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下平面设计

2024-05-22

教育理念下平面设计(精选12篇)

教育理念下平面设计 篇1

摘要:作为创意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告艺术设计行业需要大量的有创意、懂生产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而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在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方面暴露出较多问题, 这些也正是我们实施工程教育改革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对广告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的改革, 重新构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让办学模式与专业特色、区域经济产业相适应, 才能使艺术设计教育真正成为中国现代制造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关键词:工程教育,艺术设计,课程,改革

引言

深化课程改革是进一步推进广告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发展的核心和根本,面对当前广告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学生实际,只有在重塑基础课程与人文精神、课程改革与高新科技的全面整合、尊重个性加强引导、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和课程改革的实验性与精细化等方面下工夫,才能让广告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走上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轨道。

工程教育改革着重解决“面向工程实际”的问题,培养层次、结构体系与人才类型的问题,教育与产业结合、与企业紧密合作的问题,教育中的创新教育问题。与工程教育改革要点相对应,设计人才培养也需要注意面向实际生产制作与创作问题、人才类型与结构体系问题、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问题、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从培养方案改革与课程体系自身建设入手,结合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产学研结合、效果跟踪、学生就业、企业反馈、制度建设、管理环节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改革探索,全面阐释广告艺术设计人才特色培养问题。

一、工程教育的培养方案

以工程教育改革中要解决的培养层次、结构体系与人才类型的问题为参考,在借鉴欧美与日本等成功的教育模式,以及在传统艺术院校因材施教的工作室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校、企调研,结合实践探索,我们广告艺术设计课程着手进行教育改革,将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同时辅以大量的艺术、人文、管理、设计,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打好后续课程的基础,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加强对课程的设计环节,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创作、创新能力。广告艺术设计课程的工程教育重点放在知识技能融会贯通与提高创新上,请企业的专家走进课堂,教学方法由“听中学”改为“做中学”,侧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艺术表达能力的训练。工程教育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同时,也锻炼了教师队伍的生产实践能力,保证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学校参照工程教育改革中的工程师培养思路,结合专业特点和培养方案对课程标准作了充分调整,进一步围绕艺术设计所需知识与技能,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使各部分和各阶段课程相互搭界、相互衔接。因此,学生的学习有了一条明确的主线贯穿始终。

二、创新工程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要创新工程教育模式,探索新的工程教育途径与方法,创建适合广告艺术设计课程的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与行业、高校与企业间的密切合作,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培养艺术设计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一)建立一个核心理念,即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的转变。

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使我们广告艺术设计课程成为在大学教育阶段完成工程基础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具备在相关行业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及工程项目的实施、运行与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工程一线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建立两个保障,即建立师资和教学基地保障。

师资队伍的保障要实施“双师工程”人才强校战略,要从制度上确定教师必须具备工程背景,通过与企业合作,将青年教师放在企业锻炼,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与校企技术开发,并将学术成果应用于人才培养。建立全新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对于专业类教师的职务聘任的考核,要从评价理论研究与发表论文为主,转向于评价工程项目的设计、专利、产学合作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教学基地保障要依托行业、企业,合作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研究创立行业、企业相结合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让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演变成联合培养单位,与高校共同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

三、结论

广告艺术设计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更新教学观念,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新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动手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导向,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研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教师将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交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在实践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不同环节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也可以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究式学习。通过建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纵观工程教育的改革背景,发现一些工业发达国家都在致力于推进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新实践教育环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们的广告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又不能生搬硬套,要立足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冷静分析工程教育在实施中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创新工程教育模式,探索新的工程教育途径与方法,为培养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工程技术人员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缪宪文, 左延红.国内外高校工程训练现状及发展途径[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15 (6) :45-48.

[2]叶树江, 吴彪, 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4) :110-112.

[3]吴志功.论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17-18.

[4]毛一国, 高跃新.引进原版教材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 (1) :55-58.

教育理念下平面设计 篇2

一、课程设计背景

新世纪伊始,我国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而在基础教育领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多方面入手,旨在改变我国一直以来以片面的知识传授为本、以学科本位为主、以难繁偏旧的书本知识为据、以考试和分数为纲的教学弊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改革以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为标志,十多年来,对我国初中化学课程设计、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发、教师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与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伴随着2012年初我国颁布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进入了深入推进的阶段。对十多年来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进行全面地总结与反思,深入理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育理念,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基础;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深刻领会并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理念下的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系列培训课程”的设计背景是我国十多年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的经验总结与反思。新课程理念已经逐渐地从文本意义渗透到化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不仅革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同时影响了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总的来说,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从设计到实施取得了以下几点显著成果。

1.全面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逐渐形成

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对过去重视化学“双基”的批判与超越。“科学素养”的培养宗旨是旨在利用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学等在内的理科课程教学来培育当代公民的基本科学素质。这一课程理念是伴随着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课程改革运动而逐渐系统确立起来的。尽管当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但是,把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已在世界各国范围内取得了共识。“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得到广大化学教师的深刻理解和支持。教师们非常关注新课程的理念,并且通过培训、教研、阅读等多种途径积极完善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2.“三维目标”在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中逐渐落实

自我国推行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以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理念与做法体现了我国化学教育思想的进步,化学教师能够接受三维目标的基本理念,也能够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去进行化学教学设计。化学教师大多建立了科学的化学教学目标观,认为化学“知识和技能”仅仅是“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维度,是从形成化学认识的角度提出了化学学习基本要求。但是,任何一个学科都不仅仅由学科认知体系构成,还应包括该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学科所蕴含的价值诉求。化学“三维目标”观念的建立,正是从整体上反映了化学教学对学生化学素养发展的全面性要求,有助于广大化学教师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层面上清晰地认识化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3.具有丰富性、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体系逐步凸显

化学课程标准在确定化学教学的核心知识的同时,丰富了化学课程内容的内涵,增加了许多体现时代性、基础性、STSE的化学课程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课程的层次性和丰富性。化学教材也从过去的“一纲一本”逐渐变为“一纲多本”,各个版本的化学教材都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设计了适合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的栏目,且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体现出了化学新课程的课程内容的多样化,成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丰富的课程资源之一。然而,毕竟化学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由于教科书内容有其时间、地域的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与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前沿也有一定的时间差,所以广大教师在化学课程实施中,巧妙地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使得各类课程资源的使用更加结合教学实际,更加地因地、因时制宜。

4.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与学方式成为热点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此次化学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既需要广大化学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也需要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建构。有研究指出,“48.46%的化学教师自陈平均每周开展一次探究活动,33.46%的化学教师平均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探究活动,11.31%的教师平均每个学期开展3~4次探究活动”。这都说明,科学探究的观念已经深入到广大化学教师心中,而且很多化学教师正在逐步实践着科学探究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科学探究,自主建构所要学习的知识。

5.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方式正逐渐带动中考的变革 课程与教学评价已经成为了当前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课程评价体系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选拔与淘汰功能;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外在诱因和压力作用。要改变过分追求评价的标准化和客观化的倾向,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新的课程与教学评价理念影响了当前我国各地化学中考的命题与实施。虽然中考几乎成为了初中化学教学的指挥棒,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更多地关注如何正确地、科学地看待中考,如何实现“能力立意”、如何合理地利用中考资源开展教学、如何在教学中既凸显新课程理念又能够帮助学生顺利通过中考等初中化学教师翘首以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6.广大的化学教师正朝着专业化发展的目标迈进

过去,人们认为好的初中化学教师只需要具备充实的化学知识基础、充分的化学教学能力,且能够关心爱护学生就行了。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对于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有扎实的化学知识基础、教育知识基础、教学能力、能够关心爱护学生,还要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设计与创新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在复杂情境中工作的能力、面对多元对象的交往能力等等。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了广大化学教师的发展目标。实现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要让化学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化学教育专业工作者。同时,很多化学教育研究者的视角也转移到关注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路径、结构、问题上面,为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式方法。

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不仅带来了上述显著地成效,也呈现出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值得广大教师审慎思考。

1.知识的教育价值有待进一步落实

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不仅获得化学知识本身,同时要获得化学素养的发展。化学教育实践过程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化学知识具有的发展性,也就是化学知识的发展价值,其主要表现在化学知识是个体成长的一个条件或资源,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化学知识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意义表达。然而,当前化学教师对于化学知识教育价值的全面落实还有待加强,化学教育研究者对化学知识的教育价值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明晰与深化。在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重知识的观念导致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只有“灌输”,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符号层面,缺乏更深刻的价值追求。这种仅仅关注化学知识的认识、识记的教学现状,一直在背离教学基本理论的道路上“执意”地“行走”着,即便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意识到了增值价值的存在,也只能称之为一种渗透。

2.课堂教学的方式需要进一步革新 化学课程标准倡导化学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大力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化学学习。然而,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将化学知识过多地进行拓展以应付中考(当然,这也涉及中考命题的问题),造成化学课时紧张不说,还要抓紧时间赶进度从而留出充裕时间进行中考复习。这就导致不少化学教师在化学新课程实施之初还对探究式教学投以较大的热情,但最终因为对探究式教学理解不够深刻,同时耗时很多,造成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又回到以讲授为主的教学中。有些教师,甚至连最起码的启发式教学都做不到,直接在课堂上赤裸裸的“灌输”化学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地应付考试。所以,如何在化学课堂中有效地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3.探究教学需要进一步常态化推进

