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04任务答案

2024-06-09

西方经济学04任务答案(通用8篇)

西方经济学04任务答案 篇1

一、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的成因从理论上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生产能力总体性过剩。此时商品供过于求,出现物价普遍持续下跌。

2.投资和消费预期变化。如预期未来实际利率会降低、商品价格会下降,则投资者和消费者都会减少现期投资和消费,导致现期有效需求不足,物价下跌。

3.政府紧缩预算,削减支出。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供求格局发生变化,从而容易引发通货紧缩。

4.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生产能力得以提高,使成本下降,导致产品价格下跌。

5.汇率因素。如果一国高估本币汇率,会造成用外币表示的本过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从而导致外部需求降低,出口下降;进而导致国内外向型企业开工不足,工人收入下降,个人购买力和需求下降,从而导致物价持续下跌。

6.货币政策变动。如中央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则会使大量商品流向货币,可能会产生物价持续下跌。

7.金融体系效率低下或信贷过度扩张产生大量不良投资也会引起通货紧缩。

(二)通货膨胀:一般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第一:通货膨胀是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普遍上升,是价格总水平上升,而一种或几种产品或劳务价格上升,不是通货膨胀;第二: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持续上涨,是价格总水平持续上升,产品和劳务价格一次性或暂时上涨不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我们应从最重要的原因即从商品供求关系方面分析,则有以下三种情况:

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是指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在社会总需求中,无论是消费、投资增加,还是政府支出或净出口的增加,都可能使需求增加,都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在未充分就业时,总需求增加,不会引起价格上涨,不会产生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在正常供给曲线条件下,总需求增加,使价格水平提高。但在长期总供给曲线条件下,总需求增加,价格水平提高,但国民收入不再增加,这是由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所致。此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对价格水平提高的影响更大。在上述正常的和长期的总供给曲线条件下,由于社会总需求增加引起价格总水平普遍持续的提高,就是需求拉动通货膨胀。主要是由政府支出、投资及转移支付增加过快、货币投放过多、刺激消费力度过大等原因引起的。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我们在理解上应注意两点:一是成本提高可能使价格上涨,但不是必然上涨;二是当社会总需求不变或增加不大时,成本提高会使价格上涨,但社会总需求增加很快,成本提高时价格不一定不涨。那么,我们来分析成本提高为什么价格会上涨:原因是由于成本提高,供给曲线上升,则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提高;如果成本进一步提高,总供给曲线继续上升,则国民收入进一步减少,而价格更进一步提高,这种由于成本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普遍持续上涨就构成了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由于成本上升的原因不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⑴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由工资增长率快于生产增长率导致。

⑵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由于产品价格提高幅度快于成本提高幅度导致。

⑶进出口推动通货膨胀,进口品价格上升及出口迅猛增加导致。

3.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混合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从理论上可以划分为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作用常常是混在一起的,所以通货膨胀还有一种类型,即混合型通货膨胀。

如图示,横轴代表国民收入Y,纵轴代表价格P,LAS为长期总供给曲线,初始总需求曲线AD1和短期总供给曲线SAS1交点为E。假定由于消费、投资或政府支出的增加,需求曲线由AD1增加为AD2,和短期总供给曲线SAS1交点为E1,这时价格由P上升为P1。如果价格水平普遍、持续上涨,这就是需求拉动通货膨胀。但总需求AD增加,会使工资等成本上升,如短期总供给曲线SAS1提高到SAS2,与AD2交点为E2,价格提高到P2,这又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再进一步分析,如果为克服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政府采取增加的对策,使总需求曲线AD2大幅度增长为AD3,则国民收入增加到Y3,价格提高到P3,这又构成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由此可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密切联系、紧紧交叉在一起的。

4.他通货膨胀的原因。包括结构型通货膨胀和现代货币供给主义通货膨胀。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工具

(一)财政政策的内容: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实施工具:包括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和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

1、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

⑴ 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直接影响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决定国民收入总量的重要因素。

⑵ 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失业救济金、农业补贴及退伍军人津贴等方面的支出。

⑶ 政府投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只包括公共项目工程和国家特殊重大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

2、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

⑴ 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政府为实现其只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⑵ 公债。实际上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券。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

(二)货币政策的内容: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货币政策的实施工具:

⑴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⑵ 再贴现率:通常工业发达国家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做再贴现,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再贴现率。

⑶ 存款准备率:存款准备金占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比例成为存款准备率。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操作及优缺点

财政政策的操作:

1.在经济扩张时期,税收自动而及时地增加,失业保险、贫困救济、弄产品价格支持等转移支付的减少,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

2.在经济衰退时期,税收自动而及时地减少,各项转移支出的增加,又有助于缓和经济的衰退。因此,自动稳定器能够减轻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降低波峰高度,提高谷底高度。

货币政策的操作:

1.当经济形势趋于萧条时,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共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以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发展;可以降低再贴现率,以扩大信贷规模增加投资;可以降低存款准备率,使投资扩张,刺激经济增长。

2.当经济形势趋于过热时,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共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以提高利率,抑制经济增长;可以提高再贴现率,以压缩信贷规模,减少投资;可以提高存款准备率,压缩投资,抑制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⑴ 财政收入政策的局限性:为防止通货膨胀而增加税收,但是,如果对企业利润增加课税,企业必会为了保持原有利润抬高商品价格;如果对商品增加课税,税收只能加在商品价格上;如果对个人所得增加税收,则会直接降低个人可支配收入及个人消费水平。

⑵ 财政支出政策的局限性:在经济膨胀时期,政府减少对商品的购买,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政府削减转移支付,将直接减少人们的收入,影响居民基本生活。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增加转移支付,提供了增加消费与投资、扩大总需求的可能性,但也有可能人们将此收入用于储蓄。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在经济衰退时期,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措施,如降低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率等,但商业银行可能不原冒风险,因而达不到扩大放款的效用。在通货膨胀时期,尽管中央银行采取措施提高利率,但由于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吸收存款,抵消了紧缩性政策作用。

