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学经济法

2024-09-28

中职教学经济法(精选12篇)

中职教学经济法 篇1

目前,很多财经类中职学校出现对经济法课程定位不准、教学要求偏低的现象。大多数学校把该课程定位为考查科目,导致师生不够重视该课程,教学深度不够,学生学得不精。由于条件所限,中职学校的教师教学观念很少更新,且忙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暇查找有助于教学的案例为教学内容服务;对学生的评价也局限于期中和期末两次闭卷考试;再加上由于经济法没有实训课,所以学生对经济法缺乏实际运用能力。鉴于此,笔者对如何做好经济法课程教学工作作出以下探究。

一、 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区别对待

受师资条件限制, 很多中职学校经济法课程教师往往同时担任多个专业的授课任务,如,担任会计、物流、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根据笔者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区别对待, 这样不仅能减轻备课压力, 又能确保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意识到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 再根据这种差异性熟悉不同专业领域的业务特点, 然后区分出各个具体专业的教学侧重点从而有选择、有重点地给学生讲解知识。如,在全面讲解市场主体、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讲解《会计法》《税法》《票据法》等与该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 而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 则可以重点介绍《合同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等与市场运行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合理安排课程,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中, 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对相关知识衔接不上的问题。笔者认为突破这一“瓶颈”需要学校合理安排课程,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如,会计专业应该把中职阶段学生要学的三门与法律有关的课程这样安排: 第一学期先开设《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第二学期开设《经济法》,第三学期紧接着开设《财经法规》课程。这样安排一方面合乎了法律知识从基础到专业的客观规律; 另一方面, 也使得该课程与其他的会计专业课进度相匹配, 对教学很有帮助, 对学生理解和消化这些课程大有益处。

三、精选教材,适应新形势

尽管稳定性是法律的显著特征,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法律也是每年都在修改的,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水平每年都在变。精选教材,要求以教材内容实用性和教材编写具有时代感为基本原则,所选用的教材要尽可能地反映本专业经济法、国内外立法研究和教研趋势的新知识和新成果, 教材还应该深度适宜,文字描述要生动活泼,尽量避免长篇大论或者全部是凝重的法律条文,案例说法应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样的教材才符合当代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目前图书市场经济法类的教材版本很多,各有特色。笔者认为,要精选到适用的教材,主要要依靠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判断,因此各中职学校在选购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 谨慎选择。师资力量雄厚的中职学校,不妨结合本校专业和学生特点,组织骨干教师集中力量研发校本教材。

四、利用案例题材,创新教学手段

法律条文显著的一个特征是能够高度浓缩、概括。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并且厌学情绪比较普遍的中职学生而言, 如果授课教师不创新教学手段, 一味地照本宣科, 势必会让学生感觉到抽象和枯燥无味。那么,如何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笔者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采用案例教学法, 在生动案例的指引下, 学生可以不用去记忆那些生硬的法律条文,只要他们能够通过案例辨别得出哪些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哪些行为是法律所允许的,也就基本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了。在搜集教学案例方案, 需要任课教师广开思路,既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也可以通过查找报纸、杂志获得。但是,教师要想获得生动的案例资料,还应该经常与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联系,那里有大量的一手案件资料可以引入课堂。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的有机结合。当然,要真正驾驭经济法教学,除了上述所谈的几个方面,还需要任课教师自觉强化经济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 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有效掌握经济及法律方面的知识。

中职教学经济法 篇2

中职教育是面向职业就业的教育,是为实现学生今后在专业岗位上的专业技能进行专业知识、技术的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方面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几乎所有中职学校都将这一目的作为自身教育的目标。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课之一,也是经济管理专业课中比较重要的知识构成部分,将收集,整理以及对社会经济特征的

分析结合在一起。但是因为课程内容的原因,很容易使学生对严密的体系,丰富抽象的概念,以及复杂繁琐的运算感到枯燥。所以,在统计学教育中,应该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教育力度,与实际结合,将应用能力培养作为第一目的,保证学生掌握统计学知识,可以在日后的经济问题的处理中充分应用。

一、统计学教育现状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中职学校的统计学教育一般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存在于众多学科教育中间,统计学课程的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辅助其他科目的学习,对于很多会计、经济方面专业的中职学生,统计学是需要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但如今,统计学科目的教育在中职学校并没有很好的效果,统计学现今的不良发展状况除了由于统计法规宣传不够、专业人才质量和实际社会需求不成正比、统计数据质量不好以外,还有就是因为教育模式、机构、功能、标准、资源、过程等多方面的不足造成的。另外就是中职学校的生源一般都是基础知识水平不高,个人能力不强,在理解统计知识的时候存在一定困难,实际操作能力也比较弱,再有是因为不是主要专业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这门课程。为了提高中职统计学教育的质量,我们要从专业的角度对这类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确定问题所在,提升改革程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中职学校统计学科目教学的稳定发展。

二、中职统计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计学教育目的不明确

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具备良好素质和实际业务水平的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就要求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时不但要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的统计知识,还要有相当强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是现在的统计学教育,一般都是注重理论知识教育,忽略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学生的创造应变能力,动手实践管理能力,探究解决问题能力都相对较低。

(二)统计学教育教学方式单调

现在国内的统计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课堂口头讲授为主,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互相交流。在统计学的教育中,对理论内容的重视,而对实践能力,教学发展变化方面的重视不够。 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没有新意。教育手段也停留在过去的形式上,不能运用现代教育工具形象的展示教育内容,影响学生的知识吸收效果。

(三)考核方式方法没有新意

现在统计学考试基本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或许可以促进学生明确的发展过程,使教学组织变得较为容易。但是因为考试内容严格依照大纲要求,不能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统计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调整课程设置 完善教学内容

