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报告(共8篇)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报告 篇1
XX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报告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和参照城市社区规划标准,建设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完善、居住方式和产业发展协调,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建设和管理、服务、自治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困难多、任务重。因此,我们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切实提高认识,把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工作机制,狠抓措施落实,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下面将我镇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为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扎实有效推进,镇里已经成立了高规格的办公室,负责对全镇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督查工作。各行政村也成立相应组织,明确专职人员,搞好协调分工,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各村支部书记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要组建由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农村“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模范)和青年积极分子组成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不断提高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实际
上理事会建好了,不仅镇村两级干部省很多事,减少很多矛盾,而且把这部分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群众更放心,工作推进起来更顺畅。这里也要强调一点,组建“五老理事会”要真组织、真运作,不能当成一项任务去应付。这些村民自治组织建好了,发挥好作用了,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也就建立起来了。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我们通过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会议,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通过走访入户,广泛了解村情民情,宣传目的和意义,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充分利用宣传条幅、标语口号、宣传单等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广大村民群众对其重大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积极性空前高涨,主人翁、主要角色、主体作用意识已经形成。目前,悬挂横幅48条,张贴标语500条,建立宣传栏25个,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27次,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宣传发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新农村建设舆论先行的目的。
三、突出重点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抓好规划布局。按照就近合并、中心聚集、节约资源、利于发展的原则,逐步
将居民区向中华路两侧聚集。二是抓好典型培育。坚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原则,重点抓好以小营今日家园、何官屯、崇召的新型社区建设,从实践中探索总结积累经验,逐步推广,有序推进。三是抓好农村产业发展。充分结合各村实际,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以农村经济合作社为平台,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园区。如:黎元春乐合作社、黎元彰德栝楼合作社和何官屯金色农家合作社的成功运作,有效流转土地,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注重把握“三个结合”。坚持“有序、有效、有力”三个原则,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一是与推动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政府领导引导、村级自主自愿、社会多元投入,把市场化运行机制导入农村新型社区开发建设,解决好基层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与保护基层利益相结合。坚持政府着眼服务、基层着眼发展,通过新型社区的开发建设,使基层组织在加快发展的资本积累和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上得到实惠,积蓄后劲。三是与促进民生改善相结合。坚持民本为上、民需为先、民生为重,在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引导农民积极趋同、参与新型社区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改造空心村、搬迁偏远村、趋聚中心村、建设新农村。
(三)着力强化“三个支撑”。一是强化组织支撑。既要发挥好党委政府的领导核心作用,也要发挥好基层“两委”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要发挥好驻村帮扶、企业帮扶的辅助推动作用。二是强化民心支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制约点在于民心是否趋同认可、是否主动接受参与,因此,必须善于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促进解放群众的思想观念,赢得民心支持。三是强化投入支撑。重点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支持,在物质上帮扶,在服务上用心,在环境上改善,在设施上用力,想方设法加大公共设施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
(四)积极推动“二个变化”。一是新村功能社区化。通过多村合并、中心集聚,防止了公益设施的重复性投入,可以高标准实现水、电、路、卫生室、文化广场、幼儿园等设施建设。二是居住环境生态化。通过高品位规划,提升农村环境容貌综合整治水平,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型社区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五、突出加强环境治理
一方面以“清洁家园”为载体,村容村貌为突破口。今年以来,我镇为107国道和高宝路沿线村配备了专职环卫工作人员,并建立了环卫工人管理制度和村级日常保洁制度。新建垃圾池163座,垃圾中转站一处。通过环境治理,进一步提
升了我镇城镇建设的品位。
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干部队伍素质全面提升
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目的,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党建工作水平。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着力提升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以及创先争优活动,使党员干部争先晋位、带头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在重大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维护社会稳定等具体工作中,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强大工作合力,全镇上下形成了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浓厚氛围。以规范制度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党形象。大力弘扬服务之风,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报告 篇2
1.1 滑县产业集聚区的基本情况
滑县地处豫北平原, 区域面积1814km2, 耕地13万km2, 辖12乡10镇和1个产业集聚区, 1019个行政村, 总人口133万, 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 被确定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33万t, 连续20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一, 蝉联全国唯一粮食生产先进“九连冠”, 素有“豫北粮仓”之称。县产业集聚区2008年12月被确定为首批省级产业集聚区, 省批规划面积24.2km2, 目前建成区面积13km2, 代管37个行政村, 农业人口4.4万人, 从业人员7.2万人。污水处理厂、综合服务中心、质检中心、研发中心、职教中心、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设施、敬老院以及现代化住宅小区等一应俱全, 完善的配套服务, 初步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集一转”目标, 被评为全省“最具产业竞争力集聚区”。
1.2 滑县产业集聚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意义
滑县现阶段虽在农业上尤其是粮食生产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仍然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 综合经济实力还比较弱。传统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 对财政贡献率比较低, 对县域经济拉动作用不够大, 特别是农民增收比较缓慢, 还只是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尚未从根本上实现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三农”问题较为突出, 城乡差别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高;单户分散经营, 农机具重复投资, 利用率低, 生产成本偏高;种植模式单一,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耕作粗放, 土地整体产出效益偏低。近年来, 农村面貌虽然有所改观, 但还比较落后。村庄规划不到位, 多数住房还比较简陋, 住户分散零乱、一户多宅、空心村等问题比较突出, 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严重缺乏, 农民就医、就学、购物难度较大;农民绝大多数对土地依赖性大, 但单靠种地收入甚微。
如何尽快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滑县产业集聚区根据中央和省、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指示精神, 紧紧结合当地实际, 围绕加快实现农业企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目标, 通过整合土地、整合村庄, 规划建设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农村社区, 有效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的难题。探索出一条“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2 滑县产业集聚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措施
2.1 科学规划高起点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 强化适度超前意识, 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 追求实用性与审美的协调统一。在广泛征求民意、聘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 合理规划房屋建设用地、道路、给排水、公共绿地和其他公共设施、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根据农村收入水平的高低差距, 对锦和新城规划设计了独院、多层、高层住宅、廉租房等不同样式、不同面积的居住用房, 以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有序合并的原则, 计划用两年的时间, 采取先建设后搬迁的方法, 陆续完成对33个行政村的整体搬迁。
2.2 广泛宣传求共识
采取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全民讨论、算账对比、示范带动等方法, 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改善自身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意义。对村组干部、农村党员从加强宗旨教育、党性教育入手, 消除畏难情绪和怕得罪人的思想, 带头并动员亲属子女提前搬迁, 引导群众自愿搬迁。通过宣传发动使广大群众改变了传统的恋家守旧观念, 认识到将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益处, 主动提前拆除自己现住的房屋, 积极支持村庄整合, 全部申请入住统一规划建设的农村社区。
2.3 民主决策聚民心
集聚区管委会专门成立了村庄合并安置办公室, 从逐村调查、登记造册、住房规划设计到制订奖励办法等, 坚持公开透明、民主协商, 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工作方法, 多方征求意见, 反复论证, 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 确保村庄整合工作顺利有序实施, 组织人员对33个行政村逐村调查摸底。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 根据上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结合集聚区实际, 制订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 (以下简称《奖励办法》) , 并邀请县村镇规划建设指挥部领导和县建设、规划、土地、房管、新农办等有关部门对《奖励办法》进行系统论证, 确保其注重民生上更具可操作性;同时, 通过召开村支部书记会、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信访听证会等不同层次的会议, 从村支部书记、村两委班子扩大到村民小组长、党员代表、群众代表, 对房屋拆迁、奖励办法、安置与建设、入住办法等方面广泛征求意见。《奖励办法》经过多次修改完善, 最终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 并得以通过实施。
