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2024-10-13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共5篇)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篇1

《语言学概论》课程习题集

西南科技大学成人、网络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习题

【说明】:本课程《语言学概论》(编号为11011)共有名词解释题,论述题,简答题, 填空题等多种试题类型,其中,本习题集中有[论述题]等试题类型未进入。

一、名词解释题 1.国际音标 2.语言融合 3.亲属语言 4.形态

5.语言能力 6.“洋泾浜” 7.语言符号 8.社会方言 9.组合关系 10.谱系分类 11.语言学 12.基本词汇

13.词的理性意义 14.符号 15.孤立语 16.音标 17.混合语 18.思维 19.仿译词 20.屈折语 21.音素

22.聚合关系

23.语言 24.国语 25.说话

二、简答题

26.举例说明地域方言在词汇上的差别。27.为什么说机器不能思维?

28.聋哑人不会言语,那么聋哑人能思维吗? 29.语法范畴有何特点?

30.举例说明语流音变中的“弱化”现象。31.举例说明借词过程中往返借用的现象。32.地域方言的形成原因。33.语言融合的意义。34.语言和说话的异同。

35.人类语言语法结构的普遍特征? 36.社会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37.举例说明共同语形成的条件。38.举例说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39.汉藏语系诸语言在结构类型上的共同特点。40.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三、填空题

41.一种语言能否成为全社会共同交际工具的条件,关键在:()、()。42.语言的分化主要表现在()、()。

43.文字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交际工具。44.词的词汇意义可分为:()、()45.语言融合的过程大体是:先出现()、最后导致一种语言()另一种语言而完成语言的统一。

46.语言发展的原因主要有:()、()的相互影响 47.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

48.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系列,它又可以分以下三级:它们是:()、词、()。

49.语言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50.语言符号的特征主要有(),()。51.语言发展的特点主要有()、()。

52.语言学的功用主要有(),()等。53.汉藏语系诸语言主要分布于:()、()等。54.常见的语法范畴主要有:()、()等。55.人类语言按亲属关系大致可分:()、()等语系。

四、论述题(略)„„

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国际音标指国际语音学会于1888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各国通用的音素标写符号 2.语言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换言之,指一种语言排挤替代其它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语。

3.亲属语言指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几种彼此有同源关系的独立的语言形态 4.在有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变化,这种现象或称:词形变化,或称:形态。

5.人类的语言能力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发音能力的结合。6.“洋泾浜”指非正规学会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外语,特别是英语。

7.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统一体,意义是其内核,声音是其物质形式。8.社会方言指社会中由性别、年龄及行业等不同而形成的各种言语社团,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各具特色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9.组合关系指符号和符号按一定条件组合起来的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

10.谱系分类指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11.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12.基本词汇是指一种语言中全民族日常使用的、不易起变化的、较稳固的词。

13.词的理性意义指以现实现象为基础,不涉及人的主观态度的词义。

14.符号是人类用来交际的工具,它不是实在的事物,但它代表着事物,词就是一种符号。

15.孤立语是一种缺乏词形变化,但词序很严格,虚词很重要的语言。汉语是其代表。16.音标是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方块汉字和拼音字母都不适合作音标。

17.“洋泾浜”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成了混合语。

18.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19.仿译词是用本民族的语言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转植过来的一种词。

20.屈折语指一种具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词形变化来表示的语言。俄语、德语等是其代表。

21.音素指最小的语音单位。人类语言有几千种,所用音素不过二百个左右。

22.指在语言链的某一个环节上,能够相互替换的符号所具有的某种相同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彼此的关系就叫聚合关系。

23.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4.国语是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为交际需要而共同使用的一种语言。25.说活通常是把几个词按一定顺序组合起来,造出一句句的话。换言之,说话就是创造新句子。

二、简答题

26.a:地域方言间的词汇差别最突出,表现为名异实同。

b:例如,“向日葵”在河北唐山叫“日头转”,在湖南邵阳叫“盘头瓜子”„„ 27.a:机器使用的特定逻辑过程是程序设计者预先制定的。

b:机器所具有的智能只是人的智能的延伸,是人的智能在机器中的再现。

28.a:聋哑人和常人一样,其大脑也分左右两半球,他们一旦恢复或者获得听觉便可逐渐学会语言。

b:聋哑人不能从听觉中得到应有信息,但可以通过别的感觉器官得到补偿。29.a:有共同的意义领域。

b: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相互对立排斥的。

c:同一语法范畴中,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于本身,也取决于和其它项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30.a:在语流中有些音的发音会变弱,不那么清晰,这叫弱化。b:如汉语中的轻音就是弱化音节,其中元音往往发生变化。31.a:这种现象最多最典型表现于日语和汉语之间。b:魏晋六朝以后汉语日语之间具有众多往返借用现象。

32.a: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统一社会中,随人口增长,疆域扩大,就会在地域上形成社会的不完全分化,从而形成地域方言。b:社会的大规模集体迁徙移民。

33.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人民的友好往来。

34.a:语言是说话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说话就是创造新句子。

b、说出的话是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c、语言好比电脑上的字盘,说出的话就是打出来的文章。

35.a:一切语言都至少有由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构成的句子。b:都有形容词性词语修饰名词性词语。c:都可以把动词性词语转成名词性词语。

d:都有办法把几个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连在一起。e:都有否定句和疑问句,都能把某些句子变成祈使句。„ 36.a:社会方言是共同语的变体和支流。

b:社会方言的一些词语常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共同语,而成为丰富民族语言词汇的一种重要途径。

37.a:并非取决于人的主观愿望。

b:取决于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38.a:语言系统中各要素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是不平衡的。

b:如:语音语法较稳定,较慢,而词汇的发展相对灵敏、快捷。„ 39.a:一般都有声调而无词的重音

b:多用词序、虚词表语法关系,少形态„„ 40.a:语言和思维是两种独立的现象。

b:但思维离不开语言,两者形影相随,不可分离。c: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

三、填空题

41.经济的发达与否;文化先进与否 42.社会方言、地域方言

43.语言;辅助性

44.词的理性意义、具附加色彩的意义 45.双重语言现象、排挤替代

46.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主要原因、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47.研究语言的规律,从而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48.语素;句子

