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有效教学的认识

2024-09-30

对中学有效教学的认识(共12篇)

对中学有效教学的认识 篇1

一、关于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 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 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 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目前我们一些中学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和实践存在误区。笔者认为有必要和同行来认识一下有效教学。

二、有效教学的特征

Ebro认为有效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1) 教师能认真着手教学工作, 能准时开始上课及能很好地组织教学。 (2) 教师能以适当的速度教课, 但能有规律地停下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参与程度。 (3) 上课时能够用多种教学策略而不仅仅单纯授课。 (4) 教师能够集中精力于授课主题和教学目标而不偏离轨道, 并且教师的讲解清晰。 (5) 教师在授课时能够运用与其教学风格相得益彰的幽默。 (6) 教师能够运用好的课堂管理技巧,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7) 教师能够和学生进行互动, 对问题和评论能够给予及时的回应或在需要时给予纠正的反馈。教师能够表扬学生的回答, 并且用探索性的问题来拓展答案。 (8) 教师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热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自由地说话或运用幽默和其他方法来使学生感到师生是平等的。 (9) 教师能够运用非语言行为, 诸如姿势、来回走动和眼睛接触来鼓励学生。

同样, Alton-Lee也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有关特征, 所不同的是这些特征倾向于学生的学习。特征如下: (1) 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成就。 (2) 有效教学应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 (3) 学生的学习机会是有效的和足够的。 (4) 有多种任务和环境支持学习循环。 (5) 教学活动是给学生的任务参与和反馈搭架子的。 (6) 师生共同参与到学习目标评估当中。

三、创造有效学习环境的要素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来实践, 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在有效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的, 能够创造有效教学环境的教师是有效教师。Philip Gurney提出了创造有效教学环境的五要素, 这五要素为有效教学奠定了基础。

1. 教师的知识、热情和学习责任感。

Holt认为教师的知识、热情和创造学习环境的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 这三点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敢于接受思考问题的挑战和勇于探索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课堂环境可以反映出教师的反思实践, 这对学生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Day也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手艺, 而是一门教育科学。它包括:学习、参与、协作、合作和实践。如果教师的知识有限或不愿和学生分享其知识, 这都不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教师的知识包括三方面:学科内容知识、学科专门的教学知识和政治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即书本知识, 它本身是散漫的, 它需要在和同行的协作中补充生长。同时它又不是静止的东西, 通过和同行的交流教师可以发现细微的差别, 师生互动也可产生出新的问题, 此所谓“教学相长”。学科专门教学知识指综合考虑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三方面的因素, 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策略:怎样将学科内容知识放在教学环境中, 让学生能重新认识并建立起新的知识。第三种知识是政治知识, 它强调教师要跟得上当前形势并赞同当前政府政策。有效地和学生家长沟通并了解当地社区的情况。这三种知识对有效教师都是必要的。有激情的教师会创造一个超越课堂活动形式的世界。这样的课堂会激励学生想要学习。同时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护卫者, 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利于学习的环境。对此, Robinson提出了SCORE原则: (S) 教师要成功掌握所教授的学科知识。 (C) 教师应在教学中拥有好奇心。 (O) 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创新能力。 (R)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E) 教师要有保持有效教学的精力。

2. 鼓励学生学习的课堂活动。

这是一个维持有效学习环境的关键要素。Stipek认为有效的课堂是一个充满学习机会和体验的课堂, 是一个学生可以探索和体验学习知识成功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得到正确答案。在这里学生可以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导者和掌握者。

3. 通过体验进行学习的评估活动。

评估是创造有效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如果学生能看到学习过程的价值, 能够认识到评估是学习的一部分而并非学习的结束, 就会接受它进而利用自我监控和同伴评估等活动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评估活动包括预测答案、提问、澄清、总结和协作推理。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成为体验学习者, 即通过做活动来进行学习。

4. 在课堂上建立针对学习过程的有效反馈。

Gurney认为, 集中的、适宜的、及时的、和学习有关联的反馈是有效教学的基准。Hattie也认为反馈是巩固学习成果最有力的独一无二的仲裁者。反馈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学习, 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参与学习, 诸如教师的解释、提问方法和说明。教师从学生那里得到的有效反馈越多, 教师依据反馈做出的行动越多, 那么创造的学习环境就越有效。

5. 有效的师生互动。

一个有效的教师会在学习过程中用一种相互尊重和感谢的方式和学生打成一片。在有效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一种关爱实践, 而学习是一种情感实践。教师要将个人融入课堂中和学生分享其拥有的知识来显示教师本人也是学习循环中的一部分, 这样的教师会和学生建立起一种促进学习的师生关系。

四、有效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风格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设计要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这即是指有效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倾向, 发挥学生的长处, 有针对性地增强他们的薄弱环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学习模式不同, 儿童一般在动手模式和视觉模式下学习效果较好, 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也许在听觉或触觉模式下学习效果更好。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应该顺应学生的学习模式特点, 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 才能做到有效教学。所以有效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习风格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安排不同的练习。

五、实行有效教学要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指导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新课标同时指出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因此, 实行有效教学, 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关于学习策略, Oxford描述得较为详细, 她将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学习策略和间接学习策略。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 Oxford将直接学习策略比成舞台上的演员, 而间接学习策略是同一舞台上剧目的导演。演员和语言并肩工作, 同时也和导演一同工作, 而导演负责组织、指导、检查、纠正、鼓励演员的工作, 两个团队并肩工作, 不可分离。直接学习策略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学习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不同的学习策略对学习有不同的作用, 不同的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应用偏好也不相同。有研究证明, 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偏好使用直接学习策略。而对间接学习策略使用的比较少些。其实, 间接学习策略对中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 如元认知策略, 它包括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 集中注意力, 组织语言, 设定目标等等, 这些策略都可以促进学生的各科学习。同样情感策略对学生们学习也非常有用, 因为情感策略包括奖励自己, 和同伴讨论一下自己的学习感受, 在学习中利用深呼吸来缓解焦虑情绪, 用音乐和笑声来放松自己。所以作为中学教师, 我们有义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会学生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 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拓展学习风格, 最终实现有效教学, 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六、结语

