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的认识(共12篇)
中学地理教学的认识 篇1
初中教学随着中考指挥棒转。由于地理不是高、中考的科目,仅在会考中占有一席之地,导致学校、老师、学生等对地理不重视,视为“副”科,学得好坏无所谓,临近会考时“突击”一下就算了。老师无心教,学生无心学。端正教与学的思想是当前地理教学的关键,就此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中学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及广泛性
中学地理知识广泛,居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位置上,与中学的各个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故地理学科的大量地名知识,对历史和政治等学科的教学有很大帮助;地理设计的天体系统、地球运动、大气运动、航天飞船在空中运行等知识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地球为什么围绕太阳运动?月亮又为什么围绕地球旋转?这些既是地理问题,又与物理、数学相关,对启发学生学习物理和教学也有积极作用,此外,地理教学中的岩石风化、石炭岩地的形成以及各种有用矿等等也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中学地理教学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及国防建设中的作用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在很多方面能直接或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中学地理教学中讲授的土壤资源、水热资源、森林资源、天然草场等各种自然资源,都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对各地自然资源情况的了解,有利于制定切合实际的农业发展措施;地理教学中讲授的各种工业地理分布、工业原料来源、工业燃料和动力的供给、工业的交通运输条件、工业产品的分配、各种工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各种工业与自然条件的联系等知识,对学生以后的生产实践是有益的。此外,地理教学中各种交通路线的地理分布和交通枢纽等知识,对学生将来参加交通运输业的生产实践也是有用处的,特别是地图、地名知识等,对学生将来进行通讯、邮电、贸易等工作有很大帮助。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问题同样与地理知识有关,像全国各省市的工农业特产,主要的粮、棉、油、煤产区,重要城市、旅游景点的分布,各地风土人情等知识都来源于地理学科,而这些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出差旅游如不具备查阅地图和交通路线的知识必会扫兴而归。我国古代,就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常识渊博,其中就体现了地理的重要性。
每个指战员必须认识和了解祖国的国防环境,特别要熟悉祖国的边疆地理,要具备阅读大比例尺军用地图的技能,以及掌握地理素描和堆塑地理模型的技能,还要掌握各地的地形、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地理知识,才能保护自己,战胜敌人。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无不因通晓地理而不断取胜。
(三)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地理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下降。由于学校对地理教学不重视,教学实践被压缩,不少优秀地理教师脱离地理教学岗位,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名专职地理教师也没有,为了应付会考,临时找一些根本不熟悉地理知识又没有受过地理教学技能训练的教师担任地理教学任务,其结果只能是照本宣科,根本调动不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再加上会考的要求低,只要会考临近时把会考复习资料背一下,几乎都能过关,这一规律已被学校、老师、学生们掌握,自然谈不上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出现学生不好好学,老师懒得管的情形,大大影响了中学地理教学的质量。领导应把地理课和其他课等同起来专职专用。
中学地理课外活动开展较少。学校地理教学工作应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方面,课外活动的开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手段,比如带领学生搞课外乡土地调查研究,可使学生学习到定方向、使用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地图等有关地图知识和技能。如今地理课外活动成了额外负担,学校又很少购买必要的直观教具,更谈不上现代化的直观教学了,老师也就懒得去组织学生进行既有趣又有益的地理野外观察活动、学生也不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的地理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教师要积极备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操作,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地理教育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
中学地理教育能使学生比较全面认识祖国,对学生进行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教育,在教学中渗透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锦绣的江山及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抒发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不畏艰险敢于向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动人画卷。抒情高歌,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中华儿女的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中学地理教学的认识 篇2
当前学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作为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内容, 又是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思想品德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 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 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 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二、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根 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 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 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 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 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 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 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 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 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 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 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 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 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 、艰苦、不愿学。我们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 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 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 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三、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
关于中学体育教学成绩评价的认识 篇3
【关键词】中学教育;体育发展;成绩评价
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成为国家间外交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体育成绩的考核与文化课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所以它的评价体系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
一、了解在中学发展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是按着一定计划和《新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它是学校体育实现的基本形式,是体育目标的实施途径之一。体育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身上的体现,不仅是外在肌肉的力量和肌肉线条的流畅,骨骼的完善发育,内脏器官的健全,而且也包括整体的匀称、协调发展,并且是按照生长发育的先后有序而全面地发展。它对学生自身自然的改造,不仅是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的统一,也是身与心的统一。中学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形态等各方面的发展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可见在这个阶段有着良好的体育指导对于学生的身体素养的提高多么重要。
二、掌握体育教学成绩评价的本质及特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体育教学成绩评价的概念,它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的原则,对体育 “教”与“学”的过程及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其中又可分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自我评价”、“学生对同伴学习的相互评价”等8个主要评价内容。体育教学评价应该评什么?学生是核心对象,体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和发展对象都是学生,为此,教师在执行教学计划前,要弄清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加强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变化,不断地调整教学设计;当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之后又要通过考试、测验等评价手段,总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最后我们了解一下体育教学成绩评价的特点。共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学生在身体与技能方面的先天差异较大。②对体育学习评价的视角较多。③具有“即时评价”的特点。④是与学生的身体自尊密切联系的评价。
三、反思如今教学评价机制中存在哪些弊端
当前一些学校受片面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考评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大大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导致教师工作消极、成绩平庸,形成了恶性循环。那么我们就来具体看一看当前的教育形势下体育教学评价机制到底存在哪些问题。①仅以体育成绩的好坏为标准,忽略了其他人文因素。②评价机制透明度差,不公平因素较多。③学生与老师的执行度低下,热情不高,成绩的真实性有待考量。④学生的态度不端正,影响了老师的效果测评。
四、探究评价机制方法,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1)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可以作为学生最终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参考比例不宜过大。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学生对学生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视角不一样,在学生们的互相监督下也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2)要从多方面进行测评,不要单单看体育成绩的好坏。例如从课堂纪律、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思想道德是否高尚以及课外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考核。
(3)增加测评内容,使评价机制有趣丰富。拿浙江的一所中学举例。他们以带队比赛成绩为主作为体育教师教学成绩,体育教师一人或几人共同承担一项训练任务,教学成绩以带队参加上级比赛获得成绩或名次作为体育教师的教学考评成绩。
教育功能是体育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其作用的广泛性而言,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体育的其他社会功能无法比拟的,所以,人们都高度重视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而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迈进,个人的身体素质也被列入了判断全能型人才的标准之一,因此在中学发展体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势在必行,虽然当前的评价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这不是一个死穴,只要教师和学生们提高对体育的重视度,认真对待这门课程,学校和政府也给予大力的支持,大家共同努力,就一定会有大家期待的好结果。
参考文献:
[1]李磊.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学习评价体系构建[D].河南大学,2008.
