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2024-07-12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精选10篇)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篇1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一、选择填空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3.文学文化学又可以说是一种最新的文学理论形态。4.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5.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

6.在魏晋以前,文学的文化含义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7.查理斯·巴托作出一个意义深远的区分: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

8.话语的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9.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

10.文学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11.精神生产的概念最初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12.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13.文学创造的主题是具体的社会人。(马克思)

14.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15.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

16.“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17.高尔基曾不无道理地把文学称之为“人学”。18.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

19.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二.名词解释

1.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2.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3.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4.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

特征:首先,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其次,审美理想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第三,审美理想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三.简答 1.文学活动发生的四种学说:巫术发生说(弗雷泽《金枝》)、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康德)、劳动说。

2.文学活动发展的几种动力:有的人认为文学发展动力是社会风气的变化;有的人认为文学发展与时代变化密切相关;还有的则认为文艺发展动力是某种非人力可以改变的因素;还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的形态变化。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4.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5.灵感:是指形象思维中因偶然机遇的触发而产生的豁然贯通、文思泉涌、创 造力发挥到极致而写作格外得心应手的高效率状态。特征:

1、从灵感产生的情形来看:不期而至;偶然突发

2、从灵感出现后的状态来看:专注敏捷,紧张亢奋

3、从灵感的功能来看:超常独特,富于创造(怎样看待灵感?)四.论述

艺术真实的含义; 五.评析 文学创造

一、物化阶段产生的矛盾

(一)“手”“心”不一: 在具体写作时,作家会出现创造出的意象与构思中的形象不一致,造成心手不一,这就是意图与作品的矛盾。

(二)矛盾产生的原因:

1、主体易变性:情感/情绪/审美价值

2、构思易变性:进行/深化/拓展

3、动机易变性:在创造过程中由于外部刺激造成创作动机的改变

(三)矛盾的表现:

1、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当作家创作的人物形象的性格逐渐成熟后,便形成自己的性格逻辑和成长轨迹,常常违背作家创作的意图按照自身的逻辑发展。

2、作家创作动机中途变换作家在物化的过程中,由于 外在的刺激或从材料中发现了新的寓意,从而突破原有的创作意图而产生新的意图。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1、语词提炼:(1)语词提炼的内涵:是指在物化阶段作家要寻找最准确的文字符号把心中的形象、意念,准确、生动、鲜明地呈现出来。(2)语词提炼的原因:首先,自然界的千变万化: 时间上/空间上;其次,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个人的多样性/事件的无限性/感知的细微性/情感的无穷性。

2、技巧的运用:(1)技巧运用的含义:是指创作主体将构思好的内容和中心意念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段恰当的、充分的、自如的表现出来的方法或能力。(2)技巧运用的原则: ①为物化形象的内在物理服务合理性②为形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 ——合情性:合乎情感发展的逻辑;合乎情节发展的逻辑。

三、即兴与推敲

1、即兴:即兴是在某一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下,作家兴会来临,迅速完成作品的情况。

即兴创作的条件:首先,材料储备/情感积累。其次,环境气氛/心理契机。再次,综合心力/长久酝酿。最后,天赋气质/本领技巧。

2、推敲

推敲是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物化具体化的操作手段。推敲的内容: 语词:精雕细刻细节:提炼加工 人物:安排设置 章节:结构转换 意境:合成营造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篇2

关键词:探究性,成长,虚实,创造

《文学概论》课因为比较抽象难懂, 一向被中文系的学生畏惧。为了走出这种困境, 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我越来越感觉到, 不能从理论讲到理论, 而要将文艺理论和文艺实例紧密联系起来讲授, 让它们相互印证、相互阐发。我的具体做法是, 尽可能将文学理论讲得精炼、简洁, 同时, 尽量将文艺实例举得经典、典型, 试图通过对文艺实例的具体分析和充分讲解, 来进一步加深对文艺理论的理解, 既让抽象的文艺理论能落实到具体的文艺实例中, 又让学生能从个别的文艺实例中理解到普遍的文艺理论, 甚至能从文艺实例中概括、提升出相应的文艺理论。教学过程中, 尽量以具体经典的文艺话题带动学生们的参与性探究性学习, 让他们学会个性化的成长。

一.文学与人生的距离:虚实与入出

文学只是人生的一个方面, 而且是人生的奢侈品, 人生还有其他许多重要的方面, 文学甚至还要以这些方面为前提。“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1)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 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 (2) 可见, 文学这种高雅的审美活动, 要建立在人们解决了衣食住行和温饱等基本生存条件的基础上。

文学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符号世界, 而人生是非常现实的。对文学, 我们既要“入乎其内”, 又要“出乎其外”, 即与文学的世界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不能将它等同于现实生活。因为, 文学与人生之间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关系, 而不是一种对应的现实关系。有人看曹雪芹的《红楼梦》同情黛玉的遭遇忧郁而死, 有人读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而模仿维特自杀, 有人看莎士比亚的《奥赛罗》而怀疑自己的妻子有外遇, 有解放军战士看戏剧《白毛女》要拔枪打死戏中的黄世仁, “一个观剧者看见演曹操的戏, 看到曹操的那副老奸巨滑的样子, 不觉义愤填胸, 提起刀走上台去把那位扮演曹操的角色杀了”。 (3) 以上这些, 都是对文学艺术世界只知“入乎其内”而不知“出乎其外”所带来的恶果。

