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科学普及

2024-10-25

中药科学普及(共5篇)

中药科学普及 篇1

中药资源是我国传统的特产资源之一, 它有深厚的中医药理论基础, 至今仍与西药共同支撑着我国的医疗体系, 为人民的卫生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1. 中药资源的发展与利用

我国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源远流长。从神农尝百草一直至今几千年来, 中药资源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 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生机。

1.1 中药资源的传统利用。

中药资源作为传统医药的重要部分, 至今仍作为传统药材加以利用。遍布全国各地的中药房生产的仍然是没有质量标准的中药饮片。近年来, 虽然参照西医药剂学的方法, 对部分中医验方进行了标准化, 研制了一批中成药产品, 但是这些产品的生产是无序的, 对资源的利用极低, 造成了资源浪费。

1.2 中药提取物的利用。

近年来, 随着化学的发展及西药理论的引进, 中药的有效成分得以提取和明确, 为中药在医药行业的深入应用及日化健康方面开拓了新途径。我国是世界天然药物丰富的原料基地, 随着世界各国对天然药物提取物的兴趣大增, 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药物提取物出口国。这种需求的剧增造成了我国部分特产资源的迅速枯竭, 有的甚至濒临灭绝, 如陕西的贯叶连翘, 青海的冬虫夏草, 东北的人参等资源。

2. 中药资源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供需矛盾。

长期以来, 由于对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认识不足, 导致了一些地区出现对中药资源掠夺式过渡采收或捕猎。近年来, 环境污染的加剧也减弱了中药资源的再生能力。加上有些药材本身产量就极小, 如天然牛黄、麝香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回归自然”热潮的兴起, 人们对天然药物, 食品, 保健的认识的提高, 现代医药业及美容, 保健等行业对天然药物的需求剧增, 而中药资源由于产量的限制, 致使中药资源供需之间的严重矛盾。

2.2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还处于粗放的简单加工成中药饮片利用阶段, 产品质量不稳定, 资源浪费大, 这种传统的方式本身就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与破坏。不利于资源的保护与科学及长远发展。特别是对野生药物资源的一种巨大性的破坏。

2.3 中药质量不稳定。

由于传统的中药药材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 没有形成特色产业的区域规则。有些地区并不适合进行药材的种植基地建设, 但已有了相当的规模, 造成药材质量不过关。虽然近年来全国推行了GAP基地及地道药材的认证, 但相对于全国众多的药材基地来说仍然是极少数。并且这些GAP认证基地还仅限于药用植物的种植规范, 还没有对药用动物资源的相关认证。今后这些企业将面临重大生存问题, 很多将退出药材市场。如何减少资源的浪费, 这些问题都需要思考与解决。

3. 我国中药资源科学发展道路探讨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 种源广泛, 现有药材达12807种, 其中植物药11146种, 占其总数的87%。我们在利用这些资源的同时要讲究经济效益, 生态平衡, 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者协调统一和和谐的发展, 这是一条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道路。正是基以对以上问题的思考, 我们对药用植物资源的科学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建立无公害化药物保护技术体系。

中药资源主要用于医药产业, 其疗效对其品质有着特殊而严格的要求。而当前我国人工栽培药用植物, 饲养药用动物所采用的单一种植养殖模式, 易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 引发病虫害的发生, 同时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的加剧使一些药材基地由于其周围环境的污染造成药材中有毒物质的含量严重超标,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药用资源的高产与品质。

针对当前药材种植存在的问题, 实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并采用低毒化学农药, 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建立无公害保护体系。在此基础上实施和建立药材GAP基地, 实现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

3.2 寻找新药源, 保护物种多样性。

中药化学对药物内在的有效成分的研究表明:很多同科属, 亲源关系较近的中药含有相似的有效成分。中药验方中很多药物是可以用相类似的药物来代替。因此, 为濒危珍稀药物寻找新药源将为人们留下时间抢救保护这些物种, 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3.3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

