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研究

2024-05-22

中药研究(精选12篇)

中药研究 篇1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课程, 也是中医药院校非中药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众所周知,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包括品种鉴定 (首要任务) 、质量鉴定 (基本任务) 、继承中医药学遗产 (历史任务) , 制定与临床疗效对应的质量标准 (战略任务) 、保护和利用中药资源 (长期任务) 五个方面[1]。这个五项任务, 不但是中药专业人才的必备知识, 也是中医药院校非中药专业学生参加工作后必须熟悉和掌握的主要内容。根据中医药院校专业设置的情况来看, 中药专业、制药工程专业、药事管理专业、中医临床专业、针灸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等等, 无一不是把采用中医药治疗疾病放在学科的核心位置, 也是培养目标的宗旨, 而实现治疗疾病这一目标, 中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武器。上述非中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药制药工程师、中药质量管理者或经济师, 中医师、针灸师, 那么学生对中药的商品质量、传承理论、质量标准、中药基原和资源等知识的熟知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 在中医药院校非中药专业如何进行中药鉴定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教学体系的建立,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战略性课题。

1 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的中药鉴定学课程建设较为完善, 我校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50年的建设, 基本处于成熟阶段, 在教材、实验和实践课程建设方面, 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但在非中药专业的中药鉴定学课程改革和教学体系的建立方面还不够完善, 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中药专业学生的中药鉴定学教学方面, 以培养“全面发展+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以三基 (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培养为原则, 通过综合教学训练手段, 采用“理论→实验→实践→专题”四个主要环节的培养模式, 构建了立体化中药鉴定学教学体系, 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中药鉴定理论知识, 同时经过各个环节综合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提高了专业技能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满足了社会需要。该教学体系已成为国内本科教学的特色和优势之一。这一模式对于非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来说就显得力不从心。因为非中药学专业的教学结构和知识结构与其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绝大多数缺少药品 (商品) 、药材和品质鉴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那么就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生必备的知识结构进行中药鉴定学课程改革和创新教学体系的建立, 以达到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目标。

2 非中药专业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改革

2.1 非中药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结构调查与分析

我校有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护理学院、管理学院和人文学院六大学院, 每个学院下设有不同专业及不同培养方向, 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不同, 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很大差别, 因此在进行中药鉴定学课程改革时势必要调查分析各专业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知识结构设计合理的改革方案。经研究, 将非中药专业分成以下几种情况:

有一定药学基础的专业:这类专业主要包括两个培养方向, 即中药制药和生物制药。主要培养在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生产、设计、管理和研究的制药工程师及从事中药与生物制药相关领域研究与开发工作的技术人员。课程设置包括中药炮制学、中医药学概论等相关的中药学基础课, 学生具备一定的药学基础知识。

仅有医学背景无药学基础的专业:主要有五个培养方向, 即中西医结合、中医临床、中医骨伤、针灸推拿和针推对外交流。主要培养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以及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教学等工作的临床专业人才。开设的都是中医学课程, 没有中药学基础课, 学生的医学背景很强, 但药学背景欠缺。

缺乏医药学背景的其他专业:主要包括三个培养方向, 即卫生事业管理、医学英语和医药卫生法学。主要培养从事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信息咨询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从事卫生法律工作的专业人才。开设的课程以管理、人文学为主, 这类专业的学生医学和药学知识均比较匮乏。

2.2 非中药专业中药鉴定学课程改革方法

中药鉴定学在非中药专业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药的商品质量、传承理论、质量标准、中药基原和资源等知识的熟知能力。该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对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 对课程改革起着指导作用。它决定着教与学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 也是对教学效果评价的标准和尺度。通过对非中药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调查与分析, 针对不同专业背景进行课程改革, 具体方案如下:

有一定药学基础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 以中药鉴定学为主, 适当添加《药用植物学》、《中药商品学》的相关知识, 强调四大鉴定方法、商品质量和质量标准的学习;教学方法上, 采用“理论教学-多媒体演示-多学科交叉-实践教学”的教学法。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 口授和直观教学相结合, 配合多媒体课件, 给同学演示中药材和饮片、正品与伪品、显微鉴别特征的文字和彩色照片, 并配以精炼的语言描述, 对药材主要鉴别特征进行详细讲解, 同时了解同学对知识的把握程度, 促进学生对中药鉴别知识有了更全面、更具体、更直观的理解和掌握[2]。非中药专业中药鉴定学课程设置中, 实验课时很少甚至没有, 而中药鉴定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理论课主要掌握鉴定方法, 若要真正掌握鉴定技能, 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在课程改革中, 将实践教学融合到理论课堂当中, 讲解理论的同时核对标本, 培养学生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和火试等中药鉴别技能, 边自己观察, 边总结思考, 创设一个思维活跃、积极探索、鼓励创新的课堂气氛, 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通过直观感受, 促进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

仅有医学背景无药学基础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 以中药鉴定学中的性状鉴定为主, 适当添加《中药炮制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商品学》的相关知识;教学方法上, 采用“理论教学-多媒体演示-多学科交叉-实践教学-参观博物馆”的教学法。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是一座收藏丰富、内容系统的专业性博物馆, 馆内分为“医史部”和“中药部”两部分。医史部分的展览以中华文化为大背景, 以中国医药发展史为主线, 通过各个时期的医药文物, 再现了祖国医学的主要成就。中药部分陈列了常用中药近600种、1, 500多份中药标本, 另有药用动物剥制与药用植物浸制标本近300种及数百幅药用植物彩色照片。在开设《中药鉴定学》课程的同时, 利用课余、双休日的时间带领学生参观校中医药博物馆, 使学生对药材和饮片的性状特征都得到感官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 加深学生对中药鉴定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并达到灵活使用的目的。

缺乏医药学背景的其他专业:在教学内容上, 以中药鉴定学中的性状鉴定为主, 适当添加《中医基础理论》、《中药炮制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商品学》的相关知识;教学方法上, 采用“理论教学-多媒体演示-多学科交叉-实践教学-参观博物馆”的教学法。力图将学生培养成为有一定中医药文化与知识背景的卫生管理、外语和法学人才。

3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 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 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检验教学效果主要指标之一。教学评价不但要求对教学条件评价, 主要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通过对教学效果评价验证教学理论, 再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根据中药鉴定学的培养目标, 期末考试可采用开卷形式, 适当减少固定知识点的考核比重, 增加对技能点的考核。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可通过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来考核;基本专业技能通过实习和实践考核。学生的综合成绩主要包括学习态度、讨论发言、课间实习和实践、期末考试几个主要环节。要对综合成绩进行科学分析, 是指对教学效果做出科学评价。通过教学评价, 总结经验、克服不足, 达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本文在调查分析非中药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探讨针对不同专业进行的中药鉴定学课程改革方法, 以达到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专业素质, 促进中药传承人才培养, 不断完善中药高等教育体系, 推动中药事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贵君.中药鉴定学 (第2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

[2]李西林.中药鉴定学教学实践改革探讨[J].中医教育, 2006, 25 (4) :62.

中药研究 篇2

第1篇:基于中药现代科学化的西药中药化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及临床意义的探讨是西药中药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临床上西药的中药学特性,通常是将西药的临床效果经辨证分析而得出如:维生素E之所以与中医肾脏紧密相关,关键在于其具有维护生殖器官的功效性和抵御其老化的作用,而且还被认为是温肾牡阳的好药,因此当泌尿生殖系因肾阳不足而引起系列病变时临床通常依据中医理论使用维生素E治疗,效果相当可观,这足以证实了维生素E温肾牡阳的功效,另一方式的研究是依据临床治疗效果总结中药样特性,通过统计已有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如:大蒜素和硝酸甘油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利血平和寿比山治疗高血压患者以及头孢拉定治疗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不同证型的疗效。结果分析推断利血平具有味道甘甜、入肝经,性质寒凉的中药样药性;其功效表现为清泄肝火、平肝潜阳等头孢拉定具有味道苦涩、性质寒凉、归肺等中药特性;其对痰湿症、里热炽盛证、火(热)毒证及痈肿疔毒等病证等有很好的疗效。大蒜素对心绞痛寒症患者效果非常好,但却对于热证患者的治愈率还不及二分之一,这明显证实了大蒜素是一种温阳补气的方药寿比山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依据中医分型。结果显示对阴虛阳亢患者总有效率仅接近三分之一,而对痰湿壅盛患者总有效率可达八成之多,表明寿比山的性质偏温,对治愈痰湿症有很好的功效。

1基于中药现代科学化的西药中药化可行性研究

现有中药具备中药基本内容,而现有西药具备现代科学内容。如果能在保留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研究增加其各自所缺乏的内容,那么两者都将获有现代科学化中药,换言之,凭借现代科学化研究,在现有中药基础上令其再次获得现代科学内容,最终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以中医药学理论为依据来研究,在现有西药所具备的内容上另其也获得中药基本内容,最终成为现代科学化中药,以上这就是中药现代科学化的唯一两种方式。

1.1中医药学发展至今一直延续着汲取非中药物质为中药的惯例,其研究技术已炉火纯青。

1.2现有西药本身就是药物,这使得研究更方便已有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资料,可供参考,特別是近几十年中西医结合所研究的相关资料,更具借鉴价值。

