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精选12篇)
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 篇1
一当前经管类本科经济法课教学的特点
(一) 课程涉及面宽但要求层次较浅
经济法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涉及面很广, 它涉及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等许多法律部门的内容。对非法学专业的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 虽然要求比法学专业的低, 但其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却更宽泛。似乎凡是涉及经济问题的法律都可纳入经济法的范畴, 多数经管类专业使用的经济法教材中既包括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 又包括企业法律制度, 还包括合同法律制度、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及纠纷解决程序等内容。尽管各教材的体系编排有不同, 内容的选择也有不同, 但有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内容庞杂。因此, 尽管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涉及面宽, 但由于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的限制和课时量的限制, 对课程深度的要求层次则只能是较浅的。
(二) 课时少、内容多
目前, 为经管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时数一般都比较少, 多数为每周三学时一学期, 也有开设每周二学时的。要想用这么少的学时把计划内的课程内容传达给学生, 并使其理解掌握, 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 学生的法学基础薄弱
经济类管理类本科学生有些在中学期间学习过一些法学基础知识, 还有些在大学学习过大约20学时的法制课, 这些就算是他们的法学基础了。但是, 对于我们学习经济法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 (如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和基本理论 (如法人理论) 多数同学都是模糊不清的。这就需要我们对有限的课时做更充分的利用。
二目前经济法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 不同专业学生使用同一的教学计划
在多数院校, 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计划、内容都是同一的, 没有根据不同专业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 金融专业、财政专业、企业管理专业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开设经济法课程之前, 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都有不同, 并且, 他们所期待掌握的相关经济法知识也不相同。因此, 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如果仅按照一个体系、同样的内容来讲述, 就不能使学生充分掌握所需要的知识。
(二) 忽视对立法目的的讲授
许多教师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在讲授经济法中的具体法规时, 常常忽视对立法目的的讲授。认为立法目的是抽象的教条, 没有实际意义。而事实恰恰相反, 在讲到每一个具体的法律制度时, 只要先明确这部法律的立法目的, 就能够正确理解以下的具体法律规定, 因为立法目的是在这个领域中立法、司法等所有活动的根本立足点, 是这部法律的灵魂。一切具体规定都不能违背立法的目的。
(三) 教学方法较单一
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 由于课程本身内容多课时少, 教师多以教材为中心, 以对法条的解释说明方式为主进行讲授。很多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黑板粉笔一张嘴, 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略了学生的兴趣, 容易使学生形成被动接受的习惯, 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能发挥其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能够锻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未来的实践中遇到具体的案例时会不知如何处理。
(四) 经济法教学和考核内容记忆化
在教学当中, 教师往往用灌输式的讲授方法来填充学生的头脑,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时里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 似乎经济法知识被记忆到脑海中就是掌握了知识, 并且在考核的时候记忆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
三对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一) 针对不同的专业采用不同的教学计划
经管类本科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在未来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时刻离不开法律的应用, 特别是和本专业有关的法律。因此, 我们对经济类、管理类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应有所区别, 在有限的课时内不能面面俱到, 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讲授。经济法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部分是学习以后的具体法律规定的必要前提, 各专业都必须开设。而对于大多数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要接触和应用的具体法律, 如公司法、合同法等也应在各专业开设。其他专业性较强的法律应针对不同的专业分别开设, 有所侧重。
(二) 重视对立法目的的讲授
在经管类专业使用的经济法教科书中, 对于每一种具体的法律制度描写的基本规律大多是概念、特征、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具体法律规定等套路, 却很少有教科书写入立法目的。而立法目的是我们理解和掌握具体法律规定的出发点, 是学生们必须要把握的。比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条规定:“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 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制定本法。”了解了立法的目的之后, 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之后的具体规定。如该法第十一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对手为目的, 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不属于不正当行为:销售鲜活商品;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季节性降价;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为什么以上四项行为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呢?因为这些行为均没有损害市场经济秩序, 没有损害公平竞争, 没有损害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亦即没有违背立法的目的。因此对学生讲解立法目的是我们经济法教师必不可少的任务。学生们只有理解把握了立法目的, 才能正确把握整部法律的精髓。
(三)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我们不能说哪一种教学方法是好的, 哪一种教学方法是坏的,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应以各种不同的教学实际情况为依据。我们据以选择某种教学方法的情况应当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条件及学生的实际特点等因素, 同时应当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无论选择或采用哪种教学方法, 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还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和教学效果, 并根据教学效果随时调配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首先, 对于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问题应以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为主,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可以使用讲解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演讲教学法等。其中, 讲解教学法和演讲教学法一般以教师为主体, 但也不排除学生参与部分讲演的可能性, 而讨论教学法则应以学生为主来进行。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其次, 对于在经济法理论上或实践中争议较大的热点问题, 我们可以使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针对经济法课程的课时普遍紧张的情况, 教师可以事先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研究活动, 寻找到问题的答案。为了解决问题, 学生就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并进行思考, 逐步形成自己对该问题的观点和解决的思路。通过查阅资料, 可以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 可以使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通过独立思考, 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旦学生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并被教师所肯定, 就会对由衷地产生一种自豪感, 对自己信心倍增, 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浓厚。
再次, 使用案例教学与实践式教学方法。为了活跃我们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在讲述具体经济法律制度时, 我们都可以用一个生动的案例引出本章的有关理论问题。一般来说, 在我们以案例方式提出问题后, 学生们就会快速地在教科书以及法律条文中找答案, 这个过程就是同学们的主动学习过程;即使学生们不能找到合适的答案, 也会集中注意力去等待教师后面的讲解。通过以法条分析案例, 可使学生灵活地掌握和运用法条, 加深对法条的理解。
法学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但是, 由于课时和实践教学资源的有限性, 很难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接受实践教育。学校和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 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应在接近学期末的时候进行一两次校外实践活动或模拟实践活动。通过法庭旁听有关经济案件的审理, 以达到对相关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理解和把握。
最后, 应广泛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包括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和交互媒体等。在经济法的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主要表现在多媒体课堂, 使用多媒体可以大大减少板书所占用的时间, 浓缩课堂内容;并且可以通过图表、图片、动画、录像等方式将语言难以表述的知识集中地传达给学生, 使学生能够鲜明生动地感知和认知, 增强理解与记忆;可以使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四) 在教学与考核方面应以知识运用为主
我国当前的经济法教学模式主要有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但实际上学生接受实践教育的机会很少。所以, 经济法的课堂教学仍是经济法教学的重要环节, 而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应注重经济法基础理论的教育以外, 还应更加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21世纪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 还要加大对学生技能训练的力度, 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等方法使学生注重实际应用, 经反复训练使理论知识演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在期末考核的时候, 单纯记忆性内容应占较小部分, 多数法律知识应在应用中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黄晖.提高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经济法学教育质量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2009 (4) .
[2]陆中宝.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及其新挑战[J].当代教育论坛.2009 (2) .
[3]巩丽霞.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2009 (10) .
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 篇2
第一部分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经济法概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类开放教育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这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主要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大专水平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服务的。课内学时72,4学分。通过学习本课程,要使学生能够树立法制意识,做到知法,守法;掌握经济法的基础知识;加强对我国现行的经济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法制观念并使其初步具有运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观察、分析、处理有关经济法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关的知识体系按不同程度分三个层次做出要求。
了解:要求学员知道这部分内容。
一般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教学应强调与实际的紧密联系,通过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段使学员能够运用所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 各章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 基础理论知识(建议2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法的产生和发展掌握法的本质与特征、法的形式与分类、法的作用。了解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掌握经济法的特征、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法的本质、形式
2、重点掌握经济法的本质、功能、基本原则
3、掌握法的特征
4、掌握经济法的特征
5、了解法的产生与发展
6、了解经济法的产生及形成
(二)教学内容
1、法的产生和发展,法的本质与特征,法的渊源与结构,法的解释和效力,法的适用和遵守,法律责任与制裁,法的外部关系问题
2、经济法的概念与地位,经济法法律关系 第二章 民法基础知识(建议6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民法的基础知识的理论,包括:民法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时效、财产占有权、债权。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法人的定义和设立条件
2、重点掌握代理中的定义、委托代理和表现代理
3、重点掌握所有权的定义和权能
4、重点掌握债权的定义和种类
5、重点掌握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中断和终止
6、掌握法人的权利与义务
7、掌握财产所有权的特征
8、掌握债的特征
9、掌握代理的产生与终止
10、掌握时效的种类
11、了解代理的种类
12、了解财产所有权的取得与消灭
13、了解债的履行、变更与终止
(二)教学内容
1、民法的概念,民法的基本原则
2、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及分类,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3、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无效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和被撤销的后果
4、代理的概念、特征和分类,代理权的产生和终止
5、时效的概念和种类,诉讼时效,占有实效
6、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财产所有权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财产所有权的取得与消灭
7、债权的概念与特征,债的分类,债发生的根据,债的履行,债的变更与终止
第三章 企业法律制度(建议6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企业法律制度的概念和体系,掌握全民所有制企业法律制度、集体所有制企业法律制度、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和企业破产法的相关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国有企业的经营权与经营责任
2、重点掌握集体企业的权利与义务
3、重点掌握个人独资与合伙企业的法律属性
4、重点掌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特征和资本制度
5、重点掌握破产条件和破产财产清算顺序
6、掌握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
7、掌握集体企业的管理体制
8、掌握中小企业法的立法宗旨和作用
9、掌握个人独资与合伙企业的设立与终止
10、掌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解散与清算
11、掌握企业破产的财产、债权
12、了解国有企业的基本原则
13、了解个人独资企业的管理体制
14、了解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组织结构
(二)教学内容
1、企业的概念、特征和种类,企业法的概念和体系
2、国有企业及其立法概述,国有企业的法律地位和指导原则,国有企业经营权,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3、集体所有制企业及其立法概述,集体所有制企业概述,集体所有制企业管理,集体企业的收益分配
4、个人独资企业的概念和特征,性质, 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
5、合伙企业的概念和特征,合伙企业的设立,合伙企业财产,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合伙企业和合伙人的债务清偿,合伙企业的解散和清算
6、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法概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7、破产与破产法概述,企业破产的条件,企业破产的程序
第四章 公司法律制度(建议4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公司的概念和种类,理解公司的一般规定,掌握有限责任公司及其特点、股份有限公司及其特征, 了解公司的合并和分立,公司增资和减资,掌握公司的解散,公司的清算等程序。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公司法的特征
2、重点掌握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3、重点掌握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4、掌握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征
5、掌握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
6、了解公司的种类
7、了解公司登记和监督管理制度
8、了解解散、清算的法律规定
9、了解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
10、了解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结构
(二)教学内容
1、公司的概念和种类,公司法概述,公司的一般规定
2、有限责任公司及其特点, 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的特别规定
3、股份有限公司及其特征,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结构
4、财务会计的一般要求,利润分配,5、公司的合并和分立,公司增资和减资
6、公司的解散,公司的清算
第五章 证券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证券法一般理论,掌握证券发行制度和证券交易制度,熟悉上市公司收购和上市公司收购规则,掌握证券监管体制。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证券、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的区别
2、重点掌握证券发行审核制度
3、重点掌握证券交易的一般规则
4、重点掌握证券上市的条件、程序、暂停和终止
5、重点掌握禁止交易行为
6、掌握证券法的基本原则
7、掌握证券和债券发行的条件
8、掌握信息披露法律规定
9、掌握证券承销
10、掌握中国证券监管体制
11、了解证券法的基本目的
12、了解证券法的性质
13、了解证券交易所
14、了解上市公司收购的规则
15、了解证券监管体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
1、证券法的概念和性质,证券法调整的证券,证券法主体,证券法的基本原则,2、证券发行的概念及种类,证券发行条件,证券发行审核制度,证券发行保荐与证券承销
3、证券交易的一般原则,证券上市,持续信息公开,禁止的交易行为,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
4、上市公司收购概述,上市公司收购原则
5、监管者职责,监管权的行使与监督
第六章 合同法律制度(建议6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合同的订立、效力、解除等相关内容;掌握合同担保的方式等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有效要约的构成要件、法律效力
2、重点掌握承诺的构成要件、法律效力
3、重点掌握合同的主要条款
