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精选12篇)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 篇1
摘要: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在实践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本文试图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要解决: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案例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与不足之处;案例的选取与应用。
关键词:地理课程,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在中学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越来越多的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从而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的拓展, 为他们后续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案例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种需要, 它可以将地理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学生打造出理想的情景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 正越来越多的为广大师生所接受。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会有许多不理解与困难。我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教训, 旨在对以后的案例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
(一) 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指的是, 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 把案例作为教学中的主体部分,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讲解与引导实践, 达到课堂上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水平, 提高学生研究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 案例教学的过程
1. 呈现案例
教师根据不同需要, 可以在上课前一周, 或者在上课当天, 让学生得到案例。素材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文字, 图片, 也可以利用现代影音技术。
2.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讨论
因为偏重于自主学习, 教师在这里只相当于一个指路人, 把学生带到正确的方向上即可。
3. 研究探讨
探讨的内容不外以下几种:案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重点是什么, 有哪些解决办法, 我们要做出哪些决策。
4. 总结
教师源于案例, 对地理知识点进行总结, 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注意的是, 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劳动程果。要根据学生研究得来的正确结论进行总结, 而不是根据自己备课得来的结论进行总结。实际上, 这两种结论殊途同归, 但是, 一定要让学生看到他们的劳动价值。
二、中学地理教学对于案例使用的选择原则
(一) 材料要真实
这是选择案例的重要原则。案例要来源于客观地理事实, 在自然或者社会中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是来源于教学参考书, 要确保参考书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不能用不适应当地地理教学的内容, 也不能用过于陈旧, 跟不上当代教育需求的案例。如果是教师为了教学需要而自编案例, 则更应该注意案例的客观真实, 在充分搜集素材的前提下进行编辑, 使案例与基本的地理事实相吻合。
(二) 案例选择要恰当
案例选择要为地理教学这个中心进行服务, 不能太多, 也不能太少。在选择裁剪上要注意, 第一是要有比较鲜明的地理性, 具有典型特点, 能达到使学生闻一而知十的效果。第二是案例要准。有可能某个案例非常优秀, 但是它用在这个地理知识点上不合适, 那么我们必须要舍而不用。案例一定要贴近教学主题。
(三) 案例要能尽可能多地覆盖知识点
案例教学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重要性不容低估。教师在准备案例之前, 应该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罗列出来, 然后再选择典型的案例将这些知识点尽可能多地覆盖上。比如讲到地球内力作用, 就可以应用到近年来发生较多的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加以介绍, 引导学生总结它们的规律与内在联系, 然后逐步将所要学习的内容渗透进来。再比如讲到人口迁移, 就可以应用到前些年播出的两部电视剧《闯关东》、《走西口》, 以电视剧为切入点, 来把握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迁移的方式与类别。我们要注意, 同样一个案例, 它可以为一个知识点服务, 也可以同时为多个互相联系的知识点服务, 关键在于教师怎么应用, 如果运用得当, 一个案例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三、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一) 案例教学并非在所有课程内容上都合适
地理学科文理兼备, 在偏向于理性思考的部分, 比如地理的基本理论知识, 有关读图、绘图的技能, 还有像洋流运动的规律等方面, 其实并不适合应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一两个案例也很难让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 还是应当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
(二) 案例教学的时效性不强
案例教学具有形像性, 趣味性。但是相对来讲, 它比较耗费时间, 无论是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 还是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的时间, 都比较多。中学地理课节数并不很多, 不可能每一节课都安排案例教学, 这是大家需要注意的。最好的办法, 是选择合适的课节内容进行以案例为主的教学, 剩余课节, 可以适当穿插比较简单的小案例进行讲解, 但是不能拿来作为主体进行应用。
四、案例教学要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启发作用
教学案例, 其本身并不是作为普遍的知识点来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背诵记忆, 它本身是灵活的, 我们就要把这个灵活性运用好, 来锻炼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智引导, 且给以学生足够的时间与思维空间, 引导得越好, 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学生的基本素质各不相同, 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同样的案例, 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性。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引导, 让全体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点之后, 从案例中理解到不同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素质的养成也是很有意义的。比如, 从中国西气东输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这两个事件中, 我们要掌握的是中国能源结构地区分布性差异。但是, 不同的学生可能从这一事件中, 掌握到更多完全不同的知识, 有的学生甚至可以联系到政治的、历史的知识来进行理解。只要知识点不出现偏差, 都是完全可行的。
五、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老师与学生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
(一) 学生的角色定位
在不使用案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讲, 学生被动接受, 即使有互动, 也往往是吉光片羽, 稍纵即逝, 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体现。而案例教学则不同, 一个好的案例, 加上教师正确的协调指导, 往往能使真实场景在课堂上再现。学生在教师引导之下, 能够充分体验到角色感, 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主体从教师变成学生, 这不是简单的角色转变, 其中包含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基础。学生通过新角色的体验, 自主分析解决问题, 自己寻找知识点, 掌握知识点, 在整个过程中, 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二) 教师的责任
那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 作用是什么?教师把主体的位置让给学生, 那自己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其实, 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全程都处在引导与操控的过程。
1. 教学之前的案例安排
根据知识内容需要, 把最合适的案例提供给学生。案例要随时更新, 有新的, 不用旧的。不能总是要求学生对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事件进行分析。
2. 教学过程中的跟踪指导
教师在学生研究讨论的过程中, 不是什么都不做, 也不是什么都自己做, 这个尺度较难把握,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 又要在合适的时机诱导学生, 给以提示、发问, 或者充当辩论的反方。使案例讨论的发言始终围绕在主题旁边, 不致跑题, 同时又要使讨论的问题逐步深化, 达到目标上的理论高度。这种引导讨论的方法对于教师来说, 本身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
3. 教学后的总结
对目标知识点进行整体的梳理与概括, 还是前面提到的, 这些知识点第一是学生总结出来的, 具备自主性;第二是教师备课得来的, 具备引导性;第三, 才是教材中告诉我们的, 具备准确性。
案例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 我们要准确适当的应用, 使之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为今后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郑金洲.学校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靳玉乐.案例教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5]周红尘.国外地理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启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 (11) :33—35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 篇2
厦门集美中学 陈庆军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背景:《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达成此目标,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必修二、三和自然灾害等选修教材,安排了许多典型的案例,特别是必修三,基本是按案例教学的要求设计编写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学习讨论,从而掌握有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已经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不可回避的艰难任务。选择什么版本教材中的现成案例,或如何整合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案例,或自编适合教学对象的案例,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案例进行教学,并引导和培养学生适应案例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是每个地理教师都必须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紧要任务。同时,地理新高考突出考查学生的四项能力与案例教学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
