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科技》(精选12篇)
《中国农村科技》 篇1
《中国农村科技》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 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办。本刊为大16开本, 全彩色月刊, 80页, 定价18元, 全年216元 (含邮资) 。邮发代号:82—653;国外邮发代号:M97681。刊号为CN11—3491/N;国际刊号:ISSN1005—9768。全国各地邮局及本刊事业发展部均可订阅。
《中国农村科技》坚持以“宣传政策、引导舆论;指导工作、交流经验;服务农村、促进发展”为宗旨, 积极为农村科技领域的中心工作服务, 积极报道中央政策和农村科技的重大成就及发展趋势、农村科技发展热点、难点问题;搭建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之间沟通合作的桥梁;为传递农业产经信息, 追踪科技创新的步伐, 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 构建高层次、高水准的交流平台。
联系电话: (010) 68514028 68514108联系人:王倩倩张文宾胡东杰
E-mail:zgnckj2008@163.com
《中国农村科技》 篇2
创业大赛的补充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自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以来,在各地科技主管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报名工作进展顺利。为进一步发挥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组织协调作用,调动科技特派员参赛积极性,保障大赛各项工作顺利实施,根据大赛进展情况,经研究,决定对赛事有关工作做出调整,现将有关事项补充通知如下:
一、报名时间
大赛报名截止日期由6月30日延至7月31日。
二、参赛项目组织
各省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充分调动科技特派员个人、团队、科技特派员参与创办的企业及法人科技特派员参赛积极性,组织省内初选,关注参赛创业项目发展现状及所达到的经济或社会效益,重点发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强的项目参赛。
三、报名方式
只参加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项目,由各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委派专人统一对参赛项目进行网上报名(集中申报帐号另行下发),不再以个体形式使用前期下发帐号进行网上报名;既参加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又参加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项目,报名方式不变。报名结束后,主办单位将参赛项目相关信息反馈给相关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组织初选。各省级科技主管部门于8月15日前将初选后纸质和电子版项目汇总表报送至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四、奖项设臵
调整奖项设臵和奖励方式(详见http://castic.most.cn)。调整后,初创项目组和企业成长组合计设一等奖30名、二等奖60名,由大赛主办单位对获奖者给予奖金奖励;设三等奖150名,由获奖者所在省(市、区)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对获奖者给予奖金奖励,主办单位将为所有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大赛将增设优秀组织奖,对省级优秀组织单位予以表彰。
各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开展赛事宣传推介活动,切实做好动员和培训辅导,认真做好报名组织工作,选拔推荐一批示范效应好、带动能力强的优秀科技特派员、团队、企业及其创业项目参赛。
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
(代章)
科技之光 点亮农村客运 篇3
由于点多、线长、面广、客源不稳等,为保持成本和收益的基本平衡,客运企业投入到农村客运线路的大多是从干线上淘汰的老旧车辆,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更遑论舒适性。同时,客车生产企业对农村客运市场投入亦不多,客车产品缺乏针对性,已难以适应农村客运市场的要求。许多农民出行无奈选择农用运输车、三轮车、拖拉机等非法营运的交通工具,安全隐患较大。要发展农村客运,客车技术换代升级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百姓所需就是交通运管人孜孜追求的动力。为此,2006年3月,重庆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组织重庆交通大学、重庆恒通客车有限公司、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立“重慶农村客车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组,针对重庆农村公路特点及农民实际运输要求,研发新型的、满足农村客运要求的专用客车。
课题组首先面向全市农村客运经营者、道路运输管理者、农民朋友、农村客运车辆驾驶员发放并回收了4000余份调查问卷,进行了初步的农村客运车辆车型调查。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客运现状,运管局组织专家、学者、行业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组成农村客运车型调查小组,深入梁平、合川、石柱、万州等进行了现场调研,基本摸清了农村客运市场对车型的特殊需求。经过调查总结、座谈分析、交流讨论,课题组形成了《农村客运车辆车型调研报告》。
与城市客车和公路干线客车追求环保、舒适、豪华不同,农村客车主要考虑经济适用、安全可靠。重庆大部分农村都是山区,因此还要对动力性、通过性予以充分的考虑。课题组最终确定了《重庆市农村客运车辆技术方案》——选用非承载式车身,以柴油机作为动力,车辆座位数在10-25座之间,车辆长度为5-7米,座椅布局为2+1形式,在客车尾部设置行李仓,整车价格在8万元左右。此外,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配ABS、空调、车外顶行李架和车后自行车挂架等。
在重庆恒通客车有限公司成功开发试制样车后,运管局组织召开了样车展示会,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领导和各级行业管理部门以及运输企业的代表出席了展示会,对样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对样车研发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007年4月3日,样车通过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严格测试,其动力性、经济型、安全性等指标皆符合相关标准,这也意味着课题组成功开发出适合重庆农村客运条件和农村道路特点的新型农村客车。
开发新型农村客车只是为农村客运提供一个更好的硬件条件,想要真正让这些客车发挥作用,关键还要看推广和应用。
在运管局的组织下,重庆恒通客车公司消化、吸收课题成果,在样车基础上开发了农村客运系列车型,并实现量产。经过两年多的市场实践,在车型和功能上不断改进,量产的10余款农村客运车型,兼顾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可靠性,受到重庆农村客运市场欢迎,并进入其它省份农村客运市场。
近年来,重庆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地加大农村客运的投入,包括财政出资为农村客运车辆买保险,贴补车辆购买和燃油费用等,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新型农村客车的使用。
《中国农村科技》 篇4
《中国农村科技》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 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办。本刊为大16开本, 全彩色月刊, 80页, 定价18元, 全年216元 (含邮资) 。邮发代号:82—653;国外邮发代号:M97681。刊号为CN11—3491/N;国际刊号:ISSN1005—9768。全国各地邮局及本刊事业发展部均可订阅。
《中国农村科技》坚持以“宣传政策、引导舆论;指导工作、交流经验;服务农村、促进发展”为宗旨, 积极为农村科技领域的中心工作服务, 积极报道中央政策和农村科技的重大成就及发展趋势、农村科技发展热点、难点问题;搭建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之间沟通合作的桥梁;为传递农业产经信息, 追踪科技创新的步伐, 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 构建高层次、高水准的交流平台。
农村科技素质现状与对策 篇5
09轻化工程林玮玮091058046
中文摘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更是关系到我国民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备受中央领导人的重视。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问题的关键因素又是农民素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要全面完成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首先就要切实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真正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关键词:农民科技文化现状 解决对策
夏津县农民素质现状
在农民素质各项指标中,最关键的是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2006年4月28日—30日,夏津县农业局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县10个乡镇39个村的劳动力文化结构现状,从事的主要职业及收入情况掌握技能情况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
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现状,这次工调查了1640人,按男女劳动力统计标准,其中劳动力1094人,占总人口的66.7%(针对农业人口)。调查的劳动力,按年龄分段,18~30岁的411人占37.6%;31~40岁的308人,占28.1%;41~50岁的253人,占26.9%;50岁以上的122人,占7.4%。
按文化程度分,高中119人,占10.9%;初中710人,占64.9%,小学253人,占23。1%;文盲32人,占1.1%。
所调查的劳动力,掌握技能的62人,仅占5.3%。掌握技能以瓦工、木工为主,大部分是初中,笑傲新文化程度,年龄主要在41~50岁之间。
综上,从调查的情况看,掌握技能的劳动力少,并且掌握的技能单一,技术性不强,科技含量低。农村劳动力对培训自身技能意识不强,思想比较保守。
新型农民应当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他们具备三个明显素质:具有较好的社会素质,自立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讲公德、有道德、重美德、尚文明;具有较高的技能素质,熟悉和会用现代农业技术,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充分利用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进行生产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针对夏津县农民素质现状,培养新型农民,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完善农村教育的保障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长教育资金。在加大农村投入的同时,还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增加教师的收入。因此,我国应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监督教育经费的落实和使用,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并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农村教师工资的问题,以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调动广大农村教师积极性。