[2]李英.基于伦理学视野下的体育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中学分层教学的认识 篇4
“分层教学”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将学习能力大体一致的学生分到同一个班级, 给爱学习的学生创设出一个好的区域环境, 不会因为教师迁就学习跟不上的学生, 而影响优秀学生学习的前进步伐;同时, 在课堂纪律的维护上, 不会因为纪律管理而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光;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 更容易根据学生的实情来备课, 尽可能地做到所备的内容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教学相长”的原则, 在知识的发挥上, 可以让教师发挥到极致。优生优待, 培养出“尖子生”, 对学生个人的未来、对学生的家庭幸福、对学校知名度的抬升、对国家社会的发展, 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再强调教育要平等、要公平。分层教学的做法不是对学生的歧视, 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接受相应的教育, 这才是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弟子规》中就有言:“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这就是说人是有差异的, 正因为有差异才需要因材施教。
二、分层教学的实践操作
(一) 弄清基础, 科学划分层次
在教学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发展存在的明显差异、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 把学生适当地划分好层次, 分好组别。另外, 要做好分层之前的动员工作, 向学生宣传分层教学的理念和意义,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 正确认识自我, 本着自愿的原则, 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二) 教学目标层次的确定
在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 针对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A层次学生立足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减少学习恐惧心理;B层次学生能理解课本, 着眼于使用知识的培养, 做到基础扎实, 有一定的学习热情;C层次学生应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着重提高其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A层次学生是新课程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 使他们在学习上有所收获;B层次学生是新课程中所有的教学要求;C层次学生是深化熟练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侧重于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学习。
三、分层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如何对待重点班和普通班学生
重点班的学生是“重点中学”中的“重点”, 是“双重点”, 因此担任重点班课的教师应该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 要恪尽职守, 勤奋工作, 千万不要辜负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期望。教学普通班的教师, 也不要对学生放弃, 在普通班的学生, 更需要接受教育, 因为原先教育的欠缺, 现在更需要弥补, 所以教师更不要对学生产生歧视, 学生学习能力有高低, 但人格尊严是平等的。
(二)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这是为人师者必备的素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就是要把学生看做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有丰富感情、有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 尊重学生的选择, 尊重学生的情感, 尊重学生的人格, 为学生的个性的张扬与完善提供宽松的环境。
今天的“差生”并不意味着明天也是“差生”。教师的责任就是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指导, 引导他们走向成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种理念, 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三) 班级学情水平不一, 但教师地位是平等的
学校的工作只是分工不同,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在不同岗位上, 只要用心工作的, 都值得我们尊敬。其实不管选择哪一个班, 只要用心琢磨, 总能找到自己业务能力长进的方向, 教重点班的教师, 学生水平高, 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强烈, 问的问题也将很有深度, 这将激励着教师关注知识, 多学习, 学生的优秀将带动着教师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但也有弊端, 因为学生主动学, 教师就可能忽略关注教学方法, 关注课堂管理能力, 因此, 教过重点班的教师, 再教普通班就难以胜任, 不是缺知识, 而是缺方法———“管”的方法和“教”的方法, 就如同“吃好东西吃惯了, 粗茶淡饭就难以忍受”。教普通班的教师, 因为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兴趣不高, 就将激励着我们改变知识呈现方式。学生爱犯错误, 在解决问题中我们的管理能力在不自觉中就得到提高, 高明的“陪练”才更容易培养出顶尖选手, 所以, 我们应持感恩的心态对待我们的每一个学生。
分层教学体现了“差异化教学”“以人为本”以及“特色教育”, 提供了“新人才观”的理念。但分层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分层敏感、教师角色的转换、分层教学的组织协调问题;理想化的分层与教育成本的核算矛盾;成功型的评价理念与传统评价的冲突。分层教学本来是解决学生个体差异性, 体现公平性, 而一些学校借此分重点班和普通班, 用优秀教师上重点班, 一般教师上普通班, 这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等。
参考文献
中学地理教学的认识 篇5
随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新课程历史教材一改“通史”体裁为学习主题的形式,采用国际通行的主题单元的编排体系。当耳目一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渐渐为我们熟悉的时候,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也就有了自己的认识,也会有一些问题和困惑,想在此表达出来,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强调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突出了“过程与方法”,注重过程性目标取向的表述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例如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战败?我们的设计应当有历史学科自己的特点:你的结论的历史依据是什么?这需要我们提供一些有关战争失败的一些资料,如清政府的、英国方面的,还有不同历史学家的。如果没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我们这么做就足够了。但有了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我们还需要详细的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学生会讨论吗?他们遇到不同的观点各执一词争论起来怎么办?有的学生根本不参与怎么办?同样,一个小组的讨论被以个人承包了怎么办?学生的结论来得太快,只是重复了别人的看法怎么办?有一些学生根本没有讨论,干其他的事情怎么办?••••••这就是过程与方法要解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的要求提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积累”→“理解”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现实的中学历史教学存在“进度快、难度高、知识点多”,这意味着我们省略了很多东西。省略的是什么,我们省略了完整地完成一件事的大部分过程,只是要求学生做好,即熟记教科书上需要考试的内容。文科的历史教学是这样,理科的历史教学更是这样。这样的历史教学,实际效果是什么?分数?能力?品德?健康的身体,还是健全的人格? 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外,还要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具有终身必备的知识、技能和世界观。这就需要过程、需要方法。
二、注重课程意识。过去我们把历史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教教材”,现在我们强调“用教材教”。
如人教版必修一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新课程标准中规定:(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由于课标笼统的规定,教科书就从汉朝至元朝各个朝代的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一一陈述,结果造成课时紧。其中原因除了课标的笼统外,更多的还是缺乏课程意识造成的:课程标准中对某些内容已经有了调减,而我们还用原来的概念理解教材,有的教师还有意无意地就会把调减的内容自己加上去,穿新鞋走老路。新教材内容变化大、跨度大、时间紧,提供学生学习的素材比过去的教材多,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比较大的空间,既有所有学生都要学习要掌握的内容,同时又提供了拓展性、探究性内容。对此,我们更多的应该强调教学方式变化、教材观念的转变。赵亚夫教授说过,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程。也就是说,历史教师是课程生成的创造者,课怎么上,关键在教师,教师可以对课程进行理解,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讲授,即使是已经预设的课程,也可以进行批判和改造。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如何领会课程标准,如何理解教材、处理教材,课堂教学中如何去教,教什么内容,都可以由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三、控制辅助性的学生练习、教师用书,改变大面积不及格的现状。
