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通用12篇)
中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篇1
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有效性是指数学课堂教学环境对数学教学活动产生积极作用, 使教学活动有利于数学信息的传递;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沟通;有利于克服和缓解数学学习中产生的身心疲劳, 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习惯而言, 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有效性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 (如情绪的安全感、宽敞的学习空间, 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以及自我成就感和思维的自由) , 它以贯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数学教学环境为切入点, 强调和谐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全面分析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性因素的基础上, 对于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以期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积极性以及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从学科教学课堂环境的角度分析, 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 现行教育评价体制。
笔者对咸阳市秦、渭两区的十所中学进行了调研, 采取访谈和课堂观察的方法, 对目前新课程改革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信息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分析。结果发现, 由于受功利思想和升学压力的影响,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灌输模式, 教师的大部分课堂时间忙于结论性数学知识的传递和各类数学习题的演练;学生则是疲于奔波在浩瀚的数学题海中。在被访谈的学生中, 80%以上的学生, 每天花费在数学作业上的时间平均都在2个多小时, 重点中学的学生则更多;在谈及对学校数学教学的看法时, 近50%的学生认为:从小学到高中, 数学不过是升级、升学的负担。其次, 很多数学教师坦言现在的教学压力很大, 很多学校每个月都要进行所谓的“月考”, 班与班之间的数学成绩进行排名, 排名结果直接影响数学老师的教学评价, 并对老师采取末位淘汰制。在这种残酷“唯成绩论”的评价体制下, 哪位数学教师又敢实践新的教学理念, 更别提有时间和心思去营造和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了。
2. 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
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构成了数学教学中的人际环境, 它主要体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这种互动交流既有知识层面的, 也有人格和情感层面的。一方面, 教师与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 通过思维的碰撞和语言的交流实现认知、人格、情感等方面的共鸣, 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和期盼, 从而产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心向。另一方面,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数学课堂教学也有重要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数学教学中, 不同层次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习惯、思维的特点及迁移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这些差异的形成, 除了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外, 和学生每天的的数学学习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因此, 在以生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竞争和争论模仿为主基调的课堂人际关系下, 每位学生的认知特点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优化和提高, 尤其是“数困生”进步最明显。但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却并不乐观, 10所中学不同年级的课堂观察数据表明: (1)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虽然存在着师生互动, 但更多的是形式、部分和单方的互动。首先, 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只是一种无意的习惯, 只有互动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内容, 是无效的问答。其次,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只是局限于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 而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根本没有机会参与。最后, 许多互动都是由教师精心组织设计的, 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是执行者, 这种互动是教师单方面的互动。这种不平等的互动人际关系直接或间接影响交流者的情感、态度、行为, 从而会影响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2) 数学课堂教学中, 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匮乏, 竞争有余而互助不足。究其原因有二。一则, 时间有限, 数学课堂的多数时间被老师所支配, 留给学生的时间少之又少。二则, 老师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唯分数论的思想在学生和家长中很严重。
3. 数学课堂教学氛围。
数学教学气氛主要指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环境, 主要包括师生的心境、态度、情绪和课堂秩序。积极的数学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 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并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在数学课堂上, 部分数学教师在营造课堂气氛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 主要表现在对待“学优生”和“学困生”的态度上。这种数学课堂教学气氛使师生之间不融洽, 同学之间不和睦, 产生不满、敌对、紧张、焦虑、厌恶等消极的情感体验, 这种数学教学气氛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
4. 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因素。
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因素也是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心理环境, 主要表现为个体心理发展水平、个性特征、动机和抱负以及焦虑水平等对数学教学活动的影响。学生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过程中, 更多的是对情感的需求, 需要学习情绪的安全感、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以及自我思想感情的归属和自由。如果数学课堂教学环境不能给学生这些情感的需求, 就会挫伤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和抱负, 学生自然缺乏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主要表现在自我参与意识差。通过访谈和课堂观察发现:自我意识水平低的学生总是选择教室中更为保险的座位, 如教室后面或靠边的或者老师不会经常注意的地方, 他们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 表现为缺乏自信心。因此,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自信心、良好的自我参与意识和调控能力, 也是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所必须思考的重要因素。
二、改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1. 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性的创设。
数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和道德素质是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有效性建设的关键。具体地说,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和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下,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和大胆探索, 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科学调控和管理。21世纪的数学教师应该是学习型的教师, 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 不断地了解不同年代教学对象的特点, 不断地反思总结以往教学的经验和不足, 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数学教学与时俱进, 体现时代特色和要求。
2. 营造和谐的数学课堂人际关系。
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在相互平等、共同发展的和谐环境中才能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师应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数学能力, 创造各层次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问题情境, 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首先, 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掌握的不同程度, 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提出多元化的要求, 给出相应的评价。其次, 正确选择数学教学方式。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化、符号化, 使得来源于客观实际的数学问题变得深奥难懂,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 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情境, 引出教学内容, 再通过提问启发、合作指导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最终解决问题, 学会新知识。最后, 巧妙地运用教学语言。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数学信息的传递、接收和理解的过程, 也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过程, 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语言实现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境下, 学生自然会很乐意地接受各种知识信息, 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数学学习。
3. 创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
良好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应服务于一定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为此, 创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 首先解读和细化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结合课堂教学目标要求, 并充分考虑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 适时地营造出具有良好外在效应教学环境。其次, 要把握运用课堂教学过程的即时情景, 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心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在数学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师生的态度与心境的作用下, 会产生的一些偶发的、短时存在的情绪情感体验, 如果对这种体验把握和处理得积极有效, 将会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形成乐观愉快的数学学习心理状态。因此, 教师要有适时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应急能力, 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即时性问题做到及时而机智的处理, 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心向, 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最后, 要及时有效地调整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法, 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肯定性评价。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会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地产生新的变化。因此, 教师只有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活动进程、问题反应等方面, 反馈各种信息, 适时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并能够通过评价来肯定学生的学习结果, 使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 健康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让数学的教与学更加地顺畅、自然和人性化, 使得传统的数学课堂焕发出旺盛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田慧生.论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潜在影响.课程·教材·教法, 1993 (1) .
