法从重从快严惩横行乡里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恶势力团伙等犯罪, 坚决打击黄、赌、毒和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犯罪, 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快立、快审、快结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机贪污、挪用、诈骗和侵占农村集体资产的犯罪, 以及破坏基本农田、水利、电力等农业生产设施, 非法转让和倒卖土地使用权、非法占用和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等犯罪案件, 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2) 发挥规范引导的作用。

围绕放大农村改革示范效应, 立足信阳市情, 突出涉农案件审判重点, 增强司法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放大规模流转效应, 提高土地集约经营水平,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积极审理好农村土地承包、转包、租赁等合同纠纷, 依法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愿、合法流转。围绕放大专业合作效应, 大力发展要素类、产业类、服务类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向生产机械化、专业集团化、服务社会化、合作规范化提升, 积极审理好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村市场主体案件, 促进新型农业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围绕放大资产确权效应, 盘活农村金融, 妥善审理好农村金融组织和信用担保体系中出现的纠纷案件, 不断增强农村经济的“造血、活血”功能。围绕放大新农村示范效应, 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及新型农村社区有序发展, 审理好农村婚姻家庭、继承、相邻等纠纷案件, 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 “努力打造平安和谐福地, 建设更具幸福感的魅力信阳”。围绕进一步放大华英富民效应和新农保扩面效应, 全面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和民生保障水平, 审理好涉及作物新品种、农业新技术、保险等纠纷案件, 依法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 “努力打造改革开放热地, 建设更具生机的魅力信阳”。

(3) 发挥监督制约的作用。

发挥行政审判职能, 促进行政机关规范行政行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预防和化解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行政争议。审理好涉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土地征收、城乡规划、房屋拆迁等行政诉讼案件, 及时化解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行政争议, 为加快社区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审理执行好非诉执行案件, 依法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在国土资源、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农林牧渔等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各个方面的行政管理和执法活动, 维护新型农村社区依法建设。

3.立足规范建设, 积极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献计献策

对于需要从法律层面规定的, 司法机关要服务好立法调整, 做好前瞻性研究, 及时提出立法建议;对于需要从政策层面完善的, 司法机关要服务好政策调整, 及时提出政策性建议;对于社会矛盾尖锐, 容易引起群体性纠纷的, 司法机关要服务好应急调整, 提出改进意见。

(1) 服务好立法调整。

对于现行法律制度未作出规定, 超出职权范围的问题, 司法机关应积极向立法机关提出相关立法建议。①关于土地所有权方面。建议及时修改《土地管理法》中关于建设用地的法律规定, 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营造更加开放、更加宽松、更加理性的用地法制环境。②关于房屋所有权方面。新型农村社区中的房屋是建在集体土地上的, 其类型既有用于个人居住, 又有用于教育、医疗、商业等服务功能, 这类房屋的所有权面临是否必须是集体性质, 还是以社区居民个人所有权的形式存在, 或能否向本社区以外的人员出售等问题。建议尽快出台《新型农村社区房屋管理条例》或《农村房地产管理办法》, 针对新型农村社区房屋建成后的所有权登记、转让、租赁等, 作出立法规定。③关于拆迁安置方面。结合即将制定的《集体土地征地拆迁条例》, 及时提出立法建议, 从征收补偿标准的合理界定、程序的公开透明、国家和地方审批权限的平衡、落实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健全畅通失地农民的就业途径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具体意见。④关于体制建设方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同于商品房开发, 建议规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体制, 及时出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体制管理条例》, 规范各类主体参与社区建设的秩序, 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2) 服务好政策调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在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密切相关的问题上, 司法机关应充分发挥司法建议职能, 及时提出政策性建议, 以更好地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管理和完善问题, 应及时出台《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管理条例》。对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和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过程中的社会保障衔接等问题, 也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

(3) 服务好应急调整。

针对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牵扯面广、矛盾大、法规政策还不十分完善的实际情况, 司法机关应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商, 提出工作建议。针对易发的群体性事件, 司法机关依法调解, 要采取多种形式化解矛盾, 而不应因为立法滞后无所作为。

参考文献

(1) 李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30) .