2.4 政策鼓励促进度
切实制定优惠政策, 引导、鼓励农民积极响应农村社区建设, 主动入住多层、高层楼房。先后有69%的农户申请入住多层、高层楼房, 有31%的农户申请入住连排独院。对主动拆迁的农户, 按原宅基和房屋面积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主动拆迁的农户在子女就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均可享受区内优惠政策。住房安置坚持“一户一宅”的分配原则, 新批未建的宅基地, 按多层住宅安排;一户有两处以上宅基且不够分户条件的安排一处住宅, 多余宅院评估后现金支付给农户;对应安置宅院, 而主动入住多层、高层楼房的农户, 按标准给予一定奖励。对先行拆除的农户, 给予3元/m2的拆迁过渡费, 过渡期为6个月。为了让被拆迁户在生活上不受大的影响, 为他们购买了45万余元的生活用品。
2.5 村地整合上规模
产业集聚区所辖的33个村进行拆建合并, 对农民按户承包、分散耕作的土地通过流转实施规模经营。为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和力度, 由政府主导成立新鑫田园开发公司, 按照“公司化运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对区内1700km2土地全部流转, 实行规模经营, 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重点发展设施农业, 植入农业旅游业, 适当发展生态养殖业, 与集聚区的农产品加工园相互衔接,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体布局分为核心区、粮食改革试验区、花木产业带、养殖区四个部分。核心区由生产观光区、生态休闲区、管理服务区组成, 规划面积167km2;粮食改革试验区规划面积960km2;花木产业带规划面积480km2;养殖区规划面积60km2。该示范园区预计总投资5.8亿元, 国家农发行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的资金已到位4亿元, 园区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 预计两年内可全部建成。
2.6 多元筹资破瓶颈
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钱从哪里来成为最大难题。在实施过程中, 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 多方整合筹集资金。
2.6.1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决定》, 赋予产业集聚区独立行使县级管理权限, 财政独立, 封闭运行, 对区内形成的税收、土地出让金等财政收入全部用于集聚区建设。同时, 县财政还努力调整支出结构, 全力筹集资金支持锦和新城建设。截至目前, 县、区财政共直接投入资金6.9亿元。
2.6.2 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支持。通过大力实施土地、建设、交通、林业等项目资金整合, 共筹措各类项目资金1.6亿元。
2.6.3 积极争取银行贷款。主动与银信部门沟通协调, 积极申报项目贷款, 到位银行贷款4.07亿元。
2.6.4 统筹使用电力、通信、广电、天然气等国有企业资金1.5亿元。
2.6.5 吸纳社会投资2.57亿元。
2.6.6 农民自筹住宅建设资金4.26亿元。
2.6.7 其他渠道筹资5.85亿元。
2.7 增加收入为根本
2.7.1 保障群众土地收益不减少。
新鑫田园开发公司对流转的土地以每公顷每年8250kg小麦的市场价格支付农民租金, 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收益不减少。
2.7.2 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2.7.2.1鼓励农民到区内企业就业。依托裳华职业技术学院, 实施专业技能培训, 安排在区内企业上班, 实现就近就业。对在区内企业就业的社区农民, 前6个月除企业发放工资外, 集聚区为每人每月再补助200元。
2.7.2.2扶持农民自主创业。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运输业、建筑业等措施, 进一步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2.7.2.3充分利用商业一条街和增设公益岗位, 积极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2.7.2.4组织外出务工, 实现农民增收。
2.7.2.5引导农民到农业园区承包经营或就业。支持农民到现代农业示范园承包经营高效农业;鼓励有种植经验的农民优先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就业。
2.7.3 增加社会保障项目。
集聚区为全体社区农民参加城乡养老保险, 出资承担农民应缴纳部分, 还为区内女满55周岁、男满6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再发放200元的养老补贴。为全体农民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出资承担农民应缴纳部分;每年为区内老人免费体检一次。投资16600万元, 高标准规划建设了3所中小学和2所幼儿园, 保障了农民子女就近入学并接受良好教育。2011年起对在县内职高、普高就读的社区农民子女, 每人每年资助500~1000元, 对新入校大学生一次性奖励2000~50000元, 对考入高校的困难家庭子女, 优先就高享受“金秋助学金”。
2.8 管理创新是动力
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 面临由分散居住的农村到集中居住的社区管理模式的转变, 如何实现规模管理, 只有不断创新、大胆探索。在对社区党务政务管理上采取城市社区化管理模式, 设立1个社区党总支, 以小区为单位分设6个党支部, 党支部下设片区党小组、楼宇党小组、商业网点党小组和行业协会党小组等;民主选举产生居委会, 参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凡涉及社区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建立了党支部联提, 党工委、党总支联审, 党总支、支委、居委联席会联议, 党员代表、农民代表联定的“四联共议”决策程序和办法。同时完善妇联、计生、志愿者、红白理事会等群团及民间自治组织, 通过村民自治实行日常管理。在对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管理上。建立社区服务中心, 设立民政救助、信访稳定、培训就业、社会保障、综治民调等便民服务窗口;对供水、供电、安保、保洁、绿化和公共设施维护等物业管理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市场化管理服务。集聚区成立社区建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 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活动共建、工作共担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实现社区服务联动、管理联抓、治安联防、卫生联管、环境联治, 形成了社区和社区内各单位共驻共建的良好格局。
3 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3.1 土地资源有效集约
村庄整合建成新型农村社区, 由原来的占地633km2减少到262km2, 节约土地372km2, 既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空间, 又有效控制了农村宅基地的无序扩张, 实现了用地集约、居住集聚、效益集显。
3.2 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土地整合后, 通过土地流转, 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企业化管理, 提高了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 使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彻底解放出来, 由过去的单一种地收入转变为从事多行业、多渠道的增收, 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整合前2009年的4910元提高到2011年的11000元。
3.3 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锦和新城完备的城市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全方位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 让农民不出社区就可满足就近购物、就医、就学、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 富足的收入让农民衣食无忧、生活愉悦。
3.4 树立农村新风尚
新型农村社区打破了原有的村庄建制和居住格局, 因土地、宅基纠纷和宗族派系引发的矛盾基本消除, 构建了新的邻里关系。管委会专门成立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办公室, 社区文明意识和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农民的整体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3.5 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农民集中入住新型农村社区, 推动了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转移, 加快推进了新型城镇化进程;土地的集约、劳动力的解放, 为企业的发展和产业集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加快推进了新型工业化进程;土地的有序流转、规模经营,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集群发展, 加快推进了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
4 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问题与建议
4.1 建设用地指标偏少
尽管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对滑县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给予大力支持, 但缺口仍然较大, 特别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指标偏少, 无法满足城镇化提升需要;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在政策上、价格上不同步, 集体土地出转受限较多;没有形成统一的城乡土地交易市场, 农村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能进入市场拍卖, 农民利益受损, 减缓了城镇化进程;集体土地不能交易、抵押、融资, 土地要素没有激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不够清晰、具体, 操作性、针对性不强, 拉动农村社区建设乏力;建议上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增加用地指标, 建立规范的土地交易市场, 明晰土地增减挂钩政策, 有效制止乱占土地违法行为。
4.2 建设资金匮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 尤其是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规模较大, 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 自身财力严重不足, 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微不足道;信贷政策所限, 对农村社区建设融资支持较少。建议上级政府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 协调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向农村社区倾斜, 调整信贷政策, 放宽对农村社区建设信贷投资规模。
4.3 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产业集聚区目前享受副县级规格, 与有关职能部门协调乏力, 尤其是与市里有关职能部门在上报项目审批上不对口、不衔接, 影响办事效率。机关管理人员编制数额较少, 引进高端管理人员难度较大。建议上级提高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规格, 提高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联系能力和办事效率。同时增加机关管理人员编制, 协调推进高科技人才引进工作。
4.4 管理模式有待创新
新型农村社区在管理上尚无成熟的经验可取, 目前对一期工程结束后迁入的部分村民所采取的一些管理办法, 也只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二期工程建成33个村全部迁入后管理面临诸多难题, 管理模式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集聚区将对农村社区管理继续探索, 认真总结经验。建议上级政府研究出台农村社区管理办法并及时莅临指导, 以全面提升农村社区科学管理水平。
摘要:农村的发展出路何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更合理, 怎么管更科学, 城乡一体化如何加快实现, 农民的幸福指数怎样进一步提高, 这些一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关注寻求破解的“三农”课题。河南省省委书记卢展工亲自命名的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锦和新城共整合33个行政村12747户, 总投资33.04亿元, 规划建筑面积209.7万m2, 可容纳5.4万人居住。流转土地1700km2, 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社区内规划建设了教育、医疗、商贸、餐饮等配套设施。在两年多的建设实践中他们克难攻坚, 大胆创新, 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并取得初步经验。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报告 篇3
