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2024-11-30

我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精选8篇)

我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篇1

我与中国梦的感想

今天晚上,我观看了【我的梦,中国梦】,这个节目让我明白了有了梦想我们就应该坚持,一直去坚持梦想、探索梦想,从我的梦便成中国梦,从少年强成中国强。特邀嘉宾老师李连杰、马云、李中华、章子怡分别用演讲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述梦想成真的心路历程;而作 辅导老师的庞清、佟健、房祖名、张静初、陈然、韩庚、王心凌等人,则以课间操、游戏和表演与孩子们融为一体。

来自玉树的才仁旦周是地震时最小的志愿者,为救援队当翻译拯救生命;无臂的杨孟衡和刘伟给了人们更多感动;来自舟曲遇难女孩父亲和校长的讲述让人们更加珍视生命的含义和学习的梦想。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坚持梦想”中的杨孟衡,从小双臂雷电击断成为高位截肢残疾人。但却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昆明宜良的文科第一名。今年19岁,已被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翻译专业录取。

一开始,他在家里迷上了体育,却没能取得好的良好的结果;他难过过一阵子,不过很快又振作起来开始读书。他为了实现“我要读书”的梦想杨孟衡用3个月的时间学会用脚写字。本来对一个停课两年的学生不会功课来说已经够不容易了,更何况他还是一个双臂高位截肢的残疾人。现在,他已经取得了自己的成功。要问这一切源于什么,就是源于梦想,源于梦想坚持的力量。正是这种坚持,他才取得了成功。他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都能坚持,我们又有什么不能坚持的呢?相信梦想,相信坚持的力量。让我们的梦想绽放,一直坚持下去,探索下去,从“我的梦”变成“中国梦”,梦想让明天更美好。从长城到中国,从我的梦到中国梦,梦想就是希望。开学了。开学 一课告诉我们,坚强、努力,从长城出发,实现梦想。加油吧,让我们为梦想而努力给分。

我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篇2

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这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凝练,也是对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基础、现实依据的考量。

1 中国梦的历史渊源

从理论内涵理解,中国梦包含着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两个维度。这个内涵是一个发展的内涵,其精神实质也是不断发展的。

1.1 中国梦的哲学底蕴———实践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观点是认识论的第一观点;一切正确的认识都是来源于实践。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幸福之梦,也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这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以及社会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伟大理想和科学概括。

从鸦片战争开始,直至到新中国成立的几百年里,中华仁人志士不断抗争:从戊戊变法、“三民主义”、“少年中国”、“大同”梦,由于历史条件,这些只是一个梦,并没有实现。但是,却给后继者很多启迪和思考。

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中国实践结合,完成了国家基本制度的顶层设计,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党领导全国人民深刻认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理论问题,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接棒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并不懈奋斗,在神州大地上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使中国梦进入历史新阶段。

1.2 中国梦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文化,是一种包含着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这种共同体会渗透到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的人们思想和生活中。中国梦就是在文化自觉基础上建立起来,具有现实性又超越于现实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梦的思想,也蕴含着很多追梦思想,它是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从古代老子的“无为梦”、孔子的“大同梦”,近代“强国梦”以及当代的“幸福梦”,都是对中华民族内心精神的反应。而梦,只有符合社会历史实际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成为一种清晰的思路和坚定信念时,才会走向实践,才能向现实转化。

中国梦是以人民共同幸福和个人利益实现为目标的,凝结着中华民族对共同利益的追求。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基因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也为中国梦印上了中华民族特色的烙印。

中国梦与世界梦是相通,它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人类做贡献,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理性,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文化心理,因此,实现中国梦,以不损害世界各国人民的正当利益为前提。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将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理性融入其中,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梦。

1.3 中国梦的主体———人民群众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在这个丰富的内涵中,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可以将人理解为中国梦的主体和最终目的。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是保证人民幸福的前提,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目标。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13亿同胞组成的共同体。每个民族又是由每一位人民组成,因此,每个人民群众都应该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这是人民群众作为中国梦的主体的有力体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作者更是中国梦的决定力量。只有每个中国人都为美好梦想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巨大力量。中国梦,一个崭新而伟大的梦想,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才能更大地激发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才能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攻坚克难,创造新的历史,实现中国梦。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这种创造是在对过去继承的条件下进行创造,也是对历史的深刻回顾、概括和总结。

2 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2.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任何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方向目标和价值追求,为谁立命、为谁谋利始终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中华民族振兴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的政党。为了带领全国人民走上解放、和谐、幸福的生活,中国共产党不仅将这一目标写在了旗帜上,更是在实践奋斗中贡献了自己全部精力。在奋斗中,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历程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前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2 坚持依靠中国力量