[2]田慧生.教学环境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
[3]杨心德.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心理.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3.
中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篇2
------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有效地学习数学
摘 要: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形成包括探究、合作、对话为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课堂。因此,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有效的自主探索,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的“生活味道”、感受数学的“抽象之美”、享受学习的“成功乐趣”。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在体验中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任何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本文就此问题在阅读、交流、借鉴先进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体会:
一、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如学生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等等。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要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教师就必须不断地优化组织学生学习的形式,使之最大程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程度、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期望值、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等。
三、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1.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生活味道”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做法是:编制“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上课开始,教师将屏幕打开,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荒草丛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口太喝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瞪在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到此,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同学们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每个情节历历在目,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等等。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教师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2、运用有效的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感受数学的“抽象之美”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先予启发,让学生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有位教师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时,呈现了这样的情境: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尽可能少吗?对此引导学生进行分类研究。对学生的不合理分类,教师要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策略,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按照三角形的“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一个条件:一角,一边。2.两个条件:两角; 两边;一角一边。3.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实践证明,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的学习。
3、在自主学习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布鲁纳曾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变抽象为具体,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有效学习。让学生在亲历中获得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中,多数老师都会采用演示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但还是老师讲的多,动得多,往往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而一位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先是指导学生画出一个底20厘米,高1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用剪刀剪下。然后提出能否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接着是学生的小组合作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合作,没有太多的示范和言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每人手中拿的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他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但能拼成相同的长方形,对知识有了深层的感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因此,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老师应当转变角色,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动手操作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民主平等、信任、宽容的氛围中探索新知、点燃智慧、树立信心,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4、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数学的“成功乐趣”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识结构必然多元化、个性化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和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的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的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努力改正、争取进步,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例如:在教授解方程组:①x+y=7②3x+y=17,大部分学生把两个方程相减先消去y,有一位同学却想出先把第二个方程变化为2x+(x+y)=17,再由第一个方程x+y=7代入得2x+7=17。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上哪怕是点滴进步也要给予热情鼓励。不同的学生表达语言不同,不管是否加以严密,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加以引导,逐步严密化。让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探究成果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自己学习的热情,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乐趣”。关注差异,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中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篇3
关键词: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教学效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蒸蒸日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突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以提高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使其能够达到国家化水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学数学是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数学习题讲评课的开展,有效的中学数学习题讲评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解答出数学习题,促进学生解题正确率的提高。为此,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数学习题讲评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以为数学习题讲评教学提供重要保障。
一、中学数学习题讲评课有效性教学的要求
中学数学习题讲评课有效性教学具有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习题课的教学内容要具有有效性。在习题讲评课中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适量,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典型性,能够突出讲解的重点,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要能够解答学生的疑惑。除此之外,题目难度上也要适当,不可以过难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也不可过于简单而使得学生缺乏兴趣。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答题目。其次,习题讲评课中的教学方法要具有有效性。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习题讲评课中教师所选用的教学方法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最后,习题讲评课所使用的教学资源要具有有效性。在习题讲评课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习题讲评课的教学质量。
二、提高中学数学习题讲评课有效性教学的措施
中学数学习题讲评课程多是在考试之后开展,此时的学生在面临考分之后心情起伏比较大,尤其是在考试中取得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会情绪低落,因而在讲授习题讲评课的时候具有较大的难度。为此教师应当做好心理准备,能够缓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习题讲评教学活动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做好知识储备,能够先对学生错的最多的地方进行了解,归纳知识点,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举出学生错误的例子,分析题目错误的原因