实行有效教学是实现新课标总体目标的重要途径, 同时又是中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实施的。尽管在教学中有各种困难, 但我们责无旁贷。首先成为有效教师是中学教师应该做到的。

对中学有效教学的认识 篇2

现在有很多学校,在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越来多的人参与这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提高教学质量,但认识不当,也将会带来许多坏处。通过将近两个月的研修学习和探索,我对有效课堂教学总结几点,希望大家参考,如有不同意见,请提出。

首先是对有效教育内涵的共识.有效教育就是提高课堂质量,解决负担轻质量低、负担重质量低、负担重质量高的问题,通过教师水平达到负担轻质量高的教育教学。有效教学,通俗地说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提高和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厌学到乐学。

其次是教师的角色的转变问题

我们认为要开展有效教育,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这是关键一步,是教师必须要做的.这是教师的蜕变过程,是升华的过程。面对这个过程,我们有一部分老师站了出来,旗帜鲜明的表示要课堂改革必须这样干,但也有一部分老师打着“有效教育在农村还是很遥远”的旗号,说是进行这种模式太累太花时间等种种借口。但我们坚决认为教师角色必须转变,这才是开展这次活动的前提条件。由此我们为教师做了理论上的转变。

1、我们必须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以前,大家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观念和做法:学生是不懂事的,生来就需要大人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服从管理的是好学生,不听话的是坏学生。就在这样的“管理”中,学生“望师生威”,培养了一批批平庸听话的“好学生”。新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组织者。我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像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更不像以前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

2、我们必须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

以前,站在讲台上,像个讲经布道的大师,对着一群虔诚的信徒慷慨陈词,偶尔也会点到有数的几个信徒问几个无关痛痒的“大梦话”。而现在,我们应该和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争论中寻求真理,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不是只顾自己“导演”和“主演”,而把学生尊为“主人”,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受到重视,积极性大大提高。我们的主动参与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秋天的怀念》这篇充满真挚情感交流的活动中,我和学生共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知道怎样尊重人,怎样热爱生命;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中袁忠雄老师和学生一起分组探讨噪声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使学生从环保的角度懂得,不妨碍别人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

3、教师必须由独裁者者变为协助者

以前,在课堂上,我们一人说了算,而今,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健全学生人格。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时给以最大的帮助。当学生对《风雨》的主题争议不定时,应该给以指导,并对那些持“不同政见者”给以肯定;对于那些很少发言的学习困难学生,给他一个发言的机会,解除他们心中的恐惧。在活动中加强学生的学习实践,一方面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是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科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渐渐习得学科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长期坚持我们的任务减轻了,担子却更重了。

课改有它的活力和发展空间,这给我们发挥潜能、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广阔天地,我们老师正在也会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把自身锻炼成为一代新型教师

最后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学生乐学。

在实施有效教育起始阶段,老师、学生都有一个新鲜感的问题,时间久了,学生熟悉了套路,就不爱做了,不爱听了。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乐学且有收获呢?我们一致认为应当这样保持有效教育的旺盛的生命力。

一、要“活用”材教。我们在解读教材时要有课程意识和教材意识,撰写时要有目标意识和年段意识,上课时要有生本意识和训练意识。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如此“活用”教材还会怕学生不乐学吗?

二、要学会换位思考。众所周知,教学是“教”与“学”双方面的活动,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思考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更重要的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掌握、应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足够的了解的基础上,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全面而充分地考虑到课堂上学生可能的发言,可能遇到的困难,对课堂有足够的预测。有备而来,有备无患,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实现教学预设而越俎代疱。

三、在教育中,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积极的态度传达给学生,进而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有幽默感,同时又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

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 篇3

关键字:现实 问题 重视 阅读 兴趣 方法 积累 写作

受学习条件、教学理念等因素影响,中学生语文学习存在着知识面窄、表达能力差、作文能力弱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这也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最迫切的任务。

一、在实践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阅读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学生读课外书的气氛不够浓厚。在“你每天都读课外书吗?”一项中,经常阅读的只占42%,偶尔阅读的占44%,每天都读的学生只有8%;在“看电视与看课外书你更喜欢哪一种?”一项中,回答电视占79%,课外书30%,都喜欢29%;在“你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大概是多长呢?”一项中,读书半小时左右的学生只有14%。

2.绝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阅读课外书的积极作用。在“你觉得读课外书有益处”一项中,回答“扩大知识面”占55%。

3.学生的阅读习惯整体欠缺。在“课外阅读时你采用哪种读书方法”一项中,回答有“写感想,写批注”的学生仅占26%。

4.学生自由阅读的客观环境尚不太理想。有35%的学生认为目前“功课太多”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在“家长是否支持你读课外书”一项时,回答“支持”的占57%,回答“不支持”和“从不过问”的分别占5%和77%。

二、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阅读能力是学生一项主要的语文能力,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能力,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长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

1.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就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中阅读的兴趣。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活跃语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观器官,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融情入景,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其次,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成语接龙、名句欣赏、佳作欣赏、读书心得交流、作文比赛、诗文朗诵比赛等这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最后,分层教学,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内容和体裁的课文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2.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首先,教学生学会由浅入深地阅读。当今社会中,阅读既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学习活动,也是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阅读的基本过程是认读——理解——吸收,这三者中认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吸收是结果。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就道出了阅读的真谛,“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前一句话是说读文章第一遍要快速阅读,只求了解主要内容,后一句是说读文章要下苦功,“钻”进去才能读出来,有收获。这就是说读一篇文章应先通读全篇,得其大意,再细读,然后揣摩,推敲一些特别重要的,突出的用法、新颖深刻的词句,最后再通篇领略。不注意整体性阅读,就不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总之,阅读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内容——思想——语言”的反复过程,如果按照这个方法去读,一定能读懂,读通,读出味来。

