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调查(精选8篇)
中国农村金融调查 篇1
2006年5月,我们对全国1946个县(市)、29140个乡镇、479817个行政村银行业金融服务情况进行了调查,选取近10万个农民和2万家农村中小企业做了问卷调查,分析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与竞争充分性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措施。
机构人员分布变化情况
县城区域银行业网点比较密集,乡镇、村两级地域内的银行业网点覆盖程度较低,西部地区情况尤为严重,而且在县及县以下的银行业网点数量呈下降趋势。
2005年末,受调查的县及县以下地区银行业机构网点总数为12万个,从业人员106.61万人,其中在县城区域的网点4.9万个,在乡镇的网点6.22万个,行政村网点9368个;平均每个县城区域25.09个网点,每个乡镇有 2.13个网点,每50多个行政村有1个网点,而西部则分别为18.96个、1.58个网点,近80多个行政村才拥有一个网点。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行政村的覆盖率仅为3.28%,65.4%的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在乡镇的网点占到了银行业机构的86.45%,在行政村中占89.83%.“十五”期间,受调查的县及县以下银行业网点和人员呈减少趋势,到2005年末网点和人员分别比“十五”初期减少了 24.37%和14%.其中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大幅度压缩了县及县以下的机构和人员,到2005年末商业银行在县及县以下有3.19万家网点和43.14万人,分别减少了2.62万家网点和17.9万人。
从银行业服务从业人员地域分布情况看,东部银行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程度明显高于西部。2005年末,东部平均每万人有 13个银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服务,而西部每万人只有9个银行业从、业人员为其服务。但从问卷调查情况看,64.33%的受调查农户认为当地金融机构数量合适,24.01%的被调查农户认为金融机构偏少,分别有 22.38%的农村企业和15;6%的农户认为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当地金融机构偏少”。
存贷款资金情况
农村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并有逐年加大的趋势。2000年末,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 278 7亿元,贷款余额 24355亿元,存差8432亿元,存贷比74.8%,比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低5.46个百分点。2005年未,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8953亿元,贷款余额38825亿元,存差高达30128亿元,存差比2000年增长了2.57倍,存贷比仅为56.3%,与同期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差距拉大到 12.72个百分点。五年来,县及县以下银行机构存款年均增长15.99%,接近全国银行业机构17.74%的增长水平,但县及县以—卜银行机构贷款年均增长仪为9.72%,大大低于全国银行业机构15.66%的增长水平。
资金外流情况地域差别较大,中部资金流出最为严重。2005年末,东北、东部、西部存贷比分别为63.68%、57.37%、56.05%,而中部仅为51.8%,低于调查地区平均存贷比4.5个百分点。
人均业务量城乡和东西部差异巨大,制约了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和西部发展。2005年末,全国银行业机构人均存款1300万元,而据调查测算,农村地区人均存款仅为650万元左右。其中东部农村地区人均存款921万元,西部农村区域人均存款527万元,受效益驱动因素的影响,东部县均商业银行网点22.5个,而西部县均9.88个,另外西部不少县的贷款市场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独家经营,缺乏有效竞争。[!--empirenews.page--] 各项业务产品开展情况
农村地区各类主体对银行业机构的存款、贷款、结算三大传统业务需求最为强烈。调查中,农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依次为生产贷款、存款、生活贷款、助学贷款、通存通兑业务、扶贫贷款、汇款、银行卡,而对代收代付、代理买卖各类证券、保险、个人理财业务、外汇业务等需求较小,需要这些业务品种的农户比率不足受防农户的 4%;农村企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依次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或技改等中长期贷款、支付结算、存款、现金管理、银行卡、担保,而对代理、咨询顾问和外汇业务等业务的需求不大。
存、贷、汇业务基本覆盖县乡两级,基层农村金融产品匮乏。调查显示,现有县、乡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邮政储蓄机构能够提供基本的存贷汇服务,但明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除存贷汇以外的金融业务覆盖率较低,县及县以下地区对住房和汽车等生活贷款、助学贷款、银行汇票、承兑汇票、银行卡等业务的需求较大,但能够提供上述服务的农村银行业网点不足20%;二是村一级由于缺乏银行业网点,当地居民和企业难以享受到便捷的服务。据调查,行政村中设有的网点多为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网点,一般只能办理存款,汇兑,代收税费、代付粮食直补资金等业务,农民和农村企业需求最大的贷款业务无法在村一级的银行业网点办理,更难以获得其他金融服务。
农村借款人需求情况和服务满意度
农民的资金缺口主要通过贷款方式解决,资金用途主要是生产贷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农户借入资金主要渠道为贷款。农民的贷款用途主要集中于种养业、多种经营和买房建房,期限主要是半年到3年的中短期贷款,其中需要半年至1年期限贷款的农户占47.09%,需要1年至3年期限贷款的农户占35.93%.农村企业资金缺口弥补渠道多样化,但仍然以贷款为主,赁款主要用于短期流动资金。农村企业借入资金的主要渠道依次为农村信用社贷款、商业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商业信用,贷款主要用于购买原辅材料以及其他流动资金,期限集中于半年至3年区间,37.1%的企业需要半年至1年的贷款,45.61%的企业需要1年至3年的贷款。
被调查农户和农村企业对银行业机构的贷款服务满意度不高,借贷的高利率和高门槛是贷款难的主要原因。55.15%的农户和44、36%的农村企业认为所需贷款可以得到满足,44.85%的农户和55.64%的企业认为贷款需求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其中 11.47%的农户和13.59%的企业认为很少得到满足。
受调查农户和农村企业中认为金融机构“办理贷款程序和时间简便”的分别只占 21.59%和15.45%,而认为“过于繁长”的农户和企业分别占21.72%和26.29%,企业贷款难问题甚于农民贷款难。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卖方市场,61.61%的企业认为不能自主选择金融机构。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对在县(市)以下增没网点的银行业机构给予优惠政策
监管部门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整体分布,紧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合理布局,指导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遵循安全性、效益性原则的基础上在中西部地区的县(市)、乡镇适当增设营业网点,可以通过对发放的农业贷款进行营业税减免的办法进行政策鼓励。农村信用社可以按经济核算、保证安全、方便农民的原则,在乡镇以下的地区增设营业网点;对现有业务量比较大、符合条件的信用代力、站,可以改为农村信用社的分支机构。[!--empirenews.page--] 逐步培育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主体
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少、市场竞争不充分的农村地区,鼓励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民间资本、外国资本兼并、重组、参股现有银行业机构,适度增设多种所有制银行业机构。
积极培育村级农民资金互助组织
允许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由村民通过自愿联合组成资金互助组织,服务对象严格限定在组织成员内部,资金互助组织除保留限量库存现金外,其余吸收的资金由当地农村信用社托管,结算委托农村信用社办理。
建立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机制
加强对邮政储蓄人员银行业务知识培训,放开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邮政储蓄机构对农户和农村小企业的小额贷款、贷记卡等业务的限制。通过邮政储蓄机构购买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债、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债券以及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办理协议存款等方式,使邮政储蓄资金更多地用于支持“三农”的发展。
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作用
注重发挥农业银行在农村网点和人员众多的优势,增加对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宅导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对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支持外贸和新兴领域的农村商业企业,扩大对农村私营业主、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
