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通用9篇)
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 篇1
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2012---2017工作计划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作为扎根基层,推动扎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和先锋队,积极的配合党中央和国务院,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尤为重要和紧迫。从现在到2017年,要抓住难得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的发展历程
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又名中国农建促进会,简称中国农建。2008年3月3日在中国农科院发起成立,2010年为了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和“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工商企业的作用,形成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由中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协会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中国新农村建设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内动态调查委员会新农村工作委员会、河南省华豫新农村建设管理有限公司、陕西丰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康庄新科种业有限公司、河南省华宇建设劳务管理有限公司、河南省晨华新农村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伊川县伊赛养殖专业合作社十余家新农村相关单位联合决定重组中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协会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为“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依法开展工作,定性为新农村建设管理机构、社团组织、人民团体、工商企业等法人单位协作公益联盟。
自2008年3月3 日成立至今在协会名誉会长郝盛琦(中共中央办公厅原副主任)、专家委员会主席许越先(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等指导下,党金国同志带领大家深入实践、大胆探索,做了大量的基层调研,提出了《百年沧桑三农、农改大潮悄然成》和《百年沧桑三农、农改大潮波涛涌》的论断,并积极的宣传贯彻落实了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钥匙---农村社区化、实行城镇化建设与管理,农业产业化、实行企业化化管理与经营,农民知识化、实行市民化待遇与统筹。并从实践中体会到:只有按照党中央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建设一体化发展、才能够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华民族的复兴指日可待。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障碍,于2008年6月11日,促进会在农村发起成立了河南省伊川县伊赛养殖专业合作社、伊川县摩天岭金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指导成立了河南省民权县党振农业专业合作社、郑州市惠济区豫隆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登封市君创种植专业合作社、伊川县岭兴薯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伊川县友辉种植专业合作社、平顶山市襄城县三农种植专业合作社、洛阳市新安县伊赛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经过实践和探索党金国会长在新华网三农论坛、人民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书、《河南经济新闻》周刊、《河南科技新视窗》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大地上升起的希望----伊川县伊赛养殖专业合作社实践与探索》、《树赤子爱国心、建美好新农村》、《中国新农村建设---复转军人就业大舞台》、《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是推进富民强国的必有之路》、《生态住宅为中国新农村建设添活力》、《奋力推进农村改革---中国农村体制改革之我见》、《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解决城
乡一体化发展战略问题》、《村党支部书记的榜样---郭东亮》、《复转军人建设新农村楷模---王金定》、《新型集体经济模式是推动新疆民族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金钥匙》的研究性文章,提出了银社(金融+合作社)共建新农村和军民(复转军人+合作社)新农村的思路和模式与探索。
并指导了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荆寨生态化新村宜居工程的建设规划、登封市宣化镇荟萃山新农村建设、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柳河镇西峰村等新村建设规划社区建设,对中央电视台报道的《会唱歌的村庄---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垌头村》做了《唱起红歌齐了心、携手共建新农村》的专题报道。设立了新疆自治区分会、河南省委员会、陕西省委员会、浙江省委员会、基地建设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委员会、食品产业化委员会、爱心公益事业工作委员会、富硒农业委员会、中国新农村爱心艺术团等,主办合作了《中国农业频道》。2009年初我们策划了《中国农建百万返乡农村青年创业行动计划》、《中国农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巡讲万里行》活动。
为了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销售和城市消费者购买健康安全农产品难的问题,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2009年我们就提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金钥匙-----“百千万工程”农业项目计划。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全面启动。
2010年底针对前一时期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违法违规、侵占农民利益的行为。2010年10月31日,我会公开致信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了“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遏制盲目推动城镇化”的建议。后经中国房产报记者采访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应,对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2011年后,《生态住宅为新农村建设添活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切实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树赤子爱国心,建美好新农村》,《高举红色旗帜、走共同富裕之路》,《新农村建设藏头诗》,《新农村建设之歌》,《中国新农村建设---复转军人就业大舞台》等一大批研究性文章和诗歌的发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工作带来了极大地推动。
2011年8月我会发起组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会来支持国家战略的实施。2011底到2012上半年,党金国同志带领大家先后调研了新疆新农村建设,并发起倡导开展中国科学发展发展万里行活动,走进了革命老区陕甘宁。在对陕甘宁边区新农村调研的同时,到陕甘宁边区列宁小学献爱心。
2012年中旬前后,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党金国会长创造了大量歌颂党的政策和好干部的诗词。针对日本侵占我钓鱼岛事件,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联盟协作单位联合发表了谴责日本侵略者的声明。
二、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指导、协调、服务、参与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指导、协调、服务、参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指导、协调、服务、参与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
道路。
(二)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以指导、协调、服务、参与,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繁荣。
——必须坚持指导、协调、服务、参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必须坚持指导、协调、服务、参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作为着力点,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必须坚持指导、协调、服务、参与,改革创新,深化体制改革,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必须坚持指导、协调、服务、参与,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推进。
