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国农村调查报告(通用8篇)
精选中国农村调查报告 篇1
在调研中,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和现场视察等形式对新农村文化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和剖析,并通过到姜堰市俞垛镇考察和征询市相关部门意见,现归纳整理,形成调研报告,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一、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下,我市农村文化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民间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初见端睨,文化市场渐趋繁荣。通过对调研乡镇的走访了解,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从我们调研的乡镇来看,除戴南镇外,其他四镇都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辟有文化活动阵地。如大邹镇文化站分别辟有展览、图书、阅览、健身、棋牌等文化活动厅室,配备有相应的活动器材,并正常开放;茅山镇除兴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外,还新开辟两处文化广场,广场上配备体育健身器材;周奋乡利用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整合文化资源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戴南镇目前也已积极规划投资__万元筹建将会成为“苏中第一”的镇文化活动中心。
2、乡镇、村领导文化意识有所增强。从走访调查中,我们感受到乡镇、村的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已逐渐增强。戴南镇分管负责人对我们说:“当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农民的文化需求就更为迫切,文化建设也就显得更为重要,经济发展亟需先进文化来支撑。”为此,他们已开始将新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乡镇工作的议事日程。周奋是经济薄弱乡镇,乡负责人对文化建设工作十分重视,首期投资了45万元,建成了集图书阅览、健身、活动、展览和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大楼,并于今年初正式投入使用。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弘扬。每个乡镇庙会文化都较为发达,茅山镇每年都搞一次颇具特色的会船节。部分乡镇能利用民俗和传统文化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如茅山镇利用曾唱响中南海的“茅山号子”填上新词进行演唱,周奋乡通过挖掘、整理出民间文化瑰宝“西江月”曲牌,并编排了《又唱西江月》节目参加市里演出,获得全市文艺调演一等奖。茅山镇还通过搜集整理,编写了反映当地历史和文化的《古镇茅山》、《茅山烽火》和《茅山号子》等3本图书。
4、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市里组织的送戏、送电影、送体育和送图书下乡活动,普遍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合陈镇重新改组恢复了电影放映队,创造条件,积极实施“送电影”下乡活动,仅__年就完成“送电影”下乡495场次,较好地满足了当地农民的这一文化需求。
5、村民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调研乡镇都能利用重大节日和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如组织文娱演出、棋赛、球赛和联欢会等。乡镇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如组成腰鼓队、舞龙、舞剑、打莲枪、扭秧歌和小型民间乐队等。近年来由乡镇文化站或当地学校牵头组织的一些文艺节目参加本市和赴泰州大市演出,普遍受到好评,还获得了不同的奖项。茅山镇每个行政村常年活跃着一支宣传队,逢年过节均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国家、省市对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差距很大,问题不少,现状不容乐观,乃至令人堪忧。经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中央和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经济政策,并要求地方政府对当地文化事业的投入幅度应高于当地经济增长的幅度,但不少乡镇并不能很好、全面地落实相关的文化经济政策,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与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严重失衡;文化建设不能与经济建设同步,严重错位。
2、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乡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整体把握。他们甚至不知道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亦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镇村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大都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一些乡镇可谓“文权”旁落,镇村领导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而将引领、导向作用让位与民间“会头”,使得他们在农村“神气活现”、“一呼百应”,建庙迎会请神,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还出现不少假僧假道,摆“水陆道场”;伪装“半仙”算命看病,骗取群众钱财。在这种情况下,先进文化如何能够占领农村阵地?不少干群对此十分忧心。如此现象,固然与大量青壮年且素质相对高些的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少病弱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认识不到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有关,但主要原因则是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调查显示:经努力,__年全市有11个乡镇文化站建成达标,但目前尚有12个未建成镇级文化站。而行政村一级的文化活动场地就更为奇缺,据统计,目前我市614个行政村无正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的就占 %,即使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文化设施也不齐全,图书藏量很小,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5、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缺失、老化,青黄不接且后继乏力。我市农村因大量劳动力转移,留在农村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吹、拉、弹、唱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人才。镇中小学亦几乎没有专业学校毕业的音、体、美教师。所有这些,对繁荣新农村文化造成很大阻碍。乡镇文化站干部队伍也令人堪忧:一是年龄偏大。因近几年进入农村文化干部队伍的年轻人极少,多数人员是在“_”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人才,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已在50岁左右。二是水平偏低。这些人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自学形成的,没有与文化对口的专业学习基础,其专长往往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还谈不上“精”、“专”、“博”。三是不够平衡。全市乡镇的专业文化干部布局不合理,多的乡镇达5-6人,而少的乡镇没有1名专职干部。加之这些人员隶属当地乡镇管理,不便于流动调剂,因各乡镇财力和重视程度差异,其人员工资待遇保障不够,亦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这支文化干部队伍的稳定。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迫切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当前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结合这次调查,我们特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近年来,中央和省市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济政策,我们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我们应制定新农村文化扶持政策,认真履行“文化事业资金投入率不低于同年当地财政收入增长率”这一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培育文化市场,扶植文化产业。市、乡镇、村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各级财政部门应确保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新农村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而需要增补经费的问题,保证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并为乡镇文化站、村文体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设施建设、运作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市与文化工作相关的各部门如文化、教育、体育等主管局和新华书店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设施、器材及书刊,用于扶持新农村文化事业,以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各类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2、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应强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向前向深层次发展。要摒弃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搞得好不好,与镇、村工作业绩考评关系不大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调整,真正做到合理、适度、同步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制定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__”规划、年度工作目标和分类指导、实施意见,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推进、互促互动、共同发展。各乡镇、村要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健全文化机构,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并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工作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
3、培育引进人才,不断强化新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要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我们应尽快配齐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理顺体制,落实编制,妥善解决其归属、工资待遇等问题,以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市文化局、体委和文化馆等文体主管部门要面向新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干部、文体骨干和文化专业户的培训辅导,充分引领、指导农村文化能人开展文化活动并使其发挥辐射作用。我们从现在起要有意识地解决农村文化队伍老龄化、人才断层和青黄不接的问题。一是要善于发现人才,大胆使用新农村文体能人,不断发展专兼职结合的新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精心培育、加强业务辅导,逐步提高新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积极扶持镇村建立各类文体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文艺、棋类、球类等文体活动,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从源头抓起,加强新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体第二课堂,设全上满教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四是着意引进人才,建议用足并增加农村文化事业编制,在人力资源招聘时,可优先招收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艺术体育类教师安排到乡镇文化站和农村学校。
4、加快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运用省文化厅的相关扶持政策,积极行动,按达标要求迅速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扩建和兴建工作。我们应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行政村、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富裕农民的积极性,大力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尽快构建出各个乡镇有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各个行政村有文化(体育)活动室、自然村里有文化活动户、农家书屋等多层次文体活动网络。调查发现,由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小学撤并后不少行政村的小学校舍闲置,可通过整修开发成为当地村文化活动室。同时,应充分发挥这些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不得以任何借口挤占、挪用文化站房和文化设施,并加强管理,真正让其用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开展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各类文化需求。
5、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我市新农村特色文化。我市农村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并弘扬我市农村的传统文化,打造新农村的特色文化。如茅山镇的“茅山号子”、“会船”民俗,周奋乡的“西江月”曲牌等,属颇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积极挖掘、整理,并加以继承、弘扬。我们还应加以创新,让其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新内容,变旧文化为新文化;结合具有乡镇地域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和农产品,以打造新农村的特色文化,并通过有效开发,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力争培育出一大批文化名镇、名村和名品。同时,我们也要引入市场机制,借鉴并推广周庄文化站产业化办文化的模式,以逐步实现“以文养文”,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增添后劲。
6、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开创农村文化活动新路。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资源我们应予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庙会、会船节和农民自娱自乐的演出等我们要充分加以引领和疏导。我们应加强乡镇、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要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创造条件、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的入户率;有效恢复农村广播网,利用好“大喇叭”;健康引领农民宽带上网;并通过“农家书库”、“农家书香”工程和“万村体育工程”的实施和推进,学校文化资源与镇村文化资源互补共享,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市文化、体育和教育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会。让新农村文艺调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成为检验和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平台,成为新农村广大文体爱好者展示才能的舞台。各乡镇也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文艺会演和农民体育比赛等活动,行政村还可结合文明创建工作搞些成才榜、功德榜和能人榜等文化宣传,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有效抵制农村封建迷信、黄、赌等活动的蔓延,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推动农民营造自演自赏、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的文化氛围。我们要积极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要不断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要建立“常下乡”规划,不拘泥于形式,改进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要继续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新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目前,我市农村幅员广阔,各乡镇之间经济发展和文化基础差异很大,为此,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不能“一刀切”、搞同一模式、定同一进度,应该结合各乡镇实际,制定不同的规划,分类推进和实施;加之,繁荣和发展新农村文化事业,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建议,可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实验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在全市率先选择2到3个乡镇、10到20个不同类型的行政村作为试点,花6个月到1年的时间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推进试验工作。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改进完善,然后逐步在其他镇、村进行推广,从而使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能够更快推进,取得实效。