引导商业银行新增存款投放农村
进一步引导商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改变信贷策略,加大对农村有市场、有效益的龙头企业、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制定相关办法,明确各类银行在县域内设立的机构网点,要将当年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增强政策性银行的支农服务功能
政策性银行在“风险可控、保本微利”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信贷投向逐步向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倾斜,重点支持农村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资金回收期长的项目,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在不增设新分支机构的原则下,政策性银行加强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合作,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各项业务,主要委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代理。着力满足农户和农村小企业有效贷款需求
改善农村需求最迫切的银行业机构信贷服务水平,按照简便、高效的原则,提高贷款审批效率,积极开办对农户的小额资金贷款业务。进一步加大对优质成长型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发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金融服务方式,尽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利率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贷款高效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通报机制在内的“六项机制”。遵循“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原则,提高扶贫贷款的使用效率。
大力增加农村金融产品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适合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产品。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代理、保管、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等新产品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empirenews.page--] 通过有效宣传培育农民的金融意识
督促银行业机构加大金融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特别是落后地区的金融意识。大力发展农村银行业机构电子化建设,提高电子网络的应用效率,加大银行卡业务的推广和深度开发,推动住房、汽车、助学等消费贷款业务在农村开展,启动农村消费市场,逐步改变农村居民传统习惯,提高农村居民使用现代金融工具和产品的能力。
中国农村金融调查 篇2
一、农村金融信贷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分析
有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10月, 我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16.53亿元, 同比减少0.7亿元或3.2%, 全市农户小额信用不良贷款6.2亿元, 同比增加1.2亿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占信用社贷款总额比例下降3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不良贷款行为呈上升趋势, 金融信贷风险加大。我们知道, 金融信贷风险主要是因为贷款人不能按期及时的归还贷款所致。那么, 产生金融信贷风险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就是指国家对于金融机构的政策、法规;国家的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贷款人的经济状况和经营情况等等。金融信贷机构对农民发放贷款后, 农民对于信贷资金的使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同时, 由于农民本身的觉悟和素养也导致了其社会信用度偏低, 这样也使金融信贷资金的回笼出现困难。我们先就其外部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首先, 作为农村金融信贷机构的是农村信用合作社, 而农村信用合作社从农业银行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 而这个机构其性质为官商混办, 它的业务不是很单一的, 相应的还有一些政策性任务, 而这样性质的信贷, 很容易在评审监督上出现问题, 导致资金无法回笼。其次, 农村金融信贷机构采取农民入股的形式, 但是也仅仅是个形式, 其信贷程序并不是由理事会决定, 而仍然依靠政府, 这就造成农民没有收益, 也就没有合作的愿望。最后, 因为农村金融信贷机构的管理模式仍然采用商业银行的模式, 它不能有效应对农村的不集中、贷款额度小的特点, 使得农村金融信贷机构对贷款人的信息掌握不准确, 交易费用高, 形成较多不良贷款。
其内部原因有:储备资金不充足, 流动性风险加大;资产利润率低, 不良资金多, 亏损严重。内部管理缺失, 近年来, 农村信用合作社内部职工铤而走险, 携款外逃现象时有发生, 职业犯罪率居高不下。
二、对金融信贷风险认知不足, 导致金融信贷风险加大
很长时间内, 农村金融信贷机构缺乏对金融信贷风险的认识, 对于贷款的事前、事中掌控不足, 不能很好地对金融市场环境进行调查分析, 对于各种的风险没有预警措施, 也没有风险发生后的处理办法, 这就致使农村金融信贷机构对风险的掌控能力低下, 对于一些不良的贷款行为不能深入的分析其背后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不能反思这些行为就不能为其制定相应的措施提供有力的数据和信息保障。
三、保守的信贷行为制约了其业务的发展
追求信贷安全是每个金融信贷机构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但是, 我们不能因为不能应对信贷行为产生的风险就降低信贷数量, 也就是不能“因噎废食”, 我们的金融信贷如果只选择那些没有资金回笼风险的业务来做, 就会失去大量的业务, 使信贷业务严重缩水, 其效益大幅下降, 经营管理者不能很好地把金融信贷风险评估和信贷机构的效益结合起来。这就需要管理者在矛盾中发展进步, 风险和利益一直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要考虑的不是没有风险, 而是在增加利益的前提下如何降低风险。
四、应对金融风险的策略
建立健全金融信贷制度, 构建良好信贷环境。建立信贷档案, 加强信贷业务管理, 及时发现不良信贷业务, 对这些信誉低的客户进行警告曝光, 加大监管力度, 对其行为进行约束, 创造良好信贷环境。奖励优良的信贷行为, 其信贷资金向信誉好的客户倾斜, 促使农民还贷意识增强。加大农村保险业务的发展, 增加效益降低信贷风险。加强法律意识, 对那些长期不还贷的客户, 诉诸法律, 追究其责任, 是其觉得如果不还贷所付出的代价比还贷要大, 从而规避其不良行为的发生, 保护其他储户的利益。完善风险管理及风险预警制度, 要对每个信贷客户的负债能力进行分析, 给予其合理的信贷额度, 这样避免贷款客户盲目的贷款和投资, 即为客户服务, 也是自己的金融信贷风险降低, 也能避免贷款人效益链条发生危机而引起的信贷危机。风险预警的建立也是避免金融信贷风险不可缺少的一环, 我们要根据农村现状, 建立一个单独的风险评估部门, 对各级各类金融信贷业务进行风险评估, 对这些信贷行为进行跟踪监测, 对其风险走向进行分析, 及时准确的向金融信贷机构汇报其风险指数, 对资金回笼, 进行管理, 不免产生不良信贷业务。
参考文献
[1]赵本旭.关于农村信用社信贷隐性风险的分析[J].致富时代:下半月, 2011, (11)
[2]李琼, 张冬瑜, 夏盛萍.关于农村小额贷款保险发展困境的思考——基于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自身风险控制的视角[J].上海保险, 2012, (4)
农村金融调查 篇3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均强调发展普惠金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这是因为广袤农村仍是金融服务的“盲区”或“半盲区”。
据银监会数据,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农村商业银行数量达到1000家,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安徽和湖北等7个省(市)已全面完成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这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的重大成果。
相比十年前,农村金融之困已大有缓解,但仍有近千个缺乏金融机构入驻的“空白乡镇”,无论是涉农金融机构数量,还是涉农金融产品种类,都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比甚微。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受农村抵质押物缺失、铺设农村金融网点成本较高、涉农资金“沉不下去”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开拓农村业务的动力始终不足。
目前,许多省市的资金互助组织频繁爆发风险当地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对这类组织“既爱又恨”。
如何优化农村的金融资源配置,让广大农村与城市一起共享现代金融服务的阳光?如何解决农民的贷款难、结算难,培养农民的金融理财观念,同时改善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基础设施?
