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育(共12篇)
中学地理教育 篇1
素质教育的今天, 中学地理教育该迈向何方成为近年来地理教育工作者一直探讨的问题, 无论怎样发展, “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应为其核心思想。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这方面基本知识、能力、思想方法和观念的同时, 也要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忧患意识教育。
一、忧患意识教育的内涵
随着教育的发展, 地理教学中忧患意识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体系就充分体现了这点, 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转变观念, 在地理教学中要加强忧患意识教育。忧患意识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客观、科学地讲解全球和国家地区的资源、环境、人口等方面现状及其危及人类生活、生存的一系列问题, 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 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忧患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1.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人的需求, 这是世界发展的主题, 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较早地告诉学生“人地关系矛盾”的思想, 有利于他们树立一种社会责任感。
2. 国情教育的需要。
提起我国国情, 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地大物博, 人口众多”, 人们对国情的认识仍停留在曾经使一代中国人引以自豪的肤浅水平上。目前, 我国日益恶化的环境, 匮乏的资源和不断膨胀的人口在呼唤中学生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三、在地理教学中, 忧患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
1. 资源渐缺, 破坏严重。
人口增长过快和经济发展过猛导致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过量和不合理开发利用, 导致不同程度的资源短缺和破坏, 目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资源。一方面是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沙漠化和土壤侵蚀的快速发展。据统计, 目前全球受到荒漠化不同程度危害的土地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如我国每年表土流失量80亿吨以上, 居世界之首, 荒漠化土地平均每年1000多平方公里, 甚至南方也出现了成片的荒漠地。 (2) 水资源。由于淡水资源全球分布不均, 约60%的区域缺水, 43个国家面临淡水不足问题, 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 不适当地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 无限制地将大量污水排入河湖, 导致可用水资源减少等问题。 (3) 矿产资源。地球上蕴藏各种金属, 非金属估计其耗竭时间将在数十年以至数百年陆续出现。
2. 环境日益恶化。
包括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所造成的酸沉降、臭氧层破坏等问题, “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全球性气温升高以及核意外和核试验中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扩散;石油和放射性物质的污染;森林、草原等大面积植被破坏所造成的气候、生态、物种失衡等。这些问题只处于研究和了解阶段, 再加上其形成机制一般都很复杂, 影响地域广, 治理上有一段很长的路。
四、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学对象是中学生, 虽然他们的世界观正在形
成, 但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正确、客观地分析上述问题, 有利于他们树立忧患意识和发展观念。
2. 将忧患意识教育贯穿于相应知识点中, 有的放
矢, 切忌空洞、抽象, 在教师的传授过程中应将资源、环境、人口等方面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3. 忧患意识教育要与“悲观论”从本质上严格地区分开来。
忧患意识教育不是悲观主义, 而是让学生了解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全球甚至区域问题, 培养他们危机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地理教学中, 加强忧患意识已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 使他们穷则思变,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展观。
摘要:本文的主要阐述忧患意识教育的内涵;中学地理教学中忧患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在地理教学中, 忧患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地理教学,忧患意识,必要性,基本内容
中学地理教育 篇2
把握特色,学习区域,掌握学法
第一步:展示一些当地特色的图片,让学生从中选择印象最深的最直观形象的图片说出解当地大概属哪个地方?
第二步:利用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该地位置,第三步:通过图片景观,让学生和本区域进行比较不同,得出当地的特色,再进行物色的介绍。(比较法)
第四步,通过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从一个地理区域包括的自然、人文等各个角度进行 探究,结合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来得该地的特色。(分析、综合法,)
第五步,引导学生分析制约发展的一些问题,一分为二看待,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第六步,归纳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最后是一些小结。(辩证法)
谈中学地理情感教育 篇3
[关键词]中学地理 情感教育 关爱地球 关注国情 关心乡土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122
在中学教育阶段,立足地理课堂,会有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思维锻炼、兴趣培养、习惯养成、情感培育、观念树立、价值取向等诸多方向去开展地理教学活动。这里将要阐述的地理情感教育是指地理情结或者情商的培育。地理情感教育主要在关爱地球、关注国情、关心乡土三个方面展开。
一、地理情感教育之关爱地球
为什么要关爱地球?我们的地球,有蔚蓝的天空,湛蓝的海洋,葱郁的森林,广袤的草原,迤逦的山川,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所以,地球可以说是一颗充满了生机与希望的星球。我们应当呵护地球,关爱地球的健康。当下,地球的健康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诸多威胁。近一百多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随之带来冰川消融、海面上升、资源变化、生态调整、气象灾害加剧等连锁反应;非洲、亚洲中部等地的土地荒漠化正贪婪地吞噬着一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的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竞相登场;矿产枯竭、森林毁灭、草场退化、海洋污染、酸雨、物种消失频频告急……
教师当引导学生关爱地球,善待地球,珍惜地球。关爱地球,首先要懂得地球的珍贵,体味地球的痛楚;其次应当为呼吁更多的人关爱地球而奔走、宣传;再者关爱地球要从身边小事(如节水、节电、爱护草坪、不乱抛垃圾、选购绿色产品等)做起。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地理学会的“地球小博士”活动,让中学生人人成为懂得关爱地球的小老师、小宣传家、小工程师、小发明家、地球卫士……
二、地理情感教育之关注国情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年净增人口多,城市人口已逾50%,人口老龄化已越发突显。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流动人口四个高峰相继到来,且相互叠加,人地协调发展的调控尤为艰巨。人,是财富还是问题?个中哲理,还是值得中学生辨析的。
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石油净进口国,进口石油的60%还需依靠马六甲海峡航线运输来自局势动荡的中东地区,无论能源进口源地还是海上航线都存在较大风险。能源安全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如何提高我国能源安全系数,在课堂上让学生扮演国家能源局的官员来一场激烈的争论,岂不快哉?西方国家为解决汽车燃料问题,正努力从玉米等粮食中提取乙醇燃料,我国能否借鉴?这里,我们不妨激发学生围绕“富人的汽车会吃掉穷人的面包”这样一个既有趣味又深远的话题来展开辩论。背后的核心问题当然是粮食危机与能源危机。
我国中东部城市屡屡遭遇十面“霾”伏,颇为无奈,只能一次次期待着“大风起兮霾消散”。关注我国环境问题,让学生知道生存环境之“痛”,才会懂得倍加呵护环境。
关注国情,让中学生及时了解祖国发展的每一步。可以在每一年快结束的时候,组织学生模仿政府统计部门出具自己心中的年度国情报告,看看谁知道的多,知道的准确。风华学子当与时代同步,当与祖国同行。
三、地理情感教育之关心乡土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人对乡土都是有感情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鲜明地要求学生认识家乡的生活环境,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应当是乡土地理教育的主要形式,可以课题的形式让学生走进乡土,触摸乡土,了解乡土,亲近乡土,关心乡土,如家乡的河流、土地、气候、特产、民俗等。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实物、图片等),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区域环境与发展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还可以为家乡设计一张名片,创作一首诗歌。如我们选用著名流行歌手韩红《家乡》的旋律填词,“我的家乡在……那里有……”,然后请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深情地歌唱,这样的地理课岂不美哉?当然,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编写图文并茂的乡土地理教材,这也是新课改的展示和教师智慧的体现。
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了以“长绿”“长寿”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文献、报刊、网络)、走访乡邻、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家乡“花木盆景之都”“长寿养生福地”这两张名片有了深刻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心中对家乡那方风水宝地的眷恋之情。学有用的地理,学身边的地理当从关心乡土开始。
