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精选11篇)
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 篇1
一、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伴随着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学科, 具有如下特点:
1.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西方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产生而产生的, 并不断发展完善。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 再到凯恩斯经济学, 最后到当代西方经济学, 具有很长时间的发展、修正和完善过程, 其基本理论经历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检验,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2.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
西方经济学由众多西方经济学学派中占主流地位的经济理论和学识观点构成的。如按其对市场机制作用认识上的不同可分为新旧古典经济学派和新旧凯恩斯学派;按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众多的西方经济学派、经济著作、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中, 有些是相互补充的, 有些则是相互对立的, 如持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观点在分析方法上不同, 但最终却得到相同的结论。
3. 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具有普遍性。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具有普遍性。其中的供求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等对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4. 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加以论证, 多为实证分析。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预言逻辑分析方法与数学分析方法相结合, 既有抽象的概念, 又有形象的图像;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 特别是边际分析和均衡分析。
5. 西方经济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如何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问题, 进一步地说, 它研究的是市场机制条件下经济运行状态及政府、厂商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 并提出一些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管理方法。因此, 西方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学习西方经济学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二、学习西方经济学应该避免的误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中国高等学校经济系以及工科院校的管理系陆续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课程, 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但中国现行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 大多是以现行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为基础编写而成, 只包括整个资产阶级经济学学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此导致了中国大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时产生一些误区。比如:忽视西方经济学的阶级性和忽视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等等。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认为西方经济学等于资产阶级理论, 等于反动的理论, 而采取一概否定, 一概排斥的态度, 往往在没有弄清问题情况下, 就不加分析地进行批判, 严重阻碍了人们的学术视线, 败坏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这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然而, 如今, 却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 即本文提出的两个误区。更有甚者, 有的教师和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是唯一的现代经济学, 应以西方经济学来改造、代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主张全盘地接收, 全盘照抄, 完全成了西方经济学说的俘虏。这同样不是科学的态度。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 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实事求是地对待西方经济学, 只有这样, 才能认清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什么是可以借鉴的, 什么是应该摒弃的, 避免走入学习的误区。
三、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与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1. 学科流派众多, 学生难于区分差别。
西方经济学是中国高校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经济学在产生之后在各个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 各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发展得以紧密结合, 关于同一经济问题, 不同的学派也给予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教育培养的高校学生, 也很难理清思路去辨别哪种理论是主导的, 这就对学生的课后阅读和对理论体系的把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研究方法多样, 学生难于理解掌握。
与其他经管类课程不同,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多样, 它包括: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数理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等。实际上, 该门学科大体上分成三种层次:经济学原理或经济学基础、中级微宏观经济学、高级微宏观经济学。层次越高理论体系中包含的数理知识和模型说明就越多, 历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多产生在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领域。这对首次接触到经济学的高校学生同样是个考验, 因为同学们在从前的学习中已经习惯文和理的区别, 把二者有机的结合是一个大的挑战, 一旦对数理模型失去信心, 经济学是学不好的。
3. 理论体系庞杂, 初学者难于分清脉络。
西方经济学涉及到微宏观两个大的门类, 而两个主要门类之下有划分成诸多的章节, 实际上作为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涵盖了几乎所有其他专业课的基础知识, 比如:微观经济学包括消费者需求理论、生产者理论、效用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微观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总量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理论等。如此多的理论体系让学生在一次的教学周期内掌握, 融会贯通, 分清知识脉络, 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
4. 知识体系更新迅速, 教师难于及时调整。
由于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要求相关的理论知识必须和现实的发展紧密结合, 才具有生命力, 所以该门课程的理论体系相比其他学科更新较快。国外的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几乎每一两年就要再版, 例如,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已经发行到了第十七版;哈佛大学教授格利高利·曼昆1995年的《经济学》著作, 被称作“最受欢迎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已经发行了第五版, 几乎两年就会改换版本。这种版式的调整包含了案例的不断更新和理论知识的改动与补充。任课教师必须要及时掌握知识点的更新、新理论的补充及案例的调整。
四、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想法:
1. 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
网络里面有丰富的资源, 有大量的西方经济学学习资料和各种各样的案例, 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可以使枯燥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和生动的经济实践联系在一起。
2. 加强和完善中国经济学案例教学体系。
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其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 经济学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分析技巧, 而且, 更重要的是, 要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建立科学合理、并能给予案例教学以充分重视的经济学教学体系, 是全面完成经济学教学目标和培养经济学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 对加强和完善中国经济学案例教学提出如下设想:一是明确经济学案例的选编原则;二是科学划分经济学案例的不同类型;三是科学组织经济学案例教学。
3. 素质教育与西方经济学教学结合:
(1) 素质教育要求西方经济学教学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2) 素质教育要求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3) 素质教育要求西方经济学课程考试制度的改进。
4.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既要进行静态分析又要进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基本区别在于, 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 而后者考虑时间因素, 换句话说, 静态分析考察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动态分析考察各种变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静态分析主要是一种横断面分析, 不涉及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把均衡分析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三种分析工具: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静态分析要说明各种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的条件, 比较静态均衡分析要说明从一种均衡状态变动到另一种均衡状态的过程, 动态均衡分析则要在引进时间因素的基础上说明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
五、注意西方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与众多相关学科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而且它与其他很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西方经济学不仅仅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的基础课, 对其他很多学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西方经济学与数学:
西方经济学以数学为工具, 大量采用数学的分析方法, 尤其是边际的分析方法。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边际”讲清楚了, 这样所有边际的概念, 像边际效用、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产量等核心概念就很容易理解了。
2. 西方经济学与心理学: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经济活动的社会科学, 人的心理在经济决策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 微观经济学中的效用论、宏观经济学中货币市场关于货币的需求动机理论等等都和人的心理密切相关。讲清楚人的心理特征对于理解这些内容具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白韬哲.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4, (3) .
[2]刘西平.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 (1) .