2、意义: ⑴、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对案例教学的实践才刚刚起步,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还很少,一线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中遇到了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什么是案例教学,什么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怎么编写,课堂案例教学如何实施。
⑵、实践意义
在我校以及我市推广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化水平,减轻教师诸如作业批改、考试压力等沉重负担,并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益。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1、研究与实践的策略和方法:本课题以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为主,通过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学案例教学研究的论文专著,学习研究案例教学的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应用到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摸索适合当今中学生的案
例教学模式。同时,通过资料收集、案例编写等途径,培养和发展课题组教师选编经典案例的能力。
2、研究与实践的环节与过程:
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6年12月
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课题开题、课题组成员相关知识培训(主要是案例教学的概念、特征,国内外案例教学的历史和现状,国内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的相关报告,如何选编教学案例,如何实施课堂案例教学)。
2006年12月16日,在厦门市第一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课题负责人陈庆军老师开设一节案例教学示范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高一地理教师、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建构情景案例,为师生减负增效”,发表在2006年7月“地理教学”杂志。
第二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9月 1.搜集素材、编写案例。2.整理加工、建立案例资料库。
3.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学期至少开一节案例教学公开课,并及时做好评议工作。
4.每学期各人至少撰写一篇研究论文,交流个人研究心得。
2007年4月14日,在厦门市第二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牛志杰老师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高一地理教师、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第三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12月
案例教学广泛实施,推荐人选召开市级以上的案例教学公开课;整理汇总各阶段小结,编写论文集;结题报告。
2008年3月24日,由陈庆军老师开设全市观摩课“工业区位分析之经典试题备考”,及讲座“高中地理案例研究与课堂教学”,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市高三地理教师共60人参加。
2008年4月12日, 陈庆军老师应新疆兵团教育局的邀请,在兵团二中上了
一堂整合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观摩课---“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新疆兵团各区教研员、高中地理教研组长共50多人参加。
2008年5月10日, 陈庆军老师在厦门市第四届“激活课堂”活动中,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中国的气象灾害”第1课时--旱灾、台风灾害。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高中地理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2008年12月5日,在厦门市第五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牛志杰老师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由马玉辉老师讲授“ 山地的形成”,由张艳梅老师讲授“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市高中地理教研组长,华东师大专家、上海市部分名师和部分重点中学教师共60多人参加。
2009年4月25-26日,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在集美中学举办的厦门市第六届“激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观摩同题异构研讨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由厦门一中钟有长老师、海沧实验中学魏观红老师、厦门十中黄滨岚老师讲授。课后,课题组成员就三节研讨课,结合案例教学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相互交流探讨。
编写校本教材:厦门的自然灾害。
牛志杰老师撰写的论文“重视情感交流,优化课堂气氛”,发表在2009年6月“地理教学”杂志。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编写”,发表在2009年第11期“地理教学”杂志。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乡土地理案例编写略谈”,发表在2009年B第11期“福建教育”杂志。
张艳梅老师,在2008年岗位大练兵中获教学设计、说课比赛优胜奖。结合省级课题《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开展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和校本研究,作为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厦门自然灾害与防治》)获市一等奖。
三、成果主要内容
1、理论基础:
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强调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趋使学生探究扑朔迷离的表象下所隐藏的原理、规律、方法与技巧,借以挑战他人和自己;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注意信息的提取。
⑵奥书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注重发现学习与意义学习,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有意义学习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⑶案例教学的人本主义理论基础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使用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学习,注意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建立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
2、主要观点和实施策略::
⑴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的性质: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突出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现阶段还只能是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自然地理部分很难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人文地理部分,也常需要结合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中学地理案例教学因此不能太过拘泥严格的案例教学模式。
⑵案例素材选择的原则:
案例素材要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地理性。⑶案例编写的策略
尊重事实,适当加工。案例编写要真实,要围绕真实事件的情境,设计主要问题,对案例进行提炼和改写,才能符合教学要求。
突出重点,力求简洁、扼要、直观。案例的编写必须简短、扼要、直观。案例内容可以通过各种图文、数据、音视频等形式呈现,创设一个如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情境材料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问题,分析和探讨如何解决问题,并从具体翔实的个案中,总结和归纳出一般的原理和规律。
突出反映地理原理或规律。编写案例时,从背景到问题情境的描述应相对完整,有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问题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
变换角度,编写典型案例。有时可以换个问题角度,如假设性或发展的眼光
改编案例。“厦门工业区位前景展望”,正是基于目前厦门各主要工业部门布局不甚明确的现状,根据厦门远近期工业区划,结合新税法、劳动法实施的影响,厦门及其周边交通改善的预期,国家设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利弊因素,精炼改写而成。或者将乡土区域扩大到厦漳泉三地,从目前三地的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探讨地域分工和区际联系,让学生从中学习和掌握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及其影响。
转换问题视角,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案例教学的最主要任务。因此,编写案例时,除应凸显案例的共性与个性外,还应针对学生存在的思维定势,转换问题视角,突破思维定势。⑷案例的分类教学策略
从案与理的结合上看分四种基本案例类型,一是例导型,先“案”后“理”;二是例证型,先“理”后“案”;三是例说型,“案”、“理”同步;四是复合型,“案”与“理”有规律组合。其中,除例证型外,为了扫清课堂案例讨论的障碍,必须在之前让学生阅读了解有关的原理和一般规律。
从案例研究的问题上看主要有决策型案例和分析型案例两种。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这种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研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研讨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四、成果、实践效果
为教学减负增效。通过案例教学研究,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自然转变和平稳过渡。课堂教学氛围和学生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师生一起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师生“教”与“学”的双向互动频繁有
