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农村会计管理 促进新型农村建设

2024-07-29

规范农村会计管理 促进新型农村建设(精选10篇)

规范农村会计管理 促进新型农村建设 篇1

规范农村会计管理 促进新型农村建设

【摘要】随着全面实现小康,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农村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农村会计的问题也显得非常的重要,文章通过研究发现农村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规范农村会计管理,促进新型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会计,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再一次强调了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文件指出,实现全面的小康,建设全面的现代化,农村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依然占全国总人口的多数,离开农村,谈全面现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大的关键历史任务,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新农村建设的会计问题也显得更加重要。

近年来,各级政府、财政机关对会计的管理越来越重视,做了很多工作,会计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是这些提高和改善更多的是体现在城市和工业,对于农村和农业就涉及不多,农村会计存在很多的不足。

一、农村会计存在的问题

1、领导主体管理乏力。“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一章)。明确规定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工作,但是在现实工作中,财政局作为县一级的财政管理部门,它的管理工作更多的是县范围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对于农村会计的管理,涉及甚少,甚至是划归农业经济管理单位进行管理,但是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对于会计的专业性、规范性、科学性又隔行如隔山,管理起来相当别扭,有些地方干脆不管,这样就造成了农村会计管理主体比较混乱,对农村会计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2、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许多农村的会计人员素质都比较低,有些农村甚至没有固定的会计人员,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外出做个体生意,有的不愿意再干了,会计人员的更改相当随意,有的根本没有经过什么专业培训,会计从业资格无从谈起,会计核算更是一塌糊涂、账账不清、账实不符更是常有之事。

3、会计档案管理混乱。会计资料和会计档案对于会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都作出非常严格的要求,可是在农村会计中,原始凭证的收集、保管往往很混乱、很随意、记账凭证的制作更是乱七八糟,会计报表五花八门,有些农村还进行“口头保管”有些根本就没有保管,使会计工作的可控性和连续性难以实现。

4、缺乏监督和审计。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不可能象企事业单位一样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和专业的内控部门,再加上农村的分散性和偏远性,使得财政管理部门的管理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同时,村民作为最大的监督主体,往往受限于自身的素质、学识、意识、能力等方面的原因,没能更好的对农村工作作出有效的监督和审计

二、规范农村会计管理的建议

1、明确农村会计领导管理主体,加强领导主体管理力度。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一级政府应该明确规定农村会计工作的管理由财政机关,即财政局统一负责,加强财政局对农村会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具体并统一指导农村会计工作,从上到下,如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资格、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会计科目都要做到逐步规范合理。尽量做到领导明确、思路清晰,避免多部门重叠领导,多重管理容易产生混乱,甚至是互相推诿,空洞管理等现象。

2、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的素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会计待遇的提高,农村会计岗位的吸引力也会越来越大,也为农村会计的竞争上岗成为可能,有条件的农村,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对会计人员进行招考聘用,挑良选优,把德才兼备的会计人员录用到会计岗位上来,并逐步按照会计法的要求,严格按照持证上岗,凡是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一律不能上岗,此外,要注意保持会计人员的稳定性,会计人员不可以随便变更,会计人员的聘用要签订合同,合同规定一定的聘用时间,如无意外情况,双方不可以违约,会计人员的聘用要报经乡镇财政所备案,要按会计法的规定对会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并将会计人员的.培训计划纳入全村的发展规划,安排一定的经费进行保障,有条件的农村,可以选派会计人员到高校去学习、进修,还断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的素质。

3、加强农村会计监督和审计。由于农村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一般不高,工作方法、工作程序都不太规范,所以,监督和审计对于农村会计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财政局、财政所要创造条件,把村干部进行适当的培训,让村干部明白监督和审计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培训他们如何制订内部控制的制度,如何建立内部控制机构、如何进行内部控制,使各村的会计工作都能得到有效的内部控制,此外,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以加强广大农民的监督意识,使广农民自发加入到监督工作中来,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财政局和财政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村会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及时掌握农村会计工作的具体情况,并根据发现的不足进行有效的改进和指导,情节严重的,要送法律机关,依法严惩。

4、严格会计资料、会计档案的管理。各村要建立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会计档案的管理人员、建档、归档、查阅、销毁的具体办法,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原始会计凭证要按统一规定的格式和方法,进行收集、粘贴、装订。记帐凭证要根据原始凭证和对应的经济业务,用统一的会计科目做出规范的会计分录,根据凭证分别作出明细账、日记账、总帐等,在此基础上做好各种报表,月报,季报,年报,及时上报给财政所,并公开给村里的村民。各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要统一使用财政局财政所规定的格式和纸张,便于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玉生. 加强农村会计队伍建设提升农村财务管理水平.中国集体经济..33

[2]陈前金. 建设新农村必须抓好农村会计队伍建设和财务管理工作. 农村财政与财务..9

[3]曹红梅. 农村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苑..9

规范农村会计管理 促进新型农村建设 篇2

1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农村产业融合的新型互联网建设重要性分析

农村产业融合是基于现代新型技术或制度所产生的农村产业一体化发展, 通过渗透、重组等方式创新农村产业新的功能、模式和形态, 增强农业生产活力与农村产业增值, 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增加农村收益的新兴发展模式, 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这些年发展很快, 已经不断被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 成为人们手中的一种工具, 在各个产业领域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互联网已经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甚至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互联网已经在城市很多产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产生了更多的新兴行业, 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不断创造价值促进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占有重要地位, 农村产业融合是农业经济模式的创新性转型, 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发展需求。城镇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的手机、分析与应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极大促进了产业融合的创新发展, 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多经济价值, 我国是农业大国, 而农村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及数据利用率上却远远落后于城镇。农业经济转型需要产业融合, 而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先进的技术支持, 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的应用将会使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时更加方便快捷, 在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下, 农村产业融合对先进技术的需求将会与日俱增。将大数据、云计算融入到互联网中形成了现代新型互联网, 农村现代化建设已经离不开互联网, 而农村产业融合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新型互联网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在农村产业融合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2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新型互联网建设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从全国来看从东向西逐渐降低, 平原、丘陵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山区农村, 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存在必然的联系, 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优势不同, 产业发展侧重就不同, 例如资源丰富的地区以第一产业为主, 靠近城镇的地区以第二、三产业居多。西部山区农村在第一三产业融合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部和东部地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优势明显, 产业融合程度远远高于西部农村。新型互联网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 基础设施落后

新型互联网需要大容量的存储设备、服务器群、数据采集设备、应用软件及各类终端设备等相关设施, 在农村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远远落后于城镇。由于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农村的应用成效还没有显现出来,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增长较慢, 因此投入力度缺少一定的信心。