辅助性的学生练习、教师用书,增加了许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并不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它们环绕在教师、学生、家长周围,带来一种困惑、焦虑和无形的压力,因此置疑:是不是新教材有问题?若没有问题,同样叫新课程配套的教辅中的题目学生怎么不会?这种情况自然就会增加我们的焦虑,久而久之,自然是新课程不敢放,旧的内容也不敢丢。所以,对于此类参考书的订阅和使用,必须严格加以限制或取缔。由于人为拔高教学要求或者其他原因,造成学生大面积不及格的情况,加上刚实施新课程,本来就有点“将信将疑”、“奉命改革”,给我们普遍带来一种担忧、一种恐惧,怀疑新课程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有问题,怀疑课程标准有问题,怀疑教材和教学有问题。不想失去自信的学生和教师,期待改进考试、改变大面积不及格的现状。
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设计既要关注学生、学习内容的分析,也要关注教学环境的分析。教学环境包括软、硬两方面:硬环境一般是指对教学媒体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等方面,而课堂教学理念、教师教学风格、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等组成的是软环境。教学设计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分析,策略制定、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和教学设计评价。一、一堂好课的历史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要遵循的基本程序和包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析教学任务,阐述历史教学的预期目标;即教学目标:在分析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看一堂课的目标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否全面、完整,其次看是否明确、具体,再次要看学生知道不知道这堂课的目标。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起到 “灵魂”的作用。
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历史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即教学内容:教师正确理解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择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
③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即教学策略与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让学生在实质性的讨论中真正地交流想法,丰富见解;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自己的创造力。
④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即教学评价:应依据学校自身的条件、教师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和确定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设计评价工具,如实有效地收集课堂教学的信息,反映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通过评价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⑤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即教学结果: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有效的达成,以及消极性的非预期结果的防范。
二、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分析和总结历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形成的新课程历史教学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①注意从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以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交互性、合作性原则。通过教师积极引导,促使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学习提高,培养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一定的发现探究、获取知识和分析比较的能力,并使教学效果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②注意从学生主体认识特点出发,以合作探究和个性发展,进行历史教学设计: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营造出热烈欢快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在学习中培养合作互助意识,形成学习与交往的合作技能和良好学习习惯,在开放与互动中体验、感知历史。
③注意从情感体验和活动构建,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体验学习给学生搭建一个情感体验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教学,使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内心情感出发,使个体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着的事件、认识、情感得到进一步组织和整合,从而达到知、情、意的统一。
④注意引用乡土史,联系现实生活和激励创新,进行历史教学设计:融入地方史内容,较好地体现 “生活即历史,社会即历史”的理念,实现在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空间上的创新。乡土史因其独具地方特色,伴有浓郁的地方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具体,形象,生动,易于接受,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从乡土史这个窗口具体而生动地了解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激发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爱家乡和爱祖国的真挚感情,有利于形成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⑤注意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历史教学设计:以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 “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处于“活动”状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注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引导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合作探究、体验所获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总结,逐步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中学地理教学的认识 篇6
关键词:地理教师;专业成长;新认识
笔者从事中学地理教学30年,深受学生欢迎。曾在重庆市垫江县第五中学校任教,1992年调到重庆市涪陵一中,2011年在重庆市涪陵第九中学教书,被学生亲切称为“灯哥”。
1.正确认识地理学社会坐标
中学地理教师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地理学科所处的社会坐标不清楚。社会生活中,地理学科往往被视作豆芽学科,地理教师并不受重视。但实际上,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乃至宇宙空间各种事物的存在形式及其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从事地理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正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进步做贡献。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世界各地发展差异大,需要地理学家积极参与、科学规划地指导,为领导层提供发展建设决策的依据。地理学会的理事长刘燕华曾一度担任国务院参事,就是国家、社会的需要。
2.积极参与地理学会活动
参加中国地理学会的相关会议,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至少有三大益处:第一,最快获得新知识。古有云:与君一夜语,胜读十年书。中国地理学会有众多专家、学者,甚至中科院院士。听他们的学术报告,就象听到知识爆炸的第一声响。第二,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通过参加中国地理学会的活动,对国际地理联合会健康与环境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情有独钟,时时关注其学术动向。曾跟随学会到四川彭山县实地考察彭祖墓,到江苏徐州拜谒彭祖祠,到广西探访长寿乡,在网上探究近代长寿之星李庆远。现正为参加2016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世界地理学大会发言作积极准备。第三,获得广泛的人际关系,争取更大成长空间。参加中国地理学会活动,可结识更多业内同行。
3.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
