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

2024-10-15

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精选7篇)

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 篇1

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

以重庆A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选课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学生的视角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以进一步促进课程建设,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双语教学要求以来,全国大多数高校相继开设了一系列双语教学课程。双语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我国本科的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向富有创新的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是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促进经济学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的需要。然而,双语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探索研究。鉴于此,本文则将以重庆A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选课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学生的视角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以进一步促进课程建设,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1 研究对象与问卷发放

本课题组调查对象为重庆A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大三两个班级的学生,调查方式包括调查问卷、抽样访谈等。共发放 100份问卷并全部回收,排除信息不完整以及填写不真实的问卷后,共得到9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90%。

2 问卷设计与调查结果

所用的调查问卷表是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访谈、参考相关问卷、征求专家和部分青年教师意见等一系列过程编制而成的。问卷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学生学习能力、教师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等。调查结果以问卷设计为基础,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教学设计评价

3.1.1 课程设置

调查结果显示,支持西方经济学实行双语教学的学生高达63.3%,其余则不支持。34.4%的学生认为开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11.1%的学生认为其目的是吸收国外的先进知识,47.8%的学生认为其目的是培养国际化的经济专业人才。12.2%的学生对现有课程设置很满意,32.2%的学生比较满意,40%的学生觉得一般,只有15.6%的学生不太满意。综上,做法可行,当学生不明确开设目的,要通过教师进行正确引导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3.1.2 教材选择

本课程选择萨缪尔森撰写的《Economics》英文版作为双语教学的教材,只有8.9%的学生赞成选择纯英文教材,12.2%的学生希望选用国内教材,78.9%的学生希望选择国外教材但有配套的辅导书。16.7%的学生认为所选教材的难度很大,35.6%的学生觉得稍微偏难,47.8%的学生认为难度适中。62.2%的学生认为目前教材专业词汇太多,48.9%的学生认为课文篇幅太长,50%的学生认为语言太过晦涩,11.1%的学生认为习题难度太大。

3.2 学生学习能力评价

3.2.1 英语水平

基于目前的英语水平,13.3%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只能听懂不到20%的授课内容,26.7%的学生能听懂20%-40%,37.8%的学生能听懂40%-60%,16.7%的学生能听懂60%-80%,而只有5.6%的学生能听懂80%以上。此外,有41.1%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英语基础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双语学习明显不够用,有待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3.2.2 自主学习能力

没有集中注意力时,高达53.3%的学生都在玩手机,还有22.2%的学生在发呆,只有18.9%的学生会选择自己看书。在课堂学习之外,平均每周用于学习本课程的时间超过3小时的学生只有7.8%,在1-3小时的学生占56.7%,但仍有35.5%的学生不超过1小时。此外,在课程学习中只有3.3%的学生有课前预习的习惯,37.8%的学生从来不会预习;同样,只有6.7%的学生有课后复习的习惯,38.9%的学生从来没有课后复习的习惯。10%的学生在课后会主动查阅相关的中文参考书,34.4%的学生基本上不会去查阅相关参考书。可见,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

3.3 教师教学能力评价

3.3.1 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内容方面,26.7%的学生觉得授课内容丰富、有趣;46.7%的学生觉得内容较多,大部分时间能够吸引其注意力;但还有6.7%的学生认为内容不够,缺乏趣味性。另外,87.8%的学生认为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在课堂互动方面,58.9%的学生觉得教师与学生互动良好,36.7%的学生觉得互动一般。

这门课程采用的授课方式是英语为主汉语为辅,所用PPT大多数都是同步配有译文,或者在重难点之处配有译文,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71.1%的学生认为课堂上使用的PPT同步配有译文会有利于保证课程学习效果。另外,有34.4%的学生希望双语课程的授课方式尽量用英语,大家听不懂的地方再用中文;27.8%的学生希望PPT等文字材料用英语,口语以中文为主;24.4%的学生希望先用英文讲一遍,再用中文讲一遍;只有13.3%的学生希望用英文讲授核心内容,辅以中文举例。

3.3.2 教师自身能力评价

84.4%的学生认为这门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不错,88.9%的学生觉得这门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比较好,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其相关专业知识及英语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总的来说,82.2%的学生对这门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比较满意,但仍然有17.8%的.学生觉得一般。

4 分析总结

通过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分析,发现西方经济学的双语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计不合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够,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改进。

第一,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加长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培养专业的国际经济人才,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错误的英语教科书当做阅读理解来提高英语水平,而忽视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第二,根据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实行分班授课,并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基于目前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可以考虑将西方经济学课程分班授课。对于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采用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授课方式,而对于英语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可选择中文讲解或较低比例的英文讲解。同时,教师可以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让学生分析案例、思考案例,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会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选择某个专题或个别章节作为学生自学、自讲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在上课之前作演讲,以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其积极性,同时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加强对负责双语教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增加对其自我提升意愿的激励。由于双语授课要求授课老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承担更大量的工作和压力,而且还可能会因为教学效果不太好而面临较低的学生评价,最终影响教师的绩效考核和工作晋升等现实问题。因此,要想使双语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知识和专业水平。同时,学校要出台相应的双语教学的规章制度、评价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以保证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此外,学校可从专业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积极鼓励其多参加双语教学讨论会,或者出国深造,以帮助教师提升双语教学水平、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在晋升职称方面给予双语教师更多考虑,以淡化学生评分对教师评价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 篇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社会上对既懂专业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要求各高校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十多年来, 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双语课程, 在双语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然而目前多数的研究成果多数出于教师视角进行分析, 从学生角度出发的研究并不多见。实际上, 学生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认同程度并不完全相同, 因此, 基于学生视角对双语教学的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 能够更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双语教学。本文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 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 以及其对双语教学影响因素的认知, 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改进双语教学方法提出了若干建议。

