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学(共12篇)
中学地理学 篇1
在世界经济向全球化方向发展, 信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对外贸易日益加快的今天, 我们有必要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上的往来。在现代社会大生产中, 生产与生产之间、生产与流通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 以及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贸易联系。在这种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贸易地理起了不小的作用。所谓贸易地理, 就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商品、技术、资本及劳务等交换活动, 并研究影响此交换活动的空间表现的学科。
1. 贸易地理的重要性
1.1 地理环境是贸易活动的基础, 任何国家及贸易集
团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各地区的空间定位反映出该地区贸易活动的特殊性, 自然、人文、经济这三大环境贸易地理对各国各地区的贸易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 地理环境与贸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各国经济贸易活动都是在世界市场中进行的, 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 需要用地理学的理论方法, 研究国际贸易活动的地域分工和地域组合的空间特征, 分析国际贸易活动的区域差异性, 并根据贸易的相关理论深入研究产生国际贸易地域分工的原因及其规律, 关于各国商品和服务活动, 以及生产要素流动的原因与地理方向, 是什么因素决定一国的进出口商品的结构等内容。
1.2 贸易地理是边缘学科, 内容涉及广泛。
贸易地理是研究经济贸易布局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在研究经济贸易地理基本理论和全面分析、阐述我国及世界生产布局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贸易商品流通的规律和特点, 全面反映了世界贸易布局的现状与变化。实质上社会物质生产和商品贸易的空间分布与组合, 包括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及对外贸易各部门在空间上的布局, 它与商业地理接近, 但是又不同于商业地理。商业地理主要是研究商业活动的地理分布, 商业活动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 商业活动的空间组织或地域结构规律等商业活动的地域特点。而贸易地理揭示了贸易布局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为社会物质生产和商品贸易流通而服务。贸易地理研究地理环境对贸易布局与经济发展的情况和特点, 揭示国内和国际贸易商品流通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 为合理规划社会物质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布局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从而为社会物质生产和贸易流通服务。
2. 贸易地理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现状
中国的中学地理教育开始于十九世纪末, 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 地理课已成为中学开设的必修课之一。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集人文、经济、自然于一体, 中学生需要一些地理知识的储备也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 地理学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 其价值取向是“自我完善”, 中学地理内容也是在不断地“自我完善”的。贸易地理虽属于经济地理的一个分支, 但是却又紧紧地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结合, 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可是, 贸易地理在中学地理中有多少?从我们现在四个版本 (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 的教科书内容来看, 贸易地理在中学地理当中是很少的, 有的版本甚至没有。由于教材上没有关于贸易地理的知识, 地理教师经常认为它是不重要的。实际上恰恰相反, 贸易地理有着独特的内容, 它介于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 内容涉及广泛, 能够使中学生既认识自然世界, 也认识人文世界, 通过两个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懂得人类的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相关。但现实是贸易地理的内容教师没有或者很少谈及, 这使中学地理教育的内容不具有完整性, 是让人深思的。
3. 中学地理添加贸易地理的必要性
3.1 从世界的发展来看, 中学地理需要贸易地理。自
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也是一国对外贸易产生、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对各国产业结构、进出口结构、进出口商品流向均有显而易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利用、保护能力不断提高, 自然界及自然资源对经济贸易活动的影响及作用随之减弱, 因此, 自然环境对经贸发展的促进与制约因素作用不是决定性的, 必须运用综合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自然与人文因素相结合的观点来正确分析自然条件与资源对经贸活动发展的作用。
3.2 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
中学地理需要贸易地理。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很多方面。总的来说, 贸易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发展国民经济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动力和条件。从表面来看, 对外贸易与地理学无关或者说关系不大, 但是大家都不能否认任何贸易活动都必须落实在一定的地域上, 均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国际贸易地理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地区的地理分布, 以及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地理学科完成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任务, 即加强国际贸易活动空间表现的研究。
3.3 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
中学地理需要贸易地理。地理是一门空间性很强的学科,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贸易地理属于边缘学科, 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许多问题的挑战, 因而向地理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研究课题, 要求地理学界努力探索, 积极大胆发展和创新, 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在实践中使学科本身得到发展。这就要求中学地理内容不断地前进。
3.4 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
中学地理需要贸易地理。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第一生产要素。中学生是我们国家选拔人才的基础。以中学为起点, 让学生提早知道现在世界的贸易环境和地理环境,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还可以培养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力, 使他们文、理有机结合, 及早地为成为贸易地理的人才做准备, 毕竟既精通贸易知识又精通地理知识的人才是我们国家最缺乏的。
3.5 为培养学生的技能, 中学地理需要贸易地理。
中学地理的知识是地理知识的基础, 中学也是技能培养的基础。要培养复合性人才, 就必须让其掌握更多的技能。贸易地理是一门重观察的学科,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 提高他们的观察技能。贸易地理知识又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它把贸易与地理环境视为一个整体, 将社会活动和自然条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进行研究, 这就能更有效地引导中学生掌握社会经济活动和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外在联系, 培养中学生进行简单分析、综合、对比、推理能力, 为其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3.6 为提高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使命感、
紧迫感,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中学地理需要贸易地理。使学生能够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中学地理教育责无旁贷。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 符合时代需要与社会需要, 繁荣我们的地理教育事业, 在中国贸易地理教学中应具体、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愿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建设现当代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要加强国情教育, 使学生全面地、正确地认识祖国的贸易形势和经济情况, 懂得并理解国家基本国情, 明确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方向和奋斗目标。
摘要:世界经济不断向全球化方向发展, 贸易地理在此过程中极为重要。本文提出了贸易地理在中学地理教育当中的必要性, 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贸易地理,中学地理教育,重要性,必要性
参考文献
[1]于天福, 杨世连丹.谈加强国际贸易地理研究问题——兼谈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任务[J].丹东师专学报, 1994.1.
[2]鲍玉莲.试论经济地理学科中关于经济活动的经济观教育[J].集宁师专学报, 2007.3.
[3]李小建, 李国平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张敦富, 孙久文等.知识经济与区域经济[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4.
[5]林玉珠.国际贸易地理.教学初探, 2007.6.
[6]蒋珠燕.国际贸易地理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8.8.
[7]张坚.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地理教育——论地理教育在培养跨世纪人才中的作用[J].玉溪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5.4.
[8]李继术.浅谈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6.
[9]陈尔寿.我国中学人文—经济地理教育的演变[J].人文地理, 1991.4.
[10]陈承伟.经济贸易地理[M].1994.8.