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应该适时地分类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技巧指导。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技巧,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技巧方法,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问题的解决。阅读既有深度,又要有广度和速度,还要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如泛读法、速读法等,其中精读、略读、快读是现代阅读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

3.要重视积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古至今,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重视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同时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作品开展广泛阅读,强化积累,增强语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使学生得到经典熏陶的同时,会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学以致用打下坚实基础。

4.要丰富学生写作实践。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实现“得法于阅读,用法于写作”。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尽管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但我认为还很不够,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为学生尽可能多提供展示积累和学习成果的平台。

总之,阅读教学中只有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掌握方法,重视积累,广泛阅读,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阅读教学才真正落在了实处。

对中学有效教学的认识 篇4

新课改教学模式下更加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说明教师的责任由以前的“教”转变为“教学生学”。作为英文教师, 我们应该努力去改变学生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为学生积极营造出浓厚的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 激发他们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体。

新编写的英语教材中有很多非常好的听说读写方面学习训练内容, 通过教材中的这些内容, 我们可以先培养英语语感, 培养兴趣等。现将我个人这些年的教学感受及反思写出来, 与各位进行交流分享。

一、课前3分钟~10分钟用英文与学生自由对话, 有助于师生之间互相沟通, 增强师生情感, 不断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每堂课开课之前, 我经常会安排学生进行两个环节的练习, 训练学生的英语听说及阅读能力。首先, 课前3分钟~5分钟自由对话。让学生自由发言, 其中有唱英文歌曲、讲英文故事、英语名著翻译片断、身边发生的小故事等。通过这个环节可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的兴奋之情。其次, 课前3分钟~5分钟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并导入新课。我会就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采取师生问答、分组问答等等形式进行复习, 并顺其自然地把新课程教学内容导出, 使学生有学习内容的衔接感, 并不断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学习习惯, 顺利地完成每一个学习目标。在实践教学中, 注重学习、复习、再复习, 对英语课进行复习时要做到有系统、有针对性。

二、课堂上尽可能采用英语教学, 加强学生语感方面的培

养, 有意识地创设学习情景, 注重学生各方面的评价, 鼓励他们去大胆对话

我在日常授课时尽可能采用英语, 对于我接手的新生, 我会从最初简单的短语、句子、日常英语开始, 让他们尽可能听懂我在说什么, 以后由浅入深, 使学生逐渐地适应我的英语教学, 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日常注重学生英文语感的培养, 加强阅读的训练, 教材中的生词、句型与整篇文章都是非常好的阅读材料。加强阅读情景的创设, 朗读时标出句子的重音, 将朗读的不同情感融入到不同的英文课文中。同样, 重音的游离, 不同的语调, 都体现了说话者心理活动状态。通过培养训练, 学生在朗读课文中就能够掌握如何正确使用语音、语调与朗读的重、弱读, 也会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不能忽视, 要将学生们的参与度与教学评价得失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标杆。因此, 学生们经过阶段性学习之后, 让他们自己进行总结归纳, 英语老师要多多激励表扬, 非常热情去支持帮助他们, 并及时准确地处理获得的相关信息, 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若时间还充裕, 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容易出错的一些问题上, 比如谓语动词的变化, 英语习惯性的表达, 人称在特定情形下的变化等等, 进行总结归纳, 让他们有所收获。所以, 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有效的评价。评价可以使学生有个清晰的自我认识, 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可有助于及时自我反省, 正确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评价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采用小测验, 师生问答、口头表达自己的学习表现, 书面写出自己的心理及想法等等。此外, 我们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适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直观教具,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听说氛围

幻灯片、照片、实物、图画等是我们日常进行英语教学时经常用到的直观教具。此外, 我们还要积极发动学生和我们老师一起制作教具。比如在学习英文26个字母时, 可以发动他们自己做一些字母卡片, 可以让他们用这些小卡片做一些相关的游戏等, 对他们的英语听说方面进行训练。此外, 对于日常的一些对话、单词都可以做成一些简单的教具、道具, 方便同学们进行学习、巩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充分利用, 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形象, 并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及趣味性。比如, 在教The weather Forecast一课时, 我准备了一段央视的天气预报录像在课堂上播放。同学生们听着这动听的音乐, 以及天气预报变化的屏幕及富有磁性的男中音, 都非常高兴, 并纷纷参与讨论, 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了解的天气预报方面的知识。同学们在欢愉轻松的课堂上进行学习,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课堂效率, 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我们的每一堂英语课堂教学要千方百计达到有效性, 要让学生学有所得。除了上面简单叙述的三点外, 还可以采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英文对话, 在实景中灵活充分运用英语, 也可以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或者举办一些英语知识比赛, 增强同学们的英语语言实践。当前, 中学英语有效教学的实施已经被教师们密切关注, 成了热议话题, 而且很多学者已有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让我们大家都来积极参与英语课的教学设计和研究, 为中学英语教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对中学有效教学的认识 篇5

我认为,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在中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除具有“益智” 、“明志”功能、传授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外,还要通过历史教学告诉学生什么是气节,什么是人格,为什么人要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为什么要热爱祖国……这些关于做人的道理越早告诉学生,教育效果就越好。另外,通过历史教学,逐步教会学生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总结、提炼能力,为今后他们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我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侧重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求自己每一堂课都精神饱满,热情洋溢。让学生每一堂课都能切实感受到,老师热爱历史,敬业乐业,这种热情能创造出一种课堂氛围,感染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欣然投入历史学习当中。其次,重视导入。我认为,教师必须从一上课就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导入得当,就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导入可侧重前后知识的联系,通过复习自然过度;也可援引相关时事,通过古今对比,切入正题;甚至可以不拘一格,讲个典故、笑话,把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无论导入方式如何,原则是恰到好处,最佳境界是要能够使整堂课浑然一体,毫无造作痕迹。再次,教学内容既力求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又适当拉开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探索未知领域。