四.从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出现了“过热”的现象。在此期间,我们最能够体会的是我国的利率变动方向,充分体现了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手段。

当国家经济“过热”现象,应当实行双紧的政策搭配,即配合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例如,减少政府支出、提高税率,可以压缩社会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同时,减少货币供应量,减缓物价上涨。紧缩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引起利率下降,紧缩的货币政策却使利率提高,从而抑制企业投资。

双紧政策相配合,将对经济起到紧缩作用,但这种政策不宜长期使用,将会带来经济衰退,增加失业,应谨慎使用。双紧政策的适用条件有三:第一,需求膨胀,物价迅速上涨;第二,瓶颈产业对经济起严重制约作用;第三,经济秩序混乱。

西方经济学04任务答案 篇2

关键词:任务驱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为学生布置一个体验实践的任务, 并让学生围绕这一任务展开学习, 以任务的完成情况来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断地进行理论到实际、实际到理论的探索, 既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又提高了分析实际问题的理论水平。

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来说, 任务驱动教学法除了具有其他教学方法的一般特点外 (如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等) , 还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首先, 西方经济学的很多概念非常抽象、很多理论知识非常枯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单凭板书、PPT等教学方式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果通过任务驱动, 学生主动把经济理论知识应用到任务中去, 那么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学习兴趣也会得到充分调动。其次,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运行、发展的社会科学。它来源于现实的经济社会, 更重要的是它必须服务于现实的经济社会。该学科的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提高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采取任务驱动法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此外,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 很多有争议的领域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因此,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而这一能力的培养正是任务驱动教学法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

以下笔者通过西方经济学中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知识点的教学实例来形象地展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1. 创设真实情境阶段

即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如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看美国人口调查局某一页面中H02A-2012.XLS表格中Asian A.O.I.C.的具体统计数据。如图-1所示:

2. 确定任务阶段

在创设的情境下, 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任务, 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问题。如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表中数据, 选择两个不同年份, 以图表的形式画出洛伦茨曲线, 表述两个不同年份图表所阐释的意义, 并解释说明结论。

3. 自主学习阶段

即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和信息资料等, 自主完成任务。

可供选择的方案之一:如学生选择H02A-2012.XLS表格中的Asian A.O.I.C.中2002年和201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教科书中给出的洛伦茨曲线的定义:在一个总体 (国家、地区) 内, 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以人口百分比为横轴, 以相应的收入百分比为纵轴, 根据各点的坐标, 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各年对应的五个点, 连接这五个点画出一条曲线, 该曲线就是我们要得到的洛伦茨曲线。如图-2所示:

该任务需要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 并结合现有知识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学生在利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 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 效果评价

一方面是对学生解决任务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 即看学生是否能够利用概念、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并得出正确结论;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 即看学生是否能够依靠自学正确理解、掌握这些概念和公式并能灵活地应用。教师要根据学生任务完成的不同情况和学生自身的水平来恰当评价学生, 既要做好学生之间的横向评价又要做好学生个体的纵向评价。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 一方面, 教师可以非常准确地找到每位学生的学习难点, 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导, 从而发挥因材施教的优势。另一方面, 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保障, 二者的关系被理顺了。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西方经济学04任务答案 篇3

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均衡的比较

考核目的:这是两种市场结构的理论模式,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完全竞争或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但研究这两种理论模式的原因、特点、均衡条件及价格、产量决策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五章厂商均衡理论,理清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均衡理论的基本内容;(2)完整准确阐述两个基本理论;(3)比较时包括二者的相同与区别

时间:学习第五章厂商均衡理论后完成本任务。解题思路:

(1)含义和形成条件(2)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3)厂商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4)供给曲线(完全垄断供给曲线:不存在具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要思考为什么?)

答:先分析完全竞争的含义、形成条件、各曲线、各收益,再同样分析完全垄断,而后说明供给曲线的不存在规律性原因。

一、完全竞争

(1)完全竞争含义和形成条件

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这种市场结构形成的条件主要有: 一是市场上有无数个购买者和生产者,每个人和每个厂商所面对的都是一个既定的市场价格,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二是市场上的产品都是无差异的,任何一个厂商都不能通过生产有差别性的产品来控制市场价格; 三是厂商和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使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

四是购买者和生产者对市场信息完全了解,可以确定最佳购买量和销售量,以一个确定的价格来出售产品,不致于造成多个价格并存现象。

(2)完全竞争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中,单个厂商面对的是一条具有完全弹性的水平的需求曲线d,并且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AR、边际收益曲线MR和需求曲线d 是重叠的,即P=AR=MR=d,都是水平形的。

(3)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

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即MR=SMC;厂商达到短期均衡时的盈亏状况取决于均衡时价格P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之间的关系:若P>SAC则可获超额利润(图a),若P<SAC则亏损(图b),若P=SAC则有正常利润(图c);亏损状态下,厂商继续生产的条件是:价格大于或等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即P≥SAVC(图d)(图e)。

(图a)P>SAC

(图b)P<SAC

(图c)P=SAC

(图d)

(图e)(4)完全竞争长期均衡

完全竞争行业长期均衡有一个调整过程,至短期均衡的超额利润或亏损为零,才实现长期均衡,故长期均衡条件是:MR=LMC=LAC=SMC=SAC。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大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最低点的那一段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不是将行业内各厂商的长期供给曲线简单相加,而是根据厂商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时,行业产量变化对生产要素价格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分三种情况: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曲线,表明行业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调整其产量供给,但市场价格保持在原来LAC曲线最低点水平;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斜率为正的曲线,表明行业根据市场供求调整其产量水平时,市场价格会随之同方向变动;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的曲线,表明行业根据市场供求调整其产量时,市场价格会随之成反方向变动。

(5)完全竞争供给曲线

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短期供给曲线就是其边际成本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即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上大于或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部分。