49.自愿融合、被迫融合

50.约定俗成性;内涵的丰富性 51.渐变性、不平衡性

52.提高文化水平;发展民族语言;运用于新兴科技(任选其二)53.亚洲东南部;西起克什米尔、东至中国东部边界 54.性、数、格、体、时、态(任选其二)

55.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任选其二)

四、论述题(略)„„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篇2

一、调查目的

文学理论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的文学理论教学水平,提高文科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及时了解学生对涉及文学理论教学工作的教学年级安排、教材体系、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作业情况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我们特地开展了这次调查,以期更好地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调查时间

2013年4月2日——2013年4月30日

三、调查方式

网上问卷调查

四、调查范围与对象

淮阴师范学院2013级与2012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五、调查问题

你对文学理论课的印象?文学理论课对你学习其它文学课程有帮助吗?文学理论课之外你有阅读其它理论著作的习惯吗?你希望老师推荐相关的文学理论书目吗?老师给你推荐过相关的阅读篇目吗?你的文学理论课教师经常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你认为你所使用的《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怎么样?教材整体编排体例如何?教材理论的系统性如何?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你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对你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吗?你喜欢什么形式的作业?教材理论的创新性怎么样?教材概念的严密性如何?教材思路的明晰性如何?你觉得教材适用性如何?文学理论课对你现在学习的影响?文学理论课对你现在学习其它文学课程有帮助吗?其它文学类课程教学与文学理论有联系吗?其它文学类课程教师会使用相关理论分析文学文本吗?你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赏析和评论文学作品吗?你有阅读其它文学理论著作的习惯吗?你对中西方的一些重要理论流派有初步的认识吗?选出你比较熟悉的理论著作或作品(可多选)。选择你比较熟悉的文学理论流派与观点(可多选)。你现在还接触文学理论教材和著作的原因是什么?文学文本解读课程、文学批评课程与文学概论课有关联吗?文学文本解读课程、文学批评课程能拓展你的文学理论知识吗?你希望文学概论、文学文本解读、文学批评三门课程的开设顺序?你认为文学文本解读课程和文学批评课程应以何形式开设?你认为文学概论应在几年级开设?你认为文学理论系列课程对你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帮助吗?你认为文学理论课程应注重哪几个方面?你认为学习文学理论课程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六、调查数据分析

(一)本门课程开设总体是合适的,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理论素养的提升都很有帮助

本门课程在教学的年级、教学的内容以及教材的体例编排上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同。虽然本门课程对大一学生来说稍有难度,有占42.1%的同学认为比较抽象难懂,但经过老师的系统讲解与一年的学习后,能有所体悟。尽管大二的学生也认为文学理论学习最大的困难在于涉及理论流派多,知识庞杂(76.8%),并且太抽象(66.1%),但还是认可了目前的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文学概论——文学文本解读——文学批评(117人,占69.6%)。大二的学生认为上文学理论课对二年级的学习产生了必要影响的比例达到了93%,而且对于指导大二学生学习其它汉语言文学课程认为有帮助的为91.2%(其中认为很有帮助的达到了24.6%),认为文学理论系列课程对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帮助的达到了90.9%,而且100%的同学认为文学理论课程与其它文学类课程教学有联系,有利于促进他们加深对其他课程的学习理解。学习本课程以后,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赏析和评论文学作品的比例达到了86%;也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其他文学理论著作(73.2%);形成对中西方的一些重要理论流派的初步认识(89.3%)。

(二)教材的选择与安排很合理,认可度很高

对大一学生而言,要想准确表达出对文学理论课程的感受可能稍显困难,毕竟文学理论属于较为枯燥艰深的课程。所以对教材的评价方面,接近50%的同学表示不好评价;但对于教材的体例安排认为还是合理的总计达到76.9%;认为教材的系统性也比较合理的占到了90%;相对而言,在教材的创新性方面,学生认可度也较高,达到了69.2%,不过认为教材没有创新性的比例也达到了30.8%。100%的学生对教材的严密性是认可的,90%的学生认为教材的思路也较为清晰,在教材的实用性这方面认可度也达到了90%。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与西方的权威理论保持协调,又要结合本民族的具体情况对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进行适当的修正,构建中国特色的易于为学生接受的文学理论。

(三)在教学方法上还可以做一些改进和调整

学生比较喜欢教师就某一文学理论问题展开讨论(87.5%),不太喜欢灌输式地讲授(12.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纯理论的传授,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将理论进行系统化梳理,在丰厚学生理论素养的同时,应当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一定要加强师生互动,对文学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其专业术语,如文学四要素、陌生化、现代主义、文学创造的主客体、灵感、意象、意境等可以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师在系统传授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避免艰涩难懂的为理论说理论,没有任何文本分析说明,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1.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新生中有87.5%的同学希望老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师结合多媒体如U盘、音带,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进行教学,既方便了学生记课堂笔记,也有助于实现文学理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避免了枯燥感。当然,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外在的视角效果应该与教师的分析论证相结合。

2.师生互动与问题探讨。教师可以事先布置问题,请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尝试讲解,教师适当辅导,两者总体比例达到76.9%。这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结合阅读过的文本分析话语蕴藉;可以结合名家名篇分析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及其现代主义等文学流派;或结合地域特征分析文学风格的民族化与南北不同。教师作总结时,适宜对学生的观点多加鼓励,同时能够将相关的文学与史学知识介绍给学生。另外,可以开辟网上交流平台,给学生提供学后服务,方便师生交流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效果。

3.作业布置。有两项比例较高,最高的依然是问题讨论,占42.5%;而传统的围绕课后习题来做作业排在第二位,也占到了22.5%。结合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应注重的主要方面,教师布置作业,要注意与知识的实际运用相结合(150人,占87.7%),或者能够拓展他们的理论思辨能力(120人,占70.2%)。

4.理论分析应该分门别类的进行详略处理。对学生比较熟悉、兴趣相对较浓的文论著作、文论观点与文学流派,教师适宜多花些课时讲解,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85.7%)、刘勰的《文心雕龙》(78.6%)、诗言志(51.8%)、英美新批评(50.0%)等;而对学生相对不太了解的西方相关文论著作则主要做好讲解普及工作,如维柯的《新科学》(0.0%)、汉斯·罗伯特·姚斯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0.0%)、康德《判断力批判》(5.4%)和弗洛伊德的《创作家与白日梦》(8.9%)。

