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教学大纲

2024-10-12

《英国文学》教学大纲(共8篇)

《英国文学》教学大纲 篇1

《英国文学》教学大纲

时:51学时

分:3分 适用专业:英语教育 大纲执笔人:谢劲秋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为英语专业高年级专业方向课,旨在使学生对英国文学形成和发展的全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通过阅读具有代表性的重点作品,理解作品的内容,学会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并努力掌握正确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及其文学批评能力。本课程还同语言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英国文学发展史上重要时期和阶段的文学现象,了解重要时期和阶段的代表作家和作品,熟知其内容、风格、艺术价值及在历史上的地位。

3、课程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注意处理古典作品和现当代作品的关系,对各个时期的各个文学流派,尽可能详细讲解其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情况,讲清各种文学思潮的相互影响和相互继承。另外,英国文学教学还涉及文论知识,应遵循百花齐放的原则,不拘一人之见,不守一家之说,把文论知识有选择地告知学生,启发学生去把握,提高学生的文艺理论水平。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二、正文

(一)课程讲授的教学内容

1、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1)文艺复兴运动(2)人文主义思潮

(3)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家(4)威廉·莎士比亚

a、莎士比亚生平及戏剧创作生涯 b、莎士比亚作品的思想意义及艺术成就 c、《威尼斯商人》片断赏析

大纲审定人:欧阳俊林 d、《哈姆雷特》片断赏析 e、《第十八首十四行诗》赏析

2、十七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王朝复辟时期(1)历史背景(2)约翰·邓恩

a、玄学派诗简介及玄学诗的特点 b、邓恩生平及其创作生涯 c、《别离辞·节哀》赏析

d、十四行待《死亡,别傲慢》赏析(3)约翰·弥尔顿 a、弥尔顿的生平及文学创作

b、史诗《失乐园》的主要内容及其特色 c、《失乐园》选读

3、十八世纪(1)启蒙运动(2)新古典主义

(3)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启蒙文学(4)乔纳森·斯威夫特

a、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政治及创作生涯 b、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人文观

c、乔纳森·斯威夫特讽刺散文的语言风格 d、《格列佛游记》的梗概、结构及主题 e、《格列佛游记》选读(5)理查德·比·谢立丹 a、谢立丹戏剧创作生涯及主要作品 b、谢立丹戏剧主题及写作技巧 c、《造谣学校》选读(6)威廉·布莱克

a、生平、政治宗教观点和诗歌创作主张 b、《天真之歌》《经验之歌》 c、布莱克诗歌的主要特点及思想意义 d、《伦敦》赏析 e、《老虎》赏析 4.浪漫主义时期

(1)浪漫主义时期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浪漫主义文学的渊源

(3)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主张(4)英国浪漫主义文学(5)威廉·华兹华斯 a、华兹华斯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b、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主张

c、华兹华斯诗歌的主要特点及思想意义 d、华兹华斯诗歌的艺术成就 e、《她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赏析 f、《十四行诗,作于西敏寺桥上》赏析 g、《水仙》赏析

h、《孤独的收割者》赏析(6)乔治·戈登·拜伦 a、拜伦的生平b、拜伦的诗歌创作 c、拜伦的主要诗作

d、拜伦诗歌的主要特点及社会意义 e、“拜伦式英雄” f、《当我俩分手时》赏析 g、《她走在美的光彩中》赏析 h、《咏锡隆十四行诗》赏析(7)珀·比·雪莱

a、雪莱的生平和诗歌创作主张 b、雪莱的主要作品

c、雪莱诗歌的主要特点及思想意义 d、《给英国人之歌》赏析 e、《西风颂》赏析(8)约翰·济慈 a、济慈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b、济慈的美学思想 c、济慈的主要诗作 d、济慈诗歌的主要特点及思想意义 e、《秋颂》赏析 f、《亮星》赏析(9)简·奥斯汀

a、奥斯汀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b、奥斯汀的小说创作思想

c、奥斯汀小说的主要特点及社会意义

d、《傲慢与偏见》的故事梗概、主题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及作品的意义 e、《傲慢与偏见》选读

(二)主要思考题及教学方法

1.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rcy and justice? 2.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Shylock is? 3.What is the theme of Sonnet 18? 4.The poem is organized around a contrast of two kind of lovers;What two major contrasts are drawn between these two kinds of lovers? 5.Why is the poem typical of metaphysical poetry? 6.What kind of spirit does Milton eulogize here? 7.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parson and a squire? 8.Why is the poem London praised as the ‘mightiest brief poem’? 9.Discuss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Tiger.10.What is the theme of the poem The Daffodils? 11.How will you define the tone of the poem The Solitary Reaper? 12.What elements in the poem When We Two Parted foretell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women? Why does the poet mention the dew in the morning? 13.What is the theme of the poem Ode to the West Wind? What does the West Wind symbolize? 14.What are the two images employed in the poem On First Looking into Chapman’s Homer? 15.What specific aspect of autumn is described in To Autumn.(三)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

采取撰写评论文章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三、教学参考书目

(一)使用教材

吴伟仁编:《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

(二)参考书目

1、庄锡昌主编:《西方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王佐良等主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商务印书馆,1989年

3、Ross Murfin, Supryia M.Ray,The Bedford Glossary of Critical and Literary Terms

Macmillan Press LTD, 1997

4、王守仁主编:《英国文学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蒋承勇主编:《世界文学史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6、刘炳善编著:《英国文学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英国文学》教学大纲 篇2

关键词:英语专业,英国文学课程,师生互动,比较与对比

一、导言

外国文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学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 掌握一流的外语语言技能的一条必经之路就是阅读经典的外国名著, 阅读文学作品能使语言能力有质的飞跃。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 学习外国文学能真正意义上扩大跨文化交流的视野;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时代特点、社会制度、生活习性等都为跨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提供深刻的思想源泉。然而, 近年来外国文学教育面临边缘化的困境, 以英国文学课程为例, 课时一再被压缩, 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重心逐渐偏离文学, 向更加实用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和商务英语偏斜。大部分学生学习文学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 有一部分学习很认真的学生是因为考研的需要, 而真正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很少, 课堂上学习积极性不高, 认为课下阅读任务枯燥无味。对于英国文学课的讲授, 大多数院校有着类似的教学模式, 从介绍作家生平到分析作品, 学生机械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 鲜有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 有必要在英国文学的课堂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英国文学的兴趣, 引起学生对英国文学课程的重视。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 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因而, 通过文学课的学习, 以期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学品味,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标, 英国文学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熟悉英国文学发展史, 英国的一些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并对其有一定宏观、系统的了解, 以提高学生对英国文学作品的欣赏理解能力, 从而熟练地掌握英语语言技能。