中国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以及人民幸福的统一,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梦想,也是每个中国人民的梦想,这是一个整体和个体的统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依靠全国人民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因此,要做到尊重个人价值、尊重个人发展、尊重民意,激发出人民群众的巨大创造力。坚持群众路线,要将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要让人民群众共同享受发展成果。

2.3 坚持弘扬中国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组成。中国精神需要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中,弘扬中国梦,实现中国梦。中国精神是可以将13亿中国人民凝聚一起的精神和力量,是一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更是激励全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动力。只有全国13亿中国人民坚持弘扬中国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才能凝聚起中国力量,才能推动社会前进,才能实现中国梦。

2.4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相结合

纲领是指引一个政党前进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这个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的具体体现,也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摘要:中国梦是基于国情,是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中国梦的目标和主旨,是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三者的统一。本文从哲学底蕴、文化基因、主体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梦的历史渊源,提出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依靠中国力量、坚持弘扬中国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相结合这四个途径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

[2]尚庆飞.“中国梦”:从毛泽东到当代中国[J].学海,2013(5):13-16.

我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篇3

关键词:依法治国;中国梦;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005-0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对依法治国进行了详细而又明确的规定,并且将依法治国作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从2014年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将2015年作为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是坚定而又沉稳的。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实现中国梦,必须把坚持中国道路作为首要遵循。走好中国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坚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由此可见,在实现中国梦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对当下中国的发展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从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依法治国,“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到党的十八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再到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从1997年到2015年的19年期间,我国的依法治国战略从提出逐步走向成熟并且上升为国家意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就要稳步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积极性,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力和自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使社会上形成尊重法律、依靠法律、执行法律的社会风气,进而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领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效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实现的梦需要靠每个人的真才实干,需要靠每个人脚踏实地去实现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通过法律的效用保障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得以实现,依靠法律的力量去除那些阻碍我们实现梦想的浮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求我们的党和政府切实依靠法律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的党和政府能够依靠法律来惩戒那些腐蚀社会主义高楼大厦的寄生虫和蝼蚁们,要求我们的党和政府能够依靠法律的力量保障民生、保障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和渴望。

二、实现中国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最终目标

习近平同志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参观完《复兴之路》的展览,习近平同志分别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在接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等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时、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的讲话中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中华民族共同努力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中国梦这一概念,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概括了當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凝聚了海内外各阶层、各方面民众的最大共识,承载着亿万人为之奋斗的百年期盼。实现中国梦必须要走中国道路,道路的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我们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精神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中国精神做支撑。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物质上富裕起来,更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纽带,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依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我们国家和民族不断向前发展,进而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强大力量。实现中国梦,还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人的中国梦,需要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需要全社会上下的积极配合,需要中国各项事业的积极推进。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是个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就意味着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意味着国家实力得到显著提高,就意味着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就意味着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取了很大成果。这些目标的取得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实现了中国梦的目标,也是依法治国战略的夙愿。

三、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实现中国梦的唯一途径

无论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是实现中国梦,这些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保证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兴旺,国家昌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稳步前进发展的重要保证。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2015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4个年头,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走向新中国。在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领导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经济总量跃居全世界第二,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文化实现了大发展大繁荣,国防力量大大增强,生态环境建设逐渐成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保证依法治国得以有效贯彻执行的关键,是保证中国梦得以实现的重要核心。

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2015年3月1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标志着这次两会胜利闭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深入人心,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法治国家。”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进方向,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遵循。按照总目标的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可期,建设法治中国指日可待。

科技革命与中国梦的关系 篇4

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科技革命在世界先进国家实现强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为止,人类社会共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其中两次是科学革命,三次是技术革命。即近代物理学的诞生、蒸汽机和机械革命、电力和运输革命、相对论和量子论革命、电子和信息革命。近代,我国错过了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拉越大。但是,第五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持续时间大致是1945~2020年,我国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尾巴,使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跻身世界前列,没有被历史洪流冲掉。第六次科技革命正在酝酿中,蓄势待发,世界各国也都开始抢占先机,而且世界各国为迎接新科技革命,都把科技的发展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其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发展、新能源开发、生产智能化等。

总书记在第六次科技革命到来之前,提出实现“中国梦”正当其时。即为新的科技革命树立了明确目标,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找到了坚实的动力。中国梦是科技革命的目标指向,科技革命是中国梦的战略支撑,两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具体表现在:1.科技革命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意义,科技革命不仅是中国梦的内在组成,也是其坚强支撑。2.科技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3.科技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4.科技革命是保证中国实现从大国向强国跃升的战略支撑。5.科技革命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安全保证。

