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精选6篇)
我市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篇1
关于对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2月下旬至3月底,市政协调研一组就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深入浚县、开发区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县区、乡镇、村庄和有关企业,采取听取汇报、实地察看、集中座谈等多种形式进行,并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赴江西赣州等先进地市考察学习,在多次讨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在我市调研的基本情况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识水平明显提高。调研中可以看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认识明显提高,强化了抓好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制定了发展目标、基本标准和工作措施,在全社会初步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2、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5年,浚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5%,旱涝保收面积达到78%,蝉联省“红旗渠杯”十一连冠,被确定为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机耕面积达到90%,机收面积达到84%,粮食总产达6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发展龙头企业8家,产业化经营组织64个,经纪人3300人,带动农户6.5万户,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生产格局。
3、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5年,浚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0元,增长17.6%。开发区打柴口村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村集体固定资产3500余万元,村民全部住二层楼房,户户拥有商业门面房,农民收入来源稳定,年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
4、城镇化扎实推进,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浚县积极实施了农网改造、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中小学校舍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善堂镇以“市城乡一体化试点镇”为契机,狠抓小城镇建设,目前已成为一个基础设施配套,对周边乡、村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示范城镇。开发区下辖各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王升屯新村已经投入使用,近600户村民乔迁新居,村里物业公司、活动中心、老年公寓、门诊等设施一应俱全,水、电、气、暖都已配套接通,城市化社区基本形成。
5、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开始进入农户家庭,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从我们对浚县、开发区调研的情况看,虽然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是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受下列一些因素的制约:
1、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增收后劲不足。近年来,虽然进一步加大了支农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
2、村镇规划建设水平低,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不少村庄建设缺少规划或者规划编制不够完善,执行不严,部分村镇建设无序,管理水平低下。多数村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村民环保意识淡薄,农户将生活、生产垃圾堆放在院内、大街上,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村中街巷缺乏硬化,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给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目前农业生产方式普遍粗放,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村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难度较大。由于农户缺技术、少经验、无资金,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小,名牌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优势农产品规模小,布局分散,缺乏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
4、农民整体素质不高,致富能力较弱。在思想观念上,部分农民和基层干部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建新村的错误认识,“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较慢;在技能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还比较少,体能性的务农、打工占绝对比例,这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发家致富。
5、县乡财力不足,村集体缺乏公共积累。浚县2005年财政收入完成9501万元,人均142元,远远低于全省人均441元、全市人均571元的水平,县乡财政属于吃饭财政,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力不从心。全县489个行政村,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仅有70个,占14%,这些村的集体收入主要是承包费、租赁费等,少的仅几千元,多的不过数万元,很难发挥实质性作用。有的村虽有集体收入,但是却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并没有公共积累。
6、部分村“两委”组织的民主管理意识不强。有的村支部
书记把村委会视为下属,干预和包揽村委会工作;有的村委主任认为村民自治就是自行其是,片面强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重大事情不向党支部请示报告。个别村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所设监督机构没有正常运作;部分村的村民代表会议,民主程度不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关于在江西赣州考察学习的情况
针对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远赴江西赣州考察学习。通过对瑞金市、赣县、兴国县、于都县、会昌县的实地考察,我们感受到,赣州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早、抓得实、效果好。该市早在2004年就制定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决定》、《2005—201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并围绕“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以“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总抓手,以村镇规划、“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切入点,以村镇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和基层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新的载体。目前,该市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工作体系,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其主要做法是:
1、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农民的主体作用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赣州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尤其是通过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市农村深入广泛地进行了宣传发动,在广大农民群众中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意识,较快形成了浓厚的工作氛围。在推进过程中,组建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充分发挥其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放手让农民自我组织、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使群众做群众的工作、群众的事情群众办成为主旋律。
