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发布小额贷款(共10篇)
银监会发布小额贷款 篇1
《意见》适应当前农村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重点在以下方面对现行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相关制度作了调整和完善。在贷款主体上,将发放农村小额贷款的机构拓展到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借款主体上,将小额贷款发放对象拓展到农村传统种养户、多种经营户、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村各类微小企业。在贷款用途上,支持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流通等各个环节,农民简单日常消费和购置高档耐用消费品、建房或购房、治病、子女上学等所有消费领域,农民本土生产、农民外出务工、自主创业、职业技术培训等创业领域。在贷款额度上,发达地区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可提高到10-30万元,欠发达地区可提高到1-5万元,其他地区在此范围内视情况而定;联保贷款额度可在信用贷款额度基础上适度提高;对个别生产规模大、经营效益佳、信用记录好、资金需求量大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贷款额度可再适当调高。在贷款期限上,根据农业季节特点、生产项目的不同周期和贷款用途以及借款人综合还款能力等合理确定,允许用于传统农业生产的小额贷款跨使用;对温室种养、林果种植、茶园改造、特种水产(畜)养殖等生产经营周期较长的贷款,期限可延长至3年。在贷款利率上,应在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综合考虑借款人信用等级、贷款金额、贷款期限、风险水平、资本回报要求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在浮动区间内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在贷款手续上,尽量简化农村小额贷款手续,增加贷款申请受理的渠道,缩短贷款审查时间;全面推广使用贷款证,对已获得贷款证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凭贷款证和有效身份证件即可办理贷款手续;把农户贷款与银行卡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条件逐步把借记卡升级为贷记卡,在授信额度内实行“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环放贷”,提高贷款便利程度。同时,《意见》还要求,要进一步改进小额贷款服务方式,加强贷款营销,坚决改变等客上门的做法;要动态管理客户授信,对客户资信状况和信用额度实行按年考核、动态管理;要积极培育农村信用文化,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规范和完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信用档案,推广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制度;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推行农村小额贷款与客户经理激励制度,以促进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农村小额贷款在缓解农民贷款难、支持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作用。
银监会发布小额贷款 篇2
中国银监会消息称,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8日要求银监会系统要引领银行业切实优化信贷结构, 提高信贷质量,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要防止信贷集中度风险, 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银监会召开委务会议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措施。刘明康称, 监管机构将着力加强监管, 有效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着力加强对小企业和“三农”金融支持力度, 努力提高银行业金融服务水平。
银监会发布小额贷款 篇3
《指导意见》强调确保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明确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商业可持续和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单列年度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充分发挥信贷资产流转、证券化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将盘活的资金主要用于小微企业贷款,力争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即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相关部门要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长情况按月监测、按季考核,确保各地区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
《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首次将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覆盖率和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3项指标纳入监测指标体系,并按月进行监测、考核和通报。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以此为导向,进一步改进内部机制体制,增强服务意识,切实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拓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
继续强化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正向激励。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须在全年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且当年全行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水平的前提下,下一年度才能享受相关政策优惠。其中,获准发行专项金融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计算“小型微型企业调整后存贷比”时,可将该债项对应的全部小微企业贷款在分子项中予以扣除。二是适度提高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出全辖各项贷款不良率2个百分点以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该项指标不影响当年的监管评级。三是进一步推进服务网点和渠道建设,增加对小微企业的有效金融供给。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小微企业服务方式。一是为小微企业全面提供开户、结算、贷款、理财、咨询等基础性、综合性金融服务。二是大力发展产业链融资、商业圈融资和企业群融资。三是建立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审机制,探索发放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四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工具,研究发展网络融资平台,不断创新网络金融服务模式等。同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科学合理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定价机制,进一步规范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收费。
争取多方政策支持优化小微企业金融外部环境。一是要加强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息共享平台、信用征集体系、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等方面获得更大支持。二是要充分发挥融资性担保机构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增信作用。三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用足、用好财政、税收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核销力度。
《指导意见》强化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目标,要求进一步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层层推动落实,加强考核和督导力度,确保各项任务达标,对促进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2013年7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5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2.5%,较年初增加1.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3533.3亿元,比各项贷款增速高6.3个百分点,继续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全国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302.2万户,较去年同期增长14.096,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稳步拓宽。