一、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有益实践和探索。据初步统计,全省总体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8000个左右,到2015年,完成35%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到2020年,完成80%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目前,各市、县(市、区)已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300个,500个左右基本建设成型,达到了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制度健全的标准。已入住农民111.2万人,腾出建设用地22.78万亩。各地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策引导。从调研情况看,各市县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通过交流经验、完善措施,加快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滑县出台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通过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信访听证会等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新乡市先后出台49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入住,目前正在探索创新社区住房建设和旧宅拆迁利益补偿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节约土地所得到的收益返还农民,让农民自主建房尽可能少拿钱,调动群众积极性。
(二)尊重群众意愿。各地始终坚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严禁违背群众意愿搞强拆强建。新乡市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全程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庄重建、迁建、合并、农民建房方案等,均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2/3以上的成员同意后才能施行,50%以上农户签订同意协议后方启动建设,并让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工程建设全过程。在社区建设模式选择上,针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形成了农民自建、集体统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建设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三)科学编制规划。目前,《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基本编写完毕,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实施标准。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新乡市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 “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五种建设模式。安阳市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着眼于推进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规合一”,优化了产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
(四)加大资金支持。在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难题方面,各地进行了积极尝试,多渠道筹措整合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新乡市从2009年开始,市县财政每年安排4.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滑县从2010年起,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资金,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对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奖补。二是强化资金整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多层面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09年以来,新乡市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3亿元,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今年以来整合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社区配套服务项目建设。滑县整合中央、省财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小学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治理等各类资金1.4亿元,用于锦和新城社区建设。三是创新金融借贷。新乡市采取3—5户联保、公职人员担保、质押担保等形式,帮助群众协调3—5万元的建房贷款,并争取国家农总行在该市开展新居民建设贷款试点,对建房农户发放贷款1.1亿元。
(五)加强市场运作。各地注重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一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新乡市通过组建强农投资有限公司,向农发行融资中长期政策性贷款19.74亿元,支持全市119个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淇县建立了政府控股的经投、城投、润淇、新城等4个投融资公司,目前已争取到国开行、农发行社区建设项目资金8亿多元,保障了社区建设顺利开展。二是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淇县阳光社区通过BT开发模式,引进房地产企业投资建设社区,政府根据社区建设验收情况,分阶段给开发商土地补偿。浚县王庄镇在中鹤新城建设中,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将企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借助中鹤集团的经济实力,由中鹤集团提供资金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参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乡市通过组建农村公益基金管理中心,接受社会捐赠资金2.8亿元,鼓励和支持企业家等社会力量以捐资和垫资等形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辉县市孟电集团捐资1.3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南李庄社区),全村351户1200多位村民不用花自己的一分钱,入住社区内近300平方米的住房,由村民变成了社区居民。
(六)强化产业支撑。各地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农民创业园、发展现代农业等途径,积极培育社区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舞钢市通过引导社区依托自身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形成了新型现代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主导型、旅游服务主导型的支撑产业。辉县市南李庄社区利用节约的70亩土地,建设农贸市场,群众入市经营,人均增收5000元。
nlc202309030457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好的趋势和态势。但资源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配置仍不合理,城乡利益协调等机制仍不完善,资金、土地等问题仍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瓶颈。
(一)建设资金匮乏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投资巨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据测算,建成一个人口为5000人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就需投入2000万元左右。目前,全省各地已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共2300多个,从资金需求上看,存在着巨大缺口,主要表现在“五难”:一是启动资金筹集难。多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引导有限。同时,很多农村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不高,所需资金仅靠地方投入和村集体自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项目资金整合难。据了解,目前直接涉农的有24个部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80多项。在现行项目资金管理体制下,投资渠道不同,资金申报程序、批复时间不统一,需建立和完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体制和机制。三是金融贷款难。目前,各金融部门缺乏农村信贷产品,农村贷款门槛高,农民缺乏有效抵押物进行贷款。同时,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不符合金融部门的贷款选择,尤其是城镇建设起步阶段,存在着选择承贷单位难、担保难、还款来源受限等不利因素,使金融部门很难满足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四是“以地生财”难。由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手续报批难,商业化运作规模受限,土地投放市场不足,“以地生财”融资平台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土地净收益补助要么政策规定不明,要么须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不能适时支用,土地补偿滞后,资金利用困难。五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难。新型农村社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项目回报小、周期长。由于宣传不到位、对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扶持和优惠措施不够等问题,不易于形成有利的社会氛围。社区建设多部门管理,程序复杂、协调难、遗留问题多,社会资本收益的制度成本投入大、机会成本高、边际效益低,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建设用地难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尤其是搬迁新建的社区,所需土地大部分要占用耕地。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设用地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大难题之一。国家虽然有“增减挂钩”土地周转指标,但由于“增减挂钩”项目审批时间长、指标少,远不能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拆旧还耕工作难度大,进度慢,使“增减挂钩”政策难以适时充分发挥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理置换出来的土地指标,目前仅限在县(市)内交易,没有发挥土地指标的最大效益,影响群众拆迁的积极性。
(三)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远问题。一些地方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和重视不够,影响了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乡镇规划的管理,点多线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致使一些农村社区规划的起点和标准不高,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没有很好衔接,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层次性。有关村庄拆并、搬迁、整治、扩建等涉及转换用地指标的政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标准、实施办法、补助标准,以及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定不配套、不完善,在具体工作中无所遵循,操作困难。涉及办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规划、用地、施工许可等相关审批手续环节多、周期长、收费高,加大了工作难度。农民户籍、房屋产权、资产要素流动、养老、低保、就业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农村居民难以完全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
三、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政策思考
财政支持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统筹资金、集中支持、创新方式、强化监管”的原则,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资金统筹整合,突出支持重点,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共同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
