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调配(共5篇)
中药调配 篇1
中药的来源广, 品种多, 较常用的就有上千种, 而且不少中药都有别名、商品名, 经加工炮制后又有生、熟、黄、焦、炭之分;大部分中药没有毒性, 为了达到准确调配处方, 发挥最佳疗效, 避免配方差错事故的发生, 在调配中一定要仔细看处方内容, 有否配伍禁忌, 防止错配、漏配、重配等现象, 笔者就中药调配中易出现的几点差错进行分析如下:
1用量与对策
由于调配人员疏忽看错中药用量, 马钱子0.3 g, 发成3 g, 患者服用后, 立即出现中毒反应, 经抢救24 h后, 方脱离危险, 如不抢救及时, 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调配中药时一定要思想集中, 看清处方, 如遇看不清楚的一定要请处方医生重新书写, 对剧毒品一定要按规定用量配方。
2外观形态与对策
外观形态大体相同的易发生混浠;凌霄花和洋金花, 外形相似但功效大有区别, 凌霄花能凉血破瘀, 而洋金花平喘、镇咳、止痛, 祛风湿, 因此在调配处方时一定要看清药名才能配药。
3加工炮制与对策
加工炮制前后以及不同炮制品混用:①蒲黄:生品活血化瘀, 而蒲黄炭能止血;②首乌:生品能解热毒, 润肠通便。制首乌能补肝肾, 强筋骨, 益精血;③大黄:生大黄能攻下焦, 泻下作用激烈, 酒炒后能清上焦实热, 炒炭又能化瘀止血;④黄连:生品苦寒性能较强, 具泻火燥湿, 清热解毒作用, 清心火宜生用, 治下焦用盐, 酒炙引药上行, 善清头目之火;制黄连可抑制其苦寒之性, 使黄连寒而不滞, 清气分湿热, 散肝胆郁火;姜制则可缓和其苦寒之性, 并善治胃热呕吐。
许多疾病正是由于药物炮制质量不佳或选用炮制方法不当而导致治疗效果不明显, 因此在调配中药时必须掌握中药炮制学的有关知识, 严格依照炮制规则制药, 正确选用炮制品, 才能符合入药标准, 达到其防病治疗的预期效果。
4药用部位与对策
同一药用植物的不同药用部位混用:麻黄和麻黄根为同一植物麻黄的不同药用部位, 麻黄主含发汗作用的挥发油, 具止咳、平喘、升压和利尿作用的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麻黄根主含显著降压止汗作用的麻黄孜宁和麻黄新碱A、B、C。它们各自含有的化合物不同。药理作用完全相反, 因此针对这一情况, 除去非药用部位, 分开不同药用部位就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如不予区分, 势必影响疗效, 甚至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5审方与对策
仅有一字之差的易混中药:如生蒌皮与生姜皮, 石决明与草决明, 红藤与红花, 白附子与白附片, 山茱萸与吴茱萸, 黄连与胡连, 虽仅一字之差, 临床疗效却相差甚远。因此在配方时须看清处方上的药名, 认真细致, 若有书写不清时, 定要请处方医师重新书写。
综上所述, 中药调配中易出现的差错, 多在于调配人员的疏忽和处方医师的处方不规范及用药混浠所致。以上所列差错, 若认真对待, 便可以有效防止差错, 使中药发挥其应有疗效。
关键词:中药调配差错,对策
中药调配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其他多所医院及本院内药剂科出现的42例中药调配质量问题事件相关资料。
1.2方法
对其他多所医院及本院内药剂科出现的42例中药调配质量问题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从未能到位炮制炮制品、中药自身质量问题、执行处方的脚注问题、发药未明确交代、处方错误、中药品种混淆以及中药使用剂量这几个方面着手,对上述可变因素在影响临床疗效中的比重进行分析。
2结果
本次纳入研究的所有中药调配质量问题事件中,其中属“炮制品缺乏到位的炮制”为最关键性的影响因素所在,占总事件发生的28.6%,其次包括“执行处方脚注问题”、“中药自身质量问题”、在内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问题发生的因素所在,占总事件发生的19.0%,最后几项例如“中药剂量”、“混淆中药品种”等,具体数据表示见下表1。
3讨论
3.1中药调配中影响到临床疗效的因素分析
中药调配工作存在对方剂进行临时调配的这一特点,在医院的整个药剂工作中占据中药位置,且发挥着重要效用[3]。就中药调配工作来说,其存在着系统性、复杂性的基本特征,无论是就专业知识方面还是操作技术方面,都提出了极高极严格的要求,加之中药调配工作的过程较长、工作量很大,也是基于此,对调配技术工作者提出的相关要求更为严格。
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中药使用剂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其临床疗效情况的发挥,且中药调配质量的高低更是决定临床疗效良好的最关键性因素,就这个方面来看,中药剂量调配这一条件直接影响到药物功能主治的方向,且其中不乏存在着诸多变化性的因素对其造成影响[4]。
本研究中,在发生的全部42例中药调配质量问题事件中,最关键性的影响因素是“炮制品缺乏到位的炮制”,其次是“中药自身质量问题”、“执行处方脚注问题”;再次是“未能明确交代发药”、“处方错误”、“中药剂量”,分别占14.3%、7.1%、7.1%,“混淆中药品种”这一影响因素所占比例较低,占到4.8%。就从这些数据看出,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都是中药调配中可能会对临床疗效造成影响的相关性因素。