二、师生互动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英国文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 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加之教学任务重, 课时少, 学生直接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看法机会很少,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 迫于有限的课堂时间, 学生忙于记, 教师忙于讲, 文学课堂显得较为沉闷, 无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环境势必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也会显得较为消极, 更谈不上积极学习深层次的文学批评;学生只满足于知识的记忆, 缺乏理解和品鉴作品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培养鉴赏作品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 应该改变这种以教师教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观念, 转而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课堂的中心,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生互动, 以问答的形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英国文学教学带来了生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资源, 课堂上PPT课件使得教学清晰生动, 学生课下拷贝教师的课件以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可大大缩短记笔记的时间。为增加文学教学的趣味性和欣赏性, 教师还可以播放经典作品的电影片段, 供学生思考, 包括气氛的烘托、人物的塑造及与原著的形似程度;但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完整的作品。学生的作业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教师, 提高教学的灵活性。这一教学手段极大地补充了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 丰富了教学和学习的资源。

以师生互动为基础的英国文学教学采用讨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平台, 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在学期前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相应的学习小组, 给每个小组分配关于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要求每个小组负责理清本内容的知识脉络, 如作家的生平, 作品的背景, 主要内容, 主题特点, 历史意义, 相关评论, 等等。组内成员分工明确, 对查询的资料进行整理, 通过小组交流, 讨论总结, 并在课堂上由小组代表对小组的成果发言, 整个小组接受全班同学的有关内容的提问。由此提升作品分析的深度、广度, 以及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探索的力度, 并对表现出色的个人和小组给予表扬以示鼓励, 以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涉及不同人物和场景的作品, 如小说和戏剧, 安排学生分角色表演, 切身体会作品的内涵, 亲身演绎这些经典作品, 教师从作品中挑选出优秀的片段,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和品味,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义, 体味语言的修辞和意境, 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将课下的学习时间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起来, 学生自行选择表演的角色, 以作品为单位, 进行表演性质的实践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和作品的舞台, 让学生能够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情感, 加深对作品的感悟。

三、比较与对比的教学方法

英国文学教学包括两个方面, 英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读。在教学过程中, 应以史为纲, 史选结合, 用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同步教学的方法讲授英国文学课。通过比较和对比不同流派和不同作家之间的异同, 全面掌握英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和作家作品及特点, 建构英国文学知识系统。英国文学是按照不同时代和思想流派来划分的知识体系, 从中古时期英国文学到20世纪英国文学, 经历了七个主要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而且术语繁多, 在教学过程中, 应有的放矢, 重点突出。

以浪漫主义时期为例, 这一时期, 分为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 通过比较可得知, 两者同属于浪漫主义, 产生于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期, 发生在法国大革命, 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运动的高涨时期;浪漫主义通常都偏重主观思想, 写景抒情, 移情于景。通过对比可知, 两者具有诸多差异:消极浪漫主义者, 顾名思义, 比较消极, 不能正视社会现实, 采取消极的回避态度, 反对现状, 留恋过去, 幻想从没落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消极浪漫主义者相反, 积极浪漫主义者敢于面对现实, 批判社会的黑暗, 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 是充满斗志的, 拿着笔杆做斗争的革命战士, 富有战斗的激情, 向往新的美好生活。通过比较和对比这两种方法, 可以很清晰地展示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内涵,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对立”, 是以反对“新古典主义”的姿态登上英国文学舞台的。新古典主义主张理性至上, 尊重传统道德价值, 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 追求结构匀称, 结构优雅, 庄重和谐。浪漫主义则强调个人与感性, 不同于古典主义文学强调理性, 奉经典为教条, 强调感情因素。英国的浪漫主义使英国文学作品的创作摆脱了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理性的种种束缚, 自由地发挥想象力, 以“自我”为中心, 重视自我情感的抒发。归根结底, 新古典主义重形式, 浪漫主义重内容。通过对比, 学生很容易理解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文学的特点, 以及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

与其他文学思潮一样, 浪漫主义随之没落衰退, 取而代之的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在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但与浪漫主义作品相对, 其作品着重反映了社会道德问题, 取代浪漫主义成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主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 人道主义色彩比较浓厚, 代表作家有狄更斯、哈代、萨克雷等, 他们偏重对现实进行客观的描写, 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谴责社会的黑暗, 同情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但是其作品风格又是不同的, 由此可以通过比较和对比来刻画同一时期的作家背景不同, 语言技巧存在差异, 但共同验证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以浪漫主义文学为起点, 比较和对比与之相关的文学流派和思潮, 将整个英国文学体系连接成一张相互关联的知识网, 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文学知识点不再是单个的乏味的术语, 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因,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人文主义培养的传统, 其中文学熏陶的作用不可小视, 使文学课发挥其最大优势, 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服务。教学内容上, 从作品的历史背景出发, 到作家的生平, 作品的主题、立意、风格、语言特点和技巧;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和手段, 推进英国文学的教学研究,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创新进取的能力, 最终使其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总之,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对于英国文学教学工作者而言任重而道远, 有不少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注重文史结合, 避免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片面倾向。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乔纳森.卡勒著.李平译.文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牛津大学出版, 1998.