世界历史的进程启示我们,科技革命必然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动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是一个民族崛起、一个国家梦想成真的关键性力量。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科技革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和坚实的支撑力。

实干,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方法 篇5

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定义了“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总书记在阐述伟大的“中国梦”时特别强调了“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这8个字,意味深长,振聋发聩,也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方向。

“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实干,就是要抛弃无谓的争论,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前提下,明白中国应当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上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风云际会——在国内关于特区是姓“资”还是姓“社”、发展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是否要继续的争论愈加激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八个大字,写在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巨幅标语上。这一观念借助深圳改革开放这块“试验田”迅速火遍全国。历史验证了小平同志的精辟论断:“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当前,改革进入深入区,社会上、网络上,国际上弥漫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姓“资”与姓“社”的大讨论中,我们看到,党的新一代领导人,正用实干精神破除障碍,推动改革向更深层

次发展,让中华民族更加接近“中国梦”。

“为政贵在行。”如果空谈,只能误国误民,甚至亡党亡国。例如,魏晋时期,以何晏、王弼等贵族名士崇尚无关国计民生的清谈,影响一代风气。人们痛陈其害:“何晏、王弼之罪,深于桀、纣。”鲁迅先生在谈到这个时期的社会风气时也说:“许多人只会无端的空谈和饮酒,无力办事,也就影响到政治上,弄得玩‘空城计’,毫无实际了。”实践证明,两军对垒,空谈丧失战机;市场竞争,空谈错失商机;治国理政,空谈贻误时机……倘若空谈成风,危害就会更大。“实干”二字的深意,既在于“埋头苦干”,更在于“认准了就干”。总结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总设计师邓小平认为,“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强调“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正是因为“认准了就干”,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们党才在异常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牢牢把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我们看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决心。不过,摒弃空谈并非意味着什么都不能谈,崇尚实干也不是说什么都可以干,关键是要理清什么是空

谈,什么是实干。是空谈还是“实”谈,谈话内容是否有的放矢,是否结合实际。同样的,崇尚实干并不意味着可以不择手段,更不意味着盲目冒进或顾此失彼,不能像某些地区那样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毁坏了,也不能像某些城市那样治安改善了百姓却生活在恐惧中,而要有统筹兼顾的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实现“中国梦”关键是要实干,但实干也不能走错方向,这就需要掌舵者,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用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情唱响神州大地的时候,习近平主席对军队指出:“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并提出了“三个牢记”的根本要求。实干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方法,实干同样也是实现“强军梦”的唯一方法。从某种程度来讲,实干对于军队来说更加可贵,更加贴切。军队是要打仗的,打仗就是实打实,不能纸上谈兵。实干就是不能光耍嘴皮子,而要扑下身子抓落实;就是不能停留在文件上、讲话中,而要提高执行力,付诸实施;就是不能贪图安逸,而要舍得流汗吃苦。实干,就是要端正工作指导思想,狠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歪风,不图虚名、不务虚功,真正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部队建设上。实干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落实的成效作为检验干部政绩的依据,对勤勤恳恳、真抓实干的予以表扬奖励,对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要批评教育乃至惩罚,切实形成这

样一个导向:让实干的吃香,空谈的没有市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的实现 篇6

从近百年的历史来看,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中国人民倍受欺辱,无数的仁人志士怀着救亡图存、伟大复兴的梦想苦苦追寻,然而却一次一次以失败告终。在中华民族最危难时候,中国共产党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看家本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地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繁荣强盛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越来越光明。

然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尚未成功,仍需努力。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的人民群众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表述太过于抽象,而现代传播理论与实践都表明,意识形态的内容不一定非要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来表达,运用非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更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用“中国梦” 这个词语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得更加亲和、更加清晰、更加具体,它在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实质与科学价值的同时,更从话语间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换,它给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一个既能有憧憬有超越又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讲话,号召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什么是中国梦呢?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不仅仅是理想、是目标,也是现实,反映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老百姓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同志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巨大成就:

一、综合国力的跃升。

二、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

三、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的演进。

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梦”的主要动力有三大来源:第一、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第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第三、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实现中国梦这个大目标,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需要众志成城的力量,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艰苦努力。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习近平同志在讲中国梦的时候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中国梦要落到中国道路上,只有把这条路走好,才能使这一梦想最终成为伟大而光辉的现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理想和追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必然;既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方向,也彰显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前提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驾护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康庄大道。十八大报告科学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立足基本国情,谋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在逐梦的路上,我们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至于偏离方向和目标,走了弯路、错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社会发展必须要有健全的制度做保障。没有完美的制度体系,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的制度体系。她永远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我们的各项制度、体制、机制要与时俱进。