在传统的习题讲评课中,教师通常只是对知识进行讲解,力求面面俱到,却忽视了知识的侧重点,以至于所讲的内容并不具备针对性,学生无法从中得知自己错误的原因和避免错误的方法。为此,教师在讲解习题之前应当先了解学生的错题率,寻找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根据学生的错题情况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习题讲评课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将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进行整理并分析,与学生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说,在学习方程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以下这种题目:已知方程(b-1)y2-2by+b=0有两个根,一个根为正数,一个根为负数,问方程中的实数b的取值范围为多少?根据调查分析发现,在解答这类问题的时候,许多学生忽略了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这个条件的应用,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够全面,审题不够仔细,在解答的时候只考虑到这两个方程只有两个不相等的根,所以求得b>0且b≠1。在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解题错误的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解答过程,让学生探讨此种方法是否存在错误,分小组讨论此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通过一正数根和一负数根这一条件只得出了两个不相等根的结果,却忽视了不相等的两个根可能两个同为负或者同为正,从而导致求范围的错误。经过详细的分析之后,学生会记得更加深刻,更加能够理解错误原因,从而为学生的解题思路提供正确的方向。
2.向学生讲解解题思路和做题的规律
在讲解中学数学习题讲评课的时候,教师应当重视对解题思路的传授,要能够帮助学生找做题的规律,使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数学试题具有综合性,难度比较大,因而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还应当加强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在讲解题目的时候重点不应当只是对答案的评定,而是应当进行适当的延伸,根据所讲题目所含有的数学知识点进行相关讲解,做好考点分析工作,向学生讲授此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以此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薄弱之处;向学生传授解此类题目时应当从何处着手,寻找解题规律,以使学生在题目变化后也能得出正确答案。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好思路分析,提高学生的严谨性,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能够简明扼要地找到解题的关键之处,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
3.讲解题目的通性,教授学生解题方法
开展中学数学习题讲评课的时候,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采用数学思维,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为此,教师在讲解题目的时候应当重视对数学方法的教授,让学生能够领悟和真正掌握数学方法。数学方法需要正确应用,每一种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使用都需要特定的环境。另外,在选择数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以数学题目中的要求为基础,选择适合的数学解题方法,比如说在二次函数相关题目中采用最多的是配方法,在一些含有参数的数学题目中常常使用的是待定系数法。在中学数学习题讲评课中,教师应当重视对题目类型通性的讲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数学习题讲评课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复习阶段的重点授课形式,通过不间断的习题练习能够让学生 熟能生巧,全面掌握和灵活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让学生在考核中取得突破。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过去的中学数学习题讲评课已经无法滿足当下学生的学习要求,不符合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因而必须进行创新和改革,以响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号召。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树立现代教学理念,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散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中学数学习题讲评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柳国康.谈中学数学习题讲评课的有效性教学[J].考试周刊,2010(38):65.
[2]黄敦昱.如何让初中数学习题讲评课优质高效[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3(1):5.
[3]杜海艳.提升数学习题讲评实效策略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9):18.
[4]王存方.讲好高中数学习题讲评课的体会[J].学周刊,2011(11):120.
中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篇4
一、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45分钟时间,进行有组织、 有纪律、高效率的学习。实践中,课堂提问浮浅、随意、琐碎甚至无效, 不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我们也提出一些问题,往往忽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承受能力,不给学生思考余地,或自问自答,随口而发问之类的问题比比皆是,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 “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
二、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 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导致数学课堂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 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
有效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所谓有效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
三、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方法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课的开头称为“导入新课”,课堂教学的导入虽仅几句话,仅占几分钟,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负有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而新课导入常常以设计问题作为主要形式之一,精心设计的导入提问,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机器,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并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从而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把握提问的数量和质量,切实加强提问的有效性。要使提问有效性,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提问时避免过于简单,避免头脑中闪现出一个问题时,不加斟酌就脱口而出,这往往会造成无效提问。 而提问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说, 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同时增大学生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思维,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致使课堂氛围也陷入尴尬的境地。过易过难都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
3.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孔子因材施教这条教学原则即为因人施问。 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课是简单的问题可让后进的学生来回答,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有一点思维程度的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来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可以让学习较好的学生来回答,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这样由优生的“大包大揽”、“一包到底”变成众人各抒已见,积极发言,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4.学会自己设疑,提高学习的悟性。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教师教学时通过提问, 将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可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好问,教会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不能因为学生问得幼稚而不予回答,不能因为学生问得离奇而随便搪塞, 设疑析疑解疑,这是知识获得有效的途径。 学会自己设疑,对提高学生学习的悟性不无裨益。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5
建设大马路小学
梁惠群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 1 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3.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不排斥接受学习
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中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篇6
【关键词】 中职 数学教育 高效 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5-053-01
我们把教师在教学过程里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授,以便在最少时间里耗费最少的精力来获得最好的成果,完成制定的计划指标,最终高效实现对社会人才的输出的特性称为教育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要遵守课堂教学秩序以期取得最佳效果。因此,为了提高中职院校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方式。
一、教授方法多样化