(二)要整合农民培训资源,创新农民培训途径,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要调动和协调好各涉农部门以及党校、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等各单位各部门构成有层次有组织,责任清楚,易于操作的新型农民培训网络体系,适应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变化,明确职责,凝聚合力,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要加强对涉农部门尤其是农业技术部门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以更好地服务“三农”,使广大农民在接受服务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县直各涉农部门要适应永德县大力发展的各种产业,分层级制订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建立制度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要进一步落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和相关政策,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要构建自上而下的农技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农业技术人员抓村组干部、抓科技示范户,村组干部和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
(三)要关注和审视劳动力输出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需要关注和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长期以来,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投入不足,农村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农村培养、稳定、集聚人才的能力不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相对较差,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人才流失导致的结构性问题更趋严重,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这就导致很多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时应用和转化,一些基本的种养技能农民并没有很好掌握。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对农村人口状况、产业结构、经营方式、乡村治理及城市管理等都会带来深刻的变化和影响。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外出务工农民的素质和技能还不能完全适应二、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不少外出务工农民就业不充分、收入不稳定、权益保护亟待加强;另一方面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越来越多是妇女和中老年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要稳步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又要确保务农劳动力素质稳定和提高;既要逐步增加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又要确保农业生产不受影响。两个方面的任务都很艰巨,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千方百计创设和优化创业环境,留住农村人才,同时吸引外出农民回乡创业,这样才能为农业农村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永久动力,也才能使农村真正地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
(四)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充分发挥各涉农部门的职能,调动可以调动的社会力量,创新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大对农民的法律法规、国情国策、科技知识等知识的宣传。要充分利用发挥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广播和有线电视网络的作用,开辟针对性强的农技服务频道,宣传特色种养殖管理、技术等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关的科技知识;将放映党员电教片与科普片相结合,扩大受众面。
(五)要落实好政策和资金,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要尽力让多数农村进出交通通畅,开会有场所,娱乐有场地。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要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就必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改善农村落后的办学条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逐步改变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与传播方式,强化政府行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领导,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农民科技培训的顺利开展,要注重实际效果,切实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质量和水平,要加强立法工作,积极推进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法制化建设。
提高农民素质是个系统的工程,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单靠某部门的力量,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全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在培训农业实用技术的同时,必须加强农民思想道德的建设,切实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使其自觉追求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文化、经济、法律、道德等观
念和意识。双管齐下,才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关键。
参考文献:
夏津县农业局关于农民文化结构的调查报告 山东农业报 2006.01
科技创新支撑新农村建设 篇6
科技创新在支撑新农村建设中究竟有哪些重要作用?科技创新支撑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实施哪些路径战略?科技创新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有哪些?笔者结合宁远县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一、科技创新在支撑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科技创新是科研和技术创新的统称,是人类社会具有高尚内涵的基本活动之一。人类文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植根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是实现“两个转变”的必然选择,是获得高质量增长的唯一途径,也是发展新产业的有效途径。三年来,宁远县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在支撑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科技创新支撑,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增强。
经济的发展要依靠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十一五”期间,宁远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小康宁远为目标,全面实施了“科教兴县,建设创新型宁远”战略,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由于把“科技兴农”放在优先位置,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50%以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覆盖率达98%以上,良种普及率达96%以上。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森林覆盖率达到59%。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农产品检测体系和动物防疫体系初步建立,农业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的监控和治理,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防控。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支撑,促进了农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增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2.科技创新支撑,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生产动力。
实践证明,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立足经济不断创新,经济依靠科技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利用科技创新积极发展现代科技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最近五年,宁远县通过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科学研究,大量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得到了广泛利用,企业效益明显,农民收入大大增加,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生产动力。
二、科技创新支撑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新农村建设的科技创新支撑,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眼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突破制约新农村建设中关键和共性技术瓶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
首先,要增加对农村科技的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扶持。
目前,科技投入存在一些倾向,国家科技经费大多数投向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省级科技经费大多数投向高新科技项目,市级科技经费大多数投向市级单位工业、社会发展项目,国家、省市对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多,县级科技经费严重不足,除给予工业和社会发展项目的少量投入外,真正投入到农村农业生产项目上的科技经费就微乎其微了。然而,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投入,只有增加科技经费预算,才能为农业科技项目提供资金扶持,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为建设新农村服务。
