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024-10-25

高一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共12篇)

高一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1

自新课程教学实施以来, 高一师生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教材以专题形式的编写体例、新颖独特的史学观点都给我们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不在于此, 而在于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环节,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有很多困惑, 时常感到一节课的内容难于按时完成, 上课往往是忙于赶进度, 无法很好地完成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任务, 学生也抱怨课堂教学内容太多、教学速度太快、知识跨度太大, 难以记忆和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新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 有学生的学习方法上的问题, 也有教师的教学理念问题, 但最为关键的还是课堂教学的策略定位问题, 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那么, 怎样才能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完成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呢?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反思, 不断实践, 不断总结。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在实行新课改后, 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完成哪些教学任务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摆正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中, 有许多教学内容, 包括我们以前认定的重点主干知识, 现在都被冠以“了解”、“知道”、“感受”、“课外阅读”等要求, 一些章节的教学目标中还有“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学生掌握和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因此, 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定位太高, 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及实际的教学时间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学生所应完成的学习任务。如人民版必修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教学定位问题,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完本专题后对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基本脉络有清晰的认识, 并结合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归纳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这一专题的内容比较深奥, 教学难度较大, 因此, 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 让学生掌握重点主干内容, 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个学派的主要思想, 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主流思想的大体演变情况 (两汉时期独尊地位的确立和明末清初日益受到的挑战) 和历史原因及对我国今天社会发展的启示和借鉴。这样的目标定位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能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事实上高一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时间、学习目的的限制, 不愿意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 即使经过教师的努力, 在当时实现了这些教学目标, 但在以后的考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大, 也就谈不上真正实现了有效的教学目标。因此, 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1. 有效地选择教学范围

在高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中, 既要全面落实新课程的要求, 又要考虑高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校的课时安排, 因此有效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我认为对高一学生的课堂要求是大致性地了解历史知识的全貌, 跨越式地理解重大历史事件, 而不必将知识面拓展得太宽、知识点挖掘得太深。在不违背新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根据课时安排,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简化教学内容, 强化基础知识, 突出重点内容, 使学生易于接受, 提高课堂的学习的实际效果。在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里, 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点, 又是难点, 我认为在课堂上只需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大致情况, 掌握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以便学生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加以落实。而对它们的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这些繁杂的内容可一笔带过, 甚至不予考虑。否则, 即使教师详细分析了, 学生也很难做到持久记忆, 不仅没有实际效果, 反而会使学生冲淡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所以在处理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范围时, 我们要根据高一年级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 有的放矢地加以选择, 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2. 有效地确定教学难度

新教材内容跳越性大、观点新、理论性强, 给高一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不少的困难。学生经常抱怨记不住, 理解不了, 运用不上, 学习效果很差。这就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难度太大, 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降低难度, 将重点主干知识尽可能简化, 一些深奥的难点内容没有必要挖掘得很深、很细, 让学生了解大体状况、理解主要含义就可以了, 因为高一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在课堂上进行历史研究。例如,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以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主, 我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记住几个主要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的重点内容, 如秦汉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只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度的主要职能和历史影响, 而对三公九卿的各个职位的具体职能及其相互关系、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等就不作要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让学生掌握其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对它所产生的原因, 六部的具体分工及其相互关系不再提起。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又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提升一节课的教学效率, 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呢?这个问题谁也无法回答。教无定法, 学无定法, 只有符合教学的实际需求, 为学生乐意接受, 能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的方法, 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师的教是基于学生的学。”我想这个观点即使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有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提倡的新的教学方式在理论上看是很有道理的,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很难落实, 有些方法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实施的条件。而有些教学内容即使运用了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 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精神, 效果也不太理想。因此, 我认为课堂教学采用何种方式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不能因为新课程有要求而盲目求奇, 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事实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过时。对在那些教学内容繁多又以记忆性为主的历史课堂上, 宜以采用讲授法、阅读法、交谈法为主。如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课中, 采用这些方法可以使学生能够直截了当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确立和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产生的影响。从落实知识、理解内容的角度来看, 效果是比较好的;在一些内容比较深奥、理解难度较大, 又有繁杂重叠知识点的课堂上, 可采用知识迁移、归纳比较、分析总结等传统方法和学生一起将教学内容整理出来, 使之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譬如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第三第四两节的内容, 可将它们整合起来, 列成表格, 罗列出启蒙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核心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历史影响等几个方面。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使课堂教学更加紧凑有序,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也要重视传统的教学方法, 完全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各种新奇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模式, 即使新课程明确要求我们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 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选择。

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接轨新教材、贯彻新课程精神的关键所在, 尽管在当今高一课堂历史教学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困惑, 但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认真分析校情、班情和学情, 使新课程所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法与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之转化为师生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探索的动力和源泉。我认为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无论是怎样的教学观念、教学思路和教材处理方法就都是新颖的、可行的, 都是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创新和贡献。

参考文献

[1]成学江.也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4) .

[2]李洁华.问题情景:历史课堂的内在组金促进之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7) .

[3]刘春燕.努力推进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自主发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5) .

[3]姚焕成.问题探讨:思维的永恒动力——例说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5) .

[4]张素琴.新课标与历史课堂的“六化”把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 (10) .

高一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2

高一地理组

李雅萍

高一地理图表有效教学探索

【摘要】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生命”,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知识、能力、过程的载体,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纵观每年的高考地理试卷,可以说每一道题都离不开地图。目前地理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能运用这一载体进行教学,而且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化,图表教学已成为一种常规教学方式,但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即是,在选图、用图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学生连最基本的读图、析图能力都没有。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该如何有效利用图表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于地理教学工作者来讲尤显重要。

【关键词】地图教学 地理课堂 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载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以及绘制图表是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有效利用图表教学,一是可以培养学生从图表中理解问题、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措施;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地理图表来反映地理问题、表达地理思想。三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如何提高地理图表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要加强对地理图表读图方法的有效指导。

1、让学生明确读图步骤:先看图名,二看图例;三找出规律,然后进行分析。

2、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图的一般解题思路

如:读地理分布图关键是先要熟记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等值线图要明白并记住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凸高(指数值高)则低(如山谷,低压槽,寒流)”,“凸低(指数值低)则高(如山脊,高压脊,暖流)”;读地理统计图时:先看图名,反映的是哪方面的规律,二看图例坐标,找出要分析哪些因素,三根据坐标找出最大,最小或最高、最低以及变化规律,然后进行分析。