合规执行银监会贷款新规 篇4
2009年以来,银监会相继颁布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以下并称贷款新规),就银行贷款业务管理进行了规范。贷款新规发布后,各级行能够认真按照总行部署,积极进行学习贯彻,规范贷款业务操作,有关推行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具体执行中也反映出理解不到位、认识不清楚等问题。为进一步促进贷款新规在我行的贯彻执行,今天进行再次学习。
一、准确把握贷款新规的精神和要求
贷款新规着重强调了贷款全流程管理、诚信申贷、协议承诺、贷放分控、实贷实付、贷后管理、罚则约束等原则,为我行进一步加强贷款风险防控,规范信贷行为,强化监督管理提供了明确依据,对保障各项贷款业务健康有效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各级行要紧扣这些核心理念,结合我行整合后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信贷业务操作手册‣、•信贷政策指引‣(农发银发„2010‟97号)和转发•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的通知‣(农发银发„2010‟40号)要求,进一步加强学习,全面准确地领会并把握贷款新规的各项要求。要严把贷款准
入关,严格依照我行信贷支持行业范围,审批和发放贷款,确保贷款用途符合监管部门批准的业务范围,确保信贷支持投向“三农”领域;要严把贷款使用关,充分认识银行信贷资金与企业自有资金在性质和管理要求上的区别,切实加强贷款资金支付管理,督促信贷资金的实际流向符合审批意见和合同约定;要严把贷后管理关,牢固树立贷款全流程监管的意识,既执行贷款新规的规定,又坚持发扬我行行之有效的封闭管理方法,信贷风险防控不留死角、不出空白。在依规强化信贷管理的同时,还要做好贷款新规的客户宣传工作,切实将各项管理要求落到实处。
二、正确运用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的测算参考方法 贷款新规中对借款人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的测算参考方法,全面考虑了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的各项要素,尤其是针对一些特殊情况,专门强调了需考虑的其他因素,符合客观实际,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情况。对此,各行要认真掌握,正确运用,将其作为确定贷款额度的重要参考依据,并在相关调查报告中予以体现。对借款人发放的流动资金贷款,不得超出其实际需求,占用的融资风险量应控制在相应的授信额度之内。在运用测算参考方法计算营运资金量时,除考虑存货、结算资金等日常占用外,还可适当考虑企业因归还贷款本息而需备付一定货币资金的情况。在计算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时,扣减项中的“借款人自有资
金”指参与生产经营的借款人自有流动资金,“现有流动资金贷款”可适当剔除拟用销售收入等非我行贷款资金归还的即将到期的他行流动资金贷款。对借款人接受政府部门指令或委托,承担粮棉油等农副产品储备或调控任务的,可根据有关计划或预案测算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对贷款用于粮棉油等农副产品采购的,在依据贷款新规测算方法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季节性因素、借款人合同收购量及其存储、加工、经营能力,准确测算其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并合理安排贷款期限。
三、加强集团客户资金账户和贷款支付管理
由于集团客户关联交易多,成员分布广,对其加强贷款资金支付管理是贯彻执行贷款新规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各行要强化合规办贷和风险防控意识,注重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积极做好沟通宣传工作,力争得到客户对我行支付监管措施的认可和配合,既保证贷款资金合规使用,又满足客户内部资金管理需要。
对集团客户的流动资金贷款,原则上应坚持直接向借款人交易对手支付。如因集团财务、采购等管理需要,贷款资金确需在母(总)公司与子(分)公司之间进行划转后才能向交易对手支付,则使用贷款的母(总)公司和子(分)公司均应在我行开立账户,使贷款资金的实质性支付处于我行的监控之中。母(总)子(分)公司开户行应密切配合,与客户沟通协
调,提前做好资金计划和衔接工作,确保支付审核、资金划转和向交易对手支付顺利进行。对集团客户的贷款支付审核原则上应由贷款行负责,因情况特殊也可由用款方开户行代为进行审核,具体可由贷款审批行在贷款调查时与贷款行及用款方开户行协商,在现行制度规定的框架内,因企制宜地制定贷款资金支付监管方式,并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各有关行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四、严格项目融资资金账户和贷款支付监管
对项目融资,应按照贷款新规和我行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支付审核,确保贷款资金合规如约使用。要从贷款业务受理或调查环节开始,提早研究资金支付计划,根据项目规模、技术复杂程度、实施进度、原材料采购、资金结算等因素,合理安排发放和支付进度并匡算受托支付和自主支付额度或比例。对采取自主支付方式的贷款资金,应根据项目实施进度放款,可发放至借款人账户,按相关规定监督其支付使用;对采取受托支付方式的贷款资金,原则上应同步发放和支付。对政策性贷款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县域城镇建设,融资主体与实施主体相分离,且实施主体或交易对手较为分散的,如贷款资金确需在借款人与项目实施主体(或其他有关单位,下同)之间进行划转后才能向交易对手支付,应延伸支付监控环节,各项目实施主体也应在我行开立账户,确保贷款资
金在实质性支付前处于我行的监控之中。采取自主支付方式的,可先向项目融资主体发放贷款,及时划转至项目实施主体在我行的账户,再向交易对手支付。采取受托支付方式的,项目融资主体与项目实施主体开户行应密切配合,与客户沟通协调,提前做好资金计划和衔接工作,确保支付审核、资金划转和向交易对手支付顺利进行。相关支付审核原则上应由项目融资主体开户行负责,如因交易对手多、分布广、时间紧等情况,项目融资主体开户行难以进行全面审核,可与项目实施主体开户行进行协商,委托其代理支付审核,并签订协议,明确各有关行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五、认真执行实贷实付规定
对采取受托支付方式的,原则上应在贷款发放当天,将贷款资金通过借款人账户支付给借款人交易对手。确因客观原因在贷款发放当天不能将贷款资金支付给借款人交易对手的,贷款人应在下一工作日完成受托支付。对采用事前审核的,如贷款资金支付对应的交易发票、工程量清单等证明材料无法在事前提供,在借款人正常履约并积极配合我行监管措施的前提下,可先对相关交易合同或单据等进行审核,事后及时补充证明材料,一旦发现套取或挪用信贷资金的情况,应立即停止贷款支付,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
六、做好客户沟通协商和合同签订
协议承诺原则是贷款新规的核心要义之一。贷款新规对
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合同签订做出了细致的规定,各行要全面掌握这些要求,在我行现有制度规定和合同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客户沟通协调。对贷款新规强调的支付条款、借款人承诺、违约责任和采取措施等,应着重向客户申明,需要双方事先约定的,应认真协商约定,并做好信贷合同的填制或补充工作。
银监会发布小额贷款 篇5
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银监发[2009] 65号
各银监局,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
为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投资管理活动,促进理财业务健康有序发展,针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等相关监管法律法规,现就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办法》的有关规定,审慎尽职地对销售理财产品汇集的资金(以下简称理财资金)进行科学有效地投资管理。
二、商业银行应按照符合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原则,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相关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保障理财资金投资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三、商业银行应在充分分析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基础上,确定理财资金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合理进行资产配置,分散投资风险。
四、商业银行应坚持审慎、稳健的原则对理财资金进行投资管理,不得投资于可能造成本金重大损失的高风险金融产品,以及结构过于复杂的金融产品。
五、商业银行应科学合理地进行客户分类,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提供与其相适应的理财产品。商业银行应将理财客户划分为有投资经验客户和无投资经验客户,并在理财产品销售文件中标明所适合的客户类别;仅适合有投资经验客户的理财产品的起点金额不得低于1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不得向无投资经验客户销售。