近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赴浙江、江苏、河南、山东等地,走访有关监管部门和一批金融机构,求解农村金融的发展、风险和监管之困。
“融资难、融资贵”背后
本次调研主要选择农村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地区,而一路走来,记者仍发现不少缺少金融服务网点的“空白点”。许多有农信社或村镇银行进驻的地方,相当多的农户往往无法为扩大生产及时筹到款,更难以奢望投资理财这类“高大上”的金融服务。
在山东和河南两个农业大省,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以种植、养殖为主业的农户,种植面积上百亩,养殖规模堪称小型农场,但因为缺乏抵押难以如愿从传统金融机构贷款。
“农信社的贷款需要抵押,审批慢,很难及时用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一位种植大户告诉记者,自己通过村内农民相互间的土地流转,共种了近500亩地,每到小麦、玉米的播种和收割期需要资金的时候,往往只能向亲戚朋友或当地小贷公司借钱周转。
安阳县一位张姓养殖大户也向记者介绍,今年他准备扩大生猪养殖规模,但养猪的房子早已抵押给农信社以借来采购种猪的资金,后续养殖过程中的饲料采购资金缺口比较大,这部分贷款已无法在传统金融机构实现,只能靠一些涉足农资需求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来实现。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农村,16.8%的人认为自己需要钱,56.8%的人表示资金很紧张,而农户认为农村贷款不便利的占比高达69.6%。
据《财经国家周刊》调研,目前在“融资难、融资贵”背后,农村金融呈现出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性问题。
首先,区域差距明显。
浙江金融业比较发达,农村金融的覆盖程度相对较高。按当地金融办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九成的农村地区已被金融机构覆盖或者延伸到,甚至有些经济发达的乡村,除了常规的农信社、村镇银行、农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外,还有资金互助会、资金互助社、小贷等类金融机构。
据央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为19.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比例不到23%,农村村镇银行县域覆盖率仅为54%。这说明,我国大量的农村地区缺乏最基础的金融服务,而这些农村多遍布在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
其次,金融服务下沉程度有限。
从大城市到中小城镇到农村,金融机构种类越来越少,网点门面越来越小。即便是农行、邮储银行这类成立了三农事业部的大型国有银行,分支网点基本也只铺设到县城、中心镇。部分村落只能偶见当地农信社的服务网点,再难找到其他金融机构。
第三,金融产品欠缺。
多位受访人士均认为,中国农村整体上其实并不特别缺钱,农村金融的难题也不完全在于缺乏金融机构,而是缺乏深扎于基层的金融服务能力以及相应的金融产品。
目前,农村常住人口仍占总人口近半数,农民存款总额也呈上升趋势,而农村金融的活力远未被释放出来。
浙江一名村镇银行负责人说,许多农村金融机构要么是瞄准了农村市场的高利息收益,使得农民不得不承担较高的资金成本,却不提供相应的投资性产品;要么是瞄准了农村资金的蓄水池能力,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将大量农村资金抽离到城市。
农信社改革“折扣”
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农信社是近年被寄予厚望的一个,但改革结果还不尽如人意。
农信社改革始于2003年,改革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改革农信社管理体制,将农信社的管理交由省级负责;二是改革农信社产权制度,以法人为单位明晰产权关系,扩大入股范围,提高入股额度。
经过十多年改革,多地省联社逐渐成立,其中部分农信社改制为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截至2015年底,全国2303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正式获批开业的农村商业银行已达839家,正在筹建的达107家。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总资产达25.81万亿元,超过工商银行。
而问题并未就此得到解决。
“省联社是典型的‘儿子出钱买了一个爸。”一位地方银监局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省联社是会员制的,所有农信社均为省联社的会员,先出资注册出一个省联社,然后再由省联社来进行管理。但从法律上讲,这两者没有管与被管的法律关系。
尽管许多农信社在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选择了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本意是要强化农信社的法人自主能力,但现实基本上都做不到。”上述监管人士表示,农信社一旦改制成功并且做大,往往是省联社“不愿意看见的结果”。
在他看来,有的省联社千方百计地抓住农信社,阻碍其向农商行改制。银监部门则是希望更多的农信社改制成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样更容易按照金融机构的标准来监管。也因此,农信社改制一直是金融体系改革的疑难杂症,又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的重点。
农信社服务农村的动力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尤其对改制前后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以及人员安排往往无太多调整,而改制前后的监管发生了变化,相差很大。
“农商行不仅有更高的监管标准,而且受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更大。曾经一家农商行由于没有完成央行的合意贷款,被央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进行处罚,不仅损耗了近千万元的利润,也影响了对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前述监管人士说。
此外,为了弥补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不足,全国各地近两年形成了许多资金互助会和资金互助社,这些组织由于缺乏相应监管,容易成为农村金融系统的风险点。
一位沿海省份金融办官员统计,该省截至2015年底,各种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超过13万家,对金融系统稳定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目前,许多省市的资金互助组织频繁爆发风险,当地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对这类组织“既爱又恨”。“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需求的迫切性,同时也埋下了定时炸弹,一旦经济不好,农民收成、农企收益受损时,这些机构的风险就可能成规模爆发。”上述金融办官员如是担心。
政策铺路,试点攻坚
据不完全统计,为更快更好地促进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发展,近十年来,仅银行系统就颁布了多达 24 份针对农村金融的高阶政策文件,其中包括通过调整放宽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加大涉农信贷投放、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等重要内容。
尤其是201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政策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各部委也着力于政策落地,各省金融办也陆续出台发展规划以及配套政策。
今年以来,多个省份陆续开始了农村“两权”(承包土地经营权和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并产生实际贷款投放。
东北地区一位政府官员向记者表示,“两权”抵押对解决农民缺钱问题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金融支持有利于发展规模型经济。“但‘两权抵押并不能治本,比如宅基地抵押的变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额度有限等,目前还没有完全解决。”
另有地方银监局的负责人表示,有的地方“两权”试点已经推广多年,到了经验推广的阶段,但配套政策调整不到位。他认为,应该将原来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上升到修法的高度,通过修改《物权法》和《担保法》,配套改革。
除此以外,各地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方案和农村普惠金融试点也在陆续获批中。
为了提升中西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央行日前对其定点扶贫地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制定并印发了《农村普惠金融示范区试点方案》,试点方案提出,力争通过改革,使试点地区“融资难”明显改善,精准扶贫成效显著提升;形成科学完善的农村金融教育培训体系,农民金融素养普遍提高;实现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可得性显著提高。
据了解,下一步,央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上还将有进一步措施。
比如,探索建设县域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加大县域信贷投放;引导推进多样化的信贷产品,加大对进城农民工购房、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持;设立集先进存取、查询转账、民生缴费、投资理财于一体的金融综合服务站;探索建设整合银行、支付机构、银联等业务的普惠性移动金融服务平台,等等。
未来蓝海
在传统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的同时,许多新型金融机构也在大举介入。农村金融的“空白”和“盲区”,在这些金融“新势力”看来,恰恰是新的蓝海。
目前,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苏宁金融等互联网公司积极布局农村市场。在阿里的“村淘点”和京东金融的县级服务中心,农民不仅能进行商品交易,还能申请贷款。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鲜见传统金融机构的乡镇,却能看到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的身影。这些机构正是瞄准了农村金融这一新领域,专门针对农村资金需求提供贷款服务。
