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

2024-10-14

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通用12篇)

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 篇1

摘要: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而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图形,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传统的灌输式、模型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较为困难。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使学生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中理解基本经济原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方式。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独立学院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工作方针指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2014年教育部的工作要点中也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地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落实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技术人才。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从某种程度上看,独立学院的学生是高校本科第三批次录取的,与母体高校的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经济现象缺乏观察与了解,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强,且各专业学生专业特点明显等特点。《西方经济学》这样基础性的理论课程,如果仍然按照对一本、二本学生的教学方法,一味地强调西方经济学中的模型、图形分析,不仅学生学得枯燥乏味,教师教得也失去兴趣,从而使得《西方经济学》成为一门纯理论课程,缺乏应用性。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里推进课程改革十项措施中指出,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确保教育教学环节协调一致。如果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案例教学,将做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因此,本文在对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阐述实践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并分析其课堂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选择、设计案例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相关问题的结论,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拓展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国外,案例教学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苏格拉底主要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通过向学生提问,揭示问题中的矛盾,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分析,得出一般结论。他的学生柏拉图将这种一问一答编成书,以故事为媒介说明一个个道理,开辟了西方案例教学的先河。国内对于案例教学法在各类课程教学中也有所运用与发展,尤其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强调把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更加突出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图表与模型的分析是对基本原理的简化与概述。然而,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数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教学中依靠模型或图表分析较为困难。使用案例教学法,选取生动的案例,让学生在案例的讨论与分析中得出基本原理,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济学理论的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运用基本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上都是基本经济原理,要么是大量的文字表述,要么是数理推导与图表;而教学方法上也是教师一人讲解、满堂灌的形式。对于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独立学院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方式令人晦涩难懂,枯燥乏味。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贴切实际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了经济学就在身边,提高了学生对经济现象敏锐的洞察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不等于能力,而应该转变为能力。案例教学法的后续教学环节中,组织学生分组或分角色扮演、讨论与交流意见,再一次将所学经济学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经济现象的解释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学有所用,学能致用。既检验了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又培养了学生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独立思考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将西方经济学中基本原理以案例的形式展现,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独立学院的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改革发展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全面创新。基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选定,教师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更要着眼未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更加适应市场竞争的应用性人才。

(三)实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满堂灌,学生独自听,容易形成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乏味的局面。案例教学法使得课堂保持一种探讨、活跃的气氛。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针对重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对于同一个知识点,选择多个案例,既丰富了课堂内容,拓展了学生知识,又从不同角度体现出经济原理的应用性。讨论环节中,教师走下讲台,不拘泥于严肃的课堂纪律,学生可以随时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见解,师生共同讨论。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思维活跃了,同时也在师生互动中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是授课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不断探索新案例的过程。

二、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案例教学法在各类课程课堂教学中都有所应用,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国内外学者均有所研究。尽管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凸显的,可以选择的具体方式也很多,但是基于独立学院学生培养目标的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还是有必要探讨的,以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课前准备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订完备的案例教学计划,根据教学需要,对西方经济学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在案例中融入西方文化。如经济专业的学生,对其基础理论知识的要求相对较高,注重构建知识体系结构,强调西方经济学课程对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性地位。因此,在教学章节内容安排上应当考虑课程体系的连贯性;而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应有所取舍,重点在十大基本原理的理解。

(二)案例选取

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案例故事、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或者是财经新闻视频,便于学生掌握并能运用相应的理论进行分析。在案例的选取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 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案例,以辅助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例如,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其思维活跃,表现欲较强,在案例选取中就可以选择讨论式案例,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课堂互动讨论。在内容上,案例的选择应当将描述型案例和讨论型案例合理分配。如在垄断竞争市场类型的讲授中,对于厂商非价格竞争的方式就可以选取讨论型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甚至辩论各种非价格竞争方式利弊。而对宏观部分的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适用工具分析中,就需要使用描述型案例———国内外近年来的宏观政策措施,具体分析实际问题。

具体、生动、形象的案例可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的积极性,采用案例教学法,围绕经济学十大基本原理,选取与基本理论相关的实际案例,包括生活中的小故事、国内外经济现象、聚焦热点问题等,融入基本原理教学解释中,便于学生对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及掌握,有助于提高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

(三)分组讨论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将课堂教学分为三个环节:教学、巩固练习和探讨。第一环节为教学,以教师讲授基本原理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为主,同时辅助以相应的实际案例加以分析。第二环节为巩固练习,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评价为辅的方式展开。在这一环节中,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4人,对教师所给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并以PPT形式展示、汇报结论。同时,在给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与该原理相关的一个新案例,依据结论的正确性、PPT制作及汇报的条理性等以百分制的形式记录分值,纳入平时考核成绩。该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经济学原理的理解,也考查了学生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对教学案例的不断更新过程,锻炼了学生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第三个环节为探讨,就当下聚焦经济话题,选择一个角度,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并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形成一篇500字左右的评论分析文章,纳入考核成绩。通过该环节的实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

(四)案例反馈

教学反思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关键手段,案例反馈也是案例教学法不断完善的必要步骤。案例反馈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案例的学习兴趣、 理解能力,以及案例对教学理论的解释程度。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对每一个知识点用过的案例,在课下通过学生调查,修正案例条件、情景等设计。对理论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还可以要求其根据已学的经济原理及案例的理解,搜集相关资料,自行设计一个与原理相符的案例。最终将每一个知识点对应的案例整理归纳,形成案例库,以便为日后教学提供案例资料。

对案例的修正与完善,不仅提升了案例库的质量水平,同时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授课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理解状况,调整案例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在部分学生创新案例的过程中,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对于课堂上意见不一致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与学生课后交流的QQ群,留给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并在群里留言,供大家继续讨论,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论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核心。只有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再生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满足当今知识更新的需要。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素养。还能激发学生对经济学基础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为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将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

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 篇2

(1)基本性:相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而言,通识教育理论内容更具有概括性、基本性,在课堂中只讲授经济学最基本原理,如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博弈论,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案例的选择则从实际出发,突出实用性、通俗性,但要包含经济学原理之基本要素。如宏观经济学的通货膨胀理论一节,就选取通货膨胀的表现、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的影响等多个案例来尽可能全面的阐释所涉及的`知识点。

(2)逻辑性:为使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西方经济学》通识教育案例教学保留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因此案例的选择应注重内在逻辑关系,使案例分析的过程成为对原理的进一步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例如“导论”单元,以“经济学帝国主义”小品文说明经济学的假设和模型,尤其是可以使接受通识教育的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经济学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选择“‘水’和‘钻石’悖论”来说明资源的稀缺性,使学生了解经济学进行研究的前提条件,再分别选择“人生离不开选择”和“鲁宾逊的生产可能性边界”阐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的核心“怎样生产”的问题;之后,选择“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离”小品文说明西方经济学的两大分支,最后用关于蜜蜂消费习惯的寓言故事揭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样,通过六个内在逻辑关系密切的案例可以循序渐进的介绍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二者之间的演进过程。

(3)多元性: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以拓广学生视野、消除专业隔阂、使学生养成用经济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为目标。因此案例选择应以学生作为主体出发,突出广泛性和实用性,不仅要针对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加以分析,而且要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如“明星的巨额收入”、“天津丑女‘张静事件’”等,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并兼顾后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通过讨论、思辩、批判与比较,去了解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甚至于自己所面对的自然世界与社会环境。

(4)整合性:案例内容应整合不同领域之知识,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有助于发展专业研究之直观与创意,赋与专业知识新的诠释与意涵。尤其应与所涉及原理内容进行充分整合,力求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例如“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平衡与政策搭配”案例,涉及宏观经济政策、国际收支等多个知识点,对此类案例进行分析可以使学生对经济学原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深入理解,并在运用原理分析复杂多变的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方面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

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 篇3

【关键词】 案例 智者学派 亚里士多德的人文主义思想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0-054-01