六、商业银行应尽责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向客户充分披露理财资金的投资方向、具体投资品种以及投资比例等有关投资管理信息,并及时向客户披露对投资者权益或者投资收益等产生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
七、商业银行应将理财业务的投资管理纳入总行的统一管理体系之中,实行前、中、后台分离,加强日常风险指标监测和内控管理。
八、商业银行可以独立对理财资金进行投资管理,也可以委托经相关监管机构批准或认可的其他金融机构对理财资金进行投资管理。
商业银行委托其他金融机构对理财资金进行投资管理,应对其资质和信用状况等做出尽职调查,并经过高级管理层核准。
九、商业银行发售理财产品,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2006)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及其他相关规定,对理财资金所投资的资产逐项进行认定,将不符合转移标准的理财资金所投资的资产纳入表内核算,并按照自有同类资产的会计核算制度进行管理,对资产方按相应的权重计算风险资产,计提必要的风险拨备。
十、商业银行发售理财产品,应委托具有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托管理财资金及其所投资的资产。
十一、理财资金用于投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投资标的市场公开评级应在投资级以上。
十二、理财资金用于投资银行信贷资产,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所投资的银行信贷资产为正常类。
(二)商业银行应独立或委托其他商业银行担任所投资银行信贷资产的管理人,并确保不低于管理人自营同类资产的管理标准。
十三、理财资金用于发放信托贷款,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要求。
(二)商业银行应对理财资金投资的信托贷款项目进行尽职调查,比照自营贷款业务的管理标准对信托贷款项目做出评审。
十四、理财资金用于投资单一借款人及其关联企业银行贷款,或者用于向单一借款人及其关联企业发放信托贷款的总额不得超过发售银行资本净额的10%。
十五、理财资金用于投资公开或非公开市场交易的资产组合,商业银行应具有明确的投资标的、投资比例及募集资金规模计划,应对资产组合及其项下各项资产进行独立的尽职调查与风险评估,并由高级管理层核准评估结果后,在理财产品发行文件中进行披露。
十六、理财资金用于投资金融衍生品或结构性产品,商业银行或其委托的境内投资管理人应具备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资格,以及相适应的风险管理能力。
十七、理财资金用于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其目标客户的选择应参照《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对于合格投资者的规定执行。
十八、理财资金不得投资于境内二级市场公开交易的股票或与其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理财资金参与新股申购,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
十九、理财资金不得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
二十、对于具有相关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净值客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私人银行服务满足其投资需求,不受本通知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限制。
二十一、理财资金投资于境外金融市场,除应遵守本通知相关规定外,应严格遵守《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的通知》(银监办发„2007‟114号)等相关监管规定。严禁利用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变相代理销售在境内不具备开展相关金融业务资格的境外金融机构所发行的金融产品。严禁利用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变相代理不具备开展相关金融业务资格的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拓展客户或从事相关类似活动。二
十二、商业银行因违反上述规定,或因相关责任人严重疏忽,造成客户重大经济损失,监管部门将依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发售银行高级管理层、理财业务管理部门以及相关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相关责任,暂停该机构发售新的理财产品。
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生效。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银监分局和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九年七月六日 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规范细则
为进一步加强对银行理财资金的投资管理,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广大中低收入投资者的利益,近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从投资管理的原则、投资管理的方式和投资方向等三个层次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投资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规范,引导商业银行调整理财业务的定位,加大客户细分力度,在引导高端投资者审慎投资的同时,尤其要求银行对中低收入投资者进行更有效的保护;《通知》更加强调了商业银行“卖者有责”,加强了对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督管理。
《通知》强调,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坚持审慎、稳健的原则对理财资金进行科学有效地投资管理,尽责履行信息披露义务。《通知》在客户分类方面也提出了原则性要求,要求商业银行将理财客户分为有投资经验客户和无投资经验客户,并要求仅向有投资经验客户发售的理财产品的起点销售金额不得低于10万元人民币,且不得向无投资经验客户发售。
在投资管理方式上,《通知》提出,商业银行可以委托其他金融机构对理财资金进行投资管理,前提条件是所委托的金融机构必须经过相关监管机构批准或认可,商业银行必须对其资质和信用状况等做出尽职调查,并经过高级管理层核准。《通知》对于理财业务的会计核算和资金托管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对于计入表内的理财资产必须计提必要的风险拨备,加强对理财资金安全性的管理。
在投资方向上,《通知》对理财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银行信贷资产、金融衍生品和结构性产品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禁止理财资金以任何形式投资于二级市场股票或与其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以及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督促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投资风险管理,不得将商业银行理财客户的资金用于投资高风险或结构过于复杂的金融产品。此外,《通知》中也明确提出,对于具备一定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净值客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私人银行服务满足其投资需求,对原有的投资方向不作调整,也不受本通知所禁止投向的限制。
银监会发布小额贷款 篇6
(银监发[2007]54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现将《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附件:贷款风险分类指引
二○○七年七月三日
贷款风险分类指引
第一条 为促进商业银行完善信贷管理,科学评估信贷资产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指的贷款分类,是指商业银行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其实质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
第三条 通过贷款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
(二)及时发现信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贷款管理。
(三)为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第四条 贷款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分类应真实客观地反映贷款的风险状况。
(二)及时性原则。应及时、动态地根据借款人经营管理等状况的变化调整分类结果。
(三)重要性原则。对影响贷款分类的诸多因素,要根据本指引第五条的核心定义确定关键因素进行评估和分类。