2 《宏观经济学》双语课调研情况分析

为了解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的评价, 笔者在授课的两个班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共回收问卷60份, 其中有效问卷56份, 数据处理采用Excel软件。

2.1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效果评价

在回收的56份有效问卷中, 本课程教学的满意度达到十分满意为42.86%, 比较满意57.14%, 无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即被调查的学生对本课程整体而言是满意的。

具体而言, 本次问卷调查了《宏观经济学》双语课程给学生带来两方面帮助, 一方面是英语水平是否有提高, 另一方面是专业方面掌握程度。在英语水平的提高方面, 28.57%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 64.29%的学生认为“有一点帮助”, 还有7.14%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在专业方面掌握程度方面, 10.71%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有助于熟悉专业英语单词, 32.14%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有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 还有57.14%的学生认为上面两项都有所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双语课程的目标设置与教师的认知存在略微差异。从教学角度, 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保证专业知识获取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拓展学生的视野。然而学生更在意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对英语水平的提高方面认知程度并不高, 只有少数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英语能力, 多数学生认为只有一点帮助甚至帮助不大。

2.2 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现有文献的研究结果表明, 影响双语教学的因素主要是师资质量、学生能力、教材选用以及教学模式和方法等。基于此, 本次调查设计了4个问题以了解学生认为最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首先, 在列举出来的三大项因素中 (见表1) 。多数学生认为自身的英语能力是制约双语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 其次是教材的难度, 最后是教师的水平。通过对调研学生的英语水平分析发现, 学生的英语能力成为制约双语教学效果主要因素的原因在于多数学生 (57.14%) 没有通过四级考试, 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畏惧双语课的学习。实际上, 笔者授课时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发现, 大多数学生的英语能力能够接受现有的双语教学, 但由于畏惧情绪的存在, 使之对双语教学望而却步。

17.86%的学生认为教材的难度是制约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 通过进一步调研发现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原因。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原版英文教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方面, 部分学生认为课本过于厚重, 每一章节内容较多, 阅读存在障碍, 并且由于存在文化差异, 课本中所使用的部分案例难以理解;另一方面, 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认为相对于中文教材而言, 这本教材的内容偏简单, 影响其未来考研。

还有少数学生认为制约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水平不高。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要求教师在英语和专业方面上都要具备高素质。通过与学生的进一步沟通发现, 有学生认为老师口语不标准, 影响到教学效果。

其次, 现有的双语教学模式大体而言有三种:第一种, 维持式教学, 主要表现形式为英文教材中文授课;第二种, 过渡式教学, 主要表现形式为半中文半英文授课;第三种, 沉浸式教学, 主要表现形式为全英文授课。本次调研的结果显示 (表2) , 学生比较认同第二种教学模式即半中文半英文交叉授课, 其次是从中文到英文逐渐深入。另外两种教学模式认同率不高。可见第二种模式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又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这种模式也是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最多的模式。

最后, 关于教学过程的调研结果显示 (表3) , 学生更偏向于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交流, 这样有助于学生消除对双语课程的恐惧心理, 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而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更偏好于课前预习, 这样能够有助于减少语言带来的障碍, 提高学习的效果。可见, 无论从教学环节还是从学习环节, 学生都希望通过教师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减少双语课程中语言对专业学习造成的阻碍。

2.3 改善双语教学效果的措施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还收集了学生对改善双语教学效果具体措施的看法 (表4) 。针对双语教学的语言难关, 46.43%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双语课程之前开设专业英语课, 以便于熟悉专业词汇。针对选用的英文教材问题, 67.86%的学生认为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国内案例分析, 以消除背景差异带来的障碍。另外, 10.71%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后的辅导也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3 结论和建议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 虽然目前《宏观经济学》双语课程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认可, 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完善。

第一, 学生认为学好双语课程的最大的障碍是语言难关, 并且认为双语教学并没有很好地提高其英语能力。

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方面, 虽然开展双语教学的班级已经是整体英语水平较高的班级, 但从学生个体来看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 开展双语教学不应该整体推进, 而应当通过选拔让有能力的学生选修。另一方面, 对英语的畏惧情绪是导致学生对双语教学认同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可以在双语课程开设之前开设专业英语课作为过渡, 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第二, 原版教材的使用利弊共存。

原版教材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文教材, 并且能够开阔视野。同时原版教材往往趣味性和易读性高, 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但同时, 原版教材存在的通病在于内容繁多, 学生阅读所花费时间较多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并且由于存在文化背景的差异, 原版教材中部分案例学生往往难以理解。针对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 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英文, 提高其阅读能力, 降低厌烦情绪。另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国内的案例, 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专业理论。同时, 针对有学生反映教材过于简单的问题, 可以建议这些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难度较高的教材, 例如多恩布什的《宏观经济学》。

第三, 学生认为教师在双语教学中应当提高自身水平, 改进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 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更高。因此, 进行双语教学的老师必须提高自身水平, 在可能的情况下到国内外著名的高校进行研修, 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素养。另外, 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不能完全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 应当多与学生沟通, 督促学生多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缓解课堂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与学生交流, 了解其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最后,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例如案例教学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升教学效果。

摘要:双语教学有助于培养既懂专业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 而从学生视角出发分析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能够帮助教师与学生达成共识, 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以《宏观经济学》双语课程为例, 对授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基于学生视角分析了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语言障碍是阻碍双语教学的最主要因素, 其次是教材、师资以及教学模式等。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效果,宏观经济学

参考文献

[1]吕晓燕.经贸类专业双语教学探索——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24) :174-175.

