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职经济法教学

2024-08-08

优化中职经济法教学(精选12篇)

优化中职经济法教学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深入探究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创新。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教师要注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通过让学生进行探究, 使他们能灵活掌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时, 教师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 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 进行创新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向学生进行灌输, 使他们被动接受知识、运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枯燥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 难以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能有效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积极性。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 教师对他们进行引导, 使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对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教师要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出发, 使课堂教学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 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知识水平, 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语文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二、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他们的探究积极性

随着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 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主体。因此, 教师要把学生放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内容。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时, 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高效地进行学习。

首先,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由于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弱, 学习能力不强,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在任务的激励下, 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性, 使他们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有效提高其学习效率。

其次, 积极进行引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探究教材内容, 使问题获得有效解决。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可以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感受学习的乐趣, 进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知识的探究中, 促进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基础知识来设计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弱, 他们的理解能力不强, 在进行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时,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关注, 在他们遇到问题时, 教师要通过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同时, 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使他们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上提高学习能力、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在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时,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 有目的地进行探究, 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扩充教学容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教学方法都融入了创新元素。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结合其生动形象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并跟随多媒体课件的播放积极思考, 逐步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师摆脱了用黑板和粉笔的教学方式, 节省了教学时间,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教师进行互动。同时, 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内容, 激发他们的思维, 使他们能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促进学生语文理解能力的有效提高。在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内容, 把握教学大纲的要求,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同时, 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 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吸引下快速融入到课文内容中, 体会作者创作的深意。

五、打破课堂教学局限, 加强生活和教学的联系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 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 还要结合相关的生活素材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为了教学的需要搜索有关材料, 同时不能忽视学习的主体——学生。课前, 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报刊、图书、影视、广播、网络等多种现代传播媒介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扩大阅读量,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加深对课文言语的感悟, 更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新课文的欲望, 为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课中, 教师要调动学生积累的课外知识和生活经验, 作为进行阅读和理解的基础,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课后, 学生可以继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语言风采。从延伸的材料来说, 可以是音响资料, 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影像资料。从资料的来源来说, 可以是从网上下载而来, 可以从图书馆寻觅而来, 可以从不同学科中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融、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可以获取最新的社会信息, 可以打破小课堂的局限, 从而拥有一个学习语文的更为广阔的平台。

总之,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要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让他们积极进行知识探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用新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能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有效提高学习能力。除了课堂教学, 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课外教育, 使他们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探究, 打破传统教学课堂的限制, 实现高效的中职语文教学。

优化中职经济法教学 篇2

【摘 要】本文就《机械基础》这一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如何优化,从设疑(着眼生活、在平淡处、紧扣疑难点)、直观教学(利用教学模型、巧用教室)、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和举例。

【关键词】设疑;机械基础;课堂教学

《机械基础》是机械工程方面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机械类专业技术有关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从内容上看,该课程是一门多学科知识,综合性强的课程,且又是对口高考的必考科目。面对职高学生基础差,厌学情绪严重,且机电专业实验实习条件严重不足的情况,如何实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能人,为高校输送合格的新生”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应搞好课堂教学,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何优化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呢?下面浅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一、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

古人云: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习尤其在质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使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疑。所谓的设疑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故意地设置一些疑难或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从教育心理学观点来看,善于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对于这门如同书名一样“机械”呆板、枯燥、学生望而生畏的难学课程,如何设疑呢?

(一)着眼生活设疑

机械基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机械上人类生产的重要工具,在工业、农业、交通、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种疑难问题到处可见,教学时应将这些疑难设置在课堂上。例如,在授“提高弯曲强度的主要措施”这一内容时就设疑:教室的横梁的截面为什么做成长方形,而不做成圆等其它形状?又为什么要竖搁而不横搁?又如在讲“棘轮机构的超越特性”时便设疑:骑自行车时为什么脚踩踏板能带动车轮转,而车轮转时不能带动踏板转呢?再如在讲“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死点”时就问学生:使用缝纫机时踩动踏板,为什么有时会出现踩不动或倒车现象?等等。在讲这些内容之前先提出这些日常生活中与授课内容有关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在平淡处设疑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长进。”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平淡处很多,且机械、枯燥无味得很。教师如果平淡地讲授,则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在平淡之处也必须设疑。例如,力的可传递性原理: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沿其作用线任意移动而不改变此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这一原理看起来很平淡,如果不设疑地教,学生便容易把“刚体”理解成所有“物体”,在应用中就往往出错。但教师在讲完这一原理后,设疑:该原理对非刚体(弹性体)是否适用?这样学生便会想实例来说明该原理是不适用的。如此,学生便会产生深刻的记忆,在应用中就不会出差错。所以,在教学中只有在这些平淡之处挖掘出在学生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用疑问的石子,让学生思维的湖泊里,激起层层涟漪,让学生通过思考,于平淡中见神奇,于平丸处见绝妙。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三)在疑难处紧扣疑难点设疑

疑难点是指教材内容中学生易被迷惑或分辩不清和难以理解之处。它们往往是学好某一内容的关键,也是学生思维容易受阻的地方。教师应通过设疑?ρ?生思维及时加以疏导。例如:“轮系传动比计算”中,当得到各齿轮几何轴线都在原地转动的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机公式:后,便设疑:对于至少有一个齿轮的几何轴线是绕另一个齿轮的固定几何轴线转动的行星轮系的传动比又如何计算?(这是疑难点。因在传动过程中,行星轮既自转又公转)接着又问是不是要转化成定轴轮系?如何转化?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思索、探讨。然后教师去疏导,使之真正弄清转化机构法的原理,真正弄懂转化机构传动比计算公式: 的含义,掌握该公式的用场。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设疑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使设计出的问题真正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二、巧用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简单化、通俗化

要学好机械基础这门课程,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如何才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呢?进行直观教学。怎样进行《机械基础》教学中的直观教学呢?

