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程(通用12篇)
中学地理课程 篇1
中学地理科作为基础教育, 是服务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是培养学生兴趣和基础素质的课程。地理“新课标”中指出: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认识现实世界, 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目前, 学习地理有两个作用:其一是对升学有用;其二是对个人全面发展有用。而传统教学只注重升学考试, 而较少顾及个人全面发展。因此, 教师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权威, 而学生已沦为被动接受者, 这张教育方式剥夺和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也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作为老师,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不仅对升学考试有用, 更重要的是对今后自身发展、生活, 工作及社会发展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谈谈新课程后地理教学实践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要把地理教学生活化
中学地理“新课标”中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所以,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在备课, 授课中要大胆地不拘泥于教材, 可以以教材为框架, 以课标为指南, 大胆应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努力做到“有心人”随时注意收集生活实际中的各种地理信息, 并且要及时这些信息融入到教学中去。
1.1 创设地理生活情景
我们要立足于教材, 面向生活, 把教材中的内容和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一些不知与已知, 浅知与深知, 浅显与深奥的知识, 带到一定的情景中去, 把一些较抽象的地理知识点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情景, 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人所周知, 游戏是充满生活乐趣的一项学生喜爱的活动, 我们可以适时地引入课堂,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分析“苏伊士运河在世界地理航海中重要作用”作为老师不应单纯地按照教材的空洞文字说明交给学生, 而是在多媒体的大屏幕上展示世界地图, 设计了从我泉州出发乘船到法国旅行或留学的三条路线, 它们分别是, 航线1:横渡太平洋———巴拿马运河———横渡大西洋;航线2: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航线3: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大西洋。然后让学生在这三条航线中去自由选择并说明理由, 由于将这个问题设置为学生出国旅行或留学, 同学们会非常非感兴趣, 他们马上会开动脑筋思考或通过互相讨论后提出自己选择的路线并说明理由, 如以个人的兴趣, 以旅游为目的, 以般线时间的长短等等的理由。这些答案看似与主题无亲, 教师就可以顺势点拔, 最短的用的时间最少, 船需经哪里?学生马上会茅塞顿开。这样的教学, 不仅可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理由于将这一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 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2 运用生活中经验,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我们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中, 但环境要素又时刻在作用, 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许多地理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或可以模拟, 这些实际生活背景, 学生们看得见, 摸得着, 也较容易理解, 所以, 在地理生活化教学中, 除了要注重材料选取之外, 还应教育学生多注重生活经验, 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 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例如, 在教学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时, 对于变质岩, 学习是比较难理解的, 我们可举例说明:泥土加热后会变成坚硬的方砖或瓷碗。那么, 对于地壳中已形成的岩浆岩, 沉积岩碰到了这温的岩浆会怎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变质岩的成因,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2 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
2.1 要让学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从生活与教学关系上说, 生活决定教学, 而教学要通过实践才能显示其力量。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学习地理的目的, 就是要完善生活。所以, 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走出课堂, 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 学会从生活实践中去解决问题。
在学完“经济区的开发”这一章节时, 可让学生讨论:上杭县为什么要选择在古蛟一带建设经济开发区?对这个身边鲜活的生活事例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后有这几种说法:1.自然条件:山高, 河流多, 地质条件好, 气候适宜。2.社会条件:古蛟一带过去时红色土地, 现在经济较发达, 发展速度快, 特别是有色金属如金、铜冶炼的发展速度快, 劳务市场大。当然也有特不同意见的同学, 这时教师要完全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创设并呈现与学习内容相关、接近实际的情境。
2.2 通过生活实践, 让学生“活”的学地理知识
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环境中去开展实践活动, 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求知, 学会适应未来职业的要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历过程, 悉心体验, 从而完善多方面的能力。
(1) 开展地理野外观测实践活动。这张实践可使学生加深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理解, 使抽象的地理理论具体化。我们可以结合周边生活环境中的地理现象, 开展实地观测活动。例如, 带领学生观察四季星座, 观察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 日出日落时间,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球活动的理论知识。选择学校内的几口水井, 通过调查其建井年份, 每天师生用水量, 观测其井深, 井水水位、水质的变化, 推测地下水是潜水或承压水, 掌握学校井水资源的知识。
(2) 办墙报或小报。如举办世界文化遗产日的墙报和小报, 并评出优秀小报在校园宣传栏内展示。要求学生明确办报的基本要求后, 给学生7-10 天的准备世界。交小报, 评出名次, 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开展这项活动, 既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也让学生体验经过劳动后成功的喜悦。
(3) 用网络让地理“动”起来。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获取地理知识, 而且还可以来自生活的多方面去获取知识。目前, 上网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教学中应合理利用网络这一媒体, 让学生把上网与学习地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可给学生“留白”, 留“网络家庭作业”, 要求他们上网去完成作业。如, 让学生上网去查找我国铁路运行路线资料, 了解我省高速公路交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等等。
3 教学中要注重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
为了强化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分析和案例的学习, 掌握区域知识的学习方法, 拓展学生思维, 通过横向、纵向比较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学会用课本案例的分析方法及知识结构去分析一些相似的案例, 能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例如:在学习“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这一章节后, 我们可引导学生如何借鉴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成功经验来分析我省厦漳泉三角洲开发地形、气候, 水系特征和物产资源等去分析三角洲经济建设的战略意义、居住条件、综合效益等。同时, 结合课文问题探究———“尼罗河阿斯旺大坝”的学习, 分析厦漳泉三角洲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如何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从而面对“河流上该不该多建大坝”这一问题研究有更深的认识, 从中取培养学生用科学、用辩证的态度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再例如, 学习“西气东输工程”案例后, 应利用其知识对课本的思考及问题研究“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进行迁移分析和探究;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的学习来探究非洲萨赫勒地区及前苏联农垦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原因及治理措施等。
总之,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革命, 同时也是一次新的学习和研究探索的机遇。作为中学地理教师都应该在新课程改革潮流中来提高自己, 丰富自己、完善自己, 勇敢面对新课程, 学习新课程, 研究新课程, 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地理素养的一代新人。
中学地理课程 篇2
(毕业论文)
题 目_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_ 专 业_____教育学______ 年 级___2008级太原班_____ 指导教师_____杜老师______ 学员姓名_____于红云______ 学 号__2008级_太原班811116___
2010年10月18日
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摘要
本文先从三个方面就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现状特征进行了较充分的论述,接着从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就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学科地位认知现状、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素质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教学管理现状、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教学评价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阐述,最后对提高中学地理课程教学水平提出了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地理; 教学; 分析
Teaching in the school geography curriculum
ABSTRACP
The paper first three terms on the corrent charateritics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instruction was fully discussed, and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ssroots educators, academic status of geography teaching cognitive status.Secordary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staff development secondary school.geography teaching situatio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teaching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of evaluation of a comprehen sive.systematic analysis.daborated ,and finally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 geography curriculum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s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KEYWORD] GEOGRAPHY;TEACHING;ANALYSIS
目 录
一、引言.................................................4
二、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现状特征.............................4
(一)图式教学是地理教学的独特方式.......................4
(二)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地理教学成功的重要基础条件........5
(三)电教媒体运用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6
三、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6
(一)师资力量薄弱.......................................6
(二)教师对新课程教学要求极不适应......................8
(三)教学资源不足.......................................9
(四)、乡镇初级中学不重视地理教学的现象表现突出..........10
四、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水平的建议..........................11
(一)增加地理师资的培养力度............................11
(二)改善地理教育的硬件环境............................12
(三)更新地理教育理念、方法............................12
五、结束语..............................................16 【参考文献】............................................17 致谢....................................................18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地理课程教学,要求突出“有趣、多能、重情、务实、高效”的特点,通过其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以达到培养人才,适应社会,适应未来需要的目的。历史是在不断改革中向前发展的,就地理课程教学来说,不仅面对着社会的改革发展,地理学的不断更新发展,同样也要求教学本身进行改革。西南师范大学文星跃老师在其“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在“剖析”中学地理教学体系中的“问题”的同时,还“对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笔者受教颇多。笔者是基层地理教研工作者,是从基层角度去观察、归纳、分析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现状,再加学识、能力有限,难免有失偏颇,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同仁批评、帮助!就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现状而言,笔者认为,较之未纳入高考时的状况来说的确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就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地理课程教学要求来说,确实是问题多多,不用忽视!本文就我所知道的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主要现状略作分析,与同行共同切磋。
二、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现状特征
(一)图式教学是地理教学的独特方式
重视图式教学,创造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情境,是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包括实物实地照片、模式图、结构图、过程图、示意图、分布图、剖面图等,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如在讲“季风形成”原理时,让学生读“亚洲1月、7月冬夏季风图”和“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变化图”。通过对图中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和理解,使学生得出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其差异。从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看,多种形式的图式教学,在中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直观,提高知识传授的深度和广度。其次,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教师照本宣科、机械复述教材的被动局面。第三,通过读图、拼图等,可以锻炼、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询知识的热情,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
(二)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地理教学成功的重要基础条件 实行参与式教学有助于使学生投身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发挥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在地理课上“多说说”,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a、地理模型制作。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有选择地制作地理实物模型,使学生在“学与做”中学地理。如地球仪、等高线、省级政区拼图游戏等,促进学生的地理感知,并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参与模型制作,动手又动脑。b、设疑问答。教师通过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如有的教师在讲授高中地理第一部分中的四季成因 问题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层层设问,循循诱导,分析和归纳出四季变化的原因。参与式教育,形式多样,不拘泥于以上两种,但使用时应注意做到“三多”:多给学生提供自我选择、设计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表达独特性思想和感情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
