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概论》教学大纲

2024-07-14

《经济法概论》教学大纲(共8篇)

《经济法概论》教学大纲 篇1

《经济法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经济法概论》是中央电大经济学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掌握一些经济法的基础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经济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增强法制观念并初步具有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观察,分析,处理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课程,学时72,4学分。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础知识;掌握法人制度、代理、时效、财产所有权、债权等相关的法律知识;掌握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特征和基本原则以及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构成要素和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了解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方法。

2、使学生掌握经济组织法、经济行为法、经济保护法、宏观调控法和涉外经济法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常用的重要的经济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3、使学生掌握经济仲裁与经济司法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建议

1、讲授法律的基础知识时,可着重阐述法的概念和本质、民法中的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代理与时效、财产所有权等重要概念。

2、讲授经济法的基础知识时,可着重阐述经济法的对象、特征、原则和作用;讲授经济法律关系时,可以联系已经学习过的民事法律关系进行阐述。

3、讲授经济组织法、经济行为法、经济保护法、宏观调控法和涉外经济法时,可以结合本专业、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介绍和阐述。对一些常用的、重要的经济法律、法规,宜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解释和说明。

4.讲授经济仲裁和经济司法时,可着重阐述经济仲裁和经济诉讼的基本知识。

四、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内容要求分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面。

第二部分 教学方案

一、教材

1、文字教材:《经济法概论》(刘文华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网上教学:电大网上课堂提供课程教学辅导、BBS讨论、作业下载及指导。

3、视频课件:

二、教学及实践环节

1.自学。即学生通过自学文字教材来理解和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强调自学是开放教育的基本特点。

2.组织学习小组并经常进行学习讨论。在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激发学生在一起学习时相互鼓励、互相启发的作用。应组建大小不等的学习小组,结合经济法在我国应用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

3.辅导。即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由教师进行适当的面授辅导。辅导课一般以计划总学时数的1/4为宜。其他辅导形式如网上课堂、网上讨论、电话答疑、电子邮件偏重于对学生学习方法、把握学习重点及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等进行辅导。

4.作业。本课程安排4次平时作业,学生必须认真独立地完成,辅导教师要认真批改并据以评定平时成绩。

三、考核。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前者主要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由市校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分标准。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80%。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编

法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 基础知识概述

教学内容:

一、法的产生和发展

二、法的本质和特征

三、法的形式和分类

四、经济法概述

1、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2、经济法的概念及其调整对象

3、经济法的原则

4、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法的概念和本质,形式和分类

二、掌握经济法的概念及其调整对象

三、掌握经济法的原则

四、了解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 教学内容:

一、民法概述

二、民事法律关系

1.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2.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主体(自然人、法人)

民法基础知识(2)内容

(3)客体

三、民事法律行为

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2、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3、民享法律行为的形式

4、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5、民事行为的变更或撤消

6、无效或撤消的民事行为的财产后果

四、代理

1.代理的概念

2.代理权的产生和终止

3.代理权的滥用、无权代理

4、表见代理

五、时效

1.时效的概念

2.诉讼时效

(1)诉讼时效的概念

(2)诉讼时效的中止与中断

3.占有时效

六、财产所有权

1.财产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

2.财产所有权的法律关系

(1)主体

(2)内容

(3)客体

3.保护财产所有权的方法

七、债权

1.债权的概念与特征

2.债权的发生、履行、变更与终止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民法的概念

二、掌握民法中的一些的重要概念诸如公民,法人,代理,时效,所有权,债权

第三章

经济法律关系

教学内容: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的概念与特征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的构成要素

1.主体

2.内容

3.客体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的产生、变更与终止

四、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二、掌握经济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涵义与内容

三、掌握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终止的概念以及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终止的情况

四、了解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方法

第二编

经济组织法

第四章

企业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

一、企业法律制度概述

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律制度

1、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概念、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

2、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性质及其设立、变更和终止

3、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权利与义务

4、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管理体制

5、稽察特派员制度

三、集体所有制企业法律制度

1、集体企业法概述与集体企业的类型

2、集体企业的权利与义务、集体企业的管理

3、乡镇集体企业的法律规定

四、私营企业法律制度

1、私营企业的概念、种类与法律特征

2、私营企业的开办与关闭

3、私营企业的权利与义务

4、私营企业的监督管理

五、企业破产法

1.企业破产法的概念

2.企业破产的条件

3.企业破产的程序

4、企业破产的法律责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企业法的概念

二、掌握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律制度中关于企业的性质、权利与义务和企业管理的规定,稽察特派员制度。

三、了解集体所有制企业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四、了解私营企业法的主要内容

五、了解企业破产法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

一、外商投资企业法概述

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概念

2.中外合资企业的设立、组织形式与注册资本、出资方式与出资期限

3.中外合资企业的经营管理

4.中外合资企业的合营期限、解散与清算

三、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简介

四、外资企业法

1.外资企业法的概念

2.外资企业的设立、组织形式与注册资本、外国投资者的出资方式与出资期限、3.外资企业的用地及其它费用

4.外资企业的经营管理

5.外资企业的经营期限、终止与清算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主要内容

二、了解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主要内容

三、了解外资企业法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

教学内容

一、公司法概述

二、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规定

1.有限责任公司的概念与特征

2.有限责任公司的建立

3.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组织机构

三、关于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规定

1.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与特征

2.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3.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与股份

4.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发行与转让

5.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

四、公司债券

五、公司的财务、会计

六、公司的破产、解散与清算

七、违反公司法的法律责任

教学目的与要求

公司法律制度

一、了解公司、公司法的概念

二、掌握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规定

三、掌握关于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规定

四、了解关于公司债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和公司的破产、解散与清算的法律规定

五、了解违反公司法的法律责任

第三编 市场运行法

第七章 合同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

一、合同与合同法概述

二、合同的订立

(1)订立合同的基本原则

(2)合同的主要条款

(3)合同的形式

(4)订立合同的程序

三、合同的效率

1、确认和处理无效的合同

(1)无效合同的概念

(2)无效合同的确认

(3)无效合同的处理

2、可撤销合同

3、效力未定合同

四、合同的履行

1、合同履行的概念

2、合同履行的基本原则

五、合同的保全

六、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七、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八、违约责任

1、违反合同责任的概念

2、承担违约责任的条件与主要形式

3、违约责任的免除

4、合同的管理与合同纠纷的解决

教学要求

一、了解合同、合同法的概念

二、掌握经济合同法的主要内容

第八章

证券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

一、证券法概述

二、证券的发行与交易

三、股票与债券

四、证券管理的法律规定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证券法的主要内容

第九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1.竞争与反不正当竞争法 2.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

3.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范围

二、反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

四、法律责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

二、掌握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

三、掌握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涵义及其具体表现

四、了解如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五、了解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四编 经济保护法

第十章 工业产权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

一、工业产权法概述

二、商标法

1.商标与商标权

2.商标法的主要内容

(1)商标的注册

(2)注册商标的专用权及其法律保护

3.保护商标权的国际公约简介

三、专利法

1.专利法的概念

2.专利法的基本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工业产权、工业产权法的概念

二、掌握商标与商标权的概念和商标法的主要内容

三、了解专利法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

第十一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

一、消费者仅益保护法概述

二、消费者的权利

三、经营者的义务

四、国家与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五、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与法律责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

