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共12篇)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 篇1
一、地理直观教学的必要性研究
(一)贯彻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2001年教育部制订的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个部分。第一个方面:从为什么要学习地理;第二个方面:地理教学内容要求、技能、情感的培养等,构建了中学地理教育的总体结构。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巧妙语言、直观的教具和现代化的综合教学方式,使知识的形象性、具体性和直观性得到准确性的表达,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学会恰当的应用。这不仅为传统地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地理概念的教学革新开辟了新视野。
(二)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虽然学生的思维在中学阶段已经得到了发展,抽象逻辑的思维开始慢慢脱离形象具体的支撑,实现了思维上的转化,但还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进行充实。地理概念的直观教学法,就是将丰富多变的感性材料具体呈现给学生。
(三)适应地理学科教学性质的规律。
中学地理是一门综合了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它相互关系的学科。直观教学手段,就是将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新理念落实到实处的方法,实现抽象知识和直观、生动的感性材料的转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些地理观念,并应用于自己的实际的学习和生活。地理概念处于初级的地理基础知识结构中,是地理知识脉络搭建的基础。通过直观教学获取地理概念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地理概念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指导。
中学地理的学习内容涉非常广泛,有神秘天体运动,也有抽象的日界线和时区划分。地理包含很多内容,如生产与生活的发展,自然与人文的相互联系,区域地理及乡土地理的差别,其中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的形成及发展表现出的规律,学生很难理解其形成的过程,这时候就离不开直观教学手段在地理教学上的应用,无论是在课堂内的地理教学还是课外的实践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地理概念在直观教学上的表现特点
(一)直观具体性。
地理是专门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学科。其特殊性是在于其研究对象是地理表层具体的、感受得到的客观的地理事物,是真实客观存在的。
(二)启发性。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认知的发展,求知欲逐渐增强,在青少年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学生此时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教师的作用就是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
(三)师生的互动性。
直观教学法是师生教学相长的一种手段。直观教学为课堂教学设立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师生可以在直观教学情境中展开激烈的讨论,实现思维的扩展,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地理直观教学法在地理教学应用的研究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一种体现。多媒体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情境,体展示过程,活跃思维。其教学模式声画并茂,激发兴趣,能够让创设的教学环境从抽象的地理概念形象变得具体化,比如“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等应用。
(二)地图在地理概念教学的具体应用。
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简明而示意性描述的图象。地图的表现形式是使课本抽象化的地理概念化为具体形象化的一种常用的教学用具,具有比较简练、重点突出、概括性高、清晰易懂的特点,比如“洋流”、“气候变化”等应用。
(三)实验法在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达·芬奇说:“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设计得出结论,从而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教学即为实验法。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进行大胆尝试,科学性探索。根据教学内容而设计的实验,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状态,进行更好的思考,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热力环流的学习”、“太阳高度的学习”等。
四、地理直观教学在中学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地位
直观教学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运用的基本教学模式之一,它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直观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受限于地理概念应用的好坏。那么,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直观教学体系是直观教学应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撑,所以地理概念直观教学能够对地理教学的实践提供指导性研究。
五、小结
在新课程标准理论的指导下,直观教学改变了传统地理概念教学模式,而是以一种更为直观、具体的方式来展示各种复杂的地理概念。不管是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软件辅助教学,还是简练明了的地图教学,或者是师生互动的地理实验,都有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理论表示,中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借助具像的材料为支架来进行学习,使其在充分感知具体生动的地理形象时,掌握基础地理概念的知识和时空观念,为学好地理概念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提供了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5.
[2]曹琦.中学地理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69-71.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 篇2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改革初探-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教学改革的根本性任务.地理教学因其自身特点,优势也承担起一部分责任.中学地理“参与式”教学法是利用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面向的是每一位学生;它的目的是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从中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方法改革 有效教学理念 多元智力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 “参与式”教学
1、中学地理教学方法改革的背景
1.1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知识观的演进变革促使教学方法的改革
所谓知识经济,按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中定义,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当今世界上一种新类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这种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1]它以信息、技术的发明、使用、传播为主要特点,以知识的不断创新为动力,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强弱不再完全受制于该国资源的多少,该国和地区拥有的高智慧、高技术及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成为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因素。
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现代文盲定义为,“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和图表的人,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 ”。[2] 由此可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中心。地理学科涉及到新技术推广、使用及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更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可缺少的一门基础学科。今后的地理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使其掌握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才会使他们更好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
1.2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优势,使其承担起实现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重任的 一部分责任
1.2.1地理教育与素质教育
地理课本身就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功能,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是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学习有关全球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为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各种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他们的体质,对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精神也起了重要作用[3]。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大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德、智、体全面发展。依据这一目标,地理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自信心,充分发掘他们的创造性,培养合作精神;另一方面,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2.2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相继出现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后,人类认识到合理开发、使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的定义和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造成危害的发展,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它的提出就是为解决人类的环境、资源等问题[4]。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具有自然,经济,人文学科特征,它十分重视区域和人地关系的研究。2000年教育部编订的《全日制高级中学地理教科书》就 1 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构建了新的教材框架,改变了传统的四大圈层,而按与人类关系密切程度,把人类生存环境由远及近分别讲述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在每个部分中都融入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因而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理解,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但作为即将走上社会的中学生,只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使他们可以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为他们实践,创新能力的发挥奠定基础,因此,教学方法的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3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的弊端[5]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其特点是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大班授课,教师讲述,学生记忆为主。但知识经济的到来,教学内容已由过去简单的学习地理事物分布和自然地理知识发展为思想方法与能力的培养。而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发展的不平衡制约了地理新思想的渗透。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什么是环境,为什么要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怎样协调两者的关系?但学生只是把教师所讲的当作知识,而想真正让他们形成一种环境意识,做到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有让他们在真实的世界里去亲身体验,另一方面适当减少教师讲课量,组织学生积极讨论,辩论,做一些有关环境问题的调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了亲身体验他们就会更加确定自己的信念,才会使环境知识转化为自己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自觉行为。
2、“参与式”教学法实施的依据 2.1有效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指通过教师的一段时间教学,学生是否获得一定的发展与进步,它是衡量教学有无效益的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取决于学生是否学到一定的知识,是否有了收获;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发展与进步,即使老师教得再认真,再辛苦这种教学仍是无效或低效的。
所谓教学,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是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它要求具备三个必要条件:第一,激发学生动机。第二,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什么。第三,教学语言的独特性。
所谓理念,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为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为。有效教学理念主要为:第一,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它要求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不可唱独脚戏;同时要求教师有“全人”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切不可将之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第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这种效益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第三,有效教学是通过过程,结果;定量、定性相结合;来反映学生的收获与教师的工作表现。2.2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智力外,还有七种智力分别为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他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智力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差异,因此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掘每个人不同的智力潜能,实施个性化教学[6]。
