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教学研究室中学地理学科

2024-06-13

青铜峡市教学研究室中学地理学科(共9篇)

青铜峡市教学研究室中学地理学科 篇1

青铜峡市教学研究室中学地理学科 2009—20010学年第一学期研训工作计划

执行人:杜茗

一、工作目标

根据青铜峡市教研室2009年研训工作计划,不断增强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服务、教学管理四位一体的基本职能,开展有效课堂的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学科教师的业务素质,促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提高研训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学生地理科学素养,使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为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加强对学科教学中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开展课题研究,提高学科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

二、主要措施

1、通过卷面分析活动,认真总结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吸取经 验和教训,做好教学工作。

2、通过课题研究结题交流汇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以课题交

流结题工作为契机,加强总结提炼,使课题研究的小成果尽快转化为教学策略,力求实现用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效果。

3、通过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九月份,中学政史

地学科将组织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以大赛为动力,推动地理学科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4、组织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的优秀教师 将参加全市的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向优秀地理教师学习,提高教师

理解教材、设计教学的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积极参与校本研训,采取下校调研、随堂听评课等形式,以解决问题为载体,探索校本研训新途径。

6、深化网络教研工作,利用网络组织学科研讨活动,实现网络教研专题化,提高网络教研实效性。

三、主要活动安排

1、召开全市初中地理期末质量监测卷面分析会

为了更好的改进教学、落实“有效教学”,发挥质量测查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有效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计划举行初中地理期末质量监测卷面分析会。

活动形式:交流研讨

活动地点:青铜峡市教研室 活动时间:2009年9月初

参加人员:全市初中地理任课教师

活动内容:(1)教研员做卷面分析报告

(2)部分教师交流发言:徐秀玲、田万兴、马铁军、(3)讨论通过本学期教研工作计划(4)确立本学期网络教研工作安排(5)征求试卷意见及今后命题改进方向

(6)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有关事项

2、课题结题总结会

为了做好课题结题工作,使课题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带动学科教师做教育科研,向大家交流汇报课题研究的过程。

活动形式:交流研讨

活动地点:青铜峡市教研室 活动时间:2009年9月中旬

参加人员:全市高中地理任课教师

活动内容:(1)教研员做课题结题报告(2)课题组成员做交流发言

(3)展示课题成果

3、地理学科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结合全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组织地理学科技能大赛。

活动时间:2009年9月中旬,具体要求见 教研室通知

4、优秀教师巡回教学展示活动及教研员公开观摩教学活动。

活动形式:观摩教学、交流研讨 活动时间:2009年11月中旬

参加人员:全市高中地理任课教师。具体要求见教研室通知

5、高三年级高考复习研讨活动

活动形式:观摩教学、交流研讨 活动时间:2009年12月上旬

参加人员:全市高中地理任课教师。具体要求见教研室通知

6、高中、初中地理网络主题研讨活动

为了向优秀教师学习,拓展教研的空间,发挥网络的优势,提 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拟举行此次活动,安排如下:

活动形式: 观摩、研讨、交流、总结

活动时间: 2009年9---11月

参加人员: 全市初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 活动地点:教研博客

活动内容:

1、9月底上传青铜峡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参赛教师教学设计、说课稿、课堂教学录像、教组织全市教师网上在网上进行研讨、观看。2、10月份,各位教师自己设计一节内容相同的教学设计上传到网上,进行网上研讨。3、11月下旬,对优秀教师展示课进行网络议课。4、12月初进行高中主题网络研讨活动

活动要求:相关人员做好观课、研讨、交流的各种准备。

7、送教下乡活动

根据市教学研究室工作安排,拟定于2008年10月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具体事宜见网上通知,请各位教师关注。

说明: 本学期拟完成上述学科活动,每项活动具体安排见相关通知!

青铜峡市教学研究室中学地理学科

2009-8-24

青铜峡市教学研究室中学地理学科 篇2

1、运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化无声为有声, 化静为动, 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 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 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例如:在介绍《长江》一课的课前2分钟。可以播放长江的一段影视片段, 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 学生犹如亲临其境, 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另一方面有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 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 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当讲到我国的河流和湖泊对人类有什么影响时, 可以播放一些河流和湖泊图片, 启发学生讨论, 这样学生可以得出河湖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 如水资源、水能资源, 、航运价值等, 同时也可以知道河流也可以造成水灾。就这样, 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 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 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 调动学习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突出重点、淡化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 有时单靠老师讲解, 学生理解起来费力, 而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 又利于知识的获取, 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在介绍我国长江中游和下游的洪水原因时, 它既是这一课的重点, 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长江水系图, 用闪烁的方法显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即宜昌以上的干支流, 以及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教师很容易给学生介绍清楚, 在有些年份, 流域内普降暴雨, 三股主要洪水来自同一时期, 河水猛涨, 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另外再插入一些近年来上中游山区森林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等影视片段去启发学生, 它是使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另一主要原因。多媒体的运用, 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 变得形象、具体、生动, 清楚易懂, 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运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 主要教具是挂图, 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 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 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 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 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学生能动作用, 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4、运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 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 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 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 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介绍京杭运河时, 用重新着色、闪亮来突出京杭运河北起通县, 南至杭州, 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 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配以闪烁五大水系) 。这样就可以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 重点不突出的弊病。在介绍长江流域有那些主要支流时, 用闪烁来突出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它们的位置。介绍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也可以闪烁出宜昌和湖口所在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

5、运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兼顾全面, 因材施教

各班级之间的学生能力有差别,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恰当的设置, 设计不同的教学深度、广度和进度, 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取知识,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中学地理学科评课方法研究 篇3

那么中学地理的同行们评课一般有哪些方法呢?