3、重视图文转化,图形结合。将课本的文字系统内容与图像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地理图像构建空间概念,把握地理规律,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

二、要精选地理图表

在选择图表时一要充分实际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帮助学生领悟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理解地理学科的实用性。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兴趣点,不能随意拿来,也不能只从个人喜好出发。可以选择所显现的“事实”与学生既有认识之间有一定反差的地理图表:“原来是这样的!”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图表的制作过程。例如:在进行“城市化”教学时,可以通过设计小组活动“画城市”——“画一幅能反映城市所具备的特征或要素的景观图”引入教学。学生在构思作画的过程中自然融入对“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的思考,以“作画”方式呈现特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领悟地理图表形象性、直观性背后所蕴含的“本质”。

三、要围绕教学重点统整图表教学

依据课堂教学的重点,选择并整合各类地理图表,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如在引入新课环节,选取地理图表的出发点侧重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环节,可以是地理景观图的对比分析,可以是地理统计图表的综合分析,也可以是师生共同演绎地理原理示意图,其出发点侧重于帮助学生以地理图表的表象信息为基础,以问题为抓手,挖掘“隐性信息”,认识地理事物的时空发展规律,生成地理思维等;在教学的反馈环节,可以制作地理表格归纳总结教学重点,可以配以“地理漫画”引发学生的多维思考,鼓励学生形成自主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倾向,也可以是以学生自制地理过程示意图等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检测,梳理知识点,分析相关性等。

例如:在“城市地域结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实景图”、“城市地域结构的基本模式图”、“花园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图”等进行统一的协调整合。这样在分析“城市地域结构差异的成因”这一问题时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渗透综合分析的地理思维方法。

四、要进行有效的地理图表教学设计

针对学生一般只对直观性较强的地理图表容易激发兴趣,对思维容量较大的示意图等缺乏关注度的事实。教师应以问题引领为主导,进行有梯度的问题设计。改变学生在地理图表阅读过程中容易停留在表层信息的获取,对于信息的处理和综合分析缺乏一定的能力支撑的现象。

例如,在进行“河流地貌”的教学时教师紧紧围绕一张“河流从上游直至下游入海的整体景观图”由浅入深,层层展开:

问题(1)我们能否在河流的同一河段看到这些河流景观?

问题(2)河流上、中、下游的不同特征比较?

问题(3)河流的上、中、下游对于人类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在这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地理图表,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清晰地形成分析“河流地貌”的主线: 流水作用下的河流地貌——河流地貌在各河段的不同地貌特征及 成因——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也初步习得了分析地貌问题的基本思路:

“在什么地方?(上、中、下游)——看到了什么?(地貌特征)——有什么区别?(地貌特征的比较)——为什么?(地貌差异的成因)——怎么样?(地貌差异对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有效信息的提取——有效信息的综合归纳并提炼生成地理特征——比较地理特征的差异——分析地理特征差异的成因——地理特征差异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的思维过程。学生既习得了基本的地理图表阅读能力,也内化了“综合性”“地域性”的地理思维方式,甚至是“因地制宜”的地理观点。

五、要注重以图表方式设计课堂检测反馈

地理图表既然是表达地理事物的第二语言,那么在地理课堂的检测反馈中也应设计相应的作图题,用“地理图表”方式来回答问题,加强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

地理表格可以帮助检测学生对于地理事物差异性的把握度;地理示意图可以帮助检测学生对于地理事物的特征、变化规律、内在成因的把握度;知识联系图可以帮助检测学生对于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综合分析的把握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选择。

例如:岩石圈的教学中,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撰写小故事“岩石物语”:从沙滩上的沙粒开始,描写沙粒有可能发生的岩石循环过程。提示:沙粒前身可能是不同种类的岩石;沙粒最终结局也可能不同„„,并要求结合故事,画出岩石循环的路线图。以图表方式来检测教学效果,既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很好的反馈出学生对岩石循环这一地理过程的把握程度。

浅析高一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一语文;教学目标;学习热情

一、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逐渐进行了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式也趋于多元化,但是教学效率还是得不到明显的提升。所谓课堂效率不高,就是教师们非常累,同时同学们的收获却不多。

1.教学目标不明确

这一点在高一语文教学中尤其容易出现。因为高一学生是刚刚从初中过渡过来的,还不适应高中的学习节奏,所以很容易导致教学中出现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主要分为三类进行讨论。其一,是无目标。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目标的确立,甚至于自己制定目标。其二,是目标较随意。当树立起明确的目标时,更加有利于教师的授课,也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轻松。但是很多教师所树立的目标并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其三,就是目标过多,这样反而会找不到重点。

2.课堂提问存在误区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但是却没有经过反复思考,使得问题没有针对性,并不能达到加强学生思考的目的。或者有很多老师提出问题没有系统性,不讲究循序渐进,也非常不利于学生思考。

二、高一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措施

1.强化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并准确把握,并且也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目标,这样可以加强课堂教学的方向性,做到有的放矢。

2.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升课堂的效率,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要具有足够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够充分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其一,可以创设教学情境,使得学生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使得抽象与现实相结合,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其二,可以改变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参与到教学中来,提升参与度,比如,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或是自主探究,从而使得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张玲玲.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探索[J].散文百家·教育百家,2013(12):83-85.

[2]石慧.新课程背景下实现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5):115-116.