1.3环境优势沖医集中在医院工作对研究也带来了很多方便基于医院病人、病种、检验指标较多的优势,能有助于在更短的时间里得到更多的有效资源,如此对确定该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提供充足的凭据;另外,可以中、西医相互配合,也可同时好几个中医配合,如此则可获得更精确的资料,最终得到此类西药更准确的中药基本内容的确定。

2西药中药化研究的意义

2.1提高药物临床疗效:预防或减轻不良反应引起西药不良反应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大部分西药对人体的作用表现在不同的各个方面应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来确定药物用量;由于不同患者体质各不同在相同药物的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和反应对此中情况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目前西医学毫无对策中药主要通过结合患者体质情况来进行辨证论治的特色,正好补足了现代西药的缺陷从而提高药物的临床疗效,预防或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2.2强化了中医证本质研究:以现代科学为依据来研讨产生中医证的准确机理,进一步对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微观上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表征,这就是证本质研究的首要目的如今中医学证本质研究之成果成为西药中药化研究的平台的可能性得到证实,如果经临床观察启、结出其中一类或一种西药的中药药性和功效,那么从辨证的角度此种或此类西药便可以使用现今实验室及临床正日益暴露出其药物研究思路的`狭隘性和纰漏。多数实验证实有效的药物,却在临床研究上或是效果很差抑或没有效果,所以重新重视起关于临床研究中的药物研究模式成为一种必然。

中药西药化或西药中药化不是简单的转化,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众多的中西医药工作者在严谨的科学研究和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找出其规律性,并再次深入临床验证西医药工作者遇到理论上正确但疗效不佳的病例时,不再简单地用“耐药性”解释,而参考中医的寒热虚实审查之或许就向新的研究领域迈出了一步。当我们的中医药工作者在工作中把西药用“拿来主义”态度看待时,或许也会有一片新的天地展现在面前;而中西医药工作者的有机结合/必将给卫生医药的发展带来生机。

第2篇:分析中药西药在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文献对于西药所致的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已有一些认识,但对于中药致肝损伤的机制则有待提高。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与损肝药物的使用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探索不同种类损肝药物所致肝损伤在临床上存在的差异性很有必要。现将我院收治的94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全部病例均为?在我院住院诊治的药物性肝炎患者94例,男42例,女52例,平均年龄39.9±16.2岁。诊断符合Maria药物性肝损伤的量化标准,且评分&10分。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或胆汁淤积性肝病和肝细胞癌。

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1.一般情况

本组中药引起者34例,男性10例,女性24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1.9±13.5岁,应用损肝药物的时间为7d?1年,平均为29.4±17.6天;西药引起者60例,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5~70岁,平均年龄38.7±17.5岁,应用损肝药物的时间为2d~4年,平均为23.5±12.4天。两组发病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用药情况34例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患者均为口服中成药制剂或单味药,而西药组60例患者中口服药物15例,静脉用药45例。

3.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损伤情况

中药组患者出现乏力26例(76.47%),黄疸24例(70.59%),纳差20例(58.82%);西药组乏力42例(70.00%),黄疸18例(30.00%),纳差36例(60.00%),其中两组黄疸发生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x2=13.69,P<0.01),两组黄疸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4、疗程与预后两组患者入院后即停止损肝药物的使用,给予保肝、退黄及支持治疗,但是中药组中有4例出现肝衰竭,西药组中有2例出现肝衰竭。其余患者在给予相应治疗后,均治愈出院。

三、讨论

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认为,约40%的肝炎和25%的急性肝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在我国药物性肝炎所占的比例约占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因此,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本组病例服用中药的女性高达70.95%,明显高于西药组的46.67%,这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本组西药所致的肝损伤以抗结核药物最高(35.29%),也与文献报道相一致。通过本组病例临床资料的对比分析,可发现中药与西药所致的肝损伤存在较大的临床差异,在临床表现方面中药组以乏力和黄疸为主,西药组则以乏力和纳差为主;在肝功能损害方面,中药组ALT明显高于西药组;在肝损伤临床类型方面中药组以肝细胞型和混合型为主,西药组则以肝细胞型为主,高达70.00%;在肝损伤程度方面中药组则以轻度和重度为主,重度损伤高达35.29%,西药组则以轻度和中度为主,重度仅占16.67%,表明中药所致的肝损伤肝功能损害程度比西药所致的肝损伤为重。

对中药炮制原理的研究 篇3

【关键词】中药炮制;原理;研究

中药炮制是指中药在应用或制成其他剂型以前的加工过程,即将药材通过净制、切制或炮炙操作,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以适应医疗要求及调配、制剂的需要,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传统中药炮制的理论内容、方法工艺等方面,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甚至存在误传误用,严重制约了中药炮制学的发展,因此有待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及手段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好多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以后才能使用,所以加大对这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

1.研究内容

(1)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3)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生白芍、炒白芍和酒白芍均为常用药,有关炮制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HPLC法探讨了不同干燥恒重和炮制方法对芍药苷含量影响。结果表明,烘干干燥法、减压干燥法、炒制及酒制,均会造成芍药苷含量的降低,其中烘干干燥法的影响最大,减压干燥法影响最小,与《药典》采用减压干燥法相符合。究其原因可能是芍药苷不稳定,具挥发性,加热使部分芍药苷损失。

(4)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2.研究方法

(1)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图,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图,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鹿角质地坚硬,很难加工,《药典》2000版收载,将鹿角洗净锯断,用温水浸泡,捞出镑片晾干或锉成粗末。此法费时,且有效成分不宜煎出,造成药材资源的浪费。盛淑光用沙烫法炮制收到了满意效果,水浸出物含量测定及临床实验均证明沙烫鹿角优于生品。具体方法是先用斧头将鹿角砸成块或段,按大小分档,投入沙温在170~C~180~C沙子中,不断翻动炒至质疏,外表呈深黄色时取出,筛去沙子捣为碎块即可。

(2)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苍耳子自古以来多要求以炒后碾去刺入药,生品少用。为探讨此法的可行性,金传山等以水浸出物、脂肪油含量及物理常数、扭体镇痛实验、毒性实验等对苍耳子生品、炒品、炒后去刺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苍耳子以炒后去刺品水浸出物含量最高,镇痛作用最强,毒性最小。苍耳子炮制后脂肪油含量降低,但物理常数及化学组分无多大变化。

利用豚鼠离体气管条实验,豚鼠引喘实验,家兔及大鼠利尿实验,小鼠二氧化硫引咳实验考察炮制前后桑白皮的平喘、利尿及镇咳作用。结果表明蜜炙桑白皮对组胺所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条收缩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对组胺所引起的气道痉挛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作用强度与炮制前相当,蜜炙后的桑白皮对大鼠和家兔的利尿作用减弱,而对小鼠的镇咳作用增强。实验结果提示:桑白皮生品长于利尿,蜜炙后止咳平喘作用更强,从而验证了古人蜜炙桑白皮用于止咳平喘。

(3)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例如;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中主要成分,其中黄芩苷的含量又占总黄酮的80%以上,所以目前许多含黄芩的复方制剂均以黄芩苷作为质量控制标准。用HPLC法测定黄芩生品及清蒸、冷浸、煮黄芩、炒黄芩、酒炒黄芩、黄芩炒炭等6种炮制品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不同炮制品中黄芩苷的含量不同,依上述顺序而降低,特别是炒炭品黄芩苷含量仅为生品的 2.08%,并没有被完全破坏。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药炮制学上的“炒炭存性”的原理,为临床针对不同病证使用黄芩的不同炮制品提供了依据。

(4)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服务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药理学、化学等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的结果,最终也必须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并设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科学性,切忌暂时说不清就轻率否定其炮制意义和作用的做法。

(5)应用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一门知识面比较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应尽可能借助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是开展中药炮制研究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中药研究 篇4

1问卷调查情况及结果分析

对我校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54份,收回有效问卷5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调查内容包括对中药的初步认识,对中药学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方式的评价和建议等方面。

1.1对中药的初步认知

通过调查了解到,在学习中药学课程之前,94.4%的学生自己、家人或亲朋好友应用过中药治疗疾病,其中72.5%的治疗效果良好,19.6%的治疗效果一般,7.9%的治疗无效;72.2%的学生对中药几乎没有任何了解,27.8%的学生对中药有非常粗浅的了解;92.6%的学生对中药学课程非常感兴趣,7.4%的学生对中药学课程兴趣一般或没有兴趣。可见,在学习这门课程前,大部分学生基本对中药没有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中药的疗效较为显著,对于中医药治疗疾病基本认可,有进一步学习中药学知识、了解中药治疗基本机制的迫切愿望,故约90%的学生对中药学课程学习有强烈的兴趣。

1.2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和将来所从事工作关系的认识

调查显示,96.5%的学生认为中药学在本专业的学习中非常重要,是后期学习专业课的基础;93.8%的学生认为,将来自己可能从事与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相关的工作。可见学生能够认识到中药学课程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重要性,也能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将来从事的工作密切相关,因此有学好中药学的自觉性。

1.3对中药学理论教学认知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40%的学生认为中药学课程较难,53%的学生认为中药学课程难度适中,7%的学生认为中药学课程较为简单;98.6%的学生认为中药学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各知识点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最终学习效果一般,甚至较差;96.3%的学生对中药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基本认可;94.8%的学生认为经典小方剂及学科发展前沿等扩充知识对中药学学习有很大帮助;94.3%的学生认为教学中药材原植物、饮片的展示有助于中药学学习;95.7%的学生对于尝试讲述一部分内容的讲课方式非常感兴趣。