《英国文学》教学大纲 篇3

关键词:英国文学;文学欣赏;问题;对策;分析

一、英国文学欣赏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选文中文学作品少

文学欣赏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一些简单的英文原著,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我国现行的教材对文学欣赏这一块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人文性体现的不是特别的明显,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很难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阅读教学比较侧重于技能方面的训练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目前的英国文学欣赏教学中,教学阅读技能训练依旧占据着整个文学欣赏教学的主导位置。忽视了语篇语义的教学。对课文的处理显得比较粗糙,只是重了教学的速度,但是却没有注重教学的质量。这也就使得学生的阅读效率大大降低。而为了完成语言教学的目标,教师一般很少有时间着重去讲解课文中作者想要体现的内涵,而这种行为对学生去感受语言之美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学生体验不到文学欣赏中的艺术魅力,久而久之就会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二、教学中忽视文学欣赏教学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文学欣赏理解问题

文学欣赏是教师、学生、作者以及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更是思想与心灵之间的交流,教师在这其中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更是平等对话的人员之一,教师还要为学生的阅读时间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大部分的英语教师对文学欣赏的理解都只是停留在了阅读现象的表面,传授的也都是相对比较突兀的知识点,也正是因为英语教师对文学欣赏本身存在浅显地理解,使得教师与学生不能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欣赏和讨论,也就很难激发出学生的欣赏能力。

(二)教师知识结构问题

现阶段一部分英语教师对英美文学方面的知识并不是很了解,如果要是进行文学欣赏的话,教师的能力就显得力不从心。此外,由于我国的英语测试重点还是在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考察上,因此教师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就自然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对语言技能的训练上,这也就造成了教师在语言知识方面的功底非常深厚,但是在进行英国文学作品欣赏的时候,就相对比较困难。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查阅相关的英国文学资料,才可以更好地进行文学欣赏教学,如果只是对涉及到文学作品做一些相对浅显的讲解,并不去深入剖析文学作品内涵,这样就会使文学欣赏教学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三、提高文学欣赏教学水平的相关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阅读观

阅读不仅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情感升华的过程,阅读的真正目的是读懂隐藏在文本中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从而形成一个阅读上的共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从字面上去理解文本,而是能够创造性的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进而深入的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提升学生审美的境界。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始终保持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中关键的一环,我们的英语教师要将其逐渐转化为学生稳定的学习动机,可以说阅读动机和学生兴趣的培养是文学赏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离开了兴趣和动机的话,文学赏析的能力发展就会受到限制。由此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这一阶段,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语言测试和阅读活动去探究语言的内在魅力,发现英语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层次美,进而提高英语学习的质量。

(三)提升教师的英语文学欣赏水平

在文学欣赏教学实践中,教师所承担的责任会越来越多,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更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态度主动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去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整个文学欣赏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学生自身对阅读的理解会比较松散,思维容易混乱,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阅读就会有条理,但是教师也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并不能够以教师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在培养学生英语文学欣赏的同时,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文学欣赏的学习者,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更好地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这也就对广大教师的文学欣赏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结语

英国文学作为文学欣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广大英语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还需要充分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赏析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舒江.“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之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7).

[2]孙绪华.“疯狂英语”疯狂流行的认知阐释[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1).

[3]杨彩梅,宁春岩.本族语、目标语和中介语三语相交的二语习得理论模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英国文学选读(推荐) 篇4

Myth 神话 The Romance of king Arthur and his knights 亚瑟王和他的骑士

一、The Anglo-Saxon period(449-1066)

1、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分类: pagan(异教徒)Christian(基督徒)

2、代表作:《贝奥武夫》(national epic 民族史诗)采用了隐喻手法

3、Alliteration 押头韵(写作手法)

例子: of man was the mildest and most beloved, To his kin the kindest, keenest for praise.二、The Anglo-Norman period(1066-1350)Canto 诗章

1、romance 传奇文学

2、代表作: 《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是一首押头韵的长诗。

三、Geoffrey Chaucer(1340-1400)杰弗里.乔叟时期

1、“the founder of English poetry”(英国诗歌之父)

2、heroic couplet 英雄双韵体:a verse unit consisting of two rhymed lines in iambic pentameter(五步抑扬格).3、代表作: 《坎特伯雷故事》(英国文学史的开端)

大致内容:The pilgrims are people from various parts of England, representatives of various walks of life and social groups.朝圣者都是来自英国的各地的人,代表着社会的各个不同阶层和社会团体

小说特点:Each of the narrators tells his tale in a peculiar manner, thus revealing his own views and character.这些叙述者以自己特色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无形中表明了各自的观点,展示了各自的性格。小说观点:He believes in the right of man to earthly happiness.He is anxious to see man freed from superstitions and a blind belief in fate.他希望人们能从迷信和对命运的盲从中解脱出来。

4、Popular Ballads 大众民谣 :A story holds in 4-line stanzas with second and fourth line rhymed.Ballads are anonymous narrative songs that have been preserved by oral transmission.歌谣是匿名叙事歌曲,一直保存着口头传播的方式

代表人物:Bishop Thomas Percy 托马斯.帕希主教

代表作:Robin Hood and Allin-a-Dale 罗宾汉和阿林代尔

四、The Renaissance(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Greek and Roman)戏剧drama 诗章canto

The term Renaissance originally indicated a revival of classical(Greek and Roman)arts and sciences.文艺复兴最初是指经典艺术和科学在英国的复兴。

The epoch of Renaissance witnessed a particular development of English drama.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key word: humanism: admires human beauty and human achievement

2、代表人物:

1)、Thomas More 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

2)、Francis Bacon 弗朗西斯.培根 第一个散文家 3)、Thomas Wyatt 托马斯.怀亚特 引入十四行诗的第一人

Sonnet(十四行诗):form of poetry intricately rhymed(间隔押韵)in 14 lines iambic pentameter 4)、Edmund Spenser 埃德蒙.斯宾塞 poet’s poet(诗人中的诗人)< The Fairy Queene>《仙后》(epic poem 史诗)5)、Christopher Marlowe 克里斯托弗.马洛

blank verse(无韵体:不押韵的五步抑扬格)是十六世纪英国戏剧的主要表现形式。

6)、William Shakespeare 威廉姆.莎士比亚 戏剧 drama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五、The period of Revolution and Restoration(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与王权复辟

prose 散文

1、文学特点:The Puritans believed in simplicity of life, disapproved of the sonnets and the love poetry, breaking up of old ideals.清教徒崇尚俭朴的生活、拒绝十四行诗和爱情诗、与旧思想脱离。

2、代表人物:

1)、John Donne 约翰.多恩 “metaphysical poets”(玄学派诗人)的代表人物

sonnet 十四行诗 《Death be not proud》

作品特点:① strike the reader in Donne’s extraordinary frankness and penetrating realism.(坦诚的态度和现实描绘)

② novelty of subject matter and point(新颖的题材和视角)③ novelty of its form.(新颖的形式)

2)、John Milton 约翰.弥尔顿 a great poet 诗人(blank verse)

《为英国人声辩》

《失乐园》 “Satan is not a villain”撒旦不是坏人

《复乐园》

六、The Age of Enlightenment(18世纪)启蒙运动

prose 散文

1、Emphasized formality or correctness of style, to write prose like Addison, or verse like Pope.强调正确的格式和写作规范,像艾迪生一样创作散文,和蒲柏一样创作诗歌。

The Enlightenment was an expression of struggle of the then progressive class of bourgeoisie against feudalism.启蒙运动实际上是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同落后的封建主义斗争的一种形式。

The enlighteners repudiate the false religious doctrines about the viciousness of human nature, and prove that man is born kind and honest, and if he becomes depraved, it is only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orrupted social environment.启蒙主义者颠覆了宗教所宣扬的人类本恶的观点;论证了人生诚实而友善,而腐化堕落则是后天腐败的社会环境所致。

Contrary to all reasoning, social injustice still held strong, found the power of reason to be insufficient, and therefore appealed to sentiment as a means of achieving happiness and social justice.无论怎样讲究理性,社会不平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理性的力量明显不足。因此呼吁把情感的诉求作为一种谋求幸福和社会公平的手段。

2、18th century 文学的三个方面:Classicism(古典主义)、revival of romantic poetry(新兴的浪漫主义诗歌)、beginnings of the modern novel(刚启萌的现代派小说)

3、代表人物:

1)、Daniel Defoe 丹尼尔.笛福 realistic novel 现实主义小说

Novel: 鲁宾逊漂流记

乔纳森.威尔德

摩尔.弗兰德斯

2)、Jonathan Swift 乔纳森.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 novel 反讽

作品特点:no visible sign of anger, nor raising the voice;the tone is cold, restrained, ironic, varied only by some flashes of fooling when Swift’s sense of the ridiculous gets the better of him.努不动颜,骂不扬声,语调冷酷,锋芒暗藏,讽刺辛辣,仅在讽喻之情难以抑制时才偶露揶揄之态。

一个温和的建议

七、the Romantic Period(1798-1832)浪漫主义

散文 prose

1、前浪漫主义代表人物:William Blake 威廉.布莱克 诗人

Robert Burns 罗伯特.彭斯 苏格兰诗人

Pre-Romanticism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前浪漫主义极大地影响了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

2、教育意义Educational:liberty,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自由,平等,博爱

3、开始的标志:beginning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William Wordsworth’s 从威廉.华兹华斯发表的“抒情歌谣”开始

4、lake poets(湖畔派诗人):Coleridge Southey Wordsworth

5、代表人物:

1)、William Wordsworth 威廉.华兹华斯 poet-laureate(桂冠诗人)《序曲》 自传性诗歌Autobiographical poetry

With S.T.coleridge, they jointly published the “Lyrical Ballads”.与s.t.coleridge一起,联合发表了“抒情民谣” 作品特点:simplicity and purity of the language, fighting against the conventional forms of the 18th century poetry 简单而纯洁的语言,反传统形式的18世纪诗歌

2)、Lord Byron 拜伦 《查尔德·哈罗德游记》 cantos 诗章 成名作 《唐璜》 poem 诗 satiric masterpiece 讽刺的杰作 《闲散时刻》 poem 诗 the first volume of poem 首卷诗

3)、Percy Bysshe Shelley 雪莱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drama 戏剧 《西风颂》 poem 诗

4)、John Keats 济慈 poet 诗人《圣阿格良斯之夜》 poem 《希腊古瓮颂》 poem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篇5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莱克(1757年-1827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们在英语诗歌文体和语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其《苏格兰方言诗集》擅长抒情和讽刺,语言通俗;布莱克的《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则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在20世纪大放异彩,影响了整个现代英诗。

然而,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则是被称为「湖畔派」的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诗人均蛰居于英国西北湖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乔治·拜伦(1788年-1824年)和雪莱(1792年-1822年)两位诗人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他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名句传世。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5年,却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瓦尔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创作小说为主,其代表作《艾凡赫》以12世纪的英国为背景,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他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浪漫主义在英国文学里则在后来发展出了不同的形式,主要是与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类似,他们两人共同撰写的《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一书企图抛弃奥古斯丁风格的诗词风格,改以较为直接的述事方式和来自民间传统的题材取代之。两位诗人的作品也与因为法国大革命而产生的乌托邦社会思想有所关系。威廉·布莱克则成为了在英国最强调浪漫感觉的诗人和画家,他还主张:“我必须要另外建构一套风格,否则便会被其他人的思想所奴役。”布莱克的作品也受到许多中世纪书籍的影响。威廉·特纳(J.M.W.Turner)、约翰·康斯特勃都被视为是浪漫主义的画家,而拜伦、雪莱、玛丽·雪莱、济慈等人也被视为是浪漫主义在英国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汤玛斯·卡莱以及英国的前拉斐尔派则代表了浪漫主义后期转型为维多利亚时代文化的阶段。1865年出生的威廉·巴特勒·叶芝还将他的这个时代称为是“最后的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爱德华·杨

Edward Young.(1683–1765)Poet, Playwright.Active 1719-1765 in England, Britain, Europe.爱德华·杨,英国诗人,剧作家兼文艺评论家。主要作品如下:

BusirisYoung, Edward 1721

The Universal PassionYoung, Edward 1742-1745

英国文学作家及作品简介 篇6

1.Geoffrey Chaucer 杰弗雷.乔叟 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 2.Thomas More 托马斯.莫尔 Utopia 乌托邦 3.Edmund Spenser 斯宾塞 The Fairy Queen 仙后

4.Christopher Marlowe 克里斯托夫.马洛 Tamburlaine 铁木尔 / The Jew of Malta 马耳他的犹太人 / Doctor Faustus 浮士德博士