[3]钟世洪, 边俊杰.经济学教改的相关问题:上[J].集团经济研究, 2005, (7)
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 篇2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教育目标: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的地位在于:
1、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与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西方经济学的部分理论对搞好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
2、西方经济学在不同的程度上构成许多西方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理论基础,所以,学好西方经济学,对于研究有关的西方经济学科和课程以及了解它们在整个西方经济学科中所占有的位置都有重要意义,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 1.需求与供给
需求的定义、表示方式、需求规律与需求曲线、需求的变动、市场需求曲线,供给的定义、表示方式、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线、供给的变动、市场供给曲线,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需求的价格弹性、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
2.效用论
总效用、边际效用及其递减规律,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偏好和无差异曲线、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消费者的预算线约束、收入变动的影响、消费者均衡的概念、条件,消费者的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生产和成本论
生产技术、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的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交产量、要素合理投入区,长期生产函数的等产量线、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规模收益的概念,厂商的最优化行为、成本方程、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短期成本的概念和短期成本曲线,长期成本函数的总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规模经济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4.市场理论
厂商面临的市场类型、市场厂商的收益曲线、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的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厂商的短期均衡、厂商的长期均衡,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5.生产要素市场
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最优使用量、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价格的决定、劳动供给与工资率的决定、土地的供给和地租的决定、资本的供给和利息率的决定。
12421782.doc 6.微观经济政策
垄断的均衡状态缺乏效率、反垄断政策,外在性与资源配置的效率、纠正外在性的方法,公共物品的特征、公共物品的供给数量、免费搭车问题。
7.国民收入核算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国民生产总值的定义、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价格总水平及其衡量、通货膨胀率,失业及其衡量、就业率和失业率,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构成。
8.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消费函数的定义、表示和特征,储蓄函数的定义、表示和特征、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使用消费函数决定国民收入、使用储蓄函数决定国民收入、加入政府部门后的国民收入决定,均衡收入的变动、乘数理论、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
9.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资本的边际效率、投资函数,IS曲线的推导、斜率、移动,利息率的决定、货币的供给,LM曲线的推导、斜率、移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IS—LM模型,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
10.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功能财政,货币政策、存款创造、货币政策手段。
11.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
总需求函数、从IS—LM模型到总需求曲线,总供给函数、总量生产函数、劳动市场的均衡、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及其政策含义。
12.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理论意义、实践背景,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模型、政策含义、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缺陷及其发展。
13.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的定义、分类、经济效应,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惯性,菲利普斯曲线、价格调整线,逆转通货膨胀的政策、用衰退来降低通货膨胀、收入政策。
14.宏观经济学的意见分歧(选修)
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
12421782.doc 济学。
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的特征、需求的变动、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线的特征、供给的变动、市场均衡和比较静态分析、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交叉弹性、供给价格弹性;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谷贱伤农。
2.理解基数效用论缺陷、低档品和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理解效用的概念、基数效用论观点和消费者均衡的推导,掌握序数效用论的观点和消费者均衡的推导、消费者均衡的条件、用序数效用论方法推导市场需求曲线。
3.理解生产技术概念、规模收益的概念、长短期生产函数,理解和掌握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要素合理投入区、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短期七种成本的概念及曲线特征、长期成本的概念及曲线特征。
4.理解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理解和掌握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厂商面临的市场类型、收益的相关概念及其曲线、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5.理解引致需求、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最优使用量;理解和掌握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劳动的供给与工资率的决定、土地的供给和地租的决定、资本的供给和利息率的决定。
6.理解反垄断政策及政府对垄断的管制;理解和掌握垄断的低效率特征、外在性的概念与低效率及其纠正方法、公共物品的特征。
7.理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理解和掌握国民收入概念及其核算的两种方法、价格总水平及其衡量、失业及其衡量。
8.理解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理解和掌握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两部门的国民收入决定、三部门的国民收入的决定、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和税收乘数。
9.理解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资本边际效率;理解和掌握投资函数、IS曲线的推导及其移动、货币需求函数、LM曲线的推导及其移动;综合分析IS—LM模型、均衡国民收入和利息的变动。
10.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理论基础;理解和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11.理解主流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理解和掌握总需求函数及其推导、总供给函数及其推导、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及其政策含义。
12.理解经济增长的实践背景、新古典增长模型;理解和掌握哈罗德--多马模型。
13.理解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价格调整线;理解和掌握通货膨胀的概念和类型及其成因、逆转通货膨胀的政策。
14.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意见分歧、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产生背景及其主要观点。
实践教学: 1.面授辅导:这是学员接触教师、解决疑难问题的重要途径。面授辅导以教 3
12421782.doc 学大纲为指南,结合教材,通过讲解、讨论、座谈、答疑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学:提高学员自学能力。
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想 篇3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G420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日增加,尤其近些年,高职学校的大力发展,使得很多专业技术型人才越来越多,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也解决了大部分企业技术人才缺失的现象。而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又是大多数管理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是在大多数高职学校中,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也比较低,这就使得校方不得不实行教学改革,从而让西方经济学更好的被学生所认知,为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做好基础工作。
一、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涵
所谓西方经济学,主要就是指应用于西方体制下的经济学理论,也是市场经济学的发源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至今已经历时了200多年的发展,在西方经济学发展中,诞生了很多伟大的经济学家,也产生了很多实用性极强的经济学理论,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这种经济学理论目前已经被全球国家所应用,同时也被搬进了学生的课堂之中。
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企业经营、市场发展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通过社会中元素的发展状态,分析未来的市场走向,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企业的提高准确的发展策略,从而使得经济发展呈现上升的趋势,保证国家或者企业可以稳定持久的运转。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对高职学校的教育带来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他们的知识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改革是非常值得推广和应用的。一方面,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更为合理化,让学生更好的认知学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又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不再是硬性的记忆,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改观了西方经济学科目的印象,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联系甚少
西方经济学包括很多丰富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都需要学生充分的掌握或者了解,而这些理论知识又引申到很多实际应用之中,也就是理论知识要伴随着实践应用。但是,在大多数的教学中,尤其高职学校,本身学生的理论课程安排就较为紧凑,时间比较短,这就使得学生无法认真并深入的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内涵,同时,如果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必然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践思考能力,形成恶性循环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學生成长,也不利于教师水平的展现,这就是当今大多数高职学校中,对于西方经济学课程设置不够规范造成的,也是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缺乏紧密联系带来的弊端。
2、教学方式存在单一化
高职学校中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存在较为单一化的现象,也就是指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缺少灵活多变性。西方经济学是一门蕴含非常丰富的经济学知识的学科,但是其也是比较枯燥的学科,这对学生而言,丝毫提不起兴趣,也是很多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成绩偏低的主要原因,目前很多高职学校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缺少与当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多数都是已经落后的知识信息,不仅无法让学生接触到较新的经济信息,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影响学习水平。这些是由于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合理应用教学改革、提升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是一种有助于教学效率提升的方法,其对西方经济学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对学生的成长更为有利。
1、紧密联系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
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属于专业技术型人才,他们必须同时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和较为丰富的实践应用能力,这也是高职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而针对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合理的分配设置,既满足学生理论的学习,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经验,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精力较为充沛的上午进行理论知识授课,让学生深入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内涵,而在下午,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考察学生上午的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利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学会利用经济学来解决问题。
2、制定均衡完整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选用一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授课,尤其像西方经济学这样较为枯燥的学科,更要利用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带有趣味性的经济学故事,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一些历史故事不断培养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西方经济学是一门蕴含丰富知识的学科,对他们的学习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教师还可以营造一些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可以有一定的自由发言时间,活跃学生的思维,改善课堂氛围,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会学生运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从而更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总结: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带给高职教育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尽可能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让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充分的发挥基础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的重要性;同时,学生也要接受教师的引导教育,积极的努力提升自我,培养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改革的体制下,更好的利用西方经济学为自己服务,提升自己其他科目的学习水平,从而成为真正的专业性强的技术型人才,使得学生学会利用经济的头脑来分析问题,解决为了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让自己更为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莉.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20:220-221+239.
[2]王鹏飞.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43-44.
[3]蔡乌赶.基于问卷调查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81-183.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心得 篇4
通过几年的教学工作, 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总结, 并结合与其他相关老师的交流, 提出在讲授该门课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一、深入理解概念和理论
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在大学期间较早接触的经济类课程之一, 其中的很多理论甚至概念都是初次碰到。对于这些理论, 不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 而是要理解, 这是关键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同学认为它与其它一些纯粹文科课程一样, 通常背背其中的内容就可以。但是这样下来, 往往很快就忘记了。在每个学期的讲课过程中, 总会有同学反映, 很多概念自己能听得懂和看得懂, 但是题目做不出来。究其原因, 就是没有把这些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理解的东西。比如, 在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的需求部分, 有两个概念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指的是由商品本身价格之外的其它因素的变化, 带来的对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而需求量的变动指的是由于价格变化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尽管只是一字之差, 但是引起变化的原因却有本质差异。在做一些题目, 很多学生无法正确区分它们。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注重对概念的解释, 力争让每个同学都能理解并接受。同时, 在课堂上及时讲解相关的一些题目, 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感受如何把概念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二、适当地采用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生带入典型案例的特征事件中, 从而进行案例的分析。通过学生的思考, 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能有效地体现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或思考方法, 是如何来分析具体问题的。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化学生的经济学功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案例的选择要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
如果在刚开始的阶段就选择比较复杂的案例讲解, 教师需要解释很多相关概念和理论, 而学生听起来也会比较吃力, 容易使学生产生烦躁的感觉, 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2.要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在经济学教学中, 理论的学习在课堂中仍占主要地位。如果教学过程过多强调以案例为主, 会造成学生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理解比较到位, 但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案例教学作为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 可以起到传统教学很多起不到的作用。
3.与实际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与西方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等背景紧密相关的。在此方面, 我国的情况与它们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因此, 一方面要引用西方国家的现有案例, 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洋为中用。另一方面, 也需要收集以我国经济发展为背景的本土经济学的成熟案例, 更多地关注我们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这样, 才能较好地将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
三、经济模型的使用
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通过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其中, 图形就是一种常见的使用方式。与数学方程以及文字对相关理论的描述一样, 图形也是表达模型思想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 很多同学对于教材中大量出现的图形感到恐惧, 不愿意进一步随着教师的分析思路走下去。比如在宏观经济学中, 在分析产品般均衡并推导IS曲线时, 如果从数学表达式来推导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是当把这个过程用图形来表达时, 很多同学觉得不好理解。对于这些图形, 只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数学知识, 比如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导数的概念, 应该是不难理解的。当然, 还需要同学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 因为这门课实际上研究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的, 尤其在图形中大多数是使用英文符合来表示。具备这两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后, 接下来的就是如何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来读懂图形。教材中的大部分图形是在二维坐标上表示的, 需要知道坐标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 哪个是自变量, 哪个是因变量。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颠倒了, 则结果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 只有从图形的演变过程中深入理解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才可能对基本的经济理论有深刻的掌握。
最后, 在掌握了相关经济理论后, 需要把现实的经济现象及经济问题联系起来。也就是说, 需要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用理论来解释我们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这才是我们学习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越.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兼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2 (3) :19-25.
