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精选12篇)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1
如何激活数学课堂, 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 这是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高效, 避免无效、低效目标的一种最佳途径, 这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数学课堂.《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对理解新的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公式、数学思想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数学情境是发展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 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趣情境, 把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枯燥的数学知识给予形象的再现, 学生在形象的生活感受中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1].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 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老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 让数学贴近生活, 这样, 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 生活真有趣, 数学真有趣.
那么, 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设行之有效的数学情境呢? 首先, 应注重“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 新课标强调, 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 应注重“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 教学时,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境, 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情境中学习数学, 只有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 学生才能通过亲身体验去感悟、体验知识的由来、本质及应用前景, 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 但不能完全抛开教材. 例如,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 我首先通过这样的谈话导入课题: “我们班有哪位学生家新买了房子了?”有几位说他们家新买了房子, 我接着问: “装修了吗?”“还没有”“那么如果要装修你能帮爸爸、妈妈算一下要多少涂料和木地板吗?”这样, 就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 自己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数学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二、设计有趣的情境,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可见兴趣对思维的发展是重中之重.低年级儿童刚入学, 对什么都感到新鲜. 教师要抓住这一点, 从教学实践中挖掘教学素材, 活用教材, 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促进思维的发展. 在课堂的引入上应尽量创设情境激趣, 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 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仿佛自己进入了故事情境中, 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2].
例如, 教学“用8 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 多媒体展示) 在愉快的音乐声中, 快乐的动物旅游团一行32 个人来到了森林饭店. 森林饭店的主人猫咪笑呵呵地告诉导游: “我们饭店现在还有5 张空桌子, 请随便坐. ”导游猴儿一听急了: “才5 张桌子, 我们这么多人坐得下吗?”猫咪一听也不知该怎么办好了, 它转向屏幕, 向小朋友求救: “聪明的小朋友, 每张桌子坐8 个人, 他们32 个人能不能坐得下呢? 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 然后交流解题思路, 最后指出: 可以先算一算32 人要坐几张桌子? 也就是每8 人分成一份, 32 人可以分成几份? 算式是: 32 ÷ 8. 这节课, 通过有趣的卡通故事引入课题, 在讨论中学生初步地感受到了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学生暂时还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设置了一道障碍, 在求知心理与问题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协调”, 学生被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 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思维的源泉被打开, 滚滚的泉水尽情地流淌. 教材、生活、学生的经验都可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资源, 教者的任务是积极地利用和开发资源, 唤起学生的智慧和热情, 形成热烈而富有思考性的数学课堂.
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 教师如能抓住这些鲜活的资源并自然地运用到教学中去, 就增加了教学的有效信息, 有利于知识的升华. 这个在动态中形成的开放的思维空间, 给学生搭建了对话平台, 就这样在师生、生生对话中, 知识得以增值, 思维得以碰撞.
总之,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和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力求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省时”、“高效”的目标, 只有这样, 我们的学生才能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摘要: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和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重组教材, 通过有效重组和完善整合, 力求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生活情境,兴趣,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闾可和.小议课堂教学模式之改变[J].教学与管理, 2004 (9) :76.
[2]王德敏.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5 (6) :46.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2
摘要: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使学生被动接受数学知识,从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自信心的养成,学生也就觉得数学学习十分枯燥无味。针对这种状况,笔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灵活运用 教育 机智创建新课堂,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说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认为只是“题”和“数字”,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只要多做题就行了。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笔者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解释、描述、理解、刻画,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自新课程进入实验阶段以来,新教材、新教学倍受教师和学生们的关注。笔者一直任教初中数学新课程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现就如何上好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微调教材,因材施教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 科学 实验,学生就能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对教师的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而课改后的新教材是“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构架,十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但这种编排也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例如,新教材二次函数一节中,用两个例题来导入新课。例题1:多边形的对角线数d与边数n有什么关系?那时笔者所执教的学生,由于归纳、猜想能力的不足,课上需要笔者来引导他们解决。例题2则属于增长类的应用题,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乏是一道好题。但很多学生也表现出较难理解。如此以来,挫败了学生的自信心,即便弄懂了这两道题,也没有兴趣去接受新知识了。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 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 发展 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调整:先带学生简单回顾一次函数的作图步骤,直接给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让学生合作讨论如何作图后,再一起动手在分发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卡片(网格形式)上描点、连线,进而让学生发现二次函数图像的形状,课本原有的例题稍后解决。从课堂气氛、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的反应上看,这次教学效果要好得多,也让笔者切实体会到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二、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新课改提出的“合作交流”在课堂中呈现出来的往往只是同学们“合作”找出教师布置的一些简单问题,然后派一个代表进行回答。这显然是不好的。合作学习的方式更多的应该是在学生个人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学习任务时通过合作学习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曾有一题:在长、宽、高分别为4、5、3的长方体中,一只小虫沿着长方体上表面点A爬行到下底面的B点的最短路程为多少?此题属开放类型。在课堂教学时我特意安排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兼顾学生们的学习程度,让他们变更座位、四人一组着手解决。自由发言 总结 时,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们提供了数十种的解决方案。此时,笔者感叹学生是多么得出色!听着学生的叙述,看着学生的变化,作为一名新课改一线的教师也越发感到了孩子们是幸运的,教师们也是幸运的。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学科知识,而且对提高每个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及合作意识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分组要考虑学生的搭配是否合理,组内分工、学习目的是否明确。不能流于形式,让其价值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