(2) 朱志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研究[R].山东大学, 201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报告 篇3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和参照城市社区规划标准,建设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完善、居住方式和产业发展协调,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建设和管理、服务、自治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困难多、任务重。因此,我们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切实提高认识,把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工作机制,狠抓措施落实,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下面将我镇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为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扎实有效推进,镇里已经成立了高规格的办公室,负责对全镇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督查工作。各行政村也成立相应组织,明确专职人员,搞好协调分工,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各村支部书记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要组建由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农村“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模范)和青年积极分子组成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不断提高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实际

上理事会建好了,不仅镇村两级干部省很多事,减少很多矛盾,而且把这部分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群众更放心,工作推进起来更顺畅。这里也要强调一点,组建“五老理事会”要真组织、真运作,不能当成一项任务去应付。这些村民自治组织建好了,发挥好作用了,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也就建立起来了。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我们通过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会议,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通过走访入户,广泛了解村情民情,宣传目的和意义,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充分利用宣传条幅、标语口号、宣传单等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广大村民群众对其重大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积极性空前高涨,主人翁、主要角色、主体作用意识已经形成。目前,悬挂横幅48条,张贴标语500条,建立宣传栏25个,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27次,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宣传发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新农村建设舆论先行的目的。

三、突出重点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抓好规划布局。按照就近合并、中心聚集、节约资源、利于发展的原则,逐步

将居民区向中华路两侧聚集。二是抓好典型培育。坚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原则,重点抓好以小营今日家园、何官屯、崇召的新型社区建设,从实践中探索总结积累经验,逐步推广,有序推进。三是抓好农村产业发展。充分结合各村实际,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以农村经济合作社为平台,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园区。如:黎元春乐合作社、黎元彰德栝楼合作社和何官屯金色农家合作社的成功运作,有效流转土地,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注重把握“三个结合”。坚持“有序、有效、有力”三个原则,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一是与推动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政府领导引导、村级自主自愿、社会多元投入,把市场化运行机制导入农村新型社区开发建设,解决好基层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与保护基层利益相结合。坚持政府着眼服务、基层着眼发展,通过新型社区的开发建设,使基层组织在加快发展的资本积累和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上得到实惠,积蓄后劲。三是与促进民生改善相结合。坚持民本为上、民需为先、民生为重,在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引导农民积极趋同、参与新型社区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改造空心村、搬迁偏远村、趋聚中心村、建设新农村。

(三)着力强化“三个支撑”。一是强化组织支撑。既要发挥好党委政府的领导核心作用,也要发挥好基层“两委”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要发挥好驻村帮扶、企业帮扶的辅助推动作用。二是强化民心支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制约点在于民心是否趋同认可、是否主动接受参与,因此,必须善于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促进解放群众的思想观念,赢得民心支持。三是强化投入支撑。重点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支持,在物质上帮扶,在服务上用心,在环境上改善,在设施上用力,想方设法加大公共设施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

(四)积极推动“二个变化”。一是新村功能社区化。通过多村合并、中心集聚,防止了公益设施的重复性投入,可以高标准实现水、电、路、卫生室、文化广场、幼儿园等设施建设。二是居住环境生态化。通过高品位规划,提升农村环境容貌综合整治水平,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型社区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五、突出加强环境治理

一方面以“清洁家园”为载体,村容村貌为突破口。今年以来,我镇为107国道和高宝路沿线村配备了专职环卫工作人员,并建立了环卫工人管理制度和村级日常保洁制度。新建垃圾池163座,垃圾中转站一处。通过环境治理,进一步提

升了我镇城镇建设的品位。

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干部队伍素质全面提升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座谈材料 篇4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周口这一城镇化起步较晚、城镇化水平低、经济欠发达、农村人口多的城市来说,抓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地位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切入点,以城乡统筹为结合点的城镇化;是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为目的,让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受益得实惠的城镇化,从根本上是要构建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而新型农村社区在新型城镇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型农村社区是城乡一体的结合点,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战略基点,对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有着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新型农村社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而是要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功能齐全、环境宜居优美、社会管理完备”的新型社区,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盘活土地资源,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引导农民多元化就业,促进城乡