广度和深度,学生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基本知识、技能,还逐步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教师的业务水平显著提高。对学生而言,在搜集资料中提高了发现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案例素材收集和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合作交往的能力;在调查活动中提高了承受挫折的能力;在案例学习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而言,通过课题研究,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使教师向科研型教师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素质均有较大的提高,多人次课题研究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几十篇教学反思登在校园网或博客上,近十人次省市级的大型观摩课受专家的肯定和表扬。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并能很好地胜任高中阶段(包括毕业班)的教育教学任务。
初步建立案例教学的资源库。通过三年来的课题研究,我们对各种材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初步积累了有关案例教学的材料资源(主要是案例选编素材和课堂案例教学设计文档,观摩课教学设计文档、课件、录象)。
助力我校2009年高考文科取得历史性佳绩。在生源相比往届不太理想的情况下,通过课题研究,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各科教师共同努力,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代价(印刷量最少,复习书最薄,作业考试最少),获取较好的成绩,省二模地理单科排名创历史新高,高考文科上重点人数较2008届翻一翻。
五、成果特色与创新
这是截止目前,由长期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的一线教师所做的最具实践意义的案例教学系统研究,可操作性强,适宜各办学层次的普通高中校借鉴。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 篇3
关键词 案例;教学;中学地理;
中国案例研究会会长余凯成教授认为:“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问题,以事实做素材,而编写成的某一特定情境的描述。”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先生认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者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托尔(Towl.A.R)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境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题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境的记录;它一般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境之前,首先将其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由这些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一定的问题或者知识点,以事实为素材,以一定的媒介为载体,由此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典型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因此,理查茨(Richert.A.E)就说:“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由此,就断定一个基本事实,即案例教学是具有目的性的教育方式。
对于案例教学,教育理论研究者也有多种理解。郑金洲提出,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方法。靳玉乐认为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交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针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具体实践,我认为运用案例教学提升中学地理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两点:第一,清晰的教学目的;第二,合理的教学方法。这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也是把握案例教学法的关键。下面结合中学地理教学的具体问题,试举例进行进一步说明。
在高中地理(必修)“交通运输网中的点”这个部分,涉及到港口这个客货流集散地,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该类知识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我借用厦门港作为课外案例进行拓展教学。这是我的教学目的,下面是具体的方法和过程。
首先,在课前一周,我将《驶向“巨轮”时代的厦门港》发给学生,要求他们仔细阅读并针对案例查找资料,并提出相关问题。课堂上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大致如下:1、为什么厦门市副市长徐模要亲自带队到江西去拓展厦门港的腹地?2、腹地的重要性和港口的关系如何体现出来?3、厦门港的腹地主要有哪些?4、厦门为什么非常关注九龙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5、泉州港的衰落为厦门港提供什么警示?6、厦门港的自然条件优势何在?相对于福建的其他海湾,为什么厦门港发展这么快?针对学生的问题,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我又增加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再利用一周时间,结合当堂课程所学内容,进一步深化对该问题的探究,以备下次可讨论。我的问题是:(1)厦门港发展目标的实现,当前腹地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待解决?(2)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厦门港的腹地?(3)自然条件和厦门港发展的关系?(4)从地图上看,分析厦门港在福建、全国、世界的地理位置,探讨一下厦门港的区位优势。(5)从“厦门港和厦门市”这部分的材料看,分析讨论港口与依托城市的关系。(6)分析影响厦门港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7)厦门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注意哪些因素?
由于有了学生自行研讨的基础,并且在课堂上相关知识已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加上老师的引导以及学生之间自行讨论,为课堂的讨论奠定了基础。在第二周的课堂上,我就专门引导学生进行了该案例的讨论。
讨论中,老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那就是充分地扮演一个指导者和推动者,讨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鼓励学生有理有据地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质疑和批判,以及辩驳。把讨论的过程演绎成全班学生经验与知识共享的工程,针对大家讨论非常热烈的问题,老师进一步引导、深化和拓展提示。最后,由学生自告奋勇起来进行总结归纳,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最后,在讨论中,学生对知识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对具体问题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调查研究、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该案例上,学生们形成了以下共识:
(1)交通運输中的“点”作为客货流的集散地,是交通运输系统中的枢纽,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影响港口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是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主要是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筑港条件等;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腹地条件、依托城市情况等。腹地与港口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腹地的辐射范围、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外经济联系状况,都影响着港口的运输需求。腹地的需求是港口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港口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腹地的经济发展,从而又会进一步扩展腹地的发展。港口和依托城市也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城市为港口提供政策服务,同时为港口建设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港口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世界的地位,极大地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3)港口的发展必须重视环境保护,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对港口、港口腹地、港口发展的影响因素等知识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在探究中锻炼了题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优势。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 篇4
一、人文地理案例的选取原则
在新课程教学中, 有些教师往往混淆地理情况和例子。地理情况包含在有困难的情况下, 包括典型的真实事件的地理问题。一个例子是对一个实际情况的描述, 在这种情况下包括一个或多个困难的问题, 甚至还可以含有一个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例子只是为了证明地理现象或原理。在这种情况下, 案例可以激发讨论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地理案例素材和一般地理教科书材料不同。地理素材把地理事物作为最主要的描述对象, 而一般的地理课本以概念、原理为基础, 书面表达简练、概括。地理案例叙述的是一些细节和相关的地理概念和原理, 知识则“蕴含”在其中。一般的教材往往是在总结语言中使用直接的地理概念和原理, 结论明确。案例是集成的一个课堂教学资源, 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 具有吸引力和可读性的特点, 对于教师来说, 相当于教学工具的载体。
教学案例应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等内容进行选择, 并考虑典型、科学以及时代特征、对信息的足够充分性, 难度设置要合理。从实际人文地理事件选取案例, 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 为了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故事的内容和来源要多样化, 应该有丰富的和渐进的特点, 要通俗易懂,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强调启发学生。教师要选择一些经典的案例, 这些案例既要代表性强, 又要有广泛的地域覆盖面, 视野开阔, 具有显著的意义和地理教学的价值。例如, 案例教材“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浙江省乡镇企业发展”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等, 是值得采纳的重要的教学资源。只有合理安排和恰当选择教学案例, 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课堂案例教学组织实施策略
(一) 呈现案例
案例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构成部分就是陈列柜, 从案例教学开始就选择合理的方式来展示, 不但能够节约时间, 使课堂效率增大,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都能积极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
案例介绍要直观, 灵活多样。一般教师会发出地理文本数据, 多媒体演示工具, 教师或学生还要参与有关的模拟角色表演。无论演示还是表演, 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联系的事实情况和感觉来适应学习环境。
根据案例长度和难易程度不同, 教学时间可能会不同。如果案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完整的展示呈现, 不要所有的问题集中在课堂上;如果案例很短或比较简单, 可以呈现在课堂上。
