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练习题及答案

2024-07-22

英国文学练习题及答案(共6篇)

英国文学练习题及答案 篇1

古代文学史一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诗经》中风、雅、颂三个部分是根据 音乐 划分的。

2、《战国策》的编定者是 刘向。

3、《论语》是一部 语录 体散文集。

4、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含义是 遭遇忧愁。

5、《汉书》共有作品 100 篇。

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采薇》。

7、汉乐府民歌中以想像的方式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作品是《战城南》。

8、曹丕的 《燕歌行》 是一首著名的七言诗。

9、《哀江南赋序》的体裁是 骈体文。

10、《西洲曲》属于南朝乐府民歌中的 《西洲曲》。

11、《古诗十九首》的产生时代是 东汉末年。

12、被称作“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 王粲。

13、正始时期的著名作家除了阮籍、嵇康,还有 向秀(或刘伶)。

14、左思 的诗歌《咏史》八首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15、谢灵运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 山水 诗人。

二、解释题

1、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赋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是比喻;兴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2、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正始文学是指正始年间至西晋建立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家有阮籍、嵇康、刘伶和向秀。

3、乐府是汉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中所采集和创作的作品当时称作歌诗,魏晋以后,人们称这些作品为乐府,后来文人采用乐府诗的形式进行创作,其作品也被称作乐府。

4、建安时代的作品大力表现时代**和民生疾苦,表达人生忧患和建功立业的理想,内容深厚,风格刚健清新、慷慨悲凉,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这些特点统称为建安风骨。

5、《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与其门下文士编纂的一部轶事小说。全书分“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等36门,记载了从东汉末年到东晋末年的名士们的言论和行为。其特点是“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三、简答题

1、简析《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的艺术特点。

本诗的构思极为巧妙。诗中以神话传说为题材表现人间夫妇别离之苦,本身就带有浪漫色彩。诗人又把星辰的特点与人的特点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刻划了一个美丽而深沉的织女形象。既通过“终日不成章”这一典型细节写出她内心的愁苦,又用银河、星光与她的形象相映衬,创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本诗的语言浅显生动,尤其是叠字的运用生动巧妙。这些叠字从不同角度刻划了织女的形象和她的生活环境,富于表现力;同时,它们平仄相间,清浊相配,用在诗句的开关,产生了悦耳的音乐美。

2、简述骈文的文体特征和南朝骈文的主要成就。骈文在体裁上有三个基本特征:

(1)讲究句子的对偶。定型化的骈文又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因此又称作“四六文”。(2)重视藻采和用典,形式华美。

(3)讲求声韵之美,特别是注重平仄的合理搭配,以造成抑扬铿锵的世奏感。

南朝骈文的主要成就:

代表作家作品有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孔稚珪的《北山移文》、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徐陵《玉台新咏序》等。

3、简析陶渊明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陶渊明的诗能够敞开心扉,表现真挚的情感、真实的体验和真率的个性,有一种自我表现的色彩;风格自然平淡,不事雕琢,不作夸饰,常用白描手法;善于创造境界,其中不仅情景交融,而且往往包含哲理。

4、简析《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的写作特点。本文表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孟子在论辩中善于针对齐宣王的心理,因势利导,使对方转变态度,愿意听自己讲仁政的主张;本文具有强烈的感情和强劲的气势;语言浅显生动,善于运用比喻。

答题指导: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某部作品的艺术特点、某一时期文学的创作成就、作家的创作特点、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在回答的繁简上一定要注意与论述题有区别。在回答简 答题时,应首先从总体上把握好这一问题应分几个层次或有几个要点,然后准确、清晰地一一列举或进行简要的解释说明,不需要像论述题那样展开过多,只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并做到条理分明清晰、层次分明、表述准确、不漏要点。

四、论述题

1、论述《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离骚》的内容

《离骚》全诗共370多句,2400多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诗人自序身世、现实以及因参与政治革新而受谗被疏的过程,抨击了楚国的黑暗现实。后一部分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诗人被疏之后的不懈求索和最终选择。《离骚》的内容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

一是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实现“美政”。屈原的政治思想接近于儒家,他主张效法历史上的圣君贤相,励精图治,举贤授能,修明法度。

二是表现屈原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以及因此而遭受的打击,暴露了楚国的黑暗现实。三是表现屈原坚贞洁白的品质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离骚》的艺术成就(1)《离骚》是诗歌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和幻想,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驱使各种神话形象、历史人物、禽鸟花草,纷至沓来,构成了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异常芳洁高大,从精神世界到外表服饰都带有理想化的特点,远远高出于世俗之上。

(2)《离骚》中广泛运用了比兴手法。屈原使比不再局限于以物比物,兴也不仅仅用于作品的发端。他用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比喻人的品质和志行,诗中的比兴带有普遍的的象征意义。诗中还大量“引类譬喻”,使比兴的意象互相联系,各成系统。

(3)《离骚》中的感情非常强烈。《离骚》中自始至终奔涌着火山爆发般的激情。诗中表现了主人公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的及在斗争过程中作出的巨大牺牲,表现了主人公与环境的尖锐冲突以及他内凡的剧烈冲突。全诗带有浓厚的悲剧性,具有崇高的美学风格。

(4)《离骚》篇幅宏伟,内容丰富,在抒情中带有叙事的成分,诗中出现了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如同诗人的自序传。

2、分析汉乐府民歌《陌上桑》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思想内容: 诗中写一个太守凭借权势调戏采桑女子罗敷,遭到拒绝,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横暴荒淫,歌颂了下层妇女的坚贞和机智。

艺术特点:(1)诗中生动塑造了一个劳动妇女罗敷的形象。她勤劳美丽、忠于爱情,同时又勇敢、机智,不仅敢于反抗,而且善于斗争。这一形象从外貌到精神都是光彩照人的。

(2)诗中采用虚实结合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写罗敷的美貌。(3)此诗在描写中多处运用铺陈手法,尽情渲染,具有夸饰性。

(4)此诗叙事性强,情节引人入胜,带有喜剧性,体现了民歌的浪漫色彩。

3、联系具体作品,分析《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成就,作为谋臣策士游说活动的记录,其文章也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记言和叙事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1)辩丽横肆的辞令。A、游说辞令是《战国策》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这些说辞纵横驰骋,辩丽恣肆而又浅显生动,富于形象性,与《左传》的行人辞令有了很大不同。从陈说方式来看,战国游士在游说人主时,已不再讲究谦恭文雅的风度,也很少用道德礼义去说服人。为了打动人心,往往无所顾忌的分析形势,指陈利害,甚至不惜张大其辞,危言耸听。

B、《战国策》的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

C、《战国策》中还有很多寓言故事。这些寓言大都是说者根据临时需要而顺手拈来,取材广泛,寓意鲜明,富于现实感。它们虽未独立成篇,但有些故事已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叙事也颇为生动。

(2)富于传奇色彩的叙事。A、书中围绕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描写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其范 围之广泛,上至国君贵族,下至闾巷细民。其中刻划最精采的,还是那些“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他们在战国政治舞台上的卓越风采。

B、与《左传》在编年叙事中随事写人有很大不同,《战国策》往往在一篇作品中集中叙写一个人的事迹,在叙事中又有不少夸张、渲染乃至虚构,作者不仅通过富于特征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而且注意揭示其内心世界,这样就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形神兼备。

C、《战国策》叙事记言,都以人物为纲;书中所记,多为权谋之士出奇智谋异策,转危为安,运亡为存的事迹,作者又往往着意渲染,因此,奇异曲折的情节与恢奇卓异的人物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作品带有传奇色彩。

D、作者在写人叙事时,往往不惜笔墨,加以细致入微的描写。

答题要点:应结合《冯谖客孟尝君》、《庄辛说楚襄王》等篇目,掌握《战国策》的艺术成就。《庄辛说楚襄王》的内容和写作特点也要重点把握。此文是庄辛对楚襄王的两次进谏之辞。其写作特点是:(1)夸张渲染,危言耸听,以声势夺人。(2)善于引譬设喻,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文章逐段铺叙,层层深入,掀起五道波澜,构成逼人的气势。(3)语言精彩传神,描写生动。段与段之间构成排比,一段之内时有对偶,句式灵活,节奏感强。(4)富于文采。文章通过君臣问答,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辞藻丰富而华美,最后以一方表示心悦诚服而结束。这些都和后来的散体赋颇为相似。

3、《战国策》的辞令辩丽横肆,铺张扬厉,富于气势和文采,并且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如《苏秦说齐宣王》、《庄辛说楚襄王》;叙事生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富于传奇性,例如《冯谖客孟尝君》、《苏秦以连横说秦》。

4、分析《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形象以及作者刻画这一人物的主要手法。项羽的形象特点:

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裔,他的祖父被楚将王翦所杀,他的家族与秦国有刻骨仇恨,因此,他以复仇的心态参加了反秦起义,并且为推翻秦朝立下了大功。但由于他顽固地站在旧的贵族立场上,在推翻秦朝之后,他未能顺应历史潮流,实现天下的统一,反而重新分封诸侯,使天下又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他自己也在战乱中走向灭亡。无论是他的反秦还是最后的失败,都能使人看到他作为一个旧贵族的特点。

项羽早年就胸怀大志,他学书不成,学剑也不肯学到底,表示要学万人敌,他见到威焰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极为藐视地说:“彼可取而代之。”他的英雄气概和过人才气在这时就已初露端倪。在陈涉起义之后,他和项伯果断地杀死秦朝的会稽太守,发动了起义。当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首领宋义畏敌如虎,不顾反秦起义的大局,一味按兵观望时,又是他当机立断,杀死宋义,率领渡河救赵,和秦军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大破秦军,挽救了危局,他自己也成为诸侯军的领袖。即使在失败的时候,项羽这种英雄气概和过人才气也显示得淋漓尽致。东城之战,项羽以二十八骑冲入汉军重围,仍然所向披靡,不失“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本色。最后,他感到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把自己的名马和头颅也送给故人作了人情,显得那么坦然、从容,表现出他性格中刚直厚道,宁折不弯的一面。相比之下,项羽的对手则显得那么怯懦、委琐。项羽性格中这些英雄气质使他成为一个受后人喜爱的艺术形象。

项羽的缺点和弱点也是非常突出的。他缺乏政治远见和谋略,不善于把握历史的动向和机遇,他只是为复仇、为夺回失去的天堂而参加反秦斗争,在推翻秦朝之后却失去了明确的行动目标,拿不出任何建设性的方针与措施。他性格豪爽憨厚,同时也粗疏寡谋;在关键时刻,他一方面优柔寡断,轻信别人;另一方面又刚愎自用,不听忠臣范增的劝告;他自恃强大,低估了对手,同时又高傲自负,争面子,图虚名,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铸成大错。此后,他又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举措,终于导致了垓下的失败。在失败之际,他仍不知悔悟,反而怨天尤人,再三强调这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这些缺点使他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司马迁如何塑造项羽的形象:

司马迁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项羽的性格特点,既突出了他“气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为了刻划项羽的形象,司马迁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等最具典型性的情节和场面,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性格的碰撞和对比中,突出项羽的性格特点。司马迁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声有色的描写和渲染,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例如写项羽在垓下被围,面对美人名马慷慨悲歌,生动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东城之战”的酣畅淋漓,则进下展示了项羽一往无前的气势与才情;而乌江自刎前的一系列表现,则又使人深深感受到项羽性格中憨厚、刚直、豪爽的一面。这些细致的描写和渲染,从历史著作的角度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但对于刻划人物,却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使人物形神毕现,生动感人。

答题要点:项羽的身份、立场、抱负、英雄气概、以及他的缺点和弱点。司马迁刻画这一人物,既突出了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倾注了自己的感情。

答题指导:论述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重大的文学史问题的理解和阐释能力,分值很高,在答题时要求不仅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还要举例子较深入地展开,在语言组织能力上相对于其他题型也有更高的要求。以本道论述题为例,这是一道要求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论述题,主要是要考查学生对作品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作品人物的理解能力。回答时要充分调动自己对作品的记忆,书写时应改做到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而使人信服。回答这道题时,项羽的形象可从他的身份、立场、抱负、英雄气概、以及他的缺点和弱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司马迁刻画这一人物的手法,可从司马迁既突出了项羽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倾注了自己的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在阐释的过程中需要具体的例证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又有据。其他要求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结构等的论述题在答题中同样要遵循这种言之有理有据的原则,在确定了从哪几个方面回答之后要通过例子具体深入地展开说明。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中的(D)A.《王风·君子于役》 B.《陈风·月出》 C.《秦风·蒹葭》 D.《小雅·采薇》

2、《左传》是一部(B)史书 A.国别体 B.编年体 C.纪传体 D.纪传体兼编年体

3、战国后期的诸子散文不包括(A)A.《庄子》 B.《荀子》 C.《韩非子》 D.《吕氏春秋》

4、司马迁认为,“离骚”的意思是(A)A.遭遇忧愁 B.离别的忧愁 C.楚国曲名 D.抒发忧愁之情

5、《归田赋》的作者是(C)A.枚乘 B.扬雄 C.张衡 D.蔡邕

6、《汉书》比《史记》减少的体裁是(B)A.本纪 B.世家 C.书 D.表

7、汉文学史上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是(D)A.《十五从军征》 B.《战城南》 C.《陌上桑》 D.《孔雀东南飞》

8、《古诗十九首》的产生时代是(D)A.西汉前期

B.西汉末年 C.东汉前期 D.东汉末年

9、被称作“七子之冠冕”的建安作家是(C)A.孔融

B.曹植 C.王粲 D.刘桢

10、《大人先生传》的作者是(A)

A.阮籍 B.嵇康 C.刘伶 D.陶渊明

11、左思的诗歌代表作是(B)

A.《咏怀》 B.《咏史》 C.《游仙诗》 D.《拟行路难》

12、玄言诗主要产生于(C)时期 A.正始 B.西晋 C.东晋

D.南朝

13、被钟嵘评价为“才秀人微”的作家是(B)A.孙绰 B.鲍照 C.江淹

D.吴均

14、下列赋中不属于庾信作品的是(D)

A.《春赋》

B.《小园赋》 C.《别赋》 D.《哀江南赋》

15、《搜神记》的作者是(D)A.张华 B.刘义庆 C.任昉

D.干宝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

(一)举例说明什么是《诗经》中的赋、比、兴。

1、赋就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在《诗》中,它是一种积极修辞手段。诗人往往用这种手法对客观事物展开具体细致的描绘。

2、比就是比喻。《诗》中的比喻丰富多样,或用明喻,或用暗喻,或用正喻,或用反喻,都十分生动形象,富于情趣。有时,诗人运用博喻,把一连串比喻排列在一起,从不同角度突出事物的特征。

3、兴用于一篇或一章的发端,用以引出后面的句子。有的兴句与后面的内容没有内在的联系,只是起个引子的作用。但多数兴句具有类比、象征的意味,能使人产生联想,或用于烘托、渲染气氛。有些起兴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可在诗中产生多重艺术效果。

(二)简述汉代散体大赋的形式特点。

(1)普遍采用虚构人物进行主客问答的方式,引出后面的大段描写;末尾又总是以一方压倒一方而结束。这种写法是古代隐语和战国散文留下的痕迹,在散体赋中形成了固定的程式。

(2)赋的中间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对事物进行穷形尽相,绘声绘色的描写,极力表现客观对象广阔性、无限性、丰富性,渲染其种类之多、形态之美、变化之繁富,场面之豪奢。从而形成宏大的结构、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气势。

(3)辞藻丰富华美。作者常常在赋中堆砌大量生僻的词汇,又喜欢把很多同一偏旁的字罗列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句式以散体为主,灵活多变,但也有不少四字句和骚体句。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有的地方还押韵,非常便于诵读。

(4)结尾往往寄托一点讽谏,但这种讽谏的效果非常微弱,完全被前面的大段铺陈描写所掩盖,很难被欣赏者的发现。

三、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分析《庄子·逍遥游》的艺术特色。

1、本文浪漫气息浓厚,突出体现了《庄子》富于想像力,诗意与哲理交融的特点。首先,本文所提出的逍遥游的理想就带有浪漫的特抽。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展开了奇思遐想,运用高度夸张的手法,创造了绚丽斑斓的艺术境界。在作者的笔下,小小的鱼子竟有必千里大,还能化作大鹏。雄伟的大鹏鼓翼高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千里”。藐姑射之山的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乘云气,御飞龙,游于四海之外”。而蜩、斥鴳、鸴鸠等小动物也有人的情感和语言。这些奇幻诡异的艺术形象纷至沓来,使人应接不暇,拍案称奇。作者运用这些出人意表的想像,展开了大与小的对比,他嘲笑了那些狭隘、拘执的思想、行为,展示了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文章使人的思想豁然开朗,具有荡胸涤臆,发蒙解惑的效果。

2、文中巧妙灵活地运用了比喻和寓言,形象生动,寓意丰富而深刻。全文除中间点明主旨的几句话外,全都是借助于形象来说理。其中有比喻,有寓言,也有妙趣横生的人物对话,这种对话也包含着寓意,具有寓言的性质。作者对比喻、寓言的运用也极为自由灵活,有的是正面比喻,有的是反喻,有的是几个譬喻层见叠出,有的是譬喻中套譬喻,故事中有故事。前人称此文“文复生文,喻中夹喻,如春云生起,层委叠属,遂为垂天大观。真古今横绝之文也。”(宣颖《南华经解》)