(三)电教媒体运用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电教媒体进入课堂教学,有效地改进了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使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更加生动活泼,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学生心理更加协调,思维活动更加积极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提高。电教媒体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虽然具有突出的优势,若使用不当,不但其优势难以体现,而且还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课堂教学中,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出发选择电教媒体,设计教学过程。例如:在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一课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电教媒体未进入课堂前,教师在教学中颇感困难,无论是用挂图、板图,还是让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由于图式单一,难以使学生在感知上形成完整的认识。县教研室地理组教师自行设计了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屏幕上,先展示黄赤交角,再模拟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过程及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这一地理现象。电教媒体凭借其优势,为教师讲解地理,为学生感知地理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三、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近年来许多中学地理课不受重视,地理课时自行减少,地理统考成绩大幅度滑坡,地理教师改行或流失现象也非常严重。导致师资力量薄弱,表现如下:
1、专职教师少,兼职地理教师多。中学地理课不受重视,地理课时自行减少,地理统考成绩大幅度滑坡,地理教师改行或流失现象也非常严重。
兼职地理教师又存在如下种种情况:[a]大都是把地理课作为“搭头课”来任教。他们中有主教语文的、数 学的、政治的、生物的等,甚至有的学校连搞后勤事务的同志也来兼教两节地理课;[b]更换频繁,有的学校一年更换一个地理教师,个别学校一学期更换一个;[c]兼职地理教师业务水平不高,缺乏地理基础知识。
2、课堂教学水平不高
a、教学方法呆板。大多数教师上课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不能充分体现地理这门学科的特色,不会用地图,不会在黑板上绘图用图讲解。尤其是初级中学的地理教师,上课只是把课本内容复述一遍或照抄一遍。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气氛不活跃。
b、钻研教材不深。大多数教师上课都只是就书本讲了教材上的一些内容,对与理解教材有意义的其他地理知识很少涉及,也没有认真钻研教材,没有弄清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很难使学生牢固掌握地理知识,更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c、知识传授错误。少数教师由于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课堂教学中出现知识性错误。
(3)教研气氛不浓师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弱,理论应用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教研活动开展少。从教育主管部门来看,对教研活动比较重视,但缺乏系统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机制,把教研活动看作是检查的手段,有的开展了教研,但没总结,不了了之;有的教研活动没有深度、广度。其次是承担教育教研的工作者、教师也对教研意义认识模糊,认为教研出不了成绩,只要自己把好大纲、看好教参、做好实验、管好仪器设备,按本授课就万事大吉;或者认为开一、二次公开课、听评课,外出一、二次听课或开会就可以充作教研,缺乏研究精神;有时教师虽然进行了教研活动,但教研活动的质量、内容及形式等层次低、比较肤浅和单一,没有深入下去,使教研本身的功能发挥不出来,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整个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其改革与发展。所以县教研室要求各区成立地理教研联组,有的区教研联组虽然成立了。但是教研活动开展次数太少,甚至好几年都没有召开过地理教研会。有的区连地地理教研联组也没有成立,教研活动基本上为“零”。
(二)教师对新课程教学要求极不适应
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构建开放式课程,这是地理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有的教师习惯了以往的课程模式,总感觉“如今的课程及教学无章法可循,无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有的教师意识到开放式地理课程对学生发展非常有利,但不知如何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显得无 所适从。比如一些教师在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时,感到这套教材是“学生好学,教师难教”。这正好说明,该地理教材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已由教师转向了学生,由“教”转向了“学”。如何指导好学生自学已成为该地理教材教法改革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要适应该地理教材的变革,教师备课、上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就不应再是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讲”清楚,“讲”生动,“讲”透彻,而是应当考虑和研究如何使学生“学”懂、“学”会、会“学”,如何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达到增知、长智、练能的学习目标。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艺和素养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教学资源不足
1、地理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以电子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体系还没有完全应用到地理教育教学中。导致一些优秀的、有用的地理教育教学资源并没有完全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促进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提高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帮助学生积极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2、教学设施配置差,大部分中学教学硬件设施薄弱,教学仪器设备短缺,使得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单调,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经费有限,大多数学校无法添置齐全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许多农村中学欠缺教学挂图、资料、模型、标本,不少学校未能配备完整图书室、实验室,大多只是因陋就简;教师备课时手头上只有课本和教 参,要讲解知识没有挂图,要实物展示没有标本模型。因而教师靠板书,学生靠笔记,就此进行教学。教师无法借助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来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不用谈了,即使有一些地图、挂图,也是多年以前的,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3、地理教学设施除了配置差,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完善的专门管理。由于地理教师替换频繁,上一任地理教师不能如数地移交地理教学用具(地图、挂图、仪器等),结果是越移越少。平常学校和地理教师对地理教学用具也没有认真保管,故地理教学用具损坏的现象也严重。常常是一套完整的教学挂图用不了两年就破烂不堪,一只新的地球仪用不了一年就层层剥落。有的教学用的地图被教师拿去当作装饰画,地理教学仪器被当作装饰品。还有的学校,地理教学用具买来后,长期藏在保管室。
(四)、乡镇初级中学不重视地理教学的现象表现突出
由于受现行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政策影响,现在地理科的会考在初二年级完成,学生进入初三后就与地理知识相处陌路。学生学地理随便,教师教地理随便,部分学校对地理学科的教与学的监督也完全处于“真空”地带。即使有的学校教师上地理课,在功利主义影响下,也是根据大纲要求考什么教什么,学生机械的背什么、不求甚解,师生决不越雷池半步。初中学业完成升入高中后,地理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极少,高中地理教师普遍反映地理难教。本来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初中地理知识脱节势必加重高中地理教学的负担,影响了整个中学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水平的建议
(一)增加地理师资的培养力度
1、政府加强文化、教育职能和加大宏观管理和投资力度,加强中学地理师资的培养和培训,高校在政府教育部门的宏观调控下,开设一系列地理教育专业,改进师范大专院校地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内容,突出应用技术课程比重,增加实习、实验比重,提高师资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与能力。培养具有高度自觉能动性教育人才,使之有利于人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确实使地理学科的教学者适应于素质教育模式的转移,将素质教育落实到今后具体的教学中去,使地理教育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2、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在努力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前提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性问题。要督促学校严格按照中学课程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坚决制止有些学校滥砍、滥占、滥挤地理课时和压缩地理教学投入的不良倾向;要有效地制止中学地理教师的流失,稳定教师队伍;应迅速纠正少数学校对地理教师的不公正待遇,不得在评职、晋级、奖金、住房等方面人为地压低地理教师,而妨害他们的切身利益,也不能在业务进修、教学研讨、外出学习考察等方面,剥夺地理教师正当的工作权利。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各省地市,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组织好现任教师师资培训工作,重点是提高对新教材的授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验、实践活动的能力。在地理教师任职资格方面切实落实教师法所规定的要求,非师范地理专业毕业的地理教师 均属不合格的师资,这部分人应通过进修达到符合要求的水平。加强和鼓励现任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再次提高。建立一套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考核体系,包括知识的考核与能力的考核,要知识与能力并重。
(二)改善地理教育的硬件环境
1、加强地理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方面初中以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为主,高中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为主较为适宜,应保证时数不得随意删减,加强对统考的严格管理,保证其严肃性,把好质量关,更应当恢复地理在高考中的原有地位。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知识的形成与品德的培养并重;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会学习并重;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并重;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并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重;必修课与选修课并重;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并重,努力使中学地理教育成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
2、在教学设备方面要建立以电子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体系,要满足教材内容和实验、实习的要求,建立电化教室,将录像、幻灯、投影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全国统一编制地理图片、录像片、幻灯片、投影片,及时与教材同时配套出版发行,供应。充分发挥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易化教学难度,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3、各地应建立自己的乡土地理实习基地,编写相应实习指导书发给学生使用。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和德育培养。
(三)更新地理教育理念、方法 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通过一系列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探索出培养具有高度自觉能动性人才的途径和模式,使之有利于人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确实使地理学科的教学适应于素质教育模式的转移,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去,使地理教育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基本理念,要求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教学方式、方法,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构建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给地理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地理教学活动不但要适合初中学生的心理与智力特点,还要着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就使得实际能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为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机遇,深入钻研地理教材,灵活地采用并创新多种生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弘扬学生的个性,以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在教学中,落实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和掌握自然与经济规律的能力,使学生获取探求知识的能力;加强科学思维方式,使学生获得智力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和造福人类的责任感,加强非智力品质的培养,这些应作为改进地理教学活动的重点。素质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们学会动脑、动手,培养观察、阅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 性和创造性。发展智能和进行审美教育,加强竞争意识教育,让素质教育真正在地理教学中得以延伸。
素质教育要求对地理教学环境精心设计,周到安排,它要求内容上求“实”,训练上求“活”,方法上求“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地理课堂上学到知识技能,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只凭经验办事,一张嘴巴讲到底,而应开动脑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教师要不断改革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教育工作者应大力提高自身地理教育素质,加强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积极创新,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和提高地理教育教学水平.积极深入新课程改革,学习以电子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地理课程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而努力.1、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浓厚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往往来自于良好的教学方法。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今天课堂教学的畸形发展,满堂灌,一言堂,题海战术经久不衰。学生处于学习上的被动地位,被支配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应该用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轻松、活泼而又热烈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技能的方式。“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因此,必须优化教学模式,变“注入式” 教学为“启发式”,转变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探索去体会其中的乐趣。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这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农村中学设备简陋,这就首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因此,地理老师若能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良好兴趣,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在地理教学中不断的创设情景和开展假想性实验,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佳途径。
3、善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
“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通过质疑,通过探究,学生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能够举一反三,我们就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学的更加灵活,更加丰富。
4、结合乡土地理,渗透德育思想
地理教育担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地理教育除了细心的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外,更重要的是要“生活即教育合一”的 15 思想引领,不唯书、不唯本,做到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奉自然为宗师,以社会为大课堂,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渗透德育。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指出:“地理科学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问题,国家必须重视地理学科,建立“地理科学体系,发展地理科学。”地理学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乃至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为愈来愈多的 人所重视,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21世纪将是地理科学的时代。”我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断完善,中学地理学科教育,必然会随着国家的振兴、社会的进步、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显示它无可争辩的育人活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现状,无论是学科地位认知问题,还是师资队伍素质问题、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教学管理问题、教学评价问题,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就是教育决策者和教育管理者对地理课程教学的学科认知观念问题。如果教育决策者和教育管理者能站在经济建设的高度,站在国家民族振兴的高度去认识地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客观地摆正地理课程教学的学科地位,上述诸多问题则可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J].海南出版社,2001
