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4-08-14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精选12篇)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

说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每个数学教师心里都明白,但是我自己总结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在:学生学得快乐,教师导得快乐,孩子考得快乐!只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学校和家长都注重孩子考得高分,这样家长就非常的快乐。找到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并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学习四年级“三角形”一章时,听前辈们说,这一章内容很难,孩子很难学,对于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四年级的我,肯定要对这一章的内容进行研究,并多花些时间。新课上完了,自认为还上得可以,感觉孩子学得也可以,那练习题肯定没有问题,我就以这样的思维状态来对待练习,前面几题也证实了我这个想法,孩子学得很好,当我念完“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时,班上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刚才我高兴的心情一下子在脸上不见了,我瞪大眼睛看了班上几个发言积极的孩子,他们也没有举手,这时,我的怒火从心里冒出来,心里想:这么简单的问题难道你们几个也答不出?你们怎么不给其他同学做好榜样呢?我控制了心中的怒火,又把题目读了一遍,这时,隐隐的又多了两三个学生举手,但这远远不是我意料之中的,这时,我真的很生气,停下来,让每一个孩子写出自己不举手的原因(平时在管理班级时,孩子们通过写心里话的方式来与教师交流,老师有什么想要孩子改掉的就通过写评语来与孩子沟通)。有一个孩子是这样写的:

“老师,对不起,我知道您生气,请您原谅我们,我不是不想举手,我正在想,由于这个知识我没有学得很懂,所以,这一道题我思考起来有难度,需要多花一点时间思考,再加上你刚才看了我们一眼,我又不敢举手了,心理很害怕,怕自己说错了。老师,您不要生气了,你能再给我们示范一次吗?”

班上有大数孩子都和这意思差不多,是呀!作为一名教师,怎么会这么生气,孩子为什么不懂这道题,我们就不得不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心里很惭愧。

首先,我上课时不应当只看到优等生,其次,我不应当有“不和谐”的表情,再次,对于这章内容的重难点没有突出,最后,对于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没有留给学生太多的思考时间。

在这节练习课中,孩子学得不快乐,教师导得不快乐,更不用说孩子考得快乐!针对新授课、练习课教学,要想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备课要深

备课是每一位老师课前的工作,可以说,一节课的有效性,大部分看备课的深度和广度,在数学备课中,怎样才能有深度和广度呢?我从实践中得出以下几点:

1.备教材

一节课,让学生学的知识,或者要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全部都是通过教材显现出来的,那么,教师就应借助参考书,围绕教材来备课。

2.备教学方法

新课标对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很多种,当然,不同的专家和名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每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都是有助于教师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本地区孩子的特点、自身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比如,认识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如果采用讲授法,孩子不理解其中内涵,那么,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会遇到困难。备教学方法时,不是说一节课都采用这样的方法,只是在其中一个环节应用。用情景来引入、合作学习新课、比赛进行练习、讨论课后心得等方法都可以采用。

3.备学生

一节数学课,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必须了解学生在这个阶段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设计,都是针对学生的,比如,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不仅仅体现在形象的东西上,这时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对一些计算及概念含义都能用简单抽象的语言来表达。

二、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给孩子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就是和孩子建立一种良好的学习情感。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和学生非常亲近,孩子也会喜欢上你所任教的学科,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快乐、愉悦的情绪与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的功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自主地按自己的学习、思维方式参与数学“研究”活动,自如地与教师、同学沟通信息,大胆地赞赏“研究”成果,敢于展现自我。这样,有利于从情感上唤醒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研究的欲望,保证“研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

三、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一种课后行为,虽然对上一节课没有多大帮助,但是数学课堂教学有一种相通性,也许这节课教师没有注意的细节,在下一节课也许会有。经常性的课后反思,不仅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还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个教师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时代在进步,孩子们的心理年龄成熟度也在不断地提高,我们应在数学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策略,让孩子学得快乐!教师引导得快乐!孩子考得快乐!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2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效的情境创设。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年龄心理特点,创设他们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求知欲的情境;要考虑教材的实际,针对不同年级选择不同方法。情境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思考,所以我们要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使之敲开学生心灵之门。

比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认识分数”,我创设了一个情境:今天天气特别好,熊妈妈带着两只小熊去郊游,它们带来4个苹果,2块月饼,1块蛋糕,两只小熊怎么分呢?学生争先恐后帮忙分,4个苹果每只分2个,2块月饼每只分1块,1块蛋糕怎么分给两只熊,就自然引出了分数1/2。接下去,又来了两个好朋友,现在4只熊怎么分呢?1块蛋糕怎么分给4只小熊呢?学生都很乐意帮几只小熊的忙,气氛活跃。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的提问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内容,突出实质问题,对一节课的内容要搞清应在哪些地方提问。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好的提问,问题应该在教学的关键处,教材的重点处,知识内在联系处,理解的难点处,问题的矛盾处,还有探索的规律处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中,我先让学生欣赏几幅图形(有蝴蝶、飞机、乒乓球拍),然后问:这里有各式各样的东西,为什么聪聪说它们是一家人呢?这问题就撇去外在特征,直接指向内在联系,即教材的重点----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画长方形的对称轴时,学生很容易画出两条对称轴,紧接着提问:为什么斜的这条不是呢?于是展开讨论,而这个问题正是学生最容易搞混的地方,是本节的难点。