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引领学生学会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问题,让学生懂得人地和谐,珍爱地球,善待环境。这就是地理情怀,就是地理责任,也是一种地理人格。人地和谐,这也是我们地理教育的“中国梦”。关爱地球、关注国情、关心乡土,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师生当共同坚守这份情感。
中学地理必须注重素质教育 篇4
河
面的基础:一是身心南健康成长的基础;二
洛
是继续教育和终身阳学习的基础;三是走
向社会所必备的知●白识、技能、思想意识超
军
及心理的基础。而地理素质是民族文化素质形成的基础, 地理教学对于弘扬民族精神, 提高民族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面对21世纪的形势发展和客观需要, 当前中学地理的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是课外实践课的开设的改革。
一、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开设的意义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是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 学生在课外主动地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选择一定的课题, 进行调查、观察、测量等。在中学各门课程中, 地理学科实践内容最丰富。其重要作用和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课外实践课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而且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兴趣, 相对于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而言, 地理课外实践课具有生动、真实、灵活多样的特点, 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中学地理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 但是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必须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同时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例如:观察月相的变化, 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 只能在课外实践课中才能完成。
3. 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任何知识都源于实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 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因此, 实践课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 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
二、地理课外实践课的计划拟定
对地理课外实践课的计划拟定一般应包括实践内容拟定、日期拟定、路线拟定、地点拟定等。
1. 实践内容的拟定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内容丰富, 但就取材及实际可操作性一定要慎重考虑, 可实践的内容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
(1) 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科学性要求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应是正确的, 活动的形式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知识性是指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能给学生一定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 使学生有一定的收获。
(2) 实践内容具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指地理课外实践内容对学生来说具有吸引力。地理实践活动想要学生积极地自愿主动地参加, 没有趣味性效果肯定是不行的, 即使学生参加了, 其积极性也不会持久。
(3) 地理课外实践内容应具有可操作性。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具有可操作性, 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实践内容过于抽象, 即不具有可观察性、可测量性等, 那么实践就难以进行, 例如二氧化碳排放对全球大气的影响, 我们就很难在短时间观察出结果, 那么就不能作为实践课的内容。
2. 地理课外实践课的时间拟定
时间的拟定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外实践课的效果, 在时间的拟定上应与实践内容相符合。例如:测量正午太阳高度, 就应该选择天气晴朗且在正午12时左右, 如果选择多云天气会影响观测的准确度。
3. 地点的拟定
根据实践内容不同, 选择的地点也不同, 地点的选择也相当重要。“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所以对实践活动的地点选择应因地制宜。如对山脉走向等野外观察实践, 就应选择一处可以统览全山的位置。地点拟定好之后, 还要考虑线路问题。
4. 实践活动线路的拟定
对实践活动线路的选择也应有周密的计划, 在实践活动路线选择上一般要尽量缩短路程, 减少路途疲劳,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实践地点活动;尽量避免走回头路。
5. 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组织
(1) 组织方式。组织方式一般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
(2) 组织过程。组织过程是对实践课的具体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多。主要有活动过程的安全问题、时间分配问题、人员分配问题及内容的开展等。
a.课外实践活动的安全问题。课外实践课进行中往往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特别是有时会有潜在的安全问题, 所以在地理课外实践时要加以防范, 做好实践课课前的安全教育。b.地理课外实践课的时间。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 但是时间上不能放任自由, 实践课和正常的教学一样也应该给以时间上的限制, 让学生有时间的观念, 在有效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实践内容。c.课外实践活动的人员分配。在课外活动时, 常常会分成若干环节, 每个环节由不同小组完成。每个人又分担不同环节的任务。这样就要所有成员合作, 各个成员都要负起责任。具体每一个成员分配什么任务, 根据人员个性差异而定, 即因题择人, 因人而异。
总之,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 对课外实践课的开设并进行改革, 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任何一名学生, 从上学的那天起就开始以正规方式接触、学习语文, 直至高中阶段。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极其漫长的, 有十几年的光阴。按理来说, 语文早应该在学生的心中有了特殊的位置, 犹如饮食之于人, 雨露之于禾苗一样。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完全如此, 语文的学习进入“鸡肋”
辽
状态。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固然宁是多方面的, 但长期以来功利性
瓦
的学习认知导向无疑是其中的一房个主要因素。店
功利性的学习导向有着特定●的预设好的教学目的, 学生始终夏
有
处于被动状态, 学生内心的需求兰常常被忽视。前苏联霍姆林斯基
曾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 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 缺乏认识的乐趣, 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 求知兴趣也会与之一道熄灭。”学生的内心需求长期被忽视必将导致学生认知需求的消失、求知兴趣的熄灭, 这对教学活动而言无疑是
要想激活教学活动必须点燃学之火。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不能角戏的活动, 非常需要学生的积极生绝非设计好的程序, 教师想让其行得了的。学生是有思想、有需求的思想、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的程参与活动积极性的高低。如果教师产生求知欲望的情况下, 急于传授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冷漠的态逆反心理。这些情况是任何人都不种结果也违背了教学的初衷。正如所说:教师如果只管教, 不问学生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 必然成烧鸭。
中学地理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篇5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2013年2月
地理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学院专业 班级 地理科学1001班
学号姓名调查 对象
校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
地址:南京市沿江工业开发区
学校类别:公办
学校星级:四星
一、学校基本情况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是我的高中,它是一个以五星标准建设的四星级
高中,是由私立转为公立的学校。它的办学规模并不很大,三个年级平均每个年级只有13个班,每个班的人数不超过50人。招生规模近年来变化不明显。教职工有164人,其中教师有118人,地理教师的数量较小,仅有11位,其中高三
年级只有一位地理老师,高二年级有6位,高一年级有4位。年轻的地理老师都是硕士学位,且都是地理专业毕业的,老教师中有本科和专科的,有些是其他专业改教地理的。由于我们学校一直是以理科为主,每年分科的时候选修地理的就只能勉强够一个班的人数,地理老师平均每周只有四到五节课,所以近两年学校没有要招聘地理教师的打算。每年的本科升学率在65%以上。
二、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现状特征
(一)图式教学是地理教学的独特方式
重视图式教学,创造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情境,是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
显著特点。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包括实物实地照片、模式图、结构图、过程图、示意图、分布图、剖面图等,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得出相关
