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心得体会(共10篇)
实现“中国梦”心得体会 篇1
中国梦心得体会:努力实现“中国梦”
梦想是美丽的,它是心底最美的期望;梦想是阳光的,它使人们由浮躁走向踏实,由彷徨走向坚定;梦想是人生前行的动力之源,它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它是我们一双“隐形的翅膀”。
每个人都有一个富裕美好的幸福之梦,每个民族都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复兴之梦,每个国家都有一个宏伟远大的强国之梦。“中国梦”是华夏儿女深藏了170年的梦想,一个关于繁荣富强、民族复兴的梦想。
为了一个梦想,我们树立正确的方向;为了一个梦想,我们持之以恒,不抛弃,不放弃;为了一个梦想,我们不断追求,开拓创新;为了一个梦想,我们面临抉择,敢于取舍;为了一个梦想,我们拒绝诱惑,保持自我;为了一个梦想,我们不怕吃苦,不怕艰难;为了一个梦想,我们永记于心!
中华民族历经了无数苦难。列强的凌辱,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奋斗征程中的坎坷与挫折,人世遭逢的巨大自然灾难。一代代的中国人,怀揣着梦想,追逐着梦想,挺直了脊梁,憋足了干劲,胼手胝足,顽强奋斗,在苦难中前行,风雨兼程,百折不回,在挫折中崛起,开拓创新,勇往直前!中国梦,复兴梦,凝聚了“人民幸福”的个人梦,体现了“文明发展”的民族梦,描绘了“富强崛起”的国家梦。
中国梦是抽象的、宏大的,也是具体的、微小的。我所理解的中国梦是这样:每个人安于自己的内心,清朗澄静;忠于自己的职业,恪尽职守;对身边的每个人友善,温暖有力;对这个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勿论大小。远离物质上的贫穷,远离精神上的贫瘠。每个人都担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来,不指责,不推诿。共同担当这个国家的兴衰,这样的中国,才是梦想的中国。这样的中国,才是少年中国,希望蓬勃。
我不禁问自己,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能为之做些什么呢?我的中国梦就是立足本职工作、爱岗敬业、服务群众,用自己的努力为基层发展添砖加瓦,为**跨越贡献力量。
实现“中国梦”,我们要有敢于做梦的魄力。管中窥豹,看不见天地的广;闭门造车,看不见世界的大。“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自觉站高一步、看远一些,用开放的态度接纳新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问题,用创新的思维探寻新办法,敢想、敢拼、敢创造。
实现“中国梦”,我们要有勇于追梦的决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真抓才能攻坚破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要下定“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无怨无悔,励精图治,甘洒热血;我们要鼓足“当仁不让、共克时艰”的干劲,直面困难,身先士卒,团结奋进;我们要保持“百折不饶,锐意进取”的态度,跑起来做事,跳起来摸高,飞起来跨越。
实现“中国梦”,我们要有努力圆梦的精神状态。常言道:“作风正,则事业兴”,高楼何以耸立,大树何以参天,根基决定一切,我们的根基就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我们要以一流的作风做思想务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的人;以一流的干劲做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尊重规律的人;以一流的品质做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以一流的状态做认真办事、勤恳工作、无私奉献的人。
中华民族已走过了苦难的昨天,正跨越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梦”将指引我们迈进辉煌的明天,仰望星空还需脚踏实地,每个岗位都是一块基石,每个人都应贡献自己的力量,号角已经吹响,辉煌需你我共创,世界的目光已汇聚东方,强大的能量已蓄势待放,中国梦,已经起航,中国梦,就在前方。
中国梦,民族梦,你的梦,我的梦。
实现“中国梦”心得体会 篇2
中国梦的意义在于它打开了一扇门, 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点亮了中国人民人人成就梦想、国富民强的信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征途。
一、实现中国梦, 不要忘记历史
中华民族的今天是从承载着中国近代史太多的苦难和屈辱中走过来的, 古老的中国穿越百年沧桑, 多少中华儿女、仁人志士怀揣着强国富民的梦想, 上下求索、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才走到今天。近代史上的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为抵御外侵、富国强民开展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君主立宪还有资产阶级的三民主义等都未能拯救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民族, 上百年以来都未真正实现强国富民这个梦想。直到中国有了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带领中国人民冲出黑暗、奔向光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建党领袖之一李大钊曾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 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资以乐其无涯之生。”由此看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之初就怀抱着为解放全人类, 为中国人民能过上好日子, 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多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将近70年。古老的民族站在世界民族之林、之巅。国家富强、不受外侵。人民自力, 丰衣足食。历史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过去, 也照亮了未来。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旧唐书《魏征传》记载。我们要关注历史, 关注全球的风云变幻, 要增加忧患意识, 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不要忘记历史, 不要忘记过去的先辈的流血牺牲。才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才能坚定不移的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深刻理解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实现“中国梦”构想的伟大意义。就像《歌唱祖国》这首歌中唱到:“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 才迎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所以我们要常温历史、提醒人民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 居安思危、勿忘国耻。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对我国虎视眈眈, 千方百计企图阻止中国发展经济, 遏制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企图颠覆红色政权。我们要经常对青少年、祖国事业的接班人进行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教育要大力宣讲中国历史, 特别是近代史, 讲世界历史。其实危险并不一定全在战时, 而是在国家复兴、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要突破特定时代的局限, 站得高、看得远, 未雨绸缪。向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学习“名并利莫问候、书并剑在心头”那样, 做有理想、有抱负的接班人。
二、实现中国梦, 也就是人人成就梦想。使每一名中国人, 做积极进取的中国人, 有思想、有担当、有雄心、有创意、有勇气和有决心的中国人
中国梦要实现, 从我做起是根本, 中国梦是唤起和指引全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去朝着一个充满着理想和美丽的梦想时代挺近, 中国梦也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实现国富民强的信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制度保障。正如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这是实现21世纪头50年“中国梦”和后百年“中国梦”的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30年间, 创造了许多奇迹: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实现了总体小康;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1中国快速崛起已是不争事实。举世瞩目的成就带给世界多了一份和平和进步。把实现中国梦当做全国人民共同的事业。这是引导中国人民前进的一个新的坐标, 也必将拉动世界经济,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大幅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地位。