[2] 褚亚萍.地理学科教育学[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李建刚.现代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4] 孙大文.地理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
[5] 褚亚平.中学地理教学法[J].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二版 [6] 刘盛佳.地理学思想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7] 方 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致谢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探析 篇3
【关键词】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现阶段中学地理教学仍存在延续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的问题,在教学上缺少灵活性和多变性。地理教师需要认识到单一的课程并不能满足中学生的要求,在教学中尽力挖掘地理教材教学资源,激发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以此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效率。
1.遵循具体的课程开发原则
1.1突出实践性
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对中学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学不再是为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而服务,而更强调自身的实践性。开发中学地理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夯实知识,提高技能,是为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服务的。因此,在开发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时要突出实践性,多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把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让中学生深入生活,走出课堂,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思想思考问题。
1.2突出特色性
地理学科与其他文科学科不同,其中仍蕴含了理科知识。这就决定了地理校本课程本省是一门特色课程。因此,在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时,教师需要突出特色性,用地理学科的特色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与欲望。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本地区地理特点,选取有特色的题材,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和真实感。例如,保定地区的中学在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时可以结合保定本地的历史发展情况,列举保定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等,凸显校本课程的意义。
2.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析
2.1科学制定课程纲要
地理校本课程在中学校本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编写校本内容时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纲要,地理学科需要根据学校教学总政策和原则制定校本纲要,促使地理校本内容符合地理教学改革的要求。地理校本纲要内容需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针、教师资源、开课时间以及教学材料等。通过科学制定课程纲要,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依据。同时,地理教师需要探究教学资源,结合其他学科校本提纲的制定经验,弥补地理学科本身制定纲要的缺陷,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制定科学性的课程纲要。
2.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
在传统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教师对课程开发认识不到位,教学方式较为陈旧的现象,教师消极应付课程开发的现象还很严重,一部分教师对自身认识不到位,自身能力不强,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欠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效率。所以,在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学校需要设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力量,选择能力较强的地理教师或者学科组长担任研究小组长,并调动其他地理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激发地理教师开发地理校本课程的激情。在研究过程中,带领者需要综合教师的意见,并征得学校同理,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实施细则。在此基础上,带领者需要发挥各教师的作用,鼓励地理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提高制定编写地理校本课程的效率,带领人可以要求各地理教师深入到学生生活中,与学生进行课下沟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得到学生的反馈,帮助编写活动的开展。
2.3创新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地理教师会采用“填鸭式”式教学方式,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方式强加给学生,忽略学生的感受。学生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无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编写校本内容时要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在校本内容编写过程中渗透教学理念。同时,在创新教学方式时,地理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课下沟通,了解中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中学生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让校本内容尽力迎合学生需求,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学生有较为平等的学习机会,顺利实现学习目标。教师需要借助地理校本课程的实践体现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创新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时教师还需要注意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需要提高对这一过程的重视度,把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创新多样性教学方式的最终目的,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4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
在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和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学需要加大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投入力度,加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促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形成较为科学的体系。首先,学校需要统一管理地理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各方面掌握实施进程,监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各个过程。作为地理教师还需要及时配合学校的工作,嚴格规范自身的行为,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掌握更多的技能,获得更多的技能。除了严格管理教学行为之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便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中学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和具体的实践过程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过程。地理教师需要通过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创新,结合地理教学改革的要求制定编写计划,并丰富编写内容,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林灵洁.基于实践探究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J].新校园(上旬刊),2014,(11):12-13
[2]林英娟.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发展[J].读与写(上,下旬),2013,(13):23-24
[3]王海燕.浅谈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能力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10):34-35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教学初探 篇4
一、研究课程标准, 更新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下, 只具备娴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应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不断汲取新的教学理论和经验, 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深刻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不再以教材为中心, 也不再以应试教育为目的,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把新课程改革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 在创新思维和创新教学上做足功课, 从而创新教学手段, 树立新的教学观。
二、改变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
(一)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过去教学中, 教师把具体的知识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进行灌输, 而忽视了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分析方法, 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思维得不到发展。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 我们应重点分析知识结构体系,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 了解学生的求知需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策略,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教师不能统一要求学生, 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 要承认和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地理教材中有些内容学生比较熟悉, 所以学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而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就比较陌生, 他们学起来就会感觉困难一些。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 对所教内容进行创新和整合, 调整教学方法, 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 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 还要培养其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 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和活力的人。
(三) 要注重“双基”
在地理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传授, 还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发展的基础, 是获取知识的载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夯实学生的双基基础。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四) 要挖掘地理课程资源, 实现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地理课程资源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并不局限于地理教材上的内容, 还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网络资源等, 这都能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需要教师, 因此, 地理教师自身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改革下应构建开放的课堂, 作为教师, 应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倾向, 实现教学资源的丰富多彩。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也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教材知识一种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因此, 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 重新整合课程资源, 运用多种丰富课堂, 利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以及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 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行思考和探索, 多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
三、不断总结, 认真反思
作为教师, 要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总结经验, 寻找不足, 吸取教训, 虚心听取他人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评价。每堂课结束以后, 教师都要进行自我评价, 明白自己成功的地方, 以及失败的地方, 并找出失败的原因, 发现不足及时完善。其次, 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发现存在的问题。第三, 多听取学生的意见。教学结束以后, 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看法, 通过学生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教学, 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另外, 教师还要积极参加听评课活动, 虚心学习, 不断成长。
四、实施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积极探究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 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把这一新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地理教学中, 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手段, 首先, 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 让他们逐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际课堂上, 很多教师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 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也不注重启发和引导。试想, 若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 学生的思考会有深度吗?学生能闪现出思维的火花吗?学生为了满足教师的要求, 匆忙间的只言片语看似课堂气氛活跃, 实际上又绕进了传统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中去。其次,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促的关系, 学生能畅所欲言, 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敢于提出和其他学生和教师不同的意见。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想法, 加强和学生交流合作, 尊重学生的情感。在这种氛围中, 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 在新课程改革大的背景下, 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树立良好的新课程标准意识, 抓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大胆开拓创新, 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积极参加各项课程改革和科研活动,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营建学生自主学习的立体空间, 让学生享受轻松、愉快的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提升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摘要:新课程下的中学地理教学, 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当前的地理教学非常注重师生交往和师生的共同发展。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学地理教学, 让学生喜欢上地理课呢?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观念,课堂反思
参考文献
[1]廖宗盛.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2011 (4) .