5.将教师重点推荐阅读书目与学生的个人兴趣相结合。有97.5%的同学希望老师能够推荐相关的文学理论书目,而老师也明确推荐过相关的阅读材料的也达到了97.5%。按照人类思维的接受方式,建议由浅入深、有具体到抽象来推荐阅读书目,结合文学院的“百篇经典阅读”,诗歌方面推荐以传统的唐诗宋词为主,辅助推荐唐圭璋与钱钟书的研究文本;散文方面可以突出以乡土情结为主的文本(如韩少功的《山南水北》),辅助推荐陈剑晖的理论著作《中国现代散文的诗学建构》……

(本文为2013年淮阴师范学院第五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文学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2013年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文学理论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比较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篇3

一、填空(共计30分,每空1分。)

1、存在于不同文化中 不同文学之间

2、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文学史

3、文学运动 文学题材 文体和技巧

4、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合

5、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跨学科研究

6、认同 离异

7、危机和断裂 重组和更新

8、逻辑学范式 现象学范式

9、和而不同 多元并存

10、互为主观 互为语境 互相参照 互相照亮

11、关于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较的研究

12、自然(包括自然人体)人类社会群体和个人主观意志感情 人文现象

13、文学观念

14、文学与思想观念的关系

二、名词解释(共计30分,每题5分。)

1.诠释学:诠释是理解并解释一件事,一句话或一个字,对其意义进探讨。对意义进行探讨是一门学问,在西方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叫“诠释学”或者“阐释学”。2.结构主义:即把一个作品放在很多作品当中,撇开具体现象,找出其本质联系来寻找意义。结构主义的源头可以上溯到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1935年,布拉格学派提出“结构主义”一词。50年代在法国兴起,60年代广泛流行于欧美许多国家,在60年代,结构主义远远超过了文学理论的范围,渗透到社会科学各个领域。3.互动认知:认为主体和客体并非截然然两分,客体并无与主体认识完全无关的、自身的确定性。主体和客体都是在相互的认知的过程中,发生变化,重新建构自身,共同进入新的认知阶段。这种认知方式研究的空间是一个不断因主体的理智、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化的而变化的、开放的、动态的空间。

4、虚静:“虚静”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其源头最早可追溯到老庄道家思想,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庄子曰:“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后来的陆机、朱熹则就明确地从创作论层面上阐说了虚静观。陆机在讲艺术构思时强调“收视反听,耽思旁讯”,虚静观对文学创作方式强调的是由内而外,虚静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自内而外地不受干扰地纵情想象万象万物,做到“神与物游”,“意静神旺”正如苏轼所说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5、情境:西方文论强调的则是由外而内地寻求能以表现“内在心灵需要的特殊个体”,黑格尔把这种“特殊个体”称为“情境”。他认为:“情境一方面是总的世界情况经过特殊化的具有定性,另一方面它既具有这种定性,使艺术所要表现的那种内容得到有定性的外现”,并强调说:“艺术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

6、名、类、旨、辞、言:“名”指“托象以明义”中的象,即外在的物象;“类”指事类,即物象所包含的事实;“旨”即抽象遥含义;“辞”指辞章文饰;“言”是能准确表现的语言。

三、简答题(共计40分,每题8分。)

1、欧洲现代文学主潮是什么?它们有哪些基本特征?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是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主要文学思潮。它们的基本特征是: ①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者力图捍卫的是一些正在遭到资本主义摧毁的基本人类价值:自我,个性,精神艺术,爱美,自然。他们要肯定心灵和自我,否定资本主义的功利主义现实,追求和表现遥远的理想。他们采取有机主义的、整体论的认识和思维方式,认为普遍异化和分裂成碎片的资本主义现实终将被克服,和谐的新世界将会被达到。他们重视想象和幻想,使用隐喻的、神话的语言来主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渴慕。可以说,浪漫主义是对于资本主义现实的第一次主观的批判和反抗。

②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不同,现实主义者为自己提出了另一种任务:分析、理解和表现复杂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揭示金钱这个最大的神秘之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活动机制。在他们这里,分析和理解成为首要任务。他们大多接受机械论的整体观,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不同部分的组合,要表现它们,就必须进行准确的观察,并通过叙述方式将各种因素组织在一起。在这里,写实的、客观的、自我隐退的语言取代了浪漫主义的主观的自我的语言。可以说,现实主义是“科学地”分析和理解资本主义现实的初次尝试。

③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者放弃了现实主义者的努力,他们具有这样一种基本信念:世界和生活是破碎的,不可理解的,必须弃绝现实,转向内心,在内心中寻求获救的可能。他们像浪漫主义一样关注自我,但却把浪漫主义的自我扩张变成为现代主义的自我龟缩。他们期待个人的获救,却不像浪漫主义那样充满历史乐观主义精神。个人的痛苦、焦虑和渴望成为他们的主题,表达这种心理经验的语言则极为个人化,令人费解。因为似乎只有这样才可以传达独特的个人体验,使之不致被已遭污染,已遭异化和物化的大众语言所吞没。现代主义可以说是浪漫主义在资本主义较晚近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继续。

2、鲁迅的创作方法体系由哪些因素构成? 鲁迅的创作方法体系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体,融合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因素在内的一个有机整体。现实主义排斥浪漫主义的脱离现实的空想,为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和自我表现提供了写实基础,同时排斥了象征主义的神秘和隐晦;浪漫主义为现实主义提供了强烈的主观感情,使写实的纯客观性受到削弱,大胆的自我表现和严峻的现实描写统一在一起;象征主义使现实主义没有堕入平板与单一的困境,提高了写实的哲理深度与多义性,把一般的写实上升到象征的境界。

3、五四时期,人们对浪漫主义的吸收集中于哪些方面? 五四时代反传统的个性解放和精神解放的普遍要求,使得浪漫主义的反抗和革命精神成为一致的注意焦点:浪漫主义反抗古典主义的压抑,反抗对个性的束缚,追求自由与解放。

4、五四时期,人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是什么?

