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英国文学

2024-10-18

读书笔记之英国文学(精选10篇)

读书笔记之英国文学 篇1

《英国人的特性》读书笔记

国贸090120 张腾

毛姆说,这本书只涉及一个具体的题材,所以不像爱默生的散文集那样暧昧、松懈、思想肤浅,这本书比他的任何一部其他作品都更生动,更令人愉快,我觉得读这本书确实是一种享受。

其作者爱默生(Ralph Walde Emerson,1803—1882),19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诗人、教文家,新英格兰超验主义运动之代表人物。

在书的前言,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大国历史是历史沧桑的陈述者,大国性格则是历史深邃的思考者。”关于英国,从小到大,我们的课本教了我们太多知识,全球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日不落帝国”、一战、二战:伊丽莎白、克伦威尔、丘吉尔、撒切尔;飞扬的米字旗。只要我们愿意,我们能找出那么多颜色、纹理来填充ENGLAND这几个字母。

全书讲到了英国的国土、种族,英国人的才能、习俗,他们的真诚、性格,说到了英国的贵族,他们的大学、宗教、泰晤士报,历史遗迹巨石阵,还有英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等等,十分的精彩。

曾经我只知道英国人是绅士的代名词,自从读到“英国本来不起雾,是惠斯勒画雾,伦敦才有雾”后觉得他们多了层忧郁,一种灰色的情调。在此书里,爱默生告诉了我们更多:

第一章里,他说英国人耽于幻想,狭隘,以一种大众的平庸和顺从凸显他可贵的高尚。

第二章他又叙述了自己英国邮轮之行的所观所感,试图描绘出“英国人的伤感、英国人的爱与恐惧、英国的历史和社会形态。”

第三章,他为英国人戴上了欧洲的皇冠。此篇里的英国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人民充满智慧。第四章英国人展现出他们“世世代代坚忍不拔和坚持人人平等”的品质,以个人非凡的能力引领着当今世界的潮流。他列举了一系列英国天才:罗杰∙培根(Roger Bacon)、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speare)、乔治∙查普曼(George Champman)、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本章里也有大量对英国人外形特征的描写,“肤色红润、白嫩丰满、体格健壮、面部轮廓分明”,“像一个骰子”,实在是很精妙的比喻。纵观现在的英国明星也大多有这样的气质。

第五章的“才能”毫不吝啬地夸赞了英国为世界上“最盛产、最奢侈、最威风的国度”。这里爱默生着重描述了英国人的逻辑科学能力,“他们讲究规律,逻辑分明,目标明确,胸怀坦荡”,给人以年轻力壮之感。在本篇结尾处,“他们冷静地看待自己作为世界文明和力量的先锋,正编成方阵,一排一队,成千上万,步伐稳健,浩浩荡荡地勇往直前”便构成了最好最有说服力的画面。

第六章谈的是英国人性格中坚持自我、固执己见的一面,他们似乎已拥有了机器的某些品格:永远精力充沛、有条不紊。第七章则与法国人、西班牙人等做了一番比较:英国人靠财富和权力的蛮劲来影响欧洲,而法国人则是通过其亲和力和智慧(法国长着一副情妇的嘴脸,永远是美艳又宿醉着,散发着强大的女性荷尔蒙);意大利人阴险狡猾(看看他们在一战二战中频频倒戈的做法便是最好的证据,难怪比萨斜塔不愿正其身)。第八章讲到了十分关键的一点:英国人是最聪明的名族,他们从不使用其他名族的语言,而是用自己的语言影响他人;他们使别人改变信仰,而不是自己被改变。这是多么难得的特性。凭借什么呢?我认为是他们深远的名族文化,他们沉静内敛的性格给人庄重感,受人崇拜,当时他们拥有最强盛的国力,扩张着日不落的版图却能让人臣服。第九章我们见到了英式幽默的意味,那一点点小虚荣在每一阶层都得以展露。

第十章爱默生毫不客气地称英国人为穿着便衣的国王,他们赤裸裸地崇拜着物质财富,不以此为耻、不带任何忏悔。用现在的话讲,便是“炫富”。甚至纳尔逊曾经说过“贫困是

我难于宽恕的罪孽”;“乞丐”是最侮辱人格的言词。

第十一章阐述了英国式贵族;第十二章带我们进入了牛津大学的历史;第十三章了解了他们信奉的宗教,圣彼得大教堂屹立在建筑设计史的顶端,屹立在基督徒们的胸口;第十四章描写了英国文学,只一个莎士比亚变足以睥睨他国群雄:第十五章泰晤士报再一次证明了大英帝国无坚不摧之力,它甚至被爱默生称为“民族的勇气”:第十六章的“巨石阵”恐怕又是无人不晓的壮景:第十七十八章讲了人物和做了最后的总结。第十九章是作者曼彻斯特演讲的记录。

本书出版于1856年,书中爱默生竭力赞扬的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多么富强,至今日,那个日不落的帝国早已垂垂老矣。但每每想至那段年月,总能再浮现它辉煌的画面:无敌舰队变成手下败将,蒸汽火车狂妄轰鸣,米字大旗插满各州的土地。大英帝国这四个字该是多么骄傲的存在。

然而今天看来,英国人的特性里又多了层意味。音乐界,二十世纪中披头士的摇滚乐响彻了世界,甚至将猫王从宝座上震下。时尚界,薇薇安∙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让·保罗·高提耶(Jean-Paul Gaultier)的设计霸占了服装设计的大半壁江山。卓别林、费雯丽 Vivien Leigh、.劳伦斯•奥利弗、伊丽莎白.泰勒、迈克尔.凯恩.亚历克.吉尼斯等,好莱坞的演员里最出色的有那么多是英国人。他们如此优秀地存在着,因为他们背后那深厚悠久的文明。美国怎么会懂这样优秀的世界呢。有时候想想,虽然英国失去了它的殖民地,然而它的文化却是离弦的箭一般,几世纪前射向世界各地,每一片中箭的土地上至今仍留着箭尾的羽毛。

爱默生的书启示文明,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英国人的特性。

读书笔记之英国文学 篇2

一、《贝奥武甫》作为早期史诗之一般特征

史诗作为人类文学体式发源最早的一个品种, 一般认为应具有这样的特征:“为伟大严肃主题的长篇叙事诗, 诗体崇高庄严, 叙一部落民族或种族之命运系于一英雄或者半神半人之一身”[1], 另外通常一致地将史诗分为“早期史诗” (primary epics) 和“文学史诗” (literary epics) 两类。《贝奥武甫》属第一类代表。