3、本文行文跌宕纵恣,大开大阖,挥洒自如,具有章法结构的变化之美。文章紧紧围绕绝对自由这一中心,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笔触自由驰骋。各段落之间跳跃起落,似断实连。开头突兀而来,经过层层转折,反复譬喻,方点出中心论点,使人恍然大悟,原来前面所说的一切都是铺垫。结尾在与惠施的反复论辩中,以无用之用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议论。以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林云铭《庄子因》)

答题要点:

(1)本文浪漫气息浓厚,突出体现了《庄子》富于想像力,诗意与哲理交融的特点。本文所提出的逍遥游的理想就带有浪漫的特质。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展开了奇思遐想,运用高度夸张的手法,创 造了绚丽斑斓的艺术境界。

(2)文中巧妙灵活地运用了比喻和寓言,形象生动,寓意丰富而深刻。其中有比喻,有寓言,也有妙趣横生的人物对话,这种对话也包含着寓意,具有寓言的性质。作者对比喻、寓言的运用也极为自由灵活。

(3)本文行文跌宕纵恣,大开大阖,挥洒自如,具有章法结构的变化之美。文章紧紧围绕绝对自由这一中心,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笔触自由驰骋。各段落之间跳跃起落,似断实连。

2、分析《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形象,并说明司马迁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

项羽的形象特点:

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裔,他的祖父被楚将王翦所杀,他的家族与秦国有刻骨仇恨,因此,他以复仇的心态参加了反秦起义,并且为推翻秦朝立下了大功。但由于他顽固地站在旧的贵族立场上,在推翻秦朝之后,他未能顺应历史潮流,实现天下的统一,反而重新分封诸侯,使天下又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他自己也在战乱中走向灭亡。无论是他的反秦还是最后的失败,都能使人看到他作为一个旧贵族的特点。

项羽早年就胸怀大志,他学书不成,学剑也不肯学到底,表示要学万人敌,他见到威焰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极为藐视地说:“彼可取而代之。”他的英雄气概和过人才气在这时就已初露端倪。在陈涉起义之后,他和项伯果断地杀死秦朝的会稽太守,发动了起义。当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首领宋义畏敌如虎,不顾反秦起义的大局,一味按兵观望时,又是他当机立断,杀死宋义,率领渡河救赵,和秦军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大破秦军,挽救了危局,他自己也成为诸侯军的领袖。即使在失败的时候,项羽这种英雄气概和过人才气也显示得淋漓尽致。东城之战,项羽以二十八骑冲入汉军重围,仍然所向披靡,不失“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本色。最后,他感到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把自己的名马和头颅也送给故人作了人情,显得那么坦然、从容,表现出他性格中刚直厚道,宁折不弯的一面。相比之下,项羽的对手则显得那么怯懦、委琐。项羽性格中这些英雄气质使他成为一个受后人喜爱的艺术形象。

项羽的缺点和弱点也是非常突出的。他缺乏政治远见和谋略,不善于把握历史的动向和机遇,他只是为复仇、为夺回失去的天堂而参加反秦斗争,在推翻秦朝之后却失去了明确的行动目标,拿不出任何建设性的方针与措施。他性格豪爽憨厚,同时也粗疏寡谋;在关键时刻,他一方面优柔寡断,轻信别人;另一方面又刚愎自用,不听忠臣范增的劝告;他自恃强大,低估了对手,同时又高傲自负,争面子,图虚名,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铸成大错。此后,他又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举措,终于导致了垓下的失败。在失败之际,他仍不知悔悟,反而怨天尤人,再三强调这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这些缺点使他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司马迁如何塑造项羽的形象:

司马迁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项羽的性格特点,既突出了他“气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为了刻划项羽的形象,司马迁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等最具典型性的情节和场面,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性格的碰撞和对比中,突出项羽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声有色的描写和渲染,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例如写项羽在垓下被围,面对美人名马慷慨悲歌,生动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东城之战”的酣畅淋漓,则进下展示了项羽一往无前的气势与才情;而乌江自刎前的一系列表现,则又使人深深感受到项羽性格中憨厚、刚直、豪爽的一面。这些细致的描写和渲染,从历史著作的角度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但对于刻划人物,却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使人物形神毕现,生动感人。

答题要点:项羽的身份、立场、抱负、英雄气概、以及他的缺点和弱点。司马迁刻画这一人物,既突出了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倾注了自己的感情。

英国文学练习题及答案 篇2

基于慕课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了线上教学系统的优势与实际课堂教学的优势,借助互动性较强的慕课学习平台,提炼各时期英国文学的特点、思想和艺术特色,指明重点与难点,并构建相关在线学习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 同时线下选取各时期、各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通过面对面的课堂互动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 以课下的第二课堂活动为辅助,培养了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成就感,强化了学生对文学赏析、评论、研究训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基于慕课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理论基础

Benson认为语言学习的自主性有以下三个方面: 1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行为和技能; 2自主学习是一种指导自己学习的内在的心理动能; 3自主学习是一种对自己学习内容的控制。可以说,自主学习就是 “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基于慕课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知识空间,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教学资源环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自由选择所需信息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教学资源的限制。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二)构建思路

本课程计划开课36课时,其中在慕课平台授课为12课时,课堂教学为24学时,并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辅助。

1.慕课视频的录制与准备

在设计慕课内容时,将各模块细化为 “知识点组”,并针对 “知识点组” 进行课前教学视频录制,这样视频针对性更强,便于学生观看。同时我们还收集整理与各知识点组相关的资料,放到慕课平台上,以拓展学生视野。

2.基于慕课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 1) 慕课的自学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学生在慕课平台上观看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完成的。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完成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并通过测验题和作业达到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自我检测。如遇到问题,还可以通过平台的讨论功能,向教师请教或与同学讨论来解决。

( 2) 课堂的内化阶段。课堂应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1]本课程的课堂是文本阅读实践为主体的讨论式课堂。教师首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疑难点进行讲解,然后对相应的文本抛出具有讨论性质的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指引和辅导。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对讨论过程进行梳理与总结,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 3) 课后的升华阶段。要把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身的素质,能够批判地学习新的思想,并把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在众多的思想结构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并解决问题。[2]以课下的第二课堂活动为辅助,达到语言知识与实际使用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内化、 拓展与升华。

慕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文学课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只有重新定位师生角色,精心制作教学视频,重建有效的课堂对话,才能让这一新模式在文学课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并持久进行下去。

摘要:基于慕课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结合了慕课在线学习与课堂面授,并以课下的第二课堂活动为辅助,是一种混合式新型的文学课教学模式。本文将讨论基于慕课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期掌握有效将慕课与传统文学课课堂结合的教学实践的过程、方法与注意事项,以促进文学课课堂教学改革。

英国文学练习题及答案 篇3

电影在一片旖旎的风光和赚人热泪的爱情故事下,很大程度地忠实反映了阿特丽克斯·波特小姐(1866—1943)的一生:她是西方享誉盛名的童书系列“彼得兔的故事”的作者与绘者,少女时代便已展现了对自然与艺术的浓厚兴趣,擅长素描写生。1893年,波特为友人生病的孩子绘制了长达八页的图画故事信,这是“彼得兔的故事”的开始。随后,她借回这些信,加以扩充后于1901年自费出版。1902年在费德里克·沃恩出版公司的建议下,她将插图改为彩色后重新出版,从此风靡全世界。而对于漫画角色的推广她也不遗余力,从初期就相继推出相关的墙纸,瓷茶具,小人像,杰米玛水鸭玩偶和木制小兔,造就了世界第一个儿童品牌,为后来风行全球的沃尔特·迪斯尼和哈里波特品牌作出了成功的典范。根据2001年12月美国《出版商周刊》的权威统计,至当时为止,《彼得兔的故事》系列已经销售了9380,274套,排在儿童图书畅销榜的第一位。在美国著名的亚马逊书店,该书也稳占1900~1950年最佳儿童图书的第二名。

如前文提到,此拍场出现大量波特的作品,共计32件。包括波特所作插图的早期版本、亲笔签名贺卡、签名信、彼得兔及汤姆猫造型瓷玩偶等等,并且平均估价较高。波特俨然成为本场拍卖会的主打歌,包括这一场次的海报,亦是来自波特一张非常经典插图:《兔子们的圣诞节》(LOT 290)。

在这张152mm×152mm的插图上,几只参加完圣诞派对的兔子纷纷吻别穿衣准备离开,“画这种拟人化的兔子”,评论家霍布斯(Hobbs)指出:“需要作者具有非常扎实的解剖学功底和对动物的细致观察,才能如此生动地把兔子的肌肉和皮毛质地成功结合。”(见霍布斯《阿特丽克斯·波特——艺术家与插画师》,2005年)。