中药资源的应用一直以来都是属于粗放型的, 仅取其单一部位, 单一成分, 对其副产物没有加以利用。而药材不同组织含有不同的多种功能性成分, 传统的应用方法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多年来, 中药化学, 生物技术等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成果表明很多药材可以采用多种化学手段, 将其用于医药的功能性成分或单体进行分离提取, 并按西药的研制方法进行科学检验, 实施药品的标准化, 从而大大提高疗效。而经提取功能性成分之后的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是提高其效益的关键。

4. 总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及环境的恶化, 人类对传统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考, 从而提出了科学发展战略。

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药物资源是支撑中医药产业的基础。而资源的需求矛盾逐渐加大, 而造成这种原因除了资源受环境的压力大之外, 还存在资源利用率低, 浪费严重等问题, 故药物资源的发展应走科学发展道路。我们在考虑其科学发展道路时, 需要特殊的思路与方法, 才能更好的利用资源, 为其产业作出贡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 资源保护现状的分析研究, 对药用植物资源的科学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药资源,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卫明, 顾龚平.药用植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4, 18 (5) 5-8.

[2]丁海, 黄泰康, 吴春福.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和趋势[J].中草药, 2005, 36 (1) 147-149.

[3]霍道臣.对加强管理促进中药国际化的几点建议[J].中草药, 2005, 36 (2) 161-163.

中药科学普及 篇2

伴随现代社会不断发展,我国无论是中医理论还是中医技术都得到西医认可,且二者之间互补和互通关系,能使西药开展更为顺利。

本文将重点以中药药理和中药临床研究为主进行西药中药化的研究,希望对今后西药中药化开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药药理;中药临床;西药中药化

对于西药中药化的研究在中药药理和中药临床的研究内容,首先要明确中药和西药之间存在的差别,即二者之间存在的不同。

若不能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很难深入研究西药中药化发展的,从现在的研究看,对于中药药理和中药临床研究存在较大问题,主要也是在中药和西药的范围上存在模糊区域。

中药,是我国传统中医发展中的药学统称;而西药,则是西方医药发展过程中的药学综合。

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究其药理研究主要还是从其所有药学中的属性发展。

中药科学普及 篇3

叶祖光

中药药理专家,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药药理室副主任、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专业委员会会长、药品管理与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主编。几十年来一直从事中药药理毒理学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国家发明二等奖的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发,以及中药抗肿瘤、抗炎免疫、降血糖和心脑血管等药效学研究工作。同时,多年来一直从事中药新药和保健品的研发工作。

胡素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方药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副秘书长,北京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会员,国际骨矿协会会员。长期从事中药基础理论、临床应用、中药药理学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奖励基金,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A)类。并受邀赴多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

近年来,中药因在境外频频被检出重金属超标或含有毒成分,引发大众不安;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老字号药厂频繁遭遇“质量门”,中药中的有毒物质究竟是“治病”还是“致命”?中医与西医对药品质量标准的认定有何不同?传统中药是否需要用西药的标准评价?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药药理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叶祖光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胡素敏。

释毒,古今中医各不同

“毒”有广义狭义之分

境外市场发现超标“毒”中药近年来屡见不鲜,经媒体报道后在国内形成轩然大波。香港卫生署发布公告称,一批同仁堂健体五补丸被检测出汞含量超标,另外两款产品牛黄千金散及小儿至宝丸的朱砂成分含量超标;在此之前,华润三九集团生产的治疗偏头疼的中药正天丸,在英国被检出其中的乌头草可能对心脏或者神经系统有毒性;汉森制药旗下拳头产品四磨汤被曝出含致癌物槟榔

按照国外的标准,这些中药中的有毒物质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是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所谓中药的毒性,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理解。”胡素敏向记者开门见山地说明。

其一,“毒”即药:早在周代“毒”与“药”不分,混称“毒药”。直至明代仍有一些医家谓毒即药。

其二,“毒”指药物的偏性:泛指药性的强弱、刚柔、急缓。古人认为,中药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利用中药具有的偏性来祛邪扶正,纠正机体气血阴阳之偏颇,以使之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其三,“毒”专指毒副作用:有些药物性质强烈,作用峻猛,使用后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以致造成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和损害。与前者广义之“毒”相对而言,这种不良反应属狭义的“毒”性。现行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一部)收载中药材616个品种,其所记载的有毒中药分级仍然依据历代本草经验,分为有大毒、有毒、有小毒3个层次,共计80多种。