中学地理学 篇2
埃及,全称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位于北非东部,是非洲人口第二大国,在经济、科技领域方面长期处于非洲领先态势。下面是中学地理埃及教案,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一)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岛)和首都开罗。
(二)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说明该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的;联系埃及作为文明古国,说明该国是如何开展旅游业的。
(三)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四)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五)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文明古国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教学提纲(板书)
一、地跨两洲
1.亚洲与非洲、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
2.民族、宗教、语言、首都开罗
二、沙漠广布
沙漠之国——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三、文明古国
1.历史遗迹: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2古代文化:象形文字、天文历法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1.工业成为经济中的主要部门
2.农业集中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
3.长绒棉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埃及的地理位置
难点: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读图法、自学法、谈话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认为死后保存完整的尸体,灵魂就可以做阴间的统治者。于是他们不惜劳民伤财,为自己死后保存尸体建造陵墓。这些方锥形的巨大的陵墓,最高的竟达146.6米。现在,我们把这些陵墓所在的国度称为“金字塔之国”,那么,“金字塔之国”在哪里呢?
方案②:展示“金字塔“景观图片,提问:这是位于哪个国家的著名古迹
一、地跨两洲
1、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埃及的地理位置,得出埃及的地理位置特点:地跨亚非两洲,非洲东北部
2、对照板图,讲述埃及的范围:埃及的领土组成是苏伊士运河以西的绝大部分和以东的西奈半岛。
3、学生完成活动1、2题,教师在版图上填注
(过渡)苏伊士运河是亚、非两洲的洲界线,而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从这一点来说,埃及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4、学生阅读P72文字,思考;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5、结合教材P73文字,说明埃及领土面积、人口、民族、宗教、语言和首都开罗。
二、沙漠广布
1、让学生看图3-14,可以发现在;在埃及地形图上,可以发现很多的点状符号,这表示了什么?从而得出结论:埃及自然环境的重要特征是沙漠广布,是名副其实的沙漠之国,回忆:这个自然特征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哪个地区的特征相似
2、设问:为什么埃及沙漠广布呢?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3、小结: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特征深受当地气候、地形的影响
(过渡)埃及虽然沙漠广布,自然环境恶劣,但由于境内有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河流经,哺育了埃及人民,所以埃及仍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三、尼罗河
1、学生自读尼罗河材料,思考尼罗河对埃及人民的有什么作用?
2、在“埃及”图上指出尼罗河的位置及尼罗河岸边的海港
四、文明古国
(过渡)众所周知,埃及是世界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那 么你知道埃及是凭什么跻身文明古国之列的呢?(学生回答)
1.学生阅读教材P74文字,回答
(过渡)不仅如此,埃及还有为数众多的其他文物古迹。
2、读图3-18,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并分析得出结论:文物古迹沿尼罗河分布的特点
3、按照文物古迹分布特点,要学生回答乘什么交通工具最为适宜?为什么?在指导学生时,一方面可使学生了解埃及特殊地理环境下的风光,增加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懂得应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发展经济。
4.小结:正是埃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埃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的寻幽访古的游客。
(过渡)埃及古代文明离不开尼罗河水的滋润,把尼罗河称为埃及人民的.母亲河实不为过。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古代埃及人,它也是现代埃及经济发展的浇灌者。
五、发展中的工农业
1、引导学生观察图3-21,提问:埃及有哪些丰富的矿产?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其分布有什么特点?得出埃及农业分布的特点: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
2、回忆埃及的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让学生明白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的自然条件很适宜棉花喜光耗水的特点。因此,在有尼罗河水灌溉的地方就有棉花的种植。这样,就得出埃及棉花种植区的分布特点。读图3-21,加深棉花沿尼罗河分布的印象。最后点明埃及长绒棉产量和出口量两个世界之最。
3、读图3-21,从中找出埃及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别是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点明工业逐步成为埃及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
探究中学生地理学习潜能的挖掘 篇3
一、培养学生好奇乐学的兴趣
1.问题情境设疑,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情境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教师可从我们熟悉的实际生活或事实中找到设疑的方法。乡镇中学生都熟悉农村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从他们最熟悉的东西入手,把有兴趣的东西联系到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表现,地理就在身边。可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现象特征,了解当地的文化知识,了解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这些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的家庭生活也有紧密的联系,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地图知识一直是教材较突出的重、难点知识,教师可从它的实用性出发,在学习一开始,先给学生布置一项实验作业:学完此章后,绘制一张校园平面草图。学生带着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主动找教师,提出在准备这项作业时遇到的各种地图学方面的问题。最后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这项难度较大的作业。这是一个室外观察,室内绘制,多次反复,最后成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學生不仅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学习的乐趣,更有意义的是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平面设计的能力,并大大深化了课本知识。
2.巧设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小游戏寓乐于教,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让学生爱学、乐学,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如讲天气符号图时,可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画一个特大的天气符号图,并分组在讲台上展示,同时向其他组的同学提问,各组轮流。这样,枯燥无味的地理课便变得又紧张又活跃,学生手眼脑并用,大大加深了记忆。
3.活用景观图,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年龄比较小,而且多数学生受生活环境和社会阅历的限制,没有到过许多地方,生活经验较少,有许多地理事物听说过没见过,甚至是没听说过也没见过。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在开始讲课时笔者经常用景观图来创设教学情境,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观察解读地理景观图可以丰富学生的地理事物表象,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感受与理解。播放景观图只需几分钟,或者几十秒钟,在课堂教学中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极地地区时,先出示一张极光图片,教师可设问,图片所表现的是什么地理现象,可能在什么地区出现,从而切入主题,使学生一目了然,解决了学生脑海中“极地地区是什么样”的疑惑,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求知欲望,拓展视野。
二、应用现代化电教手段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方位、多感官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电化教学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把大量抽象的教材转化为形、声、影、像,把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整到身临其境的境界,更富有真实感。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功能同时发挥出来,加强了教师的讲授效果,强化了课本知识,使教学效果达到了较高的层次。
利用现代化电教手段,其主要优势体现为:
1.化虚为实
比如,在讲《世界的人口》这一内容时,我曾在两个班级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甲班按部就班细讲课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乙班播放了一段关于人种的视频影像。结果两个班的效果截然不同:甲班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乙班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会。
2.化远为近
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的位置神秘而难以想象,因而对学生讲授及学生理解都有一定的困难。视频影像可高度浓缩,生动表现出星体的位置、形状、运动等特征,把遥远的星体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理解就容易多了。同样,也可把全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动植物形态等通过屏幕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随着镜头周游世界,以实物作对比来体会、理解相关的知识点。
3.化静为动
地理现象有很多都是动态的,如洋流、地壳运动等,其漫长的演变和运动过程使人感到既抽象又无法理解它的变化,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视频影像可化静为动,让学生直接感觉到地理现象的演变过程。如“我国降水的分布”、“季风活动对我国气候的影响”等,我都设计成一系列投影片或PPT课件进行教学,学生反映普遍良好,学习兴趣大增,知识掌握能力也大为提高。
三、利用心理暗示,建立积极主动的成功体验
暗示教学是指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激发个人的潜力,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充分发展自我的一种教学理论和方法。要充分利用心理暗示为地理教学服务,必须选择正确的心理暗示方法,如权威暗示、环境暗示、言语暗示、直观手段暗示等。
