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精选8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篇1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专题辅导》课程结业论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任紫宁 16801300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西方有学者曾说,中华文明是早熟的文明,这种早熟的中华文明,如长江、黄河般源远流长,海纳百川,它给中华民族注入了一种特殊的力量,那就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灾难,险阻和变故,我们的民族,终归会团结一致,我们的国家,终归会和谐统一,我们的社会,终归会繁荣富强。这就是中华民族强劲的内生动力——中国力量。
鸦片战争以来,正是这种强劲的中国力量,引领着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演绎“东方巨人”的奇迹: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沧桑巨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挺直了脊梁,中华文明的深厚文明底蕴璀璨绽放,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大国、世界强国,“东方醒狮”以豪迈的气魄,巍然屹立在了世界民族之林。
一、“中国梦”的提出
1840年的鸦片战争,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西方列强强行的打开了中国国门,从此,大清帝国跌落“谷底”,中华民族,风雨交加。1872年,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哀叹曰:“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事实证明,落后就会挨打。帝国主义列强的蜂拥而至,给中国带来了灾难重重,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到了如履薄冰、大厦将倾的时刻。戊戌变法的先驱康有为,在《三月十七日保国会上演讲辞》中痛心疾首的说到:“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
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难的紧要关头破茧而出,并掀起了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从南昌暴动、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到古田会议创立建党建军路线;从开辟井冈山第一 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创立;从千难万险的长征到举起抗日救亡的大旗;从“九一八”的历史耻辱到赢得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延安指挥惊涛骇浪的解放战争,到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在二十几年的艰苦历程中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战争胜利中,无论其历史规模与社会内涵,都为这个积贫积弱的东方民族注入了勃勃生机。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一个不再被人欺辱的民族,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发展的新时期实现了第一次伟大觉醒,深刻的分析和把握了当下的世界局势,并确立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一观点,把我国社会的历史方位深入的阐述清楚,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
江泽民任总书记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问题。
胡锦涛明确的指出了:“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这一观点的提出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明改革的重要性,强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每一次三中全会基本上都是以改革开放为主题。这个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人心齐,泰山移。
中国力量是厚积薄发的、和平共处的、和谐发展的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华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我们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中国力量,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力量,是中华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不论是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还是创新和完善社会制度,靠的都是人民的力量。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会无比强大,每个人在实现“中国梦”的同时也就拥有了个人梦想的广阔空间。
二、“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中国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前路正长,任重道远,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实干兴邦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总书记指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 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动力有三大来源:第一,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第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第三,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
三、当代人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首先,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梦想连接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170余年的历史,在争取民族复兴的奋斗中,各阶级、党派先后进行了多种路径的探索,其中有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有维新变法的制度性改良,也有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些探索和实践证明,仅仅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的路子走不通,引进西方的制度模式进行改良、以及照搬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路子都走不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了艰难挫折之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大大加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第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的精神支柱、动力之源,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整合功能,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从历史到今天,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靠的是这种精神;从今天向未来,走向民族复兴的理想境界,仍然要靠这种精神。
第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首先是中国人民的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人民实现梦想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必然要靠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我们的复兴之路、追梦之旅。我们要朝着“中国梦”曙光初绽的方向奋勇前进,开创祖国更为光明的复兴前景。一要勇于冲破陈旧观念的障碍。二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三要勇于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期盼。
我坚信,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之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今日之中国,其行进也迅疾,其承载也浩大,但距离两个一百年目标、民族复兴梦想,依然面对着“行百里者半九十”的严峻考验。改革涉入深水区,发展面临攻坚战,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敢于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敢于面对世所罕见的困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梦想的太阳,不再像一个半 世纪前那样遥远,甚至也不像一甲子前可望而不可即,它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万道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篇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中国的开放程度也在不断的提升,许多国外的思潮涌入中国文化环境中,受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发生着剧烈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质疑。尤其是西方享乐主义的影响,使得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识发生转变,其提倡的自由性、随意性使得人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在不断的下降。因此,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如此方能够很好的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一、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中国是具体的,历史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所以中国梦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不同于一般实体的内涵,它是“现实”与“浪漫”的有机统一,中国梦是立足于唯物主义的梦,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梦,是具有鲜明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梦。中国梦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社会性、民族性、历史性、时代性等特征。
