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选举问题

2024-11-09

中国农村选举问题(通用6篇)

中国农村选举问题 篇1

一、贿选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一) 贿选的内涵

贿选是一种伴随着选举出现的现象, 它是指用金钱或者其他形式的利益买通选举人来选举自己或者自己同派系人的一种行为。[1]

具体到农村民主选举中的贿选行为该如何界定,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明, 目前对贿选较为权威的解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条文释义》, 该《释义》将贿选解释为“以获取选票为目的, 用财物或其他利益贿赂选民、选举人或选举工作人员, 使其违反自己的意愿参加选举, 或者在选举中进行舞弊, 并对正常的选举工作产生影响的活动”。2009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规定:“在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过程中, 候选人及其亲友直接或指使他人用财物或者其他利益收买本村选民、选举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候选人, 影响或左右选民意愿的, 都是贿选。”以上两者都认为构成贿选的行为需要满足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贿选必须损害了村民的民主权利和选举活动, 二是须有金钱或其他利益的收买行为, 三是贿选行为必须对竞选结果造成实际的影响。但如此界定贿选的概念从法理上似有不妥。如在竞选中多名候选人都进行了贿选, 但最终能够成功当选的只有一人, 如按上述规定来讲只能追究当选者的责任, 其他也有贿选行为但并未当选的人则可以免责, 这明显有失公允。故从刑法理论上讲, 贿选应当是“行为犯”而不是“结果犯”。只要在竞选的过程中有贿选故意并实施贿选行为就应认定为贿选, 至于贿选行为对选举的结果是否产生影响在所不问。

(二) 贿选的主要特点

随着我国村级直选的深入开展, 贿选行为的新形态层出不穷, 综合考量我国农村民主选举中发生的各类贿选行为, 可以将其特点归纳如下。

1. 贿选形式多样

早期的贿选行为多为请客吃饭、暗送财物等方式, 但目前很多地区的贿选行为已从实物交易发展到“期权”交易, 即承诺在选举成功后给予支持者某些利益, 如承诺给予金钱财物, 或者在宅基地、社会保险、计划生育等方面给以方便照顾。

2. 地域性差异不再显著

以往贿选发生“频率”较多的地区往往是有经济利益可图的地区, 如面临征地拆迁, 或拥有各类矿产资源, 或经济状况较好的行政村。但从目前情形看来, 这种地域之间的差异已不再明显, 不仅是经济发达地区时有贿选情形发生, 连一些贫困落后地区也有贿选案件发生。

3. 贿选投入巨大

随着竞选的激烈程度不断加大, 起初一袋面、一桶油就可解决问题的小恩小惠已经失去了作用, 促使候选人不断增加贿选的砝码, 特备是对各候选人都意图争取的“关键选民”舍得一掷千金, 这使得涉案金额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贿选事件已屡见不鲜。

4. 团队性特征明显

在竞选中越来越多的候选人依照共同利益组建自己的竞选团队为自己的竞选服务, 他们组织起或明或暗的专门班子, 制订拉票方案, 明确人员分工, 从选前拉票到选中填票再到现场“监票”, 都有专人负责, 组织化程度非常高。[2]

二、法制欠缺导致贿选产生的原因

(一) 贿选法律概念界定不明

纵观《村民委组织法》, 与贿选有关的法律条文只有第十七条第一款, 但其也只是笼统规定了“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票、虚报选举票数等不正当手段当选村民委员会成员的, 当选无效。”而对于贿选的概念却没有给出明确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条文释义》以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中虽然对贿选行为进了解释, 但其并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 并且表述方式在法理上还存在争议, 同时偏重于定性的描述而没有细化具体标准的规定, 故在实践中对贿选的认定难免标准不一。

(二) 贿选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对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票、虚报选举票数等不正当手段, 妨害村民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 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行为, 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举报, 由乡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并依法处理。”其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 举报主体界定不明, 有权举报的村民究竟是民主权利受到侵害的村民还是任何一个村民都可进行举报。第二, 上述机关如果出现不作为的情形该如何处理没有做出强制性规定。[3]

(三) 民主权利缺乏相关法律保障

虽然乡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有权依法对贿选案件进行调查并依法处理, 但乡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在作出处理决定时所依照的法律并不明确。从实体法来看, 不论是刑法体系、还是行政法体系, 均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可直接适用于村委会选举中的民主权利保障。虽然我国刑法中规定了“破坏选举罪”, 但只适用于选举各级人大代表和国家领导人时发生的贿选行为, 而村级民主选举不再此列, 故不能对贿选者追究刑事责任。现实中大部分地区对贿选的当事人大多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 以破坏选举秩序对当事人采取行政处罚。但根据2007年公安部对于“破坏选举秩序行为”的解释, 其具体形为侮辱、诽谤、殴打他人、故意伤害、故意损毁财物等, 并没有将贿选明确列入破坏选举秩序行为。实践中大部分地区为了便于执法便将贿选列入了破坏选举秩序行为的范围, 虽然此举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贿选行为, 但其作为处罚依据并没有确实的法律根据, 使得所谓的“依法处理”, 变成现实中尴尬的“无法处理”。

(四) 公力救济手段的缺乏

诉讼是最终极、最有权威的公力救济形式。贿选行为侵害了选民和竞选人的民主权利, 理应启动国家公权力对选民进行公力救济, 但目前从我国的三大诉讼体系来看却缺乏必要的诉讼救济手段。不管是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 都偏重于保护公民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 而没有将村民选举权利纳入各自调整的范围, 使得村民缺少通过诉讼进行救济的渠道。

三、整治农村选举中贿选问题的法律对策

(一) 制定统一的《村民委员会选举法》

纵观目前颁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其中实体法和程序法相互掺杂, 而且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实体权利的实现要靠精良的程序设计作为保证, 故有必要制定独立的《村民委员会选举法》, 来规范当前的选举行为。而且从法律逻辑上讲, 亦应当是先有选举法, 再有组织法。制定统一的《村委会选举法》应着重从程序制度上对选举制度进行完善, 如秘密投票制度, 流动票箱制度, 委托投票制度, 村委会班子审计制度, 并在其中规定有关选举的诉讼救济制度。这些制度的设定与完善, 可以增大贿选者的贿选成本, 最大限度地防止贿选的发生, 为农村民主选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 明确贿选界定, 细化贿选标准