精选中国农村调查报告 篇2
消费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育民众、国民如何消费。如果广义地理解民众、国民,应该包括生产经营者,消费者教育也就可以称为国民消费教育。国际消费者联盟12届大会关于消费者教育的决议指出:“消费者教育是使人们,特别是处于劣势地位的人们成为清醒、聪明的消费者的根本方法,它可以使他们具有选择信息的能力,提高对自己权利和所承担责任、义务的意识”。我国目前开展消费教育与履行《消法》赋予职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消费教育是消费者协会履行《消协》赋予的“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职能的具体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自1994年1月1日施行以来,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消费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消费教育从无到有,“健康、科学消费”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共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等营销方式的迅速兴起,我国农村消费教育出现以下新特点:
1.1 农村消费增速强劲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5343亿元,同比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在2009年成为一大亮点。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农村消费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城市消费超过8.5万亿元,同比增长15.5%。自1987年以来,全年农村消费增速首次快于城市。2009年消费市场快速回升有四方面原因:一是政策拉动作用明显。国家出台的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强了消费能力。家电、汽车下乡及以旧换新等刺激消费的政策,对拉动城乡居民消费、释放消费潜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流通网络进一步完善。万村千乡、双百工程、农超对接等项目,进一步健全了农村流通网络体系,促进了农产品流通,扩大了农村消费。三是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通过建设“放心肉”服务体系、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开通举报投诉热线,组织打击借“家电下乡”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专项整治行动等措施,对改善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促消费力度空前加大。2009年商务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扩大消费、创新生活”促消费系列活动,带动各地举办大型促销活动3000多个。2010年,国家将继续把扩大消费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完善保障体系,继续实施家电、汽车下乡等一系列政策。消费市场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1.2 经营者通过消费教育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的自觉性增强
在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消费者作为弱者需要得到保护。因此,怎样防止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便成为消费者教育的目的,即培养“聪明的消费者”成为消费者教育的课题。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按《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义务,应当听取消费者对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意见,接受消费者的监督;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但是,不少企业把消费教育片面理解为把广告单塞给行人了事,结果吃了大亏。如今,不少企业已自觉地把消费教育作为与消费者有效沟通和开展市场营销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作了大量探索。经营者要侧重研究落实农村消费维权工作,妥善解决农村消费市场发生的消费纠纷。对“家电下乡”、“电脑下乡”开辟售后服务争议解决的绿色通道,解决农村消费者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继续推进全国百城市消协投诉信息直报网络建设,消协组织要根据投诉信息统计分析情况,向政府有关方面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向企业行业反馈消费者意见,向消费者提供消费预警。推进消费纠纷和解网络平台建设工作,选择讲诚信、有规模的行业骨干企业作为和解网络平台成员单位,健全投诉和解机制。探索建立消费纠纷调解救助体系。以加强投诉分析、整合投诉资源为突破口,推进各级消协组织全面完善投诉调解救助体系。推广和规范争议和解制度,做好消协调解与人民调解的衔接工作;构筑消费维权救助体系,实现消费者权益的最大化。
1.3 农村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伴随电子商务的普及,消费者的整个生活空间几乎被“网”占据,在20世纪尚未遇到或很少遇到的问题,在21世纪已大量出现,如因特网使用者未经收件人同意,利用电子邮件擅自发布商业信息,利用电子邮件进行虚假宣传,诋毁他人商业信誉等等;各种高科技产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广大农村消费者希望通过消费教育,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正确使用商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消费教育在提高农村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了解商品和服务信息,掌握选择商品和服务的方法和技巧,预防侵害的发生,帮助消费者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消费者购买有固定包装的商品,要认清包装上的标志,特别是无商标、无产地、无地址的“三无商品”,切忌购买。购买大件、高档、耐用消费品时,应当场开包检查。购买大件、高档、耐用家电商品时,应索要发票、保修单,核实发票项目是否填写正确。各级消协应加大消费教育的力度,充分发挥消联站等网络作用,开展消费教育,适时发布消费警示,提高广大农村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在购买产品时鉴别,在签订装修合同时的增订环保达标条款,在发现室内存在污染时,应及时进行消除,切实地保障自身的健康安全。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改变消费者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
网络消费成为当前农村消费者新的投诉点。网络消费具有潜在的大市场,保障网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问题不可小视。网络消费作为新型消费行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网络技术不稳定,造成消费者使用网络时经常出现故障。不少消费者投诉称,一些公司提供的安装上网宽带服务,由于技术问题,宽带设备装上后却无法上网。网络消费价格不透明,网上设陷阱,引诱消费者上当。一些不正规的网站在网上设置陷阱,将诱导消费者的信息与其它高收费的网站链接,有的甚至与国外收费网站链接,消费者在无意中付出了高额的费用。网络游戏规则不明示,一些网络游戏运营商在网络游戏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导致玩家虚拟财产丢失,或者技术不成熟,导致玩家无法升级等问题。网络企业的大量涌现,高科技产品的不断增多,网络广告的蓬勃发展,都要求把消费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1.4 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消费教育明显落后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不成熟、消费环境的无序、消费政策的不健全不仅仅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健康,还连同经营者、企业、行业付出了代价。许多农村消费者投诉自己购买了劣质或假冒产品,一部分原因在于经营者没有把好质量关,不懂识别假冒劣质产品,自己吃了亏,也让消费者吃了亏。许多消费者动不动就去消协投诉,有些根本是消费者无理取闹,但是因为怕麻烦,又担心信誉会受影响,常常是自认倒霉。随着社会的进步,从国家立法到相关组织,从社会心态到具体操作,消费者都是弱者,是保护对象,消费者的地位明显得到了提高,但是也总有少部分消费者的素质另人不敢恭维,无理取闹者有之,故意找碴者有之,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屡见不鲜。经营者除了要诚信经营外,也要懂得保护自己,共同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
如何合理消费,农村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结构的改善和消费生活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消费教育。现在的学生在年龄较小时就要走向复杂的社会,他们在消费生活中会有很多不适应。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他们身上投资很大,他们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了。同时,他们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消费中遇到一些问题,他们大都不知道,也不会使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学生受到过良好的消费教育,那么他们不仅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的权利,还会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合法生产,合法经营,保护其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使整个社会走向法制化。社会应提倡理性的教育消费。理性教育消费需要社会宽松多元的人才标准的确立、政府相关政策和体制的配套和供需信息的畅通等多种必备条件,是多种有效合力作用的结果。目前,我国农村消费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相比已明显落后,消费教育在全社会不够广泛,消费安全、消费环境和消费侵权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特别是农村消费维权工作还比较薄弱,消费维权的体制、机制和长效管理尚未健全,消费维权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相对滞后等,还需要下功夫改进、解决和提高。各地消费教育机构少、投入低,消费教育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水平低,影响消费教育的效果;加之现有法律法规不完善,可操作性差,造成各地消费教育的发展参差不齐,以至出现有的消费教育机构挂羊头卖狗肉甚至搞虚假宣传的现象,从一定程序上制约了我国农村消费教育事业的发展。
1.5 农村青少年虚荣消费和冲动消费行为倾向较强,理性消费行为较弱
在农村青少年的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占有优势,“精神消费”相对薄弱,消费心理不健康、消费知识贫乏、维权意识淡薄等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经营不规范的网吧、文具店、小吃店、玩具店等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危害,由此导致的消费投诉逐年增加。许多地方未将青少年消费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之中,未将消费教育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还未建立起完整的青少年消费教育网络和教育体系,没有建立专门的消费教育师资队伍,没有建立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稳定的消费教育基地,农村消费教育教材十分缺乏,不能满足青少年消费教育的需要,忽视了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维权理念,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理财观念匮乏是大学校园乱消费的主要原因,月初节余,月底拮据,很多同学过早地把生活费花在一些不需要的地方,虚荣消费、攀比消费、恋爱消费、高科技产品消费随处可见,理财意识相当薄弱。应通过讲座,招贴宣传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大学新生的理财观念,倡导大学生制定明确的消费计划,引导学生消费,使大学生的乱消费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
1.6 消费教育成为城市新名片
2004年,苏州市政府在国内率先创建消费放心城市,他们率先建立的消费放心城市指标体系,将成为中国创建消费放心城市评估标准和范例。该市,建立起了市场引导、企业自律、行政管理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安全过滤”机制。推出了以一条街、一个超市、一个药店、一个市场、一个行业、一个社区为主要对象的“六个一”110个创建先行点活动,目前全市累计消费放心达标场所1.8万家,餐饮、蔬菜、粮油等10个行业通过消费放心行业考核认定。经过查封取缔不合格的经营作坊,苏州市民的传统食品——豆制品的合格率由原来的63%上升到95%,切实提高苏州消费环境的安全度、经营者的诚信度和消费者的满意度。创建活动累计投入专项资金820万元,并按照“由点到线向面”的部署推进,调动了全市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公用事业单位、消费者协会、新闻媒体和广大消费者六股力量,合力营造消费放心环境。2007年,江苏省暨南京市启动“诚实守信在江苏,放心消费在江苏”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仪式,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工商局等九部门联合开展。活动以“诚信江苏”建设为主线,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为重点,以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和放心消费创建活动为载体,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努力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着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和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1.7 消费教育成为企业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社会肌体的活力细胞,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是人类进步的推进器。企业的经济责任行为、社会责任行为和环境责任行为都密切地关联着企业自身健康发展、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企业与环境协调发展。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相关利益方(消费者、员工、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重视员工合法权益、消费教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等。构建一个安全、交易公平、重视节能与环保的和谐消费环境,是实现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者共赢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每个企业作为一个企业公民,都应承担严格遵守法律、奉行高度的商业道德、尊重传统文化、关注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社会责任。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要尽到对消费者、职工、股东、社区、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为了倡导企业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中消协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消费维权现状,制订并发布《良好企业保护消费者利益社会责任导则》。要及时发现培养典型,总结推广经验,对认真履行导则,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切实保护农村消费者利益的企业适时进行表彰,促进广大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全面提高。通过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塑造健康的企业形象,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进而有利于提升品牌影响力,为企业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8 金融消费教育活动深受消费者喜爱