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是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强度等,让每个人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多给他们交流合作机会,多发掘他们的闪光点,达到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成功的、有效的学习者。2.3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每位学生均存在两种 2 发展水平:即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水平。最近发展区就是这两种水平间的差异。通过教师对学生发展目标的确定和最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的学习就会处于“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下来”的状态,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独立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出来[7]。
综合上述三个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参与机会,提高学习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同时发展应是全面的、自主的;传统的讲授法注重的是给学生一个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现在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去会学无限的知识。教师应极力诱导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爱学习、爱观察、爱探索、爱讨论。
第二、强调个性化教学观念。教学中鼓励支持冒尖,一马当先精神;让学生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某一方面的才能。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多创造各自成功的机会。如课堂提问要有阶梯性、针对性,多给差生机会,对每位学生的回答都要及时给予诚恳的、鼓励性的评价。
3、中学地理“参与式”教学法的几点思路
中学地理“参与式”教学法是利用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吸引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得到成功的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学生是否“学到手”,是否学会,会学。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是学生“自我表现”的场所。他要求大力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投身到教学过程中,真正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使学生感到教学是自己的事,是一种积极的内心需要,是完善自己的途径。
“参与式”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如何让每一位学生愿参与,敢参与,想参与是这种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3.1重视引言,创设“参与”情景,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好奇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如果学生觉地得有趣,就学的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所以,我们应在教学开始时,去诱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例一: 高中上册·1.4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与公转
导入:新课之前,请大家解答一个小学语文的思考题,幻灯片上打出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两小儿辩日》。接着提问(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孔子有没有回答出来?(3)请您帮孔子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导入的前两个问题,是小学生就可回答的。但第三个问题的出现,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在上语文课时就讲过的,可能有的学生已记不清了,但会有一点印象。这时老师可以补充道:“请大家打开课本,粗略浏览一下,看谁可以帮我们解决孔圣人的难题。一听解决孔圣人的难题,学生的表现欲望就会被激发,促使他们去寻求答案,学习的主动性就被调动了起来。
例二:七年级上册·3.1节·多变的天气
导入:今天,我想统计一下我们班里有多少人看过《三国演义》?[学生答] 谁能举出其中一些有名的故事呢?[学生答] 我想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赤壁之战的故事。[学生答] 故事听完了,那请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大获全胜呢?这个导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给予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
例三,高中必修上册·地质灾害及防御
用播放惊心动魄的地震和火山爆发过程的视频资料作为导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教学 3 情境,不仅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助于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2巧设疑问,激发“参与”行为,给每一位学生自由讨论的空间
侦探小说为什么可以吸引读者,在于其中设下了许多疑问,这些疑问激发人们想去寻求结果。同样在学习中,适当的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周围环境中,从较易感知的地理事象,地理事实中找到激趣点。
例一:七年级上册·1.1节·地球和地球仪
讲完课以后设计的一个活动:一位中国小朋友在放暑假前写了三封信,分别邀请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的三位小朋友到纬度40o、经度116 o 的地方一同度假旅游。现在假设你们是出租车司机,请把这三位朋友送到指定地点,并把你所送的地点标在你们的世界地图上。大家在标注地点时就会发现纬度40o、经度116 o的地方有好几处。这时教师提问,你们认为他们能相聚吗?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教师可分别请两位代表各自阐诉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自己说服自己,最后教师总结。这个例子是通过教师设疑,激发学生间的矛盾,最终诱导学生参与到解疑的学习中。例二:高中上册
水循环知识上完后的活动:朗诵“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提问(1)该诗句出自我国哪一位大诗人?(2)请大致介绍一下这位大诗人。地理课评论诗人学生惊奇,积极参与。这时话题一转,请从地理角度评价这句古诗是否符合地理规律。学生兴趣盎然,在激烈的讨论中,海陆间的水循环又一次得到巩固,学生们在老师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中。
3.3角色扮演,施以形象“参与”,营造学生自我表现的平台
中学生普遍存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一旦有了机会,他们就会想方设法赢得别人的称赞,在称赞中他们获得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角色扮演主要是通过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给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一:七年级上册·3.1节·多变的天气 活动的设计
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天气预报中的常用符号。活动设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本活动单独设置为一个班会活动,题目为《竞选本班天气预报员》,并制定竞选规则如下:第一,竞选者需本着为大家服务的精神,认真完成每天天气预报工作,工作时间为一个月。第二,竞选者需熟记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第三,被选上者,每隔两星期,要在全班学生监督下进行测试,测试不合格者,取消工作资格,并重新竞选。第四,一个月后,下位天气预报员由学生推荐或自我推荐,经测试合格后上任。备注:竞选前可先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由大家推荐出评委,利用课余时间初试,选出10人进行复试。这个活动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初中生强烈的表现欲,让其由被迫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感受到地理的实用性。3.4创造成功机会,鼓励人人“参与”,给每一个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每个人智力的多元性表现出个体间的差异性。因此,课堂的着眼点应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需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造参与机会,让其感受到成功的满足感,刺激再参与欲望。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具有坡度与针对性,这样,一方面可让学的吃力的同学有参与机会,培养他们参与勇气;另一方面,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觉得值得参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真正做到人人敢参与,愿参与,想参与[8]。
例一:七年级上册·1.1节·地球和地球仪
经纬线讲完后的问题设计:(1)请在地球仪上找出0o 和180 o经线?(2)从0o经线向东、向西经度数有何变化规律?(3)从0o 纬线向北、向南经度数有何变化规律?(4)4 请在图上读出A点、B点的坐标。第一个问题是基础题,应把这个机会给一些学习较吃力的同学,当他们回答以后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第二、三个问题稍微有些提高,最后一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是在理解前题的基础上得到答案的,这类题目可以让学得较好的学生回答,并让他们讲解给学生听,从而获得荣誉感。
例二:高中上册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中学地理;地理教学;地理思想
0前言
中学地理教学当中对地理思想与方法进行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加科学的认识地球上的地理现象与实物,并且能够对地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地理思想主要是指人们对于地理当中诸多理论内容的深入分析,地理方法则主要是指进行某一种地理活动的手段与途径。对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将有助于探讨中学地理教学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而更深层次的挖掘地理教育存在的价值。
1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存在的问题
1.1研究意识比较薄弱
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当中,主要存在着研究意识薄弱的问题。在此方面,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收集调查发现,对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现有的成果研究内容基本集中在教育方法以及地理科学方法两个方面。有些教师主要从地理学的“整体性”出发,对地理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的内容基本为地理教学当中应该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地理认知[1]。由此可见,虽然当前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与学生已经能够掌握一定的地理方法,但是却并不能够将其主动转为教法和学法。主要原因是当前地理教育学的方法仍旧受到现有的地理科学方法制约,难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而诸多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意识亦比较薄弱。
1.2研究力度严重不足
所谓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力度严重不足,主要通过当前的研究成果分类有所体现。当前,我国诸多中学地理教材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方向基本可以分为三个类别。第一,地理教材中地理思想的体现;第二,地理教材中学习逻辑与学科逻辑的关系;第三,地理教材中研究方法的统计。据此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存在的诸多研究成果当中,大多将地理教材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未重视地理思想与方法。在未来的研究中,众学者必须对中学地理教材当中的地理思想与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以此促使地理教材发挥其教学、育人的积极作用与功能。
2进一步研究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对策
2.1树立地理思想与方法教学观念
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当中,若要树立地理思想与方法教学观念,首先必须要加强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意识,对地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进行了解与掌握,争取使其成为新世纪中学生学习地理必备的素养之一。对地理思想与方法进行分析,将能够有效保证对中学生学习地理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为此,必须重视对地理课标当中的地理思想与方法进行挖掘,加强该方面的研究意识。使人们认识到地理课改的必要性,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与改革是地理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在加大研究力度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以地理思想与方法为主的教学理念,促使地理教学发挥其应有教育价值。
2.2深入研究地理思想与方法
进一步研究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思想与方法方面,亦需要深入研究地理思想与方法。据此,将能够更加良好的促使中学地理教材发挥其重要的教育功能。中学地理教材若要融入地理思想与方法,首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并且对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某些专家在此方面进行了不惜的努力,为了达到能够与地理思想与方法进行良好结合的程度,所有中学的地理教育人员与教师均需要对教材中的地理思想与方法的体现进行研究[3]。由此方能够更加良好的掌握中学地理教材当中的内容,提高地理教学水平,促使地理教材得到更好的建设与发展。
3结论
综上所述,中学地理教学当中,必须令学生通过地理教学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地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在学习、考试当中适用,更在其日常生活中起到一定帮助作用。当前我国现有的相关研究当中主要均针对中学地理教材方面进行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并未将视角放在地理思想与方法上。因此,在未来的研究当中必须要加强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意识,加大研究力量,促使中学地理教学当中恰当的融入地理思想与方法进行私立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立峰,王向东.基于地理学“整体性”思想的中学地理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05(08):101-106.