二、了解消费者的权利的具体内容

三、了解经营者的义务的具体内容

四、了解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方法

第十二章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

一、产品质量法概述

二、产品质量的管理与监督

三、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四、产品质量的法律责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产品质量法的概念及其适用范围

二、了解产品质量的管理与监督制度

三、了解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四、了解产品质量的法律责任的概念与形式

第五编第十三章

教学内容:

一、财政法概述

二、预算法简介

三、税收

1.税收和税法

(1)税收和税法的概念

(2)税法构成要素

2.流转税法

3.收益税法

4.财产、行为和资源税法

5.税收征收管理

6.税收法律责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财政法的概念

二、了解预算法的主要内容

三、了解税法的主要内容

经济调控、监督法财政税收法律制度

第十四章 金融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

一、金融法概述

二、银行法

三、票据法

四、保险法

1.保险的概念及保险的种类

2.保险合同

(1)保险合同的概念

(2)保险合同的当事人

(3)保险合同的主要条款

3、保险人的义务和投保人的义务

五、外汇管理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金融法的概念

二、了解中央银行法的主要内容

三、了解票据的概念和支票、汇票、本票的涵义

四、掌握保险的概念和关于保险合同、保险人、投保人的义务规定

五、了解外汇管理法的主要内容

第十五章 会计、审计、统计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

一、会计法

1.概述

2.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3.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

4.违反会计法的法律责任

二、审计法

1.概述

2.审计管理体制

3.审计程序

4.违反审计法的法律责任

三、统计法

1.概述

2.关于统计机构与统计人员的法律规定

3.关于统计调查计划和统计制度的法律规定

4.统计资料的管理与公布

5.违反统计法的法律责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会计法的主要内容

二、了解审计法的主要内容

三、了解统计法的主要内容

第十六章 经济仲栽与经济司法

教学内容:

一、经济仲栽

1.仲裁、仲裁法的概念

2.经济仲栽概述

3.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协会

4.仲裁程序 5.仲裁的执行

6.关于涉外经济仲裁的特别规定

二、经济司法

1.经济审判

(1)经济审判概述

(2)经济审判机构的设置和受理案件的范围

(3)经济审判程序

2、经济检察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仲裁与仲裁法的概念

二、掌握仲裁的机构程序和执行

三、掌握经济审判机置、受理案件的范围及审判程序

四、了解经济检察

《经济法概论》教学大纲 篇2

一、目前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现状

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 经济法课程是一门必修课, 必须认真对待。但面对如此枯燥的课程, 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 学习效果较差。就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 学生基础薄弱, 教学手段陈旧, 教学效果欠佳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知识基础薄弱, 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差, 让他们学习单纯的理论知识和一些法律条文有相当大的难度。经济法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多, 但教学学时较少, 有限的课时无法容纳经济法浩瀚的内容, 任课教师因学时过少和教学进度的压力, 往往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讲台上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 但学生基础弱, 听不懂, 就会觉得这些法律条文枯燥无味, 抽象无趣,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效果必然无法令人满意。

(二) 传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阻碍了对学生素质的提高

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一直影响着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体制,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试这个中心而展开, 学生的任务主要在于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应试技能, 考取高分, 让分数来作为测评师生成绩的重要依据。在这样的传统学习环境中, 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考高分, 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经济法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得比较紧密的课程, 它对教学要求比较严格, 离开具体实践, 理论会显得抽象、空洞、枯燥, 无法将理论阐述得透彻、准确到位。所以, 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身业务能力提高而进行。特别是针对高职学校的学生, 更应以就业为导向, 充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激发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意识, 就可以更好地实践互动式的教学理念, 形成必要的职业技能和养成正确的职业观念。例如, 在讲完了企业法和公司法这两章后, 结合学生就业的情况, 让学生思考:如果自主创业的话, 你会选择哪一种企业形式?大学毕业以后参加工作, 很多学生会选择租房子, 那么在签订租房合同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如果发生了合同纠纷, 应该如何处理?因此, 在讲授合同法这一章的时候, 所选取的案例不光要让学生有兴趣, 更主要的是使他们重点了解合同的订立、解除和发生纠纷时的解决途径, 建立起自身的维权意识, 掌握好维权的方法。因此, 真实的并相对容易理解的案例可以增加他们对现实生活中风险的了解, 使他们运用已有的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 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组织实施

(一) 精心设计组织案例

案例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 结合高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特点, 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案例必须来源于真实的事件, 源于实践。教学案例必须源于现实的社会实践, 在编写和选择案例时, 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使教学案例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最终使学生能够把在案例教学中所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

2. 案例内容要跟教学知识点相吻合。

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备课, 要根据所选案例的主题, 将案例的内容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两者相辅相成, 方能起到预想的效果。

(二)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

在确定了教学使用的案例之后, 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教师在介绍案情后, 提出有关问题,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法理论和有关法律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可分小组讨论, 也可以大班讨论;可以先合后分, 也可以先分后合。通过大家的群体智慧力量, 将案例分析得多样化、透明化、观点全面化以及方法周全化。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教学模式。案例的选择应重视符合“三实” (实战、实用、实务) 带动“三基” (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的要求, 尤其要重视一个“实”字, 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可以有实际作用的,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及探究欲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常见的案例分析法有三种:列举案例法、讲评案例法、讨论案例法。

1. 列举案例法。

是指在授课中, 教师为了更具体形象地阐述重点难点而列举一个或一组典型案例, 列举的案例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 也可以是为教学需要对真人真事进行加工修改后的案例。比如, 在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时, 我会让学生关注一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 这个节目里面的案例都值得大家去深思, 而且通过电视把整个案例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来, 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讲评案例法。

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从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内涵, 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在进行这样的教学时, 可以使用电化教学方式, 比如播放民事审判的录像片, 边看边讲评。

3. 讨论案例法。

为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巩固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在某一主要章节讲授完后, 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教师需要事先准备有针对性和难度的案例。可以采用分组研讨、课堂上辩论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剖析案例, 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当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 分析学生的讨论思路是否正确, 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是否得当, 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四、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想充分实现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 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就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而言, 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分析问题的基础, 而案例教学有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 既不能采取传统的讲授法从头讲到尾, 也不宜将整个课程全部都使用案例教学。

(二) 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关系

案例教学固然重要, 但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环节, 也不能与其他教学环节以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环节重复, 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互补充, 互相促进, 以提高会计专业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三) 在案例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要组织案例讨论过程。在课堂上,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积极性,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 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要尽力营造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积极参与讨论以及乐于表达自己的判断和看法的氛围,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参考文献

[1]赵颖.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法学教学中的应用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 2009 (6) .

[2]张慧琴.浅谈经济法概论中的案例教学[J].文教资料, 2009 (2) .

[3]邢淑清.高职经济法课程改革中参与式教学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8 (1) .