近年来,消费者理财意识全面觉醒,投资需求日益旺盛,然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大众金融知识的匮乏和风险意识的淡薄。金融知识与技巧虽然不是万能的,但在消费者做决定的过程中是可以起到辅助作用的。面对目前日益复杂多样的金融服务市场,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必须具备相关金融知识。现在绝大部份的家庭都可以获得信用卡以及分期贷款。金融服务机构在给予民众信贷时,也有责任去教育他们如何适当地运用信贷。金融决策者以及金融界人士,必须经常创出新点子,应该经常重新整合服务,以便更灵活地服务消费者,以及配合市场需求。投资者教育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工作,也是加强市场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持续深入地推进投资者教育工作,对于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金融服务机构应当对社会公众开展“金融扫盲”、“理财扫盲”、“风险扫盲”教育,普及现代金融知识和理财知识,践行金融企业社会责任,实实在在契合消费者的需要,从金融投资理财、减少排队等候时间、防范金融诈骗等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公益性话题入手,结合具体事例,深入浅出地描述“为什么要理财”、“工行如何帮您理财”、“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开展金融消费者(投资者)教育活动,普及银行自助设备使用操作知识,提高普通金融消费者风险意识,争取用简单易学的方式教老年客户使用银行设备,以减少银行柜台上的业务,舒缓银行客户排长队的压力。
1.9 不良消费行为受到广大农村消费者摒弃
近几年来,有关网上消费、汽车检测、医患纠纷、房屋质量、预付消费的投诉越来越多,企业通过格式条款限制消费者的权利,增加消费者的义务,给消费者维权设置重重阻碍,消费者受损害严重、有理难维权,经营者不负责任、推诿拖延,消协处理难度大、解决率低,消费维权的成本和难度大。2008年3月13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最应该摒弃的十种不良消费行为”评选结果。这10种不良消费行为是:明知驾车劝饮酒;景区公物不爱惜;观看表演比赛喝倒彩;野生动物菜肴上酒席;处理垃圾不分类;红白喜事过奢靡;餐后离席满桌菜;上网成瘾害健康;住宿宾馆长流水、长明灯;权益受损不行动,依法维权不积极。所谓不良消费行为是指,存在于广义的消费领域中,虽然不违反法律规定,但是有违公序良俗,有违社会公德,污染环境、浪费资源,降低消费者自身或他人生活质量,以及可能对未来消费造成不良影响的各种行为。中国消费者协会评选“最应该摒弃的十种不良消费行为”,旨在通过评选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促使这些不良消费行为得到遏制直至杜绝,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文明消费,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形成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发展、和谐消费的环境和文化,全面提升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1.1 0“消费与服务”将成为更安全、更美好的消费生活的主题
消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重大、重要的作用。从服务的角度来看,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要服务广大消费者,第二服务经济发展,第三服务社会和谐。从消费者来说,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这种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消费者的消费需要。消费需要不断满足的过程也是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最终目标。发展生产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满足消费需求,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因此,就应当采取各种措施来扩大消费,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在这方面,目前我国的消费领域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很多的消费品种出现,消费领域也不断的扩大。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如假冒伪劣的行为,不平等条款的存在,还有一些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可能不一定很衔接。有关的立法立规的标准不够健全。还有物价,如住房等等,可能会影响到消费者消费的支出。最终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扩大内需、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政策的角度、从法制的角度、从价格的角度,从经济发展结构的角度,从行业规范的角度,从监督管理、宣传引导、纠纷处理等各个方面要为消费者着想,最终能够保证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从而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得到持续的怎样。消费和经济发展也是有密切的关系。市场经济越发达,消费的主导作用就越明显。近年来一直强调的扩大内需的政策,特别是要增加居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它的核心都是要保证消费者能够有消费信心。使得他能够敢于消费、乐于消费。所以我们的各项措施就应该从如何保证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这个角度出发来做相应的工作。其次,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在2008年开始,国家也出台了多项有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这都是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消费与服务”将成为更安全、更美好和扩大内需、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消费生活的主题。
2 消费者组织在农村消费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作为依法成立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在消费教育领域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并对消费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监督、指导、服务、沟通”四大职能是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在农村消费教育中的基本职能和角色定位。
监督职能:消费者协会应当依法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农村消费教育的监督、检查,对打着“消费教育”旗号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应当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评。特别是与广大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消费者协会应当从消费者的立场出发,配合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对那些通过消费教育的形式搞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予以查处,如装饰装修、饮料食品、商业保险、电话、旅游、电器、美容、保健、购房、买车、修车、进医院、护肤等等,虚假宣传现象比比皆是。消费者协会应当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能,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接受消费教育的权利。
指导职能:消费者协会应当在农村消费教育中履行好指导职能,促进消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各地消费者协会可成立“消费教育指导委员会”,就有关消费教育的问题予以指导,并贯穿于消费教育的全过程。消费教育指导工作应当以消费者放心不放心、满意不满意、有没有安全感为标准,突出重点,抓住热点,猛攻难点,力求成为消费教育机构的知心朋友。
服务职能:消费者协会应当通过自身优势,向农村消费教育机构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对消费教育机构遇到的难题,向有关行政部门反映、查询,提出建议。消费者协会对消费教育的服务渠道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身设立的非盈利消费教育机构;二是经营者和社会力量举办的消费教育机构。服务的方式有多种,关键是要达到良好的效果。有的消费者协会通过建立“消费档案”,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其具体做法是:以商品销售商为主要对象,凡投诉记录都在档案上作详细记载,每月定期公布,投诉记录达到一定程度要向公众作出说明,承诺改正期限。对消费档案进行微机管理,实行行业分类,详细记录商家的地址、电话、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投诉记录等,做到一目了然,查询方便。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商家及其服务人员素质,做到“一口清”。即服务人员面对消费者的咨询,能熟练地一口气背出商品的性能、价格、优点、弱势、产地、型号等,当消费者不明白时,服务员还能耐心细致地进行解释。
沟通职能:消费者协会由于与新闻媒体有着良好的关系,与广大农村消费者经常接触,应当担负起沟通职责,让更多的消费者理解消费教育,自觉接受消费教育;让更多的经营者主动开展消费教育,努力提高消费教育水平;让更多的人自觉投资开办消费教育机构,投身消费教育事业。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对消费教育事业中涌现的好人好事予以报道,树立消费教育的典型。
3 我国农村消费教育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农村消费教育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十分迅速,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参与消费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其涉及面之广、影响面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我国农村消费教育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3.1 农村消费教育的方式将越来越多,精彩纷呈
农村消费教育将由“跟风式”、“粗放式”向有特色、独具创新的方向转变。消费教育将由街头为主向会议展览、学校和报刊、电视、网络教育转变,更加注重消费教育的知识性、快捷性。农村消费教育将由过去的各自为政转向网络化,并与国际接轨,消费教育的对象不分国内国外,国内消费教育机构与国外企业联合开展消费教育十分普遍。
3.2 农村消费者生命健康消费意识不断增强
广义是生命健康权,既包括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也包括消费者的心理健康。今后,农村消费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主动关心广大农村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消费者的心理健康,共同保护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积极处理消费者关于生命健康权的投诉,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发布有关生命健康的消费警示、提示,向消费者提供损害生命健康的产品、服务及不法经营者的信息。开展关于消费者生命安全健康知识及状况的调查。加强与生命安全健康权有关的商品和服务的比较试验。积极同危害生命健康的行为和不良倾向做坚决的斗争,用法律的武器维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国民生活的质量。
3.2 农村消费教育将迈向产业化
今后,民办专业消费教育机构将大量出现,作为一个新的行业颇受消费者欢迎。消费教育讲师将成为抢手货,他们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对法律法规的熟练运用能力,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尊重。消费教育将成为企业推出售后服务之后又一张营销王牌,企业界纷纷设立消费教育机构,“知识营销”将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依托“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农村消费教育将由过去的配角向主角转变,人们不仅希望知道自己作为消费者享有哪些权益,更需要了解自己应当知道什么、选择什么、维护什么、更好地“明明白白消费”。经营者在消费教育方面的投入将越来越大,把消费者看成企业的终生伙伴,不断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利用、激发消费者价值,并把农村消费教育作为广告之后拓展市场和走近消费者的又一法宝。农村消费教育法制建设步伐加快,有关农村消费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消费政策将逐步完善,使人们在开展消费教育的过程中有章可循,达到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优化消费结构,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
3.4 树立“新型消费理念”,“消费促进运动”有序推进
2010年,20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独生子女已经成长为消费的主力军。这些独生子女的消费习惯已经大大不同于他们的父母,他们追求消费,而非积蓄。中国正步入第三个消费高峰,在这一消费高峰中,将会满足人们对质量、品牌、时尚、食品安全卫生的需求,并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住房和汽车的需求。在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拉动农村消费,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扩大城市消费,提高市场调控能力,维护市场稳定,促进流通企业发展,降低消费成本,发展新型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升级。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将进入全面升级阶段,国内市场将迎来新一轮消费浪潮,应当高度重视消费可持续发展问题,要千方百计启动消费,提高消费率,使消费成为经济第一推动力。
3.5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汽车消费需求显现
统计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据有关部门针对农村消费者调查显示,约有四成的被访者认为,家庭年均收入在3~5万元就可以考虑买车,约有三成的被访者认为,家庭年均收入在5~7万可以考虑买车。因此,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消费将处于稳步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农村每年田间作业运输量为145亿吨左右,城乡之间货物运输量为100亿t以上,而且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加。我国农村现有机动车保有量仅能完成农村运输需求量的30%左右,而发达国家在80%以上。而且,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现有交通运输工具仍处于载货汽车、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畜力车、人力车并存的状态,相对比较落后,因此,未来汽车需求空间巨大。
3.6 电脑未来将成为农村市场新的消费增长点
苏宁电器发布的《2009中国农村家电消费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农村家庭各类产品普及率差异很大,电视、手机产品的普及率最高,空调、数码、电脑等产品的拥有率最低。彩电方面,目前农村家电消费者对电视机的需求正从CRT向液晶转变;冰洗产品作为耐用家电,虽然三成以上用户使用年限超过了5年,但是更新意愿不高;空调普及率较低,但近两年需求开始凸显;农村家电消费者手机普及率已超过八成,四成农村消费者手机的使用年限都不足两年;生活电器小家电方面,实用型小家电的需求比例较高,享受型小家电的需求比例偏低;农村家电消费者对台式电脑的采购意愿较高,特别是近两年以来,需求明显,电脑未来将成为农村市场新的消费增长点。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家电产品的保有量(每户拥有的数量)非常不均衡,各产品之间差别较大,传统实用型家电保有量较高,数码、电脑、空调等农村新兴产品保有量非常低。电脑产品在农村市场普及较低,主要以台式机为主,每百户家庭保有量为17.4台。笔记本仅2.6台。农村数码产品的保有量非常低,比例最高的MP3每百户也仅为7.3部。
