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指导意见(通用9篇)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指导意见 篇1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的意见
银监发〔2008〕15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北京、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
年初以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春耕备耕政策要求,在积极开展抗灾自救的同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信贷资金需求,积极组织信贷资金,加大支农投放力度,为支持恢复农业生产发展,保证主要农副产品供应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受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扬、部分国家采取粮食出口管制等诸多因素影响,国内粮食生产自给自足压力加大,加之南方大部分省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后续影响以及东北、华北等粮食主产区的旱情持续发展,今年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形势十分严峻。3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的支持力度。银监会系统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做好今年农业和粮食生产的金融支持工作,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积极调整信贷投向,确保从紧货币政策下农业和粮食生产的资金供应。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要求,把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作为今年信贷工作重点,积极调整信贷计划,压缩“非农”信贷投放,明显提高农业贷款比重,确保今年农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去年水平。允许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灵活掌握信贷投放进度。对农业贷款投放时间集中、投放量较大、信贷规模较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协调人民银行合理调整规模。对于支农资金不足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主动申请用好支农再贷款额度。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着力加强种养殖业的金融支持,有效增加农户购买种子、化肥、农膜、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信贷资金投放,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确保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有序开展。对信用良好,仅因受灾造成生产困难的农户和农业企业,要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原有贷款可予以合理展期,帮助其尽快恢复生产能力。
二、继续加大支农信贷投放,着力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主力军作用。各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按照《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7〕67号)的要求,大力发展不需要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要结合实际,科学确定小额贷款的额度、利率、期限等要素,着力满足分散农户和农村小企业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要把各类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重点支持对象,促进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入股比例、投资地域、融资渠道实行“三放宽”,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入股,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实力。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上市融资和发行次级债,拓宽资本补充渠道。鼓励实力较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跨区域兼并重组,拓宽支农服务工作面。进一步健全完善结算网络,建立支农资金余缺调剂机制,加快普及贷记卡等支农新业务,增强支农服务功能。
三、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大中型商业银行的支农作用。大中型商业银行要在坚持商业化经营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拓宽在农村金融领域的服务功能,发挥支持和服务“三农”的作用。
大型商业银行现有县域机构网点要保持稳定,原则上不再撤并;建立审批“绿色通道”,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商业可持续原则指导下对县域以下增设具有有效贷款功能的分支机构。加快邮政储蓄银行县域分支机构组建步伐,力争6月底前全面完成。
下放和扩大大中型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各总行要区别不同地区能力、经验和以往业务水平的实际,科学设定其县域分支机构直接审批发放涉农贷款的额度。农业银行要正确处理商业运作与服务“三农”的关系,调整组织与信贷管理方
式,切实发挥商业金融支农服务骨干和支柱作用。邮政储蓄银行要结合县域分支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逐步增加基层网点的业务授权,指导开办小额贷款、消费信贷等业务,加快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进度。
原则上,各商业银行在县域内新增存款在使用上主要向当地倾斜,并以省为单位做好统计。各级银行业监管机构要加强指导,探索建立大中型商业银行支农服务的有效渠道和相应的评价制度,可根据其在县域内新增贷款占新增存款的比例以及有效风险控制状况,对在城市地区增设机构网点以及开办新业务等准入事项实行差别政策。
四、不断拓展政策性业务范围,有效提升政策性银行的支农功能。农业发展银行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支农的骨干和支柱作用,着力加强对商业性金融难以覆盖领域的信贷服务。要尽快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增设网点机构,提高在贫困地区的分支机构覆盖面。按照银监会批准扩大的业务范围,督促指导分支机构在切实做好粮棉油收购融资的基础上,加大对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等各个方面的中长期信贷资金支持。
国家开发银行要结合商业化转型,加大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村基本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等项目的投入。中国进出口银行要积极对非粮食类农产品出口提供信用支持,帮助扩展国际市场。
五、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进度,不断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面。各级银行业监管机构要切实加强对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加快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组建进度。对于第二批已确定的试点机构,上半年要全面完成筹建工作。在认真总结经验和完善政策措施基础上,加快推进试点工作,下半年要适时启动第三批试点,继续引导各类资本到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金融竞争不充分的地区投资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督促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快业务发展,增加“三农”信贷投放。村镇银行新增存款除缴纳准备金、留足备付金外,绝大部分要直接或间接投入“三农”;农村资金互助社信贷投放要全部用于入股社员。
六、大力开展担保保险等机制创新,努力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农村经济特点,扩展抵押担保物的范围,凡法律法规不禁止、产权归属清晰、价值评估合理的各类资产都可允许其作为贷款的抵(质)押物。对应收账款、仓单、林权、渔权等权利抵(质)押方式,要加大推广力度。积极与担保公司开展合作,取消与担保公司合作的资本金起点限制,鼓励担保公司在其代偿能力内对农业贷款提供担保。推行农业龙头企业、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社、财政、担保公司等多方参与的信贷联保模式,积极推广“集中担保,分散使用”和“限额担保,周转使用”等灵活有效的担保方式。
大胆探索信贷与保险有机结合的业务模式。利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网点优势,宣传引导贷款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和信用保证保险。对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实行信贷优惠;对参保信用保证保险的农户和农村企业,在其保险额度内可按照信用贷款进行管理。
各银监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安排好中央政府增加对粮、油、肉生产大县的奖励资金用于贷款贴息;协调地方政府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增加配套贴息资金,扩大贷款贴息范围,提高贴息比例。有条件的地区要争取由地方政府出资组建专业的农业担保机构,建立农业贷款风险基金,为农业贷款提供担保和适度的风险补偿。
七、积极采取有效风险管控措施,切实防范农业信贷风险。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完善信贷管理,强化内控机制,切实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和水平。要认真分析研究当地农业产业特点,准确把握风险控制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风险管理;要坚持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加强贷款质量的评价分析和后续监测,准确识别和计量风险;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定价制度,结合贷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关键因素,实行差别化利率;要严格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标准,准确进行贷款分类,足额提取拨备,有效覆盖潜在风险。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建立〈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银发〔2007〕246号)的有关要求,全面、完整、系统地统计上报涉农贷款投