其次,要大力开展科技引进推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作用。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大力引进、推广新产品、新技术,让新产品、新技术等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大力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强化农技、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通过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重点培育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乡(镇)、科技龙头企业,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发挥示范作用。然后,以点带面,总结经验,稳步推进,全面推广。只有加快科技引进推广,才能更好地为农村种、养、加产业提供示范,从而带动农村农业产业化更快更好地健康发展,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再次,要积极举办农业科技培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必须以人为本,以人才为保证。各级政府要投入一定的经费,由科技、农业、农机、畜牧、水利、林业、劳动、职业技校等有关部门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充分利用现有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农业推广中心、农村网上远程教育等渠道,采取专业技术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法,着力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三、科技创新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为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有效运用科技创新支撑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战略和服务模式,笔者提以下四条建议。
第一、增加对农村科技经费的投入,为种养业提供引导资金。
投入科技就是投入经济,把科技投入作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千方百计加大增量,逐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经常性增长机制。县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规定,将科技三项经费、科技事业费、科普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并依法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确保规范使用。
第二、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建好科技示范基地。科技有关部门都要建好一个科技示范基地。农业、农机、林业、畜牧、开发办、烤烟办等部门都要高标准办好一个科技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加强引导,进行推广。二是培育好科技示范户。认真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一大批科技示范户、养殖示范小区和家庭农场。三是抓好优质种苗工程。根据宁远县的实际情况,重点抓好千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千亩两系杂交糯高梁制种基地、优质苗木基地、种猪场、种兔场、县鱼苗苗种场及牛羊品改站等优质种苗基地建设,搞好地方优良畜禽品种的选育、保护和利用工作。四是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因地制宜,引进名优特新品种,进行推广示范。加快优质高产、节能增效、生态安全等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示范和应用,突出抓好节水农业、平衡施肥、无公害生态农业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第三、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之一“农村青壮年接受科技培训率达到70%以上”。要求到2015年,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正规的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培训,每个中青年农民都能熟练掌握1至2门农业实用新技术或转移就业技能。因此,大力组织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培养懂科学、用科学、会管理、善经营的产业型农民和务工型农民。同时,在农村要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要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第四、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建立健全新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中国农村科技》 篇7
1 加强农村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是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同时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会议认为, 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 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 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甘肃省要全面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顺利推进农村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要超前谋划, 全面动员, 努力快速高效地开发和利用好广大农村科技人才。
2 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10多年来, 甘肃省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生产总值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农林牧渔业产值稳定提高,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较大幅度增长, 乡村人口呈现下降趋势,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逐步增加。
资料来源:2007甘肃年鉴.甘肃年鉴编委会.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8
以上资料显示, 甘肃省生产总值逐年递增, 基本保持在平均9.80%以上的增长速度, “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均保持较快增长, 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2276.7亿元, 2007年上半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045.65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1.0%。“十五”期间, 第一产业产值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2006年产值达333.35亿元, 年均增长6.12%;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 基本保持了6%以上的增长速度, 2006年达到2134元, 比2000年增长49.4%, 2007年前半年,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020.76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8.58%, 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乡村人口呈现下降趋势,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增长速度保持在3%左右。
近年来, 尽管甘肃省社会经济各项指标均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但是也不难看出存在的各种问题与差距。例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的增长远不及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第一产业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仍然缓慢, 乡村人口仍然占很大比重等众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广大农村仍然缺乏具有领军作用的科技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
3 甘肃省农村科技人才开发利用的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有近3/4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的甘肃, 其发展首先是农村的发展, 而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新农村建设又以农村科技人才和广大乡土人才为后盾。
3.1 总量供给不足, 顶尖人才缺乏
总体表现为甘肃省居民总体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低素质人口数量依然很庞大;各种教育的总体供给能力仍显不足;教育设施条件较差;教育经费投资力度不够;高水平的农业专家、学者数量少, 缺少开拓性和创造性人才。
3.2 人才结构失衡, 竞争能力不强
总体表现为劳动力文化素质过低, 科技创新人才严重短缺;农村人口学历层次较低, 竞争力不强;城乡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之间的差异明显;现有的农村科技人才的浪费现象仍然很严重, 部分学有专长的毕业生不到专业对口单位工作, 造成学非所用和人力资本贬值。
3.3 培养体系不全, 市场化程度低下
主要问题是正规学校教育体系过于封闭, 未能向全社会开放, 与当前开放式教育不是很适应;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不健全;办学体制的多元化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民办教育发展缓慢、国立学校引进市场机制的步伐缓慢、教育投资渠道仍然比较单一、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
3.4 开发机制不活, 机构职能错位
政府在教育管理中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各级学校的法人地位和办学的自主权利还不非常明确;教育中介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教育公平竞争机制尚未形成;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执法不力等。
4 甘肃省农村科技人才开发利用的战略重点
4.1 提高全体农村居民及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4.1.1 强制性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农村科技人才的培育和成长, 首先是要进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消灭青壮年文盲。对于甘肃省, 首先是各级政府必须保证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有享受九年制教育的权利, 并从经费和条件上予以充分保证, 使他们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同时对于因种种原因拒不履行受教育义务的儿童、青少年的父母及法定监护人, 采取相应措施, 迫使他们履行相关义务。