无数次的历史抉择一再证明,实现这一梦想,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因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我们要充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走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马克思说过的话,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发展程度都是既定的,都是不可选的,因此,不是每条道路都适用于中国,比如“美国梦”,中国学不来,也不能学。“一个社会发展的条件不是我们自己选定的,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因此,中国道路只有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将“中国梦”实现。如何实现中国梦,有以下几点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使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凝聚到一起,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巨大精神力量,凝聚成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能量。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兴旺发达的源泉和动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分体现和吸纳了新时代的要求,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注入了鲜活力量。不断冲破各种思想羁绊和观念枷锁,破解各种改革和发展难题,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凝聚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一,国家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民族不复兴,就无颜担当龙的传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简单地重寻昔日的荣光,第二,民富才能强国,国强是民富最根本的安全保障,民富则是国强的内生动力。没有人民富裕,发展就不算成功;没有人民幸福,复兴就不算完成。要让中国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要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第三,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坚持把本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全体人民来共同担当、共同努力。

刚才我们说的如何实现中国梦都是关于国家和人民的,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如何来实现中国梦。梁启超先生说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我们大学生是国家未来之希望所在,当然也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

首先在政治上,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在思想上我们应该坚定自己的信仰,做到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如果说,革命年代、战争年代对我们的要求是具有大无畏、能吃苦、能艰苦奋斗的精神,那么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就允许我们好逸恶劳吗?错!虽然我们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革命战争时期相比甚远,但作为当代大学生,难道我们不更应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吗? 在文化上,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一个强大的民族必须建立在坚固的文化基石之上。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撞和融合正达到一个巅峰。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做的就是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时吸收于他国的文化精华,创造出今天新到文化辉煌,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现中国经济强国梦的思考 篇7

收录日期:2013年8月25日

习近平提出中国梦, 真实反映出当代中国人民内心的强烈呼声。归根到底, 中国梦是民族复兴梦, 是国家强盛梦。国家强盛离不开经济, 没有发达的经济作支撑根本不可能实现国家强盛的中国梦。因此, 实现中国经济强国梦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保障。那么, 如何保持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如何实现经济的强大, 成为摆在当代国民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发达国家经济成功经验简单总结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从美欧到日本, 虽然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不尽相同, 但我们能从中找到一些共同的东西, 这些共同因素构成经济成功的关键因素, 将它们提炼出来以供中国发展经济借鉴, 将会大有裨益和十分关键的。这些关键因素包括:

1、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

三次产业革命助推发达国家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每一次产业革命包含着众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是阶段性的而是连续不断的, 不断的科技、技术的发展为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 同时也不断优化了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

2、教育与劳动力素质提高。

每一个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 从而实现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不断壮大的劳动力队伍, 有效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

3、不断完善的制度。

发达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为经济发展不断提供政策红利。从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到凯恩斯资本主义制度, 再到市场调节和国家调控双结合资本主义制度, 发达国家一直都在对国家制度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优化的制度不仅缓和了本国的矛盾, 而且实现了资源的更优配置, 挖掘了经济发展潜力。

4、不断优化的经济结构。

发达国家一直不断优化经济结构, 最终实现了经济结构升级。不论从产业结构还是分配结构、交换结构和消费结构, 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实现了全面优化。当然, 经济结构优化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 没有终点, 只有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的经济结构使得发达国家经济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发达国家经济成功的关键因素总结为以上四点。深切理解发达国家经济成功的关键, 做到“以铜为镜”, 对于中国更好地借鉴先进发展经验和发展本国经济至关重要。

二、中国经济强盛的关键因素

中国经济强盛的关键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经济方面与非经济方面因素。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 中国有广阔的地理空间和充足的人口数量, 中国有良好的传统文化, 这些都是保证中国经济强盛的非经济方面的关键因素。中国过去曾经创造出世界上的经济奇迹, 长时间保持世界经济头号强国, 现在与历史上中国经济强盛时期的非经济方面因素相比较, 这些因素并未有大的差别, 这就告诉我们, 中国在非经济方面具有使经济强盛的关键因素。