三、转变思想,力在创新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必须要具有创新的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做好他们的表率,把创新素质的养成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从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内容上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贯穿于素质教育实施和每一个学生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如在八年级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教学中,基于它的抽象性较难理解的情况,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推理过程,增强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生们利用小棒摆出他们所认为的平行四边形后,笔者问:“能否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你的拼图是否正确?”(旨在培养他们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设计的一种思想方法)接着问:“能用说理的方法来证明你的拼图正确吗?”(意在激发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最后问:“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通过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实际验证——理论论证——概括总结这几个步骤培养他们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在公开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利用点的分布设计了两幅图画(树和鸟)供学生选择,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坐标的变化,增加了趣味性;另一方面对学生适时进行德育,愿他们像小树一样茁壮成长,愿他们向鸟儿一样在知识的天空自由飞翔。整节课中,学生感受了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体验了数学推理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逐步形成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适时评价,激发热情
课堂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师生互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我们往往把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等等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新课程理念还把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等,教师的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提出了“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在笔者曾执教的八年级有一个学生,他的成绩虽不是很好但其脑子灵活、反应快。记得第一次提问他的时候,全班哄堂大笑,他的脸也涨得通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笔者先暗示全班安静,接着对他说:“看,同学们是认定你答不出来了。但我却说你能行。怎么样?露一手给他们瞧瞧!”他看着我,带着求助的目光点了点头。我先替他把题目读了一遍,在读题的过程中边对已知条件进行逐步分析,边设问让他回答。最终,他成功了。笔者先是表扬了他,后又带领大家为他鼓掌庆贺。从那以后,再提问他的时候,班上不再有笑声,而他也不负众望一次次的让笔者看到了希望。“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的,而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选拔,而是在于如何通过评价来促使被评价者改进,促进其 发展。直至现在,笔者也会在教学中使用“你讲得真好!”“没关系,慢慢来”等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五、和谐氛围,教学双赢
数学课堂一般被认为比较枯燥、缺乏激情,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利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教学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即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够严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和钦佩后,学生将确信其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对于所传授的知识认真领会;对于其谆谆教导,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共鸣。此时,教师的赞扬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深深满足。而教师的忠告和批评也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教师不是有意刁难,而是一种善意的批评和忠告。所以,在教学中,笔者一直努力地、坚定地实施着快乐教学。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 艺术 ”。这句话说得真好!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课后我们在反思 总结 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书越来越难教”,这也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共同感慨。如何体现新理念,需要教师自
用心
爱心
专心 我否定,“扬弃”习惯的教法,这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我们要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只要我们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合作,就一定能让课程改革结出丰硕的果实!
用心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251-01
一、教学语言要有效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易于学生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使教材化难为易,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课堂语言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应是易于学生接受的。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具有亲和力。切忌重复、罗嗦、带口头禅。教师提问不要过大,而且笼统。否则,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无法找准切入点。所以教学语言应该是科学和严密的。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当教师让学生回答长方体有几条棱时,说:“长方体有几条棱长?”这是不严密的,从而会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无从下手,乱说一气。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中,让学生回答他见过的人民币,当学生说见过十元人民币时,教师问“十元人民币有多大呀?”这个问题的意思就不明确,孩子答不上来。教师又补充说明之后,学生才知道老师问的是十元人民币相对而言于其它面值的人民币的面积的大小。所以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严密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二、教学组织要有效
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首先,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来激发好奇心,为学习新知提供“心理需要”的准备。学生们皱眉凝思,积极思考,于是在急迫想知道“究竟”的心理下进入探究学习阶段,求知欲望非常强烈。
其次,课堂结构的组织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其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显示了自主学习的优点。教师再加以因势利导,必然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集中到学习中来。如可以提醒学生学会倾听他人回答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等。在很多课堂上,学生的讨论看似热闹,实际上因为组织无效,学生有的相互推辞,有的说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话,结果讨论时间白白浪费。学生分小组讨论前,教师应引导每组定好组长及中心发言人,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讨论状态。
三、激发学生思维动机要有效
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更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
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能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2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王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王师傅加工了12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800个零件。这时把50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理念,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四、多媒体课件运用和板书设计书写要有效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等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认知主体的发挥,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地进入数学课堂。好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为数学教学锦上添花。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学生学习数学起到画龙点睛之举,实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理解的质的飞跃。
当前,由于多媒体的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忽略了板书书写。实际上,板书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好的数学板书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浓缩,板书的内容往往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内容,也便于学生掌握方法和课后复习。
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4
关键词:和谐关系,学习兴趣,动手操作,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教学的生命, 是我们进行教学研究的永恒话题。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责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也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重担。如果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就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 就如何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建立和谐关系, 提高教学效率
古语说得好: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如果喜欢这个教师, 就会喜欢他所任教的科目, 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如果学生讨厌这个教师, 那么他的课堂又怎么会出现生机呢?所以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如在上“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 我就这样导入新课:“这节课请你们考考我, 我当学生, 你们当老师, 你们可以随便出一个数, 我能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或不能被3整除。”这样的话语马上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在这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中, 学生也就没有拘束, 随心所欲, 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和老师一起探索着“数学王国”的奥秘。因此, 发扬民主的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 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和途径。正如罗杰斯所说:只有在真实、和谐和理解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 才敢于和勇于主动发表见解, 自由想象和创造, 从而愉快、热情地吸取知识, 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