[2]赵黎新.浅谈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4,08(07):196.
中学地理教学探究 篇4
一、趣味导课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深入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 通过富有情趣的导言, 使课堂一开始便形成活跃而愉快的氛围, 使学生产生掌握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讲授区 域地理前 , 通过“地理 之最”激发 学生的学 习兴趣。例如, 讲述亚洲地形特征时, 先提问:世界最高峰是什么山峰?海拔为多少米?讲述南极洲时, 用世界上位置最南、平均海拔 最高、气温 最低而冰 层最厚导 入 ;用“世界最 大的原料进 口国”作为 日本地理 方面内容 教学的开 端 ;用“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引入中东地区的讲述。另外, 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地理风貌, 在观图领略一个国家或地区风土人情的基础上讲授新课。例如, 先观察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 、阿尔卑斯 山的美景 、地中海的 迷人风光 等 , 然后开始欧洲西部的学习;用克里姆林宫和红场的图片, 引入俄罗斯的学习。
二、运用地图培养学生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 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它以图像、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 贮存和浓缩大量的空间时间信息; 以人们容易接受的形式传递给大脑, 成为联系地理事物与人的认识过程之间的中心环节。地图中包含众多知识点, 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 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 它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 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具。如果地图运用得好, 那么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 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综合, 培养能力。因此, 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 锻炼读图与析图能力, 是地理教学中最基本而重要的内容, 也是最富有地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
三、在读图中注意地理事象之间的联系, 通过读图发现问题
各种地理事象之间的联系在同一幅图中有所体现, 读图时要注意发现和探究。如图中画出了经纬线并标出了度数, 画出了海岸线, 这些内容提供了该地区经度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如果图中还有农作物的内容, 那么读图时读出这些内容, 能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如学习《黄土高原》这课时, 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和政区图, 引导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出太行山、秦岭、长城和兰州市的位置, 并在图上勾画出黄土高原的范围, 对照政区图, 明确黄土高原包括的省区。再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包括的省区。这样, 学生不仅很快归纳出了黄土高原的范围、包括的省区, 还掌握了教材的内在联系。通过大量的指图回答, 培养了学生阅图和用图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维,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 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 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四、中学地理教学在生产建设中有重要作用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学科, 它在很多方面能直接或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中学地理教学中讲授的土壤资源、水热资源、森林资源、天然草场等各种自然资源都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了解各地自然资源情况, 有利于制定切合实际的农业发展措施;讲授各种工业地理分布、工业原料来源、工业燃料和动力的供给、工业的交通运输条件、工业产品的分配、各种工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各种工业与自然条件的联系等知识, 对学生以后的生产实践是有益的;此外, 讲授各种交通路线的地理分布和交通枢纽等知识, 对学生将来参加交通运输业的生产实践也是有帮助的, 特别是地图、地名知识等, 对学生将来从事通讯、邮电、贸易等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五、地理知识能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地球是人类生存、发展、栖息的唯一处所, 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 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 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环境, 导致各种污染日趋严重, 出现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问题, 究其原因, 是人们缺乏环境意识, 经济与环境不同步发展。现在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极为关注, 我国颁布了《环境保护法》, 明确制定了“谁污染治理”的政策。我们应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做到防患于未然,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这项艰巨的任务主要靠地理教育完成。
六、养成用图的习惯
地理课本中有地图, 还有地理图册。学习地理时要经常用图, 养成用图的习惯。熟能生巧, 在读图用图过程中摸索出一套读图方法, 是很宝贵的。读出图中地理事象的地理位置, 是最基本的读图内容和读图要求。但读图时往往容易被忽视, 应该引起注意。从地图中读地理位置, 包括纬度位置、经度位置, 这通过图中的经纬线阅读。从地图中还可以读出海陆位置和地理事象之间的相对位置。读相对位置时, 要利用经纬线判断方向。读经纬度位置时, 一定要读出是东经还是西经, 南纬还是北纬。同样, 要根据经纬线判断方向, 如我国南极考察长城站位于城市N的东南方向, 而不是西北方向。
摘要:初中地理趣味教学的宗旨, 是通过课堂内外一系列措施,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由不爱学地理变为爱学地理, 进而会学地理, 最终达到学好地理、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目的。
中学地理概念教学探究 篇5
摘要:地理概念是概括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的定义。地理概念的掌握不仅是学生学好地理规律和成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教师应通过认真备课,讲解透彻,消化概念,指导学生运用概念去加强地理概念教学。学生应通过实地观察,抓关键词,归纳法,类比法等方法去重视对地理概念进行理解。在地理概念教学中要通过实例归纳法、空间模式法、对比剖析法、因果推理法、直观图示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地理能力的培养。关键词:地理概念教学;教学方法;地理能力
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1]
中学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的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此外,还应结合乡土地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雄心壮志。[1] 地理概念教学及其主要内容
地理概念是指概括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或根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经过思维、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而认知其本质属性的定义。可以分为:①一般地理概念,表达同类地理事象共同本质属性的地理名词,如平原,湖泊,城市等。②单独地理概念,用以表达个别特定的地理事象或地理过程的本质属性,使学生认识个别地理事象的特殊属性,如东北平原,北京,山东半岛等。③集合地理概念,用来表达某一地域范围内同类地理事物群体所共有的本质属性,如欧洲的平原,青藏高原的湖泊,东北的城市等。[2] 地理概念教学是指专门培养学生学习理解和应用地理概念能力的教学活动。地理概念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对中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概念教学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体验地理概念产生的过程,理解、掌握地理概念,优化概念教学设计,真正达到认识地理思想和本质的目的
地理概念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a.自然地理概念如太阳辐射、地方时、大气运动、大气环流、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等;b.经济地理概念如农业区位、工业地域、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等,c.人文地理概念如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合理容量,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旅游活动等
2地理概念教学的意义
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能力培养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众多的教学过程、教研论文及专著表明,连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规律、原理及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上,教师们花费了大量心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对地理基本概念往往忽视其能力因素,忽视学生学习时应具备的、多种多样能力的培养,过多地依赖于记忆这一单一学法,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照本宣科的叙述性教法和文字解释的文字学教法。而目前的这种现状其效果如何呢?广大教师恐怕是有目共睹的:①加剧了学生厌倦地理概念学习的心态;②强化了学生学习地理概念时死记硬背的陋习;③使学生在学习与考试两者之间产生盲点——不记不引,死记了又不能适应考题对概念灵活运用的要求;④因能力培养在教学开始阶段(概念教学)就采用了不正常的跳跃方式,故失去了牢固的基石。
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概括性知识,是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地理问题要进行正确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地理思维活动,都要以正确的地理概念作为基础。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是学习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中心环节。同时,地理概念还是地理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它能深刻地反映地理过程的最本质的特征。把握地理特征有助于地理概念的形成,地理概念的掌握不仅是学生学好地理规律和成因(初中阶段对成因不作过多要求)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学生学好地理首先要学好地理概念,教师要教好地理首先要重视地理概念教学。[3]
3地理概念教学实施的主要途径
3.1如何实施地理概念教学
3.1.1认真备课
备课要认真琢磨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所有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如“生长期”这个概念,学生很容易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农作物能够生长的这一段时期”。但农作物的生长期则不仅与该地区的气温条件有关,而且与农作物的习性以及在农事上采取的措施也有关系。“梅雨”这个概念,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春天夏初梅子黄熟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绵阴雨叫“梅雨”,还要使学生理解梅雨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完整的“梅雨”概念,应包括梅雨的时间、地点、成因、天气特点、名称由来以及它在农业生产上的利弊等。3.1.2讲解透彻