二.文学与人生的联系:创造的“作品”

文学是与人生联系最密切的艺术, 人生是文学的土壤, 文学是人生的花朵。文学与人生, 都应该是充满情趣和创造的。“严格地说, 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 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 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 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 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 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文学与人生, 都可看成人创造的“作品”。“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优秀的文学作品, 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气的完整的有机生命体。“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 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完美的人生, 也应该是一个环环相扣、不断提升的生机盎然的生命历程。优秀的文学作品, 还应该是作家至性深情的真诚流露。“‘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 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 存于中然后形于外, 不容有丝毫假借。” (4) 比较高的人生境界, 也应该呈现出任情率性、心无挂碍的赤子之态, 洋溢着一片自然本色的天机。

三.人生对文学的影响:坎坷即财富

人生是文学的土壤、基础、源泉, 人生为文学提供了创作素材和灵感, 文学是作家对人生进行审视、感悟和反省的结晶。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助于文学创作, 一般强调作家要有深厚的生活积累, 不仅要“读万卷书”, 还要“行万里路”, 为文学创作准备条件。但是, 也有些生活阅历并不丰富的作家, 可能是因为对有限的生活经验有特别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也可能是因为具备异常敏锐细腻的“童心”, 而写出了传世之作。这就像王国维所说:“客观之诗人, 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 则材料愈丰富, 愈变化, 《水浒》、《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 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 则性情愈真, 李后主是也。” (5)

坎坷的人生经验, 对文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诗经》中说“心之忧矣, 我歌且谣”, “君子作歌, 维以告哀”, 孔子说“诗可以怨”, 屈原在《九歌·惜诵》中说“发愤以抒情”, 以及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 赵翼的“国家不幸诗家幸, 赋到沧桑句便工”说, 刘鹗的哭泣说等。外国的“愤怒出诗人”, “艺术是表现苦难的语言”, 文艺是“人类的苦闷的象征” (6) 等说法, 以及尼采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 都是“痛苦使然” (7) 。这都说明, 对文学创作来说, 坎坷就是财富。

在文学接受中, 读者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文本, 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 对文学世界进行加工、改造、补充和拓展。因此, 读者的人生经验越丰富, 就越能读懂读深读透文学作品, 从而让文学作品产生更广泛更深入的影响。

四.文学对人生的意义:照亮人生

文学可以让我们延展人生、丰富人生、梦想人生, 扩大我们人生的长度和宽度。麦克卢汉认为, 媒介是“人的延伸” (8) 。我们也可以说, 文学是人的延伸, 文学延长了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 让我们突破时空的局限, 和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 从而增长我们的见闻, 拓展我们的视野, 让我们获得一个不同于现实人生的理想性的自由想象空间, 假想性地实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一些愿望和梦想。

文学可以让我们感悟人生、体验人生、反思人生, 拓展我们人生的深度和厚度。艺术通过典型化的方式, 强化、激化、集中、放大、凸显人生的矛盾, “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 (9) , 从而唤起我们对生活的感受, 丰富我们的感觉和体验, 激发我们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深刻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反思人生。“所有的艺术, 本质上都是个人的体验。” (10) “一切的艺术, 只有一个目的, 即都要对生活的艺术做出贡献。”11“凡及格的艺术, 都是为人生的。”12《红楼梦》第20回写史湘云有咬舌的毛病, “爱”、“二”不分, 却使人如闻娇音, 更感湘云的娇媚可爱, 《西游记》第99回写唐僧师徒在取经回来的路上, 经书被水打湿, 放在石头上晾晒, 有几卷经的经尾被石头沾破了, 都隐喻了“叹人生美中不足今方信”。

文学可以让我们滋养人生、美化人生、提升人生, 增加我们人生的高度和亮度, 可以像灯一样照亮我们的人生。文学不仅能滋养心灵, 怡情养性, 让我们的内心更加丰富, 而且能让我们“以发现美的眼光”去欣赏生活, 使我们活得更有品位、情趣和诗意, 还能不断开阔我们的心胸、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学海无涯, 教无止境,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零星感受, 尚在不断尝试和继续探索中, 肯定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敬请同行和同学们指正。

参考文献

①[德]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776页。

②[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第83页。

③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第26页。

④朱光潜:《“慢慢走, 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见《谈美书简二种》,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第174-175页。

⑤王国维:《人间词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第4页。

⑥[日]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 鲁迅译, 见《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第28页。

⑦钱钟书:《诗可以怨》, 见《钱钟书散文》,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第313页。

⑧[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何道宽译, 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第291页。

⑨[俄]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 见《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方珊等译, 三联书店1989年版, 第6页。

《当代台港文学概论》后记 篇3

现在,我已进入人生的秋天,再无当年的豪情恋战,而是安心抓生产。这次抓生产出成果,第一个要感谢的是于晓宁先生。2009年夏天,在松花江畔召开的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5届年会上,小于约我写一本台港文学教程的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原本出过《台港文学导论》,它承载着以文学史证明台港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重任,与祖国统一大业的当代文化教育乃至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所以这部教材很快成为各高等院校的参考书。在其“导”引之下,至今已出版了七八种这样的教材,若是将学科研究对象加以扩大,覆盖台港文学以至海外华文文学的教材数量将近有10部。但毕竟时过境迁,当年的教材有些观点现在读来恍如隔世,况且台港文学20年来又有了重大变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均需要有一本新的同类书取代它。于是,我顾不得“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困境,爽快答应下来。