(一)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以国家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为契机,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支持地方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二是集中安排各类财政资金。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市县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土地出让金等各类预算财力,结合当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增加财政对社区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道路、供电、供气、生态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提升社区硬件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社区的软件建设,逐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的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统筹使用各类建设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资金整合平台,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形成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有效统筹相关项目资金,集中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用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配套服务能力;统筹各类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心城镇周边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各类涉企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发展,强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支撑。同时,要明确扶持标准,规范资金管理。
nlc202309030457
(二)突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根据确定的阶段性和年度建设重点任务,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因地制宜地制定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支持重点。一是支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各级财政应支持当地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作用。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突出城乡规划统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动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充分考虑资源配置、历史沿革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注重完善社区功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要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城镇规划与乡村规划、长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的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地规划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对于规划之间产生冲突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坚持“统筹联动”,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如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考虑施工用地、管网铺设、用电等因素。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杜绝乱占地、乱建房现象,切实做到“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屋,不建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屋”。二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要统筹整合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整村推进、异地搬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镇规划、村镇绿化、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建设、电力入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的各方面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校舍安全工程资金、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资金等,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新型农村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引导、鼓励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增设附属幼儿园,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的宽带接入、运行维护及开展文化宣传讲座等有关活动给予补助,支持农家书屋更新书报、举办读书活动等,并对社区的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活动给予补助;继续深入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工程,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多样文化需求。统筹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建设等资金,支持开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统筹使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产品流通项目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等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百货供应、餐饮服务、农资供应、农机维修、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四是强化产业支撑。统筹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资金,支持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龙头企业。统筹使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资金,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和推动周边社区的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实现产业与人口的有机融合,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三)创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一是创新政府投融资体系与运作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等财政激励政策,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强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合作和支持。以市县级投融资平台为主,对现有投融资平台重组、合并。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优势,通过统贷统还方式,帮助市县解决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缺口大、分散融资成本高的难题。推动市、县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收储土地、引入民间资本等方式,重点培育综合实力较强的城投公司,壮大平台资本实力,增加其信用等级,持续提升融资能力。继续支持地方综合运用BT、BOT、土地开发+BT、打捆成片式开发、资源置换式开发、委托贷款、社团贷款、间歇资金质押贷款等多种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综合开发;逐步扩大农村“五权”担保抵押贷款试点,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二是创新鼓励金融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年度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幅度超过一定比例,且贷款质量符合规定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对余额超增的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进一步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的意见》,制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豫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区域性功能中心、后台服务机构和分支机构。建立财政性资金存放与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挂钩机制,促进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河南的信贷投放力度。三是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建设资金筹措格局。通过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开发企业和农民的共建共赢。对民营企业或个人积极投入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的,予以鼓励表彰。注重激发企业家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荣誉表彰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高社会共同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完善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的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在统筹考虑省辖市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优先把区域发展较快、城镇化率高、县域中心承载能力强的县(市)纳入省直管县,既为省辖市城市新区和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预留足够空间,又通过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发展权限,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农民工就地转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心镇设立独立的乡级国库,根据中心镇的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收入范围及分成比例,将收入增量逐步向中心镇倾斜,引导中心镇的财政收入有效用于当地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延续对产业集聚区的财政激励政策,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承载功能。二是支持建立全省统一的土地指标流转平台。借助建立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有利的改革和发展环境,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推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三是积极探索鼓励节约用地相关政策。通过对节约土地实行财政奖励、补助等支持政策,鼓励以最大程度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置换节约土地,实现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腾空土地复垦后余出的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统一控制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并通过招拍挂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获取的土地级差收益主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补助,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续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完善其他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简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申报审批程序,减少、减免规划、国土、建设、人防等有关收费项目,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快配套跟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征用、农村林权、房屋产权、就业、养老、低保等改革,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本文第一作者系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宗宇翔
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4