现阶段中国的基础教育处于改革时期,有高效课堂、生本教育、翻转课堂等。2014年11月,曾到山东学习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课堂模式”和山东昌乐二中自主学习模式,就是为多了解课堂改革的情况,多学习先进经验。整体看,教育改革比经济体制改革难得多,需要走的路更长。就最近部署的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师实行轮岗制的实施,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长阻力特别大。年轻的中小学教师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面前,应责无旁贷地参与,因为对自身专业成长有利。
4.注重优化自身人文环境
当今流传这么一句话:文凭是纸牌,能力是铜牌,人脉是金牌,领导是天牌。上有领导,下有学生,旁有同事,共同构成了教师的人文环境。学生是教师的工作服务对象,三纲五法要遵守,教育教学工作应有成效,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应融洽。应协调处理和领导之间的关系,多沟通、多交流,让其多了解你工作的开展情况,以便顺利进行工作的布置、监管和验收。教育需要合作,同事是最近的人脉。一个教研组的同事,既是竞争者又是同盟者,可以在同课异构、集体备课、观摩研讨中相互交流与提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科学。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学地理教师的成长离不开领导、学生、同事这个人文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才能构建好这个人文环境,才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
对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认识 篇7
一、示范诵读激发诵读趣味
新课程标准从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高度, 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强调五注重, 即“注重知识积累, 注重语感培养, 注重习惯养成, 注重情感体验, 注重诵读强化”, 并提出各学段诵读的内容与数量。
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教授强调道:“中小学教科书中凝聚了人类的基本经验, 那些内容是最基本、最核心的, 是构建我们精神大厦最主要的元素。”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上所选的课文, 或睿智唯美的哲学故事, 或短小精悍的古典文言, 或描写自然的多彩四季美妙绝仑的篇章, 或文笔流畅的诗歌散文, 或奇思妙想的科幻小说, 或道德高尚的人物风采等。知识面涵盖极广, 视野开阔、寓意深远, 体裁风格丰富多彩, 文化内涵极为丰厚。如果我们能经常引导孩子多诵读一些名篇佳作, 长期坚持下去,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人的修养、气质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整体素养也会明显提高。
在示范诵读的时候, 一要因时因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果是学过的课文, 一般先示范诵读, 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如果是新教材的新课文, 开始时我会与学生一起诵读, 然后师生分别示范诵读, 营造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
二要讲究示范诵读的内容。教师可直接示范诵读课文, 也可选择与教材相关的内容, 如我与学生诵读朱自清的《春》, 又选择诵读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最精美的片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还读了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文章, 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这样既延伸了学习内容, 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不甘示弱, 语文课代表石尚同学诵读了朱自清表达父子情深的《背影》, 文学爱好者常希萌同学诵读了小品文《绿》。在朗朗的诵读声中, 我们真切地体验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情真意切、韵味无穷。
当我们充满激情地诵读出各篇美文时, 相信赢得的不仅仅是赞赏, 更多的是对学生诵读兴趣潜移默化的激励。同时, 师生之间就诵读技巧的有效沟通与交流, 可以增进对诵读方法的感性理解和理性提炼, 效果尤为显著。
二、尝试诵读启迪思维智慧
在诵读达到一定积累、一定水准时, 学生往往很想检验诵读效果, 抑或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点拨, 也很想了解其他同学的经验。我经常请诵读效果好的学生介绍具体方法, 并结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因时、因势引导全体学生讨论、质疑, 进而总结方法。然后再让学生依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诵读诗文, 既加深了学生对方法的运用,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也通过对方法的学习来减轻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的乏味心理, 达到增强学习兴趣和诵读效果的目的。
学生诵读课文, 首先可以与感悟、明意相结合, 在诵读中感悟课文的真情实意, 体会言外之意, 意外之象, 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其次是诵读与联想、想象相结合, 学生一边诵读课文, 一边联想想象, 开启思维, 提升智慧, 从而提高学习效能。如我在教诵读王安石的《书湖阳先生壁》时, 采用了“奇特联想记忆法”中的每句涛首字“谐音联想记忆法”———“麻花一两”, “麻”是“茅檐长扫净无苔”这句诗的首字“茅”的谐音, “花一两”是“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三句诗的首字。这样一连起来就是很有意思的谐背“麻花一两”, 通过试背, 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 营造出创新氛围, 学生很快就背了下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比赛诵读激发诵读潜能
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王明阳曾说:“今教童子, 必使其趋向鼓舞, 中心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因此我在诵读教学中时时不忘为学生营造竞争氛围。当学生诵读积淀到一定程度时, 我既给学生创造个体主动诵读的机会, 又常常分为3人一小组或15人一大组的形式进行诵读比赛, 还适时地分男女同学比赛诵读, 尤其是请表现好的学生诵读。我经常参与比赛, 把自己融入集体中, 尤其是常希萌、孙剑桥、李奕峰等个别学生超过我的, 就表现出向晚辈学习的胸怀, 这无形中就激励了这些优秀学生再接再厉, 使他们诵读的潜能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经常性地举行师生古诗文、散文诗诵读擂台赛, 学生可以诵读课内外的自选诗文, 从而拓展了学习内容, 课程资源也得以有效地开发利用。学习内容形成开放性, 也利于提升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机会, 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按其本性来说, 青少年需要富有激情的活动。由于感情的积极流露———这样表达如果是可以的话———学生的感情或激情得到了满足, 从而形成了信念;思想和观点也逐渐变成他们心灵中能激励他们从事道德高尚活动的积极力量。”
语文教学主要就是通过课文的学习, 以达成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大量的文字材料, 留给学生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由于社会阅历、理解层次等的深浅不一, 学生对同一文字呈现的内涵和意义的理解是不同的, 因而应提倡让学生去理解, 去感悟, 去体验, 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中学地理教学的认识 篇8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 任何一个认识主体都有一个阐释系统, 即认识主体在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之际, 为把各种外部刺激转化成为有序的内在经验、完成逐步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 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形成的诸种心理因素所构成的一个认知内化机制。这些心理因素包括:意向、智慧、知识、自信心、独立性、灵活性、意志力、动机、情绪、态度、价值观、文化背景、情景因素等等。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认识, 为了发展学生的认识力, 教师供给刺激或暗示相对于学生的阐释系统而言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学生在根据自己的阐释系统对暗示的意义做出解释 (或解决一个新情景中的问题) 必然会产生疑惑, 疑惑是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 通过疑惑的解除发展了认识力。否则, 学生的认识力只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一、惑的生成:疑的强化
学生带着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和一定的信念来到课堂上, 对于教师提供的暗示做出怎样的回应取决于主体的阐释系统。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对教师呈现的暗示做出的心理反应主要有疑、惑和问题。“疑”是对已有阐释系统的动摇, 如果外界新的刺激得不到强化, 得不到证实, 被证明是偶发的, 则已有阐释系统得到强化, “疑”逐渐弱化直至消退;如果新的刺激不断得到强化, 不断而来的证据充分表明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 那么, “疑”便得到强化, 继而转变为“惑”, “惑”是“疑”的转变和发展。“惑”是对已有的阐释系统的革命和调整, “惑”又进一步激发认识活动, 因此“疑”在前, “惑”在后。“问题”是“惑”的可条理化部分, 这意味着“问题”是“惑”的理性表现形式, 并不是惑的全部, 除“问题”之外, “惑”还包括说不清、道不明、理还乱的心理现象。如果提供的暗示使学生产生一个念头, 要找出适当的行动去达到一个可见而不能即时可及的目标, “惑”便得到条理化, 继而转变为“问题”。即学生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概言之, 疑、惑、问题三者关系简单表示为:疑→惑→问题。这三者都是相对于认识主体而言, 只具有心理意义, 不是绝对的, 一个题目相对于不同主体可以产生问题, 也可以不产生问题。以下案例给出的疑、惑、问题是相对于常态问题 (没做过这道题的学生) 而言的。