4.1.2 注重人才资源系统开发, 提升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系统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包括人才资源的生理开发、心理开发、伦理开发、智力开发和技能开发等方面。生理开发包括农村优生优育?、营养平衡、地方病防治、卫生保健等;心理开发包括农民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心理状态的自我调控、人际关系的调适等;伦理开发包括农民的道德知识普及、道德榜样的宣传、个人道德修养、乡规民约的制定等;智力开发包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农村小发明等;技能开发包括技能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技能竞赛等。只有通过系统开发, 才能使甘肃省近1800万农民迸发出巨大的潜能,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4.2 提高农业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
4.2.1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开拓空间
目前, 现有的机制还没有把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者的利益结合起来, 技术创新与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的利益关系联系得不紧,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农业高科技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之一。为了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为长远进行农村科技人才的开发利用创造环境, 甘肃省应该综合运用产权激励、政府激励、市场激励等手段, 不断提高农村科技人才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4.2.2 抑制创新人才资源规模缩减趋势, 克服农业科技人才严重贬值现象
甘肃省广大农村非常缺乏高素质科技人才, 仅有的部分科技人才也大部分在政府部门就任政府职员, 实际上没有起到真正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推动作用, 说到底就是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出来的高素质的农村科技人才发生了贬值现象。甘肃省必须从政策与机制上解决由于农村科技人才不在农村从事农村经济活动而发生的人才智力和知识贬值的严重问题。
4.2.3 实施农村科技人才创新战略, 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效率
根据当前形势, 加速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是“十一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甘肃省而言, 培养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主要是要完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各级领导和科研管理部门要努力为广大科技人员营造平等竞争的良好氛围, 建立人才库和人才市场, 放开搞活, 广纳贤才, 善于发掘和使用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年轻人才。此外, 加强科普工作, 为高层次农村科技人才的再生和创新作用的发挥奠定基础。
4.3 提高农村生产经营第一线劳动者的科技水平
根据甘肃省的实际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在目前的人才资开发中要优先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低成本、高效率地培养农村跨越式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布局、专业设置、师资培训, 必须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需求、农民就业意愿等因素加以综合权衡;要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结合, 与劳动就业、劳动力价格相衔接, 以调动农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劳动者学习职业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4 完善人才市场机制, 促进农村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4.4.1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 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与政策, 规范劳动力市场的运行, 特别要在农村劳动力的准入、权利保障和有序转移等方面制定法律规范, 并以此加速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技能、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加速农村土地的流转, 实现农村的跨越式发展。
4.4.2 内引外联、产学联手共同开发, 积极为国内外输送高质量的劳动力
开发农村人才资源要拓宽思路、广开渠道, 可以内引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 企业工程师、科技人员共同参与办学和培训, 亦可以知识入股分红, 以充分调动各方人才参与开发的积极性;外联国外大学、培训机构、国际组织以及志愿者等参与开发, 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化运作, 来推进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开发农村人才资源还必须产学联手, 一方面农业企业可以采取委托培养工人的办法, 按企业的规格和要求, 进行定向开发;另一方面一些龙头企业在农村投资发展产业, 就地开发转移农村人力资源。
4.4.3 大力发展小城镇, 促进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转移的良性循环
通过推进农村城镇化, 可以吸纳大批农村劳动力、发挥城镇对农村辐射和带动效应以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以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 充分利用两个“返哺”, 使甘肃农村人才资源的系统开发与有序转移形成良性循环。
4.4.4 加速农村社保制度建设, 切实提高农村人才的社会保障水平
根据甘肃农村的实际加强农村社保规划, 使农村人才的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得到有效提高。在养老保险方面, 可以先实现较低水平的保障, 争取分阶段纳入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医疗保险方面, 目前首先解决大病医疗保险, 然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再实行普通医疗保险, 分阶段纳入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在条件许可的时候, 再逐步建立比较全面其他社会保险制度, 如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最终使社会保障制度覆盖所有人口。
摘要:加强农村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是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在明确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人才开发的基本现状与任务的基础上, 分析得出甘肃省农村科技人才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是总量供给不足、顶尖人才缺乏, 人才结构失衡、竞争能力不强, 培养体系不全、市场化程度低下, 开发机制不活, 机构职能错位, 指出了甘肃省农村科技人才开发利用的重点是, 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农业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劳动者的科技水平、完善人才市场机制, 加速形成农村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农村科技人才,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5.10.12.
[2]2007甘肃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8.
[3]樊怀玉.2007年甘肃发展报告.2007.07.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4]樊怀玉.2007年上半年甘肃发展报告.2007.07.甘肃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
[5]李水山.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机制研究.
[6]胡瑞文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农村科技》 篇8
1 湖南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概况
娄底市双峰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 现有耕地4.61万hm2, 全县有90万人口, 农业人口占80%以上, 农业在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该县农村科技合作社的前身是由王运芳等几个青年农民创办的锁石镇青年科技服务所。湖南省科技厅在开展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调研时, 发现了这个典型, 并加以指导和支持。2004年“锁石青年科技服务所”正式改名为“双峰县农村科技合作社”, 成立了理事会, 并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合作社由原来一个松散的民间组织蜕变为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网络化建构、全程化服务的民办科技类非企业社团组织。该组自成立以来, 双峰县农村科技合作社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创新上形成了多个亮点, 成为湖南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典型。一是健全网络, 创新发展机制。全社已建立了16个乡镇科技合作联社, 并按三村一区域建立了320个分社, 为870个村配备了村级科技推广业务代理员, 发展社员8000余人, 基本上完成了县、乡 (镇) 、村三级联动的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网络建设。二是搞好服务, 促进农产品流通。该社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中心和药材、名贵水果、高效蔬菜、花卉、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等六大专业合作社, 并建立了一支200余人组成的农村科技中介经纪人队伍, 开展农资连锁经销和农产品营销服务。三是突出项目建设, 狠抓科技推广。该社推广农药、种子、种苗等新产品同时, 先后在省、市科技部门立项完成了科技推广项目20多项, 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示范样板村20多个, 建立大小科技示范基地50多个, 每户农民年增收3000~5000元。四是充分挖掘乡土人才。该社每年拿出5万元专项培训经费用于乡土技术人才培训及项目的示范发展, 已拥有乡土技术人才200多人。五是集聚社员资本, 加大科技投入。社员先后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开发种养业和加工业, 合作社为社员小额贷款担保贴息22万余元, 每年拿出15万元科技发展基金化解农民经营风险。六是注重产学研结合。该社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亚华种业、隆平种业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从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可以看出, 科技合作社作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 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有利于促进农民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参与科技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运行过程, 农民得以组织起来, 在掌握先进实用技术、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对外交往等方面得到直接锻炼, 减少了单户农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从众行为, 有利于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和专业化水平, 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利益。二是有利于降低市场主体交易成本。由于交易费用与交易次数成正向关关系, 依靠科技服务体系, 可以使原本多个农户到市场进行的多次交易变为一次, 可以联合引进、使用先进技术, 从而降低单个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成本。对农业企业而言, 也可以通过与该合作经济组织建立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 避免与分散农户进行交易时可能面对的违约风险。三是有利于政府深入了解农民意愿, 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为落实国家对农民和农业的扶持提供了一条新的渠道, 农民可以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反映给政府, 同时, 也能及时得到政府发布的农业产销、科技政策等信息, 提高政府对农业经济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湖南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经验分析