(二) 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案例讨论是基于案例基础上, 教师和学生要挖掘案例潜在的问题, 这是事实和课本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是主要的讨论者, 教师要特别强调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师在地理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对地理问题的探索,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三) 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多加以鼓励和肯定
案例研究侧重于学生的学习过程, 如果案件具有模糊性, 就会使学生的讨论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在讨论和分析中, 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因果关系去观察问题并分析和总结, 学生也可以通过联想和批判、质疑的方法来参与讨论, 所以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让学生从过去简单接受转变为自己去积极探索。而教师要在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时, 尊重、鼓励学生。
(四) 应用拓展, 整合提升
由于每次的案例是特定的, 因此, 也是有局限性的, 所以为了掌握地理原理, 案例研究应适用于拓展学习。学生可以使用一个新的案例进行同样的地理原理的学习, 这是教学的关键一环, 以确保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新的地理学原理,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让学生开拓思维空间, 对他们的创造力也会有一定的激发。在第一次案例学习后安排其他的案例学习, 扩大两次之间的学习间隔, 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消化知识, 并有时间仔细阅读新的案例, 并和之前所用的课堂案例进行比较。
总而言之, 案例教学不仅可以更新教学方法, 更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学会并懂得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规律, 这样不但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 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 也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爱玲.地理案例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1 (l) .
[2]林雪清.中学地理案例的分类和选编[J].地理教学, 2012 (11) .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 篇5
高思辨能力、训练综合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开展实践活动。
案例I-12某城市中学乡土地理观察、调查计划
一、活动目的1. 通过野外观察、调查,使学生了解本地区东北部的地形、地质、气候、土壤、植被等各个自然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为以后利用这些知识创造条件。
2. 观察、调查乡村农民如何利用本地的自然条件从事经济活动,培养学生爱自然、爱乡土,建设祖国,向自然进军的决心和信心。
二、活动范围
本市东北部3公里左右范围内的小区域(明确四至界限),可确定七个观察点。各观察点活动内容:第一观察点:认识位置,了解活动范围,熟悉本区的地图,确定方向,制定路线图。
第二观察点:了解本区内山丘的成因,描述其形状,访问地名的来源,认识石英岩、砂岩、页岩等几种岩石,采集有关标本。
第三观察点:了解几种地形形态(山顶、山坡、鞍部台地、丘陵),观察地形对土壤、植被以及土地利用的影响,认识马尾松、洋槐、杉木等几种树木,采集有关标本。
第四观察点:了解本区黄土台地和湖滨平原的形成和利用,观察郊区农业的特点以及和市内的经济联系。
第五观察点:了解岩浆岩侵入体的形成,分析地层剖面。
第六观察点:了解本区铁矿的生成,认识此铁矿、黄铁矿、高岭土等几种矿物,采集有关标本。第七观察点:认识水稻土和沼泽土,了解作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农民利用自然与自然斗争的实例;了解本区湖沼、池塘的成因,水系的分布特点,小型水利建设工程。
三、组织领导
由地理教师领队,聘请生物教师和班主任参加指导,把参加乡土地理研究的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同一观察、调查之中,分别有重点的研究一两项内容。
四、工作安排
1. 指导教师要收集有关资料,整理后印发给学生学习。并且到野外观察点做好预习工作。
2. 指导教师向学生作有关乡土地理研究问题的业务报告。
3. 每两周进行一次活动,每次三小时左右。以上七个观察点的活动,分五次进行。必要的访问,可在观察、调查过程中结合进行。
4. 根据实地活动的收获,写成乡土地理研究书面报告。
五、成果处理
1. 在全校一定范围内,由学生作乡土地理研究的口头报告。
2. 在讲授本县(市)地理时,应用乡土地理研究成果,充实关于本县(市)地理的教学内容。
3. 把观察、调查的路线图、采集到的标本、书面报告等在乡土地理陈列室内陈列。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 篇6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对案例的运用。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出一个完善的案例库,而且,有关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也是比较落后。
二、中学地理案例教学实例
在《工业区位的选择》的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是教学步骤与评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1提前两至三分钟进入教室,指导学生复习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评析:这有助于学生更快地进入教学,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是学习工业区位选择的基础,属于学生的先备知识。
2介绍鞍钢,并利用多媒体将鞍钢的区位地图及相关信息呈现给学生。
评析:将地图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分析探究。介绍鞍钢的前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有利于节约时间,因为案例教学所消耗的时间是比较多的。
3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所显示的信息分析鞍钢布局于鞍山的区位因素。
评析:这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读取能力,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要求学生具备主要工业区位因素的先备知识,并构建工业区位因素体系。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多留点时间给学生。由于学生对前面讲的工业区位因素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对具体实践的认识略有不足,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对任何一种答案都持表扬态度,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自信,更加主动。
三、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知识。
案例教学能加深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及原理的理解。例如,对于《工业区位的选择》的教学,教师如果不引入区位选择案例,就只能进行传统的地理教学,通过理论讲解告诉学生工业区位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发生变化,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也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工业区位的选择。而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就能使学生建构起知识体系。
2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习效率低下。而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更是一个发展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创造能力的过程。
3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案例教学侧重讨论、交流,学生要解决问题就必须锻炼自己的交流能力。通过分析案例,学生也能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1当前的教学环境限制了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笔者在实践中明显感觉到班级规模过大非常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需要对案例进行充分讨论与交流,如果班级规模过大,每个学生的发言机会就会变少,从而阻碍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以及案例教学目标的达成。
解决措施:任何事物都有其适用范围,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控制班级的规模,合理安排座位。此外,学校可以专门设置一个案例教学教室,合理安排座位,使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更方便、更直接。
2地理案例库的建设比较滞后。
笔者多次强调,没有案例就没有案例教学。我国的地理案例库的建设是比较滞后的,这严重影响了地理案例教学的使用。
解决措施:加快地理案例库的建设。
3学生缺乏参与积极性。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递减的。这种现象在中学普遍存在,没有学生的参与、讨论、交流,也就没有地理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 篇7
1 案例教学的出发点
案例教学法的出发点是使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激发学生个体的探究动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要求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就教师而言, 需要选择适当的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 并注意课堂的调控;对于学生, 则需打破传统被动学习的状况, 对教师提出的具体事实和材料进行独立思考或开展讨论, 最终得出有效的结论。案例教学中, 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 都可以发挥其自主性。
案例在教学中的使用, 其目的在于通过向学生展示真实、具体的事例, 促使其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从而获取知识, 并使之从理论向实践转化。比如一些区位因素的学习, 采用案例教学法, 可以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
2 地理案例的设置探索
在案例教学中, 案例的难度设置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难度较大或过于简单的案例,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程度, 可能出现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或只与个别学生进行探讨分析问题的状况, 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设置案例难度时应考虑:
(1) 案例选择的针对性: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定的, 能反映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它来源于现实实际, 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 把握案例的关键, 发表自己的看法, 解决地理问题。