4、重点掌握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
5、重点掌握合同履行的原则及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6、重点掌握合同担保全的形式
7、重点掌握违约责任
8、掌握要约的撤回和撤销
9、掌握合同的变更与转让
10、掌握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及合同的解除
11、了解合同的性质
12、了解合同法的要领及其基本原则
(二)教学内容
1、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合同的分类,合同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合同订立的程序,合同的内容和形式,合同订立的时间和地点,合同的效力,缔约过失责 任
3、合同履行的概念和原则,合同内容的确定,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代位权和撤销权,合同的变更、转让和终止,违约责任
4、合同的担保概述,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
第七章 工业产权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工业产权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掌握商标和商标权、商标注册、商标管理、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保护商标权的国际工业约;掌握专利法的概念、专利法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工业产权的特征
2、重点掌握侵犯商标权的行为
3、掌握商标权的法律保护
4、掌握商标法的特征、商标权、商标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5、掌握专利权、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6、了解工业产权法的渊源
7、了解商标注册和商标管理
8、了解保护商标权的国际公约
9、了解专利申请程序、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专利权的保护
(二)教学内容
1、知识产权,工业产权,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的关系,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国际条约
2、专利法概述,专利权的客体,专利权的主体,专利权产生的实质条件,专利权产生的程序,专利权人的权利,专利权的限制,专利权的保护
3、商标概述,商标注册,商标权,商标权的保护,保护商标权的国际公约
第八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竞争法的产生和发展反不正当竞争法、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产生和形成;掌握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和调整范围、立法宗旨和原则、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监督检查、法律责任。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2、重点掌握商业贿赂、商业秘密
3、掌握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及其与相关行为的区别
4、掌握公平交易的法律规定
5、了解竞争法、反垄断法的含义
6、了解对不正当竞争的监督检查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
(二)教学内容
1、竞争与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不正当竞争与相关行为的区别
2、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产生和形成,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和调整范围,立法宗旨和原则,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监督检查
第九章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建议4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产品质量的概念、产品质量立法、《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了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关、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掌握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违反产品质量法的责任。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2、重点掌握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3、了解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
4、了解产品质量的管理与监督
5、了解违反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和责任形式
(二)教学内容
1、产品质量法的概念,产品质量立法,《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
2、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关,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产品质量监督检查
3、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4、损害赔偿责任,罚则
第十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建议4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掌握消费者的权利、经营者的义务、国家和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和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与法律责任。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消费者的权利
2、掌握国家和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3、了解经营者的义务
4、了解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方法
(二)教学内容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适用范围
2、消费者的权益
3、经营者的义务
4、国家和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5、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与法律责任
第十一章 财政法律制度(建议
5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应该能够了解财政法的概念、财政管理体制与管理机构;掌握预算法和税法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税法的构成要素
2、重点掌握政府采购当事人和合同
3、重点掌握流转税法、收益税法
4、重点掌握税收法律责任
5、掌握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
6、掌握财产、行为和资源税法
7、掌握税收的征收与管理
8、了解财政法的主要内容
9、了解预算法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
1、财政法的概念,财政法的调整对象,财政法的基本原则,财政法的内容
2、预算法
3、政府采购法
4、税法
第十二章 金融法律制度(建议5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金融和金融关系、金融法的主要内涵、掌握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和外汇管理法的相关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金融法的调整对象
2、重点掌握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商业银行对存款人的保护
3、重点掌握保险人的义务
4、重点掌握被保险人的义务
5、掌握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6、掌握商业银行贷款的原则
7、掌握票据的权利
8、掌握外汇的法律责任
9、了解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
10、了解商业银行的设立与变更
11、了解保险的种类
12、了解票据的伪造、变造和更改,票据的抗辩及限制
(二)教学内容
1、金融与金融法的概述,金融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
2、银行法
3、票据法
4、保险法
5、外汇管理法
第十三章 房地产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我国房地产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和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国家对房地产开发活动进行监管的主要环节和交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房地产法的基本原则
2、重点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设立条件
3、重点掌握房地产交易管理法律制度
4、重点掌握房屋租赁的特征
5、重点掌握房地产抵押的特征
6、掌握房地产开发的立法原则
7、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设立的程序
8、掌握房地产转让的程序
9、掌握房屋转租的特征
10、掌握房地产抵押的程序
11、了解房地产业
12、了解房地产交易的特征
13、了解商品房预售的特征、条件、程序
14、了解房屋租赁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二)教学内容
1、房地产的概念,房地产业,房地产法,房地产法的基本原则
2、房地产开发法律制度
3、房地产交易法律制度
4、商品房预售
5、房屋租赁
6、房地产抵押
第十四章 劳动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掌握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内容,了解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法律制度。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
2、重点掌握社会保险的功能
3、重点掌握劳动争议的程序
4、掌握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
5、掌握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
6、掌握劳动争议的法律责任
7、社会保险的种类
8、劳动争议的仲裁机构
(二)教学内容
1、劳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
2、社会保险
3、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第十五章 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我国贸易救济措施、掌握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框架和在该框架下的特别义务、掌握世界贸易组织的非歧视性原则。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外贸法的主要内容
2、重点掌握外贸代理、壁垒、反倾销
3、重点掌握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权利和义务
4、掌握外贸法的基本原则
5、掌握外贸经营者
6、了解外贸法的适用范围
(二)教学内容
1、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概念,货物、技术和服务的进出口管理,进出境货物的关税制度,外汇管理制度,进出境检疫检验制度
2、中国的贸易救济措施
3、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六章 环境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环境问题和环境法律体系、环境法律制度及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2、重点掌握环境保护制度
3、重点掌握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
4、掌握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5、掌握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6、了解环境保护法的立法宗旨
7、了解保护和改善环境
(二)教学内容
1、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法体系
2、环境法基本原则
3、环境法律制度
4、防治环境污染的法律制度
第十七章 会计、审计、统计法律制度(建议3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会计法的立法宗旨与基本原则、企业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掌握审计法、统计法的相关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掌握会计法的立法宗旨与基本原则
2、掌握禁止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
3、掌握审计法的基本原则
4、了解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
5、了解审计机关的权利和审计程序
6、了解违反会计法、审计法的法律责任
(二)教学内容
1、会计法律制度
2、审计法律制度
3、统计法律制度
第十八章 仲裁与诉讼(建议6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货币供给的基本含义,理解并掌握货币供给的决定以及同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间的关系,掌握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机制,理解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仲裁程序
2、重点掌握审判程序
3、重点掌握行政诉讼的范围
4、重点掌握司法文书的格式
5、掌握经济仲裁
6、掌握司法收案范围
7、掌握行政诉讼的法律责任
8、了解申请仲裁裁决和执行,涉外经济仲裁
9、了解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协会
10、了解司法审判的机构设置
11、了解行政诉讼的执行程序
1、仲裁概述,仲裁组织,仲裁程序
2、诉讼制度概述,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3、法律文书的概念和种类,法律文书的写作要求,民事诉讼文书13
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改革;案例
“经济法概论”作为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基础学科,具有实践性极强的特点。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要培养出现代化的新人才就不得不与时俱进,而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提高的要求。如何提升经济法概论的教学实际用途,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基础学习较少,学识基础薄弱
“经济法概论”的教学内容多,但教学学时较少,因此在各高校,“经济法概论”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老师一个人讲,学生基础弱,听不懂,无法融入课堂里,这样就使得主角配角位置颠倒,必然无法令人满意。
(二)教学手段相对陈旧
如今,案例教学以及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方法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种课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的还是灌输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对老师或是知识具有依赖性,学生学习只懂皮毛,不懂得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思维狭窄,不会产生创设性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是无法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不能只是满足于简单讲授经济法律的基础知识。教师应该主要注重引导学生去真正理解法律的内涵、阐释立法的精神和原则、提高学生应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缺乏层次感
教材是教师的教学依托,是教学环节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经济法概论》教材的内容偏多,而且繁杂深奥,大多数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学习,教材大多只是起到参考价值,而且较为陈旧,无法做到立足实际,与实际问题严重脱节,如《劳动合同法》等章节更新缓慢,无法做到对现有问题进行实际分析,且逻辑混乱,重点不突出,缺乏层次感。
(四)传统的考核结果束缚学生的学习潜能
目前我们高校的考试主要还是闭卷考试,这导致学生还要遵循为了考试而学习,学校的一切工作也是围绕考试这一主题展开,让分数来作为测评师生成绩的重要依据。在这样的传统学习环境中,使得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考高分,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实際运用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
二、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调整课时设置
不同专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不同,不能只是单纯地给学生奠定法律基础。在初步明确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于经济学和非经济学专业进行差别对待。经济学专业建议先开设《法律基础》这一课程,在此基础上设置《经济法概论》,两者课时合计60课时,中间10课时实现实训;非经济学(非法学)专业可直接开设《经济法概论》,但要保证48课时以上,中间有8课时以上实现实训。
(二)重点必须突出,逻辑必须清晰
经济法教学内容繁多,突出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首先应按照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来取舍课程内容,形成自己的专业需要,如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就应注重市场管理法等的学习;学会计专业的,就应注重税法、金融法等的学习。同时还要注重与时俱进,比如将新出现的热点问题或最新立法及时的融入到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热点,思考热点,开拓学生的思路。
(三)结合学生专业素质的不同要求,丰富教学手段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经济法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灵活多变的教学,注重教学的创新与开放。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将课外的知识充实进课堂,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课外的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如参加一些学生法学社团,也可以与法院建立经常性的实习观摩基地。另外,强化案例教学及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使用,将单一的课堂讲授变得多样,可以进行讲课、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社会调研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课模式。
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教学模式。案例的选择应重视符合“三实”(实战、实用、实务)带动“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要求,尤其要重视一个“实”字,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可以有实际作用的,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及探究欲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如今常见的案例分析法有三种:列举案例法、讲评案例法、讨论案例法。
1.列举案例法
是指在授课中,教师为了更具体形象的阐述重点难点内容而列举一个或一组典型案例,案例可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也可以是对真人真事进行加工修改后的案例。
2.讲评案例法
是指教师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某一教学重点而对一案例进行深入的解剖与分析,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课本理论。在进行这样的教学时可以使用电化教学方式,比如播放民事审判的录像片,边看边讲评。
3.讨论案例法
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学习印象,巩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某一主要章节讲授完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教师需要事先准备有针对性和难度的案例,并且人们大都对这个案例有不同的见解和结论的。案例要有详细的情节,教师在介绍案情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经济法知识来分析解决案例。小组讨论,大班讨论都是可行的方法,也可以先合后分或先分后合。尽量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在最后要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及总结,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学生专业素质的不同要求,完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讨论题,组织学生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以学生在案例的处理表现,作为平时成绩,以此调动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经济法的教学应根据专业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选择,对于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可以出题进行统一考察。通过经济法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和把握经济法理论,能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课堂的教师不要固守传统的法律院校的教学模式,应从不同方面做工作,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慧琴.浅谈经济法概论中的案例教学[J].文教资料,2005,(2).