3.2中药调配中影响临床疗效因素的预防举措
3.2.1药物炮制处理进行对中药的炮制处理,是为了降低或者是消除药物存在的毒副作用,改变药性,提高药物使用的临床疗效,各不相同的炮制方法会使药物功效也各不相同,例如炒白术存在止泻、补脾之功效,而焦白术则只有补脾功效;生甘草可解毒、泻火,而熟甘草可驱寒、温中[5]。
就对中药调配人员提出的要求:积极总结相关临床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实现与临床医师的积极沟通,了解相关临床用药的问题,并明确医师的处方立场,继而做到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
3.2.2中药质量与混淆中药品种中药自身的质量问题是直接决定着能否确保疗效的根本所在,由于中药饮片的种类繁多且成分较为复杂,若一旦未能有效的予以加工、保管,则很容易出现发霉、变色、腐烂等一系列的变质问题,同时基于劣质药品的混入,也直接影响到中药质量,不利于患者得到确切的临床疗效。
针对于此,要求以医院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明确并定制临床上合理、科学、标准的中药调配流程,落实中药调配这一工作的细节规定,例如像取药、包装等一系列复杂的小细节都涵盖其中;除此之外,还应对发生率较高的问题进行重点监督,加强管理中药质量的力度,以求在有限的时间中对发生问题进行最有效的解决,严格监管采购的药品整体质量。
3.2.3其他相关问题中药处方脚注,是指医师在开写中药的处方时,在某位药物的右上角或者是右下角加注的简明要求,目的是为了对调剂工作者指导饮片应使用的特定处理手段[6]。对于中药脚注的特殊处理,会直接影响到药物临床使用疗效的有效发挥。因此,要求调剂工作者必须严格依据处方脚注的要求,认真执行脚注内容,对于有些并未加脚注的处方来说,仍需进行特殊处理,这时便应该严格依据炮制规范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像薄荷这一类气味芬芳,含有挥发性成分的饮片来说,不能长时间的进行煎煮,这样会导致其有效成分散失,不利于其临床使用疗效的有效发挥。
在中药方剂的调配中,各种药物剂量的变化都会直接对处方功能、主治带来直接影响[7],有些调配工作者在药物调剂过程中经常会存在主观性的错误,也就是直观的用手去抓取药物剂量,这样则会直接导致配伍药材剂量不精准,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例如就拿肉桂来说,小剂量的肉桂有引火归原之效,若大剂量则会起到祛寒止痛的作用;另外以红花来说,小剂量的使用可以养血,但是大剂量的使用不但不能起到养血之功效,还会破血。
针对这一系列的因素,建议构建完善的奖惩举措来进行制约,同时以有效的奖惩机制,实现中药调配人员其薪资与调配质量的挂钩,比如说,一旦调配工作者出现了调配质量事故,则应视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对其实施相应的处罚,以期使其重视质量管理工作;与之相反,如果在工作中,某个中药调配人员始终保持着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且其具有较高的专业性知识,便要对其予以合理的奖励,进一步激发调配工作者工作的积极性,培养其责任心。
3.2.4给药过程问题对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交代在煎煮、服用中药制剂的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确保患者与其家属虽然离开了医院但还是能够掌握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通过于此,控制由于未能正确煎煮而导致降低药效问题。
总结来说,中药质量问题、未能到位炮制抛之品以及执行处方的脚注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会对中药使用临床疗效造成影响的相关性因素,就上述这些发生问题原因进行总结,在于中药调剂过程中不能加以严格、明确的管理,就此,必须要重视中药调配工作,并落实这一工作操作的规范性及标准性,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中药调配中会影响到临床使用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其他多所医院及本院内药剂科主要出现的中药调配质量问题事件资料42例,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在发生的全部42例中药调配质量问题事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炮制品缺乏到位的炮制”,占总数的28.6%,其次为“中药自身质量问题”、“执行处方脚注问题”均占总数的19.0%;再次为“未能明确交代发药”、“处方错误”、“中药剂量”、“混淆中药品种”。结论 中药调配中影响到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炮制品缺乏到位炮制、中药质量问题以及执行处方脚注问题等等,发生于此的原因在于未能实现对中药调剂的严格管理,因此,应落实对中药调配这一过程的规范、标准操作,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中药调配,临床疗效,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燕,王倩,彭俊芬等.中药调配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9):5853-5854.