五四时期,新文学倡导者们在批评了自然主义“尊重客观”,“从事批评而不出主观的见解”的弊病的同时,提出现实主义创作要有“主观的见解”,即作者必须提出自己的明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现实主义及其变种自然主义期待的是一种纯粹的、非价值判断的客观主义,但这显然不合中国新文学作者的口味,因为他们的终极关注是充满了“痛苦”和“问题” 的人生,是“为人生”和“改造人生”。这就决定了五四时代的写实主义必然是一种人道主义色彩很浓的现实主义。文学研究会的“描写社会黑暗” 的倾向和“血和泪的文学” 的提倡,正是这一时代对现实主义的特定理解在思想和创作方面的具体表现。

5、新文学受现代主义影响具有什么特点?

语言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篇4

一、选择题: 1.抽象思维的能力和灵活的发音能力相结合,表现为 [ ] A.聪明的才智 B.潜在的能力 C.人类的语言能力 D.超级智慧 2.语言是一种 [ ] A.自然现象 B.个人现象 C.社会现象 D.正常现象

3.语

法的组

合规

[ ] A.词法和句法 B.构词法和语法范畴 C.句法和形态 D.内部屈折和词序 4.在语言学中,“pidgin

[ ] A.鸽子 B.洋泾浜 C.商业 D.外来语 5.英语的 beer,汉语译为“啤酒”,这种类型的外来词叫做 [ ] A.音译 B.意译 C.音译加意译 D.仿译 6.把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写成“他”、“她”。[ ] A.表示性的范畴 B.表示格的范畴 C.并不是表示性的范畴 D.表示体的范畴 7.汉藏语系诸语言表示语法关系多用(),这是它们在结构类型上的共同特点之一。[ ] A.声调 B.重音 C.词序和虚词 D.词的形态变化 8.现代汉语的“葡”和“玻” [ ] A.两个都是词 B.两个都不是词 C.前一个是词,后一个不是词 D.后一个是词,前一个不是词 9.藏语、维吾尔语、法语三种语言所属的语法结构类型按次序是 [ ] A.粘着语―屈折语―孤立语 B.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 C.孤立语―屈折语―粘着语 D.屈折语―孤立语―粘着语 10.[p‘]、[t‘]、[k‘]football,汉语译为“足球”,这种类型的外来词叫做 语言学和 语言学。5.语言符号具有 和 的特点。6.任何符号,都是由 和 两个方面构成的。7.词的组合有五种基本类型,例如“火速准备”是,“我们努力”是。8.我们可以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成三类,如happinesses中,es 是,ness是,happy是。9.汉语音节可分为、和 三部分,其中 又可以分为韵头、韵腹、韵尾。10.具体语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就是。11.辅音的发音特征是由 和 决定的。12.多义词有多项意义,最初的那项意义叫,离开上下文人们就能知道的意义叫。13.文字的特点要受 特点的制约。14.、和全民性是词义概括性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15.“戏子”现称“演员”,“金陵”现称“南京”,这属于词语的。

三、名词解释: 1.聚合关系[?](2)[A](3)[?](4)[?](5)[x](6)[p‘](7)[m](8)[ts](9)[y](10)[e](11)[b](12)[n](13)[f](14)[k](15)[o](16)[a](17)[l](18)[](19)[](20)[?](21)[](22)[](23)[p](24)[i](25)[](26)[](27)[](28)[](29)[?](30)[] 2.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句子的句法结构层次及关系。昨天小王看了一部有趣的法国电影。3.用变换的方法区分下列句法多义的句子。支持的是党委王书记。4.指出下面的词哪些是借词,哪些是意译词,哪些是仿译词①激光②黑板③芭蕾舞 ④电话⑤克隆①咬死了猎人的狗 ②没有出院的病人 ③读好书 ④我们五个一组

五、简答题: 1.词义演变的结果有哪些?试举例说明。2.人类语言和其他动物的交际方式(如叫喊、舞蹈等)有何本质区别? 3.简要说明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4.谈谈语言和言语的关系。5.划分和归并音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6.谈谈语言和思维的关系。7.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既然语言符号有任意性的特点,为什么对于使用语言的人又具有强制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A 4.B 5.C 6.C 7.C 8.B 9.B 10.C 11.B 12.B 13.C 14.B 15.C 16.C 17.B 18.D 19.A 20.D

二、填空题: 1.中国 印度 希腊-罗马 2.时位 重位 3.词语的替换 词义的演变 4.共时 历时 5.任意性 线条性 6.形式 意义 7.偏正 主谓 8.词尾 词缀

词根

9.声母

韵母

声调

韵母 10.音位 11.发音部位 发音方法 12.本义 中心义 13.语言 14.一般性 模糊性 15.替换

三、名词解释: 1.聚合关系19世纪初期,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那些具有共同历史来源的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及其历史演变的语言学科,它使语言学成为独立的学科。6.克里奥耳语:又叫“混合语”。指在特殊的社会共同体里,经过洋泾浜化后扎下根,后来它成为某一地区人民的主要交际工具,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母语。如海地语、牙买加语。7.孤立语:孤立语最突出的特点是缺少形态变化,主要特点:第一,词序严格。第二,虚词十分重要。第三,复合词多,派生词少。汉语是孤立语的典型代表。8.自由变体即没有环境限制,可以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的音位。就是说在有些语言或方言中,处在同样位置上的几个音可以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例如武汉话的[n]和[l]可以互换,它们是自由变体。9.借词也叫外来词,就是指音、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如“沙发”引自英语的sofa。10.条件变体是有各自出现条件的变体,也就是指一个音位因受语音环境的制约而表现为若干个不同的音素,它们出现的语音环境是互补的。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果它们在语音上又相似,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11.内部屈折是利用词根语素语音的部分变化来造成词形变化的方法。如tooth―teeth。12.复综语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粘着语。其突出特点是词和句子合二为一。一个词往往由好几个词缀粘合而成,这些词缀同时代表了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这种结构类型多见于美洲印地安人的语言。13.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最重要的辅助与扩大有声语言交际作用的工具。文字有形、音、义三个方面,其中“字形”是文字所特有的,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表达“义”。14.隐喻是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例如“碟”原本指“一种盛食物的器皿”,现在我们可以用“碟”指“飞碟”、“光碟”等,这是一种形状上的相似。15.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使意义和构词形式与原词相对应。如汉语词“黑板”源自英语的blackboard。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篇5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C.提供了普遍使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A)。