当一个行业中的所有厂商的供给量之和等于市场的需求量时,这一行业便达到短期均衡。完全竞争行业中,行业需求曲线即为市场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行业供给曲线是行业中所有厂商短期供给曲线之和,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二、完全垄断

(1)完全垄断含义和形成条件

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这种市场结构形成的主要条件:

一是厂商即行业,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提供全行业所需要的全部产品; 二是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没有任何替代品,不受任何竞争者的威胁;

三是其他厂商几乎不可能进入该行业。在这些条件下,市场中完全没有竞争的因素存在,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价格。这与完全竞争的含义和形成条件是不同的。

(2)完全垄断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完全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就是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AR与其面临的需求曲线D重叠,即P=AR=D;边际收益曲线MR在平均收益曲线AR的下方,即MR<AR。平均收益曲线AR和需求曲线D(d)重叠,完全垄断与完全竞争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需求曲线D(d)的形状,完全垄断是向右下方倾斜线,完全竞争是水平线。边际收益曲线MR和平均收益曲线AR的关系也不同,完全垄断MR<AR,完全竞争MR=AR。

(3)完全垄断厂商短期均衡

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条件为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即MR=SMC,这与完全竞争短期均衡条件相同。在实现均衡时,厂商大多数情况下能获得超额利润,但也可能遭受亏损或不盈不亏,这取决于平均收益曲线AR与平均变动成本曲线SAVD的关系,如AR≥SAVC,则厂商有超额利润或不盈不亏,如AR<SAVC,则有亏损。这与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均衡后的状况比较是不同的,完全竞争是用价格P和平均成本SAC来比较判断的。

(4)完全垄断长期均衡

完全垄断行业的长期均衡是以拥有超额利润为特征的,这与完全竞争行业以超额利润或亏损为零是不同的。完全垄断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LMC=SMC,这与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条件相比,没有MR=LAC=SAC。

(5)完全垄断供给曲线

完全垄断条件下,由于厂商即行业,它提供了整个行业所需要的全部产品,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所以不存在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也无行业需求曲线和行业供给曲线,这些与完全竞争条件下是不相同的。

(两个产量对应一个价格)

(两个价格对应一个产量)

(6)(完全垄断供给曲线:不存在具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要思考为什么?)答: 由于完全垄断市场的市场价格和企业产量是同时决定的,两者并无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所以完全垄断市场不存在一条确定性的短期供给曲线。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完全垄断企业的均衡产量不仅取决于边际成本曲线,而且取决于需求曲线,即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因此如果需求曲线发生变动,有可能出现同一均衡价格对应不同均衡产量,或者同一均衡产量对应不同均衡价格。这就是说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并不唯一,无法通过连接各个均衡点形成短期供给曲线。

完全垄断也不存在有规律性的长期供给曲线,这是完全垄断形成的条件所决定的。这种市场形成的原因在于: 第一,技术的原因。

西方经济学04任务答案 篇4

测试结果如下:

 1.1 [单选] [对] 在IS-LM模型中,增加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的后果是1.2 [单选] [对] 流动陷阱指这样一种情况,人们普遍认为1.3 [单选] [对] 以下属于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的是1.4 [单选] [对] 一般来说,扩张的货币政策的后果是1.5 [单选] [对] 当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支票时,2.1 [多选] [对] 财政政策包括2.2 [多选] [对] 在IS-LM模型中,降低税率的一般后果是2.3 [多选] [对] 以下不属于流动陷阱的情况是2.4 [多选] [对] 以下属于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的是2.5 [多选] [对] 当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支票时,3.1 [判断] [对] 提高出口退税率属于财政政策。3.2 [判断] [对] 降低税率,LM曲线将变得更为陡峭。3.3 [判断] [对] 增加失业救济,收入增加,利率上升。3.4 [判断] [对] 在流动陷阱情况下,财政政策完全无效。3.5 [判断] [对] 在流动陷阱情况下,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一,AACBD

二,ABCABBCDACBD

西方经济学04任务答案 篇5

100%通过

考试说明:《美学原理》形考共有4个任务(01任务-04任务)。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01任务

一、名词解释(共

道试题,共

分。)

1.美学思想

参考答案:

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2.美学

参考答案:

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3.摹仿说

参考答案:

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说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4.游戏说

参考答案:

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二、简答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主要包括原始歌舞和原始神话两种类型。

参考答案:

不对。(2分)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类型除了原始歌舞、原始神话之外,还有原始器物与装饰品、原始造型艺术等类型。(3分)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参考答案:

对。(2分)鲍姆嘉通在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首次提出了“美学”这一概念;1750年出版了《美学》第一卷,阐述了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同年,在他任教的大学开设了美学课程,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3分)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巫术说”是一种科学的审美发生学说。

参考答案:

不对。(2分)巫术说认为,神话、歌舞等在内的原始人类文化现象都是巫术仪式或巫术习俗的组成部分,因而原始艺术最早是作为一种巫术手段,为保证原始人狩猎成功而举行的巫术仪式。我们认为,审美与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不十分正确,因为原始艺术虽然具有很强的巫术动机或目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和人类早期认识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们无法把握自身,更无法支配自然界,于是原始人便寄托于巫术,使得巫术与原始社会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都有了密切的联系。

三、简答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①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5分)②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3分)③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4分)④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3分)

2.探讨审美发生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①考古学方法。即从史前考古学角度对史前艺术遗迹进行分析研究,这种方法被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最重要的、使用最为广泛的途径。(5分)②对现代残存的原是部落考察法。即对现在残存的原始部族的艺术进行研究。(5分)③对儿童艺术心理学的探究。即通过对儿童艺术心理的研究,推测人类审美发生和艺术的起源。(5分)

四、论述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试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审美发生其实也标志着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确立。作为审美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审美对象的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使得人和自然界区分开来,从而有了主体和客体之分。伴随着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历史进程,主体(社会的人)和客体(自然界)之间,才逐渐形成了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等在内的各种现实关系,审美关系也是主客体价值关系中的一种。