2、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引导新农村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建设新农村中,赣州注意辩证处理阶段性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关系,选准切入点,分步推进。一是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把“三清三改”作为启动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与此同时把搞好村镇规划作为管长远、管根本的基础工作来抓,减少投资浪费。二是在集中整治农村违规批地、乱占耕地建房的基础上,堵疏结合,引导农民拆除“空心房”、流转宅基地,改造旧村落、建设新村镇,使“空心房”这一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破解。三是着力推进村庄整治和改造,使农村的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在较短时期内有了一个较大的改观。广大群众从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实惠中受到触动,自觉自愿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四是抓点连线扩面,适时开展了文明创建活动,用点线面结合的办法形成了一批典型示范村落,使农民自愿参与的程度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不断扩大。
3、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作路径和技术路径。在工作路径上,首先是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成员由村民自主推选产生,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的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其次,在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中,采取“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办法进行推动。“统一扶助标准”,就是政府根据本地农村实际和自身财力状况,确定建设项目及补助标准,并向社会公开。“择优选择定点”,就是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与农户签订建设意向协议,自主向政府申报,把农民自愿参与率高的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政府对示范点进行项目建设补助。“实行以奖代补”,就是改变过去政府资金拨付办法,以政府采购实物进行补贴的形式,引导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建设家园,使政府投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又使农民成为投入的主体和受益的主体。“农民自主建设”,就是村庄的整治改造、“三清三改”、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的建设,都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来组织实施,做到建设资金由理事会筹集管理、建设合同由理事会签订、工程进度由理事会督促、建设质量由理事会监管。同时,立足欠发达地区农村实际,积极探索了一些花钱少受益面大的技术路径。
4、整合力量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了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是强化领导。市、县两级都成立了以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市、县直综合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指挥、调度和协调,整合领导力量、整合资源、整合资金项目,指导、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二是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市、县、乡万名机关干部深入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并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指导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三是对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统筹安排和集约投放。各级财政设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建立了多元化筹资机制,广辟资金渠道。四是动员和组织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尽其所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形成全社会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浓厚氛围。
5、量力而行、务求实效、稳中求快,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深入向前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赣州从启动这项工作开始就一直强调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并注意正确处理几个关系。一是急与缓的关系,既从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同时又尊重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急于求成、浮躁冒进。二是远与近的关系,着眼长远搞好规划,同时又立足当前,根据当前工作实际及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阶段性工作任务和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三是点与面的关系,坚持抓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不平衡发展带动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建章立制,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明确下来,使新农村建设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持续发展、良性循
环的轨道。
自去赣州考察以来,调研组的同志一直在讨论、在反思:与我市相比,赣州的村落聚集程度很低,农业经济基础较弱,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约2690元)不高,但为什么赣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头,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样板?这给我们以深深地启示。主要是:
1、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农民身边最直接的利益入手。新农村建设千头万绪,必须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愿意、最容易得到实惠的具体问题入手。赣州以“三清三改”为突破口,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彻底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农民群众深深地感受到了党的恩情,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农民发自内心的拥护。
2、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赣州通过宣传发动,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规定全村80%以上的农民自愿同意后,才能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从而较好地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
3、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赣州市在制定规划时坚持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村庄建设中不大拆大建,“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增加农民负担,节约了投入成本。
4、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赣州市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市委常委、市委农工部长为主任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将这项工作列入对县区和市直单位目标责任考评,由市委组织部负责,市委农工部参与,制定目标考评方案并负责进行考核,不定期派出督导组督促检查,在全市通报正反典型。同时涉农部门之间责任明确,实行联动,形成了合力。
5、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出工作重点。明确的工作重点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赣州集中力量,全面开展村镇规划设计工作;强力推进“三清三改”,着力建设了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带动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大力培育新农民,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让18岁—45岁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等,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6、新农村建设必须注重政策的引导带动。赣州注意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吸引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参与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村镇规划、“三清三改”、“空心村”改造等诸多事务中,出台并认真落实一系列资金投放倾斜政策和规费减免政策,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带动作用。