三、有效的师生关系。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探究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3-0094-2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变得开放、灵活起来,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但是,有不少“新课堂”与新理念“形似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和浮躁,教师对教学实质把握不准,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新课程呼唤有效的课堂教学。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论题, 它一直引导我国进行了几十年的数学教学改革,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 课堂教学效率既十分熟悉, 又令人颇感困惑。近几年随着数学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材运用、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组织及学生学习方式改善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但是,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呈现一片生机的同时, 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隐忧。笔者经过几年的课堂观察与研究, 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下列问题:对教材的运用比较肤浅, 教学内容缺乏应有的深度;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不到位, 未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地思维; 合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仍流于形式, 甚至看不到合作的必要; 过多追求数学课的趣味性、新颖性, 忽视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片面强调激励性评价, 忽视适度批评。

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发展,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教学的策略, 教师有一系列解决具体问题的行为方法; 关注教学的效益, 教学效益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 而是取决于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关注教学的评价, 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注意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全面反映教学效益; 关注教学的反思, 教师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有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这里说明先要有一个“预期目的”,而且这个“预期目的”必须是正确、明确、符合实际,能够实现的,否则就会“缘木求鱼”,无从谈起。其次,在“预期目的”正确、明确的前提下,再看单位时间(包括所花精力、物力等)所完成的工作量、所达成的目标度。单位时间里所完成的工作量越大、所达成的目标度越高,就越有效。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

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这里说明先要有一个“预期目的”,而且这个“预期目的”必须是正确、明确、符合实际,能够实现的,否则就会“缘木求鱼”,无从谈起。

三、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彰显和主体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例如:对于计算教学课,很多教师都认为很难教,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枯燥。在一节《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课教学中,一开始,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复习题,A.()最大能填几?20×()<62()×80<163

老师有241元,每套书60元,大约可以买多少套?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试商的方法。通过以上两道复习题,学生从中唤醒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基本上了解试商的最基本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轻松多了。又如在一节《循环小数》的新授课上,教师简单的出现几个除法算式(其中的答案包括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让学生比赛谁算得快。结果有的学生很快就算完了,但有的学生还在不断计算,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矛盾冲突,从而顺利地引入到新课中,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慢慢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存在和判定方法。在场的老师无一不赞同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课。

可见热闹是教学的“外貌”,而非教学的本质,自然“热闹”也不是评价教学好坏的标准。相对于传统的闷课,我们要求新课程的课堂要“活”起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目标,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寻求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途径的操作,提问:怎样转化成我们已经知道面积公式的图形?或直接问:怎样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对于推导公式,可以引导通过观察图形的转化,小组内讨论怎样由已知的图形面積公式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四、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操作为主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在探究式的课堂中擦出创新的火花,在有价值的课堂讨论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操作,求出梯形的面积,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占大部分,通过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

2.有数方格的;

3.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4.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5.把梯形剪开再拼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进行类似的实际操作,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所要解决的问题,对提供的教具或学具展开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其次,让探索性的独立操作与机械的指令性操作区别开来。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不应作事前的各种规定,如:先怎么做,再怎么做,然后怎么样;怎么摆,怎么看,怎么想等。教师过多地强调自己的思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操作,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限制。第三,要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操作不能流于表面,学生操作最好以小组合作进行,通过大家协调、交流、讨论,共同参与,当学生想不出方法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实现全体同学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该主要做好课堂教学有效性达成的四个要点。其实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在各个不同教学的内容中选取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减少课堂无效教学时间的花费,潜心钻研,勇于探索,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

[1]卢培培.小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研究[J].《教育科研》,2010.11.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4

数学纠错教学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常数学纠错主要集中在错误产生的阶段、起因和类型等方面, 以分析学生的知识缺陷为主, 忽略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 较少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更不注重学习理念和方法的指导, 这就造成了纠错的效率较低。如在纠错讲评中, 教师常对学生出现的错误, 采用先分析题意, 然后依据题意列出解题过程, 得出正确答案, 或者指出学生作业中的种种错误进行反复强调的教学方法, 然而这种方法的效率不高, 学生下一次遇到该题或者类似题, 仍会犯同样的错误, 常常是一题二错或三错, 纠错效果差强人意。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教师应重点研究学生纠错时对正确方法的掌握和认可程度, 能否自主地在后续学习中使用该纠错方法, 研究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纠错、怎样纠错更有效等。