1. 成书过程

关于几部早期史诗的成书, 虽然至今无定论, 但都大体同意早期史诗均经历了长期口头流传, 然后逐渐被缀合, 最终由一位诗人写定手抄流传这样一个过程。冯象先生曾列举史诗来源四说:部族歌谣说, 成长说, 演唱式说, 天才之创。[2]

《贝奥武甫》之成书较符合成长说并最后经一天才诗人之笔改定的模式。即先有一异教的“原史说”, 后经人不断增益改写, 涂上基督教色彩, 最后由一位精通日耳曼人传说文化的基督徒诗人写定。此人富于虔诚的理想主义和贵族精神, 所以在史诗中染上了巨大的干预时代的悲观色调。另有主张认为《贝奥武甫》原初应是一位诗人独力之作。[3]

2. 主题

早期史诗多涉神魔或半人半神, 或超人之非凡英雄事迹。其中如死亡之恐惧, 对财富荣誉的追逐, 建功业之雄心壮志, 以及对力量的赞颂均构成了早期史诗的主题。并被后期英雄史诗及文人创作史诗所继承发展。

生与死, 战争与和平, 群体与个人, 善与恶这样一些人类生命历程的永远主题, 也是来自文学作品里的永恒话题在《贝奥武甫》中有了一个集中的展现。首篇引子“麦束之子”希尔德枕麦穗拥黄金来复暮年回归大海令人对于生命之灿烂与如焰花之寂寞怅然有感;贝奥武甫之赴丹麦出怪, 一面自然有报恩之题旨, 但更主要则是体现为一个光荣的武士对于自身荣誉的珍视, 舍身出怪, 亦使其在追逐个人功名与兼济世道苍生之间找到了最好的平衡。

3. 风格

庄严, 华丽, 隐晦, 迷离, 多比喻, 多省略, 既简练又复杂, 既含蓄又强烈。无论早期史诗还是文学史诗都无一例外地风格上呈现出这样的统一特征, 但是每部史诗在达成这些风格所使用的修辞手段则各有特色。[4]

二、《贝奥武甫》自身之特点

除去作为早期史诗所具的一般性特征之外, 无论与《伊利亚特》《奥德赛》《吉尔伽美什》这几部早期史诗相比, 或是与其它几部中古欧洲史诗如《罗兰之歌》《熙德之歌》《伊戈尔出征记》相比较, 产生于不列颠的《贝奥武甫》明显具有为其它史诗不可重复的一些特征, 兹从主题, 文化色彩及修辞特色分叙之。

1. 史诗框架, 童话母题

在英雄出世至英雄暮年这样一个宏大叙事框架内部, 以三战妖魔为主线, 环套着两个民间童话的母题:贝奥武甫战胜格婪代及其妖母属于降妖型;贝奥武甫晚年杀吐火毒龙则是开洞取宝型的故事演变而来。整个史诗则是英国人之先祖盎格鲁·撒克逊人借助流行之民间童话母题, 参之以历史, 敷演出一个非现实的亦真 (巨细的细节描写) 亦幻魔的故事, 创造了一个半人半神的民族英雄形象。此一点, 亦使《贝奥武甫》区别于其他基于一定的历史事迹而成的史诗类型。

2. 异教与基督教一神教色彩并陈

在几部早期史诗里《贝奥武甫》反映出的基督教色彩与一神教色彩并陈, 是较特殊的一个例子。现在基本一致认为《贝奥武甫》之最后手订成书是出自一个基督徒诗人, 这部史诗可以指向基督教传统, 尤其与《旧约》有关。如除了多次提及“上帝, 天父, 造物主, 异教徒”这样一些具有浓厚基督教色彩的指称外, 一些诗行直接袭用圣经事典, 比如叙葛婪代之身世:

造物主惩戒他那一族

该隐的苗裔

亚伯的凶手

亲弟弟的屠夫, 被上帝远远逐出了人群。 (诗行107-110) [5]

为的是该隐对弟弟举起屠刀

杀害了同父的骨肉

从此, 他远远离开了人的欢乐

出没于茫茫荒野。他生下一族

十恶不赦的魔鬼, 葛婪代即其中一员 (1260-1265) [6]

另外如贝奥武甫所获葛婪代母亲所持剑柄上铭刻大洪水事。其它还如一些与基督教圣教相关之数字:贝奥武甫赴丹麦之前挑选勇士一十四人 (合圣数七) 加上本人为十五人 (十五为五之三倍, 五为神圣圆满之数) ;贝奥武甫战吐火毒龙携十三人, 十三为不祥之数, 又耶稣为其第十三门徒犹大出卖。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基督教痕迹, 整部史诗无论从内部隐含结构还是个别细节都难脱前基督教 (Pre-Christian) 时期遗存之异教色彩。诸如对于贝奥武甫, 罗瑟伽的赞美已溢出接近一种神灵膜拜;贝奥武甫死而举行火葬显然是异教习俗, 引子中“麦束之子”希尔德海葬亦近北欧维京人习俗。史诗中这种基督教与异教色彩杂陈的现象, 部分学者认为是由于这位虔诚的基督徒诗人部分地尊重六世纪前斯堪的纳维亚人认为异教徒之历史实情, 从而在自己的宗教倾向于历史真实之间作的一个妥协处理。[7]

3. 修辞之特色

(1) 套喻 (kenning) 之大量使用

据统计, 《贝奥武甫》中总计有一千余个套喻, 占总词汇量三分之一强。[8]这种大量的独特的比喻语言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史诗的表现力, 使这部公元后史诗显出一种原初质朴的美感。如以“鲸鱼之路” (whale's path) “天鹅路” (swanroad) “海鸟的浴池” (sea bird's baths) 等指代大海;以“天烛” (sky's candle) “上天的珠玉” (heaven's jewel) “上帝的明灯” (bright signal of God) 指代太阳;以“战地之光” (battle light) 指代剑;以“光荣使者” (glory's wielder) “裁判者” (judge of deeds) 、“天庭守护者” (protector of heaven) 指代上帝;以“财富的赐予者” (giver of treasure) “金环的赐主” (giver of rings) “天地间至尊者” (great under the skies) 指代国王;而对魔怪葛婪代, 则在不同情景下用“邪怪” (Evil doer) “罪恶滋育者” (fosterer of crimes) “异族的精灵” (alien spirit) “夜魔” (walker in darkness) “人类公敌” (enemy of mankind) 等一连串生动的喻词指代。