[2]刘兰芳, 田亚平, 邓美容.新课标背景下的《地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 .
[3]李艳之.新课标视野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14 (4) .
中学地理课程 篇5
摘要:多媒体技术是9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技术,可以说,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象、声音、视频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多媒体技术在当今教育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其教学内容的日益丰富必将使多媒体课件在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地理学是研究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层空间系统的科学。地球表层中的人地关系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决定了地理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然而我国基础教育是以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体制,是一种“关门”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与地理学及地理教学的客观要求是矛盾的,这个矛盾至今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地理教学新模式提供了实施的条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地理教学
一、关于“整合”
教学中“整合”的含义,可通俗地理解为把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想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真正的教学工具。但整合不等于混合、不等于替代,整合强调计算机要服务于课程,应用于教育;强调应当设法找出计算机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课程整合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不可否认,我国基础教育在对前人知识经验的继承、掌握,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等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但是我们基础教育也有不足:多年来我们培养出的大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比较缺乏创新型人才。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我们的教育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大批地、有效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呢?这就要依靠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综合美国教育部2000在“教育技术白皮书”中多处论述的观点可得出关于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完整内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这个内涵实际上包括下面三个要素:
1.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数字化学习的条件 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数字化学习的方法
通过有效的整合可以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
3.教学深化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 ——数字化学习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那么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即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
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使我国在信息时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供的大量的图像、数据、图表、案例等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感知。地理学科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的特点,地理教师搜集资料的难度很大。互联网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在互联网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既是教师教的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如何利用?利用如何?成为目前的学科教学热点问题,这一过程无疑会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起到一定作用。
三、整合原则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提高学习生活质量
建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基本原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从情感、认知等方面积极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想像力和求知欲得到充分的尊重、保护和发展,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促进下一获得最需要的学习指导建议、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一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模式一实现学习目标、培养能力”的学习过程。
(二)整合模式学习是开放性学习
信息时代教育体系和方式更加开放和多样,整合模式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突破,它的特征就是外向和开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过程的开放
首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
其次,打破“感知一理解一结论”以掌握结论为目标的封闭式过程,建构“问题→探究→理解→问题→探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探究发现、创造实践和自我评价反馈等基本形式的学习活动中,训练创新思维及创新学习能力。2.学习空间和内容的开放
互联网是一个无际的、自由的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动态的、海量的信息资源环境。教师应引导学生冲破时空限制,不拘泥于教材,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善于利用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来丰富静止的、孤立的学科课堂教学,培养开阔的视野、纵横的思维和开拓创新的人格。
四、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实施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过程就是地理学科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牵扯到学校软硬件的建设、教育者观念的转变,地理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各个方面。
(一)硬件建设
以学校网络教室的建设为例,网络化教室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部分一般
由20-50台多媒体计算机连接成为局域网络组成;软件部分是一套多媒体教室控制软件。
(二)教育者观念的转变
教师已经十分熟悉了传统教育模式或体系,即师本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然而现今研究的成果表明,两者并不等价,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即生本教育体系,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这就是生本教育思想。生本教育思想要求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不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也不仅是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推广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换句话说,整合的过程是革命的过程。
1.教师角色的转变
实行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实现地理教育的现代化,是指地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地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学习情境和进行指导。地理教师的行为将由单一的演示讲解,变为演示讲解、指导、引导、激励、组织等。地理教学必须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检索信息,独立获取信息,开展讨论、操作、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创新、实践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地理教师必须精讲。比如在课的开始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在学生学习难以理解的知识的时候,用精辟、准确的语言进行剖析;用生动、丰富的语言对学生们没有接触到的地理事物进行描述,以开阔他们的眼界;用准确、概括的语言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反馈等。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指导和对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励,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如何分组?布置什么样的学习任务?对某一素材开展什么样的观察、思考等活动?如何激励他们的学习情绪?如何鼓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等,都会十分重要,都将成为地理教师重要的专业技能。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听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学习行为。地理教师比较重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比较重视安排学生观察地图的活动。但总的说来,学生的活动太少,缺乏学生独立的学习活动。具有强大交互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之后,将改变这种状况,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将让学生在优美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自然环境的优美、人文环境的生动,也将看到人类对环境破坏所产生的满目创痍。教师的责任是满怀感情地带领学生去体验和感受,而不是叫他们去死记硬背。
3.地理课程教学资源内容的变革
有学者把经过信息化的地理教学资源分为地理教学基本元素材与地理教学集成元素材两类。基本元素材包括: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集成元素材有课件、课案等。基本元素材供地理教师自己组合课件时使用,集成元素材是已经组合好的课件,地理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中直接使用。
不仅如此,计算机网络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完善。首先,国际互联网使每一名教师都能得到极为丰富教学资源,昨天刚刚发生的火山喷发,今天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看到清晰的图片或是视频图像。其次,网络的资源共享功能,使我们可以集中各个学校的长处,汇集优秀教师的经验。即使你地处偏远山区,只要接通国际互联网,你就能拥有全国重点中学教学影视资料,还可以在网上观摩全国特级教师对这段知识的讲解、分析、甚至通过网上教研活动与全国的教师进行研讨,时间和地域将不再会成为交流的
障碍。
五、课程整合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应担当起课程整合实施者的重任 现代信息技术能不能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问题不仅在于教师能不能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地使用计算机,更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
1.课程整合需要教师改变传统观念
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2.师资培训工作的成败是课程整合能否实现的关键
师资培训工作应该包括三方面: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最新发展,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方面主要解决教师操作计算机的问题,使老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第二方面主要是加强老师的学科修养,并且帮助老师更进一步地把握学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使之实现从“科目化”结构到“整合化”结构的转变。第三方面主要解决如何用现代教育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理论问题,改善和优化在职教师的素养结构。
要搞好“课程整合”,就要把师资培训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不遗余力地开展好这项工作,才可能实现目标的实现.(二)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遵循课程整合的原则
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实际的课程整合中,我们必须把握住整合的原则问题,以免偏离我们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初衷。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课程的整合》
孙家镇 2.《计算机网络与地理教学的研究》
安 迎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及建构策略 》曹葆华 4. 《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
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保教育策略 篇6
关键词:环保;心理学;高效
21世纪初,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与公众所关注的热点,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事业。环境保护心理学应运而生。从2000年至2005年的5年中,环保心理学已经呈现出作为一种新学科的发展趋势。提出环保意识培养,从心理学角度讲,意识是支配行为,养成习惯的前提,因而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养成个人环保习惯,对于其今后从事岗位工作,行为习惯,具有终生意义。
中学地理教材从人类和环境关系着眼,提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一、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巧用“强化”培养正确的环保意识
1.教育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不知不觉地在进行各种强化活动,如表扬、关注等。强化的方法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之上的。例如,某一行为若得到奖赏,那么,以后这个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反之,得不到奖赏的行为出现的次数就可能会减少。
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如何通过强化去塑造行为,斯金纳采用连续接近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地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
2.根据“强化”设计的环保教育策略——制定渐进式的目标逐步强化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
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时,要注意制定适当的目标。假定要塑造孩子学会节省水资源的行为,第一步的标准可以是当孩子知道洗完手要关紧水龙头。如孩子做到了,就可以表扬他,因为达到第一步的标准了。当这种行为稳定地出现时,第二步的标准可以是他知道洗手的时间不要过长,此时若他洗完手关紧了水龙头,但是花了很长时间洗手时,就不再表扬他了,而只是在符合第二步标准的行为出现时,再予以表扬。第三步可以扩展到邻里的孩子,他知道要告诉其他人洗手要注意控制好时间并洗完后及时关紧水龙头。如此做下去,使孩子的行为一步步接近希望的行为模式。
日常的环保教育,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可以发动学生布置“绿色教室”;组织学生“变废为宝比一比”活动;开展“生活节俭技巧大比拼”竞赛;还可以组织 “环保小卫士”评选活动等。
二、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妙用“从众”树立科学的环保态度
1.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 原理
关于从众行为,拉坦内创导用社会作用力理论加以解释。在社会生活中,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个体的全部心理活动。不论是认知还是情感,不论是意向还是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群体和他人的影响。作为个体,面对外界的诸种影响,可能自觉地接受,也可能不知不觉地接受,甚至是出于无奈而被迫地接受。结果使个体行为与群体习惯相一致,或使群体中少数人的行为与多数人行为相一致,这些都是从众行为。
2.根据“从众”设置的环保教育策略——推举环保宣传形象大使带动公众树立科学的环保态度