三、对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议
通过深入调研和对赣州经验的学习,结合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实际,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提供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证。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要统一领导机制,统一办事机构,同步推进工作。建议党委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书记担任具体办事机构领导,市、县直综合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实行联动,形成合力;乡镇一级集中力量抓新农村建设,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以此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村两委不断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把建立健全党支部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织载体。同时,要着眼长远,搞好长期发展规划,建议制定《鹤壁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作为长期指导我市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明确责任,分解目标,建立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联动、对口帮扶、全社会参与支持的创建工作新局面。一是制定责任目标,定期督促检查,并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到位、进展慢、成效不明显的,要责令限期整改,并给予通报批评。二是实行规费减免政策,规定市、县各级各类规划设计单位为小城镇、中心村编制或审核规划时,只收规划设计成本费,且每年必须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所需规划设计费用由县区、乡镇财政统筹安排;相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时本级规费减半收取或只收取工本费。三是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研究,细化方案,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特别是规划建设部门要抓紧抓好村镇规划建设,按时完成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并提供多类型的村镇规划、设计图纸供各地参考。
3、选准切入点,抓好示范点,突出工作重点,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议:我市新农村建设从整治村容村貌入手,狠抓“三清四改”即清垃圾、清庭院、清街道,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达到“四化”即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彻底治理脏乱差现象,让农民喝上干净水,用上卫生厕,住上漂亮房,走上平坦路。
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鉴于我市乡镇少、村庄少、机关多的有利条件,建议今年每个乡镇确定的示范点不少于2个,同时大力开展结对帮建活动。县区党政领导每人在挂钩联系的村镇,分别抓好1个村镇的示范点建设;有条件的市、县直单位要分别在包乡扶村所在地抓好1个示范点建设;各乡镇除了要抓好本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日常工作外,也要主抓1个村示范点建设;各级领导和单位结对帮建的新农村示范点不宜重复交叉。
要把空心村作为工作重点抓紧抓好。对空心村的整治,要坚持“一户一宅”原则,对村庄内废弃的旧房、猪牛栏、厕所和一户多宅闲置的房屋进行全面清理,予以拆除。对尚可利用的房屋允许依法流转。拆除旧房屋和对拆除旧房屋空出的宅基地转给他人建房的,可以通过协商给
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
9、抓住机遇,奋发有为,跑部进省,广开渠道,整合资金,千方百计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央、省委的文件,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城乡一体化试点为契机,用活、用足上级扶持政策。相关部门要把项目打捆,跑部进省,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和支农资金。同时,多方筹集社会资助,努力调动农民投资投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建立健全“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筹资机制,广辟资金渠道,全方位加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还要加大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村级集体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和后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
10、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塑造农村新风尚。在广大农村大力倡导“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念,认真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实施“八个一工程”,即创建一批达标文化站,新建一批农村文化设施,培养一支文化工作队伍,扶持一批农民业余剧团,建立一支村级电影放映队,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村,打造一批文化产业,树立一批村镇社区文化示范点。抓好基层群艺馆、文化站、图书室建设,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利用各种节庆日、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和农村集市日,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对违法经营场所进行取缔,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通过村级自治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庄”、“信用村”、“信用户”等群众性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按照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点面结合、联片创建、注重效果、增强辐射的工作思路,着力抓好一批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精心打造一批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村镇精品,带动文明村镇的全面建设。
我市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篇2
一、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面貌
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战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既要加快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农村新社区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又要加强农民素质建设、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城乡协调发展体制的建设等;它更有一个大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能让农民致富和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培育成为能适应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素质全面的新型农民,形成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003年以来,德清县根据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总体部署,结合农村给水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实际,做出了深入开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决定。通过以改水、改厕、改路“三改”为重点,达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的“六化”要求。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德清县的“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成效。一是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三改”、“六化”为内容的整治,整治村改变了“脏、乱、差”,示范村做到了“洁、绿、美”,农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二是农民的素质得到了提高。此工程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增强了环境、卫生、文明意识,对改变农村的陈规陋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三是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加强。这项工程是民心工程,让农村居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受到了大家大力支持和拥护,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权威性。四是农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通过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既提高了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又健全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改善了环境,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一)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