放情况。今年,银监会将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支农情况进行后评价。
二○○八年四月三日
(请银监局速将此文转发给辖内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
主题词:农村金融支农意见
抄送:中央政策研究室、中财办、中农办,国务院办公厅、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法制办、国研室、发展研究中心、证监会、保监会 内部发送:办公厅、合作部、政策法规部、银行一部、银行二部、银行三部、银行四部、创新监管部(共印140份)
联系人:孙磊联系电话:66279256校对:孙磊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二○○八年四月三日印发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指导意见 篇2
一、充分认识加大投融资政策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 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发展循环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更高要求。《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并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
(二)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建立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又要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需要政府综合运用规划、投资、产业、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措施, 建立一个良性、面向市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和环境,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 有效解决发展循环经济投入不足的问题。各地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建立健全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 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 有关金融机构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时机, 充分考虑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的特点, 稳步有序开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工作, 努力通过加大对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 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
二、充分发挥政府规划、投资、产业和价格政策的引导作用
(一) 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各地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 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 因地制宜, 制定本地区“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应当包括规划目标、适用范围、主要内容、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 并规定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等指标。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地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 放在重要位置, 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要通过编制规划, 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 为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指明方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适时发布地方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
(二) 加大对循环经济投资的支持力度。
各地发展改革委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 要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循环经济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示范产业化项目, 要采用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三) 研究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
各地发展改革委要依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规定, 立足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 认真清理限制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 制订并细化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 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加大循环经济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示范、推广力度,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 研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价格和收费政策。
各地发展改革委 (价格主管部门) 要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鼓励实施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 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 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水平。要合理调整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排污费等收费标准, 鼓励企业实现“零排放”。要通过调整价格和完善收费政策, 引导消费者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 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投入。
三、全面改进和提升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
(一) 明确信贷支持重点。
对由国家、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支持的节能、节水、节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海水淡化和“零”排放等减量化项目, 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的再制造和轮胎翻新等再利用项目, 以及废旧物资、大宗产业废弃物、建筑废弃物、农林废弃物、城市典型废弃物、废水、污泥等资源化利用项目,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 综合考虑信贷风险评估、成本补偿机制和政府扶持政策等因素, 要重点给予信贷支持;对列入国家、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批准的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企业,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给予包括信用贷款在内的多元化信贷支持, 并做好相应的投资咨询、资金清算、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深化延伸对循环经济产业配套服务的支持, 积极支持示范市、县、园区的循环经济基础设施、相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同时, 对生产、进口、销售或者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或产品的企业, 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新增授信支持, 原有的授信要逐步压缩和收回。
(二) 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带来的业务发展机遇, 加强金融创新, 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动态监测、循环授信等具体方式, 积极开发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创新产品。拓宽抵押担保范围, 创新担保方式, 研究推动应收账款、收费权质押以及包括专有知识技术、许可专利及版权在内的无形资产质押等贷款业务。根据本机构的业务规模、授信行业和客户的风险特点, 通过加强人员培训, 引进有关专业人才, 借助第三方评审或外包等方式, 积累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专业知识, 努力提高本机构对涉及“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型企业和项目的授信管理能力。
四、多渠道拓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直接融资途径
(一) 积极通过各类债权融资产品和手段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对于综合经济效益好的国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企业, 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 支持其发行企业 (公司) 债券、可转换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探索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内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债权融资产品的发行提供担保服务。
(二) 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的资本支持作用。