现代中医药学理论认为,毒性是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严重不良影响及损害,是用以反映药物安全性的一种性能。毒性反应会造成脏腑组织损伤,引起功能障碍,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死亡。现普遍认为:毒药是指毒性及药理作用强、安全范围小(治疗量与中毒量或致死量接近)、应用不当甚至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容易发生毒性反应的中药。现代中药毒性完整的概念还应包括急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

药与毒对立统一

“药”与“毒”是对立统一的。毒药既有对人体不利的一面,也有治疗疾病的一面。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的有毒物质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毒成分为非有效成分,如半夏、白果、苍耳子等都含有无治疗作用的有毒成分,把它们去掉可以防止中毒;二是有毒成分便是有效成分,即以其毒性来治疗疾病,如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等乌头类药物,其乌头类生物碱有剧毒;马钱子的番木鳖碱、巴豆中的巴豆油等既是有毒成分,也是有效成分,如将其去掉则药效丧失,若使用生药又会引起中毒,只有降低其有毒物质的含量以减少毒性,保持一定的药效。

解毒,中药的毒性是可控的

事实上,只要是药品都存在着不良反应,当然中药不良反应率远低于西药。201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显示,西药不良反应率为81.6%,而中药不良反应率仅为17.1%。

中药的毒性是相对的、整体的,比西药更可控些。从中药的应用途径上来看,品种、炮制、制剂、配伍、辨证用药等都可以控制药物的毒性。

炮制和复方配伍可以解毒

“在解毒的方法上,我国中医药的先贤们为此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对世界的传统医学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沿用很多传统中医药的减毒理论和方法。”作为一名研究几十年中药的专家来说,叶祖光对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理论深感自豪。

“平时我们去医院开的饮片,都是按照中医理论炮制加工过的。其中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中药药材毒性降低或缓和些,例如半夏是我国中药宝库中的一种重要药材,有良好的化痰止吐作用,但生半夏毒品性较大,对口腔、喉头、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强烈的刺激作用,经过炮制后形成的姜半夏,其毒性就大幅度下降,而功效不减,所以通过炮制可以达到减毒的目的。”

此外,我国中药通常是复方使用,一方面通过君臣佐使(出处《神农本草经》,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的配伍,使药方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另一方面通过七情配伍(出处《神农本草经》,其序例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中的相杀相畏降低配方中某些药物的毒性。例如附子,其有效成分乌头碱具有强心、抗炎镇痛等作用,可用来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患,但这些乌头碱毒性较强,中医临床在使用该药时,一般都是要通过炮制方法制备成饮片,从而达到减毒的目的;此外在处方中常常配伍甘草、黄芪等中药,进一步拮抗附子的毒性,且不破坏其强心、抗炎镇痛等药效学的作用,达到配伍减毒存效的目的。”

辨证用药防止中毒

中药和西药一样,作为药品必然存在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为什么西药毒性问题更多,而中药毒性近年来却常常弄得满城风雨呢?有一种原因是人们普遍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无毒或者是毒性小的。这其实是对中医药的一种误解。

明朝《景岳全书》中有云:“热者有热毒,寒者有寒毒,若用之不当,凡能病患者,无非毒也。即如家常茶饭,本皆养人之正味,其或过用误用,亦能毒人,而况以偏味偏性之药乎?但毒有大小,用有权宜,此不可不察耳。” 此外中药古训“是药三分毒”,“有病,病受之,无病,体受之”,“中病即止”,这些理论都在强调中药要对症下药,辨证施治。

