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简介(共9篇)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简介 篇1
商水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简介
近两年来,商水县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前,全县正在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6个(黄寨刘井、小集、郑埠口、练集朱集、汤庄西赵桥、平店刘营),1100多套住房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准备启动建设的6个(集聚区家庙、城关乡大井、老城、平店东邓店、张庄李寨、邓城宋庙);正在做前期工作的4个(谭庄、巴村、固墙、魏集许寨);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
规划先行。将全县587行政村(居委会)规划为90个中心社区、126个基层社区,科学编制每一个新型农村社区的详细规划。健全机制。出台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指导意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列入全县重点项目,纳入目标管理,定期督促检查。宣传引导。组织基层干部和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坚持“五要”工作法,通过典型引路、算账对比、民主决策,提高群众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共建意识。分类指导。根据产业发展、经济基础、区域位置,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指导黄寨镇刘井、郑埠口、小集采取区域开发型模式,练集镇朱集采取生态休闲观光型模式,汤庄乡西赵桥采取驻村帮扶型模式等开展建设。政策支持。对自建规模达到200户的新型农村社区,三年内启动的,每个借
支100万元启动资金,完成任务的不再偿还;老村拆迁腾出的土地,每亩奖补2万元;出让集体土地使用权形成的土地出让金净收益部分,全部返还用于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在社区建房、购房的村民,给予适当的物质补贴或折款补贴;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协调提供贴息贷款;入住社区的村民可以免费参加劳动就业培训,优先安排就业岗位等。
目前,黄寨镇刘井和谐社区一期200户已陆续入住,二期工程正在建设;郑埠口社区16栋农民公寓9栋主体已经完工;小集社区入驻150户,二期已启动建设。练集镇朱集阳光社区一期270套年底前完成。汤庄乡西赵桥社区已完成78户主体工程。产业集聚区家庙和城关乡大井等6个社区,已经完成规划设计,即将开工建设。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着力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的指示精神,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将黄寨镇郑埠口至小集区域,打造成“三化”协调发展试验区;依托周商一体化,将县城北部区域,打造成城乡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同时,加大推进力度,扩大试点范围,带动全面铺开,以此改善群众生活,改变农村面貌,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简介 篇2
为明确回答新农合“该筹多少、该保什么和能解决什么问题”,尤其是“解决因病致贫需筹集多少费用,特定筹资水平下,能多大程度解决因病致贫”等问题,本研究通过集成一系列关键技术,建立起“人群分类—风险概率—就医经济风险—因病致贫—需求释放—筹资费率—结付比例—受益率—效果评价”的动态关系链,形成了一套方案研制、评价与调整的思路、步骤和方法,解决了新农合制度在具体实施操作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为新农合管理者科学制定、评价和调整政策,实现政策制度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
1.1 确定人群分类
不同人群的就医概率和就医费用各不相同,面临的就医风险大相径庭,因此,如何找准不同类别的人群是全面把握人群就医经济风险分布的基础。本研究从健康状况、年龄、经济水平、就医方式选择、医疗费用负担等主要影响人群就医经济风险的因素出发,根据这些因素对疾病发生概率或医疗费用高低的影响机制,明确需要区分高危人群、贫困人群、不同就医行为以及不同医疗费用负担等不同特征人群:(1)将高患病率的年龄组人口和慢性病患者界定为高危人群,有助于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止“逆选择”;(2)通过研究和分析比较多种社会贫困测量技术,本研究认为采用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法测量贫困较为适宜,其中以人均收入的1/2作为贫困线较为简单易操作,找准贫困人群一方面可以把握新农合筹资对这部分人群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把握由于新农合补偿带来的该部分人群的就医需求释放;(3)不同就医行为(医疗服务类型、就医机构级别等)、不同费用负担的人群,其就医概率、就医风险分布各不相同,有助于在制定补偿方案时针对特定人群合理确定费用分段和补偿比。
1.2 测量就医经济风险
为能够明确回答“农村居民面临的疾病风险分布如何、究竟有多严重”,本研究综合保险学、流行病学的理念和方法,从风险概率、风险损失额、就医经济风险相对风险度(RR)三个方面加以把握和测量:以“风险概率”描述目标人群发生特定医疗行为(或医疗费用)的可能性;以“风险损失额”描述就医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医疗费用);借鉴流行病学中相对危险度的概念[1],以“就医经济风险相对风险度”测量特定人群所面临的平均就医经济风险相对于全人群(观察人群)平均就医经济风险的倍数,具体公式如下。
结合上述指标,能够全面分析、定量比较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人群的就医经济风险分布,有助于明确新农合应重点关注的人群,为后续明确消除特定风险需要筹多少钱、补偿方案研制中起付线、费用分段的确定等提供了依据。
1.3 界定与测量因病致贫
新农合旨在“消除因病致贫”,那么究竟何为“因病致贫”?借鉴世界银行评价社会贫困状况的方法[2],引入“最大支付能力”的概念,将因病致贫界定为农村居民支付超过最大支付能力的医疗费用后致贫的社会现象,其中“最大支付能力”用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扣除最基本生活所需费用(即贫困线)后的剩余金额来表达(基于收入平均数法),科学回答了农村居民医疗费用支付超过多少金额将可能沦为贫困人群。