在地理教学中,讲解概念必须要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如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取之于自然界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资源。取之于自然和有利用价值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同时告诫人类不能采取“杀鸡取卵”的方法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也不能过分强调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而无所作为。
此外,在讲解地理概念时,还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景观图、课本插图等具体图像,使学生在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区别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逐步由具体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地理事象的规律性。3.1.3培养地理能力
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概念的词义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文字相近而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在比较中对概念加以鉴别,避免混淆概念。例如,“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根本区别是:A、河流长短的不同;B、河流水量大小的不同;C、河流最终归宿的不同。通过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理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本质区别在于河流最终归宿不同,前者是指流入海洋的河流,后者指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
3.1.4指导学生运用概念
分析一切地理问题,都必须从概念出发,在正确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揭示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判断地理问题正误的,要依据概念进行分析和推理,去伪存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下列气候类型中属于多雨夏干型的是:A、温带季风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判断气候类型虽然是较难掌握的知识,但只要对各种气候类型的概念比较清楚,根据题目所提出的条件或水热资料,对照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进行筛选,也就不难判断了。
在地理教学中,使学生从逐个理解地理概念,分门别类地掌握地理概念体系,了解各级地理概念的并列或从属关系,了解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地理概念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化的知识,而不是相互孤立的名词解释。这样,学生获得的地理知识便是成串的知识珍宝。
3.2地理概念教学的主要方法
3.2.1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温带落叶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梧桐树、杨树等,并与樟树、广玉兰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两种树木都具有较宽的叶片,叶上通常无或少茸毛,厚薄适中。芽有包得很紧的鳞片,树干和枝桠也有很厚的树皮,这些都是适应冬季寒冷环境的结构,并且都是冬季落叶,夏季绿叶。“冬季落叶,夏季绿叶,叶片较宽”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温带落叶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樟树、广玉兰树是不是温带落叶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樟树、广玉兰树是常绿阔叶树。这样,学生对温带落叶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3.2.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教师应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的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3.2.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转换后,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3.2.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①近似概念,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②矛盾概念,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 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都是可再生资源。③包含关系的概念,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
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在运用以上方法进行概念教学时,还应坚持“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形成概念时,不仅要使学生背诵概念的词义,而且要使他们会论证、会运用这些概念。教师设计一些习题,在分析概念后及时进行练习,这样,既可检查学生对概念理解是否完整、准确,又能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3地理概念教学中应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3.3.1地理概念教学中地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地理概念以其思维类型(而不是学科知识类型)多样、体系庞杂而分别于其它学科,这方面尤以初
一、高一年级教材更为典型。如此众多的概念及类型,不仅反映出地理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当今中学地理教学对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扩展及深化。面对这种现实,那种忽视与违背学生认知途径与规律、轻视地理概念教学中能力培养的、以不变应万变(教师讲、学生记)的概念教学法早已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正常需求。
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能力培养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学习,经历了一个学会到会学的形成能力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学又是自学能力的标志,而培养地理概念学习的能力过程,正是未来学生独立学习与研究的起点。没有把握学习对象及其基本概念的能力,是不可能深入到学科深层知识体系中去的。也正如此,培养地理概念教学中的能力这一课题是极有意义的。3.3.2地理概念教学中能力培养的方法 3.3.2.1实例归纳法
第一,教师提出概念。(此时学生还不能准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第二,让学生依据初步的理解判断一些难度较小的实例是否属于本概念的范畴。(大多数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结论)第三,再次讲解概念。(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实例判断,初步理解了概念)第四,教师提出一些难度较大的实例让学生再次判断。(部分学生犹豫不决)第五,组织学生讨论,并提出判断理由。(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第六,教师指出概念的抽象内涵。(此时学生才真正理解掌握了概念)第七,教师讲解实例归纳出概念的学法与所需能力,并强调学者们提出此类概念的真实过程并不神秘,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受到启发,产生学法与能力的萌芽)第八,在今后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组织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实例归纳法去学习重工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中的专业化、天体等同类地理概念。(学生不断巩固了学法,逐步形成归纳与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第九,本方法可移植到其他学科某些概念的学习中去。
例如在学习天体的概念时,教师提出天体的概念后,要求学生判断太阳、月球、地球、流星体及彗星是否属于天体。简单判断后,教师再次讲解概念。提出气体与尘埃(太空中的)、人造卫星、太空中漫步的宇航员是否属于天体的难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判断及理由。最后,教师给出概念的内涵、学法、能力培养目标,并提出应用方法学习新概念的要求。3.3.2.2空间模式法
第一,简述课本中关于概念的叙述。(学生因思维跨度大、已有知识少,不可能在头脑中出现概念在现实中的状况。)第二,强调概念在实际状况中的复杂性,指出只有建立立体模式才能逐步认清概念本质的思路。(学生开始注意从简单到复杂搭设“辅助桥梁”的思路。)第三,教师采用去粗取精、删枝叶留主干、变复杂为理想的方法,画出立体模式图像。(学生明确了理想模式下,概念所处的条件环境。)第四,在空间模式图上讲解概念的本质(运动)特征。(学生初步理解了概念。)第五,介绍由空间模式过渡到现实复杂背景下的状况。(学生经过文字、模式与现实三步过程,初步了解“搭桥”的学法,体验了空间想象、由简到繁的分析能力的培养。)第六,回到意义中来,再认知特征。(学生形成了科学的概念。)第七,在天球、气旋与反气旋、板块构造、煤铁复合体型及水循环等概念教学中运用空间模式法。(学生不断巩固学法,逐步形成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
例如在学习气旋的概念。教师提出概念并指出自然界里气旋的复杂性,及模式图引入的必要性。教师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间距相等、等差系列、等压线为同心圆状的气压场图。在图上讲解气旋是如何旋转起来的过程,并出示书后练习中实际气旋的状
况图像,再次讲解气旋的定义。总结学法,要求应用到新概念的学习中。3.3.2.3对比剖析法
第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概念叙述。(学生感到两个概念容易混淆、难于区分。)第二,要求学生指出它们的表面差异。(学生产生比较差异的思维过程。)第三,引导(提问质量是关键)学生由表及里地剖析两者的本质区别。(学生产生比较思维的深化过程,抓住了两者的内在差异。)第四,要求学生反向分析概念间的表面联系。(学生通过逆向思维抓住共同的表象特征。)第五,引导学生剖析两者的本质联系。(学生通过老师设问的分析,掌握了两个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第六,回到课本的概念中,单独地概括出每一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学生通过对比剖析法的运用,准确地掌握了每个概念。)第七,在学习恒星与行星、太阳常数与太阳辐射强度、天气与气候、内力的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等概念时,运用本方法,做到得心应手。(学生巩固了学法,逐步形成了对比剖析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内、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时,指导学生阅读两个概念的教材叙述,并找出表面文字差异(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通过思考教师的提问,学生找到了由于表面差异造成的本质差异——外力在环境中的改造作用显示出极强地带性的规律;而内力则显示出极强的非地带性地质规律。为两种规律的出现打下了物质基础。引导学生找出同时性、矛盾性、共同作用于地表等表象联系,进一步剖析出两者的本质联系——内力决定着海陆分布的大势及地表起伏的格局,而外力则是在内力的基础上,对地表进行雕塑和改造作用(主次分明)。再回到各自的定义中,把握其内涵,强调学法的应用与能力形成的关系。3.3.2.4因果推理法
第一,教师提出概念。(学生感到内容复杂,头绪繁多。)第二,要求学生找出概念中的组成因子。(完成此项工作,学生把握了概念的构成要点。)第三,教师提因,学生求果,也可逆推,提果导因。(学生通过连续地因果推理过程,掌握了概念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第四,教师指点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以帮助学生强化推理过程。(学生进一步明确推理线索,初步掌握学法。)第五,回到概念中来,学生独立完成推理过程。(学生巩固了方法,掌握了概念。)第六,在学习恒星、能源问题、粮食问题、农业区划、外向型加工工业等概念时,运用本法。(学生熟练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了推理与综合分析能力。)
如运用因果推理法学习外向型加工工业的概念时,教师提出概念,并要求学生找出党的开放政策、优越的地理位置、廉价的劳力;引进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提出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原因的问题,逆推因果过程;并指出根本与直接原因,归纳概念的意义。教师总结方法,提出应用要求。3.3.2.5直观图示法