例如,在讲授《地球在宇宙中》一课时,可以在教室里悬挂挂图,摆设地球仪等教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言语暗示,则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去感染、带动学生,让学生沉浸在教师所描绘的地理景象中。另外,教师还要运用友善的语言,随时向学生传达赞赏之意,如“很好”、“不错”、“真行”、“你再想想,你能回答的”,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直观手段暗示,即运用图片、课件、电影及地图等,充分利用人的有意识与无意识知觉的特点,把地理教学内容的基本原理与规则同上述手段联系起来,让学生对抽象的地理概念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达到把地理概念具体化的目的。教师只有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心理暗示法,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功能,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使他们真正乐学。
四、挖掘地理教学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
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发展,必须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乐趣,以惊异吸引学生,以悬念维持学生的注意,以满足增强学生的自信,以情趣感染学生。同时,还可以利用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如人物、事物等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自我发展能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健康成长的榜样和范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介绍科学家百折不挠、攀登科学高峰的感人事迹,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致力于培养学生好奇乐学的积极兴趣,恰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电教手段,善于利用心理暗示法,注意挖掘地理教学内容中的积极因素等,以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去挖掘学生学习地理的潜能,才能真正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勇于创新,敢于成功。唯有如此,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这样的教育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4
一、设置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教学中应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 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 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如, 讲地震时, 可用低沉的语言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一场空前的、惨绝人寰的地震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 仅仅几十秒钟, 地震释放的能量使3万多人罹难, 20万多人伤残, 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多元人民币。全国上下为之哀悼。”这时, 同学们都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怎样才能预防地震, 并把地震带来的灾害降低到最小限度。
二、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等直观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 图文结合目的, 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 创设地理情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例如:在讲解森林资源利用问题时, 选用一幅“小鸟的悲哀”的漫画。画面上, 小鸟哀求:“请把我带走吧!”观察漫画, 引导学生探讨:这幅图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这样学生不难分析出:由于滥伐森林, 造成了环境严重恶化, 使生活在森林中的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栖息地, 产生了生存危机, 所以, 小鸟要伐木工人把它带走。教学中结合讲授内容, 选用适当的图片作辅助, 既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丰富课堂活动, 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又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
三、精心设计教学简图, 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
在地理教学中, 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简图进行教学, 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 既能起到抓住特征突出重点, 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图的基本技能, 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边讲边画, 学生边听边记, 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 做到了视听结合, 头脑并用, 思维集中, 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常见的天气系统”, 教师在黑板上边讲边画, 一步一步把课堂内容引出, 然后指导学生自己画图, 这样学生就能有效地掌握课堂内容, 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 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引申和辅助, 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 这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 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通过乡土地理的调查, 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增强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的情操。另一方面可利用地理课外活动小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课外小组通过参观气象站, 进行天气预测;组织地理夏令营、宣传有关地理的法规等活动, 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之中, 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这样, 地理课的教学就会变得有声有色, 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炉。
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在当前情况下, 只有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意义, 才能产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我们要利用课堂教学, 对学生进行关于生活和社会所关心的地理问题的讲解和中肯的分析, 使他们觉得学习地理对他们确实有用。这样, 就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吸引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在学习“中国地形”时, 我将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神七”凯旋而归, 融入到课堂上, 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神七”在哪里起飞?属哪个省?着陆地点为什么选择内蒙古草原?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即联系了实际, 又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之, 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 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 只有潜移默化地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 时间一长, 学生们才能在上地理课时感到轻松愉快, 觉得既能学到知识, 又是一种享受, 从而形成爱好地理的良好学习风气。通过教师激发, 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地理教学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地理学 篇5
在课堂中,我充分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学习人口的特征和计划生育政策,采用了很多的生活实例让他们去感受我国人口国情,学习民族文化,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氛围极为浓厚。
在难点处理上,人口和民族的分布,充分结合地图和图片,让学生对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分布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本部分内容教学上,还有很多值得改进和增强的地方,比如,没有是合适的时机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去了解当地的人口情况,应该设计一个辩论赛或者课外小调研,让学生用更加辨证为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研究家乡的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一点没有在课堂中做到。
★ 中学生安全教育学习心得
★ 中学生学习心得小结
★ 中学生学习心得感悟1200字
★ 学习心得范文
★ 学习心得
中学地理学 篇6
一、地理教师对学生课前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1 鼓励——预习课文
预习可以让学生上课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很好的接受新知识。地理内容有些比较抽象,学生不好接受,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来提高接受效果。学生学习时间紧张,教师开始应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且落实,以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布置预习课文的作业,明确要求将预习的提纲写到笔记本上: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其预习的情况。教师针对预习的结果,给予指导。并将预习结果不错的学生给予表扬,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在适当的时候,老师可让预习结果比较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讲一讲课,可提高他的预习兴趣,也让他自己发现预习的问题与不足,同时,也会促进其它学生预习的热情。这样要求时间长了的话。学生就会自己体会到预习的好处,并主动去预习课文,养成良好的习惯。
2 要求——课前几分钟的利用
课前几分钟的准备,可以让学生学会利用时间及提高听课效果。老师要在打上课铃前进入教室,观察学生做什么,告诉他可以准备下节课的课本、笔记本,可以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或看一看下节课要讲的知识。老师在上课前一定要问学生“准备好了没?”,等所有的学生都准备好了才开始上课,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因为他个人而耽误时间。这样他就会引起注意,加以改正,以养成习惯。地理教师应该在每节课下课时要告诉学生下节课讲的内容,应该准备的书本,以便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便于课前做好准备。对于一些没有做好准备的,或者没有养成习惯的学生,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如个别谈话、严格要求等。
二、地理教师对学生课堂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1 要求——认真听讲
上课认真听讲,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地理教师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要认真听课,发现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一定要提醒、警告:如果学生有特殊问题。课后一定要帮助学生解决。我们知道,如果这堂课没有吸引力或吸引力不够。学生很难保持认真听课的状态,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上下功夫,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另外,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其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听讲,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在这一点上,我的做法是充分备课,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要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一般地说,不能集中注意听讲的学生主要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地理教师对这样的学生应该多投入一些情感教育,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逐渐抓好课堂效果。