虽然推进科学探究式教学是这次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与亮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化学课堂中的科学探究往往过于形式化、垄断化和片断化,出现了诸如以“教师探究”代替“学生探究”、将分小组学习视为合作学习、过于注重探究程序而非探究体验等问题。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体发挥得如何,探究的问题是不是学生独立提出的或者在教师的启发下提出来的,猜想和假设是不是学生们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证据是不是学生们自己收集的,验证是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解释是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都影响着探究性学习的成效。只有大力推进常态化的探究式教学,才能够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功能和价值。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化学课程的实施当中,推进探究式教学的常态化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4.化学实验亟需教师们进一步重视

化学实验学习是化学科学认识活动中形成感性认识阶段、证实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种重要的认识方法,而实验法又是化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具有认识论、方法论和教学论的三重功能。然而,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在现实的中学化学教学中,仍普遍存在轻视化学实验的现象。不少教师以教学课时紧、实验资源缺、考试压力大、学生人数多等为理由,不让学生动手参与化学实验。就连演示实验也仅选几个自认为重要的少数几个在课堂教学时完成。有些时候,即使是实验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存在不重视学生实验的倾向,化学教师热衷于采用“视频实验”替代常规实验。这种轻视实验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同时也不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假设、观察、分析和推理的基础上解决化学问题,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发展得不协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脱节。

5.教学评价多样化需要进一步展开

虽然化学新课程倡导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但是在化学新课程的实践中,受制于考试和习题的训练,教师采用最频繁的是纸笔测验评价方式,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往往流于形式。就连在纸笔测验中,也不将评价的重点放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而是对知识的记忆和重现上。考试试题整体拔高了核心知识的水平要求,考核的能力层次逐渐提高,复杂性随之增加。在平时的各类测验当中,超出课程标准知识之外的延展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许多教师甚至在初中教学伊始就向初中生呈现中考题。更有甚者,在中考试题中,将高中知识下放,肆意提高试题的难度。重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的设计与实施,分析当前初中化学课程的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评价和档案袋评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此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是进一步改革课程评价方式的重要途径。

新理念下的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系列培训课程整体介绍(下)

二、课程设计思路与方案简介

“新理念下的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系列培训课程”的设计思路主要有以下三点:

1.突出系统性

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是以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为核心、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系统性变革。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涉及化学课程系统各个要素的变革,以化学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全面地从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等多个环节进行系统性地教学设计变革是推进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和关键,且上述各个环节内部的一致系统性也是深入理解课程理念的基础。因此,本培训课程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设计的若干环节出发,从而突出系统性。

2.凸显专题性

有别于常规的关于教学设计的相关教材、论著、培训课程等对化学教学设计各个方面做系统地介绍,本课程主要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研讨。每个专题根据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为出发点,由若干个具有共同性的问题组成集合体,这样具有更强的探究性、更大的跳跃性和理论深度,也便于初中化学教师教更加系统和完整地对化学教学设计的问题进行思考,形成较高的专题研究水平,提高高度的归纳、整理、概括和抽象能力,从而更好地在一线教学中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3.体现新颖性

课程内容的选择从三个方面突出了新颖性。一是从当前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的实践层面展现新颖性,如对新版化学教科书进行系统研讨、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等;二是从当前国内外化学教学设计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层面展现新颖性,课程包含了如化学三重表征、学生前概念和概念转变教学、情景教学等在内的国内外化学教学设计研究的新课题和新成果;三是以课程设计者自身的研究成果为课程内容载体展现新颖性,例如化学知识的教育价值、化学学习难点问题、教学目标的全面整体性设计研讨、化学作业有效设计等内容均为课程设计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三管齐下,有助于体现本培训课程的新颖性。

“新理念下的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系列培训课程”主要包括五个专题,分别是:

专题一:教的内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分析;

专题二:教的对象——初中生化学学习特征分析;

专题三:教的目标——初中化学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

专题四:教的途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的设计;

专题五:教的反馈——初中化学教学评价的设计。

每个专题分别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出发开展讨论,五个专题又系统地构成了系统化教学设计的整体。这样更有助于教师形成科学的教学设计观念,更好地完成化学教学设计。

专题一:教的内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分析主要包括四个单元,分别是:

单元一:化学知识教育价值的全面审视;

单元二:教学内容的载体——新版化学教科书内容设计的比较研究;

单元三:教学内容的载体——新版化学教科书栏目设计的比较研究;

单元四:化学教科书的二次开发——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

化学知识的教育价值分析是解决当前化学知识教育的相关问题的重要途径,也对后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单元二和单元三重点介绍新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后,我国各个版本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都做了修订。对这些新版化学教科书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帮助教师对新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形成更科学、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化学教科书的“二次开发”是教师和学生对化学教科书创造化、个性化的运用。教师和学生必须要在实施课程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化学教科书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结合实例讨论化学教科书的“二次开发”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专题二:教的对象——初中生化学学习特征分析主要包括五个单元,分别是:

单元一:探查学生化学学习特征的科学方法;

单元二:基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学习特征; 单元三:化学学习前概念及概念转变研究;

单元四:初中生化学学习难点问题研讨;

单元五:初中生化学学习的动机、态度及风格。

专题二以“学生的化学学习特征”为主题,有别于传统的系统介绍式的讲解,而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研讨。要获得科学、准确、客观的关于学生学习特征的一手资料,教师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探查。这就是单元一所要向学习者所介绍的主要内容。研究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表征方式,促进学生实现基于“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对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提示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单元二侧重于探讨基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学习特征。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学习和深刻理解是培养化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也是发展与化学有关的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理解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前概念,学会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是单元三的重要学习目的。了解初中学生化学学习难点问题,诊断学习者的学习困难,逐渐转化后进生,是广大初中化学教师最关注的也最渴求获得科学解释与教学策略的课题。单元四的学习能够有效帮助教师突破这些难点。相对于知识、技能等认知性因素来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认知性因素(如态度、兴趣、风格、习惯等)会对学习过程起到促进、调节,或者阻碍、抵制的作用。因此,了解初中生化学学习的非认知因素也十分重要。单元五从学习动机、态度和风格三个角度探讨非认知因素,会对教师更全面地认识学生起到帮助。

专题三:教的目标——初中化学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主要包括四个单元,分别是:

单元一: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观——对“三维目标”的深入审视;

单元二:初中化学教学目标的科学可行性设计研讨;

单元三:初中化学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设计研讨;

单元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确定。

专题三重点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根据当前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重点帮助学习者形成对“三维目标”的深入审视,以了解科学素养的内涵。其次,从当前一线教学中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的问题出发,探讨初中化学教学目标的科学可行性设计和整体性设计。最后,落实到教学重、难点设计的问题上来。先探讨教学重点、难点的含义,再深入到不同类型课例上进行分析。

专题四:教的途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包括五个单元,分别是:

单元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设计;

单元二:初中化学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单元三:基于“问题链”与问题解决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单元四:初中化学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

单元五:初中化学课堂“导学案”的优化设计。

专题四重点研讨化学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设计。第一单元主要介绍课堂教学情境的概念与功能、课堂教学情境的类型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的设计;第二单元主要介绍初中化学知识分类和基于初中化学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特点的教学设计策略;第三单元主要介绍化学问题解决和问题链教学策略;第四单元主要介绍教学媒体的含义与特性、初中化学教学媒体的功能、当前化学教学媒体选择中存在的误区和初中化学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原则;第五单元主要介绍“导学案”的概念与功能、初中化学教学中“导学案”应用的异化现象及其原因和初中化学教学中“导学案”应用策略。

专题五:教的反馈——初中化学教学评价的设计主要包括五个单元,分别是:

单元一:初中化学作业的有效设计研讨;

单元二:近年来化学试题的特点研讨;

单元三:初中化学试题的改革趋势分析;

单元四:档案袋评价、活动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单元五:初中化学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研讨。

教育理念下平面设计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4-0068-03

【作者简介】郭晓倩,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南京,211103)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设计思考】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儿,这是最基本的道理,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东西。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说学逗唱”占据了语文课堂,文本成了课堂上蜻蜓点水的驿站,文字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各种各样的包装让语文萎缩了本性。本文即以本人执教的《春酒》一课,反思自己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设想。

阅读应该是引导激励学生思考并发现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切都离不开“文本”这个载体。我们的教学始终要有文本意识,“本”才是语文教学的根。

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秉持“素养教育”的办学理念,课堂也应该体现“素养教育”的特色。“素养教育”理念下的课堂重在展示教师和学生的素养,而学生的素养主要通过在课堂上“思考”“交流”“质疑”“解惑”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通过对“尊重、引领、协助、解放”的素养课堂的进一步探索,我决定“以学习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一个开放的语文课堂——抓住《春酒》中的关键词“家乡味”,以主问题为线,以朗读为重点,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反复地揣摩,细致地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浓浓的思乡情愫。

因此,《春酒》一课的教学是基于“素养教育”理念的对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一次尝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与春酒有关的人和事。

2.有感情地朗读,以声传情,品读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3.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怀旧之情。

二、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体会本文清新典雅、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获得美的感受。

2.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理解作者浓浓的思乡怀旧之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琦君散文文笔流畅、写人传神、情浓意厚、含蓄典雅蕴藉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析法、自主探究法。

五、板书设计

酒味  香甜味家乡味童趣 那事母爱 那情乡情 那人民俗 那地 思乡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年俗,激兴趣,引出春酒。投影《诗经》中的诗句,文化解读。

(二)初读感知

1.师问:春酒味道怎么样?(好喝。)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自由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笔下的春酒。

学生找出描写春酒香甜的语句、“我”爱喝春酒的语句,朗读体会。

2.朗读第9小节,概括内容“自酿八宝酒”。味道如何?点读第10节,没有家乡味。

一读末句,读出怀念、向往。

(三)再读品味

1.师问:作者怀念的不仅仅是家乡春酒的香甜滋味。那么让作者念念不忘的家乡味到底是什么?