(2) 委婉语及克制陈述

委婉语及克制陈述 (understatement) 的大量使用也是《贝奥武甫》修辞之一大特色。如把战斗称“刀枪游戏” (swordplay) , 将死亡称“睡眠”, “离开生命的筵席” (leaving life's feast) “躲开人的院落” (turning away from the courts of men) “选择上帝的光明” (choosing God’s light) 等。这类修辞的使用, 可能部分的原因是与古代史诗多由吟游诗人在各种会筵场合说唱, 大量委婉语和克制的陈述语的使用既是为了照顾公开场合的礼仪之要求, 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口头传播现场的幽默气氛。从史诗塑造英雄形象的角度来说则非常刻切地刻画出英雄视死如归的气概。

(3) 对衬

史诗第一部分写贝奥武甫青年, 第二部分写暮年是为结构对衬。主要情节虚构的童话性质与插曲之史料形成虚实对衬。武士贝奥武甫与狂妄的辩士翁弗思 (Unferth) , 国王贝奥武甫与暴君海勒摩德之对衬等等。这种对衬一是使结构均停庄严, 人物之对衬深化了人物的塑造, 突出了史诗贬恶扬善的主题。

(4) 插曲

在主要故事线索之外, 《贝奥武甫》中还出现了七段支离主线的插曲。这在现存史诗中虽非孤例, 的确是比较独特。这些插曲起到了衬托主要故事, 营造英雄生长社会环境的重大叙事功能。同时这也是《贝奥武甫》曾经历早期口传的证据之一。

4. 女性之地位

妇女在这部叙事史诗中突显较之其他史诗不寻常的地位。如薇瑟欧 (Welthow) 往往在宴会上祝酒致辞甚至可以托付儿子的佑护重任。而贤慧的皇后则在夫君死后可以有权将帝位让与任何人。此一点与早期及其他晚出诸史诗将妇女置于传统家庭美德承载者的既定位置或者作为男性的对立着、被观看者的立场殊异。

三、“伟大传统”中的《贝奥武甫》

一般都认可《贝奥武甫》为英国语言文学开山之作, 乃中古欧洲之伟大史诗。但《贝奥武甫》在英国或扩大而言之在英语文学“伟大传统”中的位置则十分暧昧。

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 这是伴随着英国文学成为学院里的学科而出现的一个发明。自18世纪以来, 随着英帝国的扩张, 从文化上定义“英国性” (Englishness) , 成为了帝国的文化工程, 试图“提供能使一个动荡的阶级社会得借以融为一体的社会‘粘合剂’” (Eagleton1996) [9]。在阿诺德 (M.Arnold) 、利维斯 (F.R.Leavis) 等人构想的文学版图里, 从乔叟、莎士比亚延伸至劳伦斯的长长清单里并不包括更早期的《贝奥武甫》等宝贵的古英语文学作品。这些文学遗迹显然还无法与古希腊罗马先贤们的作品相比。同样, 在艾略特的“传统”也未必认可这些古代文献对帝国国民的教养有多少价值。[10]

同属早期史诗的荷马史诗可作为一个参照。荷马史诗作为希腊罗马文化之一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 荷马之于整个西方文学犹如《诗经》之于中国文学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存在物, 原因就是这些作品的血肉骨架在后世文学中不断得到生发, 融合。而在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中则看不到《贝奥武甫》有类似的影响力。如鲁宾斯坦博士 (Annette T.Rubinstein) 的《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 (The Great Tradi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From Shakespeare to Shaw) 其副题即是“从莎士比亚到萧伯纳”, 更多的英国文学史则是从乔叟讲起。一般认为乔叟才是英国文学伟大传统的真正开端。文学史中提到《贝奥武甫》多是作为不列颠文学遗迹之一成品陈列, 鲜及其影响。就近而言, 英国文学史中后期史诗巨著《仙后》《失乐园》均看不出《贝奥武甫》的影响。更多是“两希”的影响。

一直到20世纪, 随着英国文学作为学科的不断深化推进, 《贝奥武甫》逐渐被纳入英国文学的版图, 现代译本不断涌现, 减少了古英语的语言阻隔, 使得更广范围的读者有可能接触到这部史诗。尤其是到20世纪90年代两位重要诗人斯考特﹒毛根 (Scot Edwin Morgan) 和爱尔兰诗人希摩斯﹒希尼 (Seamus Heaney) 同时将《贝奥武甫》用现代英诗译出, 吸引了现代读者的极大阅读兴趣。特别是希尼的译本成为了行销英语世界的畅销书, 并收入《诺顿英国文学选》。至于融入传统, 成为文学生产的资源, 也是在20世纪有了具体的成果。比如乔伊斯在其《尤利西斯》 (Ulysses) 中模仿《贝奥武甫》的语言片断, 另外托尔金 (J.R.R.Tolkien) 之《指环王》 (The Lord of the Rings) 的创作在形象典故多有所袭用。关于古代史诗在当代的复兴, 可以作为后工业化时代后现代文化之怀旧表征之一端做观察。而道森 (E.Talbot Donaldson) 则以为史诗实在是在“诉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种种暴力以及曾经先民们如何应对暴力的勇气。”[11]

摘要:作为古英语文学之最高成就的代表, 《贝奥武甫》是最早用欧洲地方语言写成的英雄史诗;除去作为早期史诗所具的一般性特征之外, 无论与其它早期史诗相比, 或是与其它几部中古欧洲史诗相比较, 从主题、文化色彩及修辞特色而论, 《贝奥武甫》明显具有不可重复的一些特征。但在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中, 《贝奥武甫》却是一个孤立事件, 并未有机地融入其中。

关键词:史诗,贝奥武甫,中古文学,伟大传统

参考文献

[1]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52-153.

[2]冯象译注.贝奥武甫[M].北京:三联书店, 1992:197.

[3]Ian Ousby edit.The Cambridge Guide to Literature in English[M].CUP, 1988:84.

[4]李赋宁.古英语史诗《贝奥武甫》[J].外国文学, 1998, (6) :66-70.

[5]冯象译注.贝奥武甫[M].北京:三联书店, 1992:6.

[6]同上, 66

[7]Sarah N.Lawall.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Masterpieces[M].W.W.Norton&Company, 1999:23.

[8]Ronald Carter, John McRae.The Routledge History of Literature in English[M].Routledge Taylor/Francis Group, 1998:11.

[9]Terry Eagleton.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M].Blackwell Publishing Ltd.1996:21.

[10]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4:2-11.

