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施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的指导意见(共3篇)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施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的指导意见 篇1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实施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的指导意见
银监办发〔2012〕189号
为推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体系,立足“三农”需要,坚持市场导向,兼顾发展差异,积极创新“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帮助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加快实现富民惠农奔小康,现就实施富民惠农创新工程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工作目标
顺应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和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变化,围绕富民惠农目标,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积极创新符合农村经济特点,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提高风险防控水平,持续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需求导向原则。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三农”金融服务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持续提升创新工作的针对性。
(二)因地制宜原则。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兼顾不同主体服务需求的差异性,不断适应“三农”金融服务需求新变化,积极创新易于为百姓理解接受、操作性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三)成本合理原则。坚持市场化原则,紧扣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效开展。加强创新产品服务的成本核算,实行保 本微利,保证业务开展的商业可持续性。
(四)风险可控原则。妥善处理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关系,严格落实风险防范措施,做到制度先行,强化人员培训,有效防范各类风险。
三、工作内容
(一)理念创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将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不断创新和丰富服务“三农”和社区的经营理念。以专业化的经营、特色化的产品、差异化的服务、精细化的管理作为农村金融理念创新的基本原则。
(二)组织创新。按照“流程银行”要求构建以农村金融服务为核心的组织架构,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层级的良好信息沟通和紧密业务协作机制,鼓励通过专业支行或事业部方式,加强对区域支柱行业和特色产业的金融服务。
(三)产品创新。根据农村金融服务对象、行业特点、需求差异,细分客户群体,积极开发符合农村经济特点和农户消费习惯的金融产品。加强融资产品创新,满足不同客户的融资需求,科学运用微贷管理等先进技术,开发多样化有特色的农户、商户贷款产品,积极扩大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覆盖面,探索与银行卡授信相结合的小额信贷产品;创新涉农科技金融产品,切实加大对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信贷支持;立足区域经济特点,围绕地方支柱行业、特色产业及其核心企业、产业集群开发产业链信贷产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开发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信贷产品,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升级;加快结算产品创新,根据农村金融客户的融资特点创新结算产品,开发适合农村客户需要的结算工具,提高农村客户结算效率,降低资金在途成本。
(四)担保方式创新。在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的前提下,创新开办多种担保方式的涉农贷款业务,有效解决担保难问题。扩大抵押担保范围,鼓励法律法规不禁止、产权归属清晰的各类资产作为贷款抵质押物;要因地制宜灵活创新抵押、共同担保、产业链核心企业担保、专业担保机构担保、应收账款质押、商铺承租权质押、自然人保证、信用、联保和互保等贷款担保方式;积极鼓励以政府资金为主体设立的各类担保机构为涉农业务提供融资担保;加强与保险机构合作,探索开展涉农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等业务品种。在全面调查农户信用状况等“软信息”基础上,适当降低担保门槛和抵押贷款比重。
(五)商业模式创新。着力打造适应农村金融服务特点的商业模式,以全面满足“三农”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整合内外部金融服务资源,探索“信贷工厂”、“金融管家”等不同形式,形成完整、高效、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可持续经营的运行系统,实现对农户、商户、农企的标准化、批量化、规模化的营销、服务和管理。
(六)业务流程创新。积极开展流程再造,合理配置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手续,实行限时审批,动态管理授信额度,建立透明高效的信贷流程。探索推行在线审批等方式,对专业化市场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等风险特征类似的客户群体可以探索采用集中授信方式。