可溯金融是杭州一家专注农村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这家公司将电商平台、金融平台以及数据平台“三合一”,为农村提供销售、融资和理财三个渠道。可溯金融总裁刘栋认为,融资难和销售难是农民增收的两大痛点,互联网渠道不仅可以扩大销售渠道和影响力,还能加大资金使用效率,已经成为农村金融难题的一个解决方向。
蚂蚁金服农村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袁雷鸣告诉记者,由于抵押物和农民信用的缺失,对农村金融难题,一定要有与农业生产经营密切结合的创新性金融解决方案。
“解决融资需求只是第一步。”袁雷鸣说,这片蓝海不止局限于融资,许多机构是在尽力解决融资难的前提下,进一步瞄准了农村市场大量的“沉睡”资金。
近年来,随着农民增收手段不断增加,农民财富积累速度大幅提升,但大部分收入都仍以存款的形式躺在银行账户。这一大笔可供投资的资金,自然成为了各类机构瞄准的“肥肉”。
这几年来,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多集中在土地或住房财产权益上,而针对农村市场建立的金融超市或者理财中心,却很难见到。
一位地方金融办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农村金融服务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密切相关。让农民享受与市民平等的金融服务,获得较为丰厚的投资理财收益,也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而且需求强烈。
受访专家建议,为有效挖掘农村“沉睡”资金,创造合理的投资理财收益,需要如下配套建设:
安塞农村金融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4
摘要: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不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对延安市安塞县金融运行状况进行了个案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金融深化、发展农村经济的一揽子政策建议。关键词:农村金融运行;农村金融改革;农村经济发展今年暑假我跟随校研究生会组织的“三下乡”活动,赴革命圣地——延安市安塞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社会实践和调研。根据自己的专业,本人主要从农村金融这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安塞当地乡、镇政府的介绍,以及对当地农民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了解了些情况,总体来看安塞农村金融情况与全国其他地区农村金融情况基本相似。从中总结出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农村金融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提出了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状况的有关政策建议。
一、农村资金运行分析
当前农村资金运行中面临的最主要的矛盾是资金短缺与流失。即一方面与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相比,农村资金供应短缺;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纷纷逃离农村,农村资金严重流失。农村资金短缺表现为:
1、农村融资需求旺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融资的满足度极低。就对农户的贷款情况看,2001年,我国贷款余额为11.2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仅为5700亿元,占5.1%。乡镇企业贷款为6400亿元,占5.8%。即使加上农业发展银行收购农产品的贷款,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和农村的贷款余额也仅占全国贷款余额的17%。农业银行支农力度减弱。80年代中期以前,农业银行全部贷款的98%以上集中投向了农村。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为解决农产品“卖难”和扶持迅猛崛起的乡镇企业,农业银行对信贷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每年涉农信贷计划的60%用于支持农副产品收购和乡镇企业发展。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农业银行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再局限于农业和农村,加大了对农村电网、交通、通信等的支持力度。90年代以来,其机构网点正逐步从农村收缩,农贷款的增幅趋缓,占比开始下降,营业务也日益向城市和工业靠拢。目前,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0%。农村信用社独木难支。由于农业银行大幅收缩农村基层业务,从而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农业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从结构来看,农行的农业贷款占全部农业贷款的比重由1979年的74%下降为2001年的22.3%,农村信用社的比重则由1979年的26%上升为77.7%。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的60%以上是农户贷款。虽然农村信用社是直接覆盖广大农村、网点众多的正规金融机构,但为农户提供的贷款非常有限。据统计,全国农户贷款面为25%。农业贷款占
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比重1990年为46.2%,2000年降低到34.2%。在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撤出农村以后,仅靠农村信用社系统的信贷实力,根本无力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2、资金的流失。指农村的资金不能有效地投入农村生产流通过程,以支持经济的发展,而呈现出严重的资金外流现象,流失的渠道主要有:
(1)金融性流失。指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银行、保险等渠道外流。
一是通过邮政储蓄机构形成的大量资金转移到城市。该县是一个典型的打工人口大县,绝大部分打工人员的打工收入绝大部分通过邮储这一渠道汇回农村,使该县邮储机构迅速增加、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从理论上讲,邮政储蓄机构应该成为向农村注入资金的一条重要渠道,但由于储蓄机构的业务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加之邮政储蓄机构吸收的存款转存中央银行的利率高达4.131%,且无任何风险,导致该县的邮政储蓄存款每年全部从农村资金市场流出,转存到人民银行,因此其流出差额相当大。
二是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虹吸”情况严重,存贷差不断扩大。近年来,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除上缴人行存款准备金外,还将大量存款转存入各自的上级机构,不断缩小在农村的贷款规模,以确保风险的最小化。
(2)投资性流失。据调查,近年来由于农村居民在城镇的投资活动日趋活跃,也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外流。有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户出于子女未来发展的考虑,在城市购买房产;有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村居民投资证券市场,买卖股票、债券,还有的农民参与“体彩”、“足彩”,这些行为必然会引起农村资金的外流。
(3)消费性流失。农户消费城市化比例的提高是导致我国农村资金流失的又一条渠道。农户消费城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农民子女高等教育消费,据粗略估算,一名大学生每年要从农村带走的平均费用在一万元左右,超过绝大多数农户的年均纯收入;其次,生活消费尤其是高档耐用消费品、医疗消费支出等,同样也造成了当前农村资金市场的“失血症”。
二、经济金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展示了巨大的潜力,农村经济的发展呈现了良好的态势。
1、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种植业在实施“良种.良法”的现代农业生产组合后,良种良法覆盖率大大提高,形成了水产、禽畜、粮、林果四大农业产业,农业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2、农业生产专业化初具规模,该县已有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蔬菜种植专业户、家畜养殖专业户、水产养殖专业户、农产品收购加工专业户等,农村经济格局的现代化趋势使得农村资金的需求呈规模化、集约化趋势,农村经济对金融支持的需求程度迅速提高,但与此要求极不协调的是,县域金融却呈现出逐渐萎缩的趋势,而且愈演愈烈,这严重阻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在业务活动方面,各国有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决策权,尤其是贷款权,基本集中在省、市分行。农村的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实际上逐渐演变成了上级行的一个储蓄所,只吸收存款,很少向农村发放贷款,无法满足农户日益扩张的资金需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种类单一,仅限于对粮食收购企业提供粮、棉、油收购贷款。近年来,一方面由于农发行贷款质量的逐年下降,贷款回收困难,农发行每年的贷款发生额也在逐年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粮棉油流通体制的改革,农发行在农村的业务范围和规模呈加速萎缩的趋势。邮储所同样只具有吸储转存的功能,根本不办理对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的业务。而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由于政策扶植力度不够,不良资产包袱过重,其融资职能非常有限。
金融机构的规模与职能的萎缩必然带来其市场的大幅度收缩,在农村经济融资结构中,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所占比重逐年回落,农村的一些承包户、联合体进行融资的主要渠道是民间借贷。
三、农村金融运行的效应分析
以上两对矛盾形成了当前农村金融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它们给农村金融良性运行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效应。