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最终实现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省委书记卢展工讲到新型城镇化体系时说:“在这个体系中,中心城市可以是龙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算是龙身,特别关键,千万不要小看新型农村社区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决不能忽视。

二、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周口市委、市政府以实施“111”工程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示范带动、稳步推进的原则,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全市八县一市一区已全部完成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通过了市政府组织的技术初审,项城、鹿邑、扶沟、西华、太康、沈丘和淮阳等7县市村镇体系规划已通过省住建厅组织的技术评审;完成乡镇总体规划修编89个,占160个涉编乡镇的56%;完成中心村庄规划593个,占1076个涉编中心村的55%。二是已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44个村,其中初具规模且入住100户以上的有 22个;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近期可入住的7个;62个行政村正在搞社区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三是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县市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大胆创新,采取群众自建和集体统建相结合、别墅和多层住宅楼同建等形式,初步探索出了城乡互动开发型、小城镇扩张带动型、整体搬迁重建型、中心村改造提升型等

四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有效推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但是,我们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主观上认识不足。没有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放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存在等待观望思想和畏难情绪。二是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已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现状看,存在着建设秩序较乱、档次标准低、功能不完善、缺乏特色、土地浪费等问题,不利于长远发展。三是资金缺乏。周口是传统农业大市,经济基础薄弱,拥有700多万农业人口,4800个行政村,而且行政村布局分散、规模偏小,要全面铺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据测算,建一个500-800户的中等社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入需要800-1500万元,加上文体、服务等配套设施,需公共投入1500-2000万元,农民建房每户需投入12-15万元,仅靠政府投入难度极大。

三、关于我市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一)一定要搞好规划,坚持规划先导,科学推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过程中必须坚持城乡一体、规划先行,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科学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避免一刀切、搞形式。在规划编制中应统筹城乡,引导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加快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

中;充分考虑当地发展实际、资源配置、村民生活习惯、实际需求等因素,不盲目模仿城市元素,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注重完善社区功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同时,应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做到先规划后建设,强化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规划和建设审批,依法查处违规建设行为,避免无序建设。

(二)一定要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放在突出位置,搞好配套。一是继续推行现有的“村保洁、乡收集、县运输、县处理”或“村组保洁、乡镇收集运输、县处理” 的乡镇垃圾集运模式,加大对垃圾集运设施运行的监管力度,为新型农村社区垃圾处理提供保障。二是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搞好社区道路、水电管网、通讯设施及景观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亮化、绿化、美化、净化标准,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三是将农村危房改造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突破口之一,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体的危旧房屋进行改造的力度,为农村困难群体提供住房保障,改善居住环境。四是强化社区管理服务功能,用城市管理的理念,指导新型农村社区配套设立群众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群团组织等机构,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社区居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打造“宜居”社区。

(三)一定要把产业发展、安排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统筹考

虑。目前我市面临承接产业转移这一重大机遇,对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来说同样是一个重大机遇。应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大招商、招大商,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吸引农村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在实现转移就业的同时,通过对行政村的整合以及对产业集聚区内村庄的升级改造,城市和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的延伸,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另外,产业的发展,势必会促进经济发展,为城市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四)一定要积极研究制定和完善政策,有效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制约因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是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但目前存在集体土地流转、户籍、房屋产权等方面的制约因素,需要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国家已经要求为农村宅基地确权,农民自建房屋权属登记发证工作也已经初步开展,只是不允许城市居民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和房屋,农村土地、房屋的流转并未实现充分市场化。因此,应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框架内,积极研究农村土地、房屋实现自由流转的政策,使农民能够利用自有财产进行贷款融资或在流转中获得增值性收益,增加农民收入。另外,还要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以及配套的社会保障、医疗、科教文化等,放宽入户限制甚至取消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使农民能够从身份上转为市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社会保障、医疗、科教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实现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五)一定要积极引导,推动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协调互动。一方面,要不断增强小城镇对农村社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城镇生产要素、产业链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将有条件的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成为小城镇。对于人口规模在5000人以上,已具备小城镇雏形的农村社区,要通过规划引导、产业带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措施,将其打造成为集聚能力较强、规模布局合理、功能设施较全的小城镇。