一、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自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在认识上,我们的态度是明确的、坚定的;在工作摆布上,我们始终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因此,全县各乡镇的社区建设进度迅猛。截止9月中旬,全县开工建设的15个社区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89亿元。其中,市级7个重点社区,总体规划占地5037亩,整合13615户,集聚人口55032人。2012年确定的2945套住房建设任务,建成和在建住房已经达到1849套,占任务62.7%,已经建成住房521套,占任务17.69%,建成入住280户,占已建成9.5%。在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其它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有突破性进展。曹营、魏庄、龙头社区在绿化、亮化、休闲广场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有5个社区水、电、路同期配套,6个社区配套建设广场、超市、卫生室等公共设施,实行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建设配套,同期进行绿化。此外,赵店的龙翔、赤眉的桃园、桃溪的英华、乍岖的乍岖湖等社区也都进度较快,公共设施建设和样板房建设完成率都在40%以上,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也有部分乡镇在全县社区建设大局摆布上暂时规划在第二阶段的三类镇,但是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也都成绩斐然,给县委、县政府交了一份满意答卷。
二、主要特点
各乡镇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工作中,主要体现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思想认识到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县、乡、村各级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但是,在思想上,全县上下形成了高度共视,都把此项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各乡镇都能在充分认识、深刻领悟社区建设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积极工作,加快社区建设“要我干”为“我要干”的转变,并把社区建设当成今后3-5年乡镇工作重中之重来思考、摆布,不图形式,不搞应付,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到根扎得正,想的深,谋的远,做的细。积极探索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深刻领悟想明白、讲明白、干明白的认识和实践过程,真正做到了放在心上、抓在手上,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二)宣传发动到位。去年12月21日,全县分层次组织县、乡、村干部群众到平顶山郏县、舞钢参观学习,集中时间组织召开研讨会,逐乡镇发言谈体会、谈感受、谈打算。有的乡镇还到新乡、安阳参观学习。马山口镇、灌涨镇、师岗镇、湍东镇参观学习人数都在300人以上,马山口镇超过500人,其他乡镇也都在100 人以上。县乡累计参观学习的人员4000余人,掀起了一轮参观学习建社区的热潮,在全县上下迅速形成了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想共识。随后召开的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动员会,再宣传、再发动、再鼓励,使全县上下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和决心,为新型农村社社区建设再添动力。通过宣传发动,使党员干部想明白,对群众说明白,从而干明白。营造了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资金扶持到位。在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我们进一步采取措施来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是加大县乡财政奖补力度。县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资金扶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中财政专项奖补奖金2000万元,项目奖金3000万元,用于对规划设计、公共设施奖补和农民购建房补贴。按社区入住户,每户补贴3000元,用于购房;每户再补贴3000元用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捆绑项目资金。积聚电力、交通、文化、卫生、教育、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放,集中使用。三是金融信贷支持。动员金融机构开辟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信贷产品,为社区建房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四是市场运作筹资。乡镇积极探索以市场运作的方式筹资建社区,通过土地开发、资源使用权转让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乡镇土地出让净收益全部返还的资金,全部用于社区基础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五是与企业联建。大力开展村企联创活动,鼓励企业捐助社区建设。
(四)土地保障到位。一方面,抓好“开源”。通过存量土地盘一点儿,增减挂钩挤一点儿,“三荒”当中用一点儿,整治整合挖一点儿,争取调规添一点儿,集约建设省一点儿,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土地。按照县政府出台文件,各乡镇把县分配的新增用地计划,农村宅基地整理新增地,按每亩奖补4500元,未利用地开发、工矿复垦等新增耕地每亩奖补2500元,超额面积每亩加奖1000元。对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多整治用地的,除用地指标全部用于社区建设的,每亩地给予1万元奖补。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乡镇与农户签订拆除旧房协议,写出保证书,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旧宅能够拆得掉、快复耕,为社区有序推进留足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抓好“节流”。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杜绝长期以来乱建设、重复建设、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按照“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建没有规划和设计的房子”,重点对路边建房问题进行整治,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等激励机制,引导农民群众向社区聚集,使建房用地指标用在“刀刃”上。坚持把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贯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始终,不断提高人口聚集度和土地利用率。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优先保障社区用地;社区规划之外原则上不审批新宅基地,也不准再搞旧房翻新和改建扩建;对农村宅基地整理增地定额补贴;乡镇整理造地,报经县政府同意,满足乡镇社区用地所需,剩余指标有偿调剂使用。
(五)督查落实到位。一是机构保障。县委、政府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其它相关四大家领导为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为主要成员单位;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乡镇第一责任人,明确一名副职专门负责,组织一班人具体抓,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成效。二是部门协作。明确县直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将县直单位分包到乡镇,要求各部门充分发挥行业特点和自身优势,对口支持乡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三是强化督查。县委、县政府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推进联席会,每月召开一次办公会,建立半月乡镇汇报联系制度和双月评比制度。定期对乡镇阶段工作排名,召开锅底会、现场办公会和经验交流会,县委书记、县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等相关县领导参加点评,排名靠后的乡镇表态发言。通过多种有效措施,推进工作顺利开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群众思想认识不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盖新楼房、就是修新几条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中央提出来的,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缺乏产业支撑,群众思想矛盾。失地群众暂时失地失业,感到生活、就业困难、感到生活压力大。特别是目前大多数社区配套的产业发展项目还没有到位或正在建设,多数群众虽然搬进社区居住,但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没有正常的收入来源,安不下心来。
(三)、当前社区建设进展不平衡。龙头、魏庄、曹营、牧原等社区始终保持领先位次;河南等社区奋起直追,后来居上;但有的社区前一阶段进度很快,但后期缓慢,已经由先进变为后进;还有的社区始终没有明显进度,怨天尤人,自甘落后,整体工作进展极不平衡。
(四)、工程质量不是很高。虽然各乡镇都安排专职的人员进行质量跟踪监督、检查,但“使用水泥砖、不设防震柱”等现象在不少社区依然存在。
(五)、社区配套功能明显不足。前期社区建设都注重住房建设这个任务,在道路、排水、广场、游园、学校、幼儿园等基础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上,明显感到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社区对群众的吸引力。
(六)、急办问题解决不到位。新型农村社区工程进展过程中,部分高压线改线,移动、联通线路改线以及客户区建设用地手续等问题成为影响社区建设的不利因素。
(七)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后续资金支持不足。从目前来看,15个社区已建和在建住房数量仅占任务的66%,建成的只有18%,建成率最高的曹营社区也只有75%,其它社区差距更大,其根本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社区持续建设,急需项目支持跟进,没有项目支撑,社区后续建设无力,示范引导作用难以发挥,需倾全县之力,集聚项目、集聚财力配套社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为社区快速发展增添后劲。
四、发展思路及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土地使用的规划引导,有利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从规划上进行引导、完善,体现城乡一体的新农村空间布局规划,做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新农村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四规合一,实现新农村发展布局、建设用地布局、基本农田布局三个优化,合理确定中心村建设规模和范围,适度安排中心村建设用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村民住宅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二)加强拆旧建新引导,有利于土地资源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强拆旧建新引导。原来国家规定城乡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增减挂钩指标三年内归还,现在省政府(豫政办[2009]124号)要求半年内归还,这就要求拆旧建新同步进行,尽量在农村宅基地原址上采取拆旧建新方式“滚动”发展。通过建设多层和高层住宅,解决农民居住问题,达到集约用地目的。再用地选址建新区的,拆旧区要按规定尽快复耕,整理复耕的耕地,应比建新区占用耕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高。
五、下一步工作
(一)切实加快住房建设进度
从当前情况看,15个社区现在已建和在建的住房占任务62.7%,已经建成的只有17.7%,曹营、龙山、龙祥、张洼四个社区有入住,社区总入住率还达不到一成。从已经建成的住房情况看,师岗、湍东、瓦亭、灌涨、余关社区行动比较快,曹营社区住房建成率占任务71.6%,入住170户达56.6%,龙山、龙头社区建成比例达40%左右,牧原、龙祥社区建成比例在30%以上,灌涨魏庄、岞曲岞曲湖社区建成比例在20%以上。从住房建设的数量上看虽然有一定规模,但是全部完工可以入住的还不多。住房工程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在到年底这段时间,要组织好住房建设的大决战,主体工程完工的要抓紧进行内外粉饰和门窗、水电安装;一层、二层起墙的要尽快封顶,11月份完成主体工程;正在处理地基的11月中下旬要完成主体框架;除多层和小高层之外不管哪种情况,要采取倒排工期的办法,把好时间节点,多组织施工队伍,确保住房建设快速推进,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二)狠抓质量和标准提升
社区住房事关民生,老百姓非常关注,工程质量必须要有保障。湍东龙头社区、灌涨魏庄社区、赤眉桃苑社区在建设的质量上都是采用框架或半框架结构,一层、二层、顶层全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抗7级地震。但是有的地方这里我不再点名,在建筑材料、在建设的质量上没有把好关,有的使用水泥砖、有的没有防震柱、有的使用“18”墙,更有甚者这几种情况并存,希望各乡镇要发挥村民的力量、发挥乡镇的监督作用,把住房工程也包括其他基础建设工程,从建材到施工整个环节都要进行全面的质量监管,确保房子建的牢,工程都达标,让老百姓看着放心,住着舒心,真正将社区建成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坚决不能出现新的隐患。
(三)完善配套社区功能