(四)审慎性原则。对难以准确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贷款,应适度下调其分类等级。第五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本指引,至少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第六条 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分类,应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二)借款人的还款记录。
(三)借款人的还款意愿。
(四)贷款项目的盈利能力。
(五)贷款的担保。
(六)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
(七)银行的信贷管理状况。第七条 对贷款进行分类时,要以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为核心,把借款人的正常营业收入作为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贷款的担保作为次要还款来源。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包括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等。不能用客户的信用评级代替对贷款的分类,信用评级只能作为贷款分类的参考因素。第八条 对零售贷款如自然人和小企业贷款主要采取脱期法,依据贷款逾期时间长短直接划分风险类别。对农户、农村微型企业贷款可同时结合信用等级、担保情况等进行风险分类。
第九条 同一笔贷款不得进行拆分分类。第十条 下列贷款应至少归为关注类:
(一)本金和利息虽尚未逾期,但借款人有利用兼并、重组、分立等形式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嫌疑。
(二)借新还旧,或者需通过其他融资方式偿还。
(三)改变贷款用途。
(四)本金或者利息逾期。
(五)同一借款人对本行或其他银行的部分债务已经不良。
(六)违反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发放的贷款。第十一条 下列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
(一)逾期(含展期后)超过一定期限、其应收利息不再计入当期损益。
(二)借款人利用合并、分立等形式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本金或者利息已经逾期。第十二条 需要重组的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重组贷款是指银行由于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而对借款合同还款条款作出调整的贷款。
重组后的贷款(简称重组贷款)如果仍然逾期,或借款人仍然无力归还贷款,应至少归为可疑类。
重组贷款的分类档次在至少6个月的观察期内不得调高,观察期结束后,应严格按照本指引规定进行分类。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在贷款分类中应当做到:
(一)制定和修订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管理政策、操作实施细则或业务操作流程。
(二)开发和运用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操作实施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
(三)保证信贷资产分类人员具备必要的分类知识和业务素质。
(四)建立完整的信贷档案,保证分类资料信息准确、连续、完整。
(五)建立有效的信贷组织管理体制,形成相互监督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保证贷款分类的独立、连续、可靠。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要对贷款分类制度的执行、贷款分类的结果承担责任。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至少每季度对全部贷款进行一次分类。
如果影响借款人财务状况或贷款偿还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应及时调整对贷款的分类。对不良贷款应严密监控,加大分析和分类的频率,根据贷款的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第十五条 逾期天数是分类的重要参考指标。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贷款的期限管理。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对信贷资产分类政策、程序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将结果向上级行或董事会作出书面汇报,并报送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或其派出机构。
检查、评估的频率每年不得少于一次。
第十七条 本指引规定的贷款分类方式是贷款风险分类的最低要求,各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实际制定贷款分类制度,细化分类方法,但不得低于本指引提出的标准和要求,并与本指引的贷款风险分类方法具有明确的对应和转换关系。
商业银行制定的贷款分类制度应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或其派出机构进行报备。第十八条 对贷款以外的各类资产,包括表外项目中的直接信用替代项目,也应根据资产的净值、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债务人的信用评级情况和担保情况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资产。
分类时,要以资产价值的安全程度为核心,具体可参照贷款风险分类的标准和要求。第十九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对贷款分类及其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报送贷款分类的数据资料。
第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在贷款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规定及时足额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核销贷款损失。
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依据有关信息披露的规定,披露贷款分类方法、程序、结果及贷款损失计提、贷款损失核销等信息。
第二十三条 本指引适用于各类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信用社。
政策性银行和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经营信贷业务的其他金融机构可参照本指引建立各自的分类制度,但不应低于本指引所提出的标准和要求。
银监会发布小额贷款 篇7
摘要:银监会发布的流动资金需求量参考测算公式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就该公式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
一、银监会发布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参考测算公式简介
银监会于2010年2月12日发布的《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下简称《办法》)附有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的参考测算方法,包括九个公式,列举如下:
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营运资金量-借款人自有资金-现有流动资金贷款-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公式1),即流动资金贷款总额=营运资金量-借款人自有资金-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
其中营运资金量=上年度销售收入×(1-上年度销售利润率)×(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营运资金周转次数--------公式2。
而营运资金周转次数=360/(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预付账款周转天数-预收账款周转天数)----------公式3。
周转天数=360/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存货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等等。----关于周转天数和次数的6个公式。
将“公式3”及“关于周转天数和次数的6个公式”等代入“公式2”可以得到:营运资金量=(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1-上年度销售利润率)×[上年平均应收账款-上年平均预收账款+(上年平均存货-上年平均应付账款+上年平均预付账款)×上年销售收入÷上年度销售成本]。
二、上述测算方法需要计算大量中间参数,较为复杂,并且至少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未考虑必要货币资金量等因素。
上述测算方法中的“营运资金”定义(营运资金=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预收账款)与一般的定义存在差别,剔除了与流动资金贷款无关的科目,基本合理。但剔除必要货币资金量是值得商榷的,一般来说一家企业要维持正常经营活动必须保持一定货币资金量。其实《办法》也提到了现金是营运资金量影响因素之一,但在测算时却未考虑在内。
另外,其他应收款一般与经营活动无关联,仅其中的备用金、差旅费等与经营活动有关但金额一般较小,因此通常可以剔除。但某些企业的其他应收款以及其他应付款等科目中有较多资金与经营活动相关,此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将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部分分离出来并在测算时予以考虑。