鼓励依法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 (股权投资基金) 投资于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和项目, 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参股或债权等多种方式投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 发挥各级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 引导社会资金设立主要投资于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和项目的创业投资企业, 扶持循环经济创业企业快速发展, 推动循环经济相关技术产业化。
(三) 积极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企业上市融资。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申请境内外上市和再融资。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 鼓励企业将通过股票市场的募集资金积极投向循环经济项目。
五、加大利用国外资金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一) 加大国外贷款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支持。
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循环经济项目申请使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
(二) 支持鼓励循环经济项目申请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CDM) 。
各地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循环经济项目投资主体的辅导, 帮助其熟悉CDM项目基本规则和运作流程, 同时引导一些潜在项目开展CDM合作。选择一些资源循环利用项目, 支持开展相关的方法学研究。
六、加强工作协作, 推动政策有效落实
(一) 建立联动机制。
各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各派出机构, 在政策、法规、规划、技术、项目信息、专家资源、人员培训等方面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主动做好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对接工作。同时要结合发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 将循环经济成效好的企业、项目, 以及资源环境效益差的企业、项目, 告知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各派出机构以及有关金融机构, 供其决策参考。有关金融监管部门要对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推荐的综合效益好的循环经济园区、企业、项目, 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 核准证券发行。
(二) 加强政策指导。
各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要积极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的认定办法或标准, 为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金融监管部门派出机构和有关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同时要根据各地循环经济的发展特点, 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 实现各项政策对循环经济支持的协调配合。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各派出机构要对循环经济金融服务进行跟踪监测, 及时总结、评估, 并加强与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的沟通配合, 建立定期通报制度, 及时反馈信息。
(三) 制定实施意见。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指导意见 篇3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文件
银监发(2010)92号
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权改造的指
导意见
各银监局,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宁夏黄河、深圳农村商业银行:
2003年以来,银监会按照《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国发〔2003〕15号)的要求,大力组织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产权关系和制度安排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股权类型复杂,股权结构不合理,流转机制不建全,严重制约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完善法人治理,转换经营机制等工作的深入推进。按照团中央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要求,为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权改造工作,制定本意见。
一、科学把握股权改造的目标和原则
(一)总体目标:全面取消资格股,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造;稳步提升法人股比例,优化股权结构;有效规范股权管理,健全流转机制,用三到五年时间将农村信用社总体改造为产权关系明晰、股权结构合理、公司治理完善的股份制金融企业,为建立现代金融制度奠定良好基础。
(二)基本原则
1、股份制主导。按照股份制方向,全面改造股权关系,明确资本属性,强化股权约束。
2、市场运作化。按照诚信、自愿、公平、公开要求实施股权转换,建全市场化的股权定价和流转机制,促进股权有序合理流转。
3、实施分类指导。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机构的实际,采取分阶段、差别化的工作措施,确保股权改造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4、维护中小股东权益。在优化股权结构的前提下,完善中小股东利益保护制度,充分发挥中小股东的监督制约作用。
二、认真做好资格股改造工作
(一)资格股改造总体安排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制定股权改造工作方案,加快推进资格股改造工作,在2015年底前取消资格股。今后不再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符合农村商业银行准入条件的农村信用联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应直接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暂不符合条件的,要尽快将资格股转换为投资股,并改制组建股份制的农村信用社。
(二)资格股改造工作方式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进行增资扩股时,不得再新扩资格股。现有资格股应采取以下方式改造为投资股:股东自愿转换股份的,可将执有的资格股全部转换为投资股;股东同意转让股份的,可在资格股转让时转换为投资股;股东不愿转换或转让资格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加强宣传,阐释政策,引导其加快转换。
(三)资格股改造促进机制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专人或机构负责推进股权改造工作,建全股权转换规章制度,实行有利于投资股的制度安排。全额持有投资股的股东在享受本机构提供的服务时应当享有优于资格股的股东权利;股东所持投资股的每一股份享有一个表决权,所持全部资格股只享有一个表决权;投资股的分红比例应高于资格股的分红比例。
(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按照本指导意见明确的要求,在充分征求股东意见的基础上制定股权转换方案,经律师事务所出具法律意见书后,至少应经参加股东(代表)大会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二分之一以上通过,并采取适当方式公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权转换方案应呈报属地监管机构受理、审查并决定,报上级银行业监管机构备案;以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农村信用联社方式实施股权转换的,按照现行审批权限实施行政许可;农村合作银行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具体事项由银监会授权属地银监局审批。
三、着力打造科学规范的股权结构
(一)股权优化总体要求
在保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引导股权向法人股东集中,逐步形成以法人股东为主,具有一定数量主业突出、治理良好、利益独立的主要股东的股权结构。2015年底以前,地(市)及地区机构法人股平均比例应高于50%,县域机构平均比例应高于35%,单家机构一般应有3至5家持股比例5%以上的股东。要全面推行建立股权委托代理制度,防止大股东和内部人控制。
(二)强化增资扩股管理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增资扩股时,要以法人股东为主,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重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涉农企业倾斜。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机构外,不得再增扩新的自然人股东。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股东最低入股起点,新增单一自然人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增资扩股后资本总额的5‰,新增单一法人股东不得低于1%。
(三)积极引导股权有序流转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当确立正向的股权流转方向,促进股权适度向法人集中,重点引导优质法人股收购自然人股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提供股权转让意向信息服务,公布与股权相关的财务信息,制作统一书面股权转让协议格式文本;要对股权转让行为中的股权受让方资格、股权转让后股权结构、股权转让手续和协议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要按规定将大额股权转让报银行业监管机构审批或备案。
(四)规范股东持股行为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有关要求,逐步将职工合计持股比例降至股本总额的20%以下。农村商业银行在公开发行新股后,单个职工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或50万股(两者按照孰低原则确定),职工合计持股比例应降至股本总额的10%以下。要坚持“远离破产,资源充足,长期承诺”的原则,强化股东资质审查,确保股东入股动机合理、治理有效和具备持续的资本补充能力,坚决防止关联股东控制。