《经济法概论》教学大纲 篇3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改革;案例

“经济法概论”作为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基础学科,具有实践性极强的特点。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要培养出现代化的新人才就不得不与时俱进,而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提高的要求。如何提升经济法概论的教学实际用途,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基础学习较少,学识基础薄弱

“经济法概论”的教学内容多,但教学学时较少,因此在各高校,“经济法概论”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老师一个人讲,学生基础弱,听不懂,无法融入课堂里,这样就使得主角配角位置颠倒,必然无法令人满意。

(二)教学手段相对陈旧

如今,案例教学以及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方法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种课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的还是灌输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对老师或是知识具有依赖性,学生学习只懂皮毛,不懂得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思维狭窄,不会产生创设性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是无法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不能只是满足于简单讲授经济法律的基础知识。教师应该主要注重引导学生去真正理解法律的内涵、阐释立法的精神和原则、提高学生应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缺乏层次感

教材是教师的教学依托,是教学环节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经济法概论》教材的内容偏多,而且繁杂深奥,大多数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学习,教材大多只是起到参考价值,而且较为陈旧,无法做到立足实际,与实际问题严重脱节,如《劳动合同法》等章节更新缓慢,无法做到对现有问题进行实际分析,且逻辑混乱,重点不突出,缺乏层次感。

(四)传统的考核结果束缚学生的学习潜能

目前我们高校的考试主要还是闭卷考试,这导致学生还要遵循为了考试而学习,学校的一切工作也是围绕考试这一主题展开,让分数来作为测评师生成绩的重要依据。在这样的传统学习环境中,使得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考高分,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实際运用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

二、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调整课时设置

不同专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不同,不能只是单纯地给学生奠定法律基础。在初步明确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于经济学和非经济学专业进行差别对待。经济学专业建议先开设《法律基础》这一课程,在此基础上设置《经济法概论》,两者课时合计60课时,中间10课时实现实训;非经济学(非法学)专业可直接开设《经济法概论》,但要保证48课时以上,中间有8课时以上实现实训。

(二)重点必须突出,逻辑必须清晰

经济法教学内容繁多,突出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首先应按照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来取舍课程内容,形成自己的专业需要,如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就应注重市场管理法等的学习;学会计专业的,就应注重税法、金融法等的学习。同时还要注重与时俱进,比如将新出现的热点问题或最新立法及时的融入到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热点,思考热点,开拓学生的思路。

(三)结合学生专业素质的不同要求,丰富教学手段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经济法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灵活多变的教学,注重教学的创新与开放。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将课外的知识充实进课堂,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课外的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如参加一些学生法学社团,也可以与法院建立经常性的实习观摩基地。另外,强化案例教学及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使用,将单一的课堂讲授变得多样,可以进行讲课、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社会调研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课模式。

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教学模式。案例的选择应重视符合“三实”(实战、实用、实务)带动“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要求,尤其要重视一个“实”字,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可以有实际作用的,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及探究欲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如今常见的案例分析法有三种:列举案例法、讲评案例法、讨论案例法。

1.列举案例法

是指在授课中,教师为了更具体形象的阐述重点难点内容而列举一个或一组典型案例,案例可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也可以是对真人真事进行加工修改后的案例。

2.讲评案例法

是指教师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某一教学重点而对一案例进行深入的解剖与分析,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课本理论。在进行这样的教学时可以使用电化教学方式,比如播放民事审判的录像片,边看边讲评。

3.讨论案例法

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学习印象,巩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某一主要章节讲授完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教师需要事先准备有针对性和难度的案例,并且人们大都对这个案例有不同的见解和结论的。案例要有详细的情节,教师在介绍案情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经济法知识来分析解决案例。小组讨论,大班讨论都是可行的方法,也可以先合后分或先分后合。尽量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在最后要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及总结,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学生专业素质的不同要求,完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讨论题,组织学生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以学生在案例的处理表现,作为平时成绩,以此调动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经济法的教学应根据专业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选择,对于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可以出题进行统一考察。通过经济法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和把握经济法理论,能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课堂的教师不要固守传统的法律院校的教学模式,应从不同方面做工作,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慧琴.浅谈经济法概论中的案例教学[J].文教资料,2005,(2).

[2]宋文霞.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3).

【作者简介】

丁晓莉(1980— ),女,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金融学。

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张宪英

一、《经济法概论》课程概述

本课程为经济类、管理类专科开放教育的基础理论课程。学习该门课程,要在全面系统学习各章节内容的同时,注意把握重点问题,同时在学习中要关注经济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注重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际工作。

二、课程教学资源介绍

1.本课程主教材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文华主编的《经济法概论》。2.本课程学习指导教材为《经济法概论学习指导》,该学习指导以重点掌握、掌握和了解三个不同层次对各章内容进行学习指导,并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给予阐释。

3.中央电大和天津电大将陆续通过中央电大网和天津电大网对该课进行学习指导。

三、教学方式

《经济法概论》课程将通过学生自习,教师面授辅导,网上教学辅导等方式完成课程学习。

面授辅导8次。主要包括:

1.根据本课程学习指导要求,讲解每章的重点难点知识。2.及时解答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3.指导学生完成形成性作业。

四、学习要求

1.制定好自学计划,按照《学习指导》要求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2.妥善安排好工作和生活,按时出勤参加面授辅导课程,并积极思考,鼓励提出相应的问题。

3.独立完成形成性作业,并按规定时间交作业。

经济法概论 篇5

在学习经济法之前,我对经济法的了解是模糊的,哪些经济行为或事情可为或不可为,哪些行为或者事情符合规定,哪些行为或者事情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都不了解。通过本学期对经济法概论的学习,我对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制度有了初步了解。

在我国,经济法是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成长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家性质,要求国家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对于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中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需要有一个从全局出发,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总量平衡为基础,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法律制度来调整,这种法律制度就是经济法。我国经济法的蓬勃发展,直接源于改革开放,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法将发挥更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我感觉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定经济关系法 律规范的总称。它是一门独立而重要的法律部门,有特定的调整对象和范畴。

通过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积累的经验,在讲解中穿插引用了许多生动的关于经济法

不同方面的案例,让我们在听的同时,看到了许多的真实纠纷实况。经济法包括企业法、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票据法、企业破产法 而三资企业法是重点等的内容。我们学得津津有味,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经济法对维护社会的正常稳定所起到的贡献,也了解并体会了法律究竟是如何最大限度的维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在听过老师授课以后,我明确了曾经模糊不清的经济法的印象,经济法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是研究经济法所立足的社会基础关系,在当下,这个基础关系就是市场经济关系。所以,研究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应从分析市场经济的属性开始。重新建立了经济法的概念,全面认识了经济法的功能。

我说一下我对经济法的了解: 首先是为什么实行经济法,要实行市场经济,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培育市场体系,充分发 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求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坚决打破条条块块的分割、封锁和垄断。这就需要国家介入,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在国家进行市场监督管理 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就是市场监管关系。市场监管关系应该由经济法调 整。这有助于完善市场规则,有效地反对垄断,制止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合 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实现市场功能。其次是我国经济法的重要社会地位。

我国经济法律的调解范围已经涉及社会、管理、经济协调、环境保护、资源 节约以及权利制约、国际经济纠纷仲裁等十分广阔的领域,并与社会道德标准相辅相成,成为了整个社会的调解器。但人类的经济行为是复杂多变的,经济法律