一、从教学内容角度评课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评课,是大部分地理老师评课时切入的角度。首先要求评课者清楚那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是听有准备的公开课、展示课,执教教师一般备有写明具体教学目标的教案,评课老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来组织自己的评课思路,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评课。这样的评课,使执教教师回到自己执教的起点,回头一看,登高一看,会豁然开朗。如果有的执教老师事先没有准备教学目标,评课老师也可以请执教教师先谈一谈,让大家明白执教老师的意图,便于大家沟通。然后就是评教材的处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的具体材料和教师的具体表述。评课时的题目可大可小,评课时的话语可多可少,评课的时间可长可短,评课的空间比较大、自由度比较高。特别在教学有难度、内容有深度、表述有争议的时候,对教学内容的评课,往往能引起共鸣或者讨论。

大多数同行教师的评课,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教学内容上,在地理知识和技能问题上进行研讨,对执教教师、参加评课的教师无疑是有利于专业发展的。

二、从教学的组织角度评课

评课的时候,也可以从教学的组织角度来评课。过去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组织比较简单,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在上面讲,以讲台为中心;学生坐在下面听,一行、一排成秧田式;教师一般是以教材或者地图为教学内容,以板书、板画、板图来串联教学过程。而现在不是“为革命保护视力”的年代了,现在的地理信息传播的方式不一样,教学手段、演示技术都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教学的组织角度,主要就是看教学思路和实施方法。教学思路是否清晰,实施方法是否有序、灵活,都是值得细细举例说明的。教学组织得如何,学生与老师沟通交流如何,“配合”得如何,既是教学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保证,也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外在表现。

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老师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来看教师是如何教学组织的。应特别反对的是事先“排练”过的教学组织,因为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映教师能力、智慧、创造力的课堂教学,而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表演”。

三、从教学技术角度评课

现在的高中地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普遍具有多媒体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有的还懂得利用虚拟地球、网上地图等工具,扩充地理资源,使高中地理教学的空间大大拓展,也使地理事实的空间性、时间性比以往得到了更好的展示,使地理思维的综合性、比较性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从教学技术的角度进行评课,要看新颖性,更要看有效性、经济性,不是说省钱的经济性,而是说教学上的经济性。看教学技术的应用是不是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看是否使得难点、重点教学内容变得容易解决了,看是否使教学效益增加了。现在,我们的教学环境也改变了,许多教室有了大屏幕,许多老师制作了课件,地理课堂教学技术的确和以前不同了,技术已经影响和改变了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我们应该关注这个角度。

四、从教学效果角度评课

教学效果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如果一堂地理课的教学效果不好,其它的教学目标、组织、技术等等,就谈不上好了。但是从地理教学效果切入进行评课,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从哪里去看、怎样去看教学效果如何?看出教学效果如何,才能评论教学效果如何。

如何看地理教学效果呢?一种是看集体或者个人的当堂地理测验,或者地理测试的效果。一种是看教学效率,在45分钟里面,教学容量如何、预定目标是否完成。一种是看学生的集体反映,思维是否积极,气氛是否活跃。

五、从教学亮点角度评课

每个老师在教学上都会有所长有所短的,在教学中有的老师的心情也会跌宕起伏。即使是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也有他们的朝气和锐气。尤其是进行公开教学或者展示教学的老师,一般是做了精心准备的,总是有一些新鲜的招数给人以耳目一新。如果这种新鲜的招数能够促进教学、提高效果,那就是“亮点”了。出现了“亮点”,评课的老师就应该抓住,通过评议使得“亮点”放大,(下转第99页)(上接第95页)使同行们得以借鉴。

六、从教学环节角度评课

评课比较容易切入的角度是评教学环节。一般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环节可以分为: 引入、 新课、读图用图引起的教学高潮、巩固训练、小结作业五个环节。比如从某一环节去评课,从“引入”环节入手,也可以评出很多。至少可以说: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七、从教学基本功角度评课

青年教师经常进行教学公开,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要加强课堂教学基本功,有时候还要比一比课堂教学基本功。其实,我们评课时完全也可以从执教老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角度切入进行评课。一般的中学教师的基本功,有共通的地方。如教学设计、语言表达、课堂组织能力、板书等等。地理老师还有自己独特的基本功,那就是地图能力。地图能力中有板图能力、读图能力,还有指图能力。对于中青年地理老师来说,还有课件制作能力。

青铜峡市教学研究室中学地理学科 篇4

中学教研室地理学科2009全工作总结

2009年我们以科学发展观和全国基教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履行教研室的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职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重点,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方法。同时以“凸显本色课堂,实施有效教学”主题教研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为目的开展工作,结合敦化初中地理教育实际情况,现将一年来敦化市初中地理开展的工作、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思路总结如下。

一、开展的工作

(一)自修提高业务素质

我全员参与了学校集中组织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及每次政治、业务学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习,听写结合,专心领会仔细琢磨。另外利用其它时间研读了《中国国家地理》、《地理课程标准》、《大自然探索》《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等书籍,订阅了地理学报及其它相关刊物,写了超过一万多字的读书笔记。除了自我研修,我不放过外出学习及其它形式的每一次机会。八月末到辽宁开了东北三省的教研年会,开拓了视野,学习了新思想新方法,拓宽了我今后的工作思路。九月末到长春学习了研究型教研员工作方法,十一月末参加“送培到县”系列活动及听著名专家报告等等,都让我深刻感觉到了差距,认识到不足,让我知道提升空间。明确了发展目标,产生发展动力。通过认真的思考、积极的反思、精心撰写心得论文,使我确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进行了较为宽厚的知识储备,为真正走进课程改革,当好教研员打下了良好的业务理论基础

(二)研修工作

今年通过参与三级研培基地活动、深入乡、镇学校进行跟踪调研指导听课、评课(近六十多节)、上实践课等教研活动,对地理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对怎样才是一堂好课又有了新的理解,并且产生了努力研修的冲动和欲望。通过这一年的工作实践,认为今后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是加强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避免大而空的主题,采用“三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小”思路紧紧围绕主题调研抓实效。抓集体备课,取长补短,地理教师间相互交流,让大家一起共同进步,使敦化市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2.是锻造自身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要多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教学仪态。