1.4对中药学实践教学的认知

调查显示,100%的学生认为中药学实践教学非常重要;98.1%的学生想在实践中了解中药原植物和中药药材。在实践中学习中药原植物、药材及饮片的知识,可加深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对中药学知识的记忆,同时有利于后续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等专业课的学习。

1.5对中药学教学的建议

调查中,学生对中药学教学的建议主要有:(1)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走入校园、药园,了解中药原植物;(2)讲述一些与中药来源有关的故事,增强教学的趣味性;(3)拓展部分药物临床应用,穿插个别病例,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4)丰富图片资源;(5)介绍一些中药应用及流通信息等。

2建议和对策

2.1增强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中药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因为多味药具有相似的功效,易混淆,导致学生学习效果较差、学习兴趣减退。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中药小故事、临床小案例及相关科学研究的前沿知识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中药知识的理解和临床应用的认识[3]。同时,针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特点,穿插部分中药原植物的图片资源,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2更新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学习并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导,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将药材原植物、药材饮片等实物引入课堂,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到中药的质地、色、味,加深了印象,有助于增强学习效果。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的应用,使中药学理论教学更加生动,也为增强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2.3丰富实践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

中药学的实践教学相对学时较少,内容较为单一,以往以中药饮片教学为主,学生学习效果一般[4]。调查中,学生对于中药学实践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需要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在中药饮片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加药用植物园见习、中药原植物标本见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获得同一个中药不同产地的中药标本,并更好地理解产地对中药的影响,为中药学资源与开发专业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5]。

通过调查研究可见,中药学教学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学习至关重要,能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药基础理论及各味中药的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为今后的中药资源研究、开发及从事中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国振,汤丽云,陈蔚文.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建设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4(13):72-74.

[2]陈丽.中药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新课程,2015(21):52.

[3]赵宇昊,王地,王敏.中药教学改革调查分析[J].中医教育,2006,25(4):49-51.

[4]黄海燕,张敏,许玲,等.中药学实践教学体系探讨——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3(23):36-37.

中药研究 篇5

(1)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2)改进药物剂型、提高临床疗效。

(3)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

(4)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

(5)开辟药源、开发新药。

2、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包括查阅文献资料(如目录与索引、文摘、工具书和手册、医药期刊等)、临床调查和药材资源调查等。

(2)成分预试:预试方法通常有单项预试法和系统预试法两种。进行系统预试时,首先根据中药中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多种溶剂,按极性大小顺次将成分提取出来。实际工作中,往往以水、石油醚、95%乙醇为溶剂对样品分别进行提取,初步将各类成分分离,然后再用各类化学成分的颜色反应或沉淀反应进行检识。

(3)提取分离

(4)结构鉴定

中国中药产业动态比较优势研究 篇6

关键词:中药产业;动态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4-0030-02

中药产业是国家重点扶持民族产业之一。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同时也是中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30年。在国家《中药科技现代化发展战略》、《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指导下,我国中药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现代中药是我国唯一能够冲破西方国家技术优势发展起来的医药品种,现代中药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个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兴战略性产业。

一、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简介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向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兴趣。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从新的理论视角对同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福利效果等进行阐述和分析,特别是从动态的角度或采用动态分析方法解释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其格局变化。他们放松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条件,考虑多种因素和多种变量,特别是加入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因素,住更宽的理论框架和更接近现实的条件下,探讨贸易的动态利益或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问题,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逐渐形成。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就是指在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下重新配置资源国际化和主导产业协调发展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科技条件和自身市场条件和资源优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二、中国中药产业现状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让众多行业遭受“寒冬”,医药行业作为一个具有刚性需求的独特产业,虽然同样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但总体发展依然乐观。

中药进出口在这一年中同样经历了几次高峰低谷的洗礼,全年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进出口额达到17.5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4.08%,增速高出2007年3.5个百分点。其中,进口4.43亿美元,同比增长24.46%,比2007年同比高出5.2个百分点;出口13.09亿美元,同比增长10.94%,比2007年同比高出2.8个百分点,中药产品贸易顺差达到8.66亿美元。

三、要素积累方面的动态比较优势分析

根据中药国际贸易现状中国是中药大国却不是中药强国。第一,我国具有独特的、完整的中医药医学体系。第二,我国是世界上惟一的、最大的、具有垄断性的中药生产国。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繁衍的瑰宝,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文化与经济资源。但是,由于诸多的原因,中药在国际大舞台上远远落伍了,没有占到应有的市场份额。

我国多种多样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使我国培育、发展中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据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权威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的中草药资源非常丰富,现有的中药资源种类已达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仅对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的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万吨左右。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580万亩,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其栽培面积达40万公顷,年产量30万吨,约占常用药材品种的30%,栽培年产量占年收购总量的近50%;野生药材收购品种400种,年收购量40万吨,品种约占常用药材的70%,年收购量占收购总量的50%-60%。全国经营的药材品种1200多种,中药材年收购总值160亿元左右。

不仅在中药的资源上,在配方上我们也有世界上最大的优势-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中药临床应用经验,有记载的配方就有6万余张,被国际上称为人种药理学的原始资料。中医药学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医学,总结临床经验,形成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保存了多达30余万个的秘方、验方。中医药理论适应了世界开始兴起的个性化与多元化的要求,显示出了强大生命力。悠久的中医药理论与文化优势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和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拥有一支具有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中药科研队伍。其中(全国)中医院2552所,中医药院校30所,独立的医药科研机构77所,以及上百个中药新产品开发机构。截至1998年,我国共拥有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514380人,其中中医类为350743人,中药类为163637人,这些技术人员是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同时,每年还有1万余名高等中医药人才踏向社会和科研机构。近年还欢迎、鼓励非中医类大学本科生报考中医院校的研究生,目的在于培养一批能运用其他院校所学的计算机、生物、化学等知识来发展中医药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医药的现代化、高科技化注入新的力量。

四、技术创新方面的动态比较优势分析

我国中药的现代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中药的基本理论得到了系统、全面整理;在中药鉴定方面除一般来源、性状鉴定外,还普遍采用显微、理化等手段;通过中药炮制技术与原理的现代研究,中药炮制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对许多中药的炮制作了改进和规范,并采用了许多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提高了饮片质量;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多数常用中药明确了主要有效成分,部分弄清了化学结构;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药物筛选,药物中的多糖类、鞣质、氨基酸、多肽等已发现有多种生物活性,在阐明中药功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统一制定药品标准,卫生部成立了中国药典委员会,出版发行了1995年版药典。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中药新药的开发和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是中国中药和医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优势。

但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经营模式仍然是医药产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特征,其关键环节在于强化研究与开发,强化营销体系。然而,目前我国中药产业仍然存在创新投入薄弱等问题,广告仍是竞争主体谋求产品差别化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最主要手段。其中,销售费用率和研发强度指标可以近似地反映和评价对“哑铃”两头的关注程度。对比中药产业近年来的各项指标可见,销售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研发费用。这说明:在目前技术创新与动态比较优势紧密联系的时代,我国的许多中药制药企业却远未能跟上这种两头并举的战略模式的转型。

五、从公共产品角度进行的动态比较优势分析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各方面要积极发展中药产业,推进中药生产现代化。1999年,国家科技部等部委经过长期调研,确立了“中药现代化”和“中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选择“中药科技产业”作为切入点,全面推动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2000年4月份在上海成立了中药创新中心,并拟定把香港发展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让中医药通过上海和香港更快、更好地走出国门。

近期,国家计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了2002年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的实施要点。专项以培育我国中药产业的大品种、大企业、大市场为宗旨,有目标、突出重点地实施现代中药产业化示范工程、现代制药先进工艺技术与装备产业化,提升我国中药产业内在竞争力。

更令人欣喜的是,2002年1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卫生部、国家药监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中医药局、中科院八个部门联合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纲要》提出了2002年至2010年我国中药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这将对推动我国中药现代化步伐产生极大的作用。

六、从规模经济角度进行的动态比较优势分析

截至2005年末,我国共有中药企业1636家,占全国医药行业企业(5053家)的32%。其中,中成药企业1283家,中药饮片企业353家。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呈金字塔形分布,小型企业为绝大多数,约占整个中药行业的4/5。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行中药行业GMP认证,同时鼓励中药企业进行兼并重组,这一举错淘汰了相当一部分劣势企业,经过近几年的重组,我国中药企业数目已经大大减少,行业内也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然而中药行业上规模的大型龙头企业仍为少数。2005年,我国中药工业大型企业共有1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总计达240.82亿元,约占整个中药工业总产值的1/5。

业内专家认为,进一步推动中药产业发展,需要注意的有几个方面的问题。推进市场转型升级。做大中西成药经营,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形成多元化、互促互荣、集群发展的大市场格局。积极适应现代新型物流业态变革,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以规范化、法制化手段强化市场管理。

聚力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基地。为壮大中药产业集群,提升药业核心竞争力,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需瞄准三大定位,即中药产业化龙头基地、科技创新交流平台、中药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继承与创新并重,提高中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倡导尊古炮制和一丝不苟的配方操作,积极扶持饮片生产企业开展传统饮片规范研究;另一方面要适应现代化中药产业发展趋势,坚持有所改良、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原则,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饮片、中药剂型进行改造升级。推进现代中药复方筛选技术研究,开发与国际接轨的精量化、质量高、药效好的现代精制小复方中药,提高中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宁冬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商业研究,2005,18:91~94.