在经济方面, 中国缺少哪些经济强盛的关键因素呢?在本文第一部分, 笔者总结了发达国家经济成功的共同经验, 这些都是决定经济强盛的经济方面的关键因素。概括而言, 经济方面关键因素主要包括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制度、经济结构等四个方面。将这些因素与当代中国相联系以及比较后发现, 中国在某些经济方面关键因素是缺乏的。具体来说, 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不足;中国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中国制度建设有待完善;中国经济结构仍未优化。这些问题反映出中国还不完全具有经济方面的关键因素, 如果能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国具备这些因素, 中国经济强盛将指日可待, 否则将会严重阻碍中国经济强盛的步伐。

三、实现中国经济强国梦的建议措施

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终实现经济强国梦, 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根据前文论述, 目前中国还缺乏成为经济强国所必需的一些因素。只有当中国具备经济方面的关键因素之后, 中国经济强国梦才会最终实现, 因此实现的关键就在于改革。通过有效的改革, 破除影响经济长远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制度障碍, 优化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素质, 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是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笔者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是充满信心的, 因此下文将根据个人见解提出一些建议措施, 以期助力中国经济强国梦的实现。

1、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 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此前三十年的改革取得很大成效, 打破传统的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僵化的、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 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与方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今后的改革中, 要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真正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做好政府宏观调控;还要重视民生、公正、结构转型等问题, 形成自由竞争、公平民主、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 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 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后会涉及到政治问题, 因此政治体制也需要改革, 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要克服官僚主义, 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人民民主监督权和话语权, 完善人民大表大会制度,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的积极性, 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切实的民主。

3、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 主要看它是否建立在合理的经济可能性之上, 即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是否相匹配。结构合理才能充分发挥经济优势, 有利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中国目前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以及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不合理, 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不当, 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地区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因此, 目前中国急需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应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状况, 充分考虑世界结构发展的趋势, 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 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当然, 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几代人持续不断地努力。

4、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从原来依靠人财物大量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向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品创新和效率提高的集约型经济转变。这就需要国家采取有效措施:制定中长期科技与人才发展计划;国家财政和企业加大对科研的资金投入, 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贡献在整个GDP中的比重;国家财政和社会增加教育支出, 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 根据社会需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满足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加强创新教育, 提高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文化, 形成积极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5、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

关于实现中国梦的时间节点 篇8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由“振兴中华”演变而来的

“振兴中华”的口号,最早是1894年11月由孙中山提出来的。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将这一口号与“实现四化”并列使用,用以鼓舞士气,激励人心。“振兴中华”的提法,在我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第一次出现是在党的十三大。从党的十三大一直到十五大,都在报告中使用这一提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法,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首次出现也是在党的十三大。之后,这一提法与“振兴中华”的提法交叉使用,一直到党的十六大。从十六大后,在党的正式文献中,“振兴中华”的提法基本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法所取代。党的十六大报告是新时期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中使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法最多的一次,达6次之多,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也都有使用。

为什么会出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代“振兴中华”这样的历史演变呢?这是因为“复兴”比“振兴”的表述更准确、更符合我国历史发展的实际。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只是到近代鸦片战争以后才逐渐落伍了。“复兴”的提法,意味着中国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人口、广阔的地域,应该恢复到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历史影响和地位上去,中华民族应该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生动表达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中国梦”。关于“中國梦”的内涵,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里总书记用“中国梦”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进行了统摄、概括和凝练,用当代世界的一个流行语和老百姓听得懂的通俗语,对同一个含义和相同内容的奋斗目标进行了反复的强调和强化,两者是一致的。2013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就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他说:“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适当拓展,但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要紧紧扭住这个主题激活和传递正能量。”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关联

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与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在最后一步的发展目标上是完全相同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只是在原“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与第三步之间进行了细化,增加了新的两步,即第一步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步到建党100周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21世纪的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两个一百年”的提法,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第一次出现是在党的十四大。十四大报告指出:“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两个一百年”的内涵和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看,它们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只不过是用不同的概念和用语作了不同的表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联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2020年发展目标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进行过阐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即2049年(有时也用“到本世纪中叶”的表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是把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的时间与2020年的时间等同对待的,也是把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间与本世纪中叶即2050年的时间等同对待的。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联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已经确定了未来发展目标,这就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形象地把这个目标概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里习近平总书记的阐述十分明确,他直接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的发展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了,也言简意赅地把它们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了。

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不是两回事,而是一回事。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建党100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距今还有5年左右的时间,而实现中国梦即新中国成立100年奋斗目标离我们也并不遥远,距今也只有30多年的时间了。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选自《北京日报》2015年7月6日,有删改)

本文从五个方面阐释了中国梦的含义和发展历程,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了中国梦。

上一篇:致各位领导的一封信下一篇:共青团创新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