读书笔记之英国文学 篇3

摘要 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西方文学以希腊神话为母体,英美文学随着世界文学中的西方文学发展线路进行,其中美国因历史短、民族杂融、英国早期殖民等因素而形成特有的“美国梦”文学。横向相比较,英国文学像是一直传承下来的“绅士”,美国则是“横空出世”敢想敢闯的“斗士”。

关键词:英美文学 绅士 斗士 异同

一 英国文学的“绅士”

在英国文学史中,绅士概念最早产生于15世纪,当时绅士地位是由其权力和贵族血统来决定的。到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众多新兴的中产阶级人士希望确立自己新的社会身份和地位,跻身于绅士阶层的愿望,促成并引发了各界包括小说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绅士标准的热烈讨论。

1 揭开绅士面纱

英国文学起源于5世纪,北欧的三个部落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侵入英国,产生史诗《贝奥武甫》,这是英国最具代表的魔幻文学作品之一。随后其发展历经几个世纪,在这期间产生的一些优秀的代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拥有一个共同点——“英国传统绅士”。英国“绅士”本质上看,首先应具有“骑士精神”,即无畏无惧、重名誉,忠诚、浪漫等高尚品质。更重要的,就是绅士还要有贵族血统,这是支撑绅士风格养成的基础。但自16世纪起,英国绅士范围不断扩大,一些新兴中产阶级和商人也纷纷加入进来。因此,现代所言的“绅士”是基于贵族精神并融合中产阶级和劳动阶级的价值观的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范式。

以英国20世纪文学之前的作品为例,可以发现英国古骑士向紳士的发展历程。比如中世纪文学中的《亚瑟王》,亚瑟被教导成为一名骑士,也是绅士最早的雏形;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脍炙人口,一直触动着几代人的爱情观,其中的主人公罗密欧年仅十七岁,却已经是一位性情温和、热情、直率、善良的绅士了;此后的《福尔摩斯》、《鲁宾逊漂流记》、《傲慢与偏见》等小说中的人物都带有典型的英国绅士特征。在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丁所撰写的小说中就十分能折射出英国绅士的形象,《傲慢与偏见》中,主人公达西诚实、慷慨、无畏、无半点虚伪,他冒犯伊丽莎白完全是诚信的体现;当他在伊丽莎白那里遇到危机时,他主动把责任揽到自己的身上,这些都是绅士的体现,同样,在《情感与理智》里的爱德华坚守诺言,敢于承担,坚守爱情,他违背母亲的意愿,毅然与露丝结婚;对爱情的忠贞也是一种绅士的体现。简·奥斯丁观察细腻,她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这也能十分体现她所反映的人物的现实性。

2 当代英国文学主流之魔幻文学的骑士/绅士

若要分析英国文学中较为典型且具有生命活力的绅士,首先要提及的就是魔幻主义文学中的主角们,英国是现代魔幻文学的摇篮,如《指环王》《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的主人公们:因为特殊的背景和生活环境,他们冒着重重冒险艰难生存,以一身正气对付邪恶势力,在各自成长过程中,绅士气质不断显现。

在《哈利·波特》中,以魔法学院院长邓布利多为代表的诸多正义之士表现的态度严谨、服装得体、交谈友善,处处体现着绅士的特质,即便是代表暗黑势力的伏地魔,在决斗时也备显“绅士”风格。

魔幻文学虽为虚构,但其故事情节大都仍以国家历史或文化为依托进行架构,如《纳尼亚传奇》以英国二战为背景,将西方历史传说与史诗元素糅合为一体。小说中的王国缔造者阿斯兰是一位狮王,聪慧、仁义、具有正义的力量,他率领孩子们对抗邪恶势力,保卫纳尼亚王国,最终获得胜利。“阿斯兰”原型是基督教中的三位一体——圣父,圣灵,圣子,这从侧面反映出绅士特性部分来源于宗教。

同样,《指环王》引人入胜之处也是以史诗著称,以仿西方古代的中土世界为发生地,作者勾勒出的世界美轮美奂,简直就像是现实一样。“绅士”是英国的文化标签,这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长久地影响侵染着英国文学,《指环王》中的莱戈拉斯就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绅士”精神,其形象深入人心,莱格拉斯十分相信爱情,他曾说过,我宁愿和你度过短暂的凡人世界,也不愿意个人看尽这世间的沧海桑田,可见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另外,他还相信善,他说,这世界上一定存在着善良,值得我们为他奋战到底,对于善的渴望与追求,也是绅士形象的一种体现。这样魔幻现代文学中的绅士形象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英国文学其他作品中绅士的代名词也十分多,比如《007》系列小说中的詹姆斯·邦德。总之,人们创造了文学,体现出最符合自己的文化特性,绅士这个特性将一直在英国文学中闪现光芒。

二 美国文学的“斗士”

美国文学历史不长,几乎是与其自由资本主义同时出现,不受封建贵族文化的羁绊。美国受其早期环境、地域的影响,富于民主自由精神,个性解放的观念强烈,加之多民族的文化融合,也决定了其文学风格的多样及庞杂。

1 走进美国文学的“斗士”

美国经过独立战争后直接从奴隶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因美国历史的独特性,美国的“斗士”文学别具特色。美国早期还是殖民地之时,许多希望挖到第一桶金的人都过来开垦荒地,以期有所收获。无论是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总免不了竞争或斗争的存在与发生,这就是美国“斗士”形象成长的最早的背景。

正如英国的“绅士”来源于中世纪的“骑士”一样,美国的“斗士”的产生与“牛仔”有关。他们性格随意自由,人群散布全国。“牛仔”是勇敢、正义、向未来开拓的化身,具有美善勇的精神气质,其“拓荒精神”也被发展为“美国精神”。牛仔小说的盛行使得美国“斗士”的形象慢慢家喻户晓。

2 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文学中的“斗士”

“牛仔”这类形象出现在南北战争之后,这也揭示出“牛仔”这一文学形象起源的历史背景与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1)独立战争中的政论文学

美国人民早期最具历史意义的反殖民战争便是独立战争,期间最具特色的文学即为政论文学,这也是战时鼓舞民心,团结国人的需要。《常识》、《独立宣言》等都是政论文学的代表作,书中人物为国家的独立而战斗,反对殖民统治,逐渐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并最终获胜。以《常识》为例,这本书是著名政治家托马斯·潘恩所著,这本书只有短短的五十页,但却富有极强的战斗力,它集中体现了美国独立精神,对美国独立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可见这部著作的影响力。在该本书的第三章”我看北美目前的形式”中,作者直言北美一定会独立。现在北美独立已是理所当然,但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个言论一出,势必会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这一点,便足以塑造一个真真正正的斗士形象。我们也可以从中窥探出美国早期的“斗士”形象,他们表现出来的不服输、奋斗的精神也是之后美国文学人物的性格“标杆”,并得以继承。