在过去的统计学教育中,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主,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课堂上一味地记课堂笔记,几乎没有思考知识的时间,虽然教师讲了满满一堂课的内容,但是学生的记忆却并不深刻,完全掌握知识与并能实际应用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统计学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细致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的部分,增加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致。

统计学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与多门学科存在联系,包括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以及计算机等学科都有关系,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帮助其他课程的知识的吸收掌握。就要在教学的时候依据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要加强统计教学教育中的财务应用的统计知识;在进行市场营销的统计教育时要提高对市场调查统计的.教学内容,以此扩大知识范围,不断丰富知识储备,进而构建学生的主动思考的习惯,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现教育实践的互相融合

中职统计学教师应该将多种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可以通过基本的讲授,课堂的启发,问题的探寻,实践的进行,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 手段的应用几方面来实现教育目的。在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同时要提升学生实际水平能力的培养,加强技术应用能力。 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个班集体看成一个样本,确定设计模拟课题,让学生进行调查。由学生自己设计调查方案,自行进行小组分配,自行进行调查统计。包括调查目的,对象,单位以及调查的方法,数据的整合

,最后的计算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撰写调查报告,数据的统计整理和分析研究都由学生参与,掌握工作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加强理解认识,更好的吸收专业知识理论,提升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尽量将课本所讲和实际生活两者相结合,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教学,最好是真实存在的事情,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接近统计学,进行统计学学习,更重要的是深刻意识到学习这门功课的意义。

(三)改变考试方式

过去的教育成果检验方式一般都是考查学生对书本内容的掌握,尤其是书本理论知识以及介绍的方法,所有考试的内容都和学习的书本有关,正确的回答出书本理论知识的问题,并不意味着掌握了统计应用能力,统计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中涵盖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是普通考试检测不出来的。一般统计学只是理论和实际应用两部分组成,所以考核也要对这两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是考察统计学知识理论,这方面的概念、定义、统计作用、研究方法、特点、原则、工作步骤等都是考试的内容,最好将抽象的概念知识通过实际问题体现出来,保证学生通过理解概念来回答问题。

其次是考查学生的实际综合能力,调查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调查结果,通过报告的形式进行反馈,不管在什么地方,调查报告是最好体现事物根本特征和发展状况的体现,这就考验着学生的写作和专业知识两方面的能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不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采用调查报告的形式,考察效果是最有效的。另外现代教育教学工具的辅助也是有一定效果的,在统计学教育中,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除了要在教学中保证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学理论,还要锻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调查、整理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依照教学的阶段性特点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锻炼学生进行图表绘制,计算统计指标,使用统计软件的能力。所以,在对统计学知识能力进行考察的时候,将是否能使用计算机类的现代办公工具看作是考察的一项,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实施创新型教育改革

在中职学校中普及并提升统计学教育是今后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领导的支持与重视,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帮助才有可能实施完善。所以,最后我要提出自己在教学教育指导中的实际教学方式细节的看法。

第一,要强调统计学教育的基本思想,在统计学教育中将抽样方法,概率初步、描述、推断、非参数统计与表格使用融合在一起,同时与教学案例相结合,争取可以系统全面地给学生讲解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和统计方法。第二,是统计学教育的基本途径,目前来看一般学校的统计学教育都是以《应用统计方法》作为选修课,以培养塑造学生的统计意识,传授学生统计方法,一般的统计学教育把课时控制在五十四到七十二小时为宜。第三,是统计学教育的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对《应用统计方法》进行学习,从基础上了解统计学,构建基本的统计意识,可以采用兼得的统计方法,将应用广泛的表格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统计工作中。第四,是统计学教育题材的选取,这方面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习惯,教学目的,学生水平,教育实践自行确定,一定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争取达到最好的效果。第五,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进行统计学教育的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学习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统计学的不断创新发展,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随时掌握相关技术的更新。最后要进行统计学习评价,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由学到做,由理论到实践,变革传统考试方式,将调查报告的制作撰写作为考察的重要方面,使学生可以从统计的各个方面掌握统计要点,提升统计能力,最大限度的表现学习成果。

结论

在中职学校的职业性教育过程中,专业构建和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实践教学,这一点被独立出来,提升了实践教学在教学建设和改革中的地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统计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统计学的社会教育进程。另外,加强统计学教育可以实现统计工作者的价值最大化,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通过全文分析我们可知,只有在根本上对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改革,提出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和自身能力的教育方法,才能改变当今统计学教学的不良现状,使之成为应用性强的专业学科。

参考文献

[1]王新华,刘红红.统计学教育学改革的研讨[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04)

[2]梁雁.有关统计学教育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 2010,(23)

[3]孙镭.有关统计学教育学改革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 ,(19)

浅析中职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经济法基础 教学方法 教学目的

引言:做任何的事情都讲究方式和方法,对于一个中职教师来说,对于这一点更是有着很深的体会。作为一名中职经济法课教师,我们深知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重要性。正确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对于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也会更加的扎实和快速。经济法基础课程是一门看似稍显无趣,但是却是一门传授基础经济学法律知识的重要课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中职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1 中职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

一项课程的教学之初,都应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来作为一个教学的基础。教学目标的制定对于教学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可以有效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领域的教学目标也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首先教学目标分为单个层次,第一层就是教程目的即书本课程上需要我们教授的内容;第二层是在课堂上面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结合书本上的内容在课堂之上扩展的内容;第三层是教育成才的目标。新课程中提倡教学目标要有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济法基础》这一课程是主要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能够满足职业岗位对于经济法知识的需求,是为了培养经济管理专业型人才而编写的课程。依照教程,教学目标应该使得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中的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并且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概念运用到实际的案件当中。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广泛的运用各种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对于有些枯燥的经济法基础课程产生兴趣,让学生有效的吸收和利用好学习到的书本内容。最后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产生对于法律学的兴趣,从而积极的去探寻法律学当中的奥秘,进而正确的树立起自己价值观和人生观,将来成为一个对于社会有用的人才。