[2]姜伟.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比较.现代经济,2007,6(5):17~19.

中药研究 篇7

1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概念与分类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是指采用色谱方法及其他联用技术, 建立同种中药材、中药饮片或制剂共有组分群体的特征图谱或图像, 包括TLC、HPLC、GC和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1]。中药色谱指纹图谱对中药材、中药饮片及其制剂的定性和定量研究进行中药质量评价和控制, 也是目前公认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

2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炮制研究中的应用

2.1 薄层色谱 (TLC) 指纹图谱

中药材及其炮制品以其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和模糊性为特点, 以薄层色谱指纹图谱为基础进行分析, 具有快速、操作简便、分析成本低、结果形象直观等优点。采用PCA把薄层色谱指纹图谱作为一个整体, 避免以单纯某指标或某几个指标分析的不确定性, 反映总化学特征。TCL指纹图谱多用于中药饮片各种成分的定性鉴别。徐腊英等[2]采用薄层鉴别方法研究苍术麸炒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 该法操作简便, 斑点明显, 分离度和重现性好, 可用于苍术药材定性鉴别和辅料的研究。高晓霞等[3]运用薄层色谱指纹图谱方法对10份不同采集地制何首乌样品进行研究, 该方法可快速有效鉴别制何首乌, 并为其质量评价及品种整理提供新的证据。王彦青[4]采用薄层指纹图谱对延胡索的醋烘、醋煮、醋炙、酒炙炮制品进行鉴别研究, 为醋元胡临床用药安全性奠定了基础。

2.2 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指纹图谱

HPLC适用于成分复杂而不易分离的分析对象, 具有分离效能高、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检测手段多等优点, 因此在中药饮片产地加工、净制、切制、炮炙及炮制辅料的质量控制方面均有广泛运用。仇立志[5]通过HPLC法建立不同产地怀牛膝饮片及最佳工艺硫磺熏蒸鲜牛膝饮片的指纹图谱, 筛选硫磺熏蒸怀牛膝最佳炮制工艺, 并为怀牛膝饮片的质量评价及安全使用提供依据。马晓静等[6]采用相似度计算结合聚类分析法对19批金银花进行比较分析, 建立硫磺熏蒸前后金银花HPLC指纹图谱, 为评价硫磺熏蒸前后金银花样品的质量优劣提供依据。王莉等[7]利用HPLC法建立净制前后湖北贝母的指纹图谱, 该方法可有效控制湖北贝母饮片的质量, 为进一步研究贝母炮制机理提供参考。刘艳芳等[8]运用多指标定量结合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对远志根皮、根及木心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该研究为制定远志科学炮制加工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张洪利等[9]通过正交试验设计, HPLC指纹图谱技术结合抑菌药效试验优选姜黄连饮片最佳工艺。曹建军等[10]利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 确定了熟地黄炮制终点。肖二等[11]采用HPLC-UV分别对榼藤子生品和炮制品的指纹图谱进行研究, 该方法全面反映榼藤子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 可用于控制生品和炮制品的内在质量。何晓燕等[12]采用HPLC指纹图谱对槟榔炒制过程物质基础变化进行研究, 为揭示槟榔炮制原理提供依据。王荣[13]对四川、浙江、陕西三个产地炮制方法不同的制延胡索和鲜延胡索进行分析, 确定延胡索鲜品和炮制品指纹图谱中有效成分种类、含量的差异。孔繁瑶等[14]采用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方法对豨莶草生品及炮制一至九制品进行研究, 为豨莶草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和进一步阐明其疗效改变奠定基础。耿媛媛等[15]采用HPLC法建立二神丸不同提取部位的指纹图谱, 并采用灰关联分析法建立其谱效关系, 为二神丸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也为进一步研究二神丸的炮制机制奠定基础。张丽等[16]对生姜榨汁、生姜煮汁、干姜煮汁三种不同制法所得炮制辅料姜汁进行RP-HPLC指纹图谱比较研究, 较全面反映不同制法姜汁含量的差异。

2.3 气相色谱 (GC) 指纹图谱

GC具有高效、高选择性、进样量少及分析速度快等优点, 主要运用于含挥发性成分中药饮片及其制剂中挥发油的鉴别与比较。在具体应用中, 为解决图谱中多数色谱峰的归属, 常与质谱检测器 (MS) 联用。刘沁[17]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分析炮制前后的斑蝥脂肪油并分离鉴定出10种脂肪酸成分, 结果显示炮制对斑蝥脂肪酸组成影响不大。吴国清等[18]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薏苡仁生品及炮制品提取物进行分析, 该研究全面反映薏苡仁挥发性化学成分, 为薏苡仁生品及炮制品的质量控制提供有效手段。耿媛媛等[19]采用GC-MS分析二神丸中补骨脂和肉豆蔻的炮制对其4种组合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研究证实补骨脂和肉豆蔻炮制后入药可降低毒性。王加等[20]利用GC-MS联用技术鉴别生川乌和制川乌挥发性成分, 为川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戴建业等[21]通过血清代谢组学方法, 运用GC-MS技术分析大鼠体内代谢物质及代谢通路, 从整体代谢角度观测给药后大鼠存在的代谢差异, 评价和探讨醋炙柴胡与生柴胡对于机体代谢的影响。

2.4 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

高效毛细管电泳 (HPCE) 具有分离效率高、灵敏、快速等特点, 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的分离技术, 为电泳技术和层析技术结合的产物。目前, HPCE在中药炮制品成分分析与比较研究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为饮片鉴别及质量评价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依据。李俊松等[22]建立以9个共有峰为特征指纹信息的山茱萸饮片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 可作为控制山茱萸饮片内在质量的有效手段。施婧妮等[23]运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 建立10批生鳖甲和10批醋鳖甲有效物质部位的指纹图谱, 并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显示鳖甲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含量发生变化, 且炮制后产生一些新的有效成分。张英等[24]运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对杜仲炮制前后绿原酸的含量进行分析, 该研究为杜仲的炮制提供参考依据。

2.5 色谱联用技术指纹图谱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 色谱光谱联用指纹图谱技术也逐渐运用于中药炮制研究。冯慧萍等[25]运用HPLC-DAD-MS法建立厚朴及其炮制品的色谱指纹图谱, 该方法全面反映厚朴化学成分及其炮制前后的差异。李文涛等[26]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 (UPLC/Q-TOF-MS) 进行蜜炙前后槐角成分分析与比较, 通过散点图 (S-ploting) 中的VIP值分析槐角蜜炙前后指纹图谱的差异, 得到潜在差异最明显的化学标记物, 为从化学成分角度阐释槐角蜜炙后增效机理提供依据。王增绘等[27]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检测补骨脂炮制前后成分变化, 得到潜在的化学标记物。该研究成果对于研究补骨脂盐炙的炮制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为阐明补骨脂盐炙品药效物质基础提供重要依据。李凤玲等[28]采用HPLC-ESI-MS联用技术, 对多批次不同温度炮制的山楂炭甲醇提取物进行分析, 建立山楂炭的特征图谱, 为山楂炭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

3 结语

综上所述,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炮制中产地加工、净制、切制、炮炙的全过程及炮制辅料质量控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有利于从化学成分角度阐述炮制的科学性, 还有利于科学化、系统化地控制饮片质量, 为提高和保证临床疗效提供依据。在中药炮制研究中, 应根据药物成分的基本性质选择适当的色谱指纹图谱研究方法, 为今后实现中药现代化及国际化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摘要:查阅中药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炮制研究中的应用相关资料, 分析整理, 以期为提高炮制品质量和临床疗效提供参考依据。其中色谱指纹图谱中以HPLC指纹图谱在中药炮制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 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等其他方法也有一定的应用。

中药研究 篇8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01年设置中药制药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未来就业岗位群分析, 使学生初步具备中药制剂的制备、调剂、质量控制的能力[2],并能胜任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技能性操作岗位及管理岗位等。 通过对该专业知识、 能力及素质结构分析,《中药化学》为其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在中药专业知识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中药药剂员职业资格考试中,中药化学为其考试内容之一。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中的黄酮、生物碱、蒽醌、香豆素和木脂素、皂苷、强心苷、萜和挥发油等常见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3], 能采用合适的方法提取分离中药中的各类成分,并且进行检识。

1目前中药化学教学现状

中药化学需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作为前期基础课,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学生普遍反映化学基础差,且化学成分结构、理化性质等方面对高职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学习本门课程难度相当大,学习兴趣不大。 就教师而言,上课容易出现“一言堂”,几乎就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被动式学习,授课效果可想而知。 我校中药制药专业中药化学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践课32学时,理论、实践几乎各占50%,但传统的授课模式下,先理论再实践, 学生无法将理论更好地融入实践,操作过程中只是机械的重复验证性实验,缺少主动性思考过程,更多的情况下只是问该做什么,而不去想为什么。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我校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中药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的教育现状迫切需要进行中药化学的教学改革。

2项目教学法在中药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与应用

2.1关于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最早源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得合著的《项目教学法》,德国引进后制订了 “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法规,并开始应用于现代职业教育[4]。 项目教学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而改由学生和实践项目为中心,由教师或师生共同制订相应教学内容的项目并且完成这些项目[5]。 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形式,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演示讲解、现场点评、 师生角色互换等教学方法, 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根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在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并以此来推动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环境与模式改革,用全新的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去死读书、读死书,而是从被动的“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可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2.2课程设计思路

