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共12篇)
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 篇1
为践行“信息通信技术让农村生活更美好”理念, 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充分发挥移动通信技术专长, 以“三网”惠“三农”, 大力建设“通信网”, 全面拓展“营销网”, 积极搭建“信息网”, 以缩小城乡数字化鸿沟, 促进农村信息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年磨剑 优质通信网夯实信息化基础
在农村通信“覆盖网”建设方面, 十余年来中国移动江苏公司累计完成相关投资近60亿元, 建成农村基站5200多个, 铺设光缆近2.5万公里, 以“完善覆盖、优化网络、提升感知”为出发点, 重点解决了农村的网络覆盖、容量和质量。2006年以来, 实施了“春雷”专项提升活动, 通过对农村地区的网络进行持续优化, 全省自然村顺利实现网络全覆盖, 话音质量达到优秀标准。并制定了适合农村覆盖的“农村覆盖解决套餐”, 促使全省农村网络覆盖迈上了新台阶。
此外, 江苏农村沿江地域广阔, 由于受到地理特性、水面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影响, 长江沿线的网络存在着信号复杂且控制难、干扰大的问题, 沿江优化一直是网络优化的难点之一。江苏移动协同沿江8市, 联合开展专项优化, 通过频率规范、覆盖控制、参数管理三大手段实施沿江优化, 完成了430公里的长江沿线的专项优化工程的实施, 建立了沿江网络动态优化的长效机制, 统一建立了沿江基站数据库共享, 使沿江地区网络总体覆盖达到了99.85%, 沿江地区平均语音质量由90.89%提升到94.50%, 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网络覆盖量的全面性和网络运行的稳定性保证了江苏移动能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 为农村信息化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进村入户 贴心营销网打造信息化跑道
为使最大范围民众能享受到优质化网络, 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加快完善农村移动通信服务营销网。一方面, 按照镇有厅、乡有点、村有员标准, 加快营销服务网点的建设, 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对已有的农村网点进行整合, 灵活运用自建、合建服务网点、代办业务、空中充值等多种方式, 完善服务功能, 方便客户使用。目前全省农村网点总数已超过4000个, 便民服务点达16211个, 产品和服务有效地延伸到了农民身边。另一方面, 创新“走出去”营销体系, 从“坐销”转变为“行销”, 开展路演、逢集营销、村组营销三位一体的行销活动, 同时做好信息搜集、用户维护、用户拓展三项重点工作, 走入乡镇和村组, 实现真正深入市场、了解市场并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优质网络与全覆盖服务网点使农民随时随地享受信息化服务成为可能, 但由于农村地区整体经济水平偏低, “用得起”的村民比例仍然不高。以淮安为例, 2009年底农村人口390万, 占全市总人口总数的65%, 农村用户普及率仅为43%, 远低于城市80%以上的覆盖率。针对这一情况, 中国移动江苏公司以低端机、孝亲机、儿童机等终端为抓手, 拓展新增客户市场, 同时加快发展移动“乡情网”, 凸显大网才有大优惠的优势。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乡情网”客户近500万, “乡情网”正被越来越多的农村客户接受和信赖。
在资费优惠的基础上, 为有效地推动科技进村入户, 有效解决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扬州分公司与扬州市农林局紧密配合、整合资源, 在各乡镇创建农业大户集团网, 将原来的零散农户加入集团, 与乡镇政务网组合形成了供农林科技人员与农林大户互相交流的“农服网”。2009年5月上旬, 扬州市农林局预测稻田灰飞虱将会爆发, 而后通过平台及时发布警报及救治方法, 充分发挥手机短信“短、快、适”的作用, 受益群众近5万人次。
为保证信息服务的及时性, 扬州移动改变以前农信通单一的短信下行服务模式, 打造了集互联网、W A P与短信于一体的多渠道服务, 并根据农民客户的手机使用习惯及手机特性, 为客户定制了专用的农机通STK卡, 用户无需记忆短信发送代码即可实时获得各类帮助。除此之外, 还在STK上内置了语音服务热线, 异地作业的农户可通过该热线实时获得中国农机网的各类信息。
乘势起飞 创新信息网扩大信息化空间
以巨大的农村市场覆盖量、无处不在的优质网络为起点, 江苏移动借力“农信通”业务, 以移动通信农业信息网助跑农业行业产业化。
“农信通”及其专属服务号码“12582”为中国移动2006年在全国率先统一推出的农村信息化服务。江苏移动各地区“农信通”平台立足地区特色、行业特色, 致力差异化营销, 涵盖“农机通”、“农服通”、“乐农网”、“农价通”等十几个频道, 覆盖农业、渔业、种养殖业、产供销、农村政务管理和农民民生等数十个方面的信息内容, 用最及时实用的政策和市场信息, 助推农业增收、农民致富。
产前决策上, 南通“农信通”结合南通农业特色, 分别开通了“苗木花卉”、“粮油种植”、“禽畜养殖”、“水产养殖”、“价格行情”等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特色栏目;连云港“海安通”为广大渔民提供海洋天气信息服务;“金种子”频道向水稻、小麦种植户推荐多个良种, 向泥鳅、鹌鹑养殖户传授养殖技巧及市场信息。农民用户可根据相关信息指导, 及时调整农业生产思路, 选择合适的产、供、销等农业活动, 从而提高农业产品价值, 增加收入。
产中管理、农资配给上, 无锡移动公司联合省农委、科技厅和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设的“水产养殖智能系统”能自动监控水质、“家禽溯源”可追溯动物生长过程和出产地;扬州移动与扬州市当地农机局针对农机作业的季节性、流动性等特点, 携手研发了农机信息化服务平台, 即“农机通”, 农机管理部门可通过该平台监控实时了解各作业地农业器械的情况, 对农机手进行指导和管理, 农机手则可通过该平台直接获得目的区域农机维修服务、加油站点位置、作物收割价格信息和联系人等各类信息, 并可实时咨询相关信息。
产后销售上, 盐城建立了农产品网上展销平台、涉农物资打假防伪平台以及移动农业专家平台。通过手机就可方便地实现农产品的产、购、销、运作业, 农资质量、涉农业务等也都能通过手机进行查询, 农民用户的利益将进一步得到保障。
除农业产业化外, 在农村医疗、教育、政务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生活消费方式上, 信息化同样在大显身手, 彰显日益重要的地位。
从十年磨剑的优质化网络打造, 到县、乡、村联动的服务营销网建设, 到覆盖全农业的应用化服务……中国移动江苏公司秉承“移动改变生活”的理念, 以“服务三农”为己任, 精诚团结、真抓实干, 农村信息化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我们期待更多的精彩!
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 篇2
一、工作目标
重点对全县农户的信息化产品运用现状进行摸底调查,由移动分公司根据摸底调查情况以村委会为单位进行点对点的网络质量优化,完善服务体系,提供信息富民产品,开展信息化普及培训,拓宽农村信息获取渠道,改善农村信息闭塞的现状,以信息化促进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实施步骤
(一)摸底调查阶段
计划于5月24日—9月30日在全县范围内启动农村信息化程度摸底调查,在年摸底调查基础上,再由各乡(镇)安排村委会主任、村小组长协助移动分公司进行全面调查,把新增及遗漏等用户认真填写在摸底调查表上并反馈移动分公司指定机构。
(二)信息普及阶段
计划于6月1日起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信息富民产品普及工作。信息富民产品普及过程中,由移动分公司根据摸底调查情况,以村委会为单位进行点对点网络质量优化,完善服务体系,提供移动惠农网信息富民产品,开展信息化普及培训,此阶段各乡(镇)人民政府必须全力协助移动公司开展相应信息化产品提供、培训、普及工作。
(三)授牌奖励阶段
计划于10月份起对全县范围信息化产品普及达到一定程度的相关村委会或乡(镇)进行评选、授牌和奖励。授牌及奖励时举行授牌或奖励仪式,根据时间安排分批、分次举行,奖励费用由移动分公司负责。
三、年“深化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奖励措施
在实施移动信息富民村建设项目中,移动分公司对获得“移动信息富民村”称号和客户维系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适当的奖励。
评选组织:首先以移动分公司为单位,对所辖行政村、乡(镇)进行初评,汇总符合达标条件的行政村、乡(镇)上报州(市)分公司,州(市)分公司经综合评定后确定“移动信息富民村”相关奖项和“移动信息化乡(镇)”相关奖项。
评选内容如下:
(一)行政村级评选内容
1.移动信息富民村
2.移动信息富民示范村
3.移动信息富民村创建进步奖
(二)乡(镇)级评选内容
1.移动信息化乡(镇)
2.移动信息化乡(镇)创建进步奖
(三)个人评选内容
1.移动信息富民村创建先进工作者
2.移动信息化乡(镇)创建先进工作者
评选标准
行政村评选办法
评选前提。行政村必须完成90%的行政村人员明细摸底资料完整度、60%的行政村通信客户摸底资料完整度、80%的移动惠农网渗透率、90%的在网市场占有率三个指标方可参与“移动信息富民村”、“移动信息富民示范村”、“移动信息富民村创建进步奖”三个项目的评选。
奖励标准
行政村奖励标准
1.“移动信息富民示范村”奖励标准。每年对“移动信息富民村”进行量定,若达到“移动信息富民示范村”评选标准则进行授牌和发放奖金,奖金发放到村委会,奖励标准为在“移动信息富民村”奖励标准的基础上相应增加1000元。
2.“移动信息富民村创建进步奖”奖励标准。每年对未达到“移动信息富民村”评选标准的行政村进行量定,若达到“移动信息富民村创建进步奖”评选标准则颁发奖状和发放奖金,奖金发放到村委会。奖励标准如下:
略
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与发展探讨 篇3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水平分析发展建议中国
中图分类号: F3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0)01-0085-04
Study on the Level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Rural Informationization
——Based on Second National Agricultural Census Data
Yang Chen(Management College,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103)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level and the difference of China rural informationization between different areas based on the second national agricultural census data. Then, offered three propos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rural informationization.