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发展县域经济是重要战略支点;德清近几年的发展正体现了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1. 强化产业支撑,发展特色经济。
围绕建设都市型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以把德清建设成为杭州、上海大都市圈重要的农副产品供给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创汇农业,逐步形成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都市型农业新格局。用现代工业的理念来指导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带动力、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基于市场的比较优势,德清实现了“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如洛舍镇的木业、雷甸镇的机械制造业、钟管镇的化工业、新市的羊肉、雷甸的枇杷、上柏的早园笋、明星村甲鱼、恒星村的设施葡萄等都已形成规模并有了很好的知名度)的新格局。全县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战略,以“人有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产业优势,很好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发挥金融业的服务功能。德清在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健全金融体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县域经济中的作用,加大商业金融的支农力度;创造良好的环境,引进股份制银行(如交通银行、湖州商业银行等)为地方经济服务;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良好的金融环境和优惠的金融政策为当地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3. 筑巢引凤,
构建人才回流、要素聚集的体制和环境,解决发展过程中人才缺乏的问题。在对各类人才的引进以及创新鼓励和激励机制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也得到了很大收获。同时,德清县也加大了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为当地相关企业特别是农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信息、人才与技术。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德清县大力开展了适用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鼓励广大民众进行创业活动,以创业来带动农村乃至区域经济发展。
(二)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
德清县于2004年逐步进行城乡公交的建设与开通,到2006年,全县已实现县城到各乡镇以及乡镇到各自然村的公交车的开通。这一便民工程的实施不仅方便了普通老百姓,也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更为重要的是,交通的便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了希望。近几年,德清的乡村游、农家乐等休闲、观光业的发展十分迅速,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地方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呈现出城乡和谐发展的喜人局面。
随着2008年年初德清至杭州城际公交车的开通,德清与杭州的“时空距离”一下子缩短了。这一工程的实施,除了为百姓提供实惠、便利的出行条件外,更为德清能融入到杭州都市经济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这条城际公交的开通,不只是解决了一条公交路线的问题,更是一次城际公交运行的探索和创新,这一经验也为解决其他地区城际公交运行的难题提供了借鉴的可能。
(三)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德清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建设不仅为城乡居民解决了“安全、卫生”的饮水问题,而且也改善了农村的生活质量,提升了生活品质,工程的实施对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以及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建设
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有效处理城乡生活垃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全县按照组织机制健全、环卫设施完备、环境整洁优美的总体要求逐步完成垃圾焚烧厂、中转站的建设以及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的组建。通过“户收、村集、镇运、县处理”的操作方式,到2008年年底,城乡生活垃圾将会基本实现集中处理,全县特别是农村的环境卫生面貌将会得到根本的改善。
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3
关键词:城乡差距;二元社会结构;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115—02
一、目前我国城乡差距的现状
1.城乡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198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2:1,我国在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此后城乡收入差距开始拉大,曾在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高达2.86:1。1997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速扩大,2001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3年继续扩大为3.23:1。2004年,虽然政府实施了减免农业税、控制粮食最低价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民收入增长6.8%,但当年城乡收入比仍为3.20:1,2005年在2004年的基础上又扩大为3.22:1。据我国社科院在2006年4月14日发布的《农村经济绿皮书》预计,今年我国农民收入虽然将保持5%左右的增长速度,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
2.城乡教育差距。目前,农村学校设施差,不但没有城市学校已经普及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甚至连校舍、书桌等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不能保证。调查结果显示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下表关于各种文化程度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对比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教育差距。
3.城乡医疗卫生差距。目前,城市的医疗卫生资源占到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的80%,现代化的大型医院都集中在城市,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而占全国人口63.91%的农村人口却只能享受到20%的医疗卫生资源,一些小诊所零星的分布在农村,医疗设备落后,致使农村人口每千人平均拥有不到一张病床和一名卫生技术员,而城市每千人却平均拥有3.5张病床和5名卫生技术员。由于农村卫生资源的严重缺乏,孕产妇死亡率是城市的2.6倍,新生儿死亡率是城市的2.4倍,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率是城市的2.7倍。
4.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在社会保障方面,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而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却非常薄弱。目前城市居民普遍享有的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在农村的覆盖率极低,至于失业保险这完全是城市居民独自享有的,和农村居民无关。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仅占农村总人口的9.6%左右,按享受社会保障的人员来计算,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