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作为一个农民自主参与、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自治性组织, 在不到五年时间里, 迅速发展、扩张, 在科技富民强县、建设新农村和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产生了重大作用, 显示出勃勃生机。该社为什么能够成功, 从制度运行的角度来看, 是由于它能够有效地发挥农民、市场和政府各方面在农村科技服务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实现了农民主导、市场运作和政府扶持之间的良性互动, 较好地满足了农民对科技服务的现实需要。这种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与我国传统的农技推广方式相比, 其成功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农民参与度高, 覆盖面广
农村科技合作社的社员绝大多数是农民, 其中, 乡、村干部约占20%, 乡土专业技术人才占30%, 务工回乡青年占20%, 乡村科技致富能手占20%, 下岗人员占10%, 这些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 是农村经济活动中的精英分子。他们对农民科技服务的需求、对农村文化和农村的基本情况都有很好的了解与把握, 在科技推广服务的过程中, 他们有更强的号召力, 更容易获得农民的认同。
2.2 科技服务功能齐全, 内容丰富
按照“服务灵活, 责权明晰, 利益捆绑, 双赢发展”理念, 创新了农村科技服务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民对种植、养殖、加工配套技术和信息服务十分渴求, 由于传统的农技推广体系的条块分割, 导致农技站、畜牧站、林业站等技术推广机构各自为政, 难以形成统一的、功能齐全的服务体系, 无法满足农民对农业技术成果实用化、多样化的需求。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他们通过与省内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和农资企业的合作, 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
2.3 实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效率高
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重视农民心态和愿望, 按照农民意愿开展技术推广活动, 建立了“从下到上”的工作方式。即首先根据农民需求, 设定推广课题, 制定推广计划, 按计划进行实施, 然后进行评价, 再将评价结果反馈到下一个推广计划之中。同时, 把推广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科研部门反馈, 以得到及时研究解决, 从而形成了以服务对象—————农民为中心的科研紧密协作的科技服务体系 (如图1) , 避免了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的盲目性, 提高了实用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效率。
3 新时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这种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适应当前农村形势, 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 也暴露出现阶段大多数传统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存在的一些问题, 其可能成为影响和制约新时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
3.1 农村科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 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目前我省公益性农村科技服务机构一般是实行“官办、官包、官管”, 如农技推广中心、农科所、林科所、林业站、种子站、土肥站、农机站等等, 服务功能单一, 在如今农村种养结构趋向复杂化, 技术、品种更新周期缩短, 生产规模大小悬殊的情况下, 已不能满足农村农业实用技术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而非政府型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相对滞后, 且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松懈的现象, 难以对政府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撑和补充。
3.2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严重不足, 影响和制约了先
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也不利于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达地区, 地方财政用于支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较大, 而贫困地区, 资金投入得不到保障, 政府型农业科技服务机构运转不畅, 市场化运作的自治型组织也常因为工作经费筹措困难而处境艰难。
3.3 科技服务方式滞后, 无力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县、乡两级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硬件建设条件普遍落后, 技术推广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知识结构老化, 服务队伍长期得不到新鲜血液的补充, 难以应付当前品种结构复杂、服务需求多样、新品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局面。
3.4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微观基础不够牢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直接影响农村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很多年富力强、有文化、有见识的农村“精英”大量流失, 农村“空巢”化现象明显。低素质人口群传统耕作观念和种植习惯根深蒂固, 市场化观念淡薄, 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耕作方式吸收转化能力较差, 造成农村科技成果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展缓慢。
3.5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时间长、见效慢, 风险高, 特别是地域性、区域性差异大
4 结论与启示
尽管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只是湖南的一个典型个案, 但从其发展历程和运营绩效看, 合作社型的民间科技服务组织应是当前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极其重要一环, 其不仅在实践中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 而且从制度创新上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进一步引导、培育、推广和发展农村科技服务机构, 构建新时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时, 应充分实现农民自主、市场导向、科技支撑和政府引导的良性互动。
4.1 农民自主是基础
我国农村科技服务改革只有跳出单一的“政府主导模式”和“市场主导模式”的狭隘思路, 积极探索满足农民需求的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农业推广部门只关注政策绩效, 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只关注科技成果与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 企业只关注投资边际效益的现象。以农村科技合作社为典型代表的“农民主导模式”的农村科技服务, 即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 才是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4.2市场导向是前提
农村科技合作社之所以为广大农民所喜爱,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合作社按照市场规律来服务农民、开拓市场, 市场既是服务的出发点, 又是服务的归宿。不论是营利性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的, 都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相辅相成, 这才是长效发展的动力所在。
4.3 科技支撑是根本
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高校、科研院所作为科技成果的主要源头, 我们应将其作为各类科技服务组织的技术依托, 借助其人才和技术优势, 开展本土人才培训, 联合建设生产示范基地,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4.4 政府引导是保障
农业科技成果大多具有公共物品性质, 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难以使得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服务在市场机制的框架内达到社会最优水平。因此, 政府应对农民的农业科技需求给予适当满足, 加强合作社这样具有民间组织属性的科技服务机构的认可和扶持, 对其从事科技服务活动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 缓解其发展壮大过程中的资金瓶颈, 引导其朝着务实诚信、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翔宇, 罗剑朝, 曾福生.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M].2007, 398-400.
《农村经济与科技》投稿须知 篇9
《农村经济与科技》的主要读者对象为经济界的专家学者, 各大专院校师生, 从事“三农”工作的各级领导干部, 以及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农业技术推广的科技工作者。本刊因其系统性、前瞻性而深受广大读者关注。
栏目设置:
1. 问题探讨:针对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动态, 以及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提出独到见解。