Key words: rural informationization; level analysis; development suggestion; China
CLC number: F302.4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0)01-0085-04
200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之后,在2006、2007和2008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更加明确规定了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任务、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如此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足见其对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因此,客观分析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认真研究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是十分必要且相当迫切的。
本文主要依据国务院第二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公开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的相关数据,[1 ]对2006年底时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做一简要分析。
1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分析
1.1农村信息化水平分析指标的选取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欧农业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李道亮教授认为,农村信息化包括农村环境信息化、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农业生产信息化、农村科技信息化、农村教育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农村管理信息化等八大内容和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网络构筑、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人才培育、信息化外部环境等六大要素。[2 ]农业部2007年11月21日发布的《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2015)》提出,农村信息化的基本框架主要由作用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人才队伍、服务与应用系统,以及与之发展相适应的规则体系、运行机制等构成。[3 ]由此可见,农村信息化水平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一个层面就是所谓的“内容”层面,用以反映农村各个领域的信息化程度;另一个层面就是所谓的“要素”层面,用以反映信息化构成要素在农村的实现程度。从数据资料来源看,后一个层面的分析可以利用国家和行业统计数据来进行,前一个层面需要更多地通过专门的调查和统计来获取数据。因此,为资料获取的方便,农村信息化水平分析通常从“要素”方面来进行。
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与农村信息化有关的指标(指标和数据见表1)。电是信息化的基础,乡镇职业技术学校承担着农村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农民信息素养培育的重要任务,农业技术人员中包含农村信息技术人员,这几个指标都与农村信息化相关。但是,比较而言,它们的关联性都不如其他指标那么直接和显著,而“村”和“自然村”不过是统计口径上有些差异罢了。所以,我们只把表1中的1、2、3、5、7、9、10、11、12、13等十个指标作为农村信息化水平分析的要素指标。
当然,这十个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农村信息基础条件状况,用来说明农村信息化公共设施和农民及其家庭信息设备情况,尚不能全面反映农村信息化水平。但是,公共信息设施建设正是农村信息化的首要任务,而农民信息设备直接影响农村信息网络架构、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对农村信息化整体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构成的重要方面。
1.2农村信息化水平综合分析
农村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是综合反映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指标,对农村信息化水平分析的要素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就可以得出我国和各地区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总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H(E)=WiPi
式中,H(E)为农村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得分,n为信息化水平构成的要素指标个数,Wi为第i个构成要素指标的权重,Pi为第i个构成要素指标标准化后的值。
由于十个构成要素指标的量纲不完全相同,不能直接把不同量纲的指标值进行加权平均,需要对各指标值进行同一化即无量纲化处理。而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必须明确一个实现的目标,即信息化的实现目标值。目标值的确定会直接影响到无量纲化的结构,对农村信息化水平分析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所以一般采用专家打分或者参考发达国家的相关指标数据来确定。[4 ]我们认为,从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出发,除“有图书室文化站的村”和“每百户拥有电脑数”外,其余八个指标的实现目标都应该为100%。而“有图书室文化站的村”最高比例已经达到18.1%,“每百户拥有电脑数”最高比例已经达到4.8台,鉴于我们是分析2006年底的水平状况,所以姑且把这两个指标的实现目标分别确定为20%和5%。据此,经过无量纲化处理(=指标的实际值/指标的实现目标值)后,全国和各地区农村信息化水平分析指标的数据。
各指标的权重可以采用德尔菲法即专家测评法来确定。我们认为,邮政是农村获取报刊书信信息的传统渠道,但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的发展,邮政在整个信息化体系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对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农民来说,图书室并非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面对移动通信业的迅猛发展,固定电话因其有线通话、费用过高等弊端,其安装率和使用率正日趋下降。因此,这几个指标的权重相对较低。而电视、手机、电脑是未来农村信息化的主要媒介,尤其是电视和手机,所以,与之相关的几个指标的权重相对就要高些。为此,我们从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趋势着眼,确定农村信息化水平分析各指标的权重分别为5%、10%、10%、10%、5%、5%、20%、5%、20%、10%。
那么,据公式计算可得农村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全国为75.4,东部地区为89.4,中部地区为71.4,西部地区为62.5,东北地区为77.1。东部地区最高,其次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中、西部地区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上述分析中,实现目标值和权重都是人为确定的,有可能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我们再用变异系数法来做一次分析,看看结果有无变化,有多大的变化。由于变异系数法对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是由各指标的变异系数计算得出的(指标权重=该指标的变异系数/所有指标的变异系数之和),而变异系数=该指标的标准差/该指标的均值,所以,运用变异系数法计算得出的结果,可以反映各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程度(农村信息化水平各分析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权重见表2)。
进一步计算得知,农村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全国为32.82,东部地区为39.96,中部地区为30.92,西部地区为25.12,东北地区为36.10。依然是东部地区最高,东北地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中、西部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
1.3农村信息化水平要素比较
从表2可知,在农村信息化水平10个分析指标中,平均值最高的是“能接收电视节目的村”和“通电话的村”两个指标,分别为97.9%和97.8%,这说明政府近年来狠抓电视和电话“村村通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次是“每百户拥有彩电数”达88.3台,“有邮电所的乡镇”占83.8%,“有广播电视站的乡镇”占72.3%,这主要是因为彩电是农民满足其文化娱乐需要的主要载体,因而成为了农村家庭非常重要的耐用消费品。而农村邮电和广播电视事业,已历经了多年的发展和积淀。手机虽然是新兴通讯工具,但由于其便携性、及时性、多功能性等特点,随着其身价的降低,早已成为了农村通讯的宠儿,每百户拥有数超过固定电话15部,在拥有率上把固定电话远远地摔在了身后。“有图书室文化站的村”和“每百户拥有电脑数”,均值分别为13.7%和1.9台,显然比例过低,严重制约了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从地区比较来看,“有邮电所的乡镇”最高的是东北地区,为98.7%;最低的是西部地区,为71.6%,两地区相差27.1%。“有广播电视站的乡镇”最高的是中部地区,为75.6%;最低的是东部地区,为72.6%,两地区相差不大,只有3%。“通电话的村”最高的是东部和东北地区,均为99.6%;最低的是西部地区,为93.8%,与东部和东北地区相比,差5.8%,差距也不算很大。“能接收电视节目的村”最高的是东北地区,为99.7%;最低的是西部地区,为94.9%,两地区相差4.8%。“安装了有线电视的村”最高的是东北地区,为74.5%;最低的是西部地区,为43.4%,两地区相差31.1%,差异颇大。“有图书室文化站的村”最高的是东部地区,为18.1%;最低的是中部地区,为9.7%,两地区相差8.4%。“每百户拥有彩电数”最高的是东部地区,为87.3台,最低的是西部地区,为74.5台,两地区相差12.8台,差距不小。“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数”最高的是东部地区,为68.2部;最低的是西部地区,为35.1部,两地区相差33.1部,差距很大。“每百户拥有手机数”最高的是东部地区,为86.1部;最低的是西部地区,为52.3部,两地区相差33.8部。“每百户拥有电脑数”最高的是东部地区,为4.8台;最低的是西部地区,为0.9台,两地区相差4.2台,差距不可小看。综合来看,东部地区共获得6个“最高”,1个“最低”;中部地区获得1个“最高”,1个“最低”;西部地区获得0个“最高”,8个“最低”;东北地区获得4个“最高”,0个“最低”。可见,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各领风骚,而东、西部的差距却令人惊讶。
2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对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见,由于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投入,也需要信息需求的驱动,而这都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信息化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可以带动信息化,所以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经济较发达的东北地区,其农村信息化水平大大高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这造成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地区不平衡问题。再者,由于农村信息化要素原有基础不同,加之各地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采用了不同的抓手,着力点不同,以至于农村信息化各要素之间也存在不平衡问题。因此,如何保障各地区农村信息化的均衡发展,如何保证农村信息化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从而促进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整体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也就成为了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
2.1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
中共中央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尽快使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改善,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而农村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没有农村信息化也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村信息化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法宝之一,所以中央财政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东部地区应采取对口支援等方式,积极帮助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从表3可见,东部和东北地区与西部农村信息化条件差异最大的,主要是农村家庭固定电话和手机拥有量、村有线电视安装率和乡镇邮电所覆盖率,其次还有农村家庭彩电拥有量。为此,中央可以重点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有线电视和邮政服务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尽快改善西部地区有线电视和邮政服务设施条件落后的局面。进一步加强对西部地区农民购买彩电、手机等家庭耐用消费品的财政补贴工作,减免或者降低农村固定电话安装和使用费,尽快提高西部地区农村家庭彩电、电话的拥有量,为提高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2.2加快资源和力量整合,全面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
自从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以来,信息产业部、农业部、商务部、科技部、财政部、文化部等国家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予以高度重视,纷纷出台政策,制定措施,积极投入到农村信息化建设大潮之中。如信息产业部的“村村通电话工程”和“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农业部的“全国农村信息化示范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场)信息服务站建设”、商务部的“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从不同角度入手,大力推进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但与此同时,正如李道亮教授所指出的那样,这造成了信息系统以行政、地域、行业等条块分割的“烟囱”林立现象,信息资源浪费严重。[5 ]所以,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农村信息化建设协调机制,明确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牵头部门,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统筹规划,分头行动,积极推进广电网、电信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2006年底,我国农村已经有97.6%的村可以通电话,97.6%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近九成的家庭有彩电,一半以上的家庭有电话,广电网络和电信网络成为了农村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但是,有广播电视站的乡镇和安装了有线电视的村的比例还不是很高,这会影响广电网信息传播的覆盖面,更会制约广电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在近一段时间,我国应当进一步重视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农村图书室文化站建设,加强村级公共服务网吧建设,为农村和农民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服务,从而全面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
2.3切实加强农村教育,努力提高农民信息素养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使农村信息化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应用才是农村信息化的关键,如果农村信息设施利用率很低,农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很差,那么农村信息化的效益就难以实现。而据《人民邮电报》的一次调查表明,农民的信息需求排在首位的是农业市场信息,其次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政策信息、专家咨询信息和劳务用工信息,而教育卫生信息和文化娱乐信息的关注度仅为40%和20%。[6 ]可见,目前我国农民的信息需求还主要限于与收入密切相关的信息,范围比较狭窄,这主要与现阶段农民收入偏低有关。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电话和手机,其次是电视和口头传播。曾经在农村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广播和报刊,地位已经被现代信息媒体所取代,屈居第四、五位,电脑上网已经跟报刊平起平坐了。[7 ]另据四川的一次调查表明,农民对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信息,一般不感兴趣。电视也主要是收看电视剧和离奇的案件,对地方台播放的录像情有独钟。很少接触报刊和网络。[8 ]究其原因,这跟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2006年末,全国34874万农业从业人员中,20岁以下占5.3%,21~30岁占14.9%,31~40岁占24.2%,41~50岁占23.1%,51岁以上占32.5%;文化程度:文盲占9.5%,小学占41.1%,初中占45.1%,高中占4.1%,大专及以上占0.2%。一半多的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在40岁以上,而文化程度在初中(不含初中)以下。如此的年龄和文化结构,势必影响农民的信息素养和信息需求。所以,农村信息化建设非得重视加强农村教育不可。通过教育,不断提升农民重视信息的意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强化应用,不断刺激农民的信息需求欲望,激发他们不仅重视农村经济和农业科技信息,而且也十分关注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等多方面的信息,以便整体提高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二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DB/OL].[2008-02-21].http://www.stats.gov.cn/tjgb/nypcgb/qg
nypcgb/t20080221_402463655.htm.