——必须坚持指导、协调、服务、参与,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不同条件,抓好试点,总结经验,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三)奋斗目标:到2017年,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的战略目标是:
一、建立起覆盖全国省、市、县三级工作委员会,加强和基层党委和政府的配合、指导、协调、服务、参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指导一百个县(企)、一千个乡(企)、一万个村(企)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示范单位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单位,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基本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短期内建立起服务各级工委及示范单位的互联网平台,出版《中国新农村建设动态》内参,及时传播宣传好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反映基层民众的心声。
(四)实施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百千万工程”------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金钥匙
(五)合作建设中国新农村建设管理人员培训学院,为中国新农村建设培训合格、充足的管理人员
(六)加强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提倡走共同富裕的合作经济发展道路,继续开展中国农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巡讲万里行,让合作经济的优越性家喻户晓,在全国指导上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化运作。
(七)推进各级工委的党组织建设,提高理事会的执行能力,密切配合当地党委政府的新农村建设。
(八)发动协作理事单位积极性,构建中国新农村建设发展基金平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九)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研究,推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农村,参与开展中国科学发展万里行、中国书画艺术名家走基层系列活动,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
三、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倡议
中国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事业是党中央高瞻远瞩、为实现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的繁荣富强而提出的前瞻性、科学性、纲领性号召。对此,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无不欢欣鼓舞,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海内外中华儿女为此而努力奋斗的份内工作。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号召:“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法也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多次提出,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全面进步。那么我个人的观点是应在“十二五”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继续响应贯彻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和“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工商企业的作用,形成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提出新农村建设的金钥匙是“农村社区化,实行城镇化建设与管理;农业产业化,实行企业化管理与经营;农民知识化,实行市民化待遇与统筹”。并从实践中体会到:只有按照党中央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建设一体化发展、才能够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广大农民朋友就地就业创业、安居乐业,利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优越性,进行企业化管理与生产,农民朋友同样可以享受市民化的待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时候,必然要引进科技、信息、技术、资金的高科技人才参与,这样就可以广泛的接纳返乡农民工、城市待业青年、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复转军人就业,使其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何乐而不为那?
专家指出: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是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重申的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方针一以贯之的,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也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途径。
和谐的中国需要和谐的工农关系、和谐的城乡关系、和谐民主和政治关系。一定要防止出现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问题,否则将导致经济社会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动荡。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和谐进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和金钥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一定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破解“三农”工作中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化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号召象灯塔更像号角,指引着中国新农村建设者们奋发前进。
广大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农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标准,在加大政府扶持、鼓励社会参与的同时,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破除影响农民创业的陈规陋习,革除束缚农民创业的体制弊端,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营造农民干事业、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和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工会组织要进一步加大农民工入会和维权的力度。共青团组织要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功立业。妇联组织要为培养新型女农民做出贡献。工商联组织要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理论工作者要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研究。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统一认识和共同行动。
实践工作路不平,我为祖国唱大风。这是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全体同仁的豪迈气慨。
苍天可鉴,大地有情。这是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全体同仁的无悔追求。回顾过去我们无悔无怨,展望未来我们更加豪情万丈。
本倡议要是今后五年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的行动纲领。我们坚信:只要坚定不移的高举科学发展观的大旗,积极配合各级党委和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我们坚持依法工作、以章行事、一切艰难险阻都会排除。扎实工作、本分为人、为了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伟大实践的成功作出我们的贡献,把我们的青春和汗水、无怨无悔的奉献给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民主、和谐、繁荣、富强的新时代。在农村广阔的田地里书写出更加优美动人的篇章。和全国人民一道早日过上”人人是股东、家家有存款、村村通公交、户户桃花源、城乡都有家、来往住庄园、民主又和谐、文明生活甜”的小康生活。我们有理由相信高举科学发展的旗帜、走共同富裕之路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让我们团结起来,全面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竭尽全力。以优异的成绩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献礼。
执笔人: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会长党金国于2012年9月30日