由于在制定时需要严谨的思考和斟酌。这种差别造成了我国经济法律制度的相对不太完善,被投机份子有机可乘,对一些损害国家人们利益的行为无法可依。但只要努力做好普法工作,树立以及强化公民的相关经济法律意识,让人们在经济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都寻求经济法律的保护,才能有助于经济法律的完善,才能真正的做到知经济法,守经济法,不犯经济法。再次是我们大学生学习经济法的重要意义。经济法律知识是大学生必备素质 之一,我们必须通过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它来促进和规范市场经 济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处理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公平交易,合法赚钱。而我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更应该在生活过程中,遵守经济的相关法 律,享受个人权利,履行义务。

经济法是国家利用其公权力对市场经济主体以及运行的调控、管理、监督、引导,所以经

济法主体双方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即一方为国家相关主管机关,另一方为经营者。它们之间是调控和被调控、监督和被监督、管理和被管理、引导和被引导的关系,是双方法律地位不平等的关系。

经济法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有着不可比拟的独立性、优越性和特定性等。他有其自身的独立特点,与其他法律不同;但是,经济法与其他法律有着密切联系,离开了其他法律,他是无法独立生存下去的。他作为独立的一个法律部门,虽然他只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但是经济法在社会中的地位却越来越重,在社会中通过其作用而完善其不完备的地方,使得其越来越完善。

学习经济法有很大的社会现实意义,首先是因为我国颁布和施行了大量的重要的经济法法律。这些法律是适应国家经济调节的需要而颁行的,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和重要部位,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总体结构和运行,而且同其他部门法性质的法律规范相分离,独立组合为性质较纯一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其次我国经济法之所以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是因为,当我们遇到了经济纠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拿法律来保护自己,在签合同的时候有这个法律我就知道什么地方应该是有规定的,什么地方规定是违法的,意义很大,要不然学校怎么会有专门的一个课程是让我们学习这个的。我通过学习了半学期的经济法。知道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调节市场的法律原则和理论基础;经济法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法律有机联系、整合统一的纽带,学习经济法更有助于我们运用法律武器规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从而确保国家经济健康稳步快速发展。同时也为我们以后的经济行为提供可行的模本。

仅仅通过一个学期的经济法的学习想获得足够的法律知识那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我还是可以发自内心的大声说:我收获很多,因为它让我收获了一种意识,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

浅谈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作者

马飞

浅谈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在任何一种经济体制下,要使经济生活正常化,就要有一定的经济秩序。计划经济的经济秩序是和行政秩序是同一的。可以说,计划经济实质上是行政 经济。而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宅的经济秩序是通过法制形式和维持的,或者说,是一种法律秩序。现代市场经济并不是单纯的自由竞争,而是一个有序化,制度化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法律制度来实现的。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可以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是,市场只有具备合理而完备的法律前提,才能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新说:“没有合适的法律和制度,市场就不会产生任何体现价值最大化意义上的效率。”①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或者说,法制是市场经济的法律特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具体表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各个主体的权利、义务的行为规则、政府行为等方面都以法律的形式全面规范,即一切经济活动法制化。

(一)通过法律来治理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内在要求。

1、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需要法律规范。

市场主体是经营的企业,它有两个广大,两个方面需要法律规范:一方面企业的产权问题,企业能够行使全部法人财产权而不受侵犯地自主经营需要法律保证;另一方面企业在自主经营中,必然要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那么,一旦企业对利益关系采取非正当竞争手段,损害其他自主经营的企业或国家的利益时,这也需要法律规范。没有上述法律规范,市场经济就

难以正常运行。

2、市场运行的规则需要靠法律来构筑维系。

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运行就是市场经济的运转,而市场运行的各次规则要靠法律来构筑。市场运行有众

多的规则,如生产资料市场规则、金融市场规则、劳动力市场规则、技术市场规则,等等。这些规则都要用法律手段加以规定。因为法律手段具有严密性、规范性、公开性,以及国家的法制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可以从根本上规范经济和社会生活运行。没有行之有效的法律,市场经济就不可能有效运转。

3、市场竞争的公平竞争需要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公平竞争。公平竞争就是自由、等价交换。没有自由交换,商品就很难流通;生产再多的产品,不能实现等价交换,就不能实现其内在价值和获得利润,生产者就没有生产和再生产的积极性。商品生产者要求平等、自主、自由地等价交换,进行公平竞争,就要求法律保障。同样,消费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要求法律保护。没有这种法律保障,市场经济同样不可能有效运转。

4、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需要法律来强制体现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表现为在各个市场经济国家都发挥作用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一旦为人们所认识,就将在理性的度上用法律来规范,使遵循经济规律成为具有法律得来的行为,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反映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制度的要求,它不仅表现在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之中,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用法律确立起来。

5、市场经济的自主性需要法律来确认

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的经济,即承认和尊重市场主体的意志自主性。这就要求用法律确认市场主体资格,明确产权,充分尊重和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及其意志自由。同时,规定市场主体行使权利的方法、原则和保障权利的程序。如果没有法制,市场主体的财产权以及其他权利就无法实现,市场就是一句空话。

6、市场经济的契约性需要法律来确认保护。市场经济的基地在于市场,而市场交换或市场经济的具体动作,主要是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经过自由、平等的协商新订立的契约来进行的。契约是市场的法律原型,市场经济最主要的法律特征就是经济关系的契约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契约成为经济交往的主要形式。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建立经济关系和实现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的最本质的区别,而契约这种法律形式,市场经济就寸步难行。而契约这种法律形式对契约原则、方式和法律的确认与保护为前提。

7、市场经济的竞争性需要法律来保障。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命脉,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通过竞争达到优胜劣汰,合理配置资源,这是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之一。但竞争必须是公平合法的竞争,否则,市场经济就可能失灵或扭曲。因为在竞争过程中,有些竞争者为了贪图利益不惜冒最大的风险,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如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资取别人商业秘密等,这就必然妨碍市场竞争的正常运行。如同球赛一样,球员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比赛。没有规则,比赛就无法进行。因此,必要的法律是维护正当竞争的保障。

8、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平等原则需要法律来确认和维护。

与计划经济不同,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是通过契约发生关系的,这就是意味着双方当事人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因此,必须通过法律确认所有人的平等地位,至少在形式上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如果没有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就失去了前提和保障。

9、市场经济开放性要求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以适应加入国际经济法律体系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它一方面要求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体系;另一方面也要求市场国际化。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必须有统一的调整手段和相应的规则。要使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接

轨,就必须按照现代法制的要求,加入国际经济法律体系。

(二)、通过法律来治理是市场经济发展形态的反映。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法律反映不同市场经济形态的特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自由竞争阶段的市场经济和垄断阶段的市场经济两种发展形态,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的前提,即在“剑与火”的文明中把直接生产者转化为工资劳动者,把货币转化为资本。经济法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中英国最为典型。从17世纪开始,英国就推行了“圈地运动”,把广大农民从耕地上赶走,土地改作“牧场”。为此,英国国会于1700—1760年颁布了208个圈地法规,1761—1801年又通过了2000个土地法令。这些法律反映了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为资本主义所有制,使农民从土地上游离出来,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雇佣劳动者。与此同时,为了转化和积累资本,开展自由贸易与自由竞争,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制定和实施了《氏