回顾20多年前的台港文学研究,那是一个时代的显学,在当时思想解放运动和填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空白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现在台港文学研究成果明显“减产”,并走向边缘化。这种边缘化才是学术的常态。这不仅是因为台港文学本身是边缘学科,还因为当时为配合政治,配合“九七”回归而写的论著,不少均有政治大于学术的弊端。现在不热闹了,冷清了,寂寞冷清中才能产生更厚重的著作。以我为例,自己从事这门学科研究时先接受过文本细读即“赏析”的锻炼,然后跳出意识形态的框框从微观研究走向宏观研究,跳出政治的制约从诗歌到小说、散文,再到文学评论进行全方位研究,还跳出台港文学,从事东南亚华文文学乃至北美华文文学的研究。有人认为我的面铺得过宽,但我最钟情的还是台港文学。20年前,海峡那边的浪潮汹涌澎湃过多少回,可从没有一朵浪花打湿过我的衣裳。我是多么想亲眼饱览台湾诗人笔下迷人的美丽岛风光啊。可当时条件不允许,我只得利用在香港岭南大学“客座”的机会,写了一本“砖”著《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回想起来,我为当年的鲁莽而羞愧,同时又为自己的勇气而自豪。现已进入暮年,可每当从阿里山归来,日月潭给我的灵感总是享之不尽,我的学术想象力与创造力还似年轻时那样活跃。在白云黄鹤的地方坐对茫茫海峡,仅今年就接连推出《几度飘零——大陆赴台文人沉浮录》、《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当代台湾文学事典》,还在台北《传记文学》和北京的《新文学史料》多次连载长篇论文。

对于台港文学研究的专注,我从不惧彼岸某些评论家的炮轰,我自信有“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的坚贞。我常对友人说:“一天不作文,一天不看从台港寄来的繁体版书,我心灵就会感到空虚。”某文化名人把我打成“咬余专业户”,其实,写书尤其是写研究台港文学的著作,才是我的专业。这本书写完后,我又得赶紧把只写了一半的《澳门文学编年史(五六十年代)》补上,友人希望我不要再做“拼命三郎”,另一位同行则激励我:“看了你这本书,好像一个到了古稀之年的人,仍可写出这样的好书来。”这自然是溢美之辞,但我对境外文学的关注,还有对史料的辨析,尤其是把台港文学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分两段写,确实有一个长久积累和思考的过程。

对教材的写作,通常要求知识性和稳定性,所讲的都是大家公认的,我编写这本书也力求这样做,但我不满足于这一点。我想,此书既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的水准自然不能是低水平的,而应是“高等”的,故写台湾文学时尽可能有包容性:不能只写“外省作家”而不写本土作家,或只写“统派”而完全忽略“独派”的存在。对“独派”作家的论著和作品,我常常采用一种“误读”策略,即反着读,用意在抗拒“台独”作家对我的一种权力操控。当然,此书还应体现我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和本领域的最新研究现状,如《金庸的武侠世界》这一节,把正在成长中的“金学”研究对象写进去;又比如在总体设计上,以作家作品论为主,辅之以《政治小说和网路文学的兴起》一类的综论,并让余光中一人独占两节,以体现余氏是两岸文学“单打冠军”的拙见。还有对张爱玲《秧歌》的评价和对“伤痕文学”先行者金兆的推介,并把“外省作家”写的三部曲视为“大河小说”,也有自己的洞见。当然,一家之言不一定为所有人认可,但至少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和争鸣。

和中国当代文学教材一样,隔着海峡茫茫烟雾的台港文学及其教材也无法定型;这本书虽在教育部主管的出版社出版,但并无肩负定型任务。写书本需要新的观点、新的体系、新的材料,应该让学生接触一些前卫知识,以启发他们打开思路。人们常常抱怨大学老师上课缺乏激情,讲授的内容不新鲜。为改变这种现状,这本书在《作家身份与台港文学》中引入文化研究的观点和方法,还注意读者反应和市场对文学的制约,如三毛之死的评价和席慕蓉作品流行原因的探讨;并在宏大叙事之余辅之于细节,让此书成为有可读性的教材,如写梁实秋去台后散文成就为什么会倒退的原因就有“故事”。此外,在《朱氏“小说工厂”》等章节中从标题设计到文字,均力求鲜活灵动,甚至还带一点个性。这就是私家治史的好处,不似多人组成的编写组将学术个性消解掉,另一方面,这些努力也是为了让用此书做教材的老师不至于蜕变为催眠师。

末了,应该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能够在以“高等”命名的出版社出书,是我年近古稀碰到的快乐事,也是我在海内外出过20多本书从未有过的新鲜事,为此还要感谢审阅此书的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王庆生教授。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的考点讲解 篇4

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5.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文学的文化意义不但表现在对人的生存状况、生命意义等人文关怀上,而且表现在对文学自身的理解上面。不应把文学理解为与社会文化无关的独立封闭的存在。