提高高一化学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篇4

一、结合教材、知识衔接

初中化学教材的特点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实验多、难点分散, 但其知识系统性较弱, 有些知识的深度不能很好地与高一教材衔接。所以做好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也是高一化学教学中缺一不可的环节。否则, 学生学起来感到吃力, 甚至丧失信心。那么, 高一对初中化学的复习, 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再现, 而应对初中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适度提高, 提高的程度一定要以高一内容和学生实际为依据, 不能盲目提高。复习的内容有:1.酸、碱、盐的转化规律;2.准确书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3.仪器的使用、简单的制气装置安装及其制气原理等相关知识;4.溶解度的有关计算、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差量计算等。

二、注重实验、弄清概念

除了理论知识学习外, 化学更加注重实验教学, 这是每个教师必须长期坚持的教学准则。高一化学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验的机会, 教师在课程安排上要协调好理论课堂、实验课堂的比例。此外, 还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 如实物、图片、模型, 学生在实验中详细观察后从大量感性认识中能弄清化学概念。随着高中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 高一化学教育要提高教学速度, 按照具体题材内容, 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开展教学。例如, 教学气体摩尔体积时, 我则结合了直观图形、直观教具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教学物质的量浓度时, 我则安排学生参与实验,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获得理论这是。通过这种直观性教学, 既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更多的化学启示, 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循序渐进、培养思维

学科不同, 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方法有差异。化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有机物比较抽象, 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比较零散, 而实验、鉴定、推断、计算等又很严密, 信息题又能诱发创新激情。所以, 高一应逐步培养学生的一些化学思维方法, 以利于以后的教与学。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从学习《卤素》知识挖掘出结构、物性、化性、制法、用途,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2.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知识, 培养对比思维;3.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之间的转化, 培养联想思维。通过以上一些思维能力的培养, 会使学生掌握一些化学科的学习方法, 还可以诱发学生寻求适合自己学习的高效思维方法。

四、查漏补缺, 深化知识

每个一段时间教师都要对教学工作深入分析, 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及化学作业批改情况掌握学习效果。对于存在的教学问题, 教师应及时采取措施补救, 让学生能真正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 补上知识上的“间断点”。“间断点”指的是在初中没有学习, 而学生已有所感触的内容。掌握了“间断点”对于学生的学习安排有知道意义, 能排除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根据学生提出的教学改革意见, 我总结了三种查缺补漏的方法, 具体情况:1.教材脱节。教育体制的改革, 尤其是每年中、高考制度的更新, 初中、高中化学教学材料不一样, 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往往影响着高一化学教学效果。例如, 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 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 这些知识点都是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 高一化学中提到后会给学生带来陌生感。2.计算方法。初中关于溶剂和温度发生变化时溶解度的计算没有提出要求, 而学生在高中习题中却经常遇到这类问题, 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可以更加深入些, 从多个角度讲述计算需要注意的方面。3.选学内容。在初中阶段开始化学选学课程, 其最终目标还是为了给学生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初中教师在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处理过程中, 选择分层教学法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教育, 并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例如, 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得到拓宽, 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高一化学能为整个高中化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进度快、难度大的化学教学模式。这也为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提供帮助。

摘要:高一是学生进入高中的起步阶段, 只有在高一为化学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 才能为更高层次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高一化学对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乃及整体素质的提高上都有促进效果, 面对新时期的高中教育标准要求, 化学教师必须要深刻反思当前的教学工作。因此, 只有立足于学生实际, 按照教学大纲、教材特点开展教学, 才能保证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高一化学,教学效果,策略

参考文献

[1]杨光辉, 《网络技术下的化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 《化学教育》, 2002

[2]曾清勇, 《制作实验设计——化学实验设计复习网络整合案例》[J], 《教育信息化》, 2005

[3]何彩霞, 《化学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与设计》[J], 《化学教育》, 2010

高一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5

开题报告

学科分类:高中数学

课题名称:《大学区背景下微课在高一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案例研究》

申请人(课题负责人):杨 丽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申请日期:2015年5月 开题时间:2015年9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研究背景:

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信息、网络、大数据、创新、数字化学习、碎片化、微时代”。我们面临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自我更新的严峻挑战。我国最新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课程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为了达成这样一种培养目的,就需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老师提供教学资源,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老师的帮助下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初三学生跨入高中,都有学好的愿望,但是高中数学不仅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而且具有严格的系统性。很多高一新生对高中数学学习不适应,缺乏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需要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生制宜地开展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引导。

2011年西安市推行大学区管理制度改革,切实加快教育均衡发 展,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通过现代化网络手段,实现优质资源最大范围的开放和共享,为学校搭建共建共享、联动合作、优势互补的信息化公共支撑平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课题组决定将微课程制作引入89中大学区高一数学教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大学区学习共同体”,立足于大学区实情、高一新生学情、数学教研组实情,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大学区背景下微课在高一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对数学教学的价值。

2、课题核心概念:

课题组将依据89中大学区高一新生的心理特点、接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差异,对教材进行分析加工,精心制作微课,在大学区内,使得学生有效地获得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014年初,西安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大学区管理制度改革指导意见》,鼓励区域化“小范围”向“大范围”延展。通过开展“大学区背景下微课在高一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案例研究”,努力探索出具有一定指导或参考意义的大学区基本教学原则,评价的主要标准,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与措施。

“微课”(微课程),是最近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就是缩小的课堂,在新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中,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授课的“微视频”成了学生自主学习不 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培训翻转课堂的项目中,根据教学论的系统观,我们给“微课”(或者称为“微课程”)的定义是:“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它在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如何设计、开发和实施微课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高一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如何把这种教学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建构新的、有效的教师数学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使学区内学生学会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课堂之外的学习生活,根据需要自由地选择。微课程与常规课堂的整合最终会发展成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让参与其中的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文化习惯。

3、课题所要解决问题: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搜集教育教学素材,组建教学资源库,利用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学科教师具有自己能够制作微视频课件的能力。创设出适合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尝试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通过对高一课堂教学的分析与研究,总结造成课堂无效或低效教学的原因,提高高效课堂的实现。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微课程在高一新年级的可行性,显示学生学习主体性,推动课程改革的持续、深 入地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内容:

(1)学区内高一新年级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2)分析影响高一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因素;(3)微课程教学实际意义与使用价值;(4)微课程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研究;

(5)微课程如何更好地加快教师专业成长,使教师能够关注学生,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2、研究突破口:

(1)努力促进微课程与高一数学课程深度融合的有效链接;(2)通过课题的研究,构建教师的交流平台,定期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达到资源共享,分享他人的意见和建议;(3)课题研究中制作的微课程因其独特的视角,有助于走出思维定势,拓宽思考问题的角度,寻找新的问题解决策略;

(4)形成资源库,大问题小视角,小问题深追问,返朴归真,积累真正的校本研修资源库;