价钱方面,《兔子们的圣诞节》插图系列,每张初步估价在4万至6万英镑左右。2002年彼得兔诞生100周年时,同样在苏富比拍卖行,初版的《彼得兔的故事》一书最终拍价为1.2万英镑;到2004年佳士得拍卖行,《彼得兔的故事》已飞涨至4.78万英镑。而此次拍卖上,仅仅是估价高于1万的波特的拍品就有八件之多。整体价钱如此之高,版本的罕见是原因之一,如《兔子们的圣诞节》插图系列之中,描绘兔子们到达派对地点的一幅(LOT 288),就是首次由波特的兄弟Bertram Potter提供出来。还有部分估价1万以上的拍品,是波特未完成的水彩作品,由于某些原因,这些作品在付梓之前被要求作出修改,因此这些原作便成为从未展现于世人的沧海遗珠。

值得一提的是,同为才绘双全的童话女作家J·K罗琳也有少量拍品出现在此场拍卖会上,这位炙手可热的女作家2007年年底以接近两百万的天价,拍出一张手写加手绘的新作《诗翁彼豆故事集》内页,风头一时无两。但此次拍卖会上,来自罗琳的估价闯入1万以上的拍品只有一件——三册一套的私人占星手册(LOT 330)。一山不容二虎,重波特而轻罗琳,对拍品的数量及含金量稍作概览,便可揣摩出苏富比这场拍卖会的主打战略。

虽然儿童读物及插画作品占据了半壁江山,但估价最高的拍品仍属传统文学的范畴。

估价第一名的是乔伊斯的《芬尼根守灵夜》打字稿(LOT 216),以10万英镑起拍。所拍的文献属于《芬尼根守灵夜》第二卷第三章的两个章节,上面带有手写修订的笔迹(来自乔伊斯的密友、顾问兼临时打字员保罗·里昂PaulLeon)。

众所周知,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是他声望最高的意识流作品,而他个人却坚持认为《芬尼根守灵夜》才是最能充分表达他个人思想的心血。这篇巨作通篇用梦呓般的语言组成,暗合《圣经》、莎士比亚、古代宗教、近代历史、都柏林地方志等等,喻示爱尔兰乃至全人类的历史、全宇宙的运动。该书创作于1922年至1939年,历时十八年,评论界皆视之如天书般难解,但却一致承认此书从20世纪60年代起便对当代文学创作和美学理论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然而此书绝大部分的手稿、打印稿以及校印稿如今均被公立图书馆以及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收藏,只有相当稀少的部分存留在私人收藏家手上,自1976年以来,只有另一份《芬尼根守灵夜》打字稿于佳士得拍卖行上出现过(佳士得拍卖行1976年2月18日拍出,拍品编号LOT 215)。

除了重要及罕有以外,这份打字稿估价如此之高的原因还在于其研究价值。“乔学”专家大卫·海曼(David Hayman)指出,《芬尼根守灵夜》第二卷中“小酒馆”这段,是最长、最考作者技巧的部分,对于某些读者来说,它还是全书最有意义的一段。在结构上,乔伊斯构思得相当精彩,堪称全书戏剧冲突最复杂的关键章节。研究者可以通过比对这份打印稿以及手写修订的文字,找到乔伊斯在作品中设置大量晦涩暗语之前,文字及思想变迁的重要脉络,这份字稿件无疑是文学史上一份极有意义的文献。

有意思的是,一个和乔伊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朋友,也同时在本场拍卖会上扮演另一个重要角色,他就是意识流小说及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代表作《等待戈多》)。1928年贝克特在巴黎认识了影响了他一生的乔伊斯并成为其助手,其间他为乔伊斯尚未定名的作品《芬尼根守灵夜》的系列评论撰写了一篇论文。文章标题相当古怪:《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其中的圆点代表作家之间间隔的世纪数)。但人们研究这篇文章常常是为了寻找贝克特日后成为天才的线索,而不是考虑其对乔伊斯作品的阐述。

本场编号Lot185的一份拍品,便是贝克特的一系列信件。估价排名第三,5至7万英镑。这是33封写给爱尔兰演员马特里克·马奇(Patrick Magee)的信函,主要内容均围绕着他专门为马奇所写的独角戏《克拉普的最后一盘磁带》(1956年)展开。他以剧作家的身份对马奇的表演提出诚恳的建议和鼓励,在书信之中他们还讨论了戏剧、演员及表演等问题。这批信件似乎从未被撰写贝克特传记的作者提及,对于研究贝克特的学者来说很有可能是全新的资料,此外这批信函还提及了很多《克拉普的最后一盘磁带》初次公演时的一些逸事,同时又丰富了戏剧史的研究资料,可谓贵得物有所值。

《比较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1 篇4

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研究的 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

2.研究一国之内的、和

被称为国别文学研究.3.总体文学研究超越国家、民族、语言界限的那些

、、和。

4.互证是以不同文学为例证,以达进一步的共识。5.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现象之外,还研究

等诸多方面的联系,这就是文学的。

6.文化发展是通过

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7.文化转型是指在某一特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同时又进行急邃的。

8.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在 以外,也得到蓬勃发展。

9.如果没有不同文化间的、,我们的文化就会变成一片文化沙漠。

10.比较文学在与他种文学的交往中,以

、、、为己任,是沟通各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名词解释

1.文化转型时期2.互证3.横向开拓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逻辑学范式? 2.什么是现象学范式?

3.文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层次指的是什么? 4.简述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5.文化转型的原因

四、论述题

谈谈对人类文化的多元发展的认识。练习答案

一、填空题

1.存在于不同文化中

不同文学之间

2.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文学史

3.文学运动

文学题材 文体和技巧

4.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合

5.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跨学科研究

6.认同

离异

7.危机和断裂

重组和更新

8.逻辑学范式

现象学范式

9.和而不同

多元并存

10.互为主观

互为语境

互相参照

互相照亮

二、名词解释

1、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2、互证:是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和不同的应和,以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3、横向开拓:横向开拓是一种文化外求,外求的方向大致有三:一是外求于他种文化;二是外求于同一文化地区的边缘文化;三是外求于他种学科。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逻辑学范式?

教材第13页

2、什么是现象学范式?

教材第13页

3、文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层次指的是什么?

教材第5页

4、简述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

教材第15页

5、文化转型的原因

教材第12页

四、论述题

谈谈对人类文化的多元发展的认识。

答题要点:

1、文化差异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现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人类文化的多样性。2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为多元文化在各地区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但同时也蕴涵着以强势文化覆盖弱势文化,削弱多元文化的可能遏止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危机的关健之一就在于沟通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民,能过对话使他们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以致互相欣赏。

3、文化多元发展会遇到种种阻碍和挫折,前景也并非乐观。

4、文学是可以沟通人的灵魂的,它是沟通不同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比较文学首先通过文学途径,以沟通不同文化的生命形式和不同的体验形式为已任。

英国文学练习题及答案 篇5

第五编 宋代文学

一、填空题:

1、宋初诗歌的“三体”是指▁▁▁▁▁体、▁▁▁▁▁体、▁▁▁▁▁体。(白(白居易)体

晚唐体

昆体)

2、▁▁▁▁和▁▁▁▁▁父子齐名,合称“二晏”。欧阳修在诗风革新方面提出▁▁▁▁▁的理论。“三苏”是指▁▁▁▁▁、▁▁▁▁▁、▁▁▁▁▁。

(晏殊

晏几道

文以明道

苏轼

苏洵

苏辙)

3、“唐宋八大家”是指▁▁▁▁▁、▁▁▁▁▁、▁▁▁▁▁、▁▁▁▁▁、▁▁▁▁▁、▁▁▁▁▁、▁▁▁▁▁、▁▁▁▁▁。主张“词别是一家”的词人是▁▁▁▁▁。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4、“中兴四大家”是指▁▁▁▁▁、▁▁▁▁▁、▁▁▁▁▁、▁▁▁▁▁。

(陆游

杨万里

尤袤

范成大)

5、被称为“小李白”的诗人是▁▁▁▁▁。(陆游)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的诗。

(文天祥)

二、名词解释:

1、“西昆体”:北宋初期以李商隐为师法对象的一批诗人构成“西昆体”,他们大多数是高级官僚,把文学作为显示才学与身份的工具。酬唱应和,用情深婉,用语绮丽,引经据典成了“西昆体”的主要特色。

2、“三苏” :宋代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合称“三苏”。他们的散文各有成就,尤以苏轼各体俱佳,苏洵、苏辙均以政论文见长

3、“中兴四大家”:南宋孝宗“小元祐”时期,以尤袤,陆游,杨万里,范成大为代表的诗人们,一方面摆脱江西诗派的形式主义束缚,一方面继承南渡诗人的爱国主义传统,将爱国主义文学继续推向高潮,被称为“中兴四大家”。

4、“诚斋体” “中兴四大家”中的杨万里在学习江西诗派的基础上,接受现实生活的教育,创成了意境新颖、形象鲜明而语言清新活泼、雅俗共赏的“诚斋体”

5、苏辛:北宋词人苏轼,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并称。他们同为豪放词派的作家,且作品的境界、风格也多有相似之处,故文学史上有“苏辛”之称。

6、豪放派:苏轼等词人以诗为词,直抒胸臆,情感充沛,指出向上一路,并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开创了词史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即豪放派。

7、婉约派宋词中与豪放派相对的抒情柔美,感情缠绵,讲究艺术技巧的词作品所构成的流派,叫做婉约派。婉约派一般被认为是词作品创作的正宗。

三、问答题:

1、晏殊词有何独特风格?在古代作家中,象晏殊这样一生顺遂者很少见,当我们对生活不满意时,我们为生活苦恼,当我们的生活已经相当完美而夫复何求时,我们还苦恼什么?晏殊的这一首《浣溪沙》告诉我们:为生命苦恼。

2、简述晏殊《浣溪沙》词的内涵。

生活,是何其富贵而闲雅。他的生存,似乎只是为了享受生活的盛宴,而且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去年天气旧亭台”,生活老这样也会厌倦是不是?况且,哪怕今年和去年相比,什么都不曾改变,什么都不曾损失,我们有没有在年终结算时,除了计其所得,是否也记住把自己的生命减去一年?然后叹息一声:夕阳西下几时回?