在此基础上,从广度和深度两个角度测量因病致贫:采用因病致贫率评价广度,指因病致贫人群在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反映因病致贫的普遍程度;采用因病致贫缺口评价深度,指医疗费用支出超出最大支付能力的部分,反映因病致贫的严重程度。
上述关键技术科学回答了“究竟有多大比例的百姓可能因病致贫”、“消除因病致贫需要筹多少钱”等问题,也为后续明确“现有筹资能否解决因病致贫、多大程度解决因病致贫”提供了基础,有助于政策制定者重点把握“因病致贫”人群。
1.4 测算消除特定风险筹资及筹资总额
为回答“新农合究竟需要筹多少钱才够”这一关键难题,在明确各费用段的就医概率、风险损失额的基础上,本研究首先以解决特定就医经济风险为目标,明确把人群的特定就医经济风险从原有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所需的筹资额;同时,进一步考虑管理费用、风险储备金、补偿范围、补偿比、需求释放、医疗费用增长等因素,明确新农合的筹资总额(总保险费);将筹资总额结合当地的参合人群数,可测算获得人均筹资额,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N为目标人群总人数;Rm为管理费用提取比例;Rrr为风险储备金提取比;F为特定风险人均筹资额;Dr为需求释放系数;Ri为补偿比;Ric为补偿范围比例;Im为医疗费用增长率。
上述测算方法定量回答了“理论上消除特定风险人群的负担,需要筹多少钱”的问题,也能回答“在特定保险费率下能解决农村居民何等就医风险”,解决了在新农合方案中如何合理确定筹资水平的难题,使新农合管理者有据可依。
1.5 方案研制、评价与修正的思路
如何制定补偿方案、如何才能把筹到的钱花好一直是新农合管理者的“心病”。本研究将就医经济风险测量、因病致贫策略、费率测算等关键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以消除农村居民因病致贫为目的的补偿方案研制思路:首先,在收支平衡的原则下,明确消除因病致贫所需的筹资额;其次,选择方案的风险保障性质属于“风险型”、“福利型”还是“福利风险型”[3];最后,根据所确定的风险保障范围,明确补偿方案的风险共担约束机制,包括起付线、补偿比和封顶线,并确保分段补偿时消除特定风险后基金不透支。上述方案研制过程紧紧围绕三大制度目标,避免新农合管理者在实际操作中“拍脑袋”、随意制定方案,解决了管理者始终担心的“收支失衡”困扰。
为准确把握新农合制度目标实现的情况,运用“前—后”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新农合补偿前后收支平衡状况、因病致贫缓解程度、就医经济风险下降幅度等评价指标来判断目标达成的程度,构建新农合目标实现程度的快速评价思路及步骤与方法,为快速、准确地评价制度目标的实现程度提供技术支撑,为后续的方案调整提供了依据。
以方案评价的信息为基础,以“是否消除因病致贫、收支平衡与否和就医经济风险是否最大程度共担”三方面作为调整标准,逐步形成补偿方案调整的操作步骤和思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新农合方案调整随意性大”的问题,使方案的调整紧密围绕新农合的制度目标展开。
2 研制了新农合决策平台
为解决新农合方案研制的复杂关键技术与方法在基层不可操作、难以推广的难题,围绕已形成的补偿方案研制、评价与修正的操作思路、步骤与方法,遵循“安全、准确、人性化、易操作”等原则,由熟悉新农合运作规律的卫生政策研究者和精通计算机语言的信息技术研发者共同合作,以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为基础,研制开发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决策平台;平台包括基本信息填报和数据库导入、方案评价、方案推荐、方案调整、系统管理5大功能模块。在开发过程中,以样本地区的补偿报销数据库为基础进行测试,重点检验平台测算程序的准确性、操作流程科学性、功能模块稳定性、操作过程便捷性等。新农合决策平台弥补了现有新农合软件服务、决策支撑功能不强的缺点,为新农合基层管理者科学制定补偿方案提供了简单、便捷的操作平台,有利于复杂技术的推广。
3 检验了方法学、决策平台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以华东某样本地区的补偿报销数据为基础,本研究实证模拟了上述一系列的思路、步骤和关键技术,测试决策平台的功能,结果表明上述步骤、思路和决策平台是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有助于科学合理地研制、评价和修正新农合补偿方案。
为便于读者的理解和增强可读性,将确定人群分类、测量因病致贫、测算消除特定风险筹资额和筹资总额的实证分析结果与理论部分结合起来阐述,而就医经济风险测量、补偿方案研制和方案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则单独成篇。
4 探讨了新农合医疗费用控制的策略思路
面对过快增长的医疗费用,如何有效控费已成为新农合管理者必须直面的难题。国内外经验表明,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管理是实现费用控制的重要手段,而进行支付方式改革则是新农合保险费用科学设计结算的必由之路,通过改变支付方式能够实现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和约束。现有广泛采用的按服务项目付费方式在供方垄断和诊疗行为不规范的情况下控费效果差,总额预算、按服务量付费、按住院床日数付费、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等其它单一支付方式均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先天的不足,因而要实现有效控费须将支付方式由单纯的按项目付费向混合支付方式转变。
本研究以华东某地的实际住院数据为例,针对卫生部《关于做好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卫农卫发[2012]36号,以下简称“36号文件”)关于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中的按病种付费方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分析发现,36号文中规定的20类重大疾病就医比例低,医疗费用离散程度大,不适合作为改革的先行试点病种;而应当优先考虑将发生频率高、费用集中趋势好、临床路径清晰的常见病种作为先行试点病种。在此基础上,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按病种”付费,还需要规范信息化建设,科学测算支付标准,选择付费模式,以及设置对医疗机构及需方的监控考核指标体系等后续步骤及措施的配套实现。
参考文献
[1]李立明.流行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1.