本着“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服务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方法适合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思路[6],采用项目教学法 ,结合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未来岗位群、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确定适合学生学情的项目及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与未来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2.3课程教学目标

2.3.1知识目标掌握中药中八大类化学成分生物碱 、 黄酮、蒽醌、香豆素、木脂素、强心苷、皂苷、萜和挥发油等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及必备的理论知识,并了解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存在、分布及生理活性及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新技术、新方法。

2.3.2技能目标能熟练根据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选择合适的提取、分离的步骤和方案,并可采用化学检识法初步鉴别中药化学成分的基本技术。

2.3.3素质目标具备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信息获取能力,利用书籍或网络获得相关信息,并经归纳整理,能够解决岗位实际问题;具备团结协作精神,互相帮助,共同学习,达到目标。

2.4教学项目的选择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如何针对所选的教学内容及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选择合适的项目是问题的关键,既要保证教学的基本知识点的学习,同时要兼顾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项目的选取上一定要注意难度,项目不能太大、太难,必须保证学生在必要的指导下顺利实施。 同时项目的设计既有以小组为单位的大项目,也有以个人为单位的小项目,或者有些项目二者兼有。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教学质量评价的环节既可体现小组的团结合作,也可体现个人的实际操作水平,避免出现小组中某些或某个学生参与度不高,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 比如,皂苷的提取与检识方法,在项目设计中,以三七中皂苷为例,采用甲醇回流提取并回收溶剂,取适量三七皂苷的甲醇提取液, 进行Liebermann-Burchard反应的定性检识。 操作过程中,三七皂苷的提取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而理化反应检识可单独评价。

当代职业教育目标,将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内容分割成两大模块,八大项目。 两大模块分别是中药提取分离方法、中药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八大项目分别是生物碱、黄酮、蒽醌、香豆素、木脂素、强心苷、皂苷、萜和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技术。 对每一项目进一步分割成适合教学基本目标的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设计基本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实施项目化教学。 通过子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达到对应知识点的理论要求及能力要求。

以生物碱为例, 生物碱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已知生物碱种类约10 000种, 是中草药中最为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如黄连、苦参、防己等均含生物碱,且为其重要的活性成分。 生物碱结构种类很多,性质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时通常感到难度很大,学起来很吃力。 我校在过程中选用项目《一叶萩中一叶萩碱的提取、分离和检识》进行教学,通过一叶萩碱的提取和分离来掌握生物碱的基本性质和一些提取 分离方法[7]。 见表1。

之所以选择一叶萩中生物碱的提取和分离,是因为过程中用到了渗漉法、离子交换树脂法、索氏提取法等多种方法, 而且通过分离可得到一叶萩碱的单体,学生实验结束后直接可看到成果———一叶萩碱的浅黄色结晶,更为直观,也更有成就感。 据笔者了解, 多家同类院校在生物碱一章中多选择黄连中小檗碱的提取分离和鉴定作为实训项目, 过程中包括酸溶碱沉、盐析的操作,而且得到的是小檗碱、黄连碱等生物碱的混合物,无法得到单体。 相较而言,一叶萩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技术所呈现出来的是更多的实验操作,成果显著而直观,可说是生物碱一章的经典实训项目。

2.5教学实施过程

将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每班学生30名左右, 分成8组,每组3~4名,明确各组分工及成员分工。 教学过程包括创设任务情境、知识铺垫、制订方案、项目实施、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完成既定任务,并进行组间及组内讨论、 组间互评及对每组学生进行教师评价,总结记入成绩。 如以上述一叶萩碱的提取分离为实例, 首先布置查阅文献,确定提取分离路线。 开展组内讨论及组间讨论,并适时教师介入点评。 根据模块———提取分离方法的学习,确定索氏提取法的操作要点及对应分值。 观看视频,并对既定评分标准进行修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自评、组间评分或随机抽调几人为评分小组进行打分。 操作结束后各组进行讨论,总结心得。 教师随即抛出问题,引导学生重新回忆操作过程及要点难点, 如索氏提取法的优点和操作要点, 为什么树脂先经碱化后再用石油醚索氏提取。 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深刻的理解索氏提取法及生物碱的提取分离的操作过程, 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 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 教师扮演的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给予必要时适时、适度的指导,避免出现将项目教学法的课堂沦为把理论课搬到实验室中的尴尬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同学生的交流,既包括课前交流、课堂交流,也包括课后交流。 有些同学在专业学习、课程学习及未来就业形势或生活等方面产生困惑时应及时解惑,鼓励健康向上的行为及观点,及时纠正片面或偏激的行为;课堂交流主要指在授课过程中耐心解答随堂产生的疑问并配合学校德育部门及时解决;课后交流主要指课后或学生毕业后做到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本门课程学习情况或行业应用情况,并及时对教学环节进行改进完善。 教学以人为本,不仅仅是知识的生硬传授,所谓教书育人,不仅仅要达到学习目标和技能目标,还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8]。 目前许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改革上,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培养,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6教学手段

目前全国各大院校在中药相关专业采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除传统的教学模式外,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9]、任务型教学法[10]、TDL教学法[11]、感官刺激法[12]等多种方法应用其中,提高授课效果。 但由于中药化学教学内容很多,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各种方法各有利弊。 在中药制药专业的授课过程中, 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方式,并且在必要阶段辅以其他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可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另外,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参与国家教育部主持的药物制剂专业的资源库建设,可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充分利用既有的网络资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开展教学。

2.7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模式下,采用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 实践课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及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实践课采用各类化学成分的理化检识操作,期末考试为闭卷答题所得的分值,三部分所占比例为20%、20%和60%。 考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考试发挥不理想带来的成绩不好的情况。学生参与并完成项目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为此,笔者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并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权重,弱化终结性评价,以期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13]。 改革后的教学评价方式更为灵活、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及期末考试四部分,理论考试的比例也下调至40%。

3中药化学教学改革未来发展目标

3.1教材建设方面

在现行版本的中药化学教材中,糖和苷类单列一章,但在历年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涉及很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而且在以后各章节教学中,有些重点内容反复提及,如糖和苷的检识反应———Molisch反应。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直接将其打散,揉入其他各章。 如在黄酮一章中,选用 “槐米中的芸香苷提取 、分离和检识 ”为例 ,将芦丁的检识方法作为子项目,采用Molisch反应进行检识,从而将抽象的方法作为一个可操作、可以直观观察到结果的形式出现,令学生更加印象深刻;再比如苷的水解反应是一个难点,将其结合到强心苷的酸水解反应中,两方面内容互相补充,互相说明,授课效果更好。

另外,现在许多教材虽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进行编排,但许多内容根本不适应教学,一些有效成分的提取只是参见以前版本的教材。 比如,甘草中皂苷类成分的提取,实际在操作过程中很难得到甘草次酸单体。 笔者近几年也多次参与《中药化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但是关于项目教学法的内容也在逐渐摸索中,未来期待能编写更适应当代职业教育的《中药化学》教材,而不仅仅是拘于编排形式的变化。

3.2教学项目的设计

教学项目的设计应注重与药物分析、中药炮制、中药药剂等学科的融合,通过开设学科交叉的项目设计, 使学生做到中药学知识的系统掌握, 而不是死学硬学。 目前开设的实验多与现代工业化药企的生产差距较大,所以未来将开展与更多家药企合作,通过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制订教学项目,真正实现工学结合[14]。

3.3师资建设

中药化学的项目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和不断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教学流程设计和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 教学模式的改变带来的成果毋庸置疑,但笔者想说的是,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同样重要的是教师素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许多高职高专类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经试讲、面试、考试合格后即可具备教师资格,从一个学校走向另一个学校,没有企业生产经验[15,16,17,18]。 笔者认为教师应不仅仅拘泥于校门之内,拘泥于学校的实验室,更应该走向药厂,结合生产一线强化实践技能。 目前许多高校教师走向工作岗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形式,企业出于生产效益、风险预估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愿让实践者参与其中,教师专业素质是否真正得到提高可想而知。 期待以后更多院校和药企关注此类问题,使教师真正具备双师资格。

4小结

项目教学法在中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地位无可替代,但实施起来问题较多,诸如每年学生情况不同,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是一线教师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课堂气氛沉闷、把理论教学搬到实验室中的情况,同时,教学评价方法也应逐步完善。 怎样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需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全国多所职业院校在《中药化学实用技术》 的教学过程中相继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但辽宁省可说寥寥无几,故此次教学改革除可填补这一不足之外,也期待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为创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摘要:根据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代高职教育特点,辽宁医药职业学院在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促进学生的主动式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本文就课程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项目和任务的设计、实施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成果及未来发展目标等方面阐述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以提高授课效果、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药复方现代研究 篇9

关键词:中药,药理

中国医药学的历史长达数千年, 是我国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经验的总结, 对中外医学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中药以草药为主, 所以记载中药的书籍称之为"本草"。

中药复方是中药的主体组成部分, 其由几种药味组成, 加工方法和使用方法基本规定, 并且针对相对确定的病证。

1 中药化学研究

西药通常是单一化合物, 但中药成分多, 一味中药通常就是一个小复方, 这是中药与西药的主要区别。中药复方的药效作用主要来自于其化学成分, 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公认的药效物质基础。

我国单味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与国际上对天然药物的研究基本保持同步。从早期提取、分离、结构鉴定、活性分析的模式向化学成分研究与药效活性筛选或以药效活性为导向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方式。