结论。如在讲“季风形成”原理时,让学生读“亚洲1月、7月冬夏季风图”和“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变化图”。通过对图中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和理解,使学生得出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其差异。从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看,多
种形式的图式教学,在中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生
动、活泼、直观,提高知识传授的深度和广度。其次,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教师照
本宣科、机械复述教材的被动局面。第三,通过读图、拼图等,可以锻炼、提高学
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
探询知识的热情,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
(二)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地理教学成功的重要基础条件
实行参与式教学有助于使学生投身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发挥了不同层次学
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
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在地理课上“多说
说”,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a、地理
模型制作。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有选择地制作地理实物模型,使学生在“学与做”中学地理。如地球仪、等高线、省级政区拼图游戏等,促进
学生的地理感知,并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参与模型制作,动手又动脑。b、设疑
问答。教师通过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如有的教师在讲授高中地理第一部分中的四季成因问题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层层设问,循循诱导,分析和归纳出四季变化的原因。参与式教育,形式多样,不拘泥于以上两种,但使用时应注意做到“三多”:多给学生提供自我选择、设计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表达独特性思想和感情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
会。
(三)电教媒体运用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电教媒体进入课堂教学,有效地改进了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使教学信息传递方
式更加生动活泼,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学生心理更加协调,思维活动更加积极
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提高。电教
媒体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虽然具有突出的优势,若使用不当,不但其优势难以体现,而且还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课堂教学中,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
实际出发选择电教媒体,设计教学过程。例如:在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一课教
学中,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电教媒体未进
入课堂前,教师在教学中颇感困难,无论是用挂图、板图,还是让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由于图式单一,难以使学生在感知上形成完整的认识。县教研室地理组教师自
行设计了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屏幕上,先展示黄赤交角,再模拟演示地球绕日公转
过程及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这一地理现象。电教媒体凭借其优势,为教师讲解地理,为学生感知地理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三、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许多中学地理课不受重视,地理课时自行减少,地理统考成绩大幅
度滑坡,地理教师改行或流失现象也非常严重。导致师资力量薄弱,表现如下:
1、专职教师少,兼职地理教师多。中学地理课不受重视,地理课时自行减少,地理统考成绩大幅度滑坡,地理教师改行或流失现象也非常严重。兼职地理教师又存在如下种种情况:[a]大都是把地理课作为“搭头课”来任教。他们中有主教语
文的、数 学的、政治的、生物的等,甚至有的学校连搞后勤事务的同志也来兼
教两节地理课;[b]更换频繁,有的学校一年更换一个地理教师,个别学校一学
期更换一个;[c]兼职地理教师业务水平不高,缺乏地理基础知识。
2、课堂教学水平不高a、教学方法呆板。大多数教师上课采用的还是传
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不能充分体现地理这门学科的特色,不会用地图,不会在黑
板上绘图用图讲解。尤其是初级中学的地理教师,上课只是把课本内容复述一遍或照抄一遍。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气氛不活跃。b、钻研
教材不深。大多数教师上课都只是就书本讲了教材上的一些内容,对与理解教材有意义的其他地理知识很少涉及,也没有认真钻研教材,没有弄清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很难使学生牢固掌握地理知识,更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c、知
识传授错误。少数教师由于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课堂教学中出现知识性错误。
3、教研气氛不浓师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弱,理论应用水平及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不强,教研活动开展少。从教育主管部门来看,对教研活动比较重视,但
缺乏系统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机制,把教研活动看作是检查的手段,有的开展了教
研,但没总结,不了了之;有的教研活动没有深度、广度。其次是承担教育教研的工作者、教师也对教研意义认识模糊,认为教研出不了成绩,只要自己把好大纲、看
好教参、做好实验、管好仪器设备,按本授课就万事大吉;或者认为开一、二次公
开课、听评课,外出一、二次听课或开会就可以充作教研,缺乏研究精神;有时教师虽然进行了教研活动,但教研活动的质量、内容及形式等层次低、比较肤浅和单
一,没有深入下去,使教研本身的功能发挥不出来,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整个教育教
学水平的提高及其改革与发展。所以县教研室要求各区成立地理教研联组,有的区教研联组虽然成立了。但是教研活动开展次数太少,甚至好几年都没有召开过
地理教研会。有的区连地地理教研联组也没有成立,教研活动基本上为“零”。
(二)教师对新课程教学要求极不适应
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构建开放式课程,这是地理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有的教
师习惯了以往的课程模式,总感觉“如今的课程及教学无章法可循,无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有的教师意识到开放式地理课程对学生发展非常有利,但不知如何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显得无所适从。比如一些教师在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时,感到这套教材是“学生好学,教师难教”。这正好说明,该地理教材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已由教师转向了学生,由“教”转向了“学”。如何指导好学生自学已成为该地理教材教法改革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要适应该地理教材的变革,教师备课、上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就不应再是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讲”清楚,“讲”生动,“讲”透彻,而是应当考虑和研究如何使学生“学”懂、“学”会、会“学”,如何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达到增知、长智、练能的学习目标。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艺和素养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教学资源不足
1、地理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以电子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体系还没有完全应用到地理教育教学中。导致一些优秀的、有用的地理教育教学资源并没有完全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促进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提高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帮助学生积极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2、教学设施配置差,大部分中学教学硬件设施薄弱,教学仪器设备短缺,使得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单调,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经费有限,大多数学校无法添置齐全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许多农村中学欠缺教学挂图、资料、模型、标本,不少学校未能配备完整图书室、实验室,大多只是因陋就简;教师备课时手头上只有课本和教参,要讲解知识没有挂图,要实物展示没有标本模型。因而教师靠板书,学生靠笔记,就此进行教学。教师无法借助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来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不用谈了,即使有一些地图、挂图,也是多年以前的,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3、地理教学设施除了配置差,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完善的专门管理。由于地理教师替换频繁,上一任地理教师不能如数地移交地理教学用具(地图、挂图、仪器等),结果是越移越少。平常学校和地理教师对地理教学用具也没有认真保管,故地理教学用具损坏的现象也严重。常常是一套完整的教学挂图用不了两年就破烂不堪,一只新的地球仪用不了一年就层层剥落。有的教学用的地图被教师拿去当作装饰画,地理教学仪器被当作装饰品。还有的学校,地理教学用具买来后,长期藏在保管室。
(四)乡镇初级中学不重视地理教学的现象表现突出