[2]O’Donnell,O,Van Doorslaer E,Wagstaff A,et al.Analyzinghealth equity using household survey data:a guide to techniquesand their implementation[R].Washington,DC:The WorldBank,2008.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简介 篇3
一、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有益实践和探索。据初步统计,全省总体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8000个左右,到2015年,完成35%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到2020年,完成80%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目前,各市、县(市、区)已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300个,500个左右基本建设成型,达到了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制度健全的标准。已入住农民111.2万人,腾出建设用地22.78万亩。各地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策引导。从调研情况看,各市县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通过交流经验、完善措施,加快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滑县出台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通过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信访听证会等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新乡市先后出台49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入住,目前正在探索创新社区住房建设和旧宅拆迁利益补偿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节约土地所得到的收益返还农民,让农民自主建房尽可能少拿钱,调动群众积极性。
(二)尊重群众意愿。各地始终坚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严禁违背群众意愿搞强拆强建。新乡市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全程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庄重建、迁建、合并、农民建房方案等,均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2/3以上的成员同意后才能施行,50%以上农户签订同意协议后方启动建设,并让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工程建设全过程。在社区建设模式选择上,针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形成了农民自建、集体统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建设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三)科学编制规划。目前,《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基本编写完毕,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实施标准。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新乡市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 “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五种建设模式。安阳市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着眼于推进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规合一”,优化了产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
(四)加大资金支持。在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难题方面,各地进行了积极尝试,多渠道筹措整合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新乡市从2009年开始,市县财政每年安排4.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滑县从2010年起,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资金,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对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奖补。二是强化资金整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多层面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09年以来,新乡市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3亿元,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今年以来整合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社区配套服务项目建设。滑县整合中央、省财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小学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治理等各类资金1.4亿元,用于锦和新城社区建设。三是创新金融借贷。新乡市采取3—5户联保、公职人员担保、质押担保等形式,帮助群众协调3—5万元的建房贷款,并争取国家农总行在该市开展新居民建设贷款试点,对建房农户发放贷款1.1亿元。
(五)加强市场运作。各地注重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一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新乡市通过组建强农投资有限公司,向农发行融资中长期政策性贷款19.74亿元,支持全市119个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淇县建立了政府控股的经投、城投、润淇、新城等4个投融资公司,目前已争取到国开行、农发行社区建设项目资金8亿多元,保障了社区建设顺利开展。二是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淇县阳光社区通过BT开发模式,引进房地产企业投资建设社区,政府根据社区建设验收情况,分阶段给开发商土地补偿。浚县王庄镇在中鹤新城建设中,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将企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借助中鹤集团的经济实力,由中鹤集团提供资金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参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乡市通过组建农村公益基金管理中心,接受社会捐赠资金2.8亿元,鼓励和支持企业家等社会力量以捐资和垫资等形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辉县市孟电集团捐资1.3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南李庄社区),全村351户1200多位村民不用花自己的一分钱,入住社区内近300平方米的住房,由村民变成了社区居民。
(六)强化产业支撑。各地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农民创业园、发展现代农业等途径,积极培育社区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舞钢市通过引导社区依托自身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形成了新型现代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主导型、旅游服务主导型的支撑产业。辉县市南李庄社区利用节约的70亩土地,建设农贸市场,群众入市经营,人均增收5000元。
nlc202309030457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好的趋势和态势。但资源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配置仍不合理,城乡利益协调等机制仍不完善,资金、土地等问题仍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瓶颈。
(一)建设资金匮乏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投资巨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据测算,建成一个人口为5000人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就需投入2000万元左右。目前,全省各地已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共2300多个,从资金需求上看,存在着巨大缺口,主要表现在“五难”:一是启动资金筹集难。多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引导有限。同时,很多农村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不高,所需资金仅靠地方投入和村集体自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项目资金整合难。据了解,目前直接涉农的有24个部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80多项。在现行项目资金管理体制下,投资渠道不同,资金申报程序、批复时间不统一,需建立和完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体制和机制。三是金融贷款难。目前,各金融部门缺乏农村信贷产品,农村贷款门槛高,农民缺乏有效抵押物进行贷款。同时,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不符合金融部门的贷款选择,尤其是城镇建设起步阶段,存在着选择承贷单位难、担保难、还款来源受限等不利因素,使金融部门很难满足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四是“以地生财”难。由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手续报批难,商业化运作规模受限,土地投放市场不足,“以地生财”融资平台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土地净收益补助要么政策规定不明,要么须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不能适时支用,土地补偿滞后,资金利用困难。五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难。新型农村社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项目回报小、周期长。由于宣传不到位、对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扶持和优惠措施不够等问题,不易于形成有利的社会氛围。社区建设多部门管理,程序复杂、协调难、遗留问题多,社会资本收益的制度成本投入大、机会成本高、边际效益低,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建设用地难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尤其是搬迁新建的社区,所需土地大部分要占用耕地。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设用地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大难题之一。国家虽然有“增减挂钩”土地周转指标,但由于“增减挂钩”项目审批时间长、指标少,远不能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拆旧还耕工作难度大,进度慢,使“增减挂钩”政策难以适时充分发挥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理置换出来的土地指标,目前仅限在县(市)内交易,没有发挥土地指标的最大效益,影响群众拆迁的积极性。