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 篇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联系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纽带,我国物流业的平衡发展离不开农村物流的健康发展。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物流体系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当前农村物流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农业生产仍以农户为单位,生产规模小,分工不细,收入有限,对物流需求不足且分散;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物流运作成本高;农村物流渠道混乱,造成流通成本的居高不下;熟悉农村物流的中高级人才匮乏;农村物流政策不到位甚至空白,物流作业不规范。
3 农村物流发展的相关建议
(1)加强对农村物流的规划。协调区域农业物流与工业物流,加强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和区域信息平台建设,制定区域物流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物流建设及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加强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的布局与建设。
(2)积极开展供应链物流管理,培养供应链核心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可以采取“生产企业+农户”、“批发企业+农户”、“零售企业+农户”、“配送中心+农户”等物流运作模式;创新中小企业之间的物流协作模式,用协作物流、共同配送、共享物流网络等形式解决农户分散、物流分散问题;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减少恶性竞争;大力扶持和发展包括个体、私营、中外合资等多种所有制成分的农村物流企业。
(3)建立“专家型”农资配送和农技服务队伍发展农资配送。大力发展农村推广员,把在农村威望高、有影响、号召力强的“种田大户”、“科技示范户”、“致富能手”等整合到农资邮政配送推广员队伍中,推动农资配送业务的快速发展。
(4)普及物流知识,培养农村物流人才。一方面利用“三下乡”等形式,将现代物流知识、物流技术等送到农村,向广大农村群众,特别是农村干部普及现代物流知识。另一方面,通过高等院校设置农村(下转第55页)(上接第41页)物流专业、举办培训班等,提高从事农村物流及其相关业务活动的公务员和企业员工的素质。
4 农村物流的发展趋势
(1)农村物流加快发展的趋势。新农村建设将促进农村物流发展,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三农政策”,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效应的扩大,无疑也会促进农村消费品物流、农产品物流、农资物流的发展,这给众多物流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抢先进入这一领域就有获得“第一桶金”的机会。
(2)农产品市场化、专业化、商品化、工业化趋势。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市场化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农村专业化分工会进一步细化,农产品的商品率会大大提高,农业的“工厂化作业”会出现,农村物流量会成倍增加。
(3)农产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随着以农业“工厂化作业”为内容的农业现代化的出现,需要农村物流体系与之相适应,使之形成价值链,产业的增值性将会得到体现。
(4)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建设趋势。一是农产品商流的现代化。农产品商流过程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支撑完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农产品物流现代化。采用多种现代化物流技术,如运输技术、库存技术、装卸技术、包装技术、集装箱化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等;采用多种配送技术,如电子标签拣货技术、自动识别技术、EDI技术、GIS技术、交叉配送技术、准时制配送技术、ABC配送技术、配送管理系统、JIT技术、GPS技术、RFID技术等。三是农产品信息化、现代化。农产品信息系统和交易平台建设,使之成为真正引导农产品生产、交易、消费的作用。四是农产品资金融通的现代化。主要是农产品交易的电子结算、商品交易市场的电子化管理等。
5 结束语
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 篇3
1.农村能源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农村能源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能源建设通过推广沼气、生物质气化、节能炕灶、太阳能综合利用等农村能源实用技术,能够有效缓解农村能源紧张问题,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改变农村柴草、垃圾、粪便随意堆放问题,提高农民用能品质和生活质量,保障农民群众身心健康。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节支,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密切相关,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2农村能源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与循环经济的纽带 农村能源建设中“四位一体”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特别是以大中型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为纽带,沼气、沼液、沼渣“三沼”的综合利用,实现气液输送管网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将种植业与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水利、旅游观光等相关行业紧密联系起来,推进现代农业与循环经济紧密结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为现代农业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1.3农村能源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农村能源建设从解决农民生活燃料、提高农村生活热效率和用能品位入手,配套實施改圈、改厕、改厨、改院等措施,改变了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局面,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同时,常规能源的节约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改变了农村传统的能源获取和利用方式,有效减少了乱砍滥伐行为,保护森林植被,涵养水源,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加强对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的主要措施
2.1加大领导和协调力度,明确工作职责 加大工作领导和协调力度。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力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充实农村能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或成立相应的协调组织,引导、支持、保护和调控农村能源建设;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农村能源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合力推进;健全各级农村能源管理机构。要进一步明确和省、市、县农村能源机构的职能。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充分考虑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承担农村能源建设工作职能的单位。加强队伍建设,将人员和业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2.2加大公共财政支出,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能源建设事业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将农村能源建设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农村能源建设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投入;要抓住国家加大投入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推进全省农村能源建设。建立健全农村能源建设补偿机制,在林业建设、水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将资源受益区域的部分反哺资金投入到农村能源建设,以保证资源可持续发展。