2 指导——做好笔记
一个好的笔记是书本的缩影,可以告诉学生学习的重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有些学生上课根本不记地理笔记。认为没用,只要在书上勾住重点就行了,有些学生记地理笔记,可只记板书,别的就不会去记。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去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记笔记习惯。
3 鼓励——积极发言
在讲课的时候,教师要不断的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上课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很好的给予解决,切不可置之不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自己也不懂或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实在的跟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也不懂”,而且要鼓励学生发问。目前提倡的案例教学法更是离不开学生的讨论,离不开学生上课积极发言。
三、地理教师对学生课后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1 要求——课后练习
地理跟别的课一样,都是必须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所以,课后必须做相应的练习题。教师就应培养学生课后养成做练习的习惯。教师通过提出要求、检查等一般性的方法来督促学生做练习,另外,要不定时地提醒他们,使没做的学生觉得自己应该早点做了,使学生意识到自觉做练习的重要性,逐渐养成课后做练习的良好习惯。
2 讨论——地理话题
由于地理知识的普遍性,地理教师可以经常和学生课后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话题,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 组织——地理活动
地理活动需要地理教师精心安排、组织。使活动有助于增长学生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增强学生的地理感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师对学生复习和考试习惯的培养
1 指导——复习
由于考试的压力,地理知识应该进行系统的复习。地理教师不仅要自己在课堂上复习,而且要指导学生如何复习,要培养学生阶段性的进行复习的习惯。地理教师给学生复习时,可以先要求学生自己复习,要求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重要的知识点展示出来,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方式给学生复习。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复习过程中的优点与缺点,以便提高复习能力:地理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复习的好处,使学生自主的去复习所学内容,养成习惯。
2 指导——考试
考试是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一般来说,学得好,就可以考得好。可是有些时候,学生会因没有良好的答题习惯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为避免这些损失。地理教师要在学生考试良好习惯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地理教师要经常灌输基本的考试习惯,另外,在课堂上要进行一些小测验。使学生培养考试习惯,发现不好的方面一定要指出,让其改正。
五、结语
地理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地理学习能力的高低。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学生个人的事,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培养。
地理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在培养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困难,但是一定要有耐性,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地理,使其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开始时需要地理教师多次强调,多次要求。当学生真正体会到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可以提高自己学习地理的能力,可以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可以学得轻松、自如时,学生就会自愿加强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何激发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篇7
怎样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求知欲?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知之者不好之者。”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 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只要你对学习产生兴趣, 就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只要教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原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尊重和理解学生是教好学生的前提, 素质教育倡导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也并不是知识机械地移植过程, 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 教师的一个微笑, 一句鼓励的语言, 都会使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 融洽的师生关系, 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心理距离, 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 真挚的师生情感, 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 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 绝不是靠多次的重复, 而是靠理解、靠兴趣、靠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达到的。
二、展现地理教师个人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有时候, 学生愿意花更多时间、精力在某一课程上, 并不是因为该课程很重要或很有趣, 而是因为他喜欢该科任教师。因此, 地理教师要时时注重个人仪容仪表, 加强学习, 不断提升个人魅力。如, 运用高超、精湛的教学技术;幽默风趣、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赏心悦目的板书;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的板图等。如果你能在几分钟内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形象逼真的中国地图或世界地图, 那么学生肯定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
除此之外, 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教师以高尚的师德形象、严谨的治学态度、高昂的精神状态、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感染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热爱自己的专业, 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 关心学生的前途,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由于专业的影响, 地理教师知识面很广, 往往给学生“博学”的印象。地理教师应努力更上一层楼, 让学生觉得你“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此外, 地理教师备课量大, 但要批改的作业较少, 课余时间较多。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积极参加业余活动, 如体育、歌舞、绘画、书法等, 不仅可以丰富业余生活, 愉悦身心, 而且可以让学生觉得你多才多艺, 敬仰、崇拜油然而生。
“醉翁之意不在酒”, 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以外的问题。教师如果仅关心学生的学习, 就很容易让学生厌烦。因此, 地理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用心灵关注、爱护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关怀。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感激你、喜欢你, 从而“爱屋及乌”地喜欢地理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堂教学力求形象直观, 把兴趣培养贯穿始终。
1. 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引言, 适当制造悬念,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不断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过程开路, 创设覆盖每一章、每一节、特别是每一具体课题的问题情境。例如:如在讲“日界线”时, 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对在海轮上出生的双胞胎姐妹, 按出生日期, 姐姐的年龄比妹妹小一岁, 这可能吗?她们出生在何地区?”基于强烈的好奇心, 急于揭开其中的奥秘, 这时再讲相关的知识, 学生既乐于接受, 又容易接受。由此可见, 学生如果有了追求知识的欲望, 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使学生经常处于“乐学”状态, 教师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 还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注重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多样性。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注意语言美, 用精炼、生动、富有逻辑性、多样性的语言;用清晰、响亮、舒缓、流畅的语音;用抑扬顿挫、娓娓动听和富有节奏变化的语调, 给学生以听觉上的美感。在课堂教学时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对自身情感进行调控, 满怀激情地开展教学活动, 设法使学生不断受到感染, 让情绪亢奋起来, 使学生的脑神经受到适当刺激, 对所学内容留下较深印象。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 这要求教师用对大自然的满腔热爱、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 借助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感染学生。如讲到黄河这条哺育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时, 教师内心应充满骄傲自豪之情并溢于言表;当讲到由于我们缺乏科学知识, 乱砍滥伐, 破坏植被, 造成水土流失时, 教师的情感应是痛惜和担忧的。这样感染学生, 便使学生热爱祖国之情油然而生, 并能认识到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3. 精心选择古诗词反映地理知识, 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中学地理是一门饶有趣味的学科, 它包罗万象, 知识面广, 课堂生动有趣, 能使学生精神振奋,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大气垂直分层”和“垂直地带性”时, 可以引用“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在讲“东北的气候”时, 可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银装素裹, 分外妖娆”;在讲“海水运动”中的钱塘江潮水时, 可引用“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升”;在讲“生物”、“土壤”时, 可以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用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 挥动鞭儿响四方, 百鸟齐歌唱”, 还有“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词句, 无形中把学生引进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地理境界中去。又如用唐代诗人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两句诗, 描绘长江三峡河段山高谷深、坡陡流急的水系特征;用“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两句诗, 来形象逼真地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春末夏初梅雨的天气特色, 等等。在诗情画意中, 学生深受感染, 投入到课文中特有的情景中去了。如果引用得当, 可以大大加深和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 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获得牢固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4. 挖掘教材的幽默因素。