2.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审美意识;作为审美客体的审美对象,也不是自然存在的客观事物,而是在人类漫长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与人为敌或与人无关的自然转变成的“人化的自然”。所谓“人的对象化”,则是指人在生产劳动实践中,通过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使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体现出来。因此说,审美客体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

3.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都是人类漫长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们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实践创造了人的对象世界,外部自然界被“人化”而成为审美客体;另一方面,实践又创造了对象的主体,主体的五官感觉也相应地被“人化”而产生审美感受。与此同时,也是实践使得主客体之间发生了关系,并进而形成了审美关系。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积淀在审美关系中,体现在客体便是审美价值的产生,体现在主体便是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感受的形成。

4.审美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又不仅是客体的自然属性;审美价值不是主观的产物,但它又并不是与主体无关。审美价值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实践基础上主客体的统一。因此,我们说,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客观世界的美,都是人类漫长实践活动的产物。(每个要点5分,举例说明15分)

02任务

一、名词解释(共

道试题,共

分。)

1.自然美

参考答案:

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2.社会美

参考答案:

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3.造型艺术

参考答案: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一种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造型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艺术等。

4.实用艺术

参考答案:

实用艺术是指以实用为目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审美性的艺术种类。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

二、简答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美已经存在。

参考答案:

(1)不对。(2分)(2)理由:自然美是人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评价,自然美的产生是和人类社会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类产生以期自然的物质属性虽然存在,但自然是自在之物,不能自觉为美。只有在人类开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改造了人类自己时,自然美才产生了。

(3分)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参考答案:

(1)对。(2分)(2)理由:这句话就是强调客观现实是艺术创造的基础,自然美丰富生动,是艺术家创造的源泉;强调在艺术创造中,要以大自然为师,勤于观察客观对象。另一方面也指出了艺术要靠艺术家用“心”去创造,而不是摹写自然,基本正确地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3分)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清明上河图》是以宋代都城汴梁市民生活为主题的长卷绘画作品,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繁华的景象和自然风光,是历代风俗画创作的典范。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唐太宗乘步辇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也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虽然这两件作品所表现的对象大为不同,但是因为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使作品的艺术美超越了现实美,因而都是艺术珍品。

参考答案:

(1)对。(2分)(2)理由:现实美是艺术美产生的基础,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是产生艺术美的关键。这两幅画都因为凝结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是艺术家对现实美的集中提炼、加工,从而创造了高于现实美的艺术美。

三、简答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欣赏自然美对美育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自然美的审美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第二,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三,自然美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尚情操第四,对自然美的欣赏,还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

2.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参考答案:

艺术美的主要特征便集中表现为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1)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形象性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2)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3)审美性,是指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

四、论述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结合实例论述什么是人的美,人的美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人的美包括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人的外在美主要包括形貌美、服饰美、风度美,内在美主要包括人的精神美和性格美。

(一)人的外在美(15分)外在美是通过直观的外在形象体现的,能够给人直观的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形貌美形貌美是指人的身材相貌的美,属于静态美。形貌美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统一,它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意识和观念不断发展的结果。大体上讲,人体的形貌是否美,可以从面貌、肌肤、人体各部分的比例与配合、内在活力四个方面来衡量和判断。2.服饰美服饰美是指人通过着装、发式、面部化妆修饰等产生的美感效果。形貌是人的自然资质,服饰则是人的文化生成。服饰美主要体现为服饰造型与人的形体及性格的和谐统一,服饰造型与所处的环境的和谐统一、服饰本身的色彩谐调、服饰配色与环境色调谐调四个方面。(5分)3.风度美风度美是指人的风采和气度的美,主要通过人的言谈、举止来体现。风度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文化修养、性格气质的外在反映。言谈举止作为人的精神的表现,是体现人物美的重要方面。

(二)人的内在美(15分)人的内在美是指人的内在品质、性格的美,是人的美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人的精神美和性格美:1.精神美精神美主要是指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包括人的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丰富的美好情感和智慧、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修养等。

2.性格美性格美主要是指人的性格特征的美。性格指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行为方式。性格使人的精神具备了个性的感性特征。性格美的表现是热情、开朗、活泼、诚恳、果断、稳重、刚强、机智、幽默等,与此相对的不良性格特征是为人冷漠、暴躁、怯懦、虚伪、软弱等。

(三)人物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内在美是人的美的决定因素,或者说,人的美侧重于美的内容。

内在美是人物美的核心。(5分)

03任务

一、名词解释(共

道试题,共

分。)

1.优美

参考答案: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2.崇高

参考答案: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3.直觉说

参考答案:

“直觉说”也称“表现说”,审美心理学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克罗齐,20世纪初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派,这种表现主义美学为西方现代派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核心观点是:美就是直觉、就是形式,就是直觉的表现。在美感中,没有任何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美的全部意义就是对事物形式的形象直觉。这一学说的基础是唯心主义哲学,但他强调形象思维在审美中的重要性具有一定合理性。

4.格式塔

参考答案: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其意思是“完型”,是在人的知觉中呈现出来式样,具有整体性和独立性。

二、简答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对。(2分)(2)理由:这两句话是鲁迅先生讲的。“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揭示了悲剧的本质特征是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由于客观社会原因或历史的必然冲突,真善美、生命、爱情、信仰、理想等等“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损害或被毁灭,这个过程或结果使人们陷入剧烈的悲痛,但马上又被正面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所感染,被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所震撼,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即悲剧性美感。“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揭示了喜剧的本质特征是滑稽可笑的人物或事物披上了一件令人炫目的漂亮外衣,用来掩盖自己的庸俗或丑恶,而当这件漂亮的外衣被撕破时,不仅暴露出自己的本质原形,而且当众受到嘲笑、讽刺和否定。(3分)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喜剧艺术的本质特点在于“逗乐”,越是丑的东西越有审美价值。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不对。(2分)(2)理由:这种说法忽略了喜剧艺术揭示生活本质的要素。喜剧的本质特征是“寓庄于谐”。“逗乐”而不能揭示生活本质,不能称为喜剧,喜剧必须在诙谐形式中表现生活本质真实。(3分)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是“移情说”审美心理学说的代表人物。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不对。(2分)(2)理由: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代表人物,“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立普斯。(3分)