二、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 是点燃智慧的火花, 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也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有兴趣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象柴, 即可点燃, 也可捣毁。”如果运用好恰当的教学方法, 学生对数学课的内容能够产生极大的兴趣时, 他们的思维就会得到拓展, 思想就会活跃, 记忆也会大大的提高。反之, 学习就成了他们的精神负担了, 教学效果也会大大降低。所以,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小猫和小兔要进行跑步比赛, 他们从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 但是最后两人却几乎同时到达了终点。小狗裁判也无法判断谁是冠军, 只好裁定两人并列第一名。但小猫和小兔都不服气, 都认为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 自己才是冠军。这可让小够裁判为难了。同学们, 你能帮帮小狗裁判吗?”“小动物赛跑”的情境富有童趣, 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而小兔和小猫吵架的原因也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 课堂教学也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引导动手操作, 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除了老师的教授, 还要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才能加深体验, 印象深刻。动手操作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 还能够从中理解和感悟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从而获得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手、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要解决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之间的矛盾, 就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课内导学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 要让学生通过进行实验、动手操作、分析思考, 寻找出不同于书本的别的实验方法, 经过4次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不等高不等底、等高等底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 让学生自己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 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并让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空间飞翔, 真正实现自主有效地进行学习。
四、组织实践活动, 提高教学效率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斯腾伯格的一句名言:“我们坚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的思维。”科学课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科学探究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 在关注学生的动手同时, 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 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必须牢固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农村学生缺乏思维锻炼, 学习基础差, 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 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努力改变原有的老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而获取知识的局面, 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激活学生的思维, 这样农村数学课堂教学就充满探究的活力。
在教学实践中, 我往往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和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 在“换钱”这一教学环节时, 我从口袋中拿出在银行中换来的各种人民币, 引导学生把各种钱币进行分类, 并开展“换一换”、“模拟开店”等活动, 这样, 就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兴趣盎然地学到了知识。这种通过学生自己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亲身体验的教学活动, 既让学生巩固了分类知识, 又让他们获取了新的知识。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5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阵地。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它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生活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指导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自己是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点滴体会: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我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不是忽视或者嘲笑,而是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我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是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教学必须为实现这个理念服务,在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力争用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二、创设有效地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觉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2、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三、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发展。我认为: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结合多种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6
一、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
人的存在先于人的认识。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创造着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可见,我们的教学意味着生活。这是我们理解教学的一个认识维度,而不是要在事实上把教学变成一种日常生活或完全等同于社会生活,教师与学生这种生活是以知识为中介的。
1.紧扣生活,使数学问题具体化。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的背景,数学教学应以此作为直接的出发点,让死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如,教学圆的认识中理解定点,定长概念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操着绳子的小球抡动会形成什么图形,园林工人怎么画圆。再引导思考:为什么这些圆会画的这样好?在讨论中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了定长、定点、什么是园,怎么画圆。
2.模拟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挤出时间,腾出空问,创设表演环境,把生活中事件再现到课堂,在课堂中演练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真真实实体味数学。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中,教师可创设一个商店购物情境,再现“买卖物品”的生活片断,在活动中感受买69元的物品付70元找回1元,买97元的物品付100元找同3元,让学生在体验中自然明白一个数加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可以先加上整十、整百数,然后减去多加的数或加上少加的数计算简便。真实生动的生活再现,帮助学生扫除了思维障僻,学生兴致高,也学得快。
二、辐射浓厚的数学意味
数学教学一定要有数学味,这是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灵魂。但我们在追求课堂的生动,追求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时,却往往忽略数学的本身。
例如,有一位老师教学《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结尾处,让学生做这样一个游戏。谁能找出能用百分数来表示的成语。于是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这个游戏似乎将语文和数学课程进行整合,将数学课堂的知识扩展到课外。但实际上,学生举的例子值得我们数学老师深思。例如,百里挑一、百步穿杨、百发百中、万无一失、十拿九稳、平分秋色等等,数学中的百分数是一个非常精确的百分率,而语文中带有百分率意义的成语大都是一个约数或运用夸张手法。如百里挑一和1%,“百里挑一”中的“百”难道能和“1%”的“百”相提并论吗?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其他课程资源来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但不能盲目追求,数学应有数学的严密性、逻辑性等特性,我们应该组织有效而真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品出“数学味”。
三、驾驭意外的课堂生成
“生成”是课堂教学中永久的话题, “预设了,没有生成是失败;预设了,生成了,是成功;没有预设,生成了是精彩”。能否抓住课堂生成资源,机智地展开教学,是落实课堂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技能,或说是一种艺术。
比如,在复习“分数大小比较”时,我出示了这样的一道题:写出一个比大,又比小的分数。你能找出几个这样的分数吗?通过讨论得到下面这样的两种解法:①化小数求解:= 0.25, = 0.2因为0.25>0.23,0.23>0.2,0.23=23/100,所以> >。②通分求解:====……====……所以小于大于得分数可能是、、……而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一种“怪异”的解法:“老师,我是这样想的:1+1=2,4+5=9,所以括号里可以填。”我没有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举例验证此种方法的可行性,让学生自己做出判断。
事实上,这种意外情况的出现,是十分难得的教学资源,只要善于利用,就能够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从而克服有效教学的假性现象,促进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上的生成发展。实际上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有许多“不期而遇”的资源,只要我们在这瞬间注意捕捉和运用,课堂上就能产生不少“亮点”。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7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能在课堂引入时提出有趣的问题, 将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将对整节课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我在讲授《平方差公式》前, 先给学生讲了一个自编的故事《换地》:从前, 一个张老汉有一块边长为a的正方形土地, 一个贪婪的地主看上了这块地, 说:“我也有一块地, 长为 (a+5) 米, 宽为 (a-5) 米, 和你那块地相比, 一边多5米, 一边少5米, 不亏不赚, 咱们换地吧!”张老汉同意了。讲完这个有趣的故事后, 我就抛出了几个问题: (1) 张老汉在换地风波中亏了吗? (2) 决定张老汉亏赚的量是什么? (3) 如何计算这两块土地的面积?从而引出课题。这样的数学问题有一定的趣味性,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起他们的思考, 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中, 设计各类数学问题, 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提出问题的过程, 学生学习本身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充分抓住传授新知识这一契机, 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