在讲地壳中的化学元素时我们可以利用元素的谐音, 如“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可以引导学生记忆为“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学生惊诧的目光注视着) 。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加强记忆,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化难为易, 让学生得到学习的快乐。
1.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信息源和工具, 它为地理教学提供地理事物空间性状、分布及空间关系的信息, 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 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幅插图、一幅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 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教学形象直观, 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 创设地理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学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时, 可结合地图来分析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这样记忆深刻, 而学生也不会觉得死记硬背而枯燥无趣。
2. 充分利用示意图进行教学, 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 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简图进行教学, 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 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 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绘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边讲边画, 而学生则边听边记, 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 做到视听结合, 头脑并用, 思维集中, 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并且更能提高学习兴趣。如:学习太阳高度周年变化时, 在黑板上边讲边画, 展示规律简图, 然后让学生说出3月1日、9月10日、10月1日太阳直射的半球及移动方向, 这样学生不但有效地掌握了课堂内容, 而且培养了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 更有效地培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的直观优势, 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化教育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 具有形象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 能提高地理教学信息传递质量、增加传递的数量、丰富传递的形式等。在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 看不见, 摸不着。如果借助多媒体, 利用动画来制造模拟的运动现象和过程, 化不可见为可见, 化抽象为形象, 化静为动, 就使学生接受信息时首先有一种严谨务实的感觉, 配之以精练的讲解, 知识重难点就会因此而得以突破,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讲“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世界各地昼夜长短变化”时, 可用Flash或Authorware制作动画, 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全球昼夜长短变化分别制作成两个同步动画, 使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逐渐南移,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由最高值逐渐变小, 白天时间逐渐变短, 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的范围越来越小, 南半球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上时, 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中午太阳高度角相同, 昼夜平分;当太阳直射点继续难移到南回归线时, 北半球昼最短, 北极圈以内全是极夜, 南半球正好相反。本来一个很难讲的问题, 通过动画演示, 学生耳闻目睹, 重难点迎刃而解。
五、关注身边问题、热点问题, 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解释身边问题、热点问题, 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 有其独特的魅力, 其跨科学多, 综合性强, 对提高学生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教学归根结底在于人地关系, 无形中强调了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格塑造。其所涉及的全球观、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都能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意识。例如, 在讲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单元时,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地理与环境、人口、资源的关系,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的教育, 增加学生的环境意识, 让学生懂得环境保护是公民的责任, 增强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和当代的环境问题结合, 从学生最切身的体会入手, 从本市的环境问题、学校周围的环境情况讲起, 自然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无度索取和资源的大量浪费, 全球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如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损失、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 给人类生活带来很大的危害。又如土地沙漠化问题, 春季沙尘暴的频率越来越高。这是一个与所有人关系密切的环境问题。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忧患意识, 有利于促进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关注。
总之,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通过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由知之者变为好之者, 由好之者变为乐之者, 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实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从而更好地达到地理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刑忠录.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0.3.
[2]张中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J].新课程 (中学) , 2010.2.
[3]毛恒.用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J].中学教学参考, 2009.3.
[4]杨永平.多途径活化地理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宁夏教育, 2009.11.
[5]朱光平.创设课堂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2.
[6]刘奇鸿.新课程标准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探究[J].21世纪中学生作文 (高中教师适用) , 2009.12.
中学地理教学探究 篇8
一、趣味导课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深入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 通过富有情趣的导言, 使课堂一开始便形成活跃而愉快的氛围, 使学生产生掌握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讲授区 域地理前 , 通过“地理 之最”激发 学生的学 习兴趣。例如, 讲述亚洲地形特征时, 先提问:世界最高峰是什么山峰?海拔为多少米?讲述南极洲时, 用世界上位置最南、平均海拔 最高、气温 最低而冰 层最厚导 入 ;用“世界最 大的原料进 口国”作为 日本地理 方面内容 教学的开 端 ;用“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引入中东地区的讲述。另外, 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地理风貌, 在观图领略一个国家或地区风土人情的基础上讲授新课。例如, 先观察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 、阿尔卑斯 山的美景 、地中海的 迷人风光 等 , 然后开始欧洲西部的学习;用克里姆林宫和红场的图片, 引入俄罗斯的学习。
二、运用地图培养学生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 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它以图像、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 贮存和浓缩大量的空间时间信息; 以人们容易接受的形式传递给大脑, 成为联系地理事物与人的认识过程之间的中心环节。地图中包含众多知识点, 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 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 它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 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具。如果地图运用得好, 那么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 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综合, 培养能力。因此, 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 锻炼读图与析图能力, 是地理教学中最基本而重要的内容, 也是最富有地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
三、在读图中注意地理事象之间的联系, 通过读图发现问题