人文主义思潮在西方那块沉睡的土地上破土而出,使“神意学说”笼罩的土地上绽开了一个裂口,从此,这个裂口被越撕越大。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人类开始发现人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突出”作用,开始发现“人”的价值和力量,认识到人类才是世界的中心和主宰,指出天堂和来世是虚幻的境界,现实社会才是人类实现自己价值的所在,在这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逐渐由古代的朦胧稚嫩到成熟,并且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实现自己理想的强大思想武器。现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文的教学案例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设计

1. 识记:智者学派的概念,“人是万物的尺度”出现的根本原因,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观点。

2. 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3. 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对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主张及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古希腊文化的辉煌,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主张及影响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人文主义的发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公元前5世纪,随着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古希腊开始了一场关注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智者”运动,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格拉,他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的观点进行了批判继承,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体现了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这一观点为希腊全民所拥护并推动了城邦的发展。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亚里士多德则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这些思想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和进一步发展的过程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由三个子目构成,第一目是“人是万物的尺度”,第二目是写苏格拉底对“人是万物尺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第三目写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目先用一个自然段写了“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古希腊人信奉多神教,相信神能主宰人间祸福,为了讨好神,祭奠神而举行各种节庆。于是这些神话也成了文艺作品取之不尽的题材。公元前5世纪以后,古代希腊奴隶制经济进一步繁荣,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起来,并达到顶峰,雅典成为古代希腊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面对人在社会中日益突出的中心地位,有些学者开始怀疑社会现实和宗教,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人本身。在公开化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教材中利用“历史纵横”附属材料讲述了何谓“智者学派”。它把“人”作为研究中心,是西方人本主义的最初表现。同时,它也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如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需求,都是万物的尺度,于是当人们意见分歧时,就没有可依据的客观真理来判断孰是孰非了。但从整体上看,普罗泰罗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了古代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不但体现出初步的唯物主义思想,而且打击了迷信思想,突出了人的地位和作用。从这个角度看,智者学派的思想影响是深远的,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总之,它的这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第二目写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批判继承发展。相对于智者学派否定神,突出了人的价值,这对于反封建神学是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但智者学派认为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这就过分强调了人的个性,否定了公众的道德标准,于是苏格拉底针对雅典社会道德沦丧的现象,为了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退中的城邦制度,他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此基础上,他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于知识,最高的知识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于是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第三目写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发展。苏格拉底热爱知识,坚持真理。他对后世的最大贡献是他首先树立了教师的风范。他的精神,直接影响着他的学生柏拉图,虽然苏格拉底没有留下著作,但他的言行通过柏拉图的著作得以传播。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对雅典的民主制度彻底失望,他开始寻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其思想核心体现在他对人类社会的思考,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来建立由哲学家统治的国家——理想国。在这一定程度上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后来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基础。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老师独立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这就是本课三个框题在人文主义精神上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想观点的异同之处。

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 篇4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及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 它发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主要研究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 适合西方制度的各种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的内容并不一定全部适合中国实际, 我们应该“弃其糟粕, 取其精华”, 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因此, 如果我们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容易造成学生全盘接受其经济理论政策主张, 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其次, 西方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 更是一门和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课程。它来源于实践又不断被应用于实践, 并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若没有以实践为基础, 学习这门课的难度很大, 理解的深度也会大打折扣。在实际的教学中, 笔者既重视理论也重视实践, 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 采用大量的案例加以巩固。

第三, 西方经济学理论较为抽象, 结合案例来学习, 理论知识会变得通俗易懂。例如, 在讲弹性理论的时候, 可从“薄利多销”、“谷贱伤农”等角度来阐述;讲外部性原理时, 可以通过米德的“蜜蜂和果园”的例子及庇古的“火车与飞鸟”的故事来阐述;讲有关公共物品的知识时, 可以通过“灯塔”和“国防”等案例来讲述。

二、注重教学案例的筛选

有关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案例很多, 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案例。

选取案例时, 要认真备课, 吃透教学要求, 围绕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达成教学目标。

2. 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案例。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 经典案例的讲解不可缺少, 但是仅仅分析这些经典案例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把西方经济学与中国本土经济相结合, 创造性地引进一些现实中的案例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因为学习西方经济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运用所学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并帮助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3. 案例的选取和编写要具有真实性、时代性。

应保证所选取、编写案例的客观真实性, 因为只有真实的案例才能反映真实的经济现象,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置身其中去主动了解案例、分析案例。例如, 在讲解宏观经济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 可以选取一些当前国家的宏观经济统计资料, 让学生分析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应该采取哪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三、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案例教学法包括面授教学法和网上教学法两种模式, 网上教学模式主要针对有网络教学条件的学生围绕教师给的案例在课程BBS讨论区进行的案例教学。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面授案例法教学。现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课堂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程序进行交流。

1. 教师讲解基本理论, 展示案例, 并提出问题。

在这个阶段, 教师可在课前一周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课程特点精选案例, 认真备课, 在向学生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后, 把准备好的案例展示给学生, 并提出要求和问题, 同时向学生介绍获得相关资料的途径和方法。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理论和资料, 提炼观点。以“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政策”一章为例, 教师可提以下问题: (1)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如何? (2) 针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应采取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 你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4) 当这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以后会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2. 学生阅读案例, 查阅资料, 提炼观点。

当教师布置好任务后, 学生应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案例, 查阅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 认真分析案例和问题, 做好充分的准备。

3. 组织小组讨论。

教师可按随机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 一般以6~10人为一组, 具体可根据班级人数确定。上课前一天, 学生把各自提出的问题及提炼的观点在学习小组上讨论, 达成共识, 以备课堂上讨论。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个人对案例的看法、认识及对问题的见解的机会。为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讨论时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发言, 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供大家讨论、补充。讨论结束时, 要求各组撰写小组讨论报告, 把小组讨论的观点、合理建议以及在班级讨论时应注意的问题记录下来。

4. 组织班级讨论。

班级讨论是全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的班级大讨论。讨论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每组主发言人介绍各小组讨论的情况, 指出小组讨论的结果及还存在哪些争议。第二阶段为全班同学参与的自由辩论阶段。这个阶段主要解决各个小组存在争议的问题。这个阶段是争论的阶段, 同时也是意见趋同的阶段。为了使全班讨论有效地开展,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制订具体的课堂讨论计划, 计划可包括:讨论如何展开?时间如何安排?自己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等等。在讨论时, 教师要力保讨论不要偏离讨论主题, 并为学生讨论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要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例如在上面的案例中,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作为讨论的主题是不可以偏离的。再者, 在讨论时, 教师要尽量避免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 以免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

5. 课后总结。

案例教学法作为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要在班级讨论结束后, 对本次课堂讨论进行全面总结。对于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来说, 很多案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 教师在归纳总结时应重点点评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 对表现比较突出或观点较为新颖的, 应给予肯定。另外, 教师应对本次案例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估。案例教学法作为教学方式的一种, 是为达到某种教学效果服务的, 最后的点评还要回到教学任务是否圆满完成上来。

6. 学生撰写案例报告。

教师进行案例总结以后, 可布置学生撰写案例报告。案例报告的内容可以不同, 但应具备基本的要点, 即报告题目、组织过程、解决方案、运用理论、结论、个人体会, 最后还要有评语。评语可以是教师的评语, 也可以是同学相互批改的评语。

一般的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到此基本结束,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即网上BBS讨论区进一步交流、深化。

四、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案例教学不同于举例说明。

首先, 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 教学任务都是借助案例来展开的, 而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则处于次要地位;其次, 案例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 举例则是辅助教师说明问题的一种手段;最后, 案例教学与举例说明的指导思想不同, 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而举例说明一般以说明问题为目的。

2. 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案例教学法中,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助学者, 所谓组织者是指教师是案例教学的发起人, 自始至终教师要制订完善可行的教学计划, 在不同阶段向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并要求他们完成。引导者和助学者是指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通过各种方式间接引导, 让学生自己得出某种结论。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整个过程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通过学生自学去感知、理解、巩固并应用相关知识。