[2]宋文霞.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3).
【作者简介】
丁晓莉(1980— ),女,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金融学。
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 篇4
一、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已有教学方法评价
1. 讲授法
受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教学内容多、知识跨度大、课时较少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法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理论、学生听讲为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具有系统阐述理论的优点, 可以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获取经济法基础理论和具体法律制度的知识。但这种教学方法形式过于单一, 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 不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和师生互动, 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在各高校广泛运用,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优化了教学环境, 增加了讲授式教学方法的丰富性。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深奥的经济法学知识直观化, 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中大量案例视频的播放将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案例带到课堂中, 增进了教学的生动性,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有助于学生理论学习和能力训练。但单纯的动画演示和视频播放, 仍然是一种单向度的教学, 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为中心, 学生居于被动地位的状况。鉴于讲授式教学的弊端, 不少授课教师积极探索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互动式、实践性教学方法, 改变填鸭式教学, 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师生交流、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2.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以学生自主性探索为基础, 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意愿为核心, 既能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 又能使学生扎实掌握理论知识。但是经济法的教学对象主要是经管专业低年级的学生, 存在视野不够开阔、尚未系统学习过本专业知识和法学专业知识、研究技能和写作技能训练不足等问题, 这给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带来困难。贸然地让不具备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学生独立地对一门只进行过初浅接触的学科进行研究性学习难度较大, 反而可能挫伤他们的热情和兴趣。
3. 案例讨论
在案例讨论中抽象的法律知识被具体化, 书本上的规则成为了人们的具体行为和实际利益, 学生能够感受到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有助于学生理解法律知识、形成分析和运用能力。而且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突出了学生的中心地位,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但是案例讨论教学的实施也面临诸多问题。首先, 由于案例的具体性, 案例很难覆盖完整的知识体系, 单纯的案例讨论教学无法实现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其次, 案例讨论时常出现只有一部分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其中, 相当数量的学生一言不发或应付了事的情况, 导致总体教学效果不理想。再次, 经管专业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能在课堂上较快掌握法律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简单的案件, 单一使用简单案例无法激发其学习兴趣。而基础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在分析相对简单的案例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科综合型案例虽然颇具挑战性, 但难度偏高, 低年级学生也是刚开始接触自己的专业, 能否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还有待检验。案例的选择对案例讨论教学的顺利实施起着关键作用, 上述情况给教师选择案例带来了一定困难。最后, 法学专业教育案例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研读和讨论案例, 自己领悟出案例的内容和原理。如果严格按照法学专业案例教学实施讨论不仅面临着课时安排、学生基础等障碍, 而且操作不当还会使经济法偏离专业基础课属性, 使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异化为“不伦不类的法律职业教育”。
4. 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是我国法学教育中常用的实践教学活动, 它具有实践性强、综合性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特点。有教学实施者认为可以将这种教学方法用于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但仅针对经管专业学生简单实施上述教学存在较大问题, 可行性值得商榷。首先, 模拟法庭属于更复杂的技能, 对参与者的要求较高。因此, 在使用模拟法庭教学方法之前应该有一系列的学习, 学习好案例、制定法, 查阅相关文献, 训练适用、分析、归纳、评价的技能, 再以模拟法庭的方法学习将理论知识与技能一并使用。对于没有基础知识及技能的学生, 要勉强在短时间内论证一个复杂的问题, 他只能采取快捷方式恶补, 这样的方法学习到的法律内容不会久留, 因此对学生没有长远好处。更坏的是这种方法如果得到鼓励会养成坏习惯, 而这种坏习惯会保留下来, 遗害一生。在法学专业教学中,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 且学生必须进行过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多数学习经济法的学生只是经管专业低年级学生, 受各种因素限制尚不具备系统的知识和扎实的技能。这些学生勉强实施模拟审判, 除了不会形成扎实的法律知识外, 还会形成一种错觉:诉讼就像一场表演, 是可以脱离案件事实和证据支撑孤立进行的辩论赛。其次, 模拟法庭的学生参与度有限, 每次最多能有一、二十人参与审判, 而且有的学生只是担任证人、鉴定人等角色, 这些诉讼参与人并未涉及适用法律、举证、法庭辩论等工作, 能力训练效果有限。模拟审判一般耗时较长, 经济法课时紧张是模拟审判具体操作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问题。
5. 法律诊所和参与法律咨询服务
法律诊所和法律咨询是法学实践教学方法, 两者都将学生从封闭的课堂带入了开放的现实生活, 符合现代青年学生乐于尝试, 渴望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但是两者都是由学生向客户或咨询者提供服务, 而且该学生对程序及结果担负主要的专业责任, 尝试和渴望的心理不能免除责任的承担。要低年级非法学专业学生承担如此重的责任, 有些勉为其难了。
二、改革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议
经管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的运用应当考虑两个因素:一、课程的专业基础课属性和学生的非法学专业背景;二、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劣。经济法课程不是法律职业教育, 它是经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其教学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市场经济法律素养, 即让学生熟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相关术语和知识, 较全面地了解规范市场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 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的能力并在专业工作中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对经济法课程来说,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和不足, 并非全能。教学应当针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 一方面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并改进和优化其实施环节;另一方面合理设置课程, 分阶段、分层次地巩固和深化知识体系、培养能力。
1.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
对经济法教学来说, 任何教学方法各具特色、各有优劣, 均可在教学活动发挥其功能。只要教学方法的运用符合教学规律、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 该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是恰当的。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涵盖了多个法律部门, 跨度大、内容杂, 学生往往在较短时间内从一个法律部门进入到另一个全新的法律部门, 并接触大量陌生的法律术语。在经济法教学中运用讲授法系统介绍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是不可或缺的。笔者认为, 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如, 多媒体课件、网络等) , 结合生动的案例, 通过讲解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个概貌式的了解。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知识基础的前提下, 指导学生通过专题研究、案例讨论、模拟法庭等以互动的、参与的方式进行学习和能力训练。
2. 改进参与式、实践性教学
研究性学习、案例讨论、模拟法庭等教学方法用于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 应当结合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对其实施环节进行改进和优化, 避免不切实际地让低年级学生实施有着较高知识和技能要求的教学形式。
具体说来就是做“加法”、“减法”和“因式分解”。首先做减法, 在分析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上述教学方法的要求, 去除或简化适用于高年级学生或法律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实施环节。其次分解主题, 将复杂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单元, 降低难度, 以构成单元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最后加大教师指导力度, 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指导, 在理论知识、研究方法、技能训练等各环节进行全面指导, 帮助学生树立完成学习。
在研究性学习和案例讨论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 结合案件或者社会热点提出问题供学生研究或者讨论。学生不是对复杂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或者运用不同法律部门对一个复杂案件进行从实体到程序的全面分析, 而是针对一个相对简单但能反映所学理论知识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如果所结合的案件和热点问题较为复杂, 教师应对案件和问题进行分解, 将其分解为与理论知识相关联的不同的事实单元和法律单元, 以这些单元为对象引导学生研究或者讨论。教师应全程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帮助学生寻找合理方法分析案件和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将法学知识与经管知识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多方面的分析问题, 在综合运用不同知识, 全面考虑相关因素的基础上, 找到最佳处理方法, 最终达到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真正提高实践能力。例如, 在指导学生分析处理经营场所人身伤害案例的过程中, 启发学生结合管理学知识找到最佳的管理措施——以合理的成本实现对消费者的最大保护, 从而树立经营者的信誉。
模拟法庭涵盖内容广、教学要求高, 在经济法教学中运用模拟法庭应压缩内容、降低要求, 将教学目的集中于让学生感受和了解诉讼程序, 初步树立按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的意识和证据意识。教师可选择事实相对简单的案件, 并带领一部分学生进行材料准备 (包括证据、诉讼文书等) , 让另一部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模拟审判, 扩大学生参与面。通过模拟操作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以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程序并认识证据的重要性。
法律诊所和法律咨询要求太高, 笔者不赞成单独在经济法教学中面向所有学生实施两种教学方法。但教师可以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观摩或参与活动, 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引入“学科综合化”思路, 设计新型教学环节
受各种条件限制, 在初次接触经济法知识的教学中经管专业学生只能获得基本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 要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运用能力, 还需在新的阶段设置更高层次的课程提升学生法律素养。学校可以引入“学科综合化”思路、设计综合化课程作为教学的高级阶段, 在多学科协同与综合的条件下, 使学生在更高层次提升法律素养。
“学科综合化”是指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学科和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 通过重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 使相关学科形成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 以发挥其综合优势。它的实质是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化突出了学生走向社会将要解决社会具体问题的复杂性、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 淡化了学科间界限并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以及学科与社会系统的联系, 从而达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宽专业口径, 促进学生有机整合不同知识的目的。笔者建议设置由经管专业、法学专业学生共同参与的综合化实践教学课程, 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运用其专业知识, 依靠多学科的协同与综合,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在交流中拓展知识、提高能力。参与课程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课程由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指导。在与法学专业学生共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经管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教师指导进一步接触和学习法律知识, 锻炼运用法律的能力, 整合经管专业知识和法学知识、提升法律素质。