5.Shakespeare 莎士比亚 四大喜剧 The Merchant of Venice 《威尼斯商人》、Much Ado About Nothing 《无事生非》、As you like it 《皆大欢喜》、Twelfth Night 《第十二夜》;四大悲剧 Hamlet 《哈姆雷特》、Othello 《奥赛罗》、Kin g Lear《李尔王》 Macbeth 《麦克白》; Romeo and Juliet 《罗密欧与朱丽叶》。

6.Francis Bacon 弗兰西斯.培根 Of Study 谈读书 7.John Milton 约翰 弥尔顿 Paradise Lost 失乐园

8.John Bunyan 约翰 班扬 The Pilgrim’s Progress 天路历程 9.John Dryden An Essay of Dramatic Poesy 10.Alexander Pope亚历山大.蒲波

11.Jonathan Swift 江纳森.斯威夫特 Gulliver’s Travels 格列夫游记 12.Daniel Defoe 丹尼尔.笛福 Robinson Crusoe 鲁宾逊漂流记 13.Samuel Richardon 塞缪尔.理查德逊 Pamela 帕美拉

14.Henry Fielding 亨利.费尔丁 The history of Tom Hones, a Foundling 汤姆琼斯

15.Richard B.Sheridan 理查德.谢立丹 The School for Scandal 造谣学校 16.Samuel Johnson 塞缪尔.约翰生 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7.William Blake 威廉.布莱克 Songs of Innocence 天真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 经验之歌

18.Oliver Goldsmith 奥列夫.哥尔斯密 The Vicar of Wakefield 威克菲尔德牧师传;The Citizen of the World 世界公民;She Stoops to Conquer 委曲求全;The Deserted Village 荒村

19.Robert Burns 罗伯特.彭斯 苏格兰诗人 A Red Red Rose 一朵红红的玫瑰

20.William Wordsworth 威廉.华兹华斯 桂冠诗人 Lyrical Ballads 抒情歌谣集 Lucy Poems 露西组诗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她住在人迹罕至的路边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Tintern Abbey 廷腾寺

21.Samuel Taylor Coleridge 柯勒律治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古舟子吟/ 老船夫; kublan Khan 忽必烈汗

22.George Gorden Bryon 拜伦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Don Juan 唐璜

23.Percy Bysshe Shelley 雪莱 Queen Mab 麦布女王 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风颂 Ode to a Skylark 致云雀 Prometheus Unbound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24.John Keats 约翰济慈 Edymion 恩低弥翁 Ode to a Grecian Urn 希腊古瓮颂 Ode to a Nightingale 夜莺颂 To Autumn 秋送

25.Charles Lamb 查尔斯.兰姆 Eassay of Elia 伊利亚文集

26.Walter Scot 司各特 历史小说家 The Minister of the Scottish Border 苏格兰边区歌谣集 The Lady of the Lake 湖上夫人 Ivanhoe 艾凡赫 27.Jane Austin 简.奥斯丁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 Sense and sensibility 理智与情感 Emma 爱玛 Mansfield Park 曼斯菲尔德公园 Persuasion 劝导 Northanger Abbey 诺桑觉寺

28.Dickens 狄更斯 The Posthumous Papers of the Pickwick Club 匹克威克外传 Oliver Twist 雾都孤儿 The Old Curiosity 老古玩店 Dombey and Son 董贝父子 David Copperfiled 大卫.科波菲尔 Hard Times 艰难时事 Martin Chuzzlewit 马丁.朱述尔维特 A Tale of Two Cities 双城记 Great Expectations 远大前程

29.Thackeray 萨克雷 Vanity Fair 名利场----A Novel Without a Hero 30.Charlotte Bronte 夏绿蒂.勃朗特 Jane Eyre 简爱 31.Emily Bronte 埃米莉 勃朗特 Wuthering Heights 呼啸山庄 32.Anne Bronte 安恩 勃朗特 Agnes Grey 艾格尼斯.格雷 33.Mrs.Gaskell 盖斯凯尔 Mary Barton 玛丽巴顿

34.George Eliot 乔治爱略特 Adam bede 亚当比德 The Mil on the Floss 弗洛斯河上的磨房 Silas Marner 织工马南 Middlemarch 米德尔马契

35.Alfred Tennyson 阿弗瑞德 丁尼生 诗人 The Princess 公主 Idylls of the King 国王之歌 In Memorian H.H 悼念哈拉姆

36.William Norris 威廉 诺里斯 A dream of John Ball 梦见约翰.保尔 News from Nowhere 乌有乡消息

37.Robert Browning 布朗宁(dramatic monologue 戏剧性独白)Men and women 男男女女 The Ring and the Book 指环与书

38.Oscar Wilde 奥斯卡.王尔德 19世纪末英国唯美派剧作家、诗人、小说家和散文家。倡导 “art for art’s sake ” 为艺术而艺术 作品: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ey 道林格雷的画像 An ideal Husband 理想丈夫 A Women of No Important 一个无足轻重的妇女 The Happy Prince and other Tales 快乐王子集

39.Chartist Literature 宪章文学

主要作家 :Ernest Jones 艾内斯特琼斯 Thomas Cooper William James Linton 40.Thomas Hardy 托马斯哈代 性格与环境小说: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德伯家的苔丝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远离尘嚣 Jude the Obscure 无名的裘德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还乡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卡斯特桥市长 Under the Greenwood Tree 绿荫下

41.John Galsworthy 约翰高尔斯华绥 a humanist social novelist and reforming dramatist.The Forsyte Saga 福赛世家(三部曲)A modern Comedy 现代喜剧

42.George Bernard Shaw 萧伯纳 剧作家 Mrs.Warren’s Profession 华伦夫人的职业 Widower’s Houses 鳏夫的房产 Man and Superman 人与超人 Major Barbara 巴巴拉少校 The Apple Cart 苹果车 Heartbreak Home 伤心之家 Too True to be God 真相毕露

43.W.B.Yeats 叶慈 / 叶芝 爱尔兰诗人、剧作家、批评家 从事喀尔特复兴运动,作品:Responsibilities 责任 The Tower 塔 The Winding Stair 盘旋的楼梯 The Land of Heart’s Desire 理想的国土