习题讲解是教师讲授数学知识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大部分老师都是由某一典型题进行研讨和说明再由学生进行相关习题解答,从而深化其对这一类型题的了解,锻炼出举一反三的技巧并能摸透它们的规律,最终实现对自身理解能力与解题技能的提高。笔者认为只有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区别对待,研究出最适合的方式实施教学才能真正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一)边讲边练。这是在数学的习题讲解课程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方式,该方式旨在由老师对某一典型母题进行研讨和说明,传授学生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应遵循的步骤与解答方向,再列举几个相似问题供学生解答,让他们经过亲自动手的实践来熟悉这一类型问题的答题技巧。
(二)边分析边讨论。这一方法强调的是师生齐心协力针对一个典型的问题进行研讨和解析,由所有人一同作出对于此题的最佳解法。这一方式最适宜解决一些具有相当难度的案例,因为学生个体不能全部凭自身能力解决这一问题。所以说,这一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师生沟通,还能提高学生面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探析的技能。
(三)交流总结。交流总结主要用于分析错误的解题方法,即教师先挑选一些易错的典型案例交给学生们进行分析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记录下每个不正确的思维方式,最后通过对这些错误方法的讲解来总结出最佳解题思维方式。
(四)公开讲评。公开讲评方法就是挑选出几个典型母题,再由某一同学上台单独于黑板上经过自己的思路开始作答。这一方法的好处就是将个别同学的解题思维清晰地在班级面前展开,由所有老师和同学们交流评判,以小见大由个别推广到大众的方式使每个人认识到正确的思考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赞扬对的地方,挑出错误的地方并进行更改,引导学生们向正确方向思考。这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很多教师都不知道学生真正掌握一方面知识是不能只靠课上的一次讲解的,而是同学们自己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反顾与理解,只有通过大量相同类型题目的解答才能充分熟悉知识点与做题方式。老师们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激励同学积极进行思考,回忆课上接受的知识点,从而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式熟记于心。这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解题技能,而要防止出现的错误主要有:
(一)题海战术。如果老师们布置的题目过多,则难免会有重叠部分出现,同学们必然会产生厌倦心理,开始懈怠,便不再重视解题方法而只在乎答案了。
(二)就题论题。教师讲授问题的目的必然不是让学生只会解答这一个问题,而是需要学生进行举一反三,了解这一系列同类型题的解决方法。所以老师们一定要坚持对解题思路的着重讲解,提高同学在下次遇到此类型问题时思路方向的正确性。切记不可就题论题,将这一题目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而要把解题思路融合在不同题目或者对同一题目作出不同的解答方式,再进行结合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
(三)思路单调。作为一个阅历丰富的老师应该分清重点难点,在课上有所侧重的进行教授,使同学们能顿悟其中道理。所以教师的思路一定不能过于单调而应充分结合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如逆向思维和正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经过类推验证的方法;集合思维和分散思维相结合的方法;由个例总结普遍规律的方法;由普遍规律对个例进行解决的方法等。
(四)缺乏专业知识。真正的优秀教师不但要掌握合适的教育方式还必须自身便具有丰富的知识阅历。目前我国正在深入贯彻实施新课标教育,许多老师都并不熟悉新课改的教学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就要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并通过辅导书或其他老师的帮助来增加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三、坚持因材施教进行分类教学
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整个班级同学的知识储备、思考方法、理解能力必然不处于同一水平。所以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就必须区别对待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他们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才能实现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总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只要我们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理念,积极创新高效教学方式,实现对传统教育的扬弃,就必然可以进一步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10.
[2] (美)加里·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中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篇7
一、引导学生看课本, 培养自学能力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有阅读教材能力的学生, 学得积极主动, 比缺乏这种能力的学生学习质量要好得多.因此, 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和能力.
1. 设置悬念,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使学生产生“疑而不解, 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 此时即可告诉学生:“欲解之, 可先阅读课文.”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学生产生自学课本的欲望,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2. 让学生尝试解例题
首先把例题抄在黑板上, 让学生尝试解题, 同时让几个学生板演.此时, 可能有的学生做不出来, 但不要紧, 虽然没有解出来, 却能使学生较深刻理解题意.接着让板演学生主讲解题的过程, 然后看课本与例题的解法进行对比;对照不同的解法找出哪种解法更简便独特.让学生归纳解题步骤, 解完例题后, 还可以让学生改编例题为变式题, 并写出求解过程.
3.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改正作业中的错误
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一般不急于订正, 而是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一部分, 让学生自己找到错误的根源.批改作业时, 如果作业错误, 就在作业纸上写几句勉励性的批语:“请阅读课本第××页, 再试试看, 你能做对的.”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课堂教学中,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 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满腔热情地全身心投入教学, 以自己的兴奋情绪去激励学生, 以自己的主动性唤醒学生, 以自己的朝气蓬勃的精神去鼓舞学生, 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并和教师进行积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 把教学带入乐思乐学、愉快和谐的境地.如果教师上课冷漠, 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上课, 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教师无真情讲课, 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没有激情, 课堂教学如一潭死水;没有真情, 即使面对面, 也犹如背靠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 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精神状态.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对成功的渴望和需求.激励的语言、轻松愉悦的氛围、民主的教学方式, 不仅能产生愉悦的情绪, 增强自信心、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 而且能促进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努力.因此, 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要突出其数学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采用评价标准个别化, 尽量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让学生都能看到自己成功或可取的一面.如, 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困倦时, 可适当的幽他一默, 以便唤醒即将沉睡的学生;当学生获得成功时应及时给予表扬, 并让其他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当学生遇到困难或信心不足时, 应及时进行勉励, 并继续帮助学生从失败中走向成功, 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三、利用学生关注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自然地参与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启示我们, 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充分运用动机原理,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 学习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激起学生学习数学内驱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就是结合教学实际, 恰当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或置身于渴望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德国一位学者有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 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 你就在享用佳肴时, 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 犹如汤之于盐, 盐需融入汤中, 才能被吸收;数学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 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如, 有一个学生家的衣橱上镶有两块全等的三角形玻璃, 其中一块被打破了.你能否帮他划出同样的一块玻璃补上呢?学生一定议论纷纷.然后, 教师向学生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 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样,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自主地参与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探究中来, 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有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 学生的群体参与, 互相启发所产生的互补、互促效应是个人“单打独斗”无法比拟的.课堂应该是群言堂,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提问、分享观点、合作交流等方式,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 引导学生的思维往辩证、深刻、合理的方向发展.