3.是要在导入新课上想点子。要力争做到既标新立异,又符合实际。

4.是要在课程结构安排上下功夫。要努力做到教学环节设计流畅,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时间分配周密合理,知识衔接过渡自然。

5.是要在教学方法上找路子。要力争做到教学方法多样化,既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又要注重老师的引导和师生间的双项交流。更要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三)师培工作

1.开学伊始召开了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我以讲座的形式培训教师如何说课、如何评课开场,先指导教师在看课时注意从主体(从学生活动情况看主体体现是否到位)从主导(从教师的活动看主导地位是否把握到位)从主线(课堂教学落实最终体现在训练上,训练是主线)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从基本功(教师的课堂语言,最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上下功夫,观看我精心选的国家级地理名师王树声教师的一节课,然后组织教师热烈评课,评课时充分发挥基地教研组长的作用,由他们组织讨论,去芜留精,最后汇总做片上代表发言。评课后又听了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及专家如何评课。

由于准备充分,这次活动整体过程清晰流畅,节奏鲜明,无论是视频还是音频效果都极好。参与会议四十二名教师们反映这次活动形式新颖、实用性目的性强,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照名师大家的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一方面促进了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师改进教学实践,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使教师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努力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为加强敦化市初中中、青年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努力提高中、青年地理教师业务水平,也为在课程改革中做出成绩的教师提供展示个人风采的机会,2009年8月14日,举办了敦化市初中中、青年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评比(板图板画)活动。有14名优秀选手参加了本次比赛。

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选手们以抽签的方式抽取比赛内容,现场作画并由评委现场打分,产生出一、二等奖。虽然整体来看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教师们的基本功有待于提高,但是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一学期的练习一些年轻教师如杜洪波、孙继财、吕惠杰等教师版画水平大幅度上升。本次比赛获奖名单如下:

一等奖:王琳琳 李宏萍 孙继财 杜洪波

二等奖:印海涛 张恒博 吕惠杰 吕田田 孙兰云刘喜杰 姜桂军吕娟

此次活动不仅使青年教师获得了发展,而且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全体地理教师发展的步伐

3、组织全市地理教师积极参与三级研培基地举办的各种各级地理研讨会。如南片、北片2009年在江源中心学校、黑石中学、黄泥河一中、额穆中学、青沟子中学分批次开展了研培协作体活动,地理科吕娟、杜洪波、高云彤、孙继财、邓青利分别发挥自身特点出了五节风格迥异域的研讨课,超过全市半数地理老师参与活动。通过出课听课研讨不但出课老师得到长足发展,同时充分发挥了名优教师对各片各中学的辐射作用,激发了教师在成长中反思,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4、通过组建教研员博客和当地QQ群、全国地理QQ群组织号召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全市所有地理老师与全国各区县的地理老师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创设多种渠道组织教师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资源

5.为提高我市初中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我们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这一平台给各校下发了本学科各年级的学习内容、考试范围、批改作业、组织讨论等。今年学习主要内容是完成《新课程培训 — 课标解析》第三章 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专业提高课程-实践地理新课程教学法》第一节的第四章《地理新课程教学》共三十学时。通过作业反馈,大多数老师能够独立完成学习,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在新课标理解、教学方法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网络学习的技能还需培训,大多数老师对于学习内容在哪,怎么样登录,在哪学,怎么回贴,怎么写作业发作业改作业都不清楚,对于学员来说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对于教研员来说牵扯部分精力,浪费了很多不必要时间。虽然我们教研员通过电话QQ等方式通知教师们网络学习的事情,并手把手教,但是仍有两名老师作业完成的不好,没有及格。

(四)、配合局里工作组织命制了全市地理期考试试题、并对全市各校半期成绩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改进措施。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1.作为教研员,自身的工作经验不足,在与教师交流时的方法、技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组织协调能力还有待提高。

2.作为教研员,需要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才能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地理教师的教学。而自身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了解、掌握还不够。

3.作为地理教研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地理专业知识素养。而自身在专业知识这一块也急需提高。

4.工作快一年了,还没形成较为完善地理教学资源库。只是个别学校、个别教师建立了自身的一个地理教学资源库,而作为全市地理教研而言,也应当将全市各学校、各教师中的优秀教案、课件、试题加以整理,形成敦化市初中地理专门的地理教学资源库,形成资源共享。(明年工作计划重点)

5.市内许多乡镇学校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不够,加之师资配置不足,导致很多学校的地理教学没有专门的教师,多由语、数、外等学科的教师兼上地理课。当然这部门教师也就对自身的地理教学水平、教学成绩重视也就不够。这是我们在开展地理教研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难题。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三、解决的思路及明年工作方向

1.针对教研员自身经验不足的问题,作为教研员自身应加强学习,向有经验的教研员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等方式;在自身的实践工作中,要不断总结和反思;能够参加专门的教研员培训。

2.针对教研员自身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不够的问题,首先要用多种途径自学,其次要走出去向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学校实地交流学习。做到有所学、有所感,才会有所悟。

3.针对需要提高地理专业各知识这一问题,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研员,不但要能极好的掌握好初中地理范围内的知识,还要整个地理系统的知识

4.针对建立敦化市初中地理教学资源库这一问题,首先我认为有必要建立这样一个资源库,这样有利于优秀课程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全市的地理教学质量。方法是可以先教研员博客上建立一个地理教学资源库;然后根据各学校的情况规定其要共享的优秀教案(或课件、试题)的数量,从而来充实地理教学资源库。当然也可采取措施鼓励教师上传个人的优秀课程资源。教研员有计划组织有关活动如课件评比赛等来充实资源库。此项初步设定为明年工作重8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点。