二、理论依据

元认知是“人们关于自身认识过程、结果或与它们有关的一切事物, 如与信息或材料有关的学习特征的认知”, 其实质是个体对认知活动与结果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在元认知理论看来, 学习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进行感知、记忆、理解、加工的认知过程, 而是在反馈的基础上认知主体对认知过程和结果不断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性、自觉性和主体作用, 认为认知过程进行的效果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知过程的运行水平。而元认知水平的提高, 有助于提高人的思维品质。事实上, 数学纠错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数学纠错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对产生错误的知识重新进行正确理解和记忆, 而且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 探究合理的解题方法, 换言之, 它更关注学生的元认知, 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三、操作步骤

(一) 正确定位, 区别对待错误

错误一般是指学生解题时出现偏离目标、不能正确解题的现象, 主要包括两类。要有效纠正错误, 我们就必须对这两类错误有更清楚的认识。一类错误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数学知识或不具备相关的数学能力产生的, 是学生对题目所涉及知识的错误理解和做出的错误假设, 反映出了学生在过渡阶段的解题能力。如已知, θ是第二象限, 求实数a的值, 部分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是。而另一类错误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差错, 属于知识运用上的失误。失误往往是学生精神不集中、疲劳、紧张、粗心、厌烦、激动、习惯或其他因素导致的, 学生已经掌握了该知识点, 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能正确表达出来。这类错误, 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纠正。如已知平面向量, 则的值是______;由于考试时心理紧张, 部分学生得出错误结果10, 而不是正解。综上所述, 可以说错误和失误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错误。失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太大的影响, 只有错误才能反映学生使用知识体系的情况。因此, 要想进行有效的纠错, 教师必须正确区分错误和失误, 采取不同的策略。

(二) 合理、有效地进行数学纠错, 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数学纠错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方法的过程, 更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元认知水平, 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由于纠错的内容与要求有所不同, 学生纠错能力有差异, 因此, “有效纠错”必须采取一定的对策。目前, 根据错误纠正主体的不同, 错误纠正有三个基本的类别:教师纠正、自我纠正、同伴纠错。下面介绍几种具体的实践形式。

1. 自由纠错

自由纠错是指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对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最后达成共识的一种常规的纠错形式。这种形式很常见, 已被广泛使用。

【案例一】《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应用举例》复习课中讲解例题

这两个问题是《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应用举例》复习课中的两个例题, 教学中我没有直接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先做, 请两位学生作为示范在黑板上解题。解决问题2的学生没有注意到时包括了向量的夹角为, 即方向相反的情况, 在本题中应该排除这种情况。教师发现后, 让其他学生自由地对他的解题过程进行了点评, 从而得出了正确解法。与此同时, 举一反三, 还让学生研究了夹角为锐角的处理方法。

实践证明, 自由纠错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勤于思考、主动参与, 让元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借助其他同学的看法调整自己的解题策略, 提高了学习效果。需要注意的是,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以课堂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学生的零星总结给予高度概括。

2. 师生互导纠错

师生互导纠错主要针对个别学生进行, 教师纠错前应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解题过程, 然后教师观察、了解学生的知识缺陷、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时的心理状况, 并对错误进行整理、分析, 准备教学材料, 最后在课堂上对典型错误进行讲评。这种纠错方式工作量较大, 但教师能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 学习效益高, 适合缺少经验的教师在讲评课中使用, 适于屡次纠正仍然收效不大的问题。

【案例二】数学测验后试卷讲评

问题3:已知s i nα+3 c o sα=0, 则 (1) sinα=______; (2) 2sin2α-sinαcosα+cos2α=_______.

学生情况:高三学生, 复习过此类问题。考试中学生的解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解法二:sinα+3cosα=0

解法三:第 (2) 问

考试结果是第一问正确率为80%, 第二问正确率仅为66%, 在做错的学生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占25%, 成绩中等的学生占32%, 成绩较差的学生占43%, 考试结果不理想。个别纠错选择了班级中数学成绩为上、中、下的3类学生, 从学生的错题再现过程中了解到成绩较优的学生选择的解题方法是由tanα=-3, 构造边长为1、3、的直角三角形, 分析得出, 由于计算错误没有正确求出第 (2) 问, 在纠错的过程中, 稍加追问就找到了解法二、三。成绩中等的学生的解法是方法一, 计算错误导致第 (2) 问没有正确求出, 经过努力找到了方法二。成绩较差的学生利用方法一求出了, 由于对知识一知半解舍掉了, 或因选择了“合一变形”的方法而未能正确解决问题。通过个别纠正了解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调节, 这说明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较高。但大多数学生元认知水平较低, 得到的答案只是已有知识的简单再现, 他们不能监控自己的解题过程, 不能对答案的正确性进行预判, 更不能判断方法的优劣, 思维归纳能力较弱。造成学生此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概括来说, 有以下几点。

(1) 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淡薄。

(2) 学困生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已经很难了, 根本没有时间对已学的知识与方法进行回顾、总结和思考。另外, 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也让他们不能独立进行反思。

(3) 教师在前面的复习中没有为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反思提供条件和机会, 过多地强调“合一变形”, 从而让调控能力较弱的学生产生了思维定势。