第一,阅读课本关于概念的叙述。(学生立即会感到抽象思维的困难,想象不出概念所表达事物的形象特征。)第二,教师利用形象图示讲解概念中的抽象内涵。(形象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思维的概念要点。)第三,回到课本中去,理解抽象的概念。(学生形成了抽象思维的理解记忆。)第四,在生长期、霜期、耕作制度、常温层、环境等同类概念的学习过程独立适用此法。(巩固学法,逐步形成抽象思维与读图分析能力。)
如学习常温层的概念时,学生阅读常温层的概念。教师画出纵坐标为深度、横坐标为温度变化幅度的统计图表,并在表中边讲解边画出由地表到常温层的温度幅度的变化趋势——山大至小,最终为零。结合课本定义,强调这一层面是温度变化幅度为零,温度为一定值,而不是温度为零。提出应用本法提高能力的要求。3.3.2.6综合分析法
第一,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关于概念的综合论述。[学生感到内容杂乱无章,无法确定概念的范围与要点。]第二,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找出概念的要点。[学生明确概念的基本要点构成。]第三,教师组织学生综合分析各要点在概念构成中的不同作用。[通过综合分析,掌握了基础与主导要点,初步理解了概念的丰富内涵及相互关系。]第四,给出概念。[学生掌握,并初步了解复合型概念的学法。]第五,教师在讲完分类、成因、分布规律及原理后,引导学生体会前述概念的内涵。[学生由具体知识的学习回到概念的理解中来,起到验证与巩固的作用。]第六,在大气环流、农业区域、工业布局及自然带等概念的学习时,反
复使用本法。[熟练地使用方法,学生逐步形成归纳、综合分析的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运用综合分析法学习自然带的概念。要求学生阅读自然带概念的综述,并回忆前五章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找出与分析下列要点:自然带的出现是以纬度位置和海陆质量差异、分别有一定热量与水分组合为前提条件的;占有一定空间的大陆带状形式;是地表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气候为主导,植被、动物及土壤为标志,地形为基础;带内充分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带间充分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理论。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各要点在概念中的作用。给出概念,并在后面的分布规律与成因中巩固概念。提出学法与能力的要求。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证,我们可以知道地理概念的掌握不仅是学生学好地理规律和成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这说明地理概念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巨大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地理概念的学习,而且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篇6
【关键词】 中学地理教学;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教学效果
随着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学生对教师陈旧而单调乏味的教学方法的质疑越来越普遍,教学方法面临的改革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根据笔者多年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的体会,针对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综合应用,本文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讲授-提示型教学方法的应用
讲授-提示型方法的应用主体是教师,是指由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借助语言向学生作较为系统的讲述、讲解、讲演等,并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启发诱导、点拨提示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组合。在其应用中,教师实施有效的讲授与指导,学生主动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和引导。这类教学方法是我国一贯重视和使用的教授方法,至今仍然是教学活动中采用的主要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系统、高效地传授知识,学生也能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识,因此讲授法受到多数教师的欢迎。这种方法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学生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因此这种方法对自制力强的学生来说,是快速、高效地接受知识的一个捷径。然而,在讲授法主导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感;对于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是不欢迎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这样,教学中的矛盾就出现了,一方面是教师想要平静、顺利地授课,一方面是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有意、无意地开小差,学习效果受到很大影响。教师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呢?一是不管不问,教师依旧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教学,但这样会导致教学的整体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二是暂停教学过程,纠正学生的偏差行为。如果学生反复出现注意力分散甚至吵闹的现象,教师就会多次中断教学过程,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维持教学秩序,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学习知识的方式自然也不同。在学生主体性意识日益增强的当今时代,讲授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学地理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其他教学方法的应用。
二、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一个与教学有关的情景,能较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如讲“环境问题”时,环境污染的画面与视频的展示,将震撼学生的心灵,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马上会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是环境中哪些方面的污染?”、“这些污染是如何产生的?”、“这些污染对我们有什么危害?”、“如何治理这些污染?”等问题。学生很快就会进入角色,积极思考,一个良好的教学活动就这样开始了。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情景教学法非常适用于教学活动的开始阶段。
教学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接下来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三、小组讨论法
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如果问题简单,可以直接让一个或几个学生来回答。但如果问题比较复杂,最好让全体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如上文中提到,教师在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环境问题”教学活动时,提出了4个值得思考与讨论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1个问题,几分钟后,每个小组推举一个同学来作阐述性发言。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指出同学们的优点与不足。通过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思维得到了锻炼,情感得到了升华,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学活动也达到了高潮。
小组讨论法适合在教学活动的中间阶段进行,但讨论时教师要控制好时间、规范讨论秩序,防止场面失控。
四、师生换位法
教学中可以尝试学生上台、教师下台。这一上一下体现的是师生角色的互换。实施这种教学方法之前,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课程内容不要太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多位学生上台,分别组织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学生自己确定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加以点评。教师角色的体验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分析教学内容,更好地消化、吸收知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增长学生的自信心。
五、实验教学法
进行太阳高度的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对同一天的太阳高度进行观测,帮助学生理解同一天的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组织学生对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进行观测,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月相的观测、气温的测定、降水量的测定等实验教学的进行,都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验时,要选择好时间和地点,准备好相关仪器设备。可组织地理兴趣小组长期进行实验观测,获取乡土地理第一手资料,丰富地理课程资源。
六、野外考察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适当时机到野外去考察,觀测地形地貌、岩层走向、植被分布、土壤类型、居民点分布等地理现象,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通过感性认识的形成,促进理性认识的强化。野外考察时要注意安全,制定好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考察,防止走马观花似的流于形式,要求学生考察结束后完成并上交考察报告。
中学地理教学点滴谈 篇7
一、学习地理, 让学生充分发挥形象思维
学习地理, 最主要的是要求学生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 培养地理学习的形象思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这种理念要存在于每一个闪念, 每一颗火花, 这种方法对开发学生的右脑非常有帮助, 在学习地理、认识地理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的过程中, 根据地理教学的特点, 要充分利用幻灯照片、模型、声像资料、乃至实物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 以便加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印象, 此外教师用幽默风趣、生动而丰富的语言作为辅助, 描绘出所教授的地理内容的地理情境。当然, 展示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以上所说就构成了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学习地理, 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要达到这一点, 必须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心理学家认为:“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 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 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们的时空抽象能力还比较薄弱。地理教师必须重视实际情况,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用直观的形式来表达所学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在讲课中需要用点拨性的语言, 要有启发性, 要讲究暗示的方法, 语言也要丰富流畅。在教学“黄河水系”的时候, 借助多媒体, 学生们可以看到, 黄河中上游流域的面积明显比黄河下游的面积大, 这种现象对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 在这种直观的视觉中, 抽象思维能力强的同学能够简略地叙说出其成因, 也就是黄河因中游经过了黄土高原, 在华北平原积淀了非常多的泥沙, “地上河”因河床抬高而形成, 也正因为它已经抬高了, 所以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