(2)南北战争中的小说文学

南北战争前后是美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涌现出一批在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作品。如“引发一场战争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

《飘》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小说以南北战争为背景,深刻而简练地刻画了主人公白瑞德的美国“斗士”形象。他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认为南方奴隶主必败,白瑞德不愿做无畏的牺牲,便穿越封锁线,保护自己,利用战机经商获利。但他血液中的“斗士”本性,使得他在南方军队即将战败时,毅然为自己的一方而战。

3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斗士”形象

二战结束后,美国文学在繁荣的经济土壤、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发展。推进美国文学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黑人文学、自由派诗、犹太文学、侦探小说……美国当代文学尤其要提及劳伦斯·布洛克的美国侦探小说,代表作品有马修·史卡德系列、雅贼系列、杀手凯勒系列,等等。

“雅贼”伯尼·羅登巴尔与他的那些风光无限的同行们相比,是个倒霉的贼。文中描述了一个有趣、风流、优雅又倒霉的贼,总是在不经意间成为“斗士”,为自己也以“非正义”的身份为社会正义而斗争……

三 英美文学中“绅士”和“斗士”的异同

1 两者的共同点

从源起角度而言,英美两国源头一致——英国“五月花号”先驱的开拓,为后来的美利坚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英美两国的文化精神代表——“绅士”与“斗士”共同点颇多。

(1)自由

英国绅士继承了早期先驱们反对专制统治、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美国斗士同样代表着独立自由,斗士的典型代表“牛仔”远离家乡,去荒无人烟的西部谋生求发展。“斗士”一生追求独立而自由的生活,并为这样的追求投身战斗。无论是英国文学还是美国文学中的形象,主人公都是极度向往自由的,例如,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逊对自由的追求,孤身一人来到荒岛,并遇到野人“星期五”,在一片荒岛上开垦种植,这是对自由的向往;同样的,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主人公汤姆热情奔放,敢于冒险、向往自由,可见,二者的共同点之一是对自由的极度追求,这无论是绅士形象还是斗士形象中都有所体现。

(2)尊重、守护女性

显而易见,女性在文学形象中一般是柔弱的化身。英国绅士,和美国斗士在与女性的相处中都十分尊重女性,常常以保护神的“英雄式”身份出现,给予女性强大且安全的守护,彰显出十足的风范。无论是绅士形象还是斗士形象,他们对于女性的保护欲都是极强的,如《情感与理智》中的爱德华对于自己爱人的保护,极力显现了其绅士形象,这也是对女性尊重的一种体现;同时,在美国小说《飘》中,白瑞德这个斗士形象,也体现出了对女性的保护与尊重。以小见大,无论是爱德华还是白瑞德,在绅士代表与斗士代表中,都充分凸显了他们对待爱情的忠贞,以及对于女性的强烈的保护,这便是对女性尊重的一种体现。

2 两者的差异

因为两国的文化在后续发展中存在差异,两国的文学也就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1)绅士的内敛与斗士的张扬

在两国文学作品中,若英国绅士和美国斗士都因缘际会,青睐一位女士:前者常常展现绅士风度,后者则更像是《泰塔尼克号》中的杰克一样,带她释放自己。从文化角度来分析,两国的文化差异必定导致两个国家的人们在行为上有不同的表现。

(2)绅士的阶层意识与斗士的平等思维

审视英美文学,英国绅士阶层意识明显,较为完美的绅士常常如贵族一般,散发出令“下等人”折服的气质和地位;美国斗士则是在形形色色人们聚集的酒吧间畅饮交谈。这是由于英国古代等级森严,这种传统深深影响着几代英国人。而美国则不一样,经过几次战争,国家独立、奴隶解放等等,“人人平等”的理念早在《独立宣言》诞生之际就深入美国人的头脑。

四 小语

文学的范畴甚广,英美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两大代表,成就很多,单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数量而言,就已经令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英美文学中两者的异同还有很多,笔者仅简单地将最显著的异同表现出来,希望可以起到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晓彬:《英美文学评价中不同文化的影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8期。

[2] 李军:《美国西部牛仔小说研究述评》,《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

冰心文学读书笔记 篇4

我读了这本《冰心文学全集》,最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这篇《别踩了这朵花》表达了冰心伟大的母爱,如:“它妈妈给它披上一件绒毛的大氅,降落伞似的,把它带到马路边上。”这就表达了母爱。冰心对孩子们的爱化为了赞美,这赞美是多么的崇高而深刻,那份爱显得更加刻骨铭心啊!以至她自己都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弱者,没有任何力量去抑制这份情感的波动。冰心对孩子们的爱形成了一条“爱之链”,此链上系着一颗无比晶莹的“爱之珠”,生生世世闪耀不断。

还有一篇是《腊八粥》文中写道“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这句话时,冰心母亲待人的热情、友善与事事不忘他人的性格打动了我。接着读下去“现在我每年还煮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这句话让我感觉到了冰心对她母亲的孝心和对于母亲离去的不舍,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尔后,又读到这句,“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留下来的,周爷爷的祭辰就是腊八粥!’从中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冰心的孙辈们对周总理喜爱,敬爱和怀念之情,所以就以煮腊八粥的形式来祭奠周总理,同时也表达一家怀恋母亲的情感。

读完了冰心奶奶的这本《儿童文学全集》,我似乎明白了许多,也懂得了许多道理,它像一位老师,真得让我长大了许多。

《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全集》读书笔记_450字

同学们对马小跳这个名字很熟悉对吧!其中,马小跳的故事不是自己讲的.,而是由全国著名儿童作家杨红樱讲的,杨红樱也创作了十二册笑猫日记。

我想拥有贪玩老爸,我也有自己的轰隆隆老师,我班也有四个调皮蛋,与同桌冤家进行话语对战,我有自己的天真妈妈,也想拥有一个酷酷的新新人类丁克舅舅,班上也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丁文涛。

马小跳系列共有二十册,其中我最喜欢《超级市长》。开头是以一个人做一件事情讲起,那是马小跳正为了一篇作文而绞尽脑汁。就是一篇作文,让这场漫长而又有趣的竞争不知不觉地开始了。