(一)中国梦是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梦
中国梦的提出立足于中华民族特色和中国国情,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其中灿烂的文化,宝贵的精神都融入到了中国梦当中。中国梦强调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但不是复辟封建帝国的旧路,而是再创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实践告诉我们,实现中国梦,就得立足于中国国情,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想。中国梦还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行动指南,但得灵活运用,否则容易弄巧成拙。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梦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融入了最先进的、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避免“马教条”历史悲剧的上演。
(二)中国梦的价值基石是群众史观
群众史观肯定了群众在是实现中国梦当中的伟大作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当中对群众史观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思想。就中国梦来说,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积极的发动人民,紧紧的依靠人民,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定不移的坚持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
(三)中国梦的理论指南是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梦的确立需要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引,同时中国梦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的实现过程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是科学社会主义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国梦的顺利实现,离不开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中国梦的实现状况和发展状况。
(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改革创新是我国的宝贵经验,也是实现中国梦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挑出中国发展中国”的创新发展战略,习近平曾经这样描述过这种发展战略,他采用类似于地瓜的说明办法“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法延伸,为的是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但它的块茎始终是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扩张最终为的是块茎能长得更加粗壮硕大。”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不懈,它没有终点,所以改革创新也没有终点。中国梦与改革创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中国梦引领改革创新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改革创新推动中国梦又快又好的是吸纳,不断成就中国梦。
中国梦的实现与否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实现与否,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我们要时刻把握住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找准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途径,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先进的理念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保证中国梦顺利的实现。
二、中国梦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首先得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013年4月8日,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北京召开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学习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中中央书记处书记提出:推动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必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不断深入,突出思想内涵,在把握实践要求,推动实际行动中下功夫,形成催人奋进的正能量,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刘云山还强调,要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引导人们牢固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引导人们积极投射与社会主义实践当中。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深入到未成年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将中国梦带入到课堂当中,驻扎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做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准确把握实现中国梦的途径。道路往往决定着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老一辈革命家实践总结出的最适合中国发展实际的道路,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坚持不懈的走这条道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不会出现偏差。
其次,中国梦是13亿人民共同的梦,所以要紧紧的团结人民,紧紧的依靠人民,这就要求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到每一位公民的心中,培养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坚定其信念,成为其成长、生活的精神支柱。
最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避免以往的长篇大论,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从人民大众的需求出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利用当前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中国梦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新形势下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普及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群众们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一)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
互联网技术已经普及到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当中,在过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教育,将思想政治中所有经典理论一股脑的灌输到给人们,人们仅仅能够接受到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收效甚微。这种传统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所学到的知识也是少之又少,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宜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而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它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很大的便利,其信息面覆盖广、传播量大的特点被有效的利用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在受教育者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其实践经验,从而提升了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兴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起来事半功倍。可以说,互联网的进步,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同时也切实的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二)在过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施教者所能接触的教材比较单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形势下,这种教学模式必须得到革新,要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面,扩宽受教育者学习思想政治的途径。互联网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所能搜索到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马克思哲学原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罗列出来,建设一个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网站便于人们的查阅。其次,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针对当期热门话题,建立一个主题论坛,引导人们积极参与讨论,从而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思想政治内容。当人们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增强了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通过关注焦点问题,利用自己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去理解和解释,广泛的参与社会生活,从而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很好的做到了依据理论,并用自己的实践行动去改造社会、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结束语