考点: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

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们把文学―文化阅读分为“品质阅读”和“价值阅读”。

(一)“品质阅读”

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二)“价值阅读”

就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如思妇诗、怨妇诗就有着双层的文化意义(男尊女卑、怀才不遇)。再如悼亡诗。

“价值阅读”只是发现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不是价值评判。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文学概论 篇5

2.文学的审美性:指的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观照和反映客观生活,所创造的适应人的审美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本质属性。

3、题材:广义的题材是指可以作为创造材料的社会生活现象的某些方面,如通常所说的工业题材、农业题材等。狭义的题材是指经过作家选择、集中、提炼和虚构而进入文学作品中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

4、结构:组织安排作品的各种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叫结构。结构包括各种人物相互关系的处理方式、情节线索的安排方式以及场面的调度、细节的刻画等方式,其基本任务是使艺术形象彼此协调、匀称和完美,以便构成一幅主题突出、形象鲜明、意境隽永的美的画面。

5、文学体裁的“三分法”:“根据文学作品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而把文学作品分为抒情、叙事和戏剧文学三大类。这样有利于人们理解不同种类文学体裁的内在特点。

6、四分法:综合文学作品在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结构体裁和表现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点,而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大类别的分类方法。这种方法是我国“五四”以来传统的文学作品的体裁分类方法。

7、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经过作家提炼、概括、想象、虚构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真实。它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体现着作家审美评价的倾向性,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晶。艺术真实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基本属性。

8、文学典型:即文学作品塑造的典型形象。是指具有鲜明而丰富的个性特征,又能高度概括社会本质规律某些方面的,独特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强烈社会效果的艺术形象。

9、典型化:就是将生活素材经过艺术提炼创造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以及至典型形象的过程。典型化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典型化的方法三种

10、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把感觉、知觉和表象加工改造成为形象的一种艺术思维方式。作家的形象思维就是运用富有感情特色的文学语言,把感性形象改造制作成为艺术形象。

11、创作方法:创作方法是作家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艺术地认识生活、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形象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创作方法不等于艺术方法。

12、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文学风格的形成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和创作实践等三个方面的原因。文学风格有时代、民族、社会、文体、个人和审美等特征。

13、文学流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某些政治倾向、一书观点和创作风格相近的作家,常常自觉货不自觉地结合起来,以其理论或作品对社会发生相当的影响。这种由风格相近的作家所形成文学派别,就是文学流派。

1、从哪些方面把握文学形象的特征?p9 1.具体与概括的统一 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通过夸张,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写得具体生动可感,而又概括了封建社会有抱负的人不得志的苦闷;

2.描写与造型的统一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太阳靠着山的那边慢慢落下去,奔腾的黄河汇入大海,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还要再上一层楼。在诗中,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露了诗人的宽广胸怀,体现了人们奋发向上的人生哲理

3.认识与情感的统一 鲁迅在《阿q正传》和《故乡》中,都以“哀悲所以悲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的感情态度对待阿q和闰土这些被封建势力压迫和损害的人物,既同情他们的苦难,又批判他们的麻木,表现了他希望有一种新生活的审美理想。

2、文学语言锤炼的原则是什么? ① 文学语言里更深层的东西是思维方式、思维模式、而在思维模式的深层,是文学观念 ② 文学语言要开放。要努力吸收外国语中词汇、语法,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民族化,群众化。③ 文学语言贵在独创,允许打破语言常规,允许变体交叉,但要注意语言相对的规范和相对的稳定。

3、什么是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P87 文学作品内容是:作家所加工和评价过的社会生活;文学作品内容是主客观的有机结合,由题材、主题、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组成。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指文学作品内容的内部组织和外在形态,是为表现文学作品内容服务的结构、语言、体裁的结合体。两者的关系怎样? P87 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

(一)文学作品的内容对形式的主导作用

在真正的文学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统一在形象之中,内容始终起主导作用。

就创作来看,作家是先有了感受,先有了内容后,然后才用相应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

(二)文学作品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作用

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发展速度并不是同步进行的。旧形式并不随同旧内容的消失而消失。文学的新内容出现以后,或则利用旧形式,或则产生新形式。

(三)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审美意义

不同文学体裁和语言色彩,影响、制约着题材的选择和形象的塑造。

4、题材和素材的区别?P89 素材是未经作家加工的生活材料,题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题材是指可以作为创作材料的社会生活现象的某些方面,如工业题材、农业题材等。狭义的题材是指经过作家选择、集中、提炼和虚构而进入文学作品中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我们所讲的文学作品的题材,是指后者。

素材来于社会生活,是作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题材的形成与作家的思想、道德和审美密切相关。题材的形成是作家对素材进行加工改造的产物。

5、什么是结构? 组织安排作品的各种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叫结构。结构包括各种人物相互关系的处理方式、情节线索的安排方式以及场面的调度、细节的刻划等方式,其基本任务是使艺术形象彼此协调、匀称和完美,以构成一幅主题突出、形象鲜明的画图。联系具体作品说明结构的原则?