[2][4]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R],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
[3]农业部.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
~2015)[DB/OL].[2007-11-29].http://www.agri.gov.cn/xztz/t20071129_929804.htm.
[5]李道亮.知微知彰 有的放矢——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特殊性[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3):63.
[6]彭超.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信息化——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报告[N].人民邮电报,2006-03-17.
[7]杨玲玲.需求品味提升 实用要求更高——我国农民信息需求现状及趋势调查报告[N].人民邮电报,2006-03-17.
[8]黄九清.农村信息环境和农民信息接受能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四川省农村信息环境问卷调查分析[J].新闻界,2006,(5):23.
中国联通持续发力农村信息化建设 篇4
中国联通张钧安副总经理说, 近年来, 中国联通大力开展“村通工程”建设, 累计投资35.5亿元, 共完成14431个村通任务, 全国近一半乡镇建成信息服务体系。
中国联通在各地开展了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农村通信服务。在农业大省河南, 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0%, 农村医疗条件比较落后, 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就医需求。中国联通河南省分公司开展了一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项目, 可为农村医务室提供4M宽带接入服务, 具有新农村合作医疗村端报销、远程专家会诊、远程教学、药品配送等业务功能, 村医登陆宽带, 通过为其分配的“村医通”帐号和密码接入到河南省地方新农合卫生管理系统, 为村民提供疾病治疗和新农合医疗费用网上结算等服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项目以县为单位, 在县卫生局设立服务器和数据库, 目前已联合307家定点医疗机构, 在全省158个县 (市、区) 、2088个乡镇卫生院及1.3万个村医务室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河南的“新农合”工程已初具成效。
北京联通全力推进让农民得实惠, 让农村富起来的“联通新农村网站”建设, 建立“政府+企业+农户+城市居民=信息生活”的创新模式。“联通新农村”网站开设了采摘旅游、特色产品、村镇风采、专家咨询、极速专区、农业科普、地图向导等栏目, 全面展现农村特色产业, 是一座连接北京农村与城市的信息化桥梁。
通过视频直播可以全景实时展现北京无公害农业特色生产、京郊旅游、风光、农业采摘等多种北京农村特色产品。城市居民在家里就能全方位欣赏昌平的草莓, 房山的柿子, 大兴的西瓜, 延庆的苹果, 通州的樱桃, 门头沟的京白梨, 平谷的大桃等特色产品的生产地风貌。网站不仅集中展示了村镇、合作社和农产品公司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 未来还能让用户直接购买农特产品, 配送到家, 实现北京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渠道, 促进农民增收。目前9个农产品供销社的42种农产品进行销售试验, 完成了农产品销售页面设计开发。预计到今年年底前, 联通将实现新农村网站覆盖北京1043个村和149个镇。
在吉林、山东、江苏等地, 中国联通正积极探索利用3G、物联网技术服务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 针对种植、养殖大户对作物和牲畜监控、温控的需求, 积极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智慧网络。
吉林联通建设了“12316新农村热线”工作平台, 汇集起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吉林农业大学等多个农业科研院所、行政机构的480位权威专家为用户提供多学科的科技咨询服务, 使得农村居民通过拨打电话就可以与各学科专家进行时时的、互动的信息交流。据有关负责人介绍, “12316新农村热线”工作平台可同时接入360个电话, 具有“日人工服务8000次不占线”的承载能力。热线能够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生产、生活、医疗、娱乐、交易撮合、农村劳动力转移、法律咨询、供求信息发布、市场行情查询与预测、远程教育等农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综合信息服务。
中国联通副总经理张钧安介绍, 在南方市场, 中国联通将实行差异化策略, 重点向经济发达以及业务需求明确的地区推进光纤与宽带网络建设。目前我国农村宽带用户达到510万户, 农村电话用户达到3100万户, 12316农科在线直接服务近1000万的农村用户, 长期注册用户达到100万户。北方省分累计建设平安互助网点18万个, 行政村渗透率达到85%, 对平安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 篇5
--读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有感
经济社会班 2013111372 齐欣
一、有感于《乡土中国》、《江村经济》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阅读了《乡土中国》《江村经济》两本著作,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触颇深。
《江村经济》一书中,费老将一个比较大的社会性研究问题,通过一个小小的村庄全部折射出来,字里行间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与交易问题,在费老所研究的开弦弓村,它有着天然的交通优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发展工业,尤其是蚕丝业,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其实更不能脱离整个社会或世界,事实上,很多村庄更多的有着小农经济的影子。对于《江村经济》一书的写作方法,十分值得社会学研究者学习。此书是完全建立在实地调查基础之上的,可以说,费老以动态的方式对中国农村的状况进行了全程的跟踪与研究,费老也结合了田野作业的方法,自己深入到农村社区,将一个生动详实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图景表现在众人面前。书中,费老也将自己的观点渗透到字里行间,他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应该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费老用开弦弓村证明了:开弦弓村气候适宜,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于水稻的种植和桑蚕的饲养,水稻自然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作物,同时,因交通便利,蚕丝业成为村里居民第二收入来源,费老的这一观点和佐证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大家所认为的中国仅仅是农业大国的说法。另外,费老在造成农村经济萧条的根源方面也有自己独道的见解。一般人认为,农村经济萧条的原因是内外交困及阶级的压迫,费老则认为是农民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要的程度,人们的饥饿成为我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此外,对于中国农村如何走出困境这一问题,费老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而且这种改革是十分必要与紧迫的,它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民的痛苦。除了在土地方面的一些做法,还可考虑恢复农村企业,并发展中国式工业。可以说,解决土地问题是根源,而恢复农村企业则是解决土地问题的一种延伸,这两者都对中国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费老的另一本著作《乡土中国》一书则细致而深刻地描述与分析了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涉及到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家庭、男女有别、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等一系列的问题。费老能够站在过去和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他面对中国的农业社会,通过社区调查追究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在一个靠农业起家的国家,农村占据绝大部分的领土,直到现在这依旧是中国的一个现实。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生于泥土、长于家族、教于礼教的社会,是一个无为政治下的太平这会。除了站在中国农业社会的过去与现在,在此书中,费老也对中国的发展趋势及发展路径与方向做了一些暗示,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缘会冲破血缘、传统教化会名实分离、人们的欲望会向需求发展等。差序格局可以说是《乡土中国》中最核心和重要的部分。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读完《乡土中国》、《江村经济》两部著作,我自己也收获了很多东西,首先是费老的探索精神打动了我,在费老书的序言和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看到这句话,我心生一种莫名的感动,感动于费老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及深入实践的探索精神,更感动于费老谦虚务实、敢于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其次,对于书中费老提出来的某些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水波由中心向四周扩散,一圈一圈,越向外,波纹越浅。乡土社会中的人们以己为中心,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两者无清楚的界限。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一些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重新思考,如洪承畴等接受了十几年忠君爱国教育的人臣们为什么会投降,仅仅是因为没有民族气节吗?一边是全家族的性命,一边是国家,在差序格局中,很明显家族的利益要处于内圈,这时候他们做出投降的决定,从其自身出发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从欲望到需要》当熟悉的社会发生变化,原先代代相传的经验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束手无策,还没等找到一个时势权力的时候,社会现实又发生了变化,这时候就促使人们自己去思考表象和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一个理想选择,完全不同与乡土社会中的选择。这种从欲望到需要、从感想走向理性的过程,正是一个社会成长的坚实写照。
二、中国乡村经济未来出路之我见
阅读了费老的经典著作《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我对中国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情况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1、努力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
广大村民是中国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村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是中国农村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也直接影响着中国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质量和进程,要想提高广大村民的整体素质,农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是重中之重,具体来讲,我们可重视农村教育及文化事业的开展,努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弟可享受到教育带来的好处,努力提高其知识文化水平,使其早日摆脱文肓家庭的影子。对处于半文肓状态的农民,也可开展一些职业培训与教育,在一定范围内拓展其视野,提高其受教育的程度,从而使其综合素质有一定程度上的提升。除了理论知识的教育,法制宣传及文化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各村可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村民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引导村民做一个学法懂法的人。当然也可在村内建立文化站,定期举办一些讲座及活动,最大限度的提高村民文化方面的素养及意识。另一方面,政治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政治观对于一个个体来讲是极其重要的,政治教育可使村民了解政治体系结构以及运行过程,教会村民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提高自我管理及监督的能力。只有农民朋友受教育的水平提高了,他们才有能力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建设贡献想法及力量。
2、实行惠农政策、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要想发展中国农村经济,除了传统的农业外,可重点实施以下三种策略,其一是惠农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与经营的权力,随着现在工业及政府用地的不断增多,进一步规范农村征用土地的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土地被征用后要对补偿办法有明确的规定,提高给予农民的补贴,保障农民的切实利益。农民辛辛苦苦种田,为的是有一个良好的收成,在市场上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农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的政策以及健全国家收购政策也是必要的,这些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农民的收益与利益。当然,国家对农业方面的投入也要有一定保障,对农民形成一定的资金支持,给农民心里上一个安慰,提高其务农的积极性。其二是可大力扶持乡镇企业,重视其健康发展。可以说,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然而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国家在税收包括信贷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与优惠,农村与城市是截然不同的,可利用农村的特色发展一些产业,突出农产品在各方面如保鲜、运输上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地方的龙头企业,政府也要重点扶持,将其带头与表率的作用发挥出来,从而带动更多乡镇企业的成立与进一步发展。另外,也可建立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进行深加工、精处理,为产品的流通开阔更广的渠道,保证农产品的畅销,进一步调动农民以及管理者的积极性,使农民的增收有更广的路子。俗话说的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农业方面的科技投入以及农业科研显得十分必要,对农产品的进一步优化、对其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其单产量的提高都是可努力的方向,也是农民创收的重要因素。其三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农村有一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解放出来的这部分劳动力大多被城市吸纳,他们到大城市务工,赚取一定的生活费。事实上,要想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可考虑让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这部分农民群体依靠自身拼搏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行自主创业,如可根据农村特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企业,培育适合当地发展的支柱企业,如自主创业开展旅游业,就目前及未来的趋势而言,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饱和及人们追求回归自然的心理,乡村特有的风景和习俗成为吸引城市居民的一大亮点。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区为其活动场所,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景观、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等为旅游资源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开发乡村旅游不仅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渠道,也能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这也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民素质、转变农民形象的最佳方式。同时,当地支柱企业的发展对吸纳外来资金、人才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户籍制度