梦想创造奇迹, “飞天梦”的曲折与辉煌一次次地实现, 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从2003年航天英雄杨利伟飞向太空那一刻, 整个世界的目光在这里交织, 铸就了共和国的辉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成为现实。神舟十号飞天又再次实现了更大的航天梦。航天英雄群体不辱使命, 一次次地飞向太空、探索科学, 十三亿人的目光随他们而转动, 十三亿颗心为他们跳动, 十三亿人羡慕他们为祖国而战, 十三亿人为他们的壮举而露出笑容。那一刻多少人读懂十年磨一剑, 那一刻多少莘莘学子思考着祖国的未来, 那一刻生命的礼赞在青少年的心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也就是在那一刻有多少人羡慕他们有一个睿智的大脑、一颗忠诚的心, 又有多少人羡慕他们有强壮的体魄、坚强的意志, 羡慕他们千难万险都不怕, 成为了祖国的栋梁、母亲的骄傲;然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他们的大爱。是他们爱饱经沧桑的祖国、爱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爱这麦浪滚滚的土地, 历经贫穷而更加坚强。敢吃千般苦、敢冒天下险、敢做天下事。大爱铸就辉煌、大爱使他们追求真理、探索科学献身航天。不知当下那些不惜损害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的人, 在英雄的航天人面前做何感想。英雄们的高尚情操定会使他们自贱形秽。是航天英雄使我们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让我们抛弃贪婪、远离纸醉金迷。蝇营狗苟为我们所不齿, 我们要向他们那样忠于党、忠于人民, 多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吧。那时你就会不再抱怨自己的人生不精彩, 为青春感到彷徨、对工作的不满。只是会把困难踩在脚下, 脚踏实地、多些勇敢, 开创自己的新生活。那时的你就会感到天是这样的蓝、水是这样的清、地是那样的广袤无垠、呼吸是那样的畅快、生活的越来越有意义, 活得坦坦荡荡、活的阳光灿烂。这是航天英雄传给我们做人的真谛, 英雄的精神感动了生命、感动了中国和世界。
美丽中国梦的构想给我们带来了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施展聪明才智的绝好机会。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把握这一时刻, 让我们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中国人, 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的施展自己的才华, 实现宏伟理想和抱负, 才能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实现正可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梦想。
注释
如何实现中国梦? 篇3
如何实现中国梦?我认为,从未来发展道路的动力模式讲,就是要加速推进城市化。可以说,改革开放后的前30年,是在城市化方面犹豫和摇摆不定的30年,其间主要在发展工业、重点发展大企业和引进技术。因此,未来几十年,我们在发展模式的转变上,应当调整为加速推进城市化,在发展工业的同时重点扩张服务业,发展小企业和发展大企业并举,并且推动技术自主创新。
具体而言,就是改变滞后的城市化状况,转移出窝积在农村和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和剩余人口,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产业结构扭曲的状况,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改变每千人口拥有企业数量少的状况,鼓励创业,发展小企业,以扩大就业,增加中等收入人口,减少因失业而贫困的人口,提高劳动在GDP中的分配比例。改变中国经济总量第二,但竞争力排在第18位的局面,实施科技进步的赶超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从发展道路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模式看,就是要强调可持续发展。一是针对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小的问题,从节约土地的技术、增加及节约淡水的技术、替代钢铁等材料的技术、节约及替代传统能源的技术、减少污染和恢复改善生态的技术等六大方面进行创新和应用。二是从结构路线入手,扩大服务业的生产增加值比例和就业比例,从而降低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三是节约土地资源,减轻人口分散居住和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破坏。四是形成简约的生活方式,包括节俭的消费习惯,合理的饮食结构,以及集中的交通出行方式等。
此外,在一个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多民族的国家,需要适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与高度自由的经济体制相结合。这就是我们未来发展道路所应当选择的体制模式。在完成工业化进程中,中国需要一个适度威权和集中的政治体制,以保证转型过程中的经济发展有稳定的政治条件和社会环境,并保证在一些关键的方面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一些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项上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但看准了的、正确的,就要拍板干,要有决策效率。
实现中国梦心得体会 篇4
将小梦融入调查梦
我是一名普通的bb调查战线工作者,从大学毕业就进入了这一行,逐渐的适应,并喜欢上了自己的工作。bb调查部门属于权力弱、受重视程度较低的纯服务性部门,作为bb调查人来说,工作挺清苦、枯燥,基层调查工作开展也颇为困难,但我们有自己的梦想和信念,并不断为之努力,在“为国调查,为民服务”中寻找乐趣。说到个人梦想,每个人都渴望拥有更好的事业发展平台和更强的社会认同感,希望自己的生活更有激情,更丰富多彩。选择了bb调查事业,自己的梦想就和这份事业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了起来,我们每个调查人都希望bb调查的改革发展之路能够越走越好,部门地位、权威性和公信力越来越高,bb调查这个牌子能够越叫越响,工作能够越来越受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数据能够越来越被公众认可。锅里有米,碗里才有饭。只有bb调查事业好了,我们每个调查人的腰板才能更挺,底气才会更足。
“中国梦”需要“调查梦”来编织
调查梦是构成中国梦的千万个元素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元素。当今的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是信息大战爆发的世界,社会各界对bb数据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待遇数据需求越来越多,对数据要求越来越高,对bb调查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有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梦”的全面实现,需要各项bb调查指标来衡量和监测,从gdp、社销零等经济类指标到居民收入、支出、价格等民生类指标,再到居民幸福感等定性调查指标,没有哪一项不需要bb调查的服务,可以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调查梦来编织,国家的崛起离不开bb调查事业的贡献,同时,bb调查能力的提升、bb调查地位和权威性的增强也是国家实力提升的一大体现。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和美丽调查梦的编织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奋发有为,让梦想照进现实
关于实现中国梦心得体会 篇5
上小学时,爸爸妈妈告诉我,我的故乡座落在美丽的马祖村里,那里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勤劳善良的人们一年四季在田野里辛苦地快乐地播种收获。村子旁边有条小溪,溪水流向何处?我曾经困惑,不过我知道它一定到了远方,那里和这里一样的美丽,那里的人们和这里的人们一样善良、勤劳。现在虽然我们搬到城市里去住了,但我仍然眷恋着我的故乡!每每节假日,我们都回老家,在那里我可以找到快乐,也可以找到梦想!
记得在一个暑假,我到外婆家去玩了一个礼拜,发生了许多事儿,很多事我已经淡忘,但唯有一件事,我仍记忆犹新!
一天下午,我和勇哥到马祖故里去玩。一路上,我们又说又笑。不一会儿就到了。“终于到了马祖故里!”我和勇哥欢呼道。但接下来发生的这一幕,让咱们俩人无心再去玩了。
我们在过马路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双手提着大包小包的菜也要过马路,我们瞅准没车了,打算一个箭步冲过去,突然,一个小伙子从我们面前跨过,他走到老奶奶身边,右手接过老奶奶的菜,左手牵着老奶奶的手,说:“老奶奶,你一个人过马路多危险啊,还提这么多菜,我扶你过马路!”老奶奶感激地说:“小伙子,谢谢你!”于是小伙子扶着老奶奶小心翼翼地过马路。小伙子大约十五六岁,个儿不怎么高,此时此刻,他却显的那么高大;老奶奶是那么幸福;这场景是那么温暖。
我和勇哥站在那儿一动不动,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我已经被小伙子彻底感染了,我也要像他一样去感染更多的人,那!我们的祖国将处处充满幸福温暖!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心得体会 篇6
心得体会
1203班
李晓阳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心得体会
1203班李晓阳
实现中国梦心得体会从党的十八大到全国两会,“中国梦”成为国人的热议话题,也是当今社会的时代最强音。那么如何才能够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现在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增长知识、锤炼意志成为中华民族最有力的建设者。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从大局出发,克己奉公、辛勤劳动、万众一心汇集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反对浪费,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我们要增强坚韧不拔的精神,要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要始终埋头苦干,锐意进取,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自己心中的梦而不断奋斗。