[2]姚清铁.《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目标评价与因素分析——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 2012, (S1) :164-167.

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学习效率研究 篇3

关键字: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1-0036-03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国际交流不断扩大,社会对于“英语+经济管理”高层次服务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双语教学是由“双语”和“教学”两个词组合而成的,双语,是指同时使用两种语言;教学,是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所以,双语教学是指教师同时使用两种语言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朗曼出版社的《朗曼应用学词典》对双语教学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

高校作为高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理应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1]。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倾向于外企的管理和经贸岗位,所以双语教学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锻炼机会,将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并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扫除语言障碍,经济类双语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试图根据海南大学双语教学的现状和教学效果来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身学习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经验提出建议。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是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市场营销以及金融学等6个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他们都已进行或正在进行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2份,回收率93.33%,样本涉及到大一学生22人,占总数的19.64%;大二学生42人,占总数的73.50%;大三学生48人,占总数的42.86%;男生35人,占总数的31.25%;女生77人,占总数的68.75%。

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前,强调此项调查是为研究所用,不记姓名,不影响期末成绩,并且不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排除了学生因自我意识而填写虚假信息的干扰,从而保证了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问卷调查共设立28个题目,其中包括23个封闭式问题以及5个开放式问题,力求全面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模式的看法,并在取得调查资料后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然后进行比较分析。

二、双语教学效果分析

(一)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成效

通过对海南大學经济与管理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调查分析及数据表明,93.7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说明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采用双语教学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帮助方面的调查中,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66.67%的学生认为其对学习专业知识帮助较大。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并具有国际性的学科,国内本科通用教材只是通过翻译修改得来的,大部分有一定的滞后性,从而使教学内容无法真正体现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能够解决此类问题,还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术语,有76人认为在学习中能够开拓国际视野,有51人认为通过阅读经济学经典英文著作以及英文资料可以掌握前沿学科知识。

表1双语教学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帮助情况

表2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收获

在提高英语以及对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中,由表3可以看出,58.72%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有61人从双语教学中找到了学习外语的兴趣和激情,有84人认为其提高了英语水平,特别是在阅读以及写作能力方面。双语教学在高校中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表3学生对双语教学在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方面的帮助情况

(二)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投入时间不足。笔者所调查的对象多为英语和数学基础较扎实的学生,但西方经济学为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大多为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对双语教学的学习投入时间严重不足。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每周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双语教学课程在3小时以上的学生只占总数的29.73%,大部分在1—3小时之间,经常进行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的只占总数的27.27%,大部分学生只是偶尔进行,还有占总数10%的学生几乎没有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的习惯。在学习心态以及学习方法上也存在问题,同时没有对专业英语进行系统的学习,导致听课效率受到影响。

表4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情况

表5学生对双语教学中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的情况

2.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根据对海南大学经管学院的调查表明,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授课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英语水平层次较高,上课时非常有激情,表情丰富,PPT也综合利用图表以及插播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英文录像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根据表6可知,自主学习的学生仅占10%,60.23%的学生更依赖于教师的讲述,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没有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表6学生的学习方式情况

3.课时安排不足。西方经济学涉及较多比较抽象的概念及图表,有些经济理论也较为复杂。从表7可以看出,占总数59.83%的学生认为课堂上认真听讲对学习效果影响最大,能够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来理解这些概念、图表以及经济理论。由于60.55%的学生认真做课堂笔记以及在课堂上努力去理解和把握知识点,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占用一定的时间,使得教师不得不放慢授课进度来使学生跟上其教学思路,忽略了一些讨论以及练习环节,这样就使得师生互动受到阻碍,课堂气氛也受到影响。

表7学习效果影响因素调查

4.外部环境不理想。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课堂以外的双语教学环境也非常关注,91.82%的学生认为应该增设网络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双语环境。一些国家像新加坡、加拿大等,双语教学成绩骄人,这与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息息相关,像新加坡的商店、广告牌等公共设施标记都是用英文和汉字或马来文字来标记的。但在我国,学生感受不到用英语思维以及交流的压力,对外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也不是很了解,这样就导致双语环境不理想,使学生不能在双语环境中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外语水平。

三、改善双语教学的建议

笔者根据自身学习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经验以及实践调查中一些学生的想法,对提高经管类双语教学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平时考核,注重鼓励与压力的平衡

由于学生在课外对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投入时间不足,对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也不是很重视,而双语教学的难度又比较大,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完成小论文、进行小测试等方式加强平时考核,注重鼓励与压力的平衡。

1.教师可以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定课题,完成小论文,使学生在透彻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互联网以及学术期刊网上搜索中、英文文献,对其进行仔细阅读、整理,形成思路,设计结构,再组织语言,完成小论文。这些小论文可以作为平时考核的一部分,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还能使他们积累一定的英语专业词汇。

2.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测试来加强考核,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复习所学过的专业知识,所以在每次测试前应该将具体要求、测试范围告诉学生,从而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复习目标。当然,平时测试的题目不能太难,要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拿到高分,以鼓励他们对学习产生信心和兴趣[2]。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霍利克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比如,制订学习目标的能力、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能力、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等[3]。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4]。许多学生尽管非常努力,但是学习效果不明显,甚至事倍功半,这是因为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教知识,自己不知道怎么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因此,学生可以从学习目的、学习定位、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过程的监控、学习结果的评估等方面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1.学生应明确双语教学的学习目的,要了解“自己为什么而学”,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学会使用外语,用外语理解和思考问题,获取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相关经济类报刊或网络上与本专业相关的最新资讯,进行自主学习,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应明确学习定位,弄清楚在双语教学的课程中该“学习什么”。只有明确自己该学什么,该补充哪些方面的知识,构建一个怎样的知识架构,才能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根据目标轻松地自主学习,发现学习中的乐趣和价值,做到学以致用。