胡素敏对因乱用药物引发的中毒事件而使中药本身遭受不白之冤颇感遗憾。上个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由于外国人不懂中医药、不按中医理论辨证施治,一些人服用含广防己的减肥丸导致严重肾病,还有因服用含关木通的草药茶治疗湿疹导致晚期肾衰竭。而广防己、关木通含有共同的致病成分马兜铃酸。一些西方国家媒体借机大肆炒作,最终多达70余种中药材遭到株连,酿成了“马兜铃酸肾病事件”,一度将“误用中草药致人死亡”的舆论推向高潮。在我国也有些患者把含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当成日常的保健品,一上火就吃上几个月,结果也出现了不可逆的肾衰。为此,2003年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取消了关木通的药用标准,用不含马兜铃酸的木通科木通替换关木通。

“很多人因为抱着中药是无毒的理念,看到各种各样养生的栏目,认为自己就是半个医生了,自己给自己开药。对于患者,即便是非处方药(OTC)的中成药,也应该在医师指导下应用。目前的药店严格来说也应该有专业的药剂师指导患者服药。”对于因管理体制上造成使用中药中毒的疏漏,胡素敏提出建议。

研毒,毒性研究需更深入

结合中药特点研究毒性

自“九五”至今,国家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和支持中药安全性方面的评价研究,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还把中药毒性的评价以及相关研究作为重点项目支持,解决了一些困扰临床合理安全用药等问题。

“国家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例如为了确保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工作中检测实验出来的数据准确、可靠,稳定、具有权威性,中药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工作都要求在国家认证的GLP中心进行。”叶祖光从事过多年中药毒理研究,对此深有体会。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对中药质量标准也会越来越高,越来越科学,而且更加符合中医药特点。

当然,对我国药典收载的80余种有毒中药,目前我们还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叶祖光解释说,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研究的方向。但与绝大多数西药为单一化合物组成不同,中药制剂常是由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即使单味中药,也是由多种成分组成,其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化合物。中药实质上是多种成分共同起作用,联合作用于多个靶器官和“靶点”。这一特点使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工作及其结果的分析,既有特殊性,又有较大的难度。

对于这一个点,胡素敏提议:“充分利用国际通用的毒性研究方法和技术平台,结合中药特点和中医理论,建立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中药毒性研究基础数据库和技术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不良反应需明确

中药毒性是中药某些成分在机体外因素(如炮制、配伍等)和特定机体状态下产生的药效作用之外的其他效应,因此研究应建立特定条件下的毒性评价,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增效减毒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在特定条件下的药效,减少毒性发生,进而提高中药使用的安全性。

“比如说,现在我们已经明确朱砂具有清心安神的作用,最适合心火亢盛,但若使用不当,如煎、煅、烹、熏,使其游离汞、氧化汞析出,经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或超量、或长期使用则可造成汞中毒。但在什么情况下能降到什么程度、适用哪些病症和人群,如果再做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可能更有说服力;而在发育不完全的小孩子的感冒药中,如果不加这味药或服用其他药物是否也可以康复,都是值得研究的,尽管其含量并没有超出《中国药典》之规定。此外,对于某一种中成药的含量,每一种成分的有效性,公众并不明确,目前中药说明书中不良反应仅以‘尚不明确’四字带过的中药的确不在少数,而‘不能久服’的久到底是多久?如果能够提高药物不良反应透明度,将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列明,反而会让医患以及市场对该产品更有信心。因此,需要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进行收益与风险的评估,再来进行药物的配伍。”胡素敏针对记者提出的中药说明书的含糊问题解释说。但据记者了解,要更改药品说明书上的文字并非易事,涉及众多部门,单靠一方难以改变这种现状。

产学研三方需合力

对于中药安全性问题,叶祖光提出,首先应该是相关管理部门、科研人员和企业三股力量,相互沟通,互相支持,形成合力。此外,还应加强与媒体沟通,通过媒体让公众对中医药形成科学客观的认识。第二,不能把中医药安全性研究搞成“烂尾工程”,相关管理部门应多组织攻关,把安全性问题逐个说清楚,得出一个明确结论。最后,针对目前国际上提倡的“毒性的早期发现”,建议企业和科研人员做到产学研相结合,重视研发新药的同时,注重中药安全性研究,以降低给患者带来的用药风险。

标准,是否要按西医标准来评价?