2.3规范农村能源建设工作,提升管理、建设和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约束机制,严格执行有关农村能源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规范建设行为;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加强农村能源工作队伍建设,培养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专业服务队伍,深入探索和推进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物业化管理模式,提高农村能源系统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村能源行业管理水平;抓好培训和宣传工作,确保安全生产。要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业务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项目管理、技术推广和建设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素质与责任意识。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安全生产意识和科学管理能力。要强化农村能源安全管理,落实责任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除安全隐患。对生物质燃气、沼气等可燃气体用户,务必做到管理使用须知发放到户,安全常识宣传到人,确保农民生产生活安全。
2.4依托科技支撑,努力提高农村能源建设工作水平 各级政府要组织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农村能源建设中长期规划,并纳入村镇总体建设规划之中;依托科研、教学单位,开展对农村能源领域关键问题科技攻关,集中解决技术难点和热点问题,改进和完善现有技术,确保农民“建得起,用得住,管得好”。
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 篇4
高淳县下辖8个镇,134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其中农业人口34万左右,约占全县总人口的80%,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五五”普法期间,该县始终把对农民的普法作为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采取多种形式,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全方位、动态式、永久性的农村普法格局,为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打造平安和谐新农村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一、巩固农村普法阵地,确保持久性。农村普法任重道远,贵在常抓不懈。为此,他们以农村普法阵地为突破口,不断推动农村普法教育持续开展。一是完善农村普法网络。镇、村都建立了普法组织机构,配备了普法宣传员,村村建立了“农民普法学校”,使农村普法工作真正做到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干。同时把农村普法工作纳入平安创建、法治创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考核内容,使普法工作渗透到农村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个层面。二是开辟农村普法园地。全县134个村,村村都设立了普法宣传园地,定期更新普法内容,向农民朋友宣传与农业、农村生活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桠溪、漆桥两镇还定期印发“普法工作简报”。让农民随时学习和掌握政策和法律知识。砖墙、阳江、淳溪等镇还将法律知识印在围裙上发到每家每户。三是充实农村普法队伍。各镇以镇干部为骨干组成普法讲师团,实行分片包干,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进村入组讲授法律、政策知识。各行政村明确“两委”成员、人民调解员为法制宣传骨干,牵头组织农民学法。各村民小组设立法制宣传员,开展普法活动,把法律知识送到
千家万户。
二、抓住农村普法重点,突出针对性。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突出普法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普法教育。一是围绕维护农村稳定抓普法。农村稳则全局稳。他们针对影响农村稳定的苗头,在不同阶段,选择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民进行普法教育,依法排查和调处农村矛盾纠纷。结合“严打”“禁赌”“禁毒”等专项行动,大力开展“严打”方面的法制宣传。结合土地、山林、水面承包及征地拆迁、重点工程建设等工作,教育和引导农民树立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依法解决农村的热点问题,帮助农民依法化解纷争,依法处理事务,依法维护权益,严防违法犯罪,有效地维护了全县农村的稳定。纠纷发生率、刑事案件发生率逐年下降。二是围绕农村生产生活和中心工作开展普法。该县针对农村不同季节特点和中心工作要求,普法教育唱好“四季歌”。春节期间,主要抓好《婚姻法》、《土地承包法》、《计划生育法》、《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教育;春耕期间,侧重向农民宣讲《种子法》、《农业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夏秋季主要进行《水法》、《防洪法》、《税法》等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桠溪镇在暑期编发“未成年人,法律伴你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三字经”为农村中小学生送上假期礼物。冬季农闲时节,也是农村盗窃、赌博等案件多发时期,他们及时引导农民学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禁赌条例》等法律法规,有效预防了这类案件的发生。三是围绕民主法治建设开展普法。以创建“民主法治村”为载体,以贯彻《村民委员
会组织法》为主线,认真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制度,切实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让村民切身体会到学发、知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现由“要我学法”为“我要学法”的转变。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以来,该县有64个村受到省市命名表彰,100个村受到县命名表彰。
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5
农机安全责任书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有关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文件精神,全面推动我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保证我区农机安全生产,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王稳庄镇签订2012‘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保证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
1,各街镇政府设有街镇镇府重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明确一名主管领导负责。
成立农机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街镇与村民委员会,村委会与农机户都要
签订农机安全责任书,确定专人,设立机构。做导游部署,有检查,有考核。
2,各街镇政府设有负责农机安全管理的工作机构和人员。各村均聘有专兼职农
机安全管理员,职责明确,责任落实。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入户率,年检率,驾驶员持证率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不发生重大,特大农机事故。
3,强化农机安全管理。农机安全生产措施到位,农业机械及其驾驶员人台账,农机事故,安全宣传教育记录完整。农机安全生产制度健全,能根据农业生
产季节特点,在辖区内组织开展正常检查工作和专项整治活动。
4,开展宣传培训。积极开展农机生产宣传教育活动,每年组织农机驾驶操作人
员进行安全集中教育学习不少于2次。要建立街镇,存安全教育专栏,张贴
宣传标语和设置固定安全警示牌。
5,规范安全农机维修点。街镇内农机维修的取得技术合格证,要达到百分之九
十以上。
6,加强设施农业园区的安全生产监管,定期对卷帘机,微耕机等机械装备进行
安全检查,提升设施农业装备安全生产水平。
积极推动项目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6
——参加区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5月28日至6月1日在区委党校参加肃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通过5天的集中学习培训,收获多多,使自己的思想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指导思想、目的要求有了新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下面我就结合本职工作,谈谈自身的体会。
一、项目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项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载体。通过项目建设,对进一步明确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项目建设能使新农村建设工作得到更好地落实。“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将不断加大,尽可能多地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是我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当然还要争取其它渠道的帮助,形成全社会共建的局面),但上级的资金支持多是跟着项目走。因此通过项目建设,能够有效地争取支农资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大事、难事。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建设,能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指标量化,有利于通过项目效绩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特别是对一些软指标进行了项目化,使其督有主体、查有内容、考有依据,并让农民群众看到新成效,感受到新气象。