只有明确贿选的概念和具体标准, 并将其转化为正式的法律渊源, 才能有效遏制贿选的发生, 如若不然, 在现实的村委会选举的具体操作中有时很难定性。比如给以金钱, 给多少算是贿选?如果候选人向全村所有村民都发送钱财或物品, 算不算贿选?甚至出现的一些非法允诺算不算贿选, 如承诺当选后不搞计划生育、分光集体财产等。如果不能解决贿选定性问题, 将很难有效解决现实中的贿选问题。

(三) 完善行政、刑事法律规范, 加大对贿选的惩处力度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七条规定贿选的法律后果仅仅是当选无效, 再无其他处罚措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对于“破坏依法进行的选举秩序”处罚不过是罚款而已, 最多也只可给以十五日的行政拘留。这样的处罚力度明显不够, 无法对贿选者形成有力震慑。故有必要把村级直选中的贿选纳入到《刑法》的制度体系, 加大对贿选行为的打击力度。具体做法可将《刑法》破坏选举会进行修改, 扩大“破坏选举罪”的调整范围, 具体可将刑法256条修改为:“在国家法律规定的政治性选举中, 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等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情节严重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4]

(四) 开辟诉讼救济渠道, 建立健全诉讼救济体系

如前所述, 我国目前的司法救济范围将农村民主选举排斥在保护范围之外, 所以应尽快建立完善选举纠纷的司法救济体系, 尽快解决司法救济缺位的现状, 将“贿选”、选举程序瑕疵等行为纳入法院的受案范围。在选举纠纷日益增多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法院在换届选举年设立专门的选举法庭, 建立选举诉讼程序, 及时解决选举纠纷。[5]

摘要:农村民主选举过程中产生的贿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民主的进程, 损害了选民的民主权利, 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法律制度的缺失是贿选难以根除的主要原因, 需从完善选举程序、明确贿选认定标准、加大处罚力度、开辟诉讼救济渠道等方面加以完善。

关键词:农村民主选举,贿选,法律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世涛.贿选的成因与治理[J].人大研究, 2004.12.

[2]孙孝福主编.罪名词典[M].北京:长征出版社, 2006:393.

[3]刘志鹏.村委会选举之村民选举权利救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3.

[4]肖立辉.村民委员会选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294.

[5]马俊军.村委会直选中的贿选现象—理性分析与法律规制[J].求实, 2011, 4:89-92.

中国农村选举问题 篇2

关于本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问题的调查问卷

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对我们的调查问卷进行答复,本问卷旨在了解本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相关情况,为推进我市基层换届选举机制更趋完善提供决策依据。现在耽搁您几分钟时间,请您对下面问卷中的问题进行评价,我们将对您的回答和相关信息给予严格保密,感谢您的大力配合及支持!

第一部分:填写人基本情况

1、您的身份是()

A、三委干部B、普通党员C、村民代表D、普通群众

2、您的年龄()

A、30岁及以下B、31-59岁C、60岁及以上

3、您的文化程度()

A、大专及以上B、中专、高中、中技C、初中及以下第二部分:请对以下问题进行选择

1、您了解《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河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等村级选举政策法规吗?()

A、非常熟悉B、比较了解C、听说过D、不知道

2、您对村级换届选举的基本认识是()

A、民主选举、符合民意B、拉票决定、弄虚作假;

C、政府主导、形式主义D、以上都不是

3、您对村里现在的情况是否满意()

A.很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很不满意

专业好文档为您整理~~谢谢使用~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站

4、您是否参加了本届的换届选举()

A.是B.否

5、您对本届换届选举中最满意的是(),最不满意的是()

A、选委会选举B、党支部选举

C、居委会选举D、监委会选举

6、您对本届候选人的情况了解吗?()

A.了解B.一般C.不了解D.不关注

7、您对选举程序是否了解?()

A.了解B.一般C.不了解D.不关注

8、您觉得本届选举的过程是否合法?()

A.合法B.不合法C.不清楚

9、本届选举是否受到上级政府的影响呢?()

A.是B.否C.不清楚

10、本届选举的结果是否符合村民的期望呢?()

A.是B.否C.不清楚

11、本届换届选举中的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可以选择多项)

A.受到农村家族力量的干扰

B.农村黑恶势力干预选举

C.上级的意图过于强烈

D.候选人无序竞争,拉票贿选情况严重

E.选举动员不够,投票率低

F.部分农民借选举要求解决个人或村里的其他问题

G.其他

12、您对影响选举因素的看法()

A.候选人与村民缺乏沟通

B.部分选民的意愿不能充分体现

C.代表的作用发挥一般

D.把选举当成一种义务,怕麻烦,浪费时间

13、您认为换届选举中最让人担心的问题是()(可以选择多项)

A、外出务工人员太多,候选人质量不高,能否选出合适的人

B、选民投票率低,达不到过半要求

C、宗族、宗族势力影响选举

D、个别村霸通过非法手段操纵选举

E、贿选、买票等行为无法控制

F、选举方式是否合法,选举结果与村民意愿是否一致

G、其他(请注明)

14、您所在的村选举时是否有请吃喝和串联拉票的情况?()

A、比较普遍B、有,但很少C、没有

15、您所在的乡镇和村是否注重村级后备干部培养()

A、非常重视B、比较重视C、不太重视D、不知道

16、您所在村村党组织班子和村委会关系是否协调?()

A、协调,关系很融洽B、一般C、有矛盾

17、你认为村级换届选举中候选人年龄为()比较合适?