学生概括回答:母亲、童年……(板书)

2.投影:你在春酒中还品尝出哪些别样的滋味?

找出蕴含着这杯春酒别样滋味的语句,细细品味,让琦君念念不忘、心动不已的家乡味到底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

(2)小组交流体会,教师随机点拨。

(3)班级交流,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体会:童年的“我”天真可爱、顽皮贪吃;母女之间浓浓的亲情;淳朴热情的乡里乡亲;慈祥善良热情能干的母亲。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齐读、个体读、比较读,教师范读、引读,读句子、读段落、读词语,表情读、表演读,让学生充分领略文字之美,感受浓浓情致。

3.小结:母爱、童趣、乡情、民俗……这一切凝聚成醇醇的“家乡味”,抒发出浓浓的思乡情!

再读末句,读出珍爱、难忘之感。

(四)悟读拓展

1.了解作者,把握情感。投影琦君生平、琦君的话,感受琦君浓烈的思乡情绪。

2.投影琦君作品节选:《乡思》

师朗读,感受琦君深厚的思乡情绪。

交代琦君临终遗言,再次感受浓浓思乡之情。

三读末句,读出无奈、感伤、失落、惆怅。

(五)全课总结

投影警句。琦君的这杯春酒,醇香无比,回味无穷,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郭老师也想借这篇美文告诉大家:“文字是有温度的。”写作也好,阅读也罢,我们都要学会从文字中去探寻背后的点点心绪和缕缕情意。

最后,感谢琦君,用这一杯春酒,提醒我们慢些走,收藏身边最美丽的记忆,且行且珍惜!

【教后反思】

一、语文课,读书声要响起来

朗读,是促进学生理解文章、走进作品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教师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读书。琦君的《春酒》一文清淡如水、温润如玉,童趣、亲情、乡情真切动人,丝丝入扣,让人回味。这样的美文更要重点抓住“朗读”这一语文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这节课上,我将朗读教学作为重点。在“品读春酒中蕴含的别样滋味”这一教学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领略琦君作品的文字之美,感受字里行间浓浓的情感。

对于文章文眼所在的末节末句“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解读。我分别设计了三次朗读:初读感知,感知春酒的甜美滋味,了解有关春酒的独特习俗,学生读出句子蕴含的怀念之情;再读品味,深入品味春酒蕴含的别样滋味,学生通过对文字情感的反复揣摩,感悟母爱、童趣、乡情、民俗……这一切凝聚成醇醇的“家乡味”,抒发出浓浓的思乡情,自然朗读出末句蕴含的珍爱、难忘的感情;悟读拓展,通过拓展阅读琦君的作品《乡思》片断以及对琦君的话、生平等资料的助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琦君浓烈而无法排遣的思乡情绪。此时,学生已经能够深深体会到末节末句中作者无法言说的痛苦,对重返家乡的愿望难以实现的伤痛。三读末节,读出无奈、感伤、失落、惆怅。

反复的朗读可以领略品味到作者独特而富有情致的描画,感受到作者留念不舍的心情。以朗读为重点,多层次多样化的朗读,激活了课堂,让学生深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二、语文课,要有咬文嚼字的文本意识

对文本的理解首先要落实到对作品字词句段的品析欣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处理好这一点,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钱梦龙曾经说过:“努力在一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因此,要想把一篇文章读得透彻,关键是要找到一个适当的突破口。

素养课堂强调不能满堂灌、满堂问,要给学生思考和回味的时间。我以“让品悟语言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中心”为出发点,在“咬文嚼字”上做了很多文章。“春酒味道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你在春酒中还品尝出哪些别样的滋味?”这些提问并不是一味追求答案,而是要求学生从文句中找出依据,让学生积极地去研究文本,并且以问题为突破口,举一反三,带出一系列探究和发现。

我们鼓励本真的语文课,鼓励教师以品词酌句为基石来搭建文本理解的平台。譬如:品味“一马当先”所表现出的“我”急不可耐的心情,想象“我”的动作表情,孩子对春酒的喜爱是那样具体生动。“肚子像蜜蜂一样鼓鼓的”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背后蕴含的是孩子的可爱、天真、稚气,也能让人联想到从东家吃到西家的无拘无束的快乐。品味“母亲”的一句“但是你呀”短短四个字的读法,体会语气和语调的变化区别,揣摩“母亲”当时的表情、动作,对心理活动进行补白,引导学生小组互动、积极探究,通过“咬文嚼字”深入体会“母亲”语言背后对女儿的骄纵和宠爱,母女的依恋之情跃然纸上。这些字与词的品味,都使人感觉回味无穷,朴素朴实却闪耀着语文的本色美。

三、语文教学应适度超越文本

语文教学在立足文本的同时,还要能不固守“本本”,教师不应只是文本的传声筒。诚如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而,我认为语文教学应是灵动的。语文教师应能用自己的慧心、慧眼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依据文本的内容,富有艺术性地裁减、增删文本,实现重点突出、难点易破。一句话,语文教学在把“根”留住的同时,也应注意超越文本。

语文教学超越文本关键在“度”的把握上。语文教学适度地超越文本,是对文本内容的补充与丰富,是引领学生更稳健地步入语文殿堂的好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设计的主问题“你在春酒中还品尝出哪些别样的滋味?”给学生提供了较广阔的探究空间。学生通过初读,概括出童年、母亲以及乡亲这些具体的描述对象,教师继续从这一问题延伸出去,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所想要表达的童真童趣、母子亲情、乡情民俗等比较抽象且细腻的情致。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所在。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一旦学生的阅读有所发现,品味中有所体会,对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最后,我补充介绍了琦君的作品片断以及琦君其人,意在让学生感受琦君内心涌动的思想情愫,激发学生课后阅读了解琦君作品的兴趣。超越点从文本中挖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对文本内容的深化,最后应回归到文本的整体学习上。适度超越文本的语文课堂,能为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

四、语文教学应努力追求学生思维的跃动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学的效果并不体现在课堂表面的喧闹与繁华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地随着教师所指引的方向沉思默想、纵横驰骋。有时语文课堂的“沉寂”也是一种“思考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是思考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引领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课堂上,要根据教学目标顺势而为,巧妙引导学生往自己的方向走。注重对学生回答的点评,用精辟、到位的评价,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语文课堂随时闪现灵感飞扬的活性生成。

在深入品析《春酒》第三小节的时候,我给出了一个探究性问题:“这一段情节十分有趣,揣摩一下,‘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试着读出来。”这一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品味这一段文字,并有了更深入的发现和解读。有学生研究发现,这段文字中“我”的心情有非常复杂的起伏变化:埋怨—欢喜—沮丧—嫉妒—释然,学生结合情节解释梳理得头头是道,并且将感情融入朗读中,读得绘声绘色。

提问要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且每一堂课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也是对语文教师提升素养的新挑战。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想让语文课有语文味儿,让“素养教育”理念下的语文课充满灵性和活力,自己必须首先深入钻研教材。

教育理念下平面设计 篇4

一、设计的原则

1. 全面育人。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的“三维目标”构造了一个全面育人的框架。这种着眼“全面育人”的课程价值取向, 反映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 体现了时代精神。根据新课程目标, 我们在确定教育目标时一定要消除知识本位和升学取向的影响, 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重视提高他们的基本素养。

2. 尊重差异。

尊重差异不是根据差异填平补齐, 齐头并进, 或只顾两头, 不顾中间。而是根据每个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 让每个学生在这种差异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3. 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三维目标”的着眼点, 正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教育策略时, 抛弃短视的, 只盯住分数的短期行为, 我们要使学生习得方法、获得能力、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克服困难的顽强的意志。

4. 结合渗透。

2006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全面推行课程改革, 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也成为人们聚焦的一大亮点。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 在教学实践中达到这些目标不可能“分而治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的起点, 这一维度类似于“双基”, 强调让学生学得知识, 发展能力, 这是传统教学的侧重点, 也是“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的着力点。“过程与方法”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强调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 掌握方法, 从而使学生形成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中“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强调人的意志、品德的培养, 重视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这一维度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前两个维度的实施, 也是对前两个维度的意义价值的提升。同时, 在获得知识与技能, 体会过程与方法中, 必然也需要利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情感,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带得走的能力”。因此在确定教育目标时一定要在“结合渗透”上下工夫。

二、如何设定情感教育目标

首先, 确立情感目标的认知内容。就目前新编中学历史教科书而言, 绝大部分历史知识点都包含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历史学科情感目标的内容应该体现在经过过滤、升华了的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上, 可划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爱国主义情感、审美感四大类, 每大类又可划分为若干细目, 可视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根据这种分类, 教师在深入研究每个章节每个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 充分挖掘情感的内涵, 制订出教学情感目标的具体内容。