中国梦是立足于中国当前发展实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而提出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共同梦想。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中国梦的依托,也是保障中国梦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紧紧把握住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利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为目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顺利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实际行动托起“中国梦”华章2014(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篇3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个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我们的先人们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一)“中国梦”全景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变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长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英国发生鸦片战争的时候尖船利炮敲响了中国这个大门,从而使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双半社会,主权开始沦丧,西方列强瓜分中国,中国社会各阶级做出了各自不同的努力,都没有能够取得成功,中国仍然处于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的斗争,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一个新的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是走向民族复兴的第一步也是一个国家实现复兴的重要标志性的事件。
(二)中国梦照亮了人们奋斗进取的宏伟蓝图,具有极强的号召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行,创造了人间奇迹,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接近10%,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被称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使人们看到实现中国梦的美好前途,习主席讲,“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版,通过用中国梦这样一个概念不断激发人们奋发进取的宏伟蓝图。
(三)“中国梦”为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树立了精神旗帜。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以何种精神状态推动改革,直接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习主席也指出:“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通过“中国梦”的提出,让我们全体人民,特别是部分安于现状的人们,意识到我们现实的不尽人意和未来的美好,给人们提供一种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的动力和勇气。
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深情阐述“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再次系统论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其他场合,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及和论述中国梦,中国梦浓缩概括了新一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寄托了13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梦的时代特征。第一,中国梦是一种易为人民群众接受的表述,确立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昭示了党和国家的美好前景。很多人讲到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版,通过用中国梦这样一个概念这样的表述让老百姓是接地气、聚人气,长志气,壮底气,这是一个鲜明的特征表述的形象化、易于接受。第二,中国梦这个概念主体上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中国梦是作为一个政治理念提出来的,任何一个政治理念的背后都有它所代表的主体问题,包容的主体越大越多越能得到更多的认同,更能够凝聚民族复兴的蓬勃力量。第三个是历史的延续性,习主席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这是从历史的时空方面,习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时用了三句话来阐述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他讲中华民族的昨天是可谓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可谓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回顾昨天的时候可以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面对今天我们可以增强责任担当,展望明天我们可以激发磅礴的力量。第四个世界的相通性,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他与包括美国梦在内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有助于打消国际社会的顾虑,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
三、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13年两会期间习近平面向与会代表,系统阐述“中国梦”时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梦想连接道路,道路决定方向,没有正确的道路,就无法汇聚各方的力量,再美好的梦想也无法实现,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成败第一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要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一个是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内核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强大的动力,习主席曾经讲过,生活从来不眷顾满足现状者,从不待不思进取者,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这段话不仅仅是对青年人讲的,也是对我们整个民族讲的,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篇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圆好这个梦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四次提出中国梦。第一次是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第二次是2013年3月17日在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第三次是2013年4月28日在与全国劳模代表座谈时,第四次是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座谈时。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论述,明确把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正确道路,定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告诉我们:中国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和胜利之路。
一、深刻理解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时代特征和重要意义
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深情阐述,深刻道出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时代特征和重要意义。
(一)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1、中国梦是国家梦。实现国家富强,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国家梦的基本内涵。中国梦不是一时的政治口号或政治标榜,而是历史的呼唤、现实的诉求、未来的向往。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概况了几代
中国人为民族复兴国家梦奋斗的艰辛历程。我们民族复兴的梦想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个是救亡之梦,就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发展之梦,就是求得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两个百年”。第一个百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个百年,是从无路可走,到找到复兴之路,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第二个百年,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这个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我们就是处于完成第二个百年任务的阶段。