利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汇报 篇5

今年以来,安棚镇党委、政府以被定为“全市新型农村社区整体推进乡镇”为契机,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中心工作,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最佳切入点和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按照县委、县政府决策要求,不断加大力度、创新思路、狠抓落实,推进安棚利民新型社区建设扎实较快进行。

一、利民社区概况

安棚镇利民社区环绕镇政府,毗邻化工专业园区,外接郑大公路、安碱大道,内通南小河,位置优越,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社区占地1250亩,分为安和和鹏源两个小区,近期人口规模7200人,远期人口规模13500人。该社区谋划超前,规划科学,是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比较完善,居住、商贸、行政、文教等功能区已经形成。新安路、利民路、兴安路等三条近2公里的主干道已建成通车,数条区间路纵横其中,供排水设施齐全,路灯配套,绿化到位。满足15000人用水的自来水厂建成并即将投入使用,能够保证居民用水安全方便。文化书屋、文化广场、祥和游园、健身器材、老年服务中心等公益设施一应俱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社区正以其自身完善的功能和独特的魅-1-

力吸引着周围群众。止目前,两个小区共建成商住房158套,在建126套,新开工住房如雨后春笋,安和小区已经成片,鹏源小区的精品样板房成为社区内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今年以来利民社区建设情况

按照统筹城乡、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要求,党委、政府加大了社区建设的力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全面推进利民社区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成立了以书记任政委、镇长任指挥长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明确3名班子成员专职专责从事社区建设协调工作。二是制定了利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案和2012年建设计划,明确了本利民社区建设10项重点工程。

(二)提升社区规划,为高标准推进利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根据市、县统一要求,我们聘请了具有甲级规划资质的中国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对利民社区进行整体规划。利民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已于4月份完成,规划于4月24日在南阳一次性通过专家评审,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肯定。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要求,社区产业规划已制定完毕,并一次性通过市评审。

(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掀起了社区建设的新高潮

(1)拆迁征地工作顺利完成。政府出资93.7万元,完成了社区利民路东端和兴安路沿线共10户近2000平方米的拆迁任务,实现了和谐拆迁。完成社区二期工程征地80亩。

(2)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重点推进“三路两园二桥”建设。“三路”即新安路北延工程开挖路基、边沟400米,正在解决征地遗留问题;总长270米的利民路西延工程即将完成砼路面浇铸;全长800米的兴安路,已完成沙石层铺垫,正在进行砼路面浇筑。“两园”即在安和小区内祥和游园增加了灯光和音响设备,周边重新播撒了草籽,为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营造更加优美的环境;利民路东端小游园完成征地和“三通一平”工作。“二桥”即利民路西小桥砼盖板涵已于五月底建成;兴安路南小河桥梁完成招投标和规划设计工作,扩大基础施工于五月底完工,正在修筑桥墩。

(3)居民住宅建设明显加快。在府后安和小区,查漏补缺,对已购买宅基地但未建房的群众进行全面统计,逐户下达限期建房通知书,对利民路东段采取统一放线和统一平整地基的办法,整理出宅基地35个,进行统一建设。在鹏源小区采取由合作建设单位统一建设销售的办法进行建设,样板房工程进展迅速,社区展示中心、社区建设指挥部基本完工,提升了社区整体形象,吸引着居民建房入住。

(4)社区寄宿制中心小学项目得到批复,完成征地、拆迁遗留和“三通一平”工作,正在做施工前的全面准备。

(四)存在问题

开工项目较多,但建设资金短缺,影响了工程进度,导致工地一片繁忙,整体形象不佳的现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答问 篇6

1.1 滑县产业集聚区的基本情况

滑县地处豫北平原, 区域面积1814km2, 耕地13万km2, 辖12乡10镇和1个产业集聚区, 1019个行政村, 总人口133万, 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 被确定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33万t, 连续20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一, 蝉联全国唯一粮食生产先进“九连冠”, 素有“豫北粮仓”之称。县产业集聚区2008年12月被确定为首批省级产业集聚区, 省批规划面积24.2km2, 目前建成区面积13km2, 代管37个行政村, 农业人口4.4万人, 从业人员7.2万人。污水处理厂、综合服务中心、质检中心、研发中心、职教中心、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设施、敬老院以及现代化住宅小区等一应俱全, 完善的配套服务, 初步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集一转”目标, 被评为全省“最具产业竞争力集聚区”。