惑因疑而生, 不同的疑会有不同的惑和不同的解惑旨趣。根据致惑因子, 惑可以划分为如下类型:激增惑、突变惑、猝然惑、似生惑、悖生惑。疑问旨在寻求知识, 质疑旨在寻求问题, 怀疑旨在寻求观念。
二、惑境的特征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 思维不会凭空发生。思维起于岔路的疑难, 起于两歧的取舍。只有遇着困难、阻碍而将信将疑之时, 我们才会停顿下来细细思索。只有停顿在疑难之中, 我们才会遐想高瞻, 找出观察新事实的立场, 从这立场, 决定各事实的关系。正因为疑惑能为科学开辟道路, 能激发思维引起反省, 发展理解, 所以, 只有创设充满疑难、困惑和障碍的情境, 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我们把这种充满疑难、困惑和障碍的情境称之为惑境。换言之, 惑境是能产生引起富有思想的探究问题的情境。
1. 未竟性
未竟性或开放性指提供的事物、信息或问题是未完成的。因为未竟性对促进认识具有动力作用, 应鼓励学生把所有的知识都看成是未竟的。
惑是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 惑境是已知与未知的混合物。这种已知与未知的混合物蕴涵着知识向前生长的力量, 埋藏着朝正确的认识方向发展的一些“思想种子”, 所以, 惑境具有未竟性。在心理学上有关注意力的研究也显示:任何对象如果包含了某种程度的新鲜感和陌生感, 都会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尽管熟知的事物可以引起我们的注意, 其注意是不会持久的。而全然未知的事物是不会引起我们注意的。可以引起我们最大兴趣的事物是知与未知的混合物。一个有研究价值的惑境不仅包括问题, 而且包括问题解决, 附录提供的教学案例本身就是一个有研究价值的惑境, 这样的惑境具有开放性, 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
2. 情感性
因认知冲突引发的情感主要有疑惑感、困惑感、犹豫不决感。疑惑仅仅给科学开辟道路, 推动科学前进的是信心, 是理智的信心 (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信心) , 不是盲目的信心。我们认为, 创设的惑境既要制造认知冲突, 又要给学生以信心, 将学生从疑惑的漩涡中拉出来。
3. 动力性
惑的动力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问题意识。因为学习涉及先前经验的迁移, 一个人现有的知识也能成为学习新信息的障碍。有时, 学生会觉得新信息似乎不可理喻, 但这种困惑至少能使他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问题是惑的条理化。沉迷于自己的问题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一个念头可以产生一个问题, 也可以不产生问题。一个涌上脑际的念头, 倘若毫无困难地通过一些明显的行动就达到了所追求的目的标, 那就不产生问题。想不出这样的行动来, 就产生了问题, 那就是意味着要去找出适当的行动去达到一个可见而不能即时可及的目标。”
(2) 求知欲望。惑境的创设可以有三种类型:实际的需要、理智的好奇和科学的问题。这样, 因困惑而产生好奇和求新 (互补相生) , 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惑能激发求知欲和求识欲, 求知欲和求识欲是解惑的动力, 学生通过解惑而致知, 解惑而增识。在教学中提供困惑的事件、问题和个案,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 使富有价值的见解得以发生。
(3) 最佳动机。促进学习的动机很多, 而只有内在的兴趣才是学习的最佳动机, 为了诱发和维持学习的最佳动机, 挑战的难度必须适中, 这是因为太容易的任务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且可能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而太难的任务又会令人产生挫折感。最佳动机的激发在于组织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创造性的用脑工作。在这里惑境的基本要求是难度适中,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否则, 创设的惑境是消极的惑境, 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最佳动机。
4. 惑境的创设
一个好的积极的惑境应如何创设呢?关于创设情境, 我们的基本看法是,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实践中, 创设情境固然是当前流行的课题引入方式, 但在具体操作中创设情境缺乏德性思考而表现为:设计情境的思路和方法过于单一 (多为实例引入, 题目往往很大一段文字, 学生有时不熟悉) ;创设情境不能很快进入课题或主要问题的讨论偏离课题的本质 (表现为教学实践中为热闹而创设情境) 。根据惑境的上述特征, 在于把握如下三个原则: (1) 意义明确, 为学习基本内容创设良好环境; (2) 品味高雅, 为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所学内容的本质服务; (3) 困难适度, 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为开阔学生思维空间服务, 难度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附录提供的教学案例符合这三个原则。此外, 如讲映射时, 可创设如下情境:你走进教室, 首先干什么?找位置, 找座位是什么意思?找座位就是给每一个学生找到唯一的一个位置。在讲角的概念的扩充时, 可以利用钟表快慢的校准情境引入。这些都是很有意思、有趣而又不复杂的问题情境, 很快就能使学生进入问题的本质, 而不是在主题本质的边缘逗留过长的时间, 错过教学的最佳期。
中学音乐教学的思考与认识 篇9
一、中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中对音乐知识讲得过深、过专。传统教材中音乐知识“偏难、偏多、偏深”, 在音乐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现行的音乐教材改变了音乐知识“偏难、偏多、偏深”局面, 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音乐老师受教学评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对音乐知识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行的音乐教材内容和中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将知识讲得过深、过专, 从而导致了中学生对音乐学习不感兴趣。
(2) 教学中对“音乐综合性”的理解不够深入。目前, 中学音乐教学仍处于按单一的音乐学科从纵向的、直线的、孤立的认知形式进行逻辑顺序教学, 而没有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把文学、美术、绘画、诗歌及环保知识融入音乐课的独特的音乐美。
(3) 教学中学生对聆听音乐缺乏兴趣。学生聆听音乐主要是聆听那优美的旋律, 从而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 进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目前,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正大力提倡“以听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但老师为了让学生听得更好, 往往把音乐作品的故事情节、相关的时代背景, 作者生平简历、传闻轶事等讲解过多, 造成学生对音乐的聆听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解说和“翻译”, 而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则被锁闭。于是, 学生对聆听音乐慢慢地缺乏了兴趣。
二、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学的特点
(1) 和谐的民主意识。 (1) 音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个学生。应让所有学生享受学习的权利, 并使音乐教学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 (2) 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权利。音乐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 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新发展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并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去引导鼓励, 做到人尽其才; (3)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思想、新观念。在音乐教学中,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 还是教学形式的创新, 都必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2) 积极的开放意识。 (1) 音乐教学内容应丰富化。就是要加强对音乐教学内容的斟选, 教学内容既要符合课程标准, 又要体现学生的特点, 还要注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 音乐教学途径应多样化。要把社会音乐、家庭音乐和学校音乐三者结合起来, 让音乐学习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做到学以致用。音乐教学具有以美启智的功能, 在教学中要加强音乐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联系, 注重在其他学科中的音乐渗透。
(3) 发展的科学意识。 (1) 音乐教学必须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 音乐教学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 (2) 音乐教学必须借助多媒体。借助多媒体可以增强音乐学习的直观性, 可以创设和再现音乐教学情景, 可以不断探索尝试出新的教学模式。
三、实施“产生兴趣、享受音乐、创造音乐”的教学模式