(七)服务渠道创新。拓宽授信业务申请渠道,利用通讯、网络、自助终端等科技手段广泛受理客户申请。鼓励有条件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推广农户贷款“一站式”服务,开办自助循环贷款业务。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灵活、便捷的服务方式,逐步扩展服务功能,延伸服务范围。
(八)信用体系建设创新。完善区域信用评价体系,创新农户信息采集方式,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农户经济档案,全面记录农户贷款还款情况,加强各类信用信息的收集管理工作,引导增强农户信用意识,为开展产品服务创新打造良好外部信用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省级联社应成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负责,各相关业务部门参加的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领导小组,组织制订金融创新规划,指导开展相关培训和经验交流,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及时为县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金融创新提供全方位的业务指导以及IT系统等技术支持,研发推广区域性的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由主要负责人牵头负责本机构富民惠农金融创新组织实施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分解、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各项工作的牵头与协办部门。
(二)制度保障。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围绕富民惠农金融服务创新,积极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成熟的业务管理技术和经验,对各业务条线的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和优化。对于新推出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内部管理制度,条件成熟的应制定产品手册。
(三)机制保障。一是创新风险机制。坚持“内控先行、简便有效”原则,采取“人防+技防”方式,创新风险管理技术方法,规避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通过创新担保方式、银保合作等,有效缓释和转移信用风险。二是创新定价机制。要按照收益全面覆盖风险和成本的原则,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及其风险特征,实行灵活的差别定价,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三农”客户,可采取贷款利率优惠方式进行正向激励。三是创新激励机 4 制,建立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专项奖励制度和免责机制,充分激发员工创新潜能。监管部门要从实际效果出发,建立农村金融创新科学评价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支农服务评价和监管评级的重要内容。
(四)人才保障。积极引进、培养创新人才,建立高效实用的营销队伍,在人力资源方面对金融创新工作予以倾斜,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创新体系奠定基础。省级联社要加强对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培训,集中辖内创新人才资源,建立一支熟悉“三农”和现代金融业务的复合型创新专家团队,充分发挥省级联社的金融创新平台作用。
(五)科技保障。要建立先进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开展数据分析与挖掘,细分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要建立健全与内部控制相适应的创新型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保证新业务顺利推广,风险监控及时到位。
二○一二年六月十八日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施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的指导意见 篇2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
银监发〔2008〕82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为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银监会“六项机制”建设要求,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发挥专业化经营优势,根据近年来银行探索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实践经验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第一条 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以下简称专营机构)是根据战略事业部模式建立、主要为小企业提供授信服务的专业化机构。各行设立专营机构可自行命名,但必须含小企业字样(如小企业信贷中心)。此类机构可申请单独颁发金融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第二条 专营机构的业务范围限于《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银监发〔2007〕53号)中所包含的授信业务,即各类贷款、贸易融资、贴现、保理、贷款承诺、保证、信用证、票据承兑等表内外授信和融资业务,以及相关的中间服务业务。 第三条 各银行设立专营机构,应建立独立的风险定价机制。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得小企业信息,特别是现场实地核查和搜集非财务信息,按照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原则,引入专业化定价技术,通过综合测算,在现行利率政策允许范围内实施差别化定价。