2、关于营运资金周转次数的“公式3”是错误的。
将“关于周转天数和次数的6个公式”代入“公式3”可以得到:营运资金周转次数=1/(存货/销售成本+应收账款/销售收入-应付账款/销售成本+预付账款/销售成本-预收账款/销售收入)。--存货等省略了“平均”二字,下同。
而我们知道,营运资金周转次数(或者说周转率)的定义是年销货净额与营运资金之比,反映营运资金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其计算公式是:营运资金周转次数=销售收入/营运资金=销售收入/(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由于银监会的公式最终要计算合理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因此银监会对营运资金的定义略有不同,剔除了其他应收款等科目,据此可得:营运资金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预收账款)。
上述两个公式计算出的营运资金周转次数在一般情况下是不相等的,只有在“销售成本=销售收入”或“应付账款=存货+预付账款”时才会相等。而第二个公式是公认的公式,是根据营运资金周转次数的定义得到的,那么银监会公式显然就是错误的了。
“公式3”是怎么想出来的呢?我们结合“公式3”和“周转天数=360/周转次数”,可以得到:营运资金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预付账款周转天数-预收账款周转天数,想必正是认为该公式成立,所以才得到“公式3”的吧。确实,该公式乍一看很合理,迷惑性相当大,某些营运资金缺口理论中也会用到这种想法,但是那只是为了让人得到直观的认识而已,实际却是错的,原因是几个“天数”中,有的是用销售收入计算的,有的是用销售成本计算的(具体参见“关于周转天数和次数的6个公式”),计算口径不一致,导致几个“天数”相加得到的并非营运资金周转天数而是无意义的数字。举例来说,假设销售收入=100,销售成本=50,应收账款=10,应付账款=6,其他为0,则根据“公式3”可以得到营运资金周转次数=-50,周转次数是负数,表明不缺营运资金,但实际上营运资金缺口为4(=应收账款-应付账款=10-6),按照正确的计算方法得到的营运资金周转次数=14.4;再举一例,假设销售收入=100,销售成本=50,预收账款=10,存货=6,其他为0,则根据“公式3”可以得到营运资金周转次数=50, 营运资金周转天数=7.2天,表明存在营运资金缺口,需要提供资金支持(资金缺口约为“7.2×日均销售收入”),但实际上不仅没有营运资金缺口,反而多出一些资金(金额为4)。上述两个例子已经充分暴露了“公式3”的错误。
知道了错误的根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只要把公式中的销售成本全部改成销售收入即可,修改之后,第一个公式就和第二个一样了。
3、公式2中的“(1-上年度销售利润率)”应该删除。
把“营运资金周转次数=销售收入/营运资金量”(注:此系前面提到的公认的公式,与银监会公式不同)代入“公式2”可以得到:营运资金量=上年度营运资金量×(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1-上年度销售利润率)--------公式4。把“公式4”中的(1-上年度销售利润率)去掉后,可以得到:营运资金量=上年度营运资金量×(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公式5,“公式5”正是最简单的财务预测方法:销售百分比法,该方法假设各项经营资产和经营负债与销售额保持稳定的百分比。“公式5”虽说是最简单、最粗略的办法,但至少是自洽的,而“公式4”却不满足自洽性。举个例子就很容易发现“公式4”的错误。比方说,我们想用这两个公式预测上年度营运资金量,则只需要令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0即可,由公式5可以得到(预测上年度)营运资金量=上年度营运资金量,这当然是正确的;但由公式4却得到:(预测上年度)营运资金量=上年度营运资金量*(1-上年度销售利润率),上年度销售利润率≠0时由公式4我们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上年度营运资金量≠上年度营运资金量,这显然是很荒谬的,并且当上年度销售利润率>0、销售增长率=0时,经过反复迭代后,营运资金量将越来越少并趋向于0。
认为公式2中的“(1-上年度销售利润率)”应该存在的,大概有两种想法: 1)认为利润是营运资金的来源之一,“1-上年度销售利润率”这个乘数的存在正是考虑了新增利润对营运资金的贡献,因此是合理的。
该说法混淆了营运资金需求量与营运资金来源这两个概念。新增利润可以补充营运资金需求,但是公式2是计算营运资金需求量的,而营运资金需求量取决于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负债的差。根据银监会的定义,营运资金需求量=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预收账款。显然,营运资金需求量与新增利润毫无关系。如果要考虑新增利润,那么应该在“公式1”中体现,另外该乘数用在公式2中实际上也并不能合理反映新增利润的影响。
2)认为“1-上年度销售利润率”的存在,使得“公式2”的分子代表预测年度的“全部成本税费”,分母则是自行创造的营运资金周转次数,认为这样可以更加精确地计算出营运资金量(其认为资金需求取决于“全部成本税费”和“营运资金周转次数”。与“全部成本税费”相比,销售成本少了三费和所得税等,销售收入则多了利润,而“全部成本税费”是最接近企业实际现金流出的。当然,若能扣除折旧摊销等就更完美了)。
该说法不能说完全错误,但应注意相关参数的匹配性。首先,前面已经提到,自行创造的营运资金周转次数公式(公式3)是有问题的,主要问题出在营运资金周转天数的计算上,把几个周转天数加加减减所得到的并不是营运资金周转天数而是一个无意义的数字,因为那几个周转天数有的对应于销售收入,有的对应于销售成本。如果非要用这种方法计算营运资金周转次数,那么就得把周转天数(次数)的计算公式修改一下,要么全部用销售收入,要么全部用销售成本。然后再说分子,我们发现分子既不是销售收入也不是销售成本,而是“全部成本税费”,因此即使将分母做了前述调整,分子、分母还是不匹配的。想让“公式2”变成自洽的,就得把公式中出现销售成本、销售收入、全部成本税费的地方统一改成三者之一。比如都改成销售收入,那么就可以得到“公式5”;比如都改成销售成本,则可得到:预测营运资金量=上年度营运资金量×(1+预计销售成本年增长率);比如都改成“全部成本税费”,则可得到:预测营运资金量=上年度营运资金量×(1+预计全部成本税费年增长率)=上年度营运资金量×(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1-预测销售利润率)/(1-上年度销售利润率)。上述三个公式的预测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相等的,但是比较接近,原因在于其假设条件不同,分别假设营运资金与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全部成本税费成正比,但至少都是自洽的,不存在内在矛盾。
三、下面举例说明《办法》中的测算方法的错误,并假定销售利润率指销售净利率(即“净利润/销售收入”。如果指销售毛利率或其他指标,则相关数据稍作调整仍可暴露出问题)。
例:上年度销售收入1000万元,销售成本500万元,平均存货250万元,平均应付账款=50万元,平均应收账款=100万元,平均预收账款=200万元,销售利润率为0,预计销售增长率为0。则上年营运资金量=250-50+100-200=100万元,按《办法》中的测算方法,本年度营运资金预计为300万元。销售收入不变、销售利润率为0的情况下营运资金一般来说应该不变,但是用《办法》中的测算方法则得到营运资金需求由100万元变成了300万元的不合常理的结论。事实上,也可以举出营运资金需求减少的情况。
四、质疑银监会公式的人很多,但是都没有找到关键点,所说的问题往往不成问题。
比如,很多人认为银监会公式不适合所有企业,应该分行业、分规模、分发展阶段等来设计公式,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事实上,银监会公式主要存在本文所讨论的几个问题,并不存在适用于某些行业而不适用于另一些行业或者适用于大企业不适用于小企业等问题。影响测算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大致有:收、付款账期变动,存货周转率变动,季节性波动,临时性需求等。有人认为银监会公式不适用于小企业及发展初期企业,可能是因为其上述因素影响较大导致测算不准确,但是银监会已经在《办法》中给出了解决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情况(如借款人所属行业、规模、发展阶段、谈判地位等)分别合理预测借款人应收账款、存货和应付账款的周转天数,并可考虑一定的保险系数”,“对小企业融资、订单融资、预付租金或者临时大额债项融资等情况,可在交易真实性的基础上,确保有效控制用途和回款情况下,根据实际交易需求确定流动资金额度”,“对季节性生产借款人,可按每年的连续生产时段作为计算周期估算流动资金需求,贷款期限应根据回款周期合理确定”。
五、总结。
可见,《办法》中的测算营运资金的参考方法不仅过于复杂,而且存在一些问题,建议实际操作中采用常规的销售百分比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测算。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得出的预测结果都不可能非常准确,只能作为参考,因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可能存在季节性或无规律的波动,相应地,营运资金需求也会有所波动;与不同客户约定的收、付款账期可能不同,客户结构的变动可能导致总体账期的变动,而企业与同一客户的账期也可能因为自身策略调整或经济环境变化而变化。解决的办法就是根据《办法》的建议设置保险系数,根据实际情况对测算结果或者中间参数进行调整。
银监会发布小额贷款 篇8
贷款新规框架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计
主讲:曹严礼
(中国银行业协会百佳培训师、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南京审计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银行的基本职能是预测、承担和管理风险。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