四、切实推进股权改造工作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银行业监管机构成立推进股权改造领导小组,督促省联社和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做好工作部署。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各级银行业监管机构要加强政策指导,省联社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各负其责,要密切配合,合力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二)分类实施改造
各银监局要结合辖内机构的经营风险状况和产权改革现状,制定辖内机构整体股权改造工作规划,报银监会备案。对资本充足率在0以上的机构,应采取有效措施,按期完成资格股转换工作;对资不抵债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资格股转换;对确实有困难的机构,应借助兼并重组等方式实施股权改造,并可给予一到两年的宽限期。对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法人股比例难以达到规定要求的机构,可酌情降低法人股最低持股比例要求。
(三)强化监督考核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按季向属地银行业监管机构报告股权改造进展情况。各银行业监管机构要建立按季考核评价机制,对工作进展、质量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并将考核结果与监管评级、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评价,以及市场准入相挂钩。对拖延或阻碍股权改造的,银行业监管机构要约见省联社和机构负责人进行监管谈话,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督促加大股权改造工作力度。各银监局考核评估报告应下季初上报银监会。
(四)平稳推进工作
各级银行业监管机构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做好公开宣传,正确引导
论,努力营造良好的改革
围。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积极完善配套办法,加强工作指导,协调引进优质股东,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严格依法合规操作,注重工作方式方法,注意维护股东合法权益,防止机构简单翻牌和股权强制转换。要对资不抵债机构,分机构制定风险处置预案,坚决避免出现集中退股现象和引发金融风险。
请各银监局将本意见转发至辖内银监分局、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指导意见 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着力缓解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
(一)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切实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金融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等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切实改变经营和服务理念。要把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扩大中小企业信贷投放作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信贷经营业务的重要战略,确保小企业信贷投放的增速要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要高于上年。
(二)改造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确保符合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获得方便、快捷的信贷服务。各金融机构要对中小企业设立独立的审批和信贷准入标准,压缩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流程,切实提升贷款审批效率。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为中小企业开办一站式金融服务。积极推广灵活高效的贷款审批模式。研究推动小企业贷款网络在线审批,建立审批信息网络共享平台。
(三)坚持有保有压、明确支持重点,积极推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优先满足中小企业符合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兴业态项目资金需求,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品、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拳头产品中小企业的支持,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严格控制过剩产能和“两高一资”行业贷款,鼓励对纳入环境保护、节能节水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投资项目的支持,促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东部地区先进中小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联营等多种形式,加强与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合作,有序实现产业转移。加快推动发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以及其他就业吸纳能力强、市场需求大的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
(四)实施小企业金融服务差异化监管。银监会派出机构要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审慎的小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细则,实行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不断提高监管技术和监管有效性。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要进一步落实小企业金融服务“四单”原则,既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构建专业化的经营与考核体系。各金融机构要增强风险管理意识,针对小企业客户风险状况,制定风险管理业务规则,培养熟悉小企业业务的风险管理经理,逐步建立与小企业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完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对小企业授信工作的相关规定,制定小企业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机制,切实做到尽职者免责,失职者问责。
(五)推动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创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推动动产、知识产权、股权、林权、保函、出口退税池等质押贷款业务,发展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供应链融资等金融产品。探索开展依托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等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信贷模式创新。加大电子银行业务宣传,引导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电子商业汇票在中小企业客户中的使用率。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开展同业合作,稳步发展贷款转让业务,合理调剂信贷资源,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
二、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
(六)提高大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继续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大型银行在已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基础上,要进一步向下延伸服务网点,切实做到单独统计和调控,完善评审机制,使专营机构充分发挥作用,实现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金融业务的针对性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快改造机构网点,完善小额贷款功能,创新信贷产品,提升对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重点客户的金融服务。
(七)积极发挥中小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小商业银行要准确把握“立足地方、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支持中小企业、私人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作为工作重点,努力打造自身“服务中小企业”品牌。充分发挥中小商业银行的地缘优势,挖掘企业信用信息,为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创造良好环境。建立稳定的信贷员队伍,以适应中小企业特点为标准,探索提供延伸服务,较好满足中小企业的特殊金融服务需求。取消符合条件的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准入数量限制,鼓励其优先到西部和东北地区等金融机构较少、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八)推动服务县域中小企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稳步发展。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到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开设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坚持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防范和规范发展并重,支持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大中型商业银行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批发资金业务,但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可获得融资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