大家的“从众”并不是盲目的,羊群的行动总是跟随着牧羊人。谁是牧羊人?心理学家通过观察马路上那些撞红灯过马路的人后发现,一个人的不良行为被其他人观察到后,可能会引起他人的模仿,也可能不会引起模仿。有趣的是,人们更有可能是模仿那些穿着衣冠楚楚的人,而不是那些穿戴破烂不堪的人。原因可能在于,即使被抓住,前者受到的处罚也会比后者的轻,因而前者的行为更能引起人们的仿效。说明大家在选择从众行为时也会注意趋利避害。
因此,一个城市想要大力宣传环保,必须要先找一个“牧羊人”。可以选择一个市民所喜欢的公众人物作为城市的环保宣传形象大使,向人们发出倡议——选购绿色产品;维护社区环境;遵守环境保护规范公约;参与环境整治;主动提出改善环境的建议;支持参与垃圾分类。
从众行为的公开性和权威人士的影响力增加了从众行为的可能性。从众行为公开程度越高,人们作出独立行为就越少,从众倾向就越大。高地位者或权威人物容易使人从众,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微言轻,人贵言重”。因此,环保宣传形象大使的带动作用不可小瞧。
三、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善用“认知”引导公众加入到环保行动中
1.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 原理
認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可以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计算机接受符号输入,进行编码,对编码输入加以决策、存储、并给出符号输出。这可以类比于人如何接受信息,如何编码和记忆,如何决策,如何变换内部认知状态,如何把这种状态编译成行为输出。计算机与认知过程的这种类比,只是一种水平上的类比,即在计算机程序水平上描述内部心理过程,它主要涉及的是人和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过程,是性能方面的类比,而不是计算机和人脑硬件及操作方法的类比。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
2.根据“认知”设定的环保教育策略——大量播放公益广告促使公众将“认知”内化成行动
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环保知识是环保行为的重要前提,对于环保行为的直接参与也会反过来强化环保体验,加深公众环保意识。环保公益广告作为大众传播内容之一,则可以通过作用于公众无意识注意心理,创造共同的环保情感体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公众的环保知识有效转化环保行为。大众传媒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如能继续加大公益广告的投放力度,必能促使环保事业更上新台阶。
四、结语
怎样构建中学地理课程的和谐课堂 篇7
关键词:和谐课堂,师生互动,诗词导入,探究式教学
通过科学的实验研究表明: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高兴、愉悦的情绪中进行的效果比其在情绪平常或低落时的效果要好得多。所以, 我们要想构建和谐的中学地理课堂, 就一定要探究在课堂上如何协调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怎样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得益彰。和谐的课堂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 这是我们中学地理课堂的最终目标, 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那么, 我们应该怎样构建和谐的中学地理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课前导入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和谐的中学地理课堂的有效途径, 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那么课前导入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 利用诗词导入。
诗词一般都是前面写景后面抒情, 是情景交融的集合体。在讲南方与北方的自然差异时, 引入了清朝诗人高鼎的《村居》和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两首诗词。当我把这两首诗词贴到黑板上时, 同学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咦?这是上地理课吗?”然后, 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两首诗, 并让同学们想一想它们分别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呢, 大家很快判断出来一个写的是南方地区, 一个写的是北方地区, 最后我切入正题:今天, 老师要引领同学们横跨全中国, 一起去神游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这时, 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为教授课堂上的地理知识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2. 奇闻异事导入法。
在平时的生活中, 我特别关注地理方面的奇闻异事, 以备上课之时所用。比如我在讲有关“印度”一课时, 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的:人老了进敬老院不稀奇, 但牛老了进敬老院, 你说稀奇不稀奇?吃饭进餐, 西方刀叉东方筷, 南亚印度你猜猜?听到这样的奇风异俗, 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活了。
3. 谜语导入法。
学生对谜语的热衷是与生俱来的, 所以, 我就抓住这个特点, 经常以谜语来导入。比如本学期上的第一节地理课, 我就先打出一条谜语:“蓝色星球浮太空, 一只雄鸡在其中, 头指世界最大洋, 尾摆全球大陆中”这是哪个国家?“中国!中国!”响亮的回答声把学生情绪调整到了最好。又如:在学习世界地理“大洲和大洋”时, 我特意准备了一个小拼图, 并出示了谜语:“七兄弟, 四姐妹, 一个妈妈爱大家;姐妹情深连一体, 兄弟分家飘四海。”学生情绪高涨, 边猜边领拼图, 谜语猜出后, 世界地图也拼好了, 于是我就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正课。
二、授课中师生互动, 营造和谐的地理课堂氛围
1. 由“填鸭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
在课堂上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 要提出探究性问题, 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 寻找问题的答案。我经常把问题抛给学生, 如“有人说, 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 而有的人却说气候变暖会导致海洋表面的蒸发面积增大, 并不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 你认为哪个观点正确呢?为什么?”这时, 学生就会运用所学知识, 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地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作出点评, 并积极引导, 最后要给出切合实际的参考答案。
2. 授课中, 教师要做到师生平等, 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在授课中, 我采取了许多方法, 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收获颇丰。比如在讲《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一课时, 其中涉及到了京杭大运河, 于是我就给学
河北省磁县光录镇第一中学黎宏杰
生讲隋炀帝的历史故事,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3. 授课中, 还可以采用情境模拟等方式来构建和谐地理课堂。
如当讲到有关地震一节时, 我担任“地震局局长”, 学生是世界各地的记者, 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来深化有关地震的知识。我还经常扮演导游, 学生扮演游客, 以旅游团形式讲授世界各地的景点, 及其形成原因和历史渊源等等。
三、课后走进生活, 让学生知道地理对生活是有用的
现在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有鉴于此, 我们要引领学生走向生活的大课堂, 让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让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展开探究, 生生合作, 开展调研, 提出对该问题的解决办法, 同时, 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我把地理的用途归纳为三点:
1. 学习地理, 有利于我们在生活中成
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因为他就是“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的楷模, 他无数次利用天时、地利在战争中取得了“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辉煌战绩。
2. 学习地理, 不做“路盲”做“路通”。
我们经常要出去旅游, 这就会与地图打交道, 这就要求我们要学好地理。
3. 学习地理, 做生活“小博士”。
如我们出去看到周围有茶、油茶、杉木、马尾松等经济林木, 就能判断该地土壤类型为酸性土壤;一些电视节目中经常提到很多关于地理方面的知识……这些都能够激发起学生学好地理的信心。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探析 篇8
1.遵循具体的课程开发原则
1.1 突出实践性
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对中学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学不再是为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而服务,而更强调自身的实践性。开发中学地理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夯实知识,提高技能,是为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服务的。因此,在开发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时要突出实践性,多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把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让中学生深入生活,走出课堂,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思想思考问题。
1.2 突出特色性
地理学科与其他文科学科不同,其中仍蕴含了理科知识。这就决定了地理校本课程本省是一门特色课程。因此,在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时,教师需要突出特色性,用地理学科的特色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与欲望。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本地区地理特点,选取有特色的题材,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和真实感。例如,保定地区的中学在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时可以结合保定本地的历史发展情况,列举保定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等,凸显校本课程的意义。
2.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析
2.1 科学制定课程纲要
地理校本课程在中学校本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编写校本内容时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纲要,地理学科需要根据学校教学总政策和原则制定校本纲要,促使地理校本内容符合地理教学改革的要求。地理校本纲要内容需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针、教师资源、开课时间以及教学材料等。通过科学制定课程纲要,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依据。同时,地理教师需要探究教学资源,结合其他学科校本提纲的制定经验,弥补地理学科本身制定纲要的缺陷,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制定科学性的课程纲要。
2.2 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
在传统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教师对课程开发认识不到位,教学方式较为陈旧的现象,教师消极应付课程开发的现象还很严重,一部分教师对自身认识不到位,自身能力不强,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欠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效率。所以,在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学校需要设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力量,选择能力较强的地理教师或者学科组长担任研究小组长,并调动其他地理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激发地理教师开发地理校本课程的激情。在研究过程中,带领者需要综合教师的意见,并征得学校同理,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实施细则。在此基础上,带领者需要发挥各教师的作用,鼓励地理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提高制定编写地理校本课程的效率,带领人可以要求各地理教师深入到学生生活中,与学生进行课下沟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得到学生的反馈,帮助编写活动的开展。
2.3 创新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地理教师会采用“填鸭式”式教学方式,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方式强加给学生,忽略学生的感受。学生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无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编写校本内容时要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在校本内容编写过程中渗透教学理念。同时,在创新教学方式时,地理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课下沟通,了解中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中学生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让校本内容尽力迎合学生需求,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学生有较为平等的学习机会,顺利实现学习目标。教师需要借助地理校本课程的实践体现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创新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时教师还需要注意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需要提高对这一过程的重视度,把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创新多样性教学方式的最终目的,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4 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
在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和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学需要加大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投入力度,加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促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形成较为科学的体系。首先,学校需要统一管理地理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各方面掌握实施进程,监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各个过程。作为地理教师还需要及时配合学校的工作,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掌握更多的技能,获得更多的技能。除了严格管理教学行为之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便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中学地理课程 篇9
国际理解教育已成为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课题。进行国际理解教育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中国走向世界的使然。国际理解教育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教育内容,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目前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国际理解教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 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可以说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地理作为中学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 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难以取代的独特优势, 尤其是在新课程实施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更是势在必行。
一、了解国际上中学地理课程注重国际理解教育的趋势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我们牢记着——范围在缩小的世界需要一种不断增强的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以在广大范围上就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社会问题进行有效合作”“教育应致力于人的品格的全面发展, 致力于增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促进所有国家、种族和不同宗教信仰团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宽容与友谊”。