2. 关注农民工: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环境, 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农民工子女就学, 以及农民工社会保障等问题进行深度分析, 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3. 新农村建设:介绍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推广新农村建设的新经验, 以及国外新村建设的新模式。
4. 农业产业化:介绍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取得的新经验、新成就。
5. 专业合作社:关注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状况, 研究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律, 创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助农增收、富裕农民的作用。
6. 农村经管:
以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为背景, 立足我国经济全局, 多角度深层面地探究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深度分析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战略关系及其可能对我国经济、社会、生产各方面产生的影响, 并从宏观角度对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7. 城乡统筹:
介绍城乡统筹的目的、意义, 以及国内外实行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典型实例。要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 把农村就业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结合起来, 深入探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互利共赢的发展路径, 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繁荣农村经济。
8. 职教天地:报道科研动态, 传播最新科技, 关注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广大农民及城乡学子的就业能力。
9. 实用技术:介绍一些最新的农业实用技术。
投稿须知:
1.稿件要求内容具有新意, 且立论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 (计量单位一律用公制单位) 、文字精炼;照片和图表要规范、清晰;文字说明要简洁;表格采用“三线表”。
2.所有论文都要有中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
3.基金资助项目产生的论文应在文稿首页页脚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 第一作者要在文稿首页页脚注明出生年份、性别、民族、籍贯、学校 (或工作单位) 、研究方向、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有两个以上单位、多个作者的, 要注明署名顺序。
4.来稿15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刊用稿通知 (电子邮件) 的, 可另行处理。一经刊发的文稿, 本刊向作者赠寄样刊。
5.本刊特邀专家顾问进行编审指导, 可能会对来稿进行必要的删改, 不接受删改的作者请在投稿时说明。
通讯地址: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檀溪路18号邮编:441021
电话/传真:0710-3529741联系人:祁婧仪电话:13114482940
0710-3529441孙学明15972267586
科技报如何服务农村读者 篇10
办报方向要与时俱进, 报纸内容要贴近读者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体现了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与实质。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舆论导向, 对长期面向农村发行的科技报来说, 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大力报道各地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具体措施以及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益的致富信息和促进农民增收、摆脱贫困的典型做法, 从而帮助农民逐步实现小康梦想。要做到这一点, 科技报就必须在办报方向上树立“大三农”的概念, 即由以往的单纯面向农业生产转型为全面宣传农业、农村、农民。在推广普及农业技术的同时, 还要为农村读者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服务、医疗保健、文化教育以及生活百科等多方面的服务。
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 要最大限度地贴近农民的生产、生活, 以满足读者的新需求。不仅要有传统的种养技术, 如怎样搞好大田、林果、蔬菜、花卉种植和畜禽、特养、水产养殖等知识, 还要有乡土能人、一线科技人员的实践经验;行家说市、市场信息、营销谋略等内容, 能够满足读者的生产致富需要;相关的副产业及打工知识, 在介绍各地创业成功经验的同时, 也将为读者如何科学合理地去投资、创业及择业提供参考价值。
科技报所面对的农村读者中, 既有农村种养专业户、农村干部和农村有文化、有知识的先进分子, 也有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事物较慢的普通读者, 因此, 科技报在指导农民发家致富的同时, 还要更好地引领农民科学生活。这就要求科技报除了有种养技术和市场信息之类的内容外, 还要有如下内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普及法律知识, 提供法律服务, 维护读者的合法权益;普及医疗、健康知识, 指导读者科学生活;开设舆论监督、民情热线、教育之窗、成长园地、百姓人生、家电通信、农村消费、乡村文化以及生活百科等。只有这样才能想农村读者之所想, 急农村读者之所急, 把政策送到农村读者的心坎上, 把技术送到农村读者的手中, 把信息传到农村读者的耳朵里, 把先进文化融入到农村读者的现实生活中。
加大舆论监督力度, 保障读者合法权益
舆论监督是报纸的服务功能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代表着最广泛的公众利益。面向农村的科技报最大的读者是农民, 他们是社会中相对弱势的群体, 由于某些基层和涉农部门的个别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或者是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偏差, 以及在处理某些涉及农民利益的问题时具有坑农倾向, 因而农民读者所受到的权益侵害也就相对较多。
虽然说新闻记者是监督者不是执法者, 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决定了记者要在弄清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勇于为读者说话, 要肩负起舆论监督的职责, 保障读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多年来, 《河北科技报》不断强化报纸的舆论监督功能, 客观、公正地发表了记者采写的大量舆论监督稿件。内容涵盖农村医疗、土地普查、侵害农民权益等。不仅对明显违反国家政策, 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进行了监督, 而且有的还为当事人挽回了经济损失, 受到了读者的称赞。如针对村民反映的乡计生站人员克扣村民计划生育奖励金问题所采写的《谁动了他们的“养老钱”》和农民反映的在新型合作医疗中药费报销难问题所采写的《“未知条款”挡住村民报销路》两篇文章见报后, 均为当事人挽回了经济损失, 受到了读者的称赞。另外, 《普查员不入户调查就代村民把表填了》一文, 在全省第一家将农业普查中出现的违规事件予以曝光, 不仅使违规方改正了错误, 而且省政府有关部门也为此给予表扬,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为读者办实事, 帮助读者解决生产中的难题
由于面向农村的科技报主要读者是广大农民, 这些农民读者订阅报纸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科技报能够成为他们生产上的好帮手、生活上的好参谋。因此, 在涉及农业生产上的诸如种植、饲养、加工、销售等方面的技术和信息上, 无论是编辑还是记者都要首先站在农民读者的立场, 急读者之所急, 想读者之所想。尤其是在种植或饲养的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 要设法与有关专家联系, 有针对性地为读者解决实际问题。
2007年, 河北某地的农民在温室定植的西红柿出现大面积死棵、烂根。接到菜农的反映后, 记者及时赶到当地进行了采访。随后又携带病株以及菜农第一次定植剩下的苗子和育苗盘的营养土, 找到了从事西红柿研究的省农科院蔬菜专家进行诊断, 最终找出了问题所在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使读者非常感动。青县盘古乡是无公害蔬菜主产区之一, 以黄瓜为主的蔬菜业、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和以梨、枣为主的林果业是该乡农业的三大主导产业。当地一些农民读者向报社反映, 希望能够得到科技方专家的帮助支持。为了满足读者的这一需求, 河北科技报社专门组织了蔬菜、饲养、林果专家到当地进行科技服务。通过开展技术讲座、现场指导、多媒体宣传、送种入户、集市发放材料等, 直接受益群众达800多人。
农村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初探 篇11
关 键 词气象科技服务;气象事业发展;科技服务工作;科技服务方向
中图分类号S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21-0095-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伴随而来的是气候恶化,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洪涝、大风、冰雹、雷电等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做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村改革发展服务的职能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气象为“三农”服务是气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气象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局积极做好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不断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和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发展、指导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1气象服务状况
1.1农事气象服务
农事气象服务主要针对作物苗期生长、“三夏”、“三秋”、作物病虫害预报、作物产量预报等气象服务。开展了特色农业观测,主要开展山茱肉、核桃、烟草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气象观测和服务,重点做好发育期和病虫害气象观测服务,烟草还要做好产量结构分析,及时、准确提供气象情报。积极开展春播、夏播和重要农事活动气象服务,通过电视、“12121”和信息平台等方式为“三农”开展农事季节的气象服务。
在农事季节里,开展不定期农业生产预报。根据前期的气候特点和实测墒情资料分析,并结合未来天气预报情况,提出生产建议,科学指导,合理安排,确保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1.2防灾减灾气象服务
农业自然灾害中气象因素所占比重较大,我局着力开展暴雨、洪涝、强降水、大风、低温阴雨、寒潮等气象服务。通过“12121”、电视媒体、发布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信息;重大灾情预警和实况专门通过电话和文字材料向主要领导汇报。
1.3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干旱时期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为农业抗旱、森林防火、水库蓄水服务。
1.4部门联合开展气象服务
1)为了更好地做好决策气象服务,经与政府办领导协商,决定在县政府一楼大厅电子显示屏上发布气象预报、情报信息。并建立了气象信息传输机制,通过公共电子邮箱传输定时和不定时气象信息,受到了县领导的高度评价。