在中医理论下建立中药质量标准

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药材和成方制剂。而近年来,重金属超标已成为出口药物存在较多的问题之一。可是通常经过国内检测,重金属并未超标。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中西药的检测标准不统一造成的,那么中药质量标准,特别是含毒成分是否一定要按西药安全标准来评价呢?

对于中药中的重金属超标问题,叶祖光说,一般来讲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外源性污染,它是生产环境造成以及中药材种植环境和土壤等外界因素所引起的重金属超标,国内外制定的相关质控标准是非常严格的;第二是制剂的重金属来源于药物本身,换言之,制剂中的重金属是治疗成分而不是外界的污染物,不加区别地将外源性重金属和用于治疗目的的重金属混为一谈,对我们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第三是检测方法不同导致的评价标准的差异,很多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东南亚国家、日本在内,对于中药重金属的限量标准,采用的是食品标准,特别是在欧美国家,并不承认中药是药。比如说朱砂里含有的通常是硫化汞,通过实验证实,这种形态的汞绝大多数会随着人体的粪便排出体外,只要严格按照《中国药典》规定科学使用,就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而国外对中药采取溶解消化法,将上述不溶于水且不被胃肠道吸收的硫化汞统统都进行检测,这样就夸大了朱砂中的重金属含量。中药应当由有资格的中医医生,按照中医药理论指导患者服用。

“不能单纯孤立地来看中药的毒性。中药的毒性质量标准,如果脱离了中医整体的理论框架,就会走进死胡同。”胡素敏认为,“标准就意味着市场,与世界接轨就是用人家的标准来约束自己。按西药标准和思路来研究发展中药,将南辕北辙,这对于中药也可能是一场灾难。在基因工程药物标准已呈多样性,强调药物作用同工及个体化治疗的今天,我们难道还要拾化学药物结构成分单一之牙慧?中国是中药大国,种植、出产的中药量最多,又有如此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应当依据中医药的理论体系重点研究建立适合中药特点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及其质量控制标准。”

中药质量标准要吸取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中药的质量标准既要体现中医特色,同时也要积极引进毒理学先进技术和手段。“中药成分复杂不应成为中药标准不可操作的理由,有效成分不应成为中药唯一的质量标准。”胡素敏同时强调。

英、美等国的做法体现的是他们对药物的谨慎态度,无可指责。中药是应该有自己的标准,但是不承认化学标准也是不可取的。实际上,药监部门在审批中成药的时候,都要求作有效化学成分和指标成分的鉴定和检测。

“考察一切药物价值归根结底是疗效和安全性,是效益和风险的评价和平衡,例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亭栋教授了解到在黑龙江林甸县民主公社有民间医生用含有砒霜、轻粉、蟾蜍等毒物配制验方治疗癌症,效果不错。经进一步研究,他和科研人员发明的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白血病取得了治愈率超过90%的疗效。尽管砒霜是有名的毒性药物,而且毒性很大,却能给白血病患者带来福音,它给患者带来的益处远远大于其所造成的风险。张亭栋因而获得葛兰素史克(GSK)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美国也于2000年正式批准了治疗白血病的砷制剂上市销售。这说明只要你的科学实证足够严谨,国内外都会认可的。”叶祖光对中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目前西药标准占据主流的情况下,中药想进入国际市场,除了有自己的标准,还必须考虑符合输入国的标准。如果科学性很强、实验依据充足,就应该能够经得起各种各样的“检验”。

掌握中药汤剂的科学煎煮方法 篇4

1 煎煮器具

古人认为:银器瓦罐最好, 铜铁器忌用。现代多首选瓦罐、砂锅, 其次可用搪瓷锅、不锈钢锅, 不能够用铁锅、铝锅、铜锅。砂锅类器具多用白泥 (或黄泥) 等硅酸盐类物质经塑形后高温烧制而成, 主含二氧化硅, 性质稳定且导热均匀, 形态多样, 能够较好的满足中药汤剂的煎煮要求, 若选用搪瓷锅或不锈钢锅, 其釉层或不锈钢表层所含有的活性金属元素, 很可能在长时间煎煮过程中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中药煎煮忌用铁、铝、钢锅, 这是由于这些金属制成的器皿, 在加热后容易在其表面形成氧化膜, 这层氧化膜极易与药液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轻则降低药物效能, 重则产生有害人体的新物质。