这两个100年,最早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后来邓小平同志按照这个思想,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使实现中国梦第二个百年的目标具体化、明确化了。他说,第一步是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温饱,第二步是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小康,第三步是再用50年时间,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后来,在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完成的情况下,我们党把第三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即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在第二个十年里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向着本世纪中叶的伟大目标前进。
“两个百年”说明,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奋斗、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我们党一直是执着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按照这个“梦”设计的。
十八大报告也讲了两个百年,即建党100年和新中国建立100年。一个是建党,一个是新中国建立,这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关键历史节点。
今天的中国,民族独立梦、“两弹一星”梦、奥运世博梦、航
天潜海梦等宏伟梦想都已成真,正向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梦、现代化之梦挺进,深藏于中国人民心中的民族复兴之梦,终于不再是空中楼阁,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2、中国梦是人民梦。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人民梦的基本内涵。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中国道路最终都要落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上。这是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的。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不仅仅是理想、是目标,也是现实,反映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国梦的实现,要体现在解决老百姓关心的一件一件具体事情上。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都有追求幸福生活、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老百姓的梦是什么?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清正廉洁,诚信友善,文明和谐,天蓝水净,世界和平……十八大报告在这些方面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都反映了老百姓的愿望。
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宁波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实施“六个加快”战略,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努力成为发展质量好、民生服务好、城乡环境好、社会和谐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江东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全力推动“六大跨越提升”,深入实施“两强两品”战略,全面建设现代化核心城区,这些战略目标都是一脉相承的,并且都与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愿望高度吻合。实现这些目标,3 就是实现老百姓的梦,每个个体小梦想的实现,就能汇筑成伟大的“中国梦”。
3、中国梦有益于世界。中国的富强离不开世界,也有益于世界。毋庸讳言,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担心、忧虑,乃至恐惧。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国强大起来会干什么事情。但是,如果世界了解中国梦的真实故事,那肯定会高兴和欢迎,因为人类的梦想总是相通的,总是互补互利的。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翻开历史,两汉“丝绸之路”,留下的是互利合作的足迹;大唐鉴真东渡日本,传播的是仁慈的佛学和工艺美术;明朝“七下西洋”,播撒的是和平友谊的种子。近代以来的列强入侵和连年战乱,将中华民族拉进苦难的深渊,留下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迈上复兴之路的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世界和平。中国梦的实现,根本要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艰苦奋斗,同时也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为自身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我们紧紧抓住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互利合作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起飞,迈向梦想的脚步坚实而稳健。
(二)中国梦的时代特征
从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中,不难看出中国梦呈现出以下四个重要时代特征。
1、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的进一步跃升。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
变。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实力特征”的基本图景。
2、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提升幸福指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物质因素,又要考虑非物质因素,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将“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些和谐因素的充实,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
3、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要体现现代化文明色彩,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升华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4、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共产党宣言》指出,5 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中国梦具有多方面特征,其价值特征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三)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对中国梦的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首推汉唐。在唐朝的时候,发展得最好的时期,是又强大又可亲的形象。强大而可亲,这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是治国的理想境界。当时是时清海宴、文怀远人、和睦万邦的景象。
中国的衰落,是在明朝中叶以后。邓小平同志讲过这段历史。他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到了清朝康熙时期,国家看起来还很强大,但实际上是落日的辉煌。中国当时的落后,并非国力不行,而是理念的落后,是生产力性质的落后。大清帝国与欧洲先进国家在认识、眼界、气势上,已经不能相比。大清虽大,也只是囿于一隅,而那些被称作“蕞尔小国”的西方国家,早已经着眼于全世界了。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打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从此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也就是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翻地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整整走过了109年,才迈出了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奋斗,才把中国从黑暗引向了光明。
2、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建立起具有中国自己特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建立起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纽带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就是这样的沉痛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一面坚持和发展毛泽
东思想,实事求是地纠正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实事求是地充分肯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伟大功绩,开创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出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随着道路的拓展、理论的创新不断向前发展,总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又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3、中国梦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程。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国梦经历着第二个一百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新起点呢?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积累,改革发展成就巨大。另一方面,改革发展的任务艰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引人关注。义无反顾,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展现在未来的是一片新前景、新天地;畏首畏尾,迟疑不决,坐失良机,带来的将是千古遗憾。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唯一的选择就是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如何实现中国梦?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实际上为