[2]乔洪武, 郭亮, 叶雨晴.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经济伦理教育[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3) :79-84.
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 篇5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本科经管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此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和人才培养中理论基础的构架。目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学中理论知识传授得较多,经济学方法与逻辑思维的训练较少等。因此,在经济学理论走向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形式下,探讨《西方经济学》教学新方法,构建创新性教学体系显得更为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体会,认为可以采取“理论精讲+材料分析+专题讨论”的课程教学模式来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具体做法是:将《西方经济学》一些重要理论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三位一体,相互配合,师生互动,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在三位一体的教学中注意整体框架法、以图带章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
一、理论精讲——整体框架法、以图带章法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对每章的重要理论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文字教材为基础,先阐明本章节所要讲授的基本理论、主要观点以及这一理论所能解决的现实问题,充分展示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思想魅力。再根据不同专业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教学,针对不同章节介绍不同的学习方法。在理论精讲部分可采取整体框架法和以图带章法。
1.整体框架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通过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具体内容,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更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笔者把各个章节的内容整理成有序的材料,采用整体框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即对整个经济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等指标进行分析。它遵循理论基础——理论分析——理论应用的演进顺序,包括一个总量(GDP),四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和IS-LM-BP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为此,需要找到一些指标来测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这些指标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通过此整体框架的描述,可以使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有一个总体轮廓,并且能够理清章与章之间的逻辑联系。
2.以图带章法
信息加工论认为陈述性知识的储存与学习材料的某些性质有关,组织有序的材料比组织零散的材料能够更容易进入长时记忆的层次网络。以《微观经济学》为例,笔者认为每一章均可以找到几个重点图形,其中包含着本章要传授的知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组。教师在讲述时可打破教材设计思路,以重点图形为中心,逐步展开,达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此即所谓的“以图带章法”。下面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为例进行解释。
效用论分析的是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并从中推导出需求曲线。首先,将图形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展示在同学面前,说明其中的两组线(U1、U2、U3、B、B1、B2)代表两个工具——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来确定一个均衡点(E1、E2、E3),通过均衡点的变换来实现本章的学习目的。其次,解释无差异曲线工具,通过它再推导到效用论概述,接着展开预算线工具,然后分析预算线的变动及相关知识。第三,结合这两个工具,找到消费者的均衡点。然后考虑如果价格和收入发生变化,消费者的均衡将如何变化,从此进入到消费者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最后,通过两个工具和均衡点的变化,即可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至此,本章的知识通过图形全部展现在同学们面前。
图2价格-消费曲线二、材料分析——启发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当学生初步接受某一理论之后,紧接着就介绍一些相关材料、案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其他教学方法对所讲的理论加以分析说明,以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
1.启发示教学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注重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参与。课堂上,教师根据经济社会热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但提出的问题本身既要有一定深度,同时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既培养了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又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价格歧视”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在国内很多公园中,针对国内游客和国外游客为什么收取不同的票价?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施行这种差别价格政策才能有效呢?可以启发学生运用三级价格歧视的概念与理论模型进行讨论。由于国内外游客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采用差别价格政策能使公园获得更多的利润。但这样种策略的实行是有条件的。首先这种产品必须是一个完全垄断的市场,黄鹤楼公园全国仅此一家,即使收取高一点价格,外国人也不会放弃到此一游。第二,必须能把不同市场或市场的各个部分有效地分割开来。公园可根据国籍、肤色、语言的不同来区分中国人和外国人,对他们实行差别价格。第三,各个市场必须有不同的需求弹性,中国人和外国人的需求弹性不同。外国人的需求弹性比中国人小得多,因而定高一点价格的门票并不会影响他们游览黄鹤楼。接着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中还有哪些情况下实行了这种差别价格策略。为了调动学生对启发性问题进行回答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如凡是自愿回答启发性提问的同学,如果回答能自圆其说,期末平时成绩可以酌情加分。
nlc202309012258
2.案例教学法
例如在学习《宏观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时,可以将我国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两种政策的实际操作过程向学生进行介绍。首先将此段时间的政策操作分为六个阶段,分别介绍每个阶段实行相应操作的经济背景,实行松紧搭配的原因,取得的效果,最后再对政策的混合使用进行评价。这样就结合了IS-LM模型与财政、货币政策运用的原理,解释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第一阶段是1988.9-1990.9,此阶段实行的是“紧财政紧货币”的双紧政策。第二阶段(1990.9-1991.12),实行“紧财政松货币”的搭配。第三阶段(1992.1-1993.6),实行“松财政松货币”的双松政策;第四阶段(1993.7-1996年底),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第五阶段(1997-2002)实行适度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第六阶段(2004年—2007年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可以联系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各国经济的不景气,分析各国政府在应对危机时采取了哪些宏观调控的政策以及原
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联系了实际经济问题,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确定一个感兴趣的知识点并联系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案例分析,该组同学自己制作课件,然后到讲台上为大家陈述,最后由老师就这个知识点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点评。这种方式可使学生增强主动学习的兴趣,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精彩陈述,学生必须对理论熟悉于心并灵活运用,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所以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应尽量在学到相关知识时寻找现实生活中比较贴切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专题讨论+课后小论文形式
在完成理论讲授、材料分析后,就要结合社会现实并针对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的特点,紧扣所学的理论内容,拟出相关思考题,进行实践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引发讨论和辩论,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向更深层次。
1.专题讨论。教师可以在某个理论系统讲授之后提出一个专题,让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在其中可以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例如在学习分配理论这一章时,其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一个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所以上课时首先提出问题——公平与效率谁为先,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的理论和现实情况各抒己见。有的同学从政治学的角度,有的同学从经济学的角度,还有的从富人、穷人的角度分析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阐述了到底以公平为主还是以效率为主。最后,教师结合大家的讨论结果,得出大多数同学认可的观点,即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分配,比平均分配更有经济效率。但是按市场原则分配也有不公平的地方,政府应该对社会收入进行适当的再分配,以兼顾公平。通过这样结合实际的分析,使学生们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感受到经济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组织专题辩论。这主要是选择一些综合性案例,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如“人民币应该升值吗”、“我国现阶段应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是扩张的货币政策”、“政府與市场的边界问题”等专题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辩论。在辩论完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就这些问题写出小论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也可启发学生就身边的一些热点问题用学过的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锻炼经济思维能力,还可以促使学生去查阅大量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理论精讲+材料分析+专题讨论”三个步骤的教学紧密相连、相互渗透,共同服务于提高教学实效性这一目的。这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整合,灵活运用,使教学效果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还应注意不同专业及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进行分层教学,根据学习主体的多层次性,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差异把握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及辩论技巧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天祥.《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1:13.
[2]李秀萍、刘佳伟、韩剑萍.《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5(6):56-57.
[3]严飞.《<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与实践探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J].2008(3):181-182.
[4]穆红莉.《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改思路探析》.《高教论坛》[J].2007(5):84-86.