法》和《商法》,以保证让“看不完的手”调节市场的运行。

19世纪未到20世纪初,金融机构与工商业相结合,以金融为主的垄断资本形成以后,美国国会于1899年制定了《谢尔曼法》,1914年又制定了《克莱顿法》和《联邦委员会贸易法》,统称为反托拉斯法。它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对托拉斯进行了若干限制,以调节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垄断资本主义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一般垄断阶段转变为国家垄断阶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进一步社会化,促使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为了减弱经济危机对经济的实现调控。因此,经济法得到全面的发展,深入经济生活的主要手段。

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商品化程度的日益扩大和提高,自由市场经济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重复出现的经济危机和周期性波动,表明自由市场经济无法有效地完成资源配置任务。因此,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需要国家通过经济杠杆、法律手段和非经济手段间接调控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不论资本主义市场还是社会主义经济,无不通过法律来反映不同发展形态的要求,体现国家对市场经济的不同调控形式。国家运用法律手段逐步加强对市场经济实现调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法治的过程。法律制度同市场经济发展安密不可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在质的方面,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律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所需要的法律有着根本的区别。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相比,市场经济在法律上表现出来的独特之处,主要不在于它有更多的法律,而在于这些法律体现了不同的原则,精神和程序。例如,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要求经济主体合法经营,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合法经营意味着它对行政权力的绝对无条件地服从。法律的任务就在于用强制力将经济主体限制于行政权力的直接控制之下。因此,计划经济的法律是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命令法体系。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合法经营首先在于经济主体具有法定的、任何行政权力都不得侵犯的独立权利。法律为经济主体的合法经营留下了广阔的、可以选择的自由空间。因此,市场经济的法律是以经济发主体的权力为核心的选择法体系。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经济和政治的分离,这就更要求对行政权力的范围和行使方式进行限制。市场经济造就了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处的经济力量—市场主体,它可以对抗行政权力的不合理、不正当行使,改变过去那种行政权力不受约束的状况。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也援引法律来实施控制和干预,但政府的权力本身已经受到了

法律的严格限定。市场经济对行政权力的经济限制构成了对权力法律约束的基本条件。总之,法制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制度和特征都是在经济市场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法律再多、再完备,也不可能实行法制。市场经济需要以权力为核心,具有极大权威和独立运行机制的法律制度,这正是法制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动因。可是,并不是任何一种法律制度都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只有法制才能成为市场经济提供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法律形式。

从法制史来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之所以不存在法制,根本原因在于自然经济无法提供法制生长的土壤。法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法制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是随着社会主义的国家的产生而建立的。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否定市场经济,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结果导致法律长期以来不仅得不到重视和发展,反而屡屡遭到削弱和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的法制。从此,我国社会开始朝着法制化方向发展,但当时还没有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提示出社会主义法制的经济动因,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目前还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一个有待实现的目标,而不是已经建成的现实。因此,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的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法制化程度还很低。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为社会主义法制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法律制度在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而经济法制则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为了适应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意义上的运用经济立法手段调整经济关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主要参战国出现的。当时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已经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国家干预经济已成为垄断阶段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为了克服战时经济中出现的物资供应困难,有关国家采取经济立法手段,进一步实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控制。为什么经济法首先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并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呢?有以下原因:

经济法概论作业 篇6

测控0901蔡志鹏3090302026

经济法案例及分析

[案情1]

2006年11月12日,被告常德康达饲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达公司)与案外人郝远海签订了一份聘用合同,聘用郝远海为专职业务经理,代表甲方负责市场开发、管理、网络建设、售后服务等工作,聘期3年。

郝远海于2007年1月发展原告陈求桂为康达公司的经销商,并于2007年1月15日经手收原告1万元饲料预付款,被告康达公司向原告陈求桂出具了收据,康达公司出纳在收据上标注“郝远海交”字样。同年3月14日,原告亲自到康达公司交付了5万元饲料预付款,康达公司出纳依旧在收据上标注“郝远海交”字样。2007年3月20日,郝远海以康达公司名义与原告签订了一份饲料销售合同,约定2007年3月20日至2008年3月30日,原告销售被告饲料60吨;付款方式为先款后货或现款现货;仓库提货,运费自理;合同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但该销售合同未盖康达公司印章,仅郝远海以公司区域经理名义签名。2007年3月21日,原告第三次向康达公司交预付款2万元。

2008年初,原告要求被告发饲料,被告称饲料已发给销售经理郝远海。后来查明自2007年4月11至2007年8月27日,郝远海以原告名义开提货单从被告仓库提取价值84 749元的饲料发给了另一客户。原告因多次向被告要求提货或退款未果,遂于2009年12月14日向安乡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被告返还预收货款8万元并赔偿利息损失。

[裁判]

湖南省安乡县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为:

一、被告辩称销售合同康达公司未盖章,且事后也没有追认,因而该合同未生效的理由不能成立。原告陈求桂与被告康达公司区域经理郝远海签订的销售合同虽约定有本合同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且康达公司未盖章,但在签订合同之前,原告已两次交付饲料预付款6万元给被告,被告予以接受并出具了收据;合同签订后的次日,原告又向被告交付饲料预付款2万元,被告同样予以接受并出据,因此,该合同成立并生效。

二、被告认为郝远海以原告的名义向被告交付预付货款,又以原告的名义提货,且提货的价值已超过了预付款,因而被告康达公司只与郝远海之间存在事实上的买卖合同关系,合同已履行完毕的答辩意见也不成立。郝远海与被告康达公司签订有聘用合同,系康达公司的区域销售经理。原告向郝远海交付预付货款后,郝远海交付给公司,公司向陈求桂出具了收据。郝远海的行为,应视为公司行为,由公司承担责任。至于康达公司在收据备注栏注明“郝远海交”的字样,系公司为方便统计业务经理的业绩,不能证明该货款是郝远海的。郝远海在没有陈求桂授权的情况下以陈求桂的名义可以在康达公司提取饲料,并发放给别的客户,系公司内部管理制度有漏洞,应由公司对原告承担责任。

据此,安乡县法院判决:被告常德康达饲料有限公司返还原告陈求桂预付货款8万元并从2008年3月31日起支付利息。

一审宣判后,原、被告双方均未上诉,现该判决已生效。

[评析]

本案有两个争议焦点:

一、被告康达公司未盖章,销售合同是否生效?

二、郝远海以原告名义提货,公司应否担责?