(三)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远问题。一些地方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和重视不够,影响了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乡镇规划的管理,点多线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致使一些农村社区规划的起点和标准不高,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没有很好衔接,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层次性。有关村庄拆并、搬迁、整治、扩建等涉及转换用地指标的政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标准、实施办法、补助标准,以及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定不配套、不完善,在具体工作中无所遵循,操作困难。涉及办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规划、用地、施工许可等相关审批手续环节多、周期长、收费高,加大了工作难度。农民户籍、房屋产权、资产要素流动、养老、低保、就业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农村居民难以完全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
三、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政策思考
财政支持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统筹资金、集中支持、创新方式、强化监管”的原则,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资金统筹整合,突出支持重点,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共同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
(一)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以国家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为契机,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支持地方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二是集中安排各类财政资金。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市县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土地出让金等各类预算财力,结合当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增加财政对社区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道路、供电、供气、生态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提升社区硬件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社区的软件建设,逐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的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统筹使用各类建设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资金整合平台,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形成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有效统筹相关项目资金,集中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用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配套服务能力;统筹各类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心城镇周边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各类涉企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发展,强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支撑。同时,要明确扶持标准,规范资金管理。
nlc202309030457
(二)突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根据确定的阶段性和年度建设重点任务,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因地制宜地制定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支持重点。一是支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各级财政应支持当地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作用。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突出城乡规划统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动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充分考虑资源配置、历史沿革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注重完善社区功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要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城镇规划与乡村规划、长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的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地规划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对于规划之间产生冲突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坚持“统筹联动”,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如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考虑施工用地、管网铺设、用电等因素。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杜绝乱占地、乱建房现象,切实做到“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屋,不建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屋”。二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要统筹整合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整村推进、异地搬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镇规划、村镇绿化、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建设、电力入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的各方面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校舍安全工程资金、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资金等,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新型农村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引导、鼓励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增设附属幼儿园,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的宽带接入、运行维护及开展文化宣传讲座等有关活动给予补助,支持农家书屋更新书报、举办读书活动等,并对社区的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活动给予补助;继续深入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工程,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多样文化需求。统筹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建设等资金,支持开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统筹使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产品流通项目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等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百货供应、餐饮服务、农资供应、农机维修、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四是强化产业支撑。统筹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资金,支持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龙头企业。统筹使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资金,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和推动周边社区的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实现产业与人口的有机融合,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三)创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一是创新政府投融资体系与运作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等财政激励政策,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强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合作和支持。以市县级投融资平台为主,对现有投融资平台重组、合并。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优势,通过统贷统还方式,帮助市县解决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缺口大、分散融资成本高的难题。推动市、县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收储土地、引入民间资本等方式,重点培育综合实力较强的城投公司,壮大平台资本实力,增加其信用等级,持续提升融资能力。