[5]邹德新.《略论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沈阳师范大学学报》[J].2007(2):102-104,
注: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自主型学习与研究性教学模式探讨:以地方院校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许敏兰(1977-),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经济学博士,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篇6
一、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主要矛盾
1. 涉及到的理论较多, 学生难以消化。
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方面。其中微观经济学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消费者与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划分与市场失灵等方面, 而宏观经济学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经济增长方面、失业与通货膨胀以及政府的宏观经济方面等, 所涉及到的理论非常多, 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另外从高校课程安排方面来看, 由于西方经济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所以一般都是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该课程的, 大部分学生由于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 之前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相关课程, 对所学的专业了解不多, 所以对于西方经济学这样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 在学习上会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时间限制和其他专业课程安排的需要, 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一般只开设一个或两个学期, 高校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常常需要赶进度, 那么对于学生而言, 学习时间不足, 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 所以就造成了教学效果不佳, 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不好的现状。
2. 课堂授课理论较多, 缺乏与实际的联系。
西方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而目前中国高校采用教材大部分都是高校教师自主编写的, 理论性较强, 缺乏实践性, 加上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图表、模型以及数据, 教师在分析起来常常需要耗费很多时间, 即使直观的告诉学生其中的意义, 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经济学加上实践经验欠缺, 学生在接受起来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甚至不清楚该模型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 学会了又有什么用。另外, 由于西方经济学最早起源于欧洲, 所以大部分教材所提及的案例主要是以国外发达国家的案例为主, 而涉及到中国经济发展, 政府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较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与现实有偏差, 不能全身心的投入。
3. 教师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相对单一。
目前, 中国高校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时的主要教学方法还是以“灌输式”的方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 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 所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之由于西方经济学涉及到的理论比较多以及学时的限制, 所以往往出现了教师在课堂上重理论传授, 给学生进行讨论和消化的时间就少了很多, 与学生互动性不强, 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 另外由于是被动接受学习内容, 所以学习的主观性不强, 难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 考核方式单一, 缺乏灵活性。
目前高校对西方经济学的考核主要方式还是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 而试卷的内容主要以理论分析、简答、选择、填空、案例分析组成的, 虽然在考核过程中采用闭卷考核的方式, 但是由于考试内容的限制, 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样的考核方式, 对于那些死记硬背的学生来说, 很容易取得很好的成绩, 甚至有的同学只是在考试前两天背背书, 就能顺利过关, 根本掌握不了西方经济学的内涵, 考试结束后很快就忘记了所学内容, 对于其他专业而言, 根本没有起到基础和引导作用。另外, 对于那些平时认真听讲, 善于思考和总结的学生来说, 由于考核内容中涉及到的主观题较少, 难以取得较高分值, 对他们来说非常不公平, 所以如果一直采用这种落后的考核方式, 势必打击那些真正想学好经济学、善于思考和总结的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和措施
1. 注重教材选择, 及时更新内容。
在教材选择上, 不鼓励直接采用国外的原版教材, 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起来由于语言问题、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翻译起来难度较大, 而且由于其中的案例多数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案例, 所以往往不能联系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 所以应鼓励高校教师选用中国经济学者编写的教材, 原因是中国优秀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虽然也注重西方经济学整体的逻辑结构, 但是其中引用了大量中国经济发展的案例, 符合中国国情, 比较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使用, 但是教材从编写到印刷直至出版, 由于时间跨度较长, 所以很多教材上在内容上得不到及时的更新, 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 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 弥补教材更新不及时的缺失, 如可以增加时下的热点问题、企业发展的经典案例等内容, 并与学生形成互动, 让学生主动去讨论这些问题, 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 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改进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学好西方经济学对于掌握专业知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果单存的依靠一份试卷的成绩来判定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是非常不科学的, 而且还会打击那些真正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和分析的学生们的积极性, 因此只有制定科学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在考核的方式上, 应避免一份试卷定终身的方式, 重视过程考核, 增加平时成绩在考核中占有的比例, 对于那些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 能提出自己观点, 善于分析问题和总结的同学增加一定的奖励分值。在考核的内容上, 适当增加一定比例的主观题, 例如可以增加国内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分析, 考核学生从经济学角度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核形式上, 除了以往的闭卷考试外, 还可以通过口试、小组课题研究、社会实践调研等形式, 全面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而且还可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实施案例教学,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西方经济学由于涉及的理论众多, 而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大量图形、数据、模型分析来阐述经济发展普遍规律的, 所以学生在学习起来常常会感到非常的抽象、空洞, 理解比较困难, 而案例教学却能有效的解决这一矛盾。因为经济学中的大部分案例都是以现实的经济问题或时下的热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 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总体安排, 运用典型案例, 分小组进行讨论, 让学生对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 进行回答,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实施讨论教学法,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讨论教学法, 如采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为讨论课题,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进行分组讨论,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以各抒己见, 畅谈的自己的观点, 无形中将所学习到的理论联系到实际上来,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另外通过讨论, 可以达到师生交流、了解的目的,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还可以从中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对症下药, 提高教师授课效果和质量。
5. 传统教学法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并举, 提高教学效果。
西方经济学是一种以数理逻辑为基础的经济理论, 如果只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 往往制作一个模型就会耗费一个学时的时间, 浪费大量的时间, 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却可以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节省时间, 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很多理论是通过数学公式推导出来的, 而多媒体却无法解决, 需要教师依靠板书进行推导, 才能让学生理解, 所以实现传统教学法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并举, 才能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西方经济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学好它一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经验, 助推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是对于学好专业知识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但是因为其中涉及到的理论较多、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问题, 所以实际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因此高校教师应该主动的进行教学改革,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婧.西方经济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2) .
[2]饶龙先.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初探[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 .
[3]张利.高职生与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差异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 2008, (4) .
[4]韩曙平, 郭军盈.规范本科“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8) .
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推进措施 篇7
双语教学指的是学校的各种专业课教学过程之中运用第二国语言。双语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浸入型、保持型和过渡型三种模式。在我国, 双语教学主要指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用语进行除外语学科以外的其他知识性学科的教学, 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 但不绝对排除用汉语, 以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经济学专业双语教学指的是用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手段, 通过学习非语言类学科的科学知识来达到掌握经济学专业知识和语言的目的。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 很多高校开展了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 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本文首先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其次分析了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推进措施。
二、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培养国际人才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要素跨国界流动加快, 一国对人才的培养不再局限于满足本国范围内的人才需要,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当前, 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我国需要培养大批熟知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化复合型国际人才。在此背景下, 高等学校需要顺应时代的要求, 改变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对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做出新的调整, 培养具有良好英语能力的专业人才, 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推进《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双语教学, 不仅有利于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最新研究动态, 把握西方经济学未来发展趋势,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能力, 综合提高经济学理论素养和外语水平, 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二)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专业。