第四条 各银行设立专营机构,应建立独立的成本利润核算机制。要根据业务规模和收益,建立以内部转移定价为基础的独立成本利润核算机制,制定专项指标,合理安排各项经营成本,单独核算经营利润。
第五条 各银行设立专营机构,应建立独立高效的信贷审批机制。要在保证贷款质量、控制贷款风险的前提下合理设置审批权限,探索多种审批方式,可对部分授信环节进行合并或同步进行,以优化操作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第六条 各银行设立专营机构,应建立独立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业绩考核要独立于其他银行业务,制定专门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加大资源配置力度,注重经营绩效和风险管理相结合,探索多种激励约束方式。 第七条 各银行设立专营机构,应建立专业化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人才队伍。要把事业心、专业知识、经验和潜力作为选拔人员的主要标准,通过专题培训,推行岗位资格认定和持证上岗制度,提升小企业金融服务人员的业务营销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第八条 各银行设立专营机构,应建立违约信息通报机制。应通过授信后监测手段,及时将小企业违约信息及其关联企业信息录入本行信息管理系统或在内部进行通报;定期向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告;通过银行业协会向银行业金融机构通报,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小企业予以联合制裁或公开披露。
第九条 各银行设立专营机构,应建立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采取与小企业性质、规模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技术,对授信调查、授信审批、贷款发放、风险分类、风险预警、不良资产处置等各个环节的风险进行管控。
第十条 各银行设立专营机构,应根据小企业的特点和实际业务情况设立合理的风险容忍度。同时,建立授信尽职免责制度,在考核整体质量及综合回报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追究或免除有关当事人的相应责任,做到尽职者免责,失职者问责。
第十一条 各银行设立专营机构,应建立单独的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和损失拨备制度,制定专项的不良贷款处置政策,建立合理的快速核销机制,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简化不良贷款核销流程,以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业务人员开展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第十二条 各银行设立专营机构,应注重开发、使用适应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技术,以推动小企业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
第十三条 银监会鼓励各银行参照本指导意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灵活有效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第十四条 各银行应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具体实施办法,并报银监会备案。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施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的指导意见 篇3
(银监办发〔2010〕316号)
各银监局,邮政储蓄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二类支行是我国邮政储蓄管理体制改革的特殊产物。所谓二类支行是指由邮银双方共管,即邮储银行负责业务指导,邮政企业负责具体业务经营并拥有人财物控制权的支行。为深化邮储银行改革,加快理顺二类支行管理体制,提高“三农”服务水平,现就二类支行改革问题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改革目标和原则
(一)总体目标。通过适当迁址、保留和变更为代理营业机构等方式,积极稳妥推进邮储银行二类支行改革,实现邮储银行二类支行与邮政企业之间人财物分开,理顺管理体制,优化网点布局,明确归属关系,划清风险和管理责任。二类支行改革后将基本保持现有同业竞争格局不变,并明显提高“三农”服务水平和覆盖面,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强支行可持续发展后劲。
(二)基本原则。一是理顺管理关系,明确风险责任。按照国务院邮政体制改革方案邮银分开的思路,解决邮储银行与邮政企业人员业务相互交叉、混合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明确管理责任,有效管控风险。二是规范邮银代理关系,统一代理费用结算和支付。邮储银行总行应建立健全代理营业费用支付核算制度,集中核算所有二类支行和代理营业机构的储蓄业务收入,在此基础上统一与邮政集团公司进行结算支付,停止现行由各省、市横向交叉支付结算的方式。三是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向农村地区倾斜。根据“风险可控、成本可算、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改革应重点向县城和农村地区倾斜,向城乡结合部和郊区倾斜,以避免加剧同业竞争。四是全面制定规划,均衡推进实施。二类支行改革应按照审慎原则制定分规划,稳步推进实施。邮储银行总行应当与邮政集团公司协商制订二类支行改革总体规划方案,同时组织和指导一级分行与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公司协商制订分行辖内二类支行改革具体实施方案。
