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农村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作为(通用3篇)
论新农村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作为 篇1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在实现“中国梦”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助推实现“中国梦”的途径。要提升农民素质,壮大实现“中国梦”的人力资源;加强经济建设,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加强法制建设,奠定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基石;加强文化建设,彰显实现“中国梦”的文化旗帜。
【关键词】 中国梦;新农村;应有作为
一、“中国梦”的内涵
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也是其原始寓意。2013年3月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闭幕会上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这一论断丰富了“中国梦”的内涵和宽度,学术界由此对“中国梦”的概念内涵有了新的研究角度和定义,由开始的“本质说”到“人民主体说”、“三维学说”。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并不仅仅是实现复兴强国梦,最根本的目的是实现13亿中国老百姓的梦,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中国梦的最终受益者是人民,中国梦的实现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民族、人民三位一体,构成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国家层面就是要实现现代化,具体表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民族层面就是要民族振兴,民族团结、友爱、平等,个人层面就是要为个体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三者相辅相成,个人梦是实施基础,强国梦是关键手段,复兴梦是终极目标,缺一不可。
二、新农村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1、“中国梦”也是农民的梦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是决定中国梦实现程度的决定因素,农民8亿人数占全国人数的绝大多数,是推进中国梦的中流砥柱。农民梦代表了最广大底层人民的梦想,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文化、教育、医疗条件有明显的改善,这些都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最质朴的中国梦。农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只有促进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民梦,才能实质性的推动中国梦的进程。
2、新农村经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农村经济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过去,我们依靠农村、农业支援城市、工业建设,使城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的农业发展较为滞后,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较为普遍,现代化农业、规模化种植、以及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致使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动力,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愈加明显,2012年城乡居民之比为3.1:1,广大农民群众并没有充分的享受到发展的红利,农民富裕了,农业发展了,才能够为中国梦的推进提供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证。
3、依法治村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行政村是最基层的单位,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第一线,农村地理自然环境艰苦,人文环境复杂,至今残留着封建迷信思想,一些偏僻的地方还在采用家族管理制度,族长掌握生杀大权,法律意识淡薄,人治凌驾于法制之上,对农村甚至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带来严重的威胁。基层不稳地动山摇,依法治村,落实村务公开制度,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是为实现中国梦创造稳定的环境氛围和可靠的保障。
4、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特征
新农村文化繁荣是中国梦的重要软实力,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世界强国,必须加强文化建设。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在农村有许多弘扬传统美德、唱响社会主旋律的文化,如尊老爱幼、睦亲友邻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文明。繁荣农村文化,扩大党的政策的知晓面,提升群众对社会主义、对党的信心,增强凝聚力,突出中国特色。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助推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1、提升农民素质,壮大实现“中国梦”的人力资源
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农村建设提出以后,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农民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观念依然很淡薄,他们更多的关注经济利益问题,对村民自治、基层民主、党建等积极性不高。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农村发展的软实力。一要强化农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及时学习新的理论政策,以更加接地气的形式做好政策宣传者、文明新风倡导者。二要优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将新媒体、新科技运用到农村基层党建中,比如全国覆盖的“党员远程教育网”,陕西等部分地区设置党员教育app等新载体,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让政治教育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由于农村资源条件的限制,导致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城镇居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相对落后。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培养“新型农民”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制、讲风尚、爱健康的农民,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对农民的要求,为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提供人力、智力支持。
2、加强经济建设,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
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更是扩大中国梦物质基础的必要手段。农村以第一产业为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附加值低,很难实现农民发家致富的梦,更难以实现农业自身质的飞跃。因此必须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农村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资源,如陕北榆林、神木等地的农民靠丰富的煤炭资源,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升级。建立现代化农业,将农村打造成景点。随着美丽乡村在全国的推进,农业与第三产业接轨的趋势愈加明显,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农产品品牌,同时要挖掘农业农村的新功能,把农村建成展览馆、博物馆、植物园、农家乐,提升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打造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增加农业的吸引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鼓起农民的腰包。
3、加强法制建设,奠定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基石
4、加强文化建设,彰显实现“中国梦”的文化旗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有特殊的意义,构成了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保证。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指导,是我们必须深化于心的观念,农村基层干部应该扮演好“宣传员”的角色,扩大宣传范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周围的风土人情、真人实事结合起来,树立榜样进行宣传。二是落实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目的是为了在实际中践行,通过新的载体如“最美媳妇”、“最佳村干部”“星级文明户”等评选,督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优秀品质落地生根。
四、结语
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从经济、文化、法制层面入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的梦,进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论新农村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作为 篇2