1、金融秩序恶化。农村资金的紧缺和农村现代金融的萎缩,使落后的融资方式———高利贷乘虚而入。据调查,该县的每个村都存在着高利贷的融资行为,有相当多的农户依靠高利贷维持生产支出和生活支出,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也依靠高利贷维持生产和再生产活动。调查显示高利贷的融资利率大大高于国家规定的利率水平,破坏了国家的利率政策。同时,高利贷融资的不规范性使农村潜在的金融风险加大,更为严重的是高利贷的高收入刺激着新的高利贷者不断形成,农村金融秩序步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2、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首先,该县间接融资市场的融资规模在逐年下降。其次,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普遍不佳。据调查,该县的金融机构普遍经营规模小、业务量少、经营成本高。低水平的存贷规模是无法维持分支机构正常业务活动发展的,加之农贷单笔金额小、审贷成本高,使农信社的分支机构盈利空间非常有限。另外,我国农村的规范性的直接融资市场即资本市场尚未形成。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3、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影响。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这是一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纵观多年来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历程,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凡农村金融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农村经济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凡农村经济相对萎缩,信贷资金大幅减少的时期,农村经济增长幅度也就回落。由于信贷投放的萎缩,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慢车道,如果农村金融支持的现状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前景是不容乐观的。
4、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将受影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毋庸质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其他各个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广阔的需求空间,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农村的城市化,加快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而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农村有效需求的不足,必将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农村金融运行正常化的政策思考
如上所述,当前农村金融运行中存在诸多矛盾,同时,由于农村金融体制还存在较严重的路径依赖(根据道格拉斯?洛思的路径依赖理论,制度变迁过程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制的机制即路径依赖,这种机制会对制度变迁产生极大的约束作用,约束效应有良性与恶性之分,目前在我国农村存在恶性的路径依赖),因此,要化解这些矛盾、解除这种恶性的路径依赖的影响以保证农村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从多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推动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
1、财政政策建议
(1)加大财政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投入。首先,加大财政在农村基础设施、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其次,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特殊作用。
(2)税费优惠。首先,真正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税赋,增强农民的融资能力。其次,应该给在农村开展信贷业务的农信社和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一定的税收优惠,增强它们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经营活力。
2、货币政策建议
(1)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的监管。全国人大要尽快制订《合作金融法》,金融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合作金融监管条例》。另外,应考虑设立国家农信社管理总局,制定全国性的农信社管理框架。
(2)改革农村利率管制模式。首先,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单笔金额小,成本高,风险大,贷款利率应实行更大范围浮动,以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其次,要理顺邮政储蓄机构转存存款利率,将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的存款利率降到与其他金融机构相同的水平,同时,鼓励邮政储蓄利用吸收的存款进行投资,可以购买国债,也可以购买政策性金融债,特别是应该购买农发行的债券(也有利于农发行资金来源的规范化),做到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3)有效改善农信社的资产质量。对农信社因各个改革时期国家政策导向所形成的沉淀资金,应比照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对此类不良资产予以剥离,增强农信社支农能力。
3、农村金融体系创新
(1)建立农村商业银行体系。农村商业银行体系的建立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动员社会上各种类型的资金,组建股份制银行;二是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改组成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控股的中小型商业银行;三是对有些商业性较强的农信社,可顺势而为,将其改建为商业银行,如江苏省江阴、张家港和常熟三市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基础上组建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在建立农村商业银行体系的过程中,中央银行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同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引导中小商业银行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服务。
(2)建立真正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将现有的农信社按照合作制的原则改造成为规范的主要以参股社员为服务对象的合作金融组织。同时,应该积极培育农民的合作意识及金融意识,引导农民组建新的合作金融组织。
(3)改革邮政储蓄机构。改革邮政储蓄制度,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专门经营储蓄、汇兑、代理等银行业务,使其成为与其他金融机构具有同等地位的农村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 篇5
前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北京金融街正式发布全国首份《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该报告是西南财大与中国人民银行联手基于全国25个省、80个县、320个社区共8438个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汇总分析形成,涉及家庭资产、负债、收入、消费、保险、保障等各个方面的数据,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家庭金融的基本状况。
此次《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的问世,共历时三年,其权威性和详实的内容填补了行业空白。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张健华局长表示:“此次《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调研数据的出炉,不仅为目前对家庭消费金融行为的了解提供有价值的补充,还将为政府和监管层制定重要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城市家庭平均资产247.60万元
高收入家庭储蓄占总额74.9%
77%的炒股家庭没从股市赚钱
80后大学毕业比例19%硕士最赚钱
投资兴业家庭比例是美国1倍
城市家庭年进账70876元
人情支出远大于人情收入
报告显示,中国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均值是51569元,城市70876元,农村22278元。
从数据中发现有0.5%的中国家庭年可支配收入超过100万元,有150万中国家庭年可支配收入超过100万元,10%的收入最高的家庭收入占整个社会总收入的57%,说明中国家庭收入不均等的现象已经较为严重。
报告还显示了中国家庭人情往来的收支情况。数据显示,中国家庭人情支出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6051元,占总收入比的22.1%。城市平均为7837元,占总收入比的25.5%。中国家庭人情收入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1944元,占总收入比的7.1%。城市平均为2305元,占总收入比的7.5%。
城市家庭资产远高于农村
10%家庭储蓄占总额74.9%
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8月,中国家庭资产平均为121.69万元,城市家庭平均为247.60万元,农村家庭平均为37.70万元。城市家庭中,金融资产11.2
* 勤加缘商友社区(http://bbs.qjy168.com)-中国领先的做生意交商友社区 *
万元、其他非金融资产145.7万元、住房资产93万元,负债10.1万元、净资产237.5万元。相应的农村家庭数据为3.1万元、12.3万元、22.3万元、3.7万元、34万元。
报告显示,中国家庭负债平均为6.26万元,总体资产负债率为4.76%。其中,城市家庭平均负债100815元,农村家庭平均负债36504元。
从全国平均水平看,在家庭资产中,金融资产为6.37万元,仅仅只占总资产8.76%,而非金融资产为66.40万元,占91.24%。