5.针对部分学校及教师对地理教学工作不够重视的问题,教研员要让他们认识到地理教学对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6.针对我市教育的需要,在未来很长时间里,主题教研是三级研培基地的中心工作,我会围绕着“三小”策划、组织、开展地理学科和各片地理学科的一切研培活动,不断把研培工作推向深入。

在深入实践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将以力争符合科学的地理教研观,以努力深化地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切实提高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为目标,着眼于教师的新课程理念的内化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着眼于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市教育局和中学教研室整体教研思路的引导下开展工作。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敦化市教师进修学校中教部

二00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青铜峡市教学研究室中学地理学科 篇5

【摘要】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如何借用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推动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改革,是广大地理教师面临的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课程改革、地理学习随着的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手段正以让人始料未及的速度渗透到教学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学科整合,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到地理学科中去,以地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为载体,达到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除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外,还有信息的获取、使用、处理、加工等能力)等。

下面就谈谈笔者从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一点感受。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整合”存在的问题

1、课件过于简单或“花哨”

应该承认,对于地理事像或地理运动规律的演变,我们的教学语言与教材并不令人满意。有的地理教师根据本节课的要求制作课件时,常出现的问题是课件过于简单,如只是将课本的纲要文字说明简单在放在课件上面,如同“课本搬家”、“习题搬家”,而没有必要的地理图像、音频或视频等,造成了学生感知的障碍,从而失去了信息技术特有的意义和优越性,还不如不用信息技术的好。而有的制作的过于“花哨”,如在整个课件上加入与课本内容无关的运动着的图片或背景音乐,学生的注意力就可能会被这些无关的内容或音乐所吸引,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课堂教学,影响了教学效果。

2、以辅代主,本末倒置

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对于一些地理规律的演变,学生未见的或难以再现的地理事物,通过多媒体展示,是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但有的老师却把整堂课的所有内容、所有教学环节都纳入了他制作的课件之中,甚至是一个简单的地理问题,本应由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做出反应的也由计算机代劳了,从而造成了整堂课都由多媒体霸占的局面。学生只是按着教师手按鼠标一步一步地进行下去,有的问题来不及思考又看到了新的一幅画面,学生失去了积极思考的余地,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虽然表面看起来这种教学冠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外衣,但实质上是变相的“填鸭式”、“满堂灌”,是违背现代地理教育理念的。长期以往,学生会失去他们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也造成了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计算机的奴隶的局面。事实上,整堂课都是学生对着屏幕,还会造成学生脖子酸痛、眼球疲劳等一些的生理问题。

3、“整合”方式的固定化

有时教师,强调的是某种整合的固定化,或将之称之“最优化”,其实,这是一种相当错误的看法。

我们知道,地理课的类型很多,有的侧重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感知,有的侧重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成因或地理规律的理解、有的侧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等。每种类型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都应根据课本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来作处理,因此整合的模式是没有固定化或最优化的。地理现代教育理念之一是突出个性化,它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同样也体现在教师上面,如教师教学的过程、方法、策略以至模式等。这就需要广大地理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更多的“整合”模式,然后通过广泛的交流,沟通,并取长补短,来提高“整合”的效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话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二、解决方法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与地理教学“整合”,笔者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整合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开展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就必须要求教师应掌握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并具备在现代信息技术下设计教学的技能。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组的调

查表明“75%的中小学教师会基本的window操作,会上网查找教学资料的占21%,能进行文字处理占57.25%,仅有18%的教师使用电脑进行教学,其中经常使用的占9%左右。另外,中学教师平均每周使用信息技术为38分钟,每人每周只有1.9分钟用于课堂演示,设计交互式学习为0.38分钟。从上面的数字来看,目前教师的素质状况,是难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际需求的。为此,只有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业务进修,提高电脑操作技能,才以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在展示地理事物、演变地理规律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但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它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是处于配角的角色,笔者认为,一切教学手段,包括现代教育技术,都是为了教学服务的,如一味地否认信息技术手段,自然是不可取的观念,但过分夸大了信息技术手段,以辅代主,会造成学生、教师被机器所束缚,成了课堂的“仆人”。

3、充分认识地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图像的表现力有些是无法用其它形式来代替的。它对于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特征的描述,地理规律的演变,地理知识的记忆起着至关的作用。但地理图像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不能只

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的,它同样需要地理教师对这些信息经过加工整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述。因此,许多地理教育家也建议,要求学会看地图放在地理学习的首位,因此空间观念的形式以及对地理事物分布事实与规律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地图感知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基于地理学科性质和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整合”,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注意地理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活动,这是最关键的 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动体”,而非“受动体”,正如有的人说“你可以把马牵扯到河边,但你永远无法强迫马饮水”。只有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地理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地理学习活动。从哲学角度来看,在地理学科教与学这对矛盾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状态才是地理学习能否成功的内因。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科“整合”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必须转到学生是如何“学”这方面来。也就是说,整个课件中的教学思路、设计、环节,都是围绕着学生是如何来“学”这节课而进行的,一切都要符合学生学习特征,注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培养等。换句话说,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注意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才是科学有效的“整合”。

5、建立地理学科资源库,资源共享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广大地理教师不可能由自己来采集,开发学科中全部的教学素材,这对教师进行学科“整合”带来了不少困难。为了能使用广泛的教学资源,就必须提供为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库,让教师可以在比较短时间里根据教学目标调动他们认为所需的教学资源。如我校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初步建立了地理学科资源库,并不断地进行充实。

青铜峡市教学研究室中学地理学科 篇6

庞艳辉,徐宝芳,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教学论实验室。(呼和浩特 010022)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我国从2001年开始地理新课程改革,其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地理素养一般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与经济活动及个人决策所需的地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言之,地理素养就是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思想与地理方法。而要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地理教师就要更新地理教育观念,不仅传授地理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笔者通过对《地理教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及CNKI收集的有关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综合分析,探讨课程改革七年来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和实施所取得的成绩与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的主要成果