“产生兴趣、享受音乐、创造音乐”的学习模式应以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为基础, 让学生通过对音乐形式美和情感美的主动体验作为“享受音乐”的起点, 丰富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发挥自身的创造才能, 达到简单的“创造音乐”为目标。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兴趣、体验、创造”。其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是获得审美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关键要素, 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之中, 对音乐的欣赏和创造才能成为可能。如我们学生最喜爱和感兴趣的桑植民歌, 我们让学生在聆听和演唱民歌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把丰富的学习生活编写成民歌进行演唱。
音乐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寓知识、技能于音乐实践, 因此“产生兴趣、享受音乐、创造音乐”的教学模式能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性思维、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方面实现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婧.课改后音乐双基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4) .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感受与认识 篇10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把握
1. 现代文阅读教学。
现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是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同行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他们认为现代文易懂好学,教师无须下大功夫,因此遇到具体课文时,常常因自己的好恶而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对文彩斐然的散文、小说,则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讲兴很浓;而对文字平实的说明文和政论文,则如老僧讲禅,少趣寡味。实践告诉我们,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切切实实从字、词、句、段、篇诸方面下功夫,读懂读通课文。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包括对词语、句子、篇章、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各方面的理解。不理解这一切,就无法理解文章真正的内涵,更掌握不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要真正理解一篇文章,就须在初步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释词、诠句、析段、解篇、明理、驭辞等一系列工作,经历局部与整体、形式与内容的循环往复方可。
其次,现代文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它更肩负着培养能力的重任。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辨疑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示学生用“五看一查一提问”的方法。“五看”,即看阅读提示、看课文、看课文注释、看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看单元知识训练;“一查”,即不会的问题要查阅工具书;“一提问”,即不明白又查不到的地方则要提出来,通过教师的层层设疑和学生的质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在学生充分预习单元文章的基础上,根据单元教学的要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好专题,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在学生围绕专题准备发言提纲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需要,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向单元内容的纵深处。这样易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判断和听说读写的能力。
2. 诗歌教学。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地大量地去积累,转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笔者极为赞同孙立权先生提出的“三年积累300首诗”的构想,并将它付诸实践之中。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天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示范朗读─请生练读─介绍作者─疏通诗意─赏析诗歌─快速背诵。这样每学期可学习大约70多首诗词,每年即可学习140余首。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笔者尝试开展了形式多样、新颖的活动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财富,有分诗词小组每天晨读时间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有诵诗会等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背诵、运用的活动。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收效甚佳。
3. 小说教学。
传统的小说教学理念,把小说的教学功能定位在学生吸收上。教师习惯于按照写作背景、划分段落、概括层意、分析环境作用、概括人物形象、总结主题思想、归纳艺术特点逐项讲解,把整篇小说搞得支离破碎。教师灌输,学生旁听,这种过于封闭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小说教学应摒弃教师分析、学生做笔记的教法,改进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与教材的具体情况,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样才能提高小说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能力。
小说教学的出路在于引导学生“登堂”,更要“入室”,需要教师有强烈而牢固的主体意识,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服务的。教无定法,教师只有不断追求生机勃勃的、富有魅力的教学方式,才能自由驰骋教坛,取得突破性成果。
4. 古文教学。
笔者在长期语文特别是古文教学方面有以下感受,可使教师乐教古文、学生爱学古文。
(1)以诵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对于中学古文知识的学习,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学生对古文本来就很陌生,学生在学习之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复的诵读,一方面可以在诵读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理解加深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利于课堂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学生还可以获得一种参与感,增加学习古文的兴趣。
(2)以重点带一般,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现编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数量随着年级的增高而越来越多,字词句知识越来越丰富。由于反映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词语、典故,学生不熟悉,表达方式与白话文也有较大差异,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如果一味担心学生不懂,讲课时不厌其烦,大包大揽、详之又详地“灌”,除了会增添学生的厌倦情绪外,更严重的是学生的能力被“满堂灌”灌走了。
(3)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大胆解放思想,突破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充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质疑能力、自读能力的培养,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学古文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古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热烈的学习氛围使师生对所教、所学的知识产生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这一状态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些具有竞争氛围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主角,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激活课堂气氛,很好地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
1. 教师主讲。
这是很传统的方法,老师把相关的知识用填鸭的方式教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唱独角戏。这种教学方式曾一度受到批判,新课改主要是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而实施。笔者以为,传统的模式也有可取之处,有些固定的知识,需要老师指点。
2. 学生主讲。