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发挥这自己的能量、付出辛勤劳动、凝聚广泛智慧,只有实现了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小的梦想,才能够汇聚成民族的大梦想。
当中华民族的巨大航船,穿越历史的波涛,驶向复兴的彼岸,整个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梦想,将怎样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展开?走向复兴的中国又会带给世界什么?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近平主席的讲话,再次向世界传递了实现文明复兴、建设和谐世界的中国理念。坚持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始终不变的战略抉择。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翻开历史,“七下西洋”播撒和平友谊的种子,“丝绸之路”留下互利合作的足迹。讲信修睦、善待他人,文明塑造出敦厚平和的民族禀性。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交流孕育出推己及人的民族文化。近代以来的列强入侵和连年战乱,将中华民族拉进苦难的深渊,留下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迈上复兴之路的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世界和平。和平与发展,互为条件。地球村中,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没有和平环境,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同样,离开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为自身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我们紧紧抓住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互利合作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起飞,迈向梦想的脚步坚实而稳健。以和平推动发展,以发展捍卫和平,中国的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传统模式,为赶超之路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与世界同分享,是中国梦独具特色的重要内涵。从“入世惠及中国、也惠及世界”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在与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始终追求良性互动、互利共赢。无论是开放市场、引进技术、吸引投资,实现30多年来日新月异的跨越式发展,还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共同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和国际金融危机,我们都着眼于取长补短、合作共赢,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倡导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彼此包容,推动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未来的道路上,中国梦必将进一步焕发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中国梦”实现的历史机遇 篇7
人类社会自近代划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之前各个经济区域封闭而缓慢的演进自近代以后出现了剧烈动荡。一些西方国家积极推动的航海冒险,开启了一个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通过航海探险,到达了一个个他们过去不曾知晓的地方,随之开始了世界范围的殖民运动。这种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开始的殖民又引起和加剧了欧洲内部的竞争和战争。这样一种动荡格局不仅打破世界原有的宁静,而且也使得世界开始分化。在欧洲,一些大国渐次崛起[1],成为世界列强,而其他各洲发展停滞,与列强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即使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经济体,也在这场与欧洲强国的发展竞赛中败下阵来。其中,中国的衰退表现最为明显。
在古代社会,中国以中华帝国的称谓为世界所仰慕。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在西亚和欧洲形成广泛的影响,郑和下西洋更是把中华帝国的实力彰显于世界。按照国际著名的世界经济史学者———安格斯·麦迪森研究估计,在1820 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占世界的三分之一[2]。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经济大国,由于没有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经济迅速地走向衰退,并且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1840 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长达100 多年时间里内忧外患,特别是在一次次外强入侵中,每一个中国人却都在怀念过去的辉煌,并憧憬着中华民族再一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重现中华帝国般的强盛。由此,一个民族复兴的理想,一个“中国梦”,强烈地萦绕在中国人的心头。一些最先觉醒的仁人志士开始为这一梦想而前赴后继地战斗。
第一批崇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国人,探索实业救国的道路,但却被中日甲午战争的炮火击得粉碎。而以此为鉴的一批知识分子,提出制度改良是挽救中国的正确道路,但在保守派的镇压后陷入绝望。只有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才第一次真正认识到结束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必须推翻封建专制王朝,建立民主主义的新制度。然而,积重难返的中国,只依靠软弱的资产阶级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显然力不从心,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追求却演变为更大规模的内忧外患。一直到新中国诞生,中华民族才得以新生,不仅结束了长达100 多年的内忧外患,而且可以集中精力探索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的工业化开始了一个特殊的进程。这种旨在赶超的经济发展道路,虽然遭受一些挫折,也付出了不少的代价,但也获得了一定的回报,在较短的时间里建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工业基础。不过,这条发展道路是在借鉴别人的经验,并按照别人的模式形成的,所以在我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形。在生产力水平还相当落后的条件下,过早地丢弃商品经济这一发展生产力的有效途径,而人为地运行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绝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当然,这里说不是正确选择并不意味着不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正像有人说,为什么当时我们不选择另外的发展道路,或者为什么当时不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对此,我们只能说,历史绝不是由当下的人们选择的,而是不同时期的人们按照自己面临的形势选择的。不过,作为内在规律最终一定会现实地体现出来,因此,历史才有自然演进的属性。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我们逐步认识到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也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为我们阐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确切含义,这意味着我们开始了中国发展道路新的探索。改革开放,表面上好像又回到了过去,但这绝不是走回头路,而是理性的回归,也是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回归,这也意味着我们要将自己投身到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寻求世界经济发展可能孕育的所有机会。“摸着石头过河”这一日常生活中的朴素之语竟成为我们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的方向。也许我们是在长期缺乏自信的环境下过分依赖别人标准的觉醒,“摸着石头过河”所包含的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选择发展道路的朴素真理,对于我们有着更为非凡的意义。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就是在别人并不看好的道路上按照我们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前进的,而且这种前进显示的是一种加速度运动。无论是长达30 多年高达9.9%的经济增长速度,还是用了短短31 年的时间使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五的位置上升到世界第二的高位,都证明我们的朴素选择是正确的。今天我们再谈中华民族复兴,再次畅想伟大的中国梦,感到从未有过的自信。