报告数据还显示,家庭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比例最高,为57.75%;现金其次,占17.93%;股票第三,占15.45%;基金为4.09%;银行理财产品占2.43%。银行存款和现金等无风险资产占比高。
报告数据还显示,资产最多的10%家庭占全部家庭总资产的比例高达84.6%,其金融资产占家庭金融资产总额的比例也有61.01%,非金融资产占家庭非金融资产总额的比例更高达88.7%。还有,中国收入最高10%的家庭,其储蓄率为60.6%,其储蓄占当年总储蓄的74.9%。大量低收入家庭在调查年份的支出大于或等于收入,没有或几乎没有储蓄。而中国较高储蓄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广大民众没有足够的消费动机,而在于没有足够的收入。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 篇6
收入不均
http://.cn2012年05月15日 02:4421世纪经济报道
5月13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正式发布全国首份《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的发现包括,中国家庭储蓄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家庭,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储蓄率为60.6%。中国较高储蓄的根本原因是储蓄分布的差异,广大民众并不缺少消费动机,而是没有足够的收入。
在住房资产方面,中国家庭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9.68%,远高于市场想象和世界平均水平。城市家庭第一套住房市价与成本之比为4.4,城市住房收益可观。
该报告历时三年,对全国25个省份、80个县(市)、320个社区(村)进行了入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8438份,调查成果将建成中国家庭金融微观领域的基础性数据库,与社会共享。
家庭金融的相关数据直接反映了家庭在经济金融活动中的行为决策,对于央行进行宏观调控,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美国,消费者金融调查(SCF)是美联储投入巨资与芝加哥大学合作完成的一项长期性调查。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为直观了解美国家庭财务受金融危机影响状况,甚至将本因2010年进行的调查提前到了2009年。而我国,之前在此领域仍是空白。
收入前10%家庭储蓄占比74.9%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在全国范围收集并统计家庭金融行为的微观信息,主要包括:住房资产和家庭金融财富、家庭负债和信贷约束、家庭保险与社会保障、家庭支出与收入等方面内容。
报告显示,中国的高储蓄的根本原因不是没有足够的消费动机,而是没有足够的收入。目前,中国家庭的高储蓄率日益成为世界的焦点。政府一直在采取措施刺激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但效果甚微。
截至2011年8月,中国家庭总储蓄占总收入的19.25%,处于较高水平。然而从储蓄的分布来看,家庭储蓄分布极为不均。一方面,有55%的家庭在调查年份的支出大于或等于收入,没有或几乎没有储蓄。另一方面,收入最高的前10%的家庭储蓄率达60.6%,储蓄金额占当年总储蓄的74.9%。可支配收入占所有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6.96%,收入不均现象非常严重。也就是说,中国家庭储蓄都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家庭。
“增加消费、减少储蓄最有效的政策是减少收入不均。高储蓄的根本原因不是广大民众没有足够的消费动机,而是广大民众没有足够的收入去消费。”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西南财大经管学院院长甘犁教授认为,可以通过各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来改变收入不均的现象,从而实现中国政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
提出的“工资增长和GDP增长速度要求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认为,增加消费可以通过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升级完成。
事实上,中国经济的结构正在改变,市场力量正在推动着消费力的提高。“消费力从2008年开始,每年提高0.7%。原因就是劳动力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廉价劳动力供给开始小于需求,可支配收入在提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微博)补充道。
自有住房拥有率近90%
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家庭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9.68%,高于世界平均住房拥有率为63%的水平。2011年,中国城市户均拥有住房已经超过1套,平均为1.22套,农村为1.15套。我国的自有住房拥有率,农村高于城市,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
但这并不与市场上旺盛的刚性需求存在矛盾。
“一方面,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人群离开已有房产的家乡,到外地或大城市生活,这是房产刚性需求的一种表现。”李稻葵解释。
另一方面,房产已成为中国家庭资产增值最快的财产。“拥有房产的家庭这几年都有很高的收益率,有房子的家庭还想买两三套。”甘犁补充。城市中第一套住房的总收益率均值为340.31%,第二套为143.25%,第三套为96.70%。
蚌埠市农村金融支付现状调查 篇7
一、蚌埠市农村金融支付现状
(一)蚌埠市目前共有政策性银行营业网点4家,村镇银行营业网点12家,商业银行营业网点484家,其中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99家,蚌埠农村商业银行(由原蚌埠市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基础上改制而成)分支机构49家。
通过对所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所在地进行分析,发现极少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设立在农村社区及村一级,大多数金融机构营业网点都设立在乡镇一级和市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对支付结算需求的广度和深度逐步扩大,然而农村金融支付结算环境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同步,广大农村地区居民不能像城镇居民一样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支付结算服务。
(二)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农村地区居民对金融支付认知程度进行调研。
根据调研结果,发现农村地区居民对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十分缺乏,农村地区仍以现金结算为主。对目前使用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本票、汇票、支票和银行卡,分别有16%、20%、35%和67%的人表示知道,而对方便快捷的网上银行转账支付方式,也仅有38%的人表示有所了解。
二、蚌埠市农村金融支付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覆盖率低。
因为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往往不能带来丰厚的利润,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和迫于经营压力,设置在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数量极少。同时,由于受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在广大农村地区配套ATM机、POS机等银行卡非现金支付结算设施需要投入比城市多的资金、技术、人力等成本,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无法得到保障。所以,ATM机、POS机等银行卡业务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也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地区银行卡业务的硬件设备投放量不足,这也是导致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结算普及率低的主要原因。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无法与日益发展的农村经济相适应,无法满足农村地区对金融支付结算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支付环境的健康良好发展。
(二)农村地区缺乏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的宣传。
除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外,还存在着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宣传力度不足的问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在支付结算宣传工作中存在缺陷,宣传方式还是以突击性和启动性宣传为主,缺乏持续式和普及式宣传。在宣传方法上往往采用悬挂横幅,发放传单等方式,宣传方式单调,宣传覆盖率低,没有深入到广大的农村地区,难以使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深入人心,这也是造成农村地区金融支付普及率低的原因之一。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地区居民对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十分缺乏,仅对银行卡、支票和网上转账有所了解,而对于其他金融支付结算方式了解不多,不清楚现代化的金融支付结算方式。
(三)农村金融支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偏低。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量少,同时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业务又主要以现金存取为主,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不高。为节约成本,金融机构往往不会聘用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地区金融网点服务。而出于对未来发展空间的考虑,从事金融支付结算业务的人才也不愿意到农村地区服务。随着金融支付业务的不断更新,相关从业人员的理念、知识结构和业务操作技能也应该不断地更新来满足不断提高的工作要求,但大多数从事农村金融支付的从业人员工作态度不积极,对所从事的业务持应付态度,缺乏学习的激情和动力。从业人员对新型支付结算业务操作生疏,不清楚现代化金融支付体系,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环境的建设。