第二,注重备课。

在备课方面我力求做到“六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案、备作业。我特别注重的是备教案和备学生。我的每一节课的教案都分两份:一份详细教案,一份提纲式教案。详细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最主要的部分是把全部教学内容都详尽地写下来。为准备详细教案,通常要参考教材、教参之外的许多历史教材、研究论著,无论讲中国史还是世界史,都同时参阅中外学者的著述。有一个对教学内容的高屋建瓴的认识,还只是驾驭课堂的第一步。提纲式教案主要包括板书、教学线索和教学设计等内容。之所以注重备学生是因为教学是复杂的双向活动过程,只有掌握学生实际,才能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教法,确定难点和能力点,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到内容和形式贴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备学生的具体做法是,教学进度各班基本一致,但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调整教案,即每个班的教案在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都有所不同。比如,在有些班,有些史实让学生自己讲,重在提问,组织讨论,启迪思想;基础较差的`班则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作业和复习的指导;若班级中学生水平差别大,则知识与能力兼顾,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其实,备学生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也是当教师最大乐趣和最高境界之所在。

第三. 努力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以及考试要求来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时机尚未成熟。比较现实的做法是,上好传统课型,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可以在传统的教师占主导地位的课型中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比如加大设问力度,就某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等;另一方面,可以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比如:我每个学期都要选择两到三个问题深入下去,补充适量材料,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组织辩论。通过讨论,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组织这种课,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及时给学生提供必要引导或帮助;再次,要有一定的奖励机制,以鼓励为主。

第四,注意锤炼教学语言。

我相信,一个老师有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不同凡响。在教学中,我要求自己,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历史事实,必要时象评书演员一样振振有辞亦无妨。但历史并不是故事或演义,所以在形象、生动的同时,我还追求语言的准确和科学。第三,讲求语言的逻辑性,在运用史实说理时,我通常能够侃侃而谈,有条有理,令学生折服。另外,我要求自己具备初步的双语教学能力。既然历史是人文科学,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应努力扩展学生的视界,从语言角度对东西方文化阐幽发微。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目前只停留在双语教学的最低层次,即简单渗透层次,比如上课时可以用英文写出关键字,必要时运用构词法知识,分析词根、词缀,讲解词源,并且说出该词的引申义。我知道,要完全做到以上几点,必经长期的学习积累。凡是听课看访谈类电视节目,我都非常留意学习他人的语言风格;另外,自己也经常有意识地扩大阅读,不断扩充自己的词汇;每堂课结束后,我都会回味一下语言运用上的得失,及时校正。

对中学有效教学的认识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因此,研究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以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或是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身心变化为目标,这些变化是以直接可观察的行为指标为依据的。因此,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我们可以理解为:它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说明教师将要做什么;其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避免用含糊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语言。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由备课开始,自始自终都必须明确所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或者说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程度。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基本功能就是定向,指明教学活动的方向。

二、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计算机提供了一种动态的画图的手段,像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定积分概念的形成过程都可以用计算机来演示,它还提供了许多有效的途径去表达数学思想。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能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定理。如通过投影,可以将物体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表现得生动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在进行点、线、面投影规律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几何元素在三面投影中的位置和三维几何元素与二维投影图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再观察当几何元素的空间位置改变时,投影图上的对应投影又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其掌握点、线、面的投影规律,记忆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再如,在讲到三垂线定理时,教师可以制作一组幻灯片,以立方体为模型,使之从不同方位转动,得到不同位置的垂线,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定理中各种情况的理解,增强对该定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新授课,我们可以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情境,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实践和学习新知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感受与认识 篇7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把握

1. 现代文阅读教学。

现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是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同行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他们认为现代文易懂好学,教师无须下大功夫,因此遇到具体课文时,常常因自己的好恶而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对文彩斐然的散文、小说,则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讲兴很浓;而对文字平实的说明文和政论文,则如老僧讲禅,少趣寡味。实践告诉我们,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切切实实从字、词、句、段、篇诸方面下功夫,读懂读通课文。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包括对词语、句子、篇章、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各方面的理解。不理解这一切,就无法理解文章真正的内涵,更掌握不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要真正理解一篇文章,就须在初步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释词、诠句、析段、解篇、明理、驭辞等一系列工作,经历局部与整体、形式与内容的循环往复方可。

其次,现代文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它更肩负着培养能力的重任。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辨疑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示学生用“五看一查一提问”的方法。“五看”,即看阅读提示、看课文、看课文注释、看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看单元知识训练;“一查”,即不会的问题要查阅工具书;“一提问”,即不明白又查不到的地方则要提出来,通过教师的层层设疑和学生的质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在学生充分预习单元文章的基础上,根据单元教学的要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好专题,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在学生围绕专题准备发言提纲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需要,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向单元内容的纵深处。这样易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判断和听说读写的能力。

2. 诗歌教学。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地大量地去积累,转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笔者极为赞同孙立权先生提出的“三年积累300首诗”的构想,并将它付诸实践之中。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天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示范朗读─请生练读─介绍作者─疏通诗意─赏析诗歌─快速背诵。这样每学期可学习大约70多首诗词,每年即可学习140余首。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笔者尝试开展了形式多样、新颖的活动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财富,有分诗词小组每天晨读时间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有诵诗会等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背诵、运用的活动。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收效甚佳。

3. 小说教学。

传统的小说教学理念,把小说的教学功能定位在学生吸收上。教师习惯于按照写作背景、划分段落、概括层意、分析环境作用、概括人物形象、总结主题思想、归纳艺术特点逐项讲解,把整篇小说搞得支离破碎。教师灌输,学生旁听,这种过于封闭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小说教学应摒弃教师分析、学生做笔记的教法,改进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与教材的具体情况,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样才能提高小说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能力。

小说教学的出路在于引导学生“登堂”,更要“入室”,需要教师有强烈而牢固的主体意识,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服务的。教无定法,教师只有不断追求生机勃勃的、富有魅力的教学方式,才能自由驰骋教坛,取得突破性成果。