A、30岁以下B、30岁—40岁C、40岁—50岁

D、50岁以上E、无所谓

18、你认为村级换届选举中候选人的文化程度应该为()

A、初中B、高中及中专C、大专以上D、无所谓

19、你认为村级换届选举中候选人最应该具备哪样素质()

A、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办事能力

B、有较强的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C、廉洁自律、有公心、大局意识强、威信高

D、善与人团结协作、协调共事

20、您为什么选此人担任村委会工作?()

A.自愿相信他B.宗亲影响C.被逼迫D.其他

21、您觉得选举的结果是否符合百姓的期望()

A.非常符合B.比较符合C.一般D.不符合E.很不符合F.不清楚

22、您认为现在村干部存在什么问题?()(可以选择多项)

A.腐败严重B.不务实C.摆官样,不做事

D.官官相互勾结,明争暗斗E.没问题

23、您对村级换届选举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中国农村选举问题 篇3

关键词:农村基层;民主选举;规范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不移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切以民主建设为主,全面贯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缺少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发展民主政治的基础。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启动了政治体制改革,广大农村以贯彻执行《中国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实行村民自治为突破口,掀开了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的篇章,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随着中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持续变化,民主选举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选举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鲜明特点的农村经济改革,引发了农村社会政治领域的重大变革,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实践活动就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广泛实施。村民自治的基本内容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个方面。民主选举是指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作为自治机构的村民委员会。从理论上讲,民主选举作为一项制度安排,作为实现村民自治的前提条件,操作应该是规范的,过程应该是理性的,结果也应该是充分体现民意的。民主始于选举,但由于我国农村社会法理型的匮乏和公共权力意识淡薄,在村民委员会选举过程中,出现了下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村民自治实践的健康发展。

(一)家族势力介入村民委员会选举,造成基层公共权力“部分流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部分农民在温饱问题解决的情况下,开始把手里面的“闲钱”用于撰写家谱,修祖坟等活动,从而使家族观念死灰复燃,家族势力也随之在农村社会的各种利益纷争中登台亮相发挥作用。在村民委员会的选举过程中,一些乡村大家族为谋取特殊利益,常常借本家族同宗选民众多的优势,合谋推选本家族的人进入村委会,进而借助家族势力,影响村委会的决策和管理。

(二)乡村邪恶势力染指村委会选举,导致村级公共权力的“部分扭曲”

随着城乡交流的日益增多,大众传媒的传入,中国乡村亲和、淳朴、友善的世俗民风开始受到冲击。部分进城打工的农民,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下,进城后没有学到城市市民文明进取、守法自律的好品质,而把城市社会中长期存在的偷窃、赌博、欺行霸市、敲诈勒索等不良风气带回了农村。这类人在村间一旦聚集起来,就形成了乡村社会中的“另类人群”。这群人好吃懒做,通常在乡间做出些偷鸡摸狗、打架斗殴、聚众烂赌等危害乡里的恶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乡村中的邪恶势力。在村民委员会选举过程中,这些乡村“痞子”常常被一些竞选村委班子的人收买利用,一是借助他们的“霸道”威胁选民、强拉选票;二是借助他们的“淫威”扰乱选举过程,以便乱中获取利益;三是鼓动他们在选举期间制造事端,嫁祸于其他竞争对手。如此种种,甚至在有些村委会选举中,出现了乡村恶霸入选村委班子成员的情形。

(三)乡镇政府对村委会民主选举进行干预,造成“民主失真”

乡镇是我国目前最低一级的行政机关,村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政权组织,不是一级政府,不是政府的派出机关,二者之间不是上下级关系。但在村治实践进程中,有的乡镇政府仍把村委会当作自己的直接下属行政组织,沿用传统的领导方法进行指挥和管理,干预村委会的选举。一种情况是乡镇政府利用行政命令方式决定村委班子候选人,使村民的民主选举成为一种“应势”的虚假形式;另一种情况是对经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村干部随意调动、任免,使民主选举的结果走形变样;再一种情况是对村民民主选举过程不放心,采取派干部坐阵等手段加以监控,干扰了选举过程中的民意体现。

二、有效提升我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规范建议

(一)通过完善选举制度、法制宣传、思想教育和文化提升等途径,尽快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

制度是维系社会实现持久管理的框架,要保证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先进性,就需要不断创新。对村委会选举质量的界定,分析影响选举质量因素,乡村家族势力介入村民自治机构的选举,意味着农村公共权力在“回归民间”过程中存在着“部分流失”的危险。这种结局非但不利于村民自治实践的健康发展,甚至还会因乡村不同家族势力之间的争权夺利引发恶性治安事件,动摇农村的社会稳定。因而,必须通过创新完善选举制度、法制宣传、思想教育以及文化提升等手段,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逐步培育和提高广大农民的公民意识和自主意识,加强监督,逐步消除家族势力在村委会选举中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还须切实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从撰写家谱、修祖坟等活动中走出来,从而切断家族凝聚势力的各种途径。

(二)倡导系统观念、综合治理等先进理念,及时打击和遏制乡村邪恶势力,积极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乡村邪恶势力影响村治机构的选举,一方面,大大影响了村民对村治机构的认可度,造成干群关系的疏远和紧张;另一方面,直接造成了村治权力的“部分扭曲”,制约着村民自治制度法理性功能的正常实现。乡村邪恶势力影响村委会选举问题的存在说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是“单头挺进”的简单工程,而是一项复杂多变的任务。在村民自治的活动中,我们要倡导系统观念、综合治理等先进理念,提高村民们的维权意识,引导大家通过法律行为,及时打击和遏制乡村邪恶势力的存在,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厘清乡镇政府和村委会间的关系,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综合素质,认真贯彻《中国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精神

从法治角度讲,乡镇政府干预村委会选举的行为是违法的,因此,厘清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关系,界定好各自的职责,各司其职,乡镇政府坚决不干预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毛泽东同志说过:“当正确的政策方针制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人作为管理主体,要保证村民参与选举的公开、公平和公正,选拔出理想的干部对农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很重要。事实表明,制约农村民主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干部的素质问题。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培训,让他们改变传统的专制观念,认识自身不足,及时主动的学习政务知识和了解政治知识,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重点,认真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项规定,坚持群众路线,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同时,认真执行《中国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精神,做好指导、支持工作而不进行干预。

三、结语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均已形成了能否实现小康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民的共识。促成农村经济高速度、高水平、高质量地的发展,已构成我国在2020年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先决条件。因而,如何进一步从组织上、制度上提供好保障,是近段时期内中国政治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韦留柱,王卫防,杨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民法律意识培养的困境与消解[J].商业时代,2011,24:95-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n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中国农村选举问题 篇4

关键词:文化,农村选举参与问题,解决措施

在当前我国农村选举参与的过程中, 表现出了诸如乡镇政府不当干预、农村派系力量介入、贿选、农民的选举冷漠以及选举程序执行失范等种种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个人认为要想从文化上解决以上各种问题,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建设新型农村文化, 提高农民选举参与水平