1.中学地理教学中涉及的地理思想与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文献分析,中学地理教学中涉及的地理思想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种:(1)人地关系、空间观和因地制宜观;(2)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空间观和因地制宜观[4]2;(3)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4)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关系、综合性、地域性、系统性、双重性(文、理性)和实践性。笔者认为上述四种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地理思想,但如何科学、准确、全面地阐述地理思想还需要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贯彻地理思想的主要任务是以人地关系为核心,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即人地协调观,也就是今天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观,具体包括: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灾害观、地域性观点、地理综合性观点、地理空间观和因地制宜观等。

关于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方法,主要有如下两种观点:(1)地理观察法、野外调查法、区域比较法、区域综合分析法;(2)地理实验或观测、地理野外考察、地理社会调查、地理文献研究、地理畅想论证、地理思辨探究和地理建模规划。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基本上概括了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主要地理方法,只是需概括得再全面些,比如应该强调地图法、3S技术等地理方法,同时新的地理课程改革也特别强调地理方法的培养。

2.地理教育界已经开始重视地理思想与方法的实施研究。

首先,国家通过地理课程标准已经明确了地理思想与方法是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内容,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对地理思想与方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次,新编的初高中各种版本的地理教材中均重视了地理思想与方法方面内容的阐述。第三,地理教育研究人员已开展了地理思想与方法实施途径研究,如夏志芳探讨了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褚丽娟和梁万库等人也探讨了这方面问题。第四,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探讨了地理思想与方法实施途径问题,如崔准等试图在高三地理知识整体构建中贯穿地理思想,鲍国达提出“定性”与“定量”结合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体现了现代地理科学研究的思想与方法。

虽然地理教育界已经开始了地理思想与方法实施途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有关实施的研究还需要深入,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对此重视的程度还有待提高。

3.系统的思想是自然地理的重要思想。

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研究自然地理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孙九林认为“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地幔和地核等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密切联系而相互作用着的整体,是一个所有的组成要素处在相互作用之中的动态系统”。张纪林认为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盛惠宾运用关系图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杨国栋等比较分析教材中自然地理环境主要要素,认为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生物等五大要素构成了自然地理系统。正如陈启洪所说“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把地理环境看成一个庞大的系统,是当今地理学重要研究方法与学科思想”[5]20。

4.区位论的思想是人文地理的核心思想

一些文章中明确提出了“区位论”思想与方法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如刘希信等认为“高中地理课本新增加的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邹少华也认为“高中地理教材有关人类空间活动的章节中贯穿了区位理念”。赵学民也指出“区位问题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中学地理教师还对如何分析区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朱立新等人构建了区位分析的一般模式,即从自然与人文两大要素分析区位。可见,区位论在人文地理内容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蕴涵其中的地理思想。

5.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法是区域地理的重要方法。

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法是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与综合性。如朱雪梅等提出“地理学科思想是区域地理复习的理论支撑”。而区域特征是区域地理核心知识,运用综合分析法学习区域特征的研究比较成熟,具体思路与程序为:明确区域空间范围-综合分析区域自然特征-综合分析区域人文特征-归纳区域特征-区域利用评价。刘国谱认为“有比较才有鉴别,区域特征的特点决定了比较法是探究区域地理基本特征的重要方法”。李宗录也认为“通过比较,就可以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各地理区域的不同特点”。高春媚等也指出“抓住区域主要特征,经常运用比较方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已经注重运用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法构建区域地理知识体系,并探究教学策略。

6.地图法是研究最深入、最广泛的地理方法。

有关地图法的文章非常多,《地理教育》中还专门设有“地图世界”专栏,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学者们在地图的重要性与作用、地图的教学方法、地图的绘制和地图学习评价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关于地图重要性与作用的研究,如高霞认为《地理的“命脉”——地图》;李晴认为地图是教学的专门语言、常用工具、信息库;张桂兰等认为“地图是和课本文字同等重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陈莉提出运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视觉——空间等智能;饶水平等提出利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等。刘桂侠等结合脑科学、心理科学,提出发挥地图表现空间信息的优势,提高学生空间认知和定位能力,构建空间位置概念。

关于地图教学方法的研究,崔超英提出在地图上寻求地理规律的方法;杨士军等提出读图分析方法等;还有各类地图的教学方法,如等值线地图、区域微观图的判读,教学方法多样。

关于数字化地图的制作与应用研究,胡建民等对电子地图进行研究,并应用于地理教学,体现了构建基

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理念。

关于地图学习评价的研究,如张志霞的《地理应考入场券——地图空间定位》一文阐述了地图学习评价的有关问题。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地理教学中关于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意识薄弱。通过文献查阅发现,研究中学地理的地理思想与方法的文章比较少。地理教与学的方法有两大方法论基础:一是地理科学方法,二是教育科学方法。可见地理教与学的方法要受到地理科学方法的制约,目前虽然地理教师和学生已潜移默化地运用着某些地理方法,但自觉地将地理研究方法转化为地理教与学方法的意识还不强,有关地理学家思想与方法转化为地理教与学的思想与方法的文章还凤毛麟角,仅发现高建军所作《赫特纳地理教育思想评介》 一文,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地理教育研究人员在这方面的研究意识也比较薄弱,亟待加强。

2.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内容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内容虽然多种多样,但对于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内容的系统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究竟中学地理教学中应体现哪些地理思想与方法还需要深入研究,明确地理思想与方法的内容是开展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教学的基础。

3.中学地理教材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力度不够。目前研究地理教材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文献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地理教材中学科逻辑与学习逻辑关系研究,如韦志榕认为学科逻辑能够反映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内涵,是通过学科知识结构体现的。第二类,地理教材中地理思想的体现研究,如韦志榕提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有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区域联系及影响等。第三类,地理教材中科研方法的统计研究,贾明灯对地理教材中科研方法做了粗略统计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笔者认为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地理教材中地理思想与方法,因为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工具,一本好的地理教材可以将地理思想与方法巧妙的渗透其中。因此,要深入挖掘地理教材这方面的内容,以便更好地发挥地理教材的育人功能。