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 教师要善于搭建平台, 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 巧妙地设置坡度适中的阶梯式问题, 引领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沿着一个个台阶自然地登上题目的“峰顶”, 使其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渐渐地提升到一个又一个的制高点, 并切身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中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篇8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它反映了社会对未来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能力、意识、态度、价值观、情感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人、发展社会。数学教育是实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发展人、发展社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战场,数学教学工作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针对这一课题进行探究和思考。
1. 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1.1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按照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一定的课堂范畴、一定的时间范畴内,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以学生的真实发展状况作为衡量质量效益的根本尺度,不仅以知识数量的获取作为评价标准,而且包括学生智力、心理、情感的发展等。而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达到数学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目的在于提高中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数学方法、数学探究式学习能力和数学创新意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数学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
1.2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由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可知,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不能再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只是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老师除了是知识的传授者外,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也不仅仅是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还是积极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成为新知识的探究发现者。(2)强调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实用性,将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现“数学的学习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实际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是有用的。(3)对学生的考核方面,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论好差,而是以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衡量学生的学习是否满足他们成长的需求。
2. 新课标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要求
2.1 新课标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要求
《标准》确定的数学课程总目标明确了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即: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强调了数学课程的数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突出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具体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出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具体要求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把握方法,形成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一种对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高层次要求。新《标准》对教师与学生提出了更多的高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培养与锻炼学生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因此,必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 新课标与传统教学大纲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联系与区别
二者都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与方法,具备一定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学素养。但新课标更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融合,不可分割。方法的把握、能力的形成必须以知识为载体,以技能为基础,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又依赖于方法的把握和具备的各种能力;在参与数学活动中,增强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认识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教育价值,崇尚理性的精神,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充分地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对数学学习和数学教育本质的深入研究。数学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把《课标》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因此,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应兼顾数学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
3. 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3.1 从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3.1.1 从学生学习情况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数学课堂教学是为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学习需要服务的,不是精英教育。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满足大部分同学的学习发展要求,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一节课上,虽然上课时间是一样的,但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学生本身个性和接受能力等问题,达到的学习效果差别很大。这种学习效果的差异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3.1.2 从学生学习习惯及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分析。
以我所在中学为例,我校是县城中学,我所教的两个班是重点班,这两个班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好。在教学中,我发现这两个班的同学应试能力不错,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则很差。很多知识点在新学的时候,学生往往很难接受,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基本掌握。而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当中,不会主动学习,自学能力较差。绝大多数学生在老师授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完全是等待老师灌输,对老师的依赖性非常强。在观察了解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同时,我也调查了其他非重点班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数学学习态度。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很多学生的在数学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问题,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和信心。
3.2 从教师角度分析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3.2.1 教师观念问题。
尽管在新课程实施中,随着数学教育改革的开展,无论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在发生变化。但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以机械模仿、记忆的方法学习数学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因而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就出现了教师支配一切的现象,致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自我选择的机会。这与《标准》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的要求显然不符。
3.2.2 课堂管理的有效性问题。
长期以来,在新课改中,人们强调较多的是教师对学科知识钻研和对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却很少关注同样会影响教学质量的课堂管理问题,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和失控。纵观课堂教学实践,不难发现,纪律不良和问题行为等课堂管理问题既普遍又复杂多样,是困扰众多教师,影响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例如,在上课过程中,有学生违反了课堂纪律,任课教师不能置之不理,而处理不当的后果往往是在课堂上花了好长时间给学生讲纪律问题。这样真正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就少了,导致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降低。
3.2.3 教师的“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课堂导入、教学设计、教学反馈评价,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等问题。具体表现在: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发散性、创造性地看待数学问题的数学课堂教学还比较少,对基础知识点、难点的渗透把握不好;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大,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质疑、解疑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良好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互动。纵观课堂教学实践,发现仍然有不少数学教师在教学准备方面存在不足,备课缺少“备学生”环节,缺乏对教材的精选和整合,缺乏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课堂教学安排不合理,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4.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4.1 从学生角度着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1.1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个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保障。只有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才能在学习中不断总结获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总结各种解题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例如,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分层讲解,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做好记录,分小组讨论解决。通过这样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也不需要分散精力督促学生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1.2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心是完成任何事情的重要因素之一。兴趣和自信心可以引领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展,在知识的天地愉快地遨游,产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是主体性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自信心主要来源于对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选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把握恰当的激励时机,善于捕捉学生身上随时出现的闪光点,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与激励。让学生树立自信,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多引入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很有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4.2 从教师角度着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2.1 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示学生认知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讲究技巧,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的提问并自动参与探究,提高学习效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思考的时间,以便学生能充分理解问题,并将之解答。只有问在有疑之处、问题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4.2.2 精心备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支撑点。
数学教师在备课方面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备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及综合状况,在上课的时候恰到好处地进行师生互动教学。二是备教材。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与学科知识联系的生活经验或生产生活中的知识和素材结合起来,开发利用。三是备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四是备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善于创设思维情境、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媒体情境等,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五是备自己。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学习+研究,数学教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需要积累经验,教师只有在不断总结与反思中才能提高。尤其是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更需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在实践中学习,向其他教师学习,并加强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5. 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5.1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当教学的目标确定后,有效的教学方法便是能高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
由于教学内容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我们不可能找到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适用于所有教学情境。因此,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根据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另外,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所以,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该正确处理好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关系,以便实现高效数学课堂教学。
5.2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应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已走进课堂。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使得很多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抽象与直观等能够方便地相互转化,而多媒体通过声音、影像、动画等多种方式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多媒体教学如此有用,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数学课堂教学呢?答案是否定的。多媒体教学虽然使课堂教学更为直观,但它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
结语
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确保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每位数学教师的共同追求。因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所以,作为数学教学工作者,我们应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真正做到新课标要求的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把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逐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数学教学达到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建红.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与职业教学理论, 第二期 (第606期) .