这真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所以,下阙接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记燕归来”,就极贴切,生命之花在凋落,我们只能袖手旁观,无可奈何,燕子归来,似曾相识,生活好象在循环,生命则是线性流逝,青春的小鸟一去不还。

3、简述欧阳修诗文革新的理论。

欧阳修开展诗文革新运动,是经过一番艰苦努力的。早在“西昆派”形成之际,就有人表示反对,随着社会政治斗争的发展和“西昆派”本身弊病的彻底暴露,进步文学反对“西昆派”的斗争,渐渐形成一个运动,这就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诗文革新的理论是主张文道并重。认为文具有独立的性质,对骄体文的艺术成就不轻易否定,博采众长。故为北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亲自实践。

4、试述欧阳修散文、诗歌的成就。

(1)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言之有物,有感而发。议论文有些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记叙文很好地实践了自己的文学主张。

(2)在诗歌创作方面,进行了诗风的革新。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理论,主张诗歌不应像西昆体那样作无病呻吟,而应该有丰富充实的生活内容。

5、《醉翁亭记》表现了欧阳修什么心态?有何文学特点?

四十岁,便自号“翁”,而且还是一个糊涂颟顸的“醉翁”,连他自己到了老年真正到来时,回首往事,都觉得当初太游戏人生了。《赠沈遵》:“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不是“戏客”,是在戏自己。《赠沈遵博士》:“我苦被谪居滁山,名虽为翁实少年”。少年而自称为“翁”,很有一种即此卸下重担,只图快活轻松的不负责任心态。

有了这种心态,当然就写下了轻松而带明显游戏色彩的《醉翁亭记》。了解了欧阳修的这种心态,我们也就能读懂读透他这篇被人称颂备至的名文。

文学特点是:一是意境优美,山水相应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二是结构精巧,金线串联,曲径通幽,呼应有方;三是语言出色,高度概括、含义丰富,凝练精粹、晶莹润畅,抑扬抗坠、铿锵悦耳。

6、简述苏轼词的非凡成就。

把握苏轼在词创作上的非凡成就。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以诗为词,直抒胸臆,情感充沛,指出向上一路,并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开创了词史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给人强烈的印象是擅长以豪情人词。

7、试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词上阙从自然现象写到人生感触再写到内心矛盾。当时他已身心疲惫,政治上不得志,与弟弟子由(苏辙)也已七年没能相见,人生辛苦,已尝之颇深,下阙又从“问月”始,写出人间的缺憾。可贵的是苏轼不是对着缺憾绝望,而是把缺憾看作是人生合理性的一个内容,从而加以理解与接受,到此苏轼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通过妥协和宽容达到了最大程度的统一,我们可以在缺憾中最大程度地寻求生活的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包含着退让、妥协、宽容、认命、达观、乐观的词句,遂成千古名句。

8、简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的内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包含着退让、妥协、宽容、认命、达观、乐观的词句,遂成千古名句。

9、《念怒娇·赤壁怀古》中的对比手法有何特点?

首先,就人物言,有古今人物对比,古代的周瑜少年得志,功业盖世,而今日的自己老来荒唐,一事无成;其次,就赤壁言,当初(赤壁大战时)的赤壁是英雄云集,天下注目,而今的赤壁则是唯我独在,被人遗忘;再次,身游与神游的对比:对今赤壁是身游,一切寓之于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浪花千叠,大江滔滔。是以景物胜,但景中自然含有六朝旧事随流水,唯有青山如壁的感慨,而对古赤壁当然是“神游”,作者一边以目观今赤壁之风光,一边遥想当年英雄,那些已被时光淘尽的英雄人物,尽在怀想中复活。通过这些对比比出了人生感慨,比出了今不如昔,比出了自己的渺小与失败,比出了心理上的严重失衡。

10、李清照前期和后期词有什么不同?

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描绘自然风光,风格清新隽雅。南渡后,主要抒写身世之感、故土之思和家国之痛,词境低沉宛转,凄苦深沉。论词有“别是一家”之说,在词论史上较有影响。

11、试析《声声慢》词的内涵以及艺术特色。

上片写到了大雁,下片写到了黄花,这两个意象是理解此词内涵的关键词。抬头看大雁,大雁从故国故土飞来,故因旧时相识而伤心,低头看落花,落花正似自己日渐衰老的容颜,因憔悴损伤无人爱怜而痛苦。自身的不幸和国家的残破融为一体,颇象安史之乱以后的杜甫诗歌。

还要注意的是开头的一连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写外部动作,冷冷清清既是此在的环境,也可以理解为寻寻觅觅的结果,本意可能要寻一点乐子,却发现——实际上再证实了——周边环境如此冷冷清清,她不免“凄凄惨惨戚戚”这三组六个叠字,由轻转重,由浅入深,到“戚戚”时,我们似乎已经听到了她那难以抑制的哭泣声。

12、简述陆游诗歌创作的成就。

陆游诗内容表现得最为充分、最为深切和强烈的,是诗人那执着的爱国爱民之心。艺术上,避免了一般爱国主义诗歌常见的粗豪有余而精致不足的缺点。将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结合。古近体诗,也被用来抒发爱国之情。甚至被多数文人用来抒发委婉情思的词,也被其用来表达报国胸怀。

13、试析《关山月》的主题及艺术性。

第一层四句一韵,写统治集团在当权的主和派主持下,无意恢复,一味苟安,文恬武嬉,奢侈糜烂的无耻生活。第二层亦四句一韵,写守边的战士空有壮志,却从三十到白发,从壮年到苍老,白白守边,无杀敌立功的机会。第三层最后四句再换一韵,写中原沦陷区的人民盼望恢复而年年失望却都又夜夜垂泪痴盼的痛苦。这三层场景与画面在“今宵”的时间座标上,被“蒙太奇”般的叠映剪辑在一起,有力地突出了主题。既紧密相联,表达一个主题,又可把它们看成是三首独立的绝句,又各有主题。这种结构是很独特的。特别是第二层四句,意境空阔杳远,苍凉深沉,沉郁悲壮,很象唐代边塞诗中的一些七言绝句。另外,这三层诗意还自然地形成了对比的关系,在对比中显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14、简述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及在宋词中的影响。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和辛词在宋词中的影晌。辛词主要是申述其一腔爱国之情。辛弃疾也是第一个大量以词的文学形式表达爱国之情的作家。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充沛的创作才力、多样的艺术风格,开拓了词的境界和题材范围,继承并发扬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并将之推向新的高度。生前,有一批词人团结在其周围,形成所谓“辛派词人”,声势十分浩大。

15、辛弃疾《摸鱼儿》的主题是什么?