(一)充分利用教学模型

直观教学,宜于理解,采用教学模型是必要的。我曾经做过一次试验,讲授“曲柄摇杆有死点位置”这一内容时,在一个程度较好的班,没有用模型,只是在黑板上开“机器”口头讲授,让学生凭空想象。我虽然费尽口舌,讲清楚了以摇杆为主动件,当从动曲柄运动到与连杆共线的两上位置时,机构出现传动角 的情况。此时连杆作用于从动曲柄上的力恰好通过其回转中心,不能推动曲柄转动,这两个位置是死点位置。讲得头头是道,眉飞色舞,自认为学生懂了,结果呢,通过调查和作业可以看出仅仅只有几位相当出色的学生掌握,而绝大多数学生都不知老师所云。恰好相反,在另一个程度较差的班上课时,利用自制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在教学时首先出示模型让学生亲自以摇杆为主动件去带动从动曲柄,结果学生发现当从动曲柄运动到与连杆共线的两个位置时,连杆作用于从动曲柄上的力恰好通过其回转中心,无论施加多大的力不能推动曲柄转动。从而得到了死点位置。这样没费多少口舌便上完了该内容,学生也很容易地掌握了知识。由此可见,利用模型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觉。教学效果也达到事半功倍。

(二)巧用教室

进行直观教学当然可以利用教具,但巧用教室的现存实物,其效果比用一般教具更好,因为学生在教室之中,身临其境。我在讲“固定铰链”、“柔性约束”、“梁的弯曲”等内容时,就分别利用教室里的门上合页、悬挂的日光灯、横梁等来进行直观教学。由于教室空间客观存在,上课时有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性,教学搞得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好;同时,学生身临其境,对他们解题和读图的空间想象能力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机械基础课中有许多章节内容由于不易表现而显得枯燥。学生又缺乏相应的经验,因此,不能很好地认识事物。而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显示一些变化和模拟运动,将这些原本枯燥的内容动态化、形象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经验和正确的概念。如:在讲到轴系零件时,我就利用多媒体这样的现代教学设备,适时地给学生在大屏幕上展示轴、键和轴上零件(如齿轮)配合的动画,或者是对开式滑动轴承的轴承座、轴承盖、上轴瓦、下轴瓦和连接螺栓的轴测图等,会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动手的机会不多。这与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渴望动手操作的心理是有差距的。因此,要尽量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条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大胆地进行“开放型”教学模式的尝试。如讲“变速变向”机构时,我就把学生直接带到实习工厂,利用车床变速箱给学生讲变速变向的要点,然后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同时,还使学生接受了必要的操作技能训练,对机床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教学方法虽然很多,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浅析如何优化中职语文教学 篇3

摘 要:中职语文是一门为专业课服务的实用性强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中职学生人文修养的课程,对提高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优化中职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现阶段广大中职语文教师不断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语文;问题;策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24-01

语文作为传统的基础文化课,它的改革与发展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积极的从转变教学观念和改革教学模式入手,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多途径、多方式的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方位的去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几点教学见解,在此和大家交流分享,同为抛砖引玉。

一、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学虽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在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严重的制约着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有待我们教师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其主要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传统化。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现阶段的一些中职语文教师虽然意识到了转变教学观念的重要性,但很多教师还是难以摈弃旧观念的束缚,片面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课堂上往往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教师是演员,而大多数学生成了“观众”,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效率难以提高。其次,教学的方式方法单一、死板。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现阶段的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基本上都还是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加一支粉笔,教学方法单一、死板,使得本来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中职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最后,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教学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脱节。教学方法的单一、死板,导致很多教师教学过程中都是重基础知识教学而轻能力培养,重传授轻探究,不重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不重 学生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的培养,致使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学生学习和将来发展的实际,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学习和提高。各方面原因的综合制约,使得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学困难重重,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成功的关键,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早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求,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这也是优化中职语文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优化中职语文教学,我们就应积极的学习课程改革指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深刻领会“教”与“学”的真谛,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出发点,由学生管理者、知识的传授者, 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彻底打破“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陈旧观念,实现课堂主角的转换。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教师则要善于引导,积极开展双向互动、自主探究学习等等教学活动,诱导学生主动投入,鼓励学生多参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这样,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注重教学模式的转变,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2、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优化教学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的潜在动力和前提,培养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乃至热爱,以此激发学习动因,实现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目标,这不仅是教学的要求,更是优化中职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还应如实的结合学生的性格、爱好等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许多,例如,教学《合欢树》一文时,可以这样导入课文,以一段最近网上非常流行的一首《妈妈之歌》的视频来进入课文,让学生在琐碎的生活中理解母亲的不易,然后再把网上非常有名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和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母亲的故事和图片让学生欣赏,给学生讲解在生死攸关的时刻第一个站出来的也是母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通过教师引导,气氛的感染,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3、优化评价机制,提高教学效率

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过程既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还要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以及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应以“分数”决定一切,而应优化评价机制,多元化的去评价学生,评价要多以鼓励为主,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中职语文教学是一个探索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走出教学误区,在教学实践中多探索、总结,不断创新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不断的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1] 邱 玲,中职语文教学方法初探[J]河南农业,2011