2 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本身缺乏趣味性

《经济法基础》本身是属于法律范畴的基础课程,里面文科性质的内容比较多,有很多的理论和概念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会有些枯燥乏味。学生对于课程本身有着抵触的情绪。《经济法基础》作为基础中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很单调的课程,但是《经济法基础》是一门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将来的生活有着很大帮助的课程。所以学生提不起兴趣,是横在老师教授《经济法基础》课程道路上的首要的问题。

2.2 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不够

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冲着专业的技能学习而来的,相对于普通的大专学生来说,基础知识水平可能会相对的有一些差距。《经济法基础》课程是涉及到法律知识的课程,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学习领域的内容,所以需要学生对于课程进行自己的先行预习来提高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对于知识水平普遍不太高的中职学生来说,面对不懂的知识很容易丧失自信心,从而产生消极怠学的观念。这样的观念非常的不利于教师的教学。

3 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转变

3.1循序渐进 引导教学

对于知识水平相对比较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一下子就接触《经济法基础》这门课程可能会有很大的困难。我们可以先跟学生介绍一些基础的法律常识知识和概念。让学生们先初步对于法规等概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可以分发一些学习的资料作为学生们课后学习的参考。然后再进行《经济法基础》的教学这样一来书中的许多理论就更容易被学生多理解了。

3.2 增加趣味性

人们都说兴趣的最好的老师。要教好一门课程,首先要使得学生对你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对于《经济法基础》这一学科来说,首先我们应该理论结合实例来共同学习,在实际的案例中来分析,能够教会学生如何活学活用。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模拟案件,可以让学生亲自来设计案件,可以分角色来还原案件,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和辩论。这样一来,课堂的气氛提上来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就提上来了。

3.3 多布置课程设计

对于《经济法基础》,我把它分成几个部分来进行教学。首先是书本中前两章的内容--《经济法概述》和《相关法律知识》,这两章主要讲的都是理论方面的内容,是为后面的学习做基础的内容。从第三章到第八章是像对于合同、公司等更加细致的理论,另外还结合了一些实际当中的案例,所以这些章节可以归结到一个部分当中。第九章的《劳动法》是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有着很重要的帮助,是重点的章节,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部分重点来讲。《经济合同纠纷的解决途径》是最后一章的内容,提出了生活中遇到的纠纷问题,用来巩固在前面所学习的内容,可以单独分出来让学生作为一个了解。

4 结语

学以致用,进而回报社会,成为有用之才。是每一个教师对于自己学生的期许,学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我们老师也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的话,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如何能够更好的教书育人就是我们所有教师的一致的课题,也是一个永远的课题。本文浅析中职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从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的角度为例来示范了现代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今后,我们教师人员应该不断的在实际教学当中探索出更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更好的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索桂芳;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的更新[J];教育探索;2004

[2]韩国海;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08

[3]申益美. 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设计[J].当代职业教育,2011

[4]刘凡丰,徐辉;当代远程教育理论发展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2

论中职《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篇4

一、《经济法》课程培养目标的构建

(一) 课程培养目标设定的原则

1. 课程培养目标的设定要突出能力提升。

在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时, 首先要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2. 课程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

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 掌握从事商务交往和贸易的法律素质, 而《经济法》课程的培养目标则应围绕这个“综合能力”的训练来定位, 否则就失去了方向性。

3. 课程培养目标的设定要结合学生实际。

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接受程度, 做到因材施教。目前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快, 但不足的是社会经历浅, 有关法律知识基本是个空白。

4. 课程培养目标的设定要有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课程应紧扣专业培养目标, 重点突出与受教育者职业密切相关的技术应用性, 以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的需求来确定课程内容。

(二) 《经济法》课程培养的总目标

基于以上原则, 中职《经济法》课程的培养目标为:在较好掌握《经济法》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的要求, 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有关经济法律的常识, 掌握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能够在经营管理和交易活动中, 利用法律手段, 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实现经营目标和利益最大化。

(三) 《经济法》课程培养的具体目标

通过学习, 学生应当具备以下能力。

1. 比较全面掌握《经济法》的理论框架和基础知识。

2. 在掌握《经济法》原理的前提下, 具有其它相关法律持续学习的能力。

3. 审查合同和订立合同的能力。

4. 利用法律手段, 处理简单合同及其他经济纠纷的能力。

5. 在交易过程中, 具有规避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能力。

6. 书写简单法律文书的能力。

二、《经济法》课程体系的确定

《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 在课程内容上既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又要注意和相关的专业技能课程相衔接。与传统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同, 《经济法》课程体系的确定则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因此, 在确定课程体系时我们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属于法理的课程内容掌握以够用为度, 所谓“够用”, 是指针对讲解单行法时够用;二是针对能力培养目标, 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章、节及前后顺序, 分解成若干模块, 使每一模块对应一个能力培养目标;三是注意模块之间的有机结合。

《经济法》课程体系如下。

(一) 模块I:

《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重点为《经济法》的概念和体系、经济法律关系及其保护、知识经济时代的法制环境、合同原理等。

(二) 模块Ⅱ:

合同的订立与审查。教学重点为:合同订立的要点, 无效合同、可变更和可撤销合同的确认依据, 合同的变更, 合同的审查与管理。

(三) 模块Ⅲ:

规制交易及竞争行为的法律规范。教学重点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产品质量法》、《税法》、《金融法》等。