[2]柯桂兰,田志强.中药调配质量与疗效的关系[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5):191-191.
[3]江燕.浅谈在中药调配过程中影响中药疗效的各种因素[J].当代医药论丛,2014,(16):23-24.
[4]金庭利,祝恒阳.浅论中药调配中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J].医药前沿,2012,02(17):328-329.
[5]夏开华,杨少春.浅析中药调配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2):137-138.
[6]颜丽杰.探讨中药调配临方炮制对临床治疗效果影响必要性[J].中外健康文摘,2014,(19):262-263.
中药调配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探析 篇3
1 调配中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药物剂量存在误差
中药配方存在一定的灵活性, 能够根据“君、臣、佐、使”的原则进行药物配制。临床研究表明, 药方中药物名称相同, 药物剂量不同, 其临床疗效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 当中药药物配制出现剂量误差时, 易对临床疗效造成影响。
1.2 药物错配问题
药物错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 为提高临床疗效, 部分中药配置前需经过炮制。但部分医生进行中药配置时, 未注意该问题, 易出现药物错配现象。
1.3 调配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医生进行中药配置时, 未完全了解药物禁忌, 出现药物配伍错误。调配人员未对药单进行审核, 仅按方配药, 易导致不良用药事件的发生。同时, 调剂人员对药物别名的认识尚有待完善, 如番红花为西红花的别名, 若对这一别名不了解, 易错配为红花。
2 提高调配中药水平的措施
2.1 加强对中药别名的认识
有学者对不良服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2], 发现中药别名问题是导致该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 药物调配人员根据药单取药前, 应核对处方, 了解处方中存在的字迹不清、药物配伍不当等问题, 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避免药物错配。中医学历史悠久,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对药物的名称也存在差异, 如橘皮的别名为陈皮, 银杏又名白果等, 若配制人员对药物别名不了解, 就可能出现药物配制错误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还易造成医患纠纷。
2.2 全面了解中药物
2.2.1 熟悉生品及炮制品
生品和经炮制的中药材存在很大差异, 进行药物配制期间, 必须严格区分。配制人员必须严审药方, 了解用途, 并核对药物名称, 若药方中漏标注炮制, 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并取合适药物配制。临床研究表明[3], 药物经炮制后更易分解, 药效存在很大差异, 如取生大黄入药, 常用于治疗闭经、便秘等, 能达到通便解毒的目的, 而炮制后的熟大黄常用于治疗火毒疮疡;生山楂重在健胃、散瘀, 熟山楂重在消食。由此可见, 同一药物经炮制后性质会发生明显变化。
2.2.2 了解用药部位
很多中药材皆可入药进行临床治疗, 但用药部位不同, 其临床疗效也存在差异, 如瓜萎可分为瓜萎皮、全瓜萎、瓜萎仁等, 其中瓜萎皮清热化痰, 全瓜萎宽胸散结, 瓜萎仁则可治疗便秘。
2.3 严格把握用药剂量
研究表明[4], 中药的用药剂量与临床疗效存在直接关系。医生往往会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合并症状、年龄等取合适的药物进行配制。部分药物配制人员往往凭借经验配制, 易致中药配制剂量存在误差。如取麻黄入药, 若剂量过少, 则会导致患者发虚汗, 若药物量过大, 则会刺激患者神经, 引发心绪不宁。因此, 进行药物配制时, 应严格称量, 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2.4 合理选用药引
部分方药需配制药引, 虽不是整幅药剂的主要药物, 但可达到增效的目的[5]。如当患者出现胃寒呕吐时, 可加入姜, 能止咳暖胃;炙甘草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但很多医生在进行药物配制时, 常忽视了药引的作用。对此, 医生应根据患者服用的药物, 合理配制药引, 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2.5 药物配伍问题