继续支持地方综合运用BT、BOT、土地开发+BT、打捆成片式开发、资源置换式开发、委托贷款、社团贷款、间歇资金质押贷款等多种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综合开发;逐步扩大农村“五权”担保抵押贷款试点,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二是创新鼓励金融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年度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幅度超过一定比例,且贷款质量符合规定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对余额超增的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进一步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的意见》,制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豫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区域性功能中心、后台服务机构和分支机构。建立财政性资金存放与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挂钩机制,促进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河南的信贷投放力度。三是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建设资金筹措格局。通过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开发企业和农民的共建共赢。对民营企业或个人积极投入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的,予以鼓励表彰。注重激发企业家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荣誉表彰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高社会共同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完善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的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在统筹考虑省辖市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优先把区域发展较快、城镇化率高、县域中心承载能力强的县(市)纳入省直管县,既为省辖市城市新区和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预留足够空间,又通过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发展权限,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农民工就地转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心镇设立独立的乡级国库,根据中心镇的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收入范围及分成比例,将收入增量逐步向中心镇倾斜,引导中心镇的财政收入有效用于当地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延续对产业集聚区的财政激励政策,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承载功能。二是支持建立全省统一的土地指标流转平台。借助建立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有利的改革和发展环境,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推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三是积极探索鼓励节约用地相关政策。通过对节约土地实行财政奖励、补助等支持政策,鼓励以最大程度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置换节约土地,实现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腾空土地复垦后余出的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统一控制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并通过招拍挂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获取的土地级差收益主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补助,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续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完善其他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简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申报审批程序,减少、减免规划、国土、建设、人防等有关收费项目,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快配套跟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征用、农村林权、房屋产权、就业、养老、低保等改革,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本文第一作者系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宗宇翔
XX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篇4
一、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群众的意识。南坞乡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克服畏难发愁情绪和等待观望思想,把社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全力全速推进。用新的思想理念指导社区建设,用实际案例引导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增强干部群众主动搞好社区建设的信心,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合力。
二、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初见。南坞乡把新型社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主要抓手,以加快推进为主线,坚持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同步跟进的原则,社区建设取得很好的成效。目前,建成住宅楼 栋,已售 套,道路硬化和社区绿化正在进行中。
三、南坞乡以清流河风景旅游区和青年湖游园为依托,以推进XX社区建设为重点,围绕“水韵南坞”的理念,规划投资2500万元,通过扩大清流河南坞段北部现在水面形成湖面与北侧清流河支流相连通,在社区内形成环通水系,目前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
丹棱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情况简介 篇5
丹棱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情况简介
丹棱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历经三个发展阶段,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25480口,占适宜建池农户的89.6%;成立了县级沼气协会,配备专职服务人员5人,兼职服务人员56人,发展会员6000多人;配备沼渣服务车5辆,多功能服务车1辆;建成服务网点52个,服务网点普及率接近80%。该县牢固树立“小沼气大产业”理念,采取“半入托”的服务模式,形成了以县级农村沼气协会为核心,乡村网点为基础,沼气技工为骨干的沼气服务体系。该县坚持走沼气建设与养殖业发展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环境整治相结合、与生态农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全县沼气用户年产沼气1020万立方米,折合标煤0.73万吨,节支增收达2446万元,户均节支增收960元,以沼气建设为纽带推广生态种养面积近10万亩。目前,农村沼气已成为农户生产、生活必备的基础设施,全县沼气建设已形成了“产业成带、集群发展、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沼气池综合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以农村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正在逐步形成。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简介 篇6
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推进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x月x日至x日,xx组织考察小组赴新乡市长垣县就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考察学习。在该县新村办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该县常村镇同悦社区、南蒲办事处南蒲社区、恼里镇碱场社区、佘家乡黄找寨社区、樊相镇樊相社区、满村镇盛隆、盛和社区,听取了乡镇基层干部群众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介绍,详细询问了社区规划、建设、投入以及土地置换、农民就业等方面情况,察看了民居结构,倾听了居民感受。该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理念新、特色明、起点高、发展快、成效明显,给考察小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概况
长垣县地处新乡市东南部,与我县XX乡搭界。地域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耕地95.2万亩,人口80万,辖1个省级工业园区、6镇、8乡、4个办事处、599个行政村、795个自然村。全县2009年、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27.1亿元、143.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4.3亿元、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6693元、7263.4元,初步形成了起重机械、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防腐建材、饮食文化和食品加工五大优势产业。该县是河南省城镇化建设重点县、河南
住宅,确保社区建设用地综合节地率达到40%以上。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前期,该县坚持舆论先行,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为拆迁建设有序推进营造了良好氛围。全县各村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外出参观考察,让广大干部群众亲耳聆听、亲眼目睹、亲身感受村庄改造整合的美好前景,逐步使大拆迁、大建设观念深入人心,使群众自觉成为村庄合并的组织者、倡导者、实施者。制定规划过程中,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在村庄道路显要位置展示规划效果图,营造浓厚氛围,提高群众知情度,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期分批推进。该县按照“规划适度超前,建设稳步推进”的原则制定了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将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启动38个社区,利用五年时间基本整合建成,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第二阶段:到2015年,力争所有社区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全部到位;第三阶段:2017年前,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到位;第四阶段:到2020年,全面完成119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该县在县城规划区、重点镇、公路主干线两侧、产业集聚区周边等条件较好的区域选择了38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区域,进行先行先试,建立示范样板。同时,遵循宜合则合、宜搬则搬、宜改则改、宜建则建的原则,分期分批推进,探索出“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产业带动型、企业参与型、回乡反哺型”等六种社区建设模式和“村民自建、集体代建、商业开发、社会援建”等四种建设途径。村庄合并型,如县城近