4 打造农村消费教育新渠道,进一步推动消费教育发展的建议
4.1 要以消费者投诉服务专用电话和工商综合执法平台为依托,做好“四个结合”
“四个结合”,即把消费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消费教育与院校社会教学相结合;把消费教育与进一步开展好平安建设活动相结合;把消费教育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大力开展消费教育工作;将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与开展消费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我国消费教育新渠道。
第一,建议在“12315”设立消费教育专线,有关农村消费教育问题转接消费教育专线。树立“三心”,搞好“三服务”即:热心、耐心、诚心;为消费者服务、为市场监管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达到“三满意”,即:电话受理、来信来访、调解结果让消费者满意,真正实现“上下联动,快速反应,有问必答,有诉必办、有案必查、有假必打”;通过接听电话现场解答消费者咨询,及时公布申诉举报热点和典型案例,公布商品质量监测结果。针对突出的消费问题发布商品和服务消费警示,在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开辟专栏专版等方式,在社区设立12315宣传专栏,向社会宣传12315打假维权、服务百姓所取得的成果,宣传保护消费者权益法律法规,普及消费知识,开展消费教育;实行一年365天每天受理消费者举报的工作制度,12315电话,工作时间人工受理,非工作时间录音受理。不具备录音电话受理条件的地区,在非工作时间,公布值班电话,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可逐步开通网络受理申诉举报,保持电话畅通。
第二,通过12315大力倡导发展型消费,使之逐步成为人们消费关注的热点和主流,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要高度重视农村老龄消费者的消费教育,创造农村老龄消费者放心消费环境,使消费教育向服从服务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方面提升。通过12315做好消费指导工作,向消费者提供准确的消费信息,帮助消费者实现科学、合理消费,打造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的文化。开展“12315走近您身边”活动,集中工商执法人员和12315执法车辆,以及商品(食品)检测车、食品快速检测仪等,有组织、在计划、有密度地深入社区、深入农村、深入学校,开展12315流动宣传咨询、消费教育和维权服务,贴近实际,贴近消费者,依法维权,热情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第三,拓展维权空间,创新维权方式以科技手段打造新型12315。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构筑12315综合执法服务平台,设置有12315专线接诉平台、互联网商务监督管理平台、12315互联网在线服务平台、工商行政管理短信息服务平台、媒体广告监测平台等主要功能区,进一步延伸拓展维权的领域和空间。通过12315在线服务平台还提供BBS在线咨询,指定专人负责解答消费者提出的有关维权途径、法律法规和工商事务方面的问题;增设在线调解功能,针对通过网络投诉的网上交易、异地交易等买卖双方难以见面调解的情况,提前预约然后开展在线调解。为每个加入打假维权协作网络的企业设立维权信箱,并通过电子邮箱接收有关侵权投诉书以及图片等证据资料。针对夜间以及线路繁忙等无人或无法接诉的情况,通过电脑网络接收申诉举报短信,执法人员将及时回复并在必要时赶赴现场处理。通过开发执法系统、执法联动调度系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和业务资料储备查询系统等软件,力求通过整合执法资源,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打造以“创新机制、扩大功能、顺畅运行、完善网络”为原则,建立以“盯住民生热点,拓宽诉求渠道;整合执法资源,顺畅运行机制;集中受理处置,快速反应监控;应急指挥调度,服务和谐社会”为主要工作目标和运作方式的新型12315综合执法体系。积极拓展和延伸消费维权网络,促进“一会两站”工作机制在广大乡镇、农村的落实与推广,切实把12315建设成为“维权的平台”、“服务的窗口”、“执法的阵地”、“信息的源头”、“政群的纽带”。
第四,通过各种媒体和方式,集中投入12315公益宣传。可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制作招贴广告、通过平面媒体和电视等方式,组织12315强势公益宣传。采用统一的VI形象宣传策划方案,对12315维权执法网络从车体形象、室内设计到标牌应用、宣传海报进行整体形象规范,便于广大消费者识别、记忆;在商业街区、旅游景区、大型市场、社区、村镇和学校等地方设立消费维权告示牌,告知消费纠纷解决渠道和服务电话,宣传12315职能,展示12315风采。
第五,要树立预防为主,变事后保护为事前预防的消费维权新理念。加强企业自律,做好预防,是农村消费维权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引导企业自律,建立消费教育学校等多种有效载体;与经营者签订责任状、引导企业向社会做出服务承诺;规范经营行为,帮助企业树立诚实守信、优质服务的经营理念,打造社会信用体系;构筑从购货源头到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上都加强预防,防止损害侵权行为发生的防范体系;增强经营者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经营者素质等多种有效途径,变事后保护为事前预防,将工商所的消保维权工作向纵深发展。
4.2 要重视开展农村消费教育
要利用12315执法维权网络,使消费教育的重点向农村转移,将消费维护的力量重点地向农村消费者倾斜。可通过建立乡镇消费者投诉站、联络站、农村消费教育学校,延伸12315投诉网点,开展“千村万户拒伪劣”活动,向农民大量赠送法律、法规和有关食品安全健康知识、农资科学选择使用等消费知识宣传资料,向农民消费者宣传法律、法规,动员他们行动起来,提高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大在农村的维权力度,努力为他们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在农村集贸市场创办农民消费教育流动课堂,邀请法律专家、打假能手等为农民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利用现场讲解、实物对比等方式,向农民传授假冒农资及食品的识别常识,与农民进行互动,现场接受咨询、受理投诉,提高农民的消费维权能力。家电企业或相关机构应当编印家电科普知识,加大家电消费教育的力度,建立“农村家电消费教育基地”,帮助农村消费者掌握家电知识,引导农村消费者科学选购使用家电产品,改变目前农村家电科普知识空白的局面。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特别是要调动新闻媒体的积极性和影响力,利用新闻媒体做好对农村广大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形成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各方协助、全民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村消费教育网络。
4.3 以优化农村市场消费环境为重点,依法查处虚假违法广告和其他误导消费的宣传,及时进行消费提示和消费警示,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
要继续深入开展“放心店”、“放心市场”、“放心街区”和“消费放心城市”等创建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市场消费环境。要在全社会多形式广泛深入开展消费教育活动,健全制度,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通过开展消费教育,让广大生产经营者以其合格的商品和规范的服务切实对消费者负责;通过对广大农村消费者开展消费教育,科学合理消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通过对执法人员开展消费教育,更好地履行法定职责,依法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通过对消费者协会、行业组织和新闻媒体开展消费教育,更好地发挥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职能作用,使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真正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共同责任。
4.4 进一步加强农村消费教育宣传,努力为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和谐的消费环境
第一,大张旗鼓地开展农村消费教育宣传,以“消费教育”为主题,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开展农村消费教育公益广告活动。通过制作一大批主题鲜明、内涵深刻、制作精良具有观赏性的优秀公益广告作品,传播消费教育观念,规范和引导经营者的经营方式和经营行为,引导广大农村消费者科学消费,合理消费。
第二,将每年3月15~22日确定为“全国消费教育周”,配合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开展“3.15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系列活动,包括“3.15”走进外来人口居住点、“3.15”进百村、“3.15”走进中小学等多种形式的消费教育活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加强投资者消费教育工作,提高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业务流程,主动向投资者揭示风险。通过组织编印投资者教育手册、签署风险提示函、买者自负承诺函、建立规范辖区证券经营活动的行业制度和服务标准、推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系统、成立法律咨询团、组织案例汇编、制作DVD教育宣传片、明确责任追究机制,拓展教育渠道,加强媒体宣传和支持保障,加强协调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的投资者消费教育活动,强化制度、机制建设,探索形成投资者消费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总结、交流,尝试开展投资者教育评估工作。
4.5 加强消费教育理论研究,加快消费教育立法进程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应当结合消费经济内在规律,对国内外有关消费经济的立法进行借鉴分析。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由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消费教育法》、《消费促进法》、《消费教育条例》、《消费促进条例》,用立法的方式推动消费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们在开展消费教育过程中有法可依,让广大农村消费者和经营者明确消费教育的权利义务关系,依法保护消费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
《消费促进法》应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加快制定和完善发展消费经济规划、相关政策、标准和评价体系,编制符合发展消费经济要求的项目计划。应明确在继续注重投资拉动的同时,大力发展消费经济,把消费经济的法制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执政理念、提高执政能力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把政府促进消费经济发展的成效作为其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政府发展消费经济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其政绩考核的标准,并建立相应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考核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布,从法律制度上保证消费经济有序、高效、持续地发展。
要加强消费教育理论研究,要研究消费教育内容和功能,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要研究21世纪消费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消费教育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内涵、目标和途径,研究消费资本与消费教育、消费维权的关系,加强消费教育理论的务实研究,建立可资借鉴的消费教育和消费促进的理论体系。
4.6 设立农村消费教育学校和社区消费教育中心,建立健全农村消费教育机构
应当在县区及乡镇建立消费教育学校,在社区设立消费教育中心,把消费教育列入当地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做到“四个落实”,即教材落实、教员落实、场地落实、时间落实。建立消费教育课堂,充分利用企业专业人才、教学场地、设备等资源优势,与企业联合开办手机、家用电脑、家装、房地产、汽车消费五个消费教育课堂,免费为广大消费者宣传有关商品消费知识。积极开展消费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老年大学”活动。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应当鼓励广大经营者和个人投资消费教育事业,允许他们设立消费教育机构,办理开业登记,依法照章纳税,以解决政府资金不足的难题。
4.7 建立“中国消费教育网”,利用专业网站面向国内外消费者开展消费教育,使消费教育信息化,大力进行网络消费教育
在高等院校开设消费教育专业,为各地培养消费教育师资力量,使我国消费教育后继有人。各地消费者协会可成立“消费教育指导委员会”,就有关消费教育的问题予以指导,并贯穿于消费教育的全过程。消费教育指导工作应当以消费者放心不放心、满意不满意、有没有安全感为标准,突出重点,抓住热点,猛攻难点,力求成为农村消费者的知心朋友。
通过出版《农村消费教育丛书》,摄制消费教育VCD光盘和电视片、以及农村消费教育知识台历等,为各地消费教育活动提供教材和资料,推动消费教育进一步发展。通过开展“消费教育知识电视大赛”、“消费教育成果展览”、“消费教育论坛”、设立“消费教育热线”、“消费教育电话信息台”;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优势,通过对消费者协会、行业组织和新闻媒体开展消费教育,创办消费教育刊物或与当地报刊合办消费教育专版、开辟专题栏目等方式,对消费者投诉热点进行追踪报道,发布消费警示;以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为主题,组织开展对食品、保健品等重要商品进行专项调查,揭露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更好地发挥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职能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使消费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共同责任,进一步提高农村消费维权工作的整体水平。
4.8 培育市场航母,加速建设专业市场集群发展区和专业市场总部基地
通过对现有专业市场的改组、改制,努力实现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实现专业市场的战略性重组,通过股份制形式来经营管理批发市场,并培育一批全国性的大批发商、大代理商,培育专业市场航母。我省专业市场应走市场品牌建设与创新之路,推进专业市场的扩张提升,推进专业市场硬件完善、功能拓展、业态提升,形成专业市场的发展特色。要引导和鼓励多元化投资,加快重点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加速建设专业市场集群发展区,重点培育形成一批国际性、全国性的产品市场中心,鼓励和推进现有的批发市场向专业市场转变,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增强市场综合服务功能。构建以区域性商品批发市场为龙头,各类专业市场专卖商场为支撑的市场集群,集中集约发展,提升市场功能,推动以商品市场现代化为核心的提档升级,增创专业市场发展新优势。对市场结构进行调整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快专业市场集群化与专业市场总部基地发展的步伐。
创新经营模式,打造网上交易平台。要重视以信息化推动专业市场的现代化,打造网上交易平台,使专业市场从单纯的有形市场向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并举的方向发展。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融合必将成为专业市场创新的重要内容。
4.9 优化农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发展环境,积极支持鼓励其稳定发展
鼓励民间投资兴办企业,为其登记注册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积极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认真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股权出质登记办法》,充分发挥股权出质登记在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积极作用。抓住“外资西进、内资西移”机遇,鼓励外来资金投向优势产业、支柱产业,鼓励环保型、科技型和劳动密集型等优势产业,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大型企业进行产业转移。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实施商标战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驰名商标培育和推荐、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涉外商标保护等工作。