(四) 模块Ⅳ:

企业组织法律规范。教学重点为《公司法》、《外商投资法》。

(五) 模块V:

侵权责任法律规范。教学重点为合同履行、合同违约责任、合同担保、合同争议解决的方式、经济仲裁和经济诉讼。

三、《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材的开发者、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教学的研究者, 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源的服务者、与同学平等相待的知己。教师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学会倾听, 倾听学生的发言、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学生独到的见解, 站在生命与生命之间平等的位置上, 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因此,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 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把握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2]

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难点及教学过程与方式。

(二) 运用启发式教学[3]

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讨论启发、提问启发、案例启发、实践启发等教学方式。

1. 讨论启发。

在预习的基础上, 通过讨论的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为了使学生对《公司法》能够深入理解, 在教学中, 我布置了思考题, 并组学生进行织课堂讨论。这些方式既有利于克服学生社会经历浅的矛盾, 又能给学生留下充分的空间, 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2. 提问启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能力分析, 并以此为依据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 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使学生避免填充式地吸收。这种提问具有随机性的特征, 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

3. 案例启发。

例如在《合同法》—章的教学中, 我通过有目的地布置案例,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局限在对教材内容的一般理解上。同时还做到在讲授“单行法”时, 以案例开篇, 基本概念、难点、疑点等以案例引出, 争议与纠纷的处理以案例结尾, 使学生通过学习, 一方面增加学习兴趣, 另一面激发实践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就是生活, 生活中充满着法律。

4. 实践启发。

如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章节的教学中, 我通过带领学生走访工商和技术监督等部门, 使学生结合实际, 对在新形势下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了切身的体会。

(三) 评价方式的改革[4]

传统的试题内容主要是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题等主观题和客观题。这些呆板、机械的问题, 将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学生导向成一部部背书的机器, 最终导致学生厌恶学习, 丧失个性, 缺乏能力与创新, 这种应试教育在职业教育考试环节上必须加以改革。

鉴于目前职业教育学生社会经历浅, 有关法律知识基本空白, 加之教学时数较少, 使得所能讲授和练习的内容有限, 针对专业及课程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测试的内容设想为:

改革后的考试只通过背是无法过关的。从学生提出的问题看, 过去学生往往主要问考哪一章、哪一段、哪一题, 而现在, 学生主要问如何去理解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从考试的结果看, 绝大多数同学达到了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如阅读理解, 题目给出的是课上没有讲过的“货物买卖销售合同”的三段规定, 要求同学通过阅读回答三个问题, 结果该题目60%同学得了满分, 30%的同学正确回答了三分之二左右的答题要点, 基本达到了考核目的。

总之, 《经济法》教学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 构建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 瞄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 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既有较强针对性, 又有较强适应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真正有用人才, 毕业生才会有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1]刘文化.经济法概论[M].法制出版社, 2001.5.

[2]黄和新.中国经济法新论[M].科学出版社, 2003, (6) .

[3]马晓燕.合同法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8) .

中职学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证明 篇5

___________同学是_________市_____________(县、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人,_______年升入_____________学校,其家庭因(以下填写申请人家庭经济困难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致使家庭经济困难,请学校给予相应资助。

特此证明。

经办人:

县区级民政部门或乡镇(街道)(公章)

中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经济管理 教学 路径

经济管理课专业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学生普遍反应难学。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构建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想法,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业内的研究和应用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创新实验教学

创新实验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锻炼,具有挑战性的实验可以放入这一活动中。

(一)创新教学方法

每位教师可根据自身条件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探寻并试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试用以理论为主线贯穿案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案例为主线阐述理论等。教师要加强本课程同其他专业课程的交叉教学,不仅要具备综合理论素养,强调多学科交叉渗透,还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找准切入点,实现实验体系的优化整合,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找到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方法和实际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如可以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奖”等,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并把这项活动长期纳入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另外,也可鼓励学生参加诸如全国大学生营销大赛这样的活动,增加他们的知识和职业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加强实践教学

中职学校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适当转化成日常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计划的基础上,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与外部企业和机构联合建立教学基地,并使其符合社会组织中的要求,让学生在走出学校之前,先在这个小社会中进行“实战演习”。

(一)加大实践性教学考核力度

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经济管理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很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却没有设置到教学之中来,对此,我们应如何做呢?我认为可以项目化、过程化教学为设计依据,增加实践课考核的次数,对每个实践单元的内容进行考核,将每个单元的考核结果乘以系数纳入最后的考核总分当中。同时,建立和完善学生的评教制度,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

理论知识与实际相得益彰,相互支撑。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突出工作与学习结合的实践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中职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岗位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学合作,双向参与,从而彻底根除头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

三、师资力量培养

教师的教学工作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在拥有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群体后,组建起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推进中职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步伐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有必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和教学骨干。

(一)具有动态性与开放性

人才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要想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法杖需求的专业人才,作为经济管理教师,我们就要时刻保持建设动态性和开放性的观念,结合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特点与需求不断引进新理论、新技能,拓展新思路,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二)走出校门,联系实践

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学习、进修,走出校门,进入社会调研,了解行业需求,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经济管理教学中来。

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在教育行业比较热门的一个词汇,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使自已的科学技术幅射功能进一步地发育与完善,协助学校完成任务的教学实践过程,为社会造就人才,帮助学生就业。因此,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是新形势下加快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一)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经济管理专业课的建设

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应该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建立起“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运行机制,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专业对口、岗位充足、教学设施和教学管理完善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实现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的要求,满足“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需要,实现实习生与企业员工的结合。实践证明,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学到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二)承接企业加工任务,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率

在学校实训场建立模拟现场,选派技术能力较强的班级学生完成生产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生产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同样缩短了知识与实践的距离,解决了教学体系与实践相脱节的症结。

搞好中职学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也是关乎一批青年成长和国家兴衰的基础教学工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理论讲授与实际案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灵活应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从而真正提高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宋述鹏,袁竭,徐秋发,朱雪珍,成燕.关于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校高技能人才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

[2]刘建学,钟先锋,李佩艳,徐宝成,罗登林.案例教学法在食 品质量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董翠艳. 浅谈在经济管理课教学中如何加强案例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6).