A.科学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8.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9.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B)。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14.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ABC)。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E.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A.德国古典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E.空想社会主义

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是(BCD)。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E.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E.英国的经验论和欧洲大陆的唯理论 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BC)。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E.托马斯·莫尔 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E.沙尔·傅立叶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E.唯心史观

8.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BCD)。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E.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

9.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 E.哪些是永远正确的绝对真理 10.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E)。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E.科学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4.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它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是(A)。

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6.世界上本没有鬼,可是人们能画出牛头马面人身等各种各样的鬼的图形来,这仍然表明(D)。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 B.意识的内容来自主观能动性 C.意识的内容来自人的思维活动 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 7.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C)。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8.我国的古人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表达了(D)。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9.区别同质事物的依据是(B)。

A.事物的度 B.事物质的规定性 C.事物量的规定性 D.事物的特殊矛盾 10.“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C)。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D.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C)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12、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D)

A、多元论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C)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1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C)

A、存在 B、精神 C、物质 D、原子

15、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客观世界的(D)

A、正确反映 B.歪曲反映 C.虚幻反映 D.主观反映

16、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这是(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二元论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17、我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哲学命题割裂了(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A)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19、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C)

A、量变是渐进的,质变往往是一种突变 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 C、量变是在事物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突破事物度的界限的变化 D、量变是连续性的,质变是非连续性的 20、辨证的否定是(A)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绝对的否定

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 D、对事物主观的任意的否定

21、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于揭示(D)

A、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C、事物发展的状态 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22.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指(C)A.包括一切哲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一切正确反映时代本质要求的哲学 D.不包括旧哲学 2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B)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24.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D)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5.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 D.宗教哲学 2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D)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现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7.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C)

A.唯心主义 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2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经院哲学 C.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D.17、18世纪资产阶级哲学

29.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D)

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及解为对象性活动

30.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D)

A.多元论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31.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B)A.自身存在着的世界 B.“绝对精神”的产物

C.没有规律的客观事物的堆积 D.由精神和物质两个本原构成的统一世界 32.“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B)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旧唯物主义观点

33.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C)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B)A.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学说 B.世界的本质只有一个的哲学学说

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哲学学说 D.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哲学学说

35.实践是(B)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性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36.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是(D)A.自然界的产物 B.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 C.自在之物 D.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37.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D)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的

38、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A)A.合乎逻辑的 B.唯心论 C.形而上学 D.诡辩论

39.“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A)A.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 B.意识是主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C.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40.“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D)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现 B.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现D客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41.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这是(D)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B)A.否认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4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倒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B)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44.“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内”是指(D)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质和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C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 45.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B)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4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C)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

4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B)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48、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是(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的观点

49、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D)

A、是联系的 B、是变化发展的

C、具有整体性 D、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内因 50、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D)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教条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51、黑格尔说的“割下来的手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的观点,这是(D)

A、客观唯心主义 B、绝对主义 C、诡辩论 D、辩证法

52、“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的哲学依据是(B)

A、共性与个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B、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

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5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D)

A、辨证形式 B、趋势和道路 C、不同状态 D、源泉和动力

54、矛盾的斗争性是指(B)

A、对立面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 B、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互相分离的趋势 C、矛盾双方的相互吸引、不可分离的趋势 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趋势。

55、在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C)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矛盾的特殊性

56、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D)

A、不需要任何条件 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 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 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

57、规定事物性质的主要是(D)

A、主要矛盾 B、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事物的内部矛盾

58、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C)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

59、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B)

A、由偶然向必然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简单向复杂转化 D、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60、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A)

A、质和量的统一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 6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话包含的哲学原理是(B)

A、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原理 B、质量互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C、内外因的的辨证关系原理 D、可能与现实的辨证关系原理。6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A)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63、“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C)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64、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B)

A、事物的度决定的 B、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C、事物外部矛盾决定的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决定的 65、事物的质变是指(D)

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D、事物性质的变化 66、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是指(C)

A、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 B、任何量变都会引起质变

C、质变依赖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前提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67、事物的任何一点量变都会引起事物的质变,这是(C)

A、辩证法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绝对化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68、总的量变过程中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是指(B)

A、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B、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 C、事物的非根本属性发生了变化 D、质变过程中的量的增减 69、质和量的关系是(D)

A、内在根据和外部表现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在度的范围内相互规定的关系 70、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C)

A、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 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 C、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变化 D、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 71、辨证的否定是(A)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绝对的否定

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 D、对事物主观的任意的否定 72、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根据在于(D)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矛盾所固有的同一性D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73、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D)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消灭的方面 74“是就是是,否就是否,除此之外全是鬼话”的说法属于(B)

A、相对主义否定观 B、形而上学否定观 C、折衷主义否定观 D、形式主义否定观 7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D)

A、视为精华全部继承 B、视为糟粕全部抛弃 C、应保留一半,抛弃一半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76、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于揭示(D)

A、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C事物发展的状态 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77、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D)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78、下列说法属于可能性的是(A)

A、大海捞针 B、水中捞月 C、石头变小鸡 D、制造永动机 79、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A)

A、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B、事物自身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C、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 D事物内部所包含的肯定方面 80、判断两种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主要依据它们之间是否是(C)

A、同时发生的 B、前后相继的 C、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D、根本和非根本的关系 8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D)A.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B.整个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C.认识的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D.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科学。82、唯物辩证法所解决的问题是(B)

A.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怎么样的问题 c.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83、所谓联系是指(A)

A.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B.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c.对立面双方的相互联结、相互贯通 D.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总和 84、条件是指(D)

A.由一定数量相互联系为各种要素或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B.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c.事物保持自身不变的一种界限、范围

D.同某一事物相联系,对其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85、将普遍联系歪曲成“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B)

A.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唯心主义辩证法 D.庸俗唯物主义 8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寓言故事体现了(A)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D事物都是对立面统—的观点 87.“喜鹊报喜,乌鸦报丧”。这是(C)