一个社区能不能引人注目,吸引人入住,除了最基本的住房建设外,最大的吸引点是它所具备的区位优势、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的功能是否完善。为什么城市社区有那么高的吸引力,就是因为城市社区有很多农村不具备的配套设施。龙头社区距城很近,前期环境打造比较好,姜坡组60多户入住愿望非常高。师岗曹营社区所建的位置并不优越,原本是一个岗丘区,通过这几年的建设,硬化道路、修建广场、开发游园、绿化环境、配套路灯,改善了居住条件,因此才由原来两三户发展到十几户,现在达到了200多户,已经入住了170多户,还有临近村庄的农民纷纷报名交纳定金入住社区,建设供不应求,彰显发展潜力。曹营社区在全县领头羊的作用已经得到了明显的发挥,其它社区也要按照这个思路把基础建设搞好,配套路、水、电,逐步完善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中心等公共设施。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解决好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等环卫设施,通过社区各项功能的完善展现社区的形象魅力,使社区示范引导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吸引老百姓踊跃入住。
(四)争取项目资金扶持
我们乡镇要积极和县直的相关单位搞好对接。特别是同国土局土地治理、扶贫办整村推进、卫生局医疗服务中心、城建局倒房重建、民政局危房改造、教体局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电业通讯部门的电力通讯线路改造等项目的对接。其中安全饮水、联通移动改线、移民搬迁、省级示范村、新型社区基础建设等项目抓紧实施;其他项目抓紧申报。在项目争取和建设过程中,要与县直部门加强联系,将项目与社区建设衔接好,盯紧盯牢、及时汇报争得部门支持,确保项目和资金争取到位。涉及的相关项目单位,也要围绕社区建设主动服务,发挥优势主动对接、向上争取资金,为社区配套完善积极创造条件。
(五)着力解决制约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
针对社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供水设施、电力配套、道路出行、通讯改线等问题,水利、电业、交通、联通、移动、电信等单位务必高度重视,积极配合确定责任人及早解决。
土地和资金是两个老问题,也是两个大难题。我们要转变思路,寻求解决办法,一方面与三项整治结合,城乡增减挂钩,利用空心村整治和荒草地整治多造多腾;另一方面要与老百姓签订拆旧建新协议,通过协议的形式把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这种愿望体现出来,把占补平衡的政策利用好,通过新增土地指标来逐步审批解决用地手续。在其他建设资金上,积极动员社区百姓及时交纳建房款额,发挥农民购房、建房的主体作用,动员群众向社区集聚靠拢,也让参建企业充满信心和活力,调动参建企业投资积极性,同时鼓励参与公益性建设。百企帮百村,鼓励企业家群体帮建新型社区,鼓励有实力的人员以承包、租赁等形式,依靠土地流转等高效形式建立示范园区,实现农民与企业家的双赢,为社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六)加强社区后期管理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报告 篇5
调查与思考
新型农村社区电网建设事关农村发展和百姓生计。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迫切希望用上质高、同价、安全、可靠的电,要求进行电网建设和改造的呼声空前高涨。为配合我市全面掌握新型农村社区用电现状,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我镇成立了新型社区用电现状调研小组,对我镇七个新型社区,涉及17个行政村,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镇社区用电基本情况
全镇新型社区生产生活用电基本正常。自
年
月起,我镇用电与城市用电实现同网同价。截止年
月
日,全镇累计投资
万元用于新型农村社区电网建设与改造,包括
个千伏变压器
台,配电变压器
个,容量
千伏安,10千伏线路
千米,0.4千伏线路
千米。社区居民生活用电已全部由供电局直抄管理到户。社区电力基础设施有效改善,社区供电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供电质量显著提高,很少出现由于供电紧张而出现的“拉闸”现象,电费收取也比较合理,居民生活用电为
元/千瓦时。全镇新型社区电网经过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供电情况明显好转,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电网建设和改造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仍然需要加大投入整治力度。
二、####新型社区用电存在的问题
(一)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用电量持续高位增长,新型农村社区电网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日渐突出。农村配电网已不能满足现代新型农村社区的需要。
1、变压器数量严重不足,电压合格率低:严重时电器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目前仍需
台
KW变压器才能基本满足新型农村社区所需。####社区有居民说:“自家和亲戚同时买的电视机,就因为自己社区的电压不稳定,经常断电,电视机寿命远远短于亲戚家,现在都不敢买太贵的新电器,总是担心坏”。
2、资金缺口大:变压器安装费用高,很多社区在财力上根本承担不起。以###社区为例,新安装一个630千瓦的变压器需要80多万元,这对于其他本来就不宽裕的社区来说是负担不起的。有居民反映说:“变压器造价成本本来不高,一个630千瓦的变压器也就12万左右,但是因为安装验收都是同一职能部门,造成安装费远远超出变压器本身的成本”。监督制度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社区电力配套设施的完善。
3、网损较大:供电线路和设备损耗大,造成能源浪费;供电可靠性低,故障频繁,并且造成停电时间长,停电面积大。###社区在不到1000米的路段,连续安装了三个200千瓦的变压器,村中有懂电力的居民反映:“其实直接安装一个630千瓦的变压器就可以了,这样安装完全是浪费资源,浪费老百姓辛辛苦苦挣的血汗钱”。
4、自动化程度低:供电紧张时负荷控制和电能分配手段落后,由于用电负荷的逐年增加,主杆线线径小,进户线老化,每到夏季高峰用电季节,居民客户端电压合格率达不到81%,有时大功率的电器根本无法启动。大任庄社区有居民无奈的说:“现在有钱,能买的起空调了,本该享受享受,不料,最热的时候,还是手摇扇最靠谱”。
(二)农村公用输电线路抗风险能力差,对雨雪、强风、冰雹等突发风险抵抗能力差。
1、农村变压器的设施设置不合理:易遭受恶略天气侵袭,比如变压器露天放置,防雨雪雷电能力差等。###社区很多居民反映:“只要一下雨打雷,家里就会跳闸,白天还好,就怕晚上下雨打雷,一停电,啥都做不了”。
2、监管力度不够:电力工作人员对农村线路附近环境监督不严,周围普遍存在树木、房屋、家用电缆等。
(三)安全用电和治安隐患不容忽视。
1、电力设施被盗严重,对线路运行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也给群众的用电造成不便。我镇七个社区都不同程度出现过电力设施被盗的情况,###社区有居民说:“自己队里的地头,刚装了一个新变压器,一次都没用过就被盗了,到现在已经五六年了,每次浇灌农田都特别不方便,要从远处的一个厂子里接电,每次都要欠人情”。
2、农民用电安全知识缺乏。农民在购买电线时往往以便宜作为准则,购买非国家标准的电线来安装,家用线路容易出现短路、超负荷、漏电等情况,且多数社区居民为省钱都没安装漏电开关,造成一定安全风险。农村家庭生活用电总功率不断加大,电线、开关、插座等设施难以负载。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家电下乡政策的推动,很多居民家庭开始有冰箱、空调、热水器等大功率用电器,但是长期未曾更换的家庭电线、开关和插座等出现难以负荷的现象,###社区居民家庭出现电线烧焦,插座变形问题的达到了100多户,基本占到了五分之一的比例,而农村社区居民多数没有给于充分关注,只有到不得已时才会更换。
三、探索解决途径,提升社区电网现代化程度
农村电网建设乃民生之计,群众所需,关系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农村稳定,我们应当站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突破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认识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问题,把这项惠及老百姓的实事办好,使广大老百姓能够平等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为此,我们建议:
(一)把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象建设通村水泥路那样制定政策予以扶持。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当充分考虑巩固农村基础、维护社会稳定等因素,把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将农电网建设和改造与新农村建设、迁移式扶贫、小集镇建设、通达工程等政府扶持的农村发展项目结合起来,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群众参与、各方配合的农村电网建设的管理体系,定期研究农电网改造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农电网建设和改造中出现的矛盾,构建供、用、管的和谐关系。
(二)加强领导,做好规划。
1、要理顺部门与地方的条块管理关系。加快建立农村供用电问题协调解决机制,打造镇、村二级联动的工作平台。
2、要统一规划电网的安装。社区供电建设规划应与城建规划同步进行,城建规划要预留电网设施线路,确保高压线路、变压器等设施与人居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并保证供电设施的合理布局。建议由规划部门牵头,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合理制订各社区的建设规划,明确三线(电线、通信线、电视线)的通道走向,林业部门要征求供电部门意见,制订电力线路走廊下禁止种植林木区域红线图,对线路底下的树木问题,要按法律法规规定及赔偿标准来解决。
(三)加大线网改造的力度。
1、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用足用活上级对新型农村社区用电倾斜的扶持政策,对残旧线路进行改造,从根本上改善电网设施状况,稳步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
2、要增加农村配电点建设:缩短供电半径,或将变压器扩容,消除个别社区、户电压不足现象。要多渠道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对农村用电政策和知识的认识,争取农民对农村用电建设工作的全面支持和配合。要指定职能部门派专人负责,全力解决阻挠电网改造的难题。
(四)探索新型能源在新型农村社区的推广应用之路
新型农村社区房屋质量比较好,房屋居住面积比较大,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用电量逐年提高。而太阳能技术的不断提升,建设成本的不断下降,为实施农村太阳能工程提供了必备的条件。社区一般为8间,南北朝向,长约20m,宽约13m,因此房顶阳面面积大致估算为260m2左右。以汲城社区705户为例计算,屋顶可利用面积为183300m2。,全年日照时数为2200~3000小时,辐射量在502~586 kJ/cm2.yr。在晴天的阳光下每平方米大约14W,每天可发电256KW,不仅可满足本社区需要,还可以向电网发电。
(五)抓好宣传,确保用电安全。
1、供电部门要不断开展电力安全意识宣传:在各社区张贴宣传海报,以及在电杆、铁塔上喷涂电力安全警视标语等。安监部门要深入农村基层和企业,加强对用电安全的督促检查,最大限度地消除农村用电安全隐患。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报告 篇6
但在试点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日渐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平稳发展,同时迫使我们在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思路上,认真总结,不断探索、创新,致力突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瓶颈,共筑一个健康、和谐、合作、互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平台。
一、深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宣传工作
新农合的宣传工作是一项前卫、持续、辐射面广的基础工程,是参合者认识度提高的首要工作,新农合工作开展是否顺畅与宣传工作有直接关系。以往我们主要在政府筹资工作前作一定的及时宣传,宣传内容单一,主要针对征缴工作的困难及参合的好处,而忽略新农合的内涵,方式以发放资料为主,宣传主体是乡镇政府、村干部和乡镇合管办工作人员,责任心与文化素质的不一,难免会出现宣传盲区,农民因有疑虑而不理解、支持。故而导致参合的认识度不高,直接影响征缴基金和补助兑付工作。定点医疗机构、村医务室、街道办事处、学校、应纳入宣传主体,进行窗口宣传,承担长期、到位的宣传工作,利用医务人员的床旁介绍,医院的义诊活动,出黑板报,村干部召开集体会议、文化活动、播放电影等多种形式直接、生动、具体的宣传新农合的政策,真正让参合农民家喻户晓。
二、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
2005年底,**县成立了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服务中心,核定全额事业编制8名,成立了15个乡镇合管办,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5名;大部分乡镇合管办仅1名编制,成立之初,这点人员还能应付,但随着合管事业的发展,各乡镇合管办已很难开展工作,维持日常运转都难,更谈不上宣传、监督了。县里也想给乡镇合管办增加编制人员,但苦于上级有编制冻结精神,无法增编加人。建议省、州考虑农合工作发展实际,适当增编。
三、着力推进新农合制度建设,致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建立完善的新农合制度,是提高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的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爱民、利民、惠民的阳光工程。该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州的指示精神和要求,以“政府引导,部门配合,农民自愿参加”的组织原则,创建了《**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行中及时总结、不断改进、虽补增了“门诊家庭帐户”、“慢性病、重大特殊病的定额补助”,调整了结算程序,扩大了农民受益面,简化了报帐程序,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筹资欠长效机制。政府年底征缴基金,时间短促,工作量大,工种繁杂,人力资源有限,个体素质差异大,筹资成本高。要花费大力的人才物力,有的只收费,不开票,不填证、表,甚至只求任务达标,镇、村干部私垫基金,假造名册,尔后通过门诊补助回报拿取。有的农民只参病员和老小,不以户为单元参合。
笔者认为建立筹资长效机制已迫在眉睫。
①实行流动筹资,就是在农民住院结算时收取下年度以家庭为单位整体加入的参合基金;
②聘请村医生或村干部从事农合工作,给予适当报酬,要求长期作宣传、征缴,公示等工作;
③建立网络“一卡通”。随时随地均可缴费参合,输入个人信息档案;
④在农民自愿的原则下由乡镇财政所在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款中代扣,建立名册档案。