贷款新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重点从贷款全流程管理、贷款合同管理、贷款发放支付管理、贷款用途管理、贷后管理和贷款人法律责任等方面提出要求,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贷款新规框架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计的目标:
(1)确定信贷业务是否合法、合规;特别是贷款用途管理、合同管理、支付管理、贷后管理。
(2)评价信贷业务管理的组织框架是否健全、有效;(3)评价授信政策是否适当和稳健;
(4)确定信贷业务是否建立了涵盖所有业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全面、审慎、有效和独立;
(5)确定信贷业务是否科学地识别、衡量、监测、预警、控制了信贷业务风险;(6)贷业务的操作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是否健全;
(7)确定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地核算了各项信贷业务;
(8)评估资产质量、损失情况、准备金提取情况和准备金提取情况和对信贷业务稳健性的影响;
(9)评价内部职能部门对信贷业务的检查频率是否足够、检查范围是全面、检查效果是否良好;
(10)针对信贷业务在合规性、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业务风险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处理建议。
贷款新规框架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计的内容:
1、业务合规性审计:信贷业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国家金融法律法规和监管当局“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贷款新规的要求;是否根据“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贷款新规法规,及时修改和完善了已制定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是否严格执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贷款新规各项合规性要求。
2、内部控制审计
一是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审计
(1)审计商业银行是否根据“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贷款新规建立完整统一的授信政策、授权管理、统一授信管理、授信风险评审和决策机制、审贷分离、发放和支付、授信资产风险分类及不良授信管理、授信档案管理、授信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核算、统计分析、检查监督和其他管理制度;
(2)审计是否根据“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贷款新规建立了规范的信贷业务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操作规程能否完整涵盖业务的全过程和各风险点,各业务环节是否具备有效的控制手段,控制环节的设置是否合理,控制职能的划分是否清楚;
(3)审计是否根据“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贷款新规建立授信工作尽职问责制,明确规定各个授信部门、岗位的职责,对违法、违规造成的授信风险进行责任认定,并按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二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审计。审计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操作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是否严格执行了授信业务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对授信政策和各项信贷管理制度进行定期检讨;是否存在章不循、违章不究或执章不严的情况。
三是内部控制环境审计。审计商业银行是否创造良好的授信工作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和途径,使授信工作人员明确授信风险控制要求,熟悉授信工作职责和尽职要求,不断提高授信工作能力,并确保授信工作人员独立履行职责。
3、数据的真实性审计
(1)检查各类授信资产归类及会计核算是否真实,有无错列或乱列会计科目情况,有无账外发放贷款情况,造成授信资产总额不真实。
(2)检查授信资产风险分类是否真实,有无人为调整或隐瞒的情况。(3)检查上报监管当局和对外披露信息的真实性。
4、风险管理审计
(1)审计商业银行对行业、地区、客户的授信分布和集中度管理的政策是否科学合理;(2)审计授信客户的确定标准和范围是否与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相符合;
(3)审计对客户的信用评级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建立相应的风险监控和预警体系;(4)审计是否建立授信业务的统计分析平台,对授信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及时进行整理分析,统计信息是否准确、真实和完整;
(5)管理层是否对存在问题和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并采取相应措施,是否确保授信总体风险处于商业银行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6)贷款风险分类的方法和程序是否科学;
(7)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是否科学,贷款损失准备金提取是否充足。
5、内部检查审计
(1)审计银行内部职能部门对信贷业务的检查监督是否充分;(2)审计内部职能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
(3)审计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及时进行了纠正,纠正的情况如何。
第一章 信贷营销与市场准入审计
如果银行的贷款管理经常出现问题,其原因并不是它缺乏贷款风险管理的体系、政策制度和程序,而是因为它没有占主导地位的信用文化,不能使这些系统、政策、程序真正执行并发挥作用。
-------爱德华《演进着的信用风险管理》
风险审计要点1:风险文化未真正建立,市场定位发生偏差。★相关链接:袋鼠与笼子 ※案例一:小的就是好的
风险审计要点2:预期客户信息不对称
审计建议: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基本信息,主要包括:
◎知悉你的客户【客户的品质及信誉、高管素质、法人治理结构、核心资产等】 ◎知悉你客户的业务活动【生产经营活动的合规合法性(案例)、所处的行业、市场前景、财务状况、盈利能力、拟申请贷款的真实用途等】
以上两条是国际银行业的良好做法 ★案例二:内蒙古新丰电厂事件
第二章 信用等级评定审计
信用分析的质量由获得的可信的财务信息的数量决定。
-------布赖恩·伊尔
风险审计要点3:未按规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及评定结果与实际差距较大或人为调整
第三章 统一授信管理审计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萨谬尔逊《经济学》
风险审计要点4:未经评级直接授信或未经授信直接发放贷款
风险审计要点5:未按有关规定对公司类信贷业务测算核定授信额度
风险审计要点6:授信工作人员未按有关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的关系人申请的客户授信业务实行回避
风险审计要点7: 违反规定对客户多头授信风险
风险审计要点8:违反《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有关规定,对客户新增超比例授信
风险审计要点9:超权限、违反程序授信
风险审计要点10:未按规定对客户信贷业务全部纳入统一授信进行总体控制 风险审计要点11:对以下用途的业务进行授信:
风险审计要点12:未按规定对关联企业、集团客户实施统一授信 风险审计要点13:授信风险过度集中 案例四:南海华光
第四章 信贷业务申请与受理审计
每笔贷款的风险决策是克服银行与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障碍的过程。克服这个障碍,信贷人员应像侦探一样搜集借款人的经营管理信息,对借款人所讲的故事中找破绽,以及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冯禄成《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风险审计要点15:未同时具备申请流动资金贷款的以下6项基本条件
第五章 信贷调查审计
多年来,持有质量不断下降的贷款就像看日落,你除了在那里等他落山,其它一点办法都没有。所有的分析重点都集中于一项交易的事前阶段,极力避免一项不良资产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
-------蒙特利尔银行副总裁瑞逊
相关链接:蝴蝶效应 相关链接:《曲突徒薪》
风险审计要点16:信贷调查对风险揭示不充分 审计建议:做到“四看一走访十确认” 案例五:银广厦造假案
风险审计要点17:期限设置不合理、贷款利率定价随意性强 风险审计要点18:抵押担保不足或不可靠。
第六章 信贷审查审计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朱子治家格言》
相关链接:扁鹊的故事 案例六:铁本事件
风险审计要点19:贷款审查流于形式,未能充分揭示风险
第七章 信贷审议与审批审计
人和人类组织所从事的事情一定会出现错误,我们只能控制和减少操作错误的发生。