在我国, 封建专制制度存在了两千多年, 这种专制社会形成了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文化, 其基本特征是人民大众被动服从上级命令。然而, 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之下, 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而在农村社会, 选举参与意识作为农民行使自己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使农民选举参与健康有序的进行, 增强农民的权利意识, 认识到自己的国家主人翁地位, 形成农村积极参与选举的公共文化倾向。为实现这一目标, 个人认为应从下面几点来解决:

第一, 应该引导农村群众正确认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村民参与政治过程中, 对待传统政治文化一定要克服冷漠与情绪急躁的心理, 强化农民参与国家管理的主人翁意识, 让广大农民群众树立遵守国家制定的相关制度的意识, 培养其遵纪守法、遵守规章制度, 培养其参与社会事务更有理性。同时, 还要综合运用各种社会化途径调控村民的选举参与。

第二, 帮助农民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 让农民树立起宽容的选举参与意识, 引导他们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念。要实现这一目标, 这就需要结合当下农民的道德认识水准, 加强农民的道德教育, 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分清是非荣辱。调查显示, 农村居民政治认同越高, 就会越积极的关心、参与政治。对选举参与更是亦然。

也只有这样, 农民才能认真权衡自己与其他利益集团的关系, 使之互相包容、和平共处, 锻炼农民在解决社会冲突和矛盾时让步的文化品质。

二、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选举参与观念

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村组法》的认知程度, 直接影响着选举质量的好坏。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并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实施, 村民也没有真正做到全面了解它。因此个人觉得, 当前我们一定要做好《村组法》的学习与宣传工作。特别是在村干部选举之前, 要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加大宣传的力度, 对村民进行深入、广泛的选举知识宣传。在村干部选举期间, 务必要重点宣传村干部选举应采取的原则、方

责任编辑:陈贵娟

法及其操作步骤等, 让村民掌握选举的程序及要求, 了解投票的方法, 切实引导他们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按照自己的意愿投票给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

在选举产生村干部之后, 村委会一定要及时对当选村干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不能在选出村干部之后就万事大吉, 而是要以此为契机, 紧密联系本村实际情况, 增强他们为村民服务的意识以及民主权利观念, 在工作职责上实现由“管理群众”向“服务群众”转变;同时转变工作方式, 实现从“以我为中心”到“以群众为中心”工作方法的转变。也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消除村干部选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阻力, 提高基层民主水平, 真正实现农民当家作主。

三、树立正确的家族观

中国农村选举问题 篇5

摘要:农村基层组织换届是关乎农村基层发展头等重要的政治大事,也是关乎农村稳定、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更是关乎党在基层的领导地位能否得到巩固的头等大事。组织好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是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扎实推进农村又快又好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政治保障。但是目前农村基层组织换届仍然存在了不少困境和问题,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急迫的、必要的,也是不断完善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问题,对策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认真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证。

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是基层政权建设的一件大事,事关基层政治、经济和社会大局的稳定,事关党在基层领导地位的进一步巩固,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贯彻落实。做好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是确保农村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是维护党在广大农村地区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更是维护人民当家做主地位不动摇的重要核心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新的困惑。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急迫的、必要的,也是不断完善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的必然选择。

一、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存在的难题

1、合适人选难确定。一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在村人员青壮年少。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发展,加快了区域之间的人员流动,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以老年人、妇女和小孩为主,党员更出现严重的年龄老化现象,缺乏年龄党员力量成为制约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造成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缺乏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农村干部队伍老龄化严重,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农村现有干部队伍平均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知识结构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现脱节现象,而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党员进入基层党组织较少。三是后备干部缺乏,年轻干部锻炼较少。农村基层基本上都没有建立后备人才库,后备干部缺乏,而年轻干部往往缺乏经验,或受到其他干部的排挤,得到的锻炼机会较少,造成年轻干部成长缓慢,接手较慢。四是原任干部工作欠细致,难获群众信任无法连任。有些村干部由于工作不够细致,或在工作中以权谋私,伤害了群众,失去了群众的信任,造成经验丰富的干部无法在选举中获得连任。

2、宗族影响难消除。农村长期存在的宗族矛盾,在换届选举中如果引导不力,将会造成严重的宗族争端和派别对峙,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矛盾冲突和暴力事件,给农村的稳定带来恶劣的影响。而这种宗族势力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消除的,在选举中往往表现出不同家族、宗派、姓氏房界之间不是推选真正服务基层的优秀干部,而是推选出各方利益的代言人。于是明争暗斗、相互攻击、互拉选票等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换届选举的依法顺利进行。

3、选民热情难调动。农村基层选民由于整体素质不高,文化水平较低,对民主选举的认识不够,参与政治的热情不高,对待选举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参选的积极性不高。有些村的村民由于对某些村干部的所作所为感到失望,而对选举产生麻木、失望的情绪,以“谁当选与我无关”的心态对待选举。有些村的村民则表现出对选举的“过分关注”,“热情过高”,甚至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或往届村干部堆积下来的问题搬到选举当中,纠缠不清,以此作为扰乱选举的“筹码”,企图达到破坏选举的目的。

4、遗留问题难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财务、农村土地纠纷、旧村改造、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矛盾和问题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妥善的解决和处理而不断积累。这些矛盾和问题在换届选举中会被某些人所利用,作为扰乱选举和破坏选举的“工具”,从而使得矛盾和问题不断激化,在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时便集中爆发,对换届选举工作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换届选举活动进展停滞不前、选举失败。

5、“两委”工作难协调。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受阻,其中的原因不能忽视村“两委”的不协调。有些村“两委”矛盾突出,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造成工作难以开展、“党政分家”;有些村“两委”干部各自的“支持派”在基层组织换届选举中会出现“各自保帅”的情况,竞争“白日化”甚至竞争趋向不当、违法,严重者还出现斗殴的情况。“两委”干部的不默契,工作分工不明确,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不到发挥,严重削弱了党组织的战斗力。