中华民族自近代经历的巨大变迁,从一个中华帝国逐步变成一个内忧外患、受人宰割的残弱国家。这是我们不能顺应历史潮流,没有加入世界经济发展的竞争环境所导致的结果。这一结果使我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经济、政治、文化、甚至民族心理都遭受了巨大挫折。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前赴后继地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因此也付出很大的代价。中华民族怎样才能复兴?简单地讲,中华民族是由于没有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从而失去了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可以把握到的机会才落伍的,因此,中华民族重新崛起必须要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把握世界发展新的机会。
二、世界经济转型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自近代以来,任何一个经济体实现经济发展,或者要成为世界大国,都必须加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至引领这一潮流。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可谓潮起潮落,要跟上这一潮流的节奏,对于所有国家都是一个挑战。梳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的是15 世纪末由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开启的新航路探险,以及因此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时代。这是人类社会首次推动的全球化时代,由此也揭开了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序幕。借助于航海技术的领先地位,以及伴随地理大发现的殖民地开发、掠夺,像葡萄牙、西班牙,甚至像荷兰这样一些地理和人口小国竟成为世界性强国。其次我们可以看到的是,18 世纪最后30 年英国在之前加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中所积累的生产力,在这个时期得到更大的发酵,开启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序幕,借助这一优势英国不仅成为继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之后的一个新崛起的大国,而且依靠升级了经济优势成就了自己“日不落帝国”的辉煌。由英国引领的这一次工业革命,形成了一个新的世界经济发展潮流,随后的法国、德国、俄国、甚至新生的美国都因加入这一经济发展潮流而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也成为世界性的大国。最后我们看到的是,20 世纪50 年代美国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引领地位,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由于第一、二次产业革命主要发生在工业领域,因此这种产业革命可以在国内进行产业积聚,并借助这种产业积聚实现本国经济快速发展。如果其他国家也想借助这样的产业革命来发展自己的经济,那么主要的途径就是进行技术引进或实现技术创新。第三次产业革命不同于前两次产业革命的一种重要特点是实现了一种新产业的拓展,即第三产业通过生产性服务业或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地超越了第二产业,成为产业结构中的主体。这种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一种新趋势是由于第三产业发展使得发达国家的第二产业出现了大规模转移现象。这种转移带来了一个不同于之前产业革命的新的扩散效应,即大规模产业转移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这为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一些落后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因此,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全球化已不再是发达国家在世界寻求发展机会的一种单向度的经济关系,而是发展中国家可以与发达国家相协调来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关系。这使得世界许多国家都有了实现自己经济快速发展的机会,而不像第一、二次产业革命那样发展权被少数国家所垄断。
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又面临着一次新的转型。这次转型将会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正像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对人的发展阶段总结的那样,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阶段,这是人的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对血缘、宗族的依赖表明人的独立性水平极低。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个阶段因为掌握了一定物质手段而摆脱了血缘、宗族的约束,但因此进入了一个对物的依赖的时代。第三个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这是人的发展的高级阶段,每一个人的自由个性获得了全面的充分发展[3]。其实,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也有一个类似的进程。在人类文化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只能匍匐在自然之下最低程度地维持自己的生存。这个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经济是建立在人对自然依赖的基础上。随着人类积累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类社会走出了这一文化初期,开启了一个逐步超越自然的时代,人类对自然依赖变成对自然的征服,因此,人类的生产力在不断提高,经济也不断发展。人类把对自然征服的程度作为一种追求。然而,这种发展方式演变到今天,人们开始认识到这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坚持的自然可以无限制地开发的思维必须改变,寻求与自然的新的融合是未来经济发展唯一前途。如此,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依赖性融合到超越式对立再到可持续发展型融合。然而,要实现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这种新融合绝非易事,它需要建筑在世界经济的彻底转型之上。虽然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是孕育着巨大的机会。
世界经济的新转型实质上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受供给和需求约束向资源和环境约束的转型[4]。这一转型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整体性,即不是由哪一个国家单独完成。因为目前经济之所以要转型,其基本的逻辑是人类拥有的巨大生产能力使不可再生资源接近枯竭,相应地,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耗又引起气候变化并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后果,而这种气候变化有着严重的外溢效应,因此要控制或改变这种气候变化必须采取世界性的一致行动。为此,国际社会已经就如何控制气候变化达成了共识,即发展低碳经济。目前,人们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多把它看成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绿色生产为特征的经济模式[5]。这一认识并没有充分考虑低碳经济应该具有的整体性。鉴于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加快缩小各国经济发展的差距。此外,发展低碳经济还必须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协调行动。
新的世界经济转型还有一系列的挑战需要解决,包括技术创新的突破、产业结构的升级、世界性协调机制的形成等等。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也给寻求经济发展的国家提供了新的机会。首先,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低碳技术的突破,这可能是继信息技术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将有利于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距。一方面,随着新的技术创新,属于成熟的技术转移会加快,因此使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后发优势更加明显;另一方面,新的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技术将呈现更短的技术扩散周期,正像20 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技术在发达国家兴起后的较短时间就开始向世界扩散,以至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上非常快,如中国现成为拥有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印度目前的手机用户以每月1 500 万的增长速度在积累。作为低碳经济基础的低碳技术也将延续甚至加速这种技术扩散周期。其次,发展低碳经济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不同模式,发达国家可以借助技术优势通过低碳技术创新来实现碳减排,发展中国家甚至落后国家基于自己的碳减排增量空间较大可以通过CDM项目,不仅降低碳排放,而且获得经济效益。