各种地理事象之间的联系在同一幅图中有所体现, 读图时要注意发现和探究。如图中画出了经纬线并标出了度数, 画出了海岸线, 这些内容提供了该地区经度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如果图中还有农作物的内容, 那么读图时读出这些内容, 能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如学习《黄土高原》这课时, 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和政区图, 引导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出太行山、秦岭、长城和兰州市的位置, 并在图上勾画出黄土高原的范围, 对照政区图, 明确黄土高原包括的省区。再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包括的省区。这样, 学生不仅很快归纳出了黄土高原的范围、包括的省区, 还掌握了教材的内在联系。通过大量的指图回答, 培养了学生阅图和用图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维,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 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 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四、中学地理教学在生产建设中有重要作用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学科, 它在很多方面能直接或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中学地理教学中讲授的土壤资源、水热资源、森林资源、天然草场等各种自然资源都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了解各地自然资源情况, 有利于制定切合实际的农业发展措施;讲授各种工业地理分布、工业原料来源、工业燃料和动力的供给、工业的交通运输条件、工业产品的分配、各种工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各种工业与自然条件的联系等知识, 对学生以后的生产实践是有益的;此外, 讲授各种交通路线的地理分布和交通枢纽等知识, 对学生将来参加交通运输业的生产实践也是有帮助的, 特别是地图、地名知识等, 对学生将来从事通讯、邮电、贸易等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五、地理知识能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地球是人类生存、发展、栖息的唯一处所, 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 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 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环境, 导致各种污染日趋严重, 出现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问题, 究其原因, 是人们缺乏环境意识, 经济与环境不同步发展。现在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极为关注, 我国颁布了《环境保护法》, 明确制定了“谁污染治理”的政策。我们应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做到防患于未然,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这项艰巨的任务主要靠地理教育完成。
六、养成用图的习惯
地理课本中有地图, 还有地理图册。学习地理时要经常用图, 养成用图的习惯。熟能生巧, 在读图用图过程中摸索出一套读图方法, 是很宝贵的。读出图中地理事象的地理位置, 是最基本的读图内容和读图要求。但读图时往往容易被忽视, 应该引起注意。从地图中读地理位置, 包括纬度位置、经度位置, 这通过图中的经纬线阅读。从地图中还可以读出海陆位置和地理事象之间的相对位置。读相对位置时, 要利用经纬线判断方向。读经纬度位置时, 一定要读出是东经还是西经, 南纬还是北纬。同样, 要根据经纬线判断方向, 如我国南极考察长城站位于城市N的东南方向, 而不是西北方向。
摘要:初中地理趣味教学的宗旨, 是通过课堂内外一系列措施,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由不爱学地理变为爱学地理, 进而会学地理, 最终达到学好地理、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目的。
中学地理学 篇9
一、数字星球系统有助于学生地理空间模型的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 通过将新的信息刺激建构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目前能到达的最大高度就是10000米左右的民航机巡航高度, 还无法实现肉眼观察整个地球。利用传统的影音、图像文件, 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地球表面局部区域的地理事物分布, 但是学生对于全球整体范围地理事物分布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平面上。数字星球系统可以为学生展示完整、连贯的地球图像, 从二维上升到三维, 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在大脑中建构立体的地球模型。例如:在中学地理“晨昏线”的相关内容学习中, 教师在数字星球系统上显示夏至日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动态影像, 引导学生总结关于地球昼夜分布的地理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数字星球系统球幕投影, 可发现:昼半球和夜半球平分了地球;晨线和昏线构成了晨昏圈;晨昏圈就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结合数字星球系统的自转演示, 学生还可发现:在晨线附近的地点, 正从黑夜转变到白天;在昏线附近的地点, 正从白天转变到黑夜;北极圈内地区全天处于昼半球, 南极圈内地区全天处于夜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弧长于夜弧, 纬度越高, 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差异越大, 而赤道总是昼夜平分……教师会惊喜地发现, 学生答案的完善程度大大超过了教师的预期。因为学生在观察数字星球系统球幕的过程中, 把对地球碎片化的印象拼接成一个整体, 建构了原先从未建构起来的动态地球空间模型。
再例如:在全球时区分布的相关学习中, 相对于教材中被迫割裂成平面图的“墨卡托投影”的时区分布图, 数字星球系统翔实地再现了地球上各理论时区的分布。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 全球时区的分布规律; (2) 时区分布和区时早晚的关系; (3) 区时最早的时区是哪一个。学生环绕着数字星球系统球幕, 能轻松地总结全球分为二十四个时区, 中时区向东依次有东一区到东十二区, 中时区向西依次有西一区到西十二区, 东、西十二区合并为一个时区, 180°经线是它们公用的中央经线。学生甚至发现了许多教材上没有归纳出来的规律。由于在球幕上时区分布的连贯呈现, 学生较容易发现越往东边时间越早, 并且一直向东方向是没有止境的, 人们在环球旅行时会引起日期的混乱, 所以需要人为划分日界线。
地理教学过程中, 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料越丰富、越恰当, 学生就能提取出越多的信息, 总结出越多的规律, 发现越多的问题, 引发越多的思考, 建构越完整的地理事物空间模型。数字星球系统以其独特的三维立体展示的方式, 使得平时学生难以完整想象、建构的地球动态空间模型真实地呈现在眼前, 为进一步的知识建构奠定了基础。
二、数字星球系统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是中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数字星球系统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能满足地理课堂教学的需求, 也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兴趣小组活动提供支持。在课余时间, 地理教室可定时向学生开放, 学生可以自行操作数字星球系统、大屏幕学生平板电脑、语音立体地形图等设备, 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求。学生在学习与天文相关的地理知识时, 亦可移去球幕, 此时就从内投影模式切换到外投影模式, 通过数字星球系统的转换, 将星空图像投影到教室中间的穹顶上, 并设定相应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速度, 逼真的模拟了浩瀚星空。利用数字星球系统呈现星空图像, 在多样性和易操作性上, 都大大优于传统的星空仪, 深受中学生天文爱好者的欢迎。
三、数字星球系统能提高学生地理信息素养
教育和教学不能“以昨天的技术去迎接明天的挑战”。现在的学生是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 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 他们的认知方法和行为模式已经大大不同于十年前、甚至五年前的学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课程内容中也包含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将全球的遥感图片, 通过数字星球系统的三维立体转化技术, 转化为球面图像,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世界带来的巨大帮助。学生登陆数字星球系统的资源中心 (http://lndlkcds.chinaedustar.com/) , 可以针对自己的学习需求下载相应的球面资源素材, 也可对平面图片按照一定规范进行加工后转化成球面资源上传到资源中心, 实现交互式的信息交流。在进行地理学科学习的同时, 也与现代先进信息技术的发展接轨, 提高了学生的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
四、数字星球系统让学生拥有快乐、智慧的学习体验
苹果公司在过去几年内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着重要一点:将用户的体验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体验, 将会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数字星球系统通过将具有地理特色的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地理的教学过程中, 营造出一种学生能感知、能体验的富有乐趣和享受感觉的信息化地理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数字星球系统的操作软件“storyteller”功能模块结构清晰、开放性强、易于操作。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轻点鼠标就可控制球幕投影内容沿着经线方向或纬线方向转动, 调节转动的速度和方向, 还可以让动画重新播放和暂停播放。与苹果数码产品一样, 数字星球系统的日常使用不需要阅读说明书, 学生直接操作体验一会儿就能熟练运用。体验一种新的电子产品, 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有着很强的诱惑力, 在数字星球系统平台上学习, 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对改善学生的学习有着明显的帮助。
五、反思和感悟
中学地理学 篇10
那么,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这一问题, 我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众所周知, 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地理教学中, 授课大多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讲演型或逻辑分析型模式。由教师作为传播者, 将一套标准化、权威性的地理知识通过“满堂灌”“填鸭式”灌输给学生, 让学生去死记硬背, 尽管教师累得口干舌燥, 学生却收获不大。这种模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缺乏自主性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显然, 这种教学观远远落后于时代。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入手, 采用探究发现型的教学新模式, 授课方式也要从演讲型转变为师生互动型。我在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 注重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等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这一课内容时, 我没有用教师先讲解、学生后记忆的传统教学方法, 而是把“教”变成了“学”。教学过程如下:通过多媒体展示沙尘暴、西北地区沙漠分布图和景观图等导入新课, 然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中的图文内容, 自学完成如下作业。
1.归纳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对比西北地区荒漠化与我国西南地区“石质荒漠化”、南方山地丘陵“红色荒漠”的成因差别。
3.概括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危害。
4.说明治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措施。
学生完成后, 公布自学结果, 教师针对学生自学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串联讲解, 创设一种宽松的教与学双向交流的氛围, 鼓励学生质疑解难。这样, 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了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
二、诱发思维兴趣, 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 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黏合剂。然而, 学习兴趣并非每个学生都有, 学习中的挫折、困难使一些学生由于害怕而厌学。地理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竞争的新形势, 学好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既是自身价值的需要, 又是社会生存的需要, 从而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真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学生就会从活泼生动、情趣横生的课堂中培养和激发学习的“痴”情“迷”劲, 乐于探索。这不仅大大有益于提高当前地理教学的效果, 而且可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终生为之探索的种子。