在我看来,我国农村经济未来还有一条重要的出路,即要不断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分治政策,加大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城乡之间劳动力与生产能量的自由流动。农民工对支援城市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应该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各项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的主体性与平等性,实现城乡之间的自由流通。大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一方面,城市应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壮大农村各类市场的发展,支援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农村应不断学习城市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破除自身陈旧观念,并把它应用到自身经济发展当中,不断消除与城市之间的思想差距。除此之外,还应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农业户口
和非农业户口的界限,也就消除了实际上存在的农民、非农民制约。这就给农民摘掉了帽子,这就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问题准备了体制性的条件嘲。户籍制度的改革,不仅能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让其为支援城市现代化建设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方式。
4、加强村民自治建设中的各项工作的监管机制
村民自治,顾名思义,即广大农民群众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行使自身的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一项社会制度。我国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村民自治,而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法律法规即便再健全,若不落到实处,那也只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成效。我国村民自治建设的过程中,一些法律与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落地或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我国村民自治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完善程序、按程序办事,建立监管机制,保障各项制度与法规顺利执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一些干部及村委会需带头执行规章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狠抓落实,强化工作细节与措施,促使各制度切实落到村民身上,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村民的民主及法制观念,使其自觉遵守法规与制度,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其依法办事的意识与能力。对于各项制度与法规,不走后门,不人为操纵,在制度与法规面前人人平等,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另外,要明确各项职责,使村民自治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村内的会议是广大村民行使自身民主权利进行监督及决策的一种组织,在村民自治建设的过程中,要将其落到实处,尊重村民手中的权利,正确对待与处理村民在整个过程中的意见及建议,逐步使村民自治管理养成信“民”而不轻信“官”的作风。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即村务分开工作,在村民自治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监管力度,使村务工作透明化与民主化,对广大村民普通关注的问题,如村内收支情况、村内建设所有资金、村干部的薪酬情况要不打折扣地公开,同时,要建立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管理,便于群众监督,也便于上级领导的检查及指导,使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村务工作在一个公开及透明的平台上操作,加强村干部及广大村民之间的信任与配合。对于一些重大问题,要集思广义,征求民众意见,在村民自治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其科学与民主性,使之真正落到实处。
三、结论
费老的经典著作《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这两本书属社会学的经典之作,通俗易懂的语言,字里行间有浓浓的乡土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读后给人以启迪与思考,让人思索中国乡村经济未来的路走向何方。农民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实行惠农政策、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户籍制度,加强村民自治建设中的各项工作的监管机制是我国乡村经济未来发展需要着重关注与努力的方向。相信只要做到了这些,我国乡村经济发展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高建民.当代中国农民与农村经济社会矛盾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篇6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228-02
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资源成为重要资源,计算机与网络日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教育信息化已被全社会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任重而道远”,作为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的信息化建设更是存在一系列的突出的难题。党中央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现“校校通”,以带动教育的信息化,在农村中学以“模式一、模式二和模式三”相结合为主。小学以“模式一和模式二”相结合为主,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的优势与发展前景
2003年伴随着远程教育建设工程的全面铺开,农村信息化教育翻开了新的一页,它不但使农村师生接触到了城市全新的资源,而且也是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到的洗礼。信息化教育对于落后的封闭的农村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
1.信息化教育为落后的农村架起信息的桥梁,开辟理论的土壤,呼吸城市先进的理论气息
由于农村的生活和办学条件艰苦,与外界的联系较少,使得信息显得很闭塞,先进的教育方法,教学理论和教育资源的得不到贯彻和应用,严重的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信息化教育完美的解决了这些困绕,实现了足不出户知天下。
2.信息化教育改变了课堂
信息化教育的主体是利用多媒体,有效的化抽象为具体,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欲,使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充分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模仿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信息化改变了教师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同时,信息化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现代媒体的运用,钻研教育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得教师的教导和传授方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信息化教育给我们带来了“转变与提高”转变了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转变了学习习惯;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研究水平,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多样性发展的需求,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的发展遇到了许多的问题。
1.信息化是一个观念问题
许多学校的国家配备设备都本着“宁可放坏也别用坏”,有些学校的设备“掌控”在学校领导的手里,甚至将设备放在家里,教师不容易接触到。有的学校虽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教师想使用时手续繁多:先报教务处,经过有关领导批准后再自己联系具体的设备管理人员,而管理人员还有自己的教学任务或兼任学校的其他工作,并不能经常为其他教师提供“服务”。另外,少数管理员也存在“人难求、脸难看”的情况,因而将设备锁起来不用。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网络,重硬件、轻技术、轻资源、轻维护。
2.信息化看作是一个门面问题
许多学校购置的电教设备仅仅用于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出现了“平时一层灰,检查很干净”现象。把学校的设备购置的数量作为学校是否实现信息化的评价标准。
3.人才问题
由于国家对农村和城市学校建设的投资不均衡,导致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恶劣,教师待遇差、工资低,许多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出现了公办教师人心思走,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亦农亦教”的现象,使农村信息化教育雪上加霜。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山村,多数教师家在当地,调动可能性小,影响了教师的进取精神;另外,由于学校经费不足,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少,致使多数教师不可能进行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更不要谈信息化了。
4.资金问题
由于国家对农村教育投资的不均衡和地方财政的困难,导致教育投入少,中小学资金短缺,办学条件差。农村中小学学校的机房建设与设备应用缺乏,占很大比例的农村中小学家庭收入少,上网家庭更是寥寥无几。信息技术课程名存实亡。尤其是在“老、少、边、穷”地区。
5.信息化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
广大的教育机构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只重视城市信息化的发展,忽视了农村和一些偏远的山区,导致了城乡信息化水平的阶梯性差异。
三、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
从上面看到农村中小学实现信息化教育困难较多。但《国际歌》云:“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有靠我们自己”。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的问题也应当靠我们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力量去解决,只要我们“重视观念转变,做好三个管理,用好远教资源”,一定能使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有崭新的面貌。
1.消除认识误区,树立信息强“校”和信息强“生”的观念。
信息化教育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全体教育工作者要统一思想,对信息技术教育充满信心,积极行动起来,克服一切消极思想。由于中小学的信息化主要体现在教育和教学的各个方面,所以势必对中小学传统教育观念、思维形式形成巨大的冲击,可以说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观念思维模式转变的过程,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起点,对教育系统和教育方式、方法的再分析、再认识的过程,借助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运用科学的认知规律和培养方法,塑造新时期社会需求的人才,打造新时期的品牌学校。
2.做好设备和资金的管理、人的管理及信息资源管理这三大管理。
首先、要做好设备的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优化配置各种硬件资源,用最少的资金解决目前最棘手的,体现多功能使用的问题。包括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计算机、投影仪、实物展台等。能上宽带网的学校要克服资金紧张的局面,力求实现教师上网和学生上网。