经济法课程是旨在奠定经管专业学生市场经济法律知识和能力基础的课程, 根据课程目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 运用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才能使课程真正发挥其基础性作用。
摘要:经济法是经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其开设目的旨在奠定经管专业学生市场经济法律知识和能力基础。作为一门面向经管专业学生的法律课程, 教师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课程现有的各种教学方法既存在优势, 也存在劣势。教师应当在分析课程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合理运用并改进教学方法, 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经管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专业基础课
参考文献
[1]付音.经济法概论教学的几点体会[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3)
[2]王琴琴, 王有志.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认知需求、创造性人格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2)
[3]黄少英.全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探讨——以经济法教学为例[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3)
[4]何美欢.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J/OL].http://www.civillaw.com.cn
[5]宋平.基于财经类经济法教学目标下的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高教与经济, 2009, (12) :50
[6]李春超, 赵慧君, 曹华.高校学科建设实施课程综合化的研究[J].教育探索, 2005 (03)
[7]黄亲国.论理工科院校的课程综合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05)
经济法概论课程相关教学资料 篇5
――合同法的经济分析
(二):概念
一、身份与契约
1、从身份到契约
梅因《古代法》区分了选择的“身份”和非选择的“身分”所谓进步社会运动,就是从“身分”到“契约”的运动,实际上是从强制到自由的运动,从家族本位到到个人本位的运动。
在“人法”所提到的一切形式的“身分”都起源于古代属于“家族”所有的权力和特权,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到现在仍旧带有这种色彩。因此,如果我们依照最优秀著者的用法,把“身分”这个名词用来仅仅表示这样一些人格状态,并避免把这个名词适用于作为合意的直接或间接结果的那种状态,则我们可以说,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分到契约”的运动。(梅因《古代法》,第五章,P97)。
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在有一点上是一致的。在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其特点是家族依附的逐步消灭以及代之而起的个人义务的增长。“个人”不断地代替了“家族”,成为民事法律所考虑的单位。„„我们也不难看到:用以逐步代替源自“家族”各种权利义务上那种相互关系形式的,究竟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什么关系。用以代替的关系就是“契约”。在以前,“人”的一切关系都是被概括在“家族”关系中的,把这种社会状态作为历史上的一个起点,从这一个起点开始,我们似乎是在不断地向着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状态移动,在这种新的社会秩序中,所有这些关系都是因“个人”的自由合意而产生的。在西欧,向这种方向而获得的进步是显著的。奴隶的身份被消灭了——它已为主仆的契约关系而代替了。„„在解事年龄以前的子裔,在监护下的孤儿,经宣告的疯癫病人,都在“人法”上规定了它们在某些方面是有能力的,在某些方面十五能力的。„„绝大部分法学家都一致承认这样一个原则,它们都认为上述各类人所以应受外来的支配,其唯一的理由是在于他们本身不具有为其自己利益而做出决定的能力;换言之,他们缺乏用“契约”而达到定约的必要条件。(《古代法》p96-97))
2、民法传统经典文本中“人”的概念
存在的不是不同的“人”,而是立法者对人的不同的想象和界定。(1)法国民法典
“最初编纂的民法典乃是第三等级即市民等级的法典,他们在法兰西大革命中与旧王朝的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了成功的斗争,随后,又在拿破仑倒台以后的王朝复辟中达到了日益成熟和自觉并具有政治影响。因此,民法典编纂者心目中的,给民法典的风格以烙印的理想形象,不是小人物、手工业者,更非领薪阶层的理想形象,而是有产者的市民阶级的理想形象;他们有识别力、明智、敢于负责,同时也精通本行和熟悉法律。”(K·茨威格特和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页173。)19私有财产不得侵犯、契约自由和过错责任三项原则都与市民阶级的经济基础及其人格特征相吻合。
《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之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2)德国民法典
与尤士丁尼《法学阶梯》和《法国民法典》不同,《德国民法典》采用的是学说汇纂派理论总则、债务关系法、物法、家庭法、继承法的五分法。其中总则包括“人”、“物”和“法律行为”三章。有的学者倾向于从立法技术上理解这种划分,他们认为,“总则部分针对一些确定的基本法律制度,即法律职业者无论是在债法抑或在物法、继承法或家庭法,甚至在整个私法领域中都要加以运用的法律制度,„„提纲挈领地以一般化形式对其先行规定,就仿佛是‘提取公因式’。人们认为,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法律的逻辑完整性和内涵经济性,从而避免冗赘的重复。”
然而,正是在这种“提取公因式”的过程中,产生了我今天所讲的民法传统中第三种“人的观念”:抽象的权利主体。“作为《德国民法典》基本概念的人,是通过其权利能力来表述的。”
一,《德国民法典》关于人的规定分为两节:自然人和法人。和《法学阶梯》的传统不同,人这一次被放置在家庭以外加以讨论。对于人的着眼点不再是他的自然理性(罗马法),也不再是所有的人终其一生基本生活在家庭和国家中这个事实(《法国民法典》),而是他的这样一种神秘的能力:权利,在具有权利能力这一点上他和一个社团或一笔基金(基金会或财团)并无不同。
“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的完成。”(第一条)
所有的“自然人”都具有权利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相同的行为能力,人因为行为能力的差异而被划分为三类: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
二,《德国民法典》的理想人格是完全行为能力人。“作为《德国民法典》基础的人类形象,因此就不再是小手工业者或工厂工人的人类形象,而是富有的企业家,农场主或政府官员的人类形象;换言之,就是这样一种人,即人们能够指望他们具有足够的业务能力和判断能力,在以契约自由、营业自由和竞争自由的基础上成立的市民盈利团体中理智地活动并避免损失。”
人与人的区分不再是基于他相对于自然或他人任意作为的能力大小,也不是他在国家或家庭中的位置,人与人的区分现在直接建立在他的自我属性上面:他的年龄,他的精神状态,以及他的习性:
未满七周岁、因精神错乱不能自由决定意志者、因患精神病而受禁治产的宣告者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04条);已满7周岁但不满21周岁(后降为18周岁)的人、禁治产人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第106、114条)。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只能通过他人的代理进行法律上有意义的活动。
所有基于年龄和精神状态的考虑,都出自这样一个理由:行为能力的有无和强弱,乃是基于人表达自己的意思的能力的有无和强弱。“无行为能力人的意思表示无效”,“在无意识或暂时的精神错乱状态时所为的意思表示无效”(第105条)
由此我们可以把《德国民法典》中的人进一步理解为一个表达意思的机器。人从此将不能仅凭其肉体的存在宣称他的存在,只有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主张权利的人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法律所乐于承认的那种“主体”;同时由于组织也可能被承认为这种主体,“人”的生物学属性在这里淡化。
现代法律出现的新的人类形象“弱者”:消费者,劳动人,中小投资者。
3、中国法律中的契约与身分 《合同法》(1999)
第二条 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民法通则》(1986)
第九条 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第十条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十一条 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二条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第十三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第三十六条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4)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国民法中的民商合一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民商分立。
第二条 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
第四十九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劳动法》(1995)
第十六条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第十七条 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二、契约自由和政府管制 1、1999年《合同法》中对契约自由的确认
第三条 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第四条 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第五条 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第六条 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第七条 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八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2、1995年《劳动法》对劳动合同的管制 第四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三十六条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七条 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第三十九条 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第四十条 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
(一)元旦;
(二)春节;
(三)国际劳动节;
(四)国庆节;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长工作时间不受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限制:
(一)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
(二)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三条 用人单位不得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第四十五条 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
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五章 工资
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第四十八条 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第四十九条 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
(一)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三)劳动生产率;
(四)就业状况;
(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第五十条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第五十一条 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3、美国最高法院涉及契约自由一系列判例
(1)Holden v.Hardy,169 U.S.366-398(1898)犹他州一个矿主令工人工作8小时以上,违反了该州有关8小时工作制的法律。最高法院多数意见认为:签约自由本身“必须受到州公安权所建立的合法性的限制”;而保护本州公民生命健康和安全正是州立法机关合法行使的公安权的一部分;尽管签约的双方都是成年人,不存在强迫和欺诈,州法的合理性是因为存在事实和数据表明煤矿对工人身体健康确实有害。
(2)Lochner v.New York 198 U.S.45-76(1905)1895年,纽约州通过了一个《面包坊法》(Bakeshop Act),规定面包制作业必须为工人提供卫生的工作环境,并减少工时。受此法打击最沉重的是小面包业主,他们的雇员总数通常不超过5人。Lochner正是这样一个小面包业主,因为容许它的工人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而被州政府罚款50美元。纽约州法院一审败诉后,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Lochner控告纽约州的面包坊法未经法律的正当程序剥夺了他的财产权,违法宪法第14修正案。
5-4的多数意见认为:纽约州的法律是对“雇主在某种情况下允许工人在他的作坊利工作10小时以上的一项禁令”,这项法律也杜绝了工人“挣一些额外收入”的机会,所以这项法律侵犯了面包坊主Lochner和他的雇工之间的签约自由。多数意见认为:签约自由就是买卖劳动力的自由,属于宪法第14修正案保护的自由的一部分。
1912年,纽约面包行业的工人通过集体签约的方式确定了每天工作10小时。(3)Muller v.Oregon,208 U.S.412-423(1908)Muller是俄勒冈一家洗衣店的工头,因命令店中一名女工每日工作10小时而违反该州10小时工作法,被地方法庭罚款10美元。被告律师布兰代斯用社会学调查研究数据说明限制妇女工作时间的合理性。在brief中,布兰代斯用2页追溯案例,采用了lochner案中法院承认的如果长工时会影响工人的安全和健康则可以限制工时),用15页引用其他州和外国法律中关于长工时影响工人健康的报告和案例。用95页引用美国和欧洲的工厂和医学报告,说明长工时对妇女的健康有害。最高法院以9:0宣布俄勒冈州限制工时的做法有效。“妇女的身体结构及生育功能使她们在为生存的奋斗中处于身份不利的地位”健康的母亲是健康的后代的根本,考虑到妇女本身的健康和我们种族的健康,“妇女的身体健康必须成为公众利益的一部分。
(4)Adkins v Children’s Hospital,261 U.S.525-571(1923)1918年,国会在哥伦比亚特区建立了最低工资法。儿童医院人为这项法律侵犯了雇主的签约自由权。最高法院以5:3宣布该法违宪。既然最低工资法是为了保护工人的宪法权利,同样的理论也可以用来限制建筑工人的最高工资限度,以保护雇主的宪法权利。
限制劳动契约自由从限制工时到确定最低工资,但是,规避这些限制的办法总是存在的。比如用计件合同代替计时合同,以及用资本(机器)代替劳动。长远看来,对劳动契约的管制和《劳动法》保护劳动者,促进就业的宗旨是违背的。4.谁保护工人(佛里德曼夫妇《自由选择:个人声明》第8章)
“以下两种工人是得不到任何保护的:一种是仅有一个可能雇主的工人,另一种是没有任何可能雇主的工人。
那些实际上只有一个可能雇主的人,往往可以得到很高的报酬。因为他们的技能是在罕见,价值极高,只有一个雇主能够加以充分利用。
最低工资法令要求雇主歧视技术低的人。„„且以受教育很少而没有什么技能的青少年为例,其劳务比如说每小时仅值二美元。他或她或许渴望为这种工资干活,为的是掌握较多技能,从而得到较好的工作。但最低工资法令宣称,只有雇主愿意付给她或她(在1979年前)每小时二点九美元,这样的人才能受雇。也就是说,除非雇主愿意仁慈地把90美分加到青少年劳务所值的2美元上,否则他们是不会被雇佣的。青年人因不能得到每小时2.9美元而失业,反而说这种状况比接受每小时二美元的工资而就业要强些,这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许多雇主地存在,可以为大多数工人提供最可靠而且最有效的保护。„„保护工人的是那些愿意雇佣工人的雇主。雇主对工人劳务的需求,使得他们完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向工人支付其工作的全部价值。如果某一雇主不愿支付,另一雇主会支付。真正保护工人的,正是这种争夺工人劳务地竞争。
„„竞争不能提供十全十美的保护。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工人来说,竞争是迄今为止被人们所发现或发明的最好的,也即害处最少的保护。