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药复方。复方中几种组成药材中的多种化学成分构成不同的配伍组合, 使疗效达到最佳, 这是重要治疗疾病疗效的优势。成分的多样和复杂, 以及现有方法所检出的成分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

配伍理论是中药方剂所独特拥有的, 及内涵涉及诸多内容, 诠释其具体内涵, 集合现代中药研究与开发的实际情况, 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主权的新型中药复方剂, 是研究者梦寐以求的目标。

中药化学研究两条思路:一是从中药的传统功效出发, 利用单一中药或复方, 提取有效成分, 找出先导化合物, 再进行结构简化或修饰;二是在中医药理论指下, 对复方组合理论, 君、臣、左、使以及整体观念、配合物质基础等理论等进行研究。

中药尤其复方的物质基础研究难度极大。每个药材含有多种成分, 作用的物质基础难以判断;多种中药含有同一种化学成分时, 难以判断其与整个复方的药效关系;中药煎煮、炮制过程中, 存在的动态化学变化, 生成的复合物可能成为药效活性的主要物质。各种夹杂在一起的复杂因素, 大大增加了研究难度。

2 中药药理学研究

中药现代化的中药环节之一是中药药理研究。中医药理论是在长期经验的基础上高度总结出的。用现代科学语言诠释中医药理论, 解释复方的机理是中药现代化过程中的瓶颈。中医药药理研究是解释中药作用的中药手段, 经过数十年的摸索正在走向成熟。

有数千年临床检验的传统名方, 是中药复方的精华, 其疗效确切、组方精妙, 并衍生出众多处方。传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有着不同的体系、理论、特征和用语, 但研究对象和目标一致。现代科学技术将有助于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有些医学家提出"祖剂"进行研究, 高屋建瓴地诠释了一批方剂的传统论述, 赋予现代科学内涵。

中医最主要的用药形式是复方, "君臣左使"、"七情六和"等理论是中医用药的中药依据。方剂配伍的研究, 可以继承和发展方剂理论, 对临床指导及中医药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资助项目之一。方剂配伍研究是中医药现代研究的难点, 其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动物模型及证候动物模型在中医药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制作合适的动物模型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瓶颈, 目前主要借助现代药理学的病理模型, 这些模型并不能完整体现中医的治疗原则和中药的疗效特点。经过多年发展,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以形成一定规模, 各种证型都有所涉及, 如温病动物模型、血瘀证动物模型、寒证热证动物模型等。

近几年来, 许多新技术、新方法, 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和手段在中医药理研究上日趋增加, 同时也借助学科交叉, 如数学、计算机等你技术, 为中药药理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 中药生物技术研究

以细胞、发酵、酶和蛋白质、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生物技术, 在农业、医药卫生等领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以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主旋律。其也渗入到中药复方的研究中, 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植物药、动物要以及矿物药是传统中药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动物药生物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 其主要的中药生物研究集中在植物药的研究上。

高等植物酶及蛋白质工程的研究基本局限在粮食和经济作物上, 有关要用植物酶及蛋白质工程的研究几乎为空白。近几年逐渐受到重视, 进行药用植物酶和蛋白质的研究, 有很强的针对性。

分子生物学发展迅猛, 药物生物学研究也步入分子生物学时代, 有效次生代谢关键酶基因的克隆研究、中药DNA分子标记、专基因药用植物或器官研究以及应用基因芯片研究中药的作用机理, 成为当今中药复方研究的热点, 促使中药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4 中药药性基础理论研究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我国历代医学高度概括的一种理论, 实际上可看成寒凉和温热两个方面, 热和温, 寒和凉, 仅是程度的不同, 本质上并无两样。从现代科学实质分析, 其本质区别尚有待研究。现有资料分析, 寒凉温热可能源于对机体产热过程的影响, 同时出现脉率、舌象二便等的变化。

五味是大多数中药功效的基础和出发点, 是最基本的药性之一, 但现代的实验研究很少。化学物质作用于味蕾产生味觉, 综合前人和近代的论述, 可以认为五味基本源于味甘, 还有历代医者对药用实践的理解。五味与化学成分的关系是五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的化学成分有不同的味感。

中药归经规定的是中药的作用部位, 是药性理论的又一个重要部分。归经是定向定位的药性理论。中医概念的部位, 与现代器官或肢体的部位概念不完全相同, 其往往指一个功能系统, 如中药中的"肾", 既包括现代的肾脏, 也包括生殖系统性活动。

方剂的核心是中药间合理的配伍, 其不是针对病人症状一堆药物的机械相加, 而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的有机结合。研究方剂配伍的目的在于分析组成药物在方中的作用。

5 结语

中药学临床应用的手段主要是中药复方。近几年来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最大, 研究力量最多。中药复方有独特的疗效, 体现了中医学的精华, 是可进一步开拓创新的中医学课题。中药复方有深刻的科学内涵, 需要以创新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进行全面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玮函, 吴咸中.药物血清在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发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7, 13 (2) :190~193.

中药蜈蚣毒理研究 篇10

关键词:蜈蚣,化学成分,毒理研究

我国蜈蚣品种较多, 分布广泛。药用蜈蚣多指少棘蜈蚣, 多棘蜈蚣和墨江蜈蚣, 主产湖北, 湖南, 江苏, 安徽, 浙江等省。本研究从蜈蚣的种类, 化学成分, 毒理研究等方面展开讨论。

1 种类

蜈蚣的赤足因产地不同而异, 为同一物种不同种群之间的差异问题, 浙江的少棘蜈蚣“赤足”者居多 (占95%) , 而湖北的少棘五蜈蚣“黄足”者居多。随着各地药用蜈蚣的资源的开发, 药用蜈蚣的种类扩展到少棘蜈蚣, 多棘蜈蚣, 墨江蜈蚣, 哈氏蜈蚣, 日本棘蜈蚣, 均为蜈蚣属, 互为不同的亚种。

2 化学成分

方红等[1]对蜈蚣化学成分的研究表明, 多棘蜈蚣, 黑头蜈蚣与少棘蜈蚣是不同种的三种药用蜈蚣, 三种蜈蚣药材均具有开发利用的药用价值。三者以干燥品计总蛋白质含量分别为64.60%, 63.36%, 59.73%;总脂含量分别为7.2%, 18.7%, 10.2%;游离氨基酸分别为6.27%, 1.91%, 9.02%;微量元素砷含量分别为0.051μg/g, 0.18μg/g, 0.022μg/g (红足少棘巨蜈蚣为0.17μg/g) 。还研究发现少棘蜈蚣体内油脂含有多种脂肪酸, 32种脂性皂化物成分, 17种微量元素, 16种游离氨基酸;多棘蜈蚣含有与少棘蜈蚣相同的15种脂肪酸 (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72%) , 21种氨基酸和12种微量元素;黑头蜈蚣除二十二碳一烯酸、花生四烯酸、山愈酸未检出外, 含有12种与少棘蜈蚣相同的脂肪酸、21种游离氨基酸和12种微量元素中钾、铝、钙、镁、锌、铁、锰均较少棘巨蜈蚣高, 油酸含量比少棘蜈蚣高17%。

迟程等[2]对墨江蜈蚣和少棘蜈蚣化学成分的研究发现墨江蜈蚣的总油脂含量达体质量的2.24%, 比少棘蜈蚣高出11%, 总油脂中主要成分相同, 经MS鉴定从二者油脂中鉴定出13种相同成分, 分别占墨江蜈蚣的9.35%和少棘巨蜈蚣的97.30%, 其中未鉴定出的成分含量极低, 且不明是否有活性;从脂肪酸中分别分得18种和32种成分, 总蛋白质含量分别为67.2%, 68.8%;脂类含量分别为22.24%, 10.35%;总糖含量分别为0.50%, 1.08%。

3 毒理研究

蜈蚣可使小鼠怀孕率降低, 致畸率升高;RBC数减少, Hb含量、血细胞比容降低, 凝血时间延长, 微血管口径增大, 开放数显著增加, 属妊娠禁忌药。通过溶血试验对活体少棘蜈蚣, 药材少棘蜈蚣和多棘蜈蚣的粗毒进行溶血活性比较得出均有溶血活性, 且药材蜈蚣毒活性较活体蜈蚣大大降低, 陈药材蜈蚣毒活性较新鲜药材低一倍, 多棘蜈蚣活性明显高于少棘蜈蚣。

吴刚[3]系统分析少棘巨蜈蚣粗毒的化学组成, 认为与蛇毒相似, 主要由蛋白质组成, 并含多种酸类。另一研究发现:通过溶血试验对活体少棘蜈蚣和多棘蜈蚣的粗毒进行溶血活性比较, 结果均有溶血活性, 且药材较活体蜈蚣毒活性降低, 陈药材蜈蚣毒活性较新鲜药材降低。对蜈蚣所含毒性成分的研究为蜈蚣安全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但也有试验表明墨江蜈蚣和少棘蜈蚣虫体0.5g/ml的悬浮液对小鼠的体重和血红蛋白都没有不良影响, 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因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中长期给药量205mg/kg时, 染色体的畸变率与未给药的对照相接近, 亦未显示出遗传毒性;干粉的急性毒性极低, 当给药量达到50g/kg时, 动物仍未出现死亡, LD50难于测出, 表明长期以来认为蜈蚣比较毒而用药量极低存在误解。

在蜈蚣药用剂量方面药理实验研究也提供了依据。蜈蚣急性毒性试验LD50不能测出, 小鼠给药超过人体最大剂量5倍时, 连服1个月, 体质量、血红蛋白、内脏器官均无异常变化;推断50kg体质量最大剂量可服至25~50g, 相当于服用34.2~68.4条少棘蜈蚣而不至于中毒;如果长期给药, 50kg体质量每次最大用量可达10.375g (按30d计量组计算) , 相当于服用12.96~25条少棘蜈蚣;由此实验结果可认为适当增大蜈蚣常用量也是安全的。

4 展望

目前蜈蚣药材主流商品为少棘蜈蚣, 产量约占95%, 其他诸如多棘蜈蚣、墨江蜈蚣及黑头蜈蚣也有应用。各品种之间的药效、毒性不尽相同, 故建立更为客观的蜈蚣质量标准, 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势在必行。为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采取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加剂量, 小剂量长期服用或间歇给药兼配以养阴之品的方法。在剂量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用量为每次3~5g, 临床常以蜈蚣条数来开处方, 这种用量方法是不合理的。市售蜈蚣重量可相差1~2g, 盲目按条计, 易造成超量服用。标准的处方应按“g”计量, 有利于调剂人员准确调配, 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方红, 邓芬, 王克勤.多棘蜈蚣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 1997, 32 (4) :202-204.