2 煎煮用水

古人对煎药用水的要求多而复杂, 比如用无根水 (雨水) 、冰融水、山泉水、雪水、露珠水等, 现在一般认为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即可, 加水量的多少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研究资料, 一般以浸泡后高出药面2~3cm为宜, 若为感冒类汤剂, 药物多含挥发性成分, 质地疏松且不宜久煎, 加水量需适当减少, 若为滋补类汤剂, 质地坚硬或粘稠难溶者, 需久煎, 加水量可适当增加。

3 浸泡时间

中药适当浸泡湿润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这是因为中药大多为干品, 煎煮前将水加入到药中, 使水分子渗透到细胞内, 细胞中的可溶性成分才能够溶解, 这时候再加热, 则能够使细胞膨胀破裂, 将大量成份溶解出来, 特别对于一些动物类药材, 如果不提前浸泡, 很难将细胞内的成分煎出, 提前浸泡时间一般为30~60min, 浸泡水温以20~30℃为宜, 质硬药材, 动物类药材浸泡时间宜延长。

4 煎煮用火和用时

中医煎药, 强调用火与用时的恰当结合, 所谓用火, 即使用火的质地, 火有大有小, 有急有慢, 有紧有散。古人注重根据汤头的性质选择用火和用时, 如《本草纲目》, “火用陈芦, 枯竹, 取其不强……桴炭取其力慢、栎炭取其力紧, 温养用糠及马屎, 牛屎者, 取其缓而能使药力匀遍也”, 时至今日, 仍用文火、武火来说明用火的大小急慢, 所谓用时, 古人认为“药, 有可以久煮者, 有不可久煮者”, 一般煎煮用时根据方剂不同而有所区别, 滋补类药, 头煎应为40~50min, 二煎、三煎均可用时30~40min;芳香化湿、行气、解表类药, 头煎应为10~15min, 二煎用时5~10min;一般药物, 头煎用时应为15~20min, 二煎用时10~15min。古人强调用火与用时的适当结合, 《本草纲目》:“先武后文, 如法服用, 未有不效者”, “若发汗药。必用紧火, 温服。攻下药, 亦用紧火煎熟, 下硝黄再煎, 温服。补中药, 宜慢火, 温服, 阴寒急病, 亦宜紧火急煎服之”。现代研究也证明, 芳香类药多含挥发油, 宜用武火快煎, 使挥发性成分溶出即可, 如果用文火慢煎, 时间太长, 则药中挥发性成分损失过多。滋补类药, 多含蛋白质, 多肽, 粘液质类大分子成分, 不易溶出, 升温过快又容易产生“糊化”现象, 不利于有效成分溶出。

5 药液的煎出量

从理论上讲, 中药汤剂是一个多组分, 多形式的溶液系统, 包括真溶液, 胶体溶液, 混悬溶液等, 在相同情况下, 各组分之间的比例相对恒定, 各组分含量的和相对恒定, 中药煎煮过程实际上就是药物所含成分不断溶散与吸附的过程, 若增加或者减少煎出液药量, 必然导致煎出液各组分之间的比例变化和所含成分总量的变化, 所以一般认为, 中药汤剂煎出量以500~600m L/剂为宜, 儿童酌减。现在有些药店采用中药煎药机煎药, 首先煎出过多药液, 然后再将煎出液浓缩至600m L, 笔者认为, 该方法过分强调煎出率, 忽视了中药汤剂系统内部各组分比例协调, 是否可行值得研究。

6 特殊煎法

为了充分发挥药效, 常对汤剂内某些药物采取先煎、后下、布包、另煎、烊化、冲服泡服等方法。

(1) 先煎:即先提前煎煮10~30min, 如磁石、石膏、紫石英、代赭石、龙骨、牡蛎、龟板等矿石、贝壳、动物角甲类药物, 困其质重难煎, 应打碎先煮数沸, 然后再入他药。川乌、草乌、生半夏、生附子等有毒药物, 则应先煮数小时, 以减低其毒性。