本课题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效果。

(1)前期研究内容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等,从多角度收集资料,分析影响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找准突破口。

(2)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完善有效教学方案和实施策略;采用个案法,通过具体的 教学案例,总结验证课题假设。

(3)总结阶段,采用抽样调查法,评价实际使用情况,形成研究报告。研究原则:本课题研究遵循自主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合作性原则。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进入2000年后,国内教育界先后组织开展了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资源征集与评审活动,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并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

“微课”学习,在当前中学教学中已逐渐成为一种教师所认可的教学形式。但是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因为各个地区不同条件的限制,应用实践研究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

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在大力推动学校信息化工作进程的基础上对可行性进行实践探讨,将高一数学学科教学与微课程进行深度融合,以满足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四、课题组成员主要分工

课题负责人杨丽,主要策划和安排课题研究的工作进程,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引领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文献资料和名家专著,组织和开展与课题研究紧密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并进行课题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总结。

其他课题组成员积极配合课题负责人开展各项相关工作与活动,认真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和名家专著,主动承担与课题研究紧密相关的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任务,并及时进行反思与小结,形成文字性资料。

五、课题研究主要阶段和具体工作

1、主要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15.4—2015.6):课题立项准备工作。包括了解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做一些调查和研究,建立课题实验设想并撰写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等。

第二阶段(2015.7-2015.8):初步探索阶段。拟定实践活动方案,开展初步实践工作。

第三阶段(2015.9-2016.8):深入探索阶段。定期进行形成性检测和阶段性小结,并进行资料整理和成果总结。

2、阶段成果形式:

(1)选定课题,成立课题组,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撰写学习心得,分析调研材料。

(2)按计划组织开展课题研究,逐步资源库,撰写优秀案例、论文和阶段小结。

(3)全面进行分析总结,撰写结题报告,申请验收。

3、具体研究工作:

(1)高一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2)分析影响数学学科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因素;(3)实际意义与使用价值;

(4)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研究; 六:参考文献

1、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胡铁生;詹春 青(中国教育信息化)

2、“微课”:课堂翻转的支点——高尚德(上海教育)

对高一新生政治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篇6

2.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基础薄弱。

由于中考思想品德题量少、分值低,学生已经形成了浮躁的学习心态。这使得学生缺乏对知识表述、理解、整合的能力,缺乏对材料、观点和设问的阅读能力,缺乏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缺乏规范书写、有效答题的能力。

3.学生生活经验匮乏。

现如今,绝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的过度关怀下,他们获取生活经验的途径往往比较少,难以独自进行探究活动。在这一形势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难度较大。 二、教学应对策略 在教学中,笔者主要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人手,根据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逐步转变了高一新生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从而打造出了高效课堂。

1.提高主动性——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笔者一直信奉这句话:亲其师则信其道。赞可夫曾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获得愉快的体验,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充分发挥主动性。

2.提高独立性——把“牵着学”转变为“主动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入小品、故事、漫画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此,教师可组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编排小品,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劳动和就业”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分别扮演招聘者、应聘者、政府有关部门发言人、旁观者等,以小品的形式将就业的过程生动地演绎出来,从而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就业的现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懂得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这样就能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3.提高体验性——把“我厌学”转变为“我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重视学生已经拥有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让课堂教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优秀品质。

4.提高问题性——把“常问我”转变为“我常问”。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对此,教师可先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然后抓住其中关键性的词句进行追问,以引发学生质疑。

例如,在教学“价值决定价格”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一开始感觉课文浅显易懂,没有疑问。于是,笔者提问:我们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之问是什么关系?劳动生产率有高有低,卖的价格也有高有低,这是为什么呢?既然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那么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有什么用?价格有时高有时低,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 再如,在教学“消费及其类型”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合作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学生就会联想到:既然收入是消费的基础,那为什么不多发工资,以促进消费呢?政府为什么不全部负担养老和教育的费用,以使老百姓有更多的钱进行消费呢?

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熟悉教材、理解教材、钻研教材,抓住教材重点、难点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

高一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7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没有词汇, 就没有英语学习, 更谈不上语言交流了。英语语言学家George W.Wilkins就曾经指出:“没有语法, 只能传达很少的信息;没有词汇, 则什么都无法传达” (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由此可见, 英语词汇在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 它是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对学生词汇学习的知识目标和策略目标作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随着新课标的实施, 高中生毕业时应掌握的词汇量已由原来的大约2000个提高到大约3300-4500个, 并要求掌握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这对于大部分高中生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 高中课本中的词汇量明显增大, 课文篇幅明显增长, 这给传统的词汇教学提出了挑战。许多学生不喜欢英语,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单词、词汇的记忆太枯燥, 让他们产生了恐惧心理。

2高一学生的特点

部分学生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不仅影响了高中阶段的学习, 也降低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初中三年在英语上花了很多时间, 中考却没有考出好成绩, 失去了学好英语的信心;有的初中老师没有注意激发并保护好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认为学习外语就是背单词、做题目, 由于没有语感, 很多都是死记硬做而非理解基础上的掌握, 有一定分数, 但没有相应的学习能力;不少同学在中考后觉得终于松了一口气, 对高中学习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部分同学对高中学习存在畏惧心理。

3如何有效地进行高一词汇教学

词汇量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 对于高一学生的词汇教学,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摸底测试。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开学一两周的教学中, 对新高一学生进行词汇量摸底, 对学生原有的词汇量水平做到了如指掌。这样不仅教师了解了学情, 也有助于学生暑假后重拾基础, 保证高中学习的质量。

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一个好习惯就意味着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高一学生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学会使用各类词汇工具书, 同时建议学生准备一本记忆单词的手册, 收集整理并随时掌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生词。

3) 词汇教学应符合记忆规律。同学们反映词汇学习“记得慢, 忘得快”。为了减少遗忘, 在教学中, 教师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 学生对新单词的朗读记忆, 要求正确发音, 在此基础上, 鼓励学生边读边写, 在读写过程中加深对单词的记忆, 正所谓“口读千遍, 不如手抄一遍”。之后, 还经常要求学生互相检测等来检验识记效果。第二, 通过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做课本练习、查字典等形式让学生加深对所学词汇的理解和巩固。词汇只有放在具体的句子、语篇中才能真正活起来。学生也只有通过对具体语境的接触才能真正理解词汇、掌握词汇。所以, 这一步是词汇学习的关键。第三, 对所学词汇的练习和运用。这个阶段主要是做一些配套练习, 在练习中加深理解, 在练习中巩固记忆, 在练习中学会应用。