4. 古文教学。

笔者在长期语文特别是古文教学方面有以下感受,可使教师乐教古文、学生爱学古文。

(1)以诵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对于中学古文知识的学习,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学生对古文本来就很陌生,学生在学习之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复的诵读,一方面可以在诵读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理解加深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利于课堂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学生还可以获得一种参与感,增加学习古文的兴趣。

(2)以重点带一般,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现编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数量随着年级的增高而越来越多,字词句知识越来越丰富。由于反映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词语、典故,学生不熟悉,表达方式与白话文也有较大差异,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如果一味担心学生不懂,讲课时不厌其烦,大包大揽、详之又详地“灌”,除了会增添学生的厌倦情绪外,更严重的是学生的能力被“满堂灌”灌走了。

(3)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大胆解放思想,突破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充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质疑能力、自读能力的培养,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学古文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古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热烈的学习氛围使师生对所教、所学的知识产生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这一状态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些具有竞争氛围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主角,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激活课堂气氛,很好地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

1. 教师主讲。

这是很传统的方法,老师把相关的知识用填鸭的方式教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唱独角戏。这种教学方式曾一度受到批判,新课改主要是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而实施。笔者以为,传统的模式也有可取之处,有些固定的知识,需要老师指点。

2. 学生主讲。

笔者曾试过很多的教学方法,还经常和学生探讨,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不买账也是徒劳的。可采用师生同台的方法,老师充当主持的角色。这样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往往胸中有物,有备而来,他们会在读书时思考,在讲课时应变。讲课的是学生,听课的也是学生,教师事先不能完全预料讲课的内容。不像以前老师设计好模式,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如果教师过于依赖教参,那将是僵化死板的标准答案,千篇一律。学生不喜欢学,老师教着枯燥,越教越糊涂,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在升学率的重压下,老师也是忧虑重重。如果走这个讲课的路子,一定要顾及到考试的层面。因为我们失败不起,有时我们的失误将影响到孩子的前程。但有一点可以保证,这个方式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

3. 自读课文课前让学生预习。

在上课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疑问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疑难,直到提问的学生满意为止。老师起到主持和补充的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个方法要求老师有充分的准备,还要有广博的知识。

4.

针对学生的生活阅历少,课外书读的少,写作文要么千篇一律,要么枯井掘水的现状,让学生写周记,写感兴趣的片段。

先走出写作语言的贫乏境地,然后让学生互相评改,仿写高考满分作文,在网络上发表作文,参加作文竞赛,往报社杂志投稿。经过这些步骤的训练,学生的作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5. 课外阅读。

在低年级让学生读中外著名中的小说、散文。高年级学生可阅读翻译古典名著。这些人类的经典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尤其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对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篇8

一、对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现状的认识

很多学校制定了很多很严格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有的要求教师必须提前两周备课;有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正式上课前提前三分钟到教室门前等候学生, 要像列车员在发车前等候旅客一样, 要站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有的要求每一次检测, 教师必须自己命题;有的要求教师必须刚性坐班, 一周只能请半天病假;有的要求教师必须每学年发表一篇论文, 每人申报一个课题;有的制度愈严, 就愈有效吗?以“章”为本, 见章不见人, 这不是依法治校, 而是以罚治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中, 没有制度不行, 但只有制度也不行。制度不在于多, 制度也不在于严, 而在于是否把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内化为教师自觉的行为习惯, 不能为了建章立制而制定规章制度。制度的有和无, 宽和严是辨证的, 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没有制度。纵观当前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现状, 不难发现不少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存在着制度多而严, 制度不落实, 重常规的检查而轻视对常规的指导, 教学个案分析针对性不强, 干部执行常规管理不够和常规制度陈旧等问题。因此, 重新认识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加强中学常规管理工作十分必要。

二、对中学教学常规管理操作性的思考

1、教学常规管理重在落实。

有一句名言: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对于教学管理来讲, 教学常规管理就是简单的招式。是否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 这决定了各个学校教学管理的绩效。现在各个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招数大同小异, “六认真”, 大家都在练;“五个基本要求”, 大家也都在练。大家都有武功秘芨, 但最后的功力却不一样, 这里面除了生源、师资等因素外,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落实的程度不一样。怎样才能落实?第一要实实在在地抓细节, 如培优补差的落实, 教师应该做到“四补、四落实”。四补:补知识、补方法、补态度、补信心;四落实:落实人头、落实时间、落实内容、落实地点。以落实时间为例, 经常有老师抱怨:现在学生、老师这么忙, 那里还有专门的时间来补?其实晚自习, 我们有些老师从头到尾, 一讲到低, 是不是可以拿一定的时间来培优补差?有些老师好象大学教授一样, 上课前匆忙赶到, 下课后迅速离开, 学生要请教老师问题, 纵里寻他千百度, 还是找不到。这些老师连起码的辅导时间都没有保证, 更谈不上和学生的交流。很多学校都安排了自习课, 这本是培优补差的好时间, 但有的老师却仅仅是充当了警察而已, 只维持了纪律, 没有针对性地主动辅导, 更有甚者, 坐在讲台上看报纸, 无视学生。

第二是要分清主次, 抓住主要矛盾。课堂是落实教学常规的主阵地, 是提高教学效应的主渠道, 是教师展示教学能力的舞台。学校落实教学常规管理, 就必须要深入课堂, 只有在课堂中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有的老师很敬业, 从不迟到、不早退、不耽误, 但教学效果就是不好, 敬业不精业。有的老师课备得很好, 但上课却可以发水, 备课好不等于上课好, 所以教学常规管理中的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尤其重要。我们提倡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小组, 实行推门听课, 听随堂课。听课后, 一并检查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 并及时地、当面地给教师反馈。有的学校建有电子监控室, 各教室一览无遗, 如果我们利用电子监控室来听课, 本可以更轻松、更方便。但是我们提倡听课者仍然坚持到课堂里听课, 这样能让老师多看到学校干部的工作, 又能给教师适度的工作紧张感。