44.T.S.Eliot 爱略特 二十世纪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 诗作: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 J阿尔弗雷的.普鲁夫洛克的情书

The Waste Land 荒原 The Hollow Man 空心人 Ash-Wednesday 圣灰星期三 Four Quarters 四部四重奏 剧作: Murder in the Cathedral 大教堂谋杀案 Sweeney Agonistes 力士斯威尼 The Cocktail Party 鸡尾酒会 The Confidential Clerk 机要秘书 评论集: The Sacred Wood 圣林 Homage to John Dryden 向约翰.德莱顿致敬

45.Henry James 亨利詹姆斯 international theme / psychological realism 作品:The Portrait of a Lady 贵妇人的画像; The Wings of the Dove 鸽翼; The Ambassadors 大使;The Golden Bowl 金碗 Daisy Miller 黛西米勒 46.D.H.Laurence 劳伦斯 Son and Lovers 儿子与情人 ; The Rainbow 彩虹; Women in Love 恋爱中的女人 Lady Chatterley’s Lover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47.Joseph Conrad 约瑟夫康拉德 Lord Jim 吉姆老爷 The Heart of Darkness 黑暗的心

48.E.M.Forster 福斯特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天使不敢践踏的地方;A passage to India 印度之行 The longest Journey 最漫长的旅程 A Room with a View 可以远眺的房间

49.James Joyce 詹姆斯 乔伊斯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Ulysses 尤里西斯 Finnegans Wake 芬尼根的觉醒

50.Virginia Woolf 维吉尼亚沃尔芙 英国小说家,散文家 Bloomsbury Group 作品:Mrs.Dalloway 达洛维夫人 To the Lighthouse 到灯塔去 The Waves 海浪 51.Kinsley Amis 金斯莱 the most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Angry Young Man 作品:Luck Jim 幸运的吉姆

《英国文学》教学大纲 篇7

1 理工类二本院校英语专业英国文学教学现状

目前, 从具体教学实际来看,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1.1 教学主体的问题

1) 理工生的文学底子薄弱

自英语扩招以来, 大部分的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在高考录取时, 采取文理通招的政策, 一些理科背景的大学生文学知识的储备缺乏, 进入大学以后, 又轻视大二阶段开设的英语国家概况等文学的前期课程的学习, 没意识到文学课需要文史结合, 再加上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一看到文学的原著作品, 就产生厌烦心理。

2) 理科生的实用主义至上

一方面, 市场经济和应用型办学目标的影响使学生学习文学的态度发生了巨变, 学生变得现实和浮躁, 不愿意静下心来阅读文学作品, 觉得文学是文绉绉的, 没有用处。另一方面, 竞争的激烈和现实的残酷, 导致大部分学生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实用英语课程的学习上, 还有部分学生把文学课当作肚子填饱之后以后才想的事情, 认为文学课堂上的知识对于生存的需求没有现实意义。

1.2 教学主导的问题

1) “填鸭式”教学方法

大部分文学教师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将作家的生平和文学流派以及作品的社会背景、主题、人物性格等“满堂灌”到学生的头脑中去, 而很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的教师把还把文学作品逐字逐字地翻译, 课堂教学程式化, 长此以往,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将受到致命的摧残。

2) “单一式”考核方式

现在大部分高校对文学课程的考核仍然采用单一闭卷考试模式, 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存在诸多弊端, 试卷中70%~80%的客观题要求学生必须死记硬背, 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不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扩大, 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塑造。

3) 缺乏现代意识的教材

调查发现, 大部分理工类的高校英语教师难有机会参加文学类的学术培训, 并且学校也很少邀请文学大家来学校举办讲座, 缺乏与同行的交流和学习, 更没有机会出国学习和交流, 大多数英国文学教材没有涉及二战以后的文学, 因此文学课的教师很难拿到后殖民文学和近期文学的国外第一手文学作品, 很难与时俱进。

1.3 教学管理部门的问题

1) 文学师资力量薄弱

大部分理工类高校的英语专业都存在着文学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一方面, 许多院校担任文学课的老师是青年教师, 师资队伍弱小, 理工类学院不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另一方面, 近年来学院重点引进了一些商务英语及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

2) 重就业, 轻素质

在本科教育评估的大旗下, 在就业才是硬指标的指挥棒引导下, 学院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率问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很多实用性商务类英语课程逐年增多。很多学校认为文学教学在短期内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不见成效, 忽视对学生跨文化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3) 重语言, 轻文学

很多理工类高校的英语专业, 在全校应用型, 实用性的影响下, 过于重视语言形式和语言技能等实用功能的学习, 因此开设的听、说、读、写的课程逐年上升, 开设的文学类课程数目也是逐年下降, 英美文学史及选读从两个学年的课程缩减为一个学年, 甚至一个学期的课程。而随之而来的是对该课程的各项要求也逐渐放宽。

2 英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2.1 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

1) 正确理解英美文学教学目标

文学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 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通过学习英美文学课程, 能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西方的历史、人文、民族风俗、经济等的优秀文化遗产, 对于开阔学生眼界, 培养文化的包容意识和接受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 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

自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后, 英语学习已经进入全民化时代。英语好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在这种情况下, 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优于其他大学生的地方在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了文学课程,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掌握英语思维习惯, 语言表达更加地道和准确。

3) 培育阅读经典的好习惯

大学并不是学习的终结,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在大学一定多学习丰富的文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每学期开始, 老师就列出经典作品书单, 要求学生在期末前阅读2~3部作品。

2.2 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1)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担任文学课的教师必须彻底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 真正改变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社会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环境, 培养出善于学习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式、启发式和研究式、项目式教学相结合, 构建合作教学模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果。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传授方法, 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 改革英国文学考核方法

改变文学课程考核“一卷定终身”的做法。采用开卷与闭卷、口试与笔试、论文与报告相结合的形式, 注重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的有效统一, 在形成性考核中注重课堂活动中的实践活动, 比如诗歌朗诵赛、辩论比赛、演讲比赛、戏剧表演比赛、电影配音比赛等。