积极支持设立和发展新兴业态。新兴消费品、新的商业模式和新兴服务模式等的出现将有力的挑战传统行业,表现出远快于传统行业的速度发展,给市场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要积极支持设立和发展契约制、虚拟制、相互制、有限合伙制等新兴业态。大力引进和发展一批专业店、便利店、折扣店、电视购物、网上购物等新型业态。对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公司,首次出资额达到注册资本10%即可进行工商登记,余额部分2年内缴足,其中高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允许零首付进行工商登记。对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申请一般经营项目的内资企业,可不核定具体经营范围。准许企业经营范围关联延伸和跨行业核定。对新兴业态经营范围的核定,属于一般经营项目的,名称中的行业表述和经营范围,可按照国际通行的表述并根据申请人的申请直接予以核定。对在全省范围内设立多个分支机构、开展连锁经营和集团化经营的企业,按照“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要件、统一程序、统一办结”模式,集中办理注册登记。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提高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再就业能力,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重点解决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培训,统筹城乡就业。
4.1 0 发展新型消费模式,促进农村消费升级
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创意化消费,培育和发展定制类消费。开展“名品进名店”、“品牌产品下乡”等活动。推动特色商业街建设,扶持“老字号”的创新发展。配合安居工程建设,扩大和带动家具、家电、家纺等消费。大力促进节假日和会展消费。整合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消费促进活动。促进会展业发展,带动相关的住宿、交通、通信等消费。进一步促进银行卡使用,大力发展信用销售。积极推动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发展,促进和规范商业信用服务的发展,支持建立信用风险分担机制,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
形成工薪阶层稳定的增收机制,培育中等收入阶层。稳定和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鼓励节能产品的推广使用,营造绿色消费文化。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消费。鼓励带薪休假制度的执行,创造良好的休闲度假制度。加快建立引导和鼓励住房消费长效机制。大力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改善住房供应结构,鼓励和引导“梯级消费”。完善城镇廉租住房保障体系,落实以财政预算为主的资金来源渠道。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创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住宅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房地产金融制度创新,拓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股本融资渠道,推动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
实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发债的新的制度安排,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发债权。放开设立各种投资基金的限制,放开外资对地方债券购买的限制。设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多种形式担保的信贷产品。
实施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产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强化政府投入;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优先保障旅游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优先支持重大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农家乐已经成为旅游特色品牌,要鼓励农家乐旅游向乡村度假旅游转型升级,对重点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给予建设用地指标、基础设施配套等政策支持。扩大都市旅游圈,丰富都市旅游产品内涵,多元投资、多元开发,发展一批都市旅游新品。推进旅游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开放型旅游经济。
4.1 1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积极促进创意农业发展
积极支持实施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战略,促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充分发挥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推行“公司+商标+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培养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创意农业园和特色产业县。针对农民工返乡问题,建立重大项目、农民工返乡创业和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三大绿色通道等措施,促进四川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允许农民自愿联合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权出资,组建创意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高度重视农村“数字差距”问题,把传统的扶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信息扶贫”上来。
4.1 2 大力开展农村青少年消费教育活动,创新教育形式,提高广大青少年识假打假能力,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
可通过与青少年宫联办、与学校合办等模式,建立“青少年消费教育学院”或“青少年消费教育中心”,在各地、市、州建立青少年消费教育分院或青少年消费教育分中心,在各大、中、小学和重点乡镇、社区建立一批“青少年科学消费教育基地”、“青少年消费维权联系点”,启动消费维权进学校工程,全面推广“消费维权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的“三进活动”,将消费教育纳入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采用开展消费权益保护知识讲座,校园消费维权知识竞赛、图片展览,宣传手册,征文比赛,案例分析,播放音像制品,消费实践体验,发放消费知识读本、图书、青少年消费维权卡,悬挂12315提示牌,公布申诉举报电话,创建“青少年消费与维权网”,启动“青少年消费教育周”、“青少年消费教育公益广告一条街”,编写、出版《青少年文明科学消费教育丛书》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进行宣传教育。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强化消费维权意识和提高维权能力,并通过学生把“诚实守信、依法维权”意识带进千家万户。
建议结合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开展“青少年消费教育先进单位”、“青少年消费教育突出贡献者”和“青少年消费教育先进个人”评选活动。通过评选,自觉履行法律和政策赋予的职能,完善维权职能,积极探索高效、便捷的青少年消费投诉运行机制,不断强化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确立系统的、有层次的、内涵丰富的,富于时代气息的青少年消费教育内容体系,构建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消费教育。要加强理论研究。要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侵害农村消费者权益的新情况、新领域、新问题,同时研究解决的对策与办法。此外,可通过设立“消费教育协会”、颁发“消费教育杰出贡献奖”、评选“消费教育模范市(县)”“消费教育示范小区”、开展消费教育东部和西部合作的“东西合作示范工程”,创建“全国消费放心城市”等方式,为消费者营造放心和谐消费环境,以推动农村消费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摘要:详细叙述了当代我国农村消费教育的特点和消费者组织在农村消费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深入剖析了我国农村消费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要以消费者组织投诉服务和工商综合执法平台为依托、以优化农村市场消费环境为重点、加强消费教育理论研究和加快消费教育立法进程等全面推动消费教育发展的建议,以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促进农村消费升级。
中国农村调查向“满铁”看齐 篇3
满铁及俄国农村调查只是辅助工程,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的主体工程是 “中国农村调查”。
这项调查始于2009年,实施者利用寒暑假对200多个中国农村中3000多农户进行跟踪调查。除了常见的村落调查、农户调查,专题调查,特别的是农民口述史,志在记录“亿万小人物的生命历程”。
除了提供政策依据这样致用性的目标,中国农村调查希望达到的学术目标是弄清中国农村的基本制度。在这方面,满铁“中国农村习俗惯例调查”提供了一个学术样板。
1941年11月到1943年11月,满铁北支经济调查所第三班13名调查员,对华北若干样本村庄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
1980年代,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搬迁。作为该校农业史专业第一个博士生,曹幸穗受命组织农民工搬运古籍。搬运中,曹幸穗发现有成捆的书从来没有被翻阅过,那就是满铁农村调查报告。
日本对中国的调查始自1895年。甲午之后,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随即展开台湾旧惯(行)调查。1898年,东亚同文会成立,以“从事各种调查、制定计划,助成各种事业”为宗旨。1906年满铁株式会社成立,其下设调查机构先后进行了满洲历史调查和满洲旧惯调查。紧跟日军侵华脚步,满铁数千个调查员活跃在中国城乡。
“当时满铁调查部门在中国有6个班,4个对中国,1个对苏联,1个对南洋、英国、西亚。在中国,满铁最重视的调查项目是城市调查,其次是工商业、金融业、资源矿产及交通、气象调查,其次才是农村调查。”中国农业博物馆教授曹幸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满铁的调查细到什么程度?你按照它的调查报告可以复原1939年的北平和1941年的顺义县(北京郊区,今称顺义区)沙井村。村口有几棵树、每棵树的粗细,被调查农户家里有几只碗、碗的产地都记录在案。猪圈都画了剖面图。”曹幸穗说。
1945年,日本战败。满铁调查涉及盟国部分被各国取走,其中苏联“拉走了整整一火车皮”的调查报告。关于中国部分则分散在64家档案馆、图书馆。
1949年之后,周恩来指示将满铁资料集中到北京,再从北京分散到全国各地。其中满铁农村调查报告分给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三家单位。1980年代,曹幸穗借南京农学院图书馆搬迁的机缘看到的就是这批资料。
1990年代,不断有国外学者想到中国看满铁调查,有关部门要对这批资料做“定性研究”,发现当时全国只有三个人对满铁调查有研究,其中一位已退休,另一位已轉行,只剩下曹幸穗还在做相关研究。
当曹幸穗被要求用半年时间写出一份定性报告时,他表示:半年不够,要十年。一年之后,曹幸穗向国家安全部门提交了一份报告。他在其中强调,满铁调查对中国交通及矿产资源的调查报告不能公开,中国的资源家底被摸得一清二楚。
在这份报告之后,曹幸穗获得充足经费,主持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中国馆藏满铁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按照规划,这项工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编纂满铁调查报告目录;翻译珍稀报告100卷;收集日本陆军部、外务省、东亚研究会及日本各大学等机构对中国所做的调查。日军侵华期间,有十几所大学参与对华调查。
“中国馆藏满铁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结题时,仅编纂满铁调查报告目录一项即结集30卷。其中包括满铁的公开出版物、满铁向友邻单位的赠阅调查报告、满铁内部流通的报告、涉密报告,甚至有写给一个人看的手稿。
“比如打河南之前,它要先调查一下当地的水源是否可靠,那是一份手写报告,只给军队的指挥官一个人看。”曹幸穗书说。
新农村三下乡调查报告(精选) 篇4
您好!我们是来自怀化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今天来访问您,想了解一下有关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情况及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本次调查采取无记名方式,保护您的隐私权,希望得到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也会将了解到的情况尽量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对您的生产,生活有所帮助。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1、您的年龄()
A.13~20B.20~40C.40~60D.60以上
2、您的职业()
A.学生B.农民C.工人D.知识分子E.其他
3、您的文化水平()A.小学B.初中C.高中D.大学及大学以上
4、您的月收入()
A.800元以下B.800~1500C.1500~3000D.3000以上
5、生产发展情况
上一年里你家庭收入是多少——
您家里有——亩责任田
种子和肥料及农药的价格及质量A.很好B.还可以C.一般D.不好
农业基础设施的质量信誉A.很好B.还可以C.一般D.不好
您认为在农业技术方面的指导有用吗?A.有B.没有
6、医疗卫生情况
您家是否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A.是B.否
就医的方便程度A.很好B.还可以C.一般D.不好
医院的收费水平A.很好B.还可以C.一般D.不好
医生医术水平A.很好B.还可以C.一般D.不好
7、生活水平情况
家庭收入A.很好B.还可以C.一般D.不好
村内道路A.很好B.还可以C.一般D.不好
生活用品A.很好B.还可以C.一般D.不好
家里拥有那些电器A.电话 B.手机 C.电视 D.电脑 E.冰箱 F.洗衣机 G.空调H.其他—— 拥有交通工具情况A.自行车 B.摩托车 C.农机车D.电动车E.轻型货车F.轿车G.其他—— 您家安装了有限电视了么A.是B.否
您家——人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
8、文明情况
您对本村社会治安满意吗?A.满意B.一般C.不满意
您去年是否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A.是B.否
您所在的村有没有专门用于娱乐活动的场所,如老年人活动室?A.有B.没有
您对本村教育的满意程度A.很满意B.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
9、环保情况
农村污染主要来自哪里?A.农药B.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C.白色污染D.其他 农村生活垃圾是否应该集中处理?A.是B.否
您认为环保工作是谁的事A.每一个人B.政府C.环保人员D.不知道
您是否担心后代人的生活环境会越来越差?A.是B.否
您选择农药的标准是A.不污染环境B.效果好C.价格便宜D.不知道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精选】 篇5
服务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强化意识上做文章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现有300个行政村(社居委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发展,农村的社会矛盾逐步呈现出来、“三农”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三农”问题,始终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负有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的神圣职责,在保障公平正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检察机关的工作必须顺应历史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顺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在强化意识上做文章,笔者认为要强化“四种意识”。
一是强化政治使命意识。近年来,县检察院在新农村建设中做了大量服务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地贡献。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正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为新农村建设提高一个和谐稳定发展环境至关重要。曾经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检察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不断强化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强烈的责任意识,立足检察职能,为“三农”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要切实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执法保障。检察机关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将维护农村、农业、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维护农民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纠正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执法不公问题,真心真意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维护切身利益。