2、项目建设使新农村建设任务更加明确。中央提出的“20字方针”涵盖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涵义深刻,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了目标。但长期以来,上级政府的政策有很强的城市偏向,公共投资的重点是城市,而占人口多数的广大农村地区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多少公共财政雨露的滋润。这也就导致我区农业条件相对发展较慢,与经济发达县市的差距逐步拉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后,各种资源开始重新转向农村(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农村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这种背景下,经过长期自由化发展的旧农村要回到有规划发展的新农村上来,自然地,建设“摊子”铺得就很大,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抓就成。这就启示我们,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切实有效的抓手,要合理分解目标、确定任务,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向前推进。通过项目建设,能使建设新农村的宏大目标变成一项项具体的行动,也能使我们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轻重缓急,进行分步实施,明确当前和长远的建设任务,做到相互衔接、有机统一。
3、项目建设使农民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农民最讲实际也最讲实惠,只有通过摸得见的工程、看得见的成效,才能激发他们巨大的创建热情。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不能大而化之,搞形式主义,必须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着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扎实实地从实事做起,使新农村建设成为真正的“德政工程”。通过项目,能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项目筛选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广泛征求、农民自愿、自下而上”的原则进行,选择适宜的项
目和他们理解认同的项目进行投资建设,更有利于发挥其主体地位,自觉地为新农村建设投工投劳。
二、积极争取省市项目支持,助推我区新农村建设步伐
1、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储备与申报。项目储备与申
报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项目投资的成败。为此,要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工作,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把此项工作作为领导干部的责任目标来抓,及时掌握和吃透国家投资政策,有针对性的抓紧做好危旧房改造、道路建设、水利建设、清洁能源、易地搬迁、农综开发等项目的储备与申报工作,提高项目建设工作质量,加强项目评估论证,抓紧各类条件成熟建设项目的申报,将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的投资盘子,并与省市农业、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密切联系,及时沟通,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和省市对我区更多的投资,助推我区新农村建设。
2、继续完善项目库建设。在现有项目库的基础上,要
加强项目库的完善和充实工作,前期工作不完善的,要进一步补充完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好的项目,要及时补入项目库;对项目库中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特别是被国家淘汰的项目,要予以更新。列入项目库的所有项目都要分别归类,建立详细档案,如项目名称、详细建设内容、投资计划、资金来源、效益分析和环境评价等。当前,各地特别要深入学习研究中央相关政策与措施,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为着力点,进一步梳理国家农业建设规划,认真研究谋划出一批既能扩大内需、应对当前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又能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到项目库。
3、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农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只是简单地通过建新屋、铺新路就能完成,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经济发展问题,又有社会进步问题;既有产业结构调整层面的内容,又有体制改革深化层面的内容;既有科技手段的运用,又有经营方式的选择。因而,需要农民不断提高素质,以适应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客观要求。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对支持项目建设的认识,对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改善环境的认识,充分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鼓励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上来,积极投工投劳,共同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
为加强对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制定、综合协调、督查指导、工作调度和监督检查。落实新农村建设领导和部门帮扶工作责任制,采取领导每人联系一个乡镇、部门包挂乡镇的方式,确立联系乡镇、联系点,制定工作方案。相关村镇也能主动与所联系的领导、部门沟通,取得支持和帮助。区委、区政府领导经常深入联系点召开现场会议,深入村镇进行调查研究和检查指导。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只要我们把思想统一到党代会的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代会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上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7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安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
二、乡村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是当前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实践证明, 以开发农村自然资源为主要特征的乡村旅游,已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和有力手段,必将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从总体上来看,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促进作用:
1.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提高农村资源的价值。农村资源包括农村的土地、山林、房屋、果园、池塘、农产品等有形资源和农村风土人情、农耕文化、农业生态环境等无形资源。通过乡村旅游的导入, 可给这些农村的无形资源赋予新的内涵, 把这些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农村资源的价值,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使农民获得农业生产和旅游消费的双重经济效益。因此,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利于突出其资源优势,实现其资源价值。
2.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将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打破传统种养产业的思维定势,使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向农业和非农业共同发展的结构,带动乡村交通运输、商饮服务和文化娱乐等行业的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发展乡村旅游,可为当地带来大量游客,刺激消费,游客争相购买当地有特色的土特产,有效地促进了农副产品的开发与深加工,延长了农副产品产业链, 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可使乡村传统农耕经济向服务性经济转变, 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
3.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人多地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已经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限制性因素。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 以其广泛的产业关联效应, 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可以通过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完全可以在农业资源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 把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4.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乡村旅游能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村民素质和村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际过程中,能学到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综合素质可得到显著提高。