中职教学经济法 篇7

一、中职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教材内容比较繁琐, 课程衔接不到位

目前, 中职经济法教材选择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教材选用一般要具备适用性原则, 然而, 我国中职经济法教材内容不仅理论性比较强, 而且, 知识内容比较抽象、 繁杂, 对于基础差, 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显得困难重重。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手段, 对于学生学好经济法来说也非常重要, 在教学的过程中, 许多教师采用一刀切的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感觉不到侧重点, 感觉不到哪些是知识要点, 学习起来相对较盲目, 同时, 也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 学生在学习经济法前, 一定要具备基本的法律基础知识, 法律基础知识是否熟悉, 直接影响着学生们对于经济法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然而, 一些中职院校在课程安排上存在着不合理:一般情况下, 中职院校开设经济法课程, 都是在开设法律基础一年以后, 相关课程衔接存在一定的问题, 无形中让学生学习经济法变得更加困难。还有一些学校, 法律基础课程开设在经济法课程之后, 这更严重影响了两门学科的承接关系, 课程安排不合理, 影响了经济法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 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内容千篇一律

中职院校经济法教学, 还存在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内容千篇一律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 中职院校经济法教学, 都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也基本一样, 各专业在学习经济法的时候, 没有侧重点, 不能够根据学生专业的差异性, 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教学内容, 这种教学模式, 忽视了学生的专业性,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中职学生文化素养相对较弱, 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差, 在学习理论性比较强, 生涩难懂的经济法的时候, 难免由于难以理解而缺乏对于经济法的兴趣。因此,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 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这样, 才能够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对于经济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二、提高中职经济法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首先, 要结合中职生的特质, 选择一些适应性强, 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针对性, 可以采用一些实例加以说明。其次, 经济法教学, 还要重视基础法律知识, 最好是法律基础知识、经济法课程同时进行, 这样, 学生学习经济法会更轻松。经济法课程内容涉及面广, 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经济法比较枯燥,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 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也可以确保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学习经济法相对较难。为了提高经济法教学效果, 提升学生对于经济法的高度重视,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促进教学效果的普遍提升。

摘要:对于中职会计专业来说, 经济法属于必修科目, 然而, 由于经济法课程理论性比较强, 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繁杂, 这给教学带来了难度。因此, 在中职经济法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经济法,教学效果,策略

参考文献

[1]高凌霄, 崔昌玺.关于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9) .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思考 篇8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一门基础课, 在中职学生眼中, 自己是来学习技术的, 学的是生存能力、动手能力, 这样的学科对他们来说是没有用的。在这样的心态下, 学生不愿意听、不愿意学。另外, 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太关心社会时事, 他们认为这和他们的生活没有关系, 这就更加重了他们对学习这门课程的厌学心理。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 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仍旧使用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而且,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加上教材中的部分教学理论内容抽象、难以理解,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甚至产生反感情绪。这些现象的产生, 更多的还是由于各方面对这门课程重视程度不足引起的。

中职学校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 但由于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脱节, 导致学生学无所用, 缺乏使用政治理论知识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极大地降低了中职学校品德教育的效果。

由于教师认为课程设定的学时有限,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用绝大部分时间来讲解教材内容, 忽略了给学生思考及消化吸收的时间, 造成课堂教学灌输多、引导少, 讲解多、思考少, 抽象多、具象少的课堂教学状况。这种方法单一的教学模式, 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理论讲解, 课程教学效果低下。

考试分数只能体现学生的考试能力, 而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真实成效。现在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但难以切实发挥德育考评的作用, 还会歪曲了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目的。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当然也带来了相应的落后和不适应的教学模式。

二、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的对策

基于以上对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的分析, 我认为教师和相关人员应该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方法进行探讨和改善。

(一)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大量与政治学科相关的知识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教师若能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充实教学内容, 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 而且还可以使枯燥的政治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富有吸引力。

(二) 改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构建师生平等的和谐关系,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 并以此为出发点, 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教师应力求为学生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逆反心理, 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三) 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有很多, 关键是教师在使用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结合课程需要、结合教学目标要求来合理使用。如, 案例教学法:教师在教学时尽可能结合当前社会发生的时事, 选择一些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 将知识与社会焦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又如,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引导设问, 让学生主动探索, 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还有益于知识体系构建。

(四) 完善考核评价

完善的评价体系应是客观、公平、公正的。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应以事实为依据并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 力求做到对学生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在设置课程的评价指标上, 应从对学生成绩的关注转变为对其综合素质的关注, 特别是要突出对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在评价功能上, 应重点突出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 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加以保护, 并体现对他们的尊重。

三、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自身建设

要想教好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 教师就得多下些工夫在自身建设上, 所谓“打铁还要自身硬”, 就是这个道理。

(一) 加强业务学习

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是很快的, 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爱学习、善于学习。这不仅要求教师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 还要把握好时代的脉搏———新的教育理念、时事政治、生活变化等, 只有教师不断学习充电,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才能使自己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二) 教师要着善于拓展教学资源

针对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与时代的紧密相关性, 教师在不断学习充电的基础上, 要将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勇于突破教材、善于补充新知识, 从而提高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教学的进程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