国际上的中学地理课程十分注重国际理解教育。例如,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第9学年至第12学年 (高中) 的认识目标是:“知道并理解经济系统的分类、特征和空间分布, 而且要意识到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正在加大;技能目标是分类叙述主要经济系统的空间分布, 评价有关生产的优劣和劳动者的社会福利, 并能从空间的观点分析评价国际性的经济问题。”再如, 日本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理A”目标——了解世界各地居民的生活、文化与地域特点和共同存在的问题, 考察世界大小不同的地域以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作为日本人生存于国际社会的基本素养;“地理B”目标又增加了“考察并多方面比较日本与世界的关系”[2] 。开阔视野, 渗透国际理解与合作的价值观念是国际上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对于更好地发挥地理学科的社会价值和应用功能, 对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综合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认识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有关要求
在我国新一轮中学课程改革中, 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者认识到当代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 于是将这一教育理念体现在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之中。
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分别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等基本理念出发, 在“课程目标”中对国际理解和合作有明确的要求——分别列有“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 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初步形成全球意识”、“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 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上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在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有着较为充分的体现。例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部分的有关要求:“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举例说出某一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运用有关资料, 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等。[3]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的有关要求主要有:“根据有关资料, 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必修—地理1)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必修—地理2) 、“根据有关资料, 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必修—地理3) 、“举例说出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选修—海洋地理) 、“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 、“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选修—环境保护) 等等。[4]
显然, 课程标准体现和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 是为了使中学生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 了解别国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学习与其他国家人民交往的技能、行为规范和建立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学习正确分析和预见别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本国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竞争与合作、生态环境、多元文化共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国际问题;培养善良、公正、民主、热爱和平、关心人类共同发展的情操;能够在自己发展的同时, 同世界各地人民进行合作, 担负起“地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三、挖掘中学地理新课程教材中能够作为国际理解教育载体的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教师应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 广泛而准确地把握适合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内容。
中学地理新课程教材突出了人地关系的主线, 正确地表达了人类在环境中的作用和地位。国际理解教育不仅表现在“仁者爱人”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层面, 而且拓展到人与动物、植物及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层面上。中学地理新课程教材从正反两方面介绍人地关系的内容, 如气候资源和大气污染、水资源和水污染、土地利用和土地荒漠化等以及世界各国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成功经验与教训。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的不合理性, 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反过来会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同时把学生置于世界的怀抱, 使他们了解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利用都会影响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 从而培养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以及全球意识与国际合作精神。[5]
中学地理新课程教材不但阐述了人地关系, 而且还暗含了作为人类社会成员的“地球村”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创造了条件。人文精神是对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终极关注”, 是对人生、大自然, 以及赖以托身的客观世界终极意义的关注与追求。同时, 东西方虽然远隔千山万水, 种族、肤色、风俗习惯各异, 但社会对一个人的价值期待却有许多是相近或相同的。国际理解教育所积极探索的就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促进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人民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整合“地球村”公民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标准, 从而达到整个人类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理想境界。
新课程教材中介绍了一些关于世界文化的基础知识。只有了解和认识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及其地域差异, 才能明白各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都是平等的;才能明白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存在价值, 都有值得其他文化学习的地方, 从而才能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速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与各国、各地区的人打交道, 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是友好往来的一个前提条件。
通过教材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世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同时了解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经济全球化使得每个国家经济都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国家之间促使经济发展的各因素 (如资金、技术、资源、劳动力等) 都互有优势, 存在着差距也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必然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甚至全世界, 任何国家要求得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同其他国家协同发展。新课程地理教材中的“发展与合作”、“工业分散”、“产业转移”等都是这方面内容的重要体现。
中学地理新课程教材中, 在人口、民族、宗教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素材, 如人口的分布以及地区差异、人口迁移和各国的人口政策、人口的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的增长与粮食问题、城市与城市化问题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到人类的人口增长如果不能与社会再生产以及资源环境相协调就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而适度的人口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同时当今人口流动早已具有全球性。世界人口问题不再是单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 也不是单个国家或地区就能解决的问题, 人口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密切合作。
一些国际问题的解决必须有国际理解与合作意识, 中学地理新课程教材在这方面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案例。例如, 纵观目前世界上重大的环境问题, 大多不是一个国家造成的, 而是多个国家共同影响的结果;某些国家的环境问题具有跨国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 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 进行国际合作。不仅如此, 地区冲突问题、国际金融危机、资源的世界范围利用问题等其他社会经济问题都需要国际采取协调合作行动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中学地理新课程教材能够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还有很多。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关心与交往, 树立世界公民意识、竞争合作意识, 把爱自然与爱社会、爱祖国与爱世界有机地融合起来。
四、探索中学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法
在充分挖掘新课程教材中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 运用多种手段, 适时适度、自然有机地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从而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1.创设教学情景
结合教学内容,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动案例, 联系全球重大问题和国际热点问题, 巧妙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这也与现代中学生关注世界、希望了解世界的特点相吻合。例如, 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的教学中, 探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时, 不失时机地介绍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企业受到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和对策, 从而在知识教学的同时,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经济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大环境、国际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以及全球合作应对金融危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增强学生对“竞争与合作”等价值观的理解。联合国以及国际上的重大会议和决议、“世界环境日”等国际性宣传日, 也都是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良好素材, 利用它们创设教学情景,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国际理解教育。
2.开展讨论交流
依据教学内容, 开展各种类型的讨论活动, 在学生相互的讨论交流中感悟和增强国际理解教育的有关理念和价值观。例如, 在“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的教学中, 提供不同身份、不同国家人士对热带雨林开发或保护的对话,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或加入他们的讨论, 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出以下几个议题,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 展开讨论, 并在此基础上试提出一种协调雨林开发和保护这一矛盾的可能办法: (1) 保护雨林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 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2) 建立全球环境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3) 建立国际基金, 保护亚马逊雨林的可行性。
3.拓展知识视野
教师应有意识地补充介绍一些国际理解知识;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 指导学生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查找相关信息, 甚至进行网络交流,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来渗透和推进国际理解教育。例如, 在“国际合作”的教学中, 布置这样的活动题:国际合作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 请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媒体, 搜集这方面的材料, 尤其是有中国参与的国际合作的材料, 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谈谈个人的看法。
4.组织课外活动
除重视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外, 教师还可组织全体或部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拓宽地理新课程实施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例如, 引导和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或制作网页 (笔者曾让学生就某一国际热点问题写一封《致联合国秘书长的信》) 、成立“国际地理问题观察与研讨”兴趣小组、模拟相关国际性会议, 举办相关主题的辩论会等等,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延伸了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
5.运用评价手段
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应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价的作用, 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体会和感悟, 从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国际理解观念。例如, 曾有一次在关于自然灾害的教学中, 引入某国地震灾害的案例, 适逢我国与该国关系的“寒冰期”, 竟有一学生随口说“震得好”, 笔者便抓住这一生成性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从“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等角度进行评价, 在交流中纠正了部分学生的思想偏差, 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6.注重情感体验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们不仅用智慧, 而且用心灵感知周围世界……思维、情感和体验分不开。”可见, 情感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内心体验,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让学生产生共鸣, 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地理教师要有开放意识、超前意识、时代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 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 加强理论学习, 开阔知识视野, 提高自身的国际理解素质。这是在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 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和先导。
参考文献
[1]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34.