比如, 在讲授《祖国的统一大业》时, 用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用小提琴曲《思乡曲》营造氛围, 朗诵《乡愁》, 同时, 介绍余先生的经历:余老先生生于南京, 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 1949年随父母离开大陆前往香港, 转年赴台湾, 此后飘泊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半个世纪以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 余光中在南京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 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由此来培养学生深刻理解作者深深的怀亲之爱、乡关之思、爱国之情, 由背景引申开去, 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完成教学任务后播放徐小凤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在音乐声中将爱国主义娓娓道来:爱国主义源于人民对哺育自己成长的家乡、民族和祖国的深厚感情, 逐渐升华形成的一种维护祖国利益的行为准则和坚强信念。

本节内容在设计时要着眼于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主要是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教育广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的新时期, 爱国主义更要求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而付出辛勤劳动。

其次, 确定学生情感目标内化的水平层次。情感目标指的是对认知内容的体验所达到的内化等级, 即经过内心体验到形成行为规范的连续变化过程。对此,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经过研究表明, 情感内化目标应是一个按不同心理等级层次排列的连续体, 它由低到高被划为五个层次, 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这五个层次紧密衔接、层层递进。布鲁姆等人指出:“在这个过程中, 情感成分从单纯觉察开始, 经过具有一定动力的阶段, 最后达到对一个人的行为的控制。”参照布鲁姆的研究, 进行情感教学, 就可以检测和评估学生在对某个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时, 情感内化目标达到的层次。

比如在学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高中《历史》选修四) 时, 我确定了如下的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康熙一生的丰功伟绩, 感知康熙身上的优秀品质, 并通过介绍康熙在少年时期和执政的不同阶段所遭遇的困难和挑战, 认识到人在年少时经历一些挫折, 对于以后的发展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最后师生共同吟诵《孟子·告子下》中学生熟知的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在这一过程中达到共识。层层递进, 于潜移默化中形成师生、生生情感共鸣, 促进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目标要想顺利实现, 就必须在遵循学生的道德认知、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通过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通过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 在真实的学习环境和科学情境中, 教育学生把个人的生命、人格、价值同祖国的前途和未来统一起来, 培养学生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 使学生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我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感到历史学习有用, 同时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获得协调发展。

我推荐的书

《和教师的谈话》, 赞可夫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情感教育论纲》, 朱小蔓著, 南京出版社

《情感教学心理学》, 卢家楣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绿色建筑理念下节能设计论文 篇5

一、绿色建筑理念的夏热冬冷地区小型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实践的意义

随着生态环保理念不断融入现代社会的各个行业,建筑行业也在大力发展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住宅的舒适度,降低建筑的投入成本。随着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出现,以及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环保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城市的高层建筑所使用。所以本文将对绿色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进行仔细的研究分析,提出合理的方法,为新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借鉴。随着节能减排理念不断融入现代社会的各个行业,建筑行业也在大力发展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住宅的舒适度,降低建筑的投入成本。随着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的出现,以及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建筑节能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用于城市的高层建筑,并且使用量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

二、绿色建筑理念

(一)人与自然和谐理念

对于建筑节能的环境理念来说,首先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对历史的考察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建筑一直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生态建筑所体现的根本理念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充分延续着人类最古老的自然情怀。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在建造过程中它对自然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例如在建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废气、废物等,都会对大气、水源、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所以说在进行房屋建造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原则,减少对照明及制冷设备的使用,尽量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生态建筑的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节能建筑的发展来说,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概念,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建筑节能的进一步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中,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一切建筑行为都要促进节能环保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的感受,体现人本思想的环境伦理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建筑业的进步,也要注意保护环境;最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使建筑节能理念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理念

建筑节能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筑行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重要措施。在建筑活动中降低资源消耗程度,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将建筑活动控制在自然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建筑活动中,深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转变建筑行业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模式,不断创新发展观念,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发展道路,不断加大建筑领域内节能、节材和环保方面的投入,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文明理念

建筑节能体现了生态文明理念,为进一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奠定基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产业。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强化节能环保指标,对于对未通过能通过评审的项目,不得批准开工建设,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提供贷款支持,不得供电供水,强制公开重污染建筑企业环境信息,加大处罚力度。

三、绿色建筑理念的夏热冬冷地区小型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策略

(一)强化节能设计,创新节能理念

强化节能设计,创新节能理念,是在节能道路上一直要坚持的`政策。只有不断地提高节能技术,促进节能技术的创新,才可以更好的促进节能建筑的发展,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同时对于节能技术的设计还要因地制宜,必须要结合各个地区的不同的实际条件去设计,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加高效率的促进节能技术的市场化进程。

(二)合理利用降温隔热措施

对于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来说还必须要进行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地区的具体特点进行设计,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减少对能源的消耗。例如在气候较为炎热的地区,就必须要考虑对室内的降温隔热设计,挑檐板、窗帘以及水幕等设计来避免过多的阳光射入,这样就可以实现降温隔热的效果,实现生态房屋的设计。

(三)注重单体建筑的通风与节能设计

在进行节能设计的时候,还要注意单体建筑的通风与节能设计。在建筑工程设计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建筑用地的问题,尽量的缩小土地的利用,还要考虑住户对节能建筑的要求。进行一个合理的空间设计,加强那个通风空隙的设计,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促进居民居住的舒适度。所以在节能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要对提高通风面积的设计进行高度重视,合理地对门窗的角度、位置进行设计,保证通风效果。

(四)利用压力以及温差的作用

对于建筑的建筑幕墙来说,由于建筑幕墙与外界环境不是完全隔绝的,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透气性要求。而由于外界大气压与内部气压产生一个压差,那么就会在压差的作用下使得空气进而到建筑幕墙内部。而建筑幕墙的气密性是降低这一气体流动带来的能耗损失。可以采用优质的硅胶条对于建筑幕墙的框架结构内部框体空腔进行填充,这样就可以降低室内外的压差,减少气体的渗透。在分割的前空气腔内填充发泡材料,并且选用密封胶圈对于结构衔接的部分进行封闭,提高整体建筑的气密性。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充分利用季节的温差变化,来保证室内的空气流通,提高室内的环保程度,保证住户的身体健康,促进住户舒适度的提高。

四、结语

教育理念下平面设计 篇6

一、传统教学与生本教育的对比

在高中英语教材中,将单元内容划分成各种课型。如Warmingup:常见方法是口语操练,以帮助学生熟悉词汇,扫清词汇障碍;Rereading:在这一环节中,主要密切联系后面将要教学的课文,利用课文预测、小组讨论等活动,为课文阅读做好铺垫;Reading:主要是利用多种练习,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讲解课文中所含的常用短语搭配以及语法现象;LearningaboutLanguage:分析单元语法点,同时加以操练;UsingLanguage:该环节主要是综合训练。从课程内容与安排来看,语言现象与语法学习所占比例较大。

而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统筹规划单元教学内容,在整体、透彻理解课本的基础上,可整合处理单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不再分听说课、阅读课或复习课等,而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思维为目的,将课时分为如下几部分,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设计

1.Feeling——感受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单元内容,提前向学生布置有关单元主题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上,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成果,相互补充与促进。如教学Unit1Schoollife时,可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如文化知识、背景知识等。

2.Trying——尝试课

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标记出疑惑之处,学习重难点,写出自己的读后收获,比如摘抄课文中的一些精彩语段,优美句子,重要句型,亦或写写读后感。亦或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如学习Unit2Growingpains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Whoarethemaincharactersintheplay?②WhydoesEricsoundfrightenedwhenheseeshisparentsback?③Whathappenedtotheirdog?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接着师生共同解决一些普遍性问题或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3.Discussing——讨论课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继续讨论上节课中未完成的任务或问题。而后英语教师引导学生做课堂练习,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必要时,教师还需讲解学生不懂的语法知识点,以扫清知识障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如学习“Growingpains”时,讨论环节:Howdoyouthinkchildrenshouldunderstandtheirparents?Andhowdoyouthinkgoodparentsshouldtreattheirchildren?通过讨论,可引导学生运用上节课所学知识来总结父母与孩子的代沟问题以及孩子的成长烦恼,同时,强化了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后教师可发给学生练习题目,其内容是一篇任务型阅读及根据课文改编的阅读理解选择题,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解题能力。通过任务型阅读,可总体回顾文章内容,使学生学会利用阅读串联零碎事件,以巩固阅读效果。

4.Expanding与Presentation——阅读拓展与展示课

这主要是要求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阅读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相互分享,拓宽思维。当然,英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拓展教学内容,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活动,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与主题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增强学生认知能力。如教学Growingpains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发挥想象,为课文续写结局,然后分组以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适当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或者要求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文化资料,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如学习旅游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课后收集有关旅游的资料,其内容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外的,要有图片等直观性信息,还可以是英语文字信息。课堂上各组派代表发言或全组演示,可讲解,可利用幻灯片等方式。这样,通过拓展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5.Writing——写作课

当学完课文后,可进行写作训练。根据单元主题,教师可以拟定英语作文内容或作文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句型、词汇等知识进行创造性写作,以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学习Module1Unit2Growingpains时,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个性张扬的阶段,生活中也充满了多种烦恼,这一单元的主题对学生而言,十分熟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情感。当教学完本课后,要求学生参考单元重点词汇、短语,如teenager,behavior,tolerate,grown?up,upset;besupposedtodosomething,nowthat...等,然后写一篇关于“Growingpains”的英语作文。