(三) 强化品德建设

教师是学生最贴身的榜样, 经济政治教师就更应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建设, 把师德与职业道德规范融合起来, 在教学中教育自己、提升自己, 做一个敬业爱岗、为人师表的高素质教师。

参考文献

中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研究 篇9

一、创新实验教学

创新实验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 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锻炼, 具有挑战性的实验可以放入这一活动中。

(一) 创新教学方法

每位教师可根据自身条件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探寻并试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试用以理论为主线贯穿案例, 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案例为主线阐述理论等。教师要加强本课程同其他专业课程的交叉教学, 不仅要具备综合理论素养, 强调多学科交叉渗透, 还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找准切入点, 实现实验体系的优化整合, 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找到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方法和实际的结合点, 才能使统计学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如可以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奖”等,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并把这项活动长期纳入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另外, 也可鼓励学生参加诸如全国大学生营销大赛这样的活动, 增加他们的知识和职业能力, 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加强实践教学

中职学校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适当转化成日常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实践是创新的基础, 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计划的基础上,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 与外部企业和机构联合建立教学基地, 并使其符合社会组织中的要求, 让学生在走出学校之前, 先在这个小社会中进行“实战演习”。

(一) 加大实践性教学考核力度

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 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经济管理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很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却没有设置到教学之中来, 对此, 我们应如何做呢?我认为可以项目化、过程化教学为设计依据, 增加实践课考核的次数, 对每个实践单元的内容进行考核, 将每个单元的考核结果乘以系数纳入最后的考核总分当中。同时, 建立和完善学生的评教制度, 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 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

理论知识与实际相得益彰, 相互支撑。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突出工作与学习结合的实践教学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中职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岗位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产学合作, 双向参与, 从而彻底根除头脑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

三、师资力量培养

教师的教学工作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社会, 面向市场”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 在拥有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群体后, 组建起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是推进中职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步伐的重要环节, 因此学校有必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和教学骨干。

(一) 具有动态性与开放性

人才需求不断发生变化, 要想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法杖需求的专业人才, 作为经济管理教师, 我们就要时刻保持建设动态性和开放性的观念, 结合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特点与需求不断引进新理论、新技能, 拓展新思路,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二) 走出校门, 联系实践

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学习、进修, 走出校门, 进入社会调研, 了解行业需求, 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经济管理教学中来。

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在教育行业比较热门的一个词汇, 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比较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使自已的科学技术幅射功能进一步地发育与完善, 协助学校完成任务的教学实践过程, 为社会造就人才, 帮助学生就业。因此, 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是新形势下加快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一) 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经济管理专业课的建设

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应该根据专业特点, 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大型企业进行合作, 建立起“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运行机制, 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专业对口、岗位充足、教学设施和教学管理完善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 实现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的要求, 满足“工学交替, 半工半读”的需要, 实现实习生与企业员工的结合。实践证明, 通过校企合作, 学生能够学到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提高实践能力。

(二) 承接企业加工任务, 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率

在学校实训场建立模拟现场, 选派技术能力较强的班级学生完成生产任务, 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生产力不足的问题, 同时也同样缩短了知识与实践的距离, 解决了教学体系与实践相脱节的症结。

搞好中职学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也是关乎一批青年成长和国家兴衰的基础教学工程。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课堂理论讲授与实际案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灵活应用, 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从而真正提高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宋述鹏, 袁竭, 徐秋发, 朱雪珍, 成燕.关于深化校企合作, 培养高校高技能人才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4) .

[2]刘建学, 钟先锋, 李佩艳, 徐宝成, 罗登林.案例教学法在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

[3]董翠艳.浅谈在经济管理课教学中如何加强案例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6) .

中职经济类教学多样性研究 篇10

1 中职生的多样性特点

教育必须以理解、信赖、尊重学生为基础, 中职教育也不例外。因此, 深入的了解学生、准确的认识并掌握学生的特点, 是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具体来讲, 中职生的基本特点在于其年龄特点。我国中职生年龄多处于15岁到19岁之间, 但由于不断扩招使得实际的年龄跨度扩大化。这个时期的学生处于青春期, 从生理角度看他们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 身高、体重增长较快, 第二性征、身体器官等逐步成熟;从心理角度看他们开始具备成人特征, 独立性得到增强, 自我教育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交际面扩大, 对人际关系、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思想观念逐渐形成。

中职生的个性特点在于其总体的多样性。第一, 他们的思想品德发展呈现多样性特点, 中职生群体中吸烟喝酒、贪图享乐、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较常发生, 但绝大多数学生热爱生活, 爱国爱党, 尊敬师长, 自重自爱。由于处于中西方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 中职生普遍表现出价值取向、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多样性。而由于中职生的思想观念已经较为成熟, 可塑性比较小, 教育难度比较大。第二, 他们的思想观念发展呈现多样性特点, 中职生由于还不够成熟, 并受到家庭等因素影响, 其思想观念比较复杂, 不少学生对是否应该读中职、毕业后工作还是继续学习、是否应该谈恋爱等问题没有主见。第三, 他们的知识能力呈现多样性特点, 中职生中偏科的现象比较严重, 有些学生知识水平可能高于高中生, 但更多学生各科不均衡甚至整体水平低, 使中职生知识水平差异较大, 增加了教学难度。第四, 他们兴趣爱好呈现多样性特点, 由于中职生压力要低于高中生, 可以自由支配的空间和时间更多, 他们的兴趣爱好也更加广泛, 这个特点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重视。

2 如何开展中职经济类多样性教学

在了解中职生多样性特点的基础上, 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多样性教学, 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中职生的整体水平, 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1 多样性教学的前提