最后,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世界性协调行动对发达国家提出新的要求,即发达国家应该在碳减排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不仅要降低本国的碳排放,而且还要向愿意实现碳减排的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资金支持。尽管一些发达国家对这一计划多有保留,但是发达国家对世界气候变化的更多关注会不断地推动它们为世界性碳减排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因此,有资格也有条件在新的世界经济转型中,或者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要想发展自己的经济,并希望进入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必须使自己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并且努力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节奏。这实质上就是要实现各个方面的创新,除了技术创新之外,还必需一种更重要的创新,即制度创新,以为新经济发展注入一种新的活力,并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不断衰落,无数的中国人也就是从那时起前赴后继地探索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但这个过程充满坎坷,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缺乏机会,或者我们没能把握机会。今天,世界经济正在发生转型,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到了,而需要我们做的就是要抓住这一机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就是要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三、经济体制之争带来制度创新的机会
自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主要借助于两种体制,一种是市场经济体制,另一种是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后所选择的一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又称自由市场经济,是一种体现了制度演进的创新。把企业的生产活动和人们的消费选择建立在自由价格机制的引导之下,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在人类社会由自给自足发展到商品经济后发挥了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资本主义在其工业革命时期,以及之后的发展中创造出了巨大的生产力,与市场经济所产生的配置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西方经济学家把自由市场制度奉为圭臬,并把绝大部分学术资源投到对市场机制的研究。即使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主旨下也客观地评价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具有的发展生产力的巨大能力,即:资本主义在它不到100 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一来自《共产党宣言》的经典评价充分地印证了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生的制度所具有的活力。然而,不管对市场经济做怎样高的评价,也无法改变市场经济制度势必要经历的辩证演进,即市场经济一定不是终极的制度,对市场经济的肯定并不意味着它不会改变、不可替代。在理论上,马克思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会受制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而不断爆发危机;在实践中,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危机中接受了一次次考验。1929—1933 年经济危机催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试图用国家干预来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
然而,对市场经济体制最彻底的否定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选择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是在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根本矛盾,并借助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计划经济通过集中决策、全面计划、行政命令构成的一个系统来配置资源和调控经济。这种体制具有的优势在于明确的目标导向和强大便捷的动员资源能力,其短期效应非常明显。但这种体制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是集中决策对决策的科学性提出很高的要求,进而对信息的准确和完备程度也有较高要求,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此外,计划的执行涉及多层的委托- 代理关系,因此存在较高的代理成本,如何提高计划执行的效率,或者降低代理成本就成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又一挑战。尽管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但计划经济体制缺少纠错机制,使得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更有可能被放大,进而造成巨大的浪费。当然,这并不是说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存在的理由。其实,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从本质上说是没有伯仲之分的,之所以在一定时期、一定环境下显示出二者不同的效率,主要因为它们各自运行所要求的条件不同,或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也就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运行所要求的条件越来越高,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断调整,因此,计划经济体制暴露出来的问题不断增多,从而导致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在历史演进中的不同经历都显示出它们各有优势和劣势,因此,出现过二者之间的相互代替,也出现过它们各自为完善自身而进行的改革。目前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崇尚市场经济,还是坚持计划经济,都不会是各自的原教旨主义者,实际上都在两种体制中寻找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加以综合。因此,各国把对经济体制的选择变成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如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6]。
20 世纪90 年代,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突变,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又一次兴起。首先是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都在谋求改革;其次是20 世纪90 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形成了一种新经济,而且这种新经济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达到一个新高潮;最后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主导的经济体系中。这些变化为自由主义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大势扩张,从而形成了对市场经济一边倒的赞誉。1990 年,由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出面,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讨论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经济调整和改革研讨会。会上,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约翰·威廉姆逊总结了拉美国家已经采取和将要采取的十项政策,并在与会者中间达成共识,因此,这些政策也被称为“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在于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这实际上是为发展中国家,后来也为转轨国家开出的经济发展清单。而众多发展中国家,也包括许多体制转轨国家,在对市场经济抱有幻想的情况下,都按照“华盛顿共识”设计它们的制度调整或改革方向。但是,理论的严密性并不意味着现实的可行性,几乎所有的推动“华盛顿共识”国家,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体制转轨国家,大多因为“华盛顿共识”的不服水土而饱尝了经济恶化的后果。