一、销售合同成立并生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签字或者盖章不在同一时间的,最后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这是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的合同成立的一般规定。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合同的成立并不以签字或盖章为条件。《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者盖章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本案原告向被告交付8万元饲料预付款,被告接受并向原告出具收据,故应当认定该销售合同已成立。《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故该销售合同已生效。

二、郝远海未经授权以原告名义提货,应由康达公司向原告承担责任。被告康达公司收取原告的预付货款后,应向原告交付饲料,按照合同约定也是原告到被告仓库提货,但因康达公司内部管理制度有缺陷,致使郝远海在没有原告授权委托书的情况可以原告的名义在公司提到货,且该货物未发给原告而是发给了其他的人,康达公司的这一履行行为对原告不发生效力,视为未履行,因而应对原告承担不履行合同义务的违约责任。

【案情2】

被告永德信集团(福建)水泥有限公司(下称永德信水泥公司)曾为福州万德福录影带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向原告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福州办事处的三笔借款提供担保,后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后简称福州中院)分别判决被告永德信水泥公司向原告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判决生效后,三个主债务人未履行还款义务,保证人亦未承担保证责任。原告于2003年12月向福州中院申请强制执行。福州中院于2004年2月26日作出裁定,查封被执行人永德信水泥公司的机器设备。执行中发现被告永德信水泥公司与被告李云孝于2004年2月12日签订了一份《借款合同》,永德信水泥公司确认共欠李云孝借款本金人民币8753240元及相应利息。同日,两被告还签订了一份《抵押合同》,合同约定永德信水泥公司以其所有的机器设备余额抵押给李云孝作为偿还上述借款的担保。此后,双方到尤溪县工商局办理了动产抵押登记手续,尤溪县工商局颁发了(2004)尤工商抵押登字第003号《抵押物登记证》。

原告认为,由于被告永德信水泥公司在已有多个普通债权人的情形下,在清偿债务时,经与被告李云孝恶意串通,将机器设备事后抵押给被告李云孝,并已使被告永德信水泥公司丧失了履行原告债务的能力,故两被告所设定的抵押,明显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担保法解释》)第六十九条所禁止设立的恶意抵押,严重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特诉至法院,请求:1、依法确认被告永德信水泥公司以其机器设备对债权人李云孝所作的抵押为无效抵押;2、依法撤销被告永德信水泥公司以其机器设备对债权人李云孝所作的抵押行为;3、判令两被告承担本案的全部的诉讼费用。

被告永德信水泥公司、李云孝辩称:1、原告提起的诉讼程序错误,本案应通过行政诉讼程序解决。原告在民事诉状中载明其主要诉讼请求是确认两被告的抵押无效并予以撤销。两被告已就机器设备的抵押向尤溪县工商局办理了抵押登记,在抵押行为之上已覆盖了一个生效的行政确认行为。因此,如果原告认为两被告签订的抵押合同侵犯了其合法债权,应提起行政诉讼,而不能以永德信水泥公司和李云孝为被告直接提起民事诉讼。2、永德信水泥公司与抵押权人李云孝签订的《抵押合同》内容真实、形式合法,具有法定效力。双方签订《抵押合同》是为了保障真实债权的实现,并不存在任何主观恶意,且该抵押合同经行政机关依法登记确认,已发生法律效力。综上,请求法院驳回原告起诉。

【裁判】

福州中院经审理认为:

《担保法解释》第六十九条规定:“债务人有多个普通债权人的,在清偿债务时,债务人与其中一个债权人恶意串通,将其全部或者部分财产抵押给该债权人,因此丧失了履行其他债务的能力,损害了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损害的其他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抵押行为。”首先,依文义解释,该条款所称的“抵押行为”并无是否经过登记的语义限制,应理解为不论抵押行为是否经过登记,只要具备了该条款中规定的情形,受损害的债权人就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并无需要先通过行政诉讼撤销抵押登记行为的限制;其次,依目的解释,该条款的立法目的是为防止债务人与某个普通债权人串通利用抵押制度侵害其他普通债权人,为贯彻此立法目的,该条款中的“抵押行为”也不应有任何限制性的理解,以避免给债权人行使撤销权设置前置性的程序或其它障碍,实现保护诚实守信的普通债权人的立法目的;再次,依体系解释,《担保法解释》属民事实体法范畴,第六十九条规定针对的是债务人与某个债权人的恶意抵押行为,亦属民事法律关系,受损害的债权人享有的撤销权当属民事诉权,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因此,两被告将该条款中的“抵押行为”自行划分为未经登记的抵押行为和经过登记的抵押行为两种情况分别适用不同的规则,系对法律条文作出的不合理的解释,缺乏法律和学理依据,以此认为本案属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抗辩理由不成立。

抵押登记作为一种行政登记行为,其所具有的行政行为公定力应予尊重,但更应全面理解其效力内涵和表现形式。本案讼争抵押虽经由尤溪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并颁发《抵押物登记证》,但该抵押登记并不具有绝对效力,仅具有权利推定效力,即推定记载在《抵押物登记证》上的抵押权人是真实的,至于该记载是否实质上是真实有效的,则应通过民事诉讼程序作出司法判断。行政行为公定力理论不应成为民事诉讼中对行政登记证书及所涉民事权利效力认定的障碍。两被告关于本案应通过行政诉讼程序解决的抗辩理由均不成立,不予采纳。

纵观本案现有证据,原告为被告永德信水泥公司的普通债权人,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期间,被告永德信水泥公司将其所有的机器设备抵押给债权人被告李云孝,使其丧失了履行对原告债务的能力,损害了原告作为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被告李云孝作为被告永德信水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对上述事项均属明知,应认定两被告之间存在恶意串通。两被告的抵押行为符合《担保法解释》第六十九条规定的债权人可以行使撤销权的构成要件。

综上所述,福州中院认为,原告请求法院撤销两被告之间的抵押行为,于法有据,予以支持。两被告在程序上和实体上的抗辩理由均缺乏法律依据,不予采纳。但《担保法解释》仅是规定恶意抵押行为属于可撤销行为,该行为仅在被撤销后发生自始无效的法律后果,并非当然无效行为,因此原告要求确认两被告之间抵押行为无效的诉讼请求缺乏法律依据,不予支持。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十九条之规定,判决如下:1、撤销被告永德信水泥有限公司和被告李云孝基于2004年2月12日双方《抵押合同》所作的抵押行为;2、驳回原告其它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27388元,由被告永德信水泥公司、李云孝共同负担。

两被告不服一审判决,向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但未在二审法院规定的期限内预交二审案件受理费,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本案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一审判决即发生法律效力。

【评析】

本案争议的主要问题是,经过登记的抵押行为对原告造成侵害,原告是否有权直接提起民事诉讼否认抵押登记的效力从而请求法院撤销两被告之间的抵押行为,还是必须先对登记部门提起行政诉讼,否定登记效力后再主张撤销权。该争议凸现的是一直困扰民事审判的一大难题,即民事诉讼中如何对行政登记机关出具的登记证书及其所体现的行为效力

进行审查。笔者认为,本案中双方争议的实质是掩盖在抵押登记证之下的两被告之间的抵押是否构成担保法上的恶意抵押,原告对抵押登记行为本身的合法性并无异议,无须通过行政诉讼途径解决。被告提供的抵押证书仅具有推定力,法院经过实质审查,如构成恶意抵押,可直接依法撤销两被告之间的抵押行为,不受抵押证书的羁束。原告在获得胜诉的生效判决后,可持生效判决书要求登记机关涂销该抵押登记。