从20世纪初对美国、日本等国经济学教育的介绍和模仿、20世纪五十年代对前苏联经济学教育模式的全盘照搬、八十年代以来对英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学教育的学习与借鉴, 到现代的中国经济学理论,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有一个“西学东渐”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过程。我国加入WTO后实施“走出去”战略, 中国经济类教育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尝试。经济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反映国际化趋势, 又要坚持本土化原则。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推进《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促进学生掌握了一定量专业词汇, 而且还利于学生能够独立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和专业文献, 了解到最前沿的经济学研究成果,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双语教学, 还能帮助学生从另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经济问题, 从中西思维方式融合的角度观察经济问题和解决经济问题。《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开设为经济学类和管理类专业学生提供全新的思维模式和思维空间。可以说,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必要。
三、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一) 西方经济学双语师资比较缺乏。
目前, 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双语师资比较缺乏。双语教学的师资来源一般有三个方面:外籍教师、本土留洋教师、土生土长的教师。具有专业背景和语言优势的外籍教师具备开展双语课程的良好的语言条件和专业知识基础。但外籍教师汉语水平往往有限, 在双语教学中, 师生沟通难度较大。同时, 普通地方高校引进外籍教师。本土教师熟悉本国的国情、专业能力且教学能力较强, 但由于受到外语水平的制约, 授课质量受到一定影响。本土留洋教师则兼具外籍教师和本土教师的优点, 是双语教学教师的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展的时间不长, 还处于摸索阶段, 双语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双语培训。部分专业教师有到国外高校访问的经历, 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出国访问的学习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 虽然开设双语课的意愿良好, 但双语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既精通专业又精通英文的双语专业教师非常缺乏。
(二) 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合适教材有待开发, 教学手段有待提高。
教材是传播知识的载体, 西方经济学双语教材质量将影响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 西方经济学双语课教学需要采用合适的双语教材, 以保证质量。目前, 较为通用的西方经济学英文教材主要有格里高利·曼昆主编的《经济学原理》、保罗·萨缪尔森编著的《经济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编著的《经济学》、多恩布什·费希尔编著的《经济学》等。这几种英文原版教材语言地道、通俗易懂, 比较适合初学者使用。但也存在以下问题:首先, 这些原版英文教材英文原版教材非常厚, 一般都在六七百页左右, 对于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学习来说难度较大;其次, 原版教材成本较高。原版教材价格非常昂贵, 对于学生来说, 价格偏高, 一些学生难以承受;第三, 英文原版教材的案例虽然生动, 但都来源于国外, 没有与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生活相联系, 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在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学手段上, 有的老师沿用中文教学的教学手段, 没有采用针对双语教学的教学手段, 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 激励机制有待优化。
教学效果的好坏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一套适合于本校实际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是推动双语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就双语教学评价机制来说, 科学的双语教学评价机制尚未形成。目前,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还未成体系。由于缺乏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使得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效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评价, 致使双语教师的劳动得不到合理的认可。双语教师进行双语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备课、查找资料、给学生答疑、制作课件等都要付出多于母语课数倍的劳动。然而, 与双语教师的付出相比, 多数学校对于双语教师的激励模式较为单一, 仅是增加一点工作量而已, 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任何物质奖励, 上双语课纯粹是双语教师的自愿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双语教师授课积极性不高。
四、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推进措施
(一) 采取多种手段提升教师素质, 提高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质量。
从某种程度上说, 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师水平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效果。所以, 采取多种手段提升教师素质, 是提高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着力建设一支既有纯熟的外语口语能力, 又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双语教师队伍, 切实提高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质量。提升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教师素质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双语教学培训。
鼓励教师在职进修, 提高外语口语水平。选拔一批英语水平较高的业务骨干, 进行双语教学培训试点, 培训内容包括: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英语听说能力, 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中能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加强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 明确教师在课堂中的位置, 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技巧和方法等。
2、引进优秀的双语教师。
近年来, 在引进高学历中青年教师中选拔专业和外语都优秀的教师作为双语教师的培养对象, 鼓励开设新的双语教学课程。此外, 通过引进在国外高校任教的中国籍教师或留学生作为客座教授, 让学生感受到国外双语教学课堂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氛围, 提高他们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3、利用各种国际交流机会, 提高师资教学水平。
近年来, 国家留学基金委加大了国内高校教师和博士生出国留学和访问的支持力度。国内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 支持教师出国访问学习, 培养一批教学和科研骨干。
(二) 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 提高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质量。
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有着与中文教学不同的特点, 为保证教学质量, 教师应该摸索合适的教学手段, 提高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质量。以团队教学法为例, 传统的教育以教师讲授为主, 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及人际间交往的能力, 团队教学法能很好地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团队教学法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 它强调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培养, 以课程专题为主线, 以团队学习为中心, 以任务目标为使命,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团队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与传统教学法不同, 在团队教学中, 教师不再手把手地把现成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 学生也不再简单地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自发地通过信息共享、成员间的相互沟通、积极合作、取长补短等方法最终完成“使命”。团队教学法不仅注重最终的学习结果, 也注重完成“使命”的过程。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颠覆了他们在传统教学中作为被动接受者的角色, 成为了学习的主导者。一些教学实践证明, 在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采用团队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提高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效果的另一个关键。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重点:
1、课前预备。
精心设计课前预备内容、课前预备形式、课前预备方法、课前预备检查四大方面。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力求内容少而精, 一般只要整理出脉络和思路即可, 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
2、教学模式。
力求从灵活到稳定, 逐步找出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 从小到大, 逐步增加学生的自学压力;从师到生, 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少到多, 逐步增加外语授课比例;从讨论到实践, 设计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评价体系;从低到高, 逐步培养学生的外文阅读和表达技巧。这样, 在师生互动式教学中既进行了专业知识的教学, 又提高了学生读、听、说、写的技能, 从而改变英语学而不用的不正常状况。
3、目标激励。
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设立一些明确的、鼓舞人心的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 并将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 学生完成每个小目标后都及时给予强化。通过这种激励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又能不断激发学生对双语学习的热情, 从而增强双语教学的效果。
(四) 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双语课的开设是以教学质量工程的提高为基础的, 教学质量工程包括精品课程建设、课程群建设和教学团队等方面。为保证双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必须不断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强化西方经济学双语精品课程建设、打造经济学双语课程群、创建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团队, 为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 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与完善教学内容、结合实际进行案例教学和建设网络电子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双语教学, 精选双语教材、探索新的双语教学模式。在经济学双语课程群方面, 加强经济学双语课程群建设, 保证双语课程的连续性, 每学期至少开设一门以上的系列双语课, 通过双语课程群的建设继续扩大巩固双语课的教学效果, 最终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团队方面, 应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 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双语教学团队项目, 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培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摘要: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专业的需要。当前, 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师资匮乏、教学手段有待提高和激励机制有待优化等问题。本文提出采取多种手段提升教师素质、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必要性,推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华平.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高校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 2011.2.
[2]刘江红, 卢燕, 邢国林.浅析完善双语教学改革[J].石油教育, 2010.3.
[3]张守凤, 杨宝剑.关于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 2009.10.
[4]陈文涛, 游静.团队项目教学法在会计双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10.
[5]李湲.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团队教学法探究[J].今日科苑, 2010.10.
[6]王世元, 段书凯, 王丽丹.关于本科生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7]汪杰锋.也谈高校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出路.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8]周仁.高校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培养策略.教育与职业, 2006.
《西方经济学》教学之我见 篇8
现实永远是鲜活的例子, 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西方经济学》在教学中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 按照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要求, 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微积分》学习之后, 《微观经济学》通常被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 《宏观经济学》通常被安排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前者是从微观视角, 即从消费者、生产者的视角观察经济世界, 而后者则是从宏观视角即从一个国家整体的视角观察经济世界。无论前者和后者, 对于同学们来讲, 都是比较抽象的, 好像距离现实世界很远, 而且整本书都充斥着图形, 到处都是图形分析, 因此, 看起来比那些没有很多图形, 内容相对容易理解, 容易记忆的学科来讲, 这门课似乎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 首先要克服同学们的畏惧情绪, 在课堂上, 用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事例引起他们的兴趣, 因为现实永远是鲜活的例子, 让他们觉得经济学并非空洞的理论, 而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经济学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事例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例如,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 需求和供给的例子。需求就是在一定时期中, 消费者在任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产品的数量。我们哪个人没有需求呢?同学们的衣食住行哪一样能离得开需求呢?我们吃饭要吃米饭、面条, 各种蔬菜、水果、肉类, 无不是产生了需求才有了购买的行动;供给就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中, 在任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生产的产品数量, 生产者生产各种各样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为, 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生产者的产品就不能转化为商品, 就卖不出去, 也就不能实现其价值。