首先马小跳的三个铁哥们儿和马小跳一起收集民意调查,终于在比赛开始前收集完毕,归类出三十二种幸福生活。结果那天忘带来了,评委们看了马小跳的八十份民意调查后,就要走。马小跳硬是表演,结果自己出了丑。经过了三天三夜的奋力“战斗”,终于马小跳用他随机应变的能力。成功夺得第三名,但是,他在最后,因为用力过猛,裤腰带松了,裤子掉下来,然后,全场哄堂大笑。唐飞就十分责怪张达没系好。最后是以马天笑与马小跳之间产生的一系列对话,结束了漫长的故事。

通过这册书,使我明白了长大的人会失去童心,要有亲情,也要有爱心,也要有勇气,也要坚强,也要忍耐;有人会憎恨,有人会相爱。有人会高兴,有人会悲伤。就是这么多情感构成了世界。

关于读书笔记的作文:《秘密花园》读书笔记_500字

我看过一本很好看的书,书名叫:《秘密花园》。秘密花园中的小主人公叫玛丽,她是一个相貌丑陋、脾气暴躁,人见人厌的小姑娘。在一次家庭瘟疫中,她的爸爸和妈妈被残酷的命运瘟疫夺走了生命,而她则成为了一个没有爸爸妈妈的孤儿。

我看到这时,总是想问:“这本书里怎么净都是一些让人不开心的人或事呢?”我带着这个问题一直看下去,随着看到另一个小主人公狄肯,我渐渐明白了,作者首先采用对比的方法,让我们看到孤单、寂寞、对什么事都感到烦的玛丽,结识到了朋友—狄肯之后,渐渐变得开朗、变的漂亮,渐渐地,让我们看到了开朗、快活、漂亮的玛丽。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友谊的价值。活泼,爱小动物的狄肯,用自己真诚的心打动了对什么事都烦的玛丽、打动了身患重病对生命不报有任何希望的柯林,使他重新振作了起来。

如果我是玛丽,我也会厌恶所有的人或事,因为在这个家庭里,我的父亲是一个总是不回家的人,而我的母亲也每天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舞会,根本不在乎我的存在,只让保姆们照顾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我感到孤单、寂寞,一个快乐的我渐渐地变成了谁都不理睬、对什么事都感到烦,有谁不会变成这样呢?

文学概论读书笔记2 篇5

赵毅衡《文学符号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1990·9 本章就主要谈了符号学的几个重要范畴,我就举个范畴谈谈自己的理解以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关于“符号行为的下限”问题,本书把符号行为分为分成四个若干等级:1.在最简单的刺激——反应中,接收体(如恒温器,低等生物)完全不能分辨刺激可能来自不同的源头,代表不同的意义,只能按本能反应,这不是符号行为。但如果我们把植物的世系作为一个整体看,植物的趋水,趋光等反应可以被理解为对刺激进行意义分辨的结果。这应当是符号行为的最下限。2.在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等物种身上,我们看到了靠经验建立短时间的“暂时性联系”(条件反射),从而把刺激变成符号的迹象。3.在有神经中枢的较高级动物身上,尤其在脊椎动物身上,由高级神经活动控制的条件反射形成。4.动物对符号行为的被动利用,与人,尤其是社会的人主动利用有根本区别的。人能够创造符号体系,以创造整个“人化”的世界。人不仅能对符号进行释义更重要的是利用符号规范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总的来说就是笨呢不过反应的一个整体系统,单细胞生物等低等 生物的“暂时性联系”,高级动物的神经条件反射,人的创造性。我对这几点大致是没意见的,我非常赞同第一个分点,把植物的世系作为一个整体看进行意义辨别。从一个整体看,就避免了我们的孤立观点。在最后一点中说社会的人是主动利用符号的,那么,我想问在社会中的人有没有被动利用符号的,而动物有没有主动利用

符号的行为呢?举个例子吧,从小方面说,先人所创造的已经很多了,比如牛顿的地球引力,在牛顿之前没有人明确提出来,但牛顿创造了这个理论,这是一个符号行为,而现今的人都潜意识接受了,无意识的运用这个符号,这算不算是被动呢?再比如,一只老鼠它饿了,它的觅食过程是不是一个主动创造利用的过程呢,它也是有一定识别意义的接下来是关于“符用学”的,符号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绪对于同一个符号是有不同释义的,所以一个符号也是有很多用处的。所以,从符用学的意义上可以把意义起限定作用的语境分成五种:第一种是共存文本语境,第二种是存在性语境,第三种是具体的场合语境,第四种是发送者的意图语境,第五种是释义者的心理语境。可以看出符号的释义过程涉及逻辑、社会、群体、心理等多方面。

再来说说“符号学与语言学”,可以说这俩者是极为亲密的,就像两个连体婴儿般难割难舍。语言学的历史非常悠久,从甲骨文开始就有人类语言慢慢发展了,而甲骨文就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我就从汉字入手,说说符号学与语言学的关系。中华人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华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文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篇6

唐代记述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笔记,1卷。崔令钦撰。崔令钦,生卒年不详,唐博陵(今定州)人。玄宗开元年间官著作佐郎,历左金吾卫仓曹参军。肃宗朝迁仓部郎中,官终国子司业。

教坊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唐代开始设置,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唱、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它是唐代宫廷乐伎聚居之地。教坊乐伎大多是女子,演出歌舞和乐曲,为皇家宫廷服务。《教坊记》系撰者为左金吾(掌东城戒备防务的主官)仓曹参军时,教坊中下属官吏为其所述的教坊故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主要记述了开元年间教坊制度、有关轶事及乐曲的内容和起源。开始部分记述乐伎日常生活以及学艺和演出情况,中间列出325首曲名,包括《献天花》、《和风柳》、《美唐风》等大曲46个,一般曲目278个,最后还说明若干乐曲和歌舞的来源,是研究盛唐音乐、诗歌的重要资料。宋代晃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开元中教坊特盛,令钦记之,率皆鄙俗,非有益于正乐也。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虽然有同感,却又看到本书后记谆谆于声色之亡国,意在示戒,其风旨有中取者,同时特别指出书中所列曲调名足为词家考证。

《教坊记》最早刻本为南宋《类说》本,曾慥编。另有《说郛》百卷本,元陶宗仪编;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俨山书院及青藜馆原刻本;明嘉靖间(1522—1566)陆楫本;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古今逸史》收录本明弘治间(1488一1505)郁文博补足百卷本;明末陶珽校订一百二十卷抄本;明崇祯间(1628—1644);《续百川学海》本清顺治三年(1646)重印121卷本;《唐人说荟》本,清陈莲塘编,乾隆五十七年(1792)原刻本,清嘉庆、光绪间(1796—1908)重刻本,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清道光元年(1821)酉山堂复明刻本;民国四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民国十六年(1927)上海涵芬楼据明本排印本;《古今说海》本;《五朝小说大观》收录本;《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收录本;《香艳丛书》收录本,清宣统三年(1911)上海图书公司铅印。今存较早善本为明钞《说郛》本与《古今说海》本。

外国文学读书笔记 篇7

没有?