如在学习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时, 我要求学生通过探究、自学、总结的方式, 把人口迁移的含义与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当代我国人口迁移等知识了解深刻后, 适时抓住时机, 把学生分成五组。第一组代表从当地本县中学转到邻县中学读书的高中生, 第二组代表当地考上大学到上海读书的大学生, 第三组代表当地到广东珠江三角洲打工的民工, 第四组代表当地到北京经商定居的商人, 第五组代表当地省区输出劳务到非洲做工的劳工。引导、启发学生讨论思考:本组人口位移现象是否是人口迁移?是国内迁移还是国际迁移?人口迁移对输出地和输入地分别有何影响?然后要求每个组推荐一个学生代表回答问题。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使学生既对本课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也从中获得了快乐, 并且训练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授人以渔,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终身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诫我们,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
学习地理, 掌握内容是其一, 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 后者就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 学生就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 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去掉教师的“拐棍”也能够“走路”。因此, 地理课堂教学,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 并在教学中做出示范, 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 独立做笔记, 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 做出新的判断和推论, 从而发展创造性思维。如我在讲解气候知识关于某地方降水较多的成因类型分析时, 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归纳。
1.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
2.风带:西风带影响, 从海洋吹来信风的影响。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影响。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影响。
5.地形:暖湿气流沿迎风坡爬升的影响。
6.气旋:热带气旋如台风影响。
7.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影响。
8.人类活动:城市“雨岛效应”影响。
学生掌握这类知识的分析方法后, 再让他们尝试分析某地方降水少 (干旱) 的成因类型, 某地方气温高和气温低的成因类型。这样通过掌握不同知识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也容易形成牢固的系统知识。
四、鼓励质疑解难,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古人说:“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学生的思维一般是从对知识的质疑问难开始的。质疑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去发现、探索和创造, 可见质疑是思维的火种, 是创造的动力。只有大胆质疑, 才能打破思维定势, 才有可能产生超出课本或前人的创造性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每个知识问题, 要求所提出的问题难易适中、深浅适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如讲到非洲气候类型知识时, 提出如下问题:非洲南部、东非高原、马达加斯加岛西部都是热带草原气候, 它们在成因上有何不同?问题一提出, 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 立即联系前面所讲的影响气候的成因等知识进行分析比较, 积极回答问题, 并提出新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五、打破思维定势, 鼓励标新立异, 促进学生创造性 思维的发展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 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 那么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 结果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的知识, 既不受其束缚, 敢于另辟蹊径, 又能言之有理, 持之有故, 这就必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打破思维定势, 从而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设想。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到, 对学生的问题要推迟判断, 避免武断, 过早地下结论或向学生预示解决方法, 都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 也不必大惊小怪, 要善于区分“笨拙的错误”和“创造性的错误”。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导, 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如我在讲区域地理新疆气候干旱知识时, 有学生问:“假若没有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阻挡的影响, 新疆的气候将会怎样?”对于这个学生敢于提问的做法我予以了肯定, 并要求学生就此展开讨论, 促使学生处于一种特殊的求异心理状态, 鼓励学生深刻回味, 大胆设疑, 细心思考。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还要充分运用“变式”教学, 改变学生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消极定势的影响, 即对同一事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揭示。同时, 教师所提问题也要有较大的内涵, 要多提需要从不同思路去考虑的问题, 以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 使学生产生尽可能新, 尽可能多, 尽可能是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例如:假如采用人工融冰化雪的方法促使天山冰川大规模消融以解决新疆的干旱问题, 采用大规模的南水北调方法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你认为这对人类的环境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假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 南、北半球自转偏向力方向有何变化? 假若黄赤交角为零, 地球上将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等等。所提问题的用意均是促进学生广开思路, 打破常规, 形成创见。
六、创设开放式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 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 教师“满堂灌”, 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现成的地理知识, 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就要创设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在探究和重新构建地理知识系统的过程中自主学习, 勇于质疑,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建开放式教学课堂, 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教学评价等方面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
1.开放教学目标, 体现多元化
传统课堂教学以学懂例题, 会做习题为教学目标。开放式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基础性目标,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弹性目标,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有一定难度的目标, 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三是发展性目标, 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新课程标准在阐述教学目的时, 对其内涵有了新的拓展, 主要体现在“三个增加”:一是增加了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目的, 二是增加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是增加了发展情感领域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 现代课堂教学在继续坚持达到“双基”的目标的同时, 更注重学生的发展性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开放了, 才能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自身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方面有其发展和提高的空间。
2.开放教学内容, 体现生活化
地理教学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学习活动,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地理和理解地理。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用活教材, 把地理问题生活化, 把生活问题地理化。
3.开放教学过程, 体现探索化
开放式教学可先向学生公布学习内容, 学生事先可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整理数据, 对新授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准备。正式教学时学生处在相当的起点, 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在主动探索之中。地理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发现和实践的过程。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 让学生探索、经历学习过程。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 在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 还应注意地理问题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 并能产生新的“问号”。
4.开放师生关系, 体现民主性
学生的学习成长需要民主的氛围, 今日的教学民主是为学生明日的经济民主、社会民主打基础。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认识过程, 只有师生双方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应当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事实证明, 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学民主精神, 开放师生的地位, 有利于学生发挥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和创新精神。
5.开放教学评价, 体现激励化, 注重发展性
开放的评价体系是把评价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研究问题的兴趣在评价成功与被评价成功中得到激发。评价的方法可以多样化, 把书面测验、口头表达、作业、小论文写作、绘制地理图表、小组活动及实地观察等各种方式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诊断, 二是激励。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用正面的方法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一题多答式、无错误答案式的地理问题, 放手让学生互评, 引起共鸣或争论, 特别是对有创见、有特点的观点, 更应该开放评价的空间和时间, 让学生共同寻求并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的教学评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及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中学地理学 篇11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中学地理;教学;有机结合;重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地理教育工作者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收集地理信息资源,并逐渐改变传统的地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与教育模式。现代地理教学注重的是增强教呢绒的空间性、地域性划分、综合性运用以及人地的相关性联系。随着地理信息技术运用范围的不断扩宽,其在基础教育普及上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地理教育工作者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收集地理信息、获取地理数据,并以此为根据进行地理教学活动,实现与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地理信息技术概述