①要使结构的总体安排符合客观生活和主观感情。曹雪芹在结构《红楼梦》时,“只取其事体情理”而“不敢稍加穿凿”

②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复活》的主题,原来是情场忏悔,去顺序方式进行结构,后来改为揭露专制制度的可怕的社会法律主题,结构就顺序变为中间突破。③要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

④要符合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和曲折性 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愁。⑤结构的原则也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结构也应有所改变。《海燕》以海燕的呼唤暴风雨为焦点进行结构。

6、试以郑板桥<<题画竹>>所云“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来阐述文艺家的创作过程。

这里说的“眼中之竹”,是创作主体观察到的自然形态的描写对象,是对象在创作者感官中留下的“表象”;“胸中之竹”,是创作主体构思中呈现的对象与创作者审美感情融合而成的“意象”;“手中之竹”是创作者笔下最后完成的“艺术形象”。郑板桥的这段话形象地道出了创作三阶段,以及在这几个阶段“表象”——“意象——“艺术形象”的大致演变过程。

7、文学的真实性和文学的倾向性两者的关系如何? 文学的真实性是指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文学的倾向性是指作家对生活的态度。真实性是倾向性的基础,是文学具有综合审美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倾向性又是真实性的主导,作家的进步倾向性有助于他去准确地把握现实,创作出具有高度真实性的作品。

如果说文学存在真实性原则,那么,文学的倾向性必然蕴含其间,是文学真实性原则的应有之义。应当把真实性与倾向性两者统一起来。

8什么是典型化,举例说明叙事文学塑造典型的方法有哪些?

典型化,就是将生活素材经过艺术提炼创造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以及至典型形象的过程。典型化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

典型化的方法

一是,在概括大量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塑造成典型。如作家杨沫在《谈谈青春之歌里人物和创作过程》中写道:卢嘉川这个人物,我想象的成分更大一些,我把我一些年对共产党员的观察、体会,对他们的爱和敬意集中在他的身上表现出来。

二是,以生活中某一个人物原型为基础,汲取其他素材而塑造成典型。如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侦查排长杨子荣,是以作者同名战友的原型为依据。

三是,某些特殊文学题材的创作,如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历史剧等,以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具有典型意义、审美价值的人物个性和事迹为基础,经过提炼、加工,创造形象。如《甘地自传》以甘地的事迹为基础,塑造了一个精神、理智、心灵上的王者。

论述

1、为什么说文学情感是创作的动力?P25

(一)文学情感的功能 文学创作需要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文学的生命力。在西方,巴尔扎克说他创作《人间喜剧》都是“以热情为元素”;在中国,刘勰的《文心雕龙》倡导“为情而造文”

(二)文学情感的实践性

① 情感与对象融为一体 如福楼拜创作《包法利夫人》,当按照情节的发展需要,写到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他自己一嘴砒霜味,像中了毒一样,把晚饭全吐出来了。② 情感移入对象 高尔基写《海燕》就是将情感移给海燕,表现革命者的勇敢战斗。③ 情感火山爆发 屈原以“离骚”为情感爆发的火山口,让忧患意识,爱国思想喷涌而出。④ 情感多重显现 海明威提出冰山理论,爆发是情感的强烈,冷静是情感的深沉。

2、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与其他艺术相比有何异同?(重点,论述)P50 同:文学具有一切艺术共同的特征。异:

(一)形象的意象性

A意象性的局限

1.意象性的文学形象不如其他艺术的形象具有感染力量的直接性、强烈性。如音乐可听,舞蹈视听兼备等,而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字水平和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的阅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才能在想象中构建起作家提供的文学形象;

2.意象性的文学形象一般不如绘画、戏剧、影视等其他艺术的形象那样具有感性力量的鲜明性、确定性,不同的读者感受到的文学形象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甚或引起歧义。

B意象性的长处:便于从更多侧面提供形象的丰富的审美意蕴,给读者留有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如:我国汉乐府诗:《陌上桑》写罗敷的美,写罗敷之美本须写容貌,但诗人没有一句话写他的容貌,专写看罗敷者的心理活动,来突出罗敷的美。

(二)形象的丰富性

①勾勒广阔多变的社会生活;如《西游记》展现了一个神话世界,人,神,妖,天堂,龙宫、地府,变幻莫测。

②多侧面多层次地刻画各种人物的个性;如《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葬花从语言、环境、动作等多方面描写。

③深入到人的复杂微妙的精神领域;如张九龄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表达异地相思之情,柳永用“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表现“离别之痛”。

(三)形象的深刻性 :文学使用语言文字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它的语言手段比其他艺术更能准确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实质,所唤起的情感掺和着更多理智因素。作家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因素隐蔽地渗透于形象塑造之中,通过叙述人的身份从旁议论、评价。比如说篇幅较长的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多,性格更复杂,主题更多义,因此揭示社会生活本质规律更加多侧面、多层次,更有典型意义。比其他艺术更能表达出历史的哲学的力度和深度。

3、典型人物的特征,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P155-156 典型人物的特征

(一)要有鲜明而丰富的个性

典型形象强调个性,指某个人特有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行为方式,比一般的个性更具独一无二的色彩;

典型个性的丰富,一方面是人的色调是多侧面、多色调的,另一方面,指这丰富复是由占主导地位的个性因素制约着其他因素,要求人物对各种矛盾冲突作出多色彩而符合其个性逻辑的反映;如阿Q出场,其举手投足,音容笑貌,均不会混同于其它典型形象。