2)和县政府防火办联合切实加强森林防火气象服务工作,每日发布森林火险等级预报,规范火险等级预报标准,并在天气预报栏目中插播预报画面,遇森林火险中度以上等级时,及时通过电话告知县政府防火办,提请注意防范。
3)与政府办、教育局等部门开启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向全县所有的中小学校和各乡镇政府赠送防雷科普专题片和宣传挂图,介绍雷电知识和防雷避险要点、雷击急救方法等科普常识,切实加强防雷知识宣传,提高防御雷击灾害能力,共同做好防雷减灾工作。
4)与供销社合作,在全县各个乡镇的供销社系统中确定气象信息联络员,建立了详细的信息员档案和联系方式,并吸纳驻村大学生村官为气象信息员。主要承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和气象灾情的收集上报,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等工作,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发布渠道,更好地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5)与国土局、农业局开展气象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农作物病虫害气象条件分析等服务。联合建立监测预报机制,对强降水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报,并在电视天气预报栏目中插播防范提示,此举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每年与农业局植保站不定期开展小麦红蜘蛛、白粉病、小麦腥黑穗病和玉米赤斑黑沫蝉、玉米耕葵粉蚧等病虫害防治,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防治措施,指导农气生产。
2今后气象服务的努力方向
通过农村工作调研,我们认为在气象服务的形式和手段上,可以考虑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
1)建立跨行业研究机制,提高服务产品科技含量气象和农业两个部门可以建立跨行业的协作研究机制,对作物生长关键期的气象要素、病虫害防治和气象条件关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方法等项目,联合开展系统性的研究与分析,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科学有效地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布设乡村气象电子屏,延伸气象信息传递。气象电子屏是解决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为快速向农户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和服务信息,可以考虑在种植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及主生产区的乡镇和农村布设乡村气象电子屏。
3)优化气象信息员覆盖面,提高气象服务效益我局对于农村信息员的建设非常重视,为了保证能得到乡镇最新的灾情信息以及相关负责人能保证气象信息不被遗漏和及时上报,我们将各乡镇中受到领导好评的供销社人员设为气象信息员,保证了气象信息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稳定性。下一步工作我们将深入到各个乡村,吸纳大学生村官进入气象信息员队伍,并对确定的信息员进行系统培训,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员队伍,及时把气象灾害信息传发给人民群众。
4)优化气象短信平台,扩大信息接收范围手机气象短信是一种很好的信息传递方式。为了做好决策气象服务工作,我们积极主动争取政府领导和县直各单位主要领导的支持,将其手机号码录入气象短信服务平面,不定期发送农时气象预报、重要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利于各级部门开展各项工作。下一步工作我们将种植大户纳入服务范围。建立县级生产管理部门气象信息接收平台,然后用自己的平台及时将重要的气象预警信息传递给更多的农户,服务农户和农业生产。
5)建立气象服务网站,制作农业服务专题。我们将天气周报和气象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论坛,并且有专人负责气象信息的发布和更新,保证了更多的人了解未来天气发展趋势,做好灾害天气预警防范工作,提供了快捷方式,更加使气象信息深入到基层。
6)做好人工影响天气作。通过走访农户,与乡村干部交谈,干部群众提问题最多的是:“你们气象局咋光在干旱时打雨呢?能不能预防干旱呢?”这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十年九旱是我县的基本气候特点,每年四季均有旱情发生,甚至两季或三季连旱,县气象局要宣传县领导,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要由应急抗旱型向生态蓄水型转变,也就是要抓住每一次天气过程,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将空中云水资源留在嵩州大地上,尽力改善我县”十年九旱“的现状。
3结束语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农村气象服务工作不仅要在服务产品制作上专业化、精细化,还要在服务形式上追求专业化、精细化,不断丰富服务产品内涵,不断拓展气象服务范围。“以人为本,无所不在,无微不至”是我们的气象服务理念,社会发展无止境,气象服务发展无止境,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
我国农村民生科技发展初探 篇12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是党的十七大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当前, 我国正经历着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为了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困难局面,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扩内需、保增长, 调结构、上水平, 抓改革、增活力, 惠民生、促和谐”战略部署。强调越是困难的时候, 越要关注民生, 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就是要着力解决与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这既是我国总体民生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民生科技”这一崭新理念是由中国科技发展促进研究中心周元研究员较早提出, 一经提出, 便引起党和政府、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它是指与民生问题最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 即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相关的科学技术。“农村民生科技”则是指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相关的科学技术。
我国农村民生科技发展的现状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过程, 即:第一, 新中国建立到1967年, 我国的科学事业取得很大成效, 但标志性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国防科技和重工业科技方面, 农村民生科技发展则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第二, “文化大革命”十年, 我国科技事业遭到重创, 农村民生科技更是雪上加霜, 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下迁;第三, 改革开放后, 我国迎来了科技的春天, 农村民生科技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1995全国科技大会, 党中央正式提出科技兴国战略, 预示着民生科技时代的到来。
2 农村民生科技在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民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民生科技的支撑, 民生科技应坚持以人为本, 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 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社会民生问题, 让科技成果为惠民、富民作出贡献。
2.1 农村民生科技是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民生科技是指农民最关心、与农民利益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相关的科学技术, 是把科技成果转化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之中去, 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目的。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农村民生问题始终是我国民生科技的重中之重, 加强农村民生科技工作, 就抓住了我国民生科技工作的“牛鼻子”, 就能够带动和促进我国科技工作地全面、协调发展, 进而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2.2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民生科技的支撑和引领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村民生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 农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 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 农村民生得到较快的改善。但总体看来, 我国农村民生工作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农村民生的主要方面问题比较突出, 科技支撑非常薄弱。农村民生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迫切需要科技支撑;农村民生科技产业尚未建立, 农村民生科技产品稀缺;农村民生科技人才严重不足, 专业化科技服务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农村民生科技布局尚未形成, 科技支撑体系有待加强和完善;农民现代生活意识有待提升。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解决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 迫切需要民生科技来支撑。加强农村民生科技工作大有作为, 非常急迫, 是当前农村科技工作中重要而紧迫的重点任务。
2.3 扩大就业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民生科技
就业是民生之本, 安国之策, 也是实现社会安定、繁荣发展的应有之义。当前,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城镇就业岗位锐减,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大幅减缓, 大量农民工返乡, 这给农民就业、增收造成严重困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村社会建设、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能够有效地扩大农村的用工需求,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与创业机会,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2.4 发展农村民生科技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对改善农村民生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农村民生科技, 是解决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必由之路,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2.5 发展农村民生科技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项举措的急迫需求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投巨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与此同时, 全国各级地方政府也大幅度增加了农村民生工程建设的投入, 安徽省政府启动实施了29项民生工程, 四川省启动实施了科技服务民生工程专项行动等等。农村民生工程投入的增加、各项工程的启动实施, 对民生科技提出的强烈、急迫的需求信号, 急需科技的引领和支撑。