5.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中最为核心和宝贵的旅游资源,是推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的经济收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村民从生态环境改善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发展乡村旅游需要绿色无公害产品,绿色无公害产品越多,生态环境越优美, 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越好。从而广泛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等绿色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道路,走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从而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6.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村容村貌改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反过来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加大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工作力度,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
乡村旅游以农业观光型、农业生态型、农业示范型、农村民俗型、乡村建筑型和乡村文化型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
1.农业观光型模式。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事生产活动为主要内容,融观赏考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活动,能使旅游者暂时离开喧嚣繁杂的都市,在清新静谧的农村环境中短暂生活一段时间,从而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2.农业生态型模式。以自然风光与独特地域的农业特色、乡土民情和优美的环境吸引游客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陶冶游客情操、发展当地经济为目的的活动, 是农业 + 生态旅游 + 休闲娱乐的一种结合体。可给人们强烈的生态感和回归自然的韵味。
3.农业示范型模式。以现代农业技术示范、推广为目标,融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于一体,为参观者提供参观、考察、学术交流和现场会议的场所, 是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 并可带动二次消费的旅游模式,是农业院校师生、农业工作者和农业专业大户接受科技培训的好课堂。
4.农村民俗型模式。具有独特民俗风情和村寨文化的村镇, 通过组织开展民俗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活动, 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游客,是历史的再现,能令人产生进入一个新境界的感觉和获得返璞归真的感受。
5.乡村建筑型模式。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祀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乡村民居,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景观意象很独特。建筑文化是乡村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乡村社会里, 古城边的塔以及古镇中的庙,都成为文化的寄所,神灵的象征,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象。在乡村中,“人—村落—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处于一种生态上的平衡, 保持了居住与环境的真实接触,为寻找精神本质的城市游客提供了一种人性回归的可能。
6.乡村文化型模式。乡村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各地小吃各有特色.而游客在乡村旅游照样需要吃饭,这样,传统的农家小吃对游客来说,也是一种文化。还可挖掘“饮食与诗歌”、“饮食与文人”、“饮食与健康”、“饮食习俗”等旅游资源,使“吃”这个简单的事情变的丰富,吃出文化,吃出品味。
乡村商品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浓烈地方色彩,小小纪念品如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摺扇、风筝、剪纸、竹编、泥塑等,都可让游客享受到一种传统民间文化的情趣。
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精心规划,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点, 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渠道, 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要注重乡村旅游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因地制宜,抓住重点,分步实施,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考虑乡村旅游点的设置、风格要求和服务规范,引导和鼓励乡村旅游线路开发和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建设, 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文化含量, 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水平。
2.挖掘乡村资源优势,努力营造特色旅游品牌。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而且种类多样、特色鲜明。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必须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才能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要克服乡村旅游中存在的趋同倾向,推动各种模式个性化发展,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引导和鼓励农户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开发形式多样、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项目。体现“一村一品”、“一户一景”, 实现与城市旅游错位发展、与传统景区差异开发,在同类景区中突出个性。要不断创新,突出地方的优势特色, 营造出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乡村旅游品牌。
3.规范服务,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规范农户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进一步提高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使农户家庭接待的服务标准达到和保持应有的水平。努力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良好的文明环境和氛围,为旅游者提供愉悦、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
4.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能够吸引大量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把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统一,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注重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做到保护和开发并重,实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努力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积极探索适应各地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培育不同类型、特色鲜明、广受游客欢迎的乡村游典型,推动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结语