5.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在城市优先、大工业优先的方针指导下,大量的财政资金集中于城市,用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获得快速发展,建得越来越好,而农村要么像蜗牛一样爬行前进,要么原地踏步走,从而使城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差距愈来愈大。目前全国652 718个自然村,其中通自来水的仅有352 681个自然村,只占到54.03%。还有26 525个自然村不通汽车,45 900个自然村没有装电话,分别占到了4.06%和7.03%。
二、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
1.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指的是城市社会为一元 、农村社会为另一元的城乡分离的状态。在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过程中,户口制度是一个关键性因素,户口制度发挥了一道强有力的闸门作用。据有关专家统计,如果以2004年全国有1.03亿农村到城市的打工者计算,外出打工农民工每年因劳动力市场歧视而少挣2 343亿元。最终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口流动的闸门,使城市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而农业却承担着过重的就业压力,致使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低下。
2.工业优先、城市偏向发展战略的影响。我国历来把工业放在城市,强调工业优先发展,农业为工业作积累,农村为城市作积累。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支持城市工业发展,如通过财政倾斜把大量的资金用于城市,用于工业,大力扶持城市和工业,相反的农业只得到少量的财政资金;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只关心吸纳了多少存款,轻视甚至就不肯农村放款,导致有钱的农民存款容易,没钱的农民想从信用社贷款很难,造成资金大量流向城市,促进城市工业发展,而农村却只能继续小规模经营。
3.农民分散经营,缺乏有效的合作组织。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分散经营,导致高科技农业难以推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据统计,现阶段我国70%的农民主要从事一般的种植业,他们只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耕种。这样造成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仍占很大比重,农业科技在我国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42%,而发达国家已达到6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0%。
三、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新农村建设
1.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其关键在于统筹城乡发展,把农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统一起来共同发展,不仅要实现城市现代化、工业现代化,而且还要实现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提出要消灭城乡差别,必须“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步消灭。”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首先要在思想统一起来,特别是我们的领导干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目前大部分人还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城市就应该走在农村的前面,农村就应该为城市作积累。对于目前城乡经济的严重不平衡不必大惊小怪,因而也就没有对统筹城乡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
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造成我国城乡巨大差距的因素中,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导致收入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据美国经济学家D.Gale.Johson分析,中国农民在校时间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以增加3.6%~5.5%。如果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达到城市水平,城乡劳动力的收入差距可缩小15%~20%。对普通劳动者而言,只要他们能通过教育或培训提高自己素质和技能,就会改变其就业及相应的收入状况。
在基础教育方面,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把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好,使学校成为一个有利于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加强农村的师资力量建设,对教师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实行优惠政策鼓励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和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加强教育宣传,根除有些农村流行的“上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使广大农民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在农民培训方面,与教育部门联合,加强农民文化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广泛开展农民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掌握一门或多门农业实用技术,使农民成为懂科学用科技的新型农民;加强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根据市场的需要开设专业和课程,让更多的农民学到并掌握多门职业技能,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就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加强农业经济组织合作,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程度。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农民自愿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力,如韩国,农协作为一个民间组织主要负责农产品推销。农协通过各种途径,改变农民的经济、社会、文化现状,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不断的提高了韩国农业的竞争力,使农业部门与其他非农业部门协调均衡发展。我国的台湾地区也采取了类似的民间组织,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4.加大财政支农力度。针对农业的自身劣势,各国政府历来都对农业进行不同程度的补贴。按照西方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对工业化进程6个时期、三个阶段的划分来看,人均收入水平280美元~560美元进入工业化初始阶段,人均收入560美元~1 12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收入1 120美元~2 100美元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就我国来说,目前从总体上已经进入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首先由政府投入资金改善目前农村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好标准农田,搞好河道清淤,建设好农田灌溉用水工程,改善农民的住房,搞好农村的道路、生活用水、生活用电、信息网络等农村基础工程建设。其目的是改善农民的生产居住生活条件。其次是积极鼓励帮助农村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最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农民开始进入自我发展阶段,农民自觉地积极地找路子、想点子,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而政府此时的只是制定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的伦理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5.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应有一个总体的思路。总体的思路就是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从条件已基本成熟的经济发达地区开始,逐步推广到全国;先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和合作医疗制度,再逐步建立养老保险;应从最需要保障的困难群体入手,逐步扩大保障范围。通过多种措施,使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幼有所学。具体到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参考文献:
[1]周志雄.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路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霍益辉.构建农村和谐社会[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M].北京:全国农业统计提要,2004.