3.学生应努力掌握学习方法,积极思考“怎样学

习”,学会学习。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积极与同学探讨学习方法,探索与总结出一套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包括活跃思维、开阔视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摒弃依赖教师的思想,提高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

4.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以及学习结果的

评估,检验在双语课程学习中“学习效果怎样”。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之后,可以在教师平时的小测试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创新学习方法,和同学交流学习心得,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

(三)加大双语教学课时比重,营造双语氛围

由于我国缺乏课堂以外的现实环境,采用双语教学方式无疑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这就需要学校主动创造双语环境,适当加重课时的比重,统筹安排教学进度。

1.学校可以适当加重双语教学课时的比重,调整两次课时的时间间隔,这样教师就可以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对章节的难易程度进行适当取舍,在一些简单章节中可采用双语或者完全英文授课,而在一些重点以及难点章节中加以国语辅助教学,同时还能多安排时间进行案例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能更好地吸收教师所讲的专业知识。双语教学本身具有学习难度大的特点,应将两次上课时间的间隔安排在两至三天,跨度不宜太大,这样学生可以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还能对将要学的知识进行适当的预习和了解。

2.学校应加强双语教学氛围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通过设置英语沙龙、英语角等活动,提供给学生交流实践的机会,使英语逐步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工具。在班级提倡学生早读英语,创设“双语寝室”,使学生有一个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学校应主动加强同国际学校的友好关系,通过邀请国外学校师生来校访问、与留学生联谊等方式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格以及跨国际交际能力。开设网络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在上面自由畅谈,互相交流学习经验,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在上面解答问题,让大家轻松地学到知识,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同学间的友谊。

双语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独立查阅外文资料并获取国际前沿知识,参与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使他们具备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因此,我们应当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大量的探索和研究[5]。在加强对双语教学实践调查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培养学习情感,挖掘自我学习的潜力,树立远大理想,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观念的改变,明确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性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性的主体,提升学习效率,这样经管类分层次双语教学才能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志君,张黎.国内近年来双语教学研究评析[J].民办

高等教育研究,2006,(6).

[2]李涛,赵晓丽.从“双语教学实施效果问卷调查”中获得

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7,(1上旬).

[3]Holec.H.Aulonom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Pergamon,1981.

[4]郑景芳.大学生学习观念与学习自主性的培养[J].安徽

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5]仇丽苹,王贵彬.提高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篇4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科。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理论给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参考,指导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高职类院校也不例外,西方经济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对市场经济问题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学生走向社会后适应能力的培养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会使总体学习基础较差的高职院校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透彻地把握,同时还要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找出最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

(一)内容庞杂,逻辑严密

西方经济学学科内容非常庞杂,全学科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可以看作是一套相对内容独立的体系。该学科逻辑性非常强,各章节之间逻辑缜密,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带来全学科学习效果的下降,故而在教学过程中,任意一个内容都不可忽略,任意一个环节都需讲授明晰,否则无法为学生搭建出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西方经济学》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能够依照学生的接受能力而选择性删除讲授的内容很少。

(二)相对完善的方法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方法论,是系统全面分析市场经济的方法。经济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相比,分析方法诸多,组合应用也更加频繁,例如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长期分析与短期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等。在整个《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从定义、研究范围开始,到理论假设、经济学基本原理、具体市场分析,再到政策主张,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方法均会被应用,整个课程从头至尾都需要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方法论分析市场的思想。

(三)数学工具应用趋势越发明显

数学是最严谨的思维逻辑,利用数学分析工具分析经济现象,是西方经济学学科最大的特点。它将现实经济现象及问题归结为相应的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借助数学模型把经济现象内在的逻辑关系按步骤推理出来,得出严密精确的量化结果;然后结合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来刻画实际问题,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确的数据或可靠的指导。西方经济学是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数学在西方经济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开设时间在教学计划中普遍靠前,课时量不足

《西方经济学》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常而言,高职院校为二年制或三年制,《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开设一般会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总课时一般不超过64课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学习基础较本科院校学生偏弱,理解能力也相对较欠缺,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让学生真正完全理解各种经济学理论,存在实际困难,故而《西方经济学》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普遍欠佳。

二、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材多为本科教材简化而来,很少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而专门开发编写的贴近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广泛应用的教材多有如下特点:

首先,理论抽象,与中国国情差别较大。《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庞大,内容多且抽象,针对刚从高中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全新的逻辑思维一时半会难以构建,故而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不易理解。西方经济学学科是建立在一系列完善假设基础上的,而且其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扩展,目前的教材中也很少有贴切的实例来佐证理论的正确性,即使有实例,多的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例子,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全吻合,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例子非常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的用西方市场经济和我国的市场经济相比,得到不同于理论的结论,严重干扰学生的理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面对庞大的理论体系,要让学习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真正体会理解抽象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和实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观察力和社会经验的高职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其次,理论脱离实际。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发达的市场经济,理论基于自由竞争,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构建出目前的理论体系,因此,教材中的现象分析全部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现象。而我国改革开放30年,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完全一致,故而,许多高职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理论离我们很远,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只是为了考试,学习兴趣较应用型课程而言要小。