一、关于是否与行政行为公定力原则相冲突的问题

抵押权系担保物权,抵押登记属于物权登记的一种形式,并可列入行政登记范畴。依行政行为的理论,依法成立的行政行为有公定力,即行政行为一经成立,即具有推定为合法而要求所有机关、组织或个人予以尊重的一种法律效力。这种效力在物权登记领域表现为:第一,这是一种公法上的效力,通常表现为一种证据法上的效力,即作为确认物权归属的初步依据。第二,这种效力的内容是:除非登记行为明显重大违法,在经法定程序由法定机关使之失效前,都应对其作合法的推定。第三,这种效力是一种证据上的初步推定的效力,一旦有相反的证据证明物权的登记与实际的权利状态不符合,真正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可以依法定程序涂销错误的登记。本案讼争抵押虽经由尤溪县工商局登记并颁发《抵押物登记证》,但该抵押登记并不具有绝对效力,仅具有权利推定效力,即推定记载在《抵押物登记证》上的抵押权人是真实的,至于该记载是否实质上是真实有效的,则应通过民事诉讼程序作出司法判断。行政行为公定力理论不应成为民事诉讼中对行政登记证书及所涉民事权利效力认定的障碍。

二、关于抵押登记的审查范围与本案诉讼的审查对象

行政登记不创设权利义务,登记仅产生公示、公信效力,这一法律功能决定了登记机关依法为登记行为时,依法只应负形式审查义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四十四条及《企业动产抵押物登记管理办法》第四条关于办理抵押登记应提供文件和审查范围的相关规定,企业动产抵押登记机关对抵押登记的审查职责仅限于审查申请人是否依法提交了申请登记所需的材料,申请登记事项有无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申请材料内容之间是否一致等。至于申请人申请登记的抵押法律关系在实质上是否合法有效,是否属于恶意抵押,则不在登记机关的审查职责范围之内。可见企业动产抵押登记机关行使的是形式审查的义务,对于抵押登记机关既无资格且无能力审查的抵押权的实质合法性,属于实质审查内容,应交由法院作出司法判断。本案审查对象表面上虽然是经过抵押登记机关登记的抵押行为,但实质上的审查对象是针对两被告,不是针对抵押登记机关;是针对抵押登记所涉基础法律关系即两被告之间的抵押民事行为,不是针对抵押登记这一行政登记行为,故应由民事审判部门作出审查认定。

三、关于《抵押物登记证》的效力问题

被告以尤溪县工商局颁发的《抵押物登记证》作为抵押行为合法有效的证据行使抗辩权,《抵押物登记证》虽然是国家机关制作的公文书证,具有较高的证明力,但仅是一种证据上的初步推定效力,并非确认抵押权的唯一和最终依据,一旦有相反的证据证明抵押权的登记与实际的权利状态不符合,就可推翻《抵押物登记证》上的记载。而在本案中,原告提供的证据足以证明两被告之间的抵押行为构成恶意抵押,据此动摇了《抵押物登记证》的权利推定效力,故法院对《抵押物登记证》的证明力不予确认。但这仅是对该登记证书作为证据证明力的不认定及该登记行为所包含的对抵押权属推定的不认定,并未对该行政登记行为合法性作出评判,从而在事实上和法律上都未对行政权和行政诉讼构成侵越。本案原告可持法院生效判决向尤溪县工商局申请涂销两被告办理的抵押登记,如果工商局拒绝变更错误登记,当事人可以对此行政不作为提起行政诉讼,寻找司法救济。

经济法学习心得

学习经济法之前,经济法律给我的印象往往是比较实质性的意义,比如哪些经济行为或事情可为或不可为,哪些行为或者事情符合规定,哪些行为或者事情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创业法规这么课我扩展了自己的见识,懂得了许多社会上的事听老师讲了许多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间的纠纷以及国内的企业之间的纠纷懂得了在创业的过程中光懂法律是不够的还要懂得与你合作的那个企业的国家的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东,我想这些东西对我将来都是有用的而通过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积累的经验,在讲解中穿插引用了许多生动的关于经济法不同方面的案例,并且通过多媒体,让我们在听的同时,看到了许多的真实纠纷实况。经济法包括企业法 公司法 证券法 合同法 票据法 企业破产法 而三资企业法是重点等的内容。我们学得津津有味,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经济法对维护社会的正常稳定所起到的贡献,也了解并体会了法律究竟是如何最大限度的维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学习中我主要抓以下几点:

一是理解并记住各种“法”及相关的名词解释,并了解该法应在何种案例中应用,务必弄清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是对于法的基本程序等问题,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为此我理出几条基本线索,在理解基础上按系统、按类别进行理解性记忆。

三是多看相关案例分析并加以分类,并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经济法概论》教学大纲 篇7

一、大学生经济法素质教育现状

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做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没有学生就没有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学生的真正参与才能实现。素质教育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任务——以人的发展为基点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教育过程必须建立在每个受教育者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生动活泼发展基础之上。而要构建这种教育,则必须使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方式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就应该积极构建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吻合的课程体系。反思我国高校大学生经济法教育是否真正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其答案不容乐观,继2005年9月7日惊动全国的重庆市渝北区法院审理的“2000余名大学生坠入‘欧丽曼’传销网”事件的宣判之后,2006年末,吉林省长春市一所兼职中介公司“拖欠500余名大学生兼职工资”案;2007年9月,“80后大学生开假网站骗外国人3月骗7.76万美元”案;2008年6月27日南京市工商局通报的一起“涉及33所高校、834名大学生的特大传销案件”;2008年10月1日,“200多名在黄金周期间找兼职的大学生被骗走数万元求职‘押金’案”,等等。从这一系列大型的大学生受骗案来看,我们高校的经济法律方面的素质教育还是有所欠缺的。

二、目前《经济法概论》教学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设置结构不适应学生相应素质提升的需要

由于经济法的内涵与外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体系庞杂。加之各届政府、各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法本身的内涵理解有所不同(如有的学者将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均纳入经济法的范畴之中),从而使得经济法学科的内容非常广博,体系异常庞杂,且知识的跨度非常大。教材版本繁多,教师在教学中在内容的取舍把握上有一定的难度。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素质要求不同,教学侧重点应当有所不同。而在教学实际中,往往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素质要求的不同。一些经济法教材有时包含了近五十种相应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面面俱到,却又泛泛而谈。而一些学校生硬的结合书的内容来检查教师的教学进度,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忽略了对学生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而是为了赶进度而一带而过,学生根本无法消化。

(二)课程的安排上不适应素质逐步提升的需要

经济法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法律知识,而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并为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相应的法律部分的基础知识介绍大大缩减,甚至不介绍,只是对一些常用法律的最主体内容进行介绍,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经济法内容时,有一定的难度,达不到知识的层层递进、素质逐步提升的需要。学生对一些内容并不能真正消化,从而也达不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同时,一些学校对其的课时安排上也较少,有的安排36课时,而教材选择时又往往会选择包含内容较多的教材,这就会出现课时、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之间的矛盾。

(三)教学手段跟不上学生相应素质提升的需要

经济法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实践性较强。虽然现在教师大多都采用案例分析以及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方法,但是,实际教授中,一些教师还是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同时,满足于简单介绍经济法律知识,而未能适当地阐释立法的精神和原则,帮助和引导学生去真正理解法律的内涵,提高其应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或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只能僵化地套用法律规定,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法律适用的要求。这种传统模式,使得学生形成了依赖,而不会更多的创设性的去思考,仅一味被动的接受。达不到实际意义上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满足于经济法律知识的简单介绍。