2.2 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

以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的农村新型互联网作为新兴的技术工具, 很多人还没有注意到它在农村产业融合甚至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因此现有的政策支持体系很多已经不适用新型互联网建设的发展需求, 而新的体系论证研究和构建速度比较缓慢, 没有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就缺少新技术发展的合理引导和开发利用。

2.3 应用服务延伸尚浅

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掌握在少数大型企业手中, 这些企业也是新型互联网应用服务的主要目标, 农村的数据量信息十分庞大, 但是用于收集、分析的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却很少被应用, 信息不能有效开发利用, 农村市场不能依托先进技术进行拓展而造成大量资源被浪费。

3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新型互联网建设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和途径及运行管理机制研究

3.1 具有农业特色的产业融合创新研究

普通农村互联网一般是指农村地区可以通过电信行业运营商上网进行浏览、娱乐、社交等操作, 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信息使用权利。随着农业经济不断发展, 农村产业融合成为了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对互联网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融合了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新型互联网不仅强化了功能, 而且对互联网应用进一步延伸, 尤其提升了农村第三产业中信息服务能力, 信息服务与农业生产、农业制造等产业的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体现, 更是具有农业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农村新型互联网将农业特色有机结合到云计算、大数据中去, 形成农业特色信息服务支持系统, 例如河北省西部山区农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第二三产业比较薄弱, 但是农业资源非常丰富, 利用农村新型互联网根据消费需求推动农业生态旅游, 打造农村文化产业品牌, 拉动农业定向生产加工与消费内在需求;河北中东部平原及沿海地区, 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依托新型互联网实现农业网格化发展, 运用分析计算功能促进农村产业集群化发展, 围绕城市资源推动农村产业延伸、建立生产加工短链和循环经济优化资源配置, 是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支撑。因此加快推进农村新型互联网建设是创新具有农业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重要举措, 更是深入发展现代农业和提升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保障。

3.2 具有农业特色的大数据、云计算应用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互联网系统建设研究

农村新型互联网的应用是体现在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服务支撑, 需要的是符合农业发展需求的定向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 将先进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加工、制造、销售、服务等每个产业环节中, 利用新型互联网整体功能服务于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外部需求拉动力和内部发展驱动力, 形成农村经济效益增加支撑体系。互联网是云计算、大数据的基础, 新型互联网最终面向用户使用的界面是网站, 现有农村信息服务网站功能比较简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需求, 网站信息服务功能亟待增强、扩大与拓展。首先, 增加社会上农业网站的信息存储量, 加快信息更新频率, 拓展信息来源和种类。其次, 政府和企业加快自建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不断收集该地区人口信息、农业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企业信息、消费信息、生产信息、销售信息、物流信息等各类特色数据, 通过整合利用为农村新型互联网建设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 自建数据在信息共享平台上的半公开化被用户使用, 根据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收入水平对特色资源数据使用适当收取费用成为数据收集的资金来源之一。建设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的农村产业融合信息服务系统, 本系统首先通过互联网多数据进行抓取搜集, 形成庞大的农村信息数据群并进行存储, 然后对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新型信息服务系统具有网上个性化的信息定向分析、查阅、在线咨询等服务, 用户通过条件筛选对所收集存储的信息进行过滤并按照自身要求进行一定的分析, 分析结果以推送的形式进行查阅, 还可以在网上向农业专家进行在线的咨询。

3.3 新型互联网运行管理机制建设研究

农村新型互联网建设要立足于农村, 结合农村实际情况进行农村产业升级。首先要树立服务新理念确定服务主体。农村新型互联网建设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基础, 以农民和消费者为主要服务对象, 以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经济发展为目标, 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其次要转变服务管理模式和机制, 改变企业垄断式运营管理模式, 建立政府主导和农村主体监督, 企业市场化运作与服务管理机制, 多种渠道合理获取农村产业全面的信息数据并分析利用, 不仅有企业和市场信息, 更应该加入农民和消费者的相关信息来完善资源储备, 建立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新型互联网服务管理组织体系, 完善配套管理设施与人才配备, 紧跟农村市场发展特点进行开放式定向服务运营管理, 精简农村市场运行的中间环节, 节约资源与降低成本, 促使农村产业加快升级转型速度。

4 新型互联网建设运行的保障措施

4.1 资金投入保障

资金是农村产业融合的动力, 更是新型互联网建设的基本保障。利于农村产业融合的新型互联网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农村政府和企业都是极具诱惑力, 政府与企业在市场运营机制下通过不同侧重点联合对新兴互联网基础设施及后续发展进行可持续性资金投入, 政府侧重对农业产业融合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 农村企业则主要对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 新型互联网建设所需资金从不同方面获得了补充, 政府和企业也在投入和运行中满足了自身的利益需求。

4.2 配套制度保障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新型互联网适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相关制度的保障, 新型互联网和农产业结构升级作为现代新事物, 现有的制度已经不能使用或者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为了不被制度所束缚, 需要对制度进行修改或重新制定, 不断加强政府的重视程度, 要在较短时间内修改和制定适应新型互联网建设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制度, 尤其在人才建设、持续发展、市场运营、设施建设、产业融合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构建合理的配套制度保障体系, 积极促进农村新型互联网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4.3 培训教育保障

农民对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熟练使用新型互联网技术才能有效促进农村产业合理融合发展。其一, 政府与企业依托各自优势为从事农村产业融合的农民创造一条龙式培训教育模式, 政府组织政策与理论的解读和宣讲, 企业主要负责技术支持与实践培训, 政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才会起到良好的培训教育效果。其二,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中对先进技术的教育培训, 尤其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增加学习力度和实践时间, 确保学生扎实掌握并可以熟练应用先进技术到现代农业中去。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农村产业融合中的优势, 多数学生为农民子弟, 他们更为了解农村, 学校结合学生特点设定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扎根农村才能服务农村, 让满足农村产业融合的新型互联网建设延伸的农村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武庆虎.基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 (7) :22-23.

[2]王璐.立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的探索[J].科技经济市场, 2015 (5) :40-41.