第三是要讲实效, 不能搞形式。现在提倡教学反思, 要求教案必须要有教学后记, 这些都非常好。问题是怎样的反思才是真正的反思?才是真正的后记?有的老师在教案后记栏里写道:学生兴趣不高;学生反映很好等等, 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反思。真正的反思应该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新生成的问题来反思我们在备课中预设的内容和方法, 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在教案中做出补充、修改和增删。所以我们在检查教案的时候, 不只是看教学后记栏里有没有后记, 而是看怎样的后记。其实后记并不一定非要记在后记栏里, 记在教案之中更好, 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出了具体的修改的后记更好。

2、教学个案的分析有利于落实常规。

教学常规, 学校领导肯定是反复在讲, 讲反复出现的问题。但简单的说教, 反复的强调, 对有些人是很难奏效的。我以为可以学习MBA的案例分析法, 就从教师的教学案例入手, 效果会更好。北京崇文区清华街小学校长景芳玲认为, 学校应当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通过典型案例,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帮助教师领悟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以为景校长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3、落实教学常规, 干部应作好榜样。

俗话说, 村看村, 户看户, 群众看干部, 学校也是如此。干部的教学常规落实得好不好, 群众也在监督。我们在检查教案时, 一定要检查干部的, 听课也一定要听干部的。我们的教学管理干部要敢于在大会上明确表态:欢迎老师们听我的课, 检查我的教学常规。要求群众做到的, 我们干部一定要先做到;要求群众做到的, 我们干部一定要先做好, 如此身先示范, 身正, 则不令而行。

4、教学常规制度要不断地创新。

常规首先是规范, 但不排斥创新。创新不等于推倒重来, 修改也是创新。比如过去常讲的年级教学四统一, 统一内容, 统一进度, 统一作业, 统一资料。其实针对快班和慢班, 内容、进度、作业恰恰应该有所区别。又如下载教案, 过去可能不准用, 其实只要不照搬, 在消化、修改、补充的前提下, 为什么不可用?再如论文评比, 老师的论文不是专家的论文, 因为实实在在的原因, 一些老师只好去下载、去组装、去应付, 基于此, 我们是否可以不组织论文评比, 代之于教学案例或教学反思评比可否?代之于讲述我的教育故事可否?我们认为这是可行的。

浅谈对幼儿园有效教学的认识 篇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园教学是精心安排的外部条件或环境,用以支持、激发、促进和引导幼儿顺利开展学习和达成有效学习结果的过程,其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如何开展有效教学是时代对幼儿园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幼儿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被用于教学当中,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由于其科技含量高,应用性强,决定了它是教育事业中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现代教育技术。现代多媒体的应用,已经成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已广泛的用于教育实践。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对幼儿进行教育不但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能够开发幼儿的智力,健全幼儿心理,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从而促进幼儿的素质得到最佳发展。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怎样充分利用多媒体对幼儿进行有效教学。

1、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以无意注意、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他们感兴趣的是直观形象的材料,快乐多样的游戏,生动有趣的讲述,简单易学的操作。对幼儿来说,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幼儿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计算机多媒体的特点就是集图、文、声、像于一身,能够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逼真的情境、丰富多彩的内容、紧扣情节的音响效果,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互动性等优势。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摒弃了传统静态呆板的板书和课本,为教学创设了一个动态的教学情境;而且它具有强大的仿真功能,可以把原本复杂、晦涩的教学内容变成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情境,让学生轻松地掌握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

2、运用多媒体教学,设置疑难引导幼儿学习思考

开展创造性教学需要借助许多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多方式、多顺序、多途径地提示认知对象,进行思维训练。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好能够提供这些条件。它具有灵活的信息处理能力,不光可以用于展示教学、模拟各种情境,同时还可以用于拓展教学,由一个总的问题点辐射到各层面,帮助幼儿主动探索学习,以利于创造才能的发挥。教师还可以多变换地讲解、提问、设疑,启发幼儿思考,开阔幼儿思维,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3、运用多媒体攻破难点,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

在教学难点的排除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能将抽象的概念制成具体的画面,化难为易,帮助孩子理解、掌握难点,保持学习兴趣。比如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不像常识、语言那样直观生动,有些抽象的内容教师也感觉难以讲清,操作起来就更困难了。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向幼儿说明抽象的概念时,却能将许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具体化,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不能体验的东西更易理解。

通过实践,我们都体会到了运用多媒体进行幼儿教育教学,改变了以往单调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在视、听、感全方位的刺激下,轻松愉快地“学”,教师轻松地“教”,大大提高了幼儿园教学的效果。

三、寓教育于游戏中

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游戏是幼儿的天职,是幼儿全部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有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挥,能够促进幼儿德智体全面发展,游戏活动作为最有效的学习形式,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游戏在幼儿教学中得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幼儿教学的有效性呢?

1、利用游戏,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的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定条件和影响下发展变化的。培养幼儿兴趣重要的是要随时注意幼儿学习兴趣的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措施,促使他们的兴趣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往往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不稳定,并伴随着情感进行,只有当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大脑产生兴奋状态时,幼儿才能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因此只有了解幼儿的兴趣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激发、培养幼儿的兴趣。在教学中,幼儿园教师都会使出浑身解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其中,最简便、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使用游戏的方法。

2、开展角色游戏,提高幼儿交往能力

角色游戏是幼儿承担社会角色和遵守社会角色规范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是一种让幼儿模仿成人劳动和交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角色的模仿,使他们的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并把这种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去,使他们愿意交往,乐于交往,进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首先,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必须互相协作;其次,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医生、司机、售货员、战士、等角色,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和他人交往。通过游戏过程中的冲突和合作,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习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理解和处理问题,学习并尝试进行交往。