那就来看一看安妮的世界系列吧。

这几天我就看见了一本安妮的世界系列的第十本《安妮与莉娜》。这本书的作者是享誉世界的加拿大女作家,擅长小说创作的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她写出了一系列的安妮世界,她的小说《绿山墙的安妮》被人誉为“世界上最甜蜜的少女成长故事”。

这本书带我们走入纯真世界的感动名作,一部具有高度智慧与风趣幽默的惊喜作品。我们熟悉的马克·吐温称其为最能掌握永恒生命且令人极度愉悦、永驻人心的伟大作品。

《安妮与莉娜》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愤怒,以及对和平的爱好之热情!

莉娜是安妮的小女儿,就是为了纪念如同母亲的玛莉娜而取得名字,因此也包含着传承过去,放眼未来的期许!十七岁的莉娜,和过去青春时代的安妮有很大的差别。

莉娜有一只小猫,如雪一般白,莉娜为它取名为杰克·佛罗斯特(霜精之意)。没多久杰克先生的太太生了一窝小猫。莉娜只留了下了其中最可爱的一只小猫。小猫全身金黄,非常光亮,有对金黄色的大耳朵,莉娜为它取名为高弟(金色之物)。可是过了一年,“高弟”的名字和它的橘色毛不太相合,正好那时华特看了一本故事书,于是为它改名为“吉奇尔博士与哈特”。“博士”很标致,举止很优雅,态度也显得很威严。“博士”的另一面是“哈特”。“哈特”脾气突然变暴躁时,一定是起风下雨的前兆。

战争开始了并且开始招兵,莉娜的哥哥杰姆想去报名,布莱恩医生和布莱恩夫人安妮在痛苦中决定让杰姆去。莉娜在日记中写道——要是我是男孩子,一定随哥哥出征。而这时候,莉娜反而不希望华特的肠炎好起来,因为要是华特也去了,莉娜就完了。之后的每一天几乎莉娜都会写日记。

本来布莱恩一家和苏珊还有欧莉芭小姐都以为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就会停止,可是过了很长时间战争还是没有结束,随之华特的肠炎也好了,过了一段时间,莉娜在起一次音乐会时知道了华特也已经入伍,本来华特想在音乐会结束后再告诉莉娜的,可是在莉娜马上要上场的时候,艾琳就告诉了莉娜。痛苦的莉娜本来想逃回家,但是莉娜还是忍着痛苦演完了。

华特走了……

在华特走之前莉娜发现了一个战争之子,并领养了他,为他取名为詹姆士,他的妈妈生下他后就死了,他的爸爸正在战场上奋斗,莉娜给他写了一封信,可是詹姆士的爸爸迟迟没有回信。

华特不定期的给莉娜寄信,但不说战场上的事情,只是回想过去的往事。

不久传来了华特的死讯,还有他的最后一封信,在信中他写道他看到了吹笛者,他了解他看到吹笛者所代表的意义——他也将成为吹笛者后面的跟随者。

每个人都沉浸在痛苦之中,可是没想到,在这时候沙利——莉娜的哥哥也要入伍,不过他是要去做飞行员。

每个人都像死了一次又死了一次似的,可是没有人拦他。

一年又一年,终于,胜利了。

莉娜的哥哥们都回来了,可是,华特没回来……

文学回忆录读书笔记 篇8

陈丹青在后记中说:“真的,这本书,不是世界文学史,而是,那么多文学家,渐次围拢,照亮了那个照亮他们的人。”

这本书映照了木心的一生,一个恳切的生命用一生所感受到的。在对世界文学作品的研读过程中,木心在艺术的陪伴下度过了他的一生,从艺术中获得生命的救赎。对于宇宙而言,生命可能没有意义,生命是脆弱的,短暂的,或是瞬间的。对于一个人的自身,生命是个人全部意义的依托。

木心讲:“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这是最后一课中的一句话,现实中为艺术的牺牲更加沉重一些。真理就在那里,无法实现。或如书里所述:真理不存在,宇宙虚空。

看到最后几课,特别是后记,充满悲情、怜惜和感动。木心像一种植物,在宇宙中静静的生动开放。

我想他的一生是圆满的,他认真的对待自己,毕生与艺术为伴,如此虔诚,如此纯粹,有所得,有所乐。

艺术家必须真诚的面对艺术。如果一个人追求真,自然能多看清一些事,少上一些当,多识破些骗局,少受些迷惑。无论对错,我赞同认识真,真的东西有意义,假的东西没有意义,宅人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外面的世界没有太多的意义,现实中说真话的朋友极少,人们不愿意谈论思想,观点,目标,理想,梦想。木心提到“后门通,前门不通”。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木心逃到自己的世界里。

木心提倡做“文艺复兴的个体户”。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认真对待自己,心存希望,不枉此行。我想世界上有无数的木心,至少在人生的一些阶段。

读书笔记之英国文学 篇9

因为上学期与同学一起做了一次关于英国软实力的课间展示,所以查阅了许多与英国相关的资料,也更加深入地了解英国的历史,经济,文化等。特别是对17世纪英第一帝国形成时期的历史和发展有比较感兴趣。因此也特意选择了《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这一著作来阅读。

本书是西方经济学圣经译丛之一,是一部关于英国对外贸易的经济学理论专著,全书详细介绍了英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取得财富的详细过程。作者托马斯·孟1571年出生于伦敦一个商人的家庭里,让他从小就商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因参与了地中海贸易而赢得了金钱和声誉,曾被选为东印度公司董事。托马斯·孟是英国重商主义的集大成者,其重商主义理论及税收思想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得到集中表现。在书中可看到他把商人置于很高的社会地位并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商人为“王国财富的管家”。