三、学习地理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艺术是相通的, 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学生们如何做人。所以说, 地理教学, 也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要培养学生们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地理教学涉及祖国的每一个区域, 所以地理教学有它的独特性, 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在地理教学中, 有很多内容涉及爱国主义, 比如说, 国家领土神圣而不可侵犯、国家领土是国家主权, 国家领土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 让学生系统、完整地理解领土的概念,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地理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内容中, 有一些水产业和野生动物方面的内容, 如果硬性灌输给学生, 让他们死记硬背下来, 一定达不到相应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说, 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吃过哪些鱼产品, 哪位同学到过海域地区, 都见过哪些鱼类, 然后再把自己在网上和书上见到的鱼类进行分类, 哪些是淡水鱼, 哪些是咸水鱼, 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再比如, 在学习野生动物分类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自己都到哪里旅游过, 都见过什么珍稀动物, 说起这些的时候, 学生们热情高涨, 纷纷发言, 他们都把美好的回忆结合到学习中来, 使“枯燥”的学习变得有滋有味儿。如此一来, 学习过的内容基本上可以过目不忘。
中学地理教学ABC 篇8
现在, 地理教学却面临着许多困难。自从1994年高考取消了《地理》这门学科起, 许多高中生产生厌学情绪, 当然也波及到了初中, 这在实行3+X考试制度以后才有所好转。现行的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地理教材优点很多, 但是知识的系统性不强, 这也对我们中学地理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那么, 我们怎样进行地理教学呢?
首先是常规教学, 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在新形势下, 地理教学受到教学内容与时代要求的双重制约。同时, 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又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 要求我们以素质教育为准绳, 以多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为依托, 恰如其分地展现地理教学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 全方位地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使学生会学、好学、学好, 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建立起正确的地理观, 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中学生受知识水平、课程设置和考试分值的影响, 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热情普遍不高。但是, 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探究到底, 对所学知识知道其用途, 另一方面又要让他们显示自己的才能, 使之个个跃跃欲试。这就为我们设计好新课导言提出了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对教材进行挖掘整理, 使新课导言生动诱人有悬念, 一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究上来, 而兴趣和好奇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至于导语的选择, 可以放在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地理热点问题、最新地理事件、历史渊源、乡土内容、科学探究等方面, 但导言不宜过长, 更不能哗众取宠, 喧宾夺主。
地理教学还应图文并茂, 以图释文, 形象逼真, 突出其地理味。浓郁的地理味体现在地理教学中, 最主要有:人地关系、空间概念、地图教学。
课堂教学中, 地图教学是关键。要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 就必须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 正确地分析和说明地理问题, 这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教师运用地图进行教学, 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 也是地理教学的独特风格和魅力之所在。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地图, 那么就无法进行地理教学。”许多复杂抽象的地理现象, 往往我们可以用一幅或几幅地图, 便能够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 使学生一目了然, 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行地理教学, 首先从识图开始。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的结构, 然后再逐项逐条紧扣教学内容启发设问, 让学生通过位置及相关物象进行分析, 读出其中的地理内容和特点。对于地图的展示, 根据条件和需要, 可采用挂图、板图、投影、幻灯等多种方式。进行学生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解图等方面的训练时, 要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本身的发展需要为前提来进行。
课后, 教师还应当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实际, 将课堂知识迁移到课外, 寓教于实,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那么, 可从哪些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首先, 结合当今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之目的。在地理教学中, 要将课本内容与社会变革联系起来, 使地理具有生命力, 让学生知道学好地理的价值。例如我们在上绪论和各课导言时, 可引用科学家钱学森的话:“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需要有一门新的科学大部门, 那就是地理科学。”现在我们强调人口资源, 环境的协调、和谐, 讲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所有这些, 哪一样能离得开地理学知识?要使学生明白, 他们所学的地理知识是非常有用的,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知识, 以使他们产生学习地理这一门学科的动力。
其次, 通过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来增加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句话实在。培养兴趣的方法中, 对于地理教学来说, 提高记忆力我认为是首选。要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可以这样说:物象是记忆的根本, 联想是记忆的关键, 理解是记忆的向导, 谐音是记忆的窍门。另外, 适当使用一些谜语、诗歌传说等, 也可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的目的。
中学地理教学与生活 篇9
一、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例、热点时事, 通过自编的小故事、演讲稿、歌曲等形式, 引入新课, 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如讲《34个省级行政区》一节时、我自编一个交通事故, 交警和刑警根据车牌前面第一个字及编号, 把逃跑的司机抓获,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掌握34个省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如讲《祖国神圣的领土——台湾》一节时, 我自编了台湾当局领导人煽动民众公投加入联合国的演讲, 切入新课。又如讲《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一节我分别唱上《草原牧歌》、《青藏高原》一小段导入新课。这样群情激动, 激发学生探究新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乡土地理教材
乡土地理学生比较熟悉, 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本区生活环境,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如讲新疆特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 我对学生提出了探究性的思考问题, 海南中部有哪些优势?如何调整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课堂非常活跃, 其中两点最有代表性: (1) 充分发挥政府给予的“绿色通道”的优势, 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的种植。 (2) 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贷款, 解决农民资金不足, 大力发展名优产业 (如屯昌黑猪的养殖等) 。又如讲完《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后, 我探讨式地提出海南三亚有哪些旅游资源优势?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学生对本岛情况比较了解, 讨论起来各抒己见。我适当地启发引导学生把相关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简易的手势, 使学生容易理解教材的内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自创简单易懂的手势, 可增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如讲《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一节, 香港的经济特点是转口贸易, 我是这样示范的, 伸出左手在空中一抓收回到腹部 (表示外来产品进入香港) , 然后右手接住左手向外抛出 (表示进入香港的外来产品再向其他国家和地区销售) 。又如讲《祖国神圣的领土——台湾》一节, 台湾的经济特点是“进口——加工——出口”时, 我在讲台上演示, 伸出双手卷回来 (表示进口原料) , 然后双手在胸前滚动几下 (表示对原料进行加工) , 最后双手向前推出 (表示把加工后的产品出口) 。这两种经济特点, 上课时我都要求学生模仿演练几下, 这样学生们在玩中快乐地学习, 增强了理解和记忆。
四、利用民间谚语,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激发策略 篇10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激发,兴趣
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动力,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积极探究新知, 有了兴趣, 才会集中注意力, 才会有探究新的知识的心情向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年龄、心理发展因素和客观条件的影响。作为教师就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 就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 通过设计有趣得活动, 调动他们的兴趣, 使知识得到升华和内化。
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后, 才会与老师的教学相配合, 才会愿意积极主动的学习、才会愿意进一步的思考。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几年来, 笔者在地理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了如下探索和实践。
一、巧设导语, 培养兴趣, 做好开课篇
课堂教学的导入, 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曲中的“序幕”, 起着酝酿情绪, 集中注意, 渗透主题和带入情景的作用。知识的导入阶段很重要, 这是一堂课的开端, 一堂课如果有良好的开端, 那么就对下面的知识的学习做好了良好的铺垫,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合理恰当的导入, 不仅是课堂的良好开端, 而且为学生的进一步的学习增强兴趣和信心。