中药配伍在一定程度上可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如茯苓与黄芪配伍, 能增加黄芪的补气作用, 但部分中药配伍则有相反作用, 如药物配伍中的相畏作用:常山截功能改善患者的肠胃状况, 有止吐效果, 但与陈皮配伍则会抑制常山截的止呕作用;药物配伍中的相反作用:人参属补气良药, 能缓解气虚症状, 但与莱菔子联用, 其补气效果会严重受限。相关资料指出[6], 进行药物配伍时, 应牢记“十九畏”, 以避免药物配伍不当。为提高中药配伍质量, 医生和配药人员应及时更新知识库, 提高配药水平。
2.6 严格复核制度
配置完毕后, 配置人员应对药物名称、药单等进行检查, 看配制剂量、规格等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待核对完毕, 再将中药装袋, 并核对患者资料, 减少药物发放错误率。发药完毕, 配置人员应向患者交代药物煎煮的方式、服药剂量、火候等, 以避免煎药、服药不当, 对临床疗效造成影响。
3 结语
综上所述, 中药配制环节极其重要, 中药质量、剂量等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 如若不当, 不仅会延长患者的治疗周期, 还易出现不良用药事件, 引发医患纠纷。因此, 配制人员必须意识到本职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责任意识,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在中药配制前, 应先对药物配伍是否得当等进行核对, 再严格按照相关要求配制药物, 以提高配制水平, 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王志伟.中药调配的特殊性及中药调配服务价格项目实施要点[J].中国卫生经济, 2013, 8 (2) :26-28.
[2]周敏华.调配中药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9 (14) :1854.
[3]张菊花, 张晓艳.中药饮片调配中常见问题分析及影响[J].安徽医药, 2011, 5 (3) :383-385.
[4]张树红, 王清.浅析中药调配中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J].北方药学, 2011, 7 (9) :17-21.
[5]陈霞.中药调剂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管理方法探讨[J].中医药管理, 2011, 10 (1) :1146-1147.
中药调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查2014年1月-2016年2月我院门诊开具的2 000张中药处方单, 其中2014年1月-2015年1月中药处方点评实施前中药处方单1 000张, 2015年2月-2016年2月中药处方点评实施后中药处方单1 000张, 覆盖急诊科、儿科、内科、外科、五官科、中医科、妇科等全院科室。
1.2 方法
采用处方点评方法构建处方点评三级机构, 包括处方点评领导小组、处方点评专家组、处方点评工作组, 划定各级机构自我职能与责任, 落实职责分工, 履行各自责任, 强调纪律要求, 团结协作, 制定了《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实施方案》, 按要求严格实施处方点评, 以卫生部发布的《中国药典》、《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为评价依据, 筛查调配差错处方。统计分析中药处方点评实施前、后饮片调配的差错类型及差错率。
1.4 统计分析
将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我院中药饮片调配差错类型主要是组方结构不明、“脚注”执行不到位、调配剂量不准确、处方开具不规范、漏抓误抓药物、生熟运用不清楚、配伍禁忌7种类型, 中药处方点评实施前饮片调配差错率为5.7%, 点评实施后饮片调配差错率为1.5%,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5.415, P<0.01) , 结果见表1。
3 调配差错点评分析
3.1 组方结构不明点评
中药处方需符合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 但临床上出现君、臣、佐、使不明的现象屡见不鲜[6], 处方多达数十味, 但药杂方乱, 影响了组方的临床疗效, 药剂调剂人员应熟悉和掌握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 对结构不明的组方应及时与医师进行沟通, 本研究显示组方结构不明是处方点评实施前主要问题, 中药处方点评工作应重点关注。
3.2“脚注”执行不到位点评分析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制定的相关规定要求, 对于煎煮或调剂有特殊要求的饮片需在中药处方药的上角或下角添加简单要求, 如临时炮制、煎服要求、鲜药运用等, 但临床实际工作中中医开方未注明脚注, 或调剂人员不留心未对脚注进行严格审方, 出现了“脚注”执行不到位的现象较多, 对处方的疗效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显示, “脚注”执行不到位是首位差错类型, 应给与重视, 主要问题是对于煎服要求的脚注未注明。较好中药入方还需按照科学的方法煎煮, 贵重中药应注明“另煎取汁兑入”, 质地坚硬的矿石类、甲壳类中药应注明“先煎”, 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应注明“后下”, 质地轻浮的中药需“包煎”, 胶类中药应“烊化”。