浅析如何优化中职语文教学 篇4

一、改善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尽量多创造教学情景, 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课堂气氛活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发言”和“思维”十分活跃, 特别是活跃的发言。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根据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 设计的问题应该是难易结合、具有梯度性, 可以涵盖到班内的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性格的不同, 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激发和启示, 为学生的积极思考思维和踊跃发言创造条件, 让学生积极发言, 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鼓励其认真思维, 积极地去探求知识, 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中职语文是一门人文修养的课程, 同时也是为专业课学习服务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的基础课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专业学习,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 提高语文教学的实用性。首先, 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大胆进行改革。根据专业的不同, 合理地选择教学篇目,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上的篇目体系适当地重组或增减, 教学内容要选用那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相连的材料。例如, 针对汽修专业的学生,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业余时间多写些与汽车相关的散文和作文等, 来调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三、增强教学方式的实效性

优化中职经济法教学 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是教育事业,通过教育事业为各行各业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再由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组成推动国民经济加速发展的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中,社会呈现出不同生活水平的层面,不同生活水平的人群间的相互观照或相互对比极易引发心理问题。特别针对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有来自生活观照和对比方面的,有来自就业压力的,还有来自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的不足。因而,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发展学校的素质教育,进一步优化中职学校对于学生所开展的心理教育。概括地说,心理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职学校的心理学教育现状应认真研究分析,厘清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心理学教育在中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学老师的素质不合理

对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来说,他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技能的储备,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正如“打铁需要本身硬冶的熟语。针对中职学校的心理学教育来说,所施予的对象是学生,而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即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学生向职业人过渡的阶段,他们会感到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大,特别是面对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在中职的心理学教学中就对老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即如何做到让学生认真学习心理学,不但是在学习一门知识,还能够学以致用地排解心理问题,为自己的思想武装上破解心理问题的“钥匙冶。而现如今中职学校的心理学教师具备了相应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上往往不够,对于中职学生心理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辅导不够,这方面的问题不仅仅反映为职业能力问题,还反映为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方面的问题。

(二)对中职学校心理学教学的认识不足

当下,中职学校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对心理学教学的认识不足,也即把心理学教学的目的只是视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学习成绩,只是带有“教会冶目的性的教学,学成了“应试教育冶类型的一门学科,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目的的培养,这样并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育方式更会给中职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这种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教学方式,会让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被动,以对待理论教条的态度来学习,在死记硬背的状态下来建构知识,难能达到心理学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甚至于有些学生会认为学习心理学没意思,学不学没什么用处。

(三)教学内容较单一

目前中职学校心理学的教学一般采用的都是一种比较单一的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讲授课程的相关内容,学生只需要负责听和负责记住就行。对中职心理学的教学来说,这种方式的教学,其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教师虽然传授给了学生足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学生来讲,真正能理解的却很少。从深层意义上讲,中职学生普遍以为到校是为了学习一门技能,而心理学学习并非和自己学习技能的目的有关,所以并不认真对待这门课程,更不能保证利用学到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释实际的心理现象。这种教学方式很片面,过于单一,很难让学生做到将学到的相关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质,并且解决实际的问题。[1]

二、心理学教育在中职中教学优化的措施

(一)提高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当老师传授的心理学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时,学生们就会集中精力聆听,就会积极主动去学习、探讨心理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教师对课程内容讲授得怎样,最终的结果都要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来体现。因此,在中职学校的心理学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明白学习心理学有什么用处,心理学知识对于自己会产生怎样的帮助,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积极性,让心理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方式和工具,实际应用价值体现得更明显。

(二)提升心理学教师综合素质

中职电子专业课教学优化浅析 篇6

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构建“核心课程”为重点

学校应认真分析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进一步明确中职人才培养方向,优化课程结构,删减陈旧或重复的课程内容,吸收最新科技成果,保持课程的适应性、先进性和时代性,积极推行核心课程设置。

中职电子专业中物理、电工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三门课程教材中的学习内容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设计和安排,但大都“各自为政”,内容重复过多(尽管侧重点不同)。比如:在《物理》(下册)中把电路、电场、磁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描述,而在《电工基础》中又把电路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进行重复,在《电工与电子技术》中也进行了大量的类似讲解,针对这种课程体系的不规范,就应对其重新进行优化,构建核心课程。比如把以上三门课程中重复的、类似的内容加以整合,把实用的加以突出,综合设计出三门课程的知识框架,实现三合一,打造成一门核心课程,做到教学内容少而精、精而实用,这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优化专业课教学过程,以“项目教学”贯穿始终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学校要以核心课程为基础,设计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项目并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成立项目小组,让学生在实训中学习和应用核心课程知识。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学校应重视项目的选择、成果展示、实训过程指导、时间安排和最终评价等。

中职电子专业的课程安排一般是把物理安排在第一、二学期,把电工基础安排在第三学期,把电工与电子技术安排在第四、五学期,而现在职业教育实际情况是第五、六学期学生已经进入实习阶段,这就往往出现学生在最后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情绪不稳定、学习时间没保障、学习效果差的局面。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学生的专业课理论较为扎实,而操作技能相对较弱,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应用知识掌握得相对较少。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结合学生就业需要和社会需求,依据核心课程设计出一些贯穿教学始终的实训项目,比如“线路布局”“配电盘组装”“电机拆装”“整流及稳压电路”和“放大电路”等,按照“项目”难易程度和学生爱好对学生进行分组实训,并派专任教师指导,在学生入学时就给学生分配“项目”任务,给出时间表,在核心课程讲授的不同阶段对学生完成“项目”进度进行指导、验收和总结,这样和核心课程教学进度紧密联系,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加强了实践环节教学,更重要的是能够圆满完成专业课教学任务,避免了专业课教学上的虎头蛇尾。