三、简答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如何在喜剧中“寓庄于谐”?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诙谐可笑。在喜剧中,“庄”与“谐”处于辨证的统一。失去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就不成其为喜剧。(2)喜剧性艺术之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在倒错中显真实”。一切艺术都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而喜剧艺术是要在倒错(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真实,以取得喜剧效果。(3)喜剧性艺术之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的途径之二是“以夸张揭示荒诞”。通过夸张乃至变形,揭示真实,常常能够产生明显的喜剧效果。(每个要点5分)

2.审美心理结构中有哪些主要心理因素?

参考答案:

审美心理结构中包含着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

(1)感知包括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所谓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所谓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等基本特征,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感觉和知觉和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3分)

(2)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心理学上把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大类。所谓再造性想象,是人类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再现出记忆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所谓创造性想象,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对记忆进行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在审美心理中,既有再造性想象,也有创造性想象。在审美活动中,人们总是把从感觉、知觉所得到的关于对象的完整表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的活动再造出来,或创造出新的形象。身后经验越丰富、学识教养越多,想象的翅膀也就越丰满,所得到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也就越强烈。(4分)

(3)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情感在审美心理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审美心理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体。那么,这些心理因素是如何在审美心理中统一起来的呢?它们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以情感作为中介所形成的有机统一。(4分)

(4)理解是审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美的事物不仅具有感性的形式和生动形象,而且还有内在的本质和深刻的意蕴。审美心理的理解因素主要包括:首先,对于审美对象的认识内容,不能脱离理解因素;其次,对于审美对象形式的认识,也不能脱离理解因素;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审美对象内在意蕴和意味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性因素。(4分)

四、论述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举例说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审美理论学说

参考答案:

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马斯洛先后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潜能和价值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等重要理论,奠定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之父”。(5分)

2.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关于人的七种基本需要由低到高、由下而上依次是:第一层,“生理需要”,即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或生理需要,这是最基本的需要;第二层,“安全需要”,包括人身安全、避免危险等,引申涵义还包括社会安定、生活保障等;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指人渴望在家庭、亲戚、朋友、单位、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在给予他人爱和接受他人的爱中享受温暖;

第四层,“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和为他人所尊敬,胜任工作、事业有成,从而得到肯定的评价和赞扬等等;第五层,“认知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求知、探索、认识和理解等,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基本需要和内在动机,认知和好奇心分不开,人的认知天性推动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第六层,“审美需要”,包括对于对称、均衡、秩序、完美等形式美的追求等。马斯洛是第一位把审美需要当作人的基本需要的心理学家;第七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指个人特有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它是金字塔的顶尖,是人的所有基本需求中最高的目标,也是完满人性的体现。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面各种需要的满足。马斯洛认为,各种基本需要都能得到满足的人,将会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15分)

3.人的潜能和价值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从生物进化论和比较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马斯洛认为,人的潜能就是人的内在价值。潜能得到发挥,也就是价值得到实现。(5分)

4.“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最高追求目标,它强调完满的人性,强调以生物学为依据的人的本性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完满的人性”主要指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特性或潜能,这些潜能的充分发挥就被称为“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能够做到“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中的一批杰出人物,他们有着坚强的信念和决心,都有着积极的创造性,对很多领域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很少失望、焦虑、恐惧、悲观的情绪,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并获得创造的乐趣,同时在创造性工作中全面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更全面地享受生活,自然地发挥着全部生理、心理功能,他们的行为动机来自于发展潜力与实现潜能的需要。(5分)

5.“高峰体验”:马斯洛进一步指出,“自我实现”的重要特征便是“高峰体验”。峰体验的最大特征,就是人的精神处于最佳状态时的一种体验,人在这种体验中会感到欣喜若狂、销魂落魄、如醉如痴,它是人的存在最完美、最和谐、最幸福的一种境界。高峰体验的时刻,人有一种反归自然或与自然合一的极度欢乐,人的心胸仿佛豁然开朗,体味到宇宙、人生的无穷奥妙,仿佛进入了天堂,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达到了一种尽善尽美的人生境界。“高峰体验”来自于创造的冲动和创造的激情,来自于科学发现和伟大的灵感,来自于爱情与异性的结合,来自于人与大自然的交融,更来自艺术创作活动与审美欣赏活动。(5分)

04任务

一、名词解释(共

道试题,共

分。)

1.大众文化

参考答案:

作为精英文化的对立面,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在工业社会中以文化工业的方式出现、并且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的、以大众为消费对象的一种文化。

2.文化产业

参考答案:

文化产业是审美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化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第二大类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演出业、娱乐业、游戏业、策划业、经纪业等等;第三大类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广告设计、形象设计、景观设计等等。广义的文化产业还包括体育产业、旅游产业、教育产业等等。

3.“生活艺术化”

参考答案:

“生活艺术化”是19世纪美国著名思想家梭罗倡导的一种审美文化观点。梭罗认为,单纯的知识算不上智慧,知识与美结合才能形成智慧。美好的生活不是通过积累知识和占有财产而达到的,只有通过对自然和人性美的敏锐感受才能达到。他提倡审美与生活的融合、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4.美育

参考答案:

美育是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和趣味教育,致力于完善人的基本素质,实现人类自身美化,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完美的人格,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简答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后现代文化的两大特征是“消解”和“复制”。

参考答案:

(1)对。(2分)(2)理由: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后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它具有与过去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完全不同的文化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应当是“消解”和“复制”这两大特征。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衍生文化产品是审美文化现象之一种。

参考答案:

(1)对。(2分)(2)理由:审美生产是审美文化的一种,审美文化产品当中包括衍生文化产品。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参考答案:

(1)对。(2分)(2)理由:孔子提倡诗教和乐教,他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育思想,认为“诗”能够使人受到感动,引发伦理情感;“礼”能够使这种伦理情感转化为行为准则,树立人的思想道德准则;“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成为一个不仅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的、而且真正懂得生活意义的、优秀的人人。这一观点充分强调了培养有教养的人,离不开美育。

三、简答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美育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参考答案:

美育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是人们对美的基本观点与看法,它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都把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4分)

第二,提高审美能力。所谓审美能力是指审美过程中主体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审美鉴赏力。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鉴赏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4分)

第三,培养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能力,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能动地改造世界,同样,人们感受美和鉴赏美的目的也是为了表现美和创造美。(4分)

第四,塑造完美人格。塑造完美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应当说是美育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任务。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们之所以特别重视美育,其主要原因就是美育在塑造完美人格上具有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3分)

2.美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参考答案:

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与此同时,自然美育和艺术美育也渗透其中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家庭美育。家庭教育是美育的起点。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人生的起点,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师。一个人最早接受美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作为美的摇篮,甚至当一个胎儿在母腹之中尚未出生时,就已经可以开始进行美育了。

第二,学校美育。学校美育是美育的重点。学校是从家庭到社会的中间环节,它对学生施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因此,比起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来,学校美育的时间更有保证、条件更加优越、美育更加系统、效果更加明显。

第三,社会美育。社会美育是美育的大课堂。社会美育是指借助于社会上各种专门的美育设施和环境所施行的美育。比起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来,社会美育具有更加广阔的范围和鲜明的特点。

第四,自然美育。自然美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美。自然美对人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体验人生、激发情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作用。

第五,艺术美育。艺术美育是美育的核心与主要手段。艺术美育在审美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作用。艺术美育是美育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与途径。艺术美育之所以具有这样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由艺术美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每个要点3分)

四、论述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举例说明美育的特点

参考答案:

美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第一,形象性。形象性是美育的显著特点。美育是从观赏美的形象开始,并且始终离不开美的形象,让受教育者通过美的形象来领悟美的内蕴。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它们首要的特征就是形象性。(9分)

第二,娱乐性。娱乐性是美育的鲜明特点。早在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强调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不仅可以使人们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而且还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9分)

第三,自由性。自由性是美育的重要特点。一般来讲,智育、德育等教育方式,都或多或少要采用灌输的方式来进行。智育、德育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大多采用老师讲授和学生听讲的形式。而美育的特点,恰恰是采取自觉自愿的自由方式进行。(9分)

第四,普遍性。美的普遍性,决定了美育的普遍性。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美育也就无时不可进行,无处不可进行。尤其是现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美和美育在人类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只是在学校的课堂或校园中进行,而是进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西方经济学06任务0083 篇6

3单选

1.各国之间经济影响程度较小的因素是()

A.边际消费倾向

B.边际进口倾向

C.国家的大小

D.开放程度

满分:2分

2.消费曲线的斜率等于()

A.零

B.平均消费倾向

C.边际消费倾向

D.平均储蓄倾向

满分:2分

3.根据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当总需求不变时,预期的物价水平上升会引起()

A.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B.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价格水平不变

C.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D.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变,价格水平下降

满分:2分

4.与对外贸易乘数无关的因素是()

A.边际消费倾向

B.边际税收倾向

C.边际进口倾向

D.边际效率倾向

满分:2分

5.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明()

A.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成同方向变动

B.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成反方向变动

C.价格水平越高消费投资增加

D.价格水平越低消费越少

满分:2分

6.当消费函数为C=C0+bY,C0、b>0,这表明,平均消费倾向()

A.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B.小于边际消费倾向

C.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满分:2分

7.若自发总需求增加10万元,使国民收入增加了100万元,则此时的边际消费倾向为()

A.1

B.0.1

C.0.9

D.0.5

满分:2分

8.不会增加预算赤字的因素是()

A.政府债务的利息增加

B.政府购买的物品与劳务增加

C.政府转移支付增加

D.间接税增加

满分:2分

9.下列人员哪类不属于失业人员()

A.调动工作的间歇在家修养者

B.半日工

C.季节工

D.对薪水不满意而待业在家的大学毕业生

满分:2分

10.一个国家顺差过多,表明()

A.外汇利用充分

B.积累了外汇

C.通货膨胀

D.实行了汇率管制

满分:2分

11.根据消费函数,引致消费增加的因素是()

A.价格水平下降

B.收入水平增加

C.储蓄增加

D.利率增加

满分:2分

12.由于经济衰退而形成的失业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然失业

满分:2分

13.边际储蓄倾向等于()

A.边际消费倾向

B.1+边际消费倾向

C.1-边际消费倾向

D.边际消费倾向的交互

满分:2分

14.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A.增加和利率提高

B.减少和利率提高

C.增加和利率降低

D.减少和利率降低

满分:2分)

15.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的弹性小,则()

A.财政政策效果差

B.财政政策效果好

C.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一样好

D.无法确定

满分:2分

16.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

A.大于1

B.等于1

C.小于1

D.与1无关

满分:2分

17.当国际收支赤字时,一般来说要使用调整策略()

A.汇率升值

B.增加进口

C.增加出口

D.外汇管制

满分:2分

18.物价水平上升对总需求的影响可以表示为()

A.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B.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C.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

D.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满分:2分

19.总需求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A.加上进口减去出口

B.加上净出口

C.减去净出口

D.加上出口和进口

满分:2分

20.如果投资乘数为5,投资额上升100亿元,则国民收入(A.增加100亿元

B.减少500亿元

C.增加500亿元

D.减少100亿元

满分:2分

多选

1.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有()

A.支付职能

B.分配职能)

C.配置职能

D.稳定职能

E.调控职能

满分:4分

2.投资乘数形成取决于()