(2) 后下:即在一般药物将要煎好时再下, 只煎5~10min, 不宜久煎, 以防止有效成分逸散, 如薄荷、霍香、白寇、砂仁等气轻力薄的芳香药物以及大黄、钩藤等。

(3) 包煎:即将粉末、带毛或过于细小的药物用纱布将其包好, 再入锅内煎者, 以防煎后药液混浊或服药时刺激咽喉, 如青黛、赤石脂、旋复花、车前子等。

(4) 另煎:某些贵重药如人参、为使充分发挥药效, 并防止被它药吸附, 常另煎服用。

(5) 烊化:又称溶化, 一些久煎易粘锅煮焦, 且易附着他药而影响他药有效成分溶解的药物, 如阿胶、鹿角胶之类, 用时应在他药煎好后置于药液中溶解。

(6) 冲服:散剂、丹剂、汁液, 如三七末、琥珀末、珍珠粉、牛黄粉、竹沥等可以不煎, 用药液冲服。

中药科学普及 篇5

1 中药制剂前处理技术

现代化中药制剂与西药制剂最大不同之处在于, 前者所用原料为药材, 处方通常为复方, 而后者是单一化合物。这种技术处理周期短, 收粉率高, 工艺稳定, 还能根据要求在中温、低温或超低温状态下进行粉碎, 避免粉碎过程中的局部过热现象, 可完全按GMP要求进行生产。从而造成对组分提取的选择性上比较差。微波萃取技术用于中药提取还刚刚起步, 随着这种技术的不断发展, 这些问题将会得到逐步解决。

超临界流体 (supercritical fluid, SCF) 既具有与气体相当的高扩散系数和低粘度特性, 又具有与液体相近的密度和对物质良好的溶解能力。其密度对温度和压力变化十分敏感, 且与溶解能力在一定压力范围内成比例。利用SCF这种兼具气、液两相特性的双重特点, 即可达到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改变中药有效成分在SCF的溶解度, 从而进行萃取分离的目的。由于CO2临界条件适中 (7.488MPa, 304.15K) , 无毒、无味、无腐蚀性, 不燃烧、不爆炸, 价廉易得, 对大部分成分不反应等诸多优势, 故成为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中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反应萃取技术目前萃取普遍采用石油醚、正丁醇、醋酸戊醋等物理萃取方法, 其主要缺点为萃取能力有限、选择性差, 应用领域较窄。反应萃取技术是一种按照溶剂和溶质之间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 通过强溶剂化或离子反应进行萃取的化学协助萃取技术, 萃取剂主要有中性磷 (膦) 类萃取剂、酸性磷 (膦) 类萃取剂和高分子量脂肪胺类萃取剂, 如三辛基氧膦 (TOPO) 、磷酸三丁酯 (TBP) 、氯化三辛基甲基铵 (TOMAC) 等。

此外, 其萃取方式也改进为连续萃取、超临界萃取、萃取/离子交换、萃取/结晶、萃淋树脂、液膜分离等。例如以小檗碱、黄岑甙、栀子甙为指标, 进行寒痛定泡腾冲剂颗粒剂的提取工艺研究, 结果表明:半仿生提取法>半仿生提取醇沉淀法>水提取法>水提醇沉淀法。

2 分离纯化技术

色谱分离技术设备简单, 操作方便, 分离过程不受热, 无化学变化, 处理效率高和省能等特点。用此方法既可有效避免大量应用有机溶媒所造成的严重污染, 也可解决传统提取方法的复杂、繁琐等问题, 缩短生产周期, 因而在中药材分离纯化方面倍受欢迎。应用膜分离技术从中药麻黄中提取麻黄碱, 可使麻黄碱收率达98.1%, 同时可省略苯提和减压蒸馏等复杂工艺。应用超滤法澄清和精制生脉饮口服液, 有效成分损失少, 工艺流程缩短。舌下含服经舌粘膜迅速吸收进入血循环, 因而起效快。如天津天士力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 临床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治疗和急救。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单位对苏合香丸进行研究, 拆方实验表明将原方十余味中药精简为苏合香脂和冰片两味, 其中苏合香脂用量又较原处方减少一半, 而临床疗效不减, 并以聚乙二醇6 000为基质, 将苏合香脂、冰片采用固体分散技术, 用滴制法制备苏冰滴丸, 并制定了冰片含量标准, 开展了生物有效性研究, 表明该滴丸具有有效剂量小, 起效快等优点。将黄芪夹竹桃果仁中提得的混合物制备成强心灵滴丸, 将齐墩果酸制备为滴丸, 以聚乙二醇4 000、硬脂酸、石蜡为基质, 将雷公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制备为肠溶滴丸等, 均获得较好的效果。