其次、要做好人的管理。人的管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师的培训。学校的信息化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教师队伍,只有在学校中建立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本领与能力的计算机骨干队伍,才能更好的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同时,面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公办教师人心思走,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岁数较大,教师的流动性较大的问题,对于教师的培训也要以在职培训为主、点面培训结合,分层推进的方式①积极选用有计算机专长的青年教师出外培训和学习②学习归来的教师采用“一带多”、“一帮一”、“合作学习”等形式,突出校园“阵地”作用,充分利用晚上和周末等休息时间对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抓好全员培训。另一方面学校要极力教师多开展多媒体公开课、示范课的教学,提高信息化设计的兴趣,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带动全体师生,使之尝到教育信息化的“甜头”。同时学校还要对教师下达教育信息化课题的实验任务,让他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取得成功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开好信息化的快车。
最后,信息资源的管理。要加强教师对课外远程资源的应用,学会资源的收集、整理、归类和存档,建立自己的资源库。一方面有条件学校可适当的购买必要的工具书,电子版图书,相关软件等;另一方面学校依靠宽带网远程下载刻录、教师自制等形式,配备自己的资源库,具备信息资源为管理服务,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信息化建设才更有意义。
3.用好远教资源。
远程教育的实质便是通过远程卫星接收系统,把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的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空中课堂、分段、分年级的各种教学资源、优秀课件等)接收存储起来,并充分地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从而达到弥补农村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目的。各中小学要抓住这个项目扩大信息化在农村甚至山区的普及,推进信息化的发展。
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 篇7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农村信息化, 信息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农业生产经营者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 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 必将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石家庄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通过市农委的大力推动和社会各界的努力, 多措并举, 开拓创新, 一系列涉农、惠农、富农的信息工程相继建成。如农村的“村村通”、农业信息协会、信息快报、“三电合一”、明白纸、电话咨询、广电播放、科技信息服务大厅等多种形式的农村信息服务。并建成了市有中心、县有平台、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员的较为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但是由于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 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实际问题, 根据CNNIC2008年第二十一次调查表明, 我国城乡之间的数量及普及率差异很大, 因此, 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一套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实现共建共享、共同富裕, 推动石家庄市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农村信息化发展
(一) 国外农村信息化发展。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有的国家甚至把农业信息资源提升到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 而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较落后, 但大都对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给予相对倾斜的政策, 创造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 并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美国是农业信息化很高的国家, 农业信息化以农场为基本单元, 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化的发展上主要靠市场推动, 政府辅助、税收优惠、政府担保等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 由国家直接增加技术研发投入, 包括运用多种经济政策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 印度农业经济和农业人口分别在国民经济和总人口中占到40%和80%, 耕地拥有量居亚洲首位。印度软件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的迅速发展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条件, 政府试图通过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产品市场的建立和农村的发展, 制定了农村信息服务优惠政策, 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与国际合作。在农村地区建立10万个宽带“公共服务中心”, 由国家农业研究委员会统管, 全国研究机构和区域试验站、农业大学有机组织, 建立的7个数据库实现了全国共享。
(二) 国内农村信息化发展。
我国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与信息网络建设发展迅速, 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与此同时, 涉及财务、治安等的村务管理信息化也取得一定进展。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力度逐步强化, 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得到加强, 比如教育部组织的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 已建成门户网站, 10多万农民接受了实用科教知识服务。
(三) 农村信息化平台的模式。
农村信息化取得了飞速发展, 出现了许多应用信息技术的典型, 同时一些新鲜实用的推进农村信息化措施也值得关注, “三电合一”是石家庄市农业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 通过电脑网络传递发布农业科技、市场供求、致富项目、名优农产品及惠农政策信息, 引导产业生产结构调整, 通过电话语音系统实现农业信息的即时查询, 通过电视定期播放农业制片中心制作的农业节目, 指导农业生产。
1.宽带互联网+机顶盒+电视机模式。
河南特色的“宽带互联网+机顶盒+电视机”模式 (又叫电视机上网模式) 应用的IPTV技术, 不但成本低廉, 操作简便, 维护方便, 农民可以通过宽带网在电视机上点播收看农业科普片、专家讲座和上互联网了解最新的农业知识。电视机顶盒+ADSL模式采用政企合作、共同协商、实现共赢运作模式。
2.多模式并举的模式。
湖北省采用五种模式并举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发展, 如服务站+信息员模式、农业大户+互联网+农户模式、龙头企业+互联网+农户模式、协会+农户模式、还有电话+专家模式。信息服务网络在省科技厅、农业厅、气象局等涉农部门的大力合作, 形成了设施全、服务好、技术精的一流的新农村建设主体服务网络。
3.天网 (无线通信网) +地网 (宽带数据网) +人网 (信息服务员) 模式。
北京怀柔利用电信运营商的资源, 将宽带光纤通到遍布村镇的每个信息化站点上, 各个信息化站点再通过短信平台和呼叫中心, 利用无线通信网连接到每一个农户。构成了一个“天+地+人”的无缝整合的农村信息化网络。2008年8月怀柔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宽带村村通工程的完工, 怀柔区无限宽带网络已辐射到每一个行政村, 给农民带来全面的信息化体验。
4.三网合一模式。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1月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河北省相关通信专家表示, 这意味着老百姓通过一张网络可以完成上网、看电视、打电话等日常信息处理, 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山西省把“村村通电话、村村能上网、村村有网站”作为农村信息化的初级目标。全省尝试推行了两种融合模式, 一是利用山西移动遍及全省的光缆网络, 同时为宽带上网、IP电话和有线电视业务提供传输通道实现基于光缆传输网的三网合一;二是以宽带IP城域作为多业务承载平台利用IAD、IPTV (利用IP数据传输网传输高清晰电视节目) 机顶盒等设备, 在一条入户网线上为用户实现上网、电话和IPTV业务, 让农民享受农村信息化的成果。
三、对石家庄市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启示
信息化已成为改变农村落后现状最有效的手段, 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农村信息化成功经验对石家庄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石家庄市农村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 石家庄市在县及以上农业产业化组织中, 建立信息网站210个, 建立各种农业协会37个, 以220多个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信息服务载体, 发展会员1.56万名, 带动周围农户21万户。市农业信息中心网站开通以来, 全市共发布各类信息达7.6万条, 目前全市75个试点村实施了村情介绍、资源管理、民主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档案管理、人口管理和公共咨询等8个方面的农村信息化系统现代化管理。
(一) 加大政府财政支持, 创新多元化投资机制。
农村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市政府必须充分引导, 发挥非政府组织、教育机构和企业界的协作优势, 吸引、鼓励、支持私营企业加入信息化建设,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通过政府投入、私人投资和公私合营等投资模式和融资渠道, 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 协调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气象、电信等部门, 实现力量集成、共同经营, 尽快把农民引导到信息网络中去, 让他们能以负担的起的方式有效地使用信息资源。
(二) 重视农村信息技术人员培养, 优化推广机制。
加快石家庄市农村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解决信息化人才匮乏问题, 培养更多符合现代农村要求的农村信息技术人才。每个村配备专职或兼职信息员, 以培育新型农民为主要目的, 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推广工作和农村教育、科普工作相结合, 软件开发应用与科技信息普及相结合, 面向农民、面向数字智能网络、面向知识更新, 发挥好政府与广大农民之间的信息二传手作用, 实现信息在农户、互联网间的有效实时传递, 推动“高技术平民化”。
(三) 整合农村信息资源, 共建共享信息平台。
信息资源、能量资源和物质资源一起构成现代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的三大支柱性资源, 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是大规模、高效率开发和利用农村信息资源的主要形式。要彻底改变各自独立开发、分割拥有、重复建设现象, 对农村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深度挖掘, 共建平台, 促进平台层级之间信息资源的交换, 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实现农村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 (2008)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10
[2].陈霞.上网通话看电视一机搞定[N].燕赵晚报, 2010-4-15
论国外农村信息化发展 篇8
1 国外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1.1 美国
美国政府颁布法律、制定政策, 全方位地规范和引导农业健康发展。通过建立健全法制,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指导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法律体系, 从而保护农民正当利益, 维护农业市场秩序, 保证公平交易。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 政府稳定、足额的投入有效支持了公益性农村信息资源的长期积累、高效管理与广泛应用, 每年有10亿美元的农业信息经费投入, 占农业行政事业费的1/10。在信息共享方面, 由政府生产、拥有和政府资助生产的农村科技信息实行“完全与开放”的共享政策, 对于公益性、基础性农村科技信息的共享, 采用国家调控下的事业性运行模式, 兼有商业化运行模式;非官方投资产生的数据, 一般是在保障私人财产权收益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 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实现信息共享。
1.2 日本
日本是以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发展, 主要依靠政府的全面干预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长期以来,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投资方向及政策的制定, 以及科研与技术的推广工作。一是根据实际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及发展政策, 促进日本农村信息化的有序运行。二是建立较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推广, 农产品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和全面。三是通过农业科技信息网无偿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 同时, 为了能让农民通过网络享受到技术服务, 提高农村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 日本政府将农户购买计算机纳入了补助金范围之内。
1.3 法国
法国是以生产集约与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发展。法国的农村信息服务主体很多, 但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规模有所不同, 彼此之间具有很好的互补性。服务主体包括国家农业部 (负责向社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政策 (法规) 信息、统计数据、市场动态等) 、农业商会 (主要是传播高新技术信息, 举办各类培训班, 组织专家、学者讲课和发表文章, 协助农场主做好经营管理) 、教育科研系统 (培养农业科技信息方面的学生和面向社会咨询) 、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 (为该组织成员收集有关的技术、市场、法规、政策信息) 。在法国, 官方的信息服务为财政支持, 不实行收费;专业技术协会、行业组织的相关信息服务, 一般只收取成本费。
1.4 加拿大