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的地方特色。广阔的乡村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自然环境、空间结构、区位优势等条件,结合自身的地域特征、客源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乡村旅游类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建设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综合性产业,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多重功能。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独特的旅游方式,有助于提高农村资源价值,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和调整,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 篇8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强化保障措施。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督查指导组,设置了专职办公室。全面落实了领导责任制,实行县委、县政府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各乡镇、各部门齐抓共管、逐级负责的工作机制,为全县开展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求实谋划建设纲要,梯次滚动进行试点。在对各乡镇的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房屋改造、道路修建、水电设施建设以及医疗卫生、文体教育等方面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長白朝鲜族自治县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谋划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蓝图。按照《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选定方案》的要求,通盘考虑,全面衡量,切实加大向上争取的力度。
坚持立足本地实际,科学制定规划方案。围绕县委、县政府加快建设“五新一好”新农村的安排部署,通过对全县农村自然情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以及所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下一步建设意向和规划设想等方面的进一步调查研究,制定出了针对性明显、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
广泛凝聚各界力量,积极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加大政府政策性投入;二是引导社会参与性投入;三是鼓励农民自主性投入;四是加强部门帮扶性投入。
认真筛选优势项目,适时启动试点工程。各乡镇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从本地实际出发,在调整产业结构、培育龙头项目、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加大产业化发展力度、推进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积极筛选确定发展项目,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核心,把项目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了重点突出,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三年来,全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环境整治、泥草房改造等项目,投资总额达到3.6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长足发展。
通过三年来的努力,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07年,全市招商引资暨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全省市州农委主任会议先后在我县召开,实地参观考察了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我县还在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并有1个镇、1人和1个村、2人被省市授予“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和“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
以工促农努力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9
湘林
湘林集团有限公司是成立于1984年的民营企业,位于邵阳市新邵县大坪经济开发区。注册资金为5080万元。现有总资产12.56 亿元,年产值3.27亿元,上缴税收3234万元。员工1062人(安置下岗职工585人,接收大专院校人员122人),其中各种专业工程技术人员351人,技术力量雄厚。集团公司下辖四个全资子公司和长沙办事处,即湖南湘林人造板有限公司、湖南湘中物流储运有限公司、湘林集团绿亚营林有限公司、湖南省湘林置业有限公司、湘林集团驻长沙经济开发区办事处。主要经营木材、人造板、造纸原料及建筑材料、林产品的开发、交通、能源、房地产、基础设施及旅游、文化、教育产业的投资、物流等。集团公司法人代表周继华先生,大专文化,经济师,湖南省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2004年被评为“邵阳市先进民营森工企业家”;2005年被授予“湖南省劳动模范”;2008年9月被评为邵阳市“十大回乡投资邵商”。
一、湘林人造板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
湘林人造板有限公司是湘林集团子公司之一,创建于2003年的民营股份企业,拥有注册资本2600万元,厂区占地面积126948m2,其中厂房建筑面积33800m2,主要生产中(高)密度纤维板,经营制胶加工及竹木销售、竹木种植、培育。公司拥有年产8.5万m3的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其产品于2005年8月被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确认为“用户首选无毒害绿色环保、百佳畅销品牌”,并向全国建筑施工设计单位、装饰装修单位、建筑批发市场、政府采购单位推荐;在2006年3月获中国著名品牌; 2006年6月确认为“中国绿色、环保、节能建材产品”,并向全国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推荐优先使用。本公司于2003年10月被湖南省林业厅确认为湖南省林产工业龙头企业;2006年8月被湖南省个体劳动者协会评定为湖南省私营企业100强企业;2006年12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确认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6年被授予“创建湖南信用单位先进集体”;2007年被授予湖南省人民政府“AAA信誉企业”;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年被新邵县人民政府评定为纳税先进单位,纳税额居全县私营企业之首。
公司总经理周志梅同志2003年当选为新邵县工商联副会长;同年当选为政协新邵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常委;2004年被评为新邵县“民营森工企业先进工作者”,并获新邵县“发展乡镇企业突出贡献奖”;2005年被评为新邵首届“十佳诚信企业家”;2006年3月增补为政协邵阳市第十届委员会委员;3月被评为县“巾帼建功标兵”、邵阳市第十届“优秀青年企业家”;并荣获全国“中华优秀青年奉献者”称号;4月当选为邵阳市工商联副会长;邵阳市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2007年1月荣获邵阳市“优秀青年企业家鲲鹏奖”;同年2月被评为县“有突出贡献的政协委员”;7月当选为湖南省青联委员;8月当选为湖南省工商联执委;2008年1月当选为新邵县人大常委委员;同年3月当选为第十一届邵阳市政协委员、常委;4月荣获邵阳市“首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称号;5月荣获邵阳市“十大杰出青年农业产业化带头人”称号;6月荣获省“十佳成功创业女性”,省“光彩事业突出贡献”奖;9月当选为湖南省光彩协会常务理事。2010年4月获国家“光彩事业国土绿化贡献奖”。
二、湘林人造板有限公司近几年来的生产经营情况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遵循“以产品质量为企业生命,以客户满意为第一追求,以诚实守信为至高宗旨”的经营理念,以及“坚持以人为本,爱岗敬业,锐意创新,求真务实,争创一流”的企业文化理念,生产、经营形势喜人。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179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4683万元,上交税收1082 万元。随着公司生产经营的稳步推进,资产状况明显改善,经济实力显著提高,截止2010年8月底公司资产总额达47425万元。
三、湘林人造板有限公司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项目概况
公司生产的原材料主要是木材及木材剩余物,为保证生产所需原材料的足额供应和效益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优化资源配置入手,保证公司可持续发展,从2004年开始就着手开展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根据湖南省发改委(湘发改农[2004]397号)文件精神,公司在邵阳辖区内的新邵县、邵东县、隆回县、邵阳县、大祥区营造速生丰产林3.5万公顷(合52.5万亩)。该项目建设期7年,总投资28758万元,其中企业自筹14358万元,申请银行固定资金贷款14400万元。至目前为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新邵县支行已支持发放固定资金贷款10600万元,企业投入7490万元,共计18090万元,用于第一期20.4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