由于受现行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政策影响,现在地理科的会考在初二年级完成,学生进入初三后就与地理知识相处陌路。学生学地理随便,教师教地理随便,部分学校对地理学科的教与学的监督也完全处于“真空”地带。即使有的学校教师上地理课,在功利主义影响下,也是根据大纲要求考什么教什么,学生机械的背什么、不求甚解,师生决不越雷池半步。初中学业完成升入高中后,地理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极少,高中地理教师普遍反映地理难教。本来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初中地理知识脱节势必加重高中地理教学的负担,影响了整个中学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关于应聘
我调查的学校近几年不需要地理教师,但是老师依然给我说了些建议,她说她主持过很多次应聘,很多人的表现并不让人满意,原因有三:其一,感觉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好象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地理知识,象一些门外汉;其二,对地理教材没吃透,不知所云;其三,教学过程和板书没有章法。建议:
1.恶补地理基础知识。没有一定的地理素养是很难胜任高中地理教师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四年大学光阴虚度,岂能随便上岗,高中不会给你学习、锻炼的机会,能者上,庸者让。
2.应聘前,必须先苦读高中地理教材。对教材的理解是能够顺利教学的保证。
3.授课条理要清晰。
4.重新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四年大学之后,我依旧还是个学生.很多初来乍到的大学生非常缺乏社会经验,不善于与在职教师沟通,不能倾听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过于自大,盲目自信。
应聘程序:
1、准备应聘资料:
个人简历1份、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毕业生就业推荐表、2013年南京市六城区考试合格证(2013年1月组织考试,应届毕业生需自行参加)、教师资格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学习成绩单、及其他反映本人学业成绩和表现的证明材料(均为复印件)。
2、将应聘资料邮寄学校或发送Email至yzzxnj@163.com(邮件主题为: “姓名”+“学科”+“学历”+“毕业学校”)。
中学地理新课程与创新教育 篇6
一、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创新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
首先,地理新教材描述了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这些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既能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自然奥秘的志趣,又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想象、提出创新观点积累素材。其次,地理新教材还大量介绍了人口、环境、资源、能源、粮食等着眼于未来的全球性问题,这些人文地理的内容即可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又可以激起学生关注社会、展望未来,进行创新活动的强烈责任感。第三,地理新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求异思维能力等,这些都是未来创新活动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二、地理新课程的实施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动力
1.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我国传统的教育一向注重知识的积累,这就使师生思维受制于书本。新课程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由过去的“教学生地理”向“教学生如何学地理”转变,这就使创新教育成为可能。
2.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条件。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死,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更谈不上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引导与开发。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师生关系得到了改善,学生在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中身心愉悦,思维积极,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逾越常规、想象猜测,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便不断迸发出来。
3.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新课程倡导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这就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与空间,例如,学习地球公转的有关内容时,让学生用肢体来演示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方向;对于“四合院的开发与保护”、“全球气候变暖”等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展开讨论。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引发跃跃欲试的心理,对要表达的信息进行加工、创造,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些都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猜测、验证,鼓励学生去发现、探索、研究。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会不断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形成创新的动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当前,创新教育已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我们要率先垂范,锐意进取,有意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积极投身创新实践,这样才有创新方面的深刻体验,才能自觉地将新课程改革和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珍惜和保护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潜能与闪光点,塑造学生的创新个性,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中学地理审美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篇7
关键词:中学地理,审美教育,策略
美育是指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日渐发达,对人的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学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审美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对地理事物的记忆,提高学生鉴赏美的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体现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一、中学地理美育实施策略
(一)欣赏美,用视觉领略独特魅力。美,无处不在。人类最容易感受美的器官就是眼睛,强烈的视觉冲击通常会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这样的学科性质为地理美育提供了大量的美育素材。结合现代多媒体教育设备和地理教师具有科学性、目的性的优美语句,给学生展示自然中或者社会中和艺术上美,引人入胜,使学生直观感受“美”,欣赏“美”。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自然美是天然生成的自然物的美,也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一种美。由近及远,比如每天早起的晨光,昼夜的交替,天气的无穷变化都是可以切身感受到的;国内的美景有学生比较熟悉的内蒙古大草原的广袤无垠、碧草连天,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黄沙满布,江南水乡的柔美温和,东北平原丰收季节的麦浪翻滚和冬季的漫天飞雪,都存在“美”的踪影;扩大到存在于世界中的东非裂谷、冰川地貌、热带雨林、青藏高原、熔岩地貌等,都是少有机会见到的,这些景观的美是壮观的、奇特的、美妙的,给人一种震撼心灵的感觉。人类历史上创造了很多“美的奇迹”:巍峨雄伟的长城、水利工程都江堰、古时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和现代的南水北调工程、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达芬奇绘制的《蒙娜丽莎》等。这些人造的“美”与自然美相比范围更广、更加具体、更具有价值。地理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美育素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感受美,促进个人情感升华。“美”的作用是给人独特的视觉感受并使观者心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和独特的理解。“美”的仪态有万千种,但是同一种美景在不同的人心中形成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可知,人对于“美”的理解过程是由外向内的,最先是身体感官感受到美的存在,在大脑中形成基本的印象,然后大脑提取这些美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思考,根据各人的内在审美水平对美景进行理解,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基础教育提倡发展人的素质,地理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美育素材更加深层的含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最终达到心灵美的境界对于三维目标中任一部分的达成都是极为重要的。
(三)发现美,提高个人鉴赏美的能力。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发现“美”的过程,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就一直接受着审美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接受的审美教育越来越深刻,审美水平也是不断提高的,对于“美”的概念的理解也更加具有主观性和坚定性。审美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有效途径,人的心中有了衡量美丑的“尺子”,在日常生活中就会独立的进行审美活动,用自己的独有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增进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鉴赏美的能力。