教师课堂开始的导入要进行精心设计, 设计的目的是以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为主, 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以故事情节导入的, 要使所讲的故事与本课有关;以多媒体展示的, 教师要在图片的选择上下功夫, 既要美观符合题意, 又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演示中看清楚;以问题导入的方式导入新课的, 问题的设置必须要与前面的课程相衔接, 同时对本科的学习有启发意义。这样吸引学生对本课的学习,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谓一石二鸟, 何乐而不为。又如, 在讲亚州季风气候之前, 我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 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 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呢”?“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悬念一出, 学生精神为之一振, 接着就讨论开来, 好奇心一来, 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后面的东西就好讲多了。
二、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 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火花
地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 也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而不能“身体力行”, 这是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的。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以下情形:走夜路的时候经常会迷失方向;为什么秋天的时候也会出现叶子变黑。我在思考:如何让地理课堂教学走进生活, 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好所学的知识。最近几年来, 各地的灾难层出不穷, 面对这样的环境危机, 教给学生正确的处理方法和避免灾难, 化险为夷, 是我们在地理课上应该着重关注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多年的地里教学过程中, 对地理课走进生活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如我在讲到地球公转时, 我让全班同学一一上黑板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标出自己的生日, 然后再让同学们分析自己出生那天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以及变化情况, 这样做, 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在讲授《我国的人口》一课时, 如在讲到“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时, 笔者出示给学生一幅漫画《苦难的母亲》, 画面上显示的是, 愁容满面的母亲, 手里还牵着孩子, 背上也背着孩子。那个母亲的肚子大大的像皮球一样, 可见肚子里的孩子也将要出生。画面还显示出, 母亲身旁的两个孩子为争吃的在互相打架……接着, 笔者就让学生讨论, 并回答:你看到的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这种状况会出现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 得出最后的结论是:我们所居住的地球, 人口出现了过剩现象, 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人口过剩, 会给我们整个社会带来的压力, 使我们的生活质量降低, 使我们的幸福指数减少。
三、让学生多感官参与, 激发学生兴趣
地图是很好的地理课的教具, 同时也是学生很好的学具。因为地图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同学们也非常喜欢制作,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 通过自己的创造发挥, 绘制相应的“地图”, 比如在讲授“青藏铁路”内容时, 笔者就让学生自己绘制出自己想去西藏某地方的路线地图, 学生做得相当好, 还有比例尺, 主要的景点等。另外, 笔者还让学生制作地理模型。如我要求学生自带大桔子一个, 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 在桔子上定出南极、北极和赤道, 做穿过地心 (桔心) 的地轴, 每隔30度画一条经线和纬线, 标出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在制作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秀作品, 在小组内、班上展示交流,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达到了解经线、纬线、经纬网知识的目的。
四、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 以真挚感情培养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 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学生受到老师的赏识激励时, 会体验到喜悦感, 成就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那些能带来愉快感的事情就容易引发兴趣, 在兴趣的驱动下, 学生就会喜欢这个老师所上的课, 愿意主动地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各种激励的情境, 经常使用鼓励性语言, 营造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的学习气氛。师生情感融洽能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接受知识, 思考问题, 掌握方法, 正如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如教师一个赞许的点头, 一个鼓励的目光, 一个会意的微笑, 一句激励的话语, 都会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之情和真实之爱。又如在每一次课堂提问中, 只要同学举手回答, 无论正确与否, 首先肯定他们肯动脑筋, 勤于思考的精神, 如果有后进生举手坚持不叫优生, 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增添一份自信与参与的机会。这样, 学生对教师的感激之情和对知识的渴求油然而生, 地理成绩就会一步步提高。以上是我这几年教学中一些粗浅的做法和认识,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 篇11
关键词:中学教学;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传统意义上,中学的地理教学,教师一般更加侧注重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训练,而这对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推动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地理学科的学习,逐渐成为地理教学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特征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空间与属性信息的有效结合,可以通过空间或者属性两个分属方面进行相应的检索查询和分析,并且可以对分析的结果进行高效准确的表达,实现地理数据的可视化效果。地理信息系统在管理数据时采取层的概念组织,可以对一张图进行多方面的应用。除此之外,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层次进行划分和叠加分析,选择特定的区域部分进行缓冲区分析,实现地理空间的分析职能。
二、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到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1.地理信息系统的优越性
首先,地理信息系统由其自身技术特点决定,具有直观的数据可视化功能与效果,此外能够与互联网或者一些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结合,从而发挥更好的技术作用,形成空间数据的高度表现力。其次,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叠加分析和缓冲分析以及数值统计等,可以让学生对地理空间拥有更为明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最后,地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好的制图能力,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自主地进行地图的绘制,具有多维化和共享性等优势,远非传统的地理挂图可比。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国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对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了明确的规定与要求,这对地理教学质量的优化与提升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使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成为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首要的任务和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形成一定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同时,地理信息系统以其特有的运动图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扩散,自主进行思考和分析,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数字化时代发展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逐渐进入数字化时代,许多新生代词汇也相继产生。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断地增加数字化系统工程建设的投入,作为最具发展前景的信息技术之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网络地图和电子地图等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到中学地理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为方便快捷地获取学习资料,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实现自主制图和空间查询
相对于传统的地理教学挂图,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不会像挂图一样轻易损坏,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自主制图,更清晰地现实教学的内容和主题融入多媒体教学中。同时,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双向查询,比如,在教学我国的省级规划时可以将每个省份用动态闪烁的方式显示出来,并对各个省份的属性进行相应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提高学习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2.丰富知识教学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的观念认识,以全新的心态进行探索和学习,培养学生全面的、高层次的思维理念。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得个性化学习的开展大大增加,教师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后,学生就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进行相应的研究性学习,从更多的方面了解研究内容,有利于丰富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学质量和水平。
3.教学组织的变化
在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言傳身教为主,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教学的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相对于传统的地理教学,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使学生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使学习的环境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即便是在家里也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使教学组织方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地理信息技术也得到不断发展。这也直接导致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课堂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将地理信息系统巧妙地应用到中学地理教学中,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使得教学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娟.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研),2011(6).