1.2 滑县产业集聚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意义

滑县现阶段虽在农业上尤其是粮食生产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仍然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 综合经济实力还比较弱。传统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 对财政贡献率比较低, 对县域经济拉动作用不够大, 特别是农民增收比较缓慢, 还只是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尚未从根本上实现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三农”问题较为突出, 城乡差别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高;单户分散经营, 农机具重复投资, 利用率低, 生产成本偏高;种植模式单一,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耕作粗放, 土地整体产出效益偏低。近年来, 农村面貌虽然有所改观, 但还比较落后。村庄规划不到位, 多数住房还比较简陋, 住户分散零乱、一户多宅、空心村等问题比较突出, 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严重缺乏, 农民就医、就学、购物难度较大;农民绝大多数对土地依赖性大, 但单靠种地收入甚微。

如何尽快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滑县产业集聚区根据中央和省、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指示精神, 紧紧结合当地实际, 围绕加快实现农业企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目标, 通过整合土地、整合村庄, 规划建设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农村社区, 有效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的难题。探索出一条“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2 滑县产业集聚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措施

2.1 科学规划高起点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 强化适度超前意识, 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 追求实用性与审美的协调统一。在广泛征求民意、聘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 合理规划房屋建设用地、道路、给排水、公共绿地和其他公共设施、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根据农村收入水平的高低差距, 对锦和新城规划设计了独院、多层、高层住宅、廉租房等不同样式、不同面积的居住用房, 以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有序合并的原则, 计划用两年的时间, 采取先建设后搬迁的方法, 陆续完成对33个行政村的整体搬迁。

2.2 广泛宣传求共识

采取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全民讨论、算账对比、示范带动等方法, 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改善自身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意义。对村组干部、农村党员从加强宗旨教育、党性教育入手, 消除畏难情绪和怕得罪人的思想, 带头并动员亲属子女提前搬迁, 引导群众自愿搬迁。通过宣传发动使广大群众改变了传统的恋家守旧观念, 认识到将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益处, 主动提前拆除自己现住的房屋, 积极支持村庄整合, 全部申请入住统一规划建设的农村社区。

2.3 民主决策聚民心

集聚区管委会专门成立了村庄合并安置办公室, 从逐村调查、登记造册、住房规划设计到制订奖励办法等, 坚持公开透明、民主协商, 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工作方法, 多方征求意见, 反复论证, 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 确保村庄整合工作顺利有序实施, 组织人员对33个行政村逐村调查摸底。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 根据上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结合集聚区实际, 制订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 (以下简称《奖励办法》) , 并邀请县村镇规划建设指挥部领导和县建设、规划、土地、房管、新农办等有关部门对《奖励办法》进行系统论证, 确保其注重民生上更具可操作性;同时, 通过召开村支部书记会、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信访听证会等不同层次的会议, 从村支部书记、村两委班子扩大到村民小组长、党员代表、群众代表, 对房屋拆迁、奖励办法、安置与建设、入住办法等方面广泛征求意见。《奖励办法》经过多次修改完善, 最终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 并得以通过实施。

2.4 政策鼓励促进度

切实制定优惠政策, 引导、鼓励农民积极响应农村社区建设, 主动入住多层、高层楼房。先后有69%的农户申请入住多层、高层楼房, 有31%的农户申请入住连排独院。对主动拆迁的农户, 按原宅基和房屋面积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主动拆迁的农户在子女就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均可享受区内优惠政策。住房安置坚持“一户一宅”的分配原则, 新批未建的宅基地, 按多层住宅安排;一户有两处以上宅基且不够分户条件的安排一处住宅, 多余宅院评估后现金支付给农户;对应安置宅院, 而主动入住多层、高层楼房的农户, 按标准给予一定奖励。对先行拆除的农户, 给予3元/m2的拆迁过渡费, 过渡期为6个月。为了让被拆迁户在生活上不受大的影响, 为他们购买了45万余元的生活用品。