(四)运用美,指导生活实践、提升自我修养。地理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进行讲解和灌输是比较无力的,审美教育更要贴近生活,注重实践。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注重审美教育的独特作用,眼看、耳闻,切身感受存在于世界中的美,才能积累更多关于美的体验,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比如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和所见识的风土人情,规划合理的旅游路线;借鉴外地的城市建设给当地城市发展献计献策。
二、美育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进行有效教学,勿过于强调素材美感,忽视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渠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就像一剂“催化剂”,将审美教育进行的更加深刻和具体。课堂教学的美育内容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若片面追求审美教育的形式,过于强调美育素材的美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图片和视频上,而忽略了学生对信息的接收能力,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良,反而背离了美育本身的意义。如在讲授“太阳活动”一节时,适当放映太阳表层大气的视频,将重点放在讲解太阳大气的分层和太阳活动的知识上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壮观,又不至于过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审美教育应与德育、智育、体育相结合。地理审美教育的进行依托于课堂教学,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密不可分,始终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地理美育应与德育、智育、体育目标相协调,共同构建全面而系统的地理教学目标体系。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提高学生个人道德水平,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打破思维定势,达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整体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总结
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地理美育素材的数量和种类多样,深层挖掘地理美育的审美视点,通过生动的地理美的展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美、感受美进而独立的发现美、运用美。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掌握地理美誉的主动权,结合德育、智育、体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内在品德修养,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大爱大美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家杰.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美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中学地理教育生活化初探 篇8
一、高中地理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提高了学生接受和巩固地理知识的效率。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地理问题的分析, 可以更加容易地接受所学的知识, 掌握知识的内容, 明晰知识的技巧与方法。一方面,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与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与地理现象和困境。另一方面, 具体的实例, 又进一步证明了所学的理论, 二者相辅相成, 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 有利于促进学生兴趣的产生。地理生活化教学, 即将现实生活中学生熟知的、有趣的地理现象引入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推动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三, 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功德意识。当前社会, 受教育环境的影响, 学生基本上自成一个体系, 他们普遍与社会相脱离, 缺少对社会的认知。他们游离于社会之外, 缺少国家、社会、集体的意识, 以自我为中心, 缺少为社会服务的理念与想法。但是, 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传统的地理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递, 忽视了对学生人性的塑造和培养。地理生活化教学能够将学生情感、能力、价值等由学生的熟悉的生活和乡土情怀凝聚到“有用”的地理知识之中。这些知识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现实生活和家乡、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审视自身价值的缺陷与不足, 探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塑造学生的社会意识, 打造学生的全球视野, 为社会和人类未来的前进与发展提供建议与对策, 真正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书本上“走出来”,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现问题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与起点。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和乡土环境的地理知识, 能够点燃学生对于身边事物观察的热情, 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习惯, 提高他们观察事物、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五, 有利于学生自理能力的增强。传统教学中, 教师将精力过多的放在知识的传授上, 缺少生活技能的讲解, 造成了学生对于生活技能的贫乏。地理生活教学能够将实际与知识相结合,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地理生存技巧训练, 提高学生应对生活问题与困境的能力, 增强自己的生存能力, 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
第六, 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操。当下,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越来越少。尤其是中学生, 很多人分不清小麦和韭菜。对此, 我们在地理教学可以结合生活实际, 分析当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 让他们感受真是家乡和祖国的美好。通过对地理区位的分析让学生知道环境是可以改造的, 家乡是可以变得更美好的, 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热情。
二、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 设计生活化的地理课堂
1.将教学情境生活化。即指将生活中的有关情景引入到地理的课堂教学中。这样, 学生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更容易理解与消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提高了自身学习的兴趣。如在讲解“噪声的污染及其防治”一节时, 我让学生在人流密集的商场、街道、马路上去集中精力读一篇文章, 让他们体会到噪声对于学习的影响, 从而引出噪声污染对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危害。同时, 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动手解决如何可以在嘈杂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学生利用各种手段如使用耳塞、帽子、耳套等将双耳堵减小噪音对自己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了教学的内容, 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学的知识, 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生活化的教学环境的营造使学生处于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 学习的兴趣提高了, 学习的效率也提升了。
2.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能够学习到对生活有帮助的地理知识的关键是能将传授的内容生活化。对此, 教师要将课本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融合, 使其与学生的生活内容相重合, 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这是生活化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实际的教学中,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 反复强调这个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 那个知识点是非常有用的, 必须记住, 可实际上, 学生根本不听, 往往左耳进右耳出, 课堂效果十分不好。因此, 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随时捕捉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将这些捕捉到的事物与现象融合在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就能让学生真正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地理, 感悟地理, 掌握地理知识。
3.将地理基本技能训练生活化。地理的基本技能是指学生地理实际操作的能力。这是学生从事地理学习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技能的训练, 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这种技能的培训也是可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地理基本技能的“生活化”要求, 要求地理教师必须着眼于实际生活, 训练的内容必须着力于生活, 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并要求学生勤动眼、多动手、勤交流、多思考, 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敢于提出, 敢于解决, 以动促思, 以思带动, 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乐趣。