规范农村会计管理 促进新型农村建设 篇3

关键词:规范;农村集体资产;发展

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当否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经济利益和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同时是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是诱发干群关系紧张的焦点问题。本文拟结合我镇村集体财务管理的工作实际,就规范和完善村集体财务管理提出对策建议。

一、加强集体资产的财务管理,保护集体资产安全、完整

1.明晰产权、摸清家底,做好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的界定和产权登记,建立健全集体资产台账。首先成立以县、乡、村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清产核资小组,对村级资产进行全面彻底清查,对现有的资产进行产权界定与价值评估,对账存实亡的资产要按规定程序核销,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存量、结构、分布和运用效益,了解整个资产状况,明晰资产所有权,并进行产权登记。其次,根据清产核资的结果建立资产台账,做好集体资产的登记工作,作到账实相符,并及时反映资产的使用及其变动情况,防止资产的流失,确保集体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2.提高集体资产的运营效益。建立集体资产年检和报告制度,以利于切实掌握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了解集体资产增减变化和保值状况,防止集体资产的流失。村集体组织将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源和经营项目发包给承包人经营时,要按照“公开、公平”的原则进行,并要按照国家及相关规定和要求,签订承包合同,把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指标量化,纳入承包合同,明确双方的利益关系。在指导合同签订、变更、解除、鉴证、检查、监督承包合同履行和调解承包合同纠纷等方面要形成工作规范,按照原则办事。时刻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3.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现阶段,村级专项资金主要包括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征地补偿费、“一事一议”资金等。首先,加强新农村专项资金的管理。新农村建设资金是国家支持农村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事关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成败。对新农村专项资金要专户存储、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专款支出须由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后,上报镇相关部门审核,防止挤占挪用。其次,加强对征地补偿费的管理。征地补偿费的规范管理,是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有效防止圈占土地,乱占滥用耕地,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二、搞好村级财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

村集体经济组织要严格按《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和有关文件要求,将村级财务活动情况定期、如实进行公布,接受村民监督。本着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出发,凡属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村内重大事项都必须向群众进行公开。如:财务预决算、各项收支、债权债务、“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机动地、荒山、池塘等资产的发包、固定资产的购置或变卖、房屋出租、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土地征占用补偿费、退耕还林补助、计生奖励补贴、农村合作医疗补贴等都必须进行张榜公布。财务公开应当及时,并做到每季或半年公布一次财务收支情况,年终公布各项财产、债权债务、收益分配、专项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财务公开的数据要真实,公开的内容要存档备案。每次公开后,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要及时召开党员会议、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对村民提出的疑问,要及时作出解释,对村民提出的要求,要及时给予答复;对村民不赞成的事项,应当坚决予以纠正。

三、加强对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力度

农村财务审计是村级财务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一项有效的事后监督制度,对于预防腐败、震慑违法乱纪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县级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力度,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和人员,按年度制定审计计划,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审计,同时加强审计机关对村级财务的审计力度,扩大审计面。同时乡镇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有一名专职审计人员,依法配合县级农经部门开展村级财务审计和村干部离任审计,对村办公经费、新农村专项资金、土地资源发包及上缴款、土地补偿款以及“一事一议”筹资款等,应当定期进行专项审计,重点审查筹资和支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杜绝非法立项、层层加码、隐瞒截留、挤占平调、侵占挪用和挥霍浪费等现象发生。审计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向群众公布审计结果,落实处理意见。

四、抓好村级财会队伍建设

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稳定财会人员队伍,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至关重要。村主要干部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村的财会人员,会计和出纳要分设,财会人员必须实行持证上岗,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村财会人员队伍的管理,认真做好村级财会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使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同时,通过举办培训班、开设业务知识讲座以及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认真组织财会人员学习会计法规和政策,教育和督促他们自觉遵守财经纪律,坚持原则,爱岗敬业,廉洁奉公,要保护和支持村级财会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障其合法权益,促使其切实担负起对村级财务的管理职能,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

不断提高乡镇农经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是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奠基石,因此,要做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县乡村三级干部及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人员的长期共同努力。

规范农村会计管理 促进新型农村建设 篇4

群关系。基层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纪检部门应立足于健全教育引导、制度约束、监督防范、惩处震慑、基础保障几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农村干部从政行为,切实改进方法,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村和谐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一、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村居基层党员干部廉洁自律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是基础。对于村居基层党员干部,要立足实际,应因地制宜、分层施教,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之中,贯穿于村居基层干部培养、使用、管理的各个方面。

一是突出教育的针对性。以村居“两委”班子成员为重点,组织学政策、学法律条规和工作方法等,突出抓好党的宗旨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同时,针对基层党员干部的不同实际,采取上廉政党课、做专题辅导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点题教育和培训,提高其法律素质、政策水平和依法依纪办事能力。

二是突出教育的示范性。大力宣传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优秀基层干部,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现身说法、现身说教,教育引导身边的人。充分发挥正面事迹的示范激励作用和反面典型的警示震慑作用,以案说法,以案讲纪。

三是突出教育的广泛性。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拓宽教育范围,宣传惠农政策、法律法规和党纪条规及基层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定期播放反腐倡廉影视片,做到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不断扩大教育的参与面、覆盖面和影响面。

四是突出教育的娱乐性。充分利用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组织演出基层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政文艺节目,寓教于乐;充分利用文化大院、廉政书屋等文化阵地,开展读廉政刊物、评文明守法之家活动,寓教于理;以“六进”为契机,创建廉政文化一条街,书写廉政警言、张贴廉政宣传标语等,寓教于思,不断增强基层党员干部廉政勤政意识,促进村居社会和谐稳定。

二、进一步健全制度,形成村居基层党员干部的约束机制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是保证。要始终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基层党员干部培养、使用、管理各个环节,将制度融入到日常管理中,用制度加强对村居基层干部的约束。

一是健全村居财务各项管理制度,切实规范村居干部的用钱行为。全面推行“村财街管”,对村居账目和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记账、统一建档、统一票据、统一开支标准、统一制度,形成镇街会计中心管帐不管钱、村居管钱不管帐、民主理财小组行使理财监管权的新型财务监管制度。选好理财小组成员,参与制定村集体财务计划,认真检查、审核财务账目。进一步强化村居财务审计,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确保村居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是加强对农村基层行使权力的制度制约。认真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基层党组织生活会制度,健全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述职述廉、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防止权力失控,行为失范。

三是严格执行村居中小工程招投标制度。重点监察工程建设中资金的使用管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工作人员的勤政廉政情况,杜绝“工程上马,干部落马”的现象发生。

三、进一步加强监督,构筑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廉政预防机制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监督是关键。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不仅是确保农村党员干部少犯或不犯错误的重点环节,同时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村居两委班子的监督。加强对两委班子主要工作、重点环节和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将述职述廉工作拓展延伸到村两委班子,作为村居两委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目标管理考核的内容之一,接受群众评议,实施“一票否决”制。

二是进一步强化群众监督。坚持以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为重点,“凡是群众关心的,凡是群众想知道的,凡是群众有疑虑的,都要公开。公开内容要包括村居两委会议的决策、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困难户减免、土地征用补偿及拆迁、水电费标准及收缴、干部工资及补贴、招待费以及涉及村居民利益、村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等事项,真正做到公示公开横到边,纵到底,不遗漏。公开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方面要实现以公开栏公开为主向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公开的转变,另一方面要实现由单方操作方式向双向互动方式的转变,确保村居务公开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方便群众监督。