二是强化党的领导和大局意识。检察机关必须自觉接受党委和人大的领导,将检察工作置于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中来谋划,置于新农村建设中来谋划。要把服务经济建设作为检察工作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全力保障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要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水平,增强工作实效,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要以良好工作作风,主动适应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对检察工作的要求,积极寻求检察职能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关措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打造法律平台,创造良好的法治、政治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稳定和谐。
三是必须强化依法履行检察职责意识。检察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强化党的领导和大局意识,还要强化履行检察职责意识,检察机关为新农村服务必须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准确掌握法律法规的界限和尺度,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做到不枉不纵。
精选中国农村调查报告 篇6
一项新的调查显示,由于中国农民在土地租赁上有了更强大的法律保护,中国正在出现一个规模更大的农村土地市场。这一趋势有望帮助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也是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目前的首要任务。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农村土地市场仍高度受限。耕地为村集体所有(实际上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地方代表),直接买卖耕地是违法的。不过,自1984年以来,农民个人获准出租或转让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得到了2002年一项新法律的支持,去年又获得了高层领导的进一步支持。中国的领导人正努力提高农民收入,以应对持续的贫困和贫富不均。
据农村发展研究所(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周三在北京公布的一项调查,这样做的结果是,现在农民们可以拿到更高的土地租金,签订期限更长的租赁合同。
自1999年以来,这家总部位于西雅图的非营利机构一直在对中国农民状况进行独立调查,它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进行调查的外部机构之一。最近一次调查是在2008年年中,当时该机构采访了17个省份的1,879位农民。
在2008年的调查中,土地年租金的中值提高到了相当于每英亩267美元的水平,比2005年调查中每英亩125美元的价格增加了一倍有余。这个价位与美国西海岸已灌溉耕地的租金相当。农村发展研究所表示,租金上调的原因之一是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不过还有一个原因是人们越来越认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是可靠的,因此也是有价值的。有超过15%的土地转让合同期限在3年以上,比2001年时的6%有所增加。
农村发展研究所创始人普罗斯特曼(Roy Prosterman)说,这表明人们开始从中期角度看问题。如果你能让农民拥有土地的长期使用权,这是启动全球经济所需的一大要素。
农村土地市场的形成意味着有为耕地定价的可能。农村发展研究所表示,从标准30年期租约的平均租金可以得出,全中国的耕地总市值可能约为1.2万亿美元。对此加以利用可以帮助农民变得更加富足。约有15%的受访农民正在以某种形式转让土地。现在大多数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种自己的地以外的来源。
福建省沙半(音)村的48岁农民张德平(音)说,通过出租土地,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我们可以去工厂工作,或是在别人的地里干活。每年9月至来年3月,他都把家里的地租出去,在剩下的时间里种些水稻自用。
他说,每年有一半的时间把地租出去,真可以赚不少钱,因为他除了收租金外,还为别人干活赚工钱。我们可以比在自己的地里种田赚更多的钱。
在交易的另一方,租别人的地种庄稼的农民收益则可能更高。农村发展研究所的调查发现,租别人地的农民中有36%进行资本投资。普罗斯特曼说,这类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
沈伟峰(音)租了张德平的地,同时还租了当地其他近500个农户的地。他种植高价值作物,比如大头菜、番茄和青椒,并向俄罗斯和蒙古出口。沈伟峰是90年代中期开始这类生意的,不过当时他发现很少有其他农民愿意把地租给他。
沈伟峰说,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大部分村民愿意把地租出去,他们甚至担心自己不能把地租出去。他种的地已经从最初的约40英亩扩大到了现在的100多英亩。
得益于日益坚实的法律基础,这样的交易越来越普遍。农村发展研究所的调查发现,在土地使用权方面,有58%的农民现在都有一份正式的书面合同或证书。威胁土地使用权的一个主要因素──村里的有关部门强迫进行土地资产的重新“洗牌”──已经减少了。调查发现,土地使用权的重新“洗牌”情况从此前调查的占农民的3%下降到了每年约1%。
普罗斯特曼说,现在的挑战是,中国需要把这些法律保护扩大到两亿农户中的其他人群中。
维基百科: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是一个经济学和历史学的概念,指少数人拥有越来越多土地的过程。土地兼并的结果是另外一些人只能拥有很少的土地或者完全丧失土地。在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社会里,土地兼并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激发民变。但是在工业社会,土地兼并则能够向工业商品提供市场和劳动力。例如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就是一个典型的土地兼并运动,但是英国十分幸运,圈地运动成为促发工业革命的原因之一,从而渡过了社会危机。中国历史上,历代朝廷都将抑制土地兼并作为基本国策,这也是中国未能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之一。
土地兼并与土地私有化
土地兼并是不是一定就是坏事?中国目前的土地政策其实处于两难境地:现行土地政策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日益凸显小农经济模式的落伍,所以中国农业要想取得突破,就必须改变现行的土地政策。
反对土地私有化的人所持的理由,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认为土地私有化之后会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由此导致农民失去土地,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其实这样的预测是不准确的。没有证据表明土地私有化就一定会产生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土地兼并现象一定会有,但是这一现象是否会达到引起社会**的程度却值得商榷。以中国人“恋地情结”,出卖自己土地的现象将不会很普遍,中国人在哪种情况下才会出 卖自己的土地呢?一种是在发达的情况下,做生意发了财不需要继续土里刨食式的谋生手段,或在大城市里谋得一个好职业举家迁入所供职的城市等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土地可能会被视为累赘而出 卖,但是这也仅仅说出了一种可能性,并非必然,也许上面所说这些人出于留后路的想法之一保留自己的土地也未可知,从中国农民的秉性来看很有可能;第二种情况是农民破产,被迫出 卖自己的土地以维持生计,引起这种后果的必要条件是种粮食赔钱,原因一是粮食太便宜而生产资料太贵且税费过重,二是自然灾害,前者是出于社会的原因不单纯是土地私有化带来的后果,比如国内粮食市场对国际开放,而国内的生产资料市场未能同步放开,或者生产资料属于垄断产业比如电力等,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这种情况会有所缓解,对于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农民破产,则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避免。我眼下只想到上述两种情况,有意者可以补充。
土地兼并是不是一定就是坏事?中国目前的土地政策其实处于两难境地:现行土地政策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日益凸显小农经济模式的落伍,所以中国农业要想取得突破,就必须改变现行的土地政策,但是农场制模式在中国却行不通,原因是中国庞大的农业人口,如果土地一旦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那些丧失土地的人并不能都成为农业工人,势必有许多人失业,从而影响社会稳定——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容忍这个人口无节制增长带来的恶果。这种状况势将持续很长时间,而小范围的土地兼并则会成为中国土地状况的一个异数.所谓的小范围的土地兼并是指前述那些因不再需要土地的人出 卖自己的土地。这种状况目前即已存在。比如在温州,因为很多人出外谋生,致使许多土地面临抛荒的危险,而政策又不允许抛荒,为了避免被课以重罚,他们在离家之前必须妥善处理自己的土地,多数情况是他们出钱请其他人代为种地,除了出钱之外,农业税还得自己缴,在这种情况下,土地之与他们实在是一种束缚,如果允许他们自由出 卖自己的土地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解放。类似的情况多发生在南方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在北方则比较少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情况将越来越普遍。
土地兼并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性过程
要使中国从小农经济的封建国家转变成农业现代化的现代化文明国家,农业土地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块状态,转变成企业管理的规模化状态,是个很重要的发展过程。没有这样的过程,农业的现代化无从谈起,国家进入现代化社会的目标,更是无从谈起。
历史地看,世界上现代化国家形成的发展历史,无不首先是农业土地成功兼并的发展历史。有了成功的土地兼并,也才有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工商化,农民才成为了农业经济的产业工人,生产工具也才完全实现了机械化。英国可以说是通过土地兼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典范。从16世纪早期到17世纪末,通过协议性圈地运动完成了土地从共权到私权的确立(当然也可能通过强制手段达成协议)。到了18世纪,又有了圈地法令,对某一特定地区进行圈地。土地共权改革为私权,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土地规模化的基础。圈地运动逐步消灭了佃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状态,使成片的土地掌握在了有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的农场主的手里。他们为了追逐高利润,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集约化生产水平,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一直到19世纪初,英国农业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法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中期,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推动“土地集中”,实现规模经营。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政府实行了“减”的办法: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民,国家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农村年轻人离土离乡,到国营企业做工;其他青壮年劳力,政府出钱办班,先培训,再务农。与减少农业人口的做法相反,对农地经营规模,政府用的是“加”法:规定农场主的合法继承人只有一个,防止土地进一步分散;同时,推出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父子农场、兄弟农场以土地入股,开展联合经营。各级政府还组建了土地整治公司,这是一种非盈利组织,它们拥有土地优先购买权,把买进的插花地、低产田集中连片,整治成标准农场,然后再低价保本出售。此外,国家还给大农场提供低息贷款,对农民自发的土地合并减免税费,促使农场规模不断扩大。1955年,法国10公顷以下的小农场有127万个,20年后减少到53万个,50公顷以上的大农场增加了4万多个。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50年代初近40%,现在只有2.2%,农民平均占有农地达到10公顷以上。
虽然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必须实现土地集中的规模化生产经营。小农经济的农业形态,是发展不成现代化农业的,中国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开始“土地兼并”的历史征程。虽然道路漫长,但是就象种庄稼一样,只要开始耕作,并且精心管理,就一定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
“地权不均”一定会导致社会不公平?
对中国过去认识传统乡村社会的模式影响最大的有两种理论,即“中国封建社会”理论和“乡村和谐论”。“中国封建社会”理论亦称“租佃关系决定论”,其特点是非常强调租佃关系的作用。它大致有五个环环相扣的命题。第一,认为传统农村最大的问题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地权集中、使用分散,因此造成耕者无其田,有田者不耕,形成地主和农民的对立--这种意义上的农民特指佃农--以致农村被割裂成两个阵营,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对立与阶级斗争。第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据说就是土地私有、自由买卖,小农两极分化。这种以“私有-买卖”作为租佃关系成因的解释还引申出两个理论:一是认为既然小农经济会两极分化,租佃制又是中国一切灾难的根源,则土地改革消灭了大地产还不够,紧接着还要消灭小地产,搞集体化,否则又会启动下一轮“两极分化”。二是所谓“地主、商人、高利贷三位一体”之说,如果租佃制是万恶之渊,“私有-买卖”又是租佃之源,这就必然强调“抑商”的必要,同时忽视“限权”的必要--因为抑商正是要靠官家。第三,以“土地私有、自由买卖,兼并危机、主佃冲突,最终爆发农民战争”的模式,来阐述中国历史上的历史周期论。以此解释中国历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乱极生治,治极生乱”的现象。第四,以“中国地主制,西方领主制”来解释中、西历史的区别,尤其是“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问题。当时两个流行说法都与“租佃决定论”有关:一是说中国的租佃制是小生产,而西方的领主制庄园据说是大生产,有利于使他们过渡到资本主义。二是说中国租佃制下土地可买卖,导致“以末治富,用本守之”,工商业积累都用来买地了,因此不能形成资本原始积累。而据说西方的土地是不能买卖的,所以工商业赚了钱只能在业内滚动,资本就积累起来了。第五,用这套说法解释近现代中国史,尤其是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历史:近代国内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据认为不管是辛亥革命还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都是没有解决土地问题。后来的国共斗争也是由于共产党解决了土地问题,所以胜利了,国民党没解决这个问题,就失败了。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将国共两党的斗争描写成土地改革派和反土地改革派的斗争。这五个命题环环相扣,形成很完整的一个逻辑体系。
与此相反,早在1949 年以前就一直有对乡村社会的另一种逻辑。其最典型的代表并不是国民党方面的史学家,而是中国文化本位论者,如梁漱溟先生等人,他们和西方汉学的一些传统结合起来,形成对中国传统社会另一极的看法,笔者称之为“乡村和谐论”。与阶级斗争之说相反,这些学者把传统乡村看成一个非常和谐的、温情脉脉的大家庭。其主要论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句话:“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出乡绅”。据说传统的国家官府只管城里人,乡村社会则依靠习惯法、道德、伦理等“非正式制度”非常和谐地在自我调节。而进行这种调节的主要组织资源,就是被描述为传统之根的家庭-宗族组织。据说宗族是自治的,自治靠什么呢?靠伦理,通常是特指传统血缘共同体-宗族关系中的族缘亲情与辈分等级所维系的人际交往准则。而这种伦理的代表、从而也就是小共同体公共利益的代表,被认为是乡绅。如果说“中国封建论”者心目中的阶级斗争之地在“乡村和谐论”者那里是个充满温情的大家庭,那么乡绅在前者那里被描述为欺贫虐佃的大地产主,在后者那里则是以道德立身、为乡亲请命的读书人。这种作为地方精英、乡村自治代表、民间伦理化身的乡绅,越来越成为解释中国传统农村的关键概念。总之,“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出乡绅”,描绘的是一种玫瑰色的传统乡村。
但这种理论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人真正解释过以往称为“农民战争”的社会爆炸现象何以会发生。假如传统乡村的内部关系真的那么和谐融洽,而外部的专制权力又对它并无影响,那么大规模的、惨烈与残酷程度在人类各民族内战史上绝对是首屈一指的灾难在中国历史上一而再、再而
三、几乎是规律性地、大约每隔两百年就发生一次,这究竟是为什么?