[2]陈澄, 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16-17.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15.
[4]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21.
中学地理课程 篇10
一、教师的改进
1. 地理教师要转移重心。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 教师应该从自身入手, 不仅要扎实研究地理学科知识, 而且加强学科之间的学习, 做到自身素质的提高, 从重视上课转移到重视探索怎样上好一堂课。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 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课程理念和较强的设计能力, 能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 这是决定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地理老师第一要务便是仔细并透彻地研读地理新课程标准, 掌握其理念与要求在教学中的实施。认真研究教材, 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灵活运用教材, 采取具有新意的方式进行教学,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文学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月相”部分内容时,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月的对月相的观察, 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先学会怎么根据月相来判断农历的日期, 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此,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就能清楚地掌握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的形态、出现的时间等地理特点。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 地理教师要转换角色。
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中作为主体的角色, “课程计划应当被看做为学习打开了种种可能性, 而不是对预期结果的管理”。教师要摆脱课程计划和目标的执行人角色, 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 创造性地引发学生思维朝多方向发散, 赢得对课程知识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构建。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 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师生角色使得学生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 老师教得很辛苦, 学生学得很枯燥, 非常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在创新教育的理念里,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参与者,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因此,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营造创新氛围, 善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善于抓住创新思维出现的时机。比如:在教师提出同一个问题, 而学生出现不同的理解或者一个问题出现多种答案并发生争执时, 教师要把握时机, 因势利导,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提高创新能力的办法很多, 如举办地理墙报、地理小报, 组织地理活动兴趣小组等。有位老师在讲海洋的空间资源时, 就曾经组织学生开展地理模型“人类未来的家园———海上人工岛”的制作。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 在海上设置了公园、工厂、牧场、农业基地等。其中, 有几个学生制作的模型在市科技创造节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寻找多种思路与方法, 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这既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又让学生充分展示其才华,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3. 地理教师要转变教法。
在以往的地理课堂中, 讲授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 学生上课的主要任务是听课、记笔记。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 我们更加提倡启发法、探究法、案例法等更能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方法。比如, 采用案例教学法, 实现教与学的双方良性互动, 增强教学的可接受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是中学地理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 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 积极思维驰骋想象, 敢于标新立异, 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 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提出“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 等等。这样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在课堂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要及时赞扬、鼓励,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而对于没回答正确的学生也不要轻易予以否定, 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秀就特别偏爱, 要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
地理老师转变教法还有一点非常重要, 即要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调查过程中, 我曾经问一位普通高中的地理老师, 他们学校是怎样开展创新教育的, 他却回答:“创新?我不知道!但是我唯一的感受就是根据目前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的教学就是最好的教学。”的确如此, 教学过程就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基础, 也就谈不上教学活动的开展了。老师开展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 真正了解他们, 和他们做朋友, 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同时, 教师还应该把生活引入地理课堂, 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生活、关注国际时事、开发乡土资源等方式,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立足“以人发展为本”, 积极创建“生活需要”式的教学氛围, 从而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和内驱力。
4. 地理教师要传承经验。
创新教育并非提倡摒弃旧有的一切教学方式, 而是在传承经验的基础上开辟新道路。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之间多进行交流, 多进行“磨课”、教学比武等活动, 这在重点中学都做得很好。
记得我在桃源一中实习的时候, 每堂地理课之前都会和指导老师“磨课”, 讨论这节课要讲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怎样进行讲授、怎样和学生互动等问题。让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引入新课”部分, 在我看来, 它是创新教育得到体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第一堂课讲的是“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作为实习生,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引入新课的方式都是从地壳所处位置开始讲, 也就是用巩固复习的方法进行新课的引入。巩固复习法是很一种很传统的方法, 在以前的课堂中这种方法很普遍, 因为它既可以帮助学生回忆起上节课学到的内容, 又可以帮助老师导入本节课将要讲授的内容。但是随着创新教育的提出, 巩固复习法已经不能满足教学活动的展开, 别具一格的引入方法呼之欲出。其中一位资深的地理老师对“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这一节的引入是这样做的:先向学生提问:“我们生活的地球之所以有生命存在, 其特有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就回答:“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温度、有原始的大洋水存在。”然后把落脚点放在“水”上, 要学生回答水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最后提出疑问:“水是从哪里来的呢?”让学生从学过的知识中进行思考, 展开小组讨论。“其实地球上的水是地球内部的结晶水汽化而来, 这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呢?”进而开始地壳的物质组成的讲课。这样的引入方式很有新意, 用“水”这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 把自然地理的知识与人文地理的知识结合起来,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地理、身边的地理, 同时提出疑问, 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 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与竞争意识。
类似这种充满新意的引入方式很多。可以用歌曲的形式引入, 如讲西藏部分内容时, 可以放《青藏高原》这首歌曲导入新课;可以用历史故事的形式引入, 如讲热力环流一节时, 可以引用诸葛亮葫芦峪一战导入新课;也可以用奇特的地理景观引入, 如讲外力作用时, 可以放映“奇山怪庙”的图片, 等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些有新意的方式也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 提高他们探究地理的能力。
新课导入的创新不仅在重点中学很重要, 而且在普通中学应该做到导入新颖。就拿我现在从事教学实践的常德市鼎城七中来说, 七中学生的基础比较差, 整体素质不高, 很多知识都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所以老师在上课开始导入新课的时候应该多注意将知识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 接下来的课学生才会愿意听下去, 教学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二、学生的改进
教育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活动, 不仅仅要老师作出努力, 更要学生作出相应的配合。
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好一门学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地理这门学科, 与数学、物理等理科性质的学科有很大联系, 就更加需要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才能学好。在桃源一中实习的时候, 高一的学生们普遍反映学习地理很难, 尤其是对于时区与区时、地球的运动、太阳高度角等抽象内容的理解有难度。这时可以通过观察地图、地理模型等方式学习这部分比较抽象、难以想象的内容。同时学生可以多阅读科技前沿的地理书籍, 了解神秘的地理世界, 提高获取地理知识的兴趣与敏锐度。
2. 加强学生的学习合作。
一个人的想法只是一个人的, 但是多个人的想法联合起来就可以产生很多不同的独特思想, 所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对创新教育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增加彼此之间对地理知识的讨论与思考, 将各自的想法进行交流, 集思广益, 创新思想就会随之形成。
3.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学习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 所以教材中增添了很多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与社会进步发展的内容。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很容易培养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此种情感的陶冶下, 学生的创造潜能更易激发出来。
三、学校的改进
1. 注重地理活动。
学校, 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环境场所, 它的有关决策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很大的作用。中学地理的创新教育要求学校多举办有关地理活动, 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一方面, 对于老师而言, 学校应该多组织一定的教学比武, 以此锻炼老师的教学能力, 同时还应该多组织地理老师进行学术交流, 多举办相关讲座, 多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 提高老师的素质。另一方面, 对于学生而言, 学校应该多组织举行地理野外考察、地理学报、地理小制作等活动, 突出学生的主导作用, 同时也应以此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改变评价机制。