1. 充分利用教材, 培养问题意识
教科书上, 许多章节都设置了课前情境, 教师要利用这些情境提出问题, 让学生积极思考,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 在学习《认识三角形》时, 观察由三角形组成图片后,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是三角形的什么性质让它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2. 引入开放性问题, 加强数学知识的理解
解决开放性问题是一种数学活动, 其主要目标不是问题的答案, 而是着眼于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创设条件提供带有启发性的情境, 可以触动学生去观察、猜想、验证, 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引入的开放性问题并不排斥传统的数学问题。
3. 引入合作讨论问题, 加深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学生的发展水平有所差异, 但他们愿意通过努力或小组讨论和探究, 完成数学问题。因此,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大于个人能力, 小于小组合力”的问题,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和他人合作。例如, 在学习了《圆的性质》后,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确定已知圆的圆心?学生通过合作讨论, 得出了很多答案:有利用“两条弦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就是圆心”, 有利用“半圆的圆周角是直角”的定理, 等等。
4. 利用课堂上的错误“将错就错”地提出问题
课堂学习中, 由于新旧知识的交汇, 学生思维能力的有限, 他们往往会犯一些错误, 有些错误甚至是教师无法预设的。作为教师, 要抓住契机“将错就错”地提出数学问题, 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数学问题非预设, 但往往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5. 充分利用课堂的小结提出问题, 使课堂得以延伸
课堂小结是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但常用的“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之类的小结往往给学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使课堂不能延伸。一次, 在对分式的取值范围教学进行小结时, 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这样的分式, 无论字母取任何实数它都有意义?”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的问题使课堂得以延伸。
三、在课后作业中开展编题活动, 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编拟问题给自己思考, 也给其他同学思考, 这是一个活跃的创新活动过程。编题活动既可以对某个知识点新编数学问题, 又可以对经典问题进行改编。编题活动, 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的真谛, 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内化于学生自身的素质中。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8
初中数学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有效的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部分教师未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致使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更多的只是走走形式,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让课堂更有实效?围绕这一问题几年来我进行了实践研究,发现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根本所在。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如何通过更有效地设计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具魅力,更有效益。
一、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设计有效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设计情境的方法很多,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便于操作,效果不错。
1.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选取具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情境,营造数学探究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最终强化教学效果。
案例1:在教《余角和补角》时,我创设了以下情境:要测量两堵墙所成的角AOB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问题一抛出,学生立刻有了强烈的兴趣,他们既感觉到这一问题很熟悉,觉得自己能解决,同时又碰到了困难,陷入了沉思。当他们思考后提出可以把AO延长,先测量旁边那个角,再用去减刚才量出的角度时,再自然地引入补角的定义,很顺畅,学生也兴趣浓厚。
2. 直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直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案例2:如在教学《线段、射线和直线》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入:猜谜语:
(1)有始有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线段)(2)有始无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射线)(3)无始无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直线)其设计意图是激发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迅速地猜出谜底,体验成功,而且这三个谜语的谜面能很好地概括这三种图形的特征,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
3. 动手操作实践创设情境
新课标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提倡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不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及识别的过程中体验怎样能展开,怎样不能展开,而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但是,动手操作所花时间往往比较多,情境设计得好,固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但若为了情境而情境,则会适得其反,这样的情境不如不要。下面我举一个失败的例子。
案例3:我在杭师大组织的浙派名师新课程展示活动中听了《圆台的侧面积》这一课后颇有感触:上课铃响后,老师布置同学们用手上的纸自制一个圆台型的茶杯,学生立刻动起手来,三分钟、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还是没人完全做好,老师显得很着急,但也只能等,最后将近二十分钟才有部分同学完成,时间显然不够了,拖堂二十多分钟才下课。回来后我一直在想:“该老师的初衷固然是好的,能让同学们动起手来,在动手的过程之中让同学们明白圆台的底面周长就是扇形的弧长。但就这堂课的效益而言,我觉得是低下的,可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完全失败的。倘若这一制作过程放在课前预习完成,课堂效果或许是另一种结果。”反面的例子告诉我们,动手操作实践创设情境是好方法,但要用得恰当。
总之,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设计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让学生在迫切愿望下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这样,以情境为起点的数学学习才能更有效地展开,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设计更有效的开放题教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中学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而开放题教学的特点正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所以《纲要》和《标准》都为开放题教学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实践证明:设计得好的开放题,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案例1:七年级的学生初学完《整式的加减》后,往往对多项式的次数、系数、项及项的次数及系数混淆不清,老师经常在复习时要反复强调,但还是会有许多错误,后来我干脆布置同学自己写几个二次三项式,要求含有两个字母。这一改变,学生不再觉得枯燥,自己动手写之前,他就必须弄清楚这些基本的知识点,把主动权交给了他们自己,写出符合要求的代数式,答案又是开放的,当然也有写错的,我就把它展示出来,让同学们帮助纠正。这样,他们不但印象深刻了,错误也明显减少,目的达到了。
案例2:学完二次函数时,如果详细地去复述基本知识,要花大量的时间,学生也不喜欢听,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公司推出了一种高效环保型洗涤用品,年初上市后,公司经历了从亏损到盈利的过程。下面的二次函数图像(部分)刻画了该公司年初以来累积利润s(万元)与销售时间t(月)之间的关系(即前t个月的利润总和s与t之间的关系)。根据图像(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由于题目的开放,答案的不唯一,刚开始都能说出一二,但越到后面越有挑战性,通过启发,学生就能从图中捕捉到大量的信息,在解释为什么的过程之中,他们就很自然地巩固了相应的知识点,使课堂不再枯燥,而是充满活力,富有成效。
案例3: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点可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E,使CE=CA,连接BC并延长到D,使BC=CD,求证DE的长度就是AB的长度。
这是课本上的一个问题,将它做一些改变,就成为一道很好的开放题。如图,要测AB两点的距离,用你所学的几何知识如何测量,写出一种测量方法。
实践证明:开放题要求教师注意讲究“放”的策略,既要大胆地“放一放”,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索全面、正确的结论,又要善于把握全局,调控“放”的力度。凡是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真正做到适时而“放”,提高“放”的整体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使教师实施教学的注意力转移到设计好每一道题、上好每一堂课的重心中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学习,做到减负增效。
三、设计变式教学,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数学问题变式”,就是将数学中各种知识点有效地组合起来,从最简单的命题入手,不断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层层推进,不断揭示问题的本质,从不断变化中寻找数学的规律性;通过构建有价值的变式探索研究,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使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变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及问题本身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定理、公式的本质特征,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设计变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案例1(以下是我在教《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的片段教学设计)
例:如图,一段河坝的断面为梯形ABCD, AD坡度按i1=1∶1.5, BC坡度按i2=1∶2,坝顶宽CD=4,坝高4m,根据现有题干你能设计出哪些可求的问题?