三、优化教师团队,以“纵向对接”为保障

教师团队是由若干名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为一个共同的教育教学目标而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分工、相互协作。团队的结构和合作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团结合作的教师队伍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必备条件之一。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管理者和实施者。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只负责本人的课程教学,由于专业课程内容的过多重复,往往出现学生在同一学习时间段学习来自不同教师的类似学习内容,这不仅使教师在教学中感到无奈,也浪费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比如:为了给专业课留出时间,物理和电工基础往往开在第二学期,就会出现两个老师在交替地讲授电路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情况。这就要求在优化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学团队,打破教师原来的任课科目和教学时间,根据核心课程的框架和教学项目对教师进行优化组合,教师可以分段负责,也可以贯穿始终,不但要“横向”联系,更要实现 “纵向”无缝对接。只有对教学团队进行科学优化,核心课程才能顺利实施,项目教学才能得以保障。

总之,对于中职电子专业课程多而学习时间短、学生基础不牢的特点,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当在构建核心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和优化教学团队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人才成长多样化,推动教学、教材和实训等教学体系建设,强化专业优势和增强专业特色,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综合实力。

优化中职经济法教学 篇7

一、结合生活化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给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使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 掌握学习的科学有效的方法, 并把在数学学习中获得能力迁移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 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进行的灌输式教学,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自主性, 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对中职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并用富有生活情境的教学环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在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时, 教师要结合数学知识的内容进行创设, 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高效地掌握学习的新知识, 并在情境中学会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用能力。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针对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使学生能有效提高数学能力。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还要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来发现问题, 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提高教学的实践性

在职高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让他们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成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中职数学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对教材进行深入探究, 掌握知识的重难点, 并能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在教学中, 教师不要对教材内容照搬照抄, 而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有效整合教材中的内容, 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他们的数学水平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使课堂教学高效顺利地进行。由于中职学生的数学能力较低, 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性的问题把知识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进行探究,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和实践相结合的情境:小明买了一个台灯, 价格是20元, 和商店说好第一天付1分钱, 第二天付2分钱, 第三天付4分钱, 第四天付8分钱, 以后每天付的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 请问多少天可以付清?在这个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中,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他们对要学习的知识主动进行探究, 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三、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 教师面对的是全部学生, 要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促使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就要使所有的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取得进步。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水平不同,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让不同层次的学习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都能有所提高,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来把全部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过程中互相帮助和促进, 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同时, 教师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还可以给他们不同的学习任务, 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思考, 体会学习和探究的乐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使每一个学生都敢于在数学课堂上发言, 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存在的问题, 在积极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实现高效的数学教学。

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也随时会有数学问题的提出,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边的场景和故事入手寻找好的问题的落脚点, 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在教学内容讲述时, 尽量通俗易懂、力求简捷、便于自学;也尽可能应用直观的几何图形、数值表格进行解释、说明, 使得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生动、具体, 容易理解。同时, 也要保证内容阐述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既要激发基础好的学生多思考, 又要使基础薄弱的学生容易理解。

五、加强和专业教师的交流沟通, 进行有侧重点的教学

中职学校的学生所学专业不同, 教学的内容将有所不同, 侧重点也不一样。在这里所学的知识主要是要用于以后的就业当中, 所学的内容主要是实际的需要。作为中职学校数学教师如何把知识教活, 并且重点是要让学生学到他们想要学的和对他们以后有用的知识, 那么, 在教学方式上就必须要求每一位中职数学教师了解学生所学专业要重点用到数学上哪些模块的哪些知识点以此来解决哪些专业问题, 了解同步教学内容对数学的要求, 为平时教学积累素材, 必须经常保持与专业课老师的联系, 教师只有做到学科间的知识融合, 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中职数学教学评价优化策略研究 篇8

当前, 数学学习评价侧重于评价的甄别、筛选和批判性功能, 重视终结性和相对评价等。一方面, 由于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相脱离, 所测量的诸多内容是被分解的知识片断, 难于对创造力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评价;另一方面, 由于评价对教学具有导向功能, 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甚至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 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也被忽略, 这样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职学生职业兴趣定向较早, 通常都将兴趣集中于自己固定的专业上。因此在中职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数学学习的意义贯彻到底, 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 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 调动学生的求知需要。同时, 教师要根据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 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评价并不仅要调节整个教育过程, 还必须保证教育目标更好地为目的性的评价活动服务。数学课堂评价本身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旦运用得当, 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还可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中职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评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改进和完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 对中职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要遵循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原则, 注重考核与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在考察了各所职业学校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后发现, 数学学习评价一般都是以开展单元测试或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来给学生一个综合的分数。可见, 在中职学校中对数学学习评价的方式比较单一、评价目标比较单一、评价的内容比较单一和评价的主体比较单一。

对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的评价作调查后发现有以下问题:

1. 教师评价语言单调

教师评价语言缺乏感情, 甚至言过其实, 缺乏对内容实质性的评价。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不能给学生产生积极的导向, 反而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2. 教师评价形式单一

绝大多数教师都采用掌声、模式化语言或加分等的奖励方法来促进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这本是无可非议的, 但在一节课中过多地使用, 往往适得其反。这样,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然受到质疑。

3. 教师一味表扬, 无视学生错误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很多教师为了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经常通过激励学生的方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兴趣。激励性的评价固然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处于发展期的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对于孩子的“错误”, 我们必须正视, 绝不能无动于衷。因此, 如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正确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考虑。

二、中职数学教学评价优化的策略

新课标要求我们对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进行重新审视, 从而以新的评价方式推动教学。总的来说, 评价的方法主要围绕三种方法来展开。