A.投资增加就业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B.就业增加国民的消费增加

C.投资乘数的大小与国民收入同方向的变动

D.投资乘数的大小与国民收入反方向的变动

E.最终收入的增加是最初投资增加的倍数

满分:4分

3.属于内在稳定器的项目是()

A.政府购买

B.税收

C.政府转移支付

D.政府公共工程支付

E.以上说法均正确

满分:4分

4.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主要有()

A.商品

B.劳务

C.国际间单方面转移

D.外汇储备

E.基尼系数

满分:4分

5.按照价格上涨幅度加以区分,通货膨胀包括()

A.温和的通货膨胀

B.奔腾的通货膨胀

C.平衡式通货膨胀

D.非平衡式通货膨胀

E.恶性的通货膨胀

满分:4分

判断

1.在一般的情况下,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消费倾向变的越来越小。

2.财政赤字成为西方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普遍现象。

3.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

4.当物价上升时,利率效应使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

5.增加投资、增加消费和增加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不同的。

6.乘数的大小与边际进口倾向的大小同方向变动。

7.当物价上升时,财富效应使实际财产增加,总需求增加。

8.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利息率的提高。

9.滞胀只是一种理论分析。

10.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都可以方便地变为交换媒介,所以,按货币分类标准应该归入M1之中。

连线题

1.总需求:()

D.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2.平均消费倾向:()

B.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3.总需求曲线:()

B.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4.消费函数:()

A.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5.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C.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6.货币政策:()

C.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7.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C.是指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8.总供给曲线:()

D.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9.绝对优势原理:()

A.是指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于别国,就具有绝对优势。

10.汇率:()

西方经济学04任务答案 篇7

试卷总分:100

测试总分:84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的因素是()

A.政府支出的增加

B.政府支出的减少 C.私人投资的增加 D.消费的增加 2.周期性失业是指()

A.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B.由于劳动力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C.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D.由于经济中一些制度上的原因引起的失业 3.与对外贸易乘数无关的因素是()

A.边际消费倾向

B.边际税收倾向

C.边际进口倾向

D.边际效率倾向 4.在国民收入决定中,如果均衡收入大于潜在收入则会出现()

A.紧缩缺口

B.通胀缺口 C.失业减少 D.收入增加 5.如果边际消费倾向等于0.8,政府增加100万元支出将使国民收入增加()

A.500万元

B.80万元 C.400万元

D.100万元 6.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明()

A.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成同方向变动

B.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成反方向变动 C.价格水平越高消费投资增加 D.价格水平越低消费越少 7.属于内在稳定器的项目是()

A.总需求

B.公债 C.税收

D.政府公共工程支出 8.当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时,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C.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9.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指()

A.一国每年所生产出的产品的货币价值 B.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的收入 C.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的收入 D.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 10.在国民收入决定中,如果均衡收入小于潜在收入则会出现()

A.紧缩缺口 B.通胀缺口 C.失业减少 D.收入增加 11.在总需求不变时,短期总供给的增加会引起()

A.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B.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C.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D.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下降 12.下列的财政政策中将导致国民收入水平增长最大的是()

A.政府增加购买50亿元商品和劳务

B.政府增加购买50亿元,同时增加税收50亿元 C.税收减少50亿元

D.政府支出增加50亿元,其中30亿元由增加的税收弥补 13.“挤出效应”会使总需求水平保持不变,因为()

A.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刺激会因利率上升和投资下降所抵消 B.扩张性财政政策将推动利率上升,因而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 C.政府支出的增加将导致税收增加,从而使消费减少 D.以上说法都对 14.一般情况下,居民消费倾向总是()

A.为基本的消费支出

B.总是小于1 C.总是大于1 D.总是等于1 15.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的原因是()

A.消费减少 B.储蓄减少 C.消费增加 D.政府支出减少 16.21.如果投资乘数为5,投资额上升100亿元,则国民收入()

A.增加100亿元

B.减少500亿元 C.增加500亿元

D.减少100亿元 17.今年的物价指数是180,通货膨胀率为20%,去年的物价指数是()

A.144

B.150 C.160 D.216 18.政府把个人所得税率从20%降到15%,这是()

A.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B.一项财政收入政策 C.一项财政支出政策

D.一项公共政策 19.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增加政府支出

B.提高个人所得税 C.提高公司所得税 D.增加货币发行量 20.消费曲线的斜率等于()

A.零

B.平均消费倾向 C.边际消费倾向 D.平均储蓄倾向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1.影响进口的直接因素是()

A.初始进口

B.边际进口倾向 C.国民收入

D.边际消费倾向 E.消费者剩余 2.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说明()

A.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的绝对数量也会增加 B.消费增加的数量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量

C.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将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而下降 D.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将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而上升 E.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差额随收入的增加而越来越大 3.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有()

A.需求的过度增长

B.工资的大幅度上升 C.利润的大幅提升

D.经济部门发展失衡

E.个别关键性商品供求比例失调 4.菲利普斯曲线具有以下特征()

A.菲利普斯曲线斜率为负 B.菲利普斯曲线形状是一条直线

C.菲利普斯曲线与横轴相交的失业率为正值 D.菲利普斯曲线形状不是一条直线 E.菲利普斯曲线与横轴相交的失业率为零 5.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B.总需求曲线上的点不表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C.总需求曲线是表明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D.在以价格和收入为坐标的坐标系内,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E.在以利率和收入为坐标的坐标系内,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只要通货膨胀率低,不一定是爬行的通货膨胀;只要通货膨胀率高,就一定是恶性的通货膨胀。

A.错误 B.正确 2.结构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

A.错误 B.正确 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公债的负担在通货膨胀时期比萧条时期更重。

A.错误 B.正确 4.需求不变时,短期总供给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A.错误 B.正确 5.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一定等于1。