地理信息技术是由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网络与虚拟现实所共同组成,其正在走向逐步的成熟和完善阶段,它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而且逐步渗透到人们平时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中学地理作为基础性教育,其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一定的变革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进行。地理信息技术除了是中学地理课程中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外,还能够通过与其它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技术方法融入到中学地理教学中。其中,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最为广泛,地理信息系统生成的电子地图是当前中学地理学习中空间分布学习内容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会产生重要影响,对其的教育目标、教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呈现方式、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中学地理教育中引入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1.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的高、初中新课程标准内容对于地理信息技术都有一定的涉及,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从长远发展眼光来看,认识到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影响,因此特别在标准中对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
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必修三中有重要的应用,比如,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举例说出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运用相关资料,理清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功能。学会使用电子地图进行交通、旅游等信息的查询与应用。
在选修课程中的应用主要有地图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
2.地理信息技术在高考分数中占的比重不断提高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近几年高考的地理试卷上也越来越多的引入对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内容的考核。地理信息技术在地里高考试卷中分量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设计的省份由上海向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区不断扩展,而且其考察的难度和对实际运用的考察也不断加大,所以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经验后,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才能游刃有余,得到高分。由此可见,在未来的高考中涉及到地理信息技术知识的考核也会越来越多,所占分值也会越来越大,将会成为高考中一个重要考核点。
3.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地理信息技术的研究应用幕目前已经成功运用到了地理科学研究、资源管理、自动制图、设施管理、城市区域规划等多个领域。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在不断扩展,其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并且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在经济建设中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强,这也促使当代中学的地理教育中引入地理信息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4.满足地理科学思想现代化的需求
受到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影响,现代地理科学生成了地理信息技术这一新兴交叉学科,这也使地理信息处理技术发生了质的突破,进而促使地理基本思想发生改变。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地理基本思想的改变体现在: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存储方式,海量数据对地理科学研究的巨大影响,静态地理数据观念向动态地理数据观念的转变,数据库思想对地理信息数据的改造,等方面。所以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出现促进地理研究和教学内容向信息量过大转变,工作重点也逐步向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转变,教师也应该将这些地理观念的转变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去。
三、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1.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发现地理信息数据存在老化、缺失等诸多问题,这特别体现在作为基础地理语言的地图上,传统的地图不能进行及时的更新,专题地图的使用以及在考试中对地图的运用,而地理信息技术系统则能有效地使用这些问题,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相关软件工具可以促进教学难题的解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遥感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辅助教学里,其可以有效的增強地理教学的立体呈现效果。遥感技术可以通过遥感监测案例以及影像的展示,促使学生对地球环境有一个更加直观和形象的了解,帮助他们了解并掌握全球环境的整体性和变化过程。在讲解城市、区域以及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遥感影像促使学生全面认识植被分布、土地利用以及分布情况,锻炼学生的宏观观察与分析能力。
3.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虽然在中学的地理教学中,GPS的铺助作用不及GIS、RS广泛,但是GPS可以被运用到制图、交通、气象等内容的讲授上,比如,全球定位系统可以铺助讲授地图、计算机制图,辅助讲授现代农业的发展;辅助讲授现代交通的发展;辅助讲授天气与气候等。除此之外,全球定位系统在中学地理综合实践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在区域野外考察时,用手持的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实现对所经过地区的精确定位等。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地理信息技术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已经渗透到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据了必不可少的位置,高考中对其相关知识的考查也在不断增多,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达到创新、科学、立体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军,武江民,赵生龙.我国地理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现状与对策刍议[J].地理信息世界.2005(01).
中学地理教学点滴谈 篇12
一、学习地理, 让学生充分发挥形象思维
学习地理, 最主要的是要求学生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 培养地理学习的形象思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这种理念要存在于每一个闪念, 每一颗火花, 这种方法对开发学生的右脑非常有帮助, 在学习地理、认识地理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的过程中, 根据地理教学的特点, 要充分利用幻灯照片、模型、声像资料、乃至实物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 以便加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印象, 此外教师用幽默风趣、生动而丰富的语言作为辅助, 描绘出所教授的地理内容的地理情境。当然, 展示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以上所说就构成了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学习地理, 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要达到这一点, 必须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心理学家认为:“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 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 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们的时空抽象能力还比较薄弱。地理教师必须重视实际情况,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用直观的形式来表达所学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在讲课中需要用点拨性的语言, 要有启发性, 要讲究暗示的方法, 语言也要丰富流畅。在教学“黄河水系”的时候, 借助多媒体, 学生们可以看到, 黄河中上游流域的面积明显比黄河下游的面积大, 这种现象对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 在这种直观的视觉中, 抽象思维能力强的同学能够简略地叙说出其成因, 也就是黄河因中游经过了黄土高原, 在华北平原积淀了非常多的泥沙, “地上河”因河床抬高而形成, 也正因为它已经抬高了, 所以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
三、学习地理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艺术是相通的, 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学生们如何做人。所以说, 地理教学, 也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要培养学生们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地理教学涉及祖国的每一个区域, 所以地理教学有它的独特性, 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在地理教学中, 有很多内容涉及爱国主义, 比如说, 国家领土神圣而不可侵犯、国家领土是国家主权, 国家领土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 让学生系统、完整地理解领土的概念,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地理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内容中, 有一些水产业和野生动物方面的内容, 如果硬性灌输给学生, 让他们死记硬背下来, 一定达不到相应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说, 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吃过哪些鱼产品, 哪位同学到过海域地区, 都见过哪些鱼类, 然后再把自己在网上和书上见到的鱼类进行分类, 哪些是淡水鱼, 哪些是咸水鱼, 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再比如, 在学习野生动物分类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自己都到哪里旅游过, 都见过什么珍稀动物, 说起这些的时候, 学生们热情高涨, 纷纷发言, 他们都把美好的回忆结合到学习中来, 使“枯燥”的学习变得有滋有味儿。如此一来, 学习过的内容基本上可以过目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