一是“春且住!”面对春(南宋朝廷)既爱又怨,爱,是因为南宋朝廷毕竟是汉人政权,是恢复中原的希望,怨是怨其不争气。所以,一声“春且住”,是热切盼望这个朝廷能振作起来。

二是“君莫舞!”这个“君”乃指政敌,指那些争权夺利不恤国事的主和派,作者对他们是毫不假以颜色,怒 不可遏。

三是“休去倚危楼”,这是对自己,自怜自艾,顾影自怜。

16、试析《摸鱼儿》艺术成就(可简略一些)。

上片残春,不过象征南宋残局,那么下片说历史故事,正是借古讽今。在前片中,作者心绪不宁,是哀惋,是叹惜,更是一种迷惘与无可奈何。万紫千红的春,离我匆匆而去,一时万树枝头,落花飞红。这凋零衰败的景色本就够惨淡的了,它怎么能再经得起风风雨雨的几次摧残呢?花是春天的象征,我生怕花落春去,而希望花儿迟开晚放,但这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一种幻想而已。然而尽管如此,我仍心有不甘,向春反问:“你且留步!听说海角天涯并无你的归处,你能去哪里呢!”春默默无语、依旧悄然离去。如果说,在人间还有什么春的痕迹,那只有画檐蛛网上沾着些的柳絮,给我们一丝慰藉。

后一片中,作者愤懑不平,是控诉,更是一种诅咒。据史书载,长公主在汉武帝继位上起了很大作用,因此汉武帝立其女阿娇为皇后,是为陈皇后。但陈皇后却骄贵宫中,终于因妒武帝宠妃卫子夫,事发被废,贬居长门宫。司马相如《长门赋序》里说,长门宫内的陈皇后整日愁闷悲思,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黄金,求一篇解愁辞赋,即这首《长门赋》。后来汉武帝看到此赋,遂有所感悟,又宠幸了陈皇后。这个《序》多少有点夸张其事,目的不外乎吹嘘相如才笔。因为在历史上,陈皇后自废后,没有再度被汉武帝亲幸的事。正象《长门赋序》的作者敢于不拘泥故事真伪一样,辛弃疾此处也来了个大胆生发,将前二事按自己的想象融合,加以改造。他说,被冷落的陈皇后,本已有了与汉武帝重聚的希望,但是由于遭到武帝身边争宠人的妒恨,致使佳期无望。这个时候,纵使陈皇后千金买得相如的生花妙笔,也难将自己的脉脉真情传递过去。不过,在此也要对那些离间妒者一个严正警告: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们的下场不会比杨玉环、赵飞燕好到哪里!要知道,虽然她们在历史上都是宠极一时的人物,但结局却是一样的。一个缢死马嵬坡下,一个废为庶人后自杀。

英国文学练习题及答案 篇6

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2.试论《左传》的文学特色。3.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4.试论《庄子》的寓言特点。5.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6.试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7.结合作品,说明东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8.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9.试论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10.分析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1.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12.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13.说明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14.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15.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16.分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不同。17.试述杜诗的“集大成”。

18.说明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19.试论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20.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21.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22.试论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23.试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24.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试论陆游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26.试论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成就。27.试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28.试论《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以及此剧的悲剧艺术特色。29.试论《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特点以及人物塑造的方法。30.试论《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点以及小说语言的特色。31.试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32.试论《长生殿》中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之关系。33.论《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34.试论曹雪芹《红楼梦》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悲剧命运的揭示。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答案

1.(1)写实和抒情的融合。①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③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2)赋、比、兴的艺术手段。

①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②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③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就兴与诗歌情思的关系而言,基本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形。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①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②以四言为基本句式。③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④语言也很有特色。一是词汇十分丰富,二是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2.(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2)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4)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3.(1)雄辩色彩。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人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被纳入机彀,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两个特点在文中配合,构成了孟子的雄辩。

(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4.(1)奇幻谲诡的想象。(2)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3)细腻逼真的描写。(4)谐趣和讥刺横生。5.(1)“美政”理想。(2)深沉的爱国情感。

(3)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4)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6.(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使用“互见法”。(2)人物之间相互对比映衬。

(3)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4)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7.(1)叙事成分相对增加。(2)抒情真挚浓烈。

(3)在形式和语言方面,突破了《诗经》四字句格式,以五言和杂言为主。8.(1)《古诗十九首》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明人谢榛《四溟诗话》卷三),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

(2)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醇厚真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信手拈来,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

(3)《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能够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4)《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传神达意,意味隽永。无论叙述描写,全都明白如话,而细加体味,又无不含蕴丰富,表现了多层次的真挚情感。

9.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之作。他前期作品,在抒写志向与抱负的同时,也常常弥溴着战乱环境所赋予的悲凉慷慨情思和人生无常的叹息。即使他前期的宴游诗,也时带一种苍凉意味。

(2)曹植后期的作品则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10.(1)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就是说他的诗既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形成了既华丽绮美、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

(2)曹植诗艺术的成就还表现在注重对称之美、注意语言锻炼方面。曹植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

(3)曹植的诗歌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钟嵘也说他的诗“粲溢古今,卓尔不群”。认为他兼曹操、曹丕之长,而各避其短,“魏诗至子建始盛。武帝雄才而失之粗,子桓雅秀而伤于弱,风雅当家,诗人本色,当推此君。”(成书《多岁堂古诗存》卷三)

11.(1)阮籍的《咏怀》诗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因为阮籍是用深刻的哲理思索观照人生,他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更深人,因而也就更沉痛。他不是个人命运的“忧生之嗟”,而是理性思索后对普遍人生悲剧的阐发,所以显得忧愤深广。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阮籍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征烘托意象渲染气氛,来表达自己的深切情思,所以也显得意蕴深沉。(2)另外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这是因为,阮籍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他除了在生活上饮酒狂放之外,在精神上寻求解脱的方式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由于玄学老庄的影响,他就在理想中向往一个自由翱翔的无何有之乡,一个心境澄明与道合一的人生境界。这种玄远朗澈的境界,这种富于神话色彩的瑰丽想象。再加上清丽流畅的语言,便读者获得一种清逸玄远的感受。

阮籍的《咏怀》诗,熔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刨造了抒情诗的新形式。

12.(1)左思的诗歌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左思家世儒家,他的立身之道主要是儒家的人世思想,他的诗中充满了坚定的自信与慷慨的抱负。

(2)左思的诗歌充满一种悲愤不平之气。出身寒素之家的左思,他的诗歌对门阀制度的批判极其强烈,对贫士失志极为愤慨,一股磊落不平之气迸发于诗中。

(3)既然建功无门,左思在另一部分诗中表现了遗世归隐的超脱思想。即使这样内容的诗,左思也是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雄健。

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诗品》卷上、卷中),就是指他诗歌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

13.(1)鲍照的乐府诗具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他把惯用的比兴、善叙他人他事的乐府诗,发展为一种直接抒写自己感情、叙说自己遭遇的诗体。把浓烈的抒情与构辞的美丽融为一体。来表现自己的澎湃情怀。其抒情特色是外露、强烈、流畅而节奏急速。常常是一种感情突然爆发,发则滔滔不绝。

(2)鲍照的诗语言亦自有特色。他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有震憾人心的效果,所以被称为“雕藻淫艳,倾炫心魂”。

(3)鲍照对于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鲍照《拟行路难》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前此的杂言是以四言或五言为主,七言为辅。曹丕的《燕歌行》每句用韵,且一韵到底,不利创作。鲍照加以大胆变革,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创造性地自由换韵,便诗歌音节节奏铿锵顿挫,更便于表达奔放恣肆的感情应。鲍照的大胆革新积极创作,便七言诗体大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唐代七言诗的创作。

14.(1)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是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

(2)形成陶诗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于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由于他委运任化,顺乎自然,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所以在诗歌创作中情绪平和,没有激烈的,情绪变化,没有巨大的情感起伏,远离了在政治上建立事功的强烈追求或怀才不遇的无限悲慨,而于田园生活日月之中自得其乐。

陶诗语言是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是诗歌大师语言功力炉火纯青的极致化境。元好问说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其四)。

15.(1)李白诗歌的主观色彩: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李白诗歌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的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力,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2)李白诗歌的想象特色: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着生发的狂放精神。李白诗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常随情思的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与庄子的散文特色相类似。

(3)李白诗的意象和语言风格: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由此可以看出,李白诗的意象,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16.由于生活知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孟浩然与王维是有区别的。(1)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相比较而言,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的”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2)孟浩然遇景入咏时,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意。比王维帜做更能给人以洗尽铅华之感,情思的净化、语言的清省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

(3)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恃点。尽管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但非有意于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观其全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不似王维的工笔。

17.(1)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其六)所谓“亲风雅”,实际是重兴寄,表现为写时事的写实倾向,把文学从侧重抒发个人情怀襟抱引向写民生疾苦,开拓创作视野。

(2)在艺术上“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前辈作家,总结文学艺术经验,对诗的艺术形式,表现力进行深入的探索追求,因而成为诗歌的集大成者。

(3)杜诗集大成的体现:一是“不薄今人爱古人”,虚心学习前人和时人经验。二是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三是功力深厚,能融会贯通,自铸伟辞。

18.(1)韩愈今存诗歌近四百首,其中大多是长篇古体诗,以气势雄放和意象诡奇见长,波澜壮阔,滚滚不穷,手法变怪百出,可惊可叹。

(2)韩愈主观意识旺盛,勇于创新,在艺术上蓄意追求狠重、怪奇、险劲的境界。但他作诗追求险怪,终会走到“以丑为美”的地步,即将生活中丑陋事物写入诗中。追求非诗之诗和以丑为美,可以造成艺术表现形式的怪奇和生新,但也容易将诗写得不是诗,毫无美感,令人难以卒读。不过,韩愈总是以文为诗,且着意收罗奇语,多险怪意象,但因为有真情实感贯穿,所以仍然不失诗的感染力。