2.5 村地整合上规模

产业集聚区所辖的33个村进行拆建合并, 对农民按户承包、分散耕作的土地通过流转实施规模经营。为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和力度, 由政府主导成立新鑫田园开发公司, 按照“公司化运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对区内1700km2土地全部流转, 实行规模经营, 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重点发展设施农业, 植入农业旅游业, 适当发展生态养殖业, 与集聚区的农产品加工园相互衔接,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体布局分为核心区、粮食改革试验区、花木产业带、养殖区四个部分。核心区由生产观光区、生态休闲区、管理服务区组成, 规划面积167km2;粮食改革试验区规划面积960km2;花木产业带规划面积480km2;养殖区规划面积60km2。该示范园区预计总投资5.8亿元, 国家农发行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的资金已到位4亿元, 园区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 预计两年内可全部建成。

2.6 多元筹资破瓶颈

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钱从哪里来成为最大难题。在实施过程中, 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 多方整合筹集资金。

2.6.1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决定》, 赋予产业集聚区独立行使县级管理权限, 财政独立, 封闭运行, 对区内形成的税收、土地出让金等财政收入全部用于集聚区建设。同时, 县财政还努力调整支出结构, 全力筹集资金支持锦和新城建设。截至目前, 县、区财政共直接投入资金6.9亿元。

2.6.2 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支持。通过大力实施土地、建设、交通、林业等项目资金整合, 共筹措各类项目资金1.6亿元。

2.6.3 积极争取银行贷款。主动与银信部门沟通协调, 积极申报项目贷款, 到位银行贷款4.07亿元。

2.6.4 统筹使用电力、通信、广电、天然气等国有企业资金1.5亿元。

2.6.5 吸纳社会投资2.57亿元。

2.6.6 农民自筹住宅建设资金4.26亿元。

2.6.7 其他渠道筹资5.85亿元。

2.7 增加收入为根本

2.7.1 保障群众土地收益不减少。

新鑫田园开发公司对流转的土地以每公顷每年8250kg小麦的市场价格支付农民租金, 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收益不减少。

2.7.2 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2.7.2.1鼓励农民到区内企业就业。依托裳华职业技术学院, 实施专业技能培训, 安排在区内企业上班, 实现就近就业。对在区内企业就业的社区农民, 前6个月除企业发放工资外, 集聚区为每人每月再补助200元。

2.7.2.2扶持农民自主创业。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运输业、建筑业等措施, 进一步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2.7.2.3充分利用商业一条街和增设公益岗位, 积极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2.7.2.4组织外出务工, 实现农民增收。

2.7.2.5引导农民到农业园区承包经营或就业。支持农民到现代农业示范园承包经营高效农业;鼓励有种植经验的农民优先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就业。

2.7.3 增加社会保障项目。

集聚区为全体社区农民参加城乡养老保险, 出资承担农民应缴纳部分, 还为区内女满55周岁、男满6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再发放200元的养老补贴。为全体农民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出资承担农民应缴纳部分;每年为区内老人免费体检一次。投资16600万元, 高标准规划建设了3所中小学和2所幼儿园, 保障了农民子女就近入学并接受良好教育。2011年起对在县内职高、普高就读的社区农民子女, 每人每年资助500~1000元, 对新入校大学生一次性奖励2000~50000元, 对考入高校的困难家庭子女, 优先就高享受“金秋助学金”。

2.8 管理创新是动力

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 面临由分散居住的农村到集中居住的社区管理模式的转变, 如何实现规模管理, 只有不断创新、大胆探索。在对社区党务政务管理上采取城市社区化管理模式, 设立1个社区党总支, 以小区为单位分设6个党支部, 党支部下设片区党小组、楼宇党小组、商业网点党小组和行业协会党小组等;民主选举产生居委会, 参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凡涉及社区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建立了党支部联提, 党工委、党总支联审, 党总支、支委、居委联席会联议, 党员代表、农民代表联定的“四联共议”决策程序和办法。同时完善妇联、计生、志愿者、红白理事会等群团及民间自治组织, 通过村民自治实行日常管理。在对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管理上。建立社区服务中心, 设立民政救助、信访稳定、培训就业、社会保障、综治民调等便民服务窗口;对供水、供电、安保、保洁、绿化和公共设施维护等物业管理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市场化管理服务。集聚区成立社区建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 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活动共建、工作共担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实现社区服务联动、管理联抓、治安联防、卫生联管、环境联治, 形成了社区和社区内各单位共驻共建的良好格局。