1. 即时性评价方式

(1) 形式多样的即时性评价。即时性评价通常以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课堂观察与课后访谈、建立成长记录袋等多种形式开展, 教师即时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往往可以在无形中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2) 定量定性的即时性评价。定量评价可采用百分制方式, 将评价结果即时反馈给学生;定性评价可采用评语形式, 在评语中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 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 课堂口语评价。学生在数学课上时常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失误, 需要教师对学生作出及时的口语评价, 以便反馈与矫正。口语评价是学业评价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评价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的口语评价是课堂生成的“助推器”。教师不经意间的一句口头评语, 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无法预计的。因此教师的口语评价应注意减少随意性, 增强肯定性与激励性。

2. 延时性评价

所谓延时评价即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揣摩与体验的时间, 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后, 对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或实习作业的反馈给予一定的评价。

延时评价尤其适用于学习的弱势群体, 在对他们评价之前, 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思维, 这样的评价对这些学生而言, 比即时评价更有价值和内涵。延时性评价是指完成某一教学目标或全部完成课堂教学后进行的训练性评价。这种评价用于刚学完新知识的巩固练习时, 有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查缺补漏的作用。常用的评价方式包括口头练习和达标检测, 实践证明, 编制高质量的检测样题对于目标达成至关重要, 通过当堂检测、当堂反馈、当堂纠正的方法, 提高每一节课的效率。

3. 多元化评价

(1) 拓宽教师的评价范围。学生的期末总评, 往往是通过平时30%、期中30%、期末40%的比例产生的, 而平时成绩中渗透了教师较多的个人因素, 教师根据学生以往表现, 大致给学生一个平时成绩, 很少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或者有些教师索性只看重期中与期末的考试成绩, 取两者的平均数作为期末总评成绩, 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在评价内容上, 我们应当重视学生参与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知识、能力, 进行多角度的评价。

(2) 建立中职学生自我评价制度。自我评价就是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如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一阶段的学习态度情感, 以及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自己进行评价。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成长大有好处。

(3) 开展中职学生互评及他评制度。以往数学学习评价主要以教师的评价为主, 而教学包括教与学两部分, 教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 这就要求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在学历教育考核中, “要建立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科学和持续性评估的机制”, 让用人单位、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习评价。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建立学生自评, 同学互评, 教师、家长、管理者和专家他评等主体多元评价制度, 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随时积累学生的评价材料。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 学生表现出对小组活动间的“组评”很感兴趣, 这不仅能获得同学的认可, 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4. 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是试题的编制和考后的质量分析。终结性评价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对学生学习效绩的鉴定;二是实施过程组织严密、规范, 结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命题拟定时需要紧扣《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及命题蓝图, 进行正式命题。

三、中职数学教学评价优化的建议

中职数学学习评价的优化需要教师花费足够的时间在收集学生的资料与素材上, 而且需要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变化与成长。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 因此还应加快教师双师型队伍的建设。评价方法必须和具体的教学形式完美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也是相同的评价办法被不同的教师运用得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的原因, 所以还需要我们继续总结实践经验来对教学评价逐步完善。

中职数学学习评价的优化也需要学校的积极配合, 学校若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一线教师的工作量, 开展一系列关于中职数学学习评价的改革, 为教师提供专业课的培训, 则更有利于数学教师明确对教材的处理方法, 数学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性也会更强, 可能还会对其他的研究领域起作用。

四、中职数学教学评价优化的总结

优化数学教学评价是需要师生共同协调一致才能完成的多边活动, 教学评价的使用得当, 将有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 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把握好教学方向都是具有引导性作用的。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可以对师生教与学的状况作出及时的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 还能对课堂教学起直接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它对教与学的活动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 评价的理念、目的、内容、标准、方式和手段等无一不对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浅谈如何优化中职体育教学 篇9

一、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趣味性体育教学, 就是在体育教学中增加游戏式的运动项目, 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提升学生的锻炼效果, 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目的, 同时还能达到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效果。在中职体育课堂中, 可通过一些趣味游戏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本身就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一种来源, 可以使学生由厌学逐步转变为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尝试各种教学方式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使他们具备适应专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能使中职体育课堂教学氛围由学生与教师的双被动甚至冲突局面转变为融洽的师生共同学习的状态。例如游戏就是提高体育教学趣味性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游戏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游戏也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突发应变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要体现出一定的职业针对性

中职体育教学对专业、工种来说处于服务性地位, 不同专业要求学生要掌握不同的专业技能, 而不同的专业技能又需要相应的体能保证, 因此, 体育教学应体现职业学校的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来为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以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在锻炼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 来满足专业对学生身体某个部位的力量和灵活的要求;在保证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同时, 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特点, 使他们受到一定的专门训练, 获得本职业所需的身体素质和实用技能, 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厨师对手腕力量要求较高, 那么教学中就可以增加一些能够锻炼学生手腕的运动项目;海员必须学会游泳, 如果学校具备相关的场地设施, 体育课上就可以将游泳纳入到课程训练中;保安必须掌握擒拿格斗, 那么针对安保专业的学生, 体育课上就可以专门为他们设置防身类项目;宾馆服务必须熟练地掌握托盘, 因此对酒店服务专业的学生, 体育课上应为他们安排必要的形体训练等。如此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 来安排有针对性的锻炼, 一方面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让学生学有所获, 将来可以学以致用;另一方面, 增加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 又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工作的特点, 给他们传授一些与职业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 以提高他们防范职业病的意识和能力, 选择有助于防治职业病的体育手段进行锻炼;让学生学习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 认识体育对提高就业和专业技能能力的价值, 以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职业素质。在体育的教学中, 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对体力和技能的要求, 可以设置不同的锻炼项目。