更为古怪的是:这两种在理论形式上最为对立(其逻辑上的不相容性远远超过国共两党农民-土地理论的差异)的解说,在现实政治中的关系却似乎不那么对立。不仅当年以梁漱溟先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主流最终选择了与中共合作,今天这两种说法也同时流行,有时甚至同时出现在同一人、同一部著作中,而似乎并不需要以实证和理论上的争辩来排解二者的逻辑矛盾。然而从学术角度看,上述关于租佃和宗族的理论极有辨证的必要。笔者十年前曾著有《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再认识》一书①,对明清以来关中地区的超低租佃率和自耕农社会进行了分析。该书发表后引起两类反响:一是认为此类特征不仅关中有之,如过去就一直质疑“地主经济”论的美国学者赵冈先生,便在其新著中引述了上述关中数据来为他的中国传统农业非地主经济论作补充证明②。而其他一些地域经济史的研究者也指出当地存在着类似关中那样的特征③。二是认为所谓关中模式只是极特殊的个案,不能说明关中一般,更不能说明中国。如郑磊认为,民国时期关中地区土地分配比较平均、租佃对立不严重是关中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异相”,对“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经济涵义”不构成什么冲击④。此外还有日本学者森田明主张关中在明清之际有所谓土地兼并浪潮,以致导致原有“水利共同体”解体⑤,其说虽在拙著之前,并非针对拙论,但是也有人以此质疑“关中无地主”之说。
其实,笔者在那本拙著中已经指出,所谓“关中模式”的理论意义无非是说,过去许多被认为需要改变的传统弊病(多以约定俗成的贬义词“封建社会”名之,其实只要不拘泥于古义,此词本属无可无不可)本非有赖于租佃制的存在而存在,也未必因租佃制的消失而消失。这并不是说这种传统中不会有租佃制,也不是说租佃制本身没有弊端。只是租佃制并不像以往所说的那么重要,或者用那时的用语,租佃制及其引起的诸问题并非那个时代的“主要矛盾”所在而已。因此,尽管关中的地权分散状态并不像郑磊所说的那样只是民国大饥荒造成的短期偶然现象,明清时期关中也不像森田明所说的那样发生过严重的“土地兼并”。但是,这其实并非问题的关键。笔者当然无意证明关中历史上任何时段都从未有过更高程度的土地集中,更不想证明中国其他地区也和明清以来的关中一般地权分散。清代以至民国的“关中模式”无疑是地权分散的传统自耕农社会的一个特例,“租佃决定论”不能用以解释它。传统中国乡村的其他时段与地域可能比“关中模式”的土地更集中一些,自耕农少一些,租佃率高一些。但因此“租佃决定论”对于它们就能成立吗?笔者对此非常怀疑。
地权不均也未必意味着租佃制发达,即使在存在租佃关系的情况下,租佃关系和我国的传统结构到底是什么关系,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经济史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注意到一个问题,即中国历史上往往是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地方(如华北),租佃关系也非常不发达。如果那里有一些大地产的话,也大都是用雇工经营的,就是说北方多经营地主,南方多租佃地主,这是很早人们就已经看到的现象。如果地域设定,那么时间变量也似乎有类似的函数关系,如江南,明代还有不少经营地主,到清代基本上就没有了。然而,清代的资本主义也好,市场经济也好,无疑比明代要发达得多。总之从地域讲,江南比华北发达,时间上讲,盛清比明发达,但是租佃制则偏向于在较发达的时空中存在。这与所谓租佃制代表“封建自然经济”,而雇佣制代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说法是完全相反的。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到底是雇工经营“先进”还是租佃经营“先进”。现在姑且不管什么“先进”与否,也不管租佃还是雇佣,只从社会矛盾的角度看看上述地权分布状况的可能意义。
我们知道,如果抛开政治上的不公平,仅就经济方面讲,导致人们生存状况相差悬殊的直接原因是消费状况的差异,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也,而这又与收入状况的差异直接相关。土地分配的不均只有转化为收入、消费的不均,才会造成社会不公并加剧社会矛盾。由于消费统计比较困难,因此,如今人们讨论社会公平时主要关注的指标是收入分配的不均,吉尼系数也主要是用来计量收入分配不均度的。如今国际上一般都认为,收入分配的吉尼系数在0。3以下,属于相当平等的社会;0。3-0。5是比较不平等的社会;0。6以上是很不平等的社会。通常认为我国如今的收入分配吉尼系数已经超过0。4,一些有影响的调查,如经济学家赵人伟课题组、社会学家李强课题组都认为早在1994年我国收入分配的吉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45左右。
如果像以“租佃决定论”为基础的“中国封建论”所说的那样,传统中国的不平等主要是租佃关系中的地主与农民的不平等,亦即是地权不均导致地租剥削引起的收入不均与消费不均,甚至如改革前的一种流行说法:地租是封建社会剩余劳动的基本形式,赋税、利息、商业利润等等都是地租的再分配,那么上述中国传统水平的地权分配不均会导致一种怎样的不平等呢?设想一种逻辑上的极端状态:某个超大地主占有社会上的全部土地,其余所有社会成员完全无地并且沦为该地主的纯佃户。这时土地分配的吉尼系数达到1(即逻辑上的极值)。假设这时的地租率为50%(即通常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常态的“对半分租”),那么该地主将占有社会总收入的一半,而其他人共分另一半。不难算得此收入分配的吉尼系数为0。5,只是地权分配不均度的一半。
如果改租佃为雇佣,也会出现类似情况。一般而言,如果收入分配不均并非因政治强权造成,即如果其原因主要是经济上自由的要素交易与资本孳息(如雇佣、租佃、借贷等),那么“生息资本”(所谓生产资料)分布的不均度必然显著高于收入分布的不均度,亦即“财富的不平等远远大于收入的不平等”。道理很简单:一个经济上高度分化的社会可能有大量的无产者,但不可能有大量的无收入者。在农村可能有许多无地农民,但不可能有不吃饭的农民。反过来讲,富民可能垄断资本(或土地),但不可能垄断收入。作为平民他们的“不劳而获”需要通过要素交易(即“土地与劳动的结合”)来实现,这种交易必然带来收入的分散。
因此在富人主要由平民、而不是由权贵组成的英、美等国,20世纪通常收入分配的吉尼系数在0。3-0。4之间,然而其资本分配的吉尼系数就要大得多,往往达到0。8以上③。在今天的其他国家,虽然由于民主化程度低,“权力收入”和来自“统治-服从关系”的收入比重相当高,但是如果仅计算受到此种收入影响较小的乡村平民中的收入分配状况,则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情况。例如据分析,1991年在孟加拉国农村,农民来自乡村的收入分配吉尼系数只有0。28,可是该年该国农村地权分配的吉尼系数达到0。65,几乎高出前数一倍。中国其实也不例外,抽样研究显示:1988年,中国农村农地分配的吉尼系数,未调整土地为0。50,调整过的土地为0。47,但当年乡村收入分配的吉尼系数只有0。34。1995年中国农村分化加剧,这个数值上升到0。42,但是如果只计来自农业的收入,则吉尼系数只有0。24左右。
根据同样的道理,在传统中国,如果只考虑平民中地主与农民的经济关系,那么显然,无论在租佃制还是雇佣制下,地主都不能获得其土地上的全部收获,而佃农或雇工可以全然无地,却不会全然无收获,只有自耕农占有其土地上的全部收获。换言之,地主占有的收入比例小于其占地比例,佃(雇)农占有的收入比例高于其占地比例,只有自耕农的收入比例与占地比例大致相等。这样,收入分配的吉尼系数就会明显小于地权分配的吉尼系数。虽然两者的比值并不固定,但是根据经验,在地租率大致为50%、地权分配吉尼系数为0。3-0。7区间时,因租佃关系引起的收入分配吉尼系数与地权分配吉尼系数的比值约在0。5-0。6左右。
于是在逻辑上不可避免地面临两个推论:
推论1:如果按“租佃决定论”的逻辑,与传统时代0。53左右的土地分配吉尼系数相应的收入分配吉尼系数将只有0。26-0。3上下。如上所述,这在今日社会统计学眼中属于“平等社会”,其平等程度远比今日中国(收入分配吉尼系数超过0。4,甚至可能超过0。5)为高!这样一个桃花源式的“传统社会”怎么会有社会不公?怎么会发生社会危机乃至屡次发生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内战?这将令人难以理解。
推论2:反过来讲,如果这个社会的确存在严重的社会不公,发生过社会危机与社会爆炸,那么这种不公与危机就应当另有原因。这种原因使收入分配的不均可能甚于地权分配的不均,甚至在“均田制”条件下仍会因社会不公引发爆炸性的社会危机。
精选中国农村调查报告 篇7
一、农村体制企业化——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社
企业的有无、规模的大小标志着一个国家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因此, 我们应当从“企业化”的方面来深化农村的改革, 用现代经营方式来推进农业, 用现代经营理念来引领农业。
1.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社是农村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
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经历了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等一系列的制度改革, 对农业经济起到了既发展又阻碍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推行了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发展了家庭经济, 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由于双层经营体制在运行中缺乏利益贴合力, 集体经济组织自动退位, 功能消失,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被削弱, 使农村经济在推行市场农业中显得增长乏力, 更不适应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
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社是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将《宪法》、《土地法》规定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按人均享有、人均占有的“股田制”原则, 股份量化给农民, 并发给农民土地股权证书, 集体和农民还可以将资产入股, 组成村、组农村股份合作社 (或公司) 。这种以行政区域组成的合作社、村合作联社按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 依照“合作社”章程或《公司法》章程组建, 依法登记注册, 成为农村以土地、资产为利益纽带的农民自己的新的集体经济组织。农村股份合作社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创新, 是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原来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本质的不同是注入了土地利益的经济纽带, 注入了股份制的新的生命力, 它的地位和作用是每个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 起着农村母体经济组织的作用。
2.推行农村企业化的体制是完善和巩固双层经营体制的需要。
中央一再强调, 要坚持和完善农村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但事实上,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早已不健全, 一些地方双层经营体制已不复存在, 集体经济组织名存实亡, 普遍被村民委员会代替了。双层经营体制中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服务、经营的职能职责已自动消失, 致使我国农村仍然处于小农经济的传统农业格局。因此, 当前农村急待重新组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推行农村企业化的体制, 并把家庭承包经营与集体经营有机结合起来, 使农村再现“双层经营体制”, 是顺应农民要求提高组织化程度意愿的。
3.推行农村体制企业化是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
没有企业就没有市场经济。农民没有自己的经济组织, 难以参与市场经济。农村市场经济的组织者缺失, 谁来引领农民进入市场。家庭承包初期, 一度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把农民推向市场”, 这种提法经实践检验是不恰当的。殊不知长期以来的传统农业和计划经济体制捆住了农民的手脚, 成了“捆住了不能走”的计划产品生产者, 一下子变成了“放开了不会走”或“放开了不敢走”的小生产者,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 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感到茫然无措。农业经济承受着两种风险:一是自然风险。个体经济的农民在分散的地块上耕作, 无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无法兴修农田水利工程, 更无法抗御一般的自然灾害。二是市场风险。个体经济的农民商品意识差, 产品以自给自足为主, 商品率极低;信息闭塞。
农民组织化水平与农业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程度一样, 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状况的重要标志。凡是现代市场发达国家的农民, 组织化程度是相当高的, 从国内农民协会、合作社为基础的纵向组织到国际间的横向联合经济体, 为本国农民取得了最大的经济效益。当前, 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农业发达国家的状况相比, 还相当低下, 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推行农村体制企业化, 它表明了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的普及率, 必将起到我国农业市场化、现代化的组织和推动作用。
4.推行农村体制企业化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
提高我国农民的组织程度, 是农民进入市场、驾驭市场的需要, 是政府对农民、农村、农业经济活动更为有效管理, 也是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需要。农村的企业与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同为农村的基层组织。农村基层组织担负建设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和推进作用, 三大组织缺一不可, 必须做到各施其能、各尽其责。党支部按党章规定, 领导本地区的工作, 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村民委员会作为群众自治组织, 主要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经营本村、组的经济活动, 同时接受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整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成为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投入的载体和受益者。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动态是政府获取最基层经济状态真实数据的可靠途径, 又是政府指导农业、指导全国经济的科学依据。
5.推行农村体制企业化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需要。
个体经济的农民难以发挥主体作用, 一旦组织起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是巨大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新农村建设, 城乡一体化的要求, 在上级统一规划下, 可以在自己的土地大搞开发建设, 修建农民新居、兴修基础设施、整治标准农田, 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渔和第二、三产业。农民分工分业, 各尽其能, 各尽其才, 按股分红、按资分利、按劳取酬, 多渠道收入, 家家户户安居乐业。形成“土地股份化, 居住城镇化, 农业产业化, 生产企业化, 收入多元化”的经济格局。