(四)农村地区使用现金支付结算方式习惯难改。
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结算方式单一,农村地区居民习惯使用现金支付结算方式,非现金支付结算在农村地区推广缓慢,银行卡普及率不高,与城市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民持卡人总持不放心的心理,因为银行卡不如存折可以一目了然的体现银行存款余额,农村地区居民对不是十分了解的非现金支付结算持排斥态度,更加喜欢使用已经习惯了的存折,不习惯使用银行卡。
(五)支付结算业务收费偏高,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发展缓慢。
因为农村地区居民收入不高,对各项支付结算业务收费十分敏感,而存折与银行卡相比,存折没有工本费、年费等,各种费用相加总和也不少,所以农村地区居民更加偏爱使用存折这样的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同时,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偏低、大宗消费较少、文化素质较低的特性,当前流行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无法完全适应农村地区居民的需求,缺乏农村特色,使得农村居民偏好现金支付结算的现状得不到根本改变。这不利于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使用。
三、蚌埠市农村金融支付改善建议
(一)大力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支付基础建设。
一是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政策性扶持,可以给予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以税收方面的优惠和财政补贴,以减少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经营压力和调动金融机构在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环境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同时,考虑目前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在城乡间分布不均衡的现状,统筹合理规划网点布局,确保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建设,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服务功能,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服务质量;二是应该增加农村地区ATM机和POS机等快捷支付设备的投放量,满足农村地区居民对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支付的需求,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结算环境的建设,为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环境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宣传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
一是改变以往单调低效的宣传方式,改用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上投放广告的方式,同时在营业网点安排专人进行讲解和派人深入农村地区进行宣传,加强金融支付结算的宣传;二是针对不同群体,从农民个人、农村养殖户、个体工商户到农村地区乡镇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特色宣传。农村地区居民因为文化水平不高,往往不能理解一些专业性的术语,很难接受过于专业化的宣传。针对这一现象,要采用更加通俗易懂和简单直观的方式,提高农村地区居民对金融支付结算的认知程度和接受水平,增强金融支付结算在农村地区的影响。
(三)加强农村地区金融支付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拥有良好业务素质的从业人员是推动农村金融支付发展的关键。农村金融机构要在现代化支付系统运用过程中,通过不断优化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采取上岗培训、业务培训等多种措施,强化支付结算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断提升支付结算从业人员的应用能力和业务操作水平,使之成为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设的主力军,确保农村金融支付结算业务的健康、正常开展。同时,也要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从业人员集中短期培训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的现状,而是要建立合理长效的培训机制,制定完整有效的培训计划,从根本上加强从业人员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同时,安排更多业务素质高,业务技能熟练的人员到农村地区服务,让他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其他人员共同进步,并且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和用人制度,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真正建设出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支付结算服务团队。
(四)积极引导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
建议由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牵头,联合相关政府部门,组织当地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精心策划组织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加大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宣传,引导农村地区居民使用多种多样的支付结算工具,减少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使用,使农村地区居民养成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的习惯。在推广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科学的宣传手法,对目标群体进行细分,为经过细分之后的群体选择最合适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采用最有效的方式有重点的进行推广。例如,农村地区乡镇企业的会计人员对支付结算相关知识了解较多,不存在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有困难的问题,可以重点推广银行卡、票据和网上支付结算等业务。对于广大农民,可以根据所需支付结算业务量的大小进行划分,其中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和个体经营户,他们收入较高,消费能力强,所需的支付结算业务量大,支付结算业务活动频繁,着重宣传银行卡和网上转账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而对于支付结算业务需求量小的农民,他们收入相对较低,消费能力弱,以宣传推广银行卡为主。
(五)降低金融支付结算业务收费标准,发展新型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
一是应当制定规范合理的收费标准,降低支付结算各项费用,取消不合理收费;二是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实际发展水平和农村地区居民支付习惯,立足实际,创新农村支付结算工具。推广和创新支付结算工具,要针对农村地区对支付结算工具的多种需要,细分客户群体,不断推出更加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操作简单、直观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使农村地区居民真正感受到非现金支付结算的方便快捷和好处,积极推动非现金支付结算在农村地区的普及。
(六)创建农村支付环境示范县,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原则,根据蚌埠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选择经济基础较好、人均收入较高、经济比较活跃、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农户金融信用意识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县城作为试点县,开展农村金融支付环境示范县建设工作。大力加强试点县银行卡受理市场的建设,培育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构建以市场支付环境建设为主攻方向,乡镇特色经济服务为纵深拓展,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个体经营户、农户等各社会群体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同时按照“全覆盖、零风险、高效率、可复制”的原则,建设功能多样、收费合理、实用高效的农村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努力建设出一个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提高,服务质量得到提升,中间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支付结算水平得到质的提升的金融支付环境示范县。通过试点交流,发挥示范县带动作用,为其他县全面推广改善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环境建设工作提供范本和经验。并在总结示范县经验的基础上,有效促进蚌埠市农村地区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
摘要:本次调研以蚌埠市为例,从农村地区居民对金融支付结算认知程度的随机抽样调查入手,旨在了解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现状,发现当前农村地区金融支付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支付,调研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年鉴及政府相关部门网站统计数据.