相反,中国自1979 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基于我们对计划经济的认识,即计划经济仍然是我们要坚持的经济体制,对计划经济改革是弥补它的一些不足,主要是让一些非计划经济因素在体制外发挥作用。因此,我们把这种改革叫做“摸着石头过河”,也就是说,我们在改革之初并没有一个改革的总体设计,是一种探索性地改革。虽然这种改革在标准的经济学看来有些不伦不类,但它却实现了一个标准经济学所推崇的制度变迁的帕累托改进目标。我们的改革使所有人利益没有受损的前提下实现了收益的增长。正是在这样一种不断深化的改革探索中,我们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而且也正是在这样的改革路径中,我国的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并创造了一个增长奇迹。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在这种增长中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被世界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看好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如此的成就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最好的佐证,也引起了国际经济学界的关注并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提出“北京共识”。2009 年5 月,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美国著名投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伯为英国外交研究政策中心撰写了一份研究报告,题为《北京共识》。其中指出,“北京共识”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以及循序渐进等特点,作为一种发展思路,它不仅关注经济发展,同样注重社会变化,也涉及政治、生活质量和全球力量平衡等诸多方面。“北京共识”是相对于“华盛顿共识”提出来的,但我们国内的学者更愿意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探索的发展道路称为“中国模式”。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再加上迅捷而有力的宏观调控,显示了“中国模式”最重要的特征。当然,对于“中国模式”,人们并不满足它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而更想探究它可能包含的作为一种发展模式的普遍意义。
制度或体制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制度或体制创新可以给一个国家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会。在当今世界,对制度创新提出的新要求,不仅对发展中国家,而且对发达国家都是一种挑战。如果一个国家能够选择对自己制度的创新,那么它就可以获得一种新制度的巨大的边际效应;相反,如果一个国家一味固守自己坚信的先进制度,那么它获得的只是递减的边际效应。因此,世界经济要重新走上正途,必须推动深刻的制度或体制创新。
中国自1978 年以后在不断推进的改革中获得了巨大的红利。中国改革形成的“中国模式”在今天具有的普遍意义主要在于它为一个世界性的寻求制度创新的时代提供一种选择。这种普遍意义不在于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可以模仿的发展模式,而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制度创新的模式或方式,即勇于打破原有的模式,而不把这种模式当成一种信仰。“中国模式”的已有成就就在于它为每一个中国人注入了利益的动力,而“中国模式”目前遇到的问题则在于它需要很好地调整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这对于中国的制度创新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可以在这样的一个基点上继续保持制度创新努力,那么就可能获得更多来自这种制度创新的机会。当然,这也是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机会。
四、把握“中国梦”历史机遇需要的努力
实现“中国梦”是中国自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追求的目标。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和奋斗,中华民族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而且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已经具备了把握这一机遇的条件。不过,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现“中国梦”决不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只要我们耐心等待这一时刻就会到来,而是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努力,不仅要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动力,而且还要努力解决我们经济发展中积累的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继续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无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经历,都在证明保持经济社会稳定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所具有的重要性。因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可以为人们提供长远的预期,因此可以引导人们将自己拥有的精力和资源用于长远的投资。同时,国家也可以在更大的空间实施长远的发展规划。不过,要保持经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一种单向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对此,要使经济社会稳定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必须做出一些经济发展之外的努力。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基本保持一个稳定的态势,这既有改革的帕累托改进效应,也有中国特有的社会稳定机制所发挥的效应。然而,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否归根结底是由一个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矛盾激化程度决定的。而这种经济和社会矛盾具有一个累积的效果,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来并不尖锐的矛盾会变得尖锐化。中国在经历了30 多年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在也暴露出一系列越来越尖锐的矛盾,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导致不同群体的利益分化,以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对立。因此,今后我们为继续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必须努力扭转这种不平衡发展的趋势,并努力调整或缩小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差距,而努力的方向只能是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制度创新。
第二,进一步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途径。中国最近30 多年不断推进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巨大的“改革红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矛盾。对此,有人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红利将消减,而改革过程中积累的矛盾需要对改革进行调整。如果说这种调整是要进一步地制度创新,那么这种观点可以深化;而如果说调整是放慢改革的步伐,那么这种观点就值得商榷。因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完成,距离我们要建立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若我们这时放慢改革的步伐,那我们所取得一些成就会前功尽弃。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改革依然是中国经济活力的源泉,但改革已不再是可以“摸着石头”推进的,现在人们普遍谈的“顶层设计”应该是改革的基本要求,形成一套完备的改革方案,实现改革措施的相互协调,这是中国深化改革的努力方向。尽管深化改革会遇到比较多的困难,改革的成本也在加大,但实现改革的突破将会有更大的收益。现在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预测中国将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这样的愿景离不开制度创新支持,所以深化改革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选择。