三是

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要加强对村居财务经常性的审计检查,要求每半年对各村财务至少审计一次,重点审计检查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干部拖欠公款、集体资产和村居财务公开等方面的情况,对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促进村居财务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迈进。

四是进一步完善村居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规范和纠正基层干部中存在的作风不

实、职务消费、滥用职权、参与赌博和封建迷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积极发挥村居党风廉政监督员和信息员的信息反馈作用,及时掌握和调处基层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动态。

四、进一步严格惩处,震慑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法乱纪行为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惩处是手段。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查办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作为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一是建立健全畅通的信访工作有效机制。实行领导带班、全天候接访制,并成立下访工作队,定期进村入户现场受理群众投诉。二是建立反应灵敏的信访网络体系。建立各级集信访接待、矛盾排查、法律援助、政策咨询为一体的信访服务中心,做到敏感信息“及时上报”,重大信息“紧急上报”,及时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和倾向性、苗头性的信访问题。三是建立迅速化解问题的机制。以查案为突破口,不断强化办案工作机制,重点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的违纪违法案件以及发生在基层的以权谋私的案件,加大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达到查处一案、治理一线、警示一片的效果。

五、进一步夯实组织基础,完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保障机制

规范农村会计管理 促进新型农村建设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沼气项目管理,规范项目建设,保证项目质量和投资效益。根据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农业部《农村沼气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应坚持五项原则:一是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先在畜牧业发展区、优势农产品重点区、新农村建设区、退耕还林区发展沼气。二是坚持与养殖业发展相结合,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排放和资源化利用。三是坚持与环境整治相结合,沼气建设要与改圈、改厕、改厨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是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企业)自愿相结合,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五是坚持建管并重,加强服务,确保沼气建设效益长期发挥。

第三条 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实行计划归口、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分级实施的管理体制。

第四条 沼气项目建设与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县(区)农村能源管理部门是户用沼气、乡村服务网点项目法人,养殖企业业主是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法人。项目法人对项目建设、工程质量、资金管理及建成后运行管理等负责。

第五条 严格落实国家、省审批下达的沼气投资计划,确保投资计划和建设任务100%完成,项目资金100%落实到项目,项目验收合格率100%。凡不能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或项目质量不合格、资金管理使用不当,没有通过验收,或被国家、省、市抽查、审计发现项目、资金有弄虚作假现象,受到国家、省、市通报,将取消该县(区)下一申报沼气项目资格。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六条 户用沼气项目、联户沼气项目由农户主动申请,申报建池户要相对集中且有足够的发酵原料(粪便或秸秆)。

第七条 乡村沼气服务网点项目由县(区)农村能源主管部门规划布点,每个网点服务范围在300户左右。

第八条 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申报主体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畜禽养殖企业、经济合作组织或行政村村委会,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养殖规模原则上要求生猪存栏3000头以上,奶牛存栏200头以上,肉牛存栏500头以上。

2、应具有落实自筹资金的能力,具有消纳沼渣沼液的农田、园林或渔塘。

3、建设地点应符合规划、建设、土地、环保部门要求,落实用地及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具备开工条件。租用土地的养殖场土地租期剩余使用年限要在10年以上。第三章 申报与审批

第九条 农村沼气项目由县(区)农委(农村能源管理局)、发改委共同行文申报。户用沼气和乡村沼气服务网点项目要同时报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附建池农户名单。申报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必须委托具备农业或环境工程乙级以上咨询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提供县(区)规划、建设、土地、环保部门对项目建设的 意见和县(区)财政部门出具的资金配套承诺函。

第十条 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省发改委、省农委审批。

第十一条 在国家、省投资计划下达后,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建设单位要委托具有农业或环境工程乙级以上设计单位编制项目初步设计文件,报省农委、省发改委审定。开工前将设计的施工图纸送省政务中心农委窗口审核备案,施工图设计要严格按项目初步设计批复中的内容和规模设计。

第十二条 户用沼气项目和沼气服务网点项目在国家、省投资计划下达后,项目县(区)要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由县(区)发改委和农委联合上报市发改委、市农委,由市发改委、农委审核后实施。

第四章 建设内容

第十三条 户用沼气项目建设内容是“一池三改”,即每户建设1处8m3沼气池,同步进行改圈、改厕、改厨。有条件的可同步进行改路、改水、改院,营造生态家园,体现综合效益。具体要求是:

(1)沼气池。容积为8m3标准沼气池,合肥地区重点推广抗膨胀土水压式沼气池,能够自流进料,手动抽渣器出料。地脚梁、尖刀撑、腰箍、池底(必须是锅底)以及进料口、出料口与池体结合部分要配足钢筋。

(2)改圈。圈舍要与沼气池相连,水泥地面,猪粪尿自流进入沼气池;

(3)改厕。厕所与圈舍一体化建设,与沼气池相连,厕所内要安装蹲便器,鼓励配套沼液冲厕装置。(4)改厨。厨房内的沼气灶具、沼气调控净化器、输气管道等安装要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输气管、脱硫器不能靠近火焰上方。

第十四条 沼气服务网点建设。

(1)乡村服务网点建设。应达到“七个一”标准,即1名以上持证沼气技术人员,一处服务场所、一处原料发酵贮存池、一套进出料设备、一套检测设备、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做到服务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配件、有原料。能够承担建池指导、配件供应、简易维修、信息服务和重大疑难问题联系上报等工作。

(2)县(区)服务中心建设。主要配备沼气技术巡回服务多媒体车、大功率远程进出料车、应急处理专用摩托车、培训和教学设施设备、实训场地及工具、维修工具和检测仪器、“一站式”服务业务用房等。主要职能是受县(区)农村能源主管部门委托,管理乡村服务网点,开展技术轮训、巡回指导、应急处理、配件供应、大修服务、试点示范、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服务。

第十五条 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在人畜分离、实行小区集中养殖的村,以畜禽粪便污水为原料,建设沼气工程,向附近农户提供沼气。每处养殖小区集中供气沼气工程以供气50户为基本建设单元。以“一池三建”为建设单元,包括沼气发酵池、贮气柜、原料处理池(粪便或秸秆)和沼气供气系统(沼气净化、储存、输配、计量和利用装置)。

第十六条 联户沼气工程。以养殖农户为核心,以相邻10户为单元,建设沼气池,配套进行改厨,通过输气管道实现集中供气。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沼气池、沼气管道、灶具等。第十七条 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内容应包括原料预处理、厌氧消化系统、沼气沼肥利用设施。具体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批复执行。