二是本地实际人口数与统计局年报数有差别。由于大量劳动力举家外出务工,导致按统计局年报数所分任务数比当地实际人口数要多,超出部分的人员无法收取农合资金,给基金收缴带来一定难度。
三是新农合用药目录与当前医疗服务消费水平不一致。**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录用药》范围过窄,一些县、乡级医院常用药没有列入,而有的现在各级医院早已不用的药确在目录范围内。建议省合管中心动态观察,及时调整、严格把关。
四是管理体制不顺,制约了新农合的规范管理。国家在推行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行制度设计时,可能考虑到合作医疗是既要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又要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因此试点工作由卫生部门主管,这种制度设计本身是存在制度缺陷的,因为一方面卫生部门下属的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代表政府为农民购买卫生服务,是卫生
需要的部分;另一方面在目前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绝大部分又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办,卫生行政部门既办医院又管医院,而不是仅仅实行行业监管的情况下,又代表了卫生服务的供方。供需双方为一体的管理体制,是不符合市场经济供需规则的,不利于合作医疗的规范管理。建议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最好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脱离出来,这样便于合作医疗经办
机构在医患双方处于中立地位,有利于公正、公平地监管和协调医患双方的利益关系。
五是配套法规、制度不完善,制约了新农合良性运行。随着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明显突出。筹资难、经费难、管理难等问题无法从根本上等到解决,缺乏一整套刚性的强制性的法律制度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建议国家应尽快立法。必须从以“互助共济”为基本特征的合作医疗制度走向“立法强制”为基本特征的医疗保障制度。只有这样才可能建立长效的筹资机制和良性运行机制,通过立法,农民由“自愿参加”转为“强制参加”。
四、合力共建医疗服务体系,以满足医疗需求
一是要加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质量水平。
二是加强规范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转变服务理念,处理好新农合与定点医疗机构的良性关系,达到“农民减负”、“医院创收”的“双赢”局面。
三是加强城乡一体化管理建设。夯实农村卫生工作基础,减少药品市场流通环节,控制“药价虚高”局面。
四是加强在职人员及全科医师的培训,努力提高乡村和社会卫生服务质量水平。
五、重力监管合作医疗服务市场,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
新农合医疗服务市场以定点医疗机构(村卫生室)为主体,构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新农合对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直接关系到合作基金运行的效益和安全,对巩固和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核心就是要求规范医疗服务体系的服务行为,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新农合医疗需求,营造参合农民“安心就医”、“放心参合”的氛围。
目前定点医院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为:
一是医疗服务行为不规范:新农合用药目录中自费药品使用比例过高,使用自费药品不告知,不签字。滥用抗生素现象比较严重;县级医院以上乱开检查(只要医院有检查设施的均全部开上);乡镇医院病历书写不规范。
二是医院管理采取绩效激励机制,勿视了社会效益。医院人员工资、奖金与人均创收额直接挂靠,这种机制必然刺激管理者把医院的经济收入放在首位,社会效益次之,并刺激医务工作者多开处方,开大处方,多开检查、化验,即扩大“收费空间”增创个人利益。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问题研究 篇7
1)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逐步拉大, “三农”问题愈来愈突出。农村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 出现了城乡“二元结构”, 导致“三农”问题的突出。基础设施落后还带来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滞后, 农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滞后, 农民就业难、收入增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日益突出,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 不仅城乡发展差距在拉大, 中国占大多数的农村和农民就无法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更无法实现全面小康。因此, 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实现城乡互动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
2)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城镇化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之路。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 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 就必须要推动城镇化, 否则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3)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加大, 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现代技术的应用, 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在目前的基础上, 要使农业粮食生产再上一个台阶, 实现继续增收、继续增效, 专家论证, 实践也证明了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 要构筑完善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4)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三化”协调发展, 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 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 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在新型工业化方面, 两者也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关系。新型工业化发展到今天, 面临两个方面的瓶颈制约, 一是建设用地的紧张, 二是劳动力的缺乏。目前,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这两方面的形势非常严峻, 一方面国家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使建设用地越来越少, 可供工业发展用地非常有限;另一方面, 出现了用工荒、用工难问题。我们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两个问题带来的, 像原来在深圳办厂的富士康转移到郑州发展, 就要求在一年时间内提供10万个劳动力。而我们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通过撤村并点, 可以腾出大量的原村庄占用的集体建设用地, 把建设用地指标飘移到工业集聚区, 支撑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另外, 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 解放出来的劳动力, 又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支撑。所以说,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和特点
(一) 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
所谓新型农村社区, 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 经过统一规划, 按照统一要求, 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 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 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 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 (也称为“中心村”) , 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
新型农村社区的“新”有三个方面:一是新在它的标准上, 它是用城市社区的标准建设的农村社区, 是以城市化的理念改造农村, 以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农村, 以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农村,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二是新在它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农村, 而是城市生活的“简易读本”, 具备教育、医疗、产业、就业、社区服务等城市基本功能。三是新在它让农民“既不离土也不离乡”, 就地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过上城镇生活, 共享现代文明。一句话, 城市社区有什么, 新型农村社区也应该有什么。
(二) 新型农村社区的特点
1) 规模不等。少则几千人, 多则上万人乃至几万人, 完全由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而定。
2) 基础设施相当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的道路、供电、供水、通讯、购物、电脑网络、有线电视、垃圾污水处理等各项设施基本齐全, 可以保证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 公共服务全面覆盖。
三、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认识不到位
表现在部分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认识不清, 个别地方没有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经济条件有限, 无形中自我降低了标准, 存在着认识迟, 起步晚, 档次低, 规模小, 标准低等问题。
(二) 规划滞后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前些年由于建设规划滞后, 加上农民对耕地及宅基地认识上的误区, 相当一部分村没有统一的设计安排, 抢建、滥建、私建现象比较严重, 出现了“有新房无新村”的状况。另外由于不能统筹规划, 社会资源浪费严重, 水、电、通讯、广播光缆等基础设施分布比较随意, 卫生状况是“脏、乱、差”, 村庄处于一种无序的生存状态中。近几年, 随着农民收入的逐渐提高, 个别群众在原宅基地建了新房, 现在让群众拆除房屋到社区重新建房或购房, 不仅经济难以承受, 造成极大的浪费, 而且工作起来有很大的难度。
(三) 政策不配套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住建、金融、民政、环保、教育、卫生等部门参与和配合。但目前政策系统尚不完善, 也没有出台具体的扶持措施。乡镇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领、引导者, 现阶段更重要的是扮演参与者的角色。但乡镇机构改革以来, 使得市、县、乡三级不论工作模式还是人员管理模式都成了倒金字塔形。乡镇政府站在“塔尖”, 倒立承受着来自上级各口各线的工作压力。乡镇政府职权弱化, 财政紧张, 有效作为的空间有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 只靠乡镇政府而不出台各部门具体的扶持政策及有效资源整合措施, 恐怕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十分困难。
(四) 建设用地难
用地问题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瓶颈。由于建设用地指标紧, 需求量大, 国家严格控制。虽然部分地方采取在原有农村居民点范围内拆旧建新, 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或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解决了部分社区的建设用地, 但远远满足不了社区发展建设用地需求, 若不想方设法破解用地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会面临无地可用的尴尬局面。
(五) 资金缺口大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虽然个别地方将涉农、惠农资金捆绑起来, 集中使用有重点地投向新型农村社区或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向社区倾斜, 但远远满足不了社区建设需求。加之部分群众收入低, 无力在新型社区建房或购房, 也阻碍了社区的发展。
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坚持三个原则三个结合
(一)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需要坚持三个原则