三、进一步加强中学地理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与教育的建议

1.加强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意识,树立地理思想与方法教学观念。了解和掌握地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中学生必备的素养。地理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地理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核心就是地理问题的发现与提出、地理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地理成果的表达与交流,而这正是地理方法的体现。地理思想与方法的教育可以满足这些能力的培养。为此,要重视地理学的认知价值,要学习地理学的思想与方法;了解地理学家是如何进行地理科学研究工作与思维的;挖掘地理课标和地理教材的地理思想与方法方面的价值。要加强学习与训练地理学的方法,必须加强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意识教育工作,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地理,不仅要学习地理理论知识,更要学习地理理论知识所蕴含的地理思想与方法。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地理思想与方法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因此,需要开展地理思想与方法的内容研究、教学方式方法研究和评价研究等工作。在研究的基础上,逐步使人们确立地理思想与方法的教学理念,从而使地理教学发挥其学科的应有的教育价值。

2.多层次、多角度开展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方法多样,高培英运用经验总结法与行动研究法;洪婷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行为研究法;陈启洪运用文献法与行动研究法;刘冬花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方法。但是,笔者认为研究方法还缺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目前研究者所用文献主要包括教育类书籍、《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和地理教材等,缺少对地理思想与方法类专著的研究,应将研究文献全面化;渗透途径不仅包括学法、教法,还应培训地理教师专业素养,使教师队伍专业化;编写地理教材时,将地理思想与方法同教学内容完美结合,使学科逻辑与学习逻辑一体化;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开展地理专家在中学的专题讲座活动,使研究与教学同步化;吸收国外优秀研究成果等,多层次、多角度开展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

3.深入研究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地理思想与方法,更好地发挥地理教材的教育功能。把握教材所体现的地理思想与方法,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分析教材,为此,地理教育研究人员与中学地理教师有必要开展地理教材中地理思想与方法体现研究,这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教材,传授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也有利于

促进地理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青铜峡市教学研究室中学地理学科 篇7

地理是一门空间观念很强的学科, 地理教学在培养中学生空间思维、空间想象的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初二学生的年龄阶段、身心发育及知识水平, 结合课题研究方向的需要, 作此次调查问卷。

二问卷调查的时间、对象、方法

调查时间:2012年6月中旬。本调查主要采取匿名问卷的调查方式。问卷由本人亲自收发, 在我校初二年级11班和12班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次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21份, 回收121份, 问卷结果具有代表性、真实性。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

根据调查的目的和对象, 初二地理组设计了一份12道选择题的问卷, 其中前十题为单选题, 后两题为多选题。

四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1.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1~3题主要反映的是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基本认识。第1题中选择“很喜欢”和“喜欢”的学生占90.1%。初步分析认为, 由于地理学科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 因此受到多数学生的喜爱, 但受地理知识的难易程度、考评方式, 部分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影响, 少数学生选择了不喜欢, 作为教师, 应积极从多方面查找原因, 帮助每一位同学形成爱好地理的良好习惯。第2题中, 认为地理“很有用”和“有用”的学生占93.4%, 说明学生比较重视地理学科, 这是地理学习强劲的动力。从这个结果看,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地理学科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 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也大有益处。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促进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确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从第3题的选择中可以看出, 学生认为《地球和地图》最难, 《世界地理》部分略难, 主要是受年龄结构的影响, 缺乏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以及填图、绘图能力导致的。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准确把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知矛盾的焦点, 巧设问题情境, 以引导学生通过层层深入, 逐步求得结果, 掌握思维和解答规律, 以达到消除学生学习障碍的目的。

2. 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水平

4~9题主要反映的是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水平。从对问卷的分析, 可以得出所调查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水平较低。而每道题中最能反映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选项中一般是男生比例高于女生, 说明男生空间感更强。第4题和第5题学生所答选项较分散, 反映出学生在应用地图和地理思维方法还很薄弱。

从以上六道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经过两年的地理学习, 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但对于地图辨识与区域位置的认定仍存在问题。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引导, 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多视角、扩散性思维能力, 使学生分析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时都会在头脑中呈现相应的地图影像。

3. 学生对空间思维能力及其在其他学科中的影响的理解方面

第10题是关于“什么是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调查。选择“知道”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61.2%;选择“不知道, 没听说过”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11.6%;选择“老师讲过, 但不太清楚地理”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7.2%。从调查结果看, 通过两年的训练培养以及地理知识的积累, 八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对地理空间思维的建立、对“将要被定位的事物”的时空特征在头脑中的构建已有成效, 但仍有少部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欠缺, 存在学习困难。在地理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仍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第11题“哪些学科对地理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帮助较大?”的不定项选择中, 选择“数学”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65.3%;从调查结果看, 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学科对于有效地完善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掘学生智力、促进地理空间想象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 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方面

第12题设计目的是想通过学生的建议, 为老师的地理教学提供参考意见。学生的补充内容, 经整理如下:一是运用地理模型、地理图像、多媒体动画等手段, 使地理空间思维培养形象化、直观化、过程化;二是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用空间观点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树立空间的概念。三是边玩边学, 培养学习兴趣, 师生互动, 指导识图的方法。

青铜峡市教学研究室中学地理学科 篇8

关键词:地理学科 以疑导学 教学策略

一、前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试行纲要》的颁布,教育部要求学科应该以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来指导教学,对于地理学科来说也同样如此。新的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法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改革中提出了应该建立地理学对生活的指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通过学习掌握必备的地理学知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疑问,碰到一些难题,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的疑问,通过对学生疑问的解答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引导学生自主思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传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通常仅仅以地理教材作为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工具,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也是以自己讲解为主,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导致学生的地理学习较为刻板,视野也不够宽阔,地理知识与现实不能很好地联系起来。“全盘授予”式的教学方法,虽然一直作为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传统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地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地理知识非常广博,通过地理认知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涉及各种智力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众多方面,适当扩展教育内容,使之更加完备和丰富。教师应通过教学方法将地理教学密切联系实际,使其具有德育和智育等多方面教育功能。