结语:综上所述,在生本教育理念下,英语教学更应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的发展,更重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体会与理解,更重视开阔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与能力。

教育理念下平面设计 篇7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 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可视化编程、浏览器下的交互式编程的广泛应用, 在目前的软件开发中, C语言不再作为软件开发的首选工具, 但其基础性地位依然不可动摇。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编程的基础知识, 建立编程思想, 掌握C语言编程是学习“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众多后续课程的重要保证。同时, “C语言程序设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的培养都能起到一定作用。然而, 在当前实际教学中,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 出现了学生对学习C语言课程缺乏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科教育与工作实践严重脱节, 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等问题,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 本文探讨了将CDIO教学理念融入“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的措施, 对目前课程教学状况的改善, 学生编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CDIO工程教育模式概述

CDIO是国外高等工科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 也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几所前沿工程大学, 经过四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 创立了该教育理念。CDIO是英文单词Conceive、Design、Implement和Operate的缩写组合, 分别代表了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 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 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以CDIO和标准为基础, 使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设计和研发能力, 包括自主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等等。较之传统教学模式, CDIO模式更加强调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因此能够更好的满足培养现代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就是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工程实践关系的重构, 在基础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向关注生产实践回归[1]。

2、“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 我院的C语言教学仍主要沿用“以知识为中心”的组织方式, 强调知识讲授, 忽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所在学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做全面的了解, 将软件专业二年级大专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根据问卷结果及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 总结归纳出我院“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方面问题。

(1) 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课程逐渐失去兴趣。一方面, 学生大多是零基础, C语言知识本身所具有抽象、枯燥、不易理解的特点, 容易使人感到学习困难, 对学好C语言信心不足;另一方面, 在教学实施中, 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讲课, 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教师“赶”着学生前进, 一旦学生在某个知识点的掌握上遇到障碍, 而由于教师单向的、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 学生从一开始的听不懂, 跟不上逐渐演变为不愿听, 不想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或者对教师产生了过分的依赖, 或者对课程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甚至产生不想学的念头。

(2) 强调理论知识, 实践重视不够。随着学校教学条件和设施的改善, 一人一机的实践条件已完全具备。然而,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屏幕总是长时间被多媒体广播所控制, 教师仍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演示上, 忽视了实践训练。这不但浪费了优越的教学资源, 在理论知识讲解与学生实践的时间分配上也缺乏合理性。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的时间十分有限, 而能在实践练习中能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的机会则更少, 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提高。从问卷中反映出, 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能独立解决在编程中遇到错误, 63%的同学不会或很少使用编译软件进行单步调试。

(3) 强调个人学术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得不到提高。课程中的实践环节以个人完成任务为主, 缺乏团队性的实践训练任务, 这导致沟通能力较弱, 团队合作意识不强。

(4) 课程评价方式有待改进。课程的评价方式采用传统的卷面测试的方式。这种方式还是偏重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 无法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也不符合现代工程教育的评价标准[2]。

3、面向CDIO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由于目前的C语言教学存在若干弊端, 无法满足实际人才培养的需求, 因此, 我们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 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采取了下列改革措施。

(1) 引入项目作为课程载体, 调整教学内容, 提高学习兴趣。CDIO理念强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进行学习。在软件开发中, 产品可以引申为项目, 将项目作为基础知识传与基本技能掌握的载体。在项目载体的选择和设计上, 要有度的把握, 不能太偏离生活, 显得遥不可及;项目的规模和复杂度不能太大, 规模太庞大, 会增加工作量, 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完成;业务逻辑太过于复杂, 则会让学习者偏离课程学习重心, 也不利于学习者信心的建立。要根据“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目标和特点, 结合企业专家建议、学生的实际情况, 考虑离学生生活接近、业务逻辑较为简单且尽量能与后续课程项目产生联系的项目, 如学生社团管理系统、超市商品管理系统这样的项目等等。有了项目载体, 根据项目开发制作的顺序, 对原有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与编排, 将常用的知识作为重点来讲解, 忽略难懂晦涩、实际应用中较少涉及的知识, 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好C语言的信心。当然, 考虑到C语言课程的基础性作用, 对于项目中无法体现但又重要的基础知识, 则进行另外的适当补充。根据CDIO教育理念, 课堂的教学知识绕着项目的解决而展开, 强调的是知识点间的关联以及知识点与实际工程项目的关联[2]。

(2) 以CDIO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 用“做中学”提高实践能力。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使项目化课程更具有条理性和可实施性, 可以将项目按功能划分成若干模块, 根据模块功能的大小, 又可以将模块划分成若干任务。在每次的课堂教学中, 将这些事先划分好的功能任务布置给学生, 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完成任务。在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入CDIO教学理念, 通过软件工程过程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维护”四个阶段来完成课程的任务。下面以项目中用户登录任务为例, 来说明教学中CDIO理念的贯彻。1.需求分析 (C) 。学生充分领会教师提出的任务要求。认清目标。如用户登录时, 需要提供哪些信息给计算机、这些信息的输入是否有验证的要求, 用户名的字符串长度必须在什么范围、用户登录成功或失败后给出什么样提示、对登录次数是否有限制等。在这个环节中, 可以通过角色法, 由教师扮演用户, 提出需求, 学生与教师进行充分沟通, 进一步明确需求, 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2.设计 (D) 。设计是确定实现任务的解决方案, 画出蓝图。比如在命令行模式下登录界面的设计, 用户登录的流程图设计等。此环节, 教师主要起到指导作用, 对学生完成的设计做出点评, 指出优缺点, 要求改进等。3.实现 (I) 。在程序设计中, 实现就意味着代码的编写。根据上一步的设计, 按照流程图, 将流程图中的每个步骤用相关的语句去表示。在这个环节, 学生可能因为知识的缺乏而无法顺利完成, 如登录时用户名及密码的正确性判断的语句如何表示?此时, 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给出相关材料让学生自学或通过案例教学法, 引用简单的相关案例来说明条件语句的使用方法。这样, 学生为了解决问题, 带着实际问题学习新知识, 主动学习, 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解决问题, 最终掌握知识。4.运行 (O) 。运行相当于为已实现的功能做测试, 在测试中发现问题, 找到系统功能的不足, 也找到学习中被忽视之初, 进行及时的弥补和巩固。教师可以该环节根据运行的情况,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进行一些相关的拓展。由此可见, CDIO工程教育模式也是我们常说的“做中学”的教育。

(3) 实行分组教学, 推进团队协作学习。把CDIO思想引入课程教学, 其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及工程项目研发能力, 让学生在团队环境下获得较真实的软件开发经验, 提高学生在项目规划、工作分配、成员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 培养积极向上的合作精神[3]。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协作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学习项目, 在组长的领导下, 各组员相互合作, 相互交流, 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 注重培养职业素养;为学生创建与工作环境相似的场景, 以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开发团队和开发环境, 提高工程能力。

(4) 考核方式改革。一改以往书面考查的简单形式, 以CDIO倡导的“过程评价”为基础开展, 关注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 关注实践环节及工程应用能力, 关注学生、教师不同主题的评价。以美国MIT学院为例, 它侧重强调的是学生课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以课程项目和课程作业为主要考核指标[4]。结合本院学生实际情况, 借鉴MIT学院的做法, 取消书面理论考试, 采取将上机测试与课程作业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以完成项目模块为时间节点进行个人上机测验, 每学期4-5次, 上机测试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剩余60%的考核成绩由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决定。课程作业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完成, 要求学生提交源代码以及相关说明文档。对于课程作业的评价, 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包括教师评价、小组成员评价等。

4、结语

通过将CDIO理念运用于我院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逐渐适应了这种的教学模式, 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在增强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前提下, 团队协作共同学习的形式不但让学习有了乐趣,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交流沟通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朝着企业所需要的工程人才的标准靠近。CDIO教学理念对我们的教学课程改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今后还将不断探索, 不断完善改革的每一个环节, 培养具备高技术、高素质、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本文通过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现状的分析, 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 尝试将该理念应用于教学实际, 从项目载体、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C语言,CDIO,项目教学,做中学

参考文献

[1]王硕旺, 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2009 (8)

[2]项薇.基于CDIO理念的《工作研究与分析》创新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0 (5)

[3]陆红蕾.基于CDIO的“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6)

教育理念下平面设计 篇8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杭州中学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又名勇进中学。学校东南临钱江路,西南至姚江路,东北为上城区体育中心配套设施,学校定位为45班初级中学,总用地面积约45833m2,总建筑面积70510m2,容积率2.79。校园内主要建筑有教学楼、实验楼、行政综合楼、风雨操场、食堂等。

项目于2012年通过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认证。2015年通过绿色建筑二星级运行标识认证。由于项目所采用适宜的绿色技术措施,以及秉承以绿色教育理念为导向的创新思维,项目于2013年获得了建设部颁发的中国绿色建筑创新奖。

2.绿色技术措施分析

绿色建筑的理念主要以各项绿色技术措施来展现,技术策略按照内容可分为节地、节能、节水等五个方面,每项技术措施依据建筑所在气候区域、建设目标、建筑属性、使用特征、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后选择。案例位于夏热冬冷气候区,为三年制初级中学,学校大部分使用时间段在过渡季节,周边建筑主要为住宅,建设目标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标识。除以上考虑因素外,绿色技术措施的选择还着重考虑了对学生绿色教育理念的宣传效果。