3 加强农村民生科技的主要对策
改善农村民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一项事关大局的战略任务, 应该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重点围绕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 的科技需求,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的战略部署, 开展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集成和示范推广, 为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奋斗目标和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1 围绕农村民生工程的实施, 集成推广一批先进适应的农村民生科技成果
依托现有的技术储备和在研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高技术研究计划等各类科技项目的研究成果, 重点开展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公共卫生与农民健康、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农村防灾减灾 、农村信息化与现代乡村社区管理等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点建设项目, 开展相关技术的集成, 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技术规程, 形成相应的的技术支撑, 为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人才保障。
3.2 实施一批农村民生科技示范工程
按照“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的原则, 实施一批农村民生科技示范工程。重点是:农民就业创业科技示范工程、农村公共卫生和农民健康科技示范工程、农村康居工程科技示范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示范工程、农村信息化与现代农村社区管理科技示范工程、农村清洁社区环境科技示范工程、 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科技示范工程、农村饮水安全科技示范工程、农村防灾减灾科技示范工程、农村民生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工程。
3.3 推行农村民生科技特派员制度
借鉴农业科技特派员的经验, 推行农村民生科技特派员制度。农村民生科技特派员的选派应于农村民生科技示范工程、国家相应科技计划的实施相结合, 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相结合。各地应针对本地区的具体情况, 制定具体措施, 扎实推行民生科技特派员制度。
3.4 加大民生科技投入, 为改善农民生存状况、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科技储备
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 企业、农户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农村民生科技投入体系。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民生科技研究, 公共财政要建立专项投资基金, 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把农村民生科技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重点, 并在国家相关科技计划中得以体现, 逐步实现农村科技投入由单纯注重产业发展向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并重的转变, 在原有农村科技投入的基础上, 加大对农村民生科技的投入。要运用经济杠杆和财政政策手段, 鼓励、引导、动员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农村民生科技投入;继续拓宽农村民生科技融资渠道, 增加科技贷款规模, 在国家信贷计划中增加农村民生科技贷款比例, 国家政策性银行要增加农村民生科技信贷规模;发展农村民生科技风险投资事业, 建立农村民生科技风险投资机制;积极吸收海内外资金, 支持农村民生科技事业, 实现资金投入的多元化。
3.5 及时总结经验, 表彰农村民生科技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载体, 加强对农村民生科技工作宣传。加强经验交流, 总结推广各地促进农村民生科技工作的有效模式和做法;建立宣传阵地, 报道在民生科技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对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和奖励;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和促进农村民生科技工作的良好环境。
4 加强农村民生科技的建议
我国农村民生工作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农村民生的主要方面问题比较突出, 科技支撑非常薄弱。农村民生科技工作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必须常抓不懈, 持之以恒。
4.1 转变观念, 把发展农村民生科技作为科技工作地一项战略任务
民生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其投入力度事关农村社会发展的未来。国家应将农村民生科技作为今后科技工作的主要内容, 提高公共财政对民生科技的支出, 加强农村社会领域的创新建设, 提升农村民生科技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及促进作用;要集中科技资源向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领域——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就业保障、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障和安全保障等领域倾斜。
4.2 建立健全农村民生科技服务体系
面向农村的民生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民生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主体多元化、模式多样化、服务专业化、组织网络化的发展方向, 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村民生科技服务有效机制, 着力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4.2.1 优化布局。
完成农村民生科技发展总体布局, 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4.2.2 构筑农村民生科技创新平台。
利用现有基础和资源, 构筑农村民生科技创新平台, 围绕农村民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 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建立与农村民生科技紧密相关的研发机构, 扩大研究队伍, 研究、开发、集成、转化和推广农村民生适用技术和装备, 显著提高农村民生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
4.2.3 构建农村民生科技服务体系。
强化机制创新, 推动重心下移, 壮大农村民生科技服务队伍, 探索强化农村民生科技服务的有效形式和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农村民生科技中的作用, 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显著提高农村民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4.3 构筑农村民生科技创新平台, 提升农村民生科技创新能力
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 建立一批研发基地, 扶持一批服务机构, 培养一批专业人才, 培训一支科技服务队伍。引导大学和科研究机构加强农村民生科技领域学科建设, 研究制定优惠政策, 培育一批研究开发农村民生关联产品的骨干企业, 确保农村民生科技可持续发展。
4.4 项目带动, 推进农村民生科技的创新和集成示范
加强科技资源的集成与整合, 把农村民生科技相关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中, 围绕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集成和综合示范。统筹国家科技资源和地方科技资源, 在全国不同区域, 分别设立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新农村民生科技综合示范, 集中示范和应用农村民生科技重点任务的研究成果及其他科技成果, 总结和探索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技术和服务模式。
4.5 创新体制机制, 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民生科技工作
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 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社区、企业推进农村民生科技的进步。实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领导和协调民生科技工作;实行部门会商制度, 由科技部与各行业部门共同推进;建立省部共建的工作机制,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鼓励企业开发服务农村民生的产品, 发展农村民生产业, 引导社会资源导入农村民生;把民生科技服务作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引导在农村社区成立各种类型的专业服务队;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深入基层从事民生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工作;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民生科技工作的积极性。
4.6 强化科普, 帮助广大农民树立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意识
通过开展网络远程教育, 进行电视讲座, 印刷各种科普书籍、宣传册等活动, 对农民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及意识教育, 普及农村民生科技知识, 提高农民认知水平和意识, 帮助农民建立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
摘要:在对我国当前农村民生科技进行大量的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论证农村民生科技在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分析为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主要对策, 并对在新时期下如何又快又好地加强农村民生科技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民生科技,地位,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 2007.
[2]刘燕华.“十一五”国家向民生科技大量倾斜[N].2008-03-13.
[3]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行动方案》的通知[R].2008-03-05.
[4]周元, 王海燕, 曾国屏, 等.中国应加强发展民生科技[J].中国科技论坛, 2008 (1) :36-38.
[5]郭翔宇, 罗剑朝, 等.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6]和谐生活.民生科技追求的基本目标[N].光明日报, 2008-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