[2]邵志豪.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光明学校)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 篇12
那么,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这一问题, 我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众所周知, 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地理教学中, 授课大多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讲演型或逻辑分析型模式。由教师作为传播者, 将一套标准化、权威性的地理知识通过“满堂灌”“填鸭式”灌输给学生, 让学生去死记硬背, 尽管教师累得口干舌燥, 学生却收获不大。这种模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缺乏自主性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显然, 这种教学观远远落后于时代。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入手, 采用探究发现型的教学新模式, 授课方式也要从演讲型转变为师生互动型。我在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 注重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等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这一课内容时, 我没有用教师先讲解、学生后记忆的传统教学方法, 而是把“教”变成了“学”。教学过程如下:通过多媒体展示沙尘暴、西北地区沙漠分布图和景观图等导入新课, 然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中的图文内容, 自学完成如下作业。
1.归纳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对比西北地区荒漠化与我国西南地区“石质荒漠化”、南方山地丘陵“红色荒漠”的成因差别。
3.概括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危害。
4.说明治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措施。
学生完成后, 公布自学结果, 教师针对学生自学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串联讲解, 创设一种宽松的教与学双向交流的氛围, 鼓励学生质疑解难。这样, 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了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
二、诱发思维兴趣, 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 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黏合剂。然而, 学习兴趣并非每个学生都有, 学习中的挫折、困难使一些学生由于害怕而厌学。地理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竞争的新形势, 学好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既是自身价值的需要, 又是社会生存的需要, 从而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真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学生就会从活泼生动、情趣横生的课堂中培养和激发学习的“痴”情“迷”劲, 乐于探索。这不仅大大有益于提高当前地理教学的效果, 而且可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终生为之探索的种子。
如在学习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时, 我要求学生通过探究、自学、总结的方式, 把人口迁移的含义与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当代我国人口迁移等知识了解深刻后, 适时抓住时机, 把学生分成五组。第一组代表从当地本县中学转到邻县中学读书的高中生, 第二组代表当地考上大学到上海读书的大学生, 第三组代表当地到广东珠江三角洲打工的民工, 第四组代表当地到北京经商定居的商人, 第五组代表当地省区输出劳务到非洲做工的劳工。引导、启发学生讨论思考:本组人口位移现象是否是人口迁移?是国内迁移还是国际迁移?人口迁移对输出地和输入地分别有何影响?然后要求每个组推荐一个学生代表回答问题。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使学生既对本课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也从中获得了快乐, 并且训练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授人以渔,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终身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诫我们,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
学习地理, 掌握内容是其一, 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 后者就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 学生就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 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去掉教师的“拐棍”也能够“走路”。因此, 地理课堂教学,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 并在教学中做出示范, 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 独立做笔记, 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 做出新的判断和推论, 从而发展创造性思维。如我在讲解气候知识关于某地方降水较多的成因类型分析时, 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归纳。
1.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
2.风带:西风带影响, 从海洋吹来信风的影响。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影响。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影响。
5.地形:暖湿气流沿迎风坡爬升的影响。
6.气旋:热带气旋如台风影响。
7.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影响。
8.人类活动:城市“雨岛效应”影响。
学生掌握这类知识的分析方法后, 再让他们尝试分析某地方降水少 (干旱) 的成因类型, 某地方气温高和气温低的成因类型。这样通过掌握不同知识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也容易形成牢固的系统知识。
四、鼓励质疑解难,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古人说:“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学生的思维一般是从对知识的质疑问难开始的。质疑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去发现、探索和创造, 可见质疑是思维的火种, 是创造的动力。只有大胆质疑, 才能打破思维定势, 才有可能产生超出课本或前人的创造性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每个知识问题, 要求所提出的问题难易适中、深浅适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如讲到非洲气候类型知识时, 提出如下问题:非洲南部、东非高原、马达加斯加岛西部都是热带草原气候, 它们在成因上有何不同?问题一提出, 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 立即联系前面所讲的影响气候的成因等知识进行分析比较, 积极回答问题, 并提出新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五、打破思维定势, 鼓励标新立异, 促进学生创造性 思维的发展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 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 那么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 结果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的知识, 既不受其束缚, 敢于另辟蹊径, 又能言之有理, 持之有故, 这就必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打破思维定势, 从而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设想。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到, 对学生的问题要推迟判断, 避免武断, 过早地下结论或向学生预示解决方法, 都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 也不必大惊小怪, 要善于区分“笨拙的错误”和“创造性的错误”。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导, 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如我在讲区域地理新疆气候干旱知识时, 有学生问:“假若没有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阻挡的影响, 新疆的气候将会怎样?”对于这个学生敢于提问的做法我予以了肯定, 并要求学生就此展开讨论, 促使学生处于一种特殊的求异心理状态, 鼓励学生深刻回味, 大胆设疑, 细心思考。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还要充分运用“变式”教学, 改变学生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消极定势的影响, 即对同一事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揭示。同时, 教师所提问题也要有较大的内涵, 要多提需要从不同思路去考虑的问题, 以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 使学生产生尽可能新, 尽可能多, 尽可能是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例如:假如采用人工融冰化雪的方法促使天山冰川大规模消融以解决新疆的干旱问题, 采用大规模的南水北调方法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你认为这对人类的环境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假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 南、北半球自转偏向力方向有何变化? 假若黄赤交角为零, 地球上将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等等。所提问题的用意均是促进学生广开思路, 打破常规, 形成创见。
六、创设开放式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 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 教师“满堂灌”, 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现成的地理知识, 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就要创设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在探究和重新构建地理知识系统的过程中自主学习, 勇于质疑,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建开放式教学课堂, 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教学评价等方面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
1.开放教学目标, 体现多元化
传统课堂教学以学懂例题, 会做习题为教学目标。开放式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基础性目标,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弹性目标,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有一定难度的目标, 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三是发展性目标, 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新课程标准在阐述教学目的时, 对其内涵有了新的拓展, 主要体现在“三个增加”:一是增加了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目的, 二是增加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是增加了发展情感领域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 现代课堂教学在继续坚持达到“双基”的目标的同时, 更注重学生的发展性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开放了, 才能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自身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方面有其发展和提高的空间。
2.开放教学内容, 体现生活化
地理教学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学习活动,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地理和理解地理。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用活教材, 把地理问题生活化, 把生活问题地理化。
3.开放教学过程, 体现探索化
开放式教学可先向学生公布学习内容, 学生事先可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整理数据, 对新授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准备。正式教学时学生处在相当的起点, 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在主动探索之中。地理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发现和实践的过程。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 让学生探索、经历学习过程。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 在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 还应注意地理问题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 并能产生新的“问号”。
4.开放师生关系, 体现民主性
学生的学习成长需要民主的氛围, 今日的教学民主是为学生明日的经济民主、社会民主打基础。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认识过程, 只有师生双方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应当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事实证明, 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学民主精神, 开放师生的地位, 有利于学生发挥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和创新精神。
5.开放教学评价, 体现激励化, 注重发展性
开放的评价体系是把评价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研究问题的兴趣在评价成功与被评价成功中得到激发。评价的方法可以多样化, 把书面测验、口头表达、作业、小论文写作、绘制地理图表、小组活动及实地观察等各种方式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诊断, 二是激励。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用正面的方法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一题多答式、无错误答案式的地理问题, 放手让学生互评, 引起共鸣或争论, 特别是对有创见、有特点的观点, 更应该开放评价的空间和时间, 让学生共同寻求并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的教学评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及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推荐阅读: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08-11
中学地理双语教学09-07
中学地理新课程教学05-16
中学合作学习地理教学05-08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06-22
中学地理教学的认识08-29
中学地理情感教学论文09-07
(原创)中学人文地理教学方法05-22
职业中学旅游地理教学09-21
中学地理第一课教学讲稿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