[3]楼肖丽.浅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 2010, 1 (中旬) 总第174期.
[4]黄明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教研论坛, 2009-6.
[5]许秀辉.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 2010-11-18.
[6]钟文琴.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实践[J].中学数学教材教法, 2010 (5) 初中版.
中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篇9
数学不同于其他的知识学科,思维要求严谨,注重推理与逻辑思考,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不再按照传统的解题思路展开教学,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本文将要重点展开介绍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教学方法就是一种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二、数学图形有效的优化高中数学教学
( 一) 有效的结合实际数学问题,提升数学解题能力
数与形构成了数学中的主要教学元素,比如,高中数学内容中,函数一直是大多数师生比较重视的内容,不仅是高考的重要知识考点,也成为高中数学学习的拦路虎. 比如高中数学例题2x + 6y + 8 = 0中,数形结合如下图所示,已知p是直线2x + 6y + 8 = 0上的动点,直线PA,PB分别是圆x2+ y2- 4x - 6y + 2 = 0的两条切线,A,B是圆和两条直线的两个切点,C为圆心,要求学生算出多边形PBCA的面积最小值.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只要看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难而退,但只要介入图形与数字分析,就不难发现解答此类型题目的关键在于数形结合与逻辑转化,学生只要将四边形的面积转为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和,三角形面积最小转化为求一直角边最小,而另一直角边的长度不变,进而转化为求点到直线的距离,首先根据圆的标准方程求出圆心、半径,再按照四边形PACB中,三角形PAC和△PBC全等且都是直角三角形,所以当 △PAC的面积最小时,四边形PACB的面积最小,因此学生其实只需要PA最小即可,当PA最小时,CP取得最小值,此时CP与直线2x + 6y + 8 = 0垂直,再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算出CP以及PA的对应值,所以四边形PACB面积最小值就迎刃而解.
( 二) 将目前教科书上所存在的图形价值发挥出来
目前学生所使用的教科书,不管是哪一个版本,均是由国家严格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按照其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及那部分需要培养的能力而作出的版本编写. 在目前的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上,高中数学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章节都会按照需要设置大部分图文结合,这部分例题所占据的部分非常的大,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上述提到的这部分数学图形发挥的作用非常的显著,其有效的使用可以促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教科书上图形的价值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同时还要在黑板上完成板述,促使那部分数学图形快速解题,灵活使用,重点关注数学图形其所为解题形成的障碍,促使其带来的方便实现进一步强化,同时还要对学生在高中数学中不可忽视数学图形的实际运用效果,对其进行强调分析,并不是粗略地讲一讲,导致那部分能够辅助教学活动、促使效果实现进一步强化的工具被忽略,例如: 在高考中,高中三角函数图形跟三角函数性质内容占据的比例非常的大,高中三角函数图形跟三角函数性质内容这章会存在很多的需要学生牢记的公式,同时还存在很多的琐碎知识点,大部分高中学生在实现上述相关讲解知识点学习的时候,就会发现,该知识点的学习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教科书上按照需要设置的相关图形就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相应的帮助,例如: sin,cos,tan等的函数图.
三、结束语
分析目前的实际情况得到,我国的高中数学课堂普遍很多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 高中数学课堂目前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坚持以学生纯听为主要部分,这样一来就直接导致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被动的接受.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想要促使教学课堂有效性以及科学性实现进一步提升,那么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促使学生可以主动的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跟自己的老师一起,实现交流协作,共同讨论.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学越发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同时还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在具体的数形结合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科学的途径进行知识求新、探索、推理、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征,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数形结合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作用巨大,通过直观的图形构造,不仅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的基本转化原理与解题思路,还可以将枯燥的数学解题过程充满趣味性.在上述的基础上,本次研究通过对数学图形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策略研究,提升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的有效性,为后期的数学图形对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相关研究提供相应的借鉴以及参考.