根据上述的原因分析, 我采取了以下解决方法。

(1) 讲评准备。课前让学生阅读教材, 画出三角函数知识的树状图, 让学生理解三角函数各个知识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 教师既要做好督促工作, 也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2) 和学生一起研究解题的三种思路:方程思想找到解法一, 关注知识树找到解法二, 逆向思维化结论为条件找到解法三。

(3) 分析asinα+bcosα进行“合一变形”后能解决的题型、此处遇到的困难。

(4) 强化训练。若tanα=2, 求sinα、cosα的值。

(5) 课后深化。①在现有的复习资料中找类似一题, 并解决;②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及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举例说明。

此题是向量和三角中的常见题型, 考试结果正确率为60%, 与预计结果有一定差距。问题主要集中在不能正确解三角不等式, 考前教师让学生对解三角不等式进行了复习, 并介绍了两种解法:在单位圆中利用三角函数线求解或利用三角函数图像与诱导公式解决问题。我找了成绩中等和成绩较好的两个学生进行个别纠正, 发现他们并没有使用教师介绍的两种方法, 而是依然用自己习惯的方法, 两个人在寻找角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通过交流, 了解到学生不用的原因是已经习惯了自己的计算方式, 虽然自己的方法不够准确和快速, 但因习惯使然不愿意使用教师介绍的方法。根据这种情况, 我先介绍了这种这两种方法的优点, 然后出了两道类似的题目, 让他们尝试用这两种方法去解, 把这两种方法和他们自己的方法进行比较, 让他们自己去分析优劣。

实践证明, 师生互导纠错能够使教师更好地发现学生思维的局限性, 发现教学中的不当之处, 在纠错设计过程中, 对学生的解题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元认知水平, 优化他们的思维方式, 促进他们持续发展。

3. 小组合作纠错

小组合作纠错主要是针对作业订正而采取的方法, 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订正作业中的错误的一种合作纠错形式。这种形式适用于难度较小的数学纠错。

教师可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和座位就近原则把班级学生分成各个小组, 任命成绩中等但认真负责的学生为组长, 让小组合作批改作业, 并进行纠错。具体做法:收取班级全体学生的作业, 教师可先批改组长的作业, 然后返回作业本让组长批改本组其他同学的作业。组长必须和本组同学合作, 订正作业中的错误, 互相释疑解惑。这种方法可以节约讲评时间, 使作业讲评更高效, 让教师的讲评更有针对性。

小组合作纠错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监督和指导, 必要时为组长或组员释疑解惑。

4. 自主纠错

自主纠错是指学生针对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犯的错误, 主动质疑、探究、总结的独立纠错方式。它适合由于失误而造成的“错误”、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错误的归纳、整理。在所有纠错方式中, 学生的自我纠错是最佳途径。

如今, 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自我纠错, 他们通常采取建立错题订正本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纠错, 反而忽略了对其纠错方法的指导。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且学生在自主纠错中也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抄写错题, 只有答案没有过程;二是有完整的解题过程但对过程没有任何注释, 不反思错因, 不探究解法;三是思维归纳能力较弱, 对错误不进行归类整理, 不判断方法的优劣。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失去纠错的兴趣和提高能力的机会。基于教学实践,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养成学生的纠错习惯。

(1) 帮助学生制定纠错措施, 养成纠错习惯。教师指导和定期督促学生自主纠错, 以强化学生纠错习惯的养成, 具体内容如下。

错误的发现和收集:①看课本、参考书时, 及时标注出自己发现的疑点、重点、精彩点等, 以便再看时可以有所侧重;②听课时, 认真听讲并及时记录重点、疑点、盲点等;③每人准备一本“错误记录本”, 及时收集平时学习中发现的典型性错误或疑点、盲点、精彩点等。如果出现的错误比较集中且题量较大, 可采用粘贴到记录本中的办法, 以免花费过多的抄写时间。

错误的消灭策略:①树立目标:“题不二错”;②及时纠错:每次做完练习或考试后, 均要及时核对答案并用红笔更正, 并对错误进行简要的评析, 同时标注出出错的原因和启示。对于参考书上出现的错误, 一般只要求直接标注并更正在题目的旁边, 写上评析;而对于一些较为典型且常犯错的题目, 要及时并详细地录入记录本中;③温故知新:对于练习册、试卷中标注的错误及“错误记录本”, 每过一段时间都要翻出来看一看, 花精力复习并重做错过的题目, 多次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要主动找错误的变式题、类似题来做。此外, 还要进行错题反思, 反思知识是否有缺陷、思路是否单一, 反思解题思想、解题过程的调空策略是否正确。尤其是重大考试之前一定要提前再次翻看一遍, 以便准确地消灭自己的弱点, 及时做到补缺补漏, 减少错误的再发生。但不能明天考试今天看错题订正本, 如果有太多的错误不能再次订正正确, 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

(2) 强化学生的审题能力, 提高解题质量。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 审题的质量决定着解题的成败, 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是提高学生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自主纠错是学生提高审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纠错初期,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如深刻理解有关概念的内涵, 注重推敲关键词语, 怎样挖掘隐含条件等, 从而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究解题的策略。