3、利用操作游戏、创造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幼儿的游戏除了能引起情绪上的愉悦外,往往会有不少新的发现。就说吹肥皂泡吧,勤于思索的孩子就会纳闷儿:为什么泡泡一定是圆的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漂亮色彩呢?这时,教师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孩子介绍一些有关科学道理。这样,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好奇竟同科学道理结合在一起时,心理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幼儿在游戏时往往还会有美的创造。如他们在折叠糖纸、粘贴树叶、制作玩具、搭积木等过程中都能显示出自己的智慧。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活动,它具有自主性、趣味性、虚构性、社会性和具体实践性等特点。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其智力、语言等各种能力的发展。所以游戏是幼儿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及幼儿教育中采用最广泛而又最重要的教育方式。

四、总结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幼儿教学的有效性,但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强调教师的“教”需关注学生的“学”,教师需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要有“全人”观念,把学生的发展定位于完整的人的发展。立足于教学效益的完整观念,着眼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幼儿学习的特点,我们可以说,幼儿园的有效教学或者教学效益的实现,取决于这种教学在目标追求上的完整性与和谐性,取决于这种教学所提供的知识与经验的发展性和适宜性,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民主性和对话性,取决于幼儿学习方式方法上的自主性、灵活性、多样性。幼儿园教学是否有效归根结底取决于这种教学是否真正地有利于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与成长,是否真正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享受童年、充实生命、体验快乐的精神旅程。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教兴国,新一轮的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何走出传统教学“教师教的苦,学生学的累”而实际低效甚至无效的困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及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确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并探讨其可能的策略体系确已成为一种现实的必需。当有效教学的概念延伸到学前教育系统时,幼儿园的有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学习特点,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增强幼儿园的有效教学方式。

对中学有效教学的认识 篇10

谨就如下问题谈些看法。

一、对历史教学中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的认识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 有的看法认为取消或削弱考试就是素质教育了;又有的看法认为在教学中学生多活动就是素质教育了;还有的看法认为削减教学内容即“减负”就是素质教育了, 等等。其实, 要搞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 就必须对素质教育的本质有足够的认识。与应试教育这种片面教育相对立而言的,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 其至少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对学生个体来说, 成熟发展要全面;二是对学生群体来说, 要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成熟发展。在教学中, 如果不能在这两个方面取得明显效果, 那么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真正做到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 就要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切实落实两个“全面成熟发展”。

其次, 是对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目标缺乏必要的科学认识。

一是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越来越感到这样的一个目标体系有很大的局限性, 特别是在贯彻落实中, 存在着诸多矛盾, 至今未能妥善地解决。因此, 在素质教育下, 如何改造和重新构建适合历史教学发展的更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 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

二是怎样完善新的历史教学目标体系。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 传统历史教学目标的内容不够全面, 各项具体目标之间矛盾尖锐, 缺乏一种和谐、有机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 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 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质量。

三是新的历史教学目标如何体现层次性, 以适应落实基础教育培养总目标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考虑到个体学生发展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 教学目标极有必要分出层次。

再次, 是对在历史教学中,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途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下, 课堂传授越来越成为了历史教学的惟一途径。受其影响和束缚, 不少同仁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仍将着眼点集中在课堂教学上, 视其为教学的惟一途径, 简单地以为改革好课堂教学,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任务就可以圆满完成了。因此, 在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对传授课堂以外的教学途径的探究重视程度与对课堂教学探究的重视程度比较, 相差甚远。

二、对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认识

首先是科学地理解历史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性质和涵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对学生活动的性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一种是从教育本身进行分类,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教育活动属于教育内容, 例如杜威的活动课程中的活动, 就属于此类;一类教育活动属于教育方式, 例如目前我们的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学生活动, 大都属于此类。这两类教育活动虽然在形式上有着一些相通, 但在本质上却差异很大, 并且这两类活动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大不同。在教育中, 前一类活动往往主要通过课程的设计体现出来, 如在课程改革中, 将活动课程同学科课程、综合课程进行有机的组合, 就可以设计出带有不同特色的各种课程体系;后一类活动往往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上, 如在课堂教学中, 将学生的讨论、阅读、回答问题等与教师的讲授及其他教学方式进行恰当的组合, 就可以设计出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样式。对这一点, 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能将二者随意混淆。一种是从活动本身分类, 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手活动;一类是动脑活动。虽然这两类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其各自又带有很强的独立性, 在本质上亦具有很大的差异, 不能相互替代。历史课堂教学中, 在设计学生的活动时, 教师必须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 在这两类活动中间进行科学的选择和恰如其分的运用。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 篇11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有效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9-0035-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9.017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的进行,教师的精神面貌、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对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引导学生质疑,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逐渐活化起来。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以填鸭式、灌输式为主,教学缺乏创新意识,或是冠以课改之名,进行“放羊”式教学,所有这些都使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目标达成率低,这与课程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同时,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从人的发展看,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眼下发展和长远发展,眼下发展是长远发展的前提,长远发展是最终目的。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考察通过教学,学生是否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高效的课堂教学还表现在教师采用各种策略和方式,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体验求知的过程,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和谐、持续的发展。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有效教学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的、过程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其衡量标准有两条。一条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这条标准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要从学习成绩、品德修养、智能发展三个方面全面衡量效果;第二,评价效果要有客观标准,这就是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等;第三,评价要依据具体条件和实际可能。另一条标准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核就是有效教学,除上述特征外,还体现在教学有价值和有魅力上。 教学的价值体现在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因为有价值的教学才是做了值得去做的事情。教学的魅力体现在吸引学习者继续学习,有魅力的教学具有长久深远的感染力、穿透力与亲和力。

二、考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考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重要指标是: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

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其次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实现学习者所要达成的目标。

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的学习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形成。

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生成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就是学习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爱学、好学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时间是前提,结果是目的,体验是灵魂,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是学习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