加拿大在推进农村信息化过程中, 非常注重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通过政府、协会等部门共同参与, 合理分工, 有效地推进了涉农资源整合, 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民获取实用信息。加拿大政府通过设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整合来自各个部门的涉农信息, 通过互联网、报纸、电视、电话等多种渠道无偿向需求者提供信息。加拿大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较为健全, 各类农产品都成立了协会, 协会都有门户网站, 并有专业人员负责收集、处理信息并集中发布。行业协会直接为会员提供农业信息和技术方面的信息服务, 农民从一个协会网站或通过咨询工作人员便能够获取该类产品或农作物的全部信息。通过专业协会的服务, 农民能够方便获取涉农信息, 提高了在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1.5 印度
近些年, 在发展中国家, 印度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并做出不少有益的尝试。印度农村信息化发展是由中央政府建立各种基本项目, 帮政府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印度政府全面推开的“知识信息计划”, 意在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广大农村地区的人们。该项目非常成功, 它采取公私共享的合作模式, 前期由政府承担, 实施运行由村民自治组织负责, 做到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条件下帮助农民真正享受到信息服务, 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农民信息技术人才, 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
2 世界农村信息化发展趋势
21世纪, 信息技术正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 对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等方面正在产生积极影响, 可以预见, 信息技术作为21世纪农业主导技术之一必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前, 世界农业大国在信息技术方面已经走在前列, 在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以及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方面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成为世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领头羊。
2.1 网络和数据库建设向全面、系统、实用、方便方向发展
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网络遍布每个角落, 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基本到位。世界各国正在加紧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数据库, 数据存储不断扩大、信息资源不断增加, 并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此外, 网络设施的建设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用户的实用和方便, 努力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是统一规划“信息高速公路”的技术路线选择, 确保高效畅通。二是加快研究和建设第3代互联网, 促进网格技术开发应用, 推进网上可视技术的改进和扩大应用。三是逐步扩大应用和建设移动网络系统。四是加强网上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尽量减少网上不安全因素和可能造成的损失。五是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重点是有效地实现网上交易, 研究和开发高效查询、订购、支付技术。
2.2 由单一的农业技术向多元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国外大多数国家的农业技术创新道路的主体呈现多元化、集成化模式, 在农业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成功应用后, 正在将几项或多项技术努力集成在一起走节约型技术创新之路, 以提高多元化、智能化、集成化, 实现农业的高度自动化。
2.3 农业信息技术向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国外利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已开发研制出多种用于专业化生产的系统模型, 技术已趋成熟, 并切实为农业生产服务, 农业信息技术已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这些系统模型对于农户的生产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并为农户走向市场发挥了巨大作用。
2.4 向生态型和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当前, 世界所进行的农业发展趋向已由常规型向生态型发展, 计算机数据模型、生产诊断决策系统及农作物病虫害预警预报等项技术都注重考虑环境保护和农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精确农业技术, 能够控制同一地块中不同位置所需施肥量和植保剂的施用量, 以避免由于过多施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浪费。
3 国外农村信息化启示
尽管中国中、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 甚至在同一地区内也存在很大差距, 不可能选择统一的信息化发展模式, 但是国外一些好的经验与做法, 仍然值得借鉴。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 建立强有力的管理体系。在一定时期内, 农村信息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重视, 政府要起着主导性作用[1]。国外对农村信息化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建立领导体系、保证资金投入等方面。首先, 政府重视农村信息化工作, 依靠政府职能, 建立权威性的信息发布制度, 及时、准确、全面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其次, 在政策上保证农业的发展, 围绕管理体制、投资结构、技术推广进行政策上的调整。二是科研、培训和推广紧密结合, 推进农村信息化。通过科研、培训和推广三者的相互结合、紧密协作, 保障农村信息化发展[2]。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力度, 完善各种技术创新体制, 建立研发机构和推广应用部门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三是健全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由于生产者、经营者的信息需求多种多样, 需要有多元信息服务主体, 在服务内容上有所侧重, 所以应注重培育和发展信息服务业, 推动涉农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化, 信息服务形式多样化, 更好地满足农民的个性化信息需求[3]。四是注重资源整合, 提升农民获取实用信息能力与水平。一方面, 要整合社会各方力量, 充分调动社会组织 (协会、自治组织) 、企业、科研等部门的积极性, 共同参与、合理分工, 共同推进涉农资源整合;另一方面, 要建立健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整合来自各部门的涉农信息[4]。五是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相关法规。建立健全政府对农村信息化方面制度、法规体系、支持政策体系, 并建立高效的农业管理体系。注重维护农村信息化主体的权益, 保证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的真实性、有效性等, 积极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刘盛华.辽宁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展望[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9 (3) :164-165.
[2]张其斌, 舒毅, 田全红, 等.甘肃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探讨与研究[J].甘肃科技, 2009, 25 (17) :1-4.
[3]谢丽珍.西宁市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09 (15) :340.
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9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问题,信息化建设,信息服务体系
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农村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深入了解农村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各种难题, 才能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积极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信息社会大背景下, 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 缩小日趋严重的城乡差距,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路径, 农村信息化必将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近年来, 农业信息化已不再局限于手机和电脑, 它已成为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经济、生产和生活中的普遍应用和推广。尽管如此, 农业信息化在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仍未得到全面普及, 农民盼望市场信息更快捷, 更注重时效性, 不要“事后诸葛”, 不要“晚间新闻”。农村信息化的基础、重点、难点无疑是农业信息化。在政府投入、信息资源分布、传统的农业思维模式和农户自身素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 农村信息化进程虽然已有较大发展, 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政府在农村信息化上投入与认识不足
农村信息化包括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 又包含在原始社会发展到资本社会进而向信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2]。目前,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存在误区, 对信息网络及信息资料的共享重视不够,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存在明显的不足, 从而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部分人片面地把信息化建设理解成为买来计算机和路由器, 再架好网线就能实现农业信息的接收和发布, 即使基本实现了信息化, 却未意识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农村信息化系统建设处于零散化、边缘化、低效化发展, 农户信息意识愈发淡薄, 导致农村信息化建设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
2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分布不平衡
信息化建设资金以公共财政为主, 一直以来国家和地方都偏重于城镇的信息化建设投入, 从而基本上形成了以地方经济实力决定网络覆盖范围的格局, 农村信息化呈现出了区域性的突出特征。在当下4G网络信号普及的时代, 很多农村地处偏远, 虽已基本实现固定电话信号“村村通”“户户通”, 但由于无可厚非的趋利性, 三大通信运营商, 即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把重点资金投入在城镇地区。一些农村地区普通2G移动信号覆盖尚处不稳定阶段, 通信设施资源更是薄弱, 信息网络和传播网络尚处于起步阶段, 农村信息通道明显受阻, 使得农户无论是在信息获取还是信息利用上, 明显心有余而现实条件不足。
3 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改变影响了农村信息化进程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体, 农村信息化进程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信息意识和经济实力的增强[3]。进入21世纪以来, “打工潮”的出现使农村里绝大部分的青壮年走向城镇, 农村劳动力不再仅仅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进城务工成为青壮年农户的首选。随着更多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了城镇, 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人口再生产减缓[4]。留守农村的这部分农民群体文化素质偏低, 他们的信息意识不高, 缺乏对信息的使用和获取能力, 能熟练操作手机和使用电脑者更是寥寥无几。因此, 这样的农民群体根本无法感知农村信息化能带来的各种便利, 对网络信息这种新生事物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而青壮年劳动力是农村信息使用者的生力军, “打工潮”的出现, 使信息使用者出现了明显的断层, 不利于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使得农村信息化进程举步维艰。
4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欠完善
据调查, 相当多城镇和乡村没有建立起互联网的信息平台, 基层农业部门和企业之间缺乏网络沟通手段。一般农户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依靠广播、电视、集市和邻里传播等渠道。农村地区普遍缺少专业的信息化人才, 更谈不上专业的信息化队伍。因此, 农民需要县 (乡、镇) 一级或市里的信息化队伍进行当面的帮助和指导, 但这种工作队进村开展工作的频率并不高, 同时, 还缺乏切实、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系统专业的信息化培训课程。此外, 涉农网站的建设与管理不够, 网站质量不高, 内容更新不及时, 涉农信息开发整合相对滞后, 能够适应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运行, 涵盖国内外动态信息的监测指标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涉农信息资源分散;多种信息化工程在实际中应用不足, 缺乏组织和领导;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覆盖面难以保证。这也成为农村信息化工作进程中的一个现实问题。
5 农村获取信息化资料的成本居高不下
除沿海地区和农产品出口较多地区农民的经济来源情况比较良好以外, 大多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据相关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05万元。而农村信息化资源的相关投入与农民收入现状倒挂。作为消费主体的农民消费能力还处于弱势, 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 许多农户承担不了。只有农民的经济收入高了, 才有经费购买计算机、安装宽带及从事科学信息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廖桂平, 肖力争, 朱方长, 等.湖南农业农村信息化现状与发展[J].情报杂志, 2011 (2) :62-65.