(二)要通过个性深刻揭示社会本质规律的某些方面

人物的典型性很大程度决定于对形成人物个性的社会原因的开掘深浅。

A.、典型性不等于阶级性。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和薛宝叉,归属于同一个阶级,但那时两个不容混淆的各具社会历史内涵的典型。

B、典型性不等于类型性,塑造典型要以个别概括一般,以个性体现共性,强调典型要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一)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活动

1、典型环境,是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生活、行动于其中的,形成其个性的具体、独特的环境和一定的时代社会历史背景的有机统一体。

2、典型环境不能只注意大环境,否则环境的描写就会趋于一般化,甚至导致“一个时代只能有一种典型”的错误结论;也不能只注意小环境,否则环境描写就游离了特定的时代发展和气氛,是片面的,不够典型;它必须是时代的历史的大环境和具体的独特的小环境的结合。如孔乙己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大环境中,主要活动是在鲁镇和镇上的小酒店这两个小环境中。

3、再现典型环境,最重要的是要描绘出作品中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4、总而言之,典型环境影响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是环绕着作品中的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相互作用

①典型环境环绕着典型人物,促使他们行动,对典型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制约和促进作用。如《水浒传》中的林冲,一方面,他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有比较优裕的物质待遇,这种环境因素形成了他性格中安分守己的一面,对统治阶级的迫害一再忍让。另一方面,他喜欢结交四方好友,这种环境因素形成了他性格中耿直,豪侠的一面,对现实不满,内心勇于反抗。

文学概论书目 篇6

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尼采《悲剧的诞生》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

弗洛姆《文明及其缺憾》爱克曼《歌德谈话录》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李泽厚《美的历程》

宗白华《美学散步》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冯友兰或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可任选)钱钟书《谈艺录》

梯利或罗素《西方哲学史》(可任选)海德格尔《 诗·语言·思》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波兹曼《娱乐至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 潘知常《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潘知常《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关于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7

每一位文学概论教材的编写者或者是每一位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师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学理念, 而教师的文学理念是在大量阅读文学著作的同时, 自觉运用文学概论中的基本原理形成的。这种文学观念既有感性的成分又有理性的成分。所以在文学概论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自己的感性文学认识中抽象出理性的观点看法, 提炼出最为稳定的知识结构, 帮助同学搭建文学体系的理论框架。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既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事实同时又要求教师进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文学概论, 那么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都离不开对这一门课程最基本概念的阐释即什么是文学, 文学的本质又是什么?上千年来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给出了千差万别的答案。《说文解字》中说“文错画也, 象交也。”《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而后君子。”在中国古代, “这个文字包含了若干的含义既有语言文字的象征符号, 又包括具体的文物典籍, 礼乐制度。”先秦时期文的含义比较宽泛, 到了战国中期以后, 文就偏重于指文章、文辞。但是不管是语言文字礼乐制度还是文章文辞。唯一例外都是人的感性活动。童庆炳认为“文学作品是人写的, 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 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文学的创作者对于生活的切身感受有了表达、宣泄的需要, 就产生了文学创作。在教学过程中, 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本能感受, 才能帮助他们搭建稳定的文学框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每一位文学概论的教师不仅是权威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帮助学生进行概念学习的引导者,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作用。

首先, 应该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文学的内部学习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文学的外部学习。美国学者韦勒克在其著作《文学理论》中首先区分了文学的外部研究与文学的内部研究。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十分重要。文学的内部研究, 不言而喻, 主要研究的是文学文本本身的存在。它的范围及其广泛, 既包括文学的文体分类。同时又包括对文学创作过程、文学阅读消费过程等。这其间包含了许多概念。这些内容一般是文学概论大纲中所包含的内容。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各版本的教材, 争议不大, 教师需要在明确基本定义的基础上, 通过一些文学作品实例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些繁复的概念, 使他们具有基本的文学素养。但笔者认为文学的外部研究更能够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打开思维并且学会如何进行思考。这部分的内容同时关系到学生的道德情感评价、关系到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形成, 甚至能够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而这些内容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但是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具有难度, 第一, 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够明显。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不容易把握这个度, 容易造成边缘内容在课堂的教学中喧宾夺主的情况。第二, 各版本的课本对这一部分的内容争议比较大, 而且内容分布不均匀, 涵盖面不够广泛, 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创造能力, 在庞杂的内容中, 选其精华, 去其糟粕。简单精要的讲解, 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又要启发同学们在课下进行思考。

其次,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相近概念进行区分, 帮助学生厘清文学理论概念外延和内涵, 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理论体系是由一个个概念构成的,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用一个比喻, 概念就像是结构中的点, 而概念之间的联系就相当于两点中的线, 只有点和线的稳固结合, 才能形成稳定的知识构架。知识构架之间的稳定联系才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框架以及知识体系的建立正是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所提倡的精髓所在。但是这些层面并不是孤立的, 每一层次之间都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各个层次的构成也是由诸多要素。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每一层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同学们在概念之间建立联系是十分必要与关键的。

综上所述, 在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 帮助同学们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学观念,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对教材的批判性传授至关重要, 它不仅关系到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 更关系到学生理性批判思维的建立, 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

摘要:文学概论课程的学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课程, 教师如何更好的进行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笔者认为在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既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者。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第一要重视文学外部研究的教学;第二要要教学过程中对课本进行批判的教学;第三要注意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文学概论,批判精神,知识构架