三、以疑导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从问题开始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人们的思维活动和求知的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青少年正处于特殊的发展时期,随着心智的逐渐成熟,渐渐形成自己独特地对于外界的认识,也会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新鲜。因此,一旦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便会激发其积极的思考能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抓住这一点,从课程开始时就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去学习知识,激发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时,可以通过图片的方式先展示一下我国比较有名的各种地貌,如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等等,然后通过情境的设置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在课程问题设置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把握一个度,既不能把问题设置得过于简单,让学生觉得没有难度,而不能激发其想象力,又不能过于艰难晦涩,让学生由于理解困难而放弃对其思考。心理学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的课堂教学也应该以质疑—析疑—释疑的思维训练为主线。这就要求教师要设疑适当,以它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南针。教师将地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结合,与本地历史结合也是一个很好的做法。以我们生活的城市宜宾举例,做为长江航运零千米处的宜宾,自古便有了“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誉。而境内的夕佳山古民居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群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建筑化石”。这些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与课本内容结合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地理课本是自成一个体系的,在课与课、节与节、段与段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若在内容衔接处适当设疑,可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积极思维,完善知识体系。

(二)教学中设置重点和难点,置解疑于趣味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设置重点和难点,置解疑于趣味中。地理课本中有许多有趣的事例和现象,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用心梳理出每节内容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并用具体问题将其表述出来,或设置问题供学生解决,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每节课重点知识讲解完毕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作业应体现本课重点内容的应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课下寻找相关知识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拿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讨论,看看谁的方案设计得最巧妙,最符合实际。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学生加强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如在讲述酸雨问题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进行举例。四川盆地酸雨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作为其中重要工业城市之一,宜宾市的酸雨状况比较严重,在国内污染中一直居于前列,成为四川盆地酸雨污染的典型地区之一。教师在讲授地理学中酸雨一个知识点时,可以如此提问:“到底什么是酸雨?酸雨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为什么西南地区酸雨问题比较严重?”等问题着手,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并试着通过其他学科学到的知识进行解释,如教师可以提示:“我们国家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同学们学习化学的时候肯定接触过硫酸这个概念,那么,请同学们试着推测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酸雨呢?”这时候,可以给学生几分钟自由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进行交流和讨论,并适当给予一些提示,倾听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哪部分知识最感兴趣,哪些知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最后,通过代表学生发言总结一下各组学生的观点,教师进行点拨。通过这一系列的互动活动,成功唤醒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因为酸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自然更加愿意通过学习知识改善自己所居住的环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善于利用教学设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代教学设施给教学活动提供了许多的便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擅长利用这些教学设施,如幻灯片的运用,音频和视频的播放等,都能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产生参与感。地理教学内容包罗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其特有的知识结构又使得教学活动会显得比较枯燥,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授课本内容,或者仅靠板书提供的知识,学生可能无法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认识,而视频音频的加入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理解,还能通过观察的深入形成自己的思考,开拓视野。

如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本知识。如讲到《气候地形》这一章的时候,可以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进行举例。教师可以首先询问学生对于本地的气候有什么感受,说说当地比较有特色的地形,让学生自由发言,进行充分讨论,等学生说得差不多时,教师总结道:“宜宾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而位于宜宾兴文县境内,被联合国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的兴文石海,则以喀斯特岩溶地貌为特色闻名于世。”又如宜宾市有许多古建筑,历史震害表明,建筑物的破坏是城市地震灾害中最主要的形式。宜宾市历史悠久,拥有真武山古庙群、北宋十三级密檐塔式古建筑等众多古建筑群,需要我们好好保护。讲到地震这节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文物古迹的照片和视频,然后讲述一下古建筑的历史,激发学生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热情。同时适当切入地震这个知识点,通过地震产生的巨大破坏性等引起学生重视,根据板块构造学生和地壳复杂性让学生深入了解这节内容,并结合汶川地震的实例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林宪生.地理教学论[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2]李家清,陈实,张丽英,陈芳.走进新课程:论地理教学的设计与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585-586.

[3]袁书琪,郑耀星,刘恭祥.地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2(12):50~53.

[4]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青铜峡市教学研究室中学地理学科 篇9

长春市第十七中学

马 春 梅

[摘要]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的教育课题,它和多学科有着不同的结合点。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公民意识教育的结合点更多、更为突出。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人类跨入21世纪。全球化对地理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地理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公民意识。目前,地理界普遍认识到“地理教学必须适应时代,面向世界”,强调地理教学要“增强公民意识”。新世界之初,我国《地理教学大纲》围绕着公民意识,使中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知道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本论文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 中学地理;教学;公民意识;培养 [正文] “公民意识”是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

观念。公民意识不仅是一种理性自觉的主体意识,同时还是一个反思的意识。真正的成熟的公民意识,不仅表现在公民具有独立的理性意识,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思考问题上,同时也表现为公民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批判意识,能够在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中完成作为世界、作为国家中的一个公民的真正使命。

一、地理学角度的公民意识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我国从2001年开始地理新课程改革,其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地理素养一般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与经济活动及个人决策所需的地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言之,地理素养就是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思想与地理方法。而要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地理教师就要更新地理教育观念,不仅传授地理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涉及的地理思想意识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

1、人地关系、空间观和因地制宜观;

2、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空间观和因地制宜观;

3、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地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