[2]汤曼, 夏建群.农村信息化主要问题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 (6) :38-41.
[3]张博, 李思经.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 12 (3) :62-66.
我国农村财务信息化发展研究 篇10
一、农村财务信息化的含义
农村财务会计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 其行使职能的双重性决定了其核算不同性质的资金。其一, 行使经济管理职能, 如经营管理集体资产, 由此决定了生产经营资金的核算与管理;其二, 行使村民自治的管理职能, 即为农户服务、兴办集体福利事业以及社区行政管理如代乡镇和有关部门收取政府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基金、向军烈属、五保户、困难户发放优抚金、救济款等, 由此决定了非生产经营资金的核算与管理。
农村财务信息化是基于财务会计信息化之上的, 就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村会计核算, 帮助村集体经济组织管好用好集体财产, 帮助政府行使好社会职能, 处理好各个农村组织的关系。具体来说, 其初步就是要贯彻执行农村财务会计制度, 实现农村会计电算化代替手工一记账、算账和报账;进一步就是要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农村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财务监督几个环节的管理, 达到农村会计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各级政府, 各个基层农民都能及时获取全面的会计信息。
二、我国农村财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 农村农民认知水平低下, 制约了农村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在某些地方现代教育面临着尴尬局面的阶段, 有的农村小孩甚至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的普遍低下, 成为了农村财务信息化推广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二, 适应农村财务信息化的会计运作模式有待改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制约着农村会计的运作模式, 而农村会计运作模式直接影响着农村会计核算、农村财务会计管理的提高, 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农村财务信息化的全面推进。我国目前公认的农村会计运作模式主要有“村账村管”模式、“村账乡管”模式、“会计委派制”模式、“会计代理制”模式四种。这四种农村会计运作模式的政策与制度往往来源于政策制度制定者的习惯, 然后付诸实践的, 这显然违背了“理论来源于实践”。
第三, 我国农村财务信息化的运行平台不完善。我国由于地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致使全国各个地方农村在发展财务会计信息化时, 选择和购买计算机等硬件设施时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 阻碍了财务会计信息化在农村的普及。
三、加强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第一, 改善农村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环境。首先, 要强化对各基层单位的村报账人员的管理。村报账员在经民主程序选举产生后, 及时向农村会计代理服务机构报批备案, 再经过一定程度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财务专业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 方可上岗, 一经确认上岗, 不得随意更换, 除违犯了相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其次, 要加强对农村会计代理机构工作人员的聘用管理。聘用的农村会计代理机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从业资格, 还要熟悉具体的农村财务工作, 而农村会计代理机构负责人更应具备助理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者专门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再次, 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农村会计代理服务机构对新任用的村报账员和中心工作人员, 必须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 在后续工作中, 还要定期对各村报账员、村民理财小组成员、代理会计、资金会计进行后期教育。最后, 要重视相关电算化人才培养。
第二, 改进村级会计代理服务运作模式。我国现行的农村会计运作模式或阻碍了农村财务信息化的发展, 或不能满足农村财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因而全面建立和实施村级会计代理服务的会计运行模式, 是明确财务会计信息化各个流程的责任。村级会计代理服务机制的实行, 一是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财务状况、经营成果都在农村会计信息系统中反映出来, 这样不仅能进一步深化村务公开, 使村民能够对村财务进行民主管理, 实现村集体资产的有效配置, 缩小干部群众矛盾, 增强基层农村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促进现代新农村的建设, 而且有利于政府管理部门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运营状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与服务, 推行和谐农村的建设。二是将取消各农村基层组织的银行账户和相关会计岗位, 由村民、村干部和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共同管理农村财务, 能有效维护农村税费改革, 阻止农村农民负担再次反复。
第三, 规划完善好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信息化硬件设施是实现信息化的物质基础, 不同的经济组织应该根据其未来的发展目标、经济实力大小和管理要求等因素规划好硬件设备的购置计划, 对计算机的硬件档次、网络结构等外部设备做出原则性的规划, 力求做出合理的长远安排, 避免资源浪费。农村财务信息化是以促进农村财务信息化的有效发展为目的, 遵循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规划好硬件设施。统一的原则就是以政府为引导统一制定硬件设备规划的标准, 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尽量选择统一的、高性能高技术的服务器配置、客尸端配置、存储设备、备份设备等, 以满足农业部门未来的发展需求, 而且由于农村财务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 因而应尽可能地将硬件设施规划的兼容性更强、可靠性更高、更容易维护。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财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如农村农民认知水平低下, 适应农村财务信息化的会计运作模式有待改进以及农村财务信息化的运行平台不完善。然后文章重点论述了加强我国农村财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包括改善农村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环境, 改进村级会计代理服务运作模式以及规划完善好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
关键词:农村会计,财务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知林.农村财务信息化影响因子分析与策略创新[J].商业研究, 2007 (3) .
[2]、牛艳芳, 曲吉林.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因素分析[J].财务与会计, 2009 (6) .
浅谈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篇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时代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人们在传统教育中所学的知识,获得的能力已不能与之相适应。明显的感到了学习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以及所学内容选择的局限性。按统一的大纲、统一教材的讲授,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使得在学习中遇到了障碍。因此传统的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学习需要的和社会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要有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人,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客观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使其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促使传统的教育必须进行改革。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多媒体也作为教学手段进入了教育领域,拓宽了视野,扩大了空间,作为一种媒介向学习者传递着从多方面来的教育信息,丰富了教学资源,解决了传统教育的时空局限性和学习的自主性。由于教学资源的变化,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在这种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中学习,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能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从而在学习中体练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能力的培养。
作为基层信息技术教育人员,我们目睹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发现在推进农村信息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信息化教育建设认识不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比例失调,设备老化;信息化教育队伍薄弱,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信息设备利用率低,未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真正整合;应试教育的阴影制约着多媒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使用误区等等。
针对以上农村信息技术发展问题,建议如下发展策略:
1 提高农村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发展认识
认真贯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与协调,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安排选用信息技术教材,抓好精品教材的推广和使用。各级政府把农村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发展作为长期工作目标予以落实。并,依据地区差异,制定阶段性可行目标。并将此目标作为岗位责任评定标准之一。
2 硬件设备配备
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完成投资111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50亿元,地方投资61亿元。工程覆盖中西部36万所农村中小学。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规模最大、受益人群最多的信息化工程,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1]
但远教设备发放分模式:就我所在的学校分发的是模式二(卫星接收服务器及其辅助设备)。这远远满足不了信息技术教学需求。应依据学生数(配备学生用机),教师数(配备教学用机)统一标准配备,成为政府财政预算的一部分,且专款专用,不局限地方财政。国家、省、地方齐力构建标准设备。适应信息技术基本设备使用需求。信息技术硬件设施配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果仅依靠单方面压力巨大,任何构想也只能成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前些年国家的“仪器设备报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统计申报,如今2年过去了仍然没有音讯。而历年的督导检查,问题明摆着可谁来解决?谁能单方面解决得了?只能成为表面的程式化工作奖罚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督导来者为何?当地政府在教育投入上的业绩却“年年俱增”。当今电子元件如此普及遍地都是,一个20台学生机的小型微机室构建大概需要的资金只有5-6万元,这个数目对于个人来说也不是个了不起的数目啊,可是这关乎教育的国家大事竟无人问津,置之不理。有的却只是“理解我们政府的难处吧!”是因为要走政府采购吗?就我所在的学校使用586的机器(收废品的都不要)近10个年头了,设备更新申请打了无数,可得到是一次次的希望,又一次次的希望破灭。
3 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待遇,补充农村基础教育新生师资力量
大力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薪金标准,特别是偏远地区。推进农村教师工资制度改革,优化或革除晋级制度,实行绩效工资,增设福利标准,住房问题优惠,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生活物资需求。“教师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工资水平。”但事实是同样的工资公务员生活的有滋有味,但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却还在脱贫。让农村基础教育能留人且留住人,不仅对信息技术发展有所帮助与促进,更是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促进对整个国家教育发展的促进。
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教学质量。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以校为单位加强自身学习与探索学科整合新思路。制定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可行性计划并校长督促实施。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作为教师岗位责任制打分的一部分。鼓励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讨课,观摩课。评选优质课件。教师经验交流会,提高设备利用率。以点带面,树立骨干,开展信息技术大比武等活动,提高教师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热情。拓展学生学习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独立自主的创新性人才。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校级沟通与网络平台搭建。建立长效机制与各校交流经验,开展送课下乡,携手助学活动。积极参与网络学习。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利用本校网站展示自我树立品牌效应(农村学校不负于城镇学校)并通过网络取长补短,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手段,拓展教师思路,鼓励走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新路子。提高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师水平差别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避免出现适龄儿童择校难的问题。
综上,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分层次共同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战略指导思想,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l世纪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
参考文献