[4]刘应杰.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王育红.发展经济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6]常洪钧.社会保障制度与我国劳动力市场[J].经济学家,2006,(3).
[7]蔡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2.
[8]中国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457.
[9]喻汇,李录堂.农业人力资本流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J].农业经济导刊,2006,(2).
[10]韩俊.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若干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导刊,2006,(1).
[11]钱纳里.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95-96.
我市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篇4
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太小,粮食和许多大宗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等生产费用高,使得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纯收益率太低。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城市化,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资源量,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改变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农民向城镇转移主要靠市场的力量,但是也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特别需要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具体措施:
一、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二、积极推进全民创业,激发经济增长活力。
三、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四、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广开劳动就业门路。
五、农村改造应符合长期经济发展和拉动农村消费的需要。
六、农村改造应结合地区实际、有利于能源资源整合。
七、农村改造应有良好的融资渠道和政策保障。
第一阶段我们要首先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
第二阶段在拆迁前应对所有拆迁户进行“补贴”,以利益化
导向从而使拆迁公平合理顺利地进行。
第三阶段新区建设的融资。
我市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篇5
一、立项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范围广、综合性强、内容庞大的世纪工程。本课题一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二是具有一定的前张瞻性。三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为此2006年农业信息中心和市新农村办公室提出了《关于鸡西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研究》课题,并得到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支持,二、课题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课题主要内容包括:我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新农村建设基础分析;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新农村基本建设模式。根据课题五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做如下研究。
(一)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
⒈生产发展的深刻内涵:一是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实现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全面持续快速发展。二是农村经济与社会结构显著优化。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提高农村居民非农就业水平,实现农村社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资源环境显著改善。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大
节能降耗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力度,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⒉生活宽裕的深刻内涵:一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通过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和共同富裕。二是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通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三是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的倾斜力度,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缩小城乡差别。
⒊乡风文明的深刻内涵:一是农民素质显著提高。通过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努力塑造新型农民。二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显著发展。通过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破除封建迷信活动。三是农村社会治安不断提高。通过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不断提高农村治安水平,努力创建平安文明村庄。
⒋村容整洁的深刻内涵:一是农村生活基础设施明显完善。通过加大道路、能源、厕所、垃圾处理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村容整洁提供基础保障。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明显净化、美化。通过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引导和帮助农民实现垃圾、污水集中处理,推进村庄净化、绿化和美化。
⒌管理民主的深刻内涵:一是村民自治机制充满活力。通过加强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使其充满活力。二是民主决策机制有效运行。通过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民主议事以及村民“一事一议”制度,村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二)试图引入量化指标体系
通过对我市统计年鉴和网上资料的筛选,最终选择最重要的16项指标,构成了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量化指标体系。
1、生产发展包括农业生产总值、城镇人口比重、非农就业率、农业机械化总动力四个指标,分别从生产能力、经济社会结构反映生产发展状况。
2、生活宽裕包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信息化率和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四个指标,分别从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和社会保障三个方面反映生活宽裕状况。
3、乡风文明包括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民对社会风气满意度和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三个指标,分别从农民素质、文化建设和社会治安三个方面反映乡风文明状况。