再次,数学工具使用频繁。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建立在高等数学基础上的,在求证理论的时候,运用大量的数学公式,推导出符合市场特征的量化的经济学结论,如此严密的数理逻辑思维,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望而生畏,并认为,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进行决策分析,没有必要如此频繁使用数学工具。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纯粹的理论课程,繁杂的数学工具,没有案例解析和经济学实验,致使学生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问题

在许多高职院校中,《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依旧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一张讲桌隔开了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拉开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抛开了与学生的互动,使本来难度就很大的课程更难让学生理解。

由于课时限制,内容庞杂,许多高职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完全尊重学生的想法,很容易忽视高职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现当代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普遍较强,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较多,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远超前同等学力的学生。面对现当代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这与我国现当代人才培养的目标背道而驰。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心理需求的“照本宣科”,使学生厌倦学习理论难度较大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枯燥的课堂气氛更是难以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还是以传统考核方式――期末闭卷笔试为主,侧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无法考评学生实际运用经济学知识的能力。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更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会挫伤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能有效达到上述目标。因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高职院校也应该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纳入学业考核体系,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学生学习接受能力问题

高职学生中学的成绩一般来说是中等的,高中学习底子相比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要薄弱,而且,绝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甚至偏差。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困难,面对具有较强数理逻辑的《西方经济学》,公式、数学证明、图形图表以及经济理论的逻辑推导很难接受,更难的是将经济理论的涵义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过于生涩乏味枯燥的理论,让高职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望而生畏,很容易产生厌学思想。另外,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安排在教学计划中普遍靠前,甚至与高等数学在同一学期开设,学生没有坚实的高等数学基础,更加剧了他们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难度,也影响了教师的理论讲解深度。

三、创新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先行培养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西方经济学》课程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是全新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接触此门课程之前是未经任何专业思维训练的。因此,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的同时,不能只是讲授知识本身,更应该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获得过程,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社会经济问题,培养出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至少要培养出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认识的敏感度,让学生在看到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候能够下意识联想起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并依据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二)开发真正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是以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的,故而在教材使用上应该杜绝使用西方经济学原版教材以及本科生常用的教材。最好能使用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并结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应用型《西方经济学》教材。目前国内多家出版社均出版了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但是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大多数是将本科教材简化,再加上一部分案例,即可形成一部高职高专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低质量的教材并不能达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过于简化的理论,甚至没有前后衔接跳跃式的理论让学生缺乏自学的引导,也给教师讲授课程带来一定的麻烦。在解决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教材问题上,最好的方式是任课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自己的理论认知,开发适合自己院校的校本教材,以期能够达到最优或者较优的教学效果。 毕业

(三)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特点,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解,效果较好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目的,在讲解理论的时候,运用与之对应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让学生思考、理解理论。教师通过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在收集合理案例的途径有很多,比如教师自身良好的对经济现象的洞察力,在生活实践、调研过程中积累一手资料,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案例素材;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报刊、媒体评论、电视、网络等渠道,收集案例,用于教学。案例教学将生活中的事实摆在学生面前,结合经济学理论,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

2、讨论教学法。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主动性略差、不愿表达自己观点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在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急于告知学生理论结果,通过诱导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对经济理论规律的认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自己补充、添加、修正对某个理论的理解,最终形成学生自身的理论认知。课堂最后,由教师针对讨论过程做出总结精炼,从而引导学生最终形成对经济理论的概括理解。

3、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当前比较流行,教学效果较为突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使用该教学法,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更加适用。学生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的简短的游戏,模拟出经济主体的行为和经济过程,检验经济学原理中的相关假设与结论。在游戏参与过程中,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直观深刻体会经济学理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经济学内在的规律性。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在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完成了学生的素质教育,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比较分析法。对于初学者而言,经济学理论中有许多概念、原理非常容易产生混淆,这些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原理成为高职学生理解的一种障碍,多数学生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别的。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对于容易和已学过的知识点相混淆的新知识点进行比较教学, 例如:无差异曲线与等产量线之间的比较;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之间的比较;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分析法,使学生能更好地区分知识点,掌握新知识。

当然,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单一使用某种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掌握程度,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进行组合教学,以期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紧密联系生活,不空讲理论

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理论很深,单纯就理论讲理论是无法让高职学生真正学懂该课程的。任何脱离实际的理论都是无意义的,《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纯理论课程,更不能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紧密联系生活,不能就理论讲理论。例如:在讲解需求弹性理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找出弹性系数较小和较大的物品,对应比较,不同弹性系数的物品价格变化对人们生活水平的影响;在讲解垄断竞争市场特点的时候,可以通过常见的商品电视广告来加深学生对该类市场特点的理解,等等。总之,教师应该想尽办法让呆板的经济学理论生动起来,变成活生生的现实问题的分析工具。

四、结论

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系统传授基础知识,更要重视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将来走出校门后的实际应用提供基础。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运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运用高超的讲授技巧,减少高职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畏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带领学生迈入经济学学科大门,学会用经济学思维思考市场经济问题,培养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9)

[2] 张丽梅.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教学实践[J].黑龙江教育,(3)

[3] 陈四辉.传承与超越――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 (3)

西方经济学课程总结 篇5

——姚斐0807011022

开始以为既然西方经济学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还有必要学习吗,特别是数理系的我更没有必要学习!