3.3 调配剂量不准确点评分析
中药的剂量与临床疗效、安全性密切相关, 中药的给药剂量是在总结前人多年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制定的剂量, 常规用量的中药饮片较少发生不良反应, 但给药剂量不准确广泛存在, 临床用药剂量小于《中国药典》规定剂量, 可能导致药效不明显, 延误病情治疗, 药物剂量过大, 药力过猛可能损伤机体正气, 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如草乌、川乌、附子、红花等[7], 因而, 医务人员要充分意识到超剂量用药存在的风险, 杜绝那些可有可无的、不合理的超剂量用药, 尤其对那些含有毒性或药性峻烈的药物更应如此[8]。对于有些成分及作用类似的药物联合使用时, 应警惕中药处方的隐形超量, 如同一张处方中川乌、草乌各3g, 虽然单味药物没有超量, 但由于川乌和草乌毒性成分、功效相同, 因而, 整张处方来看就存在药物隐形超量的问题了。
3.4 处方开具不规范点评分析
关于中药饮片处方开具不规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尤其部分手写处方。 (1) 处方信息未严格写明, 婴儿处方未写明体重或日、月龄, 疾病诊断较为模糊, 如诊断为“腹泻”、“感冒”, 处方上无处方医师、审方药师签字。 (2) 未采用药物标准写法, 如“金银花”开具为“双花”、“二花”, “紫苏叶”开具为“家苏叶”。 (3) 部分手写处方出现谐音字、错别字及简化字等。
3.5 漏抓、误抓药物点评分析
漏抓、误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调剂人员的工作疏忽所致, 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外观相似的药物容易误抓, 如山药与天花粉、关木通与川木通、姜半夏与法半夏、大血藤与鸡血藤、香加皮与五加皮、桃仁与杏仁、乳香与没药等, 调配过程应严格识别药物的形态。 (2) 药名相近的药物易误抓, 如山茱萸与吴茱萸、肉桂与桂皮、紫草与茜草、苏梗与桔梗等。 (3) 漏抓的原因主要与调剂人员未养成良好的习惯, 根据处方按顺序逐一抓药, 同时大处方及医生写字潦草也是影响因素。
3.6 生熟运用不清楚点评分析
生药与炮制后的饮片的功效性能存在明显差异,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也有极大不同, 生泻熟补、生峻熟缓、生毒熟减、生效熟增、生行熟止是生熟理论的核心内容[9]。若以生代熟, 付错药, 不仅起到治疗疾病效果, 且可能使病情加剧, 或者出现副作用, 如生大黄与炒大黄、干姜与炮姜、生黄芪与炙黄芪、生地与熟地等。
3.7 配伍禁忌点评分析
“十八反”、“十九畏”是中医界沿袭数千年的中药配伍禁忌, 但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未将海藻与甘草列为配伍禁忌, 主流观点认为二者合用会导致毒性增加, 另外十八反多含大戟、芫花、乌头、藜芦大毒之峻烈药品, 用之不慎或不当很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十八反的毒性与配比剂量也存在相关性, 甘遂、大戟和芫花与甘草在适当的比例下, 不仅毒性没有增加, 反而毒性明显降低[10]。另外, 中药与中成药、中成药与中成药的配伍禁忌也应遵循“十八反”与“十九畏”, 临床药师应核对中药与中成药中的组方、中成药与中成药之间的组分是否存在配伍禁忌。临床上同类中成药重复开药现象相当普遍, 如复方丹参滴丸和速效救心丸同属气滞血淤型用药, 一同开具存在重复用药问题。
4 讨论
杜绝中药饮片处方调配差错是中药房的一项长期工作, 全国各地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处方点评工作正如火如荼, 均获得一定成效。调剂人员在调配处方时应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药品调剂差错事故登记簿》等各项规章管理制度, 按照“四查十对”的相关要求, 严查处方, 落实中药处方的核对与付发制度, 明确交代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详细记录调配差错事件,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 并提出整改措施, 提高从事药品调剂人员的准入门槛, 组建处方点评小组, 不定期对中药房工作进行突击检查, 规范处方开具质量, 建立二次复核制度进一步保证调配处方准确无误。本文随机抽查2014年1月-2016年2月我院门诊开具的2 000张中药处方单, 结果显示, 我院中药饮片调配差错类型主要是组方结构不明、“脚注”执行不到位、调配剂量不准确、处方开具不规范、漏抓误抓药物、生熟运用不清楚、配伍禁忌7种类型, 中药处方点评实施前饮片调配差错率为5.7%, 点评实施后饮片调配差错率为1.5%, 差错率显著下降。综上所述, 我院中药饮片处方调配存在一定差错率, 应加强防范意识, 掌握饮片调配差错类型特点, 实施中药处方点评制度能有效降低饮片调配差错率, 对于提高中药饮片调配质量, 对保证临床疗效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少敏.中药汤剂调配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 (3) :179-180.