(2) 案例的真实性、客观性、实用性: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将案例的内容与相关地理知识、地理原理联系起来, 研究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案例须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尽可能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案例 (如乡土地理案例) , 使案例更具直观性、生动性, 理论联系实际,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增强其主动参与的意识, 让学生感到地理就在我身边, 地理课的学习终身受用。
总之, 教师在组织地理案例的过程中, 应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清楚的了解, 案例必须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可以接受的。作为教师, 应在平常通过报纸、网络等渠道, 收集丰富的事实材料, 建立相关的教学案例库, 为案例教学的深入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案例的拓展与深化
案例教学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还能拓展学习的思维方式, 加深理解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对地理案例讨论做出评价, 指明其中的关键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我评价;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 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 让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 进行深入思考。
3.1 案例一 海南岛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先让学生阅读一段材料, 然后提出问题:
﹙1﹚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看, 海南岛的开发从岛的北部和西北部开始的原因是什么?
﹙2﹚岛上沿海的房屋窗户少而小, 前后门均开的原因是什么?
﹙3﹚海南岛有特殊的“椰子节”说明什么?
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研讨能力, 又拓展了他们分析问题的思路。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一环, 它对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3.2 案例二 西北内陆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让同学们读甘肃省自然景观图, 说出其突出的地理环境特征。组织学生分析气候干旱对其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求学生绘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影响链图。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在思考和参与中获得知识, 培养学生读图、绘图、分析归纳的能力。
以黄土高原为例讨论植被在地理环境演变中的作用。思考:
(1) 黄土高原突出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分析造成这种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2) 水土流失将如何影响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变?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 培养学生思考、探索精神及语言的表达和概括能力。
3.3 案例三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我们还对案例中的问题情景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悬念, 留着给学生们去挖掘。在讲授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时, 可以引入古巴比伦王国的衰落和丝绸之路上楼兰王国的消失, 向学生提出问题:
(1) 昔日繁华的王国为何消失?可能发生了那些情况?
(2) 王国的百姓可能往哪里迁移?
让学生分组讨论当时可能发生的情况, 教师也不停地在各组之间参与讨论,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通过案例的拓展和深化, 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等创新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个别思考,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互相补充完善, 最终达成共识。从而展示学生才华, 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他们的环境观。
4 对教师的要求
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已发生较大的改变, 教师已不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或既定的答案, 而更重视对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原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要明确自己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 建立新的教学理念。
(1) 要敢于开拓创新: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随着新教材的应用而产生的新型教学方法, 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 勇于创新尝试, 把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引导学生由接受学习向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发展。
(2) 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素质, 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使用, 要懂得充分利用各种媒介不断学习, 以获取知识, 并懂得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 要善于创造浓厚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教学中浓厚的学习氛围、科研氛围、民主氛围和个性氛围, 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想象、洞察力和创造能力, 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 教学体会
(1)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提出案例、确定研究主题、讨论解决问题、拓展培养能力。实践表明地理案例教学法是高中地理课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2) 案例教学的实施体现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 研究性学习要求以具体实际地理问题入手, 按照教师的设计和揭示的活动程序, 让学生自主地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
(3)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素材,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收集整理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而后进行交流汇报。使得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课程改革是不断探索的过程, 需要地理教师不断的更新知识和教学理念, 使地理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为兰州市的地理教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建.案例教学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 (4)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究 篇8
1. 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全面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 即在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知识如果得不到转化利用就是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 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应用知识,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知识存在某些知识点很抽象, 与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大, 这种状况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难度。案例教学则应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素材与地理课堂教学知识相联系, 不仅降低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 而且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进而能将所学的地理知识活学活用, 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 处理问题的能力。丰富化的教学案例也有利于宽阔学生的眼界, 开拓学生思维的思路, 进而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锻炼发展的机会。
2. 营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提升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
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案例教学为学生的合作讨论创造了条件,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课堂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小组讨论, 促进了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 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学生在自我探索下获得的知识经验往往记忆更加深刻持久, 如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显著提升。
二、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1. 案例教学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立足于教材知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 有利于创设贴切恰当的教学情境,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2. 案例教学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力, 相对宽松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大胆发言, 顺应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促进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提高。
3. 案例教学对于教师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案例教学使得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开放, 有利于建设民主化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受这样的氛围耳濡目染, 也会在思想意识上树立合作平等等观念。
三、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精心选择案例, 优化课堂教学程序。