4) 词汇教学要注意趣味性。词汇记忆—枯燥、乏味, 不能在短时期内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为此, 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当重视趣味性的学习, 以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寓教于乐, 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教师可采用填空法, 让学生通过填空来巩固所学单词;分组竞赛法, 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给他们相同的任务, 看哪个小组记得更好更快, 然后让他们演示成果。还可以通过Free talk积累词汇量, 这一活动形式, 让学生有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加上教师及时的表扬, 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使他们在无意识中学到了知识, 激发了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词汇量。

5) 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达尔文曾说过, “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正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刚刚踏上高中校门的高一学生在学习方法和技巧上有所欠缺。因此, 为调动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 促进自主学习, 提高词汇学习效率, 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加强“如何学习词汇”的训练, 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词汇学习习惯和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广大英语教师只有了解高一学生的特点, 才能对症下药, 才能将高一的词汇教学进行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马广惠.中学生高频词汇水平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1) :19-21.

[2]平克虹.外语学习, 词汇为本[J].中小学外语教学, 1999 (5) .

[3]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切实提高一节数学课的时效性 篇8

一、课堂教学实录

(一) 创设情境, 激发情趣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解决双曲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的主要方法,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问题:已知双曲线, 过点P (1, 1) 能否作一条直线l, 使l与此双曲线交于Q1、Q2两点, 且P点是Q1、Q2的中点?

(一) 自主探究, 开发思维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不失时机地给予“点拨”, 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进入正确的解题方式, 下面是对部分教学过程的描述:

∴所求直线方程为y=2x-1

(三) 辨析错误, 正本清源

师:很好!“点差法”用得恰到好处。你对这个结论有信心吗?如何使你的结论更有说服力?

问题提出后, 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起来了, 突然平时成绩不太好的陈某提出了异议:老师, 我觉得所求直线和双曲线没有交点。大家向陈某投去怀疑的目光, 有人嘀咕, 怎么会呢?明明求出来了, 怎么会不合题意呢?陈某:我虽然没有计算, 但通过画图。师 (故意不点破, 故作惊讶) :陈某画图不准确吗?让我们想想看, 除了画图之外, 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判断直线和双曲线的位置关系呢?孙某:可用判别式Δ来判断:当k=2时, Δ=-8<0, 直线与双曲线没有交点。

师 (趁热打铁) :孙某用代数的方法验证了所求的直线l确实和双曲线没有交点, 那我们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在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相关的问题时, 要注意运用Δ对所求结果进行检验。我的教学计划就是要提醒学生注意运用Δ对所求结果进行检验, 至此达到了教学的预设要求。但万万没有想到, 突然项某举手提问: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告诫我, “课堂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我毅然停下来让项某讲。

(四) 深入研究, 合作交流

项某:我还是不明白, 求出的这条直线y=2x-1与原双曲线究竟有什么联系呢?为什么它不符合题意, 却又求出来了?此刻的我面临的是继续研究下去?还是说一句“下课后我们再研究吧!请坐下!”那这抹去的不光是后来一连串的精彩, 它抹去的将是创新思维的萌芽, 是科学精神的绽放。我在犹豫中选择了前者。

师:好!学数学就需要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让我们一起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生:好!学数学就需要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让我们一起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所以这里前者是后者的充分非必要条件。讨论到这里, 大家都带着一份满足, 一份成就感, 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二、此堂课的反思

(一) 课堂突发, 应答自然

课堂动态生成, 处处存在变化。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但往往在备课时只“备学生”, 这时的“备学生”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种主观臆测, 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却是千变万化的, 他们的真实水平也无法准确估计。就这一堂课而言, 我根本没有想到有学生会提出将其结论概括和推广为更一般、更深入的结论。但当节外生枝情况出现时, 如何去把握它, 确实又是不小的一门学问。这也是这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

(二) 提供空间, 拓展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 课堂沉闷乏味。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该倡导“五还”, 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还学生“空间”, 只有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 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使他们的思维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 也才能产生多种“节外生枝”, 促成其“生成”。如果我由于怕耽误时间或者怕学生“出乱”, 在学生举手的时候不去叫他, 而为了顺应自己的教学设计, 完成即定教案, 那么这种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将泯灭在萌芽时期。实践证明,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善于抓住教学中的闪光点, 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才能使数学课堂更有效。而本节课中学生的“同一法”却是从变化的、动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完全超出了笔者的“预设”, 课堂因此而变得更精彩。笔者深深地感到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是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听到孩子们心声的课堂。因为只有融入了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和爱, 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高一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9

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生学习的方式, 也是学生为更高阶段及终身学习作准备的一种能力。数学学习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获得, 还在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 数学知识及方法思想的获得。数学能力的形成渗透了许多自主学习的因素。在实际的学习中, 由于课程因素的制约、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淡薄、自主学习的能力急待提高。

1. 概念的界定与特征

建构主义认为:自主学习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 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策略性、持久性和自我调控性。这与一般意义上的自学完全不同.本文研究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围绕数学问题, 运用师生互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方式开展探究学习的过程.实现自主发展的过程。对学校教育来说, 自主学习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师生和谐互动。

2. 自主学习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研究我校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情况, 本课题组对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 抽样调查1000名学生, 收回问卷948份。主要围绕数学学习的态度、数学课堂、课外自主学习情况, 数学反思等进行调查,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问卷统计, 39.68%对数学的学习感兴趣, 46.21%感觉一般。52.48%偶尔思考, 遇到不会的题目, 老师、同学解答, 6.84%从不思考, 遇到不会的也无所谓。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数学思考有意义, 能获得成功感。而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同学认为“数学很枯燥, 不够生动”, 对学科兴趣度低影响了数学学习的态度。