自主纠错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生, 减少了盲从性, 使学习活动有的放矢。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纠错;同时, 应持之以恒地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纠错习惯。通过不断地自我纠错, 不仅能使学生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审视与修正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 还有利于其纠错思维的形成与反思能力的提高, 强化其自我意识, 使学生能自觉地调整学习方法与策略来实现自我发展。因此,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我纠错指导,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成效与反思

首先, 学生初步养成了及时纠错的良好学习习惯, 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经过教师的指导和监督, 学生养成了及时纠错的数学学习习惯, 大部分学生都有错题订正本, 能够主动地和教师、同学探究错题, 关注解题方法的选择、解题思想的运用。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了激情,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采用情景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由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由“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教学气氛异常活跃,但在这“热闹”的课堂教学背后,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出现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乱起来了”的现象。还有的教师为了精讲精练,不钻研教材,例题不讲,习题少做,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就完事,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基础掌握不牢,一考便错。还有的老师,滥用多媒体教学,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40分钟要质量,是每个数学教师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悟,就教于同仁。

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课程改革呼唤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注重了时代发展对新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克服了以往课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基础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程的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如何提高课程实施的效益,既教学效益,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所以,新课程改革呼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呼唤有效的课堂教学。

2.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中外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

有效的课堂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下的教学效能运动,它要求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教育价值追求。因此,坚持求实,追求有效,理所当然应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3.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改变当前“高耗”“低效”教学现状的需要

当前教学中存在着低效或无效现象,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教学的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益差,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和终身发展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因此,如何使我们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应大

力倡导研究并实施有效教学,既能保证有一定水准的较高的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让学生乐学、会学,教师能教、善教,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衡量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单位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相应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非取决于教师教的内容多,学生做的作业多,教学占的时间多,也不能简化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或“教的认真,教的细致”,而是看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看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得好不好,会不会学,也就是说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获得了充分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因此,我们衡量一堂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主要就应看它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否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能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否鼓励学生的合作交流。

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1.加强教学准备,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1)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每一名教师都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在备课时就要对学生作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对学生了解的越清楚,教学中就越能调动所有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听讲,并积极参与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认真对待课堂训练,教师则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并适时进行质疑、追问,把课堂引向深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落实《课标》,研究教材,把握教材,超越教材

有效教学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教学中要始终紧扣《新课程标准》,以《课标》中的要求为基准,对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达到的学业程度进行衡量。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不少教师拘泥于教材,认为把教材教好就是达到《课标》要求。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科书和教学的关系,做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科书(包括教辅资料)进行选择组织和排序等方式的“再度开发”,对课程内容进行“校本化”“生本化”的处理,并适当引入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实例,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特别要精心设计“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保证课堂教学中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从人力、物力、时间、方法与过程上保证重点内容的教学与难点的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2.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它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的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的程度,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与把握的越好,就越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课堂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切实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而终生学习的愿望是人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成功的教育就应该是唤起学生学习的需求,只有那些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所以在教学中要灵活选择、优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有这样一句话让我感受很深,“老师告诉我的,我会忘记;老师教给我的,我把它记住;我自己参与的,我会明白。”所以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推导。教师不是权威,不应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而应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充分培植学生“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学习情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数学从此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自主学习的魅力,成功的体验,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支撑点。可以说教师的造就是为学生创造条件发展自己的弹跳力,自己跳过横杆,而不是教师把学生托过横杆。教师不应放弃自己的责任,但教师的责任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只是学生在教师那块土地上采掘,“把舞台让给学生”,一个个学生的慷慨激昂,造成的是学生之间的聪明才智的相互感染,这不是教师一个人在那块脊薄的土地上采掘所能比拟的,教师的责任是指导学生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

4.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安排。新课的导入、情景的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实验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景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做到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一个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做到人人参与,多向交流,教学共振,听、说、读、写想结合,讨论、演示、操作、板书相统一,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的成就感中认识、规范、评价和发展自我。课堂讨论、角色表演等教学活动要坚持形成为内容服务,真正起到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5.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要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及时作出评价。同时要“师出必有名”,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既表扬确有值得表扬之处,批评也是如此。评价并不排斥适当的批评,它们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批评与赞赏应相辅相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71-01

课堂是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笔者从事多年小学数学教学而总结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师的教学观念传统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的影响,如今,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来教育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教师在讲,仍然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教师不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忽略了学生是否能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加之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严重化,很多教师都是明面上的实施课程改革,在教学中任然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突出,素质教育没有切实的实施。

2、家庭教育思想的陈旧化

如今的很多地区,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任然存在陈旧化现象,他们都还在是以孩子的考试分数来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认为孩子学习不好不是自身脑子笨,就是老师的水平有限,而自己却不愿意牺牲时间对孩子进行数学辅导,还有部分家长忙于为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作业,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看,种种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得孩子们的学习情绪低落,学习的愉快感觉渐渐消失无踪,很多孩子都是抱着能考高分的态度去学习,学生课堂学习效果难以保证,严重影响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