二、改革具体实施意见
针对各地网点不同情形,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用3到5年时间,通过均衡安排,稳步推进二类支行改革和调整。
(一)机构迁址的方式。即通过迁址将部分符合条件的二类支行迁出变更为一类支行(即邮储银行自营网点),营业原址符合监管条件的,经批准可同步增设代理营业机构。
1.基本条件和要求。二类支行迁址和新设代理营业机构应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科学选址,合理布局,不得与现有邮政储蓄网点直接竞争,不得冲击其他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同时应避免“新设即撤”。二类支行迁入新址营业需符合银监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和《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申请材料目录及格式要求》中关于支行开业的条件和要求(拨付营运资金的条件要求除外)。
2.严格控制迁址总量和比例。邮储银行应对全国二类支行迁址实施总量控制。未来3到5年内,全国二类支行迁址数量不得超过现有二类支行总数的3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辖内二类支行迁址的数量原则上应控制在这一比例之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辖内二类支行向县城、城乡结合部、郊区和农村地区迁址的数量不得低于辖内迁址总数的60%。
3.允许适当就近和向下迁址。邮储银行应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优先将县城和乡镇的现有二类支行通过迁址在当地县域内调整为一类支行。通过上述方式,仍未能满足迁址规划和布局要求的,可按照“向下迁址”的原则,允许城市二类支行向辖内城乡结合部、郊区、县城和农村地区迁址。二类支行不得由县域向城市迁址。
4.需要优先迁址的情形。二类支行迁址应优先解决好下列四种情形:一是具备商业可持续发展条件的县域(城区)内,目前尚未设置县支行或尚无一类支行的;二是目前县支行仍为二类支行的;三是已开办小额贷款业务和对公业务的二类支行;四是营业场所严重制约支农业务发展的。
5.对原址营业的处理。二类支行迁址后,可根据金融服务实际需要在营业原址申请设立代理营业机构,并承继原二类支行的储蓄存款余额和营业人员。营业原址设立代理营业机构应符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代理营业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并纳入邮储银行一级分行辖内代理营业机构发展规划之内。原址不再保留营业的,在确保当地金融服务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可将新设代理营业机构指标用于填补同城区或同县域内的金融服务空白和薄弱区域。二类支行迁址前已开办小额贷款业务、对公业务的,该业务应划转至迁址后的一类支行。
(二)“名行实所”的方式。即对外保持二类支行机构名称和储蓄所的服务功能不变,对内比照代理营业机构,参照《暂行办法》进行管理和监管,继续由邮政企业经营并承担相应风险责任。
1.基本要求。按照“名行实所”形式保留的二类支行,应当参照《暂行办法》进行管理和监管,由邮储银行与邮政企业建立全国统一的临时委托代理管理制度,比照代理营业机构管理模式,层层签订临时委托代理协议,明确风险管理责任。
2.下一步改革意见。邮储银行应与邮政企业共同协商,加强对这类支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同时,应通过进一步深化邮储银行改革,理顺管理关系,解决这类支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充分发挥邮储银行网络优势,提高支农服务水平。
(三)变更为代理营业机构的方式。即将部分长期不具备开办小额贷款业务条件,服务仍停留在储蓄所功能的二类支行,变更为代理营业机构。
1.基本条件和要求。邮储银行可对现有二类支行中业务量小,功能单一,人员状况差,管理难度大,长期不具备开办小额贷款业务条件,无法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部分二类支行,调整变更为代理营业机构,并严格按照代理营业机构相关监管办法,建立委托代理关系,实施监督和管理。
2.严格限制调整比例和总量。在3到5年内,邮储银行二类支行调整变更为代理营业机构的数量不得超过现有二类支行总数的1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辖内二类支行调整变更原则上应控制在这一比例之内。
3.需要优先调整的情形。二类支行调整变更为代理营业机构应优先考虑下列四种情形:一是二类支行所在的城区、县城一类支行数量较多,布局已较均衡的;二是二类支行所在的城市社区街道和繁华商业区合理半径内,已设有一类支行或规划中拟迁入一类支行的;三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同一乡镇内已设有一类支行或规划中拟迁入一类支行的;四是当地经济金融条件相当落后,风险隐患突出,长期难以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的二类支行。
4.限制调整的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二类支行不得变更为代理营业机构:一是县域内暂无一类支行,且二类支行数量较少的;二是该二类支行属于覆盖和解决乡镇金融服务空白的;三是列入城市开发区、新区、卫星城和城镇化建设规划范围内的。
三、相关准入程序要求
(一)关于改革方案。二类支行改革总体规划方案由邮储银行总行制订并报银监会核准。在经银监会核准的总体规划方案框架内,由总行或总行授权一级分行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报当地银监局核准,同时抄送银监会。二类支行改革总体规划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内容应包括规划的合理依据、条件标准、数量计划、地区分布、人员配置、内控建设和实施进度等事项。具体实施方案须明确到每一个网点。