我们分别从课内外学习的情况进行调查, 63.9%学生偶尔课前预习, 23.57%的从不预习, 学生对新课的预习重视度不高, “偶尔预习”的学生最多, 且预习的方式只是翻一下书。这表明, 高中生课前预习不经常, 预习的方式也不够科学, 学习更多依赖于课堂教师的讲解。据调查, 成绩好的学生预习习惯情况比学习困难的学生稍好。在听课方式上, 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52.48%偶尔思考, 不思考的33.42%。35.77%课外数学作业能独立完成.调查结果说明, 大部分学生比较被动, 不能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 不善于思考问题。对待作业中问题, 依赖于他人解答占多数。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主动性欠缺, 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没养成。

统计结果显示, 27.67%每天做作业前复习, 60.84%仅考试前复习, 相当多学生不重视课后复习、总结与反思, 课后复习仅停留在“看一看笔记”, 反思处于较浅的层面, 部分学生的学习是处于应付。

3.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3.1 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3.1.1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的交流氛围

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 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 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真正的自主学习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自觉学习和独立学习, 它在更大的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和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宽容程度。教师的指导和课堂教学的民主和开放程度与学生自主学习程度的提高密切相关。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 能够使得学生更为轻松愉悦的参与到中学数学的知识学习中, 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问题的思考。

3.1.2 树立正确教育观, 培养自主学习的信心

教师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掘弃传授和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知识储备、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 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并采取相应措施。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 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 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和质疑的机会, 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 甚至是错误的观点。教师鼓励交流与合作, 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创设各种条件和形式, 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 培养学生提出质疑、回答质疑的能力, 有效的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3.1.3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给予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过程, 教师选择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培养学习自主能力, 教师给学生讲解知识之前后, 应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读书, 自己感受事物, 自己观察、分析和思考,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自主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以增加学生活动的自由度,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通过更新教学方法, 设计出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教学活动, 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挖掘课程资源, 激发学习兴趣

3.2.1 进行学习场景的科学设置, 引导自主学习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其课本教材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出现了更多例如:“数学实验室”、“议一议”以及“做一做”等全新的教学模块与组成, 正是由于这些新的课程设置的存在, 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中学数学教材中有《从三个地方看》这一章节, 其在本章的开头, 就从每一位学生都熟悉的庐山出发, 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 帮助学生进行情景思考, 通过这种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联想, 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思考, 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理解。

3.2.2 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教学中所展示的问题情景很多, 可直接取材于身边的事例, 也可是数学模型、图片、实物等一些感性的材料。数学问题情景的创设要适度的开放, 扩大思维的广度, 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能步步深入, 引人入胜;要有启发性, 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要针对学生的特点, 难易适度, 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例如在《正弦定理》的教学中, 可以设置问题“如何测量河两岸的建筑物的距离”, 提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切的问题, 有利于学生想象操作, 同时调动各层次学生思考参与, 解决的方案多种多样。在《椭圆》的教学中, 让学生思考“到一个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圆, 那么到两个定点距离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什么?”用类比旧知识提出新的问题, 产生认知上的冲突,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3 重视学习指导, 加强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

3.3.1 掌握学习策略, 提高数学自主学习的能力

认为数学难学的学生通常没有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没有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而学生习惯的养成和方法的掌握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因此, 教师在教学尽快注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策略,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如把数学中的定义、公式、性质、公理、定理等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理解;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及有关背景知识理解不熟悉的定义, 性质等, 形成知识树;学会作笔记, 对易混或相近的知识善于链接, 科学地学习。如在学习《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数量积》, 教师先让学生操作物理学中的力的分解与合成及计算功, 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 进行学科间的知识迁移,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向量知识。

3.3.2 布置反思性的作业,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方面自我认识、自我评价, 以及对自己数学学习进度、学习心理的自我监控。它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 学生从“想学”开始, 通过反思学习活动的实践, 逐步达到“会学”。指导学生于当堂课后, 或章节内容结束后, 将本节和本章内容从宏观向微观回顾.通过自我反省, 学生可以及时找出不足, 不断强化对支撑学科主干知识的掌握, 进而优化他们的认知策略, 提高他们的反省意识.如在《三角函数》章末复习中, 布置书面作业, 引导学生反思三角函数的知识本质是什么?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求角?运算了哪些知识?通过哪些途径作出三角函数的图象?生活中哪些问题转化成三角函数模型研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让学生“跳出”课本,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深刻地思考, 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存在问题, 这样反思学习有利于数学的理解。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4.

高一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一、任务型教学法在词汇教学中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任务型教学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它强调“在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的语言学习方式。具体来说, 任务型教学是“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和动机, 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 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成就”。任务型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很好地把词汇教学从“教师强调音形义”向“学生重视听说用”的转化, 也让学生在完成词汇学习任务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表达、思维等语言运用能力。

在当前高考考试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 英语词汇教学改革也成为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抓好词汇教学, 英语老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精心设计、加上适当的激励机制, 让学生在高效有趣的学习过程中领略到英语语言的魅力, 进而从“逼我学词汇”发展到“我爱学英语”。

二、词汇教学的三个有效步骤

任务型教学法指导下的高中词汇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展开:第一是快速有效感知;第二是有效击破重点;第三是科学实践运用。

1.快速有效感知。快速有效感知主要针对读音任务。利用早自习时间和晚自习前二十分, 让学生大声跟读录音。如果部分学生对语音掌握不完善, 教师要给予他们系统地指导。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发扬小组合作精神, 你读我纠正, 同时开展组组竞争活动, 看看哪组读得好, 对表现好的同学和小组给予奖励。

2.有效击破重点。高中词汇教学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内容:读音、词形拼写、词性、词义、使用规则和常见搭配等。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教师实际上不可能对每个词汇都进行这样面面俱到的处理, 而且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没必要要求学生将每个词汇都掌握地如此全面。加上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 教材里的词汇量越来越多, 难度也逐渐加大。很多学生看到一个单元要学习那么多词汇, 在心理上会产生很大的畏难情绪, 他们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将这些词汇都熟记于心, 更不用说灵活、恰当的使用。其结果很可能造成部分学生逐渐放弃词汇的学习。因此, 教师在教授新单元词汇前, 要参照《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的要求, 弄清单元的重、难点词汇, 以便在设计任务时着重体现。