同样, 在宏观视角中, 经济学也同样在我们身边。比如, 某一时期的价格水平是否发生了变动, 同学们比较关注的国家大事如GDP、总需求、社会当年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央银行为什么不断地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的利率等等, 很多都与经济学息息相关。
这样, 通过生活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经济事例的介绍, 同学们就会逐渐消除对这门课的畏惧情绪, 并由此产生对经济学的兴趣, 奠定这门课程学习的思想基础。
二、学会看图
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要学会看图, 几乎每个重要问题的理解都是通过图形进行分析, 这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图形, 这里我们用图形建立起《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一般地, 很多同学会觉得《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似乎有着一条鸿沟, 好像二者之间没有什么联系, 因此, 好像二者是两张皮。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摸索出一个方法, 通过供求曲线图将二者联系起来。可以说《微观经济学》整本教材就是在说明一个图形, 即供求决定图 (如下图) , 也就是经济中供给 (S) 、需求 (D) 是如何决定的、供求 (S&D) 又如何决定了市场均衡价格 (P0) 与均衡数量 (Q0) ;产品市场是如此, 要素市场也是如此;然后, 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福利经济学和市场失灵的分析。
而《宏观经济学》其实也是在说明一个图形, 即总供求曲线图 (见下图) , 然而, 由于研究对象的变化, 即由微观的个体变为宏观的整体, 所以这里的供给是指总供给 (AS) , 需求是指总需求 (AD) , 《宏观经济学》同样要说明的问题是总供给、总需求是如何决定的, 总供求 (AS&AD) 又如何决定了市场一般均衡价格水平 (P0) 与均衡数量 (Q0) 。但同时要讲清楚, 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的总需求, 因此, 不再仅仅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而且包括了企业的投资需求, 政府的政府购买需求, 国外的净出口需求;总供给则相对较为简单, 虽然是整个经济的总供给, 但仍可以看作是由企业来进行这种供给。尽管《宏观经济学》中关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内容更为复杂, 但其显然是具有这种图形分析上的相似性的。因此, 通过这种比较分析, 同学们就不会觉得《宏观经济学》那么难以理解, 从而在思想上建立起来微观和宏观相互联系的桥梁。
三、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增长的过程, 是知识不断巩固、深化的过程
克服了畏惧情绪, 建立了对经济学学习的兴趣, 就会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从而使他们更加重视这门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 显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无论他们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这都是他们认真思考的结果, 因此, 老师必须认真对待。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可能看起来很幼稚, 此时一定不能轻视, 要引导学生对基本概念透彻地理解, 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对经济原理从而对经济现实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例如, 对于“需求”这个概念的理解, 必须强调这个概念中的每一个词都是必不可少的, 尽管你可以改变这个概念中词汇的表述顺序, 但绝不能漏掉一个词。“需求”这个概念的表述是:在一定时期中, 消费者在任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产品的数量。需求的主体是消费者, 首先, 前提条件是:一定时期、任一价格水平。需求是某一个时期的需求, 时间变化了, 即使其他都不变, 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需求和当前的需求, 显然是不可能相同的;“任一价格水平”是指, 需求不是某一个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 而是在所有可能的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 因此, 在图形上, 需求不是表现为一个点, 而是表现为一条线。如果是某一个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 则不能称为“需求”, 而是称为“需求量”。其次, “愿意而且能够”是指消费者愿意买这种产品, 而且有着经济实力去购买, 如果不喜欢, 不愿意购买则不能构成对这种产品的需求, 同样, 喜欢且愿意但是没有经济能力购买也不能构成对这种产品的需求。
同时, 强调概念和理论之间的联系以及理论与理论之间的联系。让同学们清楚, 概念是理论的基础, 对理论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概念的正确理解上, 这一点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相同的;理论可以更进一步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
四、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学习目标
现实中, 同学们最担心的就是学无所用, 因为这样的结果就是学习时可能记住了, 一下课或者考试结束, 就“全部还给老师”。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 把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到生活中, 加强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理解, 并通过这种理解, 反过来再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这就是活学活用。举例来说, 在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 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理论, 就是我们经常在报刊杂志中听到、看到的所谓“消费”和“三驾马车”。通过理论的不断应用, 才能使得理论能够被记得牢, 用得恰当。
五、参与式教学
相对于“灌输式”教学而言, 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强调在教学活动给予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 充分发挥其主体意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我们通常围绕某种比较容易理解的理论, 让同学们提前准备, 通过各种媒体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 理清所讲内容的逻辑关系, 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走上讲台, 做一次“老师”, 讲给老师和同学们。然后, 由同学们对其讲解进行评论, 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由老师做最后的总结和评价。这样, 可以极大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思维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因此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不断地自我总结
我们在第一堂课上会给同学们关于这门学科的一个分析框架;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会不断地往这个框架里添砖加瓦, 在每一章节开始要说明要学什么, 这一章节的内容和前面、后面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这一章节结束后做一个小结, 再次强调与前后内容的联系;学期结束, 这项基本工作也就接近尾声, 最后一堂课, 我会做一个关于这门课小结, 让同学们回忆在我们这门课的每一部分, 学习了什么, 现在, 我们再回头看看这些内容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这样, 从总体上, 对这门课的内容和特点加深了认识, 同时, 也为后续课程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七、教学相长
实际上, 教学, 就是教与学的结合, 这里的教学不仅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通过老师的“教”使得同学们“学”会本门课程, 而且是老师的“教与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老师在“教”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对同一个问题有新的领悟, 有更深的理解, 可能会开发出更好的教学方法, 使得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同时, 通过同学们的提问, 可以发现, 他们容易在哪些方面、哪些地方出现问题, 从而, 能够针对出现的问题具体解决, 这也是一个“学”的过程, 可以说, 也是同学们对老师“教”的过程。因此, 绝不可以轻视学生, 而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 尊重他们的思想, 让他们有充分的发言权, 要让这个提问的过程同时也变成老师“学”的过程。有时, 有些同学提出的问题也会难以回答, 这就要抱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态度, 认真思考, 如果不能及时给出令其满意的答案, 不妨先搁置一下, 回头向同事、老教师等请教, 得到正确答案后再来回答学生, 永远要“活到老学到老”。
总之, 只有根据《西方经济学》学科地位和特点, 遵循教学目标, 灵活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牢固树立教学相长的思想, 真正融入学生中去, 了解其所思所想, 才能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达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 帮助同学们树立认识经济世界的正确方法, 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摘要:《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等专业课程中居于基础与核心地位, 是后续专业课程如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计量经济学等的基础。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着后续课程甚至整个专业课程学习的效果。因此, 同学们对这门课程都非常重视。教师在一开始就应紧紧抓住同学们的好奇心, 吸引他们进入经济学的殿堂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并为后续课程以及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索 篇9
一、传统《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趣味性不强
传统《西方经济学》教学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模型推导,老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手段,板书大量公式理论,一边讲课,学生一边记笔记,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互动,知识单向传授。这既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机会,也不利于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拓展。而且长时间单方面传授知识,学生思想容易开小差,大大降低老师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理论知识繁多且抽象,涉及数学计算,学生掌握有一定难度
《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庞大,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再加上西方经济学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而不断改变其内容的学科,所以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
对于刚接触经济学的学生来说,理解本来就比较抽象的概念知识有一定困难,再加上运用起来经常要结合数学计算,更是加大了学习难度。而且每个理论概念都有严格的假设条件,少了或多了一个条件,参数改变一点,结果都大不相同,这需要学生思考问题时非常细心谨慎。
(三)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学生分析能力较弱
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学生普遍没有接触过专业经济学分析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这种分析方法的同时,还需要马上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理解分析经济现象,找到合适的金融工具解决相应经济问题,这对于初学者而言,比较困难。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西方社会的市场经济,其教科书上讲述的例子大多是西方社会的经济现象。这和我国国情有一定差异,在学完《西方经济学》之后,学生知道美国的经济运行模式,了解很多美国经济案例,但如果完全用《西方经济学》里的一套理论来分析我国经济现状,则不完全合适。教学过程中,在中西方存在差异的部分,如果科任老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合理运用《西方经济学》进行分析,学生则可能会误判案例。这就需要我们以更科学的态度来进行教学。
二、解决方法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案例选择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学习参与度
1. 课堂讨论法。
《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较多,一节课若完全由老师讲授,学生较难集中精力。传统的教师讲授法,由老师代替学生梳理思路,令学生缺乏思维锻炼。而适当的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思考,和组员一起梳理思路,形成清晰的观点。既锻炼思维能力,又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具体做法可以是:第一节课,把全班同学分组,4-6人为一组。老师根据课堂需要抛出一个问题,由学生发散思维讨论,同时理清解答思路,最后每组派代表上讲台阐述本组观点。
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以及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设置情境、条件,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怎样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去解决当时的问题。传统教学法中,教师教授学生有哪些金融工具,怎样使用。可是真正在课堂上熟练掌握的同学并不多,因为缺乏实际使用的经验,而案例教学法就能大大弥补这个缺陷:学生一边学,一边用,在不同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
3. 比较分析法。
《西方经济学》理论繁多,有一些易混淆,如果不能一边学一边梳理,学生的知识框架很容易混乱。这就需要老师教授新概念时,用准确词汇对比分析近似概念,以方便学生理解,加强记忆。例如:无差异曲线和等产量线的曲线看起来近似,但含义不同,是学生经常混淆的两种曲线,在讲授过程中,需要特别提出来对比。