运用拓展(变式一):
如图,若大坝坡度不变现要把大坝加宽2m,求加宽部分的横断面积?
运用拓展(变式二):
如图,若大坝坡度不变,将大坝向上加高1m,求加高部分的横断面积?
运用拓展(变式三):
如图,将大坝加宽2m, AD坡度变为i1=1∶2,求加宽部分的横断面积?
坡度问题是一个很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如果在教学时只注重对例题的分析和解答,学生往往是听得懂,但自己独立面对时又困难重重。我把原例题改成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起点低,兴趣就浓,他们设置的问题很多,包括求α的度数,求AD、BC、AB和梯形ABCD的面积,这就达到解直角三角形的目的。通过变式教学,学生把堤坝问题搞得清清楚楚,很好地深化了难点,也使得这一节课更有实效。
案例2: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 AB, AD上各有一点P、Q,△APQ的周长为6,求∠PCQ。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正方形外以BC和AB的延长线为边作△CBE,使得△CBE≌△CDQ。
(1)△CBE可以看成是由△CDQ怎样运动变化得到的?请你描述这一运动变化;
(2)图中PQ与PE的长度是相等的,请你说明理由;
(3)说明△PCQ≌△PCE;
(4)请用以上的结论,求∠PCQ的度数。
变式:如图,正方形ABCD(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的边AB, AD上各有一点P、Q, PQ=DQ+PB,求∠PCQ。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正方形外以BC和AB的延长线为边作△CBE,使得△CBE≌△CDQ。
(1)△CBE可以看成是由△CDQ怎样运动变化得到的?请你描述这一运动变化;
(2)图中PQ与PE的长度是相等的,请你说明理由;
(3)请用(1)或(2)中的结论说明△PCQ≌△PCE;
(4)请用以上的结论,求∠PCQ的度数。
教师在课前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多变题,在课堂中利用变题引导学生去探索,甚至让学生自己变题,学生会沉迷于他们的数学世界。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挖掘不同知识点的联系,而且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也要注意把握变的广度和深度,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收到更佳的效果。
四、设计分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
将难点分成若干个容易一点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逐步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并且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难点分层得到消化,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发展。
如: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2, 0),连接OA,将线段OA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120°,得到线段OB,
(1)求点B的坐标;
(2)求经过A、O、B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2)中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C,使△BOC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C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如果点P是(2)中的抛物线上的动点,且在x轴的下方,那么△PAB是否有最大面积?若有,求出此时P点的坐标及△PAB的最大面积;若没有,请说明理由(注意:本题中的结果均保留根号)。
分析: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尤其第3小题,更是学生的难点所在。对此,我做了以下铺垫:
铺垫1:如图,有一条小河边有A、B两个村庄,
(1)在河岸边找一点P到A、B两村的距离相等;
(2)在河岸边找一点Q到A、B两村的距离之和最短。
铺垫2:如图,A是半圆上一个三等分点,B是弧AN的中点,P是直径MN上一动点,⊙O的半径为1,求AP+BP的最小值。
分析:通过铺垫1唤醒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回忆,铺垫2则是这一知识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的运用,如果没有这两题题作阶梯,而是直接解题,学生就会感到迷惘。有些课题需要的旧知识较多,要查漏补缺,为讲新课扫清障碍。有合适的阶梯,学生对解决原问题不再棘手。
后续研究方向:
1. 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的策略研究。
2. 设计变式问题的策略研究。
3. 分层教学对学生发展的公平性研究。
4. 设计有效数学作业的方法研究。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的好坏是我们能否进行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方能更轻松地驾驭我们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实践证明:教学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早日摆脱走形式的误区,多在教学设计的重点环节上下工夫钻研,就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生成,从而让我们的数学课堂魅力无限。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 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 有效的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部分教师未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 致使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即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提问而提问, 为了活动而活动, 为了合作而合作, 更多的只是形式主义, 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让课堂更有实效?几年来围绕这一问题作者进行了实践研究, 发现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根本所在。本文结合作者的实践, 谈谈如何通过更有效地设计让课堂变得更具魅力, 更有效益。
关键词:初中教学课堂,有效教学,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章建跃, 朱文芳.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0.
[3]欧阳芬.有效教学的基本功 (1—7册) .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9.7, (第1版) .
[4]刘萍.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开放题教学[J].广东教育, 1999, (6) .