6、各方利益难平衡。目前,随着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和山地池塘等集体资产的投标、租赁,以及其他集体资产的迅速增加,或者是由于姓氏、宗族观念的影响,又或者是一些村由若干个自然村所组成,基层农村被人为地分割成为不同的利益群,不同的利益群之间互不相让,恶性竞争,甚至为争夺利益不惜大打出手,长期以来形成利益群之间的对峙僵持。在党组织换届选举时,不同利益群为推出自己的利益代言人而使矛盾尖锐化、复杂化,从而使换届选举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7、干部待遇难改善。长期以来,农村基层由于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农村基层干部的待遇较差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工资拖欠成为“家常便饭”,许多农村干部不得不为生计另谋“第二产业”,另找“副业”。于是出现干部“离岗”,不正常上班的现象,形成了“走读干部群体”,有些在外务商的干部,长期在外,很少回村,只能靠“遥控指挥”。而这种现象,造成基层干部不了解村情,不熟悉民情,对新情况、新问题没能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对一些突发性事件更无法及时处置,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拉大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而渐渐失去民心。

8、参选目的难调控。在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中,参选人的参选目的日益多元,难以控制,其中当然不乏一些人品好、素质高、有文化、有能力、懂管理的人想当村干部,想为集体作贡献,想以自己的能力改变农村的面貌,为村民、百姓干点实事,但也有一些村民为了私欲而参加竞选。他们中有的为了“名”,有的为了“利”,有的为了“脸”,有的为了“权”,有的为了“一口气”,有的为了“一个官”。竟选目的不同,致使一些村干部当选后,在村务工作中,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纪律松驰,作风飘浮,脱离了群众,损害了党群干群众关系。

9、贿选行为难杜绝。虽然以往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一直存在贿选现象,但由于这种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从之前的“地下活动”转向了“光天化日”。有的竟选者为了如愿当选,不惜采取送钱送物、请客送礼、组织人员游说等手法拉票;利用亲戚、朋友、宗族的关系相互拉票;乱承诺许愿、开空头支票,蛊惑人心,甚至威慑、恐吓拉拢选票。现在农村贿选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宴请和送礼,借人情往来之名,行贿赂选举之实。而中间派和拥有较多选票的家庭成为贿选的重点对象。

10、年轻干部难“上马”。农村基层组织换届,年轻人往往难以进入班子,年轻干部难以“上马”,很多老支部书、老干部往往凭着老资格、老权威顺利当选,而年轻干部由于不被群众所认识而缺乏竞争力。有些干部甚至倚老卖老,担心年轻干部对自己的地位构成威胁而对他们进行排挤、打击,有能力、高学历、素质高的年轻干部难以进入基层组织,造成基层组织年龄老化,后继无人。

二、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村基层后备干部不足,年轻干部奇缺。目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年龄老化问题十分突出,长期没有建立基层干部后备队伍,干部队伍缺乏新鲜血液,新老交接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年轻干部的缺乏,优秀人才的流失,回乡大学生没有受到重视,干部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意识淡薄等诸多的原因,造成现在农村基层后备干部的严重不足。加之农村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相对狭小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村基层难以吸引人才、难以留住人才的现实状况。许多农村地区连本地成长起来、培 养起来的大学生都没有足够重视和吸纳,外地人才又因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排斥而难以立足,本地人才流失、外地人才失利,从而造成农村基层年轻干部奇缺。

2、群众民主法制观念淡薄,综合素质较低。农村基层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当较低,多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甚至有不少文盲,观念保守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民主法制观念相对淡薄,对民主自治、民主选举认识不高,在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当中往往表现得更加明显。具体体现在:一为“跟风投票”,对选谁当基层组织的干部没有自己的主意,随大众、逐大流,出现“墙头草”的现象;二为“意志不坚强”,特别是面对贿选,更是“抵挡不住诱惑”,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益而不对自己手中的选票负责,有的甚至出现谁给的钱多就投谁的不健康心理;三为“亲情投票”,不管贤能与否,只选自己的家族和宗派。

3、群众当家做主意识不强,政治热情冷淡。在基层农村的很多地方,有不少群众对待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十分冷淡,对谁能当选表现出漠不关心,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处之。群众当家做主的意识不强,对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并不重视,许多人表现出重经济不重政治的心态,他们只是关心自己口袋里的钱能否越装越鼓,对于让谁来当自己致富的带头人满不在乎。正是由于他们当家作主的意识不强,没有农村基层建设的主人翁精神,对政治的热情低迷,觉得手中的选票“并不值钱”,才让那些投机倒把、胡作非为的贿选分子有机可乘。

4、干部为民服务意识较弱,遗留问题累积。在农村基层,很多人都把村干部当作是“官”,不少干部依然以发号施令、“下命令”来布置工作,对群众摆官架、显官威、打官腔,对群众爱理不理,甚至粗鲁对待。农村基层干部缺乏为民服务的意识,使不少工作都处于被动和孤立状态,群众对工作不配合,对干部意见大,有些村干部滥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和亲戚谋私利,侵蚀集体资产,贪污腐化,从而丧失民心,形成了相当大的民怨、民愤。加上农村因土地、补偿款等历史遗留问题的累积,在换届选举中会形成一个集中爆发点,给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增加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影响换届选举的正常、顺利进行,不利于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5、“两委”班子关系缺乏协调,交叉任职率低。现在农村基层大部分还是“党政分家”,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比例相当而言还比较低,这种情况的存在有其历史的原因,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不少村“两委”班子关系紧张,“各自为政”,“两委”之间缺乏沟通,合作意识较差,协商配合较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率低,干部队伍臃肿,缺乏战斗力和工作激情,工作出现推诿拖拉,严重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有些村委会主任以为自己是村民大会选举出来的,便对村中事务我行我素,村委会说了算,脱离党的领导搞“自治”,特别是财务管理,党支部更是缺乏监督手段,导致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难以发挥。

6、关系复杂利益冲突突出,缺乏大局意识。农村基层关系错综复杂,特别是集体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乡村,各利益群之间为争夺利益而争端不断,有些利益群会把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当做是争夺利益的“最好时机”,以为当上村干部之后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身以及本利益群谋取利益。在换届选择中各利益群为争“第一把交椅”而激烈竞争,花钱买选票、请客吃饭、拉拢人心等不当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严重破坏选举的正常秩序和公平公正的选人原则。这些参选人缺乏大局意识,为自身利益而不惜牺牲农村的未来和希望,片面短浅地看待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将其视为“捞财谋利”的渠道,而非真正为农村的发展出谋划策、推荐人才。