教学的前提在于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市场需要, 因此教师需要深刻掌握中职生的基本特点以避免出现大范围的教学失误, 深入了解中职生的个性特点以避免出现局部性的教学失误而影响学生整体的提高。与此同时, 教师需要保持与企业等社会组织的沟通, 及时了解社会对中职生的要求, 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增强学生的就业实力。

2.2 多样性教学的原则

多样性教学旨在通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介等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方法和途径不同, 但目的只有一个, 即为学生发展负责。因此, 教师在开展多样性教学时, 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市场需求的变化、社会时事等实时、动态的调整教学, 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媒介开展教学, 但任何教学方法、手段、措施, 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为学生发展负责。

2.3 多样性教学的基础

教学的基础是教师, 更具体的讲是教师的教学素养、理念和能力。首先, 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真正理解学生, 并尊重学生, 任何人都有被尊重、被关心的需要, 只要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关心, 才能激发出巨大的学习动力和积极向上的正确意识, 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甚至超额完成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树立服务意识, 为学生一身发展负责, 鼓励、肯定、信任学生, 积极构筑良好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其次, 教师应积极更新教学理念, 摒弃落后的教学观念, 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架构体系出发, 开展教学活动, 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等的教育。最后,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锤炼教学语言等技能, 积累教学经验, 并积极学习先进、成熟的教法, 不断研究、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以形成适合自身的教学风格。

2.4 多样性教学的内容

第一, 教师需要明确经济类教学的目标, 围绕中职教育的目标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及实际教学的反馈信息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第一学年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思维、品德的培养, 在第三学年重视就业指导。中职经济类教学的内容应侧重于联系生活, 注重实际应用, 尤其要重视联系当地经济发展, 将中职教育扎根于地域发展的土壤中。教师应重视校本教材的编制, 综合考虑学校的学情、教情和当地经济生活, 以校本教材指导学生了解当地经济生活, 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另外, 教学内容应突出实践, 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知识的能力, 例如设计“我市中专毕业生人均年收入”的探究活动、创业模拟活动等活动, 让学生在了解社会、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树立争取的职业、理财、创业等观念。

第二, 教师需要合理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应重视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法等的运用, 使学生自学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相结合。中职经济类教学具有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概括的特点,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利用实例和互动来保证教学效果, 例如通过剖析案例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让学生对经济类知识产生感性认识, 从而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并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类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时, 可以围绕教学目标从实际生活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真实的案例,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现象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模拟表演、辩论赛、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案例, 将教学活动转变为多方参与、多方互动的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应考虑科学性和可行性, 避免教学方法不适合教学内容, 或是可操作性过低而影响教学效果。合适的教学方法应以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为前提, 强化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合理发散、有效拓展。在教学手段方面, 教师应重视多媒体教学等各种教学媒介的合理运用, 教师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 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和本校网络平台, 使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直观、形象, 易于学生认识并接受知识, 节省教师板书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但教师应注意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手段, 以免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影响师生、生生间的互动, 避免知识量过大或教学节奏过快等问题, 以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3 总结

中职教育的目标, 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因此, 教师必须在掌握中职生多样性特点的基础上, 在及时了解社会需求的前提下, 以为学生发展负责为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能力, 以多样性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建构知识, 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具备不断学习并在学习中发展的本领。

参考文献

[1]夏春艳, 宋万生.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9, (35) .

[2]胡茂波, 朱丽红.农村经济发展视野下中职教育免费的法理依据[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 .

[3]廖玲玲.以培养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为导向, 深化中职金融专业教学改革[J].市场论坛, 2010, (8) .

中职教学经济法 篇11

关键词:电工实验教学;现状;问题;改革

随着经济和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中职院校的教学课程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了电子信息时代,所有的行业都离不开新的技术,所以传统的电工教学模式已经没有办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住在当前经济发展下的技能和知识了。中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人才为主,所以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对中职学校的电工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1、电工实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在传统的电工实验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在进行电工实验时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有很多,如果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操作不当,就会对仪器产生造成损坏,产生一些严重的后果,对于在实验中仪器所使用的电压超出了仪器的额定电压,也会产生一些安全隐患的。为了减少在电工实验中的危害,在不断地进行电工实验教学的新方法时,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这些还是没有办法让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的研究和改进中,中职电工实验教学还是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1) 理论和实验分不开。电工教学的理论教师不进实验教室,他们只是关注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关心的很少。这样就会影响到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对教学模式缺乏一定的科学认识。实验老师会在课堂上将实验的原理和步骤进行讲解分析,会画出电路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在有的时候会把实验的结果直接的公布,学生跟随教师的脚步,把教师的教学模式完全的吸收,这样不能使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这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相互矛盾。

(3) 电工实验教学的内容单一化。对于实验性的实验进行的较多,在实验项目的创新上和综合设计上的教学就会相对的缺乏一些。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本来就不是很广,这样就会变得很窄,对于电工实验的创新和设计就会淡薄,学生在创新和设计上的潜能就不能被激发出来,不利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实施。在一定的程度上让实验教学和生产形成了两个方向上前进,主要还是因为学生没有太多的经验。

(4) 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不够强大。实验教学电工实验教学体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拥有高素质的教师可以教育出优秀的人才,但是在中职院校中教师大多是年轻的,他们的实验教学经验不是很多,对于电工实验的研究也不是很主动,所以在中职院校中教师的专业队伍不够强大。

(5) 传统的电工教学只是注重理论教学,不能让学生在实验让的创新能力得到发挥,在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更是影响着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所以借鉴其他学校的实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中加入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对电工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2.1将实验课程进行分类设置。