19.(1)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化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臻于完善。

(2)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明道”与对现实的批判联系了起来,为“古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又明确提出“唯陈言之务去”的主张,要求从字句到文章全面创新,反对因袭、模拟。此外,还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畅达,“言”与“文”进一步接近与统一,使得语言的革新获得成功。

(3)柳宗元在反对绣绘雕琢的文风方面,也持与韩愈相同的态度,对于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他的意见也大体与韩愈相似,但不如韩愈那样系统、简明。他们所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论点,指导了后来无数古文家的写作,直到今天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20.(1)李商隐诗歌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他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的浓艳色彩和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恪。

(2)李商隐将人生感慨的抒写向更深细、隐微方面发展,善于用艳丽精致的艺术形式表达怅惆落寞的情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其作品深婉精细、韵味深厚,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美。

(3)李商隐诗歌是心灵的象征,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他的绝句中反映身世之感的较多,深刻地反映了衰败时代的士人心态,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的美。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感伤唯美文学的典型。

21.(1)他的早期作品以反映沉溺声色、纵情逸乐的宫中生活为主,描画精细、生动,且富有情趣,较为真切率直。

(2)后期,李煜当上偏安皇帝,词的内容和情调也因之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写心情沉痛的离愁别恨,流露出了阴郁的哀伤,已由对外界事物的描绘转人内心情感的表白,抒写孤独、惆怅和无奈等难以明言而又牵肠挂肚的茫然心绪和抑郁情怀,显得格外沉痛。写亡国的深哀巨痛是李煜最感人的篇章,在他入宋做囚徒的三年时间里,追怀故国,痛念江山,抒写美好事物丧失后的切肤之痛。李煜的后期词,纯以白描手法直抒内心的极度悲痛,词中时空跨度很大,旧事新境贯穿,既能引发联想,又加大了感情容量。

22.欧阳修在北宋的诗文革新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论宋代古文者,莫不知欧阳修之后有曾、王、三苏。曾、王与欧阳修皆江西人,三苏皆出欧阳门下。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却不容低估,足可与“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相媲美。

欧阳修之所以能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与他杰出的创作实践密不可分。为纠正雕刻过甚的昆体偶丽之文的流弊,他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自己“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的创作主张,撰写出了大量平易生动的古文,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在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散文取得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的散文以学习韩愈相标榜,但却能学韩而自出变化。欧阳修摒弃了韩文艰涩怪奇的一面,发展了其“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起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这是他对宋代散文的最大贡献。他的散文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多用语助词,不用冷僻怪异的字,大量化用骈文语句;注意语气的轻重和声调的谐和,善于利用文句的长短变化、语气的停顿转换,以加强文句间的联系,使语句圆融轻快,文气流转条达。

无滞涩窘迫之感。在写作技巧上,欧阳修善用宕笔、疏笔,吞吐夷犹而抑扬顿挫。他善于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其散文创作倾心于风神姿态,偏于阴柔之美,纡徐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其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呈现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他利用诗歌议论时政、评说历史、探讨学术问题、鉴赏文物书画,而且在诗歌中歌咏和表现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事物,在命意上追求深刻创新。故欧阳修的诗歌开创了取材广泛、命意新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一代新风,这是对传统诗歌表现范围的解放,代表着当时诗歌发展的新方向,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创造精神。因此,在由唐诗至宋诗的转变过程中,欧诗为一枢纽,他一方面保留了诗体相对整齐凝炼的传统,一方面使诗体形式具有弹性,在不丧失整齐的情况下,使诗的节奏多变,语言自然流畅,可以畅所欲言,接近散文那样流动自然的风格。他使诗歌创作具备修养深厚的人文品格,更多地贯注着人文意趣,诗中的人文意象开始取代自然意象占据主导地位。

23.苏轼的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的以诗为词,指出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相比于他的散文、诗歌,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更大。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以至被人们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这是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苏轼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的贡献,主要表现于:(1)苏轼将作诗的本领用于作词,“以诗为词”是他革新词体的关键。

(2)其“以诗为词”的主要特点,在于把词与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以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法人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辞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促成了词体的解放。

(3)苏轼使词由“歌者的词”转变为“士大夫”的词,侧重表现作者的旷达襟怀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较深人地反映了一个饱经忧患而襟怀开阔的士大夫文人的精神风貌。

苏轼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其最主要的是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品位的提高开辟了道路,准备了条件。苏轼词格既高,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

24.李清照的生活和词作都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绰约轻倩,自然妩媚,充分表现了年轻女子的天真活泼和极细腻的儿女柔情。南渡后国披家亡,屡遭丧乱和磨难,词中多家国之思和身世之叹,充满了孤寂忧郁的感伤之情。易安词尽管前后期有明显不同,但作为“易安体”,有一些基本艺术特色是共同的:

(1)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善律声调。李清照论词,力主词“别是一家”,竭力维护词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本色,其作词亦严守此道。她不追求辞藻华美,也不刻意熔铸前人诗句,而是用从口语中加工提炼的、明白省净而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言、白描的手法、新奇的比喻,创造出不寻常的意境,明明白白地表述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清丽,极有情味。她又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声律。她的词将精美雅致的画面和通俗真切的情事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其语言既充分体现了婉约词人精于修辞、造句工巧的优长,又大量贴切生动地化和口语,集雅俗于一体。

(2)易安词既主要写自己的生活、心理和情趣,又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将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糅合一起,既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又具有凄壮悲怆格调,发展了传统的婉约词。

(3)易安词既有女性词的温婉柔丽,又有一般女性词所少有的贞刚之气。能将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无脂粉气,无闺阁气,细腻柔丽之中透出遒逸、俊爽。这种不让须眉的洒脱、豪迈之气,使其词别出于一般意义的婉约词而独标一格。

25.陆游的诗歌创作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在他八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爱国激情始终不衰,体现为他那近万首诗歌的主线。也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精神,不管是早年的喜谈恢复,积极支持张浚北伐;中年的从军南郑,在军事前线谋划进取之策;还是后期的调任闲职、长期赋闲家居,他始终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以至在垂暮之年还出山从政,支持韩侂胄所主持的开禧北伐。他对祖国命运的无限关怀,对祖国的土地、人民和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始终占据着主要的位置,渴望抗金、恢复中原,渴望自己有机会去蠃得胜利、歌颂胜利,以身报国的满腔激情,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动力,支持着他一辈子“位卑末敢忘忧国”,并使他对抗金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念。在他的诗中,或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或歌颂抗金战斗的胜利,或沉痛地表达沦陷区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愿望以及对他们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或斥责主和派大臣出卖祖国土地的可耻行径,或控诉投降派排斥抗战将领、贻误国事的罪恶勾当,或抒发自己无路请缨、壮志难酬的无比悲愤,无不跳动着那颗火热的爱国之心,无不洋溢着忠于祖国和人民的诚挚之情。

激情昂扬、气势豪壮,是陆游诗歌最鲜明的特色。陆游存诗近万首,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精神,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祖国、对人民、对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对敌人的仇恨,对投降派的斥责和揭露,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以及以身许国的豪情,斗争必胜的信念,壮志不酬的悲愤,汇成爱国激情的洪流,充溢于诗歌的字里行间。而在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时,又常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突破现实环境的束缚,如他的众多证梦诗等,给人展现出更加辽阔壮美的景色和场面,塑造出高大的自我形象,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

陆游诗歌的爱国精神贯穿他的一生。即便在长期闲居的乡村,他的爱国思想和积极奋斗的精神也还保持不衰,并创作出风格悲壮的诗歌。

26.(一)进一步解放词体开拓词境

(1)辛弃疾把苏轼已解放的词体和开拓了的词境,再进一步加以解放和开拓,既能用词来抒情、咏物,也可用它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即以文为词。

(2)东坡词是典型的文人词,而稼轩词乃英雄之词,辛弃疾以豪爽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才力,把词从写儿女柔情为主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开创了比东坡词更广阔更激荡的天地,使之具有英风豪气。

(3)辛弃疾写乡村景致的词作较多,对词境也是一种开拓。这种带有乡村生活牧歌情调、朴素真淳的词,在此前的文人词里是很少出现过的,而在辛词中却较为多见。

(二)豪放与温婉兼胜

(1)辛弃疾作词多以豪放格调出之,又不失温婉的本色,合此二者方为辛词恃色。但作为稼轩词基调的,是其一生难以抑制的悲放。

(2)辛弃疾以其英雄豪杰的性情和胆气,突破了词的传统体制和写作方法而另辟新境,可是就其稼轩词言情的深微而言,却又同时保持了词体曲折含蓄的美妙。

(3)既以豪放气质开拓了词的意境风格,又不失词的含蓄蕴藉之长,这种相反又相成的现象,是稼轩词最值得注意的特色,也是他在宋词发展过程中完成的难以企及的过人成就。

(三)镩铸百家的深雄雅健的语言

(1)辛弃疾读书多,驰骋百家,转益多师,下笔如有神助,故议论纵横,善于用典,历来被认为是稼轩词运用语言的特点。

(2)在稼轩词里,效楚辞体、陶体、花间体、易安体者都有,又以散文句法人词,《诗》、《论》《庄》、《骚》等经史子语拉杂运用,纵横自如。其语言风格可用“深雄雅健”来概括。