-------墨菲定律
风险审计要点20:贷审会审议不规范
风险审计要点21:按照领导授意审议贷款
风险审计要点22:审批意见优于贷审会(小组)审议意见
风险审计要点23:未按规定对大额信贷业务上报行业管理部门咨询 风险审计要点24:越权或变相越权审批信贷业务
风险审计要点25:审批同意贷审会(小组)审议未通过信贷业务
第八章 合同签订与贷款发放审计
千万不要小看贷款条款的设计,严密的限制性保护条款能使银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风险。
-------蒙特利尔银行高级副总裁罗尔逊
风险审计要点26:合同签订存在瑕疵
风险审计要点27:未使用贷款证及未上柜台办理 风险审计要点28:收取贷款利息违规操作
风险审计要点29:贷款出账用途与审批用途不符 风险审计要点30:未办妥抵质押登记手续发放贷款
风险审计要点31:审批条件未落实或者擅自变更审批条件发放贷款
风险审计要点32:信贷资金违规入账
风险审计要点33:发放贷款收回承兑垫款、缴存承兑保证金以及用于兑付到期银行承兑汇票 风险审计要点34:发放借(冒)名贷款 :
相关链接:借冒名贷款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关链接:监管新规的支付管理
第十章 信贷业务发生后的管理审计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战国策·楚策四》
案例七:核工业建设集团 相关链接:亡羊补牢
风险审计要点35:未按规定时间和频率进行贷后检查,流于形式,预警不力 相关链接:青蛙现象 案例八:宝港事件
第十章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审计
追求滤掉风险的真实利润。
——中信银行经营理念
风险审计要点36:对关注类和次级类认定不准确。
风险审计要点37:过于重视对客户的财务分析,忽视现金流量分析。风险审计要点38:过于依赖担保因素分析
相关链接:重组贷款
第十一章 贷款收回审计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风险审计要点39:不良贷款未及时催收而失去诉讼时效
风险审计要点40:在催收借款人时未同时催收保证人而失去担保时效 风险审计要点41:违反规定办理借新还旧。
第十二章 信贷档案管理审计
风险审计要点42:借款资料、信用等级评定资料、风险分类资料分别保管,不利于整合企业的综合信息和评价贷款的风险状况。风险审计要点43:信贷档案管理不善
第十三章 信贷风险监控与责任追究审计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风险审计要点44:部门、岗位人员责任不明确,道德风险不同程度存在,追究制度不落实。相关链接:“热炉”法则 相关链接:鲁相不吃鱼
第十四章 客户关系管理审计
客户关系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与先进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是企业重新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从而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包括判断、选择、争取、发展和保持客户所实施的全部商业过程。
银监会 篇9
银监会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或银监会;英文: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英文缩写:CBRC)成立于2003年4月25日,是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根据国务院授权,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中国银监会于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5个计划单列市设立了36家银监局,于306个地区(地级市、自治州、盟)设立了银监分局,于1730个县(县级市、自治县、旗、自治旗)设立了监管办事处,全系统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银监会三套利 篇10
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要点
一、指导原则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要切实负责同业、理财(资管)等通道类业务的发展规划和风险管控工作。各机构要制定符合经济、金融发展实际和本机构风险管理能力的目标和规模,对本机构通道类业务近年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检查是否存在过激或与本行风险管控能力不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及规划。通道类业务发展速度和规模过高且风险管理能力明显跟不上要求的机构,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计划。
(二)对于交叉性金融产品,总体原则是资金来源于谁,谁就要承担管理责任,出了风险就要追究谁的责任;相应监管机构也要承担监管责任。
(三)对于资金来源于自身的资产管理计划,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承担起风险管控的主体责任,不能将项目调查、风险审查、投后检查等自身风险管理职责转交给“通道机构”。
(四)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防范外部风险冲击方面,要管好自己的员工、自己的业务和自己的资金。尤其是要建立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之间的防火墙,不得为各类债券或票据发行提供担保。禁止将非持牌金融机构列为同业合作交易对手。
二、监管套利
监管套利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违反监管制度或监管指标要求来获取收益的套利行为。
(一)规避监管指标套利
1.规避信用风险指标。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是否存在通过各类资管计划(包括券商、基金、信托、保险、期货等)违规转让等方式实现不良资产非洁净出表或虚假出表,人为调节监管指标;
(2)是否违反监管规定或会计准则,通过调整贷款分类、重组贷款、虚假盘活、过桥贷款、以贷收贷、平移贷款等掩盖不良,降低信用风险指标或调整拨备充足率指标;
(3)是否存在低估抵债资产的损失程度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足的情况;
(4)是否存在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债权资产总额超过规定上限的情况;(5)是否存在同业融入资金余额占比负债总额超过三分之一的情况。2.规避资本充足指标。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是否存在同业业务、票据业务、理财业务未按照“穿透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准确进行会计核算、风险计量并足额计提资本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通过违规提供同业增信,或通过借助券商、基金、信托、保险、期货等通道方,设立定向资管计划、有限合伙股权理财融资等模式;
(2)是否通过卖出回购或以表内资产设立附回购协议的财产权信托等模式,将金融资产违规出表或转换资产形态以达到调节监管指标的目的;
(3)转贴现卖出票据、卖断附带追索权的票据业务是否按照规定计提资本;(4)是否存在以拆分时段买入返售相同票据资产,减少风险资产占用;(5)是否存在利用第三方机构,将票据资产转为资管计划,以投资替代贴现,随意调节会计报表并减少资本计提;
(6)是否存在考察期末时点将风险权重相对较高的同业资金缴存央行,期末立即转回,人为调节会计报表和资产风险权重,虚增资本充足率及收益调节的情况;
(7)是否存在将不符合小微企业条件客户人为调整为小微企业,致使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不准确。
3.规避流动性风险指标。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是否存在利用票据业务,以票吸存虚增存贷款规模;(2)是否存在通过同业业务倒存,将同业存款变为一般性存款;(3)是否存在协助同业机构违规将同业存款变为一般性存款等;(4)是否存在违规开展资金池理财业务,理财产品期限严重错配,通过滚动发售、混合运作、分离定价,发行分级理财产品或理财产品与代销产品之间相互交易,调节流动性,隐匿流动性风险;
(5)是否通过将非标资产人为调整按照标准资产核算,影响流动性指标;(6)是否将理财资金转为一般性存款。4.规避其他类指标。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是否通过理财业务与自营业务之间相互交易,规避信贷规模控制或将自营资产出表或减低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2)是否通过违规办理同业代理转贴现业务,隐匿信贷资产规模;(3)表外理财业务违规通过人为调整将非标准化转为标准化,突破非标监管指标;
(4)是否存在利用“卖断+买入返售+到期买断”、“假买断、假卖断”、附加回购承诺等交易模式,调节信贷指标;
(5)是否存在倒换业务类型,提增中间业务收入等;(6)是否存在多头开户、多头借款、多头互保突破集团客户集中度要求;(7)是否存在通过重分类债券投资调整利润,债券投资未准确估值或提足拨备;
(8)是否为违规交易场所提供承销、开户、托管、资产划转、代理买卖、投资咨询、保险等服务;
(9)是否存在本行自营资金购买本行理财产品现象。
(二)规避监管政策违规套利
1.违反宏观调控政策套利。重点检查银行业金融机构是否贯彻落实国家行业调控政策和信贷调控政策。包括但不限于:
(1)信贷资金是否借道建筑业或其他行业投向房地产和“两高一剩”行业领域;
(2)是否通过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或拆分为小额贷款等方式,向房地产和“两高一剩”等行业领域提供融资;
(3)是否通过同业非标投资、理财投资等方式,继续对“僵尸企业”以及环保排放不达标、严重污染环境且整改无望的落后企业提供授信;