但当学完这本书,我树立的正确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客观的判断西方经济学,目前在现实环境中,应当少一些主义之争,多一些务实态度。经济学是经济学家提供给社会大众的一种改进生活,认识世界的武器。或许你并不像要做一名经济学家,但即便如此,我认为仍然应该学点经济学。

首先,学习经济学有助于做出更好的个人决策,在人的一生中,需要做出各种各样的经济决策。为什么决策是重要的呢?因为人们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必须在各种竞争性的需求之间分配有限的资源。为了避免决策的失误,人们需要一些理论的指导。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作出更好的决策。要知道,经济学是西方大学里听众最多的选修课。

其次,学习经济学有助于大家理解生活于其间的世界是如何运转的。人们的生活状况不仅取决于你自己的决策,而且依赖于其他人的的决策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经济学是有关人们之间的决策如何相互作用的科学。学完了经济学,会明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如何使自利的个人为大家服务。也能明白,为什么今年合肥的出租车提价了,司机反而不高兴;为什么利率一上升股票就下跌;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这么快而下岗工人却越来越多;为什么那么多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一生勤勤恳恳,一到59岁就贪污犯罪„„

再次,学习经济学有助于理解政府决策的优和劣,会让人们明白为什么你需要政府,也让人们明白不要过度迷信政府。

最后,学习经济学可以改进思考方式。经济学是一门学科,而学科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经济学有自己的语言,如需求、供给、弹性、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比较优势、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均衡等。掌握了这些经济学术语,你就可以更好的思考你周围的世界是如何运行的。经济学就像一张指路图,它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你更加清晰的知道你自己要去的地方。你知道了经济学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后,就不会被蹩脚的经济学家和夸夸其谈的政治家所蒙蔽。

现在,稍微叙述下西方经济学的背景及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发挥的重要作

用。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被称为“社会学科之王”。

西方经济学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雏形。183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分化为两支,即马克思、恩格斯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者一般称之为“庸俗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辩护”,认为:市场完美有效,能够自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等。该学派没有明确研究宏观经济现象,一般认为其宏观经济学观点是:市场经济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不需要政府干预。

199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进入新发展阶段,帕金称之为“新凯恩斯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斯蒂格利茨,哈佛大学的曼昆和萨墨斯,麻省理工学院的布兰查德和罗泰姆伯格,哥伦比亚大学的费尔普斯,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阿克洛夫和耶伦,威斯康辛大学的格特勒,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伯南克等。主要特点:(1)强调政府有用;(2)强调用微观经济学原理解释宏观经济现象;

(3)加强了对市场垄断势力、价格歧视、信息不对称、外在经济、博弈论、委托-代理关系、公共物品等现象的研究;(4)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取代IS-LM模型;(5)各流派融合发展。

可以说,西方经济学是为了帮助资本主义解决它们自身问题的存在。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是:

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

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

第二、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它的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和缺陷,而这些

矛盾和缺陷往往造成它必须加以解决的经济问题。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西方经济学也必须为这一制度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提供政

策建议,即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以便为改善其运行,甚至在必要时拯救其存在提供政策建议。

最后,介绍下我们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该书围绕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和故事展开基本理论的叙述,淡化过分强调概念和原理的陈旧模式,使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从而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本书在介绍完西方经济学的背景后直接进入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分析。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是现代经济学的分支,它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本书包含了所有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均衡价格理论:也称为均衡价值理论,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最早由英国资产阶级学的杰出代表马歇尔所提倡,并在20世纪初期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们所广泛采用。该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相等指点,即所谓需求与供给的均衡点;供给价格决定于商品的生产费,需求价格则决定于这一商品对购买者的“边际效用”。这一理论把市场价格与商品价格混为一谈,把“生产消费”、“边际效应论”和“供求论”混为一体,集庸俗价值论的大成。

消费者行为理论:又称效用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在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分配他们的收入,以达到满足程度的最大化。这一理论将要解释为什么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考察消费者行为,可以采用两种分析工具或分析方法:一是以基数效用论为基础的边际效用分析;一是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的无差异曲线分析。现代西方经济学界,比较流行歌是无差异曲线分析。

生产者行为理论:

分配理论:为了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社会各阶级中分配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社会各阶级作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以他们在生产中所提供的要素做出了贡献,并根据贡献的大小而获得收入。这种收入

就是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问题。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

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 篇6

地方本科院校自问世,普遍存在着办学定位模糊、服务社会能力有待提升,层次超前但内涵滞后等同质化问题。面对国家经济新常态发展,稚嫩的地方本科院校又迎来国家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怎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能够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这首先就要对大学教育的基础单元—课程—进行变革,包括课程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从上大学的第一堂课开始就意识到本科教育与高中教育的不同,知道自己今后应该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及应用,让学生主动去学,主动去思考,主动去说,主动去做,把大学课程建设成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

1.2 授课方式单一,缺少针对性

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模式沿用国际一流学校和国内研究型大学的授课模式,课堂上注重理论教学,50分钟“填鸭式”大学高中化教学,而忽略了地方本科院校生源基础差、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不强的特点,课下对学生的引导和教学效果的检查跟不上,导致学生产生得过且过的心理。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大规模的普及。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也引进了各种网络教学平台,但是西方经济学课程使用各种网络资源,实行在线学习、在线考试、学习评估、课程管理的效果和影响力有限,只发挥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作用,并没有改变“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课堂模式。

1.3 课时压缩,实践性不强

目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对西方经济学课程进行整合,减少课时,甚至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直接将原来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合并成一门经济学原理。在有限的被压缩的课时内,要达到讲授完庞大的经济学原理教学培养的目标,无疑增添了教师授课的难度,更别提增加实践内容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只能通过作业和考试单向交流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