关键词:数学图形,优化,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威.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王丽丽.利用图形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3]王丽娜.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4]刘光会.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数学作业的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职高数学的有效性教学探索 篇10
关键词:职中数学,有效性,教学
高中数学是一门系统的基础学科,它的概念明确严密,公式直观简洁,理论体系严谨,思想方法灵活多变,是检测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工具。而职中学生,往往受学习基础与能力的限制,数学学习非常吃力。他们要完成学业,达到高中生的数学要求几乎是一件可望而不可求的事。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职中数学教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下面笔者就职中数学教学进行必要思考,从以下几方面阐述职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 从实际出发处理教材,实行有效性教学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无论哪一个知识点都具有承上启下作用,不可任意遗漏或缺,不然将会造成对后继课程学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与初中数学知识的全面连通,善于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注意查缺补漏,减小知识点的递度,使学生从初中数学学习的阴影中解脱出来,重新正视数学知识与数学学习。教师要加强教育,使学生认识数学在以后工作中的作用,使其认识到数学将陪伴人的终身。教师要对现行教材领会贯通,深入浅出,在教学中应谈化理论的论证过程,强化数学的实践应用。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通过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注意整理符合本校自身特点的校本教材,为学生量身定做,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接受完整的数学内容。如在第一册教材的处理上,笔者在回忆初中知识的同时,复习函数、方程与不等式,进而就有意地把不等式先提上来解决,接下来再讲集合。这一章就有内容可讲,学生也不至于感到枯燥无味。因为集合与不等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先学不等式,由初中时的知识点切入必将水到渠成,这样减少了学生的理论记忆。因此,教师要从职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效的知识体系,使之有机地连接,自成一体,这样常常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实行有效性教学
随着职教事业的蓬勃发展,职教数学教学改革也已列入议事日程。根据新课标要求,职中数学教学一定要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一定要为社会服务。而现在使用的职中数学教材,是各专业通用的教材,根本不具备专业结构特点。有些知识点在专业课中根本用不到;而有些知识点在讲授时间上又滞后于专业课程,数学知识未到位导致专业理论学不懂;另外,有些专业所需特殊的数学知识,但教材中却没有涉及。介于以上种种因素,教师有必要对数学教材重新梳理,对数学教材进行灵活处理,会对不同专业编写不同的校本教材。原则上教师要确保原教材的主体内容保持不变,数学知识点的系统性不变。这样,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课程,会使学生觉得数学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是实用的课程。
例如,对机械类专业与工程建筑类专业的数学课程设计方案为:在学习了集合与不等式后,为了满足专业图纸设计的要求,及时开设立体几何课程,接下来就是三角函数课程,然后按顺序来讲函数、数列、解析几何。这些就是这个专业的数学主体内容,其余知识点是选学内容。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读图、制图能力,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学习能力。因此,提高了数学课程是基础课的功能。同样美术设计类专业与服装设计类专业的数学课程设计方案是:当集合学习结束后,接下来就是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同时部分三角知识也是必修的知识点。基于这些专业在校时间短,因此选学的知识点也不多。立体几何对这两个专业是重点内容,必须详讲。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而且能为强化学生的识图制图能力,设计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电子类专业的数学课程设计方案是:当集合学习结束后,重点解决三角函数与复数等这些内容,时间安排上适当提前。根据电流与电压在示波器上的图像特征,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就是重中之重了。复数虽是选学的内容,但在电工学中欧拉表示到处可见也不可轻视。在涉及理科专业时,教师对正弦函数y=sinx的图像和正弦型函数y=Asin(ωx+φ)要作为重点讲解。这类函数在各种工程技术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物体简谐振动时,位移y与时间x的关系,交流电中电流强度y与时间x之间的关系等,都是用这种形式的函数来表示的。所以说数学课程是专业理论课的基础课程。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从结构数学与数学模型入手,适当增加逻辑代数的有关知识,把十进制与二进制的转化作为首学内容,以数学的运算顺序律为先引,逐步导出流程图,为程序设计打下伏笔,从而为学生学习计算机打下必要的基础;财务会计类专业:数学首先安排数列,统计初步与概率,接下来再讲函数与算法初步。这样教师通过对数学教材的灵活处理,对不同的专业安排不同的数学内容,可以使数学知识完全适应专业课的基本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认识到数学知识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仅对数学的学习热情高涨,而且激发了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使数学与专业理论同时得到发展,达到双赢。另外,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在提高数学能力的同时,通过数学学习,掌握数学中的各种思想(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模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与各种解题方法(即消元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类比法),并要求学生把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到专业理论课程中去,实现知识迁移。
3. 实施有效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职中学生的最大特点,往往是对所学科目毫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必须注意满足学生的好奇、求新、求异、求知的需要,尽可能运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创设科学的课堂环境,安排丰富有趣的内容,运用激励学生情趣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欲望,使学生自发地产生学习动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要探求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分类作业,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不同的要求,采用小综合,多分散,齐上进,各不同,使得每个学生都会学数学,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使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化。教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让所有学生觉得自己我行,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就能提高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浅析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篇11
关键词:学习心理;课堂管理;高效提问;优效教学
数学教育者只有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作更全面地了解,对教育过程和数学学科特点作更深入地分析,才有利于调动教学中不同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本文从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课堂教学与管理的策略、课堂教学中如何高效提问等三方面来认识高效率的数学教学。
一、在数学教学中激活学生潜在的积极心理因素
学生的心理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决定着我们的教学质量,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
1.教学内容要体现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陈旧、空洞、抽象的知识和理论往往被学生心理排斥和拒绝,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只能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本身就容易使人感到单调,教学过程的平铺直叙、波澜不惊更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一种氛围,合理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期待、困惑的心理状态,才能有效激发并维持学习热情。
二、数学课堂的教学管理及优化的策略
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的高效来完成。课堂管理策略的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良好的数学课堂管理应包括以下四个策略:
1.数学问题、方法与思想的准备
对教师而言,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的数学方法,蕴涵的数学思想的预设和预见,是一种极为可贵的能力。这包括多角度认知教材内容,多方面分析学生的思维,预设多样的问题情境和考虑可能的异常情况。
2.适当的课堂容量和教学进度
保持一定的容量和进度不仅是教学任务的要求,而且对课堂管理策略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若教学安排过于缓慢,长时间停留在一个问题上,多数学生会越来越没有兴趣,以至于无事可做。保持适当的进度对维持学生的热情很有必要,也使学生“没有时间做不相干的事”。
三、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
提问是师生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每一位教育者都有引导学生去“真正理解,达到课堂进行目标”的愿望。侃侃而谈的律师,富有激情的主持,他们精彩的表现本质上是因为在他们的语言中有高效的提问机制。但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获得高效的结果。作为教师,仅知道要在教学中提问学生,而不考虑如何有效提问,显然会使课堂教学僵化和低效。那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呢?