3) 树立正确的文学教育观

教授英美文学课的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文学教育观。文学课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专业发展, 不断学习20世纪以来的文学知识和理论,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积极参加各种文学研讨班的学习, 利用假期多读文学作品, 可以短期到国外参加培训和学习, 学习第一手的文学资料, 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精神。

2.3 转变管理部门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1) 加强师资队伍交流与建设

学校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发展和壮大教师队伍, 注重青年教师文学知识的发展, 投入时间和资助吸引文学人才, 组建一支素质过硬的文学教师队伍。在努力引进人才的同时, 还应重视对现有师资的整合和培养, 鼓励教师走出去, 提倡教师的外出学习和培训, 以达到交流、共享、共同提高的成效, 这样才有利于师资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 树立全人教育思想

一方面, 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考核, 着手管理学生就业问题, 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创新活动,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文学课程设置的权重, 在大一、大二就开设一些相关的文学类课程, 有助于学生就业与文学学习的统一。

3) 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社会发展, 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 市场不会向英语专业那些只会语言不懂文化的毕业生抛来橄榄枝。因此要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文化素养的关系, 为学生全面的发展奠定基础, 不应满足于一般语言基本知识的机械传授, 而是注重学生视野的扩展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3 结束语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经济全球化下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更是需要学生人文主义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结合。因此, 对文学课进行改革是有重要意义的。文学教学的研究发展还亟须学校的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 2002 (1) .

[2]唐冬梅.针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的思考[J].南通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3) .

鸦片在英国文学中的隐喻 篇8

关键词:鸦片;英国文学;东方性

希腊人在公元前五世纪时把罂粟的花和果榨成汁入药,用它来止泻、镇痛、安神,但这种药除了具有神奇的药性外还带有极大地毒性,这就是被人们俗称为“大烟”的鸦片。对于我们来说它并不陌生,因为它而酿成的两次战争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悲愤刻骨,而对于战争的另一方英国来说,鸦片也是一种重要的意象贯穿于19世纪英国文学之中。鸦片意象曾在英国的文学想象领域中产生过一样的隐喻含义: 来自东方的威胁,工人阶级的麻醉品,想象灵感的源泉。本文即是从这三个角度对鸦片在英国文学中的隐喻形象进行分析的。

一、东方性的威胁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了,中英之间的交往渐渐增多,两国之间不仅贸易上的往来频繁,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文化交流,但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良影响,比如在伦敦的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中国式的鸦片烟馆。这使得中国的形象慢慢渗入到英国社会中,也慢慢在英国文学中滋长。

《埃德温·德鲁德之谜》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的最后一部小说,直至他去世时这部作品也只完成了一半, 而主人公埃德温是失踪了还是死亡了就成了一个文学之谜。贾斯柏埃德温的叔叔, 表面上的他是教堂唱诗班的指挥,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赏识,而背地里的他却是一个经常出没于伦敦陋巷烟馆里的瘾君子。在十九世纪,英国人对于鸦片的观念很复杂,即使是在知道其危害性的情况下,也还是会把偶尔吸食鸦片的行为认为是上流社会的一种休闲方式,甚至是无伤大雅的闲情逸致的行为。鸦片是小说的一个中心意象,通过对贾斯柏这一反面形象的描写,作者不仅为我们揭示了鸦片的巨大危害,而且也打破了社会上对于吸食鸦片是种流行行为的看法,引导读者认清这种鸦片流行的本质问题。但是小说中带有明显的局限性,认为鸦片和东方有着内在的联系,将东方视为奢华、享乐、堕落等邪恶因子的集中聚集之处。所以,在小说的开始,狄更斯就描写了一个华丽、腐朽的充满诱惑的东方场景。而这一切又不过是贾斯柏吸食鸦片后的幻境罢了。贾斯柏虽然抵挡不了鸦片的诱惑,沉迷在其带来的感官刺激中无法自拔,但每当他意识清醒的时候,却又十分懊恼与中国佬、印度水手、下等女人为伍,常常对他们又打又骂,以此来掩饰自己的过错,将自身的堕落归咎于这些东方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人们,并没有将上流社会吸食鸦片的作法视为罪过,而恶魔般的鸦片却是慢慢的将人们的心智摧毁。很多人都同小说中的贾斯柏一样,由吸食鸦片到被鸦片吸食,他们的行为乃至灵魂都被鸦片所控制,从而做出一系列疯狂的行为,不顾尊严的像自己侄子的未婚妻求爱,并且丧心病狂的杀死了自己的侄子。这正是作者在暗示他身上理想主义的英国性在消逝,取而代之的则是邪恶的东方性。因为吸食鸦片而形容枯槁的中国人形象已经在英国人的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以至于将鸦片与东方性看成是一个整体,认为它们同样带有罪恶性。

此外,狄更斯在《埃德温·德鲁德之谜》这部小说里也显现出了对于东方性侵入英国的担忧。由于中国人吸食鸦片的形象在西方社会的流传,西方社会已经认定东方人是和鸦片一样的愚昧僵化、堕落无救了,所以这样的东方性的入侵,会给西方世界带来极大的恐慌。当中国式的烟馆出现在伦敦时,他们害怕鸦片会像侵入中国那样,在英国本土肆意。但是小说中,贾斯柏与中国人、印度人与底层女人吸食鸦片的场景,只是想象中对于中国人吸鸦片情景的再现,是作者想象出来的。

有传教士在宣传鸦片对于英国的威胁时曾说:“英国向中国贩运鸦片,如今中国人又将鸦片带回到英国,对英国来讲,这是自食其果,鸦片正像瘟疫一样在我们的社会中蔓延,侵害我们的生命。我再三描绘中国人在伦敦吸食鸦片时的可怕景象,是希望大家充分警惕,中国人正将邪恶带入到我们的社会。鸦片起于中国,但不一定终于中国” ,同他一样,狄更斯也忽视了事实上鸦片并不是起源于中国,恰恰就是英国人强行将其贩卖给中国这一关键性的问题,而将矛头直指中国和东方社会,这是不公平的。