3 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3.1 土地资源有效集约

村庄整合建成新型农村社区, 由原来的占地633km2减少到262km2, 节约土地372km2, 既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空间, 又有效控制了农村宅基地的无序扩张, 实现了用地集约、居住集聚、效益集显。

3.2 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土地整合后, 通过土地流转, 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企业化管理, 提高了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 使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彻底解放出来, 由过去的单一种地收入转变为从事多行业、多渠道的增收, 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整合前2009年的4910元提高到2011年的11000元。

3.3 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锦和新城完备的城市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全方位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 让农民不出社区就可满足就近购物、就医、就学、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 富足的收入让农民衣食无忧、生活愉悦。

3.4 树立农村新风尚

新型农村社区打破了原有的村庄建制和居住格局, 因土地、宅基纠纷和宗族派系引发的矛盾基本消除, 构建了新的邻里关系。管委会专门成立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办公室, 社区文明意识和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农民的整体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3.5 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农民集中入住新型农村社区, 推动了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转移, 加快推进了新型城镇化进程;土地的集约、劳动力的解放, 为企业的发展和产业集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加快推进了新型工业化进程;土地的有序流转、规模经营,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集群发展, 加快推进了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

4 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问题与建议

4.1 建设用地指标偏少

尽管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对滑县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给予大力支持, 但缺口仍然较大, 特别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指标偏少, 无法满足城镇化提升需要;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在政策上、价格上不同步, 集体土地出转受限较多;没有形成统一的城乡土地交易市场, 农村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能进入市场拍卖, 农民利益受损, 减缓了城镇化进程;集体土地不能交易、抵押、融资, 土地要素没有激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不够清晰、具体, 操作性、针对性不强, 拉动农村社区建设乏力;建议上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增加用地指标, 建立规范的土地交易市场, 明晰土地增减挂钩政策, 有效制止乱占土地违法行为。

4.2 建设资金匮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 尤其是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规模较大, 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 自身财力严重不足, 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微不足道;信贷政策所限, 对农村社区建设融资支持较少。建议上级政府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 协调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向农村社区倾斜, 调整信贷政策, 放宽对农村社区建设信贷投资规模。

4.3 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产业集聚区目前享受副县级规格, 与有关职能部门协调乏力, 尤其是与市里有关职能部门在上报项目审批上不对口、不衔接, 影响办事效率。机关管理人员编制数额较少, 引进高端管理人员难度较大。建议上级提高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规格, 提高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联系能力和办事效率。同时增加机关管理人员编制, 协调推进高科技人才引进工作。

4.4 管理模式有待创新

新型农村社区在管理上尚无成熟的经验可取, 目前对一期工程结束后迁入的部分村民所采取的一些管理办法, 也只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二期工程建成33个村全部迁入后管理面临诸多难题, 管理模式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集聚区将对农村社区管理继续探索, 认真总结经验。建议上级政府研究出台农村社区管理办法并及时莅临指导, 以全面提升农村社区科学管理水平。

摘要:农村的发展出路何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更合理, 怎么管更科学, 城乡一体化如何加快实现, 农民的幸福指数怎样进一步提高, 这些一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关注寻求破解的“三农”课题。河南省省委书记卢展工亲自命名的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锦和新城共整合33个行政村12747户, 总投资33.04亿元, 规划建筑面积209.7万m2, 可容纳5.4万人居住。流转土地1700km2, 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社区内规划建设了教育、医疗、商贸、餐饮等配套设施。在两年多的建设实践中他们克难攻坚, 大胆创新, 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并取得初步经验。

上一篇:我的和谐之家演讲稿下一篇:教师年度德能勤绩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