一、“三个自信”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者有机融合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对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充满信心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路径选择的正确性。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改良派都曾经尝试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持续了14年之久, 终究归于失败;康有为、梁启超准备了10年的维新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就告失败;辛亥革命也因为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而破产。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重任必然落到了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肩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人民群众生活不断得到改善。究其原因, 就是我们坚持了正确的道路, 实践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途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依据的行动指南的科学性。理论是实践的先导, 科学的理论是取得成功的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也是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要的方法论。实践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同时也是开放的理论体系, 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根本保障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和健全的过程。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一个崭新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通过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之后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和“文化大革命”的重大曲折,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曲折中前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终于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正确发展道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二、“中国梦”的内涵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对“中国梦”时代命题的深刻解读。2“中国梦”是历史自觉的现实反映, 也是现实照进的渴望。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苦难史。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之下, 中华民族失去了昔日辉煌, 中国人民饱受磨难。中国人民在苦难中艰难求索民族复兴之梦。中国各阶层人民一直未间断过民族复兴的探索与尝试, 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终于找到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不是空洞的口号, 而是具有着深刻的内涵。
1.国家更强盛
没有国家的强盛, 民族复兴也就无从谈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简单重拾昔日辉煌, 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协调发展, 将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人民更幸福
国强才能民富, 国强也是为了民富。民富不是简单的经济生活上的富足, 而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国家发展成果,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梦”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梦, 更不是个人的梦, “中国梦”也是属于整个世界的。中国在发展过程中, 不仅仅追求本民族发展和本国人民的利益, 同时兼顾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利益。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统一, 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积极参与国际重大事务, 应对各种挑战, 与世界各国共同致力于解决人类发展中的重大难题。
三、“三个自信”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自信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 自信来源于实践探索与成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正确的、科学的, 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因此, 全国各族人民应该满怀信心,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途径,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 攻坚克难, 不断发展, 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
习近平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 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3因此, 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坚定信念, 避免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努力探索,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理论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
成熟的理论体系是实践取得成功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不是盲目自信。首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来源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足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强大武器;其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来源于理论本身的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理论创新的成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不断推进, 同时, 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又不断推动理论创新。
自信不是固步自封。实践永无止境, 理论也有待完善和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满信心, 同时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以更好地指导全国各族人民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制度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初, 就提出了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中国共产党建立90多年来, 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成功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实践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体系。制度自信是中国人民过去取得成功的经验, 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中华民族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就应当坚定制度自信, 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
综上所述, “三个自信”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要坚定“三个自信”,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摘要:“三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 理论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 制度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
关键词:三个自信,中国梦,地位,作用
注释
1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2 王为衡.中国梦的历史自觉与现实照进[J].新湘评论, 2013 (01) :19.
论新农村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作为 篇3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省工作时的讲话精神,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出彩。
坚定总坐标,坚定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总思路,就是要备加珍视总书记的肯定和鼓舞,认真总结近年来的探索实践,把已被实践证明正确的总体思路坚持下去,既把当前的事情做好,又着眼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三五”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谋发展。一要确立总目标,二要把握总布局,三要聚焦三战略。完善总方略,就是完善“一个载体”、构建“四个体系”、夯实“五大基础”、强化“六个保障”。“一个载体”就是科学发展载体; “四个体系”就是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乡体系、自主创新体系、现代市场体系;“五大基础”就是现代交通、信息网络、水利支持、能源支撑、生态环境五项基础能力建设;“六个保障”就是开放、改革、人力资源、思想文化、社会和谐、干部队伍等六个方面的保障。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出彩,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近日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endprint
【论新农村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作为】推荐阅读:
论新课改下农村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11-19
实现中国梦家乡梦06-27
向伟人学习实现中国梦05-20
中国梦的实现过程06-29
学习十八大 实现中国梦09-04
实现伟大中国梦活动总结10-16
实现“中国梦”实施方案11-12
实现“中国梦”心得体会11-25
实现中国梦青年重任在肩05-20
论实现中国梦感想1000字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