三是采取多元投入,破解资金难题。在资金投入方面,该县积极开拓创新,采取“整合上级资金,县级奖补资金,乡镇补贴资金,民企捐助资金,协调金融贷款”等多种渠道,力求打破资金瓶颈,助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破解统筹城乡发展资金和土地难题的意见》、《农村建设用地专项整治奖补实施办法》、《关于推进农业银行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意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财政资金整合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在建设资金、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等重点环节,为社区建设提供大力支持。积极整合上级涉农项目资金,该县先后整合教育、交通、卫生等系统涉农资金5000万元,集中投放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县级投入奖补资金,该县明确规定每年拿出不低于5000万元的财政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支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拆迁复垦工作。乡镇(办)投入补贴资金,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将乡镇(办)划分为三类,乡镇(办)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补贴资金预算,一、二、三类乡镇每年列支农户建房补贴资金分别不少于500万元、300万元和200万元。鼓励社会力量捐助资金。采取树碑立传、政府表彰等措施,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捐助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先后吸纳资金3000万元。建立融资平台融合资金,组建新农村建设投资公司,设立企业捐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金和新型农村社区置换土地收益基金,吸纳企业捐赠和获得节余建设用地收益后,由新农村建设投资公司与金融部门对接,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融合更多资金。另外,2011年争取到新乡市政府统一协调的农发行贷款2.64亿元,用于新型农村社区
乡级卫生院开设门诊。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强化财政预算约束,确保中央提出的财政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的“三个高于”落到实处,形成财政投入“统筹城乡,向乡倾斜”的稳定增长保障机制。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申请低保、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可享受城市居民待遇,在一定期限内享受双重户口政策待遇,保留原承包土地,继续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和国家惠农补贴政策。为把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加快社区入住和旧宅拆除的有效途径,由新村办牵头,组织公安、民政、房产、社会保障等部门成立专门机构,及时落实兑现优惠政策,确保入住一户,办理一户。2011年,所有入住社区居民全部可以办理城镇户口和可以进行贷款抵押、进入房产市场流通的房产证,享受城镇居民低保、养老保险等优惠政策。
五是建立健全机制,合力推进实施。该县制定了《关于组织县乡干部开展“联包帮建”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活动实施方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督导检查和效能监察方案》等相关制度,明确了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社区管理、拆迁复垦、政策兑现、体制创新、创业就业、督察考核等“八项”重点工作。从16个县直单位抽调38名副科级干部或后备干部,从各乡镇抽调38名骨干人员,与市派“联包帮建”驻村工作队员一起组成38个工作队,到已启动的38个社区开展帮建工作。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和时间要求,明确了分包县级领导、乡镇(办)领导、社区负责人和联包帮建单位的责任,从用地保障、项目和住宅建设,到农户入住、拆旧复垦、政策兑现,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责任。每周汇报一次进度,每月开展一次督查,每季度举办一次
各方,全面引领农村社区建设。合村并居很难自然形成,必须由政府主导推动;实现部门项目资金有效整合、集中打捆使用,必须由政府统一协调;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农民转居民,公共财政必须向农村社区倾斜,每个社区的水电气暖、绿化等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便民等公共服务设施投资约需1000—2000万元,单靠农村集体经济是很难完成的,需要由政府统一配套。可以说,离开了政府主导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很难推进。
3、群众主体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所在。长垣县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搞好宣传发动,组织农民外出参观学习,让农民亲身感受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带来的实惠和好处,变政府意愿为农民自愿。各个社区从规划编制、户型选择、建设模式到成本核算等向农民全程公开,采取灵活机动的优惠政策引导群众购房、建房,如南蒲社区将率先购房的群众预交的2000元订金折成10000万元购房款、房价按建造成本620元/平方米计算,后期购房则享受不到如此优惠的政策,以此鼓励群众积极购房;同悦社区率先开展集体代建房的群众可享受到成本价500多元的双层别墅式住房,后期进行集体代建房的群众成本升高且只能建多层式楼房,等等。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变“要我建(购)”为“我要建(购)”,变无序建房为社区集中建设,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非常高,出现了房源供不应求的现象。
四、几点建议
学习借鉴长垣县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县实际,建议应侧重在以下三个
出台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出台资金、土地、户籍、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人口、产业、生产要素向新型农村社区集聚,促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快速推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简介 篇7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国发[2009]32号) 精神, 河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以下简称新农保) 试点工作2009年下半年正式启动, 第一批试点共18个县 (市、区) , 以后逐步扩大试点, 2020年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新农保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为主, 坚持“低水平、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原则, 具备较强的操作性, 广受农民群众欢迎。当然, 作为一项新的社会政策, 其在制度设计及实施保障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一些问题。2011年上半年, 笔者走访调研了河北省某一试点乡, 对该乡进行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情况”的民意调查, 目的是了解农民的需求意愿与参保能力, 听取民众对政策的认识与评价, 以期对新农保制度的完善和全面铺开提供依据。
该乡经济发展在河北省居中等水平, 2009年人均纯收入3202.2元。截至2009年底, 全乡人口总数为50334人。其中, 男性25721人, 占51.1%;女性24613人, 占48.9%。全乡18岁以下11201人, 占22.3%;18岁~35岁17479人, 占34.7%;35岁~60岁16471人, 占32.7%;60岁以上5183人, 占10.3%。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问卷设计之前, 笔者先行走访了该乡部分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及农户。走访中了解到, 对于新农保政策大家普遍表示欢迎, 并且, 截至2011年6月, 该乡已有2.5万人参加新农保, 占到了该制度应覆盖人数的95%以上。
在走访调查基础上, 调查问卷设计了“已参保人员调查问卷”和“未参保人员调查问卷”两类。共发放问卷700份, 其中, 已参保人员调查问卷400份, 未参保人员调查问卷300份。共回收问卷676份, 其中有效问卷624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89.1%。调查以户为基础, 调查对象为16岁以上符合参保条件的人群。
二、农民基本生活状况分析
调查问卷分别就文化程度、家庭组成、收入来源、主要支出项目等进行了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和笔者实地走访了解情况的综合分析, 该地区农村居民生活状况呈现以下特点:
1. 生活水平仍处较低层次。
被调查者中, 家庭最大支出项目是基本生活费用, 且占到了80.1%之多;其次是教育支出, 占13.2%;而养老和医疗支出占比均为2.4%。笔者实地走访中也了解到, 农民整体生活水平仍较低, 家庭收入最大支出仍是基本生活开支。此外, 农民普遍感觉支出压力较大的是教育支出, 而对于养老和医疗的投入, 则显得力不从心。由此也可以看出新农保政策全面推行的重大意义。
2. 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被调查者中,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到了78.2%, 高中学历者占16.4%, 而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占5.5%。
3. 收入来源单一。
调查显示, 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中, 85.6%来自农业收入和打工收入, 其中打工收入占62.9%。笔者走访了解到, 该地区没有成规模的乡镇企业, 绝大多数农民除靠耕地饣胡口外, 就是外出打工挣钱, 收入渠道狭窄。
三、新农保政策实施情况分析
1.“养儿防老”传统观念正悄然变迁。
通过对农民晚年生活保障方式 (现时或期望) 的调查了解到, 47.8%的村民选择养老保险, 其次才是子女平均负担和平时储蓄。在对已经参保者“参保原因”的调查中也显示, 46.8%的参保者参保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晚年生活来源更有保障”, 22.7%表示“晚年不愿意依靠子女” (表1) 。笔者走访中也切身感觉到, 农民对已经施行的新农合和正在推行的新农保均表示欢迎和期待。
2. 收入水平对参保的影响不明显。
笔者分别对参保和未参保村民的收入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表2) , 结果显示, 农民收入水平对参保情况影响不明显。说明影响村民参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经济状况并非主要因素。
3. 农民对政策的了解深度不够。
走访中了解到, 对于新推行的新农保政策, 村民普遍表示知道, 但对政策的具体内容和细节, 则了解很有限。调查统计显示, 被调查者中对新农保政策表示“非常清楚”的仅占9.4%, “比较清楚”的占39.0%, 而42.7%的村民表示“不太清楚”, 更有9.9%表示“不清楚”。