(3)稼轩词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化的,除用典多而精当,语句精练警策、雄放雅丽外,还有吸收民间语言而通俗化、□语化的优点。

27.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1)从情节安排和结构技巧上看,剧情曲折,结构巧妙合理。全剧从两条线索来展开剧情: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以崔、张和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为副线,二者相互交错、制约,极富戏剧性。

(2)体制上有突破。它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连台本戏;并且打破了元剧一人主唱的通例,在若干折戏里采用了旦、末轮唱的方式。这种突破与创新,对安排剧情、刻画人物,都起了很好作用。

(3)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主要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塑造人物,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更加巧妙合理地结合,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

(4)优美的词章,高度的语言技巧。作者精心安排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使人物语言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对创造戏剧氛围、表达人物的深层次感情,起了极好的作用。

28.《窦娥冤》中的窦娥是封建社会里“孝女”和“节妇”的典型。她身世悲苦,却默默忍受着现实社会强加给她的深重苦难。她安分守己,善良温顺。为了婆婆,她可以忍受皮肉之苦,蒙受不白之冤,甚至付出年轻的生命。她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元朝统治者提倡的程朱理学的做人的标准,具有孝顺、贞节、善良等高尚道德。

但她同时又具有刚强的性格。她不满婆婆的引狼入室,坚决拒绝张驴儿的非礼,面对张驴儿的诬陷威胁毫不畏缩,毅然决然选择见官。尤其是她蒙冤受屈被推上刑场时,她悲愤地叱天骂地,指责天地好歹不分,贤愚不辨,表现出对社会制度的大胆怀疑和强烈批判。她临死发下的三桩誓愿,是用生命所作的抗争。死后,她不屈的鬼魂又继续奋斗,直至沉冤昭雪,恶人受惩。

此剧的悲剧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作者成功地刻画了窦娥这一悲剧形象。剧中的情节安排、高潮出现,都是以人物塑造为中心,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的旋涡中心。窦娥几乎承受了封建社会下层妇女所承受的一切不幸。是封建礼教、封建吏制、社会无赖等各种恶势力共同残害的牺牲品。她是元代社会的产物,又是一个悲剧的典型,具有感天动地的艺术魅力。

29.《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其运用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正确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章学诚曾指出《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从文学的角度看,此说是符合作品实际情况的。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则是指在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的精采片断,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使之在不影响基本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全实则死,全虚则诞。罗贯中游刃有余地运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为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构思时,主要采用了似下几种技法:

(1)细心穿插,巧于构思。即对各种史料重新组织,达到点铁成金的效果。

(2)于史无征,采用传说。对于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需要而正史中又无依据的内容,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

(3)本末倒置,改变史实。即将个别事件加以改动而成为新的情节因素。(4)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5)妙笔生花,善于铺叙。即将史书中有关情节的简略记载加以渲染铺叙。

《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法方面,采用了类型化的手法。类型化典型人物的主要特征是:为一般而寻找特殊,共性对个性占有突出的优势,直接以比较纯净的形态呈出。《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

(1)单一性。即重要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它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这一特征足以托起整个形象。

(2)稳定性。即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强调本质、一致、必然、普遍,不强调性格变化,使主要人物特征反复出现在不同事件中,以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3)和谐性。即让人物形象内部诸因素基本上处在古典式的和谐之中,回避性格复杂性。体现一种中和之美。这种和谐性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回避现象与本质的矛盾,使现象能比较直接地表现本质;二是回避理智与感情有矛盾,保持人物单一的性格特征。《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祖,但它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推向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范本,创造了一系列千古不朽的人物典型。

30.《水浒传》把塑造绿林豪侠英雄作为自己的最高艺术追求,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一方面,作品中的绿林豪侠继承了古代英雄的特征,作为“勇”和“力”的化身,具有类型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又体现了社会下层特别是市民阶层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情趣,具有较为突出的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典型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

(1)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即既写人物的传奇色彩和超人之处,又写他们的性格弱点和成长过程,避免了因过分夸张而失真的毛病。

(2)惊奇与逼真的结合。即整个故事情节的高度夸张和具体细节的严恪真实的融合,使其既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又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3)粗线条勾勒与工笔细描的结合。即用讲故事的办法,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轮廓,然后用工笔细描的方法,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4)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即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在稳定中求变化,单一中求丰富,其性格既有主调,又有多个侧面。

《水浒传》的语言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说话”艺术的语言恃色。它以北方口语主要是山东一带口语为基础,加工成一种成熟的书面语言。其主要特色是:简洁明决,生动含蓄,表现力很强;写人叙事,多用白描,不用长段抒写,往往用几个字便便意态毕肖。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个性也很突出。书中绿林好汉的语言,往往能符合其身份、个性和神态。

31.(1)富于幻想的艺术构思。作品的非现实题材及其“理之所必无”,而“情之所必有”的创作主旨,决定了它必然采用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该剧在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情节荒诞离奇,现实生活中必无,只能于幻想中出现。好多情节无不充满着理想主义的色彩。而正是这一系列富于幻想的艺术构思,才构成了此剧结构的骨架和支柱,为表达“情之所必有”这一主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是此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色彩,即充满诗的意境。在剧中,作者以抒情诗人的气质,运用抒情诗的手法,去深刻揭示人物内心的感情。剧中很多曲词能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文采斐然,美不胜收。

32.《长生殿》一方面对李杨的真挚爱情给予热情的歌颂和赞美,另一方面对他们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灾难、危害表示了不满和抨击。剧中李杨“占了情场”与“弛了朝纲”的矛盾,是作者探索人生哲理的一个外显层次,他的内在追求是从中挖掘其哲理蕴含,即忘我的爱情与其社会角色的矛盾是永远难以克服和弥合的人类永恒的遗憾。《长生殿》主张用佛家出世来超越和解决这个矛盾。因此《长生殿》的主题实际上包括了相互联系着的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李杨乐极生悲的故事,总结福祸互倚的人生哲理以垂诫后世;二是让李杨二人在历尽劫难、遍尝悲欢离合的人生况味后大彻大悟,终于跳出爱河,以佛家的色空观念否定了他们的情欲,宣布“情缘总归虚幻”,促使沉迷者“蘧然梦觉”。

33.《桃花扇》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灭的历史。作者将南明王朝覆灭的原因归罪于马士英、阮大铖等“魏阉之余孽”,同时也将他们安排为李侯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作者从三个方面对这帮祸国殃民的权奸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1)他们迎福王为弘光帝,并非为了中兴复国,而是出于自己之秘利,唆使福王声色犬马,荒淫无度,他们自己则趁机大权独揽,卖官鬻爵,党同伐异。

(2)清兵南下之际,国势危急之时,他们或跑或降,一副无耻嘴脸。

(3)通过他们与侯李关系的始末,具体揭露了他们“殃民”的劣迹。在侯、李爱情悲欢离合的发展过程中,阮大铖是阻挠破坏和悲剧制造者的角色。这样,剧中就把南明王朝覆亡和侯、李爱情悲剧的责任,都归结到马、阮等权奸身上。但作品并不以指斥权奸祸国殃民力最终目的,没有落入大团圆的俗套,而是以侯、李二人大彻大悟的出家作为他们劫后重逢之后最终的人生归宿,即用苦涩和失落取代了浅薄的认识和廉价的慰籍,使剧作具有更为深刻的历史纵深感和人生哲理感,其立意远远超超出了一般的历史剧和爱情剧。

《桃花扇》一剧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从现实来看。《桃花扇》的思想指归表现了清初文人在阅尽社会统治的沧桑巨变后对社会政治失去信心而产生的逃避心理状态;从文化传统上看,它又是长期以来个体对社会的依附关系一旦失去平衡后,人们难以承受,因而恐慌失落的心态的反映,从而揭示出清代文学感伤思潮内趋动力的一个重要侧面。

34.(1)作者以政治腐败作为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作品用元春这个人物的安置、贾雨村对“护官符”的领悟等笔墨,揭示封建官场“一损皆损,一荣皆荣”的致命弱点,从而预示出封建官僚政治从腐败到衰败的必然结局。

(2)作者将经济上的“入不敷出”和生活上的穷侈极欲想对照,写出其必然崩溃的结局。整个贾府生活奢华无度,个人无节制、无止境的欲求又导致相互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些都揭露出贾府荣华富贵的表面之下所掩盖的无法治愈的痈疽。

上一篇:化学式的计算教学反思下一篇:从生活上的细节来激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