„„其他雇主的存在保护了工人免受雇主的剥削,因为他可以到别处干活。其他工人的存在保护了雇主免受工人的剥削,因为他可以雇佣别人。其他卖主的存在保护了消费者免受某以卖主的剥削,因为消费者可以到别的商店买东西。“ 5.谁保护消费者(佛里德曼夫妇《自由选择:个人声明》第7章)
“竞争保护消费者不是因为商人比官僚心肠软,不是因为商人由更多的利他主义思想,或更慷慨大方,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有才能,而只是因为消费者服务正是为他们自己的私利服务。
政府管制并不能阻止事故的发生。区别在于犯严重错误的私人企业可能垮台,而犯严重错误的政府机构则很可能因此而得到更多的预算。
消费者可以依赖百货公司、商标和私人检验组织判断产品的质量。无需政府的帮助。
消费者会被广告牵着鼻子走吗?“从根本上说,广告时做生意的一种成本,„„设法满足消费者真正的需要和愿望,比起试图制造人为的需要和愿望,不是更为合理吗?”
“对消费者的最大威胁是垄断——不论是私人的还是政府的垄断。保护消费者的最有效方法是国内的自由竞争和遍及全世界的自由贸易。要想使消费者不受单一的卖主的剥削,就必须由另外的卖主,消费者能向他购买,而他也渴望卖东西给消费者。”
二、契约责任和侵权责任
1、吉尔莫《契约的死亡》(梁彗星主编《民商法论从》第3卷)
“客观地看,契约的发展表现为契约责任正被侵权责任这一主流逐渐融合”(p279-280)
产品责任拓展了厂商对其瑕疵产品的间接使用者的责任。有关卖方担保的法律规定总是既植根于契约法由来源于侵权法。但后来似乎担保属于契约法的趋势逐渐兴盛,尤其在《同一买卖法》和《统一商法典》。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法院出人意料地废弃了久已确立且扎根于契约的担保责任,而时兴一种完全基于侵权的担保法。1965年《侵权法重述》(第二版)402A:规定了产品责任:
(1)销售者若在产品存在瑕疵并对使用这和消费者及其财产具有不合理危险时仍将产品出售给使用这和消费者的,则应对由此而给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和消费者及其财产所造成的实际损害承担责任,只要(a)销售者是经营此项产品销售的合法商人,(b)产品出售之时渴望符合使用者和消费者的要求,并无实质性改变。(2)上述(1)所陈述的规则在下列情况下也同样适用:
(a)销售者在产品制造和出售过程中实行了尽可能的监督;
(b)使用者和消费者并未直接从销售者那里购买产品或者与销售者没有任何契约关系。
2、中国《产品质量法》(1993)的规定
第二十八条 售出的产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购买产品的用户、消费者造成损失的,销售者应当赔偿损失:
(一)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说明的;
(二)不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的;
(三)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
销售者依照前款规定负责修理、更换、退货、赔偿损失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产品的其他销售者(以下简称供货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供货者追偿。
销售者未按照第一款规定给予修理、更换、退货或者赔偿损失的,由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生产者之间、销售者之间、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订立的产品购销、加工承揽合同有不同约定的,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以下简称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
(二)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三)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第三十条 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一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
第三十二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抚恤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
第三十三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用户、消费者满十年丧失;但是,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第三十四条 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第三十五条 因产品质量发生民事纠纷时,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或者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当事人中方的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各方没有达成仲裁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六条 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可以委托本法第十一条规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对有关产品质量进行检验。
3.契约法和侵权法的区分:谈判成本 事先谈判成本低:契约法
事先谈判成本高,以至于不能缔结合同。不能用合同法处理交通事故伤害。让司机和其他司机以及行人在事前缔结一项合同成本太高。
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中医院校 药学专业 经济法 教学建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具有较强的法治观念和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来说,熟悉和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经济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并能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加以运用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对中药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及教学定位的特殊要求,面向该专业学生开设的经济法概论课程有其特殊性。针对这些特殊性,我院经济管理学教研室的任课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对中药学专业营销等方向经济法教学的定位及培养目标等问题进行思考,并作为教学研究课题作了相应的调查和实践摸索。
一、中药专业营销等方向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的特殊性
经济法课程是各大专院校法律专业所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与之相比,中药专业营销等方向的经济法概论课程有着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培养目标与教学定位特殊。法律专业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法官、律师及法学研究人员,因此在教学中更注重立法研究、学理分析及适用法律、事后诊断案件的能力培养。而中药专业营销等方向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中药经营管理人员及营销等管理人员,开设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提高中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追求交易稳定,确保交易安全,事前防范交易风险的知识和能力,即不出错、不受骗、不越界、以法保权,因此,在教学中需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实用能力。
可见,对中药专业营销等方向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导致了在教学中对这两类学生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定位必有所不同。
2.前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差异。 法律专业学生有着较为系统的法律知识体系,其课程开设严格按照法律专业的课程体系的顺序。而中药专业营销等方向的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概论课程前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程甚少,通常只有法律基础一门课程。法律基础在我院于大一上学期开设,该课程为考查课,要求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作一了解即可。这就导致了中药专业营销等方向学生对法律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法律专业学生的差距较大。因此要使学生在无甚多法学基础、课业负担沉重的情况下尽可能掌握与企业经营有关的可操作和实用的经济法知识。
二、对中药专业营销等方向学生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由上可见,由于对中药专业营销等方向学生开设经济法概论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定位等不同,对该方向学生的教学必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我院经济管理学教研室的几名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调查和实践,现就教学中的一些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浅拙建议。
1.要重视教材的选用。中药专业营销等方向学生由于就业后主要从事中药经营管理或中药营销方面的职业,这就要求其所学习的经济法概论课程涵盖面更为广泛,是“与经济相关的法律”,只要是在以后就业中可能碰到的常用经济法律问题都应该涉及。因此,其课程体系不可能是法律专业学生所学的课程体系,而应该更为丰富,超越了严格的经济法体系内容,涵盖了民法、商法、社会法中的一些与经济相关的法律。因此在教材选用上,针对该特点,应把好教材选用关。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几位笔者认为中药学专业营销方向学生在教材的选用上应至少考虑涵盖如下体系的教材:经济法基础理论、市场主体法、市场秩序法、宏观调控法、社会保障法五大部分。
2.重视教学内容的体系性安排。上面提到经济法概论课程在教材的选用上应基本涵盖经济法基础理论、市场主体法、市场秩序法、宏观调控法、社会保障法五大部分的内容。但就教材的實际情况来看,目前许多市面上的教材并未严格按照相关体系规划教材内容,呈现的基本是一种离散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要下足功夫,要根据课程的相关性从一定的角度、从有利于学生掌握的基本层面进行分类,给学生总结提炼出一条学习主线。在课程开始讲授之前教师应先向学生介绍该门课程的体系,使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个印象,然后在课程的讲授中再按照提炼的主线由浅入深进行讲授。
3.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对中药专业营销等方向学生最基本的培养目标是追求交易稳定,确保交易安全,有事前防范交易风险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对该两方向学生在教学中就不能像对法律专业学生一样特别强调纯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更应重视对经济法律知识的实际运用。几名任课教师在多年的摸索实践中,教学方法和手段几经改进。
早期由于该课程于我院来说是一门新课程,几名教师在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是单纯知识传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主要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该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法基本理论知识,但学生在课堂上容易产生疲乏感,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参与度不够高。此后,为解决这种状态,任课老师开始采用借助知识培养能力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CAI课件教学,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的有机结合,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且经济法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有几个案例需要分析,案例文字较多,在黑板上书写浪费大量时间,而采用CAI课件教学可节省黑板上写板书的时间,有利于开展案例教学。且经济法律知识日新月异,CAI课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此外,经济法概论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非常有必要。基于此,在教学中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因此,引入案例教学应是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用的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例到理型,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经过自主合作,群体思维撞击,寻找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理到例型,即给出基本知识,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两种类型中,第一种类型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要求较高,故在目前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第二种教学类型,相信在后续的摸索实践中,教研室将会加大一型案例教学的比例,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尽显为运用型教学服务。
4.重视习题的灵活运用。在高校素质教育的本位下,我们不倡导题海战术,但是在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中适当地、灵活地运用习题对于学生的学习能起到较大的提升作用。
我们一再强调经济法概论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而任一学习法律的人都知道,单纯的法律条文十分枯燥,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任课老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贯穿一些习题。这些习题的讨论和分析可使学生快速理解法律条文,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适当的习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表达能力。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课堂习题讨论的参与度非常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习题的讨论和分析,大部分学生能摆脱对枯燥法律条文的厌倦,增加了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但在这一方法的运用上要求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要把握好度,切不可搞成题海战术,否则会适得其反;第二,习题的选择上要下功夫,要精炼,切不能滥;第三,运用的方式上要灵活,切不可“死”。
三、结语
由于对中药专业营销等方向学生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该方向经济法概论课程的教学必须做到规范与灵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特殊性,在内容上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学阅读相关资料。教师在随时掌握经济法教材新增内容的前提下,更要不断了解经济法理论与立法的最新动态,根据发展变化动态,调整自己的讲授内容,并借助多媒体、网络信息等现代教学手段,不断补充、更新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吸收量,在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更需要学生能够通过经济法学的知识去认识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宋毅.经济法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6(16).