(四)传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阻碍了对学生素质的开发

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一直影响着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体制,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试这个中心而展开,学生的任务主要在于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形式、应试技能,考取高分,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尺度。学习成绩按考分衡量,学习名次按考分衡量。保送读研究生也以总分排名为标准。这使得学生为了考高分而忽略了对知识的实际运用的能力,忽略了对学生素质的开发。

三、素质教育理念下对《经济法概论》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结合学生专业素质不同要求,调整教学内容设置结构

要把握和解决经济法素质教学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首先应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层次的实际,取舍经济法和相关法课程的内容,形成适应专业要求的“自己”的经济法课程内容。经济法是一门年轻的学问,其体系、原则、内涵与外延等都在探讨之中。经济法教学应跳出理论的争议,在争议之上抽取其核心,并围绕授课对象的需要进行取舍。如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就应注重市场管理法等的学习;学会计专业的,就应注重财政法、金融法等的学习。不必追求“大而全”,而力求做到“巧而精”;同时,还要强调教学内容上的“与时俱进”,比如,针对经济法新出现的热点问题或最近立法,如食品安全、传销、证券市场虚假陈述、商业贿赂、商业欺诈、税制改革、金融自由化、反垄断等,及时地将这些前沿问题融入教学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热点问题,开拓学生的思路。

(二)结合学生专业素质的不同要求,调整课程设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来看,与当初的《法律基础》课还是有较大的差别,不能单纯依靠其给学生奠定法律基础。在进行经济法的讲授时,首先必须介绍一些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以便于学生对后面知识的理解。在课程安排上,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应开设不同学时数的经济法课程,如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应开设58-72学时左右课时,内容讲解应详细且注重实践;对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可开设36左右学时,内容精减且通俗易懂。

(三)结合学生专业素质的不同要求,丰富教学手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人的发展是人的整体发展,是“全面人”的发展。因此,要帮助学生学会在情景中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素质教育下的经济法课堂教学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开放的、发展的、创新的教学。这就意味着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时空必将要从课上延伸到课外,把课外的知识充实到课堂中来,使学生将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和课外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造就真正适应市场经济时代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要重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学生法学社团,“法学会”、“法律援助中心”等等,或者与法院建立经常性的实习观摩基地,这样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实践,有利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协调和统一;另外,应进一步强化提升案例教学及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作用,从电视、网络、报刊等等途径采集丰富的实际教学案例,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法律条文的理解掌握,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争辩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四)结合学生专业素质质的不同要求,完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讨论题,组织学生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对学生的实际案例分析处理能力进行综合测评,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经济法的掌握和应用。经济法的教学应面向全校众多专业,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对法律的不同需求而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就要求由各授课教师根据其授课的具体情况及不同专业分别进行教学评价,对于经济法中比较重要需学生记忆的知识可以统一出题进行考核,但仅作为考核的一个方面,专业知识的考核可贯穿于平时学习的考核中,打破目前以考试决定成绩的教学评价模式,最终应以考试成绩和学生平时实际案例分析处理能力及平时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考核成绩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新时期对经济类人才的素质有了新的要求。《经济法概论》作为经济类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培养守法公民、实现依法治国都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对该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以期对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所裨益。

关键词:素质教育,经济法,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3200页.

[2]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3]2000大学生被骗传销案宣判.江南时报.2005-09-08,第12版.

[4]拖欠500余名大学生兼职工资案.烟台晚报,国内新闻.2007-01-22第10版.

[5]80后大学生开假网站骗外国人3月骗7.76万美元.http://it.sohu.com搜狐IT, 2007-09-03.

[6]南京33所高校834名大学生被诱骗卷入传销案.http://www.xinhuanet.com新华网,2008-06-27.

读《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 篇8

这个印象有其来由。一方面,在马尔萨斯之后若干年,西方,尤其是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几乎完全或只作些修改地接受了马尔萨斯的学说。另一方面,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又不断地受到了一些思想家,尤其是社会主义者的挑战和批判。换言之,关于人口问题的正反两方的研讨,都是以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为出发点。

实际上,人口问题,在西方古代就已经引起思想家们的注意。柏拉图在其《法律》一书中,就曾讨论理想城邦的人口问题。但是,一般说来,在西方,从上古到中古,关于人口问题的论述,与其说是一种学说,不如说是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又有其社会背景。在一切原始社会,甚至在一切上升的幼年文明社会,“高人口出生率的迷信”(fertilitycult)是一个相当普遍的思想。在原始社会,这一思想可能只是动物界为抵抗高自然死亡率,争取物种生存的本能的表现。到了幼年文明社会阶段,社会因素加进来了。氏族的分立,城邦的组建,首先,在政治上要求“广土众民”。然后,“有民此有财”的经济要求,才随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成为这一迷信的支柱。西方国家上中古的历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思想发展的历程。

当然,这一迷信不是没有例外。古希腊的柏拉图就是强烈的人口控制论的倡导者。在他的《法律》一书中,为了贯彻这一主张,他提出了使现代“道德家”大吃一惊的主张,即为达到这一目的所应采取的手段的建议。有人曾因此认为近代盛行的人口适度论的思想或可溯源于他。但是,这种人口适度论在古代究竟是极少数人的观点,而且,柏拉图等人都是从政治哲学出发,为论证理想城邦应有的人口结构,才提出这一观点的。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其简单地说是由于他一开始就从经济方面对人口问题作出分析,毋庸说是由于他用经济分析,对西方过去长期流传下来的“高人口出生率迷信”的思想传统作了一个致命的打击。

这不是贬低《人口原理》从经济方面对人口问题作出分析的重要意义。固然,有人认为,由于马尔萨斯的学说后来受到严重的挑战和批判,马尔萨斯以后,对人口问题的研究逐渐偏于社会学而过于经济学,并举在今日英语国家里,人口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多半作为社会学的一分支为证。而在十九世纪中叶才得名的主要以统计为内容的“人口学”(demography)迅速发展,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地理学、人类生态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科性的边缘学科又为这一看法,加以论证。但是,实际上,到了现代,也就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今日的四十多年的时间,虽然人口问题仍然涉及多方面学科,但由于人口数量、结构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福利的关系更为突出;人口问题中有关经济的各方面,逐渐占了人口问题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人口经济学被认为是经济学一个分支部门或一个分支学科。这就是本书所着重涉及的范围。本书作者彭松建同志对西方人口理论曾作过长期的研究。本书参考了大量现代文献,旁征博引,穷源溯流,分析清晰,独具匠心。它的出版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今日世界面临的、一个不能说已经得到满意解决的问题。

值得附带注意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殖民地纷纷成为独立国,从而形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人口问题上的不同社会背景的对峙局面。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亦即我们这里称之为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的总趋势是持续下降的,而发展中国家则在独立之后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政治的解放,经济的发展,卫生的改善等,人口迅速增长。西方人口学者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迅速增长称之为“人口爆炸”,也许有点危言耸听。但是,在这些发展中国家中是否存在着另一种呼声,即认为由于过分强调人口增长的压力而形成的人口控制,也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障碍?这一呼声并不强大,但它确给人以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然,它不是原始社会的“高人口出生率迷信”,但它是否是这一传统的残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这也使得这个不能说已经得到满意解决的人口问题的解决增加了复杂性和困难。

上一篇:城镇排水下一篇:保持先进性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