3、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师生有别”的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转变,以及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限制,部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在课堂上不能讲话,不能做小动作,要认真听讲,不能开小差,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很难打成一片。加之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太过于依赖教科书,这样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使得小学生没有一个合适的学习方法,逻辑思维得不到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也得不到发挥。久而久之,学生渐渐的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但加大了课堂教学的难度,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得不到提升。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和前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事实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会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寻找其兴趣点,进行激发,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和有效性。首先,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心,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故事等进行课堂导入,用故事去带动学生的学习乐趣。只有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课堂教学,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教师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手段。

2、积极改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参照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如实的发挥好引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积极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放手不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让自主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切实的发挥出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联系生活

数学知识即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中,教师在搞好课内知识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让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使学生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加强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能够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推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总结教学经验和规律,并不断的探究实践,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宋花英.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青海教育,2011

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7

一、做好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1. 研究学生、做好学生学情分析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好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的层次, 研讨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点等都应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好的构思和创意都有很强的针对性, 都需要对学生有真切的了解.如:学生在学习认识圆这方面的知识时, 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自己去操作实验获取圆的相关知识和认识圆的特点.所以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了解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数学、学生与课堂的关系, 这是保证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2. 数学教材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出发点———让学生在教材所搭建的数学活动平台上展开数学学习

采用由浅入深、逐级递进的数学方法, 给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机会, 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突出探究式学习方式.如教学“乘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积大于 (或小于) 被乘数”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指出, 当乘数是整数时, 积大于被乘数.有的说, 当乘数是自然数时, 积大于被乘数.有的说, 当乘数大于1时, 积大于被乘数.课堂引进这种教学方式, 使每一名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机会,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场所.

二、教学时, 教师应重视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以下几方面:

(1) 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2) 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3) 开展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4) 逐渐延伸———创设问题情境

(5) 运用开放题———创设问题情境

(6) 应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三、强化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 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使学生自主地学习, 和谐地发展.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 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 激发兴趣, 诱发参与动机

(2) 适时点拨, 指导参与方法

(3) 创设时空, 保证参与机会

四、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 重视探究学习

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我们要着重考虑更多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 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时, 一名学生问:“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 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动手操作, 待找到了“证据”后, 就能证实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不一定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从而解决了学生质疑的问题.

2.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 我先让学生自学, 看课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 然后让学生进行质疑, 学懂哪些知识, 还有哪些疑问.有一名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课本上是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块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 如果用一块三角形行吗?”我抓住学生这个质疑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操作、讨论.这样,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 另一方面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探究意识.

五、关注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都应给予积极的肯定, 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 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 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 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名学生对教学的想法.如黄爱华老师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很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既着眼当前, 也着眼学生的未来;既注重知识, 又注重能力, 更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注重学习方法, 还要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能力, 并着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经历着“数学好玩”, 同时激发引导学生长久地保留着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感受着“数学不是生硬的”, “数学不是刻板的”, “我们是能够把数学学好的.”教师的教态大方得体, 语言幽默、风趣、诙谐, 极富有鼓动性和启发性.

六、关注课后的消化巩固环节

调整课后练习.课后练习是巩固与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 也是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重要环节, 在课堂练习活动中, 在设计多样的练习的同时, 应依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控, 或增减练习的数量、或调整练习的要求、或交换练习形式.如房屋装修粉刷面积, 铺地用多少块砖, 种植面积与棵数, 车轮为什么制成圆形等.凡是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都要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 使学生觉得身边处处有数学, 懂得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8

一、优化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呢?(1)平易近人,营造氛围.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信息、情感交流的双边活动,教师用平等的态度和友好善良的心来对待学生是建立融洽和谐课堂气氛的关键.只有融洽师生情感,消除学生畏惧感,学生才能有效地接收新知识.(2)关心差生,不伤自尊.对待课堂上说错话、做错题的学生,不能漠不关心、挖苦讽刺,否则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感到委屈,影响学习情绪.相反,如果以关心、诚恳、帮助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学生就会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大家也会引以为戒.(3)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受表扬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受训斥的学生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在课堂上要多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而自卑感较强的学生,更要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动机.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具有学习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投入数学学习活动.如将所学知识用于买东西算帐,算家里的电费等.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这个诱人的王国里,有许多数学现象需要细微的观察,有数不清的问题要思考要操作.学习中的成功,教师的鼓励,都会使学生体验到心理学所说的“愉快效应”.成功带来的内心满足和愉快的体验,会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1)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2)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3)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4)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精心设计,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意思是说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深入地思考,那么学习就只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化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激起对数学知识的强烈探究欲望.有了问题,学生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尝试重组教材,设置一个与旧知相连接的新知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新问题急于想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又无法解决,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垂直与平行”一节时,创设了这样问题情境,“今天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你们知道是谁吗?”学生很好奇,急于想知道.(幻灯片出示一条直线),引导学生说出直线的特点,引出“今天我们来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在一张白纸上折出两条折痕,并且用笔描画出折痕使它变成两条直线,由生活中的“折痕”到数学中的“直线”,使学生产生了迫切想知道“新说法”的积极心向,便可热情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去.