学校可以通过改变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来改进创新教育。以往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都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 但是新课程改革以来, 许多学校开始改变这种分数评价机制。其中, 常德市一中就是以学分制的形式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这就打破了以往重结果而非重教学过程的弊病, 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展, 有利于教师大胆开拓创新教育。
四、社会的改进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 学校相对而言只是社会中的一个普通又特殊的环境。地理创新教育的实施需要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这不是仅凭学校就能做好的事情, 更需要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配合。
1. 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长应该塑造一个和谐而幸福的家庭环境, 多鼓励子女进行创新小制作。这样能促进子女学习能力的提高, 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 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社会中的其他人员, 都应该尽自己的一分力量, 为祖国的未来人才的培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机动车辆经过学校时尽量不要鸣笛,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在学生开展地理观察、地理调查的时候, 有关人员要积极配合, 勉励学生的创新型学习。
综上所述, 新课程背景下的创新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 力图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 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所需求的“思维型教学文化”。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一种“思维文化”, 其要素包括:具体的术语和概念, 提供交流的手段, 鼓励高层次思维的敏感性、能力和意向;学生反思的方式和控制自己思维过程的方式;鼓励学生建构和运用思维策略的态度;超越事实信息, 关注知识是如何创造的, 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证据是如何收集的, 等等;在从一种情境转向另一种情境的过程中关注知识与策略的联系, 更广泛而灵活地运用知识和策略。这种思维文化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勇于提出问题、证明假设、寻求合理性;也不是要求教师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 而是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这正是新课程对理想的教学状态的期盼。
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篇11
(一)利用新教材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教材表面看起来条理性、系统性不强,给人一种琐碎的感觉,并且重点似乎也与过去不同了,没有了长篇累牍的叙述性文字,相反出现了大量的活动和看起来并不是特别重要的“阅读材料”,同时有些很重要的内容在课文中找不到一个字,只是在活动中涉及到了,给学生造成错误印象,认为教材并不重要,其实新教材包括文字式和活动式两种内容,不能孰轻孰重,笔者的做法是:
1.确定科学教学目的,选择适当教学切入点。例如教材P59“冬季北京人与大白菜”,将此内容引入到“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中去,设计思考题:“为什么北京人到了冬天只吃大白菜?为什么现在北京市场上冬季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蔬菜?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气候会影响人类哪些活动?”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不仅深刻体会到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且还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不仅是客观适应,还可以在能力许可的条件下主观地改变。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将这些例子作为切入点,这样学生会比较热情地投入到地理学习当中。
2.站在学生立场上设计教学过程,转变教学思路,在讲“世界人口增长”时,先让学生做P63活动“100年-30年-15年-12年”,通过计算、分析、讨论,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人口近30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各国人民采取人口政策的结果。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根据教材改变“师讲生听”的模式,利用教材和图片进行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会对所讨论问题让学生课后搜集资料,课上交流。例如“世界三大宗教”无难点,让学生自己组织编排介绍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把基督教起源编成快板,给其他同学演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
3.采取合理评价方式。变过去闭卷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价为现在合理地、随时随地课堂上提问、作业、活动不同类型,不拘形式评价学生。例如 “汉堡地铁线路图”,找一个向导说出起点、终点,另一位同学选出最短路线,同组其他同学作裁判,最终每组评选一名最佳向导,然后大组选代表班上竞赛,给予评价,使学生在一种兴趣盎然的心情下接受考核评价。
(二)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新教材成功的关键,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束缚学生思维发展和个性及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薄弱,这远不能适应新教材,实施新教材,必须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教材改革形势,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己任,面向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进行教学,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调查学情,及时倾听学生心声,为新教材顺利实施指明了改进方向。为了教学及时了解学生对地理学习意见,迅速调整地理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采取个别解决方法,普遍问题,与其他教材一起探讨解决。
(三)思考与困惑
随着教改深入,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教师关注,并加以认真研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活而不乱,教师收放有度。有时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控制情绪,造成课堂混乱,有时学生抢答问题积极性很高,胳膊伸得老高,甚至站了起来,身体前倾,举手示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笔者真不愿打消他们的积极性。但课堂必须收放有度,当学生进入误区时,教师应及时调控纠正,严正指出,要求同学们养成良好而正确的学习习惯。
2.关于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灵活教学。现在课堂活跃了,学生提问多了,有时怕学生问,一问时间就不够用,教学进度完不成,预先设计的重难点完成不了,于是按自己备课思路讲,对于一些奇思异想问题,教师往往视而不见,草草打发。
中学地理课程 篇12
面对新课程的实施,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否改变了,是否按新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的,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存在哪些问题,笔者对晋中市部分中学的地理教师进行了“新课程实施下的中学地理教师素质”的问卷调查。
本次抽查的对象是晋中市部分中学的地理教师,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98% 。总体说本次问卷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代表性。被被调调查查对对象象的的自自然然情情况况如如下下。。
二、地理教师素质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有53% 的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不太了解,说明大多数的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模糊,甚至不清楚。在教学过程中有44% 的教师偶尔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教学,这说明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新课程理念没有得到贯彻。有47% 的教师偶尔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有21% 的教师从没按新课程的标准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或者认为没必要,只有32% 的教师经常以新课程的标准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可见新课程的贯彻还存在很多问题。
通过对晋中市部分中学地理教师的素质状况调查,对地理教师素质状况得出以下基本认识: 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掌握肤浅,认识模糊。在思想观念上没有真正转变过来,地理教师自身的素质知识结构尚有待完善。
三、适应新课程中学地理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当前中学地理教师素质的现状。因此,中学地理教师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被赋予更高的要求,下面从三方面来论述一下这些新的要求。
( 一) 地理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
1. 具有创新的科学理念、热情弘扬坚持真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认为创新教育必须打破人们创造的神秘感和无意创造的倾向。所以,创新型地理教师必须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2. 具有宽厚的民主作风,悉心呵护、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萌芽
在教学中,师生地位平等,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要热情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大胆设想、善于小心求证; 要允许学生有各种不同的思考,对有价值的设想要热情鼓励,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支持他们进一步思考、创造。
3. 具有宽广的知识容量,多角度处理地理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信息媒体、信息渠道增多,教师不再是帮助学生解惑的唯一渠道。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包括所有学科的知识一定要专,达到“专与博”相统一的、多元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使他们认为老师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最好导师。
4. 具有突出的地理教育教学能力
由于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知识结构、自我意识等系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与学生进行协调,教法不能总是墨守成规,要有新意,善于运用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二) 地理教师应具备熟练的实践能力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着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进行天文、气象观测、地震测报、地理野外考察、环境监测等。学生通过各种地理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掌握各种地理知识,获得一定的生活、学习所需的地理技能。
( 三) 地理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
地理教师应具备教研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又有了更深入的要求。教师能否对教学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能否用教学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决定教师的科研能力。因此,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师,不仅能教好书,而且还须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
以上只是从三个最主要方面来论述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师素质新的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素质还应从多方面提高,不断丰富,来迎接新的挑战。
摘要:围绕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展开,通过对晋中市教师素质问卷调查,针对地理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重新构建了中学地理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和新课程对地理教师素质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