[2]朱学彬,陆国庆,李广.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现状调查——以安徽省巢湖市为例[J].海南金融,2010.9.
[3]史联合.改善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支付环境的讨论[J].低碳世界,2014.15.
中国农村金融调查 篇8
一、贫困农业人员金融知识的现状
1、对新的信贷业务知之甚少。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扶持力度日益加大,各金融机构积极调整信贷结构,进一步开拓市场,开发适合农业生产的新产品,新业务投向农村。但是,由于受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涉农人员对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不能有效利用于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中,从而导致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对支付结算相关知识了解和掌握不够全面。近年来,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网络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了资金零距离的跨地区、跨行的汇划、支付结算。大大缩短了结算时间,避免了资金的支付风险,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便利。可是,贫困地区农村人员受地域条件的制约,在现代金融业的支付结技能方面知识欠缺,甚至全然不知。急需进一步的加强,使其真正掌握现代支付结算相关知识。
3、人民币防伪和识别能力不高。受社会上不法之徒的暴富心理的膨胀,犯罪分子以偏远、贫困山区的农村人员作为侵害对象。由于其识别人民币的真伪能力不强,法制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为假币犯罪行为得逞创造了条件,从而制假贩假案件在农村时有发生,农民利益遭受了伤害,经济蒙受了一定损失。
4、投资理财知识匮乏。近年来,各种金融投资渠道畅通,理财方式多样,为闲余资金增值创造了条件。譬如股票、基金、国债、保险业等,已成为城乡群众投资理财的最佳途径,是资金实现升值的有效方式。可是在处于最大市场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对投资理财业务了解甚少,更甚者不知何谓投资理财,而仅把储蓄作为最佳理财方式。因而错失了资金盈利的机会,使资金增值的机会很少。
5、受教育程度偏低制约了农村人口对新事物的接受。贫困地区人员地理条件落后,自然环境恶劣以及文化教育程度偏低,加之信息的闭塞。致使其接受新生事物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和实施能力相对薄弱,因而商品经济意识不浓,不能正确把握经济金融脉搏,更不能充分利用现有市场,合理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为闲余资金寻求新的盈利途径。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教育,增强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为各社会经济体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主观思维、认知能力等原因影响。必须加强对农业人员的经济金融意识教育,给他们灌输现代经济金融思想,开阔视野范围,学会经济思维,善于按照经济金融规律,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同时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摈弃以往思维定势,引导农民要树立“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思想。合理的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来增加其经济收入。
2、积极开展金融知识宣教活动。各基层金融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打破传统的宣传模式,采用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为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边远山区、贫困人员中广泛进行金融业务知识的宣教活动。内容既有传统信贷业务、又有新的金融产品,还有投资理财方法等等,通过举办知识讲座、现场对比讲解以及利用村民学校、广播电台形式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农业人员的金融知识水平。
3、在农村中小学校增设经济金融相关知识教学。针对中小学生接受新事物较强的优势,在贫困地区、偏远农村学校教学中,增设有关经济金融方面的内容教育。使农村中小学生从小就掌握一定的经济金融常识,为将来搞好经济建设,培养理财观念奠定基础,同时,中小学生掌握和了解了相关知识后,可以对家庭成员起到一定的传导示范效应。并为将来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保证。
4、加强现代支付结算及银行卡知识宣传。随着电子信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在金融机构业务中的广泛应用。网络银行、电话银行、各种银行卡以及ATM机投入和上线营运,使支付结算步入了快车道,实现了资金交易的零距离。为提高其使用效率,各金融机构要深入边远农村和贫困山区,开展现代支付结算、银行卡以及电子设备的操作程序等技能的培训,耐心细致的讲解使用的好处以及在具体操作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排除了认知顾虑,尤其对异地的资金汇划,非现金交易等讲授,提高农民现金支付交易工具的使用程度。
5、提高人民币真伪识别力,维护其合法权益。人民银行与各金融机构要密切协作,联合行动。以各基层营业网点为主导,共同维护人民币的法律地位。农信社、村镇银行和邮政储蓄网点,要立足实地,坚持开展经常性地人民币反假工作,给广大农民群众教授识别真假币的知识,提高农村人员识别真假币的能力以及法制观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对发现的假币要主动向当地各营业网点上缴,防止再此流通,坑害他人。特别是对恶意制假贩假的犯罪分子,要提高警惕,要坚决与其作斗争,决不让其得逞。并及时向司法机关报案,使罪犯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从而共同维护良好的经济金融秩序。
【中国农村金融调查】推荐阅读:
中国农村金融07-02
中国农村金融问题05-12
精选中国农村调查报告10-29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文献综述08-10
一个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的调查报告07-09
中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现状调查研究10-16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施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的指导意见08-03
农村金融问题调查报告12-07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09-22
中国农村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