笔者曾试过很多的教学方法,还经常和学生探讨,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不买账也是徒劳的。可采用师生同台的方法,老师充当主持的角色。这样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往往胸中有物,有备而来,他们会在读书时思考,在讲课时应变。讲课的是学生,听课的也是学生,教师事先不能完全预料讲课的内容。不像以前老师设计好模式,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如果教师过于依赖教参,那将是僵化死板的标准答案,千篇一律。学生不喜欢学,老师教着枯燥,越教越糊涂,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在升学率的重压下,老师也是忧虑重重。如果走这个讲课的路子,一定要顾及到考试的层面。因为我们失败不起,有时我们的失误将影响到孩子的前程。但有一点可以保证,这个方式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
3. 自读课文课前让学生预习。
在上课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疑问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疑难,直到提问的学生满意为止。老师起到主持和补充的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个方法要求老师有充分的准备,还要有广博的知识。
4.
针对学生的生活阅历少,课外书读的少,写作文要么千篇一律,要么枯井掘水的现状,让学生写周记,写感兴趣的片段。
先走出写作语言的贫乏境地,然后让学生互相评改,仿写高考满分作文,在网络上发表作文,参加作文竞赛,往报社杂志投稿。经过这些步骤的训练,学生的作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5. 课外阅读。
在低年级让学生读中外著名中的小说、散文。高年级学生可阅读翻译古典名著。这些人类的经典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尤其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的认识 篇11
一、交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
使他们具有一双观察和辨析问题的慧眼。这是因为中学生看问题大多带有片面性和绝对性,分析问题常常抓不住事物的要害和本质。
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认识事物的规律去观察、分析、研究、处理各种实际问题。例如,启发和引导学生注意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有意识地把学生在政治课上学到的理论,在作文中加以应用。只要语文教师这样做,让学生养成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日常现象和实际问题的习惯,他们的眼光就会变得越来越敏捷,认识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二、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事实证明,一个人认识能力的高低与他知识面的宽窄有直接关系。学生的认识水平不高,往往是因为只是面窄造成的。给学生介绍和推荐一些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文章,让学生阅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学生有了只是的积累,作文的时候,源头和活水自然会从笔端汩汩流淌,他们的认识能力也会逐渐达到“见人所未见”的地步。
三、创设台阶,开发创造潜能
命题作文是由课程教材安排,有着内在的作文教学序列。但是由于教材编写的滞后性,学生的差异性,所有的学生都要完成它会有困难,会有不适当的地方,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设置习作的台阶。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命题,使学生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如可把全命题改为半命题,拓宽写作面;可把一个命题改变为一组命题,供学生选择。教学中可以周记的形式进行写作练习。为了面向全体学生,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機会,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可引导学生写随笔。从命题到无命题到随笔;从篇到段到句;从教材确定题目到学生自定内容,是学生习作台阶的逐格下降,将习作的较高难度转化为不同学生容易跨上的台阶。命题作文、周记、随笔多渠道拓宽习作之路,这样会不会降低作文的标准呢?学生作文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学生习作的起步过程中不拘一格为不同的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倾吐的写作氛围,让学生想写、敢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的心理能力,它远比千人一面、机械模仿的作文有价值有意义得多。学生的随笔让我们看到孩子的灵性、悟性,他们的认识、理解在生活中提高,在习作中表达,在表达中提升。写作中的感觉、知觉、想象、思维和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在作文中就称为心理能力。为学生创设习作的台阶是教师培养学生作文感受能力的一个途径。让学生有事便写,有情便抒,长短不限,格式不拘,渐渐地作文便进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愉快的一部分。在这种境界,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够激活,每一次作文才是一个创造。
四、通过比较和鉴别,活跃学生的思想。
首先,要对同一材料进行多角度分析比较;其次,要对同一个问题的对立观点比较;再次,要对同一个主题将学生习作中的见解和所选范文的见解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看到了自己在认识上的差距,他们就会豁然开朗起来。
五、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写“思考日记”。鼓励和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思考人生,随时记下自己的体会和认识,时间长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就会由幼稚走向成熟和深刻。还可以让学生经常写写评论性的日记,要大胆地发表个人对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独到看法,大胆触及多种社会问题。这种与时俱进的练笔方式,对培养现代创造型人才是有益无弊的。
六、提高学生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从读学写,以读促写,实现读写迁移。但只靠课内的教学或课内的读写结合是不够的,还要进行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奇妙的自然景象,丰富多彩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等,是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也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样就要进行和重视观察训练。要引导学生注意周围的人、物、景,从身边事物中搜集作文素材,增强认识事物的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的认识 篇12
一、对“几何”学与教的规律的认识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接触的事物大都与空间、图形有关, 他们常常需要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的事物, 描述这些事物在形状上的特征, 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时还要用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学生来说, 空间与图形是帮助他们更好地生存并促进他们发展的重要基础。儿童最先感知的是三维世界, 是空间与图形问题, 没有几何模型的帮助就难以准确描述现实世界, 即使是相当简单的空间与图形问题, 对学生的学习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因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往往需要学生把观察、猜想、操作、作图与设计等手段融合在一起, 借助形象化和形式化支持下的推理进行。这些都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土壤。从发展的角度看, 图形与空间的知识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直觉意识, 以及对现实世界进行探究的好奇心, 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数学, 审视生活和认识世界, 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因此, 成功的几何教学应该是,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对学生而言, 几何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运用测量、计算、实际操作、图形变换、代数化以简单推算等手段, 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以利于学生自觉地解释和处理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 几何内容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 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空间与图形”是使学生在空间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论证、定量思维等方面获得发展的重要素材;观察、操作、实验、猜想、设计、欣赏、推理和论证的训练以及合作学习、探索性活动等都应成为“空间与图形"教与学的重要形式。
《标准》之所以如此, 意在向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数学, 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而不仅仅限于知识
探究中体悟诗词之美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是个发展的巅峰, 盛唐文化孕育了太多的诗人, 李白是盛唐文化的代表, 是他让豪放和浪漫在这里延续续, , 用用他他彭彭湃湃而而又又充充满满浪浪漫漫色色彩彩的的激激情情创创造造了了诗诗词词的的奔奔放放奇奇逸逸之之美美。。李李白白的的诗诗词词中中的的浪浪漫漫、、大大胆胆的的夸夸张张、、奇奇特特的的想想象象更更能能感感染染学学生生, , 让让学学生生融融入入诗诗词词的的意意境境之之中中, , 体体会会诗诗词词的的情情感感, , 激激发发他他们们鉴鉴赏赏诗诗词词的的兴兴趣趣。。因因此此, , 借借李李白白等等诗诗人人的的作作品品来来感感受受诗诗词词之之美美, , 是是恰恰到到好好处处的的。。