7、农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干部待遇较差。大部分农村基层地区经济欠发达,没有成行的企业扶持,没有成规模的乡镇企业的发展,特别是边远、老区、山区等偏远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更是薄弱不堪,有的甚至出现入不敷出、无法维持正常的办公运转,村干部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工资拖欠情况严重。而基层干部的工作量相对较重,低收入与高工作量之间的严重矛盾冲突,造成一些有能力、有胆识、有才干的年轻人对农村基层干部缺乏信心,这也是农村基层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造成个别村出现“一官难求”情况的重要原因。

8、相关法律法规贯彻不力,贿选屡禁不止。农村基层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法律知识,一些村干部自身法律观念不强,不知法、不懂法,甚至可以称之为“法盲”。而对于法律法规的宣传手段有限,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换届选举的相关法律法规得不到很好的宣传,群众对相关的法律制度不知晓,对相关的法律程序不了解,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处罚不知情,从而使换届选举工作出现有法不遵、有法不依的现象。农村基层对法律法规的宣传不到位,贯彻不够力,落实不到位,使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出现了一些法律的漏洞,贿选现象屡禁不止,花样百出。

9、干部培养意识明显不够,能力难以发挥。由于农村基层长期以来形成的宗族观念和本位思想,导致许多农村基层干部缺乏大局意识,担心年轻干部对自身的地位构成威胁,因而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意识低,培养力度不够,培养热情不高,使大部分的年轻干部得不到全方位的培养,能力难以得到发挥。甚至有的基层党组织限制发展年轻党员,长期不发展党员,导致基层党组织缺乏新生力量,给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带来了不少后顾之忧。

三、解决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问题的对策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解决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必须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换届选举中发挥领导作用,规范党组织的工作职责和制度,加强与基层党组织的联系,为基层党组织的假设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扶持。其次应该明确责任。基层党组织必须明确自身所负有的责任,切实担负起组织赋予的职责,教育好、管理好、培养好党员,负责好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养、考核和监督,带领广大党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积极作用,带领广大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释放最大的能力。再次应该加强建设。基层党组织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组织和作用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为基层党组织的健康、活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广泛宣传,加强教育,提高农村群众素质。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前期的宣传是十分必要和关键的,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发动宣传,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在农村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白话戏、木偶戏、电影、谜语等多种途径,着重宣传《组织法》《选举法》等与选举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换届选举的法律法规家喻户晓,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为换届选举造势。对外出的村民和党员,可以采用发信函、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将换届选举的相关情况及时告知他们,让他们及时了解选举的进程。对干预选举的宗族、帮派,应加强正面教育,灌输法律知识,避免在换届选举中出现极端行为。同时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力度,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增强群众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让群众珍惜法律赋予的权利,投好手中神圣的一票,行使好手中的投票权。

3、多办实事,多出实绩,积极推行惠民政策。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加强组织建设,多为民办实事好事,以实绩和成果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在换届选举中获得支持提供实际保障;以业绩和成绩赢得群众的赞誉和肯定,为在换届选举中赢得票源提供有力保证;以满意的答卷回报群众的选择和信任,为在换届选举中争取连任提供有利条件。在获得支持竞选成功之后,应该将此作为工作的动力,全面推进基层组织的各项建设,积极推行惠民政策,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不允许将基层党支部作为谋取私利的平台和“升官”的跳板;不允许将基层党支部当作收刮民膏的渠道和横行霸道的媒介;不允许在换届前大肆许愿发誓、大开“空头支票”,当选后一事无成、“占着茅坑不拉屎”。要把改善民生、改变农村面貌、改造农村环境当成己任,并将其作为参选的目标来看待,切实为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建设加油出力。

4、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转变观念,深化基层组织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农村建设的意识,建设服务型、学习型党组织,摈弃官本位思想,改善干群关系,转变群众对干部的畏惧心理,拉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实现群众对干部的信赖和支持。信赖来自于群众的认同,支持来自于群众的肯定,只有真正为民服务的政府才能赢得群众的好评,只有真正为民服务的干部才能赢得群众的拥 护。随着农村发展和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农村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倘若基层党组织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不了农村的发展要求,又谈何能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呢?这种违背《党章》,违背民众意愿,违背时代发展要求,违背社会变革需求的基层党组织又如何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呢?这样的干部队伍又如何能在换届选举中赢得支持呢?

5、明确分工,理顺条块,逐步实现“一肩挑”制。在基层换届选举中经常会出现“两委”矛盾激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难以得到发挥,村委会以为自身是村民选举出来而不接受党支部的领导。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基层党组织弱化,“两委”分工不明确所导致的。解决这个问题,“两委”必须明确分工,理顺条块,而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逐步实现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以彻底消除“两委”“各自为政”的情况。各村应根据自身的村情,逐步实现“一肩挑”制,这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减少“两委”意见不合、矛盾激化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也可以避免在 “两委”换届选举中出现过多的派别和宗教冲突。

6、理顺关系,平衡利益,增强顾全大局意识。农村基层相对比较复杂,在换届选举前期,应做好各参选对象各方面情况的调查摸底,如竞选目的、综合素质、家族关系等方面。及时理顺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协调各方矛盾,化解各方冲突,将各方的矛盾激化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将换届选举当作是矛盾爆发的“战场”,以实现换届选举的顺利进行。增强各方的大局意识,鼓励各方以博大的胸怀面对换届选举,避免将换届选举推向复杂化、尖锐化,应树立集体观,把真正有能力、高素质、有干劲、有威望的人选进基层干部队伍,优化基层组织队伍,提高干部队伍的水平,真正使换届选举成为选“才”的途径,而非矛盾激化的场所。

7、发展经济,夯实基础,逐步提高干部待遇。农村要发展,关键在经济;农村要人才,经济是前提。只有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为农村“招才引才”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农村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产业,吸引外来投资,夯实经济基础,逐步提高农村干部的待遇,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有技术专长的年轻人留在农村发展,吸引更多有能力、有冲劲、有方法、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的人才进入基层干部队伍,优化农村基层组织队伍结构,为基层组织培养新生力量,充实后备人才队伍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和保障。