第五章 项目管理

第十八条 户用沼气项目建设应严格执行国家池型标准、质量检查验收标准、施工操作规程、管路设计规范、施工安装操作规程、发酵工艺规程等规程和标准,逐户设计,统一施工。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应符合减量化收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原则,按《沼气工程技术规范》和《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设计规范》国家行业标准设计和施工。

第十九条 沼气建设实行职业准入制度,从事沼气池建设的施工人员必须获得“沼气生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承担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具备农村能源二级以上或环保工程三级以上资质,外省有资质的施工企业必须在省农委备案。

第二十条 农村户用沼气灶具及配件,沼气服务网点抽渣设备、检测设备、维修工具及配件等,必须公开招标采购。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根据资质、业绩及合理报价,择优选择大中型沼气工程施工单位,优先考虑具有从事沼气工程建设经验的施工单位。坚决杜绝工程转包和违法分包现象。

第二十一条 户用沼气项目建设实行合同制、审计决算制和竣工验收制。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审计决算制、工程竣工验收等制度。沼气项目的设计、施工、技术服务等要依法订立合同。户用沼气项目建设应由专业施工队(公 司)承担,施工队要包建设、包质量、包建后服务。推广机械化施工,专业化分工,流水线作业的建设模式。大中型沼气工程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标准、规范进行施工。

第二十二条 县(区)农委(农村能源管理局)和发改委应加强对项目建设进度、施工质量、建后服务的监督检查。户用沼气项目要通过试水、试压合格后,方可投料。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应委托具备相应监理资质的单位对施工全程监理,做好现场监理记录。

第二十三条 项目县(区)要按时上报沼气项目建设进度、资金进度、投资完成等项目进展情况。

第二十四条 加强档案管理。

1、户用沼气、养殖小区、联户工程和乡村网点档案应包括:(1)项目申报资料、(2)省、市审批下达计划、(3)县(区)实施方案、(4)实施方案市级批复、(5)项目变更资料、(6)采购合同、施工合同、(7)公示材料、(8)组织、督查、宣传方面材料、(9)审计报告;(10)县(区)级验收报告、(11)县(区)级工作总结、(12)市级验收意见书、(13)项目户(乡村服务网点)花名册。户用沼气还要做好永久性标志现场标记和入档工作。

2、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期间在施工单位立档,竣工验收后,施工单位应将有关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的文件及技术资料移交业主单位,同时报县(区)农村能源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户用沼气项目和乡村网点项目应在项目下达当年完成。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应在项目规定时间内完成。列入民生工程的项目,必须当年完成建设任务。大中型沼气项目在投资计划 下达后6个月不能开工,将收回资金,重新调整项目,且3年内不得申报沼气项目。

第二十六条 项目完成后,应委托县(区)审计部门或有资质的审计机构对项目进行全面审计,并出具项目审计意见书,作为验收的主要参考材料。

第六章 资金使用与管理

第二十七条 农村沼气项目资金应单独核算,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第二十八条 沼气国债资金主要用于灶具及配件、主要建材的购置、技工工资、对农户的直接补贴及按国家规定开支的其他费用,其他开支不得使用国债资金。

第二十九条 项目资金使用要做到账实相符,票据合法。第三十条 大型沼气工程建设资金实行县(区)级财政拨付制或报账制管理,由县(区)级财政拨付到中标施工单位,不得直接转入项目建设单位。

第三十一条 项目县(区)财政要按照国家审批下达项目总投资的5%落实项目管理经费。

第七章 项目验收

第三十二条 户用沼气、养殖小区、联户工程和乡村网点项目由项目县(区)自验合格后,报市农委申请市级复验。

7(2)市农委组织验收组随机抽验2个项目村10%项目户、30%服务网点进行核验,形成验收报告,报省备案。如果是民生工程还要对项目县(区)进行考核评分。

第三十三条 大中型沼气工程验收。施工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工程进行决算和项目审计。项目主管单位组织工程建设单位(业主)、设计单位及有关建筑、农村能源、环保工程、消防等方面专家进行工程验收,验收合格后,县(区)农委、发改委行文申请省级农村能源主管部门对工程进行竣工验收,报市级备案。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规范农村会计管理 促进新型农村建设 篇6

三、基金管理使用情况。基金管理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对基金实行管用公开、封闭运行,做到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管专用即“银行财政见钱不见账,合管办见账不见钱”,确保了基金安全。截止目前基金使用率达52%,其中门基金使用率达22%,门诊基金沉淀过多。每月基金使用情况编制成简报下发各乡镇、县委、县政府、各科局等有关部门,较好的落实了财务公开。

四、基金使用情况。

1-8月份合作医疗补偿金按就诊医疗机构流向分布

单位:元、人次

项目 乡镇卫生院 县级医院 县以上医院 合计 住院 人次 1553 2917 688 5158 补偿金额 742272 2264758 1350441 4357471 住院总费用 1688142 6388175 6643727 补偿比% 44352030 例均住院费用 ***4 例均补偿额 4787761963845 住院分娩 人次 228 506 0 734 补偿金额 17830 50520 0 68350 例均补偿额 781000 9

3门诊

人次 19184 0 0 19184 补偿金额 670166 0 0 670166 例均补偿额 35 0 0 35

1-8月

五、基金监管情况。

合理检查、用药、治疗、收费等形成的费用,按相关制度予以核减,1-8月共核减定点医疗机构不合理费用14908元。

七、存在问题

2、高额的筹资成本影响了新农合制度的健康发展。目前筹资工作采用的是“一年一宣传,一年一发动”的方式,组织工作人员(镇干、村干、村医及镇卫生院医生)深入农户宣传发动,筹资时全县各级干部出动,走村串户,从农民手中每收取15元合作医疗基金,至少要耗费成本1元,间接成本也较高。如果长期采取这种高强度、高成本的筹资方式,必将影响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

3、农村医疗机构的服务还滞后于农民医疗服务需求。引导农民就近医疗,使乡镇卫生院成为农民看病的首选,是合理利用有限卫生资源和减少医疗费用支出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县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条件差、设备短缺、医疗业务骨干缺乏,医疗技术水平和基本服务功能与广大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还有较大距离,导致我县71%以上的参保农民到县级或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就医,加大了农民医疗费用支出,增加了农民看病负担,增加了合作医疗基金风险。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制还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还有盲区和误区,部分参合农民对新农合期望值过高,认为只要加入了新农合就包医百病并全额报销,一旦补偿额小于期望值,就对政策产生怀疑。在去年底筹资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部分乡镇为了快速收取新农合筹资款,实行突击宣传动员,既没过细宣讲政策,还存在夸大新农合保障作用的现象,从而形成农民对新农合的模糊认识。二是还不能实现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使用情况进行随时监管。三是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投入不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运行汇报材料》来源于范文大全网,本站为所有正式会员免费提供文章查找帮助。欢迎阅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运行汇报材料。