[2]谭峰.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南方论刊,2006(2).
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 篇7
(一) 与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没有明显区分
经济法课程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是法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懂外语、懂法律、懂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所以高校的非法学专业也普遍开设了法律课程。经济法是高校经济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但是主讲经济法的教师多数是法学专业出身, 大多还是沿用法学的传统教育模式, 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法律思维的培养, 而没有意识到经济类专业是一个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经济类专业应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发展目标, 这种教学现状是不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
(二) 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高校现在主要的教学方法还是课堂讲授, 经济法教学也不例外, 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讲, 学生在下面机械的听。教师的主要讲授内容就是枯燥的理论, 学期刚开始, 学生对课程还有一定的新鲜感和好奇性, 但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厌烦心理。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 案例陈旧, 脱离实际
经济法教师虽然也认识到了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也开始注重案例教学, 但是教师所选取的案例大多是较为陈旧的案例, 甚至还有上个世纪的案例, 不能作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自然吸引不了学生兴趣。另外教师更多的是机械的选取案例, 很大一部分并不能与所述理论紧密结合, 学生听完后是一头雾水, 更不用说自己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了。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 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堂教学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大打折扣, 不适应现代社会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客观实际, 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一) 网络环境带来的教学思维转换的必要性
在中国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存在着教育应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 教师在教育中主动施教者的地位和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课程已发展得非常普遍的情况下, 网络环境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互联网普及及发展的情况下, 网络资源可以充分共享, 教学素材更加丰富生动, 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从课堂主体变成课程的引导者,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深入思考、分析总结, 甚至可以以自己的独特观点对教师提出质疑。
(二) 经济类专业对经济法教学方法的特殊要求
我国到目前为止, 并没有一部统一的经济法, 经济法律规范散见于各类法律规范之中, 内容庞杂、体系混乱, 这就导致了经济法课程内容广泛, 一个学期有限的课时内, 要完全按照教材所列内容讲述完毕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 教师在现有经济法课程安排及教学目标的指引下, 应有针对性的选取适当的教学范围, 对教学方法作进一步的改革也是必要的。
(三) 基于对教学规律的新认识。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关键在于得法”。高校教育中, 课堂教学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 但是不能把课堂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唯一途径。在经济法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绝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应提倡引导式的教学模式。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要让学习“过程”活起来。
(四) 新时期学生特点的客观需要
现在的高校学生, 均已是90后, 慢慢又会转向00后, 新一代的学生已经从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更强, 更能接受新鲜事物, 更具有批判精神, 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客观需要。这种情况下, 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必要时期。
三、改进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的建议
经济法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为了适应高校经济类专业对经济法的实际需要, 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具体而言,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 高校教学也应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 与时俱进, 这样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除了教材上选定的内容外, 还可以借鉴互联网上一些优秀的网络公开课, 丰富课堂教学的素材。在内容形式上, 可以不用局限于文字素材, 可大量吸收一些图画、图表、动画、视频、音频资料,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吸引学生兴趣。
(二) 缩短教师课堂讲授时间
缩短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 就可以增加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 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能力。教师的课堂讲授只是明确重点、分配学生的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从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重视案例教学
学生在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能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案例讨论过程也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要进行总结和点评。进行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选取有代表性的、说服力强的案例, 并且是切合时宜的案例, 比如可以选取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校里的案例, 或者通过近期大家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来说明问题。
(四) 重视实践教学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达到学以致用。目前在法律院校的教学中引入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式的教学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完全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模拟法庭的表演, 也可以带领学生去法院旁听庭审, 让学生亲身感受经济纠纷的解决过程。再比如, 介绍完合同法的基本理论后, 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经济合同谈判, 然后自己实际起草合同, 教师再对学生在书写合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 这样就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再有就是, 经济法课堂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中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现象, 并试用经济法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
参考文献
[1]高娃.推动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措施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24) .
[2]高凌霄, 崔昌玺.关于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
[3]王佳慧, 王妍.经济法本科教学主要问题及其应对原则——黑龙江大学法学院经济法教学阶段性改革实践[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2 (04) .
[4]闵玉立, 闵玉吉.浅谈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 2012 (13) .
[5]苗会.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刍议[J].民营科技, 2012 (09) .
[6]张会幈.比较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J].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4) .
[7]华唯.深化经济法教学方式提高经济法教学效益[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 2012 (12) .
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篇8
一、目前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不同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雷同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 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 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而在教学实际中, 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将相同的教案套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 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 没有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 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欠灵活
经济法课程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法律课程, 如果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来讲解, 则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讲授经济法课程中, 教师一方面要用大量的案例作为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条文, 调动其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方法, 以提高教学水平。
3. 考核方法有待合理化
经济法课程在许多学校属于考查课, 一些教师认为考查课就可以马马虎虎。其实不然, 考核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途径。例如:闭卷考试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写论文可以多查资料, 扩大知识面。为了督促学生学好经济法课程, 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 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对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多, 在教学中不可能将条文一一介绍清楚, 因此教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 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介绍。对于电子商务类学生应重点介绍电子合同、网上交易安全方面的法律, 对于财会类学生应重点介绍会计法、税法方面的法律, 对于市场营销类学生应重点介绍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方面的法律法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 以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1) 教学方法改革应把握的重点。 (1) 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 (2) 课程内容; (3) 课程重点、难点; (4) 教学过程与方式。首先, 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结构。只有学生对此有了深入的理解, 才能知道学习什么和为什么学习, 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其次, 课程内容是贯穿全部教学过程的重心。再次, 教学中必须突出重点。最后, 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利用启发式的引导, 通过作业及学生管理卡等多种形式, 使课程内容被学生消化吸收。
(2) 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理论教学与案例是水乳交融的关系, 没有案例的经济法课程是很难引起学生共鸣的。但案例太多, 则会使课程变得面目全非。因此, 案例的运用应该恰如其分、合适得体。第一, 案例虽然是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案例教学始终是理论教学的辅助, 不能喧宾夺主。案例法教学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积极思考, 领会法律原理, 学会解读法律条文, 并加以灵活运用, 是为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服务的。过多地列举案例必然会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最终目的, 导致教学的虎头蛇尾, 影响整个教学计划。第二, 案例选择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使用案例是为了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领会所学的知识, 因此所采用的案例必须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与所讲授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 使它们互相印证, 这样才能达到使用案例的目的。如果案例与知识点没有必然的联系, 或者太牵强附会, 那么案例的使用不仅毫无意义, 而且会弄巧成拙, 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疑问, 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故而在选择案例时, 必须与教材的理论体系和逻辑顺序相呼应, 与法律规范的内涵与构成要件相一致, 不能脱离课程的基本内容选编案例, 避免出现案例和教材“两张皮”的现象。第三, 案例选择要难易适度, 贴近生活。案例是对知识点的解读, 应该简单明了。无论是让学生讨论的案例, 还是引导学生剖析的案例, 即使有案例解析答案, 学生也有一个阅读理解的过程, 如果案例中涉及的人和事过于复杂, 就会使学生无从下手, 产生畏难情绪或依赖思想,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而且影响教学进度。第四, 案例教学方法要得当, 时间安排要合理。在教学实践中, 有关案例的教学方法有多种, 如教师直接讲解、教师启发式讲解、学生先讨论教师再归纳点评、学生分组研讨课堂上争辩等, 都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整合、创新和运用的能力。但是, 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并不能独立于教学计划, 因此, 案例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教学实际。对某一知识点的案例, 应该以教师直接讲解或教师启发式讲解为主;全章结束后的综合案例, 应以学生先讨论教师再归纳点评为好;特别复杂的案情, 适用于学生分组研讨课堂上争辩的教学方式, 但不宜多占课堂时间。至于由学生组成“律师”小组, 根据教学内容查找案例并制作演示文件, 从解说案情、对案情进行分析到对案情作出定案结论, 在后续课程中对自己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的教学方式, 应该更适合于学生的课后作业。
3. 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 教师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一块黑板包打天下。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学, 正在改变学校教学的面貌, 并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多媒体网络教学在21世纪、新经济时代的当今是潮流, 也必将成为主流。经济法课程因为内容上太多的条条款款而显得有些枯燥, 这种课程本身的局限使其课堂教学很容易陷入呆板。但如果运用CAI网络课件进行经济法教学, 便能起到以下作用: (1) 使复杂、呆板的经济法理论变得清晰、明了、易懂易记。 (2) 将一些蕴涵深刻法理的复杂案例便捷地展示于学生面前, 一改过去在《经济法》课堂教学中, 要么不用案例, 只作理论分析;要么只能使用文字少、案情简单的案例。之所以这样做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是使用这类法理深刻的大容量案例, 将占用课堂太多的时间;二是即使不考虑时间因素, 采用教师口述或者板书, 由学生记录案例的方法, 也将给学生带来较大的抄写负担;如果不让学生抄写, 教师也不用板书、仅凭口授, 学生接受的信息会大打折扣。 (3) 实现理论学法与案例学法、现实学法的有机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 (4)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极大地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5) 避免了教学双方的无效劳动, 使课堂上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6) 实现教师和学生课上、课下的教学互动, 便于随时了解学生对已讲授内容的掌握程度。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我们在强调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组织教学的优势时, 也要注意克服一些不良的倾向。如把运用多媒体教学变成简单地把板书的内容搬到显示屏上, 或者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形式新颖而不在教学业务上、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下功夫, 或者展示大量的文字信息, 让学生去阅读, 甚至让学生去抄写, 教学没有重点, 学生不得要领。形式是内容的表现, 同时也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才能使两者相得益彰。
4. 考核方法的改革
课程考核的目的不应该单纯地检验学生的前期学习效果, 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指明今后的努力方向。传统的试题内容主要是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题等主观题和客观题。这些呆板、机械的问题, 容易将学生导向成一部部背书的机器, 最终导致学生厌恶学习, 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无法达到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条款繁多, 领域广泛, 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靠死记硬背掌握理解所学知识是难以想象的。课程的考核可采用开卷考试+平时作业+小论文 (案例分析为主) 的方式, 既可以测试学生的基本理论掌握的程度, 又可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体现过程化的考核思路。开卷考试的内容, 应以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为主, 注重分析能力测试, 用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断对教学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制度等方面加以改进, 只有这样, 经济法课程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今后生活工作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仲之祥.经济法教学改革.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35) .