新农村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12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强调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强现代农业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由此,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农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 依靠信息网络化和数字化来支持农业经营管理, 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 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其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六个领域:①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②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③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④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⑤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⑥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 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 其重要作用表现在:①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 能够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业效益;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和信息引导, 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环境的改善, 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的增强, 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手段;③有助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 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 促进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 借助于网络技术, 可以建立城乡之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 提升农村发展速度, 缩短城乡之间的发展距离, 使城乡居民直接分享各种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 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 推动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④可以实现农业经营、新农村管理的高效化, 促进农村社区性服务组织建设, 切实改善农村发展条件, 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⑤是农民增收和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切实搞好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 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对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开展面向农民的微观信息服务, 可以使农民充分利用得到的技术和信息提高农业生产率, 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 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目前, 国外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普及程度已经相当高, 其研究的重点在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①数据库与网络。将各种农业信息加工成数据库并建立农业数据库系统, 农业信息数据库将向多元化、全球化、商品化和多媒体化发展;②精确农业。这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 是21世纪农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有全球定位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等10多个系统组成, 其中遥感技术已被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广泛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农林牧灾害监测等方面;③专家系统。建立模型以描述农业生产中非结构化、非系统化的知识, 最终建立以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为对象的生产全程管理系统和实用技术系统, 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利用。④虚拟农业。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建立数学模型定量而系统地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等生理生态过程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数量关系, 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虚拟作物、畜禽, 从遗传学角度定向培育农作物, 改变传统的育种和科研方式。
美国以政府为主体构建了庞大完善规范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美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支持、财政转移支付, 大量的不是直接去补贴农产品生产, 而是通过支持农村信息化的办法让农业和农民受益。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 美国政府投入比例高, 首先是有大量基础投入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 其次是有充足的系统运行经费, 每年有数十亿美元的农业信息经费支持, 占农业行政事业费的1/10。正是由于有了政府的组织、管理和投入, 美国的农村信息化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不仅保障了美国农业的稳定和发展, 它们所提供的农村市场经济信息也为世界所共享, 对世界农产品贸易起着重大的作用。日本一直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工作, 并把其视为推进农村发展的极为重要的资源, 政府主要负责3个方面的工作:①农村信息化的市场规则及发展政策的制定;②大容量通讯网络及地方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③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
三、国内新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受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单户经营体制、农业比重大等多种因素影响, 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上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发达国家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上相对容易一些, 因此其研究多集中在数据库和农业应用系统的深度开发利用上, 而中国则复杂的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不仅提供食品, 还为60%的人口提供维持生活的就业部门, 尤其在欠发达地区, 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 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提供约40%的工业原料, 直接影响1/4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形成。农村市场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2, 农村市场总需求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4, 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已达60%。可以说, 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信息化, 就谈不上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然而据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我国农、林、牧、渔等行业的互联网络用户数仅占用户总数的2.3%, 国家信息化发展极度不平衡。
近年来西部农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信息化建设, 这为推进信息化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广大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落后, 相对发达国家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总体上存在规模小、地域分布不均衡, 信息资源缺乏等问题, 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府职能缺失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因此可以尝试将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 如果党政政府不占据主导地位, 依靠个别职能部门或农民自我组织发展是很困难的。
2.观念滞后
观念滞后是影响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观因素, 尽管多数地方领导已初步认识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但对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所需要的支撑体系还不够了解, 对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思路还不清晰。部分基层领导由于资金限制、设备短缺, 他们认为信息化离农村还很遥远, 存在等待、观望的态度, 缺乏思想动力。有的恰恰相反, 他们盲目追逐先进, 争先恐后买来各种设备, 却无法结合本地实际, 突出区域优势, 准确定位, 切实推进信息化建设, 农村地区农民观念陈旧、思想保守, 商品经济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开放进取意识淡薄也严重阻碍了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3.“金农”工程普及效果不理想
据调查, “金农”工程中仅有农业信息发布系统在农村的普及程度达到69.2%, 而农业气象系统、农业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农业防灾救助系统的普及率还不到10%, 更未涉及到农业深 层次的应用领域。金农”工程最早于1994年12月的“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提出, 真正开始启动建设是在2000年以后。直至2002年, 工程总体规划才基本完成。但目前为止, 很多农民没有听说过该工程, 更不清楚具体的内容, 不能与21世纪国际主流的农业数据与图像处理、农业系统模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农业决策支持、信息实时处理、卫星定位、遥感遥测、地理信息系统等应用同步。
4.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是制约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客观因素, 信息化建设的每一环节都需要相应的软、硬件支撑, 建设费用高, 周期长, 而农村纯农业人口多、收入低、自然灾害多、生产力低、边远地区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地方财力有限, 缺少资金来源, 不但新的项目无法建设, 部分市、县甚至将已配置的设备闲置了。
5.缺少信息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首先, 专业、高素质的信息人员难以吸收到政府部门, 尤其是基层政府组织。与社会中其他行业相比, 农村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并不具有吸引力。在现实中, 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技术人员存在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素质难以保证。
6.农民缺乏信息化知识
缺乏知识是影响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广大农民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 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综合素质较差, 对农业科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村民信息意识薄弱, 信息人才匮乏, 加之传统的保守意识使得大部分农民对信息, 尤其是对网上信息表现出漠然和无知, 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时常表现出随机性、从众性和观望心态, 不善于利用现代通讯网络加快农产品信息发布、搜索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等, 这种状况严重挫伤了农村信息化建设者的积极性。
7.信息服务的渠道与平台缺乏, 管理分散
目前, 很多地区政府仍然停留在内部网站建设、内部信息分享、内部宣传学习阶段, 而没有延伸信息服务的宽度和广度, 信息渠道和网络平台的严重缺乏致使许多有关农村、农业、农民的有效信息严重滞后或被搁置, 无法及时到达农民, 发挥作用。信息渠道和平台建立后, 需要科学管理与精心维护, 才能最终发挥作用, 为民所用。目前, 我国政府现有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混乱、分散, 缺乏统筹安排, 各地差异非常大。调查显示, 北京、江苏和浙江等少数省市对该项目的管理比较清晰、集中, 总体规划合理, 责任明确, 实施效果较好。
四、促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体系规划、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开发等任务必须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当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意识、重视规划, 优化农村信息化建设环境
地方党政领导和干部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认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强化对信息在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中重要性的认识, 从而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起信息化意识, 产生信息化渴求。目前, 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没有普及展开, 多数地区仍处于空白状态, 这十分有利于各集中筹措资金进行统筹规划, 遵循信息化建设规律, 规划简单、实用、高效且能切实为广大基层农村服务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缺口
农村地域辽阔, 对信息产品的需求规模较大, 因此信息化建设中网络体系开发、信息技术装备、基础设施铺设、人员培训等软、硬件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信息产品多数具有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性, 从职能体系来看, 政府应在投资和发展上起主导作用, 保证信息使用的公平性、及时性、真实性。政府的作用体现在统筹规划、投资、政策引导与监管等方面。政府在政策引导贷款、税收的管理以及对用户利益的保护等方面发挥作用。农村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 强化对农业信息化的组织管理, 确定各部门的职责并分工协作。在农村信息化的扶持、规划、立法和投资等方面, 政府起着主导性作用。然而一味地依靠财政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不现实的, 可以分类投资机制, 具有纯公共产品特性的项目由政府直接投资, 无偿提供, 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的项目则可引入市场机制, 多渠道筹措资金。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 鼓励、支持、吸引社会力量, 尤其是有实力的企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 逐步探索和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体制, 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深入发展。
3.加强农村信息专业人才建设
目前, 我国农业信息人才仍然比较缺乏, 人才结构不够合理, 搞技术的多, 懂经济的少, 搞生产的多, 懂市场的少。政府应通过各种形式选拔、吸引和培养农业信息专业人才, 加强业务培训, 逐步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和分析应用相结合、精干高效的农业信息专业队伍。政府应不断创新人才管理模式, 积极引进优秀农村信息人才, 充实公务员队伍, 为农村信息化建设与服务作贡献。要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数据库。
4.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注意从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中选拔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的同志作为农民信息员, 重点培训他们信息收集、传播方法和经营管理知识、计算机网络应用基本常识。通过这些农民信息员, 上传民情民意, 下播致富信息, 沟通供需, 活跃农村市场。
调动社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 在广大西部农村持续开展农业科学知识和信息设备操作技能培训活动, 使农民群众开阔眼界, 提高自身素质, 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具备接受、利用信息的技能, 主动获取所需信息, 并敢于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农业生产。同时, 要加强乡镇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和教学质量, 从小抓起, 从根本上普遍提高“未来”农村主体的综合素养。
5.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成本控制, 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整合现有系统和信息资源, 在整体框架形成的过程中, 从农村部分领域入手展开信息化建设, 是切实和有效的。这样既能更快更好地使农村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实效, 又能清晰而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此外, 深化政府体制改革, 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 努力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融资体制和机制,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监督机制的形成, 防止投入的无故浪费, 为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做出基础性保证。
6.完善体制, 设立示范
【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推荐阅读:
中国农村发展现状12-02
中国农村能源发展现状08-26
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09-10
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06-10
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方向与模式探讨07-24
中国农村11-28
中国农村金融07-02
《中国农村科技》08-10
中国农村金融调查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