4. 养老金给付水平偏低。
在对未参保村民不参保原因的调查中, “养老金水平过低”居第一位, 占53.4% (表3) 。而在对保险政策中“最不满意项”的调查中, “养老金发放标准”占53.9% (表4) 。
与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水平相比, 河北省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2008年为3125.55元, 新农保基础养老金为每人每年660元, 仅占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21.1%。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比, 河北省城镇职工保险养老金一年在1.5万元左右, 而农民参加新农保, 选择100元/月, 缴费15年, 到年满60岁, 每年养老金也仅为5952元。
5. 多数村民选择较低缴费档次。
河北省新农保缴费档次分为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档。为鼓励参保农村居民多缴费, 沙河市在年缴费100元、财政补贴30元基础上, 每增加100元, 市财政多补贴5元。尽管如此, 多数村民仍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被调查者中, 选择100元最低缴费档次的占到了74.3%之多。
6. 村民更倾向按年缴费。
在缴费时间上, 70.3%选择了按年缴费。而对于缴费方式, 56%选择“专门人员催收”, 40.7%选择“自己去缴”。
7. 对子女连带缴费政策意见较大。
根据河北省新农保政策规定, 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不用缴费, 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 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参保缴费。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此政策不太合理和不合理的占到了被调查者的68.7% (表5) 。
四、对策与建议
1. 加强政策宣传与解读的深度。
新农保政策实施过程中, 通过电视、广播、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媒介进行宣传, 使广大农民对农保政策已普遍知晓, 但大都只是停留在表面, 对参保缴费、不同缴费档次对应的养老金计发标准等规定都不甚了解。一项新政策的顺利推行, 关键取决于群众的认识是否到位, 取决于政策宣传和发动工作的深度。不能仅停留在大喇叭广播、发放材料等粗放式宣传, 而应变“宣传”为“宣讲”, 通过面对面交流、现身说法等形式, 讲明政策, 讲透意义, 讲清计算方法, 注重针对性、多样性和实效性。
2. 拓宽基金筹集渠道, 提高养老金给付水平。
应根据物价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经济的发展, 相应调整基础养老金、地方财政补贴和个人缴费费用, 重点要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逐步提高新农保的保障水平。新农保政策基金筹集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方面构成。而从调查情况看, 县乡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比较单一, 财政压力较大。因此, 在加快地方经济建设步伐、快速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 应从战略高度来考虑如何拓宽新农保的筹资渠道, 建立与经济发展协调联动的保障机制, 探索如特种税补贴、其他行业转移补贴等新型资金运作模式, 保障这项惠民政策的健康稳定发展。
3. 优化、细化政策设计。
在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同时, 应确保新农保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转换和衔接。同时, 细化相关政策, 逐步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 实现异地迁移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地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 做好统筹协调。
4. 对子女连带缴费政策作适当调整。
当前, 农村60周岁以上老人大都有多个子女, 且子女均组织了各自的家庭, 家庭情况、经济条件等方面都有差异, 要求其所有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都参保缴费有很大困难, 这势必影响到老人领取基础养老金。因此, 有必要对政策做出适当调整, 如将老人所有符合参保条件子女都参保, 调整为只须符合条件子女中有1人参保即可领取。这既保证老人能够领取养老金, 又能保证一定的参保率。
5. 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
发展城郊经济 建设新型农村 篇8
【关键词】新疆兵团 城郊经济 发展 战略 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工业化提升、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新的发展时期,然而,近几年由于城乡差距的逐步拉大而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发展思路,并将以城乡统筹发展和配套改革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放在首位。在新时期,新疆兵团(作为全国最大的农工商联合体,同时具有党政军企职能,承担着发展经济和保卫边疆的双重任务)也和全国一样,面临着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快速提高农工收入、发展壮大兵团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和重要课题。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于1954年10月,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是中央直属单位,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实行单列,并享有计划单列市的各种经济管理权限。40多年来,兵团各族干部职工在天山南北、戈壁荒滩,开发建设起了石河子、五家渠、奎屯、阿克苏、库尔勒、阿拉尔、北屯等10多个大型垦区和新型城市。兵团现拥有总人口256.39万,其中职工97.45万,领导机关设在乌鲁木齐市,下辖13个农业师、1个工程建筑师,分布在新疆自治区14个地、州、市内。兵团以占全疆1/7的人口,生产新疆1/5的粮食、2/5的棉花和1/3的棉纱、棉布、食糖,并交纳1/5的税金。然而仔细分析发现兵团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还是经济结构优化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新疆和全国,从1978—2005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由28.1?誜48.2?誜23.7调整到14.6?誜52.2?誜33.2,新疆三次产业结构由35.9?誜46.2?誜17.9调整到20.0?誜33.9?誜33.9,而兵团三次产业结构由47.4?誜30.8?誜21.8调整到46.6?誜26.3?誜33.1。从改革开放至今,兵团农业产值比重仅下降了0.8个百分点,而工业产值比重不升反降了4.5个百分点;另从下面图1和图2可看出,兵团相对于自治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且经济总量占自治区的比重成下降趋势,从1983年20.15%下降到2005年的13.31%。有关资料显示兵团农牧团场教育、卫生医疗、基础设施、科技投入等与城市相比差距都有扩大的趋势,因此,兵团大力发展城郊经济是消除兵团与自治区、全国的差距、缩小城乡差别、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战略,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资料来源:兵团和新疆《统计年鉴》2006年)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兵团城郊区域的界定
1、理论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写到:“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进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步消灭。”然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消灭城乡差别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过程,所以,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和我国学者都十分关注区域差异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1954年,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论文中,首次提出“二元经济”模型,并认为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经济特征,随后,拉尼斯和费景汉发展和完善了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形成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的研究。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首次提出“增长极”概念,所谓“增长极”是指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先导部门在一些区域或大中城市聚集,形成一种资本集中、技术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果,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辐射作用的发展中心(即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等)。佩鲁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带动邻近地区或整个经济的发展。1966年,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R·Boudeville)扩展了增长极的概念,把增长极定义为位于大中城市内的正在不断创新和扩张的一组产业,它通过自身对邻近地区的影响而诱导区域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增长极理论实际是一种合成理论,是指那些通过解释地区的发展过程,说明在增长中的城市中心确实诱使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各种假说。增长极(也称发展极)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如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及一些地区优先发展,都是培育增长极以带动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战略。1957年,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写了《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利用“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概念,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存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他认为,当发达地区发展起来后,为了防止“累积性因果循环”造成的贫富差距无限制扩大,发展中国家不应当消极地等待发达地区产生扩散效应来消除这种差别,而应当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包括政府政策、法律手段等)弱化“回流效应”,增强“扩散效应”,来激励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应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发展自己的经济,缩小差距。1958年,赫希曼(A·Hirschman)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针对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及决策能力的缺乏,提出了“不平衡增长(Unbalanced growth)理论”,并用“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和“联系效应”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建议,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那些“联系效应”和“引致投资”最大化的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在邓小平“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理论指导下,实施非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事实上不平衡发展是手段,平衡发展才是目的。1960年,J·弗里德曼(JohnFriedman)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将创新变革的主要中心称为“核心区”,特定空间范围内的其他区域被称为是“边缘区”,该理论认为,随着区际人口迁移、运输改善、市场扩大、城市等级扩散和政府的干预,核心和边缘的界限会逐渐消失,达到空间一体化。