把电工实验课程进行调整,把电工实验教学进行分类,让电工实验教学从理论向着实践的方向进行转变,把知识由浅到深的传输给学生。(1)实验的基础知识。将实验的基础知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比如安全知识、注意事项等。(2)基础性的实验。安排一些基础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一些基本的简单的电子仪器,认真的学习这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为以后的实验打下基础。(3)设计型实验。对学生进行一些设计实验,让学生在课后自己独立的完成电路的设计,并作成报告,在课堂上进行验证,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综合型实验。给学生安排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分析研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5)仿真实验。利用一些先进的仿真电子软件,帮助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实现在电工设计上的信息化,学生运用计算机来完成电路图的设计,在计算机上对电路图进行测试等,这是把电工教学和最新的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劲头。为了使学生更加积极的进行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上的实验安排和教学可以充分的让学生来完成设计内容。

2.2分层教学

根据电工学习的学生不同学习专项和不同的年级,将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度和难度上的分类。对于电工专业的学生加大他们的训练力度,在完成教学规定中的实验内容后增加一些训练项目。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程上的内容教学,一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工具的使用、基本元件的检测和认识以及对电工专业兴趣的培养为主,二年级的学生主要是集成电路、数字电路等综合的电路调试和安装,三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对产品整机的组装、调整和维修的掌握。通过使用各种仪器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对电路的理解。

2.3开放实验室

电工实验教学的改革对开放实验室的设置很重要的,根据中职学校的人力物力等条件,现在想要做到对实验室的全面开放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只有在实验室闲置的时候进行开放,由于实验的学生很多,他们的能力有各不相同,所以可以对在电工实验中失败或者是完成的不好的学生开放实验室,让他们重新进行电工实验,如果有需要实验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电工实验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电工实验学习和实验教学的改革。

小结

电工实验教学在中职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校在教学质量上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想要电工教学很好的进行就要将电工技术和教学结合起来,在实验教学方面做到与时俱进,帮助学生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生存,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信心,电工实验教学的改革才算是成功的。(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未成年人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中职教学经济法 篇12

一、运用案例进行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老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一个个具体的声频、视频、图像文字、动画等作为案例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相关问题;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观看或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准备案例。案例可以选择下载网上现成的新闻视频、声频、动画或文字材料,也可以由教师自己编写。案例的准备是最重要的工作部分,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案例的形成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能够实现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为原则。同时所运用案例应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具有典型性、方向性,与时俱进,要精彩,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

案例教学的第二步是案例在课堂上的应用。当在课堂上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已经吸引学生,学生与之产生共鸣,不知不觉中走进案例所创设的情景时,教师应适时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由浅及深),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可课前分组,课上合作探究,派代表发言),实现自主学习。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思考方向,要能够落实知识点,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才不会漫无边际头脑风暴式地去思考,避免浪费时间。一旦学生思考的方向错误,会耽误时间,使教学任务不能当堂完成。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步是对知识总结和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发言总结阶段,教师尽量把回答简单问题的机会留给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这样当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时,学生会有种成就感,会成为其继续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必要补充与提高性讲授,实现教学目标。在评价时,根据学生在讨论发言时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分数作为平时成绩或期末考试成绩的依据。

例如在讲《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一节课时成功地运用案例教学:在上课的开始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运用大型机器耕地、播种,飞机喷撒农药,一人驾驶联合收割机快速进行收割的视频。在视频的播放过程中,有的学生说我们家就用这种机器翻地,也有的学生说见过这样的播种机,但是当看到飞机喷撒农药时课堂安静了。而当联合收割机出场时学生们再次沸腾了。视频播放完,课件接着弹出了三个问题:1,为视频进行命名。2,结合自身为农村种地用不了的剩余劳动力找个出路。3,畅想当农民在农村有份收入在城镇也有份收入后,农民将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农村会变成什么样。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说什么的都有,讨论十分热烈。在总结阶段,教师让学生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找出大家都认可的答案,接着让得出正确答案的同学讲述一下得出正确答案的过程和方法。这样既落实了知识目标,同时也实现了能力目标,当学生眉飞色舞地畅想新农村时,德育目标也得以实现。学生教学生,也是不错的选择,他们相互理解得更容易一些。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在于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参与对案例的研究,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案例教学可以渐渐帮助学生形成一个适合学生特点的有效的思维方法,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二、运用情景进行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目前大多是独生子女,都喜欢表现,有自己的想法,不喜欢老师将知识强加给他们,喜欢实践,通过自身实践得到的东西他们掌握得更为扎实。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中运用了通过学生表演情景剧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模式。首先,课前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剧本的大纲和角色的确定,并将其发到学生的QQ群或微信群进行任务的布置。学生接到任务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各司其职,通过社会调查、网上搜索、查阅教材、走访老生等途径来丰富剧情,完成剧本,进行预演。在正式上课时,各组学生粉墨登场进行表演。在整个上课过程中,学生既是演员也是评委。各组相互点评,相互打分,这时的教师作为评委的身份出现对各组表演进行评价,实际上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总结,对于剧情没能确切表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运用精练的语言来表达阐述。

例如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一节课教学时,我就成功地运用了此种教学方法。首先将剧名确定为《面试》,角色有面试的考官和应聘者等,告诉学生要想演好,要了解企业喜欢什么样的人材,面对21世纪作为应聘者应具备什么样素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只有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剧本才能丰富,剧情才能动人。通过课上的表演,可以看出学生们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各组演得都很卖力,还意想不到地产生了笑点。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而且学生的参与度极高,不但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为学生毕业走上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任务的布置人、指导者、评判者,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想象发挥的空间,不会让学生产生自己被强迫学习的感觉。此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自主学习的指导精神。充分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及团队合作等能力。当然此种教学方法并不能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每节课中通用,教师要根据内容决定教学方法。

上一篇:大型汽车下一篇:神奇的童话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