(二) 引导学生处处留心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让学生生活“地理化”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地理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是不可缺少的。地理的工具性要求我们明晰其根本价值在于地理知识的使用, 如何将“地理”这一工具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之中, 解决现实遇到的困难。这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首要目标。因此, 地理教师必须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紧密结合, 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 真正做到日常生活“地理化”。
1.热爱生活、关心环境是学生生活“地理化”的情感基础。当今社会是一个环境日趋恶化的社会, 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在危机中需求解决办法拯救我们的地球, 是每一个人面临的责任。高中生作为未来的主人, 更应该将这种责任牢记于心, 努力学好地理知识, 利用好地理知识, 将自身生活“地理化”, 为生态的恢复, 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2.塑造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是学生生活“地理化”的技能基础。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手段。对于地理学科而言, 观察更是尤其重要。著名的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 其最佳的学习方式都是由自己发现的, 最佳的学习方法是由自己的良好习惯养成的。这种发现源于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更容易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此, 作为地理教师,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多看勤思, 调动自身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的人和事物, 将所学的知识与观察物统一起来, 使学生形成在观察思考中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开展STS教育是学生生活“地理化”的重要手段。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技术教育、社会教育三种教育统合在一起的简称。它是20 世纪90 年代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崭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地理作为一门具有社会科学性与自然科学性双重属性的基础性学科, 具有很强的生活衍生性, 其许多内容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生产息息相关。通过开展STS教育, 可以使地理知识生活化、一体化, 从而达到将地理知识生活化的目的。
(三) 有效开发和利用各种地理课程资源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课程资源不再是指学校所传授的各种知识与技能, 而是应该包括学校以外甚至是网络上所存在的一切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目的的、有利于完成教学计划的教育资源。从这个点考虑, 学生学习的世界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上课的内容和教材上了, 五彩缤纷的世界将成为学生真正的课本。因此,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 我们要想使地理课程转变为适用新时代变化发展的有效教学, 就必须觉醒自身地理课程资源的意识, 利用各种途径积极开发和创造新的资源类型。
三、结语
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人, 是为了使人学会生活, 学会解决困难的方法;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是人, 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成长成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教育的结果依然是人, 是为了使人能够适应生活的变化与发展。教育他人和被人教育, 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 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只有把教育本身当成是一种生活形态, 教育才能回归到它本来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编写.课程与教学论.
[2]李定仁, 纪德奎.生活世界视野下的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变革[J].教育学, 2006 (7) .
[3]王恩涌主编.人文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周建梅.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6.
[5]赵红.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6]陆静.新课程理念下基于生活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式的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6 (9) .
中学地理教育 篇9
一、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优势
1. 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优势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中学地理教学必须以对地理环境和地理图像的观察为基础, 并积累表象,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这是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如对“东亚季风的风向转换规律是冬季盛行偏北风, 夏季盛行偏南风”的理解, 只有把这句话同高气压和低气压的气流运动的表象及冷、暖气团移动的表象联系起来, 通过联想和想象, 才能得知冬季风是以边顺时针旋转边向东南方向推进, 夏季风是以边顺时针旋转边向西北方向推进的方式移动。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逻辑思维中, 分析与综合的有机结合可以产生创新性成果。综合性是地理学的特性之一, 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既有两个要素 (如大气和海洋) 的相互作用, 又有多个要素 (如聚落、交通、经济、政治) 的相互作用, 还包括地球表面全部要素 (包括自然、经济、社会) 的相互作用。
3. 地理事象的普遍性、更新性, 有利于培养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知识迁移与运用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知识几乎涉及所有地表分布的自然事象、人文事象, 具有贴近日常生活、普遍存在的特点, 同时, 地理事象还具有不断发展、变化、更新的特点, 这个特点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与运用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创新地理教育的途径
1. 创新型地理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中, 教学目标居支配地位, 它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其他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教学技能等的设计无不需要以明确地理教学目标为前提。创新地理教学目标, 就要建立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的目标体系, 地理教师在制定总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时, 要考虑到知识及技能技巧的掌握、思想品德的培养、身体素质的发展, 更要考虑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的个性的培养。
2. 创新型地理教学环境
学生的创新性行为与课堂教学气氛密切相关,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产生创新性学习行为, 培养创新型学生的必要条件。创造力的培育, 要求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 营造和谐的精神环境。
首先, 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 发扬教学民主, 切实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挥。要优化教学没计, 使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为主体, 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和评价。
其次, 地理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和言论。创造性教育旨在开发全体学生创新的潜能潜质, 教师应该鼓励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 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做一个有独立品格的人, 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掘他们的创新能力。
3. 创新型学生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育终身化观念的具体体现, 也是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各种地理思维方式的训练, 使学生开拓思路, 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如逆向思维训练、求异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等。
4. 创新型地理教学评价
首先, 优化考试制度。考试中应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 多增加考核学生创造力的成分, 尽可能减少标准化试卷, 这在近两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和地理卷中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其次, 坚持评价的多元化。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允许学生不按课本和教师的讲解去建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同时教师应以足够的宽容心态给予科学的评价, 以保护学生的心理资源, 培养其创新意识。
5. 创新型地理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 地理教学方法, 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为实现地理教学目的, 根据特定的地理教学内容, 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
6. 创新型地理教师能力