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政治途径、人文因素和现实主体。
(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一头连接着国情,一头连接着理想。它承载着过去,也标示着未来。正如总书记所说的:“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1、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形态构成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指导和制度保证三种形态在实践中的有机统一。从宏观规定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基本要求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八个方面必须坚持的内容,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实践领域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体系,由各个领域和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若干具体道路组成。
2、中国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源于不懈的探索实践和理论创新。中国道路是近代以来拯救和发展中国的先进道路逐步演进的历史成果,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历史产物,寄托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找到的是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民生主义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的新民主主义道路,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中国道路,一开始就明确提出,通过改革开放,目的是“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深刻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阉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只有把这条路走好,才能使这一梦想最终成为伟大而光辉的现实。
3、中国道路的本质灵魂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继承和发展。没有主义,或者这个主义不科学,道路就没有灵魂。中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由此提出了民族复兴的任务,而马克思主义则给我们指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先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任务,然后又通过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来完成现代化的任务。历史证明,救中国和发展中国都要靠马克思主义,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以,实现民族复兴是我们的梦,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也是我们的梦。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实际上是一个梦。对于共产党员来说,特别不能忘记搞社会主义这个任务,这是我们的崇高理想。
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就改变了方向”。改变了方向,是因为树立了社会主义这个新方向。中国道路,就是沿着社会主义这个新方向不断前进的结果。从实践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飞跃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没有变。改革开放不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推倒重来,而是一个辩证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认识更清楚了,而且越来越清楚,实践上更有成效了,而且成效越来越明显。不论中国道路怎么发展,都是更好地做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4、中国道路拥抱中国梦。中国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胜利之路。历史是一条通道,现实由此而来。弄清楚中国道路从哪里来,正确理解中国道路的“前世今生”和历史逻辑,不仅有益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规律,更让人明白,它始终是承载着中国梦前进的。因为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近代以来不懈奋斗的中国人追求进步的光荣
传统。
(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上,靠什么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创造活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深刻阐述精神力量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寓意深远、催人奋进。
1、弘扬中国精神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精神生生不息,成为照耀我们民族奋勇前进的不灭灯塔。今天,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精神力量的作用也愈加凸显。面对纷繁复杂的观念世界,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如何以更大智慧与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离梦想越近,就越需要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越需要持续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鲁迅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融入现代化进程,我们就一定能永远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2、中国精神的主要内涵。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我们看到,从“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从“振兴中华”到“我们都是汶
川人”,一个时代的口号,张扬着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的爱国精神,这是推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向着中国梦前行的强大力量。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每个人的梦想成就伟大的中国梦,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改革创新始终是激励我们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30多年来,从农村改革的兴起,到深圳等特区的创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项事业的开拓,改革创新精神激荡神州,造就了历史的巨变,成就了今天的中国。30多年来,改革创新精神激荡神州,造就了历史的巨变,成就了今天的中国。在通往中国梦的征程中,改革创新始终是激励我们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动力。
3、结合省、市、区实际弘扬中国精神。时下,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把学习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学习宣传以“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的宁波城市精神结合起来,把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习宣传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干部群众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要把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破解
“城中村”改造、背街小巷整治、打通“断头路”、菜市场标准化改造、放心餐饮打造等专项行动中,引导干部群众争做“最美”,积聚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的思想动力。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有梦想才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不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家庭,梦想都是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总书记的这一话语,阐明了怀抱强国梦想与焕发前进力量之间的深刻联系,更揭示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了共同梦想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1、凝聚中国力量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紧紧相连,有了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才有国家社会的不断前行,才能让更多人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努力圆梦,凝聚起推进民族复兴的中国力量。通向理想的道路注定不是坦途。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等,每个人都可能会与国家社会一起,经历追梦之旅的曲折和辛劳,可能会有抱怨、有纠结,但更要看到,我们可以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梦想。毫无疑问,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仍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努力。凝聚起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完成民族复兴征程上的接力,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
2、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什么是中国力量?