[2]李恩来.影响中药处方调配质量的因素〔J〕.光明中医, 2009, 24 (9) :1808.
[3]付丽芳, 李志勇.我院中药饮片处方调配差错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光明中医, 2015, 30 (3) :647-648.
[4]王明喜.中药饮片调配环节差错原因及防范〔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 29 (1) :138-139.
[5]翟丽杰, 付秀娟, 朱大胜.我院开展门诊处方点评工作的实践模式与探讨〔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0, 10 (11) :1315-1317.
[6]王卉.我院门诊中药饮片调配差错处方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 9 (5) :76-77.
[7]李娆娆, 张志杰, 王祝举, 等.近60年中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6 (15) :213-218.
[8]牛凯云.超剂量使用中药饮片原因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 15 (10) :758-760.
[9]贾天柱.中药炮制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15-20.
中药调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实施PDCA管理前处方的268 560张, 其中内科 (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心内科) 73 415张, 妇产科 (妇科、产科) 56 621张, 耳鼻喉科25 612张, 外科 (神经外科、心胸外科、肛肠外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 32 412张, 儿科56 214张, 耳鼻喉科24 286张;选取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实施PDCA管理后处方的268 560张, 其中内科 (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心内科) 73 562张, 妇产科 (妇科、产科) 55 841张, 耳鼻喉科25 415张, 外科 (神经外科、心胸外科、肛肠外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 32 484张, 儿科56 551张, 耳鼻喉科24 707张。管理前后处方来源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PDCA管理方法
1.2.1 计划阶段
寻找原因:利用主因论证方法, 对导致调配差错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包括:①采购不精确或厂家供货不及时而造成的药物不足;②加药过满而出现的药物窜柜或主观意识欠缺而导致加错药物;③药品形状相似;④对调配差错重视不足, 缺乏责任心;⑤规章制度执行力度差, 同时调配多张处方或不按顺序调配的药物;⑥奖惩制度不完善, 内部差错与药师自身的利益不挂钩, 导致药师不重视内部差错情况。
1.2.2 执行阶段
根据内部调配差错原因, 制订对策, 并采取有效措施, 具体如下:①针对管理前药物缺失、药物错配及药物剂量差错情况, 制订管理后目标值。制订计划为管理后差错率较管理前下降20%。②针对药物供应不足, 应根据医师的用药规律及时对药物储备情况进行调整, 并将中药库与中药房进行合并, 便于统一药物采购计划。同时对药库空间进行重新规划, 增设药架, 解决药物乱堆放问题。③针对药物放置零散, 易发生漏药现象, 需增加药篮数量, 并规定同一患者药物必须放置于同一药篮内, 杜绝漏药现象发生。④对于药物质量问题, 需对药物验收制度进行完善, 保障药物品质;对于易混淆药物, 需进行有效分隔, 并摆放红色易混淆标签。同时, 为防止出现药物窜柜, 需对散落饮片及时归位, 并严禁超负荷加药。⑤针对药师责任心不强, 工作不严谨, 对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足等人为因素, 每月应公布当月药师个人差错情况, 并制订相对应的奖惩制度, 进而提高其对内部差错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1.2.3 检查及处理环节