A.错误 B.正确 6.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

A.错误 B.正确 7.乘数理论是一把“双刃的剑”,增加需求导致国民收入成倍的增加,减少需求导致国民收入成倍的减少。

A.错误 B.正确 8.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会遇到“挤出效应”问题。

A.错误 B.正确 9.一般来说,外贸乘数要大于投资乘数。

A.错误 B.正确

10.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与全部人口之比。

A.错误 B.正确

四、概念连线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货币供给:()

A.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B.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C.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D.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2.派生存款:()

A.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B.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C.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D.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3.货币需求:()

A.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B.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C.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D.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4.自然失业率:()

A.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B.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产生的失业。

C.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D.是指因劳动力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E.是指由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形成的失业率。5.边际储蓄倾向:()

A.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B.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C.是指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

D.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E.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6.通货膨胀:()A.一般是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的持续上升。

B.是指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C.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D.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7.投资乘数:()

A.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B.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C.是指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

D.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E.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8.储蓄函数:()

A.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B.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C.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D.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E.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9.摩擦性失业:()

A.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B.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产生的失业。C.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D.是指因劳动力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E.是指由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形成的失业率。10.边际消费倾向:()

A.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B.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C.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D.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西方经济学04任务答案 篇8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1.在国民收入决定中,如果均衡收入大于潜在收入则会出现()A.紧缩缺口

B.通胀缺口 C.失业减少 D.收入增加 2.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是()

A.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3.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指()

A.一国每年所生产出的产品的货币价值 B.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的收入 C.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的收入 D.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 4.国际收支平衡表是编制的原则()A.平衡预算

B.净出口 C.国际贸易原理

D.复式记帐原理

5.在以下情况中,乘数最大的是()A.边际储蓄倾向为0.2

B.边际储蓄倾向为0.4 C.边际储蓄倾向为0.3

D.边际储蓄倾向为0.1 6.由于经济衰退而形成的失业属于()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然失业 7.公开市场业务是指()

A.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B.中央银行增减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C.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的活动 D.中央银行增减货币发行量 8.开放条件下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是()A.I=S

B.I+G=S+T C.I+G+X=S+T+M D.I+G+X+N=S+T+M+F 9.已知国民消费函数为C=80+0.8Y,如果消费增加100亿元,则国民收入()A.增加100亿元 B.减少500亿元

C.增加500亿元

D.减少100亿元 10.一般来说,外贸乘数比投资乘数要()A.大

B.小

C.相等

D.无法比较

11.与对外贸易乘数无关的因素是()A.边际消费倾向

B.边际税收倾向

C.边际进口倾向

D.边际效率倾向

12.总需求曲线()

A.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政府支出减少时会右移 B.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左移 C.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税收减少会左移

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名义货币供给增加会右移 13.称为狭义货币的是()

A.M1 B.M 2 C.M 3

D.M 4 14.边际储蓄倾向等于()A.边际消费倾向 B.1+边际消费倾向 C.1-边际消费倾向

D.边际消费倾向的交互 15.下列人员哪类不属于失业人员()

A.调动工作的间歇在家修养者 B.半日工 C.季节工

D.对薪水不满意而待业在家的大学毕业生 16.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D.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17.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下列因素中最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是()A.进口增加

B.工资不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 C.出口减少 D.政府支出增加过快 18.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A.增加政府支出

B.提高个人所得税 C.提高公司所得税 D.增加货币发行量 19.今年的物价指数是180,通货膨胀率为20%,去年的物价指数是()A.144

B.150 C.160 D.216 20.在以下四种情况下,可称为通货膨胀的是()

A.物价总水平的上升持续了一个星期之后又下降了 B.价格总水平上升而且持续了一定时期

C.一种物品或几种物品的价格水平上升而且持续了一定时期 D.物价总水平下降而且持续一定时期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B.总需求曲线上的点不表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C.总需求曲线是表明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D.在以价格和收入为坐标的坐标系内,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E.在以利率和收入为坐标的坐标系内,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2.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有()A.支付职能

B.分配职能 C.配置职能

D.稳定职能 E.调控职能 3.自然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有()A.劳动力供求状态

B.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C.政府政策的影响

D.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E.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4.组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有()A.经常项目

B.资本项目 C.调整项目

D.错误与遗漏项目 E.官方储备项目 5.总需求的构成()

A.居民的消费

B.企业的投资

C.政府的支出 D.净出口

E.居民的收入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当物价上升时,财富效应使实际财产增加,总需求增加。A.错误 B.正确 2.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储蓄越多国民收入越多。A.错误 B.正确 3.在任何经济中,只要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表现为物价水平的上升。A.错误 B.正确 4.在同一条短期总供给曲线上,物价水平与总供给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A.错误 B.正确 5.在两部门的国民收入中只有投资和储蓄相等时,才是均衡的国民收入。A.错误 B.正确 6.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不同的经济学派表明了他们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同态度。

A.错误 B.正确 7.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越小,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越小。A.错误 B.正确 8.总需求曲线的两个决定因素是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A.错误 B.正确 9.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会遇到“挤出效应”问题。A.错误 B.正确 10.在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因为边际进口倾向的存在而变小了,进口倾向越大,乘数越小。

A.错误 B.正确

四、概念连线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汇率:()

A.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B.是指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C.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

D.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2.派生存款:()

A.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B.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C.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D.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3.货币需求:()

A.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B.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C.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D.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4.对外贸易乘数:()

A.是指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于别国,就具有绝对优势。

B.是指一国与他国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仍可以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以换取其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从而得到比较利益。

C.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5.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A.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B.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C.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的总产出或总产量。D.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E.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6.边际储蓄倾向:()

A.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B.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C.是指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

D.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E.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7.平均消费倾向:()

A.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B.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C.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D.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E.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8.固定汇率:()

A.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B.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C.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

D.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9.消费函数:()

A.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B.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C.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D.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E.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10.总供给曲线:()

A.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B.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C.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的总产出或总产量。D.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上一篇:医政科工作计划下一篇:心眼里喜欢她描写姐姐外貌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