4、村容整洁包括室外道路为硬质路面的农户比重、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比重、炊事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比重和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率四个指标,分别从生活设施和人居环境两个方面反映村容整洁状况。
5、管理民主包括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和农民对村务公开满意
度两个指标,分别从村民自治和民主决策两个方面反映管理民主状况。
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提出
针对以上研究,我们把我市新农村划分为以下几种模式。生态型新农村:就是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发展道路。城镇型新农村: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
家庭旅游型新农村:就是充分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鱼塘、树林、菜地等农家资源,增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任意“点宰”、自选自做等服务项目,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
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就是充分利用城郊乡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招商活动,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课题是以为各级政府地方政府为主要针对对象。因此从宏观定性的角度的分析所占比重较大,量化指标体系可以使课题更精准,即
我市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篇6
农发行关于加大信贷投入支持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专题报告
关于加大信贷投入支持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专题报告
农发行市分行是我市唯一一家国有政策性银行,肩负着支持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光荣使命,目前下设 个支行、个营业部,至11月末,各项贷款余额 亿元,其中商业性贷款 亿元。随着新业务的开展,农发行政策支农作用明显增强,党中央、国务院也对农发行寄予厚望,特别是近3年中央1号文件以及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都对农发行强化服务职能、加大支农力度做出明确指示。我们充分认识到,在支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发行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行始终坚持“以农为本”,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经营中不以盈利为目的,贷款执行基准利率,用款成本较低。并且业务品种不断增加、支农惠农手段日趋丰富,目前贷款品种40多个,覆盖了农业各个方面,涉及农、林、牧、副、渔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科研等多个环节,既能支持我市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农机制造、造纸行业、水库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网、路网、电网“三网”改造,又能支持涉及有机蔬菜、卤制品加工、板栗购销、种猪繁育、畜牧养殖及宰杀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我行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行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建设 市”的目标,围绕我市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推进产业化经营、开发提升旅游资源、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农业以及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安排部署,明确重点,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目前我行支持的客户中,有 家贷款规模过千万元,家过亿元。在贷款3亿元支持“ 综合整治”工程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增亿元对 “ 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两个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支持,从而优化了 整体旅游环境、改善了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信贷资金3亿元,重点支持了 食品有限公司、集团有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家竞争力强、效益好、辐射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发放贷款3000多万元,重点支持了 限公司、有限公司、食品有限公司等8家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成长型小企业,增添了新农村发展活力;发放贷款4000多万元,重点支持了 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等科技力量较强的企业,加大了对科研成果的推广运用,增强了农村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对23家企业核定授信额度超过 亿元,促进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银企、农民实现“三赢”。
下一步工作中,我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经济工作特别是农业发展的总体安排,在继续做好粮棉油购储销信贷业务,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安全的同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一是重点支持地方政府有规划、社会经济效益明显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并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投入。目前已储备项目 个,其中市级4个、县级4个,贷款意向 亿元。二是大力支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发展。三是积极支持列入国家和省重点推广计划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
为加大对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我行将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信贷资金。同时建议市委、市政府在政策
信息、农业规划和发展等方面继续加大对我行的指导力度,组建政府、银行、企业之间沟通协调机制,以利于我行及时、充分地掌握信息,实现银企对接、项目对接,全力支持我市新农村建设。
【我市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促进我市服务业品牌建设的意见11-09
关于我市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的汇报08-16
新加坡经验对我市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07-14
毛万春书记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示范区05-23
关于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08-23
加快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07-04
关于我市民营企业帮建新农村的调研报告07-20
关于我市城郊集镇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建议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