[2]冯永平.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1) :34-36.
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 篇9
(一) 经济法概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 课程针对性不强。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 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 也应该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但在教学实际中, 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的专业的学生, 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
2. 教学方法欠灵活。
经济法概论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法律平台课程, 如果单靠教师通过板书一味地说教,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授经济法概论课程中, 教师一方面需要用大量的案例作为辅导来帮忙学生理解法律条文, 调动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方法, 比如案例教学法等, 或组织学生到法院模拟法庭, 通过控辩双方的辩论, 锻炼学生对法律条文的实际应用能力, 提高教学水平。
3. 教学计划不合理。
经济法概论的教学内容离不开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 而多数院校的教学计划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总学时为48学时, 占3学分, 为公共基础课, 在大学一年级第1学期开设, 其中法律基础知识对学生学习和理解经济法课程有很大的帮助, 但工程管理专业的经济法概论课程在第4学期才开设, 总学时16学时, 占1学分, 这两门课程没有一个很好的衔接, 教学中有的学生连什么是“法律”都不懂, 这就使得课堂教学难度大大增加, 学生的学习难度非常大, 觉得经济法内容繁多, 非常枯燥。
4. 教学内容有待改革。
经济法概论教学内容一般都包括以下部分: (1) 经济法基础理论。主要探讨经济法的产生、发展, 经济法的概念、特征, 经济法的地位、作用, 经济法的原则, 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立法、司法、执法等。 (2) 经济组织法。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法、集体所有制企业法、私营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乡镇企业法、企业破产法等。 (3) 市场管理法。主要讲述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利保护法、证券法、票据法、房地产法、合同法等。 (4) 宏观调控法。主要介绍计划法、固定资产投资法、税法、银行法、价格法、货币法、会计法、审计法、统计法、环境法、自然资源法、能源法等。 (5) 社会保障法。主要介绍劳动法、保险法、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工商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制度等。 (6) 经济司法与经济仲裁。如仲裁法等。而现在的工程管理专业的《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绝大部分也是采用经济类、管理类经济法教材的内容, 因此, 短学时内学习经济法广泛内容难以做到, 对工程管理也没有针对性, 建议《经济法概论》课程内容应简明实用, 即包括法律与经济法概论、市场主体法、市场管理法、社会保障法四大部分。
5. 考核方法有待合理化。
传统的试题内容主要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名词解释、简答、案例分析等主观题和客观题, 这些呆板、机械的问题, 将一群具有丰富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高智商的大学生导向成为一部部背书的机器, 也让学生习惯于“临时抱佛脚”, 最终导致学生厌恶学习、丧失个性培养、缺乏能力与创新, 这种应试教育在考试环节上必须加以改革。
(二) 经济法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 既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要求, 又不符合个体成才成长的内在基本规律, 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般情况, 教学的内容都是教师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作用于学生的。广西工学院这几年通过对工程管理专业经济法概论教学发现, 教材不同, 教学效果也不一样, 如工程04级采用南开大学出版社邓运贵主编的经济法概论教材实用性强, 但内容过于陈旧;工程05, 06采用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曹胜亮等主编的经济法教材内容虽然新颖, 但华而不实, 且内容太多太杂, 对工程管理针对性不强;工程07级采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贵立义主编的经济法概论教材, 内容蛮精炼, 每章均有思考题, 但缺乏案例, 特别是工程管理的经济案例缺乏。因此,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 采取系统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归纳总结法、目标教学法等方法, 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中, 主要借助传统的教学手段, 经常与学生互动, 采取系统讲授法对经济法概论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讲述, 使学生能系统地获取经济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法律制度, 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形象、直观、概括性强, 学生理解起来较为便捷。在系统讲授的同时, 辅以一些案例教学方法和课堂讨论法、概括总结法等多种方法 (下转第134页) (上接第143页) 双管齐下, 起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合伙企业中合伙个人的债务清偿与合伙企业的关系, 对这不容易理解、记忆的问题, 进行高度的提炼, 概括为“不得抵消”“不得代为”“不得自行接管”, 这样对于记忆繁琐的法律条文有非常大的帮助。尽管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支粉笔”走天下, 但这比较人性化的教学手段, 互动性强, 有亲情感, 容易与学生沟通交流, 能活跃课堂, 能唤起学生求职求新的学习欲望, 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较适合的教学手段。工程管理面对的是现场施工环境及农民工, 在工程05级的教学中采用幻灯、投影仪、DVD等较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道具, 讲课较快, 基本上每节课要上1章~3章, 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主动性差, 有的干脆睡觉, 教学效果非常不好。因此, 运用传统启发式教学手段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善于自我钻研的良好习惯,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使他们懂得学习经济法对工程管理所起到的作用。
(三) 结束语
总之, 通过对工程管理专业经济法概论教学实践, 体会到教学方法、手段是多元的, 学生自学、学生互动、教师指导相结合, 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之类的东西, 教师要详讲, 不是非要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道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对工程管理学生来说, 采用传统启发式教学更适合些。当然, 这样的教学活动, 学习氛围必须是民主的, 教师尊重学生, 坐着的学生尊重讲解的学生, 教导学生用虚怀若谷的心态, 学会倾听, 教给他们倾听的方法。因此, 工程管理专业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这才能学以致用。
摘要:针对传统的经济法概论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及问题, 应从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以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经济法概论,工程管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朱昀.高职经济法教学问题与思考[J].内江科技, 2008, (4) .
[2]马永双.经济法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 1 (4) .