参考文献

[1]杨明琪杨乐, 文学概论[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张少康,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篇8

一、调查目的

文学理论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的文学理论教学水平,提高文科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及时了解学生对涉及文学理论教学工作的教学年级安排、教材体系、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作业情况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我们特地开展了这次调查,以期更好地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调查时间

2013年4月2日——2013年4月30日

三、调查方式

网上问卷调查

四、调查范围与对象

淮阴师范学院2013级与2012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五、调查问题

你对文学理论课的印象?文学理论课对你学习其它文学课程有帮助吗?文学理论课之外你有阅读其它理论著作的习惯吗?你希望老师推荐相关的文学理论书目吗?老师给你推荐过相关的阅读篇目吗?你的文学理论课教师经常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你认为你所使用的《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怎么样?教材整体编排体例如何?教材理论的系统性如何?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你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对你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吗?你喜欢什么形式的作业?教材理论的创新性怎么样?教材概念的严密性如何?教材思路的明晰性如何?你觉得教材适用性如何?文学理论课对你现在学习的影响?文学理论课对你现在学习其它文学课程有帮助吗?其它文学类课程教学与文学理论有联系吗?其它文学类课程教师会使用相关理论分析文学文本吗?你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赏析和评论文学作品吗?你有阅读其它文学理论著作的习惯吗?你对中西方的一些重要理论流派有初步的认识吗?选出你比较熟悉的理论著作或作品(可多选)。选择你比较熟悉的文学理论流派与观点(可多选)。你现在还接触文学理论教材和著作的原因是什么?文学文本解读课程、文学批评课程与文学概论课有关联吗?文学文本解读课程、文学批评课程能拓展你的文学理论知识吗?你希望文学概论、文学文本解读、文学批评三门课程的开设顺序?你认为文学文本解读课程和文学批评课程应以何形式开设?你认为文学概论应在几年级开设?你认为文学理论系列课程对你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帮助吗?你认为文学理论课程应注重哪几个方面?你认为学习文学理论课程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六、调查数据分析

(一)本门课程开设总体是合适的,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理论素养的提升都很有帮助

本门课程在教学的年级、教学的内容以及教材的体例编排上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同。虽然本门课程对大一学生来说稍有难度,有占42.1%的同学认为比较抽象难懂,但经过老师的系统讲解与一年的学习后,能有所体悟。尽管大二的学生也认为文学理论学习最大的困难在于涉及理论流派多,知识庞杂(76.8%),并且太抽象(66.1%),但还是认可了目前的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文学概论——文学文本解读——文学批评(117人,占69.6%)。大二的学生认为上文学理论课对二年级的学习产生了必要影响的比例达到了93%,而且对于指导大二学生学习其它汉语言文学课程认为有帮助的为91.2%(其中认为很有帮助的达到了24.6%),认为文学理论系列课程对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帮助的达到了90.9%,而且100%的同学认为文学理论课程与其它文学类课程教学有联系,有利于促进他们加深对其他课程的学习理解。学习本课程以后,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赏析和评论文学作品的比例达到了86%;也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其他文学理论著作(73.2%);形成对中西方的一些重要理论流派的初步认识(89.3%)。

(二)教材的选择与安排很合理,认可度很高

对大一学生而言,要想准确表达出对文学理论课程的感受可能稍显困难,毕竟文学理论属于较为枯燥艰深的课程。所以对教材的评价方面,接近50%的同学表示不好评价;但对于教材的体例安排认为还是合理的总计达到76.9%;认为教材的系统性也比较合理的占到了90%;相对而言,在教材的创新性方面,学生认可度也较高,达到了69.2%,不过认为教材没有创新性的比例也达到了30.8%。100%的学生对教材的严密性是认可的,90%的学生认为教材的思路也较为清晰,在教材的实用性这方面认可度也达到了90%。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与西方的权威理论保持协调,又要结合本民族的具体情况对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进行适当的修正,构建中国特色的易于为学生接受的文学理论。

(三)在教学方法上还可以做一些改进和调整

学生比较喜欢教师就某一文学理论问题展开讨论(87.5%),不太喜欢灌输式地讲授(12.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纯理论的传授,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将理论进行系统化梳理,在丰厚学生理论素养的同时,应当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一定要加强师生互动,对文学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其专业术语,如文学四要素、陌生化、现代主义、文学创造的主客体、灵感、意象、意境等可以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师在系统传授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避免艰涩难懂的为理论说理论,没有任何文本分析说明,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1.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新生中有87.5%的同学希望老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师结合多媒体如U盘、音带,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进行教学,既方便了学生记课堂笔记,也有助于实现文学理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避免了枯燥感。当然,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外在的视角效果应该与教师的分析论证相结合。

2.师生互动与问题探讨。教师可以事先布置问题,请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尝试讲解,教师适当辅导,两者总体比例达到76.9%。这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结合阅读过的文本分析话语蕴藉;可以结合名家名篇分析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及其现代主义等文学流派;或结合地域特征分析文学风格的民族化与南北不同。教师作总结时,适宜对学生的观点多加鼓励,同时能够将相关的文学与史学知识介绍给学生。另外,可以开辟网上交流平台,给学生提供学后服务,方便师生交流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效果。