(4)是否违反落实新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有关要求,通过产业基金、委托贷款等方式提供融资放大政府性债务,通过产业基金等进行非标资产投资等;
(5)是否发放虚假用途的贷款用于股票或理财投资;
(6)是否人为调整企业标准形态,完成小微企业贷款“三个不低于”目标。2.违反风险管理政策套利。重点检查包括但不限于:
(1)是否放松风险管理或授信条件,以形式审查替代实质审查,为不符合条件的客户办理授信业务;
(2)是否放松信用证结算管理使企业挪用信用证结算回款,套取银行信用;(3)是否给予企业进出口两端双重融资或开立与业务周期严重错配的信用证;
(4)是否开展三方或以上交易对手之间的买入返售或卖出回购业务;(5)是否使用不符合监管规定的金融资产办理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业务;(6)是否规避自营贷款尽职调查、风险审查和风险管理要求,通过非标准化债权同业投资业务和理财产品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提供授信融资;
(7)是否存在银行名义上代销主动管理类信托产品,实际主导相关项目选择、尽职调查、审批以及贷后管理,并与信托公司签订隐性回购条款的情形。
3.利用不正当竞争套利。重点检查包括但不限于:(1)是否依据虚假的合同、增值税发票、银行进账单、他项权证以及审计报告等办理授信业务;
(2)是否向不符合固定资产贷款标准的企业和项目改为发放流动资金贷款;(3)是否与企业签订债权债务抵销协议,为企业在会计报表中抵销金融资产和负债提供便利;
(4)是否与中介合作,离行离柜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票据贴现非法牟利;(5)是否通过票据业务为他行隐匿、消减信贷规模提供“通道”;(6)是否通过签订“阴阳合同”或抽屉协议等行为为非保本理财提供保本承诺;
(7)是否存在将本行票据业务完全授信给第三方非金融机构办理。4.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套利。重点检查包括但不限于:(1)是否强制设定条款或协商约定将部分贷款转为存款;(2)是否以存款作为审批和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
(3)是否要求客户接受不合理中间业务或其他金融服务收取费用;(4)是否将利息分解为费用收取,变相提高利率;
(5)是否在发放贷款或以其他方式提供融资时强制捆绑搭售理财、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
(6)是否笼统将贷款利率上浮至最高限额;(7)是否将经营成本以费用形式转嫁给客户;(8)是否对小微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
(9)是否对小微企业及其增信机构严格执行限制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
(10)是否承担抵押登记费。
三、空转套利
空转套利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多种业务使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流转而未流向实体经济或通过拉长融资链条后再流向实体经济来获取收益的套利行为。
(一)信贷“空转”
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是否存在以虚增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为目的为企业组合办理表内外融资业务,拉长融资链条、造成资金低效空转、增加企业负担的现象;
(2)是否存在以本行表内表外融资违规置换他行表内表外融资等方式,用于企业举新债还旧债,资金未被真正用于生产经营的现象;(3)多头过度授信集团企业及个人信用贷款领域,是否存在信贷资金被挪用于委托贷款、理财、信托、证券市场等现象;
(4)是否存在违规发放“搭桥贷款”,套取银行资金进行民间借贷及投向高利率行业的现象。
(二)票据“空转” 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是否存在循环开立无真实贸易背景的承兑汇票并办理贴现,套取保证金,虚增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的情况;
(2)是否存在通过组合运用卖断、买入返售、买断转贴等方式,将票据在资产负债表内转移出去逃避信贷规模管控、赚取买卖差价的行为;
(3)是否存在借助跨业合作通道,通过信托、券商等“通道”模式,运用理财资金投资票据资产的行为;
(4)是否存在违规办理不与交易对手面签、不见票据、不出资金、不背书的票据转贴现“清单交易”业务;
(5)是否存在违规配合客户办理无风险敞口、无真实贸易背景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进行套利导致资金在银行体系空转。
(三)理财“空转” 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是否存在以理财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现象;
(2)是否存在非银机构利用委外资金进一步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等现象;
(3)是否存在理财资金为各类监管套利提供支持的情况;(4)是否存在利用同业理财购买本行同业存单现象;
(5)简述本行理财资金委外规模(主要指购买券商、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等各类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计划)以及主动管理和非主动管理的规模情况,并列明简要交易结构。
(四)同业“空转” 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同业资金空转。
(1)是否存在通过同业存放、卖出回购等方式吸收同业资金,对接投资理财产品、资管计划等,放大杠杆、赚取利差的现象;
(2)是否存在通过同业投资等渠道充当他行资金管理“通道”,赚取费用,而不承担风险兜底责任的现象(信托公司开展的风险管理责任划分清晰的事务管理类信托除外);(3)是否存在通过同业绕道,虚增资产负债规模、少计资本、掩盖风险等现象。
2.同业存单空转。
是否通过大量发行同业存单,甚至通过自发自购、同业存单互换等方式来进行同业理财投资、委外投资、债市投资,导致期限错配,加剧流动性风险隐患;延长资金链条,使得资金空转套利,脱实向虚。
四、关联套利
关联套利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利用所掌握的关联方或附属机构资源,通过设计交易结构、模糊关联关系和交易背景等形式,规避监管获取利益的套利行为。
(一)违规向关联方授信、转移资产或提供其他服务 1.违反或规避限制性政策规定。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是否存在以降低定价标准、贷款贴息、腾挪收益、显性或隐性承诺等方式变相优化关联交易条件的情况;
(2)是否存在向关联方的融资行为提供显性或隐性担保的情况;(3)是否存在通过掩盖或不尽职审查关联关系、少计关联方与商业银行的交易、以不合格风险缓释因素计算对关联方授信风险敞口、“化整为零”等方式,规避重大关联交易审批的情况;
(4)是否存在借道其他银行、信托、证券等同业机构向关联方间接提供授信资金,规避向已发生授信损失的关联方授信的情况;
(5)是否存在通过投资关联方设立的基金、合伙企业等,违规转移信贷资产,并规避关联交易审批的情况;
(6)是否通过关联方进行利益输送、调节收益及本行资产负债表等行为。2.违反或规避关联授信集中度控制。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
(1)向关联方所在集团统一授信是否覆盖全部关联企业,是否存在通过掩盖或不尽职审查关联方的关联关系,规避关联授信集中度控制的情况;
(2)是否存在未按“穿透原则”认定关联方和关联方所在集团授信或未真实反映风险敞口,规避关联授信集中度控制的情况。
3.违反或规避股权管理规定。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是否存在通过掩盖关联关系、股权代持、股权转让等方式,违规超比例持有商业银行股权、变更持股或股份总额5%以上股东的情况;(2)在增资扩股、引入战投、员工持股、股权激励等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股权定价偏低、“低买高卖”等违规向关联方、高管层等输送利益的情况;
(3)是否存在以股权提供质押反担保等变相接受本行股权作为质押提供授信的情况;
(4)股东质押本行股权,是否存在高估股权价值,套取信贷资金、放大股权风险的情况。是否存在通过控制关联子公司并为子公司提供资金等方式间接控制本行或他行股权。
(二)违反或规避并表管理规定 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是否存在未将商业银行具有实质控制权的机构,或借道理财、代销、同业等渠道通过复杂交易结构设立且商业银行具有实质控制权或重大影响的合伙企业、合伙制基金等被投资机构,或业务、风险、损失等对商业银行集团造成重大影响的被投资机构等纳入并表范围,规避资本、会计或风险并表监管的情况,并表处理是否全面合规;
2.是否存在借道相关附属机构,利用内部交易转移资产,调节业务规模以及不良、拨备、资本等监管指标的情况;
3.是否存在利用境内外附属机构变相投资非上市企业股权、投资性房地产,或规避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限制性领域授信政策的情况;
4.同一或关联客户是否借道银行集团各附属机构,特别是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通过复杂交易结构和安排进行融资,形成不正当利益输送,侵害其他投资者或客户权益,或规避监管政策限制、关联集中度控制等情况;
【银监会发布小额贷款】推荐阅读:
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05-19
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10-20
银监会05-21
【政策监管】银监会规范资产池类和委托贷款等理财产品07-07
银监会笔试考点梳理05-21
关于贯彻落实银监会10-26
银监会专业考试试题06-06
银监会国考笔试真题07-14
银监会信用风险管理08-02
银监会专业考试考题整理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