[3]曹胜亮, 吴秀英, 段葳.经济法[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4]贵立义, 林清高.经济法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 篇10
经济法课程既有法律类课程的特点, 理论性强法律条文多, 又突表现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征。虽然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讲授, 但与经济管理类其他课程如《法律基础》、《会计基础》、《财务会计》、《税法》等有较高的相关度。比如, 经济法法律关系、合法的法律行为等在法律基础课程中有所体现;票据法内容与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课程也有相关。因此, 学生首先要学好相关课程, 并同时掌握其理论知识, 这样才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的经济法知识分析、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间题。
但如何去教授难懂的法律条文, 并能激发学生情趣, 使他们能记得更牢运用的更好呢, 单纯的案例教学法已远远不够, 笔者认为应有针对性的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二、经济管理类学生特点
由于学生长久以来所处环境及知识水平大不相同, 对法律的认知能力也不一样。因此, 授课前需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状况及以前和本学期所开设的课程。一般情况下, 大部分经济管理类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的专业基础课, 具备一些法律常识, 并对经济法有一定的学习要求。尤其是会计类专业学生, 有考取会计资格证书, 初、中级会计师, 注册会计师的目标。他们的知识铺垫和知识渴望程度会更高, 因此, 在教学中可适当加入与考试相关内容。比如, 如班级内有一半左右学生报考了初级会计师的考试, 可在授课时介绍诸如考试用书、考试范围及考试重点等内容, 并结合教学要求讲解一些历年真题。
三、具体教学方法运用
既然学生有学习经济法的要求, 应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竖立其自信心。比如, 在课程伊始, 与学生交流就业问题: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你是如何选择的, 有没有想过自主创业, 那自主创业中有想过自己开公司做老板吗。可你知道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开公司呢, 而公司和企业是一样的吗。即使你不自主创业, 在就业时也会签订劳动合同, 那什么是合同呢?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怎样去维护呢。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的兴趣。
当然, 这远远不够。案例教学法是在经济法课程中广被使用的一种方法,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教学环境等因素制约。因此, 笔者在讲授中把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一) 关键词记忆教学法
学生总是抱怨记不住大量的法律条文, 记不住就更谈不上运用了。在讲授时从复杂的长句概念条文中提出关键词, 重点理解记忆, 以点盖面。比如, 《公司法》中, 关于公司的含义: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 以营利为目的的, 由股东投资形成的企业法人。如何记忆并更好的理解公司, 首先去掉所有定语, 公司是企业法人。然后是由股东投资形成的, 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再如, 在《合伙企业法》中, 合伙的概念:合伙是指两个以上的人为着共同目的, 互相约定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自愿联合。关键词就是自愿联合, 是两人以上的五共同自愿联合。由关键词到整句条文, 记忆就容易很多。
(二) 启发式教学法
单靠记忆是无法长久的,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始终贯彻启发理解的理念。书中条文很多, 学生一般就是被动记忆。那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法律规定呢, 道理何在呢, 只要明白其成文原因, 长久记忆就不成问题了。比如, 《合伙企业法》中规定普通合伙同人不能由国有独资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构成。那么, 为什么不能由他们构成呢, 他们如果成为了普通合伙人又怎样呢。因为普通合伙人应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而一旦其成为普通合伙人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后果, 所以他们不能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当然也就不能成为普通合伙人了。通过提问启发, 帮助学生理解条文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为今后的实际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参与式教学法
案例分析由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 结合时下焦点与热点问题, 进一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并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熟练运用理论知识, 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 在《公司法》中, 让学生分组讨论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关系, 并形成小组讨论报告。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会自我总结两种公司形式的相同与不同点, 并争论其在当今复杂经济社会中的利与弊。尤其是我国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今后的出路。从而加深对两种公司制度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淑红:基于高职学生的《经济法概论》教学法探究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 (理论版) , 2007年11期[1]张淑红:基于高职学生的《经济法概论》教学法探究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 (理论版) , 2007年11期
日本经济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篇11
关键词: 日本经济 教学模式 文化意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日本在中国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市场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日语在中国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语种。于是,很多普通高校、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日语专业。其中,日本经济成为许多高校必设的专业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日本经济方面的基本知识、战后日本经济的各个过程及所出现的特殊情况,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未来能在经贸、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一、日本经济课程的现状
作为必修的专业课,日本经济在日语专业的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多年来,日本经济课程在教学中存在课程教材单一、教学方式单一、课时相对较少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产生负面影响。许多学生认识到了学好日本经济的重要性,却往往在实际学习中缺乏主动性,也不知道如何运用高效的学习方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极个别学生甚至认为上日本经济课就是到了休息睡觉的时间。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完善日本经济的教学模式,对于强化日语专业整体教学效果非常必要。
二、教材的选择与使用
当前日本经济教材使用语言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用中文编写的教材和用日文编写的教材。选用中文教材易于把握主要内容,容易让学生理解。但从外语专业角度考虑不利于用语言的学习,无法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日语学习环境。由于日语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脱离日语能力培养这个核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在语言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拓展其他专业知识。而且日本经济课程开设在日语专业第六学期。这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日语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已通过了日语能力一级考试。出于以上考虑,我选用了日文编写的教材。
但是,无论哪种教材都很难做到适用于所有学校的所有学生。而且,任何日语专业课的学习,仅靠课堂就完全掌握是不现实的。尤其在工科院校中,学习日语的环境比较缺乏,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灵活处理及合理补充。无论使用哪本教材,我会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删,有些内容会一笔带过或者直接略过,有些内容则会强调练习,也会增加补充内容。
日本经济课程内容相对较难,涉及广泛。每堂课学生的预习、复习、作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需要学生预习的部分我会事先将任务布置下去,这样在授课中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重点部分,增加学生讨论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用语言表达观点与判断。
三、教学模式改进的尝试
1.与日语听力、日语翻译等课程相比,日本经济偏重知识的讲授,这便容易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单纯接受的情况,若对学生的要求仅停留在听懂能读的基础层面,其结果就是课堂沉闷枯燥,十分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组成若干小组,根据教科书所学内容设计题目或由学生自选课题,要求他们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资料,然后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课题,写成研究报告。在课上发表,然后相互答疑。课题的完成情况将记入平时考核,作为期末最终成绩的组成部分。这种分组学习方式需求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扩展了语言知识面,提高了语言能力。在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维、独立思考、与人协调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2.多媒体的应用。近年来,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科学技术手段正逐渐被应用于各种教学实践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会成为日本经济课程的有益补充。很多内容学生只通过对书本的文字材料学习,由于理解的误差可能造成与事实相反的认识结果,或者认识结果存在偏差。在日本经济授课中,恰当地加入直观的图片、图表、声像材料等,不仅能直接为教学提供材料,而且能弥补语言解释不充分的部分。一个柱形图、一张图表有时远胜于冗长的语言解释,一段音频或声像材料更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所学内容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不是书本上死的内容。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向学生传递生动的信息,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环境,会使教学变得直观,容易理解。
四、树立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日语专业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把日本文化融入教学中,通过异国文化的学习,使学生逐渐习惯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提高认识水平。同日语专业其他课程一样,日本经济也需要文化的导入。
在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那个时代,各国学者纷纷探寻日本经济成功的“黑匣子”,就是在这个时候,日本企业的文化渐渐呈现在世人眼前。
与西方企业不同,日本企业具有注重追求长期的成长和发展,重视对员工的长期雇佣和培养,重视人才资源的积累等一系列特点,这与日本的文化密切相关。
日本传统社会文化中的集团主义意识广泛渗入到普通日本人的意识之中,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战后日本社会形成了以企业为中心的社会环境,广大企业的员工接受和认同"企业同员工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因此,日本企业普遍采用终身雇佣与年功序列。由于企业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组织的利益比较一致,提升了员工的士气,员工愿意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企业中来,对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也表现出热情,再加上企业方面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教育,企业整体的学习能力得到增强,保证了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文化虽然无形,但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可以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中起到现实作用。日本的企业文化在那个时代是这种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典范。通过文化的导入,学生加深了对日本经济的理解,更激发了对日本的企业和文化的兴趣,优化了授课效果。
五、利用多种资源,弥补课时不足
日本经济课程内容系统庞大,而每周仅有2课时,相对较少。除了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外,利用好学生课余时间也非常重要。
因为要让学生做大量的预习、复习、查阅资料等工作,我将各学习小组以组的形式在QQ上设立群,在不固定的时间与学生答疑、交流、收发材料等,确保学生的预习、作业等及时准确地完成。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利用学院的日籍教师、日语角等校内资源,增加使用课堂所学内容的机会,锻炼表达能力。例如,在给学生介绍了日本企业文化后,学生各小组挑选各自感兴趣的日本企业查阅相关企业文化资料,利用日语角活动相互交流自己对日本企业文化的理解,同时请日籍教师参与其交流活动,使学生更多了解日本人对日本企业文化及日本经济的看法,日本社会对于职场人的普遍要求,等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日本的兴趣,开阔视野。
六、结语
以上措施对强化授课效果起到了较好作用,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存在需要改进之处。例如,如何分组,如何细化考核仍可改善;日本经济内容相对较枯燥,并不是每个主题都能让所有学生都感兴趣,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广大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其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正田健一郎.概説日本経済史[M].有斐閣,1995.
[2]陈小芬.日本经济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初探 篇12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采用典型案例, 将学生带入真实判例或虚拟案例, 充当法律职业角色,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中实施, 大致可以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2.1 案例引入
根据教学目标, 教师精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 并在课前将案例相关材料发放给学生, 让学生阅读案例及相关的背景材料。在这一环节,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找出案例分析的切入点, 并要求学生针对案例查阅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认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自行分成若干小组, 通过分组讨论案例, 得出小组讨论意见。在这一环节,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质量是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如果学生不配合, 案例教学法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教师应注重营造讨论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调动学生参与交流讨论的积极性。同时, 通过分组讨论, 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学生展开讨论, 相互交流信息, 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沟通能力。
2.3 交流观点
在课堂上交流小组讨论意见。在这一环节每组形成的最后观点由小组代表提交给课堂, 负责陈述的学生将逐渐学会以一种有说服力的、令人信服的方式来陈述他们的观点, 并在其他同学的质疑与辩驳过程中学会如何摆事实、讲道理说服他人。通过交流观点和其他同学辩论, 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辩论能力。
2.4 归纳总结和课后作业
在分组讨论和小组之间交流观点结束后, 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案例讨论。总结除了给出案例答案外, 还应指出案例所涉及的法律关键问题以及案例分析的难点与思路。通过总结, 评述不足之处和成功之处, 为以后的案例教学积累经验。同时, 针对学生讨论的焦点问题, 教师应引导其深入思考, 建议学生做进一步的探讨。最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一份案例分析材料, 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这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为学生的毕业论文及相关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3 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事项
3.1 设计好案例教学过程
设计好案例教学过程是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首先, 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选择好恰当的案例。其次, 在教学前, 教师应把案例材料以书面、多媒体或其他形式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预习案例材料和相关理论知识。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应主动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为课堂案例讨论做好准备。最后, 教师适当地对案例做简要说明, 并引导学生找出案例分析的切入点。同时, 教师还应设计好参加讨论学生的规模、讨论的形式和时间安排、案例讨论的具体步骤、营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气氛等。
3.2 建立经济法教学案例库
案例选择是否得当, 是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因此, 建立经济法教学案例库应注重案例的精选。本文认为, 选择的案例首先应当典型生动, 鲜明体现教学内容。其次应难度适中。如果案例过于简单, 学生缺乏思考空间;但如果内容过于复杂, 超越了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 学生可能会无从下手。因此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都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应具有新颖性。所选择的案例应反映当前社会的热点或难点,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经济法问题的欲望。
3.3 注重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推荐阅读:
课程教学建筑经济08-15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09-05
拓展课程教学经济学06-04
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08-23
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10-15
经济法课程07-02
Czajfda农村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10-25
200903国际经济法课程介绍09-21
携手共建低碳经济 经济学课程论文09-22
《经济学说史》课程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