3.作业布置。有两项比例较高,最高的依然是问题讨论,占42.5%;而传统的围绕课后习题来做作业排在第二位,也占到了22.5%。结合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应注重的主要方面,教师布置作业,要注意与知识的实际运用相结合(150人,占87.7%),或者能够拓展他们的理论思辨能力(120人,占70.2%)。

4.理论分析应该分门别类的进行详略处理。对学生比较熟悉、兴趣相对较浓的文论著作、文论观点与文学流派,教师适宜多花些课时讲解,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85.7%)、刘勰的《文心雕龙》(78.6%)、诗言志(51.8%)、英美新批评(50.0%)等;而对学生相对不太了解的西方相关文论著作则主要做好讲解普及工作,如维柯的《新科学》(0.0%)、汉斯·罗伯特·姚斯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0.0%)、康德《判断力批判》(5.4%)和弗洛伊德的《创作家与白日梦》(8.9%)。

5.将教师重点推荐阅读书目与学生的个人兴趣相结合。有97.5%的同学希望老师能够推荐相关的文学理论书目,而老师也明确推荐过相关的阅读材料的也达到了97.5%。按照人类思维的接受方式,建议由浅入深、有具体到抽象来推荐阅读书目,结合文学院的“百篇经典阅读”,诗歌方面推荐以传统的唐诗宋词为主,辅助推荐唐圭璋与钱钟书的研究文本;散文方面可以突出以乡土情结为主的文本(如韩少功的《山南水北》),辅助推荐陈剑晖的理论著作《中国现代散文的诗学建构》……

(本文为2013年淮阴师范学院第五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文学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2013年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文学理论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学概论读书笔记4 篇9

赵毅衡《文学符号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1990·9在这一章节中主要是对诗歌语言的符号学研究。这里它说到了“比喻”,这是用一具体的语象能指(喻体)来明地或暗地代替另一所指。比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用比喻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也可以增强感染力,让人更能懂得。比喻它包括了明喻、暗喻和借喻。除了上述外还有潜喻、借喻和曲喻。潜喻是指的某种特征行为顶替喻体与喻指,而暗示能指的一种常见的比喻。借喻,即是把譬喻来作正文的代表。曲喻,可以从任何形式的比喻作起点发展出来的。首先说一下比喻的作用:第一个,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第二个,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第三个,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第四个,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比如关于谎言的比喻: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用蛀虫、泥潭和黑洞来比喻谎言,能够更加地突出谎言的可怕性,比单单谎言两

个字来的震慑人心。再比如我们的日常用语:“眼中钉” ——比喻最可恨、最讨厌的人或物。这是一个暗喻了,用眼中的钉子来比喻自己讨厌的人非常恰当。

再来看一下象征,比喻和象征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弄

清楚了

象征的概念后,我们来看看象征和比喻的区别我们将从七个方面

天文学新概论感想 篇10

智能科学与技术

李继坤

1210663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选修《天文学新概论》的初衷就是温总理的这首《仰望星空》。仰望星空,那里写满了宇宙的奥秘;仰望星空,心灵畅游于无垠的时空。仰望星空时,一个人的心胸才会如那星空般空阔辽远;仰望星空时,一个人的思想才会如那群星般自由璀璨。正是因为对星空的渴望,对宇宙的向往,所以我才选修了这门课。

之前就已经听选过此课的同学说,这课不错,老师不仅不点名,而且平时也不留作业。选了课才知道这门课真选对了!不是因为不点名、没作业,而是因为有幸遇到了这位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并在北京天文台多年从事天文研究的教授——苏宜先生。

苏教授虽已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岁,但仍精神矍铄,对天文学充满了热情。听他的课,不需要课本,不需要笔记,要的只是一颗自由的心,随他一起遨游太空,遍历宇宙。陈寅恪曾说: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而学习天文、研究天文非思想自由之人不能为也。跟着苏老师一起,我们从地球的一草一叶出发,聆听地球与月球的窃窃私语,体会太阳与行星们的缠绵悱恻,欣赏银河系的美丽壮观,惊叹茫茫宇宙的浩瀚无垠。一路走来,我们仿佛乘坐着宇宙飞船,船长就是苏老师。我们边走边看,边看边听苏老师讲解。流星,彗星,行星,恒星,白矮星,中子星,主序星,食双星„„一路的风景让我们应接不暇。苏老师的讲解形象生动,中间还时不时地穿插一些他的有趣经历,让我们这些门外汉大开眼界。我们在时空中穿梭,追寻着宇宙的奥秘。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次在新开湖边看星星了。虽然那天晚上天气很冷,可是去的同学还是不少。苏老师拿着激光笔指着天上的星星给我们讲解这颗是什么星,那个是什么星座,怎样找北极星,如何根据星星来推算经纬度„„后来我们还用天文协会的望远镜看了星团,大家都兴奋不已。

康德说他一生只对两件事感兴趣: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大地。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可见,天文,自古就为人们所重视,而天文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也是不言自明的。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天文学有了一个大致的理解,对天文兴趣的也日渐浓厚。在我看来,我南开不应仅仅开设天文学选修课,而应该设立天文系,给那些热爱天文的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培育人才。真心盼望南开的天文系能早日建成。

上一篇:调查报告小学作文下一篇:琐忆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