托马斯·孟重商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国际贸易差额论。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而对外贸易是财富的唯一源泉。且坚持“我们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的价值要大于我们所消费的外国商品的价值”的准则(虽然这个观点不符合当今的现实,但是在当时对外贸易体制及对外贸易还不是很让国家接受的情况下,使得从商人员和国家宏观调控者重新审视对外贸易的利于弊,对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推进起到了很大作用)。他建议国家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其中主要是保护关税政策,以奖励输出,限制输入。他主张,当商品输出时,国家全部或部分地退还资本家原先已纳的税款;同时,对输入本国的外国商品课以高额关税或禁止性关税,保护本国工业发展;当进口商品经过加工重新输出时,国家则应退还这些商品在进口是所纳的关税。提出了对外贸易是国家之间贸易的唯一手段,阐述了国内贸易是不能使国家整体水平提高,只有对外贸易才是国家致富,强于他国的重要手段。

托马斯·孟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在历史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马克思曾对该书给予很高的评价,被看作是 “重商主义的圣经”。他在谈到托马斯·孟这本改写后出版的著作时说:“这一著作早在第一版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即它攻击当时在英国作为国家政策还受到保护的原始的货币制度,因而它代表重商主义体系对于自己原来体系的自觉的自我脱离。这一著作已经以最初的形式出了好几版,并且对立法产生了直接影响。”该书不仅成为英国,而且成为一切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本准则。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他以父亲的身份来对他的儿子简单地介绍了作为一位商人应该具备的条件和以简练的语言风格陈述了他所处的国家英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及一个商人所必须的各种品质,对外贸易对国家的影响,国家的理财等进行论述。对当时引起了很大震动,受到外贸商人的重视和政府的重视,使英国政府等部分国家部分调整了自己的对外政策个关税政策,极大的促进了外贸认知度的在本国的推广。

根据大部分读者的观点,《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的主要内容可大致分为三部分:

一、贸易差额论的提出和阐述。

对国际贸易商人提出十二条具体要求。托马斯〃孟特别重视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的品质和才干,认为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必须由受过专门教育的人来担任。对外贸易是国家致富的唯一手段。在第二章,托马斯〃孟就立即进入主题,提出他著名的“贸易差额论”:“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多”。提出扩大国际贸易(顺差)的途径。托马斯〃孟在第三章至第十一章中,详细介绍了扩大国际贸易的途径,要扩大商品生产,改善产品质量;努力提高本国生产商品的质量并尽量降低价格,使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获胜,以保证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畅销;减少不必要的进口限制;大力发展远地贸易和转口贸易;扩大航运业和发展渔业;扩大和发展本国工业和手工业,减免关税;

二、货币、汇率与贸易的关系 在这一部分中,托马斯〃孟将重点放在货币、汇率与贸易三者的关系上来,详细叙述了贸易与货币之间、以及国际汇兑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反对货币主义者限制货币输出的原则,要求取消禁止货币输出的法令。统制货币和调节利率。贸易差额对汇兑有决定性影响。

三、国王的财富问题

在整本书中,托马斯〃孟都离不开对外贸易的论述,但是后面的篇章主要是站在国家和国王的立场上,以宏观的角度来写的。托马斯〃孟宣称,国际贸易有许多利益,它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是国家积累财富和富裕起来的唯一途径,其真正面目和价值是“国王的大量收入,国家的荣誉,商人的高尚职业,我们技艺的学校,我们需要的供应,我们贫民的就业机会,我们土地的改进,我们海员的培养,我们的王国的城镇,我们的财富的来源,我们的战争的命脉,我们的敌人所怕的对象。”

17世纪是英第一帝国形成时期。第一帝国建立的思想动力源于重商主义思想的发展。在英国重商主义发展史上,托马斯〃孟、威廉〃配第及达维南特占据十分

重要的地位,他们所提出的重商主义的贸易扩张和殖民帝国理论构成了英国殖民扩张和建立帝国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并赋予了英第一帝国鲜明的重商主义特色。正是在17世纪,英国不仅拓展了以北美和加勒比地区为主体的殖民地,而且初步建立了英国近代的殖民制度并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争夺商业霸权和海上霸权及殖民地占有方面的领先优势,从而奠定了英第一帝国的良好基础,规定了此后英帝国发展的历史轨迹。

中国文学类书籍读书笔记 篇10

八十年代,新的文学崛起,各种文学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在各个角落。文学也一度开扩了领域,题材范围也广泛了。不仅大学校园文学社团摇旗呐喊,而且中学校园文学社团也纷至沓来,纷纷响应。这时期,文学空前发展,真是百花竞放。两千年后,文学开始走下坡路,一度消沉甚至沉寂。各类文学社团、流派纷纷瓦解,再也不倡导文学间接治天下。作为神圣的文学开始走下殿堂,不再受人青睐,也不是望尘莫及。就其原因,商品经济主宰市场,市场经济下,文学也商品化。任何事物,一旦贴上商品符号的标签,必然急功近利,文章的深度将受到冲击,最终分崩离析。之后时期,作家们有的开始掷笔,有的转向,创作一些投其所好的作品,为大众服务,获优厚报酬。真正创作有力度的史实性的文学极其罕见。文学的光环被愚弄。文学有自己的规律,如果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群众,它发展的趋势显而易见。文学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特征,为某些人服务,以此达到津津乐道,那它离死不远了。文学本来自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和再创造,可惜的,今天的文学纯粹与政治划上等号,这就与它的精神格格不如,或许背道而驰,当然,它也将失去功用。

近几年,各种文艺充斥市场,弄得文学挺尴尬。文学创作的圈子减少,文学创作的路子狭窄,文学的路在哪里?神圣的文学样式被现代文明冲洗得七零八落,纯文学样式创作的生命力何在?新的样式悄悄地占领市场,成为主流文化,极迎合大众口味。如今,网络文学走俏,铺天盖地,迎风招展,那些诗化的文艺不知何时再吊起俗人的胃口?

我曾想,要纯文学占一席之地,并且占领市场,成为文化主流,必须:一、提倡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纯文学,从更深层、多角度挖掘生活层面。二、进行文学批评。只有百家争鸣,才会百花齐放。这些年,最失败的就是文艺批评还在原地打转。三、文学,是经典、圣洁的生活产物。不能打哈哈,不能自我吹嘘,不能相互奉承,否则,文学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怪圈,永远走得不远。近年,文学下滑,也可能就是大家互相誉美,媒体大肆炒作的结局。

决不能再让文学低迷、沉寂!再次郑重呼唤,就让那些政治色彩的文章通通靠边站吧!

上一篇:给高二学生的一封信下一篇:自我测评总结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