2、兵团城郊区域的界定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简介 篇9
按照xx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xx认真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制定了《xx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方案》和《xx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暂行办法》,新农合工作从2006年9月1日全面启动后,初步取得了“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卫生得发展”的成效。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功能转化。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政府引导、组织,农民自愿参加,筹资政府出大头、个人出小头,对农民疾病住院医疗费用给予一定补助,抵御疾病风险,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救助体系。2006年我市新农合工作作为省级试点县(市)之一,全市参合村覆盖率达到100%,共有160033户509568人参加新农合,占全市农业人口的94.9%。到目前为止,全市新农合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合作医疗基金运管平稳,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新农合工作稳步推进。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多次专题研究新农合工作,把实施新农合作为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头等大事来抓,成立了xx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组建了新农合管理中心,各乡镇(街道)、村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同时经过充分调研,结合实际制定了《xx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暂行办法》和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方案》,确保了我市新农合工作机构、人员、经费、管理四到位,保证了新农合的顺利实施。
2006年度新农合补偿基金每人每年50元,其中参合个人缴纳10元/人年,中央和省政府16元/人年,xx市政府3元/人年,xx政府21元/人年。所有筹集基金,除按规定提留风险金外,全部用于参合人员住院补偿,专款专用。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做到了在规定时限内,参合人员登记造册,发给《合医证》,筹集基金到位和核对公示,及时启动补偿程序。
2、基线调查,科学测算,合理制定补偿方案。经过开展基线调查,在省和xx市专家组指导下,我市坚持“兼顾参合人员的普惠性、公平性以及较高的受益面”原则,2006年度我市明确了乡镇、市直和市级以上医疗机构补偿起付线分别为200元、600元和1200元,支付比例分别为55%、40%和20%,年度累计补偿封顶线统一为每人年度2万元。并对低保户、特困户、重点优抚对象、革命“五老”人员、“二女计生户”和“一女贡献奖户”等特殊人群个人缴纳的10元/人年由市财政给予补助的优惠措施。补偿方案运行7个月后,市卫生局和“新农合管理中心”对基金使用的情况进行反复分析、测算、比对,及时调整“二次补偿”方案。从2007年5月1日起对部分住院医药费用的起付线与支付比例作了相应的调整:按规定生育并住院分娩的纳入正常的补偿范围;精神病病人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年度累计总医药费用超过2000元的,给予一次性补助1000元;在乡镇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医药费用支付比例由原来55%调整为60%;在市直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医药费用的起付线由600元降低到500元(中医院由原来500元降低到400元),同时将支付比例由原来40%调整为45%;将小儿科用药目录列入医保范围。并对5月1日之前已补偿的对象按新标准给予追补。截止2007年6月底,全市已有15701人次的住院医药费用得到补助,累计住院总费用9379.90万元,实际补偿金额1642.74万元,占住院总费用的17.5%,人均补偿1046.26元,一次最高补偿为11880元,累计补偿超过10000元的有45人,累计最高补偿为20000元的有两人。预测年度基金使用率达81.5%。
3、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共济互惠意识得到提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严格把握政策,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广播、报刊、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标语、开设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目的、意义和具体做法,鼓励、引导群众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参合率。2006年度全市共印发《致农民朋友一封信》16万封,大、小宣传彩页12万张,宣传小册子3万份以及各种宣传标语和专栏专刊。市、乡镇(街道)、村各级和有关部门积极引导,逐村挨户广泛动员,极大提高了农民共济互惠的意识。
4、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围绕规范管理,我市多次组织新农合管理、经办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了经办机构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市财政划拨专项经费,为新农合管理中心、各乡镇(街道)合医办和各定点医疗机构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等必备设施,为全市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2006年8月,我市建成新农合计算机数字平台并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全市“信息管理系统联网”运行,对全市各乡镇(街道)和16个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参合患者医疗信息实行统一监管。
5、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按全市公立医疗机构的规模、服务能力、硬件设施等条件核定了16家“新农合”定点医院,紧紧围绕“为民、便民、惠民”工作目标,制定了定点医疗机构工作规范等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严格用药规
定,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实行“新农合”制度后,参合对象已从合作医疗中受益,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各定点医疗机构积极简化报销程序,做到参合对象当天出院,及时拿到报销补偿钱款,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6、加强基金监督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严格执行《xx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管理细则》,按照“钱帐分离”和资金封闭运行的要求,实行资金专户储存。各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管理中心、财政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开展补偿基金审核、补偿基金垫付与拨付基金工作。市新农合管理中心每天均做到网上巡视检查,做到基金使用“当天明了,当旬抽查,当月审核”,每月及时公示有关住院补偿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定期派专人负责各定点医疗机构巡回督查资金使用及病例核销情况,定期对基金运转情况进行督查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及时报送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新农合工作初步取得了“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卫生得发展”的成效,主要有: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极大提高了农民预防疾病的意识和抵御疾病的风险,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2)新农合制度实实在在为农民患者减轻了医药费用负担,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群众直接感受到党的惠民政策的温暖;(3)各定点医疗机构抓住新农合的机遇,强化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取得多赢成效,促进了医院的发展;(4)政府完善实施了医疗卫生、民政和有关部门互相配套的农村医疗救助保障体系,妥善解决了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等特殊群体的医疗救助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和共建和谐社会注入了新的内涵;(5)全市已形成“有病人帮我,无病我帮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博爱共济的文明意识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简介】推荐阅读:
邓州市新型邓州市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09-23
石界河新型社区建设情况简介07-06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问题07-04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答问05-3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报告07-14
新型农村文化建设06-11
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07-29
新型农村社区绿化论文12-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报销情况说明09-03
规范农村会计管理 促进新型农村建设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