四、科学评价,巩固教学成果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的评价既能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又能避免导致学生“表扬依赖症”的产生,让评价真正发挥激活课堂的作用.另外恰当运用数学语言评价,利用“客观评价策略”、“关注差异策略”、“多元评价策略”、“质的评估”等记录学生的各种进步,反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让学生学会倾听、解读、交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9

一、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数学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有效的学习情境,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她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情境创设应贴近生活实际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应注意:(1)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作为课堂情境.(2)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地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3)创设多元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及生活和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例题教学“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生活化”.因此,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有启发性,不能单一地提出问题.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把课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让学生学得轻松,觉得学有所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2. 情境的创设内容和形式

教学情境的形式多样,情境的创设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二、优化有效的学习过程

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时,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而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于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三、注重学习过程,适时引导学生反思

作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进行及时反思,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例如,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正确理解与否,分析过程当中是否疏忽或漏掉哪个条件、数据,列式是否完整无误,计算时出现差错没有?学生应在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进行认真仔细地反复理顺、梳理,以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经常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进步学好数学,掌握知识,并运用于实践.

四、自我教学反思,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一、精心教学设计, 确定有效的教学内容

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 数学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应该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 确定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标所关注的三维目标。数学教学应该围绕三维目标, 务真求实。

教师要苦练基本功, 加强自身素质, 提高施教能力和水平。备课时, 教师要准确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确定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每一堂数学课都有重点、难点。数学的整堂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教学内容来逐步展开的。要让学生把握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就必须突出重点, 这样能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便于学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 每一课时又往往有一些知识点学生难以明确, 难以掌握, 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已有的知识水平, 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 适合教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构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日本心理学家菊池亲夫指出:教师态度温和这一变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是正相关。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非常近, 他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他的拍肩摸头也会使学生因此受到鼓舞。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沟通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教师的爱。爱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 爱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个性的导航者和引路人, 理应受到学生足够的尊重, 但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诚待生, 以情育人, 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建立浓厚的情感基础, 使学生感到学习生活的愉快。

在课堂教学中, 各动态因素之间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 无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 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只有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了, 教师才会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 真正融入到教学中去, 倾听学生意见, 尊重学生的观点。这样, 学生才敢把老师当作朋友, 坦露直言。只有生生之间民主平等了, 才能使生生互爱, 学生之间才会相互尊重, 相互帮助, 相互促进, 避免优生一言堂, 差生闲着玩, 甚至出现优生瞧不起差生、排挤差生的现象。因此, 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学习的共同提高, 激发他们追求真知的欲望。

“智者多虑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数学教师在课堂上, 还要体现教与学的民主性。除了原则性很强的是非问题之外, 对许多争论性的、假说性的、未有定论的、尚有分歧的各种观点, 应持开放性的态度。这样, 人人都能认真对待他人意见, 就会达到人人都想说, 敢说;人人都想做, 敢做。达到人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民主, 而且是一种科学态度, 它能让学生适应各种不同观点及争论环境, 达到“百家争鸣,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目的, 也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探究教学, 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 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主动地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或猜想, 经过调查、实验, 搜集资料, 建立模型, 通过分析、思考、表达与交流、批判、反思等活动, 积极地理解和建构知识, 改善自身心理结构, 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和方式。探究教学既是一种学习方式, 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往往不满足于课本上的讲解, 会把目光投向课外或探究现象的原理或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进行探究教学。学生有了研究的动机和愿望, 教师要及时捕捉并认真指导, 帮助他们确定探究的内容, 教给他们研究的方法, 帮助他们写出探究计划;也可与学生一同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指导, 最后指导他们写出简单的报告, 并对结果作出适当的评价。在探究性学习中要以鼓励为主, 以肯定为主, 要经常提供机会满足学生的成功欲、表现欲, 激发和保持探究的兴趣。

要让学生走向社区, 通过走访、调查、实践, 学生也掌握了许多探究的方法, 为今后的学习研究奠定了基础。探究式教学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提出问题、解释、合作交流、如何去解决问题等各方而能力。探究教学中, 创设了多元、动态、开放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主动学习, 有利于唤醒、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有利于形成现代人终身需要及全面发展所应具有的综合素养,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发展需要,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在课堂改革中, 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探究式教学, 把握教学规律, 创造新形式、新方法。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1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得预设的学习结果并学会学习,同时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积极发展。具体表现在:在认知上,促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上,促使学生从不喜欢数学到喜欢数学,从不热爱到热爱。

通过有效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对教师来说,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感受到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与价值,同时享受课堂当中生成的许多精彩的瞬间,让教师不断追求永无止境的数学教学。

那么农村初中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实践与思考。

一、变“空洞的数学活动”为“有效的数学活动”

在创设有效数学活动时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应具有适度挑战性。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适度挑战。这样的数学活动就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不会使学生的数学活动停留在活动的浅层次。

2.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现在讨论的是什么问题?教师应随时观察学生在思考什么?思维上有无障碍?如何引导?