三、拓宽符合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九)完善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机制,发挥资本市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积极作用。鼓励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等设立创业投资企业,逐步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创业资本筹集机制和市场化的创业资本运作机制,完善创业投资退出机制,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加大中小企业上市前期辅导培育力度,支持自主创新和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发行上市。积极发展中小板市场,加快发展创业板市场,努力扩大中小企业上市规模。建立和完善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再融资及并购制度,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积极推进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适时将试点扩大到其他具备条件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完善监管和交易制度,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十)逐步扩大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积极推进完善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的试点工作,适当简化审批手续,对中小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实行绿色通道。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中小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鼓励中介机构适当降低收费,减轻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负担。培育银行间债券市场合格投资者,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风险控制、信用增进等相关配套机制,为优质中小企业在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阶段提供信用增进服务。
(十一)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扎实推进扩大商业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试点工作。支持金融租赁公司按照“商业持续”原则,开展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创新。完善融资租赁公示登记系统,加强融资租赁公示系统宣传,提高租赁物登记公信力和取回效率,为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对融资租赁业务的指导监督,促进融资租赁行业规范化,管理统一化,合同统一化,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保证融资租赁有序、规范发展。
四、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增强体系
(十二)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日常监管。督促融资性担保公司依法合规审慎经营,严格控制风险集中度和关联方担保。指导融资性担保公司加强资本金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将担保机构经营情况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实施统一管理。推动地方政府建立各类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融资担保基金、非营利性小企业再担保公司、贷款奖励基金,合理分担小企业贷款风险。贯彻落实担保行业各项法规,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尽快形成以出资人自我约束为监管基础,以地方政府部门为监管主体,全国统一规范运营的担保体系,提高融资性担保公司资金使用效率。
(十三)完善创新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保险产品。继续推动科技保险发展,为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提供创新创业风险保障。积极发展信用保险和短期抵押贷款保证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保险产品。科学合理地厘定针对中小企业的保险费率,提高保险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保险服务的积极性。继续落实对中小商贸企业投保国内贸易信用险给予保费补助政策。
(十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宣传,增强中小企业信用意识。多渠道采集中小企业信息,扩大、丰富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信息,结合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高对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服务水平。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发挥信用担保、信用评级和信用调查等信用中介的作用,增进中小企业信用。开展信用培植、延伸金融服务,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机会。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
(十五)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创造良好生态环境。鼓励举办多种银企对接活动,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和支持中小企业健全企业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生产经营信息的透明度,有效减少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增强中小企业市场融资能力。建立合作平台,发挥行业协会、民间商会、工商联等在银企对接中的桥梁作用,争取在信息搜集、客户筛选、风险防范等方面取得成效。
五、多举措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十六)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加大优惠出口信贷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在跨境贸易试点地区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鼓励金融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帮助中小企业降低成本,拓展业务。
(十七)改进中小企业外汇管理,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减少中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借用外债政策方面的差别,允许有借款能力和资金需求的各类中资企业对外借款以满足其境外资金需求。支持中小企业购汇对外投资。
六、加强部门协作和监测评估机制建设
(十八)各级金融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督促和指导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在政策规划、机构建设、人员培训、宣传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建立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定期通报制度。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将中小企业贷款纳入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内容,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设立单独的考核指标,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并上报人民银行总行,督促金融机构提高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要加强中小企业信贷统计监测与分析,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大中小型企业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和国家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切实提高数据报送质量,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贷款统计制度。
请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会同所在省(区、市)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将本意见联合转发至辖区内金融机构,并协调做好本意见的贯彻实施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 银监会
证 监 会 保 监 会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指导意见 篇5
(银监发[2013]10号,自2013年4月9日起实施)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2013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遵循“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总体原则,以控制总量、优化结构、隔离风险、明晰职责为重点,继续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简称“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控。现就2013年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严格把握定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出资设立并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的机关、事业、企业三类法人。
(二)完善“名单制”管理。各银行要继续完善融资平台“名单制”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更新客户信息,并按季报送监管机构。
(三)动态调整风险定性。各银行要继续按照融资平台自身现金流覆盖债务本息的情况,将融资平台分为“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无覆盖”。“全覆盖”是指借款人自有现金流量占其全部应还债务本息的比例为100%(含)以上;“基本覆盖”是指借款人自有现金流占其全部应还债务本息的比例为70%(含)至100%之间;“半覆盖”是指借款人自有现金流占其全部应还债务本息的比例为30%(含)至70%之间;“无覆盖”是指借款人自有现金流占其全部应还债务本息的比例为30%以下。各银行应审慎合理测算融资平台自身现金流,并对分类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及时报牵头行汇总形成一致性意见,并按季上报监管机构。
(四)坚持退出分类制度。各银行要继续将融资平台划分为“仍按平台管理类”和“退出为一般公司类”(以下简称“退出类”。如无特殊说明,本指导意见所称融资平台均含这两类),加强对两类融资平台的统一监测和分类管理。