浅析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 篇7

一、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欠规范。

1、集体资产、资源登记不全面, 有的村干部对村财

乡管有抵触情绪, 自己花销不自由了就留一手, 把应该登记造册的资产、资源留一少部分以备后用。有些资源闲置的时侯没有价值, 没有被登记台账, 也无法进入财务管理, 一旦资源被开发利用就产生了价值而且价格的高低没有标准, 非常容易造成资产、资源的价值的流失, 更谈不上资产、资源的保值和增值。2、发包、租赁存在违规操作现象。资产、资源的发包租赁制度虽健全, 但并不遵守规章制度, 在程序上不规范, 不进行合同鉴定, 合同条款不全, 相关权利义务不明确等。3、不良资产比重大。农村集体资产中的呆账、坏账、死账不及时处理, 应收款项滞留沉淀, 收不回来, 固定资产、库存物资存在财实不符的现象, 虚增了村集体资产, 造成账实不符失真的情况。

(二) 票据管理欠规范。

村财乡管后, 票据的领取、收回有专人管理, 并对收回的票据逐联核对, 理顺了票证管理制度, 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1、票据使用不规范, 没有按票据要求使用。例如, 应用承包费专用票据而用了统一非营业性票据;2、报销票据欠规范, 自制票据多, 农村成为工程承包商、商店逃避税款的港湾。只要村上不开税务发票, 就在价格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村上为了少几个钱就不开正式的发票了。现在农村也存在客观现象, 有的村经济差, 一小商店、一些村上项目包给当地农民干确实没有税务发票。

(三) 报销审批不到位。

1、审批不够规范, 报销票据注重合法性而忽视合理性。

报销票据时, 从手续上、内容上、都符合财务规定, 但从村实际出发并不合理。例如, 村有两间80平方的办公室, 一年却要报10吨煤款。筹资筹劳项目没有跟踪审计, 它的工程量所需资金与报销金额是否合理很难判断;2, 收款不清, 存在坐收坐支现象。一手交收款票据, 一手交支出票据。

(四) 会计账务处理欠规范。

1、报账、记账不及时, 村报账员拖拉, 不注重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时报账。

当日的业务拖到下月, 今年发生的业务, 拖到下年去报。2、在新农村新形势下, 筹资筹劳制度的推行存在会计处理的模糊不清, 需要进一步明确核算方法。3、会计档案管理不规范。很多乡镇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影响没有单独的档案室, 村报账员不重视档案资料的管理, 档案整理时间过长, 涉农文件及其他各口的统计报表不全。电算化数据档案没有及时考贝, 电脑一旦中毒, 影响数据的档案的连续性。

(五) 民主理财与财务公开不规范。

1、有的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不认真负责;

2、有的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缺乏财务知识, 做表面文章:3、村干部用自已的亲信当小组成员。4、财务公开内容过于笼统不全面。5、财务公开拖拉不及时。

二、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 提高认识, 明确职责, 加大集体资产的监管力度。

镇、村两级领导必须提高村级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按照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程序严格要求, 特别是领导干部从自身出发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明确各岗位职责。镇村两级领导要提高集体资产监管意识, 加强每一项资产、资源的管理, 并针对不同的资产、资源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对入账的资产、资源有变动的及时报到镇里, 进行账务处理, 对资产资源的出租、发包、必须经集体村民代表大会讨论, 进行集体决议, 杜绝暗箱操作;对于没有上账的资产资源在产权转移时, 通过有关机构进行科学评估其价值, 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走出重钱轻物的管理误区, 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财务管理力度。

实施村财乡音代理制度以来, 建立了十余项财务管理制度, 有效地规范了村级财务, 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票据管理、传票的传递、会计档案的归档等都要严格执行规范化财务制度, 执照规范程序进行财务管理。

(三) 强化财务审计监督, 加大惩戒力度

审计监督是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的有力保障。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加强审计力度, 时时监控,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对重要的业务或岗位要进行经常性稽核;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项检查, 以内部日常审计为主, 以定期审计和专项审计为辅。对问题票据绝不审批, 对违法违纪人员严肃处理, 决不手软。

(四) 真正发挥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作用, 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规范农村会计管理 促进新型农村建设 篇8

关键词:管理体系;信息化;现代化

自从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来,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各地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试行)》(人社部发〔2009〕161号)及新农保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以山东省莱州市为例,莱州市全市人口85.8万人,1992年开始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于2011年开始实行新农保,2010年之前,参保人员有352503人,现已达到参保人员497885人,其中享受待遇人员达到 18430人。虽然已经建立起一整套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系,但由于管理人员少,参保群体庞大,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好信息化管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为一项必须完成的课题。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存在的

问题及现状

一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系统中个人信息不完善。因为最初信息采集是手工操作,不可避免出现差错,再加上开展老农保时使用的是第一代身份证,需要进行升位工作。而基层社会保障部门人手少,业务量大,势必影响工作的开展。因此深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信息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设备资源和信息资源,为不断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费征收和发放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应该牢固树立效率观念、应用观念和服务观念,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费征收服务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二是现在社会养老保险分为机关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征收机关不同,各自的信息系统独立操作,不能很好地做到信息共享,并且全国信息不联网,无法核对出参保人是否在别处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致使出现重复参保、重复享受待遇的现象。虽然根据人社部的比对数据进行了停发、追缴,但运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二、现阶段对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的

意见及建议

(一)做好参保人员的信息采集工作,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的基本

在信息采集中使用第二代身份证阅读机采集参保人员的基本信息,解决手工录入容易出现失误的问题,在采集的同时应注意与参保人员本人核实相关信息,同时使用活体指纹仪采集指纹数据,为以后养老保险待遇的享受做好基础工作。

(二)构建网络体系,促进信息共享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与社会各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外部环境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化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加强部门协调,实现横向联合,研究、探讨实现与银行、公安、机关保险、职工劳动保险等部门实施联结的途径,以连通和共享社会相关部门的动态信息,实现与相关机构横向和纵向的信息交流、协作。与公安部门联网,使参保人员的个人资料快捷、详实;与银行联网,实现缴纳保费和每月发放的养老金能够即可入账;与机关保险、职工劳动保险部门联网,能够有效地避免重复参保和重复享受待遇的现象,将冒领养老金的现象扼杀在摇篮中。安全、高效地发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职能,更好地为广大参保人员服务。

(三)加强技术与业务密切配合,促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现代化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从一定意义上讲,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改革过程就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化过程。但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保费征收业务、养老金的发放始终是核心,处于主导地位,信息技术是实现保费征收业务、养老金的发放不可缺少的手段,在保费征收、养老金发放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中,基层劳动保障所人员和市处业务经办人员是软件的具体使用者,他们应对录入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负责,信息管理部门应对这些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和使用建议,检查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只有妥善处理技术与业务的关系,才能真正利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系统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征收全过程实现严密监控和管理;才能真正保证保费管理数据准确、统一和规范,才能真正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化高速发展,迅速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现代化。