创新地理教育, 对地理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师要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首先, 教师应具备设计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 这里包括确立目标、安排结构、运用方法等一系列环节, 即从学生的特定情况出发, 充分考虑到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 把大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 适当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 让学生充分的考虑、质疑, 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现象。
其次, 全面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彻底改变那种把教师知识储藏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之比为“一杯水”与“一碗水”的陈旧观念, 构建新的模式, 彻底诀别“教书匠”角色。同时也应提高自己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及相关科技知识具有了解和掌握的能力, 从而熟练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得信息, 并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
综上所述, 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必须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只要我们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同心协力, 求实创新, 经过长期有目的综合的训练与培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将会迅速而全面地提高, 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地理人才将会脱颖而出, 从而使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收到实效。
中学地理教育 篇10
一、当前地理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 中学地理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此状况存在的原因包括:第一, 在初中阶段, 地理作为一科副科, 学生不愿认真对待,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初中地理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 授课积极性减弱, 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 许多学校也不重视地理教学, 对学生学习地理的要求不高, 学生学习地理的压力比较轻;第三, 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的学习任务比较重, 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 学生无暇去复习地理。
其次, 在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方面来说, 中学地理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认为知识教育就等于素质教育, 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这三方面的任务未得到全面落实, 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强调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综合发展, 尤其突出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再次, 在教学方式上重灌入轻启发。从师生双边关系来看, 主要是存在重灌输轻启发, 重内容传授轻学习方法的指导等问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 “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普遍存在于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核心地位, 形成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大部分的中学课堂还拘泥于“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写, 学生抄;教师问, 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收器, 思维始终处于僵化的抑制状态, 最后必然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对于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1. 转变地理教育观念, 构建地理教育理论新体系。
地理作为基础学科, 其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在教学任务中, 教师首先必须解放思想, 摒弃旧思想, 树立新观念, 转变传统教学思维方式, 树立新思想, 逐步形成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观念。同时, 高度重视地理教学,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爱学地理, 会学地理, 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改革单纯以传授具体知识为目的的地理教学模式。再者, 要努力构建科学的、崭新的地理教学理论体系。学校也必须在教学安排、教师配备、教学时间等方面给予地理课充分保障。
2.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会自主学习, 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自我完善是学生最高层次的需要, 也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如何有兴趣的学习, 因此不但要把现代教学思想和现代教学手段引入课堂, 还要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地理课堂, 教师要领会地理新大纲的精神实质, 认真研究,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摆脱传统单一的从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 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以激励并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调动学生追求知识真谛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使地理课成为学生爱听的课同时也达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
3. 加强地理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学生爱国品德教育。
任何形式上的中学教学改革, 均离不开教学内容、方法、设施等的改革, 都要求中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作为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了素质教育教学水平的好坏, 作为地理教师, 应有丰富的文化素质, 不仅要熟知地理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 还要不断“充电”, 更新知识, 了解当前地理学科发展动态和其它相关学科信息, 不断充实地理教学内容, 不断更新自身的地理知识框架才能适应新时代对地理教师的要求。同时, 因为地理学科的特殊性, 新教材的绝大部分章节都阐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成分,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 应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课堂互动中要与学生充分交流, 挖掘教材思想内容,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环境教育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体现 篇11
关键词:地理学科;环境教育;中学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14-01
一、结合地理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做到地理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是发挥地理课环境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初中地理教材中多处渗透环境教育问题,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热情。如初一地理教材第五章《世界的自然资源》第二节“水资源”和第三节“森林资源”都涉及到环境保护的问题。教师在上课前,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东门河”河水污染和“云岛山”的森林破坏情况,了解水污染的原因和森林破坏的原因,在上课时又给学生播放有关这方面的录像片,再让学生联系实际并结合课本内容展开讨论,并提出治理水污染和制止乱砍滥伐的措施。最后让学生看插图《钓鱼者的困惑》、《熟视无睹》、《小鸟的悲哀》等。学生通过看图,分析图就会知道由于水被污染,导致鱼类死亡,钓鱼者感到困惑;就会知道水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大树被一砍而尽,原来快乐的小鸟失去了理想的生存环境,无处安身。学生便能深刻理解我国森林遭到乱砍滥伐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他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开展以环境问题为主题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竞赛活动
如:演讲会、调查报告会、辩论赛等。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进行正确恰当的引导,为他们提供资料和信息帮助,并加强指导,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寻找新的环境事例来支持他们的论点。同时开设环境专题讲座也很有必要,环境专题讲座既能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又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讲座内容要结合教材的环境知识,并用乡土材料来做例证。这样的讲座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也容易接受。如讲我国水资源不足时,有的学生会认为我们当地水资源丰富,用不着节约用水也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若是请有关专家介绍“我市的水资源状况”,特别是“流沙岩”水库的蓄水情况,学生会对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环境问题调查和参观活动