如英语新课标模块1 unit5共有75个词汇。其中打三角形的有22个单词, 这些要求学生理解就可以,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它们放在最后自行把握。而黑体词汇有19个, 这是学生必须在第一层次就学习和掌握的。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这些重点词汇进行重组, 做重点理解和记忆。如按词性可重组如下:A.动词:devote, attack, escape, educate, beg, B.名词:quality, opinion, C.动词&名词:vote, reward, D.副词:nowhere, E.形容词:equal, active, F.短语:out of work, as a matter of fact, in trouble, turn to, lose heart, come to power, set up, be sentenced to.再通过在文本语境中不断复现, 对这些词汇学生就可以做到听得出, 读得准, 写得对, 记得牢, 用得好。如:要求学生阅读下面这个句子“when the judge read the sentence“According to the laws, you are sentenced to death”, the murderer said nothing.”学生在经过阅读、分析和推理后就能够得出“sentence”这个词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 有“句、句子;宣判、判决、判处”的意思。本单元最后剩下的其它34个词汇学生只要能够识别拼写和掌握大意, 在阅读中能做到“见其形, 知其义”即可。为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教师也可适当指导学生了解这些词相关的近义词、反义词、基本用法。这些词汇可要求学生放在第二层次记忆。

这样的词汇重组有利于学生对本单元的单词学习有了主次之分, 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增加学习英语的信心。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布置学生将单元词汇中由构词法 (派生词、复合词、转化词) 产生的词找出, 小组讨论后归类, 教师最后再引导和帮助学生总结出构词法相关规律。如self–selfish-selfless-selflessly、fair-unfair。这种纵向积累词汇的方式, 让学生在今后阅读中遇到相关词汇的延伸词时, 能根据构词法快速准确地猜测出它们的词义、词性和用法。

3.科学实践运用。词汇学习不仅要经过课时词汇学习的“小循环”过程 (理解、复现、模仿、识记、运用等) , 而且要经过单元词汇学习的“大循环”过程。教师应尽量创设情景, 让学生在其中运用并巩固所学词汇, 从而使新学的词汇纳入自己的语言和认知体系之中。因此教师在设置词汇应用任务时, 要体现新颖性和挑战性, 让词汇在“学中用, 用中学”, 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实践运用应用实例。

(1) “I am the winner.”词汇接力比赛。以小组为单位, 给每个小组不同的词汇接力主题。如要求第一小组成员说出本单元的构词法单词, 每个同学说一个词汇并将它准确拼读出来, 同时把该词的意义也快速说出。如“peaceful”, “ p-e-a-c-e-f-u-l”, “和平的、平静的、安静的、爱好和平的”。下个同学马上接着说另一个不同的词汇。词汇读错、拼写错误、意思错误都要出局。这样一直循环, 坚持到最后的同学即为胜利者。教师带领同学为他/她鼓掌祝贺, 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如一只笔、一快糖等。词汇接力主题还可以让学生说出本单元表示人物性格品质的形容词、重点短语等。

分析:通过这样富有竞争性、活泼性的集中说词活动, 让全班同学都积极参加, 形成了你争我抢的热烈气氛。这个活动难度不大、操作简单但参与度高, 对全体同学特别是畏惧记忆词汇的学生特别有吸引力。

(2) “who is heshe?”竞赛活动。完成单元课程后, 利用本单元warming up里表示人物品质的词汇, 让学生自选三到四个词, 结合第一单元“friendship”的话题, 描述班级同学或老师, 让其他同学猜一猜“who is heshe?”。如学生A:“The classmate is warm-hearted and outgoing.When others are in trouble, she is selfless and willing to give us a hand.She would like to help us do cleaning.”

分析:这是一节复习课之前的热身导入部分,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提高对词汇使用的关注度。竞赛活动的设计难度适中, 能充分让多数学生参与进来, 同时为接下来的教学铺垫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这种有话可说的词汇巩固方式, 能够让学生把所学的词汇在所熟悉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3) 语篇填词。让学生根据语篇内容 (可以是课文的缩写或改写, 也可是其它内容的语篇) , 填上适当的单词或短语。如:Though the teaching condition is very tough.The selfless teacher devotes all his time and energy to teaching the students in the countryside.He believes the persons who are well-educated are of high quality men.He always encourages his students not to lose heart.Only by working hard can they achieve their dream.The teacher often asks them not to laugh at those in trouble.On the contrary, they should be willing to help them.

(4) 复述课文。教授完课文后,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重点词汇, 将学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生从主人公Elias的角度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另一组从曼德拉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复述。接着开展比比看活动, 看看哪组同学使用的词汇更多, 复述的更全面。

分析: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复述是最有效的了解篇章细节、熟记相关词汇的教学方法。复述不是背诵, 而是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词, 词不离文”。它要求学生在复述时要经过逻辑思维将文本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通过复述, 学生不仅能最有效、快速地巩固目标词汇, 更好地理解课文, 而且还可以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和谋篇布局能力。

三、结语

词汇的学习从认知到掌握再到熟练应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因此, 教师应科学运用任务型教学法, 发挥主导作用, 设计行之有效的任务, 培养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掌握一定的词汇学习方法和技巧。同时, 教师要积极探索, 勇于进行教学改革, 使自己的教学形式多样化、生活化、情境化, 从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最终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郑秋秋, 俞红珍.高中英语单元语言教学目标的分解与细化[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13, 36 (4) .

高一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11

关键词:基础;自信;方法;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2-027-01

常常看到很多的高一新生,当他们怀揣着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憧憬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大多收获的不是喜悦,而是沮丧。存在的普遍现象是:由于数学知识抽象,有些同学听不懂,有些同学课堂能听懂,就是课下作业不会做,更有些同学上课能听懂,作业也会做,就是成绩提不高,考试成绩由初中的高分一落千丈。几次的考试“失利”,意志薄弱的同学和自尊心强的同学就会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甚至惧怕数学,彻底把自己列在数学差生的行列,数学学不好成了他们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从此,数学这门课程成为他们继续学习和敲开大学校门的拦路虎。如何帮助高一新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实效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应该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本人从老师的角度和学生的角度两个方面总结出以下解决的方法。

一、从教师的角度

1. 上好高一第一堂数学课,让学生了解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这堂课不要满怀激情的去讲什么是集合,而是和学生聊聊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特点与变化:一是高中数学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相当多,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二是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有集合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等;三是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高中数学的特点,再对学生提出学习高中数学的方法。