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教学设计科学

教学设计是在进入课堂之前,为实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进行想象、构思、谋划,制订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科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目标设计科学。明确地提出教学目标,有利于把握教学方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学重、难点设计科学。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包括在整体中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设计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点。

(3)教学活动设计科学。课堂活动要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目标,体现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独立性,通过活动强化学生自主建构,自主完善,真正达到寓学习于活动之中。

(4)教学策略、方法设计科学。具体教学策略、方法是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细化和具体化。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既要有逻辑性还要有创新性,教学程序设计要清晰、紧凑、合理。

(5)教学媒体设计科学。化学教学媒体的设计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用于负载化学教育信息、传递化学教育信息的手段和工具,教学中不仅要设计好板书、教学语言、实验方案等传统媒体,还要设计好以电光、电声、电磁、电控等现代教学媒体。

(6)巩固应用设计科学。巩固应用是教学活动的特点和标志,适时、适度、适量的设计巩固应用练习对于强化、整合教学内容,检验教学效果,提供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完善教学策略有着重要作用。

(7)评价手段设计科学。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设计合理的静态或动态的教学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改善学生的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学生能够持续发展。

(8)设计总成科学。将化学教学各个环节局部设计的合成和整合称之为设计总成。在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局部设计后,要充分利用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处理好系统与局部之间、各环节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力求使系统协调、和谐、自然。这种总成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在系统结构设计的框架内整体综合和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2.教学目标明确

实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手段的利用、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方案的设计。因此,教学目标指向要明确,设置要科学。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各类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要将它们组织成协调、和谐、自然的教学目标。另外,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既要注意班集体以及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制订基本的教学目标,还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适当的提高要求,使教学目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课型定位准确

不同课型的教学功能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了课型的定位,不同的课型教学侧重点不同,因而其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不相同。课型定位不准确必然给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负面影响,合理的课型定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4.学情分析精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知现状、学习基础和发展可能性,都是教学的前置因素,是教学准备的基础。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已往已有知识、经验之上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带着知识、经验、学习策略等走进教室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明确学情,切实弄清楚当前学习所需的经验、知识、方法和策略,学生是否拥有,拥有的广度和深度怎样。只有准确地捕捉到学生在该课题学习中的真实现状及已有经验,并以此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教学才有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才能省时高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5.课堂预设合理

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需要有效的预设。教学预设是一个开放的多种教学预案设计总和的“弹性方案”,教学是根据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而选择预案、随即产生方案的弹性的动态过程。但预设不等于生成,生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合作、对话、碰撞等,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的。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有效的生成。教学的预设不是写剧本,教学过程也不是单纯地演绎“教案剧”。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不断调整动态发展过程,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灵动、高效的学习场所,使学生情感得以丰富,思想得到提升,生命和生活得以升华。

6.学习方式适宜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形成过程,使学习变成新知识、新方法不断生成、迁移、发散、拓展提升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学生能否突出其主动性等“五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上。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而不是被动的要我学;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有效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个性化的。这正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要素;体验性是身体性活动与直接体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使学习得到了升华,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问题性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或原点,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有了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以上“五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虽然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整体,教学过程中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2

[2]卢建均.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对中学有效教学的认识 篇12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渠道, 是学生获取新的知识,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 因而确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基于此, 对如何确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浅谈几点认识。

一、深研课程标准和教材, 是确保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新课改不仅指向促进学生的发展, 也力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 教师应深入钻研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但在实际教学中, 农村部分教师并不钻研, 仅仅依赖教材和一本并不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教学参考资料开展教学。结果, 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 甚至造成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制约了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如果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去钻研课程标准, 深刻体会并掌握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目标和方向的要求, 对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十分有利和便捷。

其次, 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解读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 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是教和学的凭借, 是教学过程的支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教材, 在通览教材的基础上, 解读当前教学文本, 明确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重点, 挖掘训练要素, 并选取符合文本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教材没有吃透, 不了解编写意图, 教学目标不明, 重点不突出, 难点不突破, 学生的质疑未能解决, 甚至南辕北辙, 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 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是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为此, 教师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挖掘学生学习兴趣的潜在因素。

1.激情有趣的导入,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精心设计导语, 言简意赅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在课堂上提供一些与学习内容有直接关系的实物演示情境, 从而引起学生直观的学习体验;教师可采用谜语、小故事和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 既增长学生的知识, 开拓学生的思维, 又产生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活跃了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可结合课题巧妙地设问, 制造悬念, 引发学生高度的思维, 激起学生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在教学中, 教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 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 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 一个肯定的动作, 一个会意的眼神, 一个满意的笑容, 一朵象征性的小红花, 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使他们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后继的学习中去。

3.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 可在班级开展广泛的竞赛活动, 如作文竞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词语接龙、优秀主持人等竞赛活动, 既发展了学生的多元智能, 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 做学生信赖、喜欢的教师。如上课时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 又不能不加理睬, 而应耐心地引导, 使之正确地回答完毕, 再予以肯定。这样一来, 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增加了学习语言的信心。

三、教师的有效指导, 是提高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同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安排预习任务时, 必须要按照小学生的认识规律, 循序渐进地进行。

1.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 教师可以先在课内让学生进行预习, 这样便于教师直接传授预习方法, 做出具体指导, 使小学生掌握预习的步骤, 学生在掌握了预习方法后, 就能够自己在课外完成新课的预习。

2.每堂课教师都不应急于先讲, 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 让学生先自学, 而这种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要观察、引导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 解读学生的行为, 要深入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去, 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分析他们的思路, 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 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进程。对个别有独到见解或发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 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把握好一个“度”, 既不能过多干预, 又要适时地介入, 还要能及时地走出, 还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当问题难度大, 学生一筹莫展而陷入僵局时, 教师要个别地给予点拨、诱导, 促其茅塞顿开、灵感突现;当学生学习浅尝辄止未能深入或出现明显破绽时, 教师要给予提示、纠正, 以养成好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 及勇于克服困难的学习意志。

上一篇:拉丁舞基础教学下一篇:优势与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