[5]余华东.创新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6]戴再平.开放题——数学教学的新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9
关键词:课堂效率,有效教学,教法科学,结构高效
根据新课程目标的相关要求, 结合个人的工作实践, 认真分析和总结小学数学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真正强化有效教学, 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现代的教学观点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观念不解决, 再好的教材, 再完善的教学方法, 使用起来也会“走样”。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 学得主动。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
二、要有和谐的教学环境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 求知欲强。如在教学求“商的近似值”时, 我出示了这样一题:计算:5.63÷6.1 (保留二位小数) 。教学时, 我不作任何暗示, 而是让学生尝试着完成。多数学生按照常规的计算方法思考, 要保留二位小数, 必须除到小数点后面的第三位。而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了思维定势, 别的同学还在进行计算, 他们却很快说出了答案, 他们说:除到小数点后面第二位后, 再通过比较余数是否达到除数的一半来判断是“四舍”还是“五入”。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受老师“先入为主”的观念相约, 利用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从而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因此,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千万不要束缚学生的手脚, 而应该让学生大胆思维探索, 这样, 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法制约学法, 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 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 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 教法就不同。目前, 一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 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 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 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 具有实效, 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 提高教学效率。
四、要有多样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教学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 (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 , 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 (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像等) , 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 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 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 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
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 吸收率高, 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要有高效的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高效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 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 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 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 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 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 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 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六、要有探究的教学思维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 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 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 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 有的得到修正, 有的得到提升。小组讨论合作时, 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 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 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 真正做到学生的合作者。但在实际教学中, 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部分学生只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 没有独立见解, 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 这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调节、解决。另外, 我在实践中总结出, 一节课小组合作的次数不应出现太多, 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厌倦, 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 从实际出发, 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学数学的过程, 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 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当学生通过探究, 终于解决一个对他们来说新奇和富有挑战的数学问题时, 他们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这是一种强有力的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 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学生在探究中哪怕获得了一点点微小的成功, 我都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赞赏。看到一张张洋溢着快乐的笑脸, 我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探究 篇10
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所谓“教学”, 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是师生互动交往的活动。从教学行为来看, 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指明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 使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教与学的方式。从教学过程来看,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 交往就意味着教学过程就是平等对话、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所谓“有效”, 是指教学活动有成效, 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发展, 达成教学目标, 保证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它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问题, 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有效教学就是能引导全体学生的学习收到实效的教学;是能引导学生力求更高效率有所收获的教学。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 从不懂到懂, 从少知到多知, 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 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对于中学数学来说, 如果我们的数学课能发展思维, 开启数学意识, 渗透数学思想,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今后学习的方法等, 这样的数学教学就是有效的。
2 对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究
2.1 有效的数学课堂, 应是让学生克服对数学的恐惧, 喜欢学数学的课堂。
每接触一个起始年级, 我都要先致力于研究学生, 进行学生学数学的状况调查。每次的调查结果都使我感到吃惊:记得在一个初一年级的调查, 学生告诉我学不好数学的原因有:学不好是天生的, 因为他的出生属相是蛇, 蛇天生就是懒、笨、爱睡觉, 所以学不好数学;学不好是遗传的, 因为她爸爸数学不好, 姐姐的数学也不好, 所以她的数学就理所当然学不好;有的说, 对数没感觉, 从一年级起老师就判了他学数学的“死刑”, 所以对学数学没兴趣等。当我在高一年级调查时, 情况也有雷同之处, 大多显示学数学的恐惧与灰心, 有些说在初中时考试从没考过及格, 有的说初中三年时间只有在初三时才读, 考完试后也不知道学了什么知识, 脑袋一片空白。可见我们这种层次学校学生的基础是多么的薄弱。因此在课堂上必须抓住时机, 消除对数学的恐惧, 愿意学数学。
例如:在学习“不等式组的解集”这一概念时, 学生对定义中文字“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很难理解。很多学生都认为不等式组 的解集的公共部分为图1中阴影部分。
误认为不等式组 的解集为-2≤X≤3。因此我把不等式的解集与实际生活“走路”联系起来, 把X≥3表示甲从3处向右走, 把X≥-2表示乙从-2处向右走, 那么这两人共同要经过的路段是哪一段呢?这样, 学生们就很容易理解到应该是甲经过的路段, 从而知道不等式组解集的公共部分为图2中的阴影部分, 进而掌握不等式组的 的解集应为X≥3。同理知道不等式组 的解集为故 的解集为
从中让学生明白, 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好数学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既然数学那么接近生活, 数学在我们的身边, 是可以感受到的, 要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2.2 有效的数学课堂应是展示过程, 让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的全过程, 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展的课堂。
很多同学在做数学题的过程中, 感觉到即使书中有详解, 也看不明白。我想原因是答案缺少了思考和结论得出的全过程, 缺乏的是知识点的动态连接。因此课堂上应该充分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问题的提出与探究过程、方法的建构与反思过程等。既要向学生展示教师思维过程, 让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了解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惑与挑战、共同经历解决问题的曲折与艰辛。同时, 也要引导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与学生共同分享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例如:在进行高三第二轮复习时, 复习的目的是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是提高解答高考综合题的能力。这对基础较差且差距较大的生物班学生来说, 怎样使这轮复习更有效, 我作了以下尝试:首先教会学生分析综合题的条件, 会把每一条件转化为结论, 再现基本知识, 让基础较差的同学得到提高;其次再把每一结论组合起来, 得到新的结论, 甚至得到答案, 再现基本方法、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等过程, 使较好的同学得到提升。举例如下:
(1) 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在解这道题时, 我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然后展示得分点和解答过程, 让学生小结这道题所应用的知识和考点。
分析:首先找出题中的每一条件, 写出相应的结论:
(1) 由“二次函数”得出
(2) 由“二次函数 的图像经过坐标原点”得出c=0
其次, 结合每一条件得出的结论, 综合得出新的结论:
结合 (3) 和 (4) 得出
知道和式, 依据和的定义, 得到求通项的方法:
验证, 成立
综合得:
只要把每一条件翻译成数学式子, 便得到数列的前n项和式, 转化成“知和式, 求通项”问题。把此过程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明白自己也能解答, 树立信心。