1.4 信息滞后,更新成本大

西方经济学只有做到与时俱进、将枯燥的经济学原理同实际经济活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它的目标和意义,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地处三四线城市,对于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局势敏感度差,教师的西方经济学课件和教学内容中案例可能是几年以前的。即使教师有心更新,但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而且对于崭新的经济活动,教师受到阅历和视野的限制,又怕举例不当,“驾驭不了”终究放弃最新实时案例,教师尚且如此,学生自不必说。

1.5 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理论知识不扎实,独立思考能力差等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弱,而传统的授课方式只有教师的传道和授业,缺乏对学生“惑”的引导和解惑的途径,学生对西方经济学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麻痹倦怠,缺乏激情和动力。

1.6 教材迥异,经济学原理抽象

目前,虽说西方经济学是各个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都学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是现有西方经济学教材五花八门,各个教材共有的特点都是用公式、函数、图像和模型解释抽象难懂的专属语言及基本原理,即使有一些案例也都是与理论知识衔接不上的人物传记、企业介绍等,而且各个高校西方经济学侧重的知识点不同,不利于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跨学校考研究生的学生学习。

针对这些地方本科高校共性的问题,需要改变西方经济学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方式,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应用能力。

2 翻转课堂能够满足增加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FCM)其基本思路是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将传统“课堂传授知识,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过程彻底翻转过来,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查阅资料、与教师同学在线交流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则利用大量课堂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和参与小组活动、解答问题、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下面根据美国课程论之父Tyler(1949)提出课程的框架四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着重阐述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由此可知,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基本理论和原理,重点包括供求论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研究、生产者行为研究、市场结构分析、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应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的解释;(2)原理应用技能,包括分析国际及国内微观经济行为和宏观运行规律;(3)继续学习深造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下,上述三项内容均被揉进教材枯燥的模型、公式和文字中,通过课堂教师讲解举例,辅之课下学生做作业,查资料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教学效果不明显。

Kathleen认为学习的本质包括两个层面,即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而传统的课堂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知识是否内化关注较少。

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会比传统课堂具有明显优势,原因有三:(1)将基本理论和原理的讲解通过微视频的形式传到网上完成知识传授,微视频一般都是经过集体反复打磨,基本理论和原理配以最前沿的经济案例,通俗易懂,与时俱进,视频等多模态刺激比单纯看课本学习效果更好,讲解的比单个教师课堂讲授的输入质量更高,每一个微视频后面辅以大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

(2)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反复观看,不受授课人数、课堂时空的限制,适应个性化学习;(3)如果采用名校慕课资源进行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名家,通过网络上的经济学优势资源为地方本科院校所用,和经济学界知名人士学习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达到与全国最高水平“接轨”的目的。

教学组织层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室里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主,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时观察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讲授知识的节奏,在一个传统的课堂上可以随时看到一个教师怎样组织教学,有一种仪式感和不容侵犯的感觉,但迫于课时较少的压力,课堂无法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赢”的目标。

翻转课堂较之传统课堂可以弥补其实践教学这方面的缺憾。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组织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1)在线,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学生在线进行及时的互动,帮助学生完成以往在教室才能学习到的理论知识。

除此以外还要及时查看哪些学生已经学习相关知识,哪些学生没有学习,哪些学生做了练习题,做了几遍,哪些学生参与了讨论,言论正确吗?这种在线的理论学习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也方便学生将课上没有想到或者羞于启齿的问题随时发问,使得学生不会独立思考的毛病慢慢改观,但是也需要教师在方向上和理论应用上的引导;(2)在课堂,教师的组织教学要让学生多形成自己对经济问题的观点,多思考现实的经济问题,让学生更有紧迫感和课堂主体感。教师的作用在于将平台、学生和学习资源有机组织起来,这是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国家精品课、视频公开课等形式的根本区别和进步。

教学评价方面。传统西方经济学课堂受到课时限制,学好学坏具有不可逆性,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形式单一,作业抄袭现象严重,试卷不能完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翻转课堂中,且不说在线课后习题和讨论题可以评价学生的理论学习结果,被微视频解放出来的课堂成为学生讨论实时经济和说出自己观点的“天堂”,教师不光可以评价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还能实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并督促学生课下“查漏补缺”,及时找到自学过程中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3 西方经济学翻转课堂方式建议

3.1 搭建和寻求西方经济学网络学习的平台

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如果课时允许可以分开来上,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个别专业整合成为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目前国内能够提供西方经济学在线教学的平台有中国三大慕课平台,其中包括武汉大学“微观经济学”,收费100元;学堂在线的“宏观经济体制与核算”;好大学在线的“创意学经济”等。

国内外MOOCs平台虽然能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但资源非常有限,而且有具体的学期限制和开课时间区间限制,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也并不太理想,所以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翻转课堂中网络课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主开发建设,组建西方经济学教师团队,集体讨论授课内容和方式,学习录制音频和上传检测习题的方法,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掌握知识的能力、课程课时要求以及考核方式等实际情况自主设计课程容量,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另一种方法是几所地方本科院校联合开发,共同使用同一种教学平台,减少成本,方便交流和比较学生的学习情况。

3.2 翻转课堂模式

西方经济学翻转课堂也是以行为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充分模仿传统的学习过程,但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具体课程设计过程为:选课—听课—完成作业—参与课堂讨论—参加平时、阶段和结课考试—获得课程成绩。