(四)建立信息安全体系,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要建立规范严密的安全防范体系。在完善信息安全防范制度、落实安全目标责任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应用数据逐层建立安全防范体系,实行集中管理,分散控制,使危险点、风险点尽量分散。要级级设防,在多方面结合运用多种手段来防范攻击,特别应该注意要严格按要求对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防毒软件的升级。在信息安全问题上,树立舍得花钱保安全的思想。对关键部位的设备,可采用双机并行模式,防止单台设备故障造成系统不能运行的问题发生。针对目前各信息系统数据集中带来的风险,以及数据庞大,采用手工处理备份周期长、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差、可恢复性差的情况,采用先进的数据备份系统和相关设备,对各软硬件系统进行比较全面的备份,建立自动备份系统,降低数据集中后的运行风险,最大限度地保护数据的实时性和完整性,真正能做到突发事件造成数据损坏的及时恢复,避免灾难发生。

(五)夯实保费征缴、养老金发放基础,实现流程信息化

目前,计算机应用已涉及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的各个方面,保费征收及养老金发放业务流程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系统操作流程必须保持一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系统操作流程中的管理权限和管理环节的划分与保费征收及养老金发放业务流程中的管理权限和管理环节的划分必须保持始终一致。保费征收及养老金发放业务流程改变必须兼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系统操作流程改变,制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系统操作流程,必须进一步规范保费征收及养老金发放业务流程。要按照现代科技的运行规律和特点对现行保费征收及养老金发放业务规程、流程和体系进行重构,主动调整不适应现代化管理的单项制度和内部规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处理和网络传递效能。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真正实现利用计算机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监控。■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山东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管理暂行办法和技术规范的通知[Z].鲁人社办发[2011]72号.

[2]倪大兵,方铭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01).

规范农村会计管理 促进新型农村建设 篇9

关于加强农村食品卫生监督管理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提案

【标题】关于加强农村食品卫生监督管理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提案

【提案者姓名】李积敏

【界别】农工党

【提案日期】2009年10月1 日

【内容】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要论断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与社会和谐内在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更加自觉、更加深刻、更加系统的高度。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科学内涵,对于全面把握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自觉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我国有60﹪的农村人口,农村社会和谐对全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咸阳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多数,农村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对我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已向小康水平迈进。但是,由于广大农村有很多属于偏远地区,食品卫生安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一些食品过分地使用添加剂、防腐剂、色素等,还有的把一些过期食品改头换面后低价销往农村,有一些农村的食品加工厂、加工摊点无证经营。鉴于目前农村食品卫生出现的问题,就加强我市农村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及建议:

一.农村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小、散、差,业主对于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掌握不够,违法行为呈现出流动性、隐蔽性等特点,是我市农村食品安全存在隐患的主要所在。但一方面小作坊所产的食品在有些地区还是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必要来源,另一方面也是农村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重要手段,此外,这些小作坊也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对富余劳动力分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食品小企业小作坊,质监局应按照“既要管好,又要便民”和“规范、整顿、提高”的要求进行监管,主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监管工作:①必须保证最基本的质量安全卫生条件,不够条件要改造,改造之后还不合格就取缔。②必须限定销售区域,只能在本乡镇范围内销售,不得进入商场超市。③以简易包装的形式出厂销售;④符合基本安全卫生条件的必须100﹪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并向社会公众公示承诺。⑤质监部门对小作坊采取的这些限制措施,要充分考虑了小作坊实际状况的,应在保证基本质量安全、满足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情况下,对质量安全状况不稳定的小作坊切断其更大范围的市场流通,实行分而治之,以便于就地发现就地查处,尽可能地降低安全隐患。⑥对农村小企业小作坊超量、超范围、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要进行严厉查处;⑦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增强业主的质量意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农村特别在农村边远地区的食品卫生安全仍是食品卫生监督的薄弱环节,存在监管难度大,监督力量薄弱,卫生安全隐患多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保障农村餐饮消费环节及食品卫生安全,卫生部门应采取以下监管措施:①按照卫生工作有关要求,深入开展卫生监督进农村活动。要突出强化基层卫生监督工作,将卫生监督工作重心下移,充实基层卫生监督力量,加强卫生监督基层网络建设,推进卫生监督进农村活动。

在餐饮消费环节重点对农村小型餐馆、小食杂店、饮食摊点、农村食品集市、学校食堂、“小饭桌”、工地食堂、“农家乐”等小型餐饮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坚持属地化监管、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发证标准,对达不到基本要求的,限期整改,对限期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依法处理。②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各县、区履行卫生监管职责的督导、指导工作。对各县、区监督检查情况,每卫生部门要适时组织督导检查,及时推广好的做法,解决存在的问题。③加强部门协调,形成齐抓共管之势。餐饮消费环节处于食品产业链的终端,食品生产、流通上游环节提供的食品原料或制成品如受到污染,可直接影响餐饮食品的卫生质量与安全。卫生部门要严把采购关,落实食品原料采购索证验收制度,发现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及其原料,及时向质检、工商部门通报,以便追根溯源。④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加大食品卫生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对农村餐饮单位负责人、食品卫生管理员及食品从业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增强其依法经营的自觉性;通过电视、报纸、黑板报、发放食品卫生知识宣传单(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食品卫生安全、预防食物中毒等知识,强化广大农村群众食品卫生安全意识,自觉拒绝不安全食物。⑤依法查处和打击危害群众健康的不法行为,维护群众的健康权益。各级卫生部门要全面履行食品卫生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加大卫生执法监督的力度,对掺杂使假、使用非食品原料制作食品等违法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依法严厉打击。

三.确定以农村小型餐馆、小食杂店、饮食摊点、农村食品集市、学校食堂、“小饭桌”、工地食堂、“农家乐”等小型餐饮机构为重点单位,以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地区、农村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区域,以严厉查处无卫生许可证经营、采购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为重点内容的整治方案。实施整治行动中,卫生行政部门及其监督机构对重点单位、重点区域、重点内容展开了拉网式、地毯式的整治活动,努力扩大卫生监督覆盖面,增加监督检查频次,织密卫生监督网,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视野。同时,在检查中要向被监管单位发放有关资料,以提高从业人员卫生意识与法律意识,耐心细致地指导单位填写进货台帐登记簿,要求餐饮单位完善管理制度与台帐登记,保证使用肉品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对在检查中发现存在问题较轻的单位提出改进意见,并监督落实;对严重违反卫生法规的行为,给予适当的行政处罚,对无证经营者坚决予以取缔。通过整治,要基本实现有关规定的三个“百分之百”的工作目标,即建立实施原料进货索证制度的单位达100﹪,对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的餐饮单位检查率达100﹪,县城以上无证经营的餐饮单位查处率达100﹪。