三、以学生为主体

现代教育观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这一观点在体育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而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否则, 教师的“越位”将会造成学生的“缺位”, 教师在课堂上的“勤奋”将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懒惰”, 慢慢地学生会失去应有的学习状态与能力。中职体育教学要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本, 充分发挥学生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主体性, 挖掘出适合学生本身的教学内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中强调, 教学过程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注意发展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满足学生兴趣和潜能开发的需要,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便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可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 让学生能够根据未来职业工作的特点, 选择有助于防治职业病的体育手段进行锻炼, 以不断提高学生适应工作环境应变能力。如在对幼教班的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 可让他们自主组织领做热身操, 教师只需在旁协助做好组织工作即可, 这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自信心, 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幼师奠定了基础。又如, 在对计算机、电子专业的学生进行体育辅导时, 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 为他们提供几项适合他们的授课内容, 然后供他们自主选择, 如健身跑、球类、健美操等, 这些项目对学生身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的锻炼都具有很好的作用。这样让学生围绕着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来选择, 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体育教学的专业针对性, 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中职体育教学初探[J].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 2012 (6) .

[2]李云生.中职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价值工程, 2011 (14) .

[3]陈欣华.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10 (7) .

刍议中职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 篇10

一、体育教学应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身心特点, 安排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和教育性的教学内容, 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 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 让学生形成组织纪律观念, 也培养了学生集体组织观念。与此同时, 在体育内容的安排上, 注意多选择集体类的项目活动, 如九人十足、跳大绳等游戏,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活动中, 穿插一些思想教育, 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体育教学要结合专业特点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 一方面教师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学校的场地器材情况, 安排相应的体育活动, 如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课适当安排一些与幼儿园体育教育联系紧密的基本动作、基本体操、体育游戏、体育器械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组织与教学能力;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要适当安排一些仰卧起坐或者引体向上等力量素质和协调性的练习内容;旅游专业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可以安排相应的健美操和跳绳等与形体、耐力性相关的项目, 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

另一方面, 体育教学也应该培养学生预防损伤以及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中职学生较早的从事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长期专业工作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 (俗称“职业病”) , 比如, 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长时间坐在电脑前, 这会对颈椎造成很大的损伤。因此, 在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中, 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有关预防各行业“职业病”的措施。

三、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否和教学方法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度和参与度, 最终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陈旧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方法的现状必须要得到改变。

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 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方法和模式, 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采用多提问的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多向学生提问。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度, 使其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并思考正在学习的技术要领和致使, 同时又能启发学生主动动脑, 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定势, 使其能够更加融会贯通, 结合自身情况, 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 良好的心态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助推器。因为现在部分学生受电子产品和网络的影响, 养成了懒惰的习性, 不爱运动, 不爱吸收新鲜空气, 不爱与人面对面交流。这不仅影响和学生的身体健康, 更是对心理健康造成了危害。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 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斗志, 积极的投入到学习和体育活动中去。学校应该加强构建体育运动平台, 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和体育知识竞赛之类的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生活, 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四、中职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的若干意见

(一) 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激发其运动兴趣

运动兴趣是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是选择和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他才会对体育课产生运动兴趣, 才会在接下来的体育教学中全身心的投入, 这就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安排一些新颖的体育活动。因此,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前要深入考察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身体、性格、需求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特点。选择与优化是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针对差异选择适合于全体学生的教学内容, 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体育教学课堂。与此同时, 可以根据学校的场地等体育硬件设施条件来设计一些教学内容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又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和运动技能的全面发展。

(三) 因地制宜的选择和优化教学内容

因地制宜的选择和优化教学内容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性,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更要注重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根据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条件, 选择和优化教学内容, 以防止选择的教学内容超过现有的条件, 打击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充分挖掘当地的体育特色文化活动, 如:赛龙舟、踢毽、跳绳等民间活动, 以游戏的形式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 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 还可以让学校了解当地的体育文化, 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责任感的培养

中职古诗词教学的优化策略 篇11

关键词:中职;古诗词教学;人文素养;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068-03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们闪耀着民族文化的光芒,洋溢着民族的激情,学习古诗词,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丰富人的心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中职生来说,由于他们语文基础相对薄弱,人文素养有待提升,但语文学习时间偏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他们得到最大收获,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形式短小内涵丰富的古诗词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下文结合中职生的特点来谈谈优化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促进中职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诵读训练,领悟感情

古诗词讲究审美、体验和感悟。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中国古诗词具有一种音乐美,一种独特的魅力,一种灵动的活力,读者要领会这些特点就离不开反复吟诵,方能入其诗境,得其神韵。所以,诵读训练尤为重要。

具体的诵读训练方法应该是分层进行,首先用常规方法,先是教师范读,教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然后让学生齐读,检查学生朗读是否准确清晰,接着让学生自由诵读,教师辅导,之后请学生代表诵读,要注意抑扬顿挫、舒缓轻重,是第二层。最后,让学生当堂背诵。在训练的过程中,笔者随时提醒学生关注声音的轻重缓急。同时,运用多样化的方式,如个人读、齐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滚雪球式读等有趣的读法,边读边评议指导,让学生在游戏般的诵读中学习古诗词,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笔者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完成了第一步后,让学生体会此诗基调豪放、感情愤激、大起大落的情感特色。指导学生诵读时注意适当变换声调和节奏,努力表现出诗人开阔旷达的胸襟。采用组与组竞赛,前后连句,个人诵读等多种方式,经过反复训练,两节课下来,学生大多记下了上片和下片的部分内容,不少学生能运用自己美妙的声音,恰当地传达诗人的情感。