(二)关于迁址并在原址设立代理营业机构。为不影响网点正常营业,提高行政许可效率,二类支行拟迁址并在营业原址设立代理营业机构的两项行政许可事项,采取“同步申请,同文批复”的方式,由邮储银行二级分行(含)以上机构依据相关监管规定和经核准的二类支行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同步提出申请,所在地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依据银监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和《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受理、审查验收后,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行政许可决定。考虑到在原址设立的代理营业机构属于存续营业机构,经审查验收合格后,可将新设代理营业机构的筹建与开业审批进行简化与合并,与二类支行迁址同文批复,批准在原址设立代理营业机构并核准开业,领取金融许可证。
(三)关于迁址但原址不保留营业。二类支行拟迁址后原址不再保留营业,并将新设代理营业机构指标用于填补同城区、县城或乡镇内的金融服务空白和薄弱区域的行政许可事项,由邮储银行二级分行(含)以上机构依据相关监管规定和经核准的二类支行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将迁址和新设代理营业机构事项分别提出申请,所在地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分别依据银监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和《暂行办法》有关规定,逐项作出受理、审查和决定。
(四)关于按照“名行实所”方式调整。二类支行拟按照“名行实所”方式调整,依法不列入行政许可。由银监会指导和督促邮储银行与邮政集团公司按照本指导意见,建立全国统一的临时委托代理管理制度,并签订临时委托代理协议。各银监局应指导和督促辖内邮储银行分支机构,依据经核准的二类支行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参照《暂行办法》有关规定,与邮政企业各级管理机构层层签订临时委托代理协议,明确由邮政企业受托经营,承担相应风险和管理责任。
(五)关于变更为代理营业机构。二类支行拟变更为代理营业机构的行政许可事项,由邮储银行二级分行(含)以上机构依据相关监管规定和经核准的二类支行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分批集中提出申请,所在地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依据银监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和《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受理、审查验收后,变更为代理营业机构,并换发金融许可证。
四、具体实施要求
(一)认真组织实施。邮储银行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稳妥实施二类支行改革,积极做好内部沟通解释和正面宣传工作,主动取得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各银监局应认真按照本指导意见要求,做好监督、指导和推动工作,积极做好辖内二类支行改革各项监管工作。
(二)严格审核把关。各银监局应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辖内邮储银行二类支行实际情况,从可持续发展、服务“三农”、风险控制、人员配备、迁址选点、安全措施等方面严把准入关,认真审核辖内二类支行改革涉及的各准入事项,不追求速度,做到成熟一项审批一项。
(三)严控机构总量。鉴于迁址的调整方式将增加相当数量的代理营业机构,各银监局应严格控制邮储银行新设支行和代理营业机构(填补金融服务空白和二类支行迁址需增设的除外),防止邮储银行机构总量过度膨胀,影响当地银行业竞争格局。
(四)加强内部管理。对不纳入这次改革的二类支行和已纳入规划但未实施改革的二类支行,邮储银行应与邮政企业充分沟通协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加大案件治理力度,落实风险责任。对辖内邮储银行案件查处和整改不到位的,银监局应暂停其实施二类支行改革。对已纳入规划但未实施改革的二类支行,除改革前已开办的信贷业务外,不得新开办信贷业务和对公业务。
(五)切实防范风险。邮储银行应加强舆情监测和内部管控,制订应急预案,防止因机构变更和调整引发案件和其他风险。同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同业竞争格局,防止因机构迁址变更引发恶性竞争。各银监局应切实加强邮储银行基层网点监管,继续加大案件排查和治理力度,防范操作风险。
(六)及时总结报告。邮储银行和各银监局应及时总结报送各地改革经验和发现的问题,并在每年第一季度将上二类支行改革实施整体情况报告银监会。改革中出现的重大风险问题应及时报告银监会。
请各银监局将本指导意见及时转发至辖内银监分局。二○一○年十月十五日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施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的指导意见】推荐阅读: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指导意见09-04
银监发(2010)27号银监会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09-07
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当前重点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98号文)08-16
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2009.6.207-30
中国保监会 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 保监发09-25
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办理的通知09-04
关于贯彻落实银监会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