颜耀东等人应用β-CD对强疏水性的齐墩果酸进行包合实验研究, 比较了包合前后的溶解度及溶出速率, 实验结果表明, 齐墩果酸-β-CD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明显高于齐墩果酸, 将齐墩果酸制成包合物有利于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王晓平等人应用β-CD包合冰片和蟾酥所制备的六神丸比原工艺制备的六神丸与体外溶出性快。沈联慈等人针对大蒜油具有特异恶臭和胃肠道刺激性, 给生产和患者服用造成不便, 将大蒜油制成β-CD包合物后, 臭味显著减少。实验证明, 大蒜油β-CD包合物比未包合大蒜油毒性显著降低, 并保持大蒜原有的抗菌、降血脂、抗癌等作用。徐乃焕针对巴豆霜毒性大、刺激性强、均匀性差、含油量不易控制、含水量测定繁杂、特异性差、粉末粘湿性强、流动性小、剂量不准确等问题, 把巴豆霜中巴豆油制成β-CD包合物, 克服了巴豆霜存在的问题, 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如黄连解毒汤肠溶微囊现已用于临床。张志荣等用吸附-包裹法制备了羟基喜树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囊, 具有明显的肝靶向和缓释作用。李凤前等采用喷雾干燥-热变性微囊化工艺制备了肺靶向汉防己甲素微囊, 可将药物靶向性地递送至肺部毛细血管床, 释放出的药物经肺部血流迅速到达肺动脉血管。微囊的生理盐水混悬液于37℃的恒温水浴放置2h后 (模拟体内环境) , 平均粒径7.42μm, 载药量37.88%。

陈庆华等以分子量为100 000的L-聚乳酸为囊材, 用改良的液中干燥法制备12-O- (对硝基苯甲酰) 二氢青蒿素微囊。经药效学实验得知, 本品对日本血吸虫和绦虫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制成微囊剂可使药物达到缓释目的。沈子龙等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雷公藤进行前处理后制成巴布剂, 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北京同仁堂将传统制剂狗皮膏改变剂型制成巴布剂, 并考察了其体外经皮渗透性。结果表明, 狗皮膏巴布剂透过量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将中药青风藤中的有效成分青藤碱采用提取、柱层析等方法纯化后加入经皮吸收促进剂制成贴剂, 不仅减少了使用剂量, 提高了生物利用度, 而且克服了口服剂型半衰期短、需频繁给药的弊端。以低频电磁复合脉冲导入装置为促透方法, 将脂蟾毒配基以61.8μg/h, 华蟾毒配基以432.4μg/h的速率渗透进入家兔体内, 可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失血动物的血压并显著延长动物的生存时间。用此方法可解决蟾酥类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的巨毒药物的有效给药剂量问题。

3 结语

当今世界, “回归自然”的思潮席卷全球, 天然药物倍受重视, 为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药制剂的发展只有在遵循中医药传统理论精髓和继承中医药临床特色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学术思想和科学文化, 吸收、借鉴和运用现代科学发展成果和高科技手段, 按照国际认可的标准和规范改造传统产品, 走中药现代化之路, 才会创制出具有传统特色的、与现代制药技术进步相适应的中药制剂, 才会为中药制剂以崭新的面貌迈出国门, 走向世界, 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中药制剂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中药制剂的现状, 对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药制剂的前处理过程及中药制剂技术现代化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上一篇:抗震要点下一篇:高一数学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