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来的力量。个人梦想可能千差万别,但实现国家梦想的征程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有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我们在革命年代前赴后继的抗争中感受过,在建设岁月激情燃烧的奉献中体验过,在改革时期波澜壮阔的奋斗中亲历过。未来的征程中,只要13亿人团结一心,“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就会形成一种不可战胜的磅礴之力,必将成为我们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源。
3、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追求梦想,离不开正确的方向;团结奋斗,更需要引领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指出了党的领导对于实现中国梦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时代课题。从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到改革开放让人民“富起来”,再到建成全面小康让13亿人“强起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基本动力。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一个信仰坚定、坚强有力、清正廉洁的党,必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4、凝聚中国力量要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劳动热情。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从缺少吃穿到总体小康,从贫穷落后到世界第二,60多年的沧桑巨变,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就是无数普通劳动者诚实
劳动、艰辛创造、不懈奋斗的过程。没有亿万人民辛辛苦苦地干、扎扎实实地做,就不会有中国发展震撼世界的奇迹。今日中国,抵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也要看到,发展起来的中国不比不发展时的问题少,当前,我国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有巨大的风险挑战。如何参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治理?如何应对发展中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的不利因素?如何直面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压力?我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仍需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把深入实施“两强两品”战略,建设现代化核心城区作为强基之要
奋斗成就梦想,实干才能兴邦。对于江东区来说,深入实施“两强两品”战略,建设现代化核心城区,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具体行动。
进入“十二五”新阶段,江东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区上下紧密结合省党代会提出的“两富浙江”,市党代会提出的“四好示范区”目标任务,深入实施“两强两品”(服务强区、创新强区、品位都市、品质生活)战略,全力推动“六大跨越提升”,努力建设产业高端化、功能国际化、环境生态化、生活品质化的现代化核心城区。
(一)要努力提高科学发展本领,为现代化核心城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最重大的贡献就是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提出来。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不可能照搬他国经验而一劳永逸地解决,更需要在探索和实践中创新发展理
念、优化发展路径、破解发展难题。科学发展能力,归根结底是用新的发展理念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最终体现为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和本领,探索最优的发展路径。现代化核心城区的定位,决定了江东谋划思路开展工作都要力争体现宁波水平、宁波标准。要牢固树立“创首善、争一流”的理念,始终以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为要求,以同类先进城区为标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力争更多工作创特色、出亮点,努力走在前列、多做贡献。要坚决破除僵化陈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破除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推进工作,切实履行时代赋予的职责。
(二)要努力推动服务强区,为现代化核心城区建设提供强大支撑。实现“中国梦”,最终是要落到“发展”这一要务上来,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造福于民。就江东来说,服务强区是转型升级的最主要抓手。必须坚定不移,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以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为抓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服务业集聚区与配套功能区有机衔接,全力建设服务经济发达、服务产品丰富、集聚辐射能力强大的城区。同时,要以服务全市为己任,把服务环境作为最大的竞争优势来打造,坚持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全力建设服务型效能型机关,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要努力推动创新强区,为现代化核心城区建设提供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当前,制约江东发展最突出的问题还是
经济的素质性结构性问题,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区第八次党代会指出,必须持之以恒,把改革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改革开放不停步、破难创新不懈怠,突出以人才为龙头、科技为支撑、制度为先导、开放为保障,永葆创业创新激情,加快构筑人才高地,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特别是服务业创新,加强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创新,着力建设“体制机制更富生机、科学发展更有后劲、干事创业更有激情”的活力城区。特别是江东作为一个资源小区,今后关键是要走转型发展之路,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前沿发展,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
(四)要努力推动品位都市,为现代化核心城区建设提供可持续力。实现中国梦,既需要强大的经济、科技等硬实力,也离不开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2012年7月份,区委八届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建设品位都市的意见》。提出到2016年,基本形成品位都市主体框架,力争在展示城市形象、承载高端要素、强化精细管理、乐享宜居环境、繁荣都市文化、塑造人文品格上走在全省前列,城区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为建成现代化核心城区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近两年,区委区政府还在探索建设以“海商文化”为主题的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名片,提升综合竞争力。品位都市的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推动中央和省、市委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推动“中国梦”在江东的生动实践,有利于更好地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区能级,有利于更好地共建幸福家园、共享发展成果,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篇5
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总之,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
必须坚持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一勤天下无难事。”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篇6
讲课人:院长 朱杰 时 间:2013年6月
地 点:县医院会议室
授课对象:县医院全体党员干部职工