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采取跟踪调查措施, 定期统计 (每月统计、及时公布) , 实时跟踪, 判断计划实施进度。记录并统计药物调配差错率, 分析药物调配差错发生的原因, 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降低差错率。对于这一循环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移交至下一个PDCA管理中。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管理前后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PDCA管理后, 药物缺失、药物剂量差错、药物错配率均明显低于管理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3 讨论
中药调配环节较为复杂, 极易导致调配差错发生。不管哪一个环节出错, 都会影响患者用药的安全性。降低中药调配差错率, 对确保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4,5]。传统管理方式常会存在管理不到位, 难以有效对差错率进行控制。PDCA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案, 实用性强, 在管理中可起到明显效果[6]。实践证明, PDCA管理模式在医院管理中具有较高的适应性, 针对药房处方调配差错情况, 采取PACD管理从差错源头进行梳理, 贯彻改革方案, 可明显提高药师的工作责任心及严谨性, 降低处方调配差错率。
索慧荣等[7]对门诊药房管理采取传统管理与PDCA管理, 结果显示, 实施PDCA管理后处方调配差错率呈逐渐下降趋势, 而传统管理可能存在反弹, 无法起到持续控制用药差错的效果。还学者研究[8], 分别在两个时间段对药房实施传统管理及PDCA管理方案, 对两种方案降低药房工作差错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显示, 实施PDCA管理后可将差错降低至0, 明显优于传统管理模式;经长期观察发现, 传统管理模式实施后, 6个月后差错率上升, 而PDCA管理模式无明显变化。PDCA为循环管理模式, 可持续发现存在的问题, 持续管理, 为无限的循环模式, 不仅可以有效保障管理的持续性, 还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促进管理方案的贯彻落实。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PDCA管理后药物缺失、药物剂量差错、药物错配率均明显低于管理前, 提示中药调配时采取PDCA管理具有明显效果。医院针对药物调配差错发生原因制订对策, 实施常态化管理模式, 促使工作人员长期执行, 具有持续降低差错作用。定期总结与修改, 可将药物调配差错率降至最低。
综合上述, 在中药调配中使用PDCA管理方法, 能有效控制药物调配差错率, 长期执行, 对提高用药安全性、加强中药调配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戴明循环 (PDCA) 管理对降低中药处方内部调配差错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施PDCA管理前处方268 560张, 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实施PDCA管理后处方268 560张, 比较实施PDCA管理前后中药处方内部调配差错率。结果 实施PDCA管理后, 药物缺失、药物剂量差错、药物错配率均明显低于管理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在中药调配中使用PDCA管理方法, 能有效控制药物调配差错率, 长期执行, 对提高用药安全性、加强中药调配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戴明循环管理,中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率,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巧.口服降糖药门诊处方点评结合PDCA循环管理实践[J].医药导报, 2014, 26 (11) :1462-1464.
[2]周波波.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门诊药房用药错误监测中的应用[J].医药导报, 2011, 30 (12) :1677-1678.
[3]尤君芬, 王茹稼.应用PDCA循环管理, 降低门诊处方调剂差错率[J].海峡药学, 2012, 24 (3) :261-262.
[4]舒永全, 杜姗, 肖洪涛, 等.PDCA循环提高急诊处方合格率成效初探[J].医药前沿, 2014, 28 (25) :30-31.
[5]沈志华.PDCA循环法在降低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率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 19 (6) :560-561.
[6]童洁琼.以PDCA循环模式管理门诊处方质量的体会[J].海峡药学, 2012, 24 (11) :281-282.
[7]索慧荣, 王国栋, 雷铭德, 等.PDCA循环法在麻精药品处方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9 (z2) :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