A.古代的朴素辩证法 B.符合事物普通联系的原理 c.主观臆造的联系 D.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88.所谓过程是指(B)

A.宇宙中的一切运动和变化 B.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c.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D.事物的波浪式前进 89.唯物辩证法把发展理解为(A)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 c.事物的绝对运动 D、条件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90.所谓新事物是指(D)

A.新出现的事物 B.正在运动变化的事物 c.在矛盾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事物 D.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进步的、有生命力的、不断发展壮大的东西 91.所谓旧事物是指(B)

A.过去了的事办物 B.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c.静止不动的事物 D.正在发生变异的事物 92.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C)

A.出现时间的早晚 B.是否正在发生变化

C.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是否存在矛盾 9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D)

A.联系和发展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 94、“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命(C)题

A 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 c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D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95.任何事物都是(A)

A.质和量的统一 B.主体和客体的统一c.客观与主观的统— D.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96.事物质的规定性是指(D)

A.事物中的基本成分 B.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c.事物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规定性 D.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它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 97.所谓属性就是指(A)

A.一事物和它事物相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B.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c.事物得以保持自身不变的一种界限

D.同某一事物相联系,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98.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C)

A.人们主观确定的 B.可以脱离事物而存在的 C事物本身固有的 D只有在人们认识到时才具有的 99.事物发展的状态是(C)

A.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质和量的统一 100.庸俗进化论在哲学上是(A)

A.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的形而上学观点B.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c.坚持了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观点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01.19世纪生物学上的“激变论”观点在哲学上是(B)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c.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D.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02.世界上事物千差万别,这是事物之间(B)

A.量的差别的表现 B.质的差别的表现c,由量变而引起的表现 D.条件差别的表现 103.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是(B)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04.所谓矛盾是指(A)

A.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的关系

B.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D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0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D)

A.绝对性和相对性 B.普遍性和特殊性c.前进性和曲折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106.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C)

A.相同性 B.对立性 c.相互吸引的性质 D.相互排斥的性质 107.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D)

A.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斗争性可以脱离同一性而存在 C、斗争性是普遍存在的 D.斗争性是无条件的 108、“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了(C)

A.事物是绝对不变的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D.外因对事物的变化不起作用 109.“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体现了(D)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 D.矛盾—方以另一方为存在的前提 11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发展是(B)

A.事物的相互制约 B.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的结果 c.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D.对旧事物的不断否定

111.我党制定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及“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D)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酌辩证关系原理 D.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11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是指(A)

A、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 D.矛盾的同—性是有条件的 113.普遍矛盾是指(A)

A.同类事物所共有的矛盾 B.矛盾是世界的普遍状态 c.处处有矛盾 D.时时有矛盾 114.特殊矛盾是指(C)

A,内部矛盾 B.不规定事物和过程基本性质的矛盾 c,各个具体事物所特有的矛盾 D.外部矛盾

115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C)

A.矛盾的主要方面 B.对抗性矛盾 c.主要矛盾 D.内部矛盾 116.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B)

A.贯穿于事物和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的本质的方面 B.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c.事物的本质方面 D.矛盾双方中的否定方面 11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姓的相互联结表现在(B)

A.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B.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体现着普遍性 c.特殊性是普遍性的部分 D.普遍性决定特殊性 11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B)

A、折衷主义 B.辩证法观点c.矛盾调和论 D.机械唯物论 119.“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这是典型的(C)

A、重点论 B.两点论 c.一点论 D.均衡论 120、“麻雀虽小五脏皆全”、“窥一斑而知全豹”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B.个别中包含着一般

c.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D.坚持两点论,反对均衡论 12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C)

A.源泉和动力 B.基本形式和状态 C.方向和道路 D.不同趋势或趋向 122.把肯定和否定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是(A)

A.形而上学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123.所谓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A)

A.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B.促使事物发展的方面 c.事物中积极的方面 D.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124.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肯定方面是(B)

A、无产阶级 B.资产阶级 c.知识分子 D.封建残余势力 125.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处于(A)

A.量变状态 B.质变状态 c、绝对静止状态 D.非爆发式飞跃状态 126.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要做到“推陈出新”批判地继承。这种观点符合(C)

A.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B.质量互变规律 c.辩证的否定原理 D.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127.把一切运动变化看成是简单的周而复始.否认事物的前进性、上升性趋势的观点是(A)A、循环论 B、直线论 c.教条主义 D.相对主义

128.辩证的否定即扬弃的含义是(C)

A.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B.全盘抛弃

c.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D.旧事物永无止境地被新事物否定 12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B)

A.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B.前进的上升运动 c.向过去的复归 D.量变引起质变

130.在植物界中,“种子—植株—种子”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C)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47.事物的本质是(A)

A,相对稳定的 B、易逝多变的 c.丰富生动的 D.不可捉摸的 148.假象是指(C)

A.同事物的本质相一致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事物的本质相反的现象 D.和本质没有联系的现象 131.现象是事物的(A)

A.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B.外部结构和表现方式 c.内部各要素的总和 D.发展中的不确定趋势 132.原因和结果这对范畴揭示了(C)

A.“在此之后”就是“因此之故” B.事物前后相继的时间顺序性

c.普遍联系的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 D.事物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关系 133、事物发展中具有必然性趋势的原因在于(A)

A.事物的根本矛盾 B.事物的非根本矛盾 c.事物的外部矛盾 D.事物内部的对立和差异 134.现实性这个范畴是指(D)

A.个别事实和个别现象的存在 B.包含在事物之中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综合 D.客观实在的事物及其种种联系的综合

135.太阳东升西落,这是人们常看到的现象,似乎太阳是绕着地球旋转的,而实际上,地球和其他行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这一事例说明(B)

A.现象和本质是没有联系的

B.本质蕴藏于事物的内部,是我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要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C.现象不表现本质 D.现象总是歪曲地、颠倒地表现本质

136.马克思指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句话的意思是(C)

A.事物的表现形式和本质只有对立,没有统一B.现象和本质是完全一致的 c.科学研究的任务是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科学研究总是从现象的反面去看本质

137.恩格斯说:“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这句话的含义是(C)

A.原因和结果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B.在因果联系的一个环节中,原因和结果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既可以前因后果.也可以前果后因