8、完善法制,健全机制,保障基层组织换届。法律保障是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顺利完成的根本保证,是确保基层组织建设的坚强后盾,是保证农村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基础。只有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够保证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也才能保证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依法依规、合法有序进行。应修订和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过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适时调整和完善各项法规,广泛征求意见,积极采纳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尽可能地将法律漏洞堵死,避免让一些心怀不轨的人钻了法律空子。应建立健全机制,优化用人选人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推选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严明纪律,以铁的纪律确保基层组织换届选举风清气正。

四、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的几点建议

1、延长农村基层组织任期,由原三年一选改为五年一选。目前农村基层组织任期为三年一选,三年一届,时间相对短促,第一年新当选干部要熟悉情况,第二年集中精力抓工作,第三年准备选举的相关事宜,实际上用在工作上的时间很短,这不利于基层组织长远的发展。一是容易造成“短期效应”。三年的任期,容易让农村干部产生“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等着换”的心态,其制定目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缺乏长远规划。二是容易造成“财政危机”。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选举成本较高,经费难以筹集,往往会加剧农村的经济负担,造成债务高筑、旧债未还又添新债的情况。三是容易加剧“宗族比拼”。农村基层的很多地方,每一次换届选举都会引发不同宗族之间的一次“比拼”,频繁的换届选举,使不同的宗族竞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一次次激化,容易加剧矛盾,增加冲突的机会。因此建议延长基层组织任 期,由三年一选改为五年一选,能够较好地解决以上三方面的问题。

2、干部连选连任不超两任,确保基层组织永葆青春活力。目前农村基层的很多地方,党支部成员的任职时间相对较长,很多都是任职15~20年,有的甚至是20年以上,造成基层组织长期缺乏新鲜血液,而且容易形成倚老卖老的情绪,以“老资格、老权威、老威望”的姿态示人,严重影响新一届干部工作的开展,制约着年轻干部的“上马”和“放开手脚”工作的勇气。虽然老干部拥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有较高的威信,但同时,很多年纪偏大的干部的知识结构和科学文化素养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工作缺乏创新和冲劲。因此建议干部连选连任不超过两任(即十年),同时吸收优秀的年轻人才进入干部队伍中,确保基层组织永葆青春活力。

3、强力推行农村“三务公开”,以实现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农村“三务公开”,即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是农村基层民主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使农村基层党情、村情、财情逐步实现透明化、发挥党员群众监督检查的重要窗口。农村基层必须强力推行“三务公开”,特别是换届选举前期,务必让党务、政务、财务公诸于众,让党员群众将票投得清楚、理性、合理,让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在阳光下进行。强力推行“三务公开”,实现农村基层党建的各项工作和管理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是工作的迫切需求,也是党员群众的迫切需要。让党员群众选得明白,让选举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实现“三务公开”是关键。因此建议农村基层组织应重视“三务公开”工作,定期、定时将“三务”进行公开,有利于减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中的杂音,确保选举顺利进行。

中国农村选举问题 篇6

一、农村基层政权选举中贿选问题的现状

当前, 贿选现象在我国农村选举中极其普遍和猖獗, 几乎在全国各地的农村中都有存在。农村中存在的贿选问题主要有两个方向: 一个是向下的方向, 即候选人与选民 ( 村民) 之间, 通过购买选票等方式企图当选; 一个是向上的方向, 即候选人通过贿赂上级官员的方式, 获得上级的支持, 而上级官员的意向在农村选举中具有很关键的作用, 上级官员的认可使候选人从而当选。贿选的方式也层出不穷:包红包、买选票、送烟酒、请客吃饭、组织旅游等等。在一些地方, 甚至出现了候选人张贴大字报, 承诺当选之后给选民一定的经济报酬, 数额直接写在大字报上, 而且候选人之间进行竞争, 可谓十分猖獗。更有甚者, 一些地区的候选人勾结当地的黑恶势力, 使用暴力胁迫村民, 严重危害村民利益和人身安全。

二、农村基层政权选举中贿选问题的成因

( 一) 社会交换主体的理性选择

影响社会交换的最基本的社会规范是互惠规范和公平规范①。即一旦发生交换, 受惠一方必须承担回报的义务, 互惠和公平在社会交换过程中制约着双方的行为。根据布劳的观点, 在社会交换中完全遵守互惠和公平规范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社会交换网络中, 每一方都同时与许多对象形成交换关系, 而维持其中一些交换关系的平衡往往要以牺牲另一些交换关系的平衡为代价②。正如村干部候选人一样, 他们同时与村民和上级官员进行社会交换, 但是为了维持与上级官员的社会交换的平衡, 必然会选择牺牲与村民之间社会交换的平衡。由于村干部在和选民进行社会交换之后已经当选, 已经获得从村民处获得所需的选票资源, 而村民也已经获得了经济报酬, 对于村干部来说社会交换关系已经结束; 即使候选人当初在与村民进行交换时承诺上任之后的种种报酬, 但是由于此时村干部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社会和经济资源, 在社会交换过程中, 各个主体都试图占据有利的交换地位, 村干部此时占有强大的资源优势, 势必会与村民进行不平等的社会交换, 而村民迫于资源的匮乏, 接受资源优势一方的条件之后获得的利益要大于否定其条件之后所获得的利益, 因此只能接受不平等的社会交换。

( 二) 贿选的传统文化

从宏观的社会交换角度来看, 社会交换具有共享价值观的作用。费孝通先生认为我国传统社会是差序社会格局下的人情社会, 相对于西方的法制和理性来说, 我国传统社会更加注重“人情”的作用, 在政治生活中, 官员们也按照差序格局和人情社会的特色行为。官员们通过人情以自己为中心结成一个个网络, 形成了官场中的差序格局, 并在人情和差序格局的框架内进行各种社会交换。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农村, 仍然处于传统社会之中, 人们按照人情的原则进行各种活动, 而人情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交换, 个体通过提供对方需要的资源来获取对方对自己的感激, 即“欠人情”, 以后需要之时可以用于进行新的社会交换。我国农村社会相对于城市来说, 传统社会更加根深蒂固, 重视人们之间的关系、人情, 于是在农村基层政权选举中, 如此的价值文化更加浓厚, 候选人、选民和上级官员进行贿选、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的社会交换实在是不足为奇。