“退出类”,是指经核查评估和整改后,已具备商业化贷款条件,自身具有充足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能够全额偿还贷款本息,整体转化为一般公司类客户管理的融资平台。
凡不符合退出条件以及未完成退出流程的融资平台,均作为“仍按平台管理类”管理。
二、化解到期
(五)制订到期还款方案。对于今年到期的融资平台贷款,各银行要与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制定详细的还款方案,逐笔明确还款日期、还款金额和偿债资金来源,并于5月30日前报各银监局和各银行总行。
(六)密切监测到期贷款风险。各银行、各银监局要共同对今年到期的融资平台贷款逐笔建立统计监测制度,逐月统计到期金额和偿债资金来源。各银监局要汇总辖内融资平台贷款偿还情况,按季进行风险分析。对于不能按方案落实资金来源、未能按期偿还到期贷款或存在以贷还贷问题的,各银行要立即向监管机构报告,并及时与地方政府进行沟通,采取措施及时处置,避免出现重大违约事件。
三、控制总量
(七)控制平台贷款总量。按照“保在建、压重建、控新建”的基本要求,继续坚持总量控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不得新增融资平台贷款规模。
四、优化结构
(八)实施平台层级差异化管理。新增贷款应主要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融资平台、保障性住房和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合理融资需求。对于现金流覆盖率低于100%或资产负债率高于80%的融资平台,各银行要确保其贷款占本行全部平台贷款的比例不高于上年水平,并采取措施逐步减少贷款发放,加大贷款清收力度。
五、严控新增
(九)严格新发放平台贷款条件。融资平台新发放贷款必须满足六个前提条件:一是现金流全覆盖;二是抵押担保符合现行规定,不存在地方政府及所属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直接或间接担保,且存量贷款已在抵押担保、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整改合格;三是融资平台存量贷款中需要财政偿还的部分已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并已落实预算资金来源;四是借款人为本地融资平台;五是资产负债率低于80%;六是符合《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2]463号)文件有关要求。
(十)控制平台贷款投向。对于“仍按平台管理类”,新发放贷款的投向主要为五个方面:一是符合《公路法》的收费公路项目;二是国务院审批或核准通过且资本金到位的重大项目;三是符合《关于加强土地
备与融资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62号)要求,已列入国土资源部名录的土地储备机构的土地储备贷款;四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五是工程进度达到60%以上,且现金流测算达到全覆盖的在建项目。
农业发展银行的平台贷款投向还包括符合中央政策的农田水利类项目。
(十一)强化贷款审批制度。各银行应按照“统一授信、总量控制、逐笔审批、监督支付”的原则,加强总行对“仍按平台管理类”贷款的集中审批和管理,对于新增贷款,由总行统一授信和审批,加强支付监督,防止贷款挪用。
六、缓释存量
(十二)持续推进存量平台贷款整改。各银行要加强抵押担保整改,严格执行《担保法》、《物权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及时落实和追加合法、有效、足值的抵质押品。要加强贷款合同整改,根据项目预期现金流情况和实际建设期、达产期及运营期,限期整改贷款合同中的整借整还和期限过长问题。对于整借整还的中长期贷款,原则上按照等额分摊的方式,每年至少两次偿还本金,利随本清。要加强贷款条件整改,全面核实存量平台贷款的合同条款和信贷条件,采取措施限期整改借款人资质不健全、项目资本金不达标、审批文件和手续不合法不齐全等问题。
(十三)分类缓释存量贷款风险。各银行应根据融资平台现金流能否达到全覆盖、项目建设进度等情况,采取“及时收贷、收回再贷、据实定贷、引资还贷、只收不贷”的方式,逐步缓释存量平台贷款风险。
“及时收贷”是指对于融资平台现金流全覆盖、已经完工达产且形成现金流收入的项目,要封闭现金流,对回笼款进行专户管理,按照原来的约定及时清收贷款。
“收回再贷”是指对于融资平台现金流全覆盖、已建成但还没有产生足够现金流偿还贷款本息(没有经济建成)的项目,可以在原有贷款额度内进行再融资。
“据实定贷”是指对于融资平台现金流全覆盖、已经确定工期但因有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不能如期完工,但贷款已经到期的项目,要一次性修改贷款合同,根据实际工期重新确定贷款期限。
“引资还贷”是指对于融资平台现金流不能够全覆盖,能够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的项目,在现有贷款余额不增加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引入新投资者、项目出售等方式,引进资金用于还贷。
“只收不贷”是指对于融资平台现金流不能够全覆盖,不宜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的项目,银行只能只收不贷,并要求地方政府将偿债资金纳入预算,明确偿债资金来源。
(十四)严格把握实施条件。各银行要严格执行融资平台存量贷款风险缓释的各项要求。实施“收回再贷”和“据实定贷”的,借款人必须满足抵押担保、还款方式等方面整改合格的前提条件,必须经各银行总行审批同意,并及时向属地监管机构备案。
七、隔离风险
(十五)建立全口径融资平台负债统计制度。各银行和各级监管机构均要建立包括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计划、理财产品等在内的全口径融资平台负债统计制度。各银行要统筹考虑融资平台总负债规模与其偿债能力的匹配程度,加强对融资平台的全面风险管理。
(十六)审慎持有融资平台债券。各银行应将购买持有融资平台发行债券的审批权限上收至总行,并参照新增融资平台贷款条件,制定相应的融资平台债券管理制度,实行总行统一授信、全口径监控和逐笔审批。各银行不得为融资平台发行债券提供担保。
(十七)防范融资平台变相融资。继续严格执行“名单制”管理制度,符合国发[2010]19号、财预[2010]412号及财预[2012]463号文件规定继续保留和新设的融资平台,必须纳入“名单制”进行统计。各银行不得对未纳入“名单制”管理的融资平台发放任何形式由财政性资金承担直接或间接还款责任的贷款。
八、审慎退出
(十八)严格平台退出条件。融资平台退出需满足五个条件:一是符合现代公司治理要求,属于按照商业化原则运作的企业法人;二是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下,财务报告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三是各债权银行对融资平台的风险定性均为全覆盖;四是存量贷款中需要财政偿还的部分已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并已落实预算资金来源,且存量贷款的抵押担保、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已整改合格;五是诚信经营,无违约记录,可持续独立发展。
(十九)严格平台退出程序。融资平台退出继续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是牵头行发起。由牵头行发起,各债权银行认真审核并形成一致性退出意见。二是各总行审批。各债权银行分支机构将融资平台退出申请报各总行审核批准。三是三方签字。各债权银行获总行退出审批通过后,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平台公司进行沟通协商并由三方签字确认。四是退出承诺。在三方签字的同时,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明确承诺不再为“退出类”平台新增贷款提供任何担保;各银行应明确承诺按审慎信贷原则进行贷款管理,并独立承担新增贷款风险。五是监管备案。牵头行将有关资料收集完整后向融资平台属地监管机构报备,监管机构在融资平台报表中标示退出。平台退出时间以三方签字时间为准。
(二十)严格平台退后管理。“退出类”新增贷款应严格遵循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和一般公司贷款条件,实行“谁贷款,谁承担风险”的责任追究机制。各银行总行应于2013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前对已实施退出的融资平台的合规性和风险性进行检查,对于五项指标低于本指导意见有关退出条件监管要求、违背退出程序和贷款承诺的,应及时向融资平台属地监管机构反馈并重新纳入平台管理。各银行不得向“退出类”平台发放保障性住房和其他公益性项目贷款。
九、明晰职责
(二十一)明确各方职责。各银行作为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控的第一责任人,要自主判定融资平台贷款是否存有风险,并应建立融资平台贷款风险问责机制。出现问题的,要严格按照规定追究责任。监管机构负责风险监管政策的制定,指导银行实施,并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及时发现银行在融资平台贷款经营活动中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
(二十二)实施现场检查。各银监局要结合2013年现场检查计划,按照属地原则对平台贷款开展现场检查,上下半年各进行一次,由各银监局、银监分局分别组织实施。其中,上半年检查重点为2012年末“退出类”平台贷款余额最大的一户,下半年检查重点为2013年上半年“仍按平台管理类”新增贷款最多的一户。检查对象原则上不与2011年、2012年重复。现场检查报告由各银监局收集汇总后,分别于2013年7月31日和2014年1月31日前报送银监会。银监会于年中开展一次针对“退出类”平台合规性的检查(形式为现场检查或抽查),重点检查已退出平台是否存在突破本指导意见有关退出条件要求以及违反退出程序的情形,一经发现,将直接重新纳入“仍按平台类管理”,并严格处理银行的相关责任人。
(二十三)加强问责机制。对于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中发现的违规问题,要严肃追究银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采取监管通报、约见高级管理人员、暂停所有市场准入等监管措施。
请各银行将本指导意见尽快传达至本系统各级分支机构,并结合本行实际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及管理办法。各银监局要向地方政府做好政策汇报和解释工作。如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请及时向银监会报告。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指导意见 篇6
业务合作的通知》
(银监发〔2011〕17号)
:
一、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加强银担合作的意义,要按《通知》要求,在风险可控、遵循市场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融资性担保机构业务合作,并借助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增信作用,拓展业务领域,控制业务风险,尤其是在小企业贷款、“三农”贷款、民生项目贷款等方面深化合作,形成银行和担保机构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通知》要求,自2011年3月31日起,应将融资性担保机构持有经营许可证作为开展合作的一个必要条件,并根据担保机构公司治理、风险管控、依法合规经营情况以及资本、信用、经营业绩等实际情况确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三、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落实担保贷款管理制度,认真做好贷款“三查”,加强贷后跟踪管理。同时应与担保机构联手对借款企业进行风险控制,防止被担保人随意逃废债务和转移风险。银行机构应建立违规担保机构“黑名单”制度,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降低银行机构与担保机构的合作风险。