根据表1对案例中所采取的主要绿色技术措施的分析可知,除去为满足绿色建筑二星级标识所采取的措施外,大部分技术措施均考虑了对学生的绿色理念教育作用。例如能耗实时监控系统,系统细化到各个班级,这有利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能耗的统计和监测,及时发现浪费用能的行为,并定期将能耗数据进行公示对比,可极大地激发学生之间开展行为节能,养成节约用能的良好习惯。中水回收利用技术在系统设计中考虑了参观宣传,结合学校课程设计,让学生随时观看中水的回收利用过程。另外,像太阳能光伏发电、空气品质监控系统等均设置了形象、直观的参观终端。综上所述,本案例中主要的绿色技术措施不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综合考虑了各项影响因素,并以绿色教育理念为导向进行选择。

3.主要绿色技术措施运行效果分析

3.1被动式措施与建筑设计的结合

项目采用了多项被动式措施,这些措施在学校投入使用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控制学校周边道路钱江路和姚江路噪声的干扰,通过噪声模拟分析(图2),建筑布局进行优化,将实验楼、风雨操场等布置在钱江路一侧,姚江路一侧利用连廊和复层绿化带来阻挡交通噪声。项目投入使用后实测场地边界噪声值平均55d B(昼间)、48d B(夜间),低于城市2类声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

杭州地区夏季和过渡季节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因此本项目在西南侧布置连廊,辅助局部教学楼底层架空,让主导风能进入到教学楼庭院,有利于教室的自然通风。

光环境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在本项目中对于自然光的利用和控制进行了精心考虑。教室南向走廊挑出的宽度进行了模拟计算,确保在上课期间不会有直射光线进入教室,有效防止了眩光现象。同时通过优化开窗、窗间墙等措施改善教室内部自然光线的分布,提高了采光均匀度。

3.2可再生能源措施运行效果分析

项目共采用了两种可再生能源措施,分别是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热水,根据运行一年后统计数据(图2),太阳能光伏发电量占学校总用电量的3.01%。秋冬季光伏发电效率较低,春夏季发电效率较高,这与杭州地区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规律吻合。

太阳能热水主要提供给厨房使用,年产生热水量占总热水用量的26%,每月太阳能热水量变化与光伏发电量变化基本一致,只是在暑假的8月份,太阳能热水用量较低。

3.3中水及雨水利用分析

项目设计有雨水收集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屋顶雨水通过雨水收集环管统一收集至地下室处理机房,处理后供给室外绿化浇灌及道路浇洒使用。同时将每天产生的洗面盆水、拖把水、饮水机回水进行收集、处理后用于冲洗厕所。经过一年的运行,雨水和中水的利用总量约7800T,占总用水量的29%。

3.4绿色理念的宣传与培养

绿色校园中的各项绿色技术措施需要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进行宣传,从而影响其树立正确的绿色、健康、环保的价值观。本项目中,预留了为学生参观学习的绿色技术措施展示设施与空间。主要有太阳能光伏发电实时监控展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展示、中水回收利用系统展示等。详见图4。通过将绿色技术措施进行展示,并与学校设立的第二课堂进行融合,可激发学生对绿色建筑的兴趣,进而树立节约、环保的绿色理念。

4.结论

以绿色教育理念为导向,将绿色建筑的技术措施与建筑设计内容进行融合,不仅可以选择适宜的技术措施,同时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大有裨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杭州中学在设计、建设、运营的过程中一直秉承绿色理念,将各项绿色技术措施落地生根,并让学生去关心绿色校园的运行和维护,如此绿色建筑不再仅仅是节能减排、生态环保,而是对人才的培养,对未来的投资,其社会效益不可以金钱论也。

摘要:中学校园的建设融入绿色概念是顺应行业的发展,但不容忽视绿色理念在校园中的教育功能。绿色技术措施的选择和应用不仅要合理,而且要与师生产生良好的互动,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十分有益。通过对案例中绿色技术设计策略的剖析,不仅展示了绿色技术措施的节能减排功能,也体现出教育功能这一社会价值,为绿色校园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绿色理念,中学校园,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胡骉,曾礼.以教育示范为导向的中小学绿色校园营造——以长沙梅溪湖中学为例[J].城市建筑,2012,(2)43-45.

[2]李宝鑫,张津奕,刘军.基于“风”“水”理论的绿色校园设计方法研究与实践[J].建筑节能,2016,44(1)56-61.

民生理念下设计的思考 篇9

民生设计是与大众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 是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设计和选择, 是人们对于衣、食、住、行以及蕴含在其中的精神层面和价值系统的追求。设计出发点是普通民众, 着眼于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之中, 具有民生情感关怀的设计。加强为民生的设计, 不仅能改善民众的生活物质水平, 还能提升民众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优秀的设计能够在和谐的前提下, 更好地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服务民生。因此, 设计必须树立关注民生、服务大众的意识, 提高大众的生活品质。

一、民生理念的设计渊源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 贵族们都掌握着整个国家大部分的财富。艺术也只是为这些权贵服务的, 他们掌握着文化的主导权, 体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 为他们服务。正如我们所说, 一部浩瀚的中国工艺美术史, 就是一部权贵史。在西方的设计中也可以看到, 设计不是为王公贵族, 就是为教会服务。美国评论家罗伯特·休斯说:穷人没有设计。所指的就是这个现象。这一状况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开始发生了转变。机器的产生使普通人有了能够使用工业品的可能。但是他们只是能够得到一些质量低劣工业品, 住非常简陋的房屋。

到工艺美术运动时期, 拉斯金、莫里斯开始强调设计的服务对象问题。拉斯金说:“以往的设计都被贵族的利己主义所控制, 其范围从来没有扩大过, 从来不去使群众得到快乐, 去有利于他们。与其生产豪华的产品, 倒不如做些实实在在的产品为好。”[1]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大众服务的, 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但是在这时期, 他们的思想还比较混乱, 其中包含了社会主义的色彩, 也包含了对大工业化的不安, 一方面强调大众, 另一方面又主张装饰风格, 而这种设计自然不是为大众服务的。但这一思想在后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中得到了继承与发扬。现代主义强调工业产品的标准化, 只有标准化才能批量生产, 降低生产成本, 反对装饰, 避免不必要的开支造成的浪费。这种设计思潮第一次为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并提供他们支付的起的产品。包豪斯设计学校的建立, 设计出了大量的简洁、经济、美观、实用的产品, 平民大众也能享受到工业文明的成果。可见, 现代主义设计中蕴含了浓厚的民生思想。

二、民生设计——设计师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

当今社会的设计师们动不动就做高端产品, 设计奢侈品, 而忽略大多数人的需求。世界上75%的人还生活在贫困、饥饿中, 这些人需要设计给予更多的关注。设计不仅要考虑发达国家的人还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苹果公司和飞利浦公司已经开始把眼光投放到一些非洲贫困国家, 那些地方没有学校也没有医院, 他们甚至从来就没有见到过经过设计师改进和设计的产品。设计理论家巴巴内克在《为人类的设计》一书中曾经指出:“大多数的设计是为住在先进国家的富裕的中产阶级中的中年人而制作的。设计师们无视残疾人、贫困人、弱智者、幼儿、老年人、肥胖者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们的存在。”[2]设计师应该考虑那些常被忽略的人群, 如老迈之人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孕妇和胖人需要怎样的设计?全世界那些倍感孤独的年轻人需要什么?

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 这里的人应该是整个社会所有的人, 而不仅仅是为一小部分人谋福利, 只为少数人服务, 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了。设计师树立民生设计观念, 服务社会中更多的人, 是设计师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 也是设计道德的体现。这一点关系到设计自身健康的发展, 设计师设计出的许多产品, 普通大众买不到或买不起的状况应该改变一下。为民生设计的理念这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 社会的公平与平等。这是一个国家赋予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三、民生设计的实践途径

西方的设计师们已经开始把目标放到了一些普通大众及贫困的人们身上。设计了一些专门为他们的物品。由于我国的社会形势和经济发展水平, 民生问题一直以来都很严峻。设计的发展情况是使得设计师们并未较早认识到“民生设计”, 所以我们不能把民生设计当做一个临时课题, 而应该看做一种长期秉持的设计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其实是对设计观念的本质回归。

1. 关注工业技术与手工艺传统的结合

好的产品是来自于民间的, 好的产品大多也是为民众设计的。我国的手工艺物品都是根据民众自身的需求而自发产生的, 是最符合民生思想的, 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 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文化和技术财富。然而由于工业产品的批量和经济的特点, 而传统手工艺费时费力, 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人越来越少, 许多的民间手工艺正面临着消失、灭绝的境地。这就要求我们设计师们能够把传统和现代, 手工艺与工业巧妙的结合起来。使得传统的手工艺能够发挥独特的价值, 带来蕴含文化价值又经济实用的产品。缓解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创造了经济效益。如民间的草编竹编藤编手工艺制品, 都是劳动人民选取当地易于得到的普通材料, 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 做出的符合他们自身需求的物品。设计师们根据这一手工技术结合现在的工业技术设计出现代的藤编竹编家具。在一些文化旅游地区, 利用当地的材料和手艺设计出一些旅游纪念品之类的东西, 带来经济效益, 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设计师们探索特定地区的可再生资源, 把工业技术与手工艺传统巧妙的结合, 设计出一些适合当地风俗和民众需要的设计。既保护了手工艺的传承, 又给民众带来了利益, 服务于民生。