四.工商管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商品质量监管,要积极配合卫生、食品药品、质监等行政部门,将食品安全尤其是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作为日常监管重点。要针对农村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状况,在全市农村全面推行“食品进货查验一户多档”、“食品经营从业人员实名登记”、“集市熟食制品证明登记”、“裸装散装熟食制品标牌公示”等制度。加大对农村食品质量的监测监控,开展标本兼治的专项整治,建立完善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工商部门应积极地履行职能,主动配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应采取以下监管措施:①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严格登记把关,坚决不在食品经营前置审批上“开口子”,从源头上确保农村食品经营主体合法有效。强化日常监管,认真落实区域经济监管服务责任制,完善食品经营主体“经济户口”,以乡镇以下小食杂店、农村食品集市为重点场所,调整布局监管力量,提高市场巡查频率,有的放矢加强监管。发挥商品质量监测优势,采取委托监测与快速监测相结合,扩大监测覆盖面,提高监测实效性。从着眼长效出发,继续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整治,严厉查处制销伪劣食品违法行为,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以创新的视角破解难题,在广大农村探索建立食品销售厂场挂钩,销管联网,问题食品追回等新机制。推进12315维权网络进农村,快速受理处结农村食品消费申诉举报,发布经营警示和消费提示,切实保障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②强化农村食品经营自律建设。利用登记年检、案后回访、培训指导等多种机

会,组织农村食品经营者深入学习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加强食品安全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增强食品经营者安全观念和守法经营的自觉性。积极组织开展“食品规范经营示范店、示范街、示范市场”等创建活动,深入落实食品经营各项制度,督导经营者严把食品进货关,公示从业人员真实身份和无包装食品真实信息,努力杜绝生产领域出现的过分使用添加剂、防腐剂、颜色等伪劣食品进入农村流通市场。③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利用多种传媒,针对农村消费群体法律意识和食品安全知识淡薄的实际,大张旗鼓地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农村群众的消费维权意识和对伪劣食品的鉴别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制不合格食品,使问题食品在农村失去市场。适时介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明晰易发生问题的重点食品和领域,公布典型案例和整治成果,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加强全方位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广大农村营造安全消费的良好氛围。④协同相关部门齐抓共管。以维护全市食品安全大局为重,正确处理“主角”与“配角”的关系,充分履行好职能范围内的职责,积极主动地配合相关部门,合力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敦促建立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工商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加大取缔无照经营力度,根据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区别不同情况,配合卫生等职能部门积极稳妥地作出处理。

规范农村会计管理 促进新型农村建设 篇10

论文摘要: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构建城乡社区一体化管理体制已是时代的要求。因此,本文提出要以农村社区重建为平台,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优化农村社会管理,以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和谐。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管理;社区治理;社区建设

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推动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

(一)新时期农村社会转型不断加快

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自由流动性不断加强,随之,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就业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样性、选择性、独立性不断加强。农民的思想更开放,生活也不再只是围着自家几亩田地转,外出务工、创立农村企业的人急剧增多;衣食住行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不再只是追求吃饱,还讲究营养均衡;农民异质性的加强也使其对利益、公共产品及服务等需求趋于多元化。农民希望有更多的赚钱渠道,更好的水利、村级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的主体意识民主权利意识也日益增强,日益要求多渠道的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大家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而且也越加追求精神利益、政治利益,官本位思想得到改变,越加要求选举权、被选举权的实现和参与农村社会管理;农村社会结构也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组织也由此不断增多,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文化性组织等。迁入城镇的人增多,年轻的务工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农村老龄化加剧等等。总之,转型中的农村社会中,农民思想意识、生产方式以至于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多元化、多样化的变化,这种深刻的社会变化必然要求得到农村社会管理的相应回应。

(二)现行农村社会管理机制滞后于农村社会的新变化

农民思想、行为的不断解放,主体、民主意识的不断加强。社会结构的分化。也加快了社会权力绪构的变化。村委会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建立,体现了自下而上的权力结构,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机制和自下而上的民主自治管理机制在农村基层社会的交汇。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得到了提高,农民可以以村委会为制度平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但是,由于压力型体制环境尚未改变,村民自治走向困境,以至于存在着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尚不普遍、参与渠道不够畅通、农民多元化利益诉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等问题。

首先,从政府治理角度看,在压力型体制下,农村乡镇政府处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最后一级,它不仅有管理、促进辖区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任务,而且兼有上级下达的各种任务指标。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税改等一些原因,政府财权上移,以使乡镇政府责大而权小,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乡镇政府为了应付上级繁多的任务指标,就很容易忽视对本辖区各项事业的建设,其为农民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并不一定能真正满足农民多元化利益诉求的需求。

其次,从村民自治角度看,村民自治体制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也搞活了农村社会管理。但是,由于村民委员会的成长过程始终还是受制于政府:它的合法性是由政府政策法律规定,其组织运行也往往受限于政府。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在现实中并不如此,“乡村关系”突出地反映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很多时候都是隶属的上下级关系。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也没有明确规定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职责权限范围,致使村民自治制度这一农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制度平台运行出现一定的偏差,农村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村民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农民急切要求建设更合理的社会管理体制。

二、建立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要求加快农村社区建设

(一)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治理的载体

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它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认同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要求。由于一些原因,特别是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影响,城乡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滞后,社会矛盾突出,不和谐现象El益增多。而中国乃一个乡土社会,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农业是否健康发展、农村是否安定祥和会影响到我国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打破城乡二元化管理体制,建设农村和城市社区一体化管理体制,有利于城乡资源的整合。也有利于以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促进各种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从而为构建和谐农村开辟道路、创造基础条件。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也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提出要协调推进五个方面的建设,即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农村基层的党组织建设。可见,党和政府对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人,如何推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是当前农村面临的重要课题。

而农村社区重建为此提供了有效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建设农村社区体制,为农民提供更合理有效的民主表达、民主参与的制度平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农村建设的有效的外部机制,从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可以说,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基础工程和推进平台。

(二)农村社区是建设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平台

总的来说,中国农村社会长期处于行政化管理体制当中。“人民公社一生产大队一生产队”形式的行政化农村三级管理体制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改革而瓦解。

从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颁布到如今,村民自治在农民实践和国家法律制度共同推进下不断成长,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也从“正社合一”的行政化管理体制发展到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半行政化管理体制。

上一篇:六年级难忘的第一次游泳作文下一篇:拓展训练项目介绍:珠行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