笔者还准备了一些课外的古诗词和《弟子规》,让学生每天利用早读课来朗读,课堂上进行诵读比赛,学生天天读,周周读,教师常常检查指导,学生受到良性氛围的影响,诵读活动渐入佳境,学生由开始的被动练习变为主动诵读,不少学生一年间就背了四十多首古诗词,文化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

我校虽是一所工科学校,但非常注重校园的文化建设,每年都举行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其中,诗歌朗诵是个保留项目,对此,学生们热情高涨,争相参与,他们反复训练,精心准备,配上音乐,有的还加上表演,深情演绎,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有趣的诵读比赛,让学生读出愉悦感,读出成就感,大大激发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有的学生甚至能借助古诗词的深情诵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像弹琴唱歌一样,古诗词诵读已成为他们热爱的一门艺术,成为一种高雅的爱好。

二、创设情境,激发联想

对于语文学习兴趣不浓的中职理科生而言,如果单一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少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而要透过表面的文字去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对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古诗词教学应当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远胜过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爱学、乐学甚至积极主动地去学。

笔者用于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播放音乐、动漫、图片、视频、影视短片等,而最常用也最方便的就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例如,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通过播放关于赤壁风景的视频来创设意境,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场景,学生看过视频后,就很容易想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特点,能感受到雄奇壮观的古战场之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领略豪放的词风,这样,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作品要表达的意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和理解。为了达到激发想象的目的,笔者让学生把赤壁的景色用绘画和文字表述的方式展示出来。在指导学生诵读时,笔者让学生听这首词的配乐配画朗诵,学生听着字正腔圆的发音,声情并茂的朗诵,很自然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进入优美的艺术境界,既得到美的熏陶,又学会了朗诵的技巧。

多媒体教学,把生动形象的音响和画面结合起来,可以再现教材内容场景和人物活动画面,创设情境,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品析语言,理解诗意

古诗词语言凝练,辞约而义丰。古人写诗填词,非常讲究“炼字”,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写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可见,古人作诗时非常注重对字词的锤炼推敲。

但有部分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导致他们语感较差,阅读理解能力也不高,对古诗词的语言,就更不容易分析,品味,难以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品析语言,从而深入理解诗意。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诗眼”来鉴赏古诗词。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或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句,或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著名的有“僧敲月下门”的“敲”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字,这些字都是最鲜明最恰当最有力量的一个字。

其次,古诗词里常有一些看似很简单而意蕴却很深刻的词语,我们不能只停留于字词的表层意义上,而应当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深刻含义。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里一个“初”字,表层意义是“开始”,乍一看,很容易理解为周瑜刚刚结婚(年轻)时仪容俊美。这里,笔者借助周瑜与孙策的“总角之好”的故事来剖析字义,让学生在通晓历史典故的基础上认识到周瑜的年青有为,二十出头,已掌东吴军事大权,从而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词语中丰富的含义。

另外,有的诗句每个字都蕴含深意,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逐字分析,细细品味了。如《登高》的颔联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写出了诗人长期漂泊、年老多病、孤苦伶仃的艰难处境,表现了萧瑟的秋景让诗人触景伤怀的愁苦心境。近代学者萧涤非指出“悲秋”之“悲”有九层涵义,即“九可悲”,在分析这两句诗时,笔者引导学生运用“剥洋葱”的方法,逐字剖析,逐层理解,明白诗句一字一悲的特点,理解诗人采用层层叠加的手法,使愁绪步步递进,将千愁百绪之感集于十四字诗行,将悲情的抒写发挥得淋漓尽致,产生动人心魄的震撼力。对于这种凝练隽永的词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剖析,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

四、把握意象,分析意境

在古诗词中,作者常常用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是诗歌中具有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包括人物、事物和景物),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通过意象来抒发内心的感情。“意境”,指的是意与境,情与景相交融的艺术境界,即诗歌所呈现出的生活图画及蕴含的思想情趣。它包括境(景)、意(情)两个方面,学习时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因此,笔者引导学生把握意象,展开想象,融情于境,准确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丰富的情感,指导学生透过古诗词的意象走进诗人绵远深邃的情感世界,体味诗人寄寓于意象中的喜怒哀乐。

中职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长期接触自然,熟悉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在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把握意象,展开想象,有助于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如执教柳永的《雨霖铃》时,笔者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词中的意象:首句的“寒蝉”“长亭”“骤雨”几个意象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奠定了低沉的情感基调。后面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晚风残月”,用“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都表达作者的离愁别绪,意象之中浸透着词人那种飘泊不定的惆怅与孤独之感。整首词从离别到思念再到感伤,将离别的伤感之情表现得细微深刻,可谓淋漓尽致。但这种感情写得很含蓄,很有余味,主要原因就是运用这么多的表现离愁的意象。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讨论、分析这几个意象的特征,展开想象,想象词人酒醒之后,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高地挂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情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可见,只有在了解意象的内涵,领略其意境的基础上,才能深入把握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善于引导学生注意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特定情感含义,如“杨柳”代表离别、留恋、伤感之情,“莲花”象征高洁,“杜鹃” 象征凄凉、哀伤,等等。教学生学会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会诗歌的情感,这是鉴赏古诗词的一种重要方法。

五、知人论世,深入挖掘

鉴赏古诗词,不能仅停留在字词上,而应该懂得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也就是要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和创作的心态,因为,对作者了解得越多,对其作品所传达出的感发的信息就理解得越多越深刻,这样,才能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例如,学习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时,如果只看表面的字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容易理解为这是一首表达爱情的词,这样理解就太肤浅了。如果能了解当时的中原沦陷,南宋朝廷偏安江左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志存高远,却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了解这些,就不难发现,作者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梁启超语),“那人”的形象其实是一种政治含义:作者表达的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作者是用美人形象寄托着自己的理想人格——自甘淡泊,不同流俗,志高怀远,别有所求。经过这样的深入挖掘,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词的内容和主旨了。