(二)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制定教学方案,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经济分析思维
每个学生的理解力、数学思维能力都不一样,教学过程中,在满足基本教学大纲的要求之后,对接受程度高的学生布置更难的课后作业,或者引导他们阅读英文版《西方经济学原理》原著,以更全面科学深入地了解课程内容。对接受程度较低的学生,建议他们课后反复阅读简明版《西方经济学》,在掌握基本概念和框架后,再加深学习难度。经常引导学生阅读经济新闻,用学到的知识分析经济现象,尝试找出合适的金融工具解决金融问题,以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经济分析思维。
(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如果完全直接照教材讲,学生不易理解,也难以集中精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结合平时学生经常接触到的经济现象,提醒学生留意,并引导思考现象的形成原因、危害或益处、解决办法等等。把这种思维习惯带到平常生活中来,能够读懂一般的经济新闻,并有一定判别能力。这是非常必要的,也符合人才培养要求。
例如,讲到通货膨胀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十年前100元人民币可以买到多少斤猪肉,现在100元人民币可以买到多少斤猪肉,联系十年我国增发的钞票量,思考为什么十年间100元人民币可以买到的猪肉少了?以此引导学生思考通货膨胀在每个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影响,加深记忆,便于理解。
可以鼓励学生课后养成每天阅读经济新闻,并写读后感或评论的习惯。一开始学生可能会不习惯,因为课程或许还没教到相关知识。但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带着求知的好奇心,更加认真地学习接下来的课程知识,当自己找到答案时,必定印象深刻。写读后感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经济新闻可能一开始只报道了事件原因(各国经济政策等等),过一段时间报道市场上发生了哪些变化(政策效果),学生看多了自然而然会将原因、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当学生再次看到一些经济现象,脑海中将自动呈现可能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或可能导致的结果。这就是“经济直觉”培养的意义,让学生真正把理论知识放到日常分析中去,养成基本的经济问题分析能力。
以更科学的态度来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这是科任老师需要做到的。因为原版书籍几乎是在以美国国内案例进行理论分析,而有些理论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这就需要科任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多用我国经济社会的案例提问,适当引导学生思考符合我国国情的案例解决方案。
(四)细化科目考评办法,切实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作为重要考试科目的《西方经济学》,学生成绩总评包括两个部分: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一般为笔试,而平时成绩则主要由课堂表现、作业两部分构成。
以前由于课程任务多,任课老师一般以讲授为主,较少提问学生。而缺少师生课堂互动,教师较难马上发现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则降低了课堂效果。因此,任课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将知识脉络自己梳理吸收一遍,在课堂上教师再用提问的方式(可以将课程中每个知识脉络都设计一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反应判断知识掌握程度,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也重新集中了注意力。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可以设置课堂表现加分项,当学生回答精彩时可以在课堂表现项予以加分。相反的,如果学生扰乱课堂纪律,也可以适当在课堂表现项扣分。
以往布置小组作业,每组基本都有一些同学不参与,但由于在作业展示时,老师无法看出每个人对小组作业的贡献度,如果组内成员也不愿意透露,老师就难以完全公正地评分。因此,在评价小组作业时,老师可以预先设置几个职位,比如:组长、资料搜集负责人、调查问卷负责人、分析报告负责人等,并给学生简单介绍每个责任人的具体职责是什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组内职位,老师最终根据难度系数为不同责任人打分。打分结束后,组内成员再自评与互评组内贡献度,根据组内贡献度、职位难度系数再结合老师评分,最终得到相对公平公正的作业成绩。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不一样,作业的安排也需要区别对待。例如每节课可以布置一个额外加分作业,根据作业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的评分标准,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由选择完成。这样既不会让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因为做容易的题而感到乏味,也不会让学习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因为做太难的题而感到吃力没兴趣。
另外,以往的《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题目侧重于测试理论知识的记忆,而作为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科目,应该在期末考试安排更多和我国国情相关的案例分析题,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综合分析能力。
《西方经济学》在经济类、金融类和管理类专业教学当中非常重要,学生对该科目的吸收程度直接影响到其他科目的理解和运用,因此,不断探索总结《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每一个专业教师一直需要做的事。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4.
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 西方经济学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53-03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之一,不仅是经管专业其他后续课程的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运用基本的经济理论、方法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从笔者在独立学院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实践来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开始接触此课程时,都能认真学习,有的甚至表现出很强的兴趣,然而当讲授中涉及众多概念、模型时,学生或因枯燥乏味或因数学基础差而慢慢放弃。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在教学中应有所突破和创新,改变以往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将“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
一、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一)基础性
基础性是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最大的特点,很多后续专业课程都是以此课程为基础,并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经济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但西方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一、大二开设,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一直处于中学学习阶段,没有社会实践经历,学习该领域所需的背景知识还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对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的敏感性较差,导致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理论空洞,实用性差,因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只是获得高分,并不明白该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二)复杂性与抽象性
西方经济学与一些应用学科相比,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主要从概念、特征、作用、性质方面理解问题,其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之上,运用数学工具建立经济模型,同时辅助以图形或者单独运用图形来说明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这种分析方法要求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学生既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又要有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但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导致在学习中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三)实践性
西方经济学源于对经济现象的诠释,其理论是从经济实践中抽象和分离出来的,从起源到后来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从没有离开过经济实践活动。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人们的现实生活,使人们更好地生活与发展,因此,经济学除复杂抽象的一面外,更有平白易懂、贴近生活的一面,而这一特点因长期的偏见往往被忽略。对此,授课教师应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融合,让学生更有效、更轻松、更主动地掌握所学内容。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接受能力方面都存在差异,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因而其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薄弱,学习热情不足
独立学院的学生数理基础较差,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等不感兴趣,这一知识结构特点导致他们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学习;同时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若课程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或者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学生便“知难而退”。笔者在授课中发现,在刚接触经济学即学习“市场供求及均衡价格”时,学生都对与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概念和理论非常感兴趣,对知识点掌握得也很好;但是学习到“供求分析法的应用和弹性分析”部分时学生就感到枯燥难学。随着课程的深入,知识点不断增多,模型不断增加,学生普遍感到图形、内容太多,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减弱,甚至有部分学生放弃学习。
(二)学习目标容易改变
独立学院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思想状态和学习目标发生了改变,认为大学时没有必要认真学习了,学习基本上在课上完成,很难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课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而西方经济学严密的逻辑性和理论的抽象性的特点,决定了这种学习方式很难满足学习上的要求。同时由于就业压力大,学生通常对实用性的学科学习态度较为积极,对西方经济学这种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则认为如果不考研,学习意义不大,考试能够通过即可。
(三)思维活跃
独立学院学生总体来说思维比较活跃,自我表现欲强,特别是经管类的学生,头脑灵活,形象思维好于抽象思维,上课时经常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直观经济现象较容易理解,如能适当引导,常会有不错的表现。
三、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构建“案例+实验+实践+考核”四位一体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大多是教师为提高教学效果而主动加入一些实践方面的内容,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理念和体系。要使实践教学取得应有的效果,不能仅靠教师的“灵机一动”和日常的积累,只有从整个专业和学科建设的角度在教学计划中制定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确保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成为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基于以上对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分析,结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构建“案例+实验+实践+考核”四位一体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对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改革。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西方经济学的授课中常用的方法,其将经济学的理论与现实加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生摆脱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困扰,减少对经济学知识内容的恐惧与困惑,帮助学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掌握所学内容,并提高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可按以下环节逐层推进:
首先,课前引入案例。在新章节讲解之前,提出案例并根据案例设计与该章节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例如,在讲授弹性理论时,笔者首先给出“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两个案例,让学生思考“薄利一定能够多销吗”,“为什么会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等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阐述自己的想法,但并不给出评价,而是引导他们在本章学习中继续思考,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课中穿插案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针对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原理。穿插的案例不宜太过复杂,而应简单明了,以免学生对所要说明的问题产生歧义。而且,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切身感受的案例,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让其感觉经济学离自己并不是很远。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均衡这一分析方法,可以让他们回想在超市结账或在食堂打饭时排队的情形;再如,在讲授生产可能性边界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在学校的招生规模是如何确定的,等等。
最后,课后补充典型案例并进行讨论分析。在每章内容结束后,引入研究国内外经济运行的重要现象和典型案例,这不仅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也是引导学生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的重要步骤,因此这里的案例研究应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在下一堂上课时让学生代表分别发言,陈述观点,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寻求答案时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具有很大的帮助,且能够锻炼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表达能力。