( 三) 贿选行为极高的成本收益率

霍曼斯对于交换理论的价值命题认为,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 那么他就越有可能进行该行为③。在之前已经提到过, 村干部可以牟取极大的利益, 可以很轻松地取得极高的经济回报, 许多非发达地区的村干部甚至可以达到上千万乃至上亿元的资产。由此, 极高的报酬导致候选人进行贿选的社会交换行为。由于我国对农村基层选举监督体制和相关法律的不健全, 缺少对贿选行为有效的监督和严厉的惩处措施, 导致村干部候选人贿选成本极低, 而当选之后获利极大, 基于社会交换的最小成本换取最大收益的原则, 许多候选人铤而走险, 贿赂选民和上级官员, 形成贿选的行为。

基于以上分析, 由于社会交换主体理性选择的特性, 我国特殊的传统文化影响, 以及我国对于农村基层政权选举监督和相关法律的不健全, 导致了各种社会主体贿选的社会交换行为, 形成了选举中的贿选问题。

三、农村基层政权选举中贿选的后果

( 一) 农村基层政权选举中的贿选行为会造成非常消极的影响, 造成种种恶劣的后果

从宏观角度来看, 农村基层选举中的贿选会对整个社会风气造成非常消极的影响, 有可能会导致全国农村乃至政治体系中的其他层次贿选成风, 对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造成致命的损害, 造成整个政治层次中各种腐败行为, 从而影响整个政治民主进程。

从微观角度来看, 农村基层选举中的贿选会损害村民的利益。因为候选人在竞选时期所付出的一系列经济成本必须能够收回。于是候选人在当选为村干部之后, 必定千方百计从村民处搜刮经济利益, 以弥补当初与村民和上级官员的社会交换所付出的成本。此时, 由于村干部的政绩和前途掌握在上级官员手中, 因此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社会交换行为, 村干部为此所付出的各种成本必然要从其他地方收回, 因此, 村干部往往会选择和上级领导勾结, 滥用手中权力, 克扣各种国家补助; 和社会中的利益集团进行社会交换, 引进各种在城市中被淘汰的重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 以谋取经济利益和国内生产总值, 谋求升迁。村干部为了自身经济利益, 在给予了上级官员更多的经济利益之后, 必然加大对村民的搜刮力度, 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在社会交换交换中弱势地位的村民成为最终受害者。长此以往, 村民的经济利益蒙受重大损失。

( 二) 政治文化的恶化

贿选的社会交换在农村政治生活中越来越普遍, 由于社会交换共享价值观的作用, 进一步形成了贿选腐败的政治文化、社会文化, 导致农村政治生活大环境的恶化。

四、农村基层政权选举中贿选问题的解决措施

农村选举中的贿选问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从对问题进行的社会交换理论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出, 想要解决问题, 必须从社会交换的角度入手。

( 一) 切断贿选的社会交换行为

切断社会交换可以从交换主体入手, 也可以从交换资源上入手。

1. 从选民角度解决

选民即村民, 村民主要和候选人进行社会交换, 村民用手中的选票来交换候选人手中的经济资源和当选之后的承诺, 但是候选当选之后承兑当初承诺的比率比较低, 村民对此情况也心知肚明, 但是村民也无能为力。由于我国当前农村村民所处的生活水平比较仍然比较低下, 需要层次较低, 和候选人进行交换的主要目的就成了经济利益。因此, 要从选民处切断贿选的社会交换行为就需要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经济, 尤其是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使经济利益对选民的价值降低, 选民更加关注的就是被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了, 候选人在和选民在社会交换中就成为了对等的关系, 不平等的关系随着选民经济水平的普遍提高而不复存在, 候选人就只能提供尊重和依从的筹码, 而此时选民和候选人的社会交换也就成了正当的社会交换———候选人承诺当选之后为村民的利益着想, 全心全意为选民服务, 选民投票给候选人。而如果候选人不以此为筹码, 社会交换就无法形成, 无法换取村民手中的选票, 也就无法当选。这样一来既解决了贿选的问题, 又能够保证村干部为选民的利益着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之后, 政治生活自然会朝着现代化, 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2. 从资源角度解决

我国现行公共权力结构下, 官员一旦拥有公共权力, 就会将公共资源转为个人的私有资源, 为自己所用。所以, 应该改变现有结构, 使上层官员手中资源的使用受到限制, 从而无法和候选人进行社会交换。

( 二) 法律和制度建设

农村选举中的贿选问题同样也需要从法律和制度的层面予以解决。

1. 完善相关法律

由于在现行制度下, 农村选举中的贿选问题的相关法律不够完善, 处罚不够严厉, 必须加强对贿选行为的处罚, 增加其贿选成本, 降低其成本收益率, 选民、候选人和县乡级官员出于社会交换的理性选择, 在成本和利益的比较中成本大大增加, 就能够抑制贿选行为的社会交换。

2. 建设相关制度

抑制贿选的发生, 要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

一方面, 要注重机构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村务监督委员会要发挥应有作用, 不能和腐败分子同流合污。一定要充分利用各新闻媒体和网络的监督力量, 一定要将其运用到农村政权的监督中。同时还要畅通普通民众的上访机制, 不能对上访进行打压, 一味对上访行为进行打压, 只能使普通民众对政府失望, 政府也就因此而丧失了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另一方面, 要进行监督体制的创新。要把官员的监督权下移至人民群众手中, 将干部政绩的决定权移至人民群众手中, 就可以抑制贿选行为和官员任期内的各种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因为如此一来, 官员的政绩和自身前途决定在普通群众手中, 官员就没有不惜行贿讨好上级的必要了, 反过来要讨好普通人民群众, 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 这样一来就遏制了干部之间的腐败行为, 并保证其代表普通大众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2]唐伟.对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社会学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2) .

[3]彭宏伟, 张卫东.透析“差序格局”背景下的公共权力腐败[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0 (1) .

[4]殷啸虎.腐败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J].东方法学, 2009 (4) .

[5]卜宇.社会转型中腐败原因的社会学思考[J].江海学刊, 1996 (2) .

上一篇:农业专业教育下一篇:球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