3. 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

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优势显而易见, 它使抽象的枯燥无味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但案例教学法并不是万能的, 它不能替代传统教学法。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至少有两点不容忽视。其一, 它的连贯性强, 便于学生系统地、全面地学习西方经济学中一些理论性很强的知识。其二, 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的讲解, 传统教学法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的,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提高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篇5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性质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类专科学生应该学习的一门基础课,4学分,《西方经济学》运用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完全不同的理论逻辑和数学模型推导,揭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居民实现满足极大化,政府机构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实现充分就业,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的条件、机制和手段。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员的理论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本课程对于没有经济学基础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更好的掌握这门课,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应该注意完成一定的课后习题,这有助于学生对于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各分校的老师应该注重在授课过程中尽量能够结合实例,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理解经济学比较深奥的理论,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任课教师还可自编一定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做题目来理解书本中的内容。

3、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本课程分为微观与宏观两部分。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以及相关的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部分的基本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及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二、课程的教学层次

在课程中,对教学内容分成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要求。对于书中案例分析、参考资料部分的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不作考试要求。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与教学过程建议

一、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本课程的教学以学生学习文字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主,系统全面地学习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各教学点应聘请有一定经验的经济学的教师进行面授辅导;

2、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讲解一些习题及关键的案例;

3、整个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书面作业3-4次,教师应该批改,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在公开场合予以纠正。

二、教学媒体

教学中使用的媒体手段:

1、文字教材:《西方经济学教程》,中国统计出版社 梁小民编著

2、网上课堂

(二)教学环节

1、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总学时72学时,课内学时为36学时,学分4学分。

2、教学研讨。为保证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应以研讨的形式不仅解决课程中的问题,还要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研讨。

3、网上辅导与教学服务包括:教学信息、教学进度、作业、BBS研讨等。

4、电话答疑

5、集中辅导:每两周一次集中面授辅导,辅导总时数原则上不超过课程总学时数的50%。

6、作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完成一次期中考试,至少两次作业,辅导教师应认真批阅,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占期末考试一定比例的分数(10%)。

7、考试:考试是对教和学质量的检查,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考试内容应覆盖全面,符合大纲要求,要体现重点,难度适中,题量合适。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90%。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周次

第一章 导论

1、章节

一般掌握:经济学的发展简史、生产可能线

重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存量与流量

第二章 需求、供给、价格

2、一般掌握:价格对经济的调节

重点:需求、需求量、供给、供给量、均横价格、支持价格、限制价格 第三章 弹性理论

3、一般掌握:总收益 供给弹性 交叉弹性

重点: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4、一般掌握: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定理

重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无差异曲线、消费可能线 第五章 生产理论

5、一般掌握:生产函数、规模经济

重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生产的三个阶段、生产者均衡 第六章 成本与收益

一般掌握:短期、长期、机会成本

6、重点:短期、长期成本分析、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第七章 厂商均衡理论(第一、第二节)

7、一般掌握:企业的组织形式

重点:完全竞争、完全垄断的条件,厂商长短期均衡的条件 第七章 厂商均衡理论(第三、第四、第五节)8 一般掌握:产业政策

重点掌握:垄断竞争市场的长短其均衡 寡头垄断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第八章 分配理论 9 一般掌握: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地租理论

重点:工资理论、利息理论、正常利润、超额利润、基尼系数、洛伦斯曲线 第九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10

一般掌握:外部性 垄断下的消费者剩余 风险、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行为

重点掌握:公共物品的竞争性与排他性 如何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第十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和方法 11 一般掌握: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实际、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重点:国民经济核算中五个基本量间的关系 物价指数 失业率 第十一章 长其中的宏观经济

一般掌握:货币的基本知识 货币数量论 货币中性论 零增长理论 新增长理11 论

重点:经济增长的含义、特征 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三个经济增长模型 自然失业 摩擦实业

第十二 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般掌握: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重点掌握:总需求曲线 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十三章 短期中的宏观经济与总需求分析 一般掌握:生命周期假说 持久收入假说 投资函数 加速原理

重点:消费函数 总支出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 乘数原理 第十三章 货币与经济 14 一般掌握: 货币与金融体系

重点掌握:IS-LM模型 货币与利率的决定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一般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供给管理政策

重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不同时期政策的运用 第十五章 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 16 一般掌握:奥肯定理 经济周期

重点:周期性失业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理论 菲利普斯曲线 17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

一般掌握:宏观经济政策概况 宏观经济政策争论 重点: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第十七章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 一般掌握:国际贸易与一国经济 国际收支 开放经济中经济调节的困境

重点掌握:对外贸易乘数 固定(浮动)汇率制 溢出效应与回波效应 19 考试

牛志坤

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 篇6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学术笑话;理性人假设;帕累托效率

国内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普遍开设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学生人数众多。世界上不少著名大学把经济学原理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给全校新生开课。实际上,西方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学的各分支学科中也有广泛应用。有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一门市场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机理和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较为有效的方法体系,因而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和经济现象,为制订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管理提供思路。在我国高校开设西方经济学,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1]。

从教学内容、所占学时以及影响力等方面来看,西方经济学已经超过政治经济学,成为我国高校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那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国外曾有个笑话,大意是调侃经济系的学生毕业后只记得“供给”、“需求”等少数名词。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为康奈尔大学弗兰克教授的《牛奶可乐经济学3》作推荐序时,曾经感慨:“在经济金融相关课程和课题的教学和研究中,一直让我感到困惑的事情是为什么读了四年经济学本科的学生,甚至已经拿到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学生,当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往往显得不得要领、隔靴搔痒?为何一些经济学教科书上完美无瑕的政策却受到大多数民众的反对?为何那些专业学习的学生们往往只能把基本的经济原理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里?”[2]

根据笔者的阅读经验以及有限观察,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事实上,许多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学完充满大量“可怕的”图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与一阶导数的初级与中级经济学之后,确实也许还能记住“供给”、“需求”、“边际效用”、“通货膨胀”等少数词,但没有学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能用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深度分析社会问题。

本科生的各类经济学课程,知识体系虽然比较成熟和完善,不少知识也并不晦涩深奥,但是教学上依然需要创造性。现实状况要求我们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改善西方经济学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曾观摩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以及优秀教师的教学,发现大家尽量将生动的生活事例引入课堂,或将课题的研究成果与学科前沿知识引入专业课,激发学生兴趣等。这些给了笔者很大启发,我们尝试将挑选的日常生活事例、学术笑话引入西方经济学教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学术性,改进教学效果。以下介绍初步思考与做法,抛砖引玉。

一、生活事例与经济学基本概念

有学者认为,经济学教学方式创新,其精要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经济语言、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营造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兴趣,引导学生真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从而对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产生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力[3]。笔者非常认同这些理念与做法。道不远人,经济学应直面现实,从现实生活与日常体验中获取教学灵感。以下是与“理性人”假设相关的一些例子。

经济学在一般情况下假设人们是理性的,具有理性偏好(rational preference)。消费者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消费组合进行打分或排序,这一行为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理性的偏好具备完备性与可传递性两个特点。笔者举的例子是:

如果张三同学下课后到食堂吃饭,假设选项有三项:叉烧饭、烧鸭饭、切鸡饭。那么,理性的消费者应该能给这三项排序。在给定的预算约束下,叉烧饭更好,还是烧鸭饭更好,或者是两者无差异,张三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排序,这就是偏好的完备性假设。如果张三认为叉烧饭比烧鸭饭好,烧鸭饭比切鸡饭好,那么张三应该认为叉烧饭比切鸡饭好,这才满足偏好的可传递性假设;否则就不满足。

笔者进一步提出三个问题,如果一个消费者的偏好不满足可传递性假设,其行为会有什么特点?一个骗子如何利用这一点从中获利?儿童是否有可能出现不满足偏好可传递的行为?从课堂效果来看,同学们感觉例子很生动,问题也比较别致。通过例子加深了对“理性偏好”的理解。