鸦片与东方的联系性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西方社会把东方社会妖魔化的做法也很普遍,麦都思在《中国:现状与前景》里将中国描绘成是愚昧、黑暗、堕落的所在,东方的神秘便是“感官享受、希望、恐惧、田园乐趣”,这就像是吸食鸦片所带来的刺激一般,让人沉醉。之于19世纪的英国文学作品则将这些所谓的“东方性”加以夸张放大,更加深了这种误解,使鸦片成为了东方威胁的缩影。

二、工人阶级的麻醉品

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一些下层的工人为了逃避贫困和病痛的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开始吸食鸦片,企图用一时的感官刺激来缓解内心的痛苦。这就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吸食鸦片的人数的增多,犯罪率也开始提升,社会秩序混乱。为吸食鸦片去抢劫、服鸦片过量中毒、吞鸦片自杀等事件屡见不鲜,甚至一些婴儿因母亲吸食鸦片而导致中毒身亡,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于是许多作家将这一现象写入小说,希望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作家艾略特在《织工马南》里就塑造了一个悲剧的鸦片吸食者的形象——莫莉,她在遭到丈夫遗弃后,没有能力去抚养自己的女儿,面对痛苦的现实生活,她并没有去抗争,而是选择了逃避,用鸦片来麻痹和愉悦自己,最后于冰天雪地中惨死。作者对于女主人公的遭遇是同情的,并没有对她多加指责,也没有将鸦片同工人阶级的劣根性等同。同样,对鸦片的阶级偏见提出质疑的小说家还有盖斯凯尔夫人,在她的小说《玛丽·巴顿》里,对于工人阶级吸食鸦片的现象以及上流社会对鸦片的阶级偏见进行了更深刻的分析。脾气暴躁的约翰·巴顿原本是一个性情温和、乐于助人的人,但在他吸食鸦片后,竟然性情大变,变得极具攻击性,经常会对身边的人造成伤害,成为了一个十足的危险人物。作者客观的描绘了工人阶级的生活状态,“当你严厉指责这种对鸦片的使用之前,试想一种无望的生活,每天都被对食物的渴望包围着;想象你的周围弥漫着绝望情绪,看看你周围人们的眼神和境况,就知道他们是怎样挣扎在贫困和绝望的巨大压力之下。难道你就不会为了暂时忘掉这一切而高兴吗?鸦片会带给你片刻的遗忘。”,对于工人为逃避生活的重压而吸食鸦片的做法充满着同情与理解,对于社会阶层的不公进行了鞭笞。

三、想象灵感的源泉

19世纪早期,英国的大众并没有深刻意识到鸦片的巨大危害,不知道吸食过度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也并不把服用鸦片同个人道德联系在一起,反而认为鸦片能让人获得非凡的体验,还一度将一些上流社会吸食鸦片的人作为榜样,将吸食鸦片看做是一种流行。甚至一些名人都曾有吸食鸦片的经历,如司各特、拜伦、雪莱、托马斯·德·昆西和柯勒律治等,他们为了寻求感官的刺激和获得不一样的文学灵感而服用鸦片酊。

托马斯·德·昆西和柯勒律治二人更是由于服用大量鸦片而无法自拔,最终成为终生吸食者。不仅如此,他们的一些经典作品也往往与鸦片有关,东方既是鸦片的原产地,又是其重要的消费地,所以在西方人意识里已经把鸦片看作是东方的一个代名词,这于德昆西来说更是如此, 他在《瘾君子自白》中构建了这样一个东方梦境,“东方梦幻中,这些鬼魅出没、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让我着迷、陶醉,有时还会感到吃惊,有时甚至感到自己被一种巨大的莫名惊诧淹没了,其中还夹杂着我对自己经历的景象的恐惧、仇恨与厌恶。”并在其中经历了让人惊心的恐怖之旅,就像是吸食鸦片后的感觉一样。在作品里面他将自己看作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无限激情的诗人,一个不畏艰险、极具探索精神的孤独英雄,一个借助鸦片进入了人类未知领域去探索奇妙世界的探索者。他曾这样写道,“温馨的、令一切为之倾倒的鸦片”,并将鸦片喻为是“从黑暗中心,想象世界的深处绽放的神圣花朵”,从中我们看到的是托马斯·德·昆西对鸦片的推崇。可以说德·昆西笔下的鸦片带给人们的是神秘、怪诞、恐怖和迷醉,于恐惧感中有说不出的愉悦感,而这正是19世纪的西方世界对于东方世界的想象的体现。柯勒律治这个英国浪漫主义的诗人,曾更为直白的声称他的《忽必烈汗》就是在自己服用鸦片酊后的迷醉状态下创作出来的,诗中描绘的并不是真实的忽必烈汗的经历,而是通过对一些充满神秘奇幻色彩的认识的叙写,来展现诗人自己的幻境。诗人自己认为是鸦片带给了他无尽的灵感,使他创作出了这样优美的诗歌,鸦片就是他浪漫和灵感的源泉,在给他超凡的感官体验的同时,也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有利的帮助,这更使得他甘愿忍受吸食鸦片所带来的痛苦。

由于这些文学家的影响,在普通民众的眼中,已将鸦片看作是他们文学创作的源泉,从《忽必烈汗》到《瘾君子自白》,《织工马南》,《月亮宝石》,《玛丽·巴顿》,再到《埃德温·德鲁德之谜》和《道林·格雷画像》,无不弥漫着“鸦片”这个司空见惯的意象,成为了文人们寻求浪漫想象的捷径。即便是后来人们已经认识到鸦片的巨大危害,一些人对于鸦片的这种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仍没有完全消失。于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英国文学来说,鸦片把一些文学家带入了不一样的世界,使得他们的作品带有神秘而不可知的意味,充满了对东方浪漫主义的想象,而这样获得的灵感则如罂粟花一样,美丽而又可怕。

参考文献:

[1]周宁:《鸦片帝国》,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4。

[2]Allingham, Philip V.“England and China: The O-pium Wars, 1839-”.2010-3-1.http://www.victorianweb.org/history/empire/opiumwars/opiumwars1.html.

[3]De Quincy, Thomas. Confessions of an English O-pium-Eater and Other Stor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4]Dickens, Charles. 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Ware,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1998.

上一篇:病案室章下一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