二、多项选择题

1.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AB)A.前者是自觉建立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 B.前者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是零碎的观点 C.前者能指导实践,后者对实践不起作用 D.前者有阶级性,后者无阶级性

E.前者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后者是人生的意义 2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所包括的两个方面

A.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BC)B.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是怎样的问 E.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3.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关系到能否坚持(ABCDE)A.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路线的问题 C.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 D.世界可知性的问题 E.哲学的党性原则问题 4.哲学的民族性是指(ABCD)A.不同民族的哲学有不同的哲学中心 B.不同民族的哲学有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 C.不同民族的哲学有不同的哲学价值目标

D.不同民族的哲学使用的哲学范畴、表述方式不同 E.不同民族的哲学之间没有任何共性 5.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是(CD)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物是感觉的复合 6.在下列合法中,属于唯心主义现.点的有(AB)A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证实 B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认识是以抽象概念、符号、公式等形式反映自然与社会

D.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是实现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必要途径 E.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7.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原因是(ABCE)A.片面地理解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未能科学地说明意识的起源 C.否认了意识能动作用 D.由于唯心主义的狡猾和诡辩 E.不懂得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这是指在内容上它实现了(AD)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C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D唯物辩证的自然现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E.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是因为(BCDE)A.它是“科学之科学” B.它科学地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 C.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D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现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E.它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提供了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普遍方法 10.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能在科学上取得伟大的成就,是由于他们(BCE)A摆脱了哲学的指导 B.在科学实践过程中摆脱了唯心主义 C.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原则

D.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天才 E.承认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11.作为哲学的物质范畴是指(BD)A.可以直接感知的实物 B.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 C.简单的东西或已知的最小的实物粒子

D.对许多不同的、可以感知的事物从其共同属性来把握 E.具体的事物和现象

12.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BDE)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物质的存在方式 C.思维领域以外的一切变化 D.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E.物质的根本属性 1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ABCE)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 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认为物质的一般 C.不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D.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属自发的猜测 E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14.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ACE)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B.阶级斗争形式相联系 C.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 D.地理环境优劣根联系 E.哲学发展水平相联系 15.辩证唯物主义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分歧在于主张(BCD)A.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B.世界是运动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C.意识有能动作用,还是没有能动作用 D.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还是没有客观规律 E.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还是没有同一性

16.“风定花此落,鸟鸣山更幽”,此诗句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BC)A 静中有动 B动中有静 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动就是静,静就是动 E.动不是静,静也不是动

17.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了(AC)A.时间和空间是在头脑之外的客观存在 B.时间和空间是在头脑中存在的观念 C.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E.时间和空间是离开物质而存在的形式 18.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指(ABCDE)A.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 B.实践客体是客观的 C.实践手段、途径是客观的 D.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E.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1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具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它们是指(CD)A.实践具有观念的特性 B.实践具有理论的特性

C.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D.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E.实践是一切生命物质的存在形式 20.人类世界在内容上是指(ABDE)A.人化自然 B.人类社会 C.劳动 D.人的对象世界 E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的统一体 21.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的关系为(ABDE)A.人类世界不能脱离自在世界 B.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世界就是自在世界 D.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统一和分化 E.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性 2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BCDE)A.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C.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D.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E.社会形态的发展自然历史过程

23.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对有人的痕迹。”(CDE)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E.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2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CD)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E.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平同的

2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CD)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E.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平同的

26.下列哪些见解引导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CE)

A.按图索骥 B.人为自然立法 C.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D.意见支配世界 E.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7,下列各项对无限的含义正确理解的是(ABDE)

A. 无限大 B.无限小 C.在有限之外 D.在有限之中 E.对有限的超越 28.下列说法属于规律的是(CD)

A、交通规则 B、政治制度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 E、太阳东升西落。29.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运动的规律是事物的(ABC)

A、本质联系 B、必然联系 C、内在联系 D、一般联系 E、现象与本质的联系。30.只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具备,人们就能够(AE)

A、认识规律 B、改造规律 C、创造规律 D 消灭规律 E、利用规律。31.在联系观点问题上,下列那些说法是正确的(BC)

A、唯心主义者都否认世界的普遍联系 B、唯心主义者都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否认世界的普遍联系 D、只有辨证唯物主义者才有联系的观点 E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否认事物之间具有确定的界限 32.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指联系是(ABCD)

A、事物本身固有的本性 B、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一种必然的联系 D、具有稳定性的联系 E、具有直接性的联系

33、要真正做到用联系的观点观测分析问题,就应该把握(ABCDE)A、联系的普遍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多样性 D、联系的条件性 E、联系的具体性

34、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AE)

A、对立面的统一是暂时的 B、质变中没有同一性 C、矛盾转化过程中没有同一性 D、同一性是游移不定的 E、对立面的同一是有条件的 35.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是(CDE)

A、矛盾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B、每一矛盾都有斗争性和同一性 C、每个不同的事物及其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特殊的矛盾 D、每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包含着特殊的矛盾 E、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36.对抗与矛盾的关系是(BC)

A、等同 B、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 C、矛盾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之分 D、对抗消失矛盾也就消失 E、矛盾消失了对抗依然存在

37.根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在认识和实践中(AE)

A、必须反对均衡论和一点论 C、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B、必须反对割裂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形而上学观

D、只须坚持重点论 E、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38.对立统一规律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系在于(AC)

A、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B、对立统一规律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补充 C、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D、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论的实质和核心 E、对立统一规律包含辩证法其他规律 39.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ABCD)

A、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 B、个性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C、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D、任何共性都是个性的一部分 E、共性与个性没有明显的界限。40.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是(DE)

A、保守与革命的关系 B、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C、落后与先进的关系 D、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E、相互联系的关系。

41.割裂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可能导致(AB)A、一点论 B、均衡论 C、宿命论 D、诡辩论 E、循环论 42.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是(BCE)

A、多数和少数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E、相互联结的关系 43.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可以表现为(BDE)

A、量变不是纯粹的量变,渗透着质变 B、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 C、质变不是纯粹的质变,渗透着量变 D、质变过程中新质因素有量的扩张 E、质变过程中旧质因素有量的消亡 44.事物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AE)