2.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一种直观和形象的参与式教学方式,通常会运用游戏、角色扮演和教学软件的方式进行,打破了人们传统上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认识,弥补了教学方式的不足,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方法占用课时较多,对教师要求较高,特别是软件实验,利用经济软件模拟实践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计算,并进行合乎逻辑的演绎,对独立学院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而且需要购置软件,费用较高。因此,目前只有个别独立学院开展了实验教学改革,其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建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利用4~6个学时,结合经济学中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实验教学,其可选择的内容有:市场供求均衡实验、消费者行为理论实验、生产者行为理论实验、市场结构理论实验以及宏观政策实验、货币创造实验、就业和通货膨胀实验等。
3.实践活动。西方经济学中的假设和模型较多,使学生觉得抽象且与现实有差距,这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一大原因,因此,走出课堂,深入现实经济生活中,将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运用所学理论研究经济现象,对经济学的教学有重要意义,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聘请企业、政府部门人员来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在交流中现实感受到企业生产、经营与决策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利用学院的实习基地,针对西方经济学的授课内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参观,了解企业的管理与运行等;第三,结合课程中的相关经济理论,给学生布置相应的社会调研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并点评学生上交的调研报告,其调研既可以在实际的经济环境中进行,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如在讲“生活费用的衡量”时,可安排学生收集历年CPI的数据,并据此计算历年的通货膨胀,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第四,依托相关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例如开展经济学论坛、举办辩论大赛和学术讲座等。以上所列举的方式,应结合各学院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而不是全部采用。
4.以注重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教学离不开考核,考核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因此是课堂实践性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独立学院都实行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加权的考核方法,但对平时成绩的界定并不规范,随意性很大,主要由课堂出勤和平时作业两大部分内容组成,忽略了课堂发言、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调查分析报告和课堂主讲等部分内容。期末成绩通常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且题型主要由名词解释、判断、简答、计算等题型组成。这样,学生期末考试时突击背书甚至背习题就可通过考试,很难体现出经济学的应用性,实践教学的效果也无法衡量。因此,实践教学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成绩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针对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方法设置各项考核指标,建立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新的教学评估体系。
笔者考核的具体办法是平时成绩占 40%,其中考勤、课堂表现(提问、讨论、演讲等)和课外作业(包括课后习题、课堂笔记等)占20%,社会调研报告或学术论文占 20%;期末成绩占 60%,试题包括基础和应用两部分,这种考核方式既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考查学生,又能达到督促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二)为实践教学运行提供多方面保障
实践教学能够有效运行,需要一定的保障和支撑,笔者认为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由于长期所存在的偏见,在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人才培养计划及课程大纲中很少有课程内实践学时,因此必须对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增加课程内实践,并且占到总课时的20%~25%。时间过短,不能突出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目标,时间过长,过度挤占理论课时间,会使教学头重脚轻。第二,由于近年来独立学院大量扩招,西方经济学课程经常采用合班上课的方式,有时甚至到达近百人,笔者在教学中明显感到,大班上课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收,也影响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显然这种情况下很难开展实践教学,因此最好保证小班上课,规模最多不宜超过50人。第三,目前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的课时一般在48学时到64学时之间,这样的学时对完成理论教学已经非常紧张,实践教学的时间很难保证,因此,笔者建议课时至少延长至72学时,同时要选用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材,对理论授课的内容要有所取舍。第四,实践教学的开展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须增加教师培训。第五,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去企业参观、请相关人士进行讲座,甚至要购买相关软件,因此实践教学改革必须得到院系领导支持,让其认识到实践教学改革的深远意义。
总之,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各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它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实践教学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中,一定要目标明确,不管实践教学的形式如何,归根结底实践教学应体现经济学的应用性,使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易辉煌.《西方经济学》课堂实践性教学探讨[J].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2(12)
[2]蔡玉文,肖文胜.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4)
[3]宋宝莉.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1(4)
[4]王兆萍.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误区与反思[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1)
[5]吕晓英,蒲应龚.实验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项目 (2013JGB440)
【作者简介】郭 敏(1980- ),女,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经济社会学。
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思考 篇11
一、教学手段的改进
与其它学科相比, 西方经济学具有内容多、模型多、难度大的特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多媒体等实施教学, 可以把深奥的理论, 各种复杂的图、表、公式等理论模型以图像文声并茂的形式, 生动、形象、简洁、直观逼真地演示出来, 既能够增大课堂信息容量, 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 从而为新理论、新思想的引入创造条件, 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枯躁抽象的经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多媒体教学方面, 教师主要应从以下方面改进教学效果。
1. 多媒体的制作。
课件的制作是多媒体教学的关键。多媒体不仅是用电子显示取代传统的板书, 而且是综合运用文本、图形、动画、音频等多种手段, 采取适当的形式, 将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 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但多种媒体的表现形式只是为授课内容服务的, 也不能过多地使用不必要的视频、音频材料, 掩盖内容, 喧宾夺主, 否则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奇的表现形式上, 而忽略他们真正应该掌握的内容。
2. 授课节奏的把握。
由于提前制作课件, 省却了板书时间, 而且可以把很多比较复杂的东西生动地显示出来, 因此,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授课时, 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快授课节奏。在高等教育学校, 由于教学内容多, 课时紧张, 更容易促使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一堂课下来, 学生觉得很累, 但对究竟学了什么, 记忆模糊, 有人形象地将这种现象叫作“机灌”。这样的教学, 教学效率虽然很高, 但是教学法效果却不好。
3.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应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 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工具中的一种, 只能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 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教学活动。但在当前, 无形中就将教师禁锢在了多媒体控制台上, 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摆脱电脑的羁绊, 而应用更多的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配合教学, 调动课堂气氛, 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如何把这门课程教好学好, 让学生真正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知识, 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有较大的差异, 在学习过程中, 要通过大量图形、表格、数据、数学公式及西方经济学专业术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抽象枯燥, 难以掌握。因此, 有必要寻求案例教学这种载体, 将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最好地体现出西方经济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或思考方法是如何来分析具体问题的, 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学生的西方经济学功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我授课的经验而言, 案例授课法可以从以下方式进行组织。
1. 教学引导式。
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过程中, 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 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可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基数效用论的时候, 可以用吃面包的例子贯穿全部的教学内容, 包括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价格需求量反向变动关系、消费者剩余等知识点;如外部性原理则可以通过米德的“蜜蜂与果园”的例子及庇古的“火车与飞鸟”的故事来阐述;公共物品则可以通过“灯塔”的故事来阐述。案例让学生了解一般的规律, 然后再上升到理论高度, 学生对基本原理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2. 讨论式。
教师可以在某一部分系统讲授后, 提出一个案例, 让学生分析讨论, 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在其中也可以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比如在讲授“需求弹性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时, 可以让学生计算丰收以后农民收入的变动情况, 通过具体的计算使学生了解到丰收后农民的收入不但没有增加, 反而减少, 然后让学生讨论农民收入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为后面的支持价格的学习埋下伏笔,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弹性与需求的关系。在学完市场理论之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企业为什么要创造自己的品牌, 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些市场的价格战。比如在讲完“厂商理论”之后,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我国彩电市场的价格战”、“为什么养鸡场竞争不过农村老太太”等案例, 学生们都表现出浓厚兴趣, 能自觉地把学过的市场理论的知识和我国的国情较好地结合起来, 让他们认识到西方经济学就在身边。这一形式应当注意所选案例要紧扣所讲的理论问题, 也不宜过分复杂, 过分复杂会使学生难于解决案例所涉及的各种问题。
3. 组织专题辩论。
这主要是选择一些综合性案例, 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 也可以组织同年级的班级, 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如“人民币应该升值吗?”、“我国现阶段应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是扩张的货币政策?”、“政府应该平衡其预算吗?”等专题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辩论, 这可以调动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西方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 还可以促使学生去查阅大量资料, 拓展知识面,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一方式需要教师多花精力很好地组织, 调动学生积极参加, 并且要维护好辩论秩序, 使正反双方都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梁小民.西方经济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5.
【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10-14
西方国家经济模式10-26
《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规划和措施07-29
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10-15
西方经济学教学应把握几条主线06-29
西方劳动经济学05-29
西方当代经济学09-06
西方经济学评析10-12
西方经济学论文07-13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科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