基地建成后,将显现出良好的自身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四个方面的效益。首先是基地自身效益。经预测,计算期内(16年)项目可产规格材372.22万立方米,薪材32.09万立方米、松脂3.05万吨,预计计算期内项目总销售收入为154260万元。按照产期16年计算,年均销售收入9641万元。项目年均成本为2901万元,年均利润为6740万元,年均税后利润4295万元,项目投资利润率为14.9%;其次是公司经济效益。项目的顺利实施,将给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质优价廉的原材料来源。按照公司年需原材料13万m3计算,每吨原材料将节约成本100元,年节约原材料成本达1300万元,与此同时,每年至少使公司减少因原材料不足而停产的时间为2个月左右,预计可增加公司纯利润400万元左右。以上两项,每年将为企业多创利1700万元;三是良好的社会效益。项目可以提供1071万个工日的就业机会,共可吸纳安置劳力3.8万余人,年均安置2375个劳力参加林业开发,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此外,还可带动运输、家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是显著生态效益。基地建成后,可为项目区增加森林面积1万余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1.16个百分点,可缓解国内木材供需矛盾,对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发挥着直接作用。
鉴于我们目前建设基地所取得的实效,我们更是觉得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势在必行的重要举措。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方针政策,牢固树立“强县富民”的理念,不断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力度,深入推进“县域突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使县域经济和农业农村发展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当前,要推行城乡一体化发展,应做为长久性的工作来抓,同时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改变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模式,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机制规划是一项工作的龙头,空间布局的一体化更需要规划先行,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来考虑城市的架构、生产力的分布、要素的搭配,达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当前的主要工作是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制定好新一轮的城乡发展规划,对空间布局进行调整优化。把农村作为整个城市的有机部分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建设,把农业作为整个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开发、提升水平,把农民作为整体市民的一部分进行统一保障、搞好服务。规划既要保持前瞻性,又要具有切实的操作性。
二是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产业的集聚和城乡经济的融合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要顺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强化城乡产业内在联系,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升级,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实现城乡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产业结构,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积极扶持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在强化提升第二产业,加快突破第三产业的同时,切实优化第一产业,把传统农业发展成为高效生态、永续发展的优势新产业。
三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础设施的通盘考虑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工作,要按照优化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乡村道路建设,形成干支相连、区域成网、城乡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供水供电网络、垃圾及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广播电视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
四是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城乡社区教育,重点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使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加快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重点加强农村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城乡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丰富和活跃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是以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和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为目标,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城乡平衡是城乡一体化的前提。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带动就业容量的扩大,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就业岗位。加强城乡劳动力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城乡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建立健全工资调整机制,逐步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使城乡居民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加强城乡劳动者特别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保护,逐步消除企事业单位劳动用工中城乡居民在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实现同工同酬同保障。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险体系和救助体系,完善失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进一步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鼓励农村居民中有一定经济实力者参照城镇自由职业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积极改革和推进以农村养老保险为龙头的保险制度。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孤寡老人的集中供养制度。加大政府对合作医疗的资助力度,逐步提高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六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业基础设施、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积极发挥大银行作用,稳步加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在信贷投放规模和资金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对于符合条件的支农涉农贷款予以重点支持;同时,着力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上游农资生产企业与下游农资产品的加工企业,把“支工促农”作为加强和改进对农业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途径。并通过有步骤地将银行卡、电子银行等一系列现代金融产品推广到农村,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让农民得到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在“以工辅农、以商辅农”工作实践中,银行应通过服务农业上下游产业链、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联结工业与农业的融资,对涉农工业企业的信贷支持来反哺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有效降低了信贷支农成本和信贷风险,满足了新农村建设的信贷资金需求。
【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推荐阅读:
推进农村安全饮水促进新农村建设06-26
发挥公用设施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论文06-26
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07-12
全县新农村建设现场推进会交流材料08-20
我市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09-09
论新农村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作为05-17
促进农村建设07-17
规范农村会计管理 促进新型农村建设07-29
中国农村金融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