学习这首词,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和情感等问题,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把握诗词的深刻含义。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到“知人论世”?笔者利用学生喜欢看课外故事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查阅作者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然后在课堂讲述,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们一起合作探讨,掌握 “知人论世”法,最后读懂了作品的深刻内涵。这样的教学,实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他们经过自己的参与、实践和探讨,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既获得了丰富有趣的知识,也体验到求知过程中的成就感,激发了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从而最大可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六、提升能力,优化素质

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词的意义,学习才会产生原动力,学习才会变为自觉的行为。所以,笔者在教学中,经常结合社会现实,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讲述一些事例,让学生领会诗歌离普通人并不远,而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优秀的古诗词对我们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明白这些,学生的学习才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一)学习古诗词是社会的需求,是企业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是现代企业对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成功的企业,要建立企业品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必须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做支撑,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所以,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还要具有认同和适应企业文化运作的能力。良好的企业文化能让员工实现自主管理,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它包括员工的思想品德、诚信、责任心、工作态度等内在的素质。如果员工没有良好的品质,企业文化就无从建立,因此,有些企业在建立企业文化时就提出“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要求,他们在选拔人才时,首先看重的是文化素养,其次才是专业技能。可见,培养中职生的文化素养势在必行。因为学习古诗词是培养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所以,古诗词教学任重而道远。

(二)学习古诗词能完善人格

古诗词里蕴含着丰富而美好的情愫,这种美好的情感,能濡养人的心灵,著名作家刘心武在《十首足矣》中写到,反复咏诵《游子吟》《春晓》《草》《悯农》等美不胜收的诗句,“我们灵魂上纵有厚尘积垢,总也能涤出一些真善美来”。当今社会上企业与员工的冲突时有发生,有些人遇到挫折,就采取跳楼、跳桥或者戕害他人生命这样过激的手段,实在令人痛心!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那些人缺乏对人生价值的健康追求,甚至不善与人交往,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不和谐,不懂得珍惜生命,这种缺憾的人格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试想,一个人如果“多少能从这些名诗中感受到对落花这种最普通生物的怜惜,对野草这种最卑微事物枯荣的关切以及对最普通的劳动者汗珠的珍惜”的话,当他遇事不如意时,他还会以如此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吗?可以说,一个人懂得爱花爱草,具备美好的感情的人,更容易产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懂得尊重他人,热爱生命,懂得爱岗敬业,待人接物,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学习古诗词有助于提升能力,有利于长足发展

学习古诗词有助于提升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有助于自我成长。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读诗,可让人兴发感动,感受新事物,激发情志,可以认识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换言之,读诗可以陶冶性情,提升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待人接物能力。如果在工作中担任领导职务,需要作总结,作报告等,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古诗词这些文化精髓的积淀和运用,在今天亦能彰显其作用。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有的企业要转型,有的员工要转行,有的学生要自主创业,中职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增强适应能力,才能自如应对种种变化,适应各行各业,从而得以长足地发展。

总之,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学习古诗词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金钥匙。在教学中,笔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对古诗词教学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笔者还会不断探索,让学生掌握更多恰当的方法,把鉴赏古诗词当成一种愉悦的精神之旅。

参考文献:

[1]赵会莲.结合历史背景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探究[J].语文天地(高中),2014(11).

[2]周婵娟.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艺术探微[J]. 语文天地(高中),2014(10).

[3]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2.

中职学校经济法教学探讨 篇12

一、 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区别对待

受师资条件限制, 很多中职学校经济法课程教师往往同时担任多个专业的授课任务,如,担任会计、物流、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根据笔者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区别对待, 这样不仅能减轻备课压力, 又能确保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意识到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 再根据这种差异性熟悉不同专业领域的业务特点, 然后区分出各个具体专业的教学侧重点从而有选择、有重点地给学生讲解知识。如,在全面讲解市场主体、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讲解《会计法》《税法》《票据法》等与该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 而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 则可以重点介绍《合同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等与市场运行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合理安排课程,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中, 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对相关知识衔接不上的问题。笔者认为突破这一“瓶颈”需要学校合理安排课程,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如,会计专业应该把中职阶段学生要学的三门与法律有关的课程这样安排: 第一学期先开设《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第二学期开设《经济法》,第三学期紧接着开设《财经法规》课程。这样安排一方面合乎了法律知识从基础到专业的客观规律; 另一方面, 也使得该课程与其他的会计专业课进度相匹配, 对教学很有帮助, 对学生理解和消化这些课程大有益处。

三、精选教材,适应新形势

尽管稳定性是法律的显著特征,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法律也是每年都在修改的,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水平每年都在变。精选教材,要求以教材内容实用性和教材编写具有时代感为基本原则,所选用的教材要尽可能地反映本专业经济法、国内外立法研究和教研趋势的新知识和新成果, 教材还应该深度适宜,文字描述要生动活泼,尽量避免长篇大论或者全部是凝重的法律条文,案例说法应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样的教材才符合当代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目前图书市场经济法类的教材版本很多,各有特色。笔者认为,要精选到适用的教材,主要要依靠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判断,因此各中职学校在选购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 谨慎选择。师资力量雄厚的中职学校,不妨结合本校专业和学生特点,组织骨干教师集中力量研发校本教材。

四、利用案例题材,创新教学手段

上一篇:电气安全评价下一篇:关系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