第三,继续促进对外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环境。近代以来崛起的所有大国无一例外地都是积极推行对外开放的国家。中国自1978 年开始逐步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开放带来的投资、技术以及市场支持。而目前,我们的对外经济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国际经济不平衡对我们形成一定的压力,粗放式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越来越难以持续,这些都引起人们对中国对外开放前途的担忧,特别是在2008 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急剧下滑,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呈现负值,因此,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增长似乎没有过去那么重要了。很显然这又是一种知难而退的表现。对外贸易变得较为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外开放的意义在下降,相反,对外开放对我们的意义更加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而实现这一转型不能离开一个对外开放的环境,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都要借助于一个开放的环境才能实现。实现“中国梦”的意义在于重新恢复中国在国际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并在国际经济社会中成为具有主导性的重要国家。这仅依靠经济实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更好地适应国际环境,并且要参与国际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制定。只有这些都能够达到,才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受尊敬的大国,那样的“中国梦”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摘要:中国在古代社会曾是一个世界强国,但进入近代以后落伍了,产生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未能抓住世界经济近代转型带来的机会,或是世界经济在近代转型时国人却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迎接这种转型带来的挑战。由此引起的一个问题——如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令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为之奋斗献身。然而,近代以来的任何国家要崛起或复兴都必须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并能够把握住这种潮流带来的历史机遇。如今,世界经济正面临新的转型,包括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体制转型,其中孕育的新的机遇给中华民族复兴也带来了难得的机会。如果中国能够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并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就可能把握这一机会,实现民族的复兴与伟大的“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梦,世界经济转型,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唐晋.大国崛起: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乔榛.供给、需求和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机制演进[J].求是学刊,2010,(6).
[5]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中国梦实现的哲学分析 篇8
关键词:中国梦;实现;哲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65-03
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深情地阐述了“中国梦”。他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心渴望和高涨热情。我们有必要从理论层面把握中国梦实现的哲学依据。
一、中国梦的内涵
第一,梦想。所谓梦想是一种意识里的追求,是人生活的一种动力和源泉。有时等于理想,有时又区别于理想;它是一种渴望,一种人生追求;它是一种期望达到的一种高度。梦想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成为现实。
第二,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李君如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这是实现21世纪头50年“中国梦”和后百年“中国梦”的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
二、中国梦实现的哲学依据
(一)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在中国梦实现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两个含义:一是社会主义,一是中国特色。作为社会主义,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消灭、人民民主专政等等。这些就是矛盾的普遍性。所谓中国特色,就是中国的具体特点、中国的国情,具体表现为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生活方式、传统习惯、政治经济现状等。这些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梦实现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哲学基础。“中国梦”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民族复兴”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梦的实现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民族复兴的一般只能在中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发展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因此,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当中,既要坚持其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和赞誉。只有备加珍惜、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条道路,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必然的、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反,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发展必然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和评价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种评价集中体现在:“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4]社会意识这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变成物质力量,从而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社会的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它反映了我国当前生产方式的状况、矛盾以及矛盾各方面的趋势和要求,因而具有以特定方式满足这些要求,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着指导的作用,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必将极大的推动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2]。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的。这一思想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抓住凝聚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形成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共中央提出了伟大中国“三部曲”
三部曲战略是指:第一部曲,用20年时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部曲,再花30年时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部曲,在整个21世纪,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部曲战略既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又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部曲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发展过程是量变和质变交替进行的过程。质量互变规律认为,量变和质量是辩证统一的。量变和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三部曲”当中的第一部曲“用20年时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第二部曲“再花30年时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量变,都是为质变作准备的艰难困苦的量变,是其基础和前提。第三部曲“在整个21世纪,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质变,是前两个阶段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和巩固前两个阶段量变的成果。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部曲战略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及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他指出了任何事物都是过程的集合体。当然,过程论是与阶段论结合在一起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个过程,但在这过程变迁中,随着事物的出现、发展、成熟,及至走向衰落,一般都会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来。在不同的阶段上,事物的成熟程度,以及他们的特点,甚至在某些质的规定性上,是会有不同甚至很大差别的。按照过程论思想、按发展过程阶段性的观点,将“用20年时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花30年时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整个21世纪,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中国梦实现的三部曲战略,打破了用“绝对静止”和“绝对对立”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形而上学思想。第二,中国梦实现的三部曲战略,把中国梦的实现当作一个过程来分析,找出了组成过程的要素,划分出了过程的阶段,区分出中国梦实现过程的各种联系,考察中国梦实现过程的环境条件,从而决定过程的存续和转化。第三,中国梦实现的三部曲战略坚持用动态的、循序渐进的和自我完善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这一过程的现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奠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三)中国的伟大复兴是全面的复兴,是“五位一体”的复兴