2. 课堂教学低起点,缓坡度,狠抓基础教学和通性的教学。

3. 制作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提高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它们能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数学测试题以基础题为主,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增强学习自信。

5. 重视考试后学生的心理疏导和鼓励。考试评价是对学生评价的重要环节,但是我们更要重视考试后学生的心理疏导。也许一次考试,会使学生信心百倍,勇往直前,也许一次考试,会使学生永远放弃对数学的学习。所以一定要抓住每次考试的契机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大肆”表扬,对没有进步的学生单独叫到办公室面对面分析试卷,讲解试题,找出试卷中的亮点,再激励,再树立自信。

二、从学生的角度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实效。

1. 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指导高一新生做好课前预习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师提前一天编制一份预习提纲,对较抽象的概念、技巧性强的推理论证及一些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进行预习。通过预习并不一定要求她们完全理解、掌握,就是一知半解也没关系,只要带着问题去听课就可以促使她们听课时能有的放矢,突破难点。最关键的是通过预习可改变学生紧张的心理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2. 要求学生记笔记,更要教会他们记笔记。数学笔记应包含知识的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和相互关系,体现出常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够分析数学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笔记不是课本上的概念、公式、性质的简单重复,书上有的定义、例题不必再记,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听课上。笔记采用“记梗概、留空白、后填充”的办法,对于老师补充的知识和内容重点记一记,对于老师讲解的典型的方法,尤其是书上没有的内容做详细笔记,这样既保证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又强化了课后复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3. 养成“先看课本,后整理笔记,最后独立作业”的习惯。

4. 及时总结复习,及时反思提升。

5. 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把平时做错的题进行改错,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索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

总之,数学内容的巨变和学习方法的落后,使高一新生学习数学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浅谈高一班级的有效管理 篇12

一、组建强有力的班委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 对刚建立起来的班集体比较陌生, 学生之间不了解, 缺少信任, 因此不能用投票的方法来选班干部。其次选班干部还贵在神速, 一个班级不能几周, 甚至一两个月没有班干部, 否则必成群龙无首的局面。笔者认为, 班主任应在开学初入学教育的同时, 通过以下渠道了解每位学生, 从而进行正确的班委选举。 (1) “看”, 看表探质, 做到心中有底。比如从他们原来的班主任处加以了解;有意识地进行观察, 在与每一位新生接触时, 就注意他们的言行举止, 情感变化等;经常找一些学生谈话, 了解他们过去和现在所想, 做到心中有数。 (2) “选”, 民主选举, 做到任人唯贤。开始,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并不十分熟悉, 班主任可能会选拔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班干部, 认为成绩好的学生是好学生。但笔者认为, 好学生并不代表他有管理班级的能力。有的教师会选拔最调皮的学生当班委, 认为这样能使他管住自己。笔者认为这也是不可取的, 一个所谓的“坏”学生变成一个好学生, 并非一朝一夕的事。笔者选择班干部的标准是, 首先要对班级的工作有极大热情, 能以身作则, 同时更重要的是心胸宽广。另外在观察摸底的过程中, 做好选拔动员工作, 积极鼓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毛遂自荐, 当然对高一新生来说毛遂自荐当班干部需要勇气和胆识。 (3) “放”, 权力下放, 做到自主管理。在经过一段时间培养的基础上, 班委会基本形成了有目的、有计划地以班长为核心的管理机构, 能够落实班干部岗位责任制, 让每个班干部独立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如组长和科代表的确定、各项文体活动、清洁卫生、墙报策划、违纪记载等, 都可以让班干部各负其责, 使他们在实践中逐渐明确自己的职责, 在行动中能自觉起表率作用, 树立在全班同学中的威信。至此, 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可以从前台走向幕后了, 对班级管理应更多指导和协调。

二、制定适合班情的班规班纪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一个集体要想发展, 必须有一个规范进行约束管理。常见的规范都以“一视同仁”或“千篇一律”为依据。笔者认为班级管理应因人而异, 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规范。笔者与学生一起制定了《××班规》, 班规分上学、做操、上课、活动、文明礼仪五个方面。除了大家遵守的共同内容外, 还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变通, 如在“上课”一栏, 对性格外向、好动的孩子提出遵守课堂纪律、发言积极等要求;对性格内向的孩子提出上课发言一两次即为优秀等要求。而后, 师生约定既然这是我们共同制定的规范, 就应共同遵守, 一周评定一次, 得优秀则给予一定奖励。这样有了因人而异的规范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引导学生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级初步形成以后, 班主任应以树立班级新风为切入点, 以增强集体凝聚力为突破口, 面向全班学生, 改变整体风貌。我班的班风是团结奋进, 同学之间以做到“真诚、理解、宽容”为标准。班级以《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为德育中心开展活动。对于增强学生优秀品质的培养, 则以各种形式的班团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中, 使学生讲文明懂礼貌, 关心班级, 关心同学。这样使我班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表现比较突出。在艺术节文艺会演中, 全班参与的文艺节目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在十一月份的校运动会中, 我班学生齐心协力, 一举夺得了年级的第一名……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形成良好的学风

(1) 巧妙设疑,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学生由于学习的环境、气氛、情绪因素的不同, 其注意力、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不一样, 学习的效果也就出现差异。在学习中, 巧妙设疑能激起学生的认识, 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学生学习时, 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意识地营造学生探索解决矛盾的氛围,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 灵活引导, 使学生主动参与, 自主学习, 决不是放任自流地学习, 因为在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受阻”, 这就要求教师适时点拨、灵活引导, 帮助他们寻找思维的突破口。总之, 要把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 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

五、注重与家长的联系, 促成学习型班级的形成

我们都知道“尊其师则信其道, 信其道则成其才”的道理, 笔者认为和家长沟通是很重要的。因此, 笔者在家长会上对家长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希望家长当好孩子的引路人, 为孩子掌好心灵之舵。为了孩子的前途, 希望家长不要对孩子说任何一个老师的坏话。如果你对老师有意见, 可以找老师当面谈, 这是最好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 家长的配合就显得尤为关键, 对搞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中药科学普及下一篇:开关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