经济学以及福利经济学一般假设人们是自身幸福水平的最好裁判,一个人的偏好(体现为各种选择)与其福祉或者说快乐是一致的。但是,偏好有可能偏离福祉,这有几种理由:首先,由于无知和不完全预见性,一个人偏好的东西不一定符合他真正的福祉。其次,一个人的偏好不仅受到自己福祉的影响,而且受到此人对别人福祉考虑的影响。最后,个人可能有非理性偏好。这又有几种情况:人们有一种牺牲未来甚至完全忽视未来的倾向;存在过多的享乐诱惑和强烈的生物欲望;某些人可能会执拗地坚持某些习惯、风俗、原则或其他东西[4]。

笔者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典型事例解释上述知识点,例如恋爱中的信息不对称与不完全预见性,还有养老金制度的例子。各类组织的职工每个月要依法缴纳养老金,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做学问就应该不疑处有疑:强制性公共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的理由有哪些?从这个问题出发,我们指出人们很可能由于无知或短视,导致年轻时储蓄不足(类似于年轻时锻炼不足与阅读不足,恐怕没有多少人后悔自己读书期间锻炼太多,读书太多),加上其他现实原因,导致对强制性公共养老保险体系的需求。这些由基本概念拓展而来的知识对深刻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有帮助,对于企业员工福利管理制度的制订也有其参考意义。

此外,在真实商业世界中,超市、电影院、饭馆的诸多做法可以用于解释许多经济学概念。例如超市的定价策略可以联系价格需求弹性这一重要概念。此外,现实中不缺乏关于价格歧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方面的例子。用精心挑选的、学生熟悉的日常例子讲解经济学,学生理解与记忆效果较好,也更了解什么是“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二、学术笑话与经济学概念、视角

学术界有很多嘲笑西方经济学与经济学家的笑话(也可理解为这是自我解嘲)。香港的林行止先生有妙文介绍经济学笑话,此不赘述。许多学过经济学的学生毕业多年后,能够记住的一般不是各类数学公式与曲线,而是一些有趣的例子与笑话。实际上,恰当的笑话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重要概念,并激发用所学知识思考现实问题的行为。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经济学笑话里面也有很多门道。例如不少笑话嘲笑GDP这一指标的缺陷,指出GDP有可能与人们福祉呈负相关关系。如果停留于这样的笑话,就会忽略GDP与人类福祉也有正相关的一面,而且这一指标相对利于量化考核;不足在于还有很多因素难以衡量而又对福祉影响极大。经过利弊考衡,我们方可深化对GDP以及科学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以下这则经济学笑话在学界流传较广:

经济学家的儿子和数学家的儿子是小学同班同学。有一天数学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一只铲,在10天内挖成一水渠,请问10个人持一只铲,需要多少天才能挖好同样的水渠?”数学家的儿子回答说需十天。教师问经济学家的儿子,回答是:“要看情况而定”(It all depends)。

这可能是嘲笑经济学家经常说模棱两可的话。笔者对学生提的问题是:(1)回答需十天的,这是对生产函数做了什么假设?(2)你自己会怎么回答。该笑话涉及生产函数中,资本与劳动是否能够替代,或者劳动与资本的比例是否固定不变。理解这一问题对学习微观经济学生产理论、劳动经济学有一定帮助。如果结合“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管理故事讲授,可开阔学生思路。如果结合我国中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面临的不同约束与特点,似乎还可以鼓励大学生跳出“标准答案”的束缚。

下一个学术笑话为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教授在某次公开演讲中所引用,有助于理解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效率这两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

医生、牧师和经济学家周末到球场打高尔夫球。打了一会儿,发现场上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很奇怪,打球不守规矩,横冲直撞。他们到管理处抱怨。管理人员解释说,此人是我们社区的英雄,因救火失明,所以我们特别决定,他可以在周末任何时间到这儿免费打球,以表敬意。

原来如此!听完后,牧师说,我要每天为他祈祷;医生赶忙说,我可以帮助他免费看病,使他重见光明。轮到经济学家,他沉思了一下说:你们能不能让他晚上来打球?

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建议。这个建议体现了经济学的效率视角,而经济学所说的效率一般是帕累托效率。如果白天打和晚上打,对社区英雄是无差异的,那么这个建议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因为白天打球的人们没有受到干扰,他们的境况改善了。

钱颖一教授在《理解现代经济学》中谈到,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从实际出发看问题的视角”,这些视角指导我们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关键的、核心的问题[5]。经济学家看问题的出发点通常基于三项基本假设: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不论是消费者、经营者还是工人、农民,在所能支配的资源限度内和现有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下,他们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经济学分析以“均衡”、“效率”作为分析着眼点,探讨理性的人们如何在给定机制下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并且评估在此状态下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参与者受损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福祉有改善(即是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效率)。以这种视角分析问题不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会得出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逻辑的结论。

结合上述笑话,这段论述就更好理解。笔者在课堂上提的问题是:在哪些假设不满足的情况下,笑话中经济学家的建议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改进?有学生很快反应,从高尔夫球场经营者以及员工的角度(加班费,额外的照明以及其他支出)、盲人英雄的角度(就是喜欢白天打球,在阳光下打球)入手,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在此基础上探讨改革开放与帕累托改进、卡尔多改进,效果就比较好。可见适当的学术笑话可以作为辅助,有效解释经济学重要概念与分析视角。以上两则笑话可在林行止的书中找到类似的版本[6]。

三、改善教学效果的建议

本文从一些生活事例与学术笑话出发,介绍了理性偏好、帕累托改进与帕累托效率等经济学概念与分析视角,就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创新与教育效果改善提出一些建议。当然,更好实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还有很多重要因素需要注意,限于篇幅本文尚未讨论。例如怎样看待数学训练在经济学教育中的作用,如何改善经济数学教学效果;如何在学习西方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的同时,注意根据具体国情,修改相关假设前提,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等等。

如何收集恰当且有趣的例子与笑话,并以有所新意的方式呈现?笔者粗浅的感受是:(1)加强经济学学术经典的研读以及对学术前沿的了解,准确深刻地理解经济学重要概念与原理。(2)多研读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深入浅出的著作。近些年来出版业的繁荣发展,为教师业务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与条件,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的作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笔墨不少,对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都很有启发。(3)开阔视野,借鉴多学科的智慧,跳出经济学看经济学。事实上,哲学(有学者视经济学为道德哲学的分支)、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学者的论述,都有可能加深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4)在此基础上,留心观察身边的真实世界,收集学生熟悉并且与课程相关的案例、笑话与故事,同时开发出配套的问题,引导学生借鉴所学知识,深入系统地思考中国现实问题。毕竟,学习与反思西方理论,最后要落在思考与解决中国自己的真问题上。

参考文献:

[1] 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大学教学,2005(9).

[2] 弗兰克.牛奶可乐经济学3(国计民生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刘金石,刘方健.教学方式创新: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J].中国大学教学,2011(9).