A、多样性的 B、都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 C、固定不变的 D、由人们认识水平的不同造成的 E、客观的 45.质变的基本形式有(CD)

A、阶段性部分质变 B、局部性部分质变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E、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46.下列现象中属于质变的是(CDE)

A、植物茎叶的增长 B、人的体重增加 C、由手工工具生产到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 D、浪子回头 E、果树开花后结果。47.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说明(CDE)

A、量变中包含着质变 B、量变和质变没有区别 C、量变的复杂性 D、部分质变不同于单纯的量变 E、部分质变不同于根本质变

48、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BDE)

A、甲被乙否定,乙被丙否定,丙被丁否定,如此等等的无限运动过程 B、事物经过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实现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C、在原有基础上周而复始、往返循环的运动 D、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E、在新的基础上和更高阶段上的前进运动 49.辨证的否定观认为(AB)

A、在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B、在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C、在肯定中不包含否定 D、在否定中不含肯定 E、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 50.否定之否定规律深刻地揭示了(ABDE)

A、事物的自我发展 B、事物的自我完善 C、事物的自我循环 D、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E、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51.否定之否定规律要求我们(CDE)

A、对旧事物要进行彻底的否定 B、不间断的实行对社会形态的变革 C、反对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和肯定一切的复古主义 D在对待外国的文化既不要排外主义,也不要盲目照搬 E、对待任何事物坚持批判和继承的统一 52.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CE)

A、周期是封闭的 B、周期是开放的 C、周期的终点和始点具有某些共同性 D、周期的终点和始点完全相同 E每一周期的终点,同时也就是下一个周期的始点 53.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在于(ABCD)

A、现象是外露的,本质深藏于事物内部 B、现象易逝多变,本质具有相对稳定性 C、本质比现象深刻,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

D、现象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只能靠人的抽象思维去把握 E、现象是由事物的内部联系引起的,本质是由事物的外部联系引起 54.作为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现象是指(BCD)

A、构成事物的内在要素的总和 B、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C、事物的外在表现 D、包含假象在内的事物的真实联系 E、不包含假象在内的事物的真实联系

55.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BCE)

A、确定发生的趋势 B、并非确定发生趋势 C、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趋势 D、只能出现,或只能不出现的趋势 E、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趋势 56.在工作中对待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上,错误的做法有(ABCDE)

A、把不可能性误认为可能性 B、把可能性当作现实性 C、把抽象可能性当作现实可能性 D、不承认有两种相反的可能性 E、认为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是没有条件的 57.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表现为(ACDE)

A、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 B、同一内容只能有同一种形式 C、离开内容就无法把握形式 D、只有具备充实的内容,才会有完善的形式 E、内容的变化迟早会引起形式的变化

58.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地挥写了。然而他 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脖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BDE)。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5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60.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DE)。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61.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BCD)。

A.物质范畴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 B.物质范畴是带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C.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物质范畴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的总和 E.物质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

三、判断题

1、世界统一于存在。(X)

2、否定之否定会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种特征。(√)

3、存在就是被感知。(X)

4、社会历史离不开人的意识活动,因此,社会规律是随人的意志而变化的。(X)

5、“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6.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的规律性(X)。

8.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哲学是二元论(X)。

9.古人说:“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0、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X)

11、实践的本质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活动(√)

1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社会领域中的阶级斗争(X)

13、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14、假象是指和本质没有联系的现象(X)

15、“扬弃”是指全盘抛弃(X)

16、实现共产主义最高阶段,这是非现实的可能性(√)17.所谓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

18.辩证法的总特征要求人们用具体的历史的观点观察事物(√)。19.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X)。

2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指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X)。

三、简答题

1、哲学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1)一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2)二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这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3)第一方面是主要的,决定第二方面;第二方面反应第一方面.2、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事物的矛盾对立面既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矛盾双方有了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向着自己的对立面发生转化的基本趋势。(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第一、斗争使矛盾双方力量发生变化,推动事物的量变; 第二、斗争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推动事物的质变。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在二者结合中实现的。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答:(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就是说,否定是事物内部包 含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否定实现自我发展的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来实现的。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没有发展。

(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生长起来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东西,保留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对之改造使其成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辩证的否定又体现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4)辩证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是发展中非连续性的体现,保留是发展中连续性的体现。因此,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4、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具备一定条件:

第一,要正确理解意识能动性的性质。意识的能动性是物质决定作用前提下的能动性,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

第二,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破除消极无为的被动心态,发扬积极努力刻苦探索的精神,是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的必要条件。

第三,把个人能动性和群众的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群众掌握科学理论并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社会条件,是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取得成功的基本途径。

5、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

答: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6、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答: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答: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 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

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四、论述题

1.试述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明的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答[答案要点]: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贯穿全部矛盾学说的主线。

(2)矛盾的普遍性揭示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揭示每一事物和过程的特点,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统一,既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辩证法,又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

(4)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深刻体现了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在新的高度上的结合,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对矛盾精髓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前进的指针。

2.试述辩证的否定观;并用以阐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答[答案要点]: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第二,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第三,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第四,否定是“扬弃”,既是对旧事物的克服和批判,又 是对旧事物中合理的、于新事物发展有利因素的肯定、保留和继承。新事物和旧事物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由于矛盾具有客观普遍性,辩证的否定观也具有客观普遍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以辩证的否定观为指导,才能正确地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第一,联系是普遍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借鉴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是必要的。第二,无论是民族传统文化还是外国文化都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即既包含精华,又包含糟粕。

第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努力吸取、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中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第四,同时,又要剔除、批判和克服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中腐朽落后的东西,弃其糟粕。这就是我们要采取的正确方针。第五,在这个问题上,既要反对全盘否定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只讲继承、不讲批判的全盘肯定的方针。

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原理关系,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答:(1)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即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共性即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特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可见,共性和个性的区分是相对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表现在:

第一,社会主义是共性,中国的个性一定要与社会主义共性相联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具有社会主义的共同特点。如坚持发展生产力,所有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分配原则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人民的政权,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

第二,中国特色是个性,社会主义共性在中国只能通过中国特色的个性而存在。我们必须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找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规律。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体制改革,就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上一篇:成年人长高的科学方法有哪些下一篇:孙云老师演讲感恩老师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