把第二问的条件进行转换:
解答的方法是, 把条件 进行转化, 再分拆求出和Tn, 最后转化成含参数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 求得m。
在解答过程中, 很多同学都不能完整解答, 因为其中包含很多知识点和数学中重要的转化思想。通过这样的分析展示, 让全体同学能参与其中, 得到不同的收获。同时传递一种信号:数学并不难学, 人人都有能力学好它;其中题目中渗透的转化思想, 是训练应变能力的有效手段, 告诉学生数学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训练人的思维的, 要下决心学好它。
2.3 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
当今时代, 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导致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 今天懂得的东西, 明天或许就过时了。最好的应对办法是在学校里不满足于仅学习现成的知识, 而是着眼于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让学生终生享用。于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应该成为课堂追求的目标。在课堂上我经常进行以下学法的渗透:a.会阅读课本;b.会记笔记;c.会提问题;d.会复习;e.会小结;f.会融会贯通等等。例如在进行小结学法的渗透时, 我让学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结:知识的结构;重点知识、定理与公式;基本题型与综合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解题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或者是区别概念的警句等。
例如在高三复习中, 在解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时, 我让学生作了方法小结:参数法、构造数学模型法、线性规划法、柯西不等式法等。
方法一、参数法:
方法二、构造模型法:
方法三、线性规划法:
分析:把目标函数变为, 要使t最大, 即与直线平行, 且与椭圆相切的切线在y轴上的最大截距和最小截距即为所求的
方法四、柯西不等式法:
通过这样的小结, 学生有了解这类题的框架, 提高了解题能力, 使学习更有效。
2.4 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 充满探索精神的课堂。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因此, 没有探索就没有教学的发展。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数学新课标指出: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 要能够推崇创新, 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所以有效课堂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等。
例如在学习了《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后, 我对以下习题进行以下的教学: 让学生分析解答, 后总结解法:
方法一:由1=tan450, 式子的结构与tan=α+β相似, 考虑用两角和的正切公式, 得
方法三:
方法四: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
方法五:
通过以上五种方法的探究, 掌握了“弦切”之间的转换, 同角的正、余弦的和与差的计算, 以及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方法。对此进一步变式探究:
变式一:如果把这个式子中的15°抽象成为x, 式子为: 探究它的周期和单调区间。
通过这样探究, 让学生灵活应用公式, 深入理解式子的结构, 培养探究精神。
2.5 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教育智慧的课堂
课堂是学生和老师的智慧碰撞和交汇的地方, 有效的课堂应处处显现教学智慧, 让学生乐学其中。例如在学统计中的方差公式时, 很多同学看到复杂的公式就失去了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观察公式的特征: 再结合公式名称《方差》, 总结记忆公式的方法——“差方的平均数”, 由此学生消除了对该公式的恐惧感, 而喜欢这个公式, 牢牢记住了这个公式。依此类推, 知道了数学的概念、公式、定理等不是凭空随便给出一个名字的, 很多都是通过名字就可知道它的内涵。如等差数列”就是差相等的一列数, 且是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相等;又如“垂径定理”表示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性质定理等等。
在学习水流问题时, 因为有了水的速度在作怪, 故使问题变得比一般的行程问题更难理解, 因为学生很少体验到在流水中行走的感觉。当时我灵机一动, 想到与同学们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行走“自动梯”一例, 把顺水航行比作为顺着“自动梯”上行的方向走, 当人也在扶梯走动时, 人前进的速度=人走的速度+“自动梯”上行的速度;把逆水航行比作为逆着“自动梯”上行的方向走, 当人沿着“自动梯”的反方向走动时, 人前进的速度=人走的速度-“自动梯”上行的速度。通过这一事例, 学生对顺水逆水行走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善于把数学与实际联系起来的好品质。
总之, 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不单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 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让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 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开放性[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7.
探寻有效的数学课堂 篇11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的数学课堂要给予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意识,让孩子们能在课堂中有收获有进步,逐步培养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构筑起学习数学的知识架构。这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所要努力实现的一种最佳状态。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效,更加充实,我们在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颇有成效。
一、课堂教学体现“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面对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应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课题。要善于在平淡中挖掘有利因素,在平常中发现趣味线索,在课堂教学中变苦为乐,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重新调整学生的认知平衡,引领孩子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在数学课堂的导入教学中,我们要消除孩子的心理定式,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地设计一些问题或情境。
在教学“0的加减法”时,教师首先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个故事:“一只叫欢欢的小猴子下山去玩,看见了一个大桃园,桃树上到处是红红的大桃子,欢欢看看这个想吃,看看那个也要,他一口气摘了8个大桃子,请同学们猜一猜,欢欢会带几个桃子回家呢?”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写出了许多种算式,充分参与其中,用心思考,为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铺垫了有效的情感基础。
二、课堂教学重视“主”
数学课堂需要学生充分自主参与其中,只有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才能在数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上逐步深入,因此,数学课堂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
1.合作探究,保障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让学生多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如“分类”教学时,在小组内合作进行,每一个同学都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并经过商量进行最后的归纳,这样孩子们有了实践的操作,也有了表达的机会,思维得到锻炼,知识得以积累。
2.交流互动,乐在参与。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不是简单的师生对话,而是一种情感的融通,一种对等的表达,是一个知识体与另一个知识体的交融。这样的互动以情感为基础,以表达为载体,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润物无声。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愿意与老师进行对话,也乐于与同学们进行交谈。
三、课堂教学突出“实”
数学课堂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起学生的数学意识和习惯,锻炼孩子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形成数学知识网络,并在生活中进行合理准确的运用。数学是一门特别重视运用的学科,因而课堂教学要突出“实”,即“真实”“朴实”“扎实”。要紧紧依托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境,选取有效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一步步落实数学知识与能力的训练。
1.创新使用教材促发展。苏教版数学教材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图片和卡通人物,并且设计了许多生活场景和故事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趣味性和生活性。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教师要善于活用教材,最大化地发挥文本价值。
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没有拘泥于课本的安排,而是将整个乘法口诀作为一个整体,在学习了一种乘法口诀后,让学生照着样子去进行自主认知和感受,从而将整个乘法口诀进行识记。在课堂教学中准备出足够的时间去学生去朗读、背诵,既落实了教学任务,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力。
2.巧妙联系生活促提升。数学学习的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才能愈发感受到知识的可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连接起学生生活与课堂的通路,让学生走在生活与课堂之间,如此,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就会日益牢固。多从生活中去发掘素材,孩子就会对学习的内容记忆深刻,同时也能激发起孩子迫切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3.智慧运用多媒体促拓展。运用多媒体可以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多媒体不是应用越多越好,要合理取舍,智慧运用,将有利的工具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同样是“认识角”,在学生学习绘画图形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进行实际演示,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绘图技巧,同时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学生能更好地规避可能出现的绘图障碍。
四、课堂教学凸显“动”
数学是一门抽象学科,是锻炼孩子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善于发掘这一学科的本质特征,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多维深入地给予孩子能力提升的空间。
1.多动手,激活思维。小学生好动,这是他们的年龄特征使然,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善于创设有效地动手活动,多给予动手的机会。
2.多动脑,激发想象。数学知识的掌握不是依靠简单的记忆而成,而是在大量充满实践性的问题中积淀。教师要善于设计具有思维锻炼价值的问题,激发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善于将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运用。如此才能使学生认识数学学习的本质价值。
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12
一、突出主体参与,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人的素质的形成是个持续不断的内化的过程, 内化是不可替代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体验, 体验也是不可替代的.这两个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课改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每一名学生都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体验挫折, 体验合作, 体验质疑, 体验挑战, 在参与中求创新, 在参与中促发展.