中国不但要建成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物质文明,还要建成更高的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人类的文明开辟新的境界。为此,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目标体系。中国的伟大复兴是全面的复兴、五位一体的复兴既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又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的先进社会,应当而且必须是注重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新型社会。
(四)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仅仅依靠人民来实现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此,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现实的人即中国人民来完成。第二,它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空前艰巨的宏伟事业,始终需要全体人民来共同担当。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才能够有效解决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问题。人民群众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力量。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极大地焕发人民群众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创造热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质。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着眼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把实现民族复兴与谋求人民福祉统一起来,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自己是民族复兴伟业的直接受益者,为民族复兴出力流汗就是为自己创造幸福生活。坚持发展人民民主,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努力把实现民族复兴与尊重民主权益统一起来,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自己是民族复兴伟业的主人,为民族复兴贡献才智就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把人民群众当作“价值主体”加以尊崇,必然会激励他们自觉站在主人翁的立场上,将个人前途命运同整个民族前途命运融为一体,以不断高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民族复兴伟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科学实践是中国梦实现的根本保障,中国梦的实现统一于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N].人民日报,2012-11-30.
[2]习近平.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
13-03/17/c_115052635.htm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实现伟大中国梦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篇9
一是深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中国人的梦想概念比历史任何时期都更加真实和接近。然而,我们不应忘记,中华民族曾经历经的无数苦难,那些为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无私奉献、不惜流血牺牲的优秀中华儿女;我们不应忘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党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过程中的艰辛探索;我们怎能忘记,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屡次遭逢的巨大自然灾难,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战胜艰难困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是幸运的,但我们不应忘记,这一切的一切,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二是深感实现伟大中国梦历史使命光荣。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条漫漫复兴路,寄托着几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凝结着中华儿女的心血汗水。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影响力都已今非昔比,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此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使命在肩,责任重大。把中国梦变成现实,还有很长的路,需要付出长期艰巨的努力。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迎来复兴的曙光,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奋斗和埋头苦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把一个拥有13亿人口规模的发展中大国带入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共产党人的领导和实干下诞生的。但当前,我们面临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压力下的矛盾、问题和挑战,不容许我们躺在历史的功劳簿里贪图享受,安于现状,而是应当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追随先辈们的足迹,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在各自岗位上付出更多的辛劳。
实现“中国梦”心得体会 篇10
一、始终坚持求真、做到真心向党、真情为民、真诚待人
求真是我们党一向提倡的良好作风,也是做好办公室工作的条件。是不是具有求真精神,能否坚持求真态度,不但关系到对办公室工作职责的理解,关系到对办公室工作规律的掌控,还关系到办公室整体工作的顺利推动。要坚持求真理、觅真知、讲真话、用真心,不断深化本身熟悉,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对“三服务”工作的虔诚度。
要真心向党。对党虔诚,是每一个党员的政治要求,也是办公室干部必须具有的基本政治素质。要毫无保存地虔诚于党和人民,虔诚于党的事业,对党忠心,让党放心。要坚定政治态度,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时刻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果断贯彻党的决策部署,维护党组织的权威。
要真情为民。总书记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要始终把群众装在心中,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真心真意服务群众,争做人民满意的机关单位。多深进基层、深进群众,多视察民情、体贴民心,多关心群众冷热、听取群众呼声,想方设法为群众排难解纷。充分发挥政协上风和办公室特点,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积极建言献策,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要真诚待人。做人最重要的是要真诚,言行一致,老实取信。作为办公室的同道,假如心胸不坦荡,待人不真诚,耍小聪明,乃至欺上瞒下,掩罪藏恶,就必定会带来单位的猜疑、磨擦和内耗。终究影响办公室形象,阻碍“三服务”工作展开。“话语不管多少,真话就好;感情不管深浅,真情就好。”要坚持真诚待人,坦荡处事,做到不管对上级、对下属、对群众都真心实意,表里如一,尽不势利待人,欺人害人。1234下一頁
二、始终坚持求实,做到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
【实现“中国梦”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实现中国梦家乡梦06-27
实现中国梦时事热点01-02
向伟人学习实现中国梦05-20
中国梦的实现过程06-29
学习十八大 实现中国梦09-04
实现伟大中国梦活动总结10-16
实现“中国梦”实施方案11-12
实现中国梦青年重任在肩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