[4] 黄有光.福祉经济学:一个趋于更全面分析的尝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 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

[6] 林行止,一脉相承[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 篇7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以案例为基础, 设置好教学情境, 启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能力, 综合评估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 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意义如下:

(1)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多, 纯讲授理论学生理解效果比较差, 也会影响学生接受效果。通过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 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案例, 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让学生思考生活,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内心学习的驱动力, 从而高效学习。

(2) 有效引导学生转化知识的能力。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知识掌握后, 理想目标就是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知识有效地做出市场行为或经营决策, 但是不少学生是书呆子, 不能灵活运用知识, 通过案例教学法, 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3) 增强师生互动。传统的理论教学注重的理论讲述, 不可避免地变成教师的主场。通过案例教学, 过程强调师生互动, 学生理解案例、分析案例, 主动消化案例中不懂的知识点, 从而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 对于教师提出更难的问题, 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2 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过程

(1) 精选案例

西方经济学案例主要来自于西方世界。对于学生比较好理解的案例肯定是本土化的案例。案例类型主要有信息式、问题式、陈述式、决策式、实录式案例等。教师应该根据经济学中不同的知识点, 预先确定好案例类型, 同时在讲解经济学概念时, 让学生自己先查找案例,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选出最适合这个概念的案例, 目标主要是加强学生对于概念的自我感知。

(2) 案例呈现

案例呈现不是教师呈现, 而是加强学生的参与。主要是激励学生分组竞赛, 通过分组, 选出组长和分配好成员,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知识点, 将精选的案例, 制作成PPT, 案例呈现部分包括, 讲述者 (讲述者的仪容仪表、表达流畅程度、知识传达) 、PPT内容 (案例简介+案例分析+案例启示) 、PPT形式 (制作颜色、图文) 。

(3) 分析与讨论案例

由组长引导, 成立讨论小组, 分析案例呈现中呈现的案例简介, 引发学生对于案例的好奇心, 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分析案例时, 注意学生的角色定位、讨论的氛围, 教师在分析与讨论案例过程中, 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 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于引导与监督者, 尽量让学生积极讨论, 小组长代表小组发言。

(4) 评价案例与知识开展

学生分析与讨论完案例, 对于案例有一定结论陈述, 教师此时才开始真正进入教学角色, 将学生的案例进行评价, 并开始进行知识点开展, 教师结合自身学识并要讲解的知识讲述新案例。

(5) 形成案例库

一学期完毕, 要求每一组组长共同努力, 将案例整理, 形成电子案例库, 让学生加强复习, 巩固案例中所传授的知识点, 并通过案例库让学生感知一学期来自己所做出的学习成果。

3 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应用策略

(1) 案例教学的本土化

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案例的西化不可避免, 从而难以让学生理解, 因此很有必要将教学的案例本土化, 这样能够案情清晰好理解, 本土化的案例, 透过现象理解本质, 一方面化抽象为具体, 另一方面也能加深学生对于市场经济规律的理解。

(2) 案例开发渠道多样化

鼓励商学院教师自主开发高含金量的教学案例, 教师通过市场调查, 了解更多的经济现象, 将经济现象与经济学原理结合;与多家企业合作, 校企共同来锁定案例, 比如说经济学中的市场行为, 通过与企业合作, 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于市场行为和决策的理解;与校外其他资源合作共同来开发西方经济学的本土化案例;在报纸、杂志、电视媒体上选取案例素材,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取案例。

(3) 增强案例趣味性

趣味性极强的案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够有效地促动师生互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查找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典型的案例, 增添趣味性, 比如:古人吃饼, 吃到第五个后悔迟了前四个, 叫学生思考古人结论是否正确;通过俗语或成语故事,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经济学原理, 主要体现在机会成本。生活中丑男配美女的经济学原理等。

(4) 凸显案例实用性

经济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 但是如果学生机械地记忆理论, 那么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作用就不明显。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 一定要凸显案例实用性, 在讲解概念时先要引入生活场景, 将生活案例加以分析, 在经济学原理分析题中加入生活小常识。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参与热情,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热情, 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 案例教学法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重要意义, 既能改变师生角色, 也能改变教学氛围, 但是目前西方经济学案例的本土化还存在不少问题, 未来西方经济学中案例教学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还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魏江林.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的应用研究[J].经济师, 2013 (06) .

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 篇8

1 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主要以企业过去或现在正在发生的管理问题为讨论核心, 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其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问题和实际社会环境, 从而学会在复杂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 案例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务实性和创新性, 这一点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1]。

案例教学法的产生, 来自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法[2]。直到19世纪80年代后才被美国哈佛大学发扬光大。而它在中国得到运用是从20世纪80年以后才开始的。

2 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学法及其应用

“ 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学法”是原有的案例教学法的更新和改进, 是一种全新的案例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流程是:在教师讲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工商企业及有关组织的个案式调研, 由学生亲自动手编写案例, 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提出改进方案, 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级演讲、教师点评, 同时将建设性意见反馈给调研单位。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弥补了传统案例教学法的不足, 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开发学生创新思维, 强化社会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现代教育理念。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 这一创新性的案例教学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研究报告和学生编写的案例可以看出, 参与案例教学活动的学生对上百家企业进行了调研, 撰写了调研报告和案例。通过这些活动, 巩固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实践证明, “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学法”的确是课堂创新性教学实践的一种好方式。它有助于促进教师教育观点的转变;有利于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主体实践为主, 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教育思想的确立;确保学生整体素质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目标的实现[3]。

3 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

《 西方经济学》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 组织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 运用各种灵活机动的方式进行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学。

教师要备好课, 明确教学目标。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是在教师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讲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作为教师来说, 一定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 把握好专业课教学的尺度, 把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在确保学生掌握了有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学。

让学生“走出去”。让学生去相关的医疗卫生单位进行实地调研, 运用所学习的知识, 自己动手编写相关案例、写出调研报告。通过案例和调研报告的写作, 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运用灵活机动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每个小组推选出代表进行班级讨论,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引导者的作用, 让学生畅所欲言,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方式应当注意的是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 维护好辩论的秩序, 正反双方有充分而公平的发言机会[4]。

将讨论出来的结果反馈给有关调研单位。对于调研单位来说, 可以将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应用于日常的工作当中, 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同时, 调研单位也愿意为学生提供类似的调研机会。调研单位也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实践培训,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真实的案例, 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为日后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4 应用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方法的运用。第一, 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 不必给学生过多提示,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维能力, 适时适当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深入的思考, 注重课堂内容的开放性。当学生无从下手时注意适当的提示;当学生思维陷入误区时加以引导。第二, 针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分析结论进行评价和校正。教师在讲解和评述案例时, 不应当只停留在注重分析结果, 而更应当注重分析方法的讲解, 注意运用不同的分析防范对不同的分析结果进行验证。

注重师生教学互动。由于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案例分析为主体来构建的, 因而在处理师生关系时, 严守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作用的基本原则, 注意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 转而注重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思考为主, 教师的引导为辅, 并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注重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相结合。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熟练掌握管理学知识, 主要从事社会公共事业及医药卫生企事业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本专业方向的学生应当具有以下知识和能力:本专业实际工作必须的管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国内的医药法规和政策;熟悉我国卫生事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制度;从事医药卫生企事业单位的实际管理能力;熟练掌握英语和计算机技术, 具有运用英语和计算机开展工作的能力。因此,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 要逐步渗透相关学科的知识, 使学生融会贯通, 真正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注重与相关的医疗卫生单位以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保持好长期合作的关系。在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学法下, 相关的卫生医疗单位以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是学生进行实践和增长知识的场所, 学院要全方位地满足教学上的需求, 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同时, 作为教师来说, 也可以将自己的科研课题与相关卫生医疗单位以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实际问题的解决相联系, 通过教师、学生的调研, 一起为实践单位解决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样, 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案例库的建设。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学法中, 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案例”, 即采用案例教学法就需要有大量的案例, 若没有案例就无法实施案例教学[5]。在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学法中, 由学生经过社会实践编写的案例是案例库的宝贵资源。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源不断的充实到案例库中, 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作。避免了教师各自为政, 以及重复劳动浪费时间的现象。

多年来虽然改革教学方法的呼声很高, 而且提出了不少改革思路, 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试点, 但是, 到现在为止, 教学方法的变化不大, 重大的改革成果也不多。这个事实说明教学方法改革的难度很大。“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施, 实现了教学方法由注入式向启发式、研究式以及实践性的跨跃, 增强了教学实践环节, 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能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希望各位同仁继续努力, 大胆而稳步地推进这项改革, 使之不断改进和完善, 真正成为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

摘要: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卫生事业管理人才,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 就《西方经济学》进行三维动态实践案例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必要性进行了探讨, 希望能够推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医学院校,西方经济学,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学法,构建

参考文献

[1]许晓红, 李定庆.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初探[J].经济师, 2008, 8:133.