一一、、探探究究意意境境之之美美
诗诗词词鉴鉴赏赏中中意意象象——意意境境——情情感感是是一一条条““流流水水线线””, , 同同学学们们只只有有把把握握住住这这条条线线就就能能更更好好地地探探究究诗诗词词的的情情感感。。李李白白是是一一位位寄寄情情于于山山水水的的诗诗人人, , 他他常常常常借借助助诗诗词词中中的的意意象象抒抒发发自自己己的的情情怀怀, , 尤尤其其是是开开始始自自己己漫漫游游生生活活之之后后, , 创创作作了了大大量量的的山山水水诗诗和和送送别别诗诗, , 在在这这些些诗诗歌歌中中, , 有有一一种种与与天天地地、、自自然然融融为为一一体体的的韵韵味味, , 那那种种洒洒脱脱自自如如无无人人能能及及。。要要想想体体会会这这种种意意境境, , 首首先先要要学学生生共共同同抓抓准准诗诗词词的的意意象象, , 才才能能体体会会意意境境, , 探探究究情情感感。。如如《《峨峨眉眉山山月月歌歌》》一一诗诗, , 我我引引导导学学生生抓抓住住诗诗中中的的景景物物描描写写, , 借借诗诗中中选选取取的的半半轮轮秋秋月月、、一一江江春春水水这这些些意意象象, , 通通过过学学生生丰丰富富的的想想象象, , 用用自自己己的的语语言言描描绘绘出出一一幅幅秋秋夜夜美美景景。。这这不不仅仅让让学学生生理理解解了了诗诗词词的的意意境境, , 而而且且还还锻锻炼炼了了学学生生的的语语言言表表达达能能力力和和写写作作能能力力。。再再如如教教材材中中王王维维的的《《山山居居秋秋暝暝》》一一诗诗:“:“空空山山新新雨雨后后, , 天天气气晚晚来来秋秋。。明明月月松松间间照照, , 清清泉泉石石上上流流。。竹竹喧喧归归浣浣女女, , 莲莲动动下下渔渔舟舟。。””空空山山、、新新雨雨、、秋秋、、明明月月、、清清泉泉等等意意象象构构成成了了一一幅幅山山居居图图画画, , 动动静静结结合合、、虚虚实实相相生生, , 展展现现了了山山居居的的幽幽静静, , 也也体体现现了了王王维维诗诗词词的的““诗诗中中有有画画, , 画画中中有有诗诗””的的特特点点。。学学生生通通过过鉴鉴赏赏、、感感悟悟, , 能能深深切切地地体体会会到到诗诗中中的的意意境境之之美美;;又又比比如如在在课课外外练练习习王王的的词词《《浣浣溪溪沙沙··梦梦中中作作》》的的时时候候, , 词词的的上上阙阙重重在在写写景景, , 并并且且运运用用了了寓寓情情于于景景的的手手法法, , 让让学学生生在在描描绘绘景景物物中中感感受受““林林樾樾人人家家急急暮暮砧砧。。夕夕阳阳人人影影入入江江深深。。倚倚阑阑疏疏快快北北风风襟襟””时时, , 有有学学生生这这样样写写道道::““浓浓密密的的树树荫荫下下掩掩映映着着几几个个农农家家, , 炊炊烟烟袅袅袅袅, , 江江边边传传来来村村妇妇阵阵阵阵急急切切的的捣捣衣衣声声。。夕夕阳阳的的余余晖晖洒洒向向江江面面, , 点点点点的的波波光光中中, , 帆帆船船渐渐行行渐渐远远, , 只只有有三三五五隐隐约约晃晃动动的的人人影影迈迈向向归归家家的的小小路路, , 他他们们大大概概就就是是暮暮归归的的渔渔人人吧吧??在在这这静静静静的的暮暮色色图图中中, , 此此刻刻正正有有一一
与技能方面的发展。
二、关于几何学习视野的拓宽
《标准》将以往几何部分的内容冠以“空间与图形”的名称, 旨在更加突出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特点, 进一步明确其核心目标;将几何学习的视野拓宽到学生生活的空间, 强调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 从第一学段开始就使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 如“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如一辆汽车) 的形状”等;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在生活情景中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图形的基本特征, 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物体位置确定的方法, 如“画出从学校到你家的线路示意图, 并注明方向和主要参照物”等;第三学段不仅涉及对基本图形的认识以及对其性质的证明等内容, 而且涉及从物体的影子到投影等十分现实的内容, 不仅涉及在生活背景之下的图案设计、物体的相似、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等一系列内容, 而且还有能反映现代几何发展基本思想的内容, 使学生感受几何的文化价值, 逐步建立图形与空间、与自然、与社会和人类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关于几何的学习评价
恰当而全面的评价是使课程目标得以良好实现的重要环节, 为此, 《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几何学习的评价, 其特点主要体现
黑龙江大庆●姚洪涛
人, 倚着栏干, 任凭北风吹起了他的衣襟却浑然不觉。”这时, 有一部分同学就会提问:“为什么风吹他竟然不知道?”“他在想事情吗吗??”“”“他他在在想想家家乡乡的的情情景景吗吗??””…………通通过过学学生生之之间间的的互互相相质质疑疑, , 对对词的理解就更深入了。
杜杜甫甫的的《《江江村村》》是是他他的的作作品品中中少少有有的的反反映映自自己己生生活活的的作作品品。。在在考考试试中中, , 有有一一道道试试题题是是这这样样问问的的::诗诗中中是是如如何何体体现现””幽幽””这这一一特特点点的的??这这实实际际上上考考查查的的就就是是诗诗的的清清幽幽的的意意境境。。由由此此可可见见, , 诗诗词词的的意意境境是诗词的美的展现。
二、探究诗词情感之美
李李白白的的诗诗词词运运用用奇奇特特的的想想象象、、大大胆胆的的夸夸张张、、比比兴兴、、象象征征、、拟拟人人等等手手法法, , 尽尽显显其其诗诗的的豪豪放放和和细细腻腻的的情情感感。。课课本本中中选选择择的的《《春春夜夜洛洛城城闻闻笛笛》》是是一一道道高高考考题题, , 更更适适合合学学生生进进行行情情感感的的探探究究。。对对于于““折折柳柳””这这一一意意象象, , 只只要要让让学学生生知知道道““折折柳柳””的的意意象象的的含含义义, , 诗诗句句的的情情感感问问题题也也就就解解决决了了。。这这不不仅仅简简洁洁而而高高效效, , 而而且且更更让让我我们们看看到到了了豪豪放放的的李李白白的的细细腻腻之之处处。。如如《《将将进进酒酒》》这这首首诗诗, , 既既能能让让学学生生感感受受那那排排山山倒倒海海的的气气势势, , 也也能能让让学学生生通通过过关关键键的的词词语语感感受受作作者者情情感感的的变变化化::““悲悲””——““欢欢””——““乐乐””——““愁愁””。。可可以以说说, , 本本诗诗的的情情感感的的跌跌宕宕起起伏伏让让初初读读的的学学生生很很难难知知道道作作者者要要表表达达的的是是什什么么情情感感, , 而而通通过过学学生生之之间间的的质质疑疑、、探探究究, , 会会让让情情感感找找到到最最终终的的落落点点。。探探究究中中, , 有有的的学学生生说说作作者者要要表表达达情情感感是是““乐乐””, , 如如““烹烹羊羊宰宰牛牛且且为为乐乐, , 会会须须一一饮饮三三百百杯杯””;;有有的的同同学学说说是是““欢欢””, , 如如““人人生生得得意意须须尽尽欢欢””;;有有的的同同学学说说是是““愁愁””, , 如如““与与尔尔同同销销万万古古愁愁””真真可可谓谓悲悲到到极极点点, , 痛痛到到极极点点, , 让让我我们们看看到到了了作作者者内内心心的的苦苦闷闷与与惆惆怅怅。。再再如如鉴鉴赏赏《《蜀蜀道道难难》》时时, , 教教师师可可先先让让学学生生通通过过反反复复诵诵读读理理解解诗诗的的含含义义, , 然然后后让让学学生生分分析析李李白白的的反反复复咏咏叹叹, , 就就会会读读到到他火山迸发式的感情和他的豪放不羁。
李李白白的的奔奔放放、、李李白白的的俊俊逸逸、、李李白白的的自自我我、、李李白白的的倜倜傥傥, , 被被学学生生们们深深深深地地喜喜爱爱着着!!如如果果我我们们能能紧紧紧紧抓抓住住学学生生的的这这个个心心理理特特点点, , 以以李李白白的的诗诗词词作作为为突突破破口口, , 感感受受作作者者的的创创作作风风格格, , 就就能能让让学学生生真真正正理理解解诗诗词词的的意意境境之之美美, , 感感悟悟作作者者的的情情感感之之美美。。
( (大大庆庆市市第第六六十十八八中中学学) )
为: (1) 重视对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过程及由此探索出的结果的评价, 通过对图形及其问题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重点考查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思维水平; (2) 在评价过程中, 强调考查学生对几何概念和基本几何事实的理解程度, 对基本作图技能、表达与交流技能的掌握程度; (3) 对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的评价, 主要体现在对图形的观察和操作、分析和探究、设计和欣赏等方面, 同时强调多角度、多层次评价, 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 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表达与交流; (4) 对于图形的论证, 着重评价学生对证明意义的理解, 对基本证明方法、技能的掌握; (5) 既注重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 更注重过程评价的重要性。
《标准》对几何图形的性质、几何量的计算等具体结果的评价, 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参与、交流和探索的过程, 尤其是参与的程度、交流的主动性、所提出的方法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等等。对低年级学生, 特别强调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方式为主, 以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几何学习体验。《标准》所倡导的评价旨在实现教材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全面化、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和评价体系的科学化、评价方法的综合化以及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既评价学习的过程, 也评价学习的结果, 同时也评价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和未来发展) 。
【中学地理教学的认识】推荐阅读:
对中学有效教学的认识09-30
[中学地理论文]从信息传递角度看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06-15
中学地理课程06-26
中学地理教师09-13
中学地理教育09-14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08-11
中学地理双语教学09-07
中学地理新课程教学05-16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07-27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