[2]迟程, 罗天浩, 孙少荣.墨江蜈蚣和少棘巨蜈蚣总油脂化学成分比较[J].中草药, 1992, 23 (2) :104.

中药物质量种植风险研究 篇11

【关键词】川佛手;单因子指数法;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

目前,对于中药物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前人成果,有模糊评价法,神经网络等,而达州市有着丰富的药材资源,被誉为“川东药库”。本地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无工业污染。药农已从70年代开始在本地栽培药材,掌握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并形成了药材种植意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及科学技术不断的投入下,在达县金福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已辐射药材种植面积到2.2万亩以上,其中川佛手[1]种植面积1.1万亩,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佛手主要功能是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气滞,食少呕吐等。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达州市农业局有关统计数据。

1 模型思路

[2]本文主要从种植的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化肥污染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川佛手在种植时,质量安全风险主要是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化肥污染,通过污染指数模型及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来探讨污染状况与改进措施。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3]是一类具有潜在危害的重要污染物。由于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所产生的污染过程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所以当重金属通过在土壤植物中迁移转化,经过食物链的积累和放大作用以后,对生物将产生更大的毒害作用。按照目前的国际标准,中药重金属污染主要包括铅、镉、汞、铬、砷等。我国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限量指标:重金属总量≤20.0mg/kg,铅(Pb) ≤15.0 mg/kg,镉( Cd) ≤0.3mg/kg,汞(Hg) ≤0.2mg/kg,铬(Cr) ≤10.0mg/kg,砷(As) ≤2.0mg/kg。

1.1.1 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依据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GB5618-1995,我们定义单因子污染指数,其公式为

1.1.2 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

1.1.2.1 计算方法

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时,重金属污染因子的权重是影响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根据重金属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程度,计算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权重,并将其应用于平均综合指数法,我们称之为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并且污染指数定义为

1.1.2.2 重金属污染因子权重的确定

第二,利用构建的比较矩阵B,根据公式(5),求出判断矩阵C,如下式(7)。

1.2 化肥污染

川佛手在种植过程中会施加一定的化学肥料[6]以促进其生长,但化学肥料却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有损川佛手生长的物质、甚至有些化学肥料中的某些物质能够通过川佛手的根茎的渗透作用进入川佛手体内,影响其生长。另外,一些化学肥料运用在土壤中很可能会改变土壤的酸碱度,以致影响原本适合川佛手的生长环境。

土壤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很多,目前常见的主要有单因子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聚类法和综合指数法,所以化肥污染的计算也可用公式(2),公式(3)的模型去求解。用公式(3),得到结果 =0.4607<1,土壤未污染,适宜发展绿色中药材,其中权重 =( 0.5816,0.3090, 0.1095)分别为亚硝酸盐、硝酸盐、杂质。计算结果中 Max=3.0037,CR= 0.0032<0.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利用化肥污染对人体危害程度构造的判断矩阵可满足层次分析法的要求,能够通过一次性检验。

1.3 农药污染

农药[7]在川佛手的种植环节必不可少。四川达州的天气相对适宜一些害虫的生长。这样对川佛手的生长同样也会产生影响。施加的农药可能会因为时间的问题而在川佛手体内有一定的残留,在人制造川佛手或则食用川佛手过程中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准确评估农药的残留及其危害程度,对川佛手的药效有相对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量使用的化学农药约有50多种,农药总施用量达131.2万吨(成药),平均每667㎡施用931.3g。中国农药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产品中杀虫剂占70%,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有机磷农药中高毒品种占70%,致使大量农药残留,带来严重的土壤污染。对此,我们可以把农药中的成分,如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氨基甲酸酶类、苯氧羧酸类等作为影响因素,其中权重为

=(0.4668,0.1603,0.2776,0.0953)计算结果中 Max= 4.0310,CR= 0.0115<0.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利用农药污染对人体危害程度构造的判断矩阵可满足层次分析法的要求,能够通过一次性检验。利用公式(3)的模型去求解,得到结果 =0.6750<1,土壤未污染,适宜发展绿色中药材。

2 建议

根据上述讨论,可知达州的污染指数都小于1,未被污染,适宜发展绿色中药材。不过有些指数快超标了,例如铬、有机磷农药,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给予警示,针对这些即将超标的重金属,农药,化肥必须进行控制。根据文献[6]-[8],我们提出了以下的改进建议:

2.1 控制重金属污染的措施

(1)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和水污染治理的宣传力度,提升它们的防治科技水平,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减少它们中的重金属成分对土壤的间接污染。对常见的重金属汞、铅及其化合物污染控制虽已有可靠的工艺流程,但是砷、铬、镉及其化合物污染控制技术需要提高并且大力度创新。

(2)根据物理或物理化学的原理来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可以采用工程治理方法、淋洗法、热处理法、电解法等方法,综合防控土壤重金属污染;根据生物的某些生物习性来适应、抑制和改良重金属污染,可以采用动物治理、微生物治理、植物治理等方法控制重金属废弃物的污染,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

中药配方挖掘研究综述 篇12

近年来, 在中国传统医学价值获得重新认识[1]和数据挖掘技术逐渐成熟的背景下, 为促进中医的进一步发展, 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数据挖掘领域的研究逐渐活跃起来。研究者逐步实现将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中医药研究领域相结合, 希望通过对中医工作者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量临床经验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纳总结, 发现其中隐藏的原理和规律。

中药配方作为中医治疗的直接载体, 它的现代化研究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中医现代化的研究进展。然而 , 中药配方的制方思维是多维、系统和非线性的[2]。由此可知, 中药配方不是药物的简单堆积, 而是有着特有的原则和复杂的规律。中药配方包含多个研究点, 它们的发展将对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带来积极的作用。在对中药配方有了上述认识后, 不少研究者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在该领域展开研究, 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文分别就中药配方挖掘中的多个研究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 这些研究点包括:中药配方剂量缺失值处理、中药药物组团、中药药物量-效分析、中药综合功效分析。

1中药配方中的缺失值处理

中药配方中的缺失值是指某些中药配方的药物由于各种原因遗失了剂量, 导致该药物的剂量在中药配方中的值为空值。它的存在为以后中药的组成分析研究带来很大不便, 因此, 对缺失值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数据挖掘技术, 文献[4]用数据挖掘技术中k-近邻法 (KNN) 等算法处理中药配方中的缺失值。它的思路为“使用与给定元组属同一类的所有样本的平均值”, 把数据的所有属性作为一个整体, 以数据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考虑问题。

对应于中药配方, 可把中药配方转化为向量, 从而使得配方分类可行。首先定义药方空间:把配方数据库中出现的所有中药, 按一定规则组成单值有序集合, 每种药物用其序号标示, 称之为中药空间D (d1, d2, …, di, …, dn) , i为药物序号, n为药物总的个数, di则代表中药中的某个药物。

对于配方f, 给出向量F, F的维数为中药成分空间的大小。对于F的每个维数据i, 如果空间的元素di在配方f的药物组成中出现, 就把i置1, 否则置0。这样的向量F称之为配方f的向量, 即中药配方向量。

K近邻法的决策规则是以度量样本间的距离为基础, 然后取距离值最小的K个样本作为决策依据[5]。有了中药配方向量后, 就能计算出前TOP K相似的配方, 相似度计算方法可以采用常用的余弦夹角法或欧氏距离。算法实现的策略为:

(1) 在k近邻法原理中, 取最相似的前个样本作为决策依据。但是如果对于配方来说, 即使是“最相似的前k个方剂”, 它们对于配方f的相似度也很小, 那么这k个配方显然也不能作为剂量补缺的依据。这时应设置一个对药物剂量补缺有效的相似度阈值, 只有相似度大于此阈值的配方才可作为方剂f剂量补缺的依据。

(2) 如果配方f的药物d缺剂量, 那么配方f没有必要对数据库中的所有其它配方计算相似度。比如任意的配方g, 它的组成中没有药物d, 那么即使g和f的相似度很高, 也是没有意义的。换句话说, 对于配方f, 只需对包含药物d的方剂计算相似度。同理, 如果配方g中药物d的剂量也是空缺的, 则仍然无需计算f和g的相似度。