[2]刘艺工.苏格拉底与案例教学法[EB/OL].http://www.fi5.cn/lun-wen/si-fazh idu/200603/31242.htm l.

[3]张国旺.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实践——评张英华等主编的《案例教学法创新研究与应用》一书[J].现代财经, 2008, 7:7.

[4]王亚妮.浅谈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6, 10:61.

西方经济学教学心得 篇9

西方经济学是伴随着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学科, 具有如下特点:

1.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西方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产生而产生的, 并不断发展完善。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 再到凯恩斯经济学, 最后到当代西方经济学, 具有很长时间的发展、修正和完善过程, 其基本理论经历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检验,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2.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

西方经济学由众多西方经济学学派中占主流地位的经济理论和学识观点构成的。如按其对市场机制作用认识上的不同可分为新旧古典经济学派和新旧凯恩斯学派;按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众多的西方经济学派、经济著作、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中, 有些是相互补充的, 有些则是相互对立的, 如持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观点在分析方法上不同, 但最终却得到相同的结论。

3. 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具有普遍性。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具有普遍性。其中的供求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等对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4. 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加以论证, 多为实证分析。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预言逻辑分析方法与数学分析方法相结合, 既有抽象的概念, 又有形象的图像;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 特别是边际分析和均衡分析。

5. 西方经济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如何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问题, 进一步地说, 它研究的是市场机制条件下经济运行状态及政府、厂商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 并提出一些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管理方法。因此, 西方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学习西方经济学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二、学习西方经济学应该避免的误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中国高等学校经济系以及工科院校的管理系陆续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课程, 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但中国现行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 大多是以现行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为基础编写而成, 只包括整个资产阶级经济学学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此导致了中国大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时产生一些误区。比如:忽视西方经济学的阶级性和忽视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等等。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认为西方经济学等于资产阶级理论, 等于反动的理论, 而采取一概否定, 一概排斥的态度, 往往在没有弄清问题情况下, 就不加分析地进行批判, 严重阻碍了人们的学术视线, 败坏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这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然而, 如今, 却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 即本文提出的两个误区。更有甚者, 有的教师和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是唯一的现代经济学, 应以西方经济学来改造、代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主张全盘地接收, 全盘照抄, 完全成了西方经济学说的俘虏。这同样不是科学的态度。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 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实事求是地对待西方经济学, 只有这样, 才能认清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什么是可以借鉴的, 什么是应该摒弃的, 避免走入学习的误区。

三、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与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1. 学科流派众多, 学生难于区分差别。

西方经济学是中国高校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经济学在产生之后在各个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 各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发展得以紧密结合, 关于同一经济问题, 不同的学派也给予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教育培养的高校学生, 也很难理清思路去辨别哪种理论是主导的, 这就对学生的课后阅读和对理论体系的把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研究方法多样, 学生难于理解掌握。

与其他经管类课程不同,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多样, 它包括: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数理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等。实际上, 该门学科大体上分成三种层次:经济学原理或经济学基础、中级微宏观经济学、高级微宏观经济学。层次越高理论体系中包含的数理知识和模型说明就越多, 历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多产生在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领域。这对首次接触到经济学的高校学生同样是个考验, 因为同学们在从前的学习中已经习惯文和理的区别, 把二者有机的结合是一个大的挑战, 一旦对数理模型失去信心, 经济学是学不好的。

3. 理论体系庞杂, 初学者难于分清脉络。

西方经济学涉及到微宏观两个大的门类, 而两个主要门类之下有划分成诸多的章节, 实际上作为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涵盖了几乎所有其他专业课的基础知识, 比如:微观经济学包括消费者需求理论、生产者理论、效用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微观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总量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理论等。如此多的理论体系让学生在一次的教学周期内掌握, 融会贯通, 分清知识脉络, 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

4. 知识体系更新迅速, 教师难于及时调整。

由于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要求相关的理论知识必须和现实的发展紧密结合, 才具有生命力, 所以该门课程的理论体系相比其他学科更新较快。国外的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几乎每一两年就要再版, 例如,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已经发行到了第十七版;哈佛大学教授格利高利·曼昆1995年的《经济学》著作, 被称作“最受欢迎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已经发行了第五版, 几乎两年就会改换版本。这种版式的调整包含了案例的不断更新和理论知识的改动与补充。任课教师必须要及时掌握知识点的更新、新理论的补充及案例的调整。

四、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想法:

1. 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

网络里面有丰富的资源, 有大量的西方经济学学习资料和各种各样的案例, 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可以使枯燥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和生动的经济实践联系在一起。

2. 加强和完善中国经济学案例教学体系。

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其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 经济学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分析技巧, 而且, 更重要的是, 要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建立科学合理、并能给予案例教学以充分重视的经济学教学体系, 是全面完成经济学教学目标和培养经济学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 对加强和完善中国经济学案例教学提出如下设想:一是明确经济学案例的选编原则;二是科学划分经济学案例的不同类型;三是科学组织经济学案例教学。

3. 素质教育与西方经济学教学结合:

(1) 素质教育要求西方经济学教学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2) 素质教育要求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3) 素质教育要求西方经济学课程考试制度的改进。

4.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既要进行静态分析又要进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基本区别在于, 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 而后者考虑时间因素, 换句话说, 静态分析考察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动态分析考察各种变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静态分析主要是一种横断面分析, 不涉及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把均衡分析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三种分析工具: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静态分析要说明各种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的条件, 比较静态均衡分析要说明从一种均衡状态变动到另一种均衡状态的过程, 动态均衡分析则要在引进时间因素的基础上说明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

五、注意西方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与众多相关学科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而且它与其他很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西方经济学不仅仅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的基础课, 对其他很多学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西方经济学与数学:

西方经济学以数学为工具, 大量采用数学的分析方法, 尤其是边际的分析方法。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边际”讲清楚了, 这样所有边际的概念, 像边际效用、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产量等核心概念就很容易理解了。

2. 西方经济学与心理学: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经济活动的社会科学, 人的心理在经济决策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 微观经济学中的效用论、宏观经济学中货币市场关于货币的需求动机理论等等都和人的心理密切相关。讲清楚人的心理特征对于理解这些内容具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白韬哲.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4, (3) .

[2]刘西平.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 (1)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心得 篇10

通过几年的教学工作, 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总结, 并结合与其他相关老师的交流, 提出在讲授该门课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一、深入理解概念和理论

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在大学期间较早接触的经济类课程之一, 其中的很多理论甚至概念都是初次碰到。对于这些理论, 不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 而是要理解, 这是关键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同学认为它与其它一些纯粹文科课程一样, 通常背背其中的内容就可以。但是这样下来, 往往很快就忘记了。在每个学期的讲课过程中, 总会有同学反映, 很多概念自己能听得懂和看得懂, 但是题目做不出来。究其原因, 就是没有把这些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理解的东西。比如, 在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的需求部分, 有两个概念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指的是由商品本身价格之外的其它因素的变化, 带来的对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而需求量的变动指的是由于价格变化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尽管只是一字之差, 但是引起变化的原因却有本质差异。在做一些题目, 很多学生无法正确区分它们。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注重对概念的解释, 力争让每个同学都能理解并接受。同时, 在课堂上及时讲解相关的一些题目, 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感受如何把概念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二、适当地采用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生带入典型案例的特征事件中, 从而进行案例的分析。通过学生的思考, 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能有效地体现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或思考方法, 是如何来分析具体问题的。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化学生的经济学功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案例的选择要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

如果在刚开始的阶段就选择比较复杂的案例讲解, 教师需要解释很多相关概念和理论, 而学生听起来也会比较吃力, 容易使学生产生烦躁的感觉, 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2.要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在经济学教学中, 理论的学习在课堂中仍占主要地位。如果教学过程过多强调以案例为主, 会造成学生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理解比较到位, 但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案例教学作为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 可以起到传统教学很多起不到的作用。