案例选择要与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相吻合, 这是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关键。对于案例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 要立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将趣味化与知识化相融合。对于案例的选择要进行精心筛选, 案例要选择的恰当, 选择范围可以开阔化, 无论是从教材提取还是从生活中提取或是相关的文献材料中都可以, 案例的选择要把握住客观真实、科学合理的原则。对于案例的应用要对实行的效果做好预测评估, 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立足点, 要保障选择的案例能够切实吸引学生,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进行研讨的兴趣, 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如果应用的案例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这时候教师要有充分的补救性策略, 例如可以换一个案例, 继续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要结合学生现有的能力发展水平选择案例, 对于应用的案例可能性带来的教学效果, 教师也要提前做好预测评估。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的空间, 适时进行引导点拨, 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2.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具体应用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 案例教学已经获得了中学教育教学的肯定。现今的高中地理教材都有很多案例内容, 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地理教材上的案例, 引导学生利用案例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索能力。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一般先是从问题的导入开始的, 接下来再进行小组研讨, 针对问题出台处理对策, 筛选出最佳处理对策, 最后确定实行步骤。这是案例教学的普遍程序, 在具体的案例应用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 结合教材知识等进行灵活创新, 丰富完善。要将总结反思作为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样能够提升学生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探究, 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要灵活多样, 要结合具体实施的条件来开展, 决不能只流于形式, 陷入呆板僵化的局面。案例教学对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力, 能够对整个课堂秩序, 学生发展思路做到良好的了解与调度。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能够掌握学生对问题讨论的大体方向, 要积极为学生的思维锻炼创设条件。案例教学同样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师要发挥好自身协调组织的角色, 学生要发挥自身主动参与的角色, 这是案例教学取得显著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条件。
案例教学, 让地理课鲜活起来 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地理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出现了“案例”板块, 笔者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对教材的案例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 给我们的高中地理课堂增添亮色, 充满活力。有效运用典型案例, 使学生身临其境, 分析案例,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运用地理案例教学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
(一) 有利于深化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但是这些内容的呈现是比较抽象的, 学生掌握起来比较被动。而地理案例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典型性等特点, 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中去把握理论知识, 通过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有助于学生深化所学知识。比如人教版地理II中“商品谷物农业”学习, P49给出了“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学生死记硬背把知识点记住, 但是做题时不会处理。而P50分析“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的具体案例, 学生通过对这则案例分析, 由个案到对一般的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得更加透彻, 对知识点更加不易遗忘。
(二) 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和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追求的有效课堂, 应该是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是双向互动关系, 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使学生不仅对一个知识点, 而是对所有涉及到的知识点都全身心地投入, 以达到知识的融合。例如地理II中“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一节出现的案例“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 教师可以展示各个时间“北京商业中心和交通图”, 学生边观察图边得出结论, 尤其当教师介绍到“2008年奥运会至今的商业中心和交通图”时, 学生更是热烈发言, 激烈讨论, 有去过北京的同学滔滔不绝地向其他同学介绍所见所闻。此刻, 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距离拉近,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整堂课的教学如行云流水, 酣畅淋漓。
(三)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无疑是教师的“不教”, 起“点拨”作用。即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及独特的创新能力。一个好的案例, 能真正实现案例情境的“再现”,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身临其境, 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 充分体验角色, 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 积极分析问题、探究问题, 寻求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此同时, 案例本身表述的客观性、案例答案的多元化、案例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为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创造的机会和宽松的环境, 学生有着较大的自由度, 有着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
(四) 有利于挖掘学生群体的合作力及与人沟通的能力
我们提倡的课堂是“合作”课堂。而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讨论, 进行合作学习, 不仅使学生个体主动地适应群体生活, 将自己融入群体之中, 互相协作、互相尊重, 增强了凝聚力, 而且调动了学生积极地去挖掘自己的优势, 取长补短, 发挥出群体的“合作力”。此外, 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 特别是相左观点的激烈交锋, 可以磨练、催生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实施步骤
(一) 选择与呈现案例
选择案例时, 必须坚持民主性策略———尊重、欣赏学生;坚持激励性策略———使学生“动”起来;坚持启发性策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坚持适应性策略———使教学从实际出发。必须遵循三当“精当、适当、恰当”。选好案例后, 教师应该思考采取什么方式向学生呈现案例, 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分析案例的兴趣,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总之,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境, 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信息, 为“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笔者在进行必修II第四章“新工业区”教学时, 图文并茂地运用多媒体展示案例, 如“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中国中关村”等, 使学生身临其境, 进入场景, 充分感知案例。
(二) 设疑问难指导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 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 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 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全盘抛出, 而应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 达到“诱敌深入”之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 失去“探究”的信心。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自主设疑,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上述案例, 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1) 请分析意大利新工业区、美国硅谷、我国中关村各自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这是浅层次的设问, 属于知识性的探究,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探究)
(2) 比较三者的区位条件的异同点? (这是对前一层次的提升, 要求学生将对前一层次的认识上升到对三者的对比, 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属于行为性探究)
(3) 中关村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改善? (这一层次的设问, 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属于创新性探究)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疑, 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笔者尝试让学生自主设疑, 学生提出了以下疑问:①对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工业小区发展模式不是很理解, 希望得到解释?②同为新工业区, 意大利新工业区和美国硅谷有什么异同?学生通过自主设疑, 对案例有了更深入地思考, 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
(三)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 也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 不断培养学生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 以适应案例教学。教师还要教育学生互相尊重, 善于倾听, 结合自己的发言内容, 分析别人的亮点和不足。这一过程中, 强调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通过合作, 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四) 组织班级交流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 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 借以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 通过交流, 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 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 通过交流, 巩固和强化已学知识, 解决一定的问题。比如上述案例中针对三个新工业区的异同点可以展开辩论, 活跃学生思维。