(3) 假设已经获取了配方f的前k个配方, 那么要用它们来预测配方f的药物d剂量,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k值应取何值为宜?先来考虑k值的设置。

K=1, 即是最近邻决策, 那么配方f的药物d剂量直接用最相似方的药物d的剂量填充即可, 这正符合“用最可能的值”这一填充空缺值最常用的策略。但如果填充的值和期望值误差很大, 就会使算法错误率增加。

再来看k>1时的补缺策略。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

(1) 平均法:

undefined

(2) 相似度加权平均法:

undefined

其中, dosei为配方i中药物d的剂量, simi为配方i对于配方f的相似度。从理论上说, 更大相似性的中药配方对剂量补缺应该具有更多的贡献, 使剂量补缺值更有可能靠近准确值。

2中药药物组团

中药配方中存在大量经常搭配的药物, 它们的存在能为中医专家准确地分析与识别中药功效提供依据。为全面客观地分析中药里的药物组团关系, 文献[6]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 利用中药配方数据库, 自动地挖掘具有相同或相似意义的中药药物组团。

关联规则挖掘是用于从大规模数据集中挖掘项集之间有趣的关联关系或相关关系的一种基本的数据挖掘方法, 对数据分类、聚类和其它数据挖掘任务有很大的帮助。在关联规则挖掘过程中, 常常会用到以下一些基本概念[5]:

定义1 关联规则挖掘的数据集记为D (一般的事务数据库) , D={t1, t2, …, tk, …, tn}, tk={i1, i2, …, ik, …, in}, tk (k=1, 2, …, n) 称为事务, im (m=1, 2, …, p) 称为项目 (Item) 。

定义2 设I={i1, i2, …, im}是D中全体项目组成的集合, I的任何子集X称为D中的项目集, |X|=k称集合X为k项目集。设tk和X分别为D中的事务和项目集, 如果X⊆tk, 称事务tk包含项目集X。每一个事务都有唯一的标识符TID。

定义3 数据集D中包含项目集X的事务数为项目集X的支持数, 记为λx。项目集X的支持度记为Support (x) :

undefined

其中, |D|是数据集D的事务数。若 Support (X) 不小于用户指定的最小支持度, 则称X为频繁项目集, 简称频集 (或大项目集) , 否则称X为非频繁项目集, 简称非频集 (或小项目集) 。

定义4 若X、Y为项目集, 且 X∩Y=ϕ, 蕴涵式X⇒Y称为关联规则, X、Y分别称为关联规则X⇒Y的前提和结论。项目集X∪Y的支持度称为关联规则X⇒Y的支持度, 记作:

undefined

关联规则X⇒Y的可信度记作:

undefined

关联规则挖掘通常可以看作两个基本过程:①从事务集中寻找所有的频繁项集, 即找到所有支持度大于给定最小支持度阈值的项集;②利用第一步找到的频繁项集, 产生所有关联规则, 而其中满足最小置信度的关联规则就是所要挖掘的强关联规则。目前, 关联规则中常用的算法包括Apriori算法和FP Growth算法。

3中药药物“量-效”分析

“量-效”是指在同一个中药配方中不同剂量的中药对该中药配方功效的影响。其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①单个中药剂量的多少对整个中药配方性能的影响;②“药物对”中不同的剂量比例对中药性能的影响。

如果能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从大量的中药配方资料中分析总结量效使用上的经验, 寻找出隐含的中药配方规律, 在以后进行中药配方时就能根据不同的治疗需要, 通过剂量选择来发挥被选中药的效用。文献[4]采用聚类和模糊关联规则的思想来实现。

聚类就是将数据对象分组成为多个类或簇 (cluster) 的过程, 在同一个簇中的对象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 而不同簇中的对象差别较大。聚类中常用的是k-Means算法, k-Means方法相似度的计算根据一个簇中对象的平均值 (被看作簇的重心) 来进行的。首先, 随机地选择k个对象, 每个对象初始代表一个簇中心;然后, 对剩余的每个对象, 根据其与各个簇中心的距离, 将它赋给最近的簇;再重新计算每个簇的平均值。这个过程不断重复, 直到准则函数收敛。

传统的挖掘数量型属性的关联规则将属性的论域划分为不重叠的区间, 再将连续数据映射到这些区间中, 存在着边界划分过硬和不同元素属于同一集合隶属程度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引入模糊概念理论, 用定义在属性论域上的模糊集来软化边界, 在集合元素和非集合元素之间提供平滑的变迁。

基于聚类和模糊关联规则的中药“药对”量效分析, 首先对中药的缺失剂量和缺失功效进行处理, 然后调用FP-growth算法挖掘出药对频繁二项集, 这些药对的集合记为Drs。同样地, 调用FP-growth算法挖掘出功效的频繁项集, 这些功效的集合记为Eff。对于集合Drs中的每一组药物对, 首先计算其在中药配方库中同时出现的剂量比例并记录到相应的集合中去;然后调用k-Means算法, 求得每个药物对的聚类比例中心以及隶属度函数;最后开始挖掘过程, 根据模糊关联规则的原理, 对每一个候选模糊模式集, 构造关联规则, 满足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的模糊关联规则, 构成强模糊关联规则集合。

4中药综合功效分析

中药功效分析是指根据中药的药物组成确定某种中药配方的功效。一个中药配方往往由多种不同的药物组成, 每种药物都有自身的特定功效集合, 配方的功效不等于组成药物之功效的简单总和, 而是通过综合配方使其扬长避短而产生的。

中药配方功效归纳问题的本质是高维数据归约, 是对高维度的数据集进行约简, 旨在保持主要信息、减少存储和通信开销、加快处理速度、突出对象本质属性、解决事物主要矛盾。奇异值分解是典型的高维数据归约方法, 其主要思路是将数据映射到一个低维子空间中, 从而完成数据归约。另一类方法是采用粗糙集理论进行属性约简。由于缺乏领域知识, 前述的归约方法在很多具体归约问题上效果不理想。中药药物功效作为数据属性, 彼此之间实际上存在潜在的相似关系, 这种关系没有直接保存在数据集中, 而是潜在地蕴涵在数据属性的关系上。因此, 文献[7]采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 (ANN) 和属性距离矩阵的高维数据归约方法。

神经网络是模仿人脑智能、思维等功能的非线性自适应动力学系统, 它类似于生物系统, 以神经元为基本运算单元, 组成了一种互连的分布式存贮信息的计算智能信息处理系统, 具有很强的自学习性、自组织性。目前, 广泛应用的神经网络算法是误差反向传递学习算法[8] (即BP算法) 。反向传递学习算法包含三层节点, 分别是输入层节点、输出层节点, 还可有1个 (多个) 隐含层节点。对于输入信号, 要先向前传播到隐含层节点, 经作用函数后, 再把隐藏节点的输出信号传播到输出节点, 最后给出输出结果, 如图1所示。

神经网络虽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局部搜索能力, 但是它容易陷入局部最优, 导致不能找到问题的最优解。即使已知关于属性的先验信息, 在传统神经网络中也无法引入以提高搜索能力。基于神经网络的特点, 可将属性先验信息带入神经网络, 从而降低因随机搜索陷入局部最优的风险。将数据表中的元组视为空间矢量, 根据先验的领域相似信息, 定义标准属性矢量距离及投影方法, 然后根据得到的属性距离矩阵, 构建了一个三层神经网络, 通过训练神经网络, 最终获得高维数据属性约减器, 通过属性约减器完成高维数据归约, 最终确定某个中药配方的性能。

5结语

在大规模中药配方的积累和数据挖掘的背景下, 中药配方挖掘也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分别就中药配方挖掘中的中药配方剂量缺失值处理、中药药物组团、中药药物量-效分析、中药综合功效分析给出了定义, 并对它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做了分析与总结。

中药配方挖掘还包括方剂主药识别[8,9]、方剂药物修正, 相信随着这些研究的不断深入, 能够满足基本辅助诊疗目的的方剂自动推荐将成为现实。此外, 中药及针灸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针灸处方以穴位为基础, 中药处方以药味为基础[10]。所以, 中药配方挖掘研究的发展也将大大促进针灸处方挖掘的发展。

摘要:随着中医数据挖掘的快速发展, 中药配方挖掘作为它的重要研究领域, 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为了方便后续研究者, 加速该领域的研究步伐, 对前期中药配方挖掘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尤为必要。从中药配方挖掘的多个研究点出发, 分别给出了它们的定义和研究路线, 并对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中医,中药配方,数据挖掘

参考文献

[1]苏云放.中医内在价值和发展思路[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1) .

[2]王永炎, 张伯礼, 程昭寰.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及应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3]刘娟, 蒋永光.中药药对剂量配伍的数据分析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 2006 (5) .

[4]袁楠.基于聚类和模糊关联规则的中医药对量效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 2008.

[5]邵峰晶, 于忠清.数据挖掘原理与算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6]田玲.中药“效—效”、“药—药”关联分析算法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 2008.

[7]彭京, 唐常杰.基于神经网络和属性距离矩阵的中药方剂功效归约算法[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6 (1) .

[8]张立明.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及其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

[9]李红军, 陈蓉, 张光华, 等.基于多维数据分析的中医主药挖掘技术[J].计算机工程, 2007 (20) .

[10]秦湘清, 熊军, 王亚强, 等.综合证素分析和“方名—药名”相似度的方剂主药发现算法[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1) .

上一篇:新药平台下一篇:教育理念下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