3.与实际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与西方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等背景紧密相关的。在此方面, 我国的情况与它们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因此, 一方面要引用西方国家的现有案例, 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洋为中用。另一方面, 也需要收集以我国经济发展为背景的本土经济学的成熟案例, 更多地关注我们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这样, 才能较好地将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

三、经济模型的使用

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通过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其中, 图形就是一种常见的使用方式。与数学方程以及文字对相关理论的描述一样, 图形也是表达模型思想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 很多同学对于教材中大量出现的图形感到恐惧, 不愿意进一步随着教师的分析思路走下去。比如在宏观经济学中, 在分析产品般均衡并推导IS曲线时, 如果从数学表达式来推导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是当把这个过程用图形来表达时, 很多同学觉得不好理解。对于这些图形, 只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数学知识, 比如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导数的概念, 应该是不难理解的。当然, 还需要同学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 因为这门课实际上研究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的, 尤其在图形中大多数是使用英文符合来表示。具备这两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后, 接下来的就是如何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来读懂图形。教材中的大部分图形是在二维坐标上表示的, 需要知道坐标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 哪个是自变量, 哪个是因变量。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颠倒了, 则结果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 只有从图形的演变过程中深入理解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才可能对基本的经济理论有深刻的掌握。

最后, 在掌握了相关经济理论后, 需要把现实的经济现象及经济问题联系起来。也就是说, 需要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用理论来解释我们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这才是我们学习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越.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兼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2 (3) :19-25.

[2]乔洪武, 郭亮, 叶雨晴.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经济伦理教育[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3) :79-84.

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 篇11

【关键词】独立学院 西方经济学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53-03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之一,不仅是经管专业其他后续课程的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运用基本的经济理论、方法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从笔者在独立学院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实践来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开始接触此课程时,都能认真学习,有的甚至表现出很强的兴趣,然而当讲授中涉及众多概念、模型时,学生或因枯燥乏味或因数学基础差而慢慢放弃。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在教学中应有所突破和创新,改变以往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将“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

一、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一)基础性

基础性是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最大的特点,很多后续专业课程都是以此课程为基础,并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经济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但西方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一、大二开设,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一直处于中学学习阶段,没有社会实践经历,学习该领域所需的背景知识还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对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的敏感性较差,导致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理论空洞,实用性差,因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只是获得高分,并不明白该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二)复杂性与抽象性

西方经济学与一些应用学科相比,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主要从概念、特征、作用、性质方面理解问题,其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之上,运用数学工具建立经济模型,同时辅助以图形或者单独运用图形来说明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这种分析方法要求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学生既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又要有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但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导致在学习中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三)实践性

西方经济学源于对经济现象的诠释,其理论是从经济实践中抽象和分离出来的,从起源到后来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从没有离开过经济实践活动。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人们的现实生活,使人们更好地生活与发展,因此,经济学除复杂抽象的一面外,更有平白易懂、贴近生活的一面,而这一特点因长期的偏见往往被忽略。对此,授课教师应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融合,让学生更有效、更轻松、更主动地掌握所学内容。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接受能力方面都存在差异,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因而其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薄弱,学习热情不足

独立学院的学生数理基础较差,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等不感兴趣,这一知识结构特点导致他们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学习;同时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若课程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或者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学生便“知难而退”。笔者在授课中发现,在刚接触经济学即学习“市场供求及均衡价格”时,学生都对与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概念和理论非常感兴趣,对知识点掌握得也很好;但是学习到“供求分析法的应用和弹性分析”部分时学生就感到枯燥难学。随着课程的深入,知识点不断增多,模型不断增加,学生普遍感到图形、内容太多,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减弱,甚至有部分学生放弃学习。

(二)学习目标容易改变

独立学院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思想状态和学习目标发生了改变,认为大学时没有必要认真学习了,学习基本上在课上完成,很难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课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而西方经济学严密的逻辑性和理论的抽象性的特点,决定了这种学习方式很难满足学习上的要求。同时由于就业压力大,学生通常对实用性的学科学习态度较为积极,对西方经济学这种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则认为如果不考研,学习意义不大,考试能够通过即可。

(三)思维活跃

独立学院学生总体来说思维比较活跃,自我表现欲强,特别是经管类的学生,头脑灵活,形象思维好于抽象思维,上课时经常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直观经济现象较容易理解,如能适当引导,常会有不错的表现。

三、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构建“案例+实验+实践+考核”四位一体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大多是教师为提高教学效果而主动加入一些实践方面的内容,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理念和体系。要使实践教学取得应有的效果,不能仅靠教师的“灵机一动”和日常的积累,只有从整个专业和学科建设的角度在教学计划中制定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确保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成为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基于以上对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分析,结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构建“案例+实验+实践+考核”四位一体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对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改革。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西方经济学的授课中常用的方法,其将经济学的理论与现实加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生摆脱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困扰,减少对经济学知识内容的恐惧与困惑,帮助学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掌握所学内容,并提高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可按以下环节逐层推进:

首先,课前引入案例。在新章节讲解之前,提出案例并根据案例设计与该章节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例如,在讲授弹性理论时,笔者首先给出“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两个案例,让学生思考“薄利一定能够多销吗”,“为什么会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等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阐述自己的想法,但并不给出评价,而是引导他们在本章学习中继续思考,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课中穿插案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针对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原理。穿插的案例不宜太过复杂,而应简单明了,以免学生对所要说明的问题产生歧义。而且,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切身感受的案例,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让其感觉经济学离自己并不是很远。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均衡这一分析方法,可以让他们回想在超市结账或在食堂打饭时排队的情形;再如,在讲授生产可能性边界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在学校的招生规模是如何确定的,等等。

最后,课后补充典型案例并进行讨论分析。在每章内容结束后,引入研究国内外经济运行的重要现象和典型案例,这不仅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也是引导学生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的重要步骤,因此这里的案例研究应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在下一堂上课时让学生代表分别发言,陈述观点,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寻求答案时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具有很大的帮助,且能够锻炼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表达能力。

2.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一种直观和形象的参与式教学方式,通常会运用游戏、角色扮演和教学软件的方式进行,打破了人们传统上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认识,弥补了教学方式的不足,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方法占用课时较多,对教师要求较高,特别是软件实验,利用经济软件模拟实践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计算,并进行合乎逻辑的演绎,对独立学院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而且需要购置软件,费用较高。因此,目前只有个别独立学院开展了实验教学改革,其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建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利用4~6个学时,结合经济学中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实验教学,其可选择的内容有:市场供求均衡实验、消费者行为理论实验、生产者行为理论实验、市场结构理论实验以及宏观政策实验、货币创造实验、就业和通货膨胀实验等。

3.实践活动。西方经济学中的假设和模型较多,使学生觉得抽象且与现实有差距,这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一大原因,因此,走出课堂,深入现实经济生活中,将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运用所学理论研究经济现象,对经济学的教学有重要意义,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聘请企业、政府部门人员来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在交流中现实感受到企业生产、经营与决策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利用学院的实习基地,针对西方经济学的授课内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参观,了解企业的管理与运行等;第三,结合课程中的相关经济理论,给学生布置相应的社会调研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并点评学生上交的调研报告,其调研既可以在实际的经济环境中进行,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如在讲“生活费用的衡量”时,可安排学生收集历年CPI的数据,并据此计算历年的通货膨胀,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第四,依托相关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例如开展经济学论坛、举办辩论大赛和学术讲座等。以上所列举的方式,应结合各学院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而不是全部采用。