如:组织学生去调查学校附近的噪声污染,污水处理厂,木材加工厂等严重污染的工业生产地等。学生将看到的、听到的、观测到的记录下来,写成调查报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产生对环保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体验,增强学生进行环保的自觉性。此举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已知理论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逐步树立社会责任感,增强进行环保的自觉性。
四、结合重大环境节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结合一些重要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
新形势下深化中学地理教育的思考 篇12
一、现行的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 中学地理教育墨守陈规, 缺乏创新
教育包括地理教育是与某时段的社会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现在及未来是知识爆炸时代, 是信息时代, 是日新“日”异的时代。而我们的地理教育, 因在一段时间内未参加统考, 还停留在原先的水平上, 不仅与这个社会时代存在差异, 而且与语数外相比, 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表现在地理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管理等方面。
2. 地理课外活动的缺乏与局限性
地理课外活动是相对地理课堂教学而言的, 它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外, 地理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具有地理教育意义与其他教育意义的活动。地理课外活动能使学生获得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有关知识, 了解当代中国的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 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探究能力;能使学生独立或与人合作, 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 对所在区域的人地关系作出初步的判断和评价, 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地理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具有多样性, 例如:开辟地理知识园地、办地理报、制作地理模具、野外观察实习、地理旅游、环境噪声测量、气象观测、地理课外阅读、地理讲座、乡土地理研究等。但是许多中学的地理课外活动很少开展, 即使有也只是象征性地局限在天文兴趣小组、地理板报方面。
3. 乡土地理教育严重不足
乡土地理教育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实现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种功能是其他教材无法代替的: (1) 乡土地理教学是学生获得直接地理知识的唯一途径, 对学生形成地理表象顺利地学习书本知识都有重要意义; (2) 乡土地理教育可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家乡面貌及其变化发展, 使学生获得未来建设家乡必不可少的知识, 对培养合格的地方建设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 乡土地理包含着大量的实践活动, 通过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搜集乡土地理资料以及乡土地理研究活动, 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然而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却很少找到其踪迹。
4. 中学地理教育缺少连续性
中学地理教育包括初中地理教育与高中地理教育, 但事实上两者缺少连续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初中地理教育不参加中考, 导致围绕考试转的初中地理教育可有可无, 摇摇欲坠。有些初中课程表上有地理课, 但真正上课的却屈指可数, 初中的地理教师一般也非地理专业毕业, 而是一些老弱病残者在兼任。使初中毕业生的地理知识技能与高一地理知识技能存在明显的断裂带。另一方面, 初中地理教育局限于初一、初二年级, 又不参加中考, 就算学生原有的一点东西在升入高一时也忘得差不多了, 使得高一的地理教师大吐苦水。
5. 教学设施不齐全, 课程资源难以开发
部分中学还存在着教育基础设施不齐全、教育办公经费紧张的问题, 如:远程教育网络、多媒体教室、电脑、互联网等电教设备, 缺乏用于培养技能的幻灯、录像、教学软件、实物标本、教学图片等直观的教学用具。面对这样的实际, 无疑会对教师在开发和建设课程资源上带来诸多困难, 致使课程资源单调, 绝大部分教师选择教学资源和设计教学方案都是按照课本上的活动、图片、教材的顺序来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也仅仅是照本宣科, 拓宽不了教育视野、扩展不了教学内容、丰富不了课堂教学。
6. 少数地理教师缺乏进取精神, 对新课程改革认识不足, 钻研不深
初中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其地位和作用已“崭露头角”。但是, 由于受到中考“指挥棒”的长期影响, 地理学科在初中阶段地位不高, “副科”的头衔在领导、教师、家长乃至学生的“头”上难以消掉。中青年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低廉, 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广大地理教师的积极性、进取心和敬业精神。在教研活动中, 教研有名无实, 对课程改革的认识粗浅, 缺乏钻研而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面对如此严峻的状况, 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二、新形势下深化中学地理教育的建议
目前正在进行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 就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知识源, 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 我们在设计教材的总体框架、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 均从素质教育要求的角度出发, 在现代意识的培养、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知识深广度的控制, 以及教材弹性的体现等方面, 做了有益的尝试。
1.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架
21世纪的社会将是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 与此同时, 也将伴随着人口激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社会将如何发展才能趋利避害, 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重大课题。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 可以看到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 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 到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 可持续发展观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这说明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由单纯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转移到环境和发展的主题, 标志着人类社会对发展的认识与实践产生了质的飞跃。因此, 教材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这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2.联系实际, 培养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一致, 不仅要给予学生现代的观念, 还要给予学生有用的知识。地理学发展到今天, 应该说它是应用性或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地理学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对学生来说, “应用”应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 能够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释和解决一些现象和问题;能够借用相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继续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要改变这种状况, 教材中知识的取向应该是思想观念价值、应用价值和能力价值都比较高的内容。
3. 降低知识难度, 拓宽知识的广度
我国地域辽阔, 区域经济、文化各方面差异很大, 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为了适应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材的深度有所降低。比如, “宇宙环境”这一单元, 我们删减了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恒星、行星等天文学方面的知识, 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转偏向力作了简化处理, 只讲现象不讲原理。这样, 尽量减少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使教学顺利进行。当然, 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 一些新知识不断涌现。教材适当吸收了一部分知识, 比如宇宙开发、海洋开发、信息高速公路等, 使学生能够摸到时代的脉搏, 具有广阔的视野。
4. 增强教材的弹性
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发展, 相反, 我们要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条件, 我们在教材中安排了一些阅读材料, 并设计了“自学园地”, 包括三个“板块”:第一块是“阅读篇”, 通过阅读选编的文章, 让学生体会一些道理;第二块是“技能篇”, 通过介绍一些地理技能和学习方法, 使学生切实掌握一些方法;第三块是“练习篇”, 通过做单元综合练习, 分别对单元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5. 建立完善科学的地理教育评估体系
【中学地理教育】推荐阅读:
中学地理素质教育07-11
论地理科学发展与中学地理教育改革06-20
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教育论文05-14
由汶川大地震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灾害教育05-17
中学地理课程06-26
中学地理教师09-13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08-11
中学地理双语教学09-07
中学地理学12-11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