1) 政府引导、群众自建、社会共助。在政府进行规划设计、政府和社会共同给予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的扶持引导中, 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 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 农民的事情农民办, 农户能够自己做的自己做, 能够联合做的联合做;政府和村两委不应包办, 应该放手引导农户民主理财、自我管理, 引导农民自愿地、积极地、有序地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2) 因地制宜, 量力而行。在基础和条件上, 要区分情况, 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不搞一刀切。条件好的地方, 结合现有工作基础, 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建设项目, 全面开展社区建设;条件不完全具备的地方, 可以有选择性地开展, 例如可以从群众最需要、最认同的环境卫生整治做起, 逐步动起来。规划建设要突出乡土风情, 彰显农村特色, 体现农村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 努力形成“一社区一特色”的农村风貌。在区域分布上, 城中村、城郊村、镇中村、镇郊村纳入城镇总体规划进行建设;工矿区的村庄纳入工矿区的总体规划进行建设;数量众多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 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方式来决定农民的居住生活方式, 居住生活方式一定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 否则就会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而言, 纳入城镇和工矿区总体规划的村庄, 鼓励建设四层及以上的多层楼房;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 宜建设三层及以下的低层新房。
3) 试点先行, 形成氛围。要优先选择产业基础较好、管理机制健全、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庄先行试点,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 规范程序、细致操作, 确保建成精品工程、“百年社区”。对先行试点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要认真总结, 摸索经验。试点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突出地方特色,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于一些带有规律性、方向性的做法, 要及时予以指导、推广和完善。要宣传发动, 形成氛围, 不断深化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的认识, 引导群众自觉主动投入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二)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需要注重三个结合
1) 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繁荣农村, 繁荣农村的关键在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发展产业。产业的发展可以给农民的社区新生活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同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又可以为转变农村发展方式、继而促进产业的发展提供大好机遇。在加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过程中, 要统筹考虑产业规划, 加强“一村一品”建设。在人口集中居住的过程中, 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走农业园区化之路。粮食生产区, 发展产量高、工作效率高的机械化大农业。“鸭棚、菜棚、菌棚”生产区, 发展劳动密集型、增值高的园艺小农业。同时引导富余劳动力搞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等, 拉长做粗农产品产业链,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宜农则农, 宜工则工, 宜商则商, 宜游则游, 让农民充分发挥其能力, 让农民变成现代化的、职业化的新型农民, 真正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相结合。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政府和村两委要让农民全过程参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酝酿、讨论、审核和实施, 要引导农民自主建设、自主理财、自主管理, 全方位参与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经济、文化和政治建设。农民在积极参与过程中, 其知情权、话语权、主人翁意识将得到增强。农民迁居新社区以后, 精神面貌和社区治理结构都会发生变化, 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都将为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的健康可持续运转打下重要基础。
临沂:新型农村社区化 篇8
距离费县县城20多公里的探沂镇许由城村,随着农村社区建设的快速推进,让这里的农民体会到了,曾令他们羡慕不已的城市生活。在该村11号楼东单元101室的居民家中,45岁的村民吕宝来在客厅里与朋友聊着天。吕宝来说,去年9月,一家离开住了20多年的瓦房,搬进100平方米的新楼房,当时那高兴劲儿至今还让吕宝来记忆犹新:很多亲戚来给新房“温锅”,自己兴奋的几宿没睡着觉。
“以前的环境和现在真的没法比,感觉自己像城里人一样。搬到新社区以后,卫生和环境条件各方面都好了。买东西有超市,有物资供应店。水、暖气、沼气,我们都使用上了。”吕宝来告诉记者。
投入“真金白银”
在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临沂市民幸福感居全国第二位,而这种幸福感需要有“真金白银”去投入。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首要是解决资金问题。在这方面,临沂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农村社区建设给予补助。采取“土地运作一点、财政投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通过多元融资,使有限的资金撬动了农村社区建设。如,沂南以土地“城增村减”挂钩资金为筹资主渠道,把实施土地“城增村减”挂钩项目的村庄,与农村住房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符合社区和中心村规划、实施整村迁建、净腾空土地500亩以上、达到验收要求和标准的,按净增耕地面积每亩10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实施整村迁建、净腾空土地达到验收要求和标准的项目村,按净增耕地面积每亩8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其余的项目村净腾空土地达到验收要求和标准的,按每亩5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临沂市财政自2009年起,每年整合投入资金3亿元,各县区按1:1比例配套,对实施农村社区建设给予奖补,充分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通过贴息、奖励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全市信用社累计发放农民住房贷款2.01万户,金额9.95亿元,同时吸纳带动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
临沂市财政局副局长厉建梅介绍:“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用财为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凡是涉及民生的问题都优先考虑,凡是涉及民生的资金都优先保障,凡是涉及民生的事项都优先办理。2010—2012年,全市民生投入分别达到138亿元、181.7亿元、224.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26亿元、43.7亿元、42.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58.4%、63.8%、64.3%。2013年1—6月份,全市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114亿元,增长16。9%,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7.6%。”
位于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月亮湾社区,是一个农民变身“新市民”的平台。该社区居民史玉平告诉记者,他们家以前住的老瓦房只有50平方米,一家4口人住在里面拥挤不堪,而在2009年就有了翻盖自家房屋的想法,但即便是盖平房也要五六万元,这无疑会给家里带来经济负担。没想到在这一年村里提出要建设住宅楼,这让他们欣喜万分,在等待了1年多之后,通过房屋置换,只花了3万多块钱,史玉平一家便搬进了新房。
“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了,对开发区的建设也十分支持,从而为开发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社会环境。”开发区有关同志介绍。
实施“四项工程”
不仅要让农民住上楼房,更应该让农民享受到城里人所拥有的现代化物业设施。要让农民真正体会到居住的舒适和方便,因此对于各种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也同等重要。
为此临沂市实施以气上楼、水治污、暖入户、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四项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农村发展和民生改善,让农民群众住得安心、放心、舒心。
“气上楼”方面,临沂市加快“气化临沂”步伐,通过“先期投入、后期见效”的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协调天然气经营企业投资11.3亿元,建设高压、次高压管网614公里;投资3.5亿元,建设中低压管网1027公里。目前,临沂市已有114个乡镇、436个社区、16万户农民用上了天然气,力争今年10月底前所有乡镇通上天然气,实现“镇镇通”。并且市里还协调天然气经营企业,切实降低农村管网配套费和安装费,满足群众用气需求。
“水治污”方面,对城区周边的农村社区,通过配套管网纳入城区污水处理厂范围;镇驻地的农村社区,纳入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具备条件的农村社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全市新开工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12座,建成农村社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49处。
“暖入户”方面,在城区周边的农村社区,通过供热管网延伸,尽快解决取暖问题。在天然气管网覆盖的农村社区,推广“太阳能+燃气壁挂炉”和天然气锅炉取暖。在其他农村社区,推广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秸秆气化等技术,多渠道解决取暖问题。目前,已有88个农村社区实现了供暖,其中采用“太阳能+燃气壁挂炉”的社区达到12个、46万平方米。
“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方面,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加快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配备垃圾清运车,壮大保洁员队伍,做到垃圾日清、日运、日处理。全市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231个,实现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管理的社区562个。
让群众增收致富
建成社区后,农民群众不再种地,收入从哪里来?”面对记者的疑问,月亮湾社区的负责同志给出了答案:“我们这里企业多,一部分人进厂工作,一部分人到城里打工、做生意,另外社区的保洁物业等岗位也安排了一部分人,总之是家家户户都有活干,并且收入比种地还要翻上一番。”
莒南县三义社区村民王秉乾也对记者说:“村里建设社区后,附近搞了几个食品加工厂,好多人不出村就能到厂里上班,收入比种地可高多了。这些人到工厂上班后,就把土地转租出去,我今年承包了50亩,全部搞了大棚蔬菜,一年下来净收入10多万不成问题。”
临沂市政府负责同志对记者介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只是规划引导农民建房和‘上楼’,更重要的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内需,改善民生,让广大的老百姓,特别是农村群众,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临沂市坚持“三个同步”,即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同步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同步转变,实现安居与富民齐头并进。
目前,临沂市已规划建设产业园区114个,其中农业园区49个、工业园区47个、服务业园区18个,直接带动农民就业23万人。比如,罗庄区的焦沂庄社区利用复垦还耕腾出的土地,一期建设了360亩的蓝莓种植基地,成立了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蓝莓研究所;建设了占地400亩、存栏1万头的原农生态养殖区;社区还将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置换出的土地平均分配给居民,居民以土地入股,自愿加入合作社,在享受每亩600元补助的同时,参与合作社分红。
据了解,近几年临沂通过农村社区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93.6万人,增加人均工资性收入2600元,涌现出农民变市民、农民变工人、农民变商人、农民变“菜民”、农民变“果民”等多种现象。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报告】推荐阅读:
邓州市新型邓州市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09-23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问题07-04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答问05-31
新型农村文化建设06-11
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07-29
新型农村社区绿化论文12-2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简介06-09
规范农村会计管理 促进新型农村建设07-29
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09-23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益探索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