由于长期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使农民长期处于社会弱势地位。中国的工人有自己的维权组织。而农民这个占中国人口最多的弱势群体, 多年来没有一个维护自己权益的合法组织。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只管自己村组内的党员、农民, 它们的工作重点多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在市场经济方面, 由于它们不具备法人身份, 难以起到农民代言人和维权组织的作用, 更难以带领农民闯市场。农民有了自己的合作社, 就等于有了发言平台, 有了自己的维权组织。在市场经济中, 不论企业大小, 都是平等的。在合作社内部, 农民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可以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在合作社与其他企业之间, 以平等的地位从事平等的经济活动。对政府的产业政策, 合作社可以通过合法渠道反映;对政府的社会政策, 涉及对农不公、伤农、贱农、限农的方面合作社可以与政府对话, 要求政府废除、终止, 纠正其相应的部分;对任何单位、企业的伤农行为, 合作社可以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由此农民可以在平等的空间里发展自己,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
二、农业生产企业化——按企业方式经营农业
当前的无组织的、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的传统农业是不可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生产企业既然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织者, 那么, 农业深化改革的目标就是组建村、组股份合作社, 对农业进行企业化经营。
1.村组股份合作社充分行使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
农民将属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农民的资产、资金入股组建自己的合作社, 有权充分行使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土地的所有权给了农民, 国家才给了农民一个完整的物权。所有权人可以对所有权的各项权能进行分离, 所有权人并不丧失对该物的所有权。农村“股田制” 的最大特点, 就是它既坚持了土地的公有制, 又对农民土地确权;合作社既有土地所有权, 又有承包经营权, 同时把拥有的所有权、承包经营权进行两权分离, 充分行使自主经营权。合作社通过土地有偿经营承包或转租、转包等经营活动, 获得交换价值的土地资本。由此可以改变过去村组行使承包经营权时, 只能对土地承包、流转作登记造册的管理工作, 而无一分钱收入, 成为空壳社或负债社的状况。合作社将土地资本化后, 可以获得收入, 用于收益分配, 对没有承包土地的股民, 也能获得土地及其股份的分红及收益, 而放心地从事二、三产业工作, 这就是两权分离的优势。
2.农村股份合作社就是推进现代农业的组织者和载体。
据调查, 当前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三等九级”、山丘坝均有, 土地面积大的有2亩左右, 小的仅有分、厘;承包块数一般在10块以上, 多达35块左右。耕作成本高、产出低, 土地资源极其浪费。
把农业与工业比较, 就能看出农业与工业经营方式上的差别。工业社会化大生产, 产品由企业按工艺流程和标准精密化组织生产, 集中经营, 市场化运作, 而农业则是分散的、独立的家庭经营。农业的小生产经营处于无组织、无竞争的粗放管理状态, 工业生产则是处于高度市场调查、严密生产管理、追求最大市场效益状态。生产经营方式的不同, 其结果是天壤之别的。因此, 推进现代农业, 需要具有工业企业一样的组织者和经营管理方式。
农村股份合作社是农村的企业。合作社按照工业企业的管理方式管理农村, 按工业企业的经营方式经营农村。按规划建设自己的家园, 将土地进行整治, 土地大块化建设标准农田, 实行机械化耕作, 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在政府的支持下,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推广应用科学技术, 农牧产品按标准化生产;利用销售网络作市场调查、组织生产、销售产品, 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增加企业和员工收益。随着农村企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将加速推进。
3.尊重合作社主权, 自主选择经营模式。
农村合作社可以统一经营集体的土地、资产, 走村企合一之路。合作社按照规划, 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如调整结构, 抓一村一品, 突出主业, 发展多业。尊重农民意愿, 选择就业。合作社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 象工业生产一样管理农业企业, 按现代农业的内容和要求推进现代农业, 按新农村的内容和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村合作社可以吸纳社外企业的兼并或托管, 走社企合作之路。这时合作社主要是管理自己的集体资产和农民, 组织农民按合作企业的需求从事农牧业生产, 吸收合作企业的合作资金、管理方式和资产收益, 照章组织收益分配。
合作社可以坚持双层经营体制, 走“公司+农户”之路。实行对土地相对集中的有偿竞包, 这样可以满足劳弱户和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意愿, 并保障他们在土地上的合法权益。同时, 更重要的是推行土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承包土地在优先满足本社农民需求前提下, 欢迎外社农民、市民、企业到本社承包土地。合作社按规章制度对承包经营者进行管理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承包经营期间, 承包者可以流转、转租、入股、抵押土地的承包经营权, 但必须征得合作社的同意。合作社对每一个员工都要做到充分就业。对老弱户要安排好他们的工作, 鼓励和安排他们就近务工。对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的员工, 鼓励他们从事二、三产业, 有组织地联系外出务工。合作社在坚持维护农民土地所有权权益的前提下, 因经济发展需要, 可以自行跨行政区域与其它经济组织联合、合作, 组成新的集体经济组织, 走“强强联合”之路。
三、农民身份企业化——把农民培养成现代农业的员工
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是农民现代化的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 教育是基础, 科技是关键, 人才是核心。没有现代化的农民, 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
1.农民身份的改变将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农民离开农村、户籍的改变是农民身份的彻底改变。这里指的农民身份的改变, 是务农的人变成合作社的员工或农业工人。这样就理顺了农民的社会地位和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了, 使农民认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一名员工, 自己是有组织的人了, 员工置身于企业组织中, 不断地接受企业的组织纪律教育, 生产所必须的时间观念、协作观念、质量观念等方面的教育, 接受企业文化的不断熏陶、引领, 会自觉爱护组织, 遵守组织章程纪律, 维护组织的合法权益。员工在组织内享有工作权、选举权、被选举权、监督权、参与决策权、收益分配权等权力和权利, 从而摒弃过去农民身上的不良习气, 变成新型农民。
2.合作社不断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
经济要发展, 人才是核心。合作社要按照本社的经济发展需求, 在员工中培养科技人才。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对员工开展文化知识、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学习与培训, 把员工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熟练技工或企业管理人才, 使合作社既有劳动力资源, 更有劳动力资本。由此, 农民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生力军。
3.合作社要在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加快农民的转移。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农业中的劳动力将大大减少, 合作社在确保农民土地和资产的合法利益下, 鼓励农民脱离农村, 到城乡从事二、三产业。他们脱离农村后, 合作社按章程和国家相关政策给予补偿, 让他们离得放心、离得开心。
四、政府要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推行农村企业化的改革中发挥主导和支持作用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行农村企业化的改革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必然之路, 应当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1.为农村股份合作社 (或公司) 立法, 支持农民组建自己的集体经济组织。国家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法治作用。但还不够充分和完善, 集体经济组织在相关法律中的主体地位、法人资格还没有在任何一部法律中得到确定和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这一法律规定充分体现了农民对土地人人享有、人人占有的内涵, 农民依照此法有权支配自己的物权, 把土地以人均股份占有的形式实行“股田制”, 组建股份合作社, 明确成为双层经营中的坚实的一层, 并且按现代企业制度民主成立、登记注册, 确立法人地位, 理应受到法律保护。因此, 国家应颁布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相关的《农村土地法》和《农村股份合作社 (公司) 法》, 支持和保护农民土地的合法权益, 支持农民依法组建自己的 (母体) 集体经济组织。
2.作为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应大力支持组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 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 要平稳地推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组建好合作社, 政府应高度重视。应先行试点, 再全面推开。政府应在人力物力上支持, 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合作社的开办费。政府要确保把村组的《土地所有权》证书、农民的《承包经营权》证书、农民的《土地股权》证书发到村组和农民手里。在合作社的组建和合作社工作人员的选举中, 要尊重农民意愿, 充分发扬民主。
精选中国农村调查报告 篇8
中银中国精选胜出
东吴嘉禾优势精选和中银中国精选均为混合型基金,于2005年相继成立,时间相差不到一个月。从设立以来的累计净值增长率来看,东吴嘉禾优势精选为143.82%,中银中国精选为206.75%,两者相差62.93%。管理规模方面,东吴嘉禾优势精选为36.53亿元,中银中国精选为19.54亿元。
截至2008年6月19日,东吴嘉禾优势精选最近两年净值增长率为68.30%,在113R混合型基金中排名第59。中银中国精选最近两年净值增长率为105.92%,在113只混合型基金中排名第21。而同类基金最近两年净值增长率平均水平为94.2%。
东吴嘉禾优势精选的股票仓位一直保持在70%以上,择时选股能力不突出,并未能体现精选优势,而且该基金没有进行债券方面的投资。
相反,从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中银中国精选的股票仓位一直在70%以下,并且逐步降低到2008年第一季度的61.54%,配置上以大盘蓝筹为主;行业选择上,坚持适度均衡的一贯原則,相对侧重于煤炭、食品饮料、医药等行业。在震荡市场中,仓位控制和分散投资成为基金抗跌的有效手段,而中银中国精选在这两方面都比较出色,整体上比较成功地把握了市场的波动,显示了该基金资产配置灵活的特点。中银中国精选被晨星评为两年期四星级基金。
孙庆瑞:7年投资研究经验。2007年8月至今任中银中国基金经理,2006年7月至今任中银货币基金经理,2006年10月至2008年4月任中银收益基金经理。
吴域:6年证券投资研究经历。2007年8月至今任中银中国基金经理。
东吴嘉禾优势精选
业绩回顾
东吴嘉禾优势精选成立于2005年2月1日。2008年一季度,该基金净值增长率为23,85%,而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7.39%,落后基准6.46个百分点。
2008年一季度A股市场出现了近年罕见的大幅下跌走势,各板块热点无一幸免。今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宏观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大,而国际市场的大幅振荡、限售股解禁、巨额再融资等负面因素使投资者信心进一步受挫。东吴嘉禾优势精选对市场的调整在仓位上有所准备,然而市场的调整幅度还是超出了预期,基金净值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一定损失,但一季度该基金净值增长仍低于市场的整体跌幅。
前景展望
对于二季度市场投资主线的把握,该基金管理人将以政策为导向,寻找具有成长优势和估值优势的行业和公司作为核心配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并重。
具体投资策略上,它将重点关注以下几条主线的投资机会:第一,受益于政策支持的行业,重点关注医药、电力设备、新能源:第二,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不大,并且能够稳定较快增长的行业,重点关注饮料、商业零售、家电、汽车等:第三,前期受制于政策调控抑制,但近期基本面有望回暖的行业,重点关注地产、银行;第四,具有提价能力的行业,重点关注钢铁、化工、建材、造纸行业等。
中银中国精选
业绩回顾
中银中国精选成立于2005年1月4日。2008年一季度,该基金净值增长率为-20.23%,而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9.71%,落后基准0.52个百分点。
上证指数在2008年一季度跌幅达到34%。首先是农业、化工、医药板块表现较好,而金融地产下跌幅度较大;此后,随着大盘蓝筹股的相对估值越来越有吸引力,大市值蓝筹品种占主流,中小市值股票出现补跌。
2008年一季度,该基金对A股市场保持了较为谨慎的态度,股票资产配置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配置上依旧以大盘蓝筹为主。行业选择上,坚持适度均衡的一贯原则,相对侧重于煤炭、食品饮料、医药等行业。
前景展望
中银中国精选基金管理人长期看好股票市场,但在宏观调控影响未明、次贷危机影响尚未解除、经济走势尚需要继续观察、大小非解禁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尽管觉得二季度可能会有一些反弹,但整体上依然保持谨慎看法。
【精选中国农村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精选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08-22
中国诗词精选08-23
精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10-28
精选关于感动中国的观后感11-18
精选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2-18
观看《中国梦·劳动美》精选观后心得有感12-03
中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精选500字08-12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精选心得体会08-29
三年级语文中国历史故事精选测试题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