2. 关注生活中的普适设计

普适设计体现了服务对象的范围。“普”我们可以理解成“大众化”, 为普通大众的设计。普适设计是“以民为本”的设计, 这种设计思想与我们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不谋而合。普适设计是指设计要为大多数人服务, 设计与民生不能脱节, 要与普通大众拉近距离。设计不只是少数精英贵族们的特权, 而应是多为普通民众考虑, 设计出朴质、实用、经济又美观的产品。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环保的浴巾设计, 这款浴巾的设计亮点在于使用者把浴巾用旧了以后可以沿着他设计出的线轻易的撕成一块一块的抹布, 抹布用旧后又可以撕成拖布条。就是这款设计赢得了德国红点大奖。看似是一个简单的, 不起眼设计, 我们的父辈时代他们就是这么做的。但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种习惯慢慢消失了。这是一款为普通大众的设计, 不需要多么高科技的技术和

器皿中的五感设计

曹阳郭薇 (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日常生活中, 我们认知一件产品所用到感官的一般顺序是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 但其实对于特殊人群来说, 或是处在特殊的环境中, 感官是可以被替代的。我们可以用眼睛听, 用耳朵看, 甚至单纯使用嗅觉、触觉来完成这种认知。并且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 新技术和新材料层出不穷, 产品甚至被拟人化, 人们可以用对待生命的方式去对待产品, 因此所谓的操作方式和使用习惯也被颠覆了。本文将以器皿设计为例, 探讨这种变化下我们对于不同感官的使用和重新的定义。

关键词:器皿设计;感官代偿;五感;手感设计

人们常说的五感, 即视觉, 听觉, 触觉, 嗅觉, 味觉, 分别对应了人的五种感官。但这种看似明晰的分类方法是很勉强的, 人的感官不是分开、独立的, 而是互相影响和转化的。就单一的一种感官来说也是有着丰富又细微的差别。用手指轻轻的碰触和用力的按压, 沿着空气飘来的声音和置身于演奏厅中的尽情欣赏, 品尝和大口的咀嚼, 这些不同的行为方式虽然针对的同一事物, 其带来的感触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同时, 人在认知的同时也不仅仅是将各种感官感受结合起来, 而是敏感的记忆再生装置, 能够根据记忆在脑海中呈现出各种场景和物品。

因此, 在产品的感知中, 感官体验是循序渐进、富于变化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行为习惯的改变, 我们在设计和操作中所使用和依赖的感官都在发生着变化, 或是更加的丰富, 新材

昂贵的价格。它又是低碳的、环保的、经济的、朴质的, 为民生的设计。作为设计师应当更多的为大众设计, 为民设计, 并能进一步实现全民设计的普及化, 构建更为和谐的社会。

3. 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

民生的价值核心观是“以人为本”, 设计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以人为本”。体现出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宗旨, 在设计中树立民生意识, 注重对普通大众的情感上的关怀与关爱, 使民众更好的生活。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以人为中心, 人性化的设计, 不但注重人在物质层次上的需求, 更注重在精神层次上满足人的需求。人与物的关系不再是只是使用关系, 还有情感关系。人们看重的是“有形”背后的“无形”, 精神的东西, 大众在使用产品中可以得到功能之后的服务和感情。例如政府为了关爱年老者, 提供了老年人可以免费乘公交车的政策。但是上公交车时, 年老者刷卡时刷卡机会发出“老人卡”的声音, 这本身就是对老年人的一种歧视, 有些城市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把“老人卡”改成了“敬老卡”, 这是一个人性化的改变。在产品设计中实施“人为关怀”, 把设计的起点定位在普通大众人身上, 为民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态度而设计。设计的目的是解决人的合理需求的问题, 优秀的设计在于能够在和谐的前提下, 更好的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

4. 关注无障碍设计

设计中要体现对民生的尊重, 不仅为正常人的设计, 对能力有缺陷的使用者也要给予同等的尊重, 为他们设计也是设计中重要的内容。例如为克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肢体障碍等缺陷带来不便而进行的无障碍设计, 也是关注民众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它需要设计师更加细致、周到的思考每个产品的细节, 将为料的出现也使得我们不能依赖已有的经验去实现这种感官的认知, 所以, 感官体验中的变化之于设计至关重要。下面将从感官的代偿和畅通感官习惯的消失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感官的代偿

感官代偿指人的某些感官受到损害时, 其他感官的功能会相应增强的现象。主要用在无障碍设计中。比如对于视觉障碍者来说, 虽然他们无法如正常人那样通过眼睛来觉察事物的形态、颜色等信息, 但感官代偿表明, 他们的听觉和触觉比普通人更灵敏, 且通常还具有较好的记忆力。因此可以用其他的感官来代替视觉。对于普通使用者来说, 感官代偿也是被常常利用的。我们在建立对物品的感受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是视觉, 通过物品的颜色、形状、状态, 对应记忆中的信息, 来推测此物体的重量, 温度, 使用方式等等, 形成一个大概的、基础的认知。在接触中, 可以感受到器皿的材质、粗糙感、温度、重量, 碰撞放置中会听到器皿和桌面、器皿与器皿、器皿与承载物之间的声响, 传递过程中会感受到由于温度、环境、承载物的不同所产生的气味变化, 从而完成这种认知。看似明确的分工中, 感官其实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 我们使用以下方式进行代偿。

1.材质和形状中触觉的传递

触感是通过手指或是皮肤与产品的接触产生的, 在设计中, 材料所带来的第一个影响是它的视觉质感, 玻璃的清凉、光滑、坚硬甚至锋利, 木头的温润、敦厚、亲切自然, 陶瓷的细腻、雅

“人”而设计的爱心真正融化在设计之中。一套带盲人识别标志的公用电话键盘, 意味着弱势群体的利益通过精微的设计呵护而得到整个社会空间的认可。设计师在设计的最初阶段, 就要以全体大众为出发点, 让所有的人都能适合设计的环境与产品。这种对障碍人士的关心和帮助, 使他们在社会中可以正常的生活, 以促进社会给予所有人均等的机会。

结语

由于现代社会中对民生的关注不断提升, 有关民生设计的理念越来越被设计界所重视。设计师的价值观极大的影响着民众的生活, 设计师应该树立一种为民设计的观念, 把设计视角投向平民的日常生活, 细心体会民众的需要, 创作出经济、实用、美观的优秀设计来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 真诚地把适用、经济、美观的产品融入到民众生活之中, 做切实为民生造福的设计。

摘要: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设计界也开始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加强民生关怀意识。本文从设计的视角出发, 探讨了民生理念的设计渊源, 设计师对民生的社会责任。以及设计师改善民众生活品质的社会责任, 引导设计师们形成民生关怀意识, 进而进行民生设计, 真正做到“为民众而设计”。

关键词:民生理念,为民设计,以人为本,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2]巴巴内克.为人类的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0.

[3]潘鲁生.匠心独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4]杭间.设计道[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新课改理念下的赏识教育 篇10

教育的奥秘在于坚信学生“行”。每个学生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成人一样, 就是渴望受到赏识和肯定。教师的赏识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会滋润学生纯洁的心田, 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兴趣;教师的赏识就像夜空中的灯塔, 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教师要给孩子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哪怕是一次不经意的表扬, 一次小小的鼓励, 都会让学生激动好长时间, 甚至会改变整个面貌。

一、要做到尊重每个学生, 永远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

教育既要把社会共性的东西内化给学生, 又要使学生个性的东西外话为社会价值。这就决定了教育者要尊重学生个性, 在科学的人性观指导下利用发展个性。人人都有受尊重的权利, 对于学生也是一样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向尊敬上帝一样的尊敬孩子。”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便会尊重他人。很久以前很多教师不注意与学生交谈的语气, 结果对学生造成了伤害, 这是教育中经常出现地误区。新课改要求教师要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 就是要教师从平等的地位出发, 不摆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 把学生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学生更需要的是教师的倾听, 安慰。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 难免会犯错误, 当发现学生犯了错时, 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用温和的态度对学生讲清楚问题的后果和严重性, 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 当然还可以用温和的语气进行适当的批评。只要教师放下架子, 做平等对待学生的老师, 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就一定会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要做到信任学生, 做学生最信赖的朋友

在学习和生活中, 光有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不够的, 还要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 让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学生的信任, 做学生的朋友, 能够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 让学生体会到被尊重和认可的快乐。他们会在充满信任和友好的目光与语言中,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 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而建立和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的最佳手段, 也莫过于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 这就是新课程提出的教师角色的转变。

作为教师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时候就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的方法和技巧,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能够迅速以学生的位置和角度来看待问题, 分析问题, 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不仅如此, 换位思考, 还是一种了解学生真实想法, 快速拉近和学生心灵距离的有效办法。

总之,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 尊重、关心和信任的友谊关系, 要尊重与理解学生,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友谊。