近段时间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的深情阐述,再度引起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光荣、责任、使命的热切关注,激发了中华儿女走向伟大复兴新的自觉。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能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坎坷追梦历程的深刻启示,也是我们面向未来开拓前进应时刻秉持的基本法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圆梦”的唯一正确道路
梦想连接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没有正确的道路,就无法汇聚各方的力量,再美好的梦想也无法实现。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实现了两个“不可逆转”:不可逆转地结束了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不断发展壮大、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现在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创造了同期世界上大国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对外 贸易增长速度、最快的外汇储备增长速度、最快且人数最多的脱贫致富速度、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今天的世界对“中国信息”充满饥渴、对“中国奇迹”充满惊叹、对中华文化充满兴趣,今天的中华民族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的显著位置,赢得越来越多的民族荣耀与民族尊严。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中国梦”,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更加现实。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们正经历空前的社会巨变: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价值追求也越来越多元多样。然而,价值追求的“多”并非与“一”截然对立,“多”的存在往往推动着人们对“一”的意义作出更深的理解,强化着人们对“一”的渴求,也为“一”的实现注入更多的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描绘了人们美好生活的蓝图,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和科学路径,把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今天,继续“中国梦”的“圆梦”之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是唯一正确的途径。
继续“圆梦”需要团结实干、开拓创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共同为之努力。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继续“圆梦”,需要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实干、开拓创新。
进一步赋予“中国梦”丰富的内涵。任何一个能够引领民族发展进步的梦想都是美好的,任何美好的梦想都必然伴随时代的节拍、顺应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同样如此。在民族独立的梦想已经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得以实现之后,我们又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社会更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我们的生活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等写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旗帜上。对国家、民族、人民生活的这些美好愿景,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进一步展现了“中国梦”的强大凝聚力、感召力,进一步激发了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
进一步凝聚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只有转化为一个个相互关联、具体实在的建设要求,才能鼓舞人心、凝聚力量,才能在人们的具体实干中变为现实。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目标,引领着民族复兴进程的顺利推进。用“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能量,需要每个行业和领域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目标、具体路线图、具体时间表,让全社会的每一部分肌体、每一个工作岗位都焕发出最大的创造活力,进而汇聚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建设洪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篇7
一、科学发展观与党的执政方针的一致性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与党的执政理念相一致的。
1. 科学发展观与党的执政方针具有一致性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论为宗旨, 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 使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 科学发展观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具有一致性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衡量标准。因此, 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 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工作能力, 切实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一性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系统,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内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 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增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并使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2.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一性
(1)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统一性
科学发展观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进行理论创新的必要前提, 因此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与时俱进地推进相关方面的理论创新, 才能最终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统一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目标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略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民族特点的正确道路, 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历史已经证明,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必然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 因而是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之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发展进步的旗帜。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 社会主义的振兴与中华民族的振兴是能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华民族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再造辉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将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过程中再造辉煌, 而这一切又将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积极因素与坚定力量。