4.以注重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教学离不开考核,考核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因此是课堂实践性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独立学院都实行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加权的考核方法,但对平时成绩的界定并不规范,随意性很大,主要由课堂出勤和平时作业两大部分内容组成,忽略了课堂发言、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调查分析报告和课堂主讲等部分内容。期末成绩通常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且题型主要由名词解释、判断、简答、计算等题型组成。这样,学生期末考试时突击背书甚至背习题就可通过考试,很难体现出经济学的应用性,实践教学的效果也无法衡量。因此,实践教学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成绩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针对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方法设置各项考核指标,建立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新的教学评估体系。

笔者考核的具体办法是平时成绩占 40%,其中考勤、课堂表现(提问、讨论、演讲等)和课外作业(包括课后习题、课堂笔记等)占20%,社会调研报告或学术论文占 20%;期末成绩占 60%,试题包括基础和应用两部分,这种考核方式既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考查学生,又能达到督促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二)为实践教学运行提供多方面保障

实践教学能够有效运行,需要一定的保障和支撑,笔者认为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由于长期所存在的偏见,在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人才培养计划及课程大纲中很少有课程内实践学时,因此必须对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增加课程内实践,并且占到总课时的20%~25%。时间过短,不能突出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目标,时间过长,过度挤占理论课时间,会使教学头重脚轻。第二,由于近年来独立学院大量扩招,西方经济学课程经常采用合班上课的方式,有时甚至到达近百人,笔者在教学中明显感到,大班上课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收,也影响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显然这种情况下很难开展实践教学,因此最好保证小班上课,规模最多不宜超过50人。第三,目前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的课时一般在48学时到64学时之间,这样的学时对完成理论教学已经非常紧张,实践教学的时间很难保证,因此,笔者建议课时至少延长至72学时,同时要选用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材,对理论授课的内容要有所取舍。第四,实践教学的开展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须增加教师培训。第五,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去企业参观、请相关人士进行讲座,甚至要购买相关软件,因此实践教学改革必须得到院系领导支持,让其认识到实践教学改革的深远意义。

总之,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各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它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实践教学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中,一定要目标明确,不管实践教学的形式如何,归根结底实践教学应体现经济学的应用性,使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易辉煌.《西方经济学》课堂实践性教学探讨[J].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2(12)

[2]蔡玉文,肖文胜.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4)

[3]宋宝莉.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1(4)

[4]王兆萍.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误区与反思[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1)

[5]吕晓英,蒲应龚.实验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项目 (2013JGB440)

【作者简介】郭 敏(1980- ),女,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经济社会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篇12

一、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主要矛盾

1. 涉及到的理论较多, 学生难以消化。

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方面。其中微观经济学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消费者与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划分与市场失灵等方面, 而宏观经济学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经济增长方面、失业与通货膨胀以及政府的宏观经济方面等, 所涉及到的理论非常多, 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另外从高校课程安排方面来看, 由于西方经济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所以一般都是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该课程的, 大部分学生由于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 之前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相关课程, 对所学的专业了解不多, 所以对于西方经济学这样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 在学习上会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时间限制和其他专业课程安排的需要, 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一般只开设一个或两个学期, 高校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常常需要赶进度, 那么对于学生而言, 学习时间不足, 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 所以就造成了教学效果不佳, 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不好的现状。

2. 课堂授课理论较多, 缺乏与实际的联系。

西方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而目前中国高校采用教材大部分都是高校教师自主编写的, 理论性较强, 缺乏实践性, 加上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图表、模型以及数据, 教师在分析起来常常需要耗费很多时间, 即使直观的告诉学生其中的意义, 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经济学加上实践经验欠缺, 学生在接受起来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甚至不清楚该模型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 学会了又有什么用。另外, 由于西方经济学最早起源于欧洲, 所以大部分教材所提及的案例主要是以国外发达国家的案例为主, 而涉及到中国经济发展, 政府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较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与现实有偏差, 不能全身心的投入。

3. 教师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相对单一。

目前, 中国高校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时的主要教学方法还是以“灌输式”的方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 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 所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之由于西方经济学涉及到的理论比较多以及学时的限制, 所以往往出现了教师在课堂上重理论传授, 给学生进行讨论和消化的时间就少了很多, 与学生互动性不强, 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 另外由于是被动接受学习内容, 所以学习的主观性不强, 难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 考核方式单一, 缺乏灵活性。

目前高校对西方经济学的考核主要方式还是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 而试卷的内容主要以理论分析、简答、选择、填空、案例分析组成的, 虽然在考核过程中采用闭卷考核的方式, 但是由于考试内容的限制, 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样的考核方式, 对于那些死记硬背的学生来说, 很容易取得很好的成绩, 甚至有的同学只是在考试前两天背背书, 就能顺利过关, 根本掌握不了西方经济学的内涵, 考试结束后很快就忘记了所学内容, 对于其他专业而言, 根本没有起到基础和引导作用。另外, 对于那些平时认真听讲, 善于思考和总结的学生来说, 由于考核内容中涉及到的主观题较少, 难以取得较高分值, 对他们来说非常不公平, 所以如果一直采用这种落后的考核方式, 势必打击那些真正想学好经济学、善于思考和总结的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和措施

1. 注重教材选择, 及时更新内容。

在教材选择上, 不鼓励直接采用国外的原版教材, 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起来由于语言问题、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翻译起来难度较大, 而且由于其中的案例多数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案例, 所以往往不能联系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 所以应鼓励高校教师选用中国经济学者编写的教材, 原因是中国优秀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虽然也注重西方经济学整体的逻辑结构, 但是其中引用了大量中国经济发展的案例, 符合中国国情, 比较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使用, 但是教材从编写到印刷直至出版, 由于时间跨度较长, 所以很多教材上在内容上得不到及时的更新, 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 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 弥补教材更新不及时的缺失, 如可以增加时下的热点问题、企业发展的经典案例等内容, 并与学生形成互动, 让学生主动去讨论这些问题, 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 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改进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学好西方经济学对于掌握专业知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果单存的依靠一份试卷的成绩来判定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是非常不科学的, 而且还会打击那些真正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和分析的学生们的积极性, 因此只有制定科学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在考核的方式上, 应避免一份试卷定终身的方式, 重视过程考核, 增加平时成绩在考核中占有的比例, 对于那些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 能提出自己观点, 善于分析问题和总结的同学增加一定的奖励分值。在考核的内容上, 适当增加一定比例的主观题, 例如可以增加国内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分析, 考核学生从经济学角度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核形式上, 除了以往的闭卷考试外, 还可以通过口试、小组课题研究、社会实践调研等形式, 全面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而且还可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实施案例教学,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西方经济学由于涉及的理论众多, 而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大量图形、数据、模型分析来阐述经济发展普遍规律的, 所以学生在学习起来常常会感到非常的抽象、空洞, 理解比较困难, 而案例教学却能有效的解决这一矛盾。因为经济学中的大部分案例都是以现实的经济问题或时下的热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 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总体安排, 运用典型案例, 分小组进行讨论, 让学生对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 进行回答,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实施讨论教学法,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讨论教学法, 如采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为讨论课题,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进行分组讨论,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以各抒己见, 畅谈的自己的观点, 无形中将所学习到的理论联系到实际上来,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另外通过讨论, 可以达到师生交流、了解的目的,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还可以从中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对症下药, 提高教师授课效果和质量。

5. 传统教学法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并举, 提高教学效果。

西方经济学是一种以数理逻辑为基础的经济理论, 如果只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 往往制作一个模型就会耗费一个学时的时间, 浪费大量的时间, 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却可以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节省时间, 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很多理论是通过数学公式推导出来的, 而多媒体却无法解决, 需要教师依靠板书进行推导, 才能让学生理解, 所以实现传统教学法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并举, 才能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西方经济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学好它一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经验, 助推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是对于学好专业知识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但是因为其中涉及到的理论较多、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问题, 所以实际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因此高校教师应该主动的进行教学改革,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婧.西方经济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2) .

[2]饶龙先.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初探[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 .

[3]张利.高职生与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差异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 2008, (4) .

[4]韩曙平, 郭军盈.规范本科“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8) .

上一篇:广西民俗下一篇: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