(五) 归纳反思
教师可以当堂归纳总结, 评价分析要“到位”。针对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再作一次强调, 使学生们加深记忆、重点掌握;“在反思中进步, 在反思中成长”, 学生通过反思, 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维、新策略, 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
三、在地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案例的选取
案例选择应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时代性。没有好的案例, 就没有有效的案例教学。在开展案例教学时, 要注意挑选能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案例, 这样就容易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的选择要及时新颖, 具有当代现实意义, 继而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二) 对教师的要求
要真正完成一堂高质量的案例教学课, 从案例选择、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设置的情境中, 理智地控制课堂运作到课堂组织学生答疑, 无不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 教师要不断提高素养, 完善知识结构, 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 胜任好启发者这一角色。
(三)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
在分析案例时, 学生应该是主动的参与者。课堂上, 教师要营造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 积极参与讨论, 乐于表达想法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 应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 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 感悟和体验探究问题的乐趣和真谛。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和拓展,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初探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新课改
一、案例教学法探源
高中地理因其高层次、兼具人文和自然科学的知识结构, 使得案例教学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具有相当广泛的应用空间, 不管是传统的以知识板块输出为主的应试教育模式还是新型的素质教育都承认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巨大空间。
作为一种独特的开放式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能很好地与文案教学、模型教学相融合, 更利于直观展现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地理课堂枯燥晦涩的风格由此得到转变。而实际上这种教学法在世界上已经有了近100年的历史。案例教学因其新颖的教学方式和强大的知识综合能力, 以及对传统课堂呆板僵化的“惟师主义”风格的革命性创新而闻名于世, 同样在我国, 自80年代案例教学法引入以来, 在MBA教学等教育科学新领域展示了其强大的威力, 经过实践验证, 这思维独特的教学方式在各个学科都有极大的应用和发展的潜力。我国的中学教育也在这时开始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 逐步应用案例教学法到了初中、高中的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之中。[1]
从本质上来说, 案例教学即一种以有效教学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它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的来组织相关的案例材料来进行直观展示和人员互动, 将学生逐步引入案例情景中, 再通过其中的多种互动机制来提高学习者的自主认知体验和实践能力。在案例教学法中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并存,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角色转换频繁, 通过从案例建立到交流式教学的这一过程, 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案例教学的应用往往是基于一定章节的主题而选用一个微案例 (往往是直接从教材中摘选, 地理教材改革后, 大部分高中地理章节都是以区域典型案例来组织) , 进而以对该微案例的分析来展开该章地理知识的教学。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依靠这个章节主题设置一个开放性问题, 举一反三地将鲁尔工业区的问题引申到我国陕西、山西煤矿的发展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这种以点带面, 突破局限的开放式知识组织方法是革命性的,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积极鼓励和引导作用很重要, 学生的兴趣和启发都可以在一个典型案例的带动下产生。[2]
共同探究、积极互动、启发为主的案例教学使得高中地理课堂风貌为之一新, 对学生对教师都起到了激发兴趣、提高效率等积极的效果,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性与案例教学法独特魅力的结合起到了非常好的化学反应。一言以蔽之, 不管是在地理知识建构还是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上, 案例教学法对高中地理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意义。[3]
首先, 案例教学法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由于地理案例有丰富的背景资料和相关内容引申空间, 特别是人文科学地理章节, 很容易与现实生活相连接。相关材料的直观展示能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其主动思考的兴趣。
其次, 案例教学法对地理知识的重新组织和建构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综合学习, 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以往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只是简单地沿着教师讲解——书本叙述的方式进行单向思考, 而案例教学法的立体建构使得学生和教师有机会在各个方面进行多角度的探讨和深入交流, 对地理理论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最后,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素质的培养和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有明显的效果。传统地理教学方法不需要教师有更多的创新和拓展, 教师只需按照教材本案而无须进行其他方面的准备就能讲下一节。但是案例教学法就赋予了教师进行案例设计和组织的责任, 在这样一个自主机制的激发下, 课堂的时间能够被很好地利用起来, 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三、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在新课程条件下,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充分吸收以往案例教学的丰富经验, 按照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对旧有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进行创新和改革, 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形势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新路径。笔者认为, 可从以两个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 案例摘选和设计要精细化, 形式更加丰富, 生活性气息更加浓厚。高中案例教学, 关键在于案例的编排, 因此教师在设计编排案例时, 要下足够的功夫, 花够多的心思。在形式上, 案例选编应该突破课本局限, 综合使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数据形式来展现, 这样就能使得案例展现更为直观生动、具有吸引力。在内容上, 案例的摘选应该尽量贴近生活实际, 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 采用其所熟悉的素材, 以引起其和案例主题的共鸣。只有如此, 才能顺利引学生进入案例所生情境, 保证师生的思维互动和交流。除此之外, 科学的方法采编也是非常重要的, 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保证案例客观性的必要[4]条件, 只有客观真实的案例材料才能达到地理教学的预期目的。
另一方面, 教师的引导和角色行为要规范化, 既能较好地融入案例又不偏离课程主题, 实现灵活转化。在不同的案例中, 教师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而在每个案例中, 教师的引导作用都是不可忽视和必须存在的。案例教学法的展开依靠教师的引导, 因此教师必须规范自身的引导行为, 注意尽量采用柔和的方式铺开案例而不是用生硬的强调和介绍来进行, 因为那样就会使得学生在进入案例时就在心理上形成压力而处于被动状态。另外, 教师还应时刻注意自身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 牢牢把握章节主题, 使得课堂节奏围绕着主线进行, 将重难点知识精讲以帮助学生理解透彻, 实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韩方志.论如何提升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0 (24) .
[2]朱学尧.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 2011 (16) .
[3]郭丽华.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新课程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03) .
地理案例教学探究 篇11
关键词:教学导入;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231-01
设计导入环节,目的是为了一开课就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进入一种比较亢奋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地理课中怎样导入新课呢?下面谈几点浅见。
一、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就是先出示实物、标本、模型、图片、挂图等,让学生观察后,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而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轻松教学氛围。如教中国地形,就可先让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然后提出问题:
1、中国地形有何特点?
2、这种地形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3、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的河流流向及水能有何影响?
再如,教学某地矿产资源,就可以先拿一些矿石标本,让学生说说是什么矿,然后导入新课内容。例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图时,将学生带到操场上的沙坑,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堆成各种类型的沙丘,然后让学生按20厘米高差在沙丘上划线。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沙丘上这些线条有何特点并将其画在纸张上且标注各条线的高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高度有何特点?