4、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关系、综合性、地域性、系统性、双重性(文、理性)和实践性。上述四种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地理思想意识,但如何科学、准确、全面地阐述地理思想意识还需要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贯彻地理思想意识的主要任务是以人地关系为核心,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即人地协调观,也就是今天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具体包括:爱国意识、乡土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人口意识、灾害意识、地域性意识、全球性意识等等。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力图阐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在新的国际环境、国内条件下,与改革开放的国家总决策配套的带有全局性的教育战略决策。“面向现代化”要求教育正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积蓄后备力量。“面向世界”,要求教育与国际教育发展的进步潮流接轨,教育要为“世界的中国”培养人,培养在开放的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交往竞争、开拓创新的中国人。“面向未来”,要求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高瞻远瞩,“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

“三个面向”既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21世纪祖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人才必备的素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就是要培养

具有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具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地理教学必须结合实际,通过实践,开展直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地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要能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地理教学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体现了地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地理教学必须从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加以考虑,以提高公民意识。地理课的教学,必须突出它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学好地理,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或应用地理知识参加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要以人为本,全面、深度探究地理知识,全面提高学生公民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这是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是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

公民意识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素质教育带来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场自我革命。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从深层次上看,健康的身心是学生全面素质的载体和组成部分,良好的学业是学生智力技能和实践技能的综合反映,完善的人格是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集中反映。全面育人,育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把学生身心、学业、人格的和谐发展放

在现实教育中去思考。精心呵护学生在有限年限中的身心发育、学业发展、人格完善,教会学生做人,树立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意识,强化他们的民主、法制和平等观念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

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出了一个“加强”和一个“关注”,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里,空前

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发展性、现实性和生活化,赋予静态的课程内容以新鲜的时代气息,能被学习主体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感悟所激活,使作为课程学习主体的人与作为课程内容的客体这两者之间完全融合,真正使课程内容成为青春生命生长与发育的精神沃土。这为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提供了契机与条件。而地理学科是培养 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学科。

《地理教学大纲》中就明确指出了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

1、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培养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适当评价。

3、有助于促进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在《中国21世纪议程》第六章——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教育建设行动中写道:“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地理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21世纪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让学生学会如何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达到利己与利他、当代与后代、自律与互律、环境与发展的平衡,如何实现资源配置与区域协调发展,并将建立全球发展的环境伦理道德体系。

因此,加强中学的地理课程改革,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关于公民意识的培养途径,各家强调的重点不尽一致。而现在更多的人认为学校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公民教育主要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青少年进行公民教育,将青少年培养成一个具有现代法理型的合格公民。而这一教育过程,就是指导青少年掌握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意识、养成公民行为及培养公民能力的过程”。

地理作为内涵丰富的社会科学,对实施公民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地理能帮助学生进入社会,了解本地区的发展,甚至是整个世界的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成为一位优秀的公民和爱国者;地理教育是作为世界公民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高中地理教育中的公民教育与其他学科公民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不是完全针对公民知识的教育和公民技能的训练,而是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公民的素质。针对当代中学生在爱国意识、乡土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人口意识、灾害意识、地域性意识、全球性意识等公民意识方面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所以在今后的中学地理教学中应该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公民意识培养。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笔者不仅在必修课教学中开展了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而且还在活动课教学中拓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前提 必修课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实施公民教育的主渠道。高中地理教材中隐含丰富的公民教育的内容,教师要深研教材,明确地理教育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认真统筹规划,结合地理教学,采用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来实施公民教育,使学生在感受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公民意识。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公民教育主要是通过与公民教育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的素质。因此,地理老师应当充分把握教材内容,挖掘地理教材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

首先,教师要有相关的公民教育的知识和正确的公民意识。公民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教师自己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教育。地理教师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需以下知识:一是对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公民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懂得包括资源、灾害、乡土、人口、环境、区域性、全球性等方面的知识。二是要懂得尊重与理解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三是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成为模范公民,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挖掘教材中的公民教育的素材,找准地理教材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结合点”,精选典型、生动的案例,力求渗透的内容富有感染力和说服

力,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达到理想的目的。[33]

(二)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在很多方面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对地理环境,尤其对自然环境的应有公民意识的培养,缺乏对人类社会与生存环境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的深刻探讨。因此,当前地理教学中应旗帜鲜明地宣传地理环境与公民意识,强化培养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培养学生关心现实,关心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使命感和危机感,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服务于社会。地理学的使命,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在地理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进行当地的乡土地理调查,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人口状况、经济形势等等,提出自己的看法服务于家乡,教学中应要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可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进行反思,强化公民意识。

2、运用综合的观念分析和提示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各方面保护环境,提高物质能量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地理环境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各自然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导致系统的不稳定和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破坏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所以在生产、生活实际中,人们应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从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提高资源环境利用率,使资源环境既能满足当前人们的需要,还要源源不断的维持其供应能力,使之走向循环不止、永续利用的良性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发挥和完善组合。

3、以高尚的伦理观念、道德情操和公民意识处理人地关系。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树立新型的高尚的伦理观念道德情操,强化公民意识,正确处理和看待人类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伦理学的领域进一步扩展,扩展到了人与自然关系领域,人们应发挥生态伦理学和道德情操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确定新的道德义务和信念,肩负起对自身的生态行为的道义责任,建立新的价值观、资源观、环境观,更加自觉地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使生态系统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方向变化和发展。提倡合理消费,即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和贺年卡,提倡利用再生资源。

4、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人们在工业革命之后,普遍追求功利主义和单纯实用主义,把资源视为财富,强调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主宰和统治,因而产生了20世纪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并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而觉悟到需要确立新的发展观和公民意识观,即如果每个人在考虑和安排自己行动时都能考虑到这一行动对其人(包括后代人)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能真诚地按“和谐原则”行事。那么,人类内部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之,要想真正、快速实现我国公民意识的培养,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并很好地与所教学科融合到一起,找到本学科与公民意识的结合点,提高公民综合素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治德.论公民教育内容的理论框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2]罗越媚.中学生公民素质现状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8期

[3]陈季,张英.中学地理与灾害教育浅谈[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8年第6期 第4页 [4]李高山.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初探[D].[教育硕士论文]2007年

上一篇:描写人多场面的词语下一篇:刘鑫09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