1.多提开放性的问题
优化的课堂具有“开放”的特征。当然,课堂上的提问也应该是开放的。这里的“开放”并不是指随意提一些问题,而是要求问题本身和问题的措辞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做更多的脑力活动。如果提问的答案仅仅用“是”或“否”就可以表达,那学生的思维过程就大打折扣,甚至还可能完全不动脑筋。因此,教师的提问要注意两个条件:(1)问题的范围及有关问题的可能答案的宽阔度。如对函数的定义的认识,可以问“你是如何理解定义的?”或“你觉得定义强调了哪些条件?”而不是问“你怎样理解‘A集合中每一个元素’与‘B集合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这两个条件的?”学生在回答开放性问题时,其答案有助于表明他们在理解问题上的智力水平如何。(2)目的性提问本身是教师期望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得什么,尽管问题是开放的,也希望学生的回答具备“具体、正确和完整”的特质。有时教师的提问不能诱使学生寻求到答案,或学生的回答离教师期望太远,教师应要求学生回答得更完整或更合理,回到有效提问的过程中来。
2.对提问本身的要求
(1)提问题时态度应当积极或中立,应避免提问过程中的消极因素影响学生,包括语气、表情、甚至内容本身,它们会降低学生回答的渴望。(2)不使用鼓励尝试的问题。①课堂中的尝试学习,会使成绩差的学生的“缺乏计划、无组织、没有因果逻辑感和学习中的马马虎虎的态度”的特点得到了强化;②课堂时间有限,而尝试学习是一个较大的学习过程,容易教学重点淡化,目标模糊。课堂尝试的学习过程只会使学生对问题悬而不决,降低教学效率。
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到这几方面的问题,那么我们的课堂必然会是具有优效性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靖江市斜桥中学)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篇12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数学概念的建立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学生在运用数学概念进行推理、判断过程中要得出正确的结论,首先要正确地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因此,教好数学概念是提高中学数学质量的关键。
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认识不同事例;(2)从不同类事例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3)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一类事物的本质特性,布鲁纳就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4)同已知的其他概念分化;(5)将本质属性一般化;(6)下定义。
概念的形成实质上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从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过程中导致具体再现。在数学教学中,要达到有的放矢,应尽可能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实际背景、来源、形成、发展的过程。抓住学生思维特点——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遵循由感知——思维——记忆——应用的心理活动序列,充分利用形象教学来弥补他们感性经验的不足,为其理解和记忆概念提供感性支柱。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概念的形成总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经过分析、综合去掉非本质特征,从而形成概念。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对概念理解是极为不利的。注重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可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备思想基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也可以利用“望文生义”先引入概念,然后分析、归纳给概念下定义。成语“望文生义”是指只从字面上牵强附会,不求确切了解词句的内容。这里的“望文”就是看到文字,“生义”就是有了了解,产生了想法,进一步再将“文”从文字中引伸到一般事物。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与猜想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记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二、让学生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能够正确地运用概念
概念是同类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数学概念大多数是通过定义描述给出它的确切含义。因此,在对概念的理解过程中排除非本质属性,就能使学生对概念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从而能正确运用概念。
在概念的教学中,常常用符号表示概念,这是数学的特点,又是数学的优点。这些概念比较抽象,把握表示概念的数学符号的含义是理解这些概念的关键和突破口。
如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教学,让学生清楚正弦、余弦、正切均表示相应的两条线段长度之比,而比值大小只与对应的角度的大小有关,与角的终边上所取点的位置无关。因此,在用符号sinα、cosα、tanα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值时,使学生明确sin与α、cos与α、tan与α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符号sin、cos、tan是没有意义的。
三、剖析反例,澄清模糊认识,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它是概念的质的方面的反映。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它是概念的量的方面的反映,它揭示了概念的适用范围。
在形成概念的抽象规定前,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概念的内涵,所出现的实例中与概念本质无关的性质,会对概念的建立起干扰作用。因此教师在抓概念的本质特征后,还要明确概念适用范围,特别是对一些特殊对象,要注意不要遗漏。
四、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可用对比的方法找出异同点,明确其联系与区别
数学概念不是孤立的,存在着横关系与纵关系。横关系多表现为并列关系,应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区分易混淆的概念;纵关系多表现为从属关系,启发学生进行系统归纳,能让学生明确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如角的平分线和三角形的角的平分线,它们都是平分角的,但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而三角形的角的平分线是三角形的顶点到对边交点的一条线段。又如,三角形的中线与三角形的中位线,它们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性质也不同。
【中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推荐阅读:
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07-21
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论文12-13
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05-12
中学化学教学的有效性05-21
中学数学有效复习方法01-13
中学英语的有效教学08-25
对中学有效教学的认识09-30
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07-18
初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学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