2.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把实现民族复兴作为己任, 经过艰难探索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和执行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改革开放以来, 我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形成了一整套方针、政策, 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总结历史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我党得出的结论是:改革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方针, 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3.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略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我们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这就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略,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因此, 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激发农村内部活力, 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搞好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略,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是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因此, 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途径,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从而促使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略,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的必由之路。因此,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把政府职能真正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积极促进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
(1)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最宝贵的精神支柱, 因此, 只有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武装全体党员和各族人民群众, 使之成为每个主体的自觉追求,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精神资源和巨大的精神动力。
(2)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
改革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因此, 要坚持走改革创新的道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中站稳脚, 并充满生机活力, 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是新世纪、新阶段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方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 必将有力地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与党的执政方针具有一致性,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统一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 将会有力地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篇8
在当今世界,除极少数“台独”分子之外,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人普遍认同孙中山,认同孙中山思想与精神。
“孙中山”三个字本身已成为连接海峡两岸与全球华人的重要精神象征与符号。遍及海峡两岸甚至全球的中山路、逸仙路、中山广场、中山公园、中山学校等等,是海峡两岸及全球华人对孙中山的共同历史记忆。孙中山是海峡两岸共同崇敬的伟人与领袖,被视为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视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特别是孙中山的诸多重要思想、主张与设想,成为后来海峡两岸的共同认知与追求目标,而且在海峡两岸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实践,孙中山的许多发展设想或部分“中国梦”已得以实现。这是当今海峡两岸最重要的认知与共识,可称为“中山共识”。
孙中山创建的中华民国,是中国近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性创举。这一伟大历史创举与功绩在今日海峡两岸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价值。1912年1月1日,孙中山领导创建的中华民国,实现了中国从“华夏”、“中华”到“中国”一个现代国族名称的建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对中华民国的传承或继承,是中国政权的延续,不是对中国主权的否定。中华民国以及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五权政治体制”为核心思想创制的“中华民国宪法”,是今日遏制“法理台独”的重要法理基础,是“台独”最难以逾越的一道政治防线,是确保“两岸一中”的宪制性制度保障。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留给海峡两岸另一重要政治遗产,在海峡两岸社会发展进程中有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实施与实践,成为海峡两岸最具特色的“中国治理机制”。其中,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核心是实现民族独立,反对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强调,鼓吹中国分裂的言论是“卑劣之言”,制造中国分裂的人是“中国之仇敌”。192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神户与日本新闻记者的谈话》中提出:“统一大业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幸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一论述深刻提示了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与国家分裂的严重后果,也印证了今日国家尚未统一之下台湾的政治社会现实。特别是孙中山于1912年5月对赴台湾组织起义的同盟会员罗福星表示,“台湾是中国领土,要决心收复”。可以说,收复台湾,实现国家统一,是孙中山重要的政治主张与理想,也是他尚未完成的政治遗愿,需要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迟早实现两岸统一。
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更是响彻云霄,百年不衰,一直激励着海峡两岸同胞为之奋斗不息,更是当今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伟大目标。孙中山认为,要振兴中华,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倡导民族主义,恢复民族精神。孙中山提出了“民族主义救中国,民族主义强中国”的著名论断。就是说,孙中山主张通过恢复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主义,以振兴中华民族。
在当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特殊时期或困难时期,为进一步发挥孙中山思想、理念在连接两岸、沟通两岸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海峡两岸尤其是国共之间需要积极行动起来,继承中山精神与遗志,努力携手合作,团结致力于促进两岸和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海峡两岸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达成一个有正式文本的“中山共识”,或共同发表“中山宣言”:弘扬中山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坚守民主共和,积极改革开放,实现包容发展,反对分裂,实现统一,振兴中华,共同建设文明、民主、富强、均富、幸福、美丽之大中华。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荐阅读:
征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01-13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而努力奋斗12-1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8
两会心得体会-实现民族复兴伟大蓝图07-24
实现伟大中国梦活动总结10-16
20231204 为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奋斗06-10
2015实现伟大中国梦演讲稿07-21
传承五四精神 实现伟大中国梦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