四、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各银监分局要认真做好融资性担保贷款统计报表的填制和报送工作。要按照我局《关于转发<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融资性担保贷款统计和有关资料转送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川银监发〔2010〕246号)要求,于每年2月15日前及7月15日前通过四川银监局专网或腾讯通RTX将本机构和本辖内融资性担保贷款统计报表(半年报)发送至四川银监局现场检查六处,同时要对所填报统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五、各银监分局要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充分了解辖内融资性担保行业及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经营发展情况、风险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严密监控担保贷款风险,并将相关情况及时通报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并抄送当地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辖内银担合作的健康稳定发展。
六、全省融资性担保公司备案初审及申报工作将于2011年3月底前完成。各银监分局及成都各县(区、市)监管办事处要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了解和掌握当地融资性担保公司规范整顿进程。要按照《关于做好银担合作中银行债权维护有关工作的通知》(川银监办发〔2010〕239号)文件要求,密切关注规范整顿中银担合作中银行金融债权维护问题,及时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提示,对发现的紧急情况和有关问题应及时报告省局。请各银监分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
特此通知。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指导意见 篇7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文件
银监办发„2011‟409号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12年元旦、春节
期间银行业金融服务等工作的通知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银行,中诚信托公司、中央结算公司:
2012年元旦、春节即将到来,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2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办发电„2011‟22号)精神,为切实做好“两节”期间银行业金融服务、信访稳定、安全保卫、政务值班、舆情监测等各项工作,确保度过一个安全、祥和、欢乐的节日,现就做好节日期间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统筹安排好银行业金融服务工作
元旦、春节是我国传统佳节,是居民消费和出行的高峰期,群众对银行网点、银行卡等金融服务需求旺盛,各银行要充分认识做好假期金融服务的重要意义,积极组织、统筹安排,为广大
金融消费者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树立良好的社会和品牌形象。
一是合理安排节日期间网点营业时间。各银行要统筹调配资源,保证足够数量和服务覆盖半径的网点营业,以方便群众办理业务。可采取轮休方式,根据地区特点、居民集中程度适当调整营业时间,满足公众需求;休业网点应提前发布告示,明确标注附近开门营业网点的交通图、服务时间、服务业务种类等相关信息。
二是提高电子银行服务水平。各银行要保证自助设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渠道畅通,同时做好风险监控、安全保卫和处理咨询、投诉的工作,增强银行系统抗攻击、防病毒能力,为电子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全面保障。
三是加强各银行营业网点之间的协调配合。各银监局要发挥统筹协调和督导检查的作用,可协调各家银行统筹安排节日期间营业网点的覆盖范围,既保证方便群众,又提高营业网点利用率。银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作为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确保节日期间银行业金融服务质量。
二、切实做好信访维稳和应急管理工作
一是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信访工作。坚持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定期下访,继续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和部门维稳工作责任制。各单位要抓紧组织力量,开展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发现的隐患要登记造册,落实
责任,及时化解,努力把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防止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发生。
二是认真做好服务投诉接待工作。节日期间要安排得力干部值班接访,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上访有人接待、问题有人处理,切实做到及时就地接谈,防止出现不接待或在接待中敷衍、乱许愿的情况,努力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化解服务投诉。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并按有关要求限期解决群众上访反映的问题,避免矛盾激化。
三是做好节日金融服务应急预案。各银行要制定并熟练掌握节日金融服务的应急预案,特别是针对自助设备故障、系统故障等情况的应急预案。
三、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和保卫工作
一是提高安全意识、落实安保责任。各单位要在“两节”之前完成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认真做好防盗抢、防火险工作,强化公车管理,确保安全。各银行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点营业场所、自助营业场所、网上银行等区域的监控和安全管理。
二是提醒员工注意安全。各单位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醒员工注意出行安全,避免发生交通意外事故,防止出现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四、严格执行节日期间政务值班制度
一是严格执行节日期间的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各单位必须安排专人昼夜值班,领导干部在岗带班,及时处理相关事务和业
务,并认真组织本系统各级机构的值班和领导带班工作。所有值班人员要始终坚守岗位,严禁擅离职守;同时应熟知值班各项要求,熟练掌握值班事项处理流程和常用设备的使用,确保值班事项及时处理。各银监局要提前安排好值班工作,并将春节期间值班安排和主要负责人离开辖区的情况报告银监会办公厅值班室。
二是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各单位要制定具体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实施方案并加强督促检查,明确责任。遇有紧急、重要事项或重大突发事件,要立即请示报告,及时妥善处置。
三是加强值班设施维护。各单位要在节前对值班电话、传真机等常用设施进行检查,排除故障隐患,确保正常运行。
五、认真做好慰问工作,严禁各种奢侈浪费行为
一是认真做好对重点优抚对象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及离退休干部的优抚慰问工作。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走访慰问和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二是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带头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严格执行中央有关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严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访、相互送礼、相互宴请等拜年活动,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游山玩水、出国(境)旅游和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严禁收受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和个人的礼品、礼金、干股、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严禁利用婚丧嫁娶等收敛钱财。要严肃财经制度和经济工作纪律,严禁以各种名义年终突击花钱和滥发津贴、补贴、奖
金和实物,严格控制年终各种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减少各种茶话会、联欢会和节庆剪彩。
六、认真开展舆情监测、应对、引导工作
各单位要建立舆情监测值班制度。要密切关注可能影响银行业稳定、监管机构及银行业形象的有害信息。对于影响银行业稳定、监管机构和银行业形象的不实报道,要及时回应、澄清。对于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影响银行业和社会稳定的有害舆情和潜在风险,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及时转发至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本通知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银监会节日期间昼夜值班电话010-66299062,传真010-66299063。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指导意见 篇8
知
编者按:2007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即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本刊将文件内容刊登,供广大读者学习。
2007年7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实施能繁母猪补贴,启动母猪政策性保险,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给予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建立健全生猪疫病防控体系等。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养猪业的积极性,生猪生产正在逐步恢复,生猪存栏上升,母猪补栏增加,规模养猪发展加快,猪肉市场货源充足。