(1)选课。翻转课堂体现灵活性,需要学生的自觉性和前瞻性,在选课之前给学生一定的辅导,讲解翻转课堂的学习和结课方式,告知利弊,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余的学生仍采用传统方式学习西方经济学,这样,既是对广大学生负责,以免有些自主性差的学生完不成该门课程的学习,还可以比较两种授课方式的效果。

(2)预习。每门网络课程都由若干课时组成,将西方经济学原理录制成若干段视频,每一个视频中设计相应的课后练习方便学生检验自己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设有留言区,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此外,课程开发者还会定期更新课程信息,提供一系列的学习建议和帮助。在一定的课程学习之后设置有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核者可获得该门课程的预习自学部分结课成绩。

(3)听课。但是,预习的质量要有保证,因为学生在学习在线课程时候不能保证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课程学习,可以统一学习每一节慕课,一个行政班在同一个时间内在实验室或者机房集体完成学习、提问、讨论以及交电子作业的任务,也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由安排学习时间,这也是慕课的初衷,但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自主性和持续学习能力有限,并不能放任自由。

(4)课堂汇报、讨论。这是颠覆传统课堂模式的关键,与传统课堂相比,课堂不再是讲理论知识,但可以简单的复习,也可以是让学生进行复习归纳总结,保持课堂的仪式感,及时纠正学生在网络上学习慕课时注意力不集中,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干好几件事情的缺陷。此时要求进行翻转课堂方式授课的西方经济学教师要有高度的经济敏感度和责任感、提高课堂的控制能力、对学生所要讨论的问题了如指掌,能够准确给出点评和指导,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知识传授。

(5)成绩。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成绩由网络平台、其他同学、本校课堂教师多元评分主体给出,按照不同的比例构成,综合考查学生自学能力、理论应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搜集整理文献资料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传统的理论学习成绩被弱化,实践和自学能力得到提升,选择翻转课堂方式的学生对经济要有浓厚的兴趣,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按时按量完成理论知识学习,时刻保持以问题的方式进行思考的学习习惯。

4 结论

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 篇7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教学质量

自2014年正式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以来 (授课对象主要针对经济学专业本科生) , 总体教学状况良好, 学生也较为支持, 但由于该课程系经济学院新开课程, 加之笔者缺乏相关双语教学的实践经验, 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教师教学进度较慢和学生课堂理解不透、课下复习困难等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学的质量。笔者结合前后3个学期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经验和体会, 拟从选用优秀的教材、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运用多媒体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采用“双语分离”的授课模式等方面展开对提高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质量的阐述。

一、选用优秀的教材

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有效开展须依托原版教材, 没有原版教材, 仅通过教师将国内统编教材先翻译成英语, 再用英语授课, 备课任务重、难度大, 一般教师难以做到。根据学院一些老师的建议, 笔者最初准备将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 (微宏观) 》中的主干内容翻译成英语给学生进行讲授, 但在准备过程中发现备课难度极大, 仅翻译导论部分内容就耗时几天且效果较差, 最终放弃。

通过引入原版教材不仅能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 更能有效节约教师的备课时间、降低授课难度。结合财经院校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通过认真对比甄别, 笔者最终选择使用罗伯特·H·弗兰克 (Fobert h.Frank) 、本·S·伯南克 (Ben S.Bernanke) 的《经济学原理 (英文版·第2版) (微观部分)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和安德鲁·B·亚伯、本·S·伯南克、迪安·克劳肖的《宏观经济学 (英文版·第七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作为授课教材, 上述教材定位明确、内容翔实、难度适中、体例活泼、印刷精美, 学生整体反映较好。

二、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

西方经济学开展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 教师要用英语进行教学, 首先自己得是“英语人才”, 如果教师的英语水平不高, 盲目开展双语教学, 最终结果往往是弊大于利。笔者在教学中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时常常“卡壳”, 即“嘴巴跟不上思维”, 因此闹出不少笑话, 主要原因在于笔者的英语水平与双语教学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学生能听懂、能理解、能接受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前提条件, 如果学生英语水平不高, 双语教学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课下, 一些学生就向笔者反映因自身英语水平不高, 特别是听力能力较差而无法跟上教学的进度, 他们也是“干着急没点子”。针对这种状况, 双语教师应在每章开始学习前事先把该章经常出现的专业词汇列出来, 让学生反复读、反复记, 这对学生尽可能多听懂讲课内容还是非常有效的。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为使学生跟上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进度,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 这样不仅能使讲课更加活泼生动、减少“双语思维”过重的语言负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大大节约板书时间、解决讲课进度慢的缺陷。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根据笔者的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经验, 由于双语教学的新颖性, 学生刚开始的学习兴趣较高, 学习也较为认真。但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 学生会逐渐失去兴趣, 学习热情也随之下降, 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每学期都发现有少数学生因听不懂讲课内容而逃课。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首先要抓好两头, 一方面要表扬认真学习的学生, 树立好的榜样, 借此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约谈学习懈怠的学生, 鼓励他们,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其次, 勤布置作业, 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使他们的知识体系更趋连贯, 不至于学后忘前。

六、采用“双语分离”的授课模式

为达到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英语能力的目的, 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最好使用“双语分离”的教学模式, 即不要把汉英两种语言混搅在一起进行讲解。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 一次课为两节课90分钟, 第一节课为保证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 可以多用汉语把知识点讲解清楚, 让学生“入脑入心”, 为下一步的英语讲解作准备;第二节课, 由于之前的讲解, 这时可以用大段英语对知识点作进一步的解释和复习, 这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马钢.双语教学模式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 2016 (11) .

上一篇:清明祭英烈活动总结下一篇:幼儿中班教师节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