3.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对于一些学生标新立异的观点或思维的闪光点,教师都要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尽量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随着课堂教学的教法和学法的改变,教科书的使用上也随之改变。《标准》提倡教师要创造性、科学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从过去“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从“教”变到“用”,意义大不相同,为教师研发教材、科学地使用教材留下很大的自主空间。

我在教学中经历了几次教科书的改版,在使用过程中感觉到,无论怎样版本的教科书,由于受篇幅、学习学时的限制,它只能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呈现交付师生在教与学中使用。不可能照顾到城市学校、农村学校不同的具体实际的差异。因此,教科书这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需要教师根据个人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科书提供的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使教科书“校本化”。 、变“无效的练习”为“有效的学案”

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时将大课题分解为“讲—问”、“讲—练”、“讲—讨论”这种形式,使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之间处于“交往”、“对话”的交互状态。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彻底改变传统授课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听课的弊端。把以往上课教师单向的信息流改为师生双向的信息流。

2.把大部分的講授时间交还给学生使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训练为主线,把节省出的时间用于照顾成绩中下等的学生,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辅导。

3.利用学案练习题量大这一优点,将堂上练习与家庭作业整合在一起,把大量原本需要学生课外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上得以解决。在练习的设计上可以分成各个层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辅导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真正减轻了师生的课业负担。实践证明,经过备课组老师的精心整合编排,利用学案这一校本教材进行教学,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掌握“需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这个目的能得到落实。

三、变“热闹的分层教学”为“有效的分层辅导”

在“优秀率”、“优良率”指标的影响下,班级的教学可能留下很大的落后面。在一个教学班里,有时班级的“优秀率”、“优良率”较高,可能会掩盖住落后面大这一事实。过于追求“优秀率”、“优良率”,可能就会变成精英教学,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很差。这一点在农村初中尤为如此。因此真正有效的分层,不应仅是课堂上的分层教学,更应是课堂后的分层辅导,要把课堂上“热闹”的分层教学变为一种能够对中下生有所帮助的分层辅导,把重点向中下生倾斜。

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教师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要善于把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习材料生动活泼、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能及时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信心。例如学生学了概率后,可以让学生了解商场有奖销售所设奖券中奖机会大小;学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后,让学生用“腕测法”估测物体的高度;学了黄金分割后,让学生发掘生活中的美……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2

一、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如学生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 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等等。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 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要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教师就必须不断地优化组织学生学习的形式, 使之最大程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 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程度, 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期望值, 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等。

三、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 创设实际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体验数学的“生活味道”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 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 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 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 接触数学,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做法是:编制“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上课开始, 教师将屏幕打开, 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荒草丛的大路上, 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 口太喝了, 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 八戒吃西瓜的1/3, 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瞪在眼睛, 很不高兴地说:“猴哥, 明知我的肚皮大, 吃得多, 却分给我的最少, 你吃得最多。”语音刚落, 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到此, 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 课一开始, 同学们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 每个情节历历在目, 问题一提出, 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等等。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 欲言不能, 教师趁疑而入, 因势利导, 揭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 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二) 运用有效的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 感受数学的“抽象之美”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充分启发引导学生, 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 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 先予启发, 让学生多活动多观察, 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通过自己的努力, 发现规律, 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密切关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有位教师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时, 呈现了这样的情境: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 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 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 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相等, 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 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尽可能少吗?对此引导学生进行分类研究。对学生的不合理分类, 教师要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策略, 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按照三角形的“边、角”元素进行分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一个条件:一角, 一边。2.两个条件:两角; 两边;一角一边。3.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 验证。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 加以比较, 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 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实践证明, 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 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学习。

(三) 在自主学习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布鲁纳曾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 变抽象为具体,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从而实现有效学习。让学生在亲历中获得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中, 多数教师都会采用演示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 还是教师讲得多, 动得多, 往往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 先是指导学生画出一个底20厘米, 高1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用剪刀剪下。然后, 提出能否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接着是学生的小组合作与学习。在教学中, 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合作, 没有太多的示范和言语,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就发现每人手中拿的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 他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但能拼成相同的长方形, 对知识有了深层的感悟, 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因此, 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 教师应当转变角色, 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动手操作和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在民主平等、信任、宽容的氛围中探索新知、点燃智慧、树立信心, 感受数学的魅力, 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四) 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享受数学的“成功乐趣”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 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 由此所建构的认识结构必然多元化、个性化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 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 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生才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和帮助, 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鼓励努力改正、争取进步,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例如, 在教授解方程组:①x+y=7②3x+y=17, 大部分学生把两个方程相减先消去y, 有一位同学却想出先把第二个方程变化为2x+ (x+y) =17, 再由第一个方程x+y=7代入得2x+7=17。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提出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 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上哪怕是点滴进步也要给予热情鼓励。不同的学生表达语言不同, 不管是否加以严密, 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加以引导, 逐步严密化。让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探究成果的机会, 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自己学习的热情, 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乐趣”。 关注差异, 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 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上一篇:尺度选择下一篇:军人的最高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