构建“自主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参与是每名学生的权利, 课堂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 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参与展示得到积极的体验, 促进知识内化.实践中我初步建立了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主体参与性的教学模式, 即“课前参与——课中探究——课后延伸”.例如, 在教《在反复实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时, 我在课前先让学生与同伴合作, 做一做抛掷两枚硬币的游戏, 每人各抛20次, 一名同学抛的时候, 另一名同学帮着记录结果.课前参与为课中探究奠定了基础, 使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认识、自己的问题走进课堂.
课堂中把全班各组数据汇集起来, 让学生去感悟、去发现, 虽然每次实验的结果是随机的无法预测的, 但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 隐含的规律逐渐显现, 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某个数值, 正因为不确定现象发生的频率有这样趋于稳定的特点, 所以我们就可以用稳定时的频率估计这一随机事件在每次实验时发生的机会的大小.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表达, 学会交流合作, 学会倾听辩论, 从而淡化教师的分析讲解, 主动建构, 教师是激励者、引导者、组织者.
课后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合理的留作业, 使知识进一步拓展, 能力得以发挥, 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模式的宗旨在于让学生通过课前合作、课中交流、课后延伸, 建构知识网络, 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学活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交往活动.交往, 就意味着人人参与, 平等对话, 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 教师应该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 形成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尊重、信任、理解的良好人际关系, 从而为这种交往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首先, 对于学生看法, 应采取延迟判断的策略, 不急于评论学生的看法孰优孰劣.我在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无论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预期的目标, 我经常不动声色地问全班同学:“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谁还愿意发表你的意见?”我把每一种观点都记录下来, 然后请学生对各种观点进行善意的评价, 发掘优点, 指出不足.这样, 既缓解了回答错误的学生的尴尬, 又尽可能多地展示了学生的思考方法, 有助于形成互帮互学的风气.
其次, 对于一些学生标新立异的观点或思维的闪光点, 我都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尽量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如教学《测量》一课时, 当老师提出怎样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时, 有同学说:“用一根长绳子一端系在旗杆的顶端, 沿旗杆拉下来到底部, 再测量绳子的长度, 即绳子的长度就是旗杆的高度.”虽然这不是最终的答案, 但我没有置之不理, 而是表扬他, 同时又反问他:“如何将绳子系到旗杆的顶部呢?”这样, 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 而且使学生保持了发表见解的热情,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设合理有序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学科, 它来源于生活实际, 又应用于生活实际, 若能将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实际, 就能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 怎样用数学, 从而萌发数学应用意识, 进而真正喜爱数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逐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兴趣、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 我常把数学知识有意和实际结合起来.如在讲“一次函数的应用”时, 我出了这样一道题:3名教师带了若干名学生去旅游, 联系了标价相同的两家旅游公司.经洽谈, 甲公司给出的优惠条件是:教师全部收费, 学生按7折收费;乙公司给出的优惠条件是:全部师生按8折收费.选哪家公司师生付费的总额较少?
这个例子主要考查一次函数、不等式解法等内容, 但它并非将考查的重点放在对概念的记忆和技能的模仿上, 而是提供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 以考查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这个问题也为学生构思自己的解题思路留下了空间.通过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评价, 教师既能考查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的情况, 还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
四、展示学生思维过程, 使学生有较高的思维活动的质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 增进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 应注重创设条件帮助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 体验知识形成发展的脉络, 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较高的质量,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 在一个长为50米、宽为3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 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空地面积的一半, 请展示你的设计.这个问题的参与性很高, 每名学生都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 按照自己思考的设计原则, 设计出不同的图案, 并尽量使自己的方案定量化, 在一些方案的定量化过程中, 学生可以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在处理数量关系上的作用, 认识到解一元二次方程不是一个机械的计算, 得到的结果必须对具体情况是有意义的, 需要恰当地选择解和检验解.虽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却是值得的, 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较好的作用.
除此之外, 我还采取多元评价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通过师生互评, 生生互评, 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推荐阅读:
探寻有效的数学课堂07-22
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07-23
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08-03
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09-16
打造更有效的数学课堂06-16
追求有效的数学教学08-29
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07-14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8-14
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07-18
初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学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