三、要做到了解每个学生, 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育的机会是从学生的行为表现、精神状态上体现的, 教师在学生的各种表现中, 从平常看出不平常, 从正常中看出异常, 从可预见的变化看出契机。教师要注意学生内心的需要与感受, 体会学生的心声、苦恼和心理矛盾,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应该实事求是。无论是批评、表扬和评价, 都要切合实际, 有礼有节。不了解学生, 教师又怎么帮助和教育学生呢?当学生在生活中或是学习上碰到困难, 我们要教会他们不要灰心丧气发脾气, 而是要高高兴兴地对自己大喊一声太好了。我们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一个看不见的法宝, 它的一面写着“太好了”, 另一面写着“太糟了”。要知道这个法宝会产生惊人的力量:它能让你获得财富, 拥有幸福, 享受快乐;也能让这些东西远离你, 让你整天和烦恼纠缠不清, 让你一生都不快乐。所以, 这里我们要教给学生一句话:面对得失, 享受快乐, 不是得到的多, 而是计较得少。

我们提倡的赏识教育, 不是一味地、无原则地表扬学生, 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 不能只盯着学生的缺点, 要尽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然后让这些星星之火, 通过老师的赞赏将其放大, 从而使其形成燎原之势。做到赞扬与批评、宽容与惩罚、挚爱与严厉的完美结合, 确实是一种教育艺术, 是一种教育智慧, 这应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教育价值理想。在促进课程改革、落实新课程理念中, 教师不妨对学生鉴定者这样一个信念:“说你行, 你就行, 不行也行。”要适时、适度地表扬、鼓励我们的学生。因为, 赏识鼓励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能。

浅析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育 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 终身教育 教育理念

引言

高职教育即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于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的将高职教育确定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在于为国家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高职教育在近几年虽然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客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高职教育的教学制度、理念及设施等都还亟待发展。尤其是高职教育理念,在高职教育事业发展中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对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高职教育的教学及管理理念,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及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的保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终身教育理念

1.1 终身教育理念概念

“终身教育”理念源自于法国著名的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朗在“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推展委员会”上提出并获通过的“终身教育”议案。其基本思想是指人的一生所接受到得教育总和,在纵向上应该包括个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所接受到得各类教育总和,横向上是指教育的总和应该包含学校、职场以及家庭等生活的各个领域。

终身教育具有整体性、持续性、开放性以及全面性的特征。其中,整体性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多种形式的教育予以配合,将生活中各个具有教育功能的层面加以整合,构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公民在各个不同阶段接受教育请求提供服务;持续性,指教育应该是对公民生命的全过程进行教育,而不仅仅知识针对于某一个时期或者是某一个具体的阶段;开放性,指教育的方式应该进行一定的改革,主要表现为突破传统的教学限制,任何人需要接受教育时都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受教育;全面性,指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受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提高人的技术能力,又要提高人的人文素养,教育的领域也不能存在偏颇,注重全面发展,保证人能接受到全面教育。

1.2 终身教育理念给高职教育带来的影响

终身教育理念的出现,在给我国高职教育理念及体系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方向指明了路线和发展的方向。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联系比较直接、密切,在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渐呈现出多变的特性。因此,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应兼顾现实的需求和人的长远发展,在近教育改革中要将终身教育理念渗透到高职教育的总体构架之中,给高职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生机。

2 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急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伴随着这个过程的进行,大量的高科技设备被引入,国家迫切的需求大量的高新技术人才的参与,特别是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且掌握高新技术基本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却面临着高技术或高技能性工作没有人胜任的现象。造成这样一个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职教育没有根据需求来确定培养的方式,没有做到“适销对路”的教育方式。

2.1 办学缺少特色

从当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来看,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对于自身的定位都存在着不够准确的现象。将高职院校办成本科学校的“压缩饼干”,或者是将其办成了中专的“发面馒头”,定位的不准确直接导致自身特色不能够形成。基于上述现象,高职应何去何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2.2 高职地位没有被认可

在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下,高职在招生的录取批次中自然就导致了“低分学生进高职”的状况直接导致社会舆论将高职教育作为次等教育。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落榜生”有学可上,可以缓解就业压力,确保社会的稳定,兼顾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就业者。加之传统的诸如“读书做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在人们心中已经形成。高职教育被认为是次等教育的现象难以短时间内被改变。

2.3 培养知识结构失衡

高职教育定位的不明确直接造成高职教育培养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培养过程中不是过于注重基础理论知识而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就是将高职教育理解为狭义的岗位培訓,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足。这种现象直接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失衡,掌握的知识过于偏颇,不利于学生的终身教育以及终身发展。

2.4 缺乏职业生涯教育

缺乏职业生涯教育,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更加谈不上职业规划。学生毕业后不能够形成完备的职业选择能力以及职业适应能力,在职业生涯中难以获得发展,一旦遭遇挫折往往感到困惑、无所适从。

3 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育改革

3.1 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

3.1.1 性质定位

应当将高职教育定位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双重特性,是属于高等教育中的另外一个类型,而不是另外一个层次。

3.1.2 层次定位

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高职教育虽定位于专科层次,但不能将高职教育永远定格于专科层次。从终身教育的理念来看,应将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将之有效的渗入高等教育体系中。因此,高职教育有必要对自身的层次结构进行完善和定位,形成由专科、本科、硕士及至更高学历发展相衔接的教育体系。

3.1.3 办学定位

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在办学中坚决坚持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的思想,同时将就业作为导向,以综合素质作为办学的基础,实施面向市场的开放办学,走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

3.2 改革教学模式

倡导主导型教学,将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且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高技术人才作为教学的终极目的。在改革中要将教师主导型教学改革成为学生主导型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现场教学、仿真教学、操作训练以及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考问题的能力。

高职教育体系应该以实现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作为基本目的,为保证经济发展、社会和人的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清林. 基于终身教育的高职教育改革探析[J]. 民族教育研究. 2009,20(6).

对自我教育理念下教学的思考 篇12

什么是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在一定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上, 产生的强烈的个人进取心, 是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与学习习惯而进行的自我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

自我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的?

首先, 我们从教师和学生的主要职能来分析基本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职能按其作用大小分为主导和辅导。主导是指以教师的教导为主。辅导是指教师以学生自学状况来进行指导为主。学生在学习中主要职能按其主动与否分为主学和自学。主学是指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教导来学习为主。自学是指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

从教师与学生职能的关系可得出三种基本教学方式:主导主学式、自学辅导式、自学自导式。

第一种:主导主学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的主导为主。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在前, 学在后, 边教边学。这种教学方式在现行授课中还较为普遍, 学生学习较被动, 不利于学生自学性的培养。

第二种:自学辅导式。这种教学模式主为以学生自学为主。教与学的关系是学在前, 教在后, 边学边教。这种基本教学模式目前在杜郎口中学“预习、展示、反馈”教学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中得到成功的运用。

第三种:自学自导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学生自己指导自己, 自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 然后实施学习, 学习后及时总结学习的收获, 进行自我评价。这主要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自我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应该说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教学方式。

我们认为后两种教学方式能较好地体现自我教育理念, 尤其是自学自导式教学方式。

这种理想状态下的教学方式又该如何实施?

我们认为, 自导自学式大体分成四个环节:

一是自我定向, 即学生确定了某一学习主题内容后, 就要自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习策略。这个学习目标和计划可以是一学期、一周, 甚至是一课。教师要在学生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帮助其建立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 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二是自我实施, 即自学教材、独立思考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独立完成作业以达到预期目标。并且在实施学习过程中经常反思学习行为的合理程度, 发现问题, 及时调整, 监控自己的学习。应指导学生提出问题, 并试着解决问题。作业的布置可以采取学生自己布置和小组协商布置为主, 老师指定为辅的形式, 给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

三是自我评价反思, 即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的一个评价反思。就语文学科而言可以指导学生从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方面进行评价, 可以用写总结、做练习、作品展示、作测试等多种方式来评价自己。还应有意识地辅导学生自我反思, 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

四是自我调控, 即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自我反思后的调节和激励。通过这一过程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 以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

自学自导关键在自导, “自导”不仅指学生个体, 也可指学生群体自己指导自己的学习活动。这里也有三种情况:第一是部分学生主导其他学生主学。例如由部分学生备课, 上台讲课, 其他学生讨论、质疑、交流。第二是部分学生辅导, 其他学生自学, 有什么问题学生自己辅导、解疑。小组学习便是一种主要的自己辅导自学形式。第三种是学生个人自导自学为主, 辅之以群体交流。

自我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应注意些什么?

我想应该把握住几点:

1、在具体的操作中, 在中学的各个阶段,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主有次, 开始以教师主导为主, 学生自学为辅, 待学生的自学的各阶段运作熟练后, 就可以逐步过渡到以学生自学辅导、自学自导为主, 而以教师主导为辅。至于有些学生自学已成习惯, 发展的比较优秀的, 也可以有些单元, 有些内容完全离开教师, 实行“自导自学”。

2、教师教学观念必须发生变化。教师必须建立学生主体观, 把时间还给学生, 真正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教师必须建立教学民主观, 与学生平等相处, 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必须建立学生个性观, 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探索促进学生个体成功的方法。

3、学生观念必须发生转变。要让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自己负责, 不要等到老师家长来督促, 在学习意志消沉时能自我激励自我暗示。应树立远大的理想, 尽可能清晰地呈现“理想自我”, 然后激活潜在自我, 让“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一致而产生矛盾斗争, 从而激活学生的自我教育。

上一篇:中药研究下一篇:企业管理软件的未来