但是,目前生猪生产仍存在生产成本较高、养殖比较效益下降、部分养殖户贷款难、防疫任务艰巨、环保压力大等问题,少数地区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不到位,扶持资金使用不透明、不合规,对生猪生产的恢复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近一段时期特别是2007年10月下旬以来。猪肉价格出现反弹回升并持续高位运行,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发展,建立和完善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机制,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大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支持力度
抓好能繁母猪生产是保持生猪生产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稳定现行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标准,在本对养殖户(场)饲养的能繁母猪每头补贴50元的基础上,下一(2008年7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每头补贴增加到100元。
二、继续推进能繁母猪保险
坚持实施能繁母猪保险政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保险政策和办法。现阶段要保持政策稳定,对母猪保险实行单独核算,保额、保费和政府补助标准暂不调整。各有关保险公司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扩大保险覆盖面,力争能繁母猪“应保尽保”。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及时将财政配套保险补助资金落实到位。
三、继续扶持生猪规模养殖
规模养殖是生猪生产发展的趋势。2008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25亿元资金扶持一批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场(小区)基础设施特别是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的安排要考虑发展生猪生产的因素,在资金分配上向生猪养殖重点地区倾斜。
四、继续实行生猪良种补贴政策
2008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资金,对生猪良种场建设和开展人工授精所需的良种猪精液给予补贴,推进生猪品种改良。农业和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做好补贴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五、继续对生猪调出大县给予奖励
2008年,国家继续实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要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对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办法,建立动态监测制度。确保把资金管好用好,切实发挥奖励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六、切实抓好生猪防疫工作
继续抓好生猪强制免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的防控工作,安排好疫苗的生产、调拨和供应,满足防疫需要。进一步完善生猪防疫扑杀政策。为解决母猪因疫病扑杀与意外死亡补偿标准不一致的问题。从2008年开始。对已投保的能繁母猪,因发生疫病需要扑杀的,除由财政按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予补助外,与保额之间的差额部分由保险公司予以赔付。各地要加强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并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七、严格控制饲料价格上涨
有关部门要抓紧做好中央储备玉米对销区的调运和拍卖工作,控制饲料价格上涨,降低生猪生产成本。
八、继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和改进对发展生猪生产的金融服务,加大生猪产业链各环节信贷资金的投放力度,切实解决贷款难问题。要不断创新抵押担保方式,积极探索支农信贷的有效方式。
九、继续落实规格化畜禽养殖用地政策
各地区要进一步明确促进规模化养殖用地的政策,提高工作效率,切实解决发展规模化养殖用地需要,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所需用地按农用地管理。
十、加强市场调节和监管工作
各地区要加强猪肉等“菜篮子”商品的货源组织、采购和投放工作,完善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切实保障主要副食品供应不断档、不脱销。尤其要做好2008年元旦、春节“两节”期间的猪肉供应工作。猪肉主销区省、直辖市及沿海大中城市要继续做好地方储备的充实工作。进一步健全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猪肉储备制度,完善储备调节功能。工商、质检、物价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猪肉市场监管的各项制度措施,严厉查处各类违法经营、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防止注水肉、病死肉等不合格猪肉进入市场。加强猪肉产销区衔接工作,健全应急调运机制,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降低生猪运输成本。
十一、妥善安排好低收入群体和大中专院校学生的生活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抓紧落实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失业保险金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和给予高校学生食堂补贴等政策措施,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根据当地物价变动情况,再适当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保证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十二、建立分健全生猪生产预警监测体系和信息报送与发布机制
抓紧研究建立生猪生产预警监测体系,加强部门信息沟通。整合信息资源,建立统一、高效、权威、准确、反应迅速的信息报送与发布机制。及时提供准确、全面、客观的生猪生产、市场供应和价格信息。
十三、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指导意见 篇9
《意见》适应当前农村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重点在以下方面对现行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相关制度作了调整和完善。在贷款主体上,将发放农村小额贷款的机构拓展到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借款主体上,将小额贷款发放对象拓展到农村传统种养户、多种经营户、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村各类微小企业。在贷款用途上,支持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流通等各个环节,农民简单日常消费和购置高档耐用消费品、建房或购房、治病、子女上学等所有消费领域,农民本土生产、农民外出务工、自主创业、职业技术培训等创业领域。在贷款额度上,发达地区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可提高到10-30万元,欠发达地区可提高到1-5万元,其他地区在此范围内视情况而定;联保贷款额度可在信用贷款额度基础上适度提高;对个别生产规模大、经营效益佳、信用记录好、资金需求量大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贷款额度可再适当调高。在贷款期限上,根据农业季节特点、生产项目的不同周期和贷款用途以及借款人综合还款能力等合理确定,允许用于传统农业生产的小额贷款跨使用;对温室种养、林果种植、茶园改造、特种水产(畜)养殖等生产经营周期较长的贷款,期限可延长至3年。在贷款利率上,应在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综合考虑借款人信用等级、贷款金额、贷款期限、风险水平、资本回报要求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在浮动区间内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在贷款手续上,尽量简化农村小额贷款手续,增加贷款申请受理的渠道,缩短贷款审查时间;全面推广使用贷款证,对已获得贷款证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凭贷款证和有效身份证件即可办理贷款手续;把农户贷款与银行卡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条件逐步把借记卡升级为贷记卡,在授信额度内实行“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环放贷”,提高贷款便利程度。同时,《意见》还要求,要进一步改进小额贷款服务方式,加强贷款营销,坚决改变等客上门的做法;要动态管理客户授信,对客户资信状况和信用额度实行按年考核、动态管理;要积极培育农村信用文化,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规范和完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信用档案,推广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制度;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推行农村小额贷款与客户经理激励制度,以促进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农村小额贷款在缓解农民贷款难、支持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作用。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指导意见】推荐阅读: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施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的指导意见08-03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处置三项制度的通知201012-08
银监发(2010)27号银监会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09-07
中国保监会 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 保监发09-25
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办理的通知09-04
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当前重点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98号文)08-16
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2009.6.207-30
关于贯彻落实银监会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