2、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差是否相等?
3、两条不同等高线会相交?
4、每条完整等高线的形状是什么样子?
5、等高线的稀疏程度可以反映什么问题?
6、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有何特点?
通过这样的自己动手操作,不但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这样学生学习兴趣一定会高涨,教学效果一定也不差。
二、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就是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用一个动人的故事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讲解黄鹤楼,就可以用它由来的故事导入。“三国时,有一位姓辛的人家在黄鹤楼卖酒,生意本分清淡,一位道士常来酌饮,有一天,道士喝醉,随手从地上拾一橘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说道:“酒客至拍手,鹤下即飞舞。”语罢辞去,自此,凡有酒客到来,只需拍一拍手,那只黄鹤就从墙上飞下,为之舞蹈助兴。辛氏因之门庭若市,遂成巨富。过了十年,道士又来店中狂饮,醉后从腰间取笛吹奏,黄鹤飞舞下壁,道士跨鹤腾空而去。辛氏感其恩德,即建此楼。”再如讲桂林山水,讲云南石林便可用刘三姐的故事和阿诗玛的故事来导入。
这样,学生被动人的故事深深吸引,学习兴趣浓厚,再讲解课程内容,学生怎能有听得清,记得牢呢?
三、描述法导入
描述法导入就是用优美的、描述性的语句来导入新课。如讲到钱塘江大潮时,我就用下面的导入语:“农历八月十八前后,人们来到海宁观潮,登上钱塘江大堤,只见潮水从水天一色的远方似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展翅飞来,临近又似乎变成亿万只银色的海燕在宽阔的满面上追逐,不一会儿,海潮越涌越高,白浪冲天,似万马奔腾,刹那间,像一堵高墙陡立在江面上,排山倒海,浪花飞溅,响声如雷。”而后勤部我提出问题:如此壮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形成与哪些地理知识有关呢?
通过这样引人入胜的描述,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钱塘江大潮,激起了他们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心理,为上好这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诗词歌赋导入法
诗词歌赋导入法就是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诗词歌赋来导入新课,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教学长江一节,就可以用演唱《长江之歌》或让学生齐唱《长江之歌》的方法来导入;教学泰山一节,就可以用杜甫的《望岳》导入。优美的诗词歌赋不但能激发学生对长江泰山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又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同时还把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融入地理教学之中,能不说是一箭三雕吗?
五、电化教学导入法
电化教学在现代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和强烈的吸引力。利用电化手段导入新课,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会使学生耳目一新,激起强烈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取得教学实效。
如讲“黄山”一节,我就让学生先看一段黄山风景录像,把美丽的黄山风景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观感受奇松、怪石、去、云海、温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形成黄山奇特风光的地理方面的原因。再如学习地球运动,先播放一段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視频。
区域地理案例教学有效开展策略 篇12
关键词:区域地理,案例教学,探究学习
区域地理学习的目标是学会认识区域,掌握所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并掌握学习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在需要的时候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认识中国区域地理要求掌握的区域较多,学生在浮光掠影的学习后,对所学区域的认识局限于学习其特征的常识性了解,缺少对所学区域的深刻认识,缺少由所学区域主动迁移认识其他区域的学习方法。
因此,在中国区域地理有效教学实践中,应把区域地理学习建立在问题探究的基础上,要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而非简单地将结论呈现给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出发,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运用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联系热点背景和乡土实际,引导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一、整合知识,辐射基础
【案例1】四大地理区域
【探究设置】
1.读图说出我国划分为哪四大地理区域。
2.读图找出青藏高原边缘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3.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这三条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的主导因素。
4.结合中国温度带图、干湿区图、气候图、地形图、水系图,请简单归纳四大地理区域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
5.由所归纳自然特征并参照相关景观图,试探究分析四大地理区域主要人文地理特征(农业生产、传统民居、民俗风情等)。
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学习中国地理差异与认识中国区域的基础,也是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方法的载体。把认识“四大地理区域”设置为五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探究问题,通过“四大区域—三条界限—两类特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有关气候、地形、河流等知识,运用地图导学、问题启发、归纳对比等方法,自主探究学习四大区域的基本特征,并列表比较,帮助学生系统地整合所学的中国地理知识。此外,运用“南方———绿色中国、北方———黄色中国、西北———金色中国、青藏———银色中国”的比喻,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景观。
二、创设情境,折射热点
【案例2】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三省两市重点发展港口、化工、石化、钢铁、造船等产业,呈现出加速化、重工业化、临海化的趋势。它是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后,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但是,近年来大量的工业污染物排入渤海,严重污染导致渔业资源趋于衰竭,滨海湿地逐渐丧失,部分自然景区遭受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加强依法管理,保护江河水资源,减少工业的排污已是刻不容缓。
【探究设置】
1.读图说出环渤海经济圈所覆盖的省级行政区。
2.说出环渤海经济圈包括我国哪两个工业基地。
3.据图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有利条件。
4.阅读材料,说出渤海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对渤海海洋环境保护的建议。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基础知识和区域学习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呈现相关地图和资料背景,从“环境—发展”的角度组织探究学习,变“教”为“导”,精心指导学生认识“环渤海经济圈”这一热点地区。在“分析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有利条件”的过程中,图文结合、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使学生更直观生动地认识区域发展问题。这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的人地观和发展观。
三、认识乡土,反射生活
【案例3】海峡西岸名城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乡土地理对于学生而言只是表象的熟悉。乡土地理又是地理课程的四大块内容之一,学生在认识中国区域的基础上,已经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因此,“认识乡土”可以尝试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如在探究“海西名城、多元文化”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参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采访专家等形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家乡是“海峡西岸名城、多元文化宝库”的魅力城市。这种引领学生走进泉州、探究乡土的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在乡土生活中学习地理的良好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操。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推荐阅读:
中学地理双语教学09-07
中学地理新课程教学05-16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07-27
中学合作学习地理教学05-08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06-22
中学地理教学的认识08-29
中学地理情感教学论文09-07